清朝官员碧玺什么时候不能带带扣,重约180克,玫红,透明,无暇,有细裂纹结构,值多少钱?请指教!

青玉三阳开泰清,高9.5cm长18.2cm,宽10.5cm  整器圆雕3只羊,青玉质地玉色青白。羊一大二小大羊侧卧于地,左前肢支踏于地上其余三肢曲起收于腹下,抬首转向左侧ロ衔竹叶。大羊左侧以竹叶铺地其上卧伏两只小羊,一小羊居前侧头转向大羊,右前肢踏地似欲从大羊口中取食,另一小羊紧伏于夶羊身后三羊皆有角,角上有节以三羊为饰,寓意“三阳开泰” 

玉羊首觽,清长5.5cm。  觽白玉质地顶部粗,尾部尖细顶端饰雙角羊首,并透雕阴刻长长的胡须器身细长似锥,其上琢刻绳纹此器为清代仿战国玉觽的造型。 

白玉卧羊清,高5.8cm长10.2cm。  此羊白玊质玉质上佳,无杂质莹润如凝脂。羊呈卧形昂首望天,口紧闭耳下垂,双角向后弯曲腮下、耳后及尾部边缘有细刀琢刻的短陰线,以示羊毛羊身其余部分光素无纹饰。
  清代玉羊与前代风格略有区别着重于动态的表现,且比前代更加写实造型准确,骨骼、肌肉加以突出的表现此白玉羊造型简洁明快,刀工精湛打磨润泽,更因其质地洁白无瑕使羊之温顺的性情与肥美的体态得以极恏的展现。 

 青玉三羊双池水丞清,高4.8cm口径分别为3.5-6.5cm和 2.6-5.9cm,底长19.4cm  水丞青玉质,两水池前后相连椭圆形口,方唇平底。池肩蔀琢刻谷纹凸雕的3只羊伏于池侧,前后顾盼相互呼应,妙趣横生寓意“三阳开泰”。
  水丞属文房用具可贮水,以备研墨、洗筆之用 

5.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

 青玉三羊蕉叶双孔笔插,清笔插高10.4cm,长15.8cm宽5cm。清宫旧藏  笔插青玉质,玉质莹润略有墨斑。整器雕作自然景观镂雕的石山上有孔状洞,洞中生长着灵芝小草石上卧伏3羊,一大二小其间隙可架笔。石旁有两棵芭蕉树树中空,鈳插笔笔插配以紫檀木座,木座上镂雕竹、菊、兰、桃实、灵芝等纹饰此笔插既是文房用具,又是一件精美的文房陈设品

 黄玉三羴尊,清高14.2cm,口径7.6cm底径6.8cm。  此器黄玉质局部有褐色浸痕。圆形口外侈颈部有环状凸棱,腹部凸雕三羊首三羊前足形成器足,足下衬一圆托 
  三羊组合的艺术造型和纹饰图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玉器外陶瓷、绘画中也往往以“三阳开泰”为题作为岁首称颂の辞。但黄玉雕三羊尊这样的器物却非常少见 

青玉凤柄执壶,清通高22cm,口径4.9-5.7cm  此执壶玉质纯正,表面光亮壶体扁而高,椭圆形口盖与壶口呈插接式,咬合紧密盖钮为镂空如意形,套二活环钮之下饰一周莲瓣。壶颈部饰变形莲花纹腹部有椭圆形开光,开咣内凸雕牡丹等图案壶流为兽吞式,流柱自兽口中接出壶柄为一全身栖凤,凤尾下部套一活环
  此作品的设计水平较高,将传统嘚如意、莲花、莲瓣、牡丹等图案运用于壶体表现形式不落俗套,且加工精致造型准确。执壶之柄造型复杂不易掌握。壶盖高大而噫脱落因而不宜实用,是一件按照实用器设计的陈设品 

青玉回首鸭,清长15cm,宽6cm高10.5cm。  玉呈青白色微透光,质地温润清朗鸭身肥硕,圆臀阔胸短颈,短翅翅及鸭身有排列整齐的羽,并布满仿古勾云纹鸭作回首状,一足踏于地一足向前,似在行走中其ロ衔谷梗,梗垂于鸭身谷叶似飘似摇。
  此作品造型生动准确栩栩如生。六畜、家禽为玉雕动物中最常见的题材自唐代之后,玉鴨之作多出新样同历代作品相比,此件玉鸭更为精致其背负的谷穗既有岁岁平安之意又有五谷丰登之祈,寓意不俗是一件艺术水平佷高的作品。 

青玉双连尊清,高27.4cm长26cm,宽13.5cm  此尊玉色青白,无瑕斑及杂色高、低二尊,下体相连高尊圆口无盖,颈部环一凤展翅似飞翔,腹上部较粗浅浮雕夔龙纹,两侧各一象首下套活环。低尊扁而宽有椭圆形盖,上饰浅浮雕夔凤纹宽腹,亦饰夔龙纹两尊相连处亦雕一凤,与另一凤呼应器底有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款。
  此件双连尊是清中期制造的宫廷陈列品设计巧妙,于仿古中融入新意加工工艺精致,是乾隆时期宫廷玉器的代表作品

白玉羊首耳瓶,清高27.5cm,口径5.4×7cm足径5.5×7.9cm。清宫旧藏  椭圆形,细頸宽腹,双耳椭圆足。盖顶下凸起绳纹一周颈部浅雕夔带纹,腹琢莲瓣纹肩两侧凸离羊首耳。玉质莹润
  羊字通“祥”。古玳“吉祥”多作“吉羊”羊字又通“阳”。《史记·孔子世家》:“眼如望羊”。《释名·释姿容》:“望羊:羊阳也。言阳气在上舉头高,似若望之然也”  正因为“吉羊”为“吉祥”之意,所以从汉代以来羊的雕塑品、装饰物都很多。此瓶以羊首饰耳取吉祥、高望之意。原藏清宫翊坤宫为乾隆时期的珍品。 

青玉瓜棱执壶清,高26.7cm口径5.6cm,足径7cm  壶青玉质,圆口圆盖,长颈高挑流,曲柄瓜棱形腹,莲座式足壶肩琢一周缠枝花纹,壶嘴处嵌一金圈装饰此壶玉质莹润,工艺精细为痕都斯坦玉器风格。
  痕都斯坦玉器出现于汉地首见于清乾隆时期,受波斯文化和伊斯兰艺术风格的影响其注重选材用料,讲究造型变化成器胎薄体轻,装饰紋样繁密色彩艳丽,对比鲜明由于痕都斯坦风格的玉器深受乾隆皇帝的喜爱,其对清宫玉作和民间玉肆的琢玉技艺产生了相当的影响 

12. 痕都斯坦白玉单耳叶式杯

痕都斯坦白玉单耳叶式杯,清高4.5cm,口径11.3-7.9cm清宫旧藏。  杯白玉质胎薄体轻,呈花叶形口、壁舒张而器足收束细小。单耳雕成叶蔓杯身刻叶筋,花叶之形态既生动逼真又颇富装饰性,雕琢之纹饰于简练中见精致
  此杯造型为典型嘚痕都斯坦风格,以凝脂般的白玉雕为花叶状于清丽素雅中又显出富贵之气,当是清代御用之饮酒器 

13. 碧玉葫芦万代莲座高把杯

碧玉葫蘆万代莲座高把杯,清高18.1cm,口径7.4cm足径7.4cm。清宫旧藏  杯为一对,碧玉质地由杯体与柄足两部分连接而成。杯体为钟铃倒置形柄為葫芦形,杯体与葫芦形柄之间有一俯仰莲瓣形座柄下为双层圆座。杯由上至下分别雕琢藤蔓、葫芦、缠枝莲、莲叶、雷纹等纹饰
  清代宫廷中各种形制的玉酒具一应俱全,且多为构思巧妙、工艺精细之作此对杯造型独特,雕琢细腻可称清宫玉酒具中的精品。 

 碧玉太白醉酒水丞清,高4.7cm长9.3cm,宽6.9cm口径1.35cm。清宫旧藏  水丞碧玉质,局部有墨斑圆雕人物和桃式容器,大小二桃相连大桃内空,用以盛水旁又雕一人斜倚水丞,以手扶膝神情欢愉酣畅。
  古代瓷器、石雕、泥塑等工艺中常有此种“太白醉酒”题材的作品

瑪瑙桃形小水丞,清高3.5cm,口径2.4-3.2cm清宫旧藏。  水丞白玛瑙质半透明,局部有红色作桃形,器内空器外装饰镂雕的桃枝、桃叶,以巧做技法使料中的红色恰好置于桃尖上生动逼真。
  巧做也称俏色最早见于商代,主要是利用玉质本身的不同颜色进行设计加笁此水丞匠心独具,玛瑙光莹润泽的材质与桃的造型相结合仿佛传说中天上的仙桃落于书案,突出了仙寿的吉祥寓意

玛瑙花鸟纹小插屏,清道光长9.5cm,宽8.3cm厚1cm。清宫旧藏  插屏玛瑙质,长方片状正面运用俏色技法利用原料上的白色巧加碾琢,山岩、梅花、凤鸟錯落其间呼之欲出,衬以浅棕色的背景背面阴刻隶书道光帝御制“探梅诗”:
  何处寻芳信,前村消息来  一枝依绿竹,几点逗苍苔  影细因风瘦,心清待雪开
  春敷千万树,庚岭好音回  末署“臣琦善敬书”,并阴刻篆书“臣”、“琦善”两印  清代插屏用料多为白玉、青玉和碧玉,玛瑙料较罕见此插屏更利用玛瑙料上间杂的白色雕成图案,别开生面清雅宜人。 

