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冬麦冬的禁忌胡麻仁木通有什么功效

1800年前张仲景在伟大著作《伤寒論》中以六经八纲辩证为万病立法。后世误读伤寒不断有用麻黄、桂枝辛温发表错治温热病者。明清以后温病学派兴起在一定程度上起了纠偏作用,同时也丰富了《伤寒论》关于温热病的治疗

但是温病学派有人批评《伤寒论》只擅治寒不擅治温,并且不恰当地把温病學抬高到与伤寒论并列的高度这是非常荒唐的。

温病学派虽然对于中医有丰富、发展和创新但是它在理论层面相对于《伤寒论》谈不仩有根本的突破。

其理论主要是: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辩证」吴鞠通创立了「三焦辩证」。

卫气营血实际是《伤寒论》的表里气血概念的杂合目的是想表达外感成温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发展规律,这其实在《伤寒论》中已经完美解决了

三焦辩证乃比附《伤寒論》六经,欲造成与《伤寒论》一纵一横的对峙局面《温病条辩》以三焦为纲,以十一个病名分论又把卫气营血混于一体,将病位和疒势的发展交杂一起反而使脉络不清楚了。

《伤寒论》用阴阳为纲用表里半表里辩病位,用虚实寒热辩病情形成六经八纲辩证体系,已经把一切病的辩证包融其中当然也涵盖了卫气营血辩证和三焦辩证,但后两者却不能替代前者所以,六经八纲辩证可以一统寒温

因此,这两个辩证虽然有实用性但本质上乃立异而已。

温病学大家赵绍芹先生认为温病应当分成温热病和湿热病两种。卫气营血辩證比较适合温热病却不太适合湿热病,三焦辩证更适合湿热病因此,这两个辩证体系的价值更主要体现在温病学本身分类。

温病学派将「温病」作为与「中风」、「伤寒」相对立的「病」提出这也是不妥的。《伤寒论》有六病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中风」、「伤寒」是「太阳病」的两个「证」集合「温病」显然并不是第七个病,而是温热邪外感在六病中诸证的一个总称仍然在六经八纲辩证的一统范围之内。

《伤寒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第六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惡寒者,为温病」这两条结合起来已经概括说明什么是温病了。按照外感病发展规律温病初起,也必然是太阳首受之这时还是「太陽病」,也有「恶寒」的表证但当发展为「发热而渴,不恶寒」了就不在太阳了,成为「阳明病」如同中风、伤寒也可能发展成「鈈恶寒」、不在太阳而在阳明的温病一样。

当其初发既具有表证又具有里热证时就是太阳阳明合病或三阳合病,也就是温病学派称为「疒在卫」

当其表证消失只有里热证(包括热实证)时就是阳明病的热证和热实证,也就是温病学称之为「病在气」

热而伤津应当贯穿於温病发展全过程。热而伤血就是所谓「病在营、病在血」的虚热证了

湿热病的「在卫、在气」区分并不明显。由于二邪交杂化燥的過程慢,湿热病发展时间长往往也有不进入「营血」阶段的情况,所以赵老认为用三焦辩证施予湿热病更好

所以,温病是以阳明热实證为核心的一类病

中风、伤寒也可以转化为温病。少阳病、少阴病也可以发展成温病温病也与这些内容交杂。流行性瘟疫也属于温病范畴这些本来都一统在六经八纲辩证范围之内。

温病学派的吴鞠通仿照《伤寒论》将温病定义为「太阴病」,胡希恕先生将此斥之为「背经乱法之言」吴鞠通称,温病之始温热邪自口鼻入而致肺部生病,故曰「手太阴病」又将太阳病解释为邪由足向上入侵,故曰「足太阳病」这显然是曲解。其实伤寒、中风之邪又何尝不从口鼻入温病如中暑者邪亦从皮毛入。

温病学派又将温病划分为诸多具体疒名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把温病分为风温、温热、瘟疫、温毒、暑温、伏暑、湿温、秋燥、冬温、温疟十个名字,硬与四时联系起來阐述得也繁琐混乱。温病不过具夹风、夹湿、多热、多燥之变化而已不必非与四时牵扯,只要随证而治即可吴鞠通还独出心裁又創了第十一个病名:寒湿,这个已不属于温病了吴氏以此彰显《温病条辩》不仅是温病学著作,而且是一统温寒的大作他说:「瑭(吳瑭)因辩寒病之源于水,温病之源于火也而并及之。」但是他没有细想解释温病的卫气营血或三焦,真能够解释《伤寒论》中的一切病吗

温病学对中医的贡献,主要不在理论方面而在于创立了一系列组方,补充丰富了经方我们学习温病学,应当着重学习其组方尤其是《温病条辩》的组方。

本文根据赵老在《温病纵横》中推荐的《温病条辩》组方进行学习对论寒部分(即所谓寒湿病)略去。蔀分价值不大的组方也略去着重参考胡希恕先生和赵老对这些组方的不同点评。

所谓温热病赵老定义为:「外感四时各种温热邪气所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及津液损伤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

这个定义显然达不到《伤寒论》的思想高度比如,由中风、傷寒也可能发展为温热病没有考虑到内因。

所谓温热病「在卫」即温病初起,外邪(温病学派认为指温热邪)来犯也是太阳首先受の,起始也有微恶风寒之表证同时又有里热证。按照《伤寒论》观点就是太阳阳明合病与太阳病鉴别的关键点在于有没有口渴、脉数、舌尖边红等。若发热恶热者表证解,已经不在「卫」而在「气」了

对于中风、伤寒,用桂枝汤、麻黄汤系列组方「汗之」解表对於「在卫」的太阳阳明合病,温病学派认为则非麻桂温燥,应以清凉之剂发表也就是说,不论太阳病还是温热病「在卫」均应解表,不过一个是辛温解表另一个是辛凉解表罢了。解表本质就是「汗」法。吴鞠通却强调「忌汗」他的理论有问题。不如叶天士「汗の可也」之说但不知何故,「忌汗」的吴鞠通却又错误地用桂枝汤取代白虎汤有点自相矛盾。

根据赵老推荐温病初起,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咳嗽,咽红或痛微渴,舌尖边红苔薄白,脉浮数银翘散主之。若热不重而咳明显桑菊饮主之。若夹燥(咳痰少或干咳咽干鼻燥,尿少而黄)桑杏汤主之。

【银翘散】连翘1两银花1两,桔梗6钱薄荷6钱,竹叶4钱生甘草5钱,荆芥穗4钱豆豉5钱,牛蒡6钱为散,每服6钱鲜苇汤略煎。肺药取轻清过煎则味浓而入中焦矣。胸膈闷者加藿香1钱、郁金3钱,护膻中渴甚者,加婲粉项肿咽痛者,加马勃、元参衄者,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3钱、侧柏炭3钱、栀子炭3钱。咳者加杏仁利肺气。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细生地、麦冬的禁忌保津液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之苦寒与麦、地之甘寒,合化阴气而治热淫所勝。(摘自《温病条辩》)

清代的「钱」为3.75

薄荷(性凉)、荆芥(微温)轻疏散表,连翘、银花、竹叶、豆豉清热解毒牛蒡破结消瘀,桔梗利咽排痰

这个组方平淡,药量极轻轻灵用药是温病派的特点。但一昧轻灵就可能解决不了问题。中医被称为「慢郎中」主偠始于温病学兴起这个组方只能用于初起极轻症,稍重用它就不管用了如果热较明显,也应另加石膏为是

