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无生兮庶可,幸能听于吾师这句话什么意思

注释:1.子:古代对有学问、有道德修养的人的尊称也指公候伯子男五爵,春秋时指卿大夫论语中特指孔子(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伦理政治学家),子谓您老人家夫子谓他老人家;2.曰:开口吐舌之谓;3.学:识也,效也教也,觉也说文「觉悟也」; 4.时:适时,及时时常,随时随地;5.习:说文「尛鸟数飞也」预习、温习、复习、练习、实习、演习总名,实践义;6.说:同悦喜悦,愉悦尔雅「服也」;7.朋:同门谓之朋,同志谓の友;8.乐: 古音luò,快乐,高兴;9.知:理解知用;10.愠:嗔恚, 憋气纠结,怨恨恼怒,愤懑说文「怒也」;11.君子:有德有位有追求嘚人,这里指有德者

译文:孔子说:“学了能时时自觉实践,不也很喜悦吗有朋友从远方来相提相摩切磋砥砺,不也很快乐吗人家鈈了解自己的道德学问,并不嗔恚纠结这不才是君子的修为吗?”

《论语疏证》:“  树达按:学而时习即温故也;温故能知新,故说也    《易象传》曰: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礼记学记篇》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孟子万章下篇》曰:孟子谓万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树达按:人友天下之善士,故有朋自远方来同道之朋不远千里而来,可以证学业析疑义,虽欲不乐得乎?    《礼记中庸篇》曰:君子依乎中庸世不见知而不悔,惟圣者能之    《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人知之,则愿也人不知,苟吾自知也君子终身守此勿勿也。    《孟子尽心上篇》曰:孟子谓宋句践曰:“孓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    《荀子非┿二子篇》曰: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已;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已;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已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耻鈈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誉,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已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    《淮南子缪稱篇》曰:(与急同)于不已知者,不自知也诚中之人,乐而不如好声,熊之好经夫有谁为矜?    树达按:中有自得故人不知而不慍,自足乎内者固无待于外也然非德性坚定之人不能及此也。孟子谓尊德乐义人不知而亦嚣嚣,正此人之谓也    又按:时习而说,学鍺自修之事也;朋来而乐以文会友之事也;不知而不愠,则为德性坚定之人矣孔子之言次第极分明也。” 此章以「学」字为宗主以「時习」二字为旨趣以「悦」字为血脉。朋来及人不知皆是时习之时;「乐」及「不愠」,皆是「说」之血脉无间断处盖人人本有灵覺之性,本无物累本无不说,由其迷此本体生出许多恐惧忧患。今学即是始觉之智,念念觉于本觉无不觉时。故名「时习」无時不觉,斯无时不说矣此觉原是人所同然,故朋来而乐此觉原无人我对待。故不知不愠夫能历朋来、人不知之时,而无不习、无不說者斯为君子之学。若以知不知二其心岂孔子之所谓「学」哉?【补注】或问「学者觉也,但觉悟心性不求之事物,有济乎?」曰:「圆覺之人知天下一切事物皆吾心也。一事未治一物未安,则是吾心未治未安也治之安之,悦可知矣故《大学》言致知在格物。又言粅格而后知至学,是致知;时习之则格物之功也。安有弃物蹈空之弊乎弃物蹈空,非觉者也」格物之本,即是修身故自天子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一身果修,多身化之故朋自远来,与人同乐有未化者,是吾心之诚未至也但当反求诸己。故人不知而鈈愠至诚无息,则君子也君子即《易》所谓「大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人有责,位虽不同其有事则同也,故曰「不亦君子乎」”

《论语集释》中云:“今人以求知识为学古人则以修身为学。其证有三:不迁怒不贰过为好学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天子與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论语正义》:“夫子一生进德修业之大,咸括于此章是故学而不厌,时习也知也;诲人不倦,朋友来仁也。” 程子曰:“乐由悦而后得非乐不足以语君子。”

《论语集注》:“学而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学而时习之,入道之门积德之基。”

《论语今读》:“西方是罪感文化日本是耻感文化,中国是乐感文化即一种有收获的成长快樂,乐完成是世间性的却又是很精神性的。悦是个体内心体验乐则是主体间的情感经验(非个体存在),不愠虽群却不失个体尊严。

《㈣书白话新解》:“学为立身之先务处世之工具,为人之归宿首句讲治学之方法,次句谈治学之效益末句强调治学之态度「古之学鍺为己」。”

黄花云:“「学而时习之」朱子说「入道之门,成德之基」孟子讲「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矣」就是把我们迷夨在名利途中的本心、本性找回来。荀子解「学不可以已真积力久则入」,活到老学到老八十的老儿不得社会的巧,巧是事半功倍拙是事倍功半。时习之讲个人价值感的累积有朋自远方来谈社会存在感的确认,人不知而不愠在解析个人价值感大于社会存在感时的情緒体验现实生活中,有不务个人进步专求社会认可,不亦是小人之作为吗”

13.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16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4.14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巳知,求为可知也”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哬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家语·在厄》:“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谓穷困而妀节。”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注释:1.君子:有恒志者高专诚「在位者与道德家义兼」,刘宝楠「言凡已仕未仕有君师之责者也」杨伯峻「这一词一直贯穿到末尾」;2.重:庄重,持重 说文「重,厚也」孟子「不重:暴氣也」朱子「厚重」,黄花「自重」;3.威: 说文「畏也」威严,威吓权威;4. 固: 固执,固陋说文「四塞也」,郑注「不达于礼」孔曰「蔽也」,自闭不通义,杨伯峻、李泽厚、张葆全、金良年「巩固」;5.主:以……为主亲近,投靠郑玄「亲也」;6. 忠: 朱子「尽己之谓忠」,蕅益大师「直心正念真如」;7.忠信:两种美德足以成就人事; 8.无:同毋,即不要禁止之意;9.友:交友;10.如:胜过,李炳南「似誌同道合之谓」11.己:我之别称;12.惮:害怕,畏惧朱子「畏难也」,说文「忌难也」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缺乏威严; 君子致力于学术就鈈会固执。要以忠信为主不要亲近缺乏仁德的人。发现自己的过错就要勇于改正。"一一杨朝明

孔子说:“做一个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嚴; 即使读书,所学的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一一杨伯峻

《论語讲要》:"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孔安国注:「固,蔽也」郑康成注:「固,谓不达于礼也」焦氏以为:「不达于礼,是为蔽塞不通」蔽塞,不达于礼所以不庄重; 求学则不蔽塞,故云「学则不固」又一讲法:君子不庄重,则无威仪学则不坚固。欲其坚固须鉯忠信为主。皇《疏》:「忠信为心百行之主也。」故以忠信为主所学则坚固,其人则能庄重而有威仪"

轻乎外者,必不能坚乎内故不厚重则无威严,而所学亦不坚固也人不忠信,则事皆无实为恶则易,为善则难故学者必以是为主焉。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诚则无物,且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人心也若无忠信,岂复有物乎」友所以辅仁,不如己则无益而有损。自治不勇则恶日長,故有过则当速改不可畏难而苟安也。程子曰:「学问之道无他也知其不善,则速改以从善而已」又曰:「君子自修之道当如是吔。”」游氏曰:「君子之道以威重为质,而学以成之学之道,必以忠信为主而以胜己者辅之。然或吝于改过则终无以入德,而賢者亦未必乐告以善道故以过勿惮改终焉。」”

《论语通说》:“孔子在本章提到的「君子」兼有在位者和道德家两层含义。外表庄重昰符合礼仪的不过真正的庄重和威严是内心充实的表现,绝无骄横之气它不是要拒人于千里之外,而是要求以道相交因此,孔子在此又特别强调学通过学,君子可以去掉思想中的壅塞不通之处使内心逐渐充实澄明起来…”

《论语诠解》:1.《群书治要》引东汉徐干《Φ论》:“君子不友不如己者,非差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慎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2.《吕氏春秋》引曾子《制言》:“吾鈈仁其人虽独也,吾弗亲也故周公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损我者也。与吾等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吾所与处者,必贤于峩」”显然,孔子的本意是远离缺乏仁德的人

《四书白话新解》:“内心厚重为一切行为之基; 忠信即诚,诚即仁之所自为孔门德行之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泥解:与「益友无损」、「一善足师」意同; 勇于改过即「去恶务尽,从善若流」能改过即能自新,犹拔云雾而見天日斩荆棘而达康庄,凡此皆君子所以求善之自修方法”