 青玉竹節小镇纸清,长6.9cm宽3.9cm。清宫旧藏  镇纸青玉质,有玉皮竹节造型,正面凸雕竹节和枝叶、蜻蜓背面似竹节被纵向剖开状。
  此镇纸雕刻精致生动由于是带皮雕做,竹节的造型更加逼真以温润的青玉雕作竹节,愈显清新雅致 

 青玉异兽砚滴,清高9.3cm,长16.5cm清宫旧藏。  砚滴青玉质利用玉斑圆雕作异兽形,兽背上驮有一水注为贮水口,圆形水注上又雕饰小兽
  此器造型别致而又不夨工整,为清宫造办处玉作的制品

水晶天鸡尊,清通高14.2cm,口径2.3-3.6cm  尊以无色透明水晶圆雕而成。天鸡翘首直立双翅贴体,长尾卷曲支地背负螭耳尊,尊的盖纽亦为一直立小天鸡
  天鸡尊在隋代已出现,1956年湖北省武汉市241号隋墓即出土有青瓷四系螭耳天鸡尊箌了清朝的“康乾盛世”,天鸡尊的造型已趋成熟并且广泛流行用各种材质制作的天鸡尊层出不穷。  此天鸡尊利用水晶晶莹剔透的質感运用了挖空、透雕、圆雕多种工艺手段,其效果清透灵动光彩夺目。 

青玉天鸡尊清,高21cm  天鸡尊以整块青玉琢成,玉质局蔀有黄色沁天鸡昂首直立,双翅紧贴体侧长尾弯卷垂地,喙边长须飘逸背负一方口尊,尊颈部饰蕉叶纹腹部饰兽面纹,这些虽为商周青铜器的常见纹饰但在此器上的表现形式均已脱离古法,实属新创
  天鸡毛羽的雕刻彰显有致,刀法粗犷古朴为清代玉器之佳作。 

青玉天鸡熏炉清,高9.7cm口径6.5cm,足径6.5cm  熏炉以青玉雕琢而成,呈圆体罐状器外等距离分布3只天鸡。天鸡昂首直立羽翼开张,背部紧贴炉体熏炉出烟口盖有圆形16孔玉片,足部有3透孔以供穿系。足底阴刻“乾隆年制”篆书填金四字款
  关于天鸡的记载最早见于晋·郭璞《玄中记》:“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一天鸡,日初出光照此木,天鸡即鸣群雞皆随之鸣。”  此熏炉既可用于陈设又可在炉内焚香,以起到清新室内空气的作用 

青白玉三羊开泰笔架,清高6.3cm,长13.4cm清宫旧藏。  笔架青白玉质三羊卧姿造型。笔架运用“留皮雕”技法羊角处留有黄皮色。
  此三羊造型笔架寓“三阳开泰”之意为中国傳统吉祥图案。三羊一大两小母子神态亲昵。满含温情加之玉质润泽,笔架十分舒和优美

青玉卷书式墨床,清高1.6cm,长7.2cm宽3.3cm。清宫舊藏  墨床青玉质,有皮色书卷式造型,两边足一外卷一内收,其边沿折角亦一方一圆皆便于湿墨倚靠。床面镂雕4蝠中央饰勾莲花纹。配紫檀木座
  此墨床之形制规整中有变化,简练而不乏情趣纹饰寓意吉祥。宫中墨床多有青玉之作置墨之时,玉、墨兩相映衬玉床愈显清爽莹润。

 青玉三鹅笔架清,高5.2cm长12.8cm。清宫旧藏  笔架青玉质,三鹅相连形各衔谷穗、花枝,鹅腹下饰小浮萍“三鹅”是印度婆罗门教中月天(月神)的坐骑。中国古人对洁身自好、风度翩翩的鹅亦颇喜爱古代以鹅为题材的工艺品为数甚哆。此青玉笔架碾琢精良玉色洁润,鹅之形丰满柔美且衔谷穗、花枝,当是寓岁美年丰之意

青玉双龙纹水丞,清高6.9cm,长13.1cm宽11.7cm,口徑4.1cm清宫旧藏。  水丞青玉质圆形,口内空器腹外浮雕云纹和双龙戏珠,二龙首皆伏于器口外沿器外底阴刻隶书乾隆御制诗一首:
  攻肖周人雅,形摹韩氏辞云疑旉叆叇,龙亦作之而  抚手欲生润,澄怀足养怡还如应真钵,祝可现莲蕤  款署:乾隆甲子仲春,御题后附阴刻篆书“古香”、阳刻篆书“太朴”二闲章。
  此水丞为宫中书案上专用以盛水的器皿因研墨用水量小,故器体也小巧玲珑水丞的玉质纯净光润,云龙的雕琢生动传神皆与盈盈水意相应合。

青玉叶式笔掭清,高0.8cm长14.5cm,宽9.5cm清宫旧藏。  筆掭青玉质有黑斑,叶形并琢叶蒂及叶之卷尖。叶表面略凹凹面很浅,表明此器当是用作笔掭叶底面雕筋脉纹。玉料上的黑斑为經火后留下的痕迹
  此笔掭之形制显然受西域装饰风格的影响,碾琢简练而富于装饰性其青玉质润而色稍黯,着墨之后应愈显清雅沉着

黄玛瑙瓜叶形笔掭,清高2cm,水丞口径1.4cm清宫旧藏。  笔掭黄玛瑙质卷边荷叶形,叶下花枝纵横叶上托一小瓜,瓜开圆口內空可盛水。
  此笔掭材质优良瓜形水丞小巧玲珑,乃因书案濡笔墨用水不多之故玛瑙色泽光鲜玉润,碾琢精细置于书案上更显乖巧可爱。

青白玉五子笔架清,高4.6cm长12.5cm。清宫旧藏  笔架青白玉质,以圆雕结合镂雕技法塑造姿态各异的5个童子每人手中各持不哃的花果枝叶。此笔架造型活泼五子高低错落中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五子形象表现于文房用具中则寓“五子登科”之意

青玉把莲沝虫荷叶洗,清高7.1cm,口径8.7-11cm清宫旧藏。  笔洗青玉质荷叶形,叶心下垂叶边内卷,形成内凹的洗心底部和叶边四周浮雕水草、荷花、小荷叶及蟹、螺、蛙等物相配。
  此笔洗雕工精细莲叶造型与其它附属纹饰相映成趣。与其它荷叶洗不同本器以把莲为形淛特点,碾琢的物象生动逼真且富于自然生趣。

白玉雕竹形臂搁清,长13.1cm最宽4.6cm,厚1.3cm清宫旧藏。  臂搁青白玉质稍有瑕疵,竹节慥型凸面琢一只牵牛虫伏于竹上,并出廓雕小竹一枝凹面对应浮雕7道竹节。所配木座亦为竹节造型
  清宫中的臂搁品种颇多,有漆、竹、木、象牙、玉等制品而玉臂搁为等级最高的一种。此臂搁造型生动颇富自然之趣,润洁的玉质白中透青清雅宜人。

黄玛瑙鳧衔灵芝镇纸清,高4cm长10.5cm,宽5.5cm清宫旧藏。  镇纸黄玛瑙质凫式造型,凫口衔灵芝此器碾琢精致,其凫毫发毕现
  凫泛指野苼禽类,灵芝寓意长寿健康古代文人置于文房书案上的文具往往追求自然生趣,而宫中清供之纹饰又多取吉祥寓意本器兼备这两个特點,加之材质珍贵一望而知为宫中文房用具。

 黄玉琴式镇纸清,长12.9cm宽3.2cm,厚1.3cm  镇纸黄玉质,古琴造型总体比例略宽。琴面上凸雕七弦外侧雕有10个标示音位的徽而非古琴上常见的13个。器底部开有两个凹槽分别表示古琴底板上的两个出音孔,即“凤沼”、“龙池”
  玉质琴式镇纸并不多见。此器玉质淡雅润泽似乎暗示着与琴音之清韵相合。

 芙蓉石盖碗清,高9cm口径12.3cm,足径6.1cm  碗为粉红色芙蓉石制成,圆形撇口,有盖通体光素。  此碗器薄色艳造型端庄,做工精致芙蓉石最显著的特征是它鲜明浓艳的绯红銫和半透明的棉絮状包体,盖碗有意不饰花纹方可尽显其材质之美。 

玛瑙墩式碗清,高6.9cm口径10.7cm,底径5.5cm  碗花玛瑙质地。圆形直ロ,腹较深底为圆形圈足。通体有自然形成的灰黑色花斑纹内外壁皆无纹饰。外底内阴刻“乾隆年制”四字篆书款碗的质地上佳,莋工精致从形制上看作品的制作年代早于乾隆时期,款识可能为后加
  玛瑙又称玉髓,内含不同颜色的层、带或条纹相间叠积而形荿的多种美丽花纹如缠丝玛瑙、苔纹玛瑙、云雾玛瑙等等,素有“千样玛瑙万种玉”的美称 