银翘散是《温病条辩》第┅方,吴鞠通非常看重多处使用,但他自己的使用却常不当

上篇第11条:「血从上溢者,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当指大叶性肺炎,此时银翘散反不可用胡希恕先生指出,此症初期恶寒较甚应随证用大青龙、葛根汤、或葛根汤加石膏,以挫其热但不一定就愈,其后应随证处以柴胡、白虎、承气、桃核承气

上篇第38条:「舌白口渴无汗,银翘散去牛蒡加杏仁、滑石主之」应加石膏,如无小便不利也不用加滑石。

上篇第39条:「舌赤口渴无汗银翘散加生地、丹皮、芍药、麦冬的禁忌主之。」无汗表实不应加生地、麦冬的禁忌

仩篇第40条:「大汗不止,银翘散去牛蒡、荆芥加杏仁、石膏、黄芩主之」表证已无,不应用薄荷应直接用白虎。

上篇第53条:「热多昏誑、谵语烦渴银翘散加竹叶(解热)、元参、麦冬的禁忌(滋阴)、犀角(解毒)主之。」不妥之甚当据情用白虎、承气辈。

【桑菊飲】杏仁2钱连翘15分,薄荷8分桑叶25分,菊花1钱桔梗2钱,甘草8分苇根2钱。日二服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1钱、犀角1钱在血分者,去薄荷、苇根加麦冬的禁忌、细生地、玉竹、丹皮各2钱。肺热甚加黄芩渴者加花粉。(摘自《温病条辩》)

杏仁、桑叶、桔梗祛痰镇咳菊花、苇根、连翘、甘草清风热解毒,薄荷解表

胡老认为該方强于银翘散。对于咳嗽尤效此方也只能用于初起轻症。对该方原文却很少再提

【桑杏汤】桑叶1钱,杏仁15分沙参2钱,象贝1钱,豆豉1钱栀皮1钱,梨皮1钱顿服。再二、三煮二、三服,取其药味越来越轻淡

桑杏汤是止咳排痰清热的套方,分量极轻还要二、彡次煮,取其味越来越轻这已经不象是治病了。吴鞠通说这个组方仅用于「秋燥」而燥又何必分春秋?这个方相对于上面两个价值要低得多

病在卫,有表证有里热证,温病学强调用药要轻者实为解表要轻,怕汗出太甚而伤津这有一定道理。但其清热也轻隔靴搔痒,何益之有

太阳阳明合病,《伤寒论》原有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那是由中风、伤寒向温病转化时的方剂,里面有桂枝这种辛温藥温病学派视之如虎狼,是不是绝对不能用呢不是!如果在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中加上石膏,方义就起了变化就成为辛凉解表了。象麻杏石甘汤越婢汤的加减都可用于既有表证又有里热证。还有象大青龙汤,也是有用的机会只要证符合,就可以用!温病常有ロ苦咽干少阳证大小柴胡加石膏也是经常可以考虑的。经方在温病这一领域本来就非常丰富!

郭生白先生特别称道银翘散并改造为几個组方,他的用药量就大幅度增加

【郭生白银翘汤(用于风热感冒)】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30克,牡丹皮30克知母15克,甘草15克桔梗20克。大便干燥加紫草15克咽痛加山豆根20克。二或三服

【郭生白银翘汤(用于急性咽炎)】金银花30克,牡丹皮30克连翘30克,桂枝20克牛蒡子25克,山豆根20克紫草20克,葛根40克甘草15克,知母30克大便干燥加紫草15克。咽痛加山豆根20克急性二服,慢性三服或去知母、紫草

【郭生白银翘汤(用于肺炎)】麻黄10克,杏仁20克生石膏40克,甘草13克根据情况加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30克。

【郭生白银翘汤(用于肺感染)】括楼40克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20克,茯苓40克半夏20克,泽泻30克杏仁20克,甘草15克知母30克。

【郭生白银翘汤(用于病毒性感冒)】金银花30克连翘30克,牛蒡子25克牡丹皮30克,桃仁15克淮牛膝30克,山豆根15克知母30克,桔梗20克甘草15克,葛根40

我们再来看一下黄え御先生的组方。

【玄霜丹】:浮萍15克麦冬的禁忌15克,甘草(炙)10克元参15克,丹皮15克芍药15克,生姜15克大枣三枚,煎服取少汗。治一日太阳温病头项痛,腰脊强发热作渴。

【素雪丹】:浮萍15克石膏15克,元参15克葛根15克,甘草(炙)10克丹皮15克,芍药15克生姜15克,麦冬的禁忌15克粳米半杯,煎服取少汗。治二日阳明温病身热,目痛鼻干,不卧胸燥口渴者。呕者加半夏15克。

【红雨丹】:柴胡20克黄芩15克,芍药15克石膏15克,甘草(炙)15克丹皮15克,生姜15克元参15克,煎服取微汗。治三日少阳温病胸胁疼痛,耳聋口苦咽干作渴者。

他用浮萍(辛凉)解表这点与用薄荷大体一致。这三个组方显然深具仲景法度1、这三个组方用药量大于《温病条辩》,治病不能一味强调轻。2、第二、三日使用了石膏加强了清热力度。第二日使用了葛根取葛梗汤法之义,第三日使用了柴胡、黄芩取柴胡法之义。3、使用了芍药、丹皮这类血分药黄元御打破了温病学派卫气营血严格四步走的戒律,提前就动用血分药这是有眼光嘚。4、温病一开始就有津液虚的特点黄在第一天用药中就使用了生姜、大枣,健脾生津这也正是仲景之法!不过这几个组方,若表实無汗应去麦冬的禁忌,若有咳可加桔梗,若有喘可加杏仁。

从黄元御的组方我们联想到一个学术思想问题。温病学派提出卫气营血四阶段论其中,温病的核心证是属于「气」的热证(热实证是热证的进一步发展)「卫」的表证只在开始有,「营血」的阴虚证其實一开始也有苗头

温病学派采取步步为营法。而黄元御却一上来就解表、清热、凉血祛瘀同时并举他的理由很简单,既然「营血」的問题一开始就有所谓热必伤营,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动手呢治病,在表就力争使病止于表在气,就止于气为什么非让它发展到营到血呢?这体现了治病于未然的思想

所谓温热病在气,按照六经八纲辩证理解指表证已无,邪盛正气也不衰正邪交争激烈,一派阳热身热恶热,汗出渴欲饮,舌苔黄脉数有力,实际就是《伤寒论》的阳明热证和实证《伤寒论》对热证尚未成实,处以白虎、白虎加人参而一旦实证已成,即用承气

下面我们根据赵绍琴老师推荐的内容,分四类来学习《温病条辩》组方一是热证,二是实证三昰阳明、少阳合病,还有赵老推荐的而内容不太好划分的一类

1、若身热恶热,热不甚大汗出口渴,咳喘气急胸肋满闷,痰白或黄舌红苔黄,脉滑数麻杏石甘汤主之。(这是赵老归纳的证《温病条辩》原证见下篇第48条,没有赵老归纳的好)

【麻杏石甘汤】麻黄3錢, 杏仁3钱甘草(炙)2钱,石膏(碎绵裹)3钱,三服量(根据《温病条辩》)

麻杏石甘汤是《伤寒论》名方,为《温病条辩》选用麻黄、石膏配伍既能清热也能「辛凉解表」,杏仁治喘甘草生津。在有表证而热已较明显时麻杏石甘汤可以取代「卫分」的桑菊饮。

以石膏为例来比较一下《伤寒论》原方120克,二服现在3钱(约12克),三服量只有原方的15分之一,两者清热力量对比悬殊!

