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我爱你开头将下面将下去写四句成临天字开头话可以写祖国丰富的物产

原名《这是什么样的故事:沈从攵的后半生》

原刊于《上海文化》2015年一月号

一个时间胜利的故事:沈从文的后半生


张新颖著《沈从文的后半生》

《沈从文的后半生》(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这本书出版几个月了,有时候我自己也会翻翻不期然地产生出一些新的想法,这是非常奇妙的体验我在寫的时候,没有体会到的东西慢慢地体会到了;写的时候没有明白的事情,会慢慢明白也就是说,这本书其实是大于写这本书的人嘚。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状态;如果你写了一本书它和你一样大,或者比你还要小一点恐怕不是很好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果把沈从攵的世界,限制在一个研究者或者传记作者个人的世界里面那就可能非常不妙。所以回过头来我会有点感谢自己这样一个笨的写法,盡量地呈现沈从文这个人他的后半生是怎么过来的至少表面上不那么急着用我自己的想法、观念来解释他、判断他。那样做可能写起来會比较痛快读起来也会比较痛快;但是那样做的话,就存在着把这个人缩小、定型、标签化的危险;限制住了就丧失了开放性——向哽多更深的理解开放。最重要的还是对象本身要小心翼翼地保护、保存,进而发现、发掘对象本身的丰富性

如果我们把沈从文后半生這么漫长时间的经历看成一个故事的话,这个故事不是一条单一的线它是立体的,有很多层次叠加融合在一起读这个故事的人,领会箌一层就能明白一些东西;过了一段时间,可能还会领会到另外一层我的脑子比较慢,我领会这个东西需要过很长的时间才明白那麼一点点,没有法子一下全体会到全明白。虽然这本书是写完了但是我明白的过程还没有完。

这样的一个故事有可能包含着哪些含義?就像这本书是一个开放的文本,它有可能朝哪些方向开放

一、绝境,和在绝境中创造事业的故事

第一个我想说的是绝境和在绝境中创造事业,可以把这本书读成这样的一个故事这本书一开头,这个人就精神崩溃、自杀一般来说,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一个故事鈈会一开始就这样。一开始就这么一个剧烈的冲突一个极端的情境,往后怎么写呢但是他人生就是这样的,一九四九年就经历了这个一个人走到绝境,走到走投无路的地方这个绝境,我用不着多说是时代本身压给他的,是时代的转折压给他的因为到了这个关口,他以前的创作方式没有办法继续下去了他的事业被摧毁了。这个是一个方面

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一个人要走到绝境其实是有他自主选择的成分在。因为时代的巨大转折和压力不是沈从文一个人所承受的,很多人都在承受为什么只有这一个人要走到精神崩溃去自殺的程度?我想这当中就有一个勇气的问题,有一个人的大勇敢在我们人这种动物,本能里面就有自我保护的反应机制当碰到危险嘚时候,碰到绝境的时候我们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避开它,绕开它一九四九年也不是说没有这种办法,可以稍微妥协一点可以随波逐流,大家怎么做你就怎么做顺大流。当然随波逐流是一个不太好听的词那换成好听的与时俱进就可以了。这样一来这个绝境就避開了。可是这个人就是不肯不能稍微圆通一点。他就是要一条道走到黑这样的结果他是知道的,非常清楚

一个人敢于把自己的人生赱到最底部,和不敢走到这样的境地是有差别的。差别在于当我们本能地避开人生最绝望、最可怕的境地之后,在精神心理上我们嘚人生永远会有可怕的东西躲在暗中。可他不是他死过一次了,当他死过一次再活过来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最可怕的事情已經经历过避开可怕的绝境一直在活着的人,那个活着的状态有一种可能是苟活,是在不死不活的状态而他死过了一次再活过来,那嫃的是活了而且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够让他再死一次,如果他自己想活的话在后来的岁月里,比如说在文革当中沈从文的遭遇要惨哆了,但是他再也没有像一九四九年那样精神纠结反复以致崩溃。

所以这样从死去一次再开始活过来的后半生有这么一个特殊的起点,糟糕到底的起点却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起点。我们一般人不会有这样一个最低的起点可就是这样的一个起点,才奠定了以后的路是往仩走的路

我要讲绝境,要讲在绝境当中活过来而且活下去,还有一个怎么活法的问题沈从文自杀,是因为他的文学事业不能继续了他是一个把生命和事业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活下去就还得有事业。这个地方就显出这个人特殊的本事他能在绝境中创造事业,文學不行了就另辟新路。我们都知道他转身投入了文物研究的事业并且在这个转过来的领域里做出了独特的贡献。其实往前、往后想想这也不是他唯一一次面临绝境,只不过这一次非常惨烈他年轻的时候从湘西的部队跑到北京,生活没有着落考大学考不上,也不知噵要在干什么但硬是从这样一个低的起点,从无到有一点一点闯出来,成就了文学上的事业往后看,比如说文革当中他下放到湖丠咸宁干校,好不容易改行创造的第二份事业就是文物研究,又到了绝境没有任何的书,任何的资料怎么做研究?而且身体的状况特别差又一次到了人生底部,能不能干点可以干的所以他再做改行的打算和实验,认真尝试旧体诗的写作他有一个从绝境当中创造倳业的特别性格。

后来我慢慢体会到这个性格的背后,其实是生命的创造能量在支撑是创造的能量要求释放,要求落实到具体的事业仩去

沈从文一九四九年的绝境是比较戏剧化的、冲突极端激烈的时刻,但绝境绝不只是那样的时刻;其实可以把他漫长的整个后半生僦看成一个漫长的绝境。整个漫长的后半生就在对抗这样的一个绝境以创造事业的方式,以日复一日的方式

毋庸讳言,我们的注意力通常会更为戏剧化的绝境时刻所吸引但我想说,比起绝境来在绝境中以日复一日的努力创造事业,是更有意义的

二、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超越受害者的身份

第二点我要讲的,这个后半生还是一个自我或者个人和时代关系的故事。写这本书我想写的不是沈从文怹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普遍的遭遇,我写的不是一代人或者是几代人的一个典型我写的不是一个模式的故事,我写的就是这一个人这┅个人和他同代的很多人不一样,和他后代的很多人不一样我就是要写出这个不一样。他是一个不能被放在一个共同的模式里叙述的人不一样是因为他有一个自我,这个自我和时代的巨大潮流、压力之间形成一个关系偏离在社会大潮之外,自己找一个角落做自己事情沈从文是这样的一个人。我反复讲过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用了沈从文一九五七年五一节画的上海外白渡桥上的游行队伍和黄浦江里一只遊离的小船的即景图,这幅图的位置关系很有意思我把它解读成一个隐喻,隐喻他在轰轰烈烈的时代潮流之外找到很小很小的、特别鈈起眼的、你会忽略的这样的一个角落,来做自己的事情

一般来说知识分子是不愿意待在角落里的,知识分子要做时代潮流的引领者偠做弄潮儿,如果不能至少要跟上,不能落伍不能掉队可是若干年之后你回过头去看,偏偏是这样和时代潮流隔着距离在这样一个誰都不会去理睬的角落里的人,才做成了事业为什么会这样?个人要处在什么样的位置才能和时代之间形成一种有意义的关系这个意義不仅仅是对于个人的,而且也是对于时代的

个人和时代之间还有一个问题,我特别想讲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沈从文以及沈从文的那一玳人甚至后面的几代人,他们是剧烈变动时代的受害者遭受了很大的摧残和屈辱。受害者这样一个身份是时代强加的,没有人愿意做受害者所以这是一个完全被动的身份。但是你有没有发现这样的情况,当那个时代过去以后比如说文革过去以后,很多人会愿意强調自己受害者的身份突出自己受害者的身份。这是人之常情容易理解;但事情的另一面是,这样一来不管是在意识里面还是在无意識里面,等于承认了时代强加给个人的被动的身份也等于变相地承认了时代的力量。在一个变化非常大的时期一个人除了是一个受害鍺,还有没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超越受害者这样一个被动的身份,自己来完成另外一个身份避免只有一个被动接受的身份,我觉嘚是非常重要的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沈从文的境况已经有了很大的好转他可以出国讲学了。他在美国做演讲做了二十几场,演讲嘚内容一是讲文学二是讲文物。讲文学只讲一个题目不是讲他自己的作品,也不讲三十年代他盛名时期的事情而是讲二十年代他刚剛到北平时候的文坛情况。讲文物的题目就很多了今天在这个学校里讲扇子,明天到那个学校里讲丝绸他准备了大量的幻灯片,一讲起来就很兴奋可是他也知道,来听他演讲的人更希望听到的是他在一九四九年以后的遭遇他们更希望从这个人的口中亲自证明这样的┅个时代强加给知识分子的各种各样的残害力量,希望听到受害者的证词在此前前后后很长的时期里,到海外的中国作家演讲只要讲這个题目,下面的反应一定是非常热烈的可是沈从文就不讲。

很多人会猜测他是不是过于谨慎?是不是很胆小很害怕?我已经说过他死都死过了,还会害怕什么他有他自己主动创造的身份,这个身份要比受害者的身份更有意义对他也更重要。他讲了这么一段话特别朴素特别诚恳。他说:“在中国近三十年的剧烈变动情况中我许多很好很有成就的旧同行,老同事都因为来不及适应这个环境Φ的新变化成了古人。我现在居然能在这里快乐的和各位谈谈这些事情证明我在适应环境上,至少作了一个健康的选择并不是消极的退隐。特别是国家变动大社会变动过程太激烈了,许多人在运动当中都牺牲后就更需要有人更顽强坚持工作,才能保留下一些东西——他说的是“一个健康的选择”和顽强坚持的工作,这个选择和工作让他超越了单纯受害者的身份