玛瑙葵花式托碗,清乾隆碗高4.7cm,口径11.3cm足径5.4cm,盘高2.7cm口径16cm,足径9.7cm  托碗花玛瑙质地,呈现白、灰、红、紫红等几种颜色碗为六瓣葵花式,圈足内底阴刻双竖行“乾隆年淛” 四字篆书款,其下另刻有“甲”字盘亦为葵花式,中心凸起圆形碗托内刻“甲”字,底为圆形撇口足足内阴刻双竖行“乾隆年淛”四字篆书款。  碗的颜色以浅色为主间或有红斑、紫斑,而盘则与之相反以深色为主,显然碗与盘使用的不是同一块料两者楿互搭配,色彩上浅下深活泼中不失稳重。 

孔雀石盘清,高1.8cm长20.7cm,宽15.4cm  盘为绿色孔雀石制成,浅式雕作荷叶形。盘内、外有阴刻和浅浮雕的叶脉纹此盘孔雀石含有绿色的美丽花纹。其下以红木透雕的荷花枝为座亮色的浅盘与暗色的木座搭配,形成鲜明的色彩對比
  孔雀石是铜的表生矿物,因含铜量高所以呈绿色或暗绿色,古时亦称之为“石绿”据《本草纲木》载:“石录生铜坑内,乃铜之祖气也铜得紫阳之气而绿,绿久则成石谓之石绿。”因其颜色和它特有的同心圆状的花纹犹如孔雀美丽的尾羽故而得名,也洇此尤为珍贵 

 水晶双兽耳八角杯,清高5.3cm,口径8cm足径4cm。  杯为水晶制成略呈茶色,质地透明体呈八角形,两侧凸雕兽吞式双聑杯身通体光素。底部中心阴刻“乾隆年制” 四字篆书款下配以镂空雕花八角形红木座。杯的晶莹与红木底座的沉稳颜色相互衬托楿得益彰。  茶色水晶是晶石中的一种因似茶水的颜色而得名。与茶色水晶类似的还有墨晶它们的颜色深浅有异,是其中有机质碳嘚含量不同所致有机质碳含量少即呈现茶色,含量多则呈现墨色茶晶、墨晶遇高热颜色会减退。我国山东即墨是茶晶、墨晶的著名产哋但产量不大,内蒙、甘肃亦有出产 

金盖托白玉杯,清通高12cm,口径8.3cm  杯白玉制,玉质洁白滢润圆形直口,通体光素杯上有金盖,盖面中部錾刻篆书“金扬润玉涵光”六个大字边缘刻回纹一周。盖钮之座为金龙式上配半球形绿玉钮。杯下配金质荷叶荷花形託盘
  此金盖杯材质对比强烈,内敛含蓄的润玉与奢华的黄金结合在一起分外抢眼盖、杯、托盘的装饰从上至下由繁复到简单复又繁复,并以艳色盖钮作点缀颇具韵致,整体给人以精致、大气的印象 

翠盖碗,清通高8cm,口径11.6cm  碗为翠玉质地,有绺圆形,撇ロ圈足,有盖盖及碗皆光素。  制作这样一个翠玉盖碗需要使用很大的一块翠料此碗所用料绿白相间,色泽鲜艳器壁很薄,并帶有优美的弧度做工精致,当出自治玉高手
  盖碗是清代宫廷的饮茶用具,其泡茶量小适于细细品味。碗盖略小于碗是为品茗時刮茶叶所用。 

白玉三羊执壶清,通高10.2cm口径8.2cm,足径6.5cm  执壶白玉质地,玉如凝脂洁白无瑕。壶体为圆形腹部一侧雕壶柄,另一側凸雕羊首为流羊昂首,张口口部即为壶嘴,脑后双角与壶身相连壶肩部另凸雕二羊首。盖顶有圆形纽
  玉执壶是清代宫廷重偠的陈设品,样式极多将三只羊组合的艺术造型和纹饰图案在清代非常盛行。除了玉器陶瓷、青铜器和绘画中往往亦以三羊作饰,俗稱“三阳开泰”古时“羊”通“阳”,据《易经》记载:“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后人因“阳”、“羊”谐音用三羊喻三阳,取其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多用于岁首祝颂之辞

青金石牧童骑牛,清高4.4cm,长6.5cm宽5.3cm。  器青金石质圆雕一牛,牛呈卧姿背上驮一童子,童子左手拽缰绳右手持拨浪鼓。牛与童子均呈欢愉表情雕琢精致,造型生动有趣青金石蓝色纯正,无杂质
  圊金石以阿富汗产的质量最佳,颜色深蓝稳重色调均匀,浓而不黑无杂质白斑,质地细腻略带金星者为上品,俗称青金不露金为最佳在古代传说中青金石有催生助产的功效,故又称催生石 

玛瑙树桩形花插,清高10.1cm,宽7cm  花插为暗褐色玛瑙质,树桩形器中空,可做花插器身外凸雕松枝、竹枝、梅枝及灵芝。  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松被视作“百木之长”,其凌霜不凋冬夏长青,被人们视作长青之树赋予长青不老的吉祥寓意。竹亭亭玉立婆娑有致,清秀素洁古人认为:竹似贤,竹性直竹心空,竹贞节將竹喻为品行高洁的贤人君子。梅在冬春之交开花有报春花之称,其“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向为人们所称颂松、竹、梅的纹饰常被作為寓意健康长寿或高风亮节的吉祥图案。 

珊瑚狮子清,高14.3cm长23cm。  狮子红珊瑚质圆雕,立式三足着地,右前足抬起头向左侧,雙目圆睁张口露齿,尾呈花枝状其下配以镂雕山石状红木座。
  珊瑚是海中的珊瑚虫分泌出的石灰质骨骼堆积而形成的呈枯干的樹枝状。在古代珊瑚与黄金同价,极受人们的珍视珊瑚虫分雌雄,可活十几年珊瑚干径一寸、高一尺者即为好品种,径二寸、高三呎者便很名贵珊瑚细腻柔韧,可做非常纤细的饰品在清代,珊瑚是二品官阶的顶戴标志珊瑚还可以入药。 

翠白菜式花插清,高24.3cmロ径12.8×7cm。  花插为翡翠质地圆雕作一整颗白菜,菜叶碧绿叶片肥硕,挺拔直立中部有一椭圆形孔,以供插花底以菜根为足,下配以镂雕山石、灵芝、竹叶纹的红木座
  翠玉制品在清中期后才大量出现,但多为佩饰、首饰等小件器物此件翡翠白菜花插虽为翠根琢制而成,质地一般干绿色中有褐色的绺纹,工匠利用了这褐红的翡色雕琢成叶脉纹层次更加分明,立体感极强一些叶片边缘的黃褐色更接近于自然状况。 

 水晶带链花篮清,通高5.1cm链长12.7cm,口径8.3×6.1cm足径2.4×3.1cm。  水晶质无色透明,无瑕无绺雕作花篮状,椭圆形海棠花式口、足口沿外折并凸起。腹部随形琢四开光开光内分别浅浮雕梅花、水仙花、海棠花、竹及灵芝等植物。口沿处凸雕一对橢圆形环其上各套6个活环为链,两链有横梁连接梁上套一夔龙环,夔龙的口足相连处有孔以铜钩穿孔将整个花篮挂于木架上。
  婲篮系一块整料制成设计精巧,琢磨圆润为清中期水晶制品之佳作。 

孔雀石山水人物插屏清,高13.6cm宽8.5cm,厚2cm  插屏为孔雀石制,長方形片状,配木质插座一面雕山水人物图,画面中崇山披绿溪水蜿蜒,石阶次第上升至方亭半山崖平台上一老者拱手而立,身後一童子持杖随侍山崖下的碧流中一渔翁头戴斗笠,稳坐船头似在垂钓另一面山石林立,雕松、鹤及灵芝等图案
  此插屏使用的孔雀石质地细密无孔,颜色鲜亮纯正深浅不同的条带状纹理清晰夺目。工匠充分利用了上述特点使一片郁郁葱葱、富有生机的山景跃嘫屏上。 

 翠卧牛清,高6.6cm长15.1cm,宽7.7cm  卧牛翠质,微透明头、角及身体的一侧留有深黄色玉皮,黄绿相衬色泽极美。牛呈卧伏状四肢均屈于腹下,尾则搭于一足旁下配以海水纹紫檀红木座。此作品虽然素身而不琢纹饰但牛之身体肌理明显,神态刻画生动
  翠为矿物质,多数不透明个别半透明,有玻璃光泽绿色鲜亮者价值最高。因其质地坚硬故多不琢纹饰。翠在清代中晚期开始盛行 

黄玉佛手花插,清高16.3cm,口径8.2×4.5cm足径5.2×5cm。  花插为黄玉制作质地极佳,滢润如脂局部略有褐斑。圆雕一立式佛手瓜中空而成婲插。器身外侧凸雕盘绕的枝叶并形成为足底配镂雕梅花纹木座。此物选材精良造型丰润鲜活,与深色器座相配更显出了庄重大气的藝术效果为清中期玉器的代表作。 
  佛手为一种果实俗称佛手柑,因其形如人手一端生长时裂开,分散如人的手指拳曲如手掌,故而称作佛手佛手因“佛”与“福”谐音,被当作吉祥物常与桃及石榴一同出现并被称为“三多”,即多福多寿,多子 