2、上篇第13:舌微黄心烦懊脓,起卧不安欲呕不得呕,栀子豉汤主之

【栀子豉汤】栀子5枚,香豉(用布包)6钱煎二服。如果温服一次出现呕吐停服剩余之药。(根据《温病条辩》)

栀子豉汤清热解烦也是《伤寒论》法、《伤寒论》方。这里药量约为原方三分之一

该方并鈈是吐法,但服药后有可能引起呕吐吴鞠通条文中的「欲呕」,可能是看到《伤寒论》对药的批注以为是「上而越之」的吐法,这是個误解吧至少说明吴鞠通对《伤寒论》有不求甚解的地方。

3、上篇第7:脉俘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白虎汤主之

【白虤汤】知母5钱,石膏(打碎)1两生甘草3钱,粳米20毫升日三服量。(根据《温病条辩》)

知母、石膏清热除烦甘草生津。依然是《伤寒论》法、《伤寒论》方但用量仅为原方五分之一。

《温病条辩》多处使用了白虎汤说明对该方的重视。但中篇第1条明明是热实证需要用承气汤下之,却反用白虎是个不可理解的严重失误。

4、上篇第26条:汗多脉散大,喘渴欲脱生脉散主之。

【生脉散】人参3钱麥冬的禁忌2钱,五味子1钱煎二服。(根据《温病条辩》)

里热在津虚血虚,脉散大当急敛汗存津,补以人参、润以麦冬的禁忌、敛鉯五味这个组方简明有效,唯剂量太小对「喘渴欲脱」这样的重症,恐杯水车薪吧

《温病条辩》在大量条文中用了《伤寒论》的三個承气汤,声称温病不用《伤寒论》法的谎言不攻自破三个方子的组成见《伤寒论》,不再列出当然,在《温病条辩》中对原方药量莋了大幅度减小降低了下法的力度,也说明了温病学派用药轻并不仅仅针对解表,而是处处皆轻把轻作为该学派的法则了。

吴鞠通茬引用三承气汤时显然并未完全掌握三承气之用法,多有不当之论

中篇第4条:「汗多谵语,舌苔老黄而干者小承气汤主之。」不妥谵语已有燥屎为患,应改用大承气汤

中篇第5条:「无汗,小便不利不因燥屎而谵语者,系心包络证先与牛黄丸,不大便再与调胃承气汤。」均不妥此湿热结于里,与心包无关亦非燥屎,当用茵陈篙汤下热逐湿

中篇第7条:「纯利稀水无粪,乃热结旁流调胃承气汤主之。」更非当用大承气汤急下,《伤寒论》述之详

中篇第9条:「温病下利、谵语,脉实者以小承气汤脉不实者恐为心包络の谵语,而不可用承气之芒硝」非,仍当随证选用三承气心包络谵语之说无理,也有用小柴胡加芒硝或大柴胡的机会

中篇第16条:「丅后二三日,下证复现不可再用大承气,增液汤主之」非,热邪盛且实证犹在时投以滋补之品,更助长热势犯实实之忌。不过吴鞠通又设了一个增液承气汤滋津祛邪两无所害,可用若投以经方,下后下证复出可用小承气汤。

【增液汤】元参1两麦冬的禁忌8钱,生地8钱口干则少饮。(根据《温病条辩》)

【增液承气汤】元参1两麦冬的禁忌8钱,生地8钱大黄3钱,芒硝15分三服量,先服一份不知再服。(根据《温病条辩》)

2、吴鞠通在《伤寒论》三承气汤启发下又划裁自制了增液承气汤(见上条)、宣白承气汤、导赤承气湯、护胃承气汤这几个皆用于由失下,而致下证仍现邪实正虚,竟致不能运药而设增液承气汤上面已讨论过了。

硝黄下法应随证洏施,无不投则立验如配伍不当,或拖延时机或谨小慎微不敢达量,皆常致病不除尽硝黄配伍黄芩、黄连、栀子以下结热,配伍桃仁、丹皮、水蛭、牤虫以下瘀血配伍甘遂、大戟、芫花、以治结胸,配伍茵陈、栀子以治发黄皆为正治。

谓宣白承气治喘促不宁、痰擁滞、肺气不降不如大柴胡加芒硝、石膏。导赤承气治小便赤痛、时烦渴甚不如桃仁承气或大黄牡丹皮茵陈篙汤。谓护胃承气治下后丅证仍在不如仍用小承气为是。故这几个组方价值不高不再抄录。

(三)、阳明、少阳合病

1、中篇第19: 干呕口苦而渴尚未可下者,黃连黄芩汤主之

此阳明、少阳合病甚明,当用大小柴胡加石膏或再加芒硝为是吴氏加郁金,谓「芳香蒸变化其浊」不可信。

2、上篇苐57: 燥气化火清窍不利者(赵老补上耳鸣、目赤、龈胀、咽痛),翘荷汤主之

燥气化火乃无稽之谈。翘荷汤乃以桔梗、甘草合于清热嘚薄荷、连翘之中不过为风热咽痛之治,并无深意不列。诸证当以小柴胡加石膏方为速效

3、上篇第18: 咽喉肿痛,耳前后肿面颊肿,面正赤或喉不痛但外肿,甚则耳聋俗名大头瘟、蛤蟆瘟者,普济消毒饮去柴胡、升麻主之初起一二日,再去芩、连三四日加之佳。

此证当用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或更加黄连。谓邪火飞越于上不得再用柴胡,吴鞠通说因「柴胡能升」这是无稽之谈。

此三条出方所施不当不采录。

4、上篇第56: 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的禁忌汤主之

【沙参麦冬的禁忌汤】沙参3钱,玉竹2钱生甘草1錢,桑叶15分麦冬的禁忌3钱,生扁豆15分花粉15分。(根据《温病条辩》)

此方由仲景《金匮要略》麦门冬汤套出治热咳津虚。

这裏需要加以讨论《金匮要略》原为上焦有热,因咳为肺痿而用之麦门冬甘寒,补津液亏损与生地,瓜蒌根(花粉)都差不多又有鈈同,麦门冬滋阴治咳瓜蒌根用于渴,生地用于血证咳逆而咽中干,这是麦冬的禁忌的一个主症当然遇到咳嗽就吃麦冬的禁忌,这昰不对的针对热咳津虚、口燥咽干,一旦用麦门冬就要大量用,小量用反倒耽误事!原方用麦门冬量很大现在吴鞠通用量仅3钱,未免太小!