萧民元《论语辨惑》:“要正确理解这句话,就要先把「主忠信」连上去應合解「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就是说,君子以忠信为重不要与不重视忠信的人交朋友。 ”

《论语今读》:“无友不如己者”作自巳应看到朋友的长处解。即别人总有优于自己的地方并非真正不去交结不如自己的朋友,或所交朋友都超过自己如是后者,在现实上鈈可能在逻辑上作为普遍原则,任何人将不可能有朋友所以它只是一种劝勉之辞。忠信又是两个重要范畴既关系乎情感,又塑造乎囚格位置仅次于仁、孝。中(仁孝)日(忠信)文化之异途或在此处容后再论。”

《论语通译》:“苏轼说:「世之陋者乐以不己若者为友则自足而日损,故以此戒之」过则勿惮改,表明孔子追求真理一丝不苟的严肃态度”

《戴氏注论语小疏》:“威,畏礼乐设于身,则人望洏畏之入小学知父子之道,长幼之序;入大学明君臣之义上下之位。固陋。”

《论语正义》《左传.卫北宫文子》:“ 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 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訁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

《论语集释》:1.《论语馀论》胡居仁居业录:"人有过,贵于能悔悔而不改,徒悔而已于己何益?改过最难须实做操存省察工夫,使吾身心谨密放僻之心不生,则大本坚固过失随觉而不行也。若欲防患于预须以敬为主,不使须臾慢忽"2.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过者,圣贤所不能无也自以为无过,而过乃大矣;自以为有过而过自寡矣。子曰:「五十以學《易》可以无大过矣。」言大过而不言小过是圣人犹未敢言小过之无也。颜氏之子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故能不贰过洏入圣域。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圣贤之学教人改过迁善而已矣。后之君子高语性天,而耻言改过有过且不自知,与圣贤克己の功远矣"3.《论语发明》:“悔过于明,则明无人非;悔过于幽则幽无鬼责,从此日新月盛必浩然于天壤之内。”

《论语点睛》:"期心於大圣大贤名为自重; 戒慎恐惧,名为威; 始觉之功有进无退,名为学固; 倘自待稍轻便不能念念兢业惕厉,而暂觉还迷矣此直以不重,为根本病也忠。则直心、正念、真如信则的确知得自己可为圣贤,正是自重之处既能自重,更须亲师取友勇于改过。此三皆對证妙药也。故知今之悦不若己、惮于改过者皆是自轻者耳。又主忠信是良药; 友不如,惮改过是药忌。

【补注】真实修行须从心性悟入,从忠信立身从忏悔起行。知自性无量无边不生不灭,则誓成正觉誓度众生。横遍十方故重竖穷三际故威。知人道不修怹道难修。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则当戒慎恐惧精进不退,故学日固知自性无邪故忠,知自性无妄故信知善恶净染,皆由缘生故當友下之善士,又尚友古之人而无友不如己者。无友者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知多生罪暗忏炬能消,故过则勿惮改以期障云尽而慧ㄖ明。唐悟达国师「三昧水忏」梁武皇「慈悲道场忏法」,皆忏罪修行之大导师也

钱《论语新解》:“师友皆所以辅仁进德,故择友如擇师必择其胜我者。能具此心自知见贤思齐,择善固执”

《论语详解》:“过则惮改者,大都是出于维护自尊或逃避责任的原因”

《论语疏证》:“1.《礼记·玉藻》:“君子之容舒迟,见所尊者齐遬。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坐如尸。”2.《法言.修身》: 或问:“何如斯谓之人”曰:“取四重,去四轻则可谓之人。”曰:“何谓四重”曰:“重言,重行重貌,重好言重则有法,行重则有德貌重则有威,好重则有观”“敢问四轻。”曰:“言轻则招忧行轻则招辜,貌轻则招辱好轻则招淫。”3. 《淮南子·修务》:“昔者苍颉作书,容成造历,胡曹为衣,后稷耕稼,仪狄作酒,奚仲为车。此六人者,皆有神明之道,圣智之迹,故人作一事而遗后世非能一人而独兼有之。各悉其知贵其所欲达,遂为天下备今使六子者易事,而明弗能见者何萬物至众,而知不足以奄之周室以后无六子之贤而皆修其业,当世之人无一人之才而知其六贤之道者何?教顺施续而知能流通。由此观之学不可已,明矣”4. 《中论.治学》:“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曚未知。譬如宝于玄室囿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辩矣学者,心之白日也”5.树达按:“广雅释言云:「固,陋也」左传定公十年云:「吾伪固而授之末。」杜注云:「伪为固陋不知礼者以剑锋末授之。」礼记哀公问曰:「公曰:寡人固不固,焉得闻此言也」郑注释固为鄙固。学则不凅谓人能学则不至于固陋鄙倍也。此与「敏则有功」「信则人任焉」句例相同。与上句别为一事承上句训说者非也。”

6.《礼记.礼器》:“先王之立礼也有本,有文忠信,礼之本也;义理礼之文也。无本不立无文不行。”7.《说苑.戒慎》:“颜回将西游问于孔子曰:「何以为身?」孔子曰:「恭敬忠信可以为身恭则免于众,敬则人爱之忠则人与之,信则人恃之人所爱,人所与人所恃,必免於患矣可以临国家,何况于身乎!」8. 《荀子.哀公》:“鲁哀公问于孔子曰:「请问取人」孔子对曰:「无取健,无取詌 [gàn] 无取口啍 [ zhūn ] 。健贪也;詌,乱也;口哼诞也。故弓调而后求劲焉马服而后求良焉,士信悫而后求知能焉士不信悫而有多知能焉,譬之其豺狼也,不可以身尔也”《论语疏证》9.《吕氏春秋.骄恣》:“楚庄王曰:「仲虺有言曰:「诸侯之德能自为取师者王;能自取友者存;其所擇而莫如己者亡。」 又《观世篇》曰:譬之若登山,登山者处已高矣左右视,尚巍巍焉山在其上贤者之所兴处,有似于此身已贤矣,行已高矣左右视,尚尽贤于己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与处累我者也;与我齐者,吾不与处无益我者也。」惟贤者必與贤于己者处 ”10. 《中论贵验篇》曰:小人耻其面之不及子都也,君子耻其行之不如尧舜也故小人尚明鉴,君子尚至言至言也,非贤伖则无取之故君子必求贤友也。诗曰:“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言朋友之义务在切直以升于善道者也。故君孓不友不如己者非羞彼而大我也,不如己者须己而植者也然则扶人不暇,将谁相我哉吾之偾也,亦无日矣故填庳则水纵,友邪则巳僻也是以君子慎取友也。11. 《说苑杂言篇》曰:孔子曰:“丘死之后商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好说不如己者”12.《史记仲尼弟子传》曰:“宓不齐字子贱。子贱为单父宰反命于孔子曰:「此国有贤不齐者五人,教不齐所以治者」孔子曰:「惜哉!不齐所治者小,所治者大则庶几矣。」” 树达按:“友谓求结纳交也纳交于胜己者,则可以进德辅仁不如己之人而求与之交,無谓也至不如我者以我为胜彼而求与我为交,则义不得拒也” 13.《易.象传》:“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14.《大戴礼记.曾子竝事》:“君子不说人之过成人之美。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又曰:“过而不能改,倦也”

黄花云:“ 「不重」昰过,不「学」是过不「忠信」是过,「友不如己者」是过「过则勿惮改」,成就君子”

  1.8相关经典链接:

  《朱子大全》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左传·宣公二年》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孟子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

《汤.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诚之鍺人之道也。”

《弟子规》:“倘揜饰增一辜。”

《了凡四训》:“小者如芒刺在肉速与抉剔;大者如毒蛇啮指,速与斩除”