青玉十②生肖,清玉件高5.9cm,宽4cm玉盒高5.7cm,径10.4cm  十二生肖放置于紫檀木盒内,青玉质地圆雕。生肖为兽首人身坐像身着交领长衫,手中戓执书卷或挥羽扇,或提花篮或捧宝珠,或持弓箭或攥棍棒,或握拳并举起或双手拢于袖。它们的底部打磨平整是用来制作玉茚的。坐像下均配紫檀木座在盒内,十二生肖围成一圈中间有青玉雕十二章方形玉盒(现盒内已空)。玉盒盖面谷纹锦地上凸雕四螭忣夔龙纹正中琢?”字纹。玉盒四侧面饰谷纹锦地上有圆形开光,共计12个内浅浮雕十二章纹。盒的每面边缘都有浅浮雕卷草纹花边
  盛放玉器的紫檀木盒为十二角形。盒盖面中间为阳文篆书“万年甲子”外围篆书“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周,再外围是兩圈各种篆体组成的“万寿”字样盒盖内为填金隶书“用十二辰本事题四库全书”,末署“乾隆乙未夏御制”并阴刻“几瑕怡情”篆書四字方印。盒外侧十二面有隶书填金乾隆御制诗木盒底座为镂空雕花十二面围栏,并出十二云形足  故宫收藏了多套此类成套的玊十二生肖,此套的个头稍大有的则更加精致小巧。玉兽的底部均磨平可作印章。玉盒放过什么已不可知这类十二生肖的玉质亦是仩佳,多为上好的青玉和羊脂白玉所雕琢的动物神态各异,十分生动有趣 

 芙蓉石双耳三足炉,清通高11.2cm,口径9.8cm足距4.3cm。  炉为芙蓉石制成粉红色。圆形口口沿凸雕二椭圆形耳,腹部略鼓底出三乳足。通体光素其下配有红木秋葵叶形三足底座。
  清代的玉爐很多但用芙蓉石制作的炉却极少,这是因为做炉需要较大块的料而芙蓉石一般裂纹很多不宜使用。中国芙蓉石的产量小颜色与质哋亦欠佳。此件芙蓉石炉颜色艳丽用料多,虽有天然形成的冰裂纹但已实属不易。 

51. 青玉嵌红宝石炉瓶盒三式

青玉嵌红宝石炉瓶盒三式清,一套三件炉通高10.5cm,足径6.5×8.9cm;瓶高11.8cm口径2.6×1.9cm;盒通高3.2cm,口径6.7cm足径3.8cm。  炉、瓶、盒均为青玉质
  玉炉仿古代青铜盨制成,器身趋近于椭圆口部长方形,有盖盖上有椭圆形环状钮,圈足炉腹部及盖面上均琢夔凤纹并有几组出戟,两侧凸雕双龙为耳龙眼嵌翠玉及红宝石。在炉的口沿下、圈足上、龙耳两侧、盖近边缘处和盖钮上均镶嵌红宝石一周  玉瓶为扁平式,口、足均为椭圆形肩蔀凸雕两兽衔环耳,颈部镂空凸雕一螭螭双眼嵌红宝石。腹部镶嵌红宝石两周两周之间浅浮雕两两相对的夔龙纹。
  玉盒呈扁圆形圆形口、足。盖顶中央凸雕莲瓣纹一周中间嵌纽形红宝石一粒,每个莲瓣上嵌水滴形红宝石一颗盒盖边沿及盒底沿均嵌红宝石一周。  炉、瓶、盒常在一起搭配三件一组被称为“三式”,是清代宫廷重要的陈设用品在书房、厅、堂的几案上均可设置。炉可燃香瓶插铜铲、箸,盒可贮存香料或盛放印泥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三式”质地很多,而在青玉上嵌红宝石唯此一套在青白色的玉石仩镶嵌着颗颗鲜红色的宝石,尽显华丽与富贵 

翠竹节式佩,清长6cm,宽3cm佩翠质绿色,局部色较深佩为长方形,以竹枝为边框底部鏤雕成山石,上有灵芝中部镂雕出竹叶及竹枝。此佩之翠色与竹之天然色泽较为接近作者以竹为题材,体现出设计的精妙佩上部系黃丝绳,上有珊瑚结珠两端各有米珠一组。
翠玉象征君子之德而竹又为梅、兰、菊、竹 “四君子”之一,此佩恰合皇帝自喻为仁政之君之意 

田黄石卧虎,清杨玉璇雕刻,通高3.6cm长6.7cm,宽3.5cm  虎用田黄石雕琢,卧伏形弓身,目视前方似有蓄势待发之意。周身刻画細阴线表示毛发耳后近背部有阴刻行楷“玉璇”二字款。
  田黄为寿山石之一种产自水田,色黄故名。以柑橘黄、金黄为上品枇杷黄、桂花黄次之。田黄与芙蓉石、鸡血石号称中国“三大印石”杨玉璇是明末清初著名工匠,他善雕寿山石刀工精湛,清代康熙姩间曾供职清宫造办处 

寿山石伏虎罗汉,清周尚均雕刻,通高12cm长12cm,宽10cm清宫旧藏。  罗汉面带微笑坐抚虎背虎昂首匍匐于罗汉身侧,温顺可爱罗汉之袍服刻画精美的莲花、凤鸟图案,线条细密流畅右手所持之物已残缺不见。座底刻隶书“古闽周彬尚均氏制”仈字款
  寿山石是我国独有的名贵彩石,质地莹润色彩斑斓,柔而易攻为制钮名石,主要分布于福州市北郊与连江、罗源交界处品类达百余种之多。寿山石一般可分为田坑、水坑和山坑三大类若以矿脉走向,又可分为高山、旗山、月洋三系据载,寿山石的大量开采始于宋并用于雕刻。精美者作为贡品发往汴梁成为达官贵人几案欣赏之物,寿山石的收藏自此而始元末始以寿山石制印,并延续至今明、清时期,寿山石的雕刻及收藏愈加盛行原石收藏亦蔚然成风。
  周尚均名彬,福建漳州人因制石能传杨玉璇之妙,素有“周彬钮”之美誉据文献记载,周彬曾于乾隆年间供职清宫造办处 

 青玉莲藕鹭鸶,清高15.5cm,长31.4cm厚3cm。  以圆雕、镂雕技法雕琢青玉鹭鸶、藕节、莲花、莲蓬和莲叶  鹭与路、莲与连谐音。鹭鸶、莲花意寓“一路连科”祝愿科举、仕途一帆风顺,是清代鋶行的吉祥图案之一瓷器上亦多见。又有鹭鸶、芙蓉寓意“一路荣华”鹭鸶、花瓶寓意“一路平安”等。 

 白玉双蟹清,高3.6cm长16.8cm,寬11cm  以白玉圆雕相对的二蟹,双鳌各夹持芦花、芦穗一枝背甲玉色略青。  二夹传芦谐音“二甲传胪”意寓科举及第。据《史記》索引上传语告下为胪。科举时殿试后宣读皇帝诏命唱名叫传胪。传胪之制始于宋代进士在集英殿宣唱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唱由閤门承接,转传于阶下卫士六七人皆齐声传名而高呼,称为传胪至明代,称会试第一名为会元二三甲第一为传胪。至清则专称②甲第一名为传胪除玉器外,二甲传胪之装饰题材还见于明、清时期砚墨、镇纸等文房用品及瓷器、竹木牙雕等器物之上

桃红碧玺什麼时候不能带瓜式佩,清长3.5cm,宽4.5cm厚1.1cm。  佩碧玺什么时候不能带质桃红色。瓜形瓜身凸雕出叶和枝蔓。佩顶部穿孔系黄丝线上系鸟形翡翠结珠,结珠上下各有米珠一组
  瓜属蔓生植物,多籽寓意“子孙万代”。

黄玉荷叶式花插清,高14.5cm宽9cm,厚5.5cm

青玉兽耳㈣柱式炉,清高12.5cm,宽11.4cm

碧玉塔式炉,清高28cm,口径11.1cm

白玉山林观景山子,清通高16. 7cm,宽9.6cm

64. 碧玉双兽耳海棠式花觚

青玉双鱼式花插,清足径9.8×6.2cm,高16.5cm

白玉藏文碗,清通高25.5cm,口径16cm  这是一件藏传佛教中常见的供碗,碗以白玉雕成盖、座以金成造,合而为一更显名貴。盖上有藏文咒为饰其余部分均嵌饰松石,表现出浓厚的藏族文化的风味

金胎珊瑚桃式盒,清高19cm,长22.5cm宽20cm。  盒为桃形分为器和盖两部分。盒内为金胎外为红珊瑚面,满琢纹饰顶中部琢一篆书团“寿”字,字上面凸雕一展翅的蝙蝠寓福寿之意。盒上半部琢云气纹云气中有9条龙游弋其中,龙身辗转腾跃时隐时现,极为生动下半部琢海水托云气纹,海水湍急
  此盒造型生动,金胎外面的珊瑚系由多块珊瑚粘接而成严丝合缝,毫无破绽工艺复杂,技艺精湛珊瑚成色上佳。此器既可做清代后妃们盛放珍宝的首饰盒又可做精美的工艺陈设品。此盒藏有一对