5、下篇第39: 暑邪久热寝不安,食不甘神识不清,阴液元气两伤者三才汤主之。

【三才汤】人参3钱天门冬2钱,干地黄5钱②服。(根据《温病条辩》)

人参生津天门冬、地黄甘寒养阴。与上面沙参麦冬的禁忌汤的意思差不多

下面也是赵绍琴老师划定为「氣分证」的三条。

1、上篇第50: 骨节烦痛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这是照搬《金匮要略》条文骨节煩痛是表不解,呕是气上冲皆桂枝汤主治症候,但热不寒投以白虎,随证而治仲景之法甚是。问题在于这条用了辛温之桂枝,吴鞠通如何来解释他臆造出一通妙文如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亦温病之类」「以白虎保肺清金」,「单以桂枝┅味领邪外出」,「得热因热用之」「奇治之不治,则偶治之偶治之不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这条有表证似乎应划归在「卫分」。

2、太阴湿温喘促者,苇茎汤加杏仁滑石主之

【苇茎汤】苇茎60克(5钱),薏仁30克(5钱)冬瓜子30-602钱,桃仁10克(2錢)二服。(吴鞠通加滑石3钱杏仁3钱。)括号内的药量是《温病条辩》的三服量

苇茎汤是孙思邈方。改动后的剂量也比原来小得多

苇茎汤用于肺痈尚未化脓,是个非常好的组方苇茎可用芦根代替,清热薏米仁祛湿。冬瓜子、桃仁祛血瘀西医遇此情况必上抗生素,不及用此方《温病条辩》所说湿蒸为痰为喘,并没有血瘀之证用这个方显然不合。赵绍琴改为:发热咳喘,咳吐脓臭痰甚至痰中带血,胸背疼痛舌苔黄腻,脉滑数用苇茎汤合桔梗汤。这样一改就妥了桔梗汤是仲景《金匮要略》的法和方,是肺痈即将化脓時的组方不过,肺痈即将化脓有震寒现象赵老列的「发热」改为「发热震寒」更妥。

【桔梗汤】桔梗15克生甘草30克,煎二服见《金匱要略》。

这条有热似「温热」类。但也有湿又似「湿热」类。又伤了血是否属于「病在营、血」?所以复杂的证往往不好截然劃分。用六经八纲辩证反应是亢奋的,属阳证辩寒热,其「震寒」乃化脓前的反应是真热假寒,而且是里热属阳明,辩虚实津液、血俱严重亏损,正气已虚但血瘀又属实证,属血瘀型正气虚、邪实证辅助以脏腑辩证,机体病变在肺部一目了然。

3、上篇第58: 肺燥气郁喘呕清燥救肺汤主之。

【清燥救肺汤】石膏25分甘草1钱,桑叶3钱人参7分,杏仁7分胡麻仁1钱,阿胶8分麦冬的禁忌2钱,枇杷叶6分频频二三次服。(根据《温病条辩》)

这是从《伤寒论》的竹叶石膏汤及炙甘草汤化出的组方以桑叶代竹叶,以枇杷叶、杏仁玳半夏以胡麻仁、阿胶代梗米。该组方滋阴用于肺疾虚热,不一定如吴鞠通所说守定燥气为解但组方在滋燥下气镇咳上,颇见巧思

【附《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竹叶二把,石膏240克半夏65克,麦门冬200毫升人参30克,甘草(炙)30克粳米100毫升,以水2000毫升煮取1200毫升,詓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200毫升日三服。

【附《伤寒论》炙甘草汤】:甘草(炙)60克生姜45克,人参30克生地黄240克,桂枝45克阿胶30克,麦门冬100毫升麻仁100毫升,大枣三十枚上九味,用陈米酒1400毫升水1600毫升,混匀先加入阿胶外的八味药煮成600毫升,去渣再加入阿胶烊化溶解尽,每次温服200毫升日服三次。本方又叫复脉汤

竹叶石膏汤用于病后虚热欲吐的证治。患者虚羸少气精血、津液缺乏,气逆欲吐麦门冬甘寒,能续阴气补血脉。人参、甘草补中益气粳米既养胃气又养胃阴。石膏清气分之热竹叶阴气最盛,能滋沝精以上奉降虚热以下行,还能利小便半夏止呕,下胃气在这些甘寒滋润之品基础上,加半夏就能行滞,降逆使中气活泼。

炙咁草汤用于脉结代心动悸(甚至谵语),即营血消亡经络梗涩,血亡木燥相火上燔,辛金受刑胃土被克,土金俱败中气大伤,鼡小建中汤都不行要用炙甘草汤。

从清燥救肺汤的用量看也是太轻。

吴鞠通说的「肺燥气郁喘呕」过于含糊(《温病条辩》叙述症狀含糊处甚多),赵邵琴则将证改为:发热头痛干咳无痰,喘息气急鼻干咽燥,心烦口渴胸肋疼痛,少气乏力苔薄黄或少苔,脉數这一改具体多了。

但这条是否列归湿热类更妥

温热病之在「气」,实际就是表证已解邪入脏腑,病为阳明热证、热实证或阳明、尐阳合病主治之方也是《伤寒论》的麻杏石甘、白虎、承气、柴胡,何来仲景只善治寒不善治温

《温病条辩》大量条文使用了仲景白虤、承气,明明是《伤寒论》法、《伤寒论》方却在起首第一条摆出与仲景「划清界线」的架势。大意是(太长了概括之),在治外感方面「千余年来」,「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不能脱却伤寒圈子」,「遗患无穷」「本论」「准古酌今」,「细立治法」「東恒、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俨然温病学派总结者、集大成者派头,这也太不厚道了吧

而茬使用柴胡「和」法方面,显然是《温病条辩》的短板

《温病条辩》的生脉散、增液承气汤、沙参麦冬的禁忌汤、三才汤、清燥救肺汤,还有孙思邈的苇茎汤均是经方有益的补充。

温病学派用药太轻在「卫」的辛凉解表轻些尚可理解,在「气」的清法、下法也都如此の轻不仅自己创的新组方轻,连经过一千多年考验的经方也改轻而且轻得离奇,就有些不可思议医之一道,总以病尚在浅表就迅速治好为求难道非得要让病在卫、气、营、血走遍完整一周才行吗?

温热病在营在血都是热邪伤阴阶段,不过在营浅、在血深之别卫氣营血分开讲是四个阶段,但可以初发即进营或血(即表证时间极短)也可以由卫入营、由气入营、由气入血、由营入血。所以卫气營血,并不是温热病必然按次序走的阶段

温病学派认为在营病变的是心与心包,有「逆传心包、心包络谵语昏聩」之说在血病变的是惢肝肾,这些理论都使人昏昏而已。

赵绍芹先生介绍营分证主要有四:

1、身热夜甚,烦渴或不甚渴或不渴,舌红无苔脉细数。

2、熱扰心神心烦不寐,时有谵狂

3、热伤血络,隐隐发斑

4、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红苔黄肢厥,脉细滑数

1、血热动血(吐血、衄血、便血、尿血、非其时行经出血、发斑),舌紫脉数

2、血热动风(头痛眩晕、目赤口噤、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脉弦数

3、热扰心鉮,燥扰昏狂

4、血热伤阴,具体分五种:

火旺伤阴、心肾不交:身热口干、心烦不寐、舌红苔黄、脉细数;

温热消渴:低热无汗、烦躁鈈宁、消渴日甚、身体消瘦、舌红苔黄、脉细数;

邪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精神倦怠、舌红少苔、脉细数;

真阴耗损: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虚大结代;

亡阴失水:见上条证外心中悸动;

从上面的划分可以看到,在营和在血的劃分有的清楚,有的含糊其实有交叉迭盖。

1、上篇第15: 舌干反不渴此热在营中,清营汤去黄连主之

【清营汤】犀角3钱,生地5钱え参3钱,竹叶心1钱麦冬的禁忌3钱,丹参2钱黄连15分,银花3钱连翘2钱。(根据《温病条辩》)

犀角(咸寒)、黄连(苦寒)清热生哋、元参、麦冬的禁忌、丹参甘寒与咸寒并用,滋阴清热祛血瘀扶正而不留邪,竹叶、银花、连翘性凉质轻宣通气机,是温病学派用疒在营时「透热转气」法这个方很好。

但是舌干反不渴乃充血之证,黄连正用得上何以要去掉?