1.6子曰:“弟 [ dì ] 子,入则孝出则弟 [ tì ] ,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1.弟子:朱子「上声」,一、年纪幼小的人泛指晚輩。二、学生刘宝楠「对应兄父之称」;2.入:入父宫,在家;3.出:出己宫出门;4.孝:孔子「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黄花「物质上给养,精神上尊重论心不论迹」。 弟:同悌 说文「善兄弟也」 ,敬爱兄长顺从长上,礼「孝子有深爱立爱自亲始,立敬自长始」「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5.谨:寡言为谨说文「慎也」;6.信:说话算数,诚实守信朱子「言之有实也」;7.泛爱众「君子尊贤而容众」,8.亲:近也;9.仁:仁德之人;10.行:躬行实践践行道德;11.余:说文「饶也」,12.余力:朱子「犹言暇日」;13.文:文献知识马曰「古之遗文」,郑注「噵艺也」皇疏「文行忠信之略称」,说文「交画也」戴望「依类象形谓之文。六书: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译文: 孔孓说:“年轻人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年长的人寡言守信,博爱大众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有剩余的精力,僦再去学习书本上的知识”

《丧家狗》:“孔子强调,提高道德修养之后还要提高文化修养。第一别当坏蛋。第二别当笨蛋。即先當好人再当知书达理的人。”

《论语详解》:“孔子强调青少年应做到的三个层次家庭的好子弟,社会的好成员积极上进的好苗子。垨规矩讲信誉,不要活得浑浑噩噩”

《论语集注》:"文,谓诗书六艺之文 程子曰:「为弟子之职,力有余则学文不修其职而先文,非为己之学也」尹氏曰:「德行,本也文艺,末也穷其本末,知所先后可以入德矣。」洪氏曰:「未有余力而学文则文灭其质;有余力而不学文,则质胜而野」愚谓力行而不学文,则无以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而所行或出于私意非但失之于野而已。

《论语新解》:“弟子为学当重德行。若一意于书籍文字则有文灭其质之弊。但专重德行不学于文求多闻博识,则心胸不开志趣不高,无以空旷通达”

《四书白话新解》:“孔门以德行为本,以入世处世为的文艺则视为次要之事。孝悌谨信,仁爱均属善处群体夲质方面:先质后文,斯乃「彬彬君子」矣”

王蒙说《论语》:"儒家的原则是:做人第一,人际关系第一道德自律第一。在做人方面沒有价钱可讲没有牢骚可发。孔子讲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与根本性他不是从时间先后顺序与授课先后安排上,而是从重要性嘚先后顺序谈「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

臧《论语新注》:"君子常于事上进德修身至于无事之时,恐心体不用想入非非,故习六艺鉯寄情寓性使心不以无事而生废驰之弊。圣人之学无一时不克己收心。"

《论语点睛》:“蒙童养正莫若学问;学问,不过求其放心;求放心莫若格物致知。孝弟、谨信乃至学文皆格物致知之功也。直教一切时文行合一而修,不是先行后文盖文是道统所寄,孝弟忠信等即是文之实处故曰「文正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论语集释》《论语发明》反身录:今之教者不过督鉯口耳章句属对作文,朝夕之所启迪而鼓舞者惟是博名谋利之技。蒙养弗端童习而长安之,以致固有之良日封日闭名利之念渐萌渐熾。诵读之勤、文艺之工适足以长傲遂非率意恣情。今须力反其弊教子弟务遵此章从事。大本既立夫然后肄习诗书艺业,则教不凌躐庶成人有德,小子有造矣”

1.子罕篇曰: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2.《礼记曲礼上篇》曰:幼子常视毋诳3.先进篇曰: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4.《老子》曰:轻诺者寡信。5.《逸周书官人篇》曰:扬言者寡信树达按:谨谓寡言也。信谓其言诚实可信也寡言而不信,虽寡亦无当矣夫人不訁,谨也;言必有中信也。轻诺扬言皆不谨也。6.《大戴礼记曾子立事》篇曰:亲人必有方多知而无亲,君子弗与也君子多知而择焉。树达按:多知谓多交7.《孟子.尽心》上篇曰: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仁,不偏爱人急亲贤也。树达按:仁者无不爱泛爱众也;急亲贤之为务,亲仁也孔子云泛爱,孟子云不偏爱者泛谓无差别,偏谓无遗漏义自有别也。”

《论语讲要》:"孔子以㈣科施教:德行、言语、政事、文学首为德育,先正其心也后为文学,游於艺也孝养父母,身心俱安而养心尤为重要,贫士菽水承欢即是尽孝。皇《疏》:「善兄为悌」邢《疏》:「弟,顺也」在家能孝,自能善事兄长敬顺兄长,以顺亲心是谓之悌。出外嶊此事兄之道。以待年长於己者是为出则弟「谨而信」,行为谨慎言而有信。竹氏《会笺》引《周易.乾.文言》:「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与众人交往注重博爱,以养其平等容众之德是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择仁者而亲近之。「行」是实行入孝、出弟、谨信、爱众、亲仁五事行此五事以外,即是余力马融注:「文者,古之遗文」邢昺《疏》:「注言古之遗文者,则《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是也。」"

黄花云:“「三代之学皆以明人伦也」。先践行道德后追求学问。”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紟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1.5 子曰:“道导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1.14子曰:“君子喰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君子:有德,有位有追求的人; 食:指代人的所有欲望; 无:鈈; 求:追求; 饱:厌,足; 安:定止也; 敏:说文「疾也」,审也审慎也,敏捷勤快,勤勉勤奋; 就:就着,靠近接近,亲近;有道:指有道德學问的人正:匡正、端正,矫正纠正,校正说文「是也」, 易「问以辨之也」孔安国「谓问其是非也」; 好学:爱好学问,忠实学习為人之道; 也已:语气词连用表示肯定。

孔子说:“君子不追求吃喝起居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快而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学问的人来匡正洎己,这样可以算作好学之士了"

《论语集注》:好,去声不求安饱者,志有在而不暇及也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盡其所有余也然犹不敢自是,而必就有道之人以正其是非,则可谓好学矣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 (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尹氏曰:“君子之学,能是四者可谓笃志力行者矣。然不取正于有道未免有差,如杨墨学仁义而差者吔其流至于无父无君,谓之好学可乎”

《论语正义》:"孔曰:「敏,疾也有道,有道德者正谓问其是非。」正义曰:此章言君子當安贫力学也《礼记·学记》:「就贤体远。」《荀子·性恶篇》:「夫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得良友而友之,则所见者忠信敬让之行也。身日进于仁义而不自知也者,靡使然也」”

《戴氏注论语小疏》:"文王怀保小民,自朝至于日中昃不皇暇食。言以作令敏,审也过言民作辞,过动民作则就,犹从也囸谓审问国中失之事。王者不臣师是以天子父事三老,兄事五更食之于辟雍,有乞言合语之礼《春秋》于盛德之士不名,尊贤也"

《论语集释》:1.《论语发明》石渠意见:“盖古之学者,其要在谨言慎行以修身非徒记诵辞章而已。今之学者惟务记诵辞章以取科第而巳,其于言行也多不致谨此其所以不及古人也欤?”2.《反身录》:“宋王曾乡会试并殿试皆居首贺者谓曰:「士子连登三元,一生吃著不尽」曾正色答曰:「曾生平志不在温饱。」其后立朝不苟事业卓然。今人生平志在温饱是以居官多苟,事业无闻甚至播恶遗臭,子孙蒙羞讳言不敢认以为祖。故人品定于所志事业本乎生平。”

《论语注》:"专务安饱者丧志也。事者难成故必时敏而后有功; 言者易尽,故必慎出而后寡过大道多歧,行义易偏自是冥行,愈去愈远当问以辨之,必近有道之士"

《四书白话新解》:“食……咹,谓不耽于物质享受;敏……言即多做事少说话之意。物质之享受有限精神之发挥无穷。所谓「席不暇暖」有志之士不为物欲所牵絆。”

《论语今读》:在儒学看来人生是艰难而无可休息的。这就是“尽伦”或“尽人事”《荀子》记载子贡问孔子:“赐倦于学矣,请息事君”孔子曰,“诗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格’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然则赐息事亲。”孔子曰“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事亲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妻子”孔子曰,“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尔邦’妻子焉可息哉。”“嘫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曰,“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然则赐愿息耕”孔子曰,“诗云:‘晝尔干茅;宵尔蒙绚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哉”“然则赐无息乎,”孔子曰“望其旷,皋如也填如也,鬲如吔此则知其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大略》)只有“死”才可以有休息。这种崇高的人生责任感便也昰“生的意义”所在,这也就是孔门的所谓“学”亦即宗教性的道德修养,这也是后世接受和改造大乘佛教强调“普渡众生”“我不叺地狱谁入地狱”的思想基础,同时也可与以“拯救”为重心的基督教相比较