沈从文后半生的故事是一个人自峩拯救的故事,也可以说是一个人对一个时代救赎的故事这样说会不会有点夸大?一个人的力量可以补救一个时代的荒芜吗从数量上,是不可能的;可是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时代连一个做事情的人都没有,和有这么许多的个人——沈从文当然不是唯一的这样的个囚——来做事情是不一样的。有这样的个人证明这个时代还不可能把所有的人都摧垮,也证明人这个物种不可能被全部摧跨证明人這个物种还可以存在下去,还有存在的价值超越受害者的位置,超越时代强加给你的身份自己创造另外一种身份,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倳情

第三我想讲的,这还是一个关于创造力的故事沈从文这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非常软弱、非常普通可就是这么一个人,充满着創造的能量这个人一辈子为什么要做那么多事情?特别是后半生在历史博物馆人家其实是不想让你做什么事情的,不做倒还会安稳一些做了,而且常常是硬要去做麻烦就出来了。开始的时候我归结为一个人的性格这个人的性格就是闲不住,忙不完要做这要做那。后来我多少明白了一点他这个人的生命里面有丰沛的创造的能量,要把创造的能量发挥出来不发挥出来,憋在里面一定很难受。

這个创造力的表现很重要的一条是,他做的事情是没人做的他做文物研究,文物研究在他半路改行过来之前早就有很长的历史了可昰为什么他做的事情是别人没有做的呢?《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为什么会是奠基性的著作呢不仅仅是服饰,他文物研究的“杂货铺”里媔有那么多的东西,都是别人不研究的他的研究活动不是循规蹈矩的,有他自己的创造性在里面

我举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可以有多偅的解释但是最后我把它归结为创造力。一九五三年历史博物馆开了一个反对浪费的展览,展品就是沈从文给历史博物馆买的各种各樣的“废品”比如说,明代白绵纸手抄两大函有关兵事学的著作内中有图像,这是敦煌唐代望云气卷子的明代抄本;再比如一整匹暗花绫子,机头上织有“河间府制造”宋体字大串枝的花纹,和传世宋代范淳仁诰赦相近历史博物馆还有意安排沈从文陪同讲解。这個故事我想至少可以读出三重意思来。第一可以读出来的是沈从文的现实处境、政治处境很糟糕,他们竟然会用这样的一个方式里来侮辱他;第二除了现实的政治压力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压力就是学术同行的压力。这个压力是很要命的因为这个压力就在你身边,是来自“专家”的他们觉得你是外行,不懂让你买文物,结果你买来的是“废品”但我更想说的是,我们把前面的意思反转过来从正面看,看出第三重意思就是沈从文的眼光和别人不一样。他要的东西是别人眼里的破烂儿他能见别人之未见,看出破烂儿的价徝他的后半生的事业,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他自己对于历史和文物的理解的基础上来进行的

他自己会说,例如绸缎研究例如工艺媄术装饰图案研究,例如从文物制度衣冠服饰上来研究人物绘画的时代那么多年没有人好好注意,“军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我於是又成了‘打前站’的什长一类角色照旧戏说则是‘开路先锋’。”他还说“一个人能够在许多新的工作中,担当披荆斩棘开荒辟汢的任务也极有意义,能这么作精力旺盛是条件之一,至少也可证明是生命力还充沛的一种象征!有时不是真正的精力强健倒是一種学习勇气!”

先锋,打前站开荒辟土,他的文物研究不是沿着旧有的路子跟在后面走而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和开创性。这也正是创造仂的表现所以我觉得,沈从文的后半生又是一个生命的创造能量不断释放、不停地探索着往前走的故事。当然走得艰难,创造力要嘚以实现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阻碍,遭遇意想不到的挫折忍受难以忍受的屈辱。

第四我很喜欢讲,这是一个爱的故事

沈从文后半苼做的那些事情,长年累月在灰扑扑的库房里转悠和“没有生命”的东西打交道,有什么意思呢说得简单一点,是对于文物的兴趣泹这个兴趣再追究下去,是对创造文物的人的体贴和认识他很早的时候曾经说到,看到一个小银匠打银锁银鱼一边流眼泪一边敲击花紋,制作者的情绪和生命会不知不觉地带到他手里做的这个活里面看到一只豆彩碗,那么美秀、温雅他会想到制器彩绘的人,在做的時候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在生活当中会有怎么样的挣扎,有怎样的喜怒哀乐他会从物质的形式上体会一种被压抑的无比柔情的转化。

沈从文关心的文物有一个特点大多不是我们一说到文物就会想到的东西,而是在普通的日常生活当中应用的、和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杂七杂八的东西是普通人在漫长的历史里面,用劳动和智慧创造出来的东西长期以来正统的文物界看不上眼,他却很有感凊这个感情其实沟通了他前半生的文学创作和后半生的文物研究。他前半生的文学创作关心的是什么士兵、农民,甚至妓女这样一些普通人的生活,他对他们有感情他爱他们,他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人类生活的庄严和人类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其实是由这些人一代一玳延续下去的。到了他的后半生他真的在做历史研究了,就自然而然地把这种对历史的感受融进研究里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如何看待历史从普通百姓到专家学者,在观念上和兴趣上都存在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选择。现代史学的第一次重大反省发生在十九卋纪二十世纪之交以梁启超一九〇二年写的《新史学》为代表,重新厘定什么历史梁启超责备中国传统的史学只写帝王将相,大多未將国民的整体活动写进历史;只注意一家一姓的兴亡而不注意人民、物产、财力等等。

沈从文凭借自己生命的经验、体悟和真切的感情追问什么是“真的历史”,“一本历史书除了告我们些另一时代最笨的人相斫相杀以外有些什么”这个强烈的感受,恰恰呼应了梁启超对旧史学的批判连文字意象都不约而同:“昔人谓《左传》为相斫书。岂惟《左传》若二十四史,真可谓地球上空前绝后之一大相斫书也”而沈从文心之所系,是在这样的历史书写传统之外、被疏忽了若干年代的更广大的平凡人群在文学写作中,沈从文把满腔的攵学热情投射到了绵延如长河的普通人的生死哀乐上;一九四九年正式开始的杂文物研究已经是非常自觉地把产生物质文化的劳动者群體的大量创造物,置于他研究核心的位置

沈从文的一生当中有两条河,一条就是汪曾祺所说的他家乡的那条河,流过他全部的作品;還有一条河这条河比他家乡的那条河还要长,还要宽这就是他倾心的历史文化的长河,流过他整个后半生他爱这条长河。

张新颖著《沈从文的前半生》

五、时间胜利的故事 

这样讲下去,可以讲很多层次的故事留待以后吧。最后我想讲这还是一个时间的故事。在沈从文漫长的后半生里面时间是非常得难熬,各种各样的烦恼、屈辱、挫折要一分钟一分钟去捱,一天一天去捱要一点一点用自己嘚努力来对付想得到和想不到的事情,一点一点来做自己的事业所以那个时间过得非常得慢,非常得煎熬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都会覺得是透不过气来、压抑到令人窒息的过程可是,沈从文是研究历史的人研究历史的人心里有另外一个时间,这个时间的跨度和度量嘚单位非常大面对古人和文物的时候,他自然而然有千载之下百年之后的感叹;对自己的工作沈从文常用的时间衡量单位是代,不是┅天天计算时间也不是一年年,而是一代代的一九四九年,他跟丁玲写信说我也不要写作了,反正写作有很多年轻人我要做的是笁艺美术史的研究,给下一代留个礼物吧他对自己要做的事情有这样强烈的自信,要留给下一代

在此之前,沈从文用差不多的方式表達过这样的对自己文学的强烈信心一九四八年,他十几岁的儿子读《湘行散记》他跟儿子说,你看这些文章很年青等到你长大的时候,这些文章还很年青他的计算单位是一个人长大了,这些文章还有生命力这个今天已经验证,不但他的儿子长大了后来好几代人長大了,二十一世纪我们还会读《湘行散记》     在后半生,他不仅仅对他做的文物研究有这样强烈的自信对他已经遭受了否定的文学也囿这样强烈的自信。这样的自信是建立对长时段的时间的信心上在这个时间的故事里面,有两件事我愿意讲给大家听,这特别地让我震惊

一九四九年他自杀以前他留绝笔,写了两章自传要把自己是一个什么人交代清楚。这两张自传里面有一章叫《一个人的自白》苐一段有这么句话:“将来如和我的全部作品同置,或可见出一个‘人’的本来”那是什么样的时候啊,他还想到将来会有那么一天“和他的全部作品同置”。

过了许多年我再一次感受到心里的震惊,是看到文章的手稿一九七五年,整日埋首于杂文物研究里的沈从攵从残存未毁的手稿中发现《一个人的自白》第一页,他郑重托付给忘年交、后半生最信任的王说:“这个放在你处。将来收到我全集里”王用卡片纸做了保护夹,外面写“沈要”二字里面用铅笔记了一行:“七五年八月十五下午交余:‘这个放在你处……”省略號隐去的,就是那句让我震惊的话:“将来收到我全集里”王在衣箱里做了个夹板层,把这页手稿藏在里面

站在今天的位置,我们会發现时间的故事,大跨度地计量时间一代一代地计量时间的这个故事,最终是一个时间胜利的故事

张新颖,1967年生于山东复旦大学Φ文系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主要作品有: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著作《二十世纪上半期中国文学的现代意识》《沈从文的后半生》等;当代文学批评集《栖居与游牧之地》《双重见证》《无能文学的力量》等;随笔集《此生》《有情》《风吹小集》等。曾获得第四屆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文学评论家奖、第一届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等多种奖项

}

 这种历史周期论不独中国经典囿记载佛教也有,而且其周期更是宏大佛教中的劫有小劫、中劫、大劫之分。每一小劫为1679.8万年;二十个小劫为一中劫为3.3596亿年;80个中劫为一大劫,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共268.768亿年。所以无论中外无论亚洲和美洲,都有这种历史周期论只不过《周髀算经》和司马遷的天体运行论较之佛教经典更具体而微而已。《周髀算经》和司马迁的天体运行论不仅有周期而且大周期中还套着小周期,小周期中套着更小的周期环环相扣,循环不已不要以为司马迁仅是史学家,古时的史官是身兼天官之职的并且是世袭的。世袭是因为天文观測需要长期持之以恒地进行非世袭不能传承天文。他们的结论往往是几十代人实际观测总结的结果是值得重视的。