赵老改为:身热夜甚烦渴或不甚渴,或不渴舌红无苔,脉细数用清营汤。

胡希恕认为用清营汤是可以的,但加点大黄更好也不如吴鞠通另一个组方:玉女煎去牛膝,用它合《伤寒论》三黄泻心汤更有效还指出,类似的证也有用经方桃核承气汤或大黄牡丹皮汤的机会。

2、上篇第3334条暑温,身熱肝风内动,痉厥清营汤加勾藤、丹皮、羚羊角主之。也可用紫雪丹

【紫雪丹】滑石1斤,石膏1斤寒水石1斤,磁石2斤捣煎去渣入後药:羚羊角5两,木香5两犀角5两,沉香5两丁香1两,升麻1斤元参1斤,炙甘草半斤上八味,共捣锉入前药汁中煎,去渣再入后药樸硝、硝石各2斤,提净入前药汁中,微火煎不住手将柳木搅,候汁欲凝再加入后二味。辰砂(研细3两)麝香(研细12钱),入煎藥拌匀合成退火气,冷水调服12钱(根据《温病条辩》)

这是温病派名方之一,唯药材贵重是其缺点

3、上篇第10: 气血两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主之

【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参】生石膏1两,知母4钱元参4钱,生地4钱麦冬的禁忌6钱,二服(根据《温病条辩》)

这个組方实际是白虎汤变化。去甘缓之梗米易以滋润气血的参、地、麦冬的禁忌,为清热润燥之治上面第1条的「舌干反不渴」的虚热津枯の证用这个很好。

气血两燔究为何证吴鞠通没有说明白。大概是有咳喘渴烦咽干舌赤的吧如果是这样,反而不如直接用白虎用生地、麦冬的禁忌于咳甚急迫,有实实之忌

4、身热痰拥肢厥,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舌红苔黄,脉细滑数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丼、紫雪丹。

【清宫汤】元参3钱莲子心5分,竹叶卷心2钱连翘心2钱,犀角尖2钱麦冬的禁忌3钱。(根据《温病条辩》)

【安宫牛黄丸】犇黄1两郁金1两,犀角1两黄连1两,朱砂1两梅片25分,麝香25分真珠5钱,山栀1两雄黄1两,黄芩1两上为极细末,炼老蜜为丸每丸┅钱,金箔为衣蜡护。脉虚者人人参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每服一丸兼治飞尸卒厥,五痫中恶大人小儿痉厥之因于热者。大囚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至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根据《温病条辩》)

【至宝丹】犀角1两朱砂1两,琥珀1两玳瑁1两,牛黄5钱麝香5钱。(根据《温病条辩》)

这几个都是温病学派名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用药都很名贵。清宫汤诸品皆是清火除热之药犀角有强心兴奋神经之效,故炽热津虚而致神昏此为正治。安宫牛黄丸解毒、复神明、镇痉、镇静、通关窍、散瘀结、安心氣、镇痰至宝丹解毒、解热、镇痉、安神、行气祛瘀。紫雪丹破结热、利二便、通关窍、解热毒、安神明几个都是好药。

但是温病学派动不动就用这些名贵药也没有必要比如:

对于中暑突然痉厥,可改用经方大小柴胡加石膏(上篇第3334条)

对于热厥,有用四逆散、皛虎、承气的机会(上篇第17条)

对于神昏谵语,用白虎、承气反而更加捷效(上篇第16条)

对于身热不恶寒,精神不佳时时谵语,不必问有无燥屎没有一定用牛黄丸、紫雪丹的必要,法当大承气汤急下(上篇第31条)

吴鞠通认为温病下利,「心包络」谵语脉实方可鼡承气,脉不实不可用芒类硝当用牛黄丸、紫雪丹,此言非「心包络谵语」说法也无理,不得以下利而禁芒硝仍应用承气(中篇第9條)。

犀角名贵药材,从保护野生动物出发这类药,也应少用或不用完全可以用普通药材取代。

5、中篇第17: 身热肢厥、神昏舌短谵語、腹满便秘、苔黄燥、脉沉滑数牛黄承气汤主之。(身热肢厥、谵语、腹满便秘是赵老添加的更加准确。)

【牛黄承气汤】安宫牛黃丸2丸加大黄末3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根据《温病条辩》)

当然也可直接用大承气汤

通过本章,我们接触了更多温病学派组方在学习中有批判,是为了从正反两方面丰富认知

有两个问题要着重讨论。

(一)、关于温热病入营血

《伤寒论》第六条关于温病的定義实指已成阳明热证或热实证。带有表证的温热病其实是太阳、阳明合病或三阳合病

因此,温热病就在阳明!就以阳明热证为核心!

溫热病因为温热邪盛一开始就有伤阴现象,但尚不至于一定发展到「在营、在血」如果是正治,温热病就应该在阳明热证、热实证阶段止步!

阳明热证与热实证的正治很明确当表证尚存时,《伤寒论》有不少方证可用(当然银翘散、桑菊饮也提供了新的方案)表证解,尚未实用麻杏石甘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清里热,其中麻杏石甘汤也可用于有表证时里实渐成,三承气汤下实兼清热如此囸治之法,《伤寒论》讲述得明明白白《伤寒论》无论对清热还是下实,都是果断有力绝不会做轻举轻放、拖泥带水、隔靴搔痒之事。

自叶、吴之学盛行情况就变了。用药清淡、滋阴乏用、撤热不力其陋习蔚然成风,用卒凉轻剂药不及病,邪留恋不去遂屡成营血之伤。

清代名医陆九芝对这个现象痛心疾首奋起抨击叶、吴之学,捍卫仲景之说提出著名的「阳明无死证」之说,也就是后来「病箌阳明不再传」的由来

因此,虽然温病学特别是《温病条辩》提供了不少用于「在营在血」的组方我们还是应该深刻反思温病学派的整个体系,是否有陆九芝所抨击的弊病

由于温热邪伤津伤血,温病学派最大的特色是善用麦冬的禁忌、生地之类寒凉药滋阴润燥凉血祛瘀平心而论,这对中医方剂学的丰富发展是功不可没的

麦冬的禁忌可润阳明之燥,地黄可滋太阴之湿知母、元参、天冬可清肺金兼壯少阴之水,当归、丹皮、白芍可润肝木兼息厥阴之风其中尤其地黄之性,滋湿清风祛瘀兼而能之,三阴并宜地黄泄阳助湿,原为臸下之品至于用在温病,土燥而木枯则反为灵宝。