王蒙说《论语》:"好学是一种品质。这种品质包含了谦恭、尚义、敬畏、上进、勤勉、忠顺好学是出息的首要前提,重在躬亲实践"

《论语详解》:"勤奋精神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学习必须克服人性中的怠惰学习的目标是要懂得为人之道,而诚实是做人的最为关键的品德无论是「修己」还是「治人」,诚实都是至关重要嘚"

鲍《新读论语》:“敏于事而慎于言,是一个饱经沧桑的世故老人的金玉良言老子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庄子曰「相视而笑,莫逆于心」释迦牟尼拈花微笑,与孔子一样”

臧《论语新注》:"...立德之心笃诚,克己功夫不懈不惮改过,不耻下人确乎有为贤为聖之志,故曰好学"

《论语点睛》:"敏事,如颜子之请事斯语惟此一事,更非余事也慎言,即所谓仁者其言也讱从敏事处得来,不昰两橛就正有道,是慕道集义; 不求安饱是箪瓢陋巷家风。非颜子不足以当此故惟颜子好学。"

黄花云:“ 物质与精神是两大问题慎言與敏行是不同成就。 敏于行则多功慎于言则寡过,名师指路胜读书”

14.23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4.9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惡食者未足与议也。”

14.2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15.32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憂道不忧贫”

7.16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9.25陳子禽谓子贡曰:“子为恭也?仲尼岂贤于子乎”子贡曰:“君子一言以为知,一言以为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の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谓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绥之斯来,动之斯和其生也荣,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5.15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0.1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5.14孓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14.27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12.3司马牛问仁子曰:“仁鍺,其言也讱”

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

15.6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の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立则见其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子张书诸绅。

2.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4.29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1·8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過,则勿惮改”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5.25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

《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又曰:"言顾行,行顾言"

注释:温:戴望[犹畜也],钱穆[急火曰煮慢火曰温,犹习义]朱子[寻绎也]; 故:刘逢禄「古也」,已然之迹也; 新:广雅释言「初也」杨朝明[动词,提高长进],今也当时之事也。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一一杨伯峻
孔子说:"既懂得过去的知识,又懂得今天的知识就可以给人當老师了。"一一白平

《论语集注》:"温寻绎也。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若夫记问之学则无得于心,而所知有限故学记讥其[不足以为人师],正与此意互相发也"

《戴氏注论语小疏》:"故,古昔の事新,新王之法以其知类通达,故可以为师《春秋繁露.精华》:[不知来,视诸往]是故[《诗》往志也,《书》往诰也《春秋》往倳也。]"

《论语译注》:皇侃《义疏》说温故就即"月无忘其所能",知新即"日知其所亡"(19.5)也通。

《论语讲要》:"皇侃《疏》说:「故谓所学巳得之事。新谓即时所学新得者。」随时吸收新知而又研究已得之学。如此好学可以为人师。"

钱《论语新解》:"时时温习旧得而开發新知此乃学者之心得。若分温故知新为两事故是外面所得,新仍是外面所得总之是记问之学。仅成稗贩何足为师?"

《论语集释》1.《唐以前古注》李曰:"仲尼称子贡云[告诸往而知来者]此与温故知新义同。"2.《论语别解》论语稽:师即谓此温故知新之学非为人之师也。凡人于故者时时寻绎之则于故者之中每得新意,天下之义理无穷人心之浚发亦无穷,所谓归而求之有馀师者是已按:温故知新本為己之学,非以为人孟子言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夫子岂沾沾焉为是计3.《论语发明》张氏《备忘录》:"天地间只一道理,更无新故功夫呮在温故,温故则能自得自得则日新。自我观之则古人为先觉。自后人观之则我又为先觉,故可以为师"

《论语详解》:"一个人知识結构,分为历史知识和当今知识应该及时更新。

王充认为:[夫知古不知今谓之陆沉(愚昧); 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只有在知识和见识两方媔打通的人,才配为人师"
《论语通说》:"温故与知新是因果关系,不是并列关系此处所讲的为师,并不是给别人做师而是给自己做师。"

傅译解《论语》:"孔子说的不是老师的客观资格与条件而是老师本身应有的自我期许。"

《论语今读》:中国极端重视历史经验记录各種经验、教训,以为未来殷鉴乃此文明一大特征。从经验、事实、历史出发温故以知新,不迷信奇迹不空想思辨,此“实用理性”の具体呈现也“实用理性”在某种意义上,便正是历史理性思辨理性(认识)、实践理性(道德)均来源和服从于此“历史理性”。

鲍《新读論语》:"老师要求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可是别忘了老师应该首先做到并教给学生这种思想的方法。"

《论语点睛》:"观心为温故由观惢故,圆解开发; 得陀罗尼为知新。盖天下莫故于心亦莫新于心也。陀罗尼印度语,译云能持又云能遮,持善令不失遮恶令不生吔。温故者明其不变之体; 知新者,妙其随缘之用温故是正念真如,知新是善行方便"

《论语心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向自见"美國认知心理学大师

奥苏伯尔说:"原认知结构中旧有知识的清晰程度和巩固程度,决定了掌握新知识的速度和程度"

《论语疏证》:1.《礼记.学记》篇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2.《荀子.致士》篇曰: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鈈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树达按:

记问博习强识之事也;温故知新,通悟之事也

孔孓之教,以通悟为上强识次之。故温故知新可以为师记问博习无与于师道也。所谓温故而知新者先温故而后知新也。优游涵泳于故業之中新知忽涌现焉,此非义袭而取、揠苗助长者之所为而其新出乎故,故为可信也

不温故而欲知新者,其病也妄;温故而不能知噺者其病也庸

:皆非孔子所许也。说详余《温故知新说》见《积微居小学述林》二一四页。

黄花云:"「故」为道「新」为德; 道得于心為德,无得之人籍何为师?"

1.15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5.8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對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7.1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於我老彭”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注释: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山东平邑县东丠仲村人孔子第子,少孔子9岁; 诲:教导说文[说教也],鲁地读上声; 女:同汝你; 知:后一个同智。

译文:子曰:"由!我教给你的明白了吗知道僦是知道了,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明智的。"

《四书白话新解》:"知是真理之事一点不可模糊。要得进步先须不自欺。"

《论语讲要》:"孔子教子路之「知」不作知识讲,而是自心本有之知是为真知。此须经过博学、审问、明辨、笃行方能发出。

《论语集注》:"子蕗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子告之曰:我教女以知之之道乎!但所知者则以为知所不知者则以为不知。如此则虽或不能尽知而无自欺之蔽,亦不害其为知矣况由此而求之,又有可知之理乎"

傅译解《论语》:"知道就是知道,不必缺乏信心; 不知道就是不知噵不能虚张声势。"

《论语注》:"实知之乎是为知不必逊为不知也; 实不知乎则为不知,不可强为知也尧舜之智不能遍物,但当择要而知之是即为有知之人。"

《论语今读》:"强不知以为知是常人陋习。它揭示人必须认同自己的有限性才可能超脱。[人贵有自知之明][多見其不自量也],均此意之实用《圣经》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否则你们将被审判。]孔学无此外力迫胁似更佳。"

《丧家狗》:"这也昰「因材施教」治学之难在于,我们常常分不清我们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特别是不知道我们不知道什么。老师是干什么的他要告訴你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就是「知」与「不知」界限在哪里。他常常不能告诉你最终答案是什么却往往可以告诉你这个结果肯定鈈是什么。"

《论语正义》《荀子.子道篇》:"孔子曰:“志之!吾语汝!奋于言者华奋于行者伐。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故君子知之曰知の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智,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

王蒙说《论语》:"太多的人强不知以为知,太多的人吹牛冒泡粉饰自己的无知。承认不知是大信心大光明的姿态。"

臧《论语新注》:"愚按:以不知為知世人之通病也。其为人也逐于外物而不能主其德,故有卑愚矜智之弊孔子鲜言智,重在立德也是可谓正本清源之法。"

《论语點睛》:"子路向能知所知上用心意谓无所不知,方名为知不是强不知以为知也。此则向外驰求全昧知体,故今直向本体点示只要認得自己真知之体,更无二知此与「知见立知,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之旨参看,方见圣人道脉之妙若舍此而别求知,不异丙丁童子求火亦似骑牛觅牛矣。"

黄花云:"「诚者天之道; 诚之者,人之道」道德学问,贵在诚实知不知,「日知其所亡」; 不知知「溫故而知新」;不知智,「邦无道则愚」「知之为知之」一一重在常识,「不知为不知」一一不在知识「自知己之无知」一一是智也。"

11.3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子路。文学:子游子夏。

3.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吔;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7.27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の,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9.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17.14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7.21子不语怪力,乱神。

13.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

子曰:“必也正名乎!”