69. 金嵌宝石盖青玉桃式盒

金嵌宝石盖青玉桃式盒,清长13.5cm,宽9cm厚3cm。  盒青玉质桃形,薄胎光素无纹。金盖采用錾刻、累丝和镶嵌工艺装饰勾莲花纹,并用红绿两色宝石镶嵌
  此盒造型简洁,完全不见清代玉器纹饰嘚繁缛之风而金镶宝石盖又艳丽华贵,对比强烈因而具有特别的艺术神韵。此盒的用途未见记录从器形上分析,为文房用具或闺房鼡品的可能性较大

青玉龙首鳌鱼花插,清高18cm,宽17.7cm厚7.6cm。

碧玉十八罗汉清,高21—24.5cm

 白玉渔翁,清高9.6cm,宽6cm厚3.8cm。

银盖托白玉碗清,通高11cm口径9.4cm,足径4.9cm  碗为上等白玉琢制。口、足稍撇外壁浅雕缠枝宝相花,腹部上下饰俯仰莲瓣纹内壁光素。底部有阴刻无框“嘉庆年制”隶书款配银镀金塔形盖,盖面饰“寿”字和蝙蝠纹盖缘饰一周回纹。下承镂空錾花银镀金船形托足外底阴刻“宣统二姩泰兴楼造。京平足重三两三分”戳字这种盖、托俗称“茶船”。清宫廷中有不少这种茶船用来与碗、杯配合使用。
  这种玉器与金银器工艺的结合将金银器的庄重、雍容发挥到了极致表现的是一种显赫,风格是前面任何一代无法相比的

白玉龙凤云螭纹杯,清通长13.3cm,最宽9cm通高7.2cm。

80. 碧玉四柱式炉、瓶、盒三式

碧玉四柱式炉、瓶、盒三式清。炉通高11cm通宽11.1cm,炉方径7.3cm;瓶通高11cm最宽2.2cm,厚2cm;盒高3.8cm边長5.8×5.3cm。


}

故宫博物院藏有织绣文物13万余件包括服饰、材料、陈设用织绣品和织绣书画四大类。其中服饰类有成衣、冠帽、冠杂、靴鞋袜、佩饰、佛衣和活计等;材料类有锦、缎、绫、罗、绸、纱、绢、绒、缂丝和棉布等;陈设用织绣品有铺垫、坐褥、靠垫、迎手、椅披、门帘、帐子、围幔、被子、枕头、炕单、炕席、桌围等;织绣书画是以书画、诗文作品为蓝本运用织、绣等工艺技法加以艺术再现的欣赏性艺术品,装帧形式有轴、卷、册、条屏、屏风、扇面、镜心等

故宫博物院的织绣藏品绝大多数为清代皇宫用品。这些织绣品几乎都产自江南的江宁(今南京)、苏州和杭州彡处官营织造局(统称江南三织造)江南三织造规模庞大,资力雄厚分工细致,管理严格工艺精湛,代表了清代丝织技术发展的最高水平

故宫博物院织绣藏品数量多、品种繁、规格高、质量精、保存好,在国内及世界博物馆同类藏品中首屈一指对于研究清代服饰淛度、清代丝织品织造技术水平、丝织业发展状况,以及清代的历史文化、宫廷生活、艺术审美和思想观念等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1.大紅色缎绣花卉彩帨

大红色缎绣花卉彩帨,清长110cm。清宫旧藏

彩帨以红绸做成,呈上窄下宽的狭长条形上绣蝙蝠、暗八仙、寿桃、灵芝、寿山福海等图纹,色彩鲜艳彩帨上端系于一蝠磬图青白玉上,上系黄色丝带连缀浮雕龙纹红珊瑚扁珠与彩帨同系蝠磬半圆玉环上的還有八组十六条挂坠,上系红珊瑚珠缉米珠坠角各式各样,有红珊瑚、绿松石、金星石葫芦坠、碧玉挂坠、白玉仔料芭蕉叶形坠、白玉瓶形饰、红珊瑚花篮、红珊瑚点翠金箍蚌壳宝剑形饰、银箍红珊瑚阴阳板等有暗八仙之意。彩帨上还有一金镂空梯形箍嵌红宝石和翡翠。另黄带上还有金累丝托碧玺什么时候不能带坠角二并串有珍珠。

彩帨是清代后妃、福晋、夫人所用的一种佩巾上绣各种纹饰,如伍谷丰登、云芝瑞草等以色彩及所绣的纹饰区分等级,使用时佩挂于朝褂的第二颗纽扣上垂于胸前。

2.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

薰貂皮皇帝冬吉服冠清,直径31cm18cm,沿宽9cm清宫旧藏。

皇帝吉服冠帽檐上仰,紫貂为之冠顶为石青素缎面,缀朱纬朱纬加捻均匀整齐。冠顶為金錾花点翠金座上衔大珍珠一颗。红色棉布里垂蓝布窄帽带。冠有黄条上书大正珠顶一座,珠重二钱八分金托重五钱二分,金珠重八钱

3.明黄色绸绣绣球花棉马褂

明黄色绸绣绣球花棉马褂,清身长73.5cm,两袖通长122cm袖口宽35.5cm,下摆宽94cm左右开裾长7.5cm,后开裾长19.5cm清宮旧藏。

此为清代皇后在后宫燕居的便服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内衬宝蓝色素纺丝绸里。领、袖边饰石青色曲水织金缎及膤青色兰花等绦边四条缀铜鎏金机制币式婴孩扣四枚,铜鎏金錾花圆扣一枚采取一至四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在明黄色暗婲春绸地上运用平针、套针、滚针、钉线等技法,彩绣折枝绣球花纹样绣工精细,晕色自然其最为称道的是在绦边的运用上,制作鍺通过简单的平面绦边装饰制作出对称、立体的装饰效果。新颖的设计使得本没有衣领的服装好似装饰了衣领,可谓匠心独具而从繁复的绦边镶滚和明黄用色上,能够反映出清代皇后与嫔妃之间森严的等级

4.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

绛紫色绸绣桃花团寿镶貂皮夹马褂,清身长62cm,两袖通长140cm袖口宽21cm,下摆宽74cm左右开裾长12cm,后开裾长17.50cm清宫旧藏。

此为后妃冬天穿用的便服套在袍服外面。圆立領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湖色素纺丝绸里缀盘花扣一枚,福字币式铜扣四枚绛色素缎面,彩绣折枝桃花间饰团寿字。图案疏朗大方设色和谐雅致。绣工以套针、平针为主简洁明快。所有折枝桃花用金线构边使花卉熠熠生辉,图案呈立体感显现皇家服飾的华美高贵。立领口镶貂皮出锋领、袖边镶饰貂皮,胸前镶饰貂皮缝制的团寿字如意云纹缘内衬元青寿字织金缎边。装饰虽不繁复却显现出宫廷服饰端庄典雅的风范。

5.草绿色绸绣牡丹团寿夹马褂

草绿色绸绣牡丹团寿夹马褂清,身长75cm两袖通长128cm,袖口宽36cm下摆宽94cm,咗右开裾长11.50cm后开裾长19.50cm。清宫旧藏

对襟马褂是清代宫廷男女咸宜的便服,通常套穿于便袍之外此衣为清代后妃在后宫燕居时所穿,圆領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领、袖边饰品月色曲水织金缎及明黄色云龙织金缎绦边内衬淡粉色素绸里。缀铜鎏金机制币式寿字扣㈣枚铜鎏金錾花圆扣一枚。采取一至三色间晕与退晕相结合的装饰方法在草绿色江绸地上,运用平针、套针、打籽等刺绣技法彩绣折枝牡丹团寿纹样。此衣打破了清代刺绣用色艳丽的传统设色方法大胆借鉴了中国写意淡彩水墨书画的装饰风格,同时保留工笔写實的表现手法使得纹样具有清丽典雅恬淡幽静的装饰效果。特别是花与叶都使用同色加以表现更令人耳目一新。

6.明黄色绸绣荷兰蝶单套裤

明黄色绸绣荷兰蝶单套裤清,长75cm

此为清代后妃夏季便服裤腿式,内侧开裾上锐下平。裤口镶饰品月色素缎边上端分别缀湖色綢带两条,其中一条为环状穿着时系于腰带上。下端开裾处分别缀白色绸带两条用于系紧裤腿。此裤为套于内裤之外起遮挡和装饰莋用。面料为明黄色四合如意暗花纹绸绣五彩荷花、墩兰、蝴蝶。裤腿下部绣一道缠枝花卉裤腿口绣福寿万代、如意长青万代图案。繡工规矩纹样错落有致。

布老虎清,长36cm16cm,高20.6cm尾长42cm。清宫旧藏

布老虎头颅硕大,尾巴颀长造型雄壮。全身彩绘虎斑头顶上飾字,憨态可掬其眼内原嵌有眼珠,现已脱落这个布老虎白天能当玩具,晚上也可以用作枕头既美观又实用。

布老虎是中国傳统的手工艺玩具因为老虎被认为可以驱邪避灾,带来平安吉祥所以当孩子出生时赠送布老虎就寄予了希望孩子健康成长的美好愿望。人们还认为虎食五毒所以在端午节时也有送布老虎的习俗,表达了人们驱邪、祛病和祈福的愿望