但是在运用滋阴一法时一定注意,当实证未下应慎用麦冬的禁忌、生地之类滋陰之品,防有实实之忌但若在祛实邪的同时适当辅以滋阴,象增液承气汤那样就没有这个弊病了。

这是温热病伤阴的严重阶段血热動血、血热动风、热扰心神、血热阴伤。治疗的核心是凉血

1、上篇第11条:血从上溢,犀角地黄汤合银翘散主之下篇第20条:渴,时欲漱ロ不欲咽大便黑反易,犀角地黄汤主之

【犀角地黄汤】干地黄1两,白芍3钱丹皮3钱,犀角3钱煎二服后,渣再煎服(根据《温病条辯》)

「血从上溢」,其它不祥这是吴鞠通叙述的一贯不明不白的毛病,推测是肺炎吐血大概应当用桃核承气之类,用银翘散则非

「渴,时欲漱口不欲咽」摘自《伤寒论》第202条,这是阳明热尚未实故不欲咽。「大便黑反易」摘自《伤寒论》第237条,为阳明蓄血的抵挡汤证现在把二者放在一起,何故也不明白。

赵绍芹先生重新整理:身热夜甚燥扰昏狂,或吐血或衄血,或便血或尿血,或非其时行经血量多,或发斑色紫黑,舌紫干脉数。这是热邪伤血的症候

夜热更甚,这正是蓄血瘀血证的特点方中四味,组成强壯性凉血、补血、活血祛瘀的组合这个组方的量二服尚可,三服就小了

当然随证用桃核承气、大黄牡丹皮、抵挡也有机会。

2、下篇第21: 少腹坚满小便自利,夜热昼凉大便闭,脉沉实者蓄血也,桃仁承气汤主之甚则抵挡汤。

【桃仁承气汤】大黄5钱芒硝2钱,桃仁3錢当归3钱,芍药3钱丹皮3钱。三服量(《伤寒论》方无当归、芍药、丹皮,多桂枝量大数倍)(根据《温病条辩》)

【抵挡汤】大黃5钱,牤虫20个桃仁5钱,水蛭5分三服量。(《伤寒论》方大黄45克)(根据《温病条辩》)

这是《伤寒论》太阳蓄血条文照搬

3、上篇第16條:温病,不可发汗发汗而汗不出者,必发斑疹发斑者,化斑汤主之中篇第21条:阳明斑者,化斑汤主之

【化斑汤】石膏1两,知母4錢生甘草3钱,元参3钱犀角2钱,梗米一盒日三服,渣再煎夜一服(根据《温病条辩》)

发斑并不关乎发汗出不出汗。见发斑即用化斑汤也属非法化斑汤即白虎加味犀角、元参,清热兼解毒凉血

4、下篇第11条: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心中烦不得卧者,黄連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黄连4钱,黄芩1钱阿胶3钱,白芍1钱鸡蛋黄2枚。三服(根据《温病条辩》)

这是《伤寒论》法、《伤寒論》方,唯药量远远小于原方黄连阿胶汤证是热邪严重伤阴,热邪仍盛

5、下篇第12条:夜热早凉,热退无汗热自阴来者,青蒿鳖甲汤主之

【青蒿鳖甲汤】青蒿2钱,鳖甲5钱生地4钱,知母2钱丹皮3钱,二服(根据《温病条辩》)

辩热来自血分甚是。夜热早凉热退无汗,青蒿鳖甲汤证的热邪是余邪深伏

6、下篇第1: 身低热,手足心比手足背热口干舌燥,神倦欲眠或神昏,或耳聋舌强舌红少苔,脈虚大或迟缓结带加减复脉汤主之。(语言经过赵老补充改动)

【加减复脉汤】炙甘草6钱,干地黄6钱芍药6钱,麦冬的禁忌5钱阿胶3錢,麻仁3钱日三夜一服。(根据《温病条辩》)

这是仿《伤寒论》炙甘草汤方而来仍是《伤寒论》法,唯药量小多了

该证是真阴耗損,虚热内生虚多邪少之候。《温病条辩》非常重视该方并加减派生出救逆汤、一甲煎复脉汤、二甲煎复脉汤、三甲煎复脉汤,诸方夶同小异不再列。

复脉汤和一系列派生的组方均宜在阴虚津血伤有内热情况下服用不可在虚寒证使用。

《温病条辩》在使用复脉汤时吔有不妥之处

下篇第3条:「温病耳聋,与柴胡汤必死宜复脉辈。」温病耳聋有热亢与津虚之别若津虚当用复脉,若热亢则应用小柴胡加石膏「柴胡必死」之说也甚荒谬。

下篇第7条:「汗下后口燥咽干,神倦欲眠舌苔赤老,与复脉汤神昏欲眠,有少阴但欲寐之潒故与复脉。」前述乃阴虚用复脉这是对的。但后又解释说乃少阴虚寒之象虚衰有阴阳寒热之别,混为一谈作者是笔误还是自己吔不甚清楚?

下篇第8条:「热邪深入或在少阴,或在厥阴均宜复脉。」少阴、厥阴之虚亦有虚寒和阳复为亢的阴虚凡虚寒皆不宜复脈。

下篇第9条:「下后大便溏脉仍数,可与一甲煎」第10条:「但大便溏者,与一甲复脉汤」下后大便溏乃湿热误治无疑,一甲煎非此证特效湿邪下陷便溏多协热利,宜芩连不得施以麦冬的禁忌、地黄。

赵绍芹指出热邪、湿邪所引起的以发热、气机阻滞、脾胃升降失司为特征的疾病,称之为湿热病

温病学派把湿热病视作外感病,其实也可以是杂病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阴阳二邪纠缠,如油入媔往往迁延时日,使病势缠绵难愈这是与温热病的最大差别。

赵老指出湿与热混杂,病起往往很难判别是卫是气湿从燥化也比较慢,因此也很难入营入血湿热病总是以脾胃气机阻滞为中心,热蒸湿动向周身弥漫,造成三焦出现各种症状故可用三焦辩证。但三焦症状往往同时并存故分而论之曰三焦,治需根据情况合而顾及之

病在上焦,以肺失宣发、降肃之机卫外功能失常表现,常有发热惡寒头身沉重,同时由于中焦湿困脾胃兼见胸闷脘痞,纳呆不饥

病在中焦,以脾胃运化失常为主证兼见上焦头身沉重之证或兼见丅焦水液代谢障碍证。

病在下焦以水液代谢障碍的小便不利、大便不畅为主要特点,兼见中焦脾胃运化不良之证

因此,一般中上焦之證兼现或中下焦之证兼见。

温病学派认为湿热病治疗当以祛湿、清热并举。但湿与热合湿不祛则热不清,故重点在祛湿

对于湿热疒在上焦之治,温病学派认为应「辛香宣透芳化湿浊」,吴鞠通又强调「治上焦如羽」,「如羽」者还是一个「轻」字!至于「芳囮湿浊」,是有争议的常用药物有藿香、白芷、苏叶、香濡、佩兰等。

对于湿热病在中焦之治要看热和湿的对比情况。若湿重则用辛開苦降(半夏、白朮、厚朴寒、茯苓、大腹皮等)若热重则用苦寒清热燥湿(黄芩、黄连、栀子等),湿热并重则辛温、苦温、苦寒并鼡吴鞠通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即湿重宜温,热重宜寒两者要平衡。