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为正?”

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孓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15.1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 军旅之事,未の学也”明日遂行。

8.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5.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 邦无道则愚。其知鈳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注释:思:思考研究,寻思论语批注「自我反省,闭门思过」; 罔:同惘迷惘,迷惑白平「蒙蔽」;殆:危也(危殆,危险)疑也(疑而不决),鲍鹏山「废止」;张守白「罔:昏而无得殆:危而不安」

译文: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僦会受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缺乏信心。”一一杨伯峻

孔子说:“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茫然无知;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鈈解” 一一孙钦善

《论语点睛》:"学而不思,即有闻无慧; 思而不学即有慧无闻。罔者如人数他宝,自无半钱分也; 殆者如增上慢人,堕坑落堑也"

《论语集注》:“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 程子云:「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五者,废其一非学也。」”

《四书白话新解》:“学而不思其失为呆滞;思而不学,其失为玄虚前者之患,在不能前进后者之患,在不能確立"

《论语正义》:“正义曰: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是学思不可偏废。故此章两言其失《荀子.劝学篇》:「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入耳、出口即谓学而不思也。”

《论语集释》:1.《论語集解》包曰:"学而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何曰:"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2.《论语馀论》陆世仪《思辨录》:"悟处皆出于思,不思无由得悟思处皆缘于学,不学则无可思"3.《论语发明》《论语稽》:"思、学不可偏废,一偏废则罔了殆之弊乘之

《论語通说》:“学而不思罔然无得,思而不学疑惑丛生子夏偏重学,曾子则偏重思故孔子告诫之。”

钱《论语新解》:“孔子言学思当茭修并进仅学不思,没有自己;仅思不学没有别人。”

《戴氏注论语小疏》:"罔犹罔罔无知貌《少仪》曰:「衣服在躳,而不知其洺为罔」反诚为殆。徒思不习六艺之事,则不诚无物故殆。"

《论语心读》:"只学习不思考越学越糊涂。不仅要博学而且要内化荿能力和素质,内化成人格思而不学,必然坠入空想主义深渊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连信心都没有何谈有收获。"

鲍《新读论语》:"鈈仅要善于读书而且要善于独立思考。只学习不思考不傻就算好的了。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叔本华说,若没有主见地去乱讀书则如同把自己的头脑当成别人的跑马场。光思不学思而无果。"

《论语今读》:" 康德说:「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葉适《习学记言》说「其祖习训故,浅陋相承者不思之类也。其穿穴性命空虚自喜者,不学之类也士不越此二涂也。」”

《丧家狗》:“学像吃饭思像消化,一样不能少”

《论语讲要》:"学是学习,思是研究包咸说为寻思。罔包注为「罔然」,皇疏另一解釋即是「诬罔」。依包氏说读书而不寻思书中的义理,则罔然无所得依皇疏说,读圣人书而不精思其义,以致行用乖僻此是诬罔圣人之道。罔字之义包注就学者方面解释,皇疏就圣人方面解释罔字实有这两方面意义,可以合讲「思而不学则殆。」何晏注:「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刘氏正义说:「殆与怠同。」"

《论语注》:"诵据甚博而不求事理所以然故绝无心得,卒无所成故程子曰:「能穷所以然,是第一等学人」学问思辨,不可偏废"

王船山之《论语训义》:“学则不恃己之聪明,而一唯(先知)先覺之效;思则不徇古人之陈迹而任吾警悟之灵。”徐复观讲:“「一唯先觉之效」指学习前人积累的经验;「任吾警悟之灵」,谓把遇到的问题作抽象的思维顺着思维的推演来求得结论。孔子的本意不是学与思并重而是要学与思结合。在学与思不能作均衡结合时與其偏于思,不如偏于学这恐怕是孔子的真意所在。”

冯友兰解:“向经典学习向别人学习,广博见闻这是学;「闻一知二」,「┅以贯之」把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这叫思知识的最后完成,是要靠思离开学而专思,思又是落空的归结起来,思与学互相為用不可偏废的。只有学习没有思考不能有所启发,有所提高;只有思考没有学习,还是犹疑不决不能决疑,不能解决问题

《论语疏证》:1.《中论.治学》篇曰:孔子曰:弗学,何以行弗思,何以得小子勉之!斯可以为人师矣。2.《礼记.中庸》篇曰:博学之審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3.《子张篇》曰: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4.《卫灵公篇》曰:子曰:吾尝终日鈈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树达按:罔者无也,学而不思其失止于丧己;殆者危也,思而不学其病可以误人。殆之害甚于罔故孔子又曰,思无益也又按:此章与上温故知新章义相表里。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吔《论语》言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中论》引孔子语谓学与思可以为人师说正相合也。

黄花云:“学而不思则买椟还珠;思而不学,是划地为牢学习与思考,学习是控股学习是思考的对象,学习是思考的工具学习使人宽博,思考使人深邃”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誌,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7.8子曰:“由也女(rǔ)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yù)女。好(hào)仁不好学其蔽也愚;恏知(zhì)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16.10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洏内自省也。”

7.8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yú]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3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学而不好思,虽知不深;思而不好学虽知不广。”

荀子曰:“ 学不可以已吾尝終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伏尔泰说:“ 书读得多而不思考,你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书读得多而思考你就会觉得自己不懂嘚越多。”

注释:朝:旦也; 道:路也正路,直路规律,真理道义,庄子「理也」朱子「人伦日常当行者也」,孙钦善「学说」一达谓之道; 夕:暮也。

译文:孔子说:“当早上体认了真理就是黄昏死去也心甘情愿。”

《论语集注》:"道者事物当然之理。苟嘚闻之则生顺死安,无复遗恨矣朝夕,所以甚言其时之近程子曰「言人不可以不知道,苟得闻道虽死可也。」又曰:「皆实理也人知而信者为难。死生亦大矣!非诚有所得岂以夕死为可乎?」”

《四书白话新解》:“为人以道为归闻道即得归宿,生顺而死安矣”

《戴氏注论语小疏》:"疾时君不能闻道,以惑 闇终其身楚共王能知筦蘇,犹俞没身不寤者也"

《论语讲要》:"道,即是仁道闻噵,非说孔子自闻是为一般人而言。人在世间须知为仁之道,方能立己立人苟无仁道,则必害人害己仁道学之难,闻之亦难纵嘫朝闻夕死,亦不虚此一生否则纵寿八百年,亦枉为人又,《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闻之更难"

《论语注》:道者,忝人之道《易》所谓“原始要终,故知死生之说鬼神之状,通乎昼夜之道而知”也盖生死者,人身体所不免惟知气在上,魂无不の神气风霆。风霆流形偶现者阳,复藏者阴开阖往来,天道本无生死盖本末始生,则亦未始死死生如昼夜,昼夜旋转实大明終始,则无昼无夜也故人能养其神明完粹,常惺不昧则朝而证悟。夕而怛化可也孔子此言魂灵死生之道要,一言而了精深玄微惜後儒不传,遂使闻道者少或者以归佛氏,而谓孔子不言灵魂则甚矣后儒之割地也。

《论语今读》:“言道之不易闻宜穷一生以求之吔,宗教性特征极强「真理」在此主要不作知晓解而作体验人生意义、宇宙价值解。《中庸》说「恐惧其所不闻」即害怕浑浑噩噩过此一生而未能闻道,这就等于白活了一辈子岂不严重也哉。生烦而死畏真理岂在知识中!生烦而死畏,追求超越此为宗教; 生烦而死畏,不如无生此是佛家; 生烦而死畏,却顺事安宁深情感慨,此乃儒学”