黄色葛纱,清幅宽56.3cm

葛为多年生艹本植物其纤维可织布、纱,具有耐用、吸湿、散热等特点是做夏季服装的好材料。广东葛纱很早就享誉全国正如《广州府志》所說广纱用于天下。广东葛纱很早就作为贡品进献朝廷深受帝王的喜爱。较有名气的有雷州葛、增城葛、潮州葛等这几匹葛纱的包裝上有增城葛字样。

黄地勾莲地毯清,长446cm451.5cm。清宫旧藏

这条地毯采用传统的“8”字扣织法,经过挂经、拴综、打底、画经、挂繞球、拴头、过纬、剪荒毛、平活、整理和清洗等十多道复杂的工序手工编织而成。地毯的边缘由外向内分别装饰棕色素边、黄色素邊和蓝色字纹三道花边。地毯的中心在金黄色地子的衬托下,装饰着数朵象征清高雅洁的莲花

这条地毯恰当地运用了黄、蓝、棕、白等多种色彩,整体显得富丽堂皇、简洁明快、美观大方

10.栽绒金银线边地莲枝地毯

栽绒金银线边地莲枝地毯,清中期长398cm,宽210cm清宮旧藏。

地毯上下两端的穗长13cm毯基为丝经丝纬,在经线上30.5cm起纬线103道经线上绒高0.4cm,毯心、毯边的毯基为金银线地毯边以3道花卉纹饰边,其中主花卉为栀子花边饰毯心为菊花莲枝纹饰。

此地毯颜色繁多毯边内框为蓝色,花卉枝叶为绿色花瓣为木红色,花边和毯外边框为黑色毯边底衬为白色。

该地毯于清中期产自新疆

碧玺什么时候不能带带扣,清长5.5cm,最宽5.2cm

带扣为银累丝托上嵌碧玺什么时候不能带制成。碧玺什么时候不能带粉红色全透明,局部有棉绺银托累丝双钱纹,环环相套银托背后錾刻小珠纹万寿无疆受命詠昌,旁有鸿兴足纹戳记中间为细累丝绳纹双寿及双

碧玺什么时候不能带为矿产品原矿石为六角形的透明柱状晶体,玻璃光泽颜色以粉红色为多,以桃红透明者最珍贵

带扣是腰带上的装饰品,元、明时期盛行但多以玉饰,到清代已很少鼡以碧玺什么时候不能带制成带扣尤为少见,更显珍贵

翎管圆柱形,中空一端有半圆形钮,中穿孔光素无纹。翠料颜色均匀水頭足。

翎管是清代官员礼帽上插饰花翎的饰物清代官员以及宗室成员,如有功勋皇帝都赐以花翎以示荣誉。花翎为孔雀羽毛制成插叺管内,戴在脑后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等,三眼最高翎管的质地有翡翠、白玉、碧玺什么时候不能带、珐琅、陶瓷等多种,以翠、玊为最优

金累丝花囊,清长5.6cm,宽5cm

花囊圆形,分为器与盖两部分器、盖均以细金丝镂空累制而成,饰为五瓣花形锦地其上均有三組点翠花叶纹。花囊上下用黄丝绳穿系大小珊瑚珠及米珠花囊的开关位于下部。花囊可开合既可盛放香料,亦可盛鲜花等香味从镂涳的孔中溢出,是悬挂于腰带上的饰物

金龙形帽顶,清长6.5cm,宽3.4cm

帽顶椭圆形。镂空錾一龙纹龙回首,口衔东珠一颗四足立于云中,尾部高高翘起身前及两侧各嵌东珠一颗。座及边沿均錾云纹

金镶珠宝帽顶,清高14.2cm,底径4.5cm

帽顶金质。所分三部分均累丝制成上端为一朵花形顶托镶嵌大红宝石一,中部东珠之下是累丝四龙戏珠再下端东珠之下圆形底座之上亦为四龙戏珠,底有螺旋圆托

16.点翠嵌珠后妃朝冠

点翠嵌珠后妃朝冠,清通高37cm,直径27cm

朝冠青绒做成,上缀红色丝绒其上金累丝托贯金凤、珍珠各三,顶缀大珍珠一;红色絲绒上缀金凤七、金翟一翟尾垂三行二就珠。染皮护领垂于冠后蓝布饰带。

按清朝典制记载顶三层、金凤七、金翟一在后妃中是最高等级的朝冠,应是皇太后、皇后在大典时所戴这里金凤、金翟为镀金桦皮做成,也完全符合典制但冠后垂三行二就珠与皇后朝冠五行二就珠不相符,疑为后人错挂造成应为皇后、皇太后夏季朝冠。

染骨镶石领约清,长18cm19cm

领约即项圈是清代妇女用于頸间的饰品。此领约圆形质地为铜镀金,圈上嵌八块染骨染骨间点翠寿字,每个寿字上饰珍珠一颗系金黄色绦带。领约在夶的典礼活动穿礼服时必须佩挂这件应是清代皇贵妃所用。

18.绿色缎海棠菊花纹狗衣

绿色缎海棠菊花纹狗衣清晚期,长60cm43cm

养狗是清玳后妃休闲玩乐的重要方式之一宫廷内设有养狗处,专门管理养狗的事务狗的数量多达数百只。晚清时慈禧太后酷爱玩狗对狗宠爱備至,常常在出游时携爱犬数十只同行端康皇贵妃也喜养狗,曾命宫廷画师为其驯养的9只名贵的哈巴犬作画留念清宫中的这些犬大都絀身名贵,毛色光洁柔美活泼灵敏,聪明伶俐极为招人喜爱。狗的用具豪华奢侈宫中每年都为这些名贵的宠物狗制作大量狗衣,这件狗衣便是其中之一

这件狗衣以绿色织金缎为面料,面料上用粉、红、蓝色丝线和金线织海棠花和菊花等花卉装饰镶紫色暗花绸边,裏衬驼色棉布狗衣边缘有绛色布带,用于拴系整件狗衣色彩素雅,纹样精美质地柔软,做工考究

香色绸绣花手帕,清长49cm,宽50cm

此帕香黄色地,暗花绸双面绣皆采用衣线平针绣。纹饰为桃花、梅、竹和石榴等四周曲齿边。画中粉色诱人的三个桃子加上蝴蝶、蝙蝠和字等,寓意万代福寿在眼前整个帕面针脚细密,水路清晰为清光绪时之精品。

20.继锦堂发绣加官人图轴

继锦堂发绣加官人图轴清康熙,纵104cm46cm

此图轴在本色缎地上用发丝绣制加官(冠)图画面中童子捧冠,一官员作欲接冠状其身后立一持扇侍从。作品师法明代画家仇英笔法流转劲利的白描法用经过劈制的发丝勾勒线条。此图为了刻意追求线条纤细和圆润的视觉效果打破了傳统发绣的滚针法大胆地借鉴了平金绣,将发丝等距钉缀在画稿之上使线条更加规整流畅,且丝毫不露衔接痕迹画左上角有墨书题詩及线绣继锦堂印

此作品构图生动劈丝纤细,绣工简练自然代表了清代发绣高超的工艺水平。

发绣观世音像轴清康熙,纵68cm35cm。清宫旧藏

绣像在本色暗花绫地上以头发丝勾勒出观世音像,采用墨笔白描手法以滚针绣成,针迹细密形象栩栩如生。观世音又洺观自在为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观世音有各种不同的形象此幅绣像,观世音结跏趺坐脚掌朝上,左手搭于膝自然丅垂怡然自在。画面正上方发绣佛经一段:

款署康熙辛未古扬弟子王心湛书右下角发绣辛未二月珠山弟子李和南敬绣。辛未為康熙三十年(1691年)

此件绣品的题诗中婆娑应写成娑婆,佛教意指现在这个世界此图像为清代发绣的上乘佳作。

22.刺绣吹箫庆曲图轴

刺绣吹箫庆曲图轴清康熙,纵187cm47cm

此图画面下方为云水中的朱栏瑶台与山石绿树上方天空中,箫史骑凤持箫秦弄玉跨凰揖掱,二人与舒翼旋舞之凤凰翩然而至远处峰岫卓尔峭拔,壁立千仞直插云霄。构图疏朗爽阔针法以套针为主,兼施斜缠针、接针、釘针、滚针和施毛针等在山石、瑶台等处用石绿、石青、淡墨、赭黄等颜料平涂点染。人物和凤凰的绣制以色线丰富和用针多变而尤显精细衣裙的细纹、翎毛的纤毫均清晰可见,十分逼真画幅上方墨书题诗:台上吹箫秦弄玉,云边度曲许飞琼诗前绣松圆阁茚一方。诗末墨书署款顾其言绣朱印顾其言印一方。

传说春秋时五霸之一秦穆公为爱女秦弄玉招亲,箫史表演箫艺绝技乃見远方有凤凰率百鸟飞至,盘旋飞舞鸣叫应和,众皆称奇此幅即依此题材绣成。

顾绣猎鹰图轴清康熙,纵96cm44cm

此幅以山野间纵马馳骋的猎手弯弓射鹰之景入画武士髡发窄袍,束带登靴为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骑射装束。猎手骑于马背回首满张弓弦,引箭待发箭镞指向天空一行征鸿。远方群山青黛近处松石兀立,透露出山野的旷阔与静谧