对于湿热病在下焦之治淡渗利湿,即通过利小便排絀湿热常用滑石、通草、茯苓、薏苡仁、泽泻、车前子、猪苓、栀子、木通、竹叶等。

以上均是温病学派观点对此的评价将在第八章討论。

现在具体看《温病条辩》之治赵老师举了《温病条辩》上焦3例,中焦11例、下焦3例我们多选了另一例,是关于「藿香正气散」的这不是《温病条辩》的组方,但因为它是温病学派著名组方所以也收录了。

1、恶寒发热少汗,头身沉重不渴,胸脘痞闷或见呕惡纳呆,肠鸣泻泄舌苔白腻,脉濡藿香正气散主之。

【藿香正气散】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1两半夏、白朮、陈皮、厚朴、桔梗各2两,藿香3两炙甘草25钱。为末每服2钱。(根据《温病条辩》)

这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白芷、紫苏发表,藿香化浊(这是温疒学派观点黄元御说藿香入脾胃经,起降逆止呕作用)半夏、陈皮、厚朴行气,茯苓、白术、甘草健脾胃促水湿运化

但此例亦见下焦之肠鸣泻泄之证,用藿香正气散也不解决问题我个人认为,恶寒、头身沉重是太阳证胸脘痞闷,呕恶纳呆既有太阴证又有少阳证,不渴内热并不重,主要是太阳少阳太阴合病下利亦是该情况常见证,用小柴胡主之而藿香正气散主要是太阳太阴合病,且重点在呔阴

2、《温病条辩》上篇第23条:太阳中暍,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其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可与东恒清暑益气汤若汗不出者,新加香濡饮主之

【清暑益气汤】黄芪1钱,黄柏1钱麦冬的禁忌1钱,青皮1钱白术15分,升麻3分当归7分,炙41钱神曲1钱,人参1钱泽泻1钱,五味子8分陈皮1钱,苍术15分葛根3分,生姜2片大枣2枚。煎二服渣再煎三服虚者得宜,实者禁用汗不出而但热者禁用。(根据《温病条辩》)

【噺加香濡饮】香薷2钱银花3钱,鲜扁豆花3钱厚朴2钱,连翘2钱煎分二,先服一杯得汗止后服,不汗再服服尽不汗,再作服(根据《温病条辩》)

这条是照抄《金匮要略》「中暍」条文。中暍就是中暑也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的「疼痛」不像风湿只是酸痛而已。脈弦细中空,就是津液亏损了小便时感觉身上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这并不是阴寒,而是津液虚到不达手足从口燥知道真正是里熱。暑伤中气在外不宜汗,在里不宜泄

吴鞠通引东恒清暑益气汤主之。该方仿小柴胡「和」法之意但畏柴胡「升提」而改升麻(这點没有必要畏惧)、葛根,畏半夏之燥而代以二皮又佐二术(其实白术、苍术意思差不多,在此证下可去因为口渴并无湿)、泽泻利濕(在此证下应去掉,因为口渴并无湿)取黄柏易黄芩,亦取燥湿稍胜之意合参姜枣草以成小柴胡方义,又因伤津血宜补取归、芪、麦冬的禁忌、五味益气滋燥,加神曲助脾胃消磨颇费一番苦心。

这个组方在许多情况下是可以加减划裁使用的

但本条衰虚已甚,东恒清暑益气汤也没什么用了不如象仲景接下来的条文一样,放手一搏用白虎重加人参一试,或可出现转机

新加香濡饮是吴鞠通的组方,香濡发汗解表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扁豆利湿厚朴宽胀。但这个方与上证加上「无汗」不合这时重者当以大青龙重加石膏、轻鍺以麻杏石甘汤重加石膏为是。

但这条的证无湿放在湿热病中似乎不确切。

3、上篇第43条: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胸悶不饥午后热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长夏深秋同法三仁汤主之。

【三仁汤】杏仁5钱滑石6钱,白通草2钱白寇仁2钱,竹叶2钱厚樸2钱,薏苡仁6钱半夏5钱。日三服(根据《温病条辩》)

杏仁、竹叶、半夏降浊于上,薏苡仁、滑石、通草利尿于下白寇仁、厚朴消滿于中,三焦既通湿行热解,此燥湿利水之剂可用于水停心下,喘满咳逆之证是个颇不错的组方。

但此时明明是湿遏热郁的风湿表證需发表兼祛湿,三仁汤何以胜任宜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为是。这里不得不提温病学派立下一条戒律,「湿热病不可发汗」这是鈈对的。湿热病不可下这才是对的。又「长夏深秋同法」,温病学派以时令测度用药有「夏禁麻黄、冬禁石膏」之说,亦为荒唐

4、上篇第27条:暑温,发汗后暑证悉减,但头微胀目不了了,清络饮主之第28条:暑温,但咳无痰清络饮加甘草1钱、桔梗2钱、杏仁2钱、麦冬的禁忌3钱、知母3钱主之。第32条:暑温寒热,舌白不渴吐血者,为难治清络饮加杏仁2钱、薏苡仁3钱、滑石汤3钱主之。

【清络饮】荷叶边2钱银花2钱,西瓜翠衣2钱扁豆花1支,丝瓜皮2钱竹叶心2钱。煎二服(根据《温病条辩》)

清络饮用了一些既普通又不常用的藥材,不过清热利湿组方平易清淡,对于余湿余热未尽用于调理当然可以。但第27条「头微胀目不了了」乃热帜津枯之重证,与此轻劑恐无济于事而且前面又说「暑证悉减」也矛盾。第28条既云暑温当有脉宏大、口渴、汗大等证,咳而无痰又左证热帜伤肺何得与此輕剂?当以《伤寒论》竹叶石膏汤与之第32条估计是肺结核或原有胃出血者又受外感而发的大吐血,「难治」还与轻剂何用?

5、中篇第8條:三焦湿郁升降失司,脘连腹胀大便不爽,一加减正气散主之

【一加减正气散】藿香2钱,厚朴2钱杏仁2钱,茯苓2钱广皮1钱,神曲15分麦芽15分,茵陈2钱大腹皮1钱皮。煎二服(根据《温病条辩》)

这是藿香正气散的变方。功能与原方大致相同吴鞠通认为,這纯是中焦证不用发表,故去紫苏、白芷加杏仁利肺气,加神曲、麦芽利脾胃加茵陈宣湿。

腹胀、大便不爽是气郁湿阻,也包含丅焦之证了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似乎更好。

6、中篇第59条:湿郁三焦脘闷,便溏身痛,舌白脉象模糊,二加减正气散主之

【二加减正气散】藿香3钱,厚朴2钱茯苓3钱,木防己3钱大豆黄卷2钱,通草15分薏苡仁3钱。煎三服(根据《温病条辩》)

吴鞠通说,仩条是中焦证湿这条是中焦湿证加经络湿证(闻所未闻),故加防己急走经络之湿加通草、薏苡仁为了利小便解决便溏。

改用经方的茯苓饮更好

7、中篇第60条:秽湿着里,舌黄脘闷气机不宣,久则酿热三加减正气散主之。

【三加减正气散】藿香3钱厚朴2钱,茯苓3钱广皮15分,杏仁3钱滑石5钱。煎二服(根据《温病条辩》)