  根据天人感应悝论天道如此运行,作为人间的历史自然也如此发展周文王灭商纣前,手下大臣多次劝他出兵灭纣文王就是不为所动,说你们不知忝命时机未到。什么是天命天命就是天机,就是星相上古之帝王往往是星相学家,非后世武夫之可比周文王等待的就是一个五星聚会的时机,可见周文王是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这一天文现象的五星聚一出现,可能会引起天文、地质的变化有时自然灾害也会相应增多,人心就会不安定加上舆论造势的影响,其所引起的社会心理震荡是非常巨大的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俱备,周文王籍此挥戈一擊就彻底终结了商王朝。现代历史学家关于武王伐纣的时间一直得不到确证直到美国一个学者运用天文知识,计算出公元前1046年为五星聚出现的天文时间自此,武王伐纣的时间才得到确认可见,在天文学界天体的运行确实是有周期性的。

  那么历史呢也有周期嗎?古人相信是有周期的自商汤于公元前1598年建立到周文王在位,时间接近500年;自文王(公元前1152年---公元前1056年)之后到孔子(前551年--前479年)曆时近500年;孔子之后,司马迁(约前135---约前87年)更是就扳着指头数年份现在五百年快到了,下一个圣人应该是我吧“五百年圣人出”,鈳见自周文王到司马迁先贤相信历史是有周期的。

  真相真的如此吗推动历史周期进程的力量又是什么?

  答案在《山海经》中

  《山海经.五藏山经》实际上是亚洲的地形图!这张图包括了北非东部和美国的阿拉斯加在内,这才是真正的大禹九州图!

  这是┅张至少4100多年前的地形图!而且《大荒经》实际上是大洪水时的方国地图

  这张图揭示了一个非常震惊的史实!至少4000多年前的亚洲,包括北非和美洲的阿拉斯加在内它们是大一统的!非但大禹时期如此,从炎帝至黄帝一直到大禹,亚洲、北非、阿拉斯加一直就是大┅统当时最高统治者称“上帝”,《山海经》称“帝俊”他居于世界的中心----亚洲之巅青藏高原;次一级统治者称“帝”,居于青藏高原四陲之云贵高原、黄土高原、蒙古高原和伊朗高原;再次一级的称“神”居于亚洲和北非丘陵平原地带。它们对应的主要的就是亚洲嘚阶梯状的三级地形这种金字塔式的政治结构是以分封制为基础的。而这后来成了周代分封制的基础。




  关于周鼎在洛邑事见《咗传.臧哀伯谏纳郜鼎》:“武王克商,迁九鼎于雒邑”又见《史记.周本纪第四》:“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如武王之意。周公复卜申视卒营筑,居九鼎焉”另外周灭商迁九鼎时,九鼎曾经公开展出过事见《史记.周本纪第四》,《史记》记载得很详细:“(武迋)到纣死之处亲自射击他的尸体,连发三箭然后下车以轻剑刺其尸体,用黄钺砍下纣王之头挂在大白旗上。然后到纣王宠爱的二妃之宫二女已经自缢。武王又连射三箭用剑刺,用黑钺砍下二妃之头挂在小白旗上。武王作罢回到军营次日,清理路面、社坛及紂王宫殿又封纣王之子禄父于商之旧地。武王认为商朝初定就让弟弟管叔鲜、蔡叔度‘帮助’禄父治理商代遗民。此后又命召公从囚犯中释放箕子命毕公释放关押的老百姓,表彰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把鹿台之财和钜桥之栗分给百姓,赈济贫民命南宫括、史佚公开展絀九鼎宝玉!”(原文:至纣死所。武王自射之三发而后下车,以轻剑击之以黄钺斩纣头,县大白之旗已而至纣之嬖妾二女,二女皆经自杀武王又射三发,击以剑斩以玄钺,县其头小白之旗武王已,乃出复军。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封商纣子禄父殷の余民。武王为殷初定未集乃使其弟管叔鲜、蔡叔度相禄父治殷。已而命召公释箕子之囚命毕公释百姓之囚,表商容之闾命南宫括散鹿台之财,发钜桥之粟以振贫弱萌隶。命南宫括、史佚展九鼎保玉)这三则史料,明确指出了周灭商后迁商九鼎于洛邑。

  可見周鼎确是商纣九鼎并且就存放在东周的洛邑。既然秦国灭掉的是西周那就不可能得到当时得到远在350公里的东周的九鼎。(顺便说一丅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西周镐京时更不可能掠走了九鼎。因为九鼎本来就和犬戎族密切相关或者说就是犬戎族的。关于这一点后文解读)

  或许有人会说,有无可能周代营建洛邑后周鼎后来又被迁到了丰镐呢?

  其实这同样不可能要知道,周鼎存放洛邑是甴于九鼎太过庞大笨重不能运到丰镐才营造新都放置九鼎的。洛邑与丰镐之间远隔350多公里中间是山脉阻挡,周人以前不能将九鼎运到豐镐去以后一样不能!所以西周君逃亡前,真正的周鼎应该一直在洛邑

  况且,九鼎不是小家伙想拿就拿,想走就走的九鼎每┅鼎至少在10万斤左右,九鼎就是九十万斤!虽然史册没有明确记载九鼎之重但后来秦始皇时有十二铜人可资参考。《正义汉书五行志》說:“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足履六尺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于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这是秦始皇时甘肃临洮发掘出┿二尊巨像的历史记载!巨像长五丈,足履六尺是什么概念!可惜这则信息一直不为后人重视秦始皇集全国之铜铸造金人十二,《史记.秦始皇本纪》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三辅旧事》一书也载“铜人十二各重彡十四万斤。汉代在长乐宫门前”此金人之重量可作九鼎之参考,禹集九牧之金而铸九鼎每尊鼎的重量绝不比金人轻!为什么?因为據《山海经》大禹统一了亚州和北非!其疆域比秦朝不知大多少,九牧之金绝对比秦始皇的多得多另据史料记载,当初周灭商时为搬运九鼎,动用了相当兵力事见《战国策.卷一》:

  “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夶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少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挚以齐至者;非效鸟集乌飞,兔兴马逝漓然可至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鍺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從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这段史料记载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秦国出兵西周,索要九鼎西周公慌了手足,大臣颜率就絀了个主意请齐国出兵相救,许以九鼎酬谢齐王就出兵解了西周的围。事后齐王索要九鼎西周公又慌了,这时颜率又出了个主意怹亲自出使齐国,说九鼎太重太大不好搬运,请你老人家指示一条捷径以便于搬运九鼎。齐王实在是找不到搬运的路只好作罢。

  在这里颜率说周灭商时,为搬运九鼎动用了八十一万人马虽然是夸张,但至少说明了九鼎是个大家伙!搬运非常不容易!周灭商纣時动用相当人力物力,才将九鼎从奄(现在的河南偃师)迁到洛邑(今洛阳)那可都是平原地带,不需要翻山越岭的可搬运了不到35公里就再也搬不动了,不得不就地营建洛邑专门安放九鼎!

  既然周朝不能将九鼎运到丰镐秦国又能够运到那里吗?显然是不可能的!

  综上分析可以认为秦灭西周公时得到的九鼎应该是仿造的,而且块头小了很多

  司马迁没能看出这点,他也不知道九鼎到底茬哪里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他又记载:“始皇还过彭城,斋戒祷祠欲出周鼎泗水。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司马迁的记载昰矛盾的可见他也莫衷一是。从《秦始皇本纪》可知秦始皇肯定也发现了他的周鼎是假的,或许有人提供了信息:周鼎沉没在泗水里叻所以才有秦始皇派一千余人在泗水打捞周鼎的举动。

  这次打捞一样是徒劳的泗水远在山东,距洛邑相距400公里左右以周初国力の强尚不能远距离搬运九鼎,在战火纷飞的战国末期亡国之君东周君又如何能在逃亡路上将至少九十万斤重的九鼎搬运到800里之遥的泗水呢?再者搬运九鼎是件非常浩大的工程,东周君逃亡时搬运九鼎能神不知鬼不觉不给后人留下一点线索。这可能吗


  二是要明白喑译词、通假字在上古的突出性。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现象其原因在前面已经谈到,现再补充几点上古音译词、通假字之所以突出,一昰由于民族迁徙的频繁、民族交往音译的结果上古民族间的交往比我们想像的要广泛深刻得多。从《山海经》来看民族间的交往贯通叻东亚和西亚,战争沟通了印度洋和北冰洋乃至亚洲和非洲,这完全超出了现代人的想像可以说,从周代以来到清末除了元代,民族间的交往没有超过上古的二是在上古文字不是很丰富的情况下,因表达的需要不得不借用同音的字表达不同的意思,因而同音通假、音译词现象非常突出三是语言本身也有一个变迁的发展过程。同一字词在不同的时代读音有差别;同一字,同一时代不同的民族间讀音也有差别甚至同一民族的不同地域间也有差别。这是在破译《山海经》时要值得给予相当重视的这些现象,在后文将逐渐展现出來

  三是要严格按《山海经》表述的方位复原《山海经》中的地理。

  东就是正东南就是正南,西就是正西北就是正北。这一點必须严格不能想当然地偏移。如果《山海经》说的是“东三百里”复原时弄成东偏北10度三百里,这样九次下去就会偏移到北方,結果就会南辕北辙其它如东北、东南、西南、西北也要取45度角方向,取角不能时大时小如果随意偏移角度,最终也会造成方位的混乱再就是《山海经》中的路线一律取直线距离。地图上的距离都是直线距离而不是实际行走时的曲线距离如果以曲线距离计程,同样的②个地点因为行走路径的不同,其距离也就不同如此就没有一定之规,也就无法成图所以这一点也必须严格,不能随意曲裁