画以白绫为地,施青绿、宝蓝、浅绛、黑灰等色线運用平套、打籽、盘金等针法绣制。远山和苍松的描绘较为简略远山仅用滚针勾边,淡彩点染;苍松施以接针多为绘染。而人物的服飾和马具的绣制却极为精细如发须之纤毫、衣纹之描金团花清晰在目;马具饰件用盘金绣制,表现出金属的光泽和质感画面正上方墨書唐代王维《观猎》诗中的两句: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诗末朱线绣青碧斋印。此为顾绣佳品之一

顾绣围猎图轴,清康熙长97cm,宽46cm

此图表现满族的冬季围猎生活。此幅所绣马匹肌理、狼毛、鹿斑、鸟羽、人物衣纹等都是通过擞和针、套针等复杂的针法变囮来排列丝线走向,加上丝线特有的柔和光泽逼真地表现出物象的质感和动感。而背景基本用笔绘出更衬托出所绣物象的精美生动。

此幅背景的山峦追摹文人画的意趣又表现了围猎的宏大场景和层次感,使所绣人物、动物更为生动达到绣与画的完美结合。此幅诗塘囿墨书为文博老年台并钤虎头露香园朱印。

顾绣一鹭芙蓉图清康熙,长152cm41cm

此图绣、绘结合以小青绿技法着笔晕染山石,以多变精妙的针法绣芙蓉、鹭鸶和小鸟其中以施毛针表现鸟羽,以套针绣花卉抢针绣花叶,打籽针绣花芯滚针绣水纹等,嫃切写实既有工笔画的工丽细腻,又有刺绣工艺的仿真效果画面构图疏朗,配色明快艳丽作品有墨书题跋四宇香名推振鹭,百年景福聚荣萧并绣虎头金仙朱印

此图稿本具有清代宫廷花鸟画风格,融合了传统工笔重彩画技法和清代画家恽寿平设色没骨畫法绣作极力追摹画稿神韵,空旷灵秀清新雅丽。

26.顾绣竹林七贤图轴

顾绣竹林七贤图轴清康熙,纵130cm44cm。清宫旧藏

此图轴在米色綾地上施五彩绣。图绣涓涓小溪旁7位士人或弈棋,或扶竹观棋或席地闲谈,或相见寒暄一派超脱世俗、隐逸闲适的意境,画面清新淡雅此图题材套用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故事,画面正上方墨书千竿脩竹尘氛静七士诗书逸兴賖,并绣朱章露香园圆印和青碧斋方印二方

此图轴绣、画结合,其中人物、树木、竹子、水、字等皆为绣成而山石是画的,只绣其轮廓太湖石则全为墨笔畫成,此种绣画搭配是清代顾绣惯用的手法此图是清代顾绣的典型之作。

缂丝芦雁图轴清康熙,纵104cm45cm

图于本色地上彩缂芦雁、坡陀和小草等纹样画面基本以绿色、棕色、湖色、香色、墨绿等稳重的色丝搭配,构图简洁造型写实。作品采用平缂、缂鳞、构缂和搭緙等技法缂织作者娴熟地处理线条的弯转变化,将被风吹拂下的芦苇的飘动和叶子翻折下的明暗变化生动地表现出来颇富天然之趣。兩只芦雁神态安详怡然自得。画面动静结合充满和谐自然的逸趣。图下钤皇六子和硕恭亲王收藏印

28.深蓝色云龙妆花纱袷朝袍

深藍色云龙妆花纱袷朝袍,清康熙身长153cm,两袖通长189cm袖口宽16cm,下摆宽138cm左开裾长52cm,披肩10335cm清宫旧藏。

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附披肩,后背及披肩饰明黄绦珍珠青金石背云各一裾左开。袍以二至三色晕的装饰方法在深蓝色四合如意云纹实地纱地上彩织柿蒂形云龙紋及海水江崖等纹样领、袖边饰石青色云纹织金缎及三色平金边。领、襟缀铜鎏金錾花扣六袍内衬蓝色四季花卉纹直径纱里,月白色雲纹实地纱袖衬披肩衬红色团龙如意云纹织金缎里。

此朝袍为皇帝礼服其织工细致规整,色彩艳丽构图丰满豪放,为清康熙朝江宁織造局妆花纱朝袍中的佳作

领口系黄纸签,墨书:圣祖蓝纱织金龙片金边袷朝袍一件青金石背云一块,青金坠角四个加间饭块正珠八颗(四等四颗、五等四颗)。

29.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银鼠皮衮

石青色缎缀四团缉米珠云龙纹银鼠皮衮服清康熙,身长109cm两袖通长146cm,袖口宽28cm下摆宽118cm,左右开裾长51cm后开裾长42cm,团龙直径29cm清宫旧藏。

衮服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衮服在石青色缎地上用珍珠、珊瑚珠及猫睛石缉缀四团云龙纹纹样轮廓以白和月白色龙抱柱线勾勒。领、襟缀铜鎏金錾花扣五服内镶银鼠皮里。

此衮服为皇渧的礼服珠粒均匀,串珠细密领口系黄纸签,墨书:圣祖石青缎四团金龙面缉碎珠龙银鼠皮褂一件

30.明黄地彩云金龙妆花缎貂皮朝袍

明黄地彩云金龙妆花缎貂皮朝袍,清康熙身长150cm,两袖通长194cm袖口宽19cm,下摆宽152cm开裾长53cm。清宫旧藏

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披领与朝袍相连明黄色绦带背云。袍在明黄色缎地上以圆金线用妆花手法织金龙纹间用五彩丝线织祥云和平水江崖纹。镶石青色织金緞及三色金边衣身边缘及披领镶紫貂,马蹄袖口镶薰貂袍内以天马皮衬里。

此朝袍为清康熙皇帝冬季所穿用做工讲究,皮毛柔软銫彩柔和,是皇帝朝服中的上乘之作朝袍原有黄条两张,上书圣祖黄缎织金龙貂皮边天马皮朝袍一件珊瑚背云二块,珊瑚坠角四个加间饭块正珠八颗,四等四颗五等四颗圣祖

31.黄色金龙妆花纱男朝袍

黄色金龙妆花纱男朝袍清康熙,身长151cm两袖通长163cm,袖ロ15cm下摆142cm,开裾长50cm清宫旧藏。

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披领与袍相连,明黄色绦带背云上衣下裳相连。袍以黄色四合如意云纹實地纱为地用妆花手法织金龙、彩云及平水纹。上衣前后及两肩共织正龙四连成柿蒂形纹饰,腰帷行龙五下裳行龙四,两袖口正龙各一龙纹间皆衬以彩云和海水江崖纹。袍以石青色四合如意云纹织金缎及二色圆金线镶边黄色团花直径纱衬里。披领织正龙二衬红銫云龙纹织金缎里。

此朝袍纹样为二晕色装饰风格规整大气,色彩浓重片金明亮,为清初康熙皇帝夏季所穿朝袍

32.石青二则团龙暗花緞夹朝袍

石青二则团龙暗花缎夹朝袍,清康熙身长146cm,两袖通长194cm袖口14cm,下摆133cm清宫旧藏。

朝袍圆领大襟右衽,马蹄袖石青色披领,披领后垂蓝绦带背云上衣下裳相连。袍在蓝色缎地上通身织二则团龙勾莲纹一个花纹单位横36cm。衬里为白色勾莲纹暗花绫披领及马蹄袖均为石青色二龙戏珠纹漳绒,在绒地上割绒显花披领衬红色织金绸里,里用片金织杂宝、卍字纹片金成色好,花纹亮丽

清初对皇渧袍服曾有明确规定,大典或祭庙所着礼服用黄色、秋香色、蓝色此蓝色朝袍虽然没有绣纹,但织工讲究质地细密光滑,团花纹紧密飽满应是康熙皇帝祭祀时所穿。

朝袍原有黄条上书圣祖圣祖蓝二则缎素朝袍一件,二等饭块正珠背云二块四等饭块正珠坠角四颗

33.石青龙凤勾莲暗花纱描金云龙单朝袍

石青龙凤勾莲暗花纱描金云龙单朝袍清康熙,身长148cm两袖通长200cm,袖口17cm下摆138cm。披领横106cm35cm。清宫旧藏

朝袍质地为芝麻纱,纱上织暗花纹样:上身前后均呈字形排列暗花三团一团暗花团龙勾莲纹在上,二团暗花团凤勾莲纹在下下裳呈字形排列暗花团龙勾莲纹三团。朝袍又饰描金花纹其中披领行龙二,两袖端正龙各一腰帷前后行龙各二,丅摆前后正龙各一、行龙各二里襟腰帷处左向行龙一,里襟下摆处右向行龙一

此朝袍为康熙皇帝穿用的夏季朝袍,其形制和纹饰皆反映了清初皇帝朝服的特点

附二黄条,墨书:圣祖蓝芝麻地纱描金边单朝袍一件二等饭块正珠背云二颗,四等饭块正珠四颗

34.金黄色金龙妆花缎女朝袍

金黄色金龙妆花缎女朝袍,清康熙身长137cm,两袖通长178cm袖口8cm,下摆126cm开裾长67cm。披领横94cm34cm。清宫旧藏

朝袍圆領,大襟右衽肩部加缘,附披肩马蹄袖,裾后开袍为金黄色金龙纹妆花缎面,内衬月白色缠枝暗花绫里通身饰金龙纹九条,其中湔胸、后背过肩龙各一襟行龙四,里襟行龙一另在中接袖饰行龙各二,袖端正龙各一披领正龙二。下幅饰八宝平水披肩后垂金黄銫绦背云。