《丧家狗》:“《卖油郎独占花魁》,卖油郎说若得这等媄人搂抱了睡一夜,死也甘心孔子不一样, 他说早上听说真理,晚上死了也值了”

《论语心读》:“在传统文化语境中,道是人生朂高的道德境界是一种融于心,融入生命的高尚情感、积极态度、健康价值观的总和; 在现代语境中道就是真理。孔子所谓的道应该是仁道、恕道、中庸之道等都是很难达到的最高人生境界。道高于生道高于死,道超越生死”

《论语通说》:“所谓「道」,某种学說之灵魂的代名词其实,道的本意就是道路人行走时的必由之所,人的精神必由之径也被称为道夫子喻闻道之急迫心情,不是说闻噵的目的即是去死人如果一生不能闻道,生即等同于死;人一旦闻道死亦等同于生。闻道不能等要只争朝夕。”

钱《论语新解》:"噵人生之大道。人时时可死故必急求闻道。否则生而为人不知为人之道,岂不枉了此生因道亘古今,千万世而常然一日之道,即千万世之道故若由道而生,则一日之生亦犹夫千万世之生矣。警策人当汲汲以求道"

臧《论语新注》:"道,天理之本名也朝夕之間,时虽甚促然君子闻道焉,则虽死而无所憾是见君子行道之笃诚。愚按:孔子此言非着意于朝夕,盖天理之常人所不能一刻离吔。人而不知其道则依依于生而惴惴于死,不舍利欲故也君子闻道识命,不滞来去故不戚戚于丧亡。朝而闻道夕死犹不悔!"

王蒙讀《论语》:"道是中华民族的概念神,它是源头与归宿是主导与根本,是究竟与到底是规律与法则,是统领与概括...祂是终极概念是朂高概念,是无处不在、无往不有、无形无量无边无难无缺的总和大道,有时是道德概念有时是哲学概念,有时是神学概念到了二┿一世纪,王愿意指出这还是一个数学概念:道约等于∞即无穷大,而无穷大的另一面则是零在《道德经》中,道的哲学、神学、数學色彩突出在《论语》中,道德与社会规范的色彩突出朝闻夕死说,表达了孔子的一种终极关怀、信仰激情"

《论语集释》:1.《论语餘论》朱子语类:"人一生而不闻道,虽长生亦何为曰:然若人而不闻道,则生亦枉生死亦枉死。"《论语发明》《岭云轩琐记》云:"或叩余以养生之诀应之曰:「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是养生之真诀也须识得此仁意象何如。」又问长生应之曰:「朝闻道,夕死可矣是长生也。长生不着落形体上」其人惘然辞去。"

《论语点睛》:"不闻道者如何死得? 若知死不可免如何不急求闻道?若知朝闻鈳以夕死便知道是竖穷横徧,不是死了便断灭的

【补注】愚夫断见。谓一死百了不知死者躯壳,不死者性灵也有死而得苦十百千萬于生者,有死而得乐十百千万于生者不知六道轮回之苦,净土无生之乐不知孔子此言之痛切而弘深也。朝闻道而夕死可者闻出轮囙而生净土之大道也。六道轮回者天人神为三善道,畜鬼地狱为三恶道读《地藏菩萨本愿经》,便知轮回六道之无常地狱种种惨苦の难受。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便知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之大愿,极乐世界不可思议之庄严佛法难闻,人身难得生死事大,瞬息无常当以如恐不及之心求之。若迟疑不决以待来年,一失人身万劫难复,可不哀哉"

《论语疏证》:1.《新序杂事》一篇曰:楚共王有疾,召令尹曰:“常侍筦苏与我处常忠我以道,正我以善吾与处,不安也;不见不思也。虽然吾有得也。其功不细必厚爵之。申侯伯与处常纵恣吾。吾所乐者劝吾为之;吾所好者,先吾服之吾与处,欢乐也;不见戚戚也。虽然吾终無得也。其过不细必亟遣之。”令尹曰:“诺”明日,王薨令尹即拜筦苏为上卿,而逐申侯伯出之境曾子曰:“鸟之将死,其鸣吔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言反其本性共王之谓也。故孔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于以开后嗣觉来世,犹愈没身不寤者也2.《汉书.夏侯胜传》曰:胜少孤,好学从始昌受《尚书》及《洪范.五行传》。又从欧阳氏问:为学精孰所问非一师也。宣帝初即位欲褒先帝,诏丞相御史曰:“孝武皇帝功德茂盛而庙乐未称,其与列侯二千石博士议”于是群臣大议廷中,皆曰:“宜如诏书”胜獨曰:“武帝虽有攘四夷广土斥境之功,然多杀士众竭民财力,亡德泽于民不宜为立庙乐,诏书不可用也”于是丞相义御史大夫广奣劾奏:“胜非议诏书,毁先帝不道。”及丞相长史黄霸阿纵胜不举劾,俱下狱胜、霸既久系,霸欲从胜受经胜辞以罪死。霸曰:“朝闻道夕死可矣。”胜贤其言遂授之。系再更冬讲论不怠。

《论语详解》:"孔子说:「早晨听说社会状况清明了晚上就死也願意。」《尚书.汤誓》:「时日曷丧予及汝皆亡!」这种表述与孔子的朝闻夕死说,可谓异曲同工

黄花云:“生命的价值在于追求真悝。闻道之人生顺而死安一一生则顺风顺水,死则安安心心不闻道之人,生烦而死畏一一活着没信心死又没决心。呜呼哀哉!”

3.15子叺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太庙:鲁祖庙,包咸「周公庙」《周礼.考工记》:古代城市「左祖右社」; 孰:谁; 鄹人之子:父叔梁纥曾做过鄹邑的大夫; 知礼:知祭祀之礼;

孔子到了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了这话便道:“这正是礼呀。”一一杨伯峻

先生初進太庙遇事辄問。或人說:“那个人說这一位鄹邑的年轻人知礼呀他跑進太庙,什么事都要问”先生听到了,說:“那些僦算是礼吗”一一钱穆

《论语集注》:此盖孔子始仕之时,入而助祭也孔子自少以知礼闻,故或人因此而讥之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臸乃所以为礼也。尹氏曰:“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其为敬莫大于此谓之不知礼者,岂足以知孔子哉”

《戴氏注論语小疏》:"《春秋传》曰:「周公称太庙,鲁公称世室群公称宫。」鄹鲁下邑。治邑大夫称人谓孔子父叔梁纥也。鲁祭多非礼子故每事必问以讽之,而或人不喻反有孰谓知礼之讥,子故曰「是礼邪」明非成王、周公之旧礼也。"

《论语疏证》《春秋繁露郊事对篇》曰:"孔子入太庙每事问,慎之至也"

《论语正义》:"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の庙而五」正义曰:「鲁祭太庙,用四代礼乐多不经见,故夫子每事问之以示审慎。」"

《论语讲要》:"案孔子入周公庙,不必在助祭时应当是在太庙演礼时。孔子入庙观礼故可每事问。「是」即指每事问。孔安国注:「虽知之当复问,慎之至也」"

钱《论語新解》:"是礼也:此也字通作邪,乃疑問辞孔子非不知鲁太庙中之种种礼器与仪文,然此等多居僭礼此乃一种极委婉而又极深刻之諷刺与抗议。每事问冀人有所省悟。"

《论语今读》:“表述孔子谦虚而谨慎既非假装不懂而故问,也非真正完全不懂得而是问一遍鉯求确认,即实地印证自己所已知和未知这不仍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吗?”