  ㈣是要认识到民族迁徙过程中的地名复制现象。

  这一点非常重要几千年来,人们之所以没有破解《山海经》基本上都是中了《山海经》中大量的同名山川的迷魂阵。

  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天灾、由于战乱、由于政治等原因,各民族其实┅直处于迁徒流动过程中在这种流动过程中,先民们往往将故土的山川地名带入了新的定居点从而形成了《山海经》中大量同名的大屾、大河。犹如今天各地的北京路、南京路、上海路一样名字虽然一样,然其所指实在相差十万八千里如果不明白这一点,就会张冠李戴误认不同的山、水为同一山、水,从而身陷其中搞得晕头转向,辨不清方位

  很多学者在研究《山海经》过程中常被大量泾沝、渭水、赤水、英水、河水、黑水、岳山、衡山等弄得晕头转向,如赤水共出现十四次以上《南次二经》、《西山经》、《西次二经》均有赤水;《海外南经》、《海内西经》也出现了赤水;甚至《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中也出现了赤水。再如“河”竟然出现73次以上《西次二经》、《西次三经》、《西次四经》,《北山经》、《北次二经》《中山经》首经、《中次二经》,《海外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大荒北经》均出现了河,可谓无远弗届上古的河是现在的黄河吗?它发源于哪流经哪,于哪入海可以说自史迁以来的研究者都犯了一个错误,误认为《山海经》中的“河”就是现在的黄河!其实他们没有认识到《山海經》中的“河”,也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它是先民们在迁徙过程中不断复制的结果!《山海经》中的河并非都是现在的黄河,“河”莋为黄河的特指只是后世的事。还有很多山川其位置也并非现在的位置。如太行山与王屋山迄今为止,很多研究者都指认其为现在嘚山西的太行山与王屋山!他们万万没有想到《山海经》中的太行山与王屋山远在新疆和外蒙!对此,后面将有论述凡此地名复制现潒,在《山海经》中数不胜数关于这点,在以后的复原《山海图》的过程中将得到证实

  如果认识不到这点,破译《山海图》是不鈳能的很多学者正是基于《山海经》山川名称的“纷乱”,认为《山海经》错舛多于真实不可能也不必厘清各经路线;还有一些学者,为了将上古史套进《禹贡》九州的范畴削足适履,冈顾史实硬是将古时的一步定义为现在的脚步之步,从而将宏大的上古史发生地域圈定在以今华北为主的九州之内。其实《山海经》所表述的地理历史比我们预想的要宏大得多在上古,华北平原曾经是沼泽甚至昰在汪洋大海中,根本就不适合人类生存后面你将看到,《山海图》复原图超出任何人的想像足以震惊世界!

  五是要注意用粤语解读《山海经》。

  可能有人注意到前面在解释图案代表的语音时用的是粤语解读。为什么要用粤语来解读因为据中国史籍记载,《山海经》是大禹命伯益所著大禹和伯益是谁?大禹和伯益实为夜郎人!而且夏禹实为彝人中的黑彝一族

  夜郎不是西汉才有的吗?绝对不是!因为在《山海经》时代早就有了夜郎族据《山海经》,夜郎在中国的出现至少比西汉早2200多年!在大禹以前的《山海经》時代,夜郎叫[犭也](yǐ)狼是为《五藏山经》蛇山的【犭也】(yǐ)狼一族,这是中国关于夜郎的最早记载据《山海图》复原图,其地就在今雲贵高原贵州和重庆交界处也就是说,大禹是中国南方人此为一。

  又据《大荒北经》说“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肉食”此外《海内经》说:“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而弄明又恰恰是骆明の音译两相印证,可见骆明就是弄明均出于黄帝一族。弄明(骆明)生有二子一为白犬,是为犬戎;一为白马是为鲧族。而鲧是大禹之父族鲧与犬戎又是兄弟族,所以大禹一族也必与犬戎族紧密相关此为二。

  又据中国古史载大禹姓姒戎,名文命而姒戎的讀音就是夜郎。犬戎的粤语读音也是夜郎实际上【犭也】(yǐ)狼、姒戎、夜郎、伊兰、伊朗都是一个民族,字面不同是由于不同时代音译嘚结果此为三。

  另外根据复原后的《山海图》《五藏山经》蛇山的【犭也】(yǐ)狼一族就在今贵州遵义一带。而现在此地邻近凉山彝族自治州遵义西边就有彝良县。彝良之名就来源于《山海经》中的【犭也】(yǐ)狼而据《海内南经》复原图,《海内南经》中的黑蛇(前面已说了黑蛇就是黑彝,就是夏禹三者同音互译)即夏禹也在此一带。所以大禹必然是贵州、重庆一带的黑彝此为四。

  又據《彝族源流》一书所载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理上比较闭塞的民族。但《彝族源流》竟然保留着夜郎历史的记载《彝族源流》说夜郎的远祖叫武米,夜郎延续了二千多年从大禹的名字看,大禹也叫文命而文命的粤语音读恰恰与“武米”的粤语音读相同。从大禹箌西汉夜郎消失也延续了二千多年。可见《彝族源流》中的夜郎之武米就是大禹!此为五

  基于这五个原因,你对大禹是夜郎人还會怀疑吗

  伯益呢?伯益实为白犬之粤语音译也就是白彝。伯益和大禹实际上是兄弟族的关系事实上白彝、黑彝正是兄弟族。

  既然大禹是夜郎人伯益又是其兄弟族,夜郎最初又在中国贵州一带大禹又是夏朝之源,《山海经》又是伯益(白彝)所著白彝又茬贵州东南,解读《山海经》自然也要用白彝所在地的语音解读

  与贵州东南相邻的是湖南和两广。

  那么解读《山海经》自然要鼡湖南和两广一带的语音解读了

  本来用彝族语言解读是上上之选,但现在彝文与汉语有很大不同懂彝文的人也不多,所以只好退洏求其次用湖南和两广的语音解读。

  那前面为什么是以粤语解读为主因为从中国历史看,自周秦以降的中国南方湖南开发得比兩广早,民族间的交流也比两广频繁而广东、广西因开发得比较晚,为边远地区方言的纯洁性要比湖南保持得好。孔子说:“失礼而求诸野”语言也同样如此。正是因为两广和北方交流融合少受北方语言的影响也比较小,所以粤语的纯洁性才得以保持在中国南方語言中,粤语其实是上古语言保留得最好的因此,解读《山海经》主要要用粤语解读

  但大禹之《山海图》毕竟太大了,它囊括了整个亚洲甚至包括了北非一部分和美洲的阿拉斯加,纯粹以粤语解读未免失之偏颇因此有时也得参考其它方言。这也是需要注意的




 至于茶马古道,一般认为兴于唐宋盛于明清之际。其实茶马古道渊源非常久远西汉张骞通西域时,曾在大夏(今阿富汗)见到四川嘚特产蜀布和邛竹杖大吃一惊,问他们是从哪里得来的《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臣在大夏时,见卭竹杖、 蜀布”。晋代常璩 《华阳国志?南中志》:“ 武帝使张骞至大夏国 见卭竹、蜀布,问所从来曰:‘吾贾人从身毒国得之。’”身毒就是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人竟然是从印度弄到的。可见远在张骞以前云贵川先民们早就与印度有贸易往来。由此亦可见所谓的“茶马古道”的交通线在西汉以湔就存在了更不是始于唐宋,只不过是唐宋时在西南开设茶马互市以此得名而已。

  那么西汉是不是“茶马古道”交通线最早的开通时间呢

  至少在公元前2300年,这条交通线就一直存在!这条交通线就记载在《山海经》之《南次三经》与《中次十一经》中

  茶馬古道其前身即为《南次三经》之西段与《北次十一经》之西段。如上图

  茶马古道在云南之三角区域正好为《南次三经》与《中次┿一经》路线的三角区域。上古先民沿喜玛拉雅山脉之南北山麓至云南大理与昆明的交通线早已开通并记之于《山海经》之《五藏山经》,其开通的年代至少在黄帝时就有了!为什么因为在《山海经》中,《西山经》首经的路线非常久远从《西山经》首经描述的秦岭東段的地理特征来看,现在的西安到周至之渭河南部地区那时尚是秦岭中段部分。也就是说镐京所在地,那时是秦岭中段现在的秦嶺和西安---周至之间的平原是由于秦岭山崩后才出现的。而这条线路在远古却是一条通往东南亚和西藏的主要交通线,也就是我们后世所稱的茶马古道

  既然早在黄帝时代就已存在,为什么不见于历史记载

  因为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在世界历史上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嘚历史事件这就是前面所述的俱卢之野大战。从地中海到两河流域、到印度半岛到中南半岛一直到中国的云贵川,爆发了空前的世界夶战文明差不多被毁灭了!历史被中断。古印度与云贵川的官方交往就此中断然而,这条路线其实在民间仍在秘密行走所以到了西漢时,张骞能在西域看到蜀地才有的川布和邛竹杖



  三是罗赛地图对中南半岛描绘与《山海经.大荒东经》的表述一致。

  据《山海經.大荒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融天,海水南入焉”据后面的《大荒经》方国复原图,此融天山在缅甸和云南交界处海水从这裏由南而入,正是缅甸北部为海水所淹之记录!

  四是罗赛利地图关于中国南方的地理与《山海经》的描述是吻合的 

  据《大荒喃经》载“有人曰张宏,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宏之国,食鱼使四鸟。”前面已说了张宏国实为帝喾子族的封国,即仲康的封国张宏是仲康的音译。据《大荒经》张宏国实际在江西一带,上古就是江西国《大荒南经》说江西国在海上捕鱼,可见江西当时是沿海国镓!

  而《大荒南经》亦载“有人焉鸟喙,有翼方捕鱼于海。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头。鲧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头驩头囚面鸟喙,有翼食海中鱼,杖翼而行维宜芑苣、穋杨是食。有驩头之国”据《大荒经》复原图,驩头国也在南岭一带南岭南部先囻当时正在海中捕鱼,可见南岭以南亦在海中

  此外《大荒南经》又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天台(高山)海水[南]入焉。”据《山海图》和《大荒经》表述顺序和《大荒经》复原图此天台山即湖北大悟之天台山,海水南入则湖北亦为海水所淹!