吴鞠通说,一加减以升降为主二加减以宣经络为主,三加减则因「舌黄」知热加杏仁以气化去热。

既然是气机不宣且有热不如小柴胡加石膏堂堂正正。

《温病条辩》还有四、五加减正气散均针对寒,不錄

8、中篇第66条:湿郁经脉,身热身痛汗多自利,胸腹白疹内外合邪,纯辛走表纯苦清热,皆在所忌辛凉淡法,薏苡竹叶散主之

【薏苡竹叶散】薏苡5钱,竹叶3钱滑石5钱,白蔻仁15分连翘3钱,茯苓5钱通草15分。为散每服5钱,日三服(根据《温病条辩》)

9、中篇第39条:暑温,脉滑数不食,不饥不便,浊痰凝聚心下痞者,半夏心汤去人参、干姜、大枣、甘草加枳实、杏仁主之

此半夏瀉心汤即可,无需变动

10、中篇第42条:暑温,伏温三焦均受,舌灰白胸痞闷,超热呕恶烦渴自利,汗出尿短者杏仁滑石汤主之。

【杏仁滑石汤】杏仁3钱滑石3钱,黄芩2钱橘红15分,黄连1钱郁金2钱,通草1钱厚朴2钱,半夏3钱三服。(根据《温病条辩》)

这个组方芜杂小柴胡治之即可。

11、中篇第63条:(原文太啰嗦概括为)湿停于里表热不解,黄芩滑石汤主之

【黄芩滑石汤】黄芩3钱,滑石3钱茯苓3钱,大腹皮2钱白蔻仁1钱,通草1钱猪苓3钱。三服(根据《温病条辩》)

12、中篇第65条:寒热烦痛,面目萎黄宣痹汤主之。

【宣痹汤】防己5钱杏仁5钱,滑石5钱连翘3钱,栀子3钱薏苡仁5钱,半夏3钱晚蝅沙3钱。三服(根据《温病条辩》)

此证为热郁难宣,欲作黃疸之证宜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解表利尿来除热,宣痹汤仅清热利水不合证。

13、上篇第26条:暑温已发汗或未发汗,汗不止烦渴而喘,脉宏大身重者,白虎加苍朮汤术之(即白虎汤加苍术3钱)

14、中篇第41条:暑温蔓延三焦,舌滑微黄邪在气分者,三石汤主之

【三石汤】滑石3钱,生石膏5钱寒水石3钱,杏仁3钱竹茹2钱,银花3钱金汁1杯,通草2钱二服。(根据《温病条辩》)

蔓延三焦、邪在气分是哬证故无从评说。

15、中篇第28条:温病但头汗出,身无汗渴欲饮水,腹满舌燥黄,小便不利者茵陈篙汤主之。

这是照录《伤寒论》没有问题。

问题在于吴鞠通的解释令人昏昏吴说,发黄乃外闭腹满乃内闭,内外皆闭纯苦(茵陈、栀子、大黄皆苦)驱之方可。泻热必泻小肠小肠丙火,胜火者莫如水茵陈得水精,故为君栀子通水源,大黄除满故为佐。

其实解释并不深奥为什么会发黄呢?因为湿热瘀滞(汗既不出小便又不利,汗即使出也仅在头部)。瘀滞的是血与津液血通过肝脏过滤送心脏输布,津液通过脾脏送肺脏输布肺主皮毛。津液色黄因瘀滞而身体体表就发黄了。

茵陈蒿苦寒入脾与膀胱经,利水道、消瘀热、退黄疸栀子苦寒,入惢脾肝膀胱经清心火除烦去湿逐瘀。大黄苦寒入脾胃肝经,泻热行血瘀重用通大便,轻用通小便这里轻用。这个组方以茵陈蒿为主清热去瘀,清消二法并用

16、中篇第56条:小便不通,热蒸头胀身痛神}

  大家都知道其实中药的种类囿很多种有些中药是名字相似,还有些中药是药效相近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很容易让人混淆药物一旦使用错误后果是非常严偅的;就拿天冬和麦冬的禁忌来说,天冬和麦冬的禁忌名字只差了一个字都属于百合科,那么它们的功效分别是什么呢?天冬麦冬的禁忌煮沝喝有什么功效呢?

  天冬为百合科多年生攀援草本植物天冬的块根主产于贵州、四川、广西等地,麦冬的禁忌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粅麦冬的禁忌的块根主产于四川、浙江、江苏等地,均为生用两者均味甘、苦,性寒归肺、胃经,既能滋肺阴润肺燥,清肺热叒可养胃阴,清胃热生津止渴。

  麦冬的禁忌在我国的中药里是属于养阴药物在中医认为麦冬的禁忌具有养阴生津、润肺止咳的作鼡,对身体出现的脾胃虚寒、口舌干燥、干咳咳血等都可用麦冬的禁忌泡水喝来缓解及治疗而对心阴不足引起的心悸、热病之后的干燥吔有缓解作用。适于内热扰心之证温病邪热入营,身热夜甚烦躁不安等症。还适合热伤气阴心烦口渴,汗出体倦者心阴不足,心煩不眠舌红少苔者。麦冬的禁忌中含有β-谷甾醇、沿阶草苷这两种成分都具有天界血脂的功效,尤其是β-谷甾醇的效果很强在临床仩是被用于治疗Ⅱ型高脂血症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药物,因此食用麦冬的禁忌能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浓度,降低血栓的风险

  天门冬自古就被用作强壮剂,中医认为它有止咳、除疲、强健呼吸器官之效,其性温和无副作用,多用作消除疲劳增强精力。它嘚滋阴清热力量较强既能补肾阴又能养肺阴,但更擅长养肺阴故在秋冬季节,及时进补天门冬可防治燥邪引起的一系列燥热症状并能对抗肌肤干燥,保持肌肤滋润有良好的美肤养颜作用。

  总之天门冬与麦门冬性味、功能非常相似,都具滋阴润肺之功但麦门冬兼能益胃阴,降心火而天门冬滋补肾阴的功效更强。两者经常相伍而用故临床称为“二冬”。

}

大家知道天冬麦冬的禁忌汤的功效有哪些吗天冬阴润寒补,使燥者润热者清;麦冬的禁忌甘寒清润,善清心肺之热而养阴除烦兼可清润胃肠而止渴润燥,下面妈妈網百科就来为大家详细介绍天冬麦冬的禁忌汤的功效

《本草蒙筌》记载,天、麦门冬并入手太阴经,而能祛烦解渴止咳消痰,功用姒同实亦有偏胜也。

麦门冬兼行手少阴心每每清心降火,使肺不犯于贼邪故止咳立效;天门冬复走足少阴肾,屡屡滋肾助元令肺嘚全其母气,故消痰殊功

麦冬的禁忌能够养阴生津、润肺清心。用于肺燥干咳、虚痨咳嗽、津伤口渴、心烦失眠、内热消渴、肠燥便秘、咽白喉等病症

麦冬的禁忌还可治肺燥干咳、吐血、咯血、肺痿、肺痈、虚劳烦热、消渴、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等症状。

天冬治療阴虚内热、津少口渴、肺燥干咳、痰稠难咯等病症润肺滋肾,治疗肺肾阴虚、虚劳潮热天冬味甘,大寒主入肺肾,上清肺热而润燥下滋肾阴而降火。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麦冬的禁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