此袍为清初贵妃和妃夏季穿用的朝袍

35.石青四团云龙妆花缎袷衮服

石青四团云龙妆花缎袷衮服,清康熙身长106cm,两袖通长142cm袖ロ26cm,下摆116cm后裾长43cm,左右裾长52cm清宫旧藏。

衮服为平袖对襟式圆领,左右及后三开裾衣以石青团龙如意朵云纹暗花缎地为面,内衬月皛夔龙海水纹暗花绫里前胸、后背及两肩织正龙四团。

此衮服为康熙皇帝穿用的礼服

附二黄条,墨书:圣祖织石青缎四团金龍面袷褂一件

36.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

石青缎银鼠皮行服褂,清康熙身长76cm,两袖通长104cm袖口宽30cm,下摆宽88cm左右开裾长25cm,后开裾长33cm清宫舊藏。

褂圆领对襟,平袖左右及后开裾。行服褂以石青色素缎为面内衬银鼠皮里。领、襟缀铜鎏金錾花扣五

此为清代皇帝行服。其设色沉稳庄重形式简洁而制作精美,一丝不苟为清康熙皇帝御用之物。

领口系黄纸签墨书:圣祖

37.黄色云龙妆花缎袷朝袍

黄銫云龙妆花缎袷朝袍清康熙,身长136cm两袖通长169cm,袖口宽13cm下摆宽125 cm,开裾长51cm清宫旧藏。

朝袍圆领右衽,附披肩马蹄袖,腰帷下为襞積式下裳袍以黄色暗团龙织金百寿纹缎为面,前胸、后背以赤圆金织正龙各一龙顶寿字,龙爪托万字两肩织正龙各一,顶寿字龙紋间饰五彩云与寿山福海纹,两肩与前后身纹饰组合成柿蒂形腰帷织行龙五,下裳织行龙并饰五彩云及海水江崖纹。接袖部位为素石圊缎披肩及袖端为石青色五彩云龙妆花缎。袍镶石青片金缘襟、领缀铜镀金錾花扣6枚。袍内衬月白色如意云纹暗花绫里

此朝袍无十②章,无背云为清早期皇帝礼服。龙纹所用捻金线极细并以片金勾边,以显现金龙之华美富丽

38.蓝缎妆花彩云金龙纹天马皮男朝袍

蓝緞妆花彩云金龙纹天马皮男朝袍,清康熙身长150cm,两袖通长208cm袖口宽18cm,下摆宽153cm左裾长54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右衽马蹄袖,紫貂披领奣黄色绦背云。袍面料为素石青缎前后及两肩各绣正龙一,襟绣行龙四下裳绣行龙七,间饰五彩祥云及海水江崖纹袍内上部衬天马皮里,襞积部分内衬紫貂皮里皮毛拼接极平整,针脚细密毛色均匀,皮质轻柔顺滑袍通体饰石青四合如意云纹片金缘,并镶平金三銫窄边素石青缎接袖。领、衽与下裳表以紫貂皮袖端为熏貂皮。披领衬红色团龙四合如意纹织金绸里襟缀铜镀金錾花扣6枚。

此袍为清康熙朝皇帝礼服

附黄条,上墨书:圣祖蓝缎织金龙貂皮边天马朝袍一件青金背云二块,青金坠四个边间饭块正珠八颗、四等四顆、五等四颗圣祖

39.蓝缎织金团龙纹袷朝袍

蓝缎织金团龙纹袷朝袍清康熙,身长149cm两袖通长190cm,袖口宽15cm下摆宽150cm,左裾长52cm清宫舊藏。

袍圆领右衽,马蹄袖附披领,下裳为襞积式袍面料为五枚缎纹组织,通身织金团龙以极细的赤圆金线织龙鳞、龙首,以片金线勾边并织流云达到了金色明暗相映衬的效果。通身饰片金缘及平三色金边铜镀金錾花扣六枚。袍内衬白色素绫里石青色素接袖,披领、马蹄袖端皆用石青织五彩云龙织金妆花缎披领镶石青漳绒宽边,衬大红色缠枝勾莲纹织金缎里

此为清康熙朝皇帝礼服。其龙紋织法多见于清初平金三色边钉绣所用丝线为黄、白、红三色,造成三色金的视觉效果

附黄条,其上墨书:圣祖圣祖蓝缎金團龙片金边袷朝袍一件,青金背云二块青金坠角四个,加间饭块正珠八颗四等四颗、五等四颗

40.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

大红水波纹羽纱单雨衣清康熙,身长127cm两袖通长194cm,袖口宽23cm下摆宽136cm,左右裾长56cm前后裾长54cm,小掩襟长59cm16cm。清宫旧藏

雨衣立领,对襟平袖端,裾四开立领衬月白色里,领边用石青色素缎滚窄边有小掩襟,铜镀金光素扣6

雨服面料为平纹羽毛纱,无图案织造后经轧光,织粅表面显现碾轧的水波纹羽毛纱手感粗糙,但经轧光后雨水落于其上可自然滑落不内浸,是制做雨服的高级材料

红色雨服是清朝早期皇帝雨服中唯一的一件。

附黄条上墨书:圣祖圣祖红羽纱单大褂一件

41.红色寸蟒妆花缎棉行服

红色寸蟒妆花缎棉行服袍清康熙,身长124cm两袖通长168cm,袖口宽17cm下摆宽120cm。清宫旧藏

袍圆领,右衽大襟,马蹄袖右襟下裾短缺一幅。以大红色寸蟒彩云花卉织金妝花缎为面月白色素绸作里。此袍年代属康熙时期其色用大红,饰寸蟒彩云花卉纹鲜艳醒目,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较之清代皇帝通常所用的暗色素面行服袍别具一格。这种色彩和纹样的行服袍在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行服袍中唯此一件弥足珍贵。

42.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

石青色织金妆花缎彩云团龙纹褂,清康熙身长85cm,两袖通长94cm袖口宽23cm,下摆宽78cm左右裾长42cm,后裾长40cm清宫旧藏。

褂圆领对襟,平袖裾三开。石青色彩云团龙织金妆花缎面里子现已被拆,仅左袖内残留少许银鼠皮通身以妆花和织金技法织横向对称排列的金團龙纹和五彩云纹,织工娴熟精巧提花清晰细致,纹样疏朗有致雅淡清丽,具有康熙时期织造工艺和纹样的典型特征根据清朝典制規定,皇帝常服褂色用石青花纹随所御,绵、袷、纱、裘惟其时此褂完全符合其制,是皇帝冬季所穿的常服褂穿时与常服袍搭配,套于常服袍之外褂系黄条,墨书:石青妆缎褂面一件

43.明黄色八团云龙妆花缎袷褂

明黄色八团云龙妆花缎袷褂,清康熙身长135cm,两袖通长127cm袖口宽18cm,下摆宽109cm左右裾长52cm,后裾长55cm清宫旧藏。

褂圆领对襟,平袖裾三开。以地纹为明黄色暗花团龙菱形万字纹的云龍妆花缎为面以月白色折枝花卉寿桃纹暗花绫为里。褂身用妆花技法织彩云金龙纹八团其中前胸后背正龙各一团,下幅前后行龙各二團此褂为八团龙褂,属吉服服用时套穿于龙袍之外。此褂特殊之处在于它色为明黄与清代《大清会典事例》等所载典制规定的皇后嘚八团龙褂色用石青相异,与故宫博物院所藏八团龙褂实物几乎均为石青色也明显不同综合这件八团龙褂的形制纹样及织造工艺等特征判断,它应是清代康熙时期的服装款式之一这件明黄色八团龙褂织工精巧华美,所用纹样、色彩表明穿用者之等级至尊无上且这種褂存世数量稀少,是不可多见的服饰文物珍品

44.红色纳纱彩绣龙凤辑米珠高靿绵袜

红色纳纱彩绣龙凤缉米珠高靿绵袜,清康熙袜长24cm,高55cm口宽27cm。清宫旧藏

清代帝后的袜子有高靿、矮靿与单、袷、绵之分,其工艺以丝织、刺绣和手绘为主男袜多用云龙纹;女袜则取龙鳳、花卉等纹样。此件后妃绵袜形式为:高靿两接袜口作马蹄状。本色素绫纳底袜口沿镶蓝色花卉织金缎边,内钉缀捶鍱金卷云并以珊瑚和米珠相连饰红色花卉暗花罗里。

这双绵袜在红色直径纱地袜靿上运用正一丝串技法满纳绿色地其上复以平金、钉线、缠针、锁線和正戗等针法加绣行龙、凤凰、海水江崖及花卉等纹样。此袜绣工繁复细腻纹样构图生动,设色大胆热烈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优秀作品。

石青缎貂皮行褂清康熙,身长75cm两袖通长100cm,袖口宽26cm下摆宽78cm。清宫旧藏

褂圆领,平袖对襟。石青色团龙杂宝纹暗花缎面貂皮裏。钉五枚铜镀金素面扣

附黄条,上墨书:圣祖石青缎面巡幸貂皮褂一件

此件为康熙皇帝冬季穿用的行服褂。

文章转载自:博古鑒赏沙龙 微信号: bgjssl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碧玺什么时候不能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