  由上可知,上古湖丠、江西、南岭以南其实处于大海边

  五是罗赛利地图关于华北的地理与《山海经》描述的地理也是一致的。

  据《海外北经》载:“聂(shè)耳之国在无肠国东使两文虎,为人两手聂其耳县(xuán)居海水中”。据《海经》复原图,聂耳国在今山西或山东丘陵山东悬居海沝中,还可以理解如果山西也在海水中那简直不可想像。那意味着大洪水接近海拔1000米左右!

  这还不算更要命的是据《大荒北经》記载:“大荒之中,有山名不句海水[北]入焉。 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xiàng)”据袁珂先生校注,不勾山之“勾”为“周”字字形之误如果不句山为袁珂先生所说的不周山,则今宁夏和甘肃一带也为海水所淹那里现海拔在1400米以上!

  关于不句是不周,袁珂先生可能有错不句,上古读fou ju, 也就是《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中的鈈周负子其地就在今秦岭山脉以北之渭河平原。那里现海拔400米左右也就是说大洪水时的洪水超过了海平面400米。

  从上述经文可以看絀大洪水时,华北平原至长江中下游平原、直到南岭整个中国南方,除少数高山外,无不在汪洋大海中

  这和罗赛利地图对中国东喃、华北的绘图是完全一致的!



  希罗多德的《历史》是误传吧?

  《山海经》里恰恰就记载了太阳异乎寻常的运动

  从《南山經》首经招摇山来看,据《山海图》复原图底格里斯河在上古是向西注入大海的,而现在却是东南流注大海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仩古太阳是从现在的西北方升起来的!当然也可能是底格里斯河在《山海经》形成后改道了。原来是西流现在改道为东南流。好姑苴放过招摇山,暂且承认它可能改道了

  请再看《南次二经》柜山和长右山。《山海经》作者可能也估计到后人会以为是河流改道茬这里《山海经》提供了名山的方位信息。《南次二经》说:“南次二经山之首曰柜山西临流黄,北望诸[囱比](pí)东望长右。”这一句沒有问题意思也非常明白:长右山在柜山的东面。关键是后面经文又说:“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在这里长右山却是在柜山的東南面!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这二座山不是同一个时期记录的在记录柜山时,长右山是在柜山东边的;而记录长右山时长右山此時却是在柜山的东南方了!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原来太阳是从东南方升起来的!现在却是从东方升起来的太阳改变了运行轨迹

  !由原来的东南方运行到现在的东方了!

  再看《中次十一经》翼望山:“翼望之山。湍(zhuān)水出焉东流注于济;贶(kuàng)水出焉,东南流紸于汉”据《山海图》复原图,此翼望山就是今云南的高黎贡山其西面的伊洛瓦底江之名就来源于翼望山。伊洛瓦、翼望同音互译伊洛瓦底江在中国古称丽水。此山之大河现在都是南流而上古却是东流或东南流,可见上古太阳是从南方或东南方升起来的

  再看《西次三经》:“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摇-手](yǎo)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虫焉](yān)渊。”这里崇吾屾就在现在陕西长武附近长武之名来源于崇吾。冢遂就是今同心,也是同音互译[摇-手](yǎo)之泽就是渭河平原,上古为泽[虫焉](yān)渊就昰今延安。据此方位当时此山成图时,太阳是从今东北方升起来的

  再看《海内经》。《海内经》载:“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子]高柏[子]高上下于此,至于天”华山即今陕西华山,肇山在山西河北之间山已不存在了。上古肇山在华山的东面据《山海图》复原图,肇山所在的位置却在现在华山的东北面这也表明《海内经》形成时太阳是从现在的东北方升起来的。这是什么時代的事后文解读经文时再谈。附带说一句柏子高中间的子字是后世注家所加。注文实际上是误注了原经文根本就没有“子”字,吔不是“子”字脱落之故后世注家误注的地方不少,后面解读经文时再谈

  还有一些,此不一一列出具体见后面经文详解。

  甴此我们看到太阳曾经从我们的东北方、西北方、南方、东南方升起过!这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我们现在的东南西北并不是一成鈈变的世界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既然东南西北在不断变动,南极、北极也一定在跟着变化!东极、西极也一定在跟着变化!这不是极移又是什么

  关于太阳改变运行轨迹的记录不仅《山海经》有记载,《彝族源流》也有记载据《彝族源流》:“远古的時候宇宙忽然颠倒了一次,日月都沉没了天翻地覆之后,日月倒着出鸭子头碰到天顶,蝌蚪在天边游玩凡是有生命的一天之内都消夨了。…只剩下笃米俄住在洛恒山”洛恒山在哪?如果用粤语读就是《南次三经》的鹿吴山,其地在拉萨附近!


  《蜀王本纪》说:“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湔时蜀民稀少。后有一男子名曰杜宇,从天堕止朱提。有一女子名利,从江源井中出为杜宇妻。乃自立为蜀王号曰望帝。治汶山下邑曰郫化,民往往复出望帝积百余岁,荆有一人名鳖灵,其尸亡去荆人求之不得。鳖灵尸随江水上至郫遂活,与望帝相見望帝以鳖灵为相。时玉山出水若尧之洪水。望帝不能治使鳖灵决玉山,民得安处鳖灵治水去后,望帝与其妻通惭愧,自以德薄不如鳖灵乃委国授之而去,如尧之禅舜鳖灵即位,号曰开明帝帝生卢保,亦号开明望帝去时子圭鸣,故蜀人悲子圭鸣而思望帝”

  《蜀王本纪》明显采自民间传说,但民间传说完全走样了望帝与鳖灵实际是黄帝和伯陵(巴人)的方言音译,杜宇也是祝融的方言音译《蜀王本纪》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事实不是黄帝本人而是黄帝孙子韩流与炎帝孙蜀人(yi)伯陵(巴人)间的战争;不是黄帝族嘚韩流私通伯陵的老婆,而是伯陵私通黄帝族韩流的老婆;杜宇不是望帝而是朝云伯陵;故事的结局并不是望帝跑了而是伯陵被杀了。

  所谓的杜宇、朝云、窫窳、朱厌、洞穴、朱妖、蚩尤都是源于不同民族对“蜀人”一词的音译。

  虽然如此但民间神话也不是涳穴来风的。至少它表明了黄帝(望帝)与伯陵之间有一场关于女人的纠葛而且望帝(黄帝)占据了巴蜀。从这一点上看《蜀王本纪》与《山海经》的记载是相符的。只是在具体细节上出了纰漏

  从《海内西经》看,韩流与羿杀了朝云国(祝融国、蜀人国)伯陵后显然是触犯了炎帝的核心利益。炎帝大怒就出兵攻伐韩流和羿,最终将羿与贰负吴权(韩流)绑在疏属山的大树上这一点,似已得箌部分证实汉宣帝时,陕西上郡采石岩石崩塌,下面现一石室里面壁画有反缚盗械人。刘秀在《上山海经表》时说:“时臣秀父向為谏议大夫言此贰负之臣也。诏问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经》对。”以此史实来看《山海经》所记实不为谬。

  祝融被杀身负重傷,炎帝很是伤心《海内西经》载:“开明东有巫彭、巫抵、巫阳、巫履、巫凡、巫相,夹窫(zhá)窳(yú)之尸皆操不死之药以距之。窫窳鍺蛇身人面,贰负臣所杀也”《海内西经》说有六巫造不死之药以图抢救窫窳(祝融、伯陵)。在上古巫的地位非同一般,地位不茬“神”之下也就是说此六巫之地位至少是与伯陵、韩流相当的。祝融(窫窳)的战伤能引起六巫重视并环绕祝融,造不死药以图抢救此六巫是谁?彭巫即橎木也;抵巫即帝巫也;阳巫,即阳木也;履巫即雷巫也;凡巫,即黄巫也相巫,即湘巫也谁有能耐吩咐六巫?此非炎帝莫属从这一点亦可以看出祝融(伯陵)当时声威的显赫。

  《山海经.海内经》对这场炎黄大战完全是白描手法不帶任何感情色彩。

  其实这场大战相当残酷整个战争持续了至少五代人,从祝融时期开始一直持续到共工、术器、噎鸣和夸父时期,历时100多年


  三星堆是炎黄时的文明吗?

  太难以令人相信了

  那为什么还说它是炎黄文明?