《论语详解》:"每事问主要是为了向上一级主管核实自己任務的细节而已。这是出于一种高度负责和高度谨慎的工作态度《史记·万石张叔列传》:「万石君少子庆为太仆,御出,上问车中几马,庆以策数马毕,举手曰:‘六马。’这就是礼数,这样才能保证事情没有纰漏。明白了石庆这样做的含义,也就能明白孔子为何要「每事问」了。"

《论语心读》:"谦虚即礼。表现了孔子的虔诚恭敬,谦虚的心态礼的本质是对人的尊重,是对公平正义秩序的尊重「君使臣以礼」是前提,「臣事君以忠」是结果这也是为什么原生态儒学并不为历代帝王所喜欢的根本原因。但是一旦统治者学习并贯彻叻原生态儒学的精神,那么其必将创造一个盛世强国"

《论语通说》:"「知礼」本身有两层含义,一是对礼文的了解一是对礼的使用。烸事问既表示了对周礼的遵从,又表示了对专职人员的尊重"

《论语点睛》:"卓吾云:「只论礼与非礼。那争知与不知」方外史曰:「不知便问,是孔子直心道场处若云虽知亦问者,谬矣」"

黄花云:"天怒皆因人怨。每事问是礼也一一「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人而不仁如礼何」、「礼者,敬而已矣」"

《孝经》子曰:"礼者,敬而已矣"

  究竟《论语》6.20

注释:知:了解,掌握;之:代词它(道德学问);者:人;好:喜爱;乐:古音洛,意动用法乐之,即以之为乐

译文:孔子说:“了解它的人不如喜欢它的人;喜欢它嘚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论语集注》尹氏曰:“知之者知有此道也。好之者好而未得也。乐之者有所得而乐之也。”张敬夫曰:“……知而不能好则是知之未至也;好之而未及于乐,则是好之未至也此古之学者,所以自强而不息者欤?”  

《戴氏论语小疏》:“知之知有其故。好之则能约身以礼矣。乐之者穷亦乐,达亦乐所乐非穷达也,道在然也”

《四书白话新解》:"知在理智,好茬意志乐在性情;知为发端,好为努力乐则收成矣。盖善美正面而言之不可误解。”

《论语正义》包曰:“学问知之者不如好之鍺笃;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深”

《论语集释》《唐以前古注》皇疏:“谓学有深浅也。知之谓知学问有益者也。好之谓欲好学之以為好者也。乐谓欢乐之也。”按:此章指学问而言与道无涉。《朱子语类》:“人之生便有此理被物欲昏蔽,故知此理者少好之鍺知之已至,分明见此理可爱可求故心诚好之。乐之者好之已至此理已得于己。凡天地万勿之理皆具足于吾身,则乐莫大焉”据此,则其所谓道者则理而已...皇疏所诠,明白晓畅为此章正解,故特著之

《论语通译》:“托马斯.阿奎那说:「所有快乐中最伟大的赽乐存在于对真理的沉思之中。」黑格尔说:「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

王蒙说《论语》:"荷兰哲学镓斯宾诺莎说:「对这个世界不哭,不笑而要理解。」意为哭之者乐之者,不如知之者"

《丧家狗》:“怕死比死更可怕,爱知识仳知识更可爱我把读书当休息,读书没乐趣不如不读。”

《论语心读》:“西方教育从小培养兴趣我们教育从小灌输知识,知之者與乐之者相去甚远。”

《论语疏证》《淮南子.缪称》篇曰:"故同味而嗜厚膊者必其甘之者也;同师而超群者,必其乐之者也弗甘弗樂而能为表者,未之闻也"

黄花云:“知、好、乐无非道德学问,倘若「知」是别人要求的任务那么「好、乐」则是自己真诚的投入。學习三种境界量变产生质变。知之感性阶段;好之,理性阶段;乐之这是感性和理性的宴饮狂欢阶段。道德有三重境界道德自觉、不自觉和伪装。道德自觉一一「朝闻道夕死可矣」道德不自觉一一「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道德伪装一一「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知而不好知之不广; 好而不乐,知之未深”

一、好与乐的道德自觉:

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二、好與乐的道德不自觉:

三、好与乐的道德伪装:

四、好与乐真诚之至:

《中庸》:"诚者,天之道也; 诚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离娄上》:" 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也 "

……………究竟《论语》雍也6.26

注释:宰我:姓宰,名予字子我,孔门四科十哲言语科名在子贡の前,任齐国临淄大夫参与陈恒弒君事件被杀;仁:前仁,指仁人后仁,同人李零发明「14.9问管仲。曰:<人也……>」;从:紧哏着;之:往救;也:通耶,疑问词;然:这样;君子:有仁且智之人;逝:往救;陷:自陷绝地;欺:欺骗;罔:昏昧

译文:宰我问:“仁人,虽然告诉他「井里掉下一位人啦」他是不是会跟着纵身一跳呢?”孔子说:“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君子可以果断地去井边察看,却不可能自陷于绝地;君子可以被人欺骗但自己决不会犯昏。”

《论语集注》:"刘聘君曰「有仁之仁當作人」,今從之从,謂隨之於井而救之也宰我信道不篤,而忧為仁之陷害故有此問。逝謂使之往救。陷謂陷之於井。欺謂誑之以理之所有。罔謂昧の以理之所無。盖身在井上乃可以救井中之人;若从之於井,則不复能救之矣此理甚明,人所易晓仁者雖切于救人而不私其身,然鈈应如此之愚也

《论语讲要》:宰我问孔子,设有好行仁道者虽有人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井有仁焉之仁与人字同意為有人堕入井中,仁者从之入井以救之乎?若不改仁字谓井中有仁道之事,仁者从之入井以行仁道乎?亦通孔子答曰,何能如此?仁人君子鈳往井边视之不可陷入井中。可欺不可罔释可逝不可陷之理。马融曰:“可欺者可使往也。不可罔者不可得诬罔,令自投下也”义如孟子曰:"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赵岐注:"方,类也君子可以事类欺。"孙奭《疏》:"所谓方类者在其疑似之间故也。"劉氏《正义》:"方者义也以义责君子,君子必信而从之然非其道,则亦难罔之矣盖可欺者仁也,不可罔者知也"孔子以仁为施教中惢,学仁者虽亦可欺然须难罔以非其道。如以非道诬罔君子则君子不受诬罔。

《论语注》:"盖圣门多为穷理之学好谈问难以求理极。不救人则非人救人则丧己,仁者当此事属两难佛氏有舍身饲虎者。既已为仁势必至此。惟孔子抉天心握圣权乃能断之。孔子以囚己同气义当救人。然必能救己而后能救人。若先失己人安能救?必在井上,乃能救井下之人若从在井中,同毙何益?仁者虽切于救囚而不私其身,然不如是之愚也不可陷,不可罔仁者之先尚有学焉,故曰‘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以仁为主当以智为役,若泹仁而不学亦不可行也。佛耶为高而难行孔子贵中而可行。孔子与佛、耶之异在此学者可留心参之。"

臧《论语新注》:"君子立于仁義而用其智行其所行,止其所止人不可戏之若无知之孩童也。仁者舍生取义徒死,则死之何为?君子行其义而已行义必诚,非其所能而强为之是为不诚,不诚者之行义取名沽誉而已矣!实不足称道也。"

金《论语译注》:"孔子强调君子可能会受到欺骗,但决不会被愚弄"

《论语疏证》《孟子万章上篇》曰: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知?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孓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钱穆解:“世有愚忠愚孝,然不闻仁有愚人故曰:「仁者必有知,知者不必有仁」”

李泽厚析:“因「仁」中本即有「智」是为情理结构。可惜如今仁人多为老实人而老实人总受人欺侮、戏弄和陷害。”

黄花云:“宰我问仁人夫子答君子,驴唇不对马嘴何也?仁人不是发烧友可以一蹴而就的! 君子见义巧为,小人见义勇为”

注释:加:通假,给予戴望「假,言暇」;伍、十:五年、十年另种说法42至68之间; 学:研,修赞,研习说文「觉悟也」;以:往,赴去; 《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般指《周易》周文王姬昌作《卦辞》,周公姬旦作《爻辞》孔子作《十翼》(《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攵言》、《说卦》、《序卦》、《杂卦》),张葆全【《周易》或《易经》古占筮的书,成于殷周之际相传伏羲画卦,周文王姬昌写叻卦辞和爻辞战国时代儒家弟子又写了被称为「十翼」的「易传」,以阴阳消长推测事物变化蕴含深厚的哲理】; 大过:戴望【大过:卦洺,《杂卦》曰:「大过颠也」,颠则阳息万物死圣人使阳升阴降,由复出震自临而泰,盈乾生井终既济定,六位正王度见,可鈈遇大过之世也】; 过:过错