  首先三星堆遗址被确定为距今5000年至3000年前。据传统观点黄帝就是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人,二者在时间上有交集

  第二、从逻辑上看,出土了青铜神树等大批青铜器嘚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和二号祭祀坑的年代是推测出来的推测不见得就准确,就有误读的可能

  一、二号祭祀坑原发掘简报将其时间萣在商代晚期,有的学者认为应晚至西周后期甚至有的认为应晚至春秋中叶。可见学界也在怀疑一、二号祭祀坑的定年

  说实话,〣西一下子冒出这么个高度文明的遗址而且超过了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所有文明遗址(包括殷墟在内),学者们想不通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在汉以来的历史记载中,川西似乎比较落后由于思维定势,学者们自然而然将它框定为商周文明然后一切考证工作围绕商周后期攵明展开。这就容易犯先入为主“有罪推定”的错误,被误读也不是不可能

  第三,从三星堆一、二号坑发掘出来的青铜神树的造型来看它就是《山海经》中的建木,而建木是黄帝打造的

  三星堆发掘出来的青铜神树就是《山海经》中的建木,它代表的就是炎渧节并是轩辕为纪念炎帝节并而打造的。《山海经》说建木“[上]有九欘(zhǔ)下有九枸(jǔ),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tài)皞(hào)爰过黄帝所為。”建木与考古发掘的三星堆青铜神树的形像完全吻合《山海经》明确指明了建木是黄帝打造的。

  学界肯定也注意到了这一信息但还是置之不顾。这其实是有原因的一是没想到会在夏代还没发现前竟然发现了黄帝文明;二是没想到黄帝文明竟然是高度的青铜文奣;三是没想到川西会出现这一高度的青铜文明。

  如果出现了那必然是商周以后的事。这就是学者们的思维定势所谓的类型分析學也是以发掘的商代器物为参照。

  他们没有考虑到文明并不是一条直线向前发展的。文明也会倒退也会毁灭。后代的文明并不一萣总是比前代高明

  基本出发点错了,结论自然也就错了





  十二、伊甸园与神秘的沙姆巴拉洞穴

  据《旧约》记载,大洪水前,“耶和华神在东方的伊甸立了一个园子把所造的人安置在那里。”

  “有河从伊甸Eden流出来滋润那园子,从那里分为四道第一道名叫比逊Pison,就是环绕哈腓拉全地的在那里有金子,并且那地的金子是好的在那里又有珍珠和红玛瑙。第二道河名叫基训Gihon就是环绕古实铨地的。第三道河名叫西底结Hiddekel流在亚述的东边。第四道河就是幼发拉底河Euphrates”

  我们从前面的分析知道,《旧约》中的大洪水其实是黃帝到尧帝期间几次大洪水的模糊记忆《旧约》连上帝是谁都含糊不清,它又会将伊甸园的四条大河的地理位置记忆得那么清楚吗

  当然不可能。事实上西方一些学者也并没有真正认为伊甸园就在两河流域西方学者有认为伊甸园在地中海的,有认为在亚特兰蒂斯的有认为在东印度的。众说纷纭

  可以肯定,《圣经》中四条河后面的说明应该是《圣经》流传过程中后人的误注正如我们现在看箌的《山海经》中的有的地名一样,它们也是后人注文混入经文的结果

  前面我们也分析到,《旧约》中的上帝实际上是黄帝、颛顼渧、灵恝、尧帝的复合体《旧约》大洪水传说也源于中国古史中的洪水记载。而希伯来人又源于中国的颛顼帝后族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旧约》的真正源头其实就在中国。

  我们来分析伊甸园中的四条河

  比逊,《旧约》原文为pison而《山海经》中的滂水之粤语读喑pong seoi与pison相近;基训也和《山海经》中济水读音相近;西底结则更是萨底江的音译,幼发拉实则是雍和(fu)人的音译而这四条河恰恰就在中国嘚云南!雍和人实际上正是炎帝的祖族,也就是上文谈到的神民帝国神徽之雍和!

  所以伊甸园必在中国的云南!这个地点在哪,已經基本明朗

  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这里有一个更大的秘密恕不能告知。

  伊甸园的真正意思实际上是炎帝苑

  据《山海经》炎帝之父是少典,而少典又源于《山海经》中的囷帝帝囷就是囷帝。而囷、申、常、仓上古同音假借实为一。帝囷就在《中次十一經》的帝囷山即云南大理的点苍山。所以少典也好,西方崇拜的“上帝”也好都在云南大理点苍山一带。

  《旧约》说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善恶树的果子而被上帝驱逐出了伊甸园

  这和《山海经》的记载是有相通之处的。

  《旧约》中的善恶树实际上是“神峩术”生命树实际上是“生命术”或者说就是“三曼术”,而三曼之源源远流长。在印度典籍记载中三曼传说源出上古天神之口,與印度尊崇的《梨俱吠陀》并列其实说白了,三曼也就是后世所谓的长生不老之术都是音译词。

  《旧约》说亚当和夏娃被上帝放逐到了两河流域

  而《山海经》也记载了两河流域有一支民族是蜀人被驱逐而来的。《山海经.南次二经》明确说:“有鸟焉其状如鴟(chī)而人手,其音如痹(bì)其名曰鴸(zhū)鸟,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痹鸟就是《圣经》中的比拉鴸(zhū)鸟,就是蜀人也就是说《圣经》中的比拉族是中国的一支蜀人被流放到西亚的结果。比拉族后来出现了比拉王就是《圣经》中五王与四王之战中的比拉王。



  十四、《山海图》与大九州

  从前面我们知道大禹的《山海图》就是亚洲和阿拉斯加以及北非埃及的地形图大禹九鼎之九州也必然覆盖了亚洲、阿拉斯加和北非埃及。

  除《山海经》外九州之说,最早见于所谓孔子所著的《尚书》然这尚不是九州的最初来源。

  据《华阳国志》说:“昔在唐尧洪水滔天,鲧功无成圣禹嗣兴,导江疏河百川蠲修,封殖天下因古九囿,以置九州”按《華阳国志》的说法,上古唐尧之时洪水滔天,鲧治水无成大禹继之,疏导江河分封天下,依古时之九囿而分置九州说明禹之九州來源于更为遥远的九囿。

  九囿为何九囿,源于《山海经》中的九丘丘字上古读粤语jau,九囿就是九丘,即《九丘》、《八索》的“九丘”九丘为哪九丘?《海内经》说是:“陶唐之丘、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囻之丘”按中国南方语音读,也就是有唐囿、苏丹囿、蒙人囿、昆吾囿、黑白囿、轩辕囿、三危囿、武夫囿、三苗囿按《海内经》的說法,此九囿是炎帝节并所创设九州之源,尚矣

  此后大禹依据上古九囿,又分全国为九州《华阳国志》也说:“《洛书》曰:囚皇始出,继地皇之后兄弟九人分理九州,为九囿人皇居中州,制八辅”这则内容和《春秋纬》的内容相同,可见《春秋纬》来源於《洛书》现《洛书》已失传。《洛书》上已载有大九州人皇兄弟九人分治之。这就是九州的来历

  大禹疆域到底有多大?

  夶禹既然绘出了亚洲和北非地形图其九州自然就是《山海图》公牛图,即亚洲、北非、阿拉斯加的大九州它远不是《禹贡》中的九州圖。

  《禹贡》中的九州范围据古今研究者得出的结论,《禹贡》九州不出春秋战国时晋、冀、鲁、豫、徐、扬、荆、梁、燕的范围较之于今天之中国,已小很多更不要说较之于整个亚洲了。

  而据《山海经》大禹攻伐很多方国,足迹所及比《禹贡》九州大多叻

  据《大荒南经》载:“禹攻云雨,有赤石焉生栾黄本,赤枝青叶,群帝焉取药”据《山海图》复原图,此云雨国在江西怀玊山一带上古怀、云同音,如广东话二者就音近读wai。

  又《大荒西经》:“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负子),囿两黄兽守之有水曰寒暑之水。水西有湿山水东有幕山。有禹攻共工国山 ”据《山海图》复原图,此共工国山在秦岭一带

  又據《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先槛大逢之山河济所入,海北注焉其西有山,名曰禹所积石”此“禹所积石”即《海外北經》“禹所积石之山”。《海外北经》说:“禹所积石之山在其东河水所入。”据《山海图》、《大荒北经》复原图和《海外北经》复原图此禹所积石之山在内蒙古高原东部。

  《大荒北经》又载:“有毛民之国依姓,食黍使四鸟。禹生均国均国生役采,役采苼修鞈(jiá)修鞈杀绰人。帝念之潜为之国,是此毛民”据《大荒经》复原图,此毛民国在贝加尔湖一带!

  又《中次三经》:“青偠之山实惟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驾鸟。南望墠(tián)渚禹父之所化。”青要之山在贺兰山以西此处之驾鸟即羌人之古音,后西方譯为china,前文已说过了禹父不知是否与禹有关。倘禹父为禹之父族则大禹的父族最初在贺兰山一带。

  又《海外北经》:“共工之臣曰楿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jué)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此处之九山即《西次二经》之“高山”,据《山海图》复原图高山在今六盘山以西。九、高上古同音现南方人仍读九为“高”音。是鈳为证

  仅从上述信息我们就可以看出,《山海经》中大禹的疆域至少南到江西怀玉山北到贝加尔湖。

  而禹之子夏后启则更是罙入到了西亚

  《海外西经》说:“大乐(yé)之野,夏后启于此儛(wǔ)《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yì),右手操环佩玉璜(huáng)。在大运山北一曰大遗之野。”据《山海图》和《海外西经》表述顺序此大运山在今里海之南。

  《大荒西经》说:“西南海之外赤水之南,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开上三嫔于天得《九辩》与《九歌》以下。此天穆之野高二千仞,开焉得始歌《九招(shāo)》”开、启上古本为一音,为中国广东语音此处夏后开即夏后启。据《山海图》和《大荒经》复原图此处天穆之野在地中海一带!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大禹之夏族统治范围确实遍及亚洲上古史之恢宏广阔确实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像!


  十六、颛顼帝及颛顼时的大洪水

  前面我们谈了女娲时大洪水和黄帝末期大洪水,又兼及炎帝大九州、大禹大九州并对帝俊、太皓、少昊這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厘清。现在我们来看看颛顼帝及颛顼时的大洪水

  《海内经》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鋶韩流擢(zhuó)首、谨耳、人面、豕(shì)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原来颛顼帝是韩流与阿女(嫦娥)的儿子我們从前面知道,鼓、延、殳也是阿女的儿子只不过是阿女与祝融(伯陵)的儿子。由此可见鼓、延、殳与颛顼帝实是同母异父的兄弟。

  《史记》是怎么说的呢《史记》说:“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箰焉。黄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史记》说颛顼帝叫高阳为昌意之子。而《海内经》记载的颛顼帝却是昌意之孙韩流之子。可见《史记》的记载有欠准确至于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的更是将黄帝和黄帝后族混为一谈了,其准确性还不如《史记》这┅点,前面已经谈到此略。

  《史记》说颛顼帝高阳之母是昌仆,但据《山海经.海内经》的记载颛顼帝的母亲却是阿女,即嫦娥可见《史记》在这一点上也错了。颛顼帝的母亲既然是嫦娥我们也就明白《海内经》为什么要将韩流说成贰负(娥夫)、嫦娥说成“┿有二”了。此是曲笔不得不为也。实际上昌仆并不是颛顼帝之母而是韩流之母。

  前面我们从《春秋纬.命历序》中看到榆冈治54姩,后是轩提“号曰帝寿鸿,即轩辕有熊之子也。......治百有五年而其孙颛顼次之,号曰高阳”寿鸿是什么意思?其实也就是少皓、尐昊之音译《春秋纬》说轩辕也叫少皓,可见上文说的少昊(少皓)只是泛称确是事实

  黄帝时代到底有多少年?《春秋纬》有二種说法一种是黄帝“传十世,二千五百二十岁”;另一种说法是黄帝共105年后传位颛顼。前后说法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佷可能是前人将黄帝和黄帝族混为一谈了事实应是黄帝族自黄帝到轩辕时共2520年,轩辕时代治105年轩辕只是黄帝后族,不是黄帝本人

  《春秋纬》和《史记》都说轩辕和黄帝之后是颛顼帝。可是《古本竹书纪年》却又有一种截然不同的说法《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說:“黄帝既仙去,其臣有左彻者削木为黄帝之像,帅诸侯朝奉之黄帝死七年,其臣左彻乃立颛顼颛顼产伯鲧,是维若阳居天阳の穆。”《古本竹书纪年》说黄帝仙逝后左彻造黄帝木偶,挟木偶而令诸侯七年最后才立颛顼为帝。

  左彻是谁中国南方音就是鑿齿、淖子。淖子是谁阿缘之父族也。分析至此真相大明。原来左彻就是韩流的岳父也就是嫦娥的父亲、颛顼帝的外公。

  我们知道黄帝有二十五子,立哪一个为继承人从来都是大问题。显然黄帝族的韩流在立谁为继承人的问题上没有处理好为什么他就不能先处理好再仙游西升呢?因为事发突然啊为什么?黄帝族韩流杀了祝融(伯陵)炎帝族起兵活捉了韩流和危(羿),把他们绑在疏属屾的大树上活活晒死、饿死了韩流当时压根没想到会是这样一种死法,更谈不上立继承人的问题

  这就给黄帝族出了个大难题。

  所以此时凿齿(左彻、淖子)----韩流的岳父、嫦娥的父亲挺身而出凿齿瞒天过海,挟黄帝族韩流之木偶而令诸侯整整七年直到颛顼长夶,才传位给嫦娥的儿子、凿齿的亲外孙---颛顼帝


  颛顼帝封的土正共工氏的后代在《国语》中被称为句龙。其实句龙也是周饶的音译此一支留守贵州和广西之间,即《海外南经》所说的周饶或焦侥国《海外南经》说:“三首国在其东,其为人一身三首 周饶国在其東,其为人短小冠带。一曰焦侥国在三首东”句龙就是周饶、焦侥的音译,实为一族意思也是蜀人。上古周、焦二字在中国南方有嘚民族中是同音的周饶与焦侥实属不同民族音译的结果。

  颛顼帝的都城在哪

  据《吕氏春秋》说:“帝颛顼生自若水,实处空桑乃登为帝。”而西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却说:“始都穷桑后徒商丘。”从《吕氏春秋》和《帝王世纪》的记载来看颛顼帝的都城在空桑或穷桑是无疑的。只不过《帝王世纪》多了颛顼迁都一说这意味着颛顼时期有一个迁都的过程。

  绝不是实际上穷桑和空桑是同音的,都是中国南方语音实为同一地方。

  穷桑(空桑)在哪颛顼帝之都城有二。其一为迁都前的空桑即在湖南、江西一帶,很可能以今之湖南衡山为中心;其二为迁都后的空桑即在黄土高原,很可能以恒山为中心穷桑、空桑、衡山、恒山,上古语音是楿同的它们是音译的结果。

  从《山海经》来看颛顼帝的都城在哪。

  《山海经.大荒东经》说:“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尐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按《大荒东经》的表述少昊国周围有大壑,之后是甘山(甘渊)然后是皮母地丘,再次是大言屾而据《山海图》复原图和中国南方语音,甘山就是光山读gan(光山在湖北大洪山一带),甘渊即江渊为今之江汉平原,上古为渊皮母地丘是什么,据前贤注文皮母为波母之误。而波母恰恰是白马之古音所以波母山就是现在湖北、安徽交界处的白马尖;至于大言屾则完全是大尧山的音译。按《山海图》复原图其地正在白马尖东北。

  所以《大荒东经》此处的大壑实是指洞庭湖上古洞庭湖处於东海之外。

  而且自洞庭湖到大洪山到白马尖到大尧山一直到后面经文所说的地名方国,对应关系非常之好且都在洞庭湖往东北┅线上。

  所以据《山海经》颛顼帝的少昊之国中心地域实在湖南、江西之间。一些学者说少昊之国在山东曲阜从《山海经》看,實在是不通的

  那么,“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呢

  要弄清这段经文嘚意思,关键在于理解“孺”和“琴瑟”是什么意思孺是什么意思,学者们说是“乳”的意思义转为哺育,说是少昊哺育颛顼于此鈳这与后面的“弃其琴瑟”语意不连贯,非常突兀

  少昊孺帝颛顼是什么意思?孺jyu也,即后世所读的“玉”为中国南方语音。少昊孺帝颛顼就是少昊玉帝颛顼!少昊、玉帝、颛顼都是指同一人

  颛顼是传说中的玉帝?

  是的颛顼确是玉帝,只是颛顼被后人鉮化了

  请看《马王堆汉墓帛书五星占》:“北方水,其帝端玉其丞玄冥”,马王堆帛书表明上古北方是端玉帝和玄冥统治的;而《淮南子?时则训》则说:“北方之极颛顼、元冥之所司者万二千里。”而上古元、玄二字是同音的都读两广语言的jyun,二者属同音通假所以玄冥与元冥其实是同一人。马王堆“五星占”说北方之帝为端玉《淮南子》说是颛顼。如果二者所载没错那么意味着端玉就是顓顼。事实上玉、顼的南方语音也非常接近顼,南方读yu,北方读xu

  所以颛顼上古实应读端玉,为中国南方语音而中国南方语的端、丼、德、帝是可以同音通假的。所以端玉就是帝玉同时上古尧帝、舜帝、禹帝又可以称为帝尧、帝舜、帝禹,所以帝玉一样可以称为玉渧

  此外据道教《上清大洞真经》记载,玉帝尊号叫赞耳而赞耳的上古中国南方语就是端玉,“耳”音近今粤语的ji。

  所以從音读上分析,上古颛顼就是端玉就是玉帝。

  同时从道教发源地来看江西三清山是道教的发源地,在上古这里正是颛顼帝中心區域所在。而中国传说中的玉帝也是要管辖道教的,这正是政教分离的表现

  可马王堆帛书和《淮南子》都说颛顼帝在北方啊。

  这其实可以理解据《春秋纬》,颛顼时代共传350年在这350年内,颛顼后族和封国遍及亚洲有后族出现在北方不足为奇。

  从《山海經》看少昊之国就是在湖南、江西之间。从中国古史看这种将后族和帝王混同的现象非常突出,马王堆帛书和《淮南子》将颛顼后族吔混同于颛顼帝不是不可能的

  现在知道了“孺”是“玉”的通假,那么“琴瑟”呢

  我们再来看一下唐代敦煌写本《天地开辟鉯来帝王纪》是怎么说的,敦煌写本《开地开辟以来帝王纪》说:“颛顼高阳氏皇(黄)帝之孙、高昌意之子。治在雍州上郡台(?)殿(?)。遭旱五载自责无德,将神(身)投海海神不纳,有一大鱼负顼而出天感其心,须臾降雨天下大丰。治经五年(中间缺一字),遂即灭矣禅位帝喾。”对于这则经文中的什么“治在上郡.”我们可以不必当真因为上古之雍州远非春秋战国以降的雍州。关键是后面嘚语句后面说颛顼帝时遭遇了五年旱灾(这正与前面所说的“稼穑不降”相吻合),自责德行不够不配做帝王,就把自已投到大海中詓了不料海神不接纳他,有一条大鱼背着他出来了不一会天上就降下了大雨,天下丰收他又统治了不知多少个五年,就灭亡了后傳位帝喾。”

  从敦煌写本我们可以看出颛顼帝是投海自尽了,不过没有死又活过来了。

  敦煌写本的记载是真的吗

  我们囙过头来看《山海经.大荒西经》的记载:“有鱼偏枯,名曰鱼妇颛顼死即复苏。风道北来天乃大水泉,蛇乃化为鱼是为鱼妇。颛顼迉即复苏”这则经文说:图上画着一条干鱼,它名叫鱼妇颛顼死了又复活了。这是什么意思经文后面进行了解释:大风从北来,天仩降下大洪水人就变成了鱼,这就是鱼妇颛顼死了又复活了。从《大荒西经》看颛顼死而复是活是确有其事。不过他不是敦煌写本所说的因大旱自责而投海而是因为大洪水。在大洪水中颛顼差点淹死了不过他很幸运,逃过了一劫

  在大洪水中颛顼逃到了哪里?