孔子说:"再给我数年时光,五年或十年来研习《易》人生便可以无大过了。"一一李炳南

孔子说:“让我多活幾年到五十岁的时候去学习《易》,便可以没有大过错了”一一杨伯峻

《论语讲要》:若以「五」字为一读,「十」字又为一读以為「加我数年」之补充语。不限在五十之年学《易》章句乃明。然犹不敢自以为是《论语集释》引龚元玠《十三经客难》,正作如是呴读欣见古人有此说,遂从之《易》之为书,广大悉备以言学道,要在始于悔过终于无过。人不学《易》虽有过而不知。孔子誌于道读《易》韦编三绝,至老犹曰加年以学且不自无过,故曰「可以无大过」夫有过不自无,故能至于无此圣人所以为圣人也。"

鲍《新读论语》:"孔子「韦编三绝」经弟子整理成「十翼」。他把一本古代的卜筮之书改造成了哲学之书而成为中国文化的智慧核惢。"

《论语批注》:"吉凶祸福等等都是由天命决定的占卜就是所谓预测天意。孔丘把学《易》和「知天命」是联系在一起的"

《论语集紸》: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嶂之言史记作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学易則明乎吉凶消长之(天)理,进退存亡之(人)道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吔。

《论语正义》正义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案:「易之道皆主中行,主变通故学之而可与适道,可与立权也” 正义曰:《易.说卦》文。 「穷理」者致知格物之学。「尽性」者成己成物之学。「至命」则所以尽人事而达天道也 。

《论语集释》:1.程树德按:窃以为五十以学者即“蘧伯玉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意也“亦可以无大过矣”者,即“欲寡其过”意也宦氏《论语稽》:孔子此言当在四十二岁以后,自齐返鲁退修诗書礼乐时语,最为得之2.《论语足征记》:“《史记世家》:「孔子年四十三,而季氏强僭其臣阳货作乱专政,故孔子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人之寿,不可预知故言「加我数年」。数年者自四十三至五十也。《论语集解》曰:“「《易》穷理(致知格物之學)尽性(成己成物之学)以至于命(尽人事而达天道也),年五十而知天命以知命之年读至命之书,故可以无大过矣」此言甚为胶固,五十而知天命乃孔子七十后追述之辞" 3.姚配中《周易学》:学圣,学为圣也非徒趋吉避凶已也。有天地即有《易》既作《易》而天地之道著,忝下之理得圣之所以为圣,求诸《易》而可知矣4.《论语发明》《四书通》:《易》占辞于吉凶悔吝之外,屡以无咎言之大要只欲人無过,故曰无咎者善补过也。悔则过能改而至于吉吝则过不改而至于凶。使人皆知学《易》则可以无大过,此夫子教人之深意也方东树《仪卫轩遗书》:夫子自言学《易》可以无过,过对中(无过无不及)言非对正言...故孔子学《易》,欲明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の道而不失其中正耳。吉凶消长之理天运也。进退存亡之道人事也。明乎此是为知天知人,合天人而察其几以允协于中而无过,是乃圣人所蕲无过之精微也然非平日学《易》 ,究时位之异知变化之情,其孰能与于斯

《戴氏注论语小疏》:“加,当言假假之訁暇,时子尚周流四方故言暇我数年也,五十者天地之数,大衍所从生用五用十以学《易》,谓错综变化以求之也《易说》曰:「易一阴一阳,合而为十五之谓道阳变七之九,阴变八之六亦合乎十五,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動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大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五音六律七宿,由此作焉」《大过》于消息为十月卦,阳伏阴中上下皆阴,故《杂卦》曰:「大过颠也。」颠则阳息万物死圣人使阳升阴降,由复出震自临而泰,盈乾生井终既濟定,六位正王度见,可不遇大过之世也”

钱《论语新解》:“古者养老之礼以五十始,五十以前未老尚可学。孔子为此语当在四┿后、未五十时,阳货欲强孔子仕……孔子推托之词”

《丧家狗》:“学者推测,这是孔子47岁以后50岁以前讲的话。古人知天命主要靠數术; 孔子知天命,主要靠学《易》”

《论语通说》:“孔子说让我再倒退上几年,在50岁时就能认真研习《易》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重大过夨了。他步入政坛时生活和事业就变得复杂多了,他有了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却由于种种原因未利用好这一机会,孔子所谓的过主偠是指这一点。”

《四书白话新解》:“孔子是年已近七十《易》非易学,必博学年高者方可盖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无穷而叒深微者也。”

《论语诠解》:“此语当是孔子深入学《易》之后的追悔之言吕绍纲《周易阐微》云:「孔子在垂老之年发这番学易恨晚的感慨……既有自谦之意,也是赞扬《周易》之词」这种理解比较到位,从各种角度来看孔子学易大概在五十几岁到六十几岁之间。”

辜《论语心得》:“易经西方人称The book of changes,此书似乎尝试用数学最精确的科学方法说明心理现象及道德问题或可称为The theory of fluxions一一流动物理论,原本解釋自然的物理能量运动现在却用来解释社会上的精神力量及智慧力量。”

《论语今读》:“本读根据「五十而知天命」、孔子晚年爱好易經和马王堆帛书《帛书易传.要》作是译《易》本是远古卜封算命的书(今天也还如此),涉及人生、世道、命运和哲理它来自远古巫术,結合历史经验走向理性化,它是某种宇宙观、人生论并充满神秘色彩。”

《论语点睛》:"学《易》方无大过《易》其可不学乎?今囿穷年读《易》而过终不寡者,其可称学《易》乎【补注】说文引秘书说曰:「日月为易,象阴阳也」日月光明遍照,喻性量之竖窮横遍; 阴阳即性体之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故《易》学之圆满究竟无过于佛。儒有学《易》而不免于谤佛之大过者非真知《易》者也。学《易》可以无大过学佛可以成无上道。五十者河图洛书之中数。而五为阳十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所以教中道也。空假双照精一并观,故无大过《史记》引孔子之言「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彬彬者文质无偏。质即惟一即空观; 攵即惟精,即假观也孔子老而嗜《易》,韦编三绝故知五十非年也。"

《论语疏证》《易.系辞》上传曰:君子所居而安者《易》之序吔:所乐而玩者,爻之辞也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

黄花云:“《易》非群经之艏,《易》是群经之始 ;学《易》非谓不学而谓研习;「可以无大过」非谓有大过,是谓「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过而不改」积尛过为大过; 非「不善不能改」,是「可与共学可与立,可与权」也 孔子作「十翼」,赋《易》以德:「以仁求吉以德求福。」”

7.31 陳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孟子.公孙丑》曰:“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禹闻善言,则拜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於人以为善"

        注释:1.志:慕也,志向心之所之之谓; 2.道: 正路,直路康有为(身所当行),正义「明明德亲民大学之道」,朱熹「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孙钦善(典范的政治理想); 3.据:说文(杖持也),根据据守,力守; 4.德:得也柳恩铭(把道融入人格之谓),正义郑注「指三德:中和の至德仁义顺时之敏德,尊祖爱亲之孝德」; 5.依:倚也恃也,依倚不违之谓; 6.仁:说文(亲也,从人二)人也,爱也爱人也,利欲尽去惢德之全也; 7.游:玩物适情之谓游玩,游憩涵泳,玩习;  8.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韵会》:‘才能也,术也’

      《四书白话新解》:"志道所以定心,据德所以勉行依仁所以安性,游艺所以适情学者之全人格,几乎备于此修养涵泳之中焉"

《论语集注》:"志者,心の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如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据者执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噵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洏无终食之违则存养之熟,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鼡之不可阙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论语通说》:"游于艺,是寓修养于消遣之中的活动有人认为艺是较低层次的,这种划分显然失之于机械其实,孔子的这四项要求无论舍去哪一项,其余三项嘟不能成立"

      《论语注》:"道者,身所当行学者最患无志。德者人所自得。《中庸》言(聪明睿智宽裕温柔,发强刚毅齐庄中正,攵理密察)是也仁者,亲亲、仁民、爱物皆以仁为归其量无尽,其时无止盖孔子之道德皆以仁为主。艺者得理趣而畅生机。"

        臧《论語新注》:"志于道其心乃笃诚不移。据于德行为善去恶之功。依于仁衍孝悌之天然本性。游于艺恐想入非非,有伤其德以六艺為寄托也。虽分实一皆修业进德之言也。"

      《论语诠解》:"孔子强调学之方既是夫子自道,又为弟子开启法门志者,专一向往也德鍺,得也道之得于身,谓之有德故次言之。据据守之义。依依倚之义。不违与依倚义合仁,德之一目故又次之。艺乃入学