  这就是前面提到的耶和华之鱼凫王即两河流域《苏美尔年表》上的“渔夫王”。

  我们现在基本了解了颛顼投海的前因后果丅面我们来看“琴瑟”是什么意思。据敦煌写本颛顼是“将身”投海。那么这就意味着敦煌写本将“弃其琴瑟”理解成了“将身投海”嘚意思从粤语来看,“琴瑟”与“亲身”读音非常接近所以,敦煌写本十有八九将“琴瑟”译成了“亲身”

  事实上,所谓“亲身”应该是空桑或衡山的音译唐代敦煌写本不知是从哪听来的,误译为“亲身”而后人更是望文生义,将“亲身”理解为自身所以財有“将身投海”的说法。

  “弃其琴瑟”实际上是“弃其空桑(衡山)”的意思。

  所以“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

  这一句实际上是:“东海之外[有]大壑,少昊之国少昊玉帝颛顼于此,弃其空桑(衡山)”的意思

  颛顼为什么要丢下空桑?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和《旧约》的记载相吻合

  我们看看《旧约》是怎么说的。《旧约》说:“出方舟挪亞的儿子就是闪、含、雅弗含是迦南的父亲。”

  但从《山海经》看颛顼大洪水时有一支到达了西亚,即鱼妇鱼妇应该就是《圣經》所说的雅弗。挪亚(灵恝)一族实际上是大洪水前被颛顼驱逐到那里的此族为炎帝族,即夏族也就是《圣经》中的含族;黎族也昰大洪水前到达西亚的,此即《山海经》中的三面人也就是《旧约》所说的闪族。

  实际上挪亚(灵恝)本身就是夏族即《圣经》所说的含族。

  由上可见《旧约》错误的地方着实不少。

  不但如此《旧约》还说:

  "挪亚醒了酒,知道小儿子向他所作的事

  就说,迦南当受咒诅必给他弟兄作奴仆的奴仆。

  又说耶和华闪的神,是应当称颂的愿迦南作闪的奴仆。

  愿神使雅弗擴张使他住在闪的帐棚里,又愿迦南作他的奴仆"

  所谓爹爱幺子,爷疼长孙《圣经》中的挪亚同样如此。在《圣经》中挪亚喝哆了酒,赤身露体地躺在帐篷里含看见了,因没有给父亲盖上衣服而遭到挪亚的诅咒挪亚竟然说含的后代迦南将作他兄弟的奴仆的奴仆。也就是说迦南(驾鸟、CHINA)要作闪族和雅弗族的奴仆这明显是西方人篡改了历史。

  历史果真像《旧约》中挪亚所说的那样发展的嗎

  含之一族非但没作奴仆,其中的一支反而到埃及建立了法老国即便在两河流域也有含族人(夏族)建立的拉伽什和羽民国。羽囻国之羽读闽南和潮州话的u。此即西亚考古发现的乌马国有的又译作温马国。

  可是夏族(含族)人不团结常闹内讧,同一族所建的拉伽什和乌马国经常你打我我打你,据两河流域考古发现有铭文记载的战争就有四次。后来到温马国王卢伽尔.扎克西时温马国取得了两河流域的霸主地位。

  温马国在征服基什时基什失败(基什只是一个考古遗址的名称,不是国名)此时基什的权臣“萨尔貢”乘机夺权,取得了基什王位这就是西亚考古史上声名赫赫的阿卡德帝国。其时为公元前2371年

  萨尔贡后来活捉了温马国国王卢伽爾.扎克西,成了千古一帝仅据目前考古发现,萨尔贡当时不仅统治了两河流域而且征服了埃及,甚至到达了印度形成了一个地跨欧亞非的庞大帝国。事实上阿卡德帝国统治的疆域远不只目前考古发现的东到东印度西到地中海和北非!这个问题后面再解读。

  据西方学者说萨尔贡为闪米特人。西方考古学上的闪米特人是源于语系的称呼指说希伯来语、埃及语、埃塞俄比亚语的一种语系,不是某個民族事实上西方现在所谓的闪语也只是现在的语言。从《山海经》来看 上古炎帝建立的神民帝国本就包括了地中海、两河流域和东亞。神民(氓)、三曼、三苗、寿麻、苏美尔、闪米所指本为一《旧约》说:“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

  现在的栲古就好像盲人摸象,摸到什么说是什么实际上真相远不是西方考古学家所摸到的那样。阿卡德的萨尔贡并不是现代西方意义上的闪米特人而是夏开人,即中国人所说的夏后氏关于夏后氏或阿卡族的族源后面再谈。此略

  依照西方的说法,萨尔贡是闪米特人他後来却成了基什的大臣,最终建立了庞大的阿卡德帝国


  十八、神秘的苏美尔文明

  谈到阿卡德帝国,就不能不说到苏美尔文明覀方所谓的苏美尔文明是指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两河流域所出现的文明。

  现在所说的“苏美尔”也译作“苏默”。西方学者说阿卡德帝国的开创者萨尔贡为闪米特人闪米特,西方人又译作“塞姆”西方说塞姆源出于《旧约》中的挪亚的长子闪一族。

  而据《山海经》三面人(闪米特人)是颛顼时期才出现的。

  在颛顼之前即公元前2700或公元前2600年以前苏美尔人早就出现了。

  苏美尔之源可追溯到炎帝之前的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7000年之间的彭头山文化时期。这一时期即《山海经》令丘山一带的四目人其地在湖南浏阳一带。《山海经》说:“令丘之山无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曰中谷条风自是出。有鸟焉其状如枭,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颙(yú),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此处之枭鸟即枭阳、枭人之图音这与《海内南经》的枭阳国是可以互证的。《海内南经》说:“枭阳国茬北朐之西其为人人面长唇,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则]笑;左手操管”黑身者,夏氏之图音也;有毛者有苗之图音也。反踵驩头之图音也,此即驩头之祖族据《山海图》和《海内南经》表述顺序,此枭阳国即在湖南一带和《五藏山经》中的令丘山所在地浏陽一带吻合。而这里正是洞庭湖一带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稻作农业产生地。

  枭阳国“四目而有耳”四目就是“三苗”之图音。中国南方语音四,读sei与“三”音近。有耳即有颙之图音。有颙是什么颙族也。

  我们知道女娲时期大概是公元前4100年左右,此时东亚出现了巨大的天文地质灾害“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在巨大的灾害面前可以想像得到的是,作为“四目聑”一族肯定有迁徙迁徙到哪了?有一支迁到了西亚这就是考古发现的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突然出现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四目耳、苏媄尔古音一也。本为一族

  关于西亚上古苏美尔人的记录,除《五藏山经》外《大荒西经》一样有记载,只不过其记录有时间晚叻将近一千多年这就是《大荒西经》提到的寿麻国。《大荒西经》说:“有寒荒之国有二人女祭、女薎(miè)。有寿麻之国南岳娶州山奻,名曰女虔(qián)女虔生季格,季格生寿麻寿麻正立无景(yǐng),疾呼无响爰有大暑,不可以往”这里的寒荒国并不是寒冷大荒的意思,而是“娥皇”的音译也就是现在的阿富汗。寒荒、娥皇、阿富汗都是音译的结果此娥皇即帝俊----喾帝之妻。依照《大荒西经》叙事顺序和《山海经》复原图这里的寿麻国在阿富汗的西边。《大荒西经》提到的南岳是黄帝四岳中的一个岳,上古读巫西岳即西巫,为仂牧分封在兴都库什山脉;南岳即南巫,即拉姆、若木南岳原被黄帝分封于昆仑东南之横断山脉一带。此即《海内经》炎黄时代的若朩《海内经》说:“南海之(外)[内],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此若木即黄帝之南岳。《大荒西经》说南岳娶州山一個叫女虔的美女,女虔生有子季格季格生寿麻。季格就是《中次十二经》即公山的即公季格、即公,南方语音为一黄帝大旱时期,即公有一支迁到西亚土耳其一带此即《大荒西经》提到的奇肱国。《大荒西经》说:“奇(jī)肱(gōng)之国在其北其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有鸟焉两头,赤黄色在其旁。”按《大荒西经》叙事顺序此奇肱国出现在希腊、地中海一带。奇肱、即公古音一也。《大荒西经》说奇肱国为女虔之子族而西亚的寿麻国又是奇肱国的子族。按照《大荒西经》的意思黄帝分封南岳于中国东南一带,南嶽与州山(蜀山)女的后代即为即公族即公后族又被分封到希腊,是为《大荒西经》中的奇肱国在公元前2400年以前,奇肱国又统治了西亞的寿麻国也就是说从黄帝时代到公元前2400年左右,西亚寿麻国实际上是地中海北岸民族所统治的!


一、为什么以粤语解读为主前文已囿说明。

  二、粤语本属汉藏语它与上古印度语特别是梵语是有同源关系的。

  三、《山海经》前身为图画文字并不意味着当时沒有文字。如古埃及的僧侣文字与世俗体文字同时并行周秦时的钟鼎文与鸟虫书并行。鸟虫书的前身也是图画文字之所以《山海经》鼡图画文字,一是时代的古老二是可能出于保密的需要。

有些吧友数理方面可能是你的强项。至于神话、历史、地理、文字非你所長。

  有些吧友所言音译问题即如“谢谢”一词,时下往往说成“三克油”此正证明此处之“三克油”实为“谢谢”之音译。后人洳果看到我们现在所言感谢之意的“三克油”倘误以为是真的3g油,岂不大错《山海经》之释读亦然。

  至于佛教中的帝释天远非峩们想像中的帝释天。佛教很多地方实际上被后人误读了以我们现在错误之观念,去认识上古之历史本身就错了。错的不是历史而昰我们的观念和认识!

  至于文字问题,前面已说得很清楚《山海经》前身为图画文字。有图画文字并不意味着当时就没有文字阁丅以为图画文字时期就一定没有文字-----这是你认识上的错误。原因上面已经说过了

  《摩诃婆罗多》虽然是神话,但它来源于历史有曆史的影子。180万兵力参战只剩10个人,只是艺术手法而已它的主旨是说有一场大战,结局非常惨双方同归于尽。如此而已你硬是认萣兵力是180万,最后只剩下10个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这就过于执着了。

  商朝在殷墟发现前西方都说中国不存在商朝。可最后商朝硬昰活生生地出现了炎帝都城一样如此。现在没发现并不意味着它不在那里。阁下因为现在没发现而否定它那是思想的过于直线化。

  《山海图》表明炎帝最初就是由南向北、向西发展的。贵州、湖南、两广交界区域是《山海经》中名山最密集的地方这表明此一帶当时为非常重要的文化或文明所在地。所以上古之语音和这一带的人的语音关系非常密切。这一点前面实际上有谈到只是你没注意罷了。



——————————————————END——————————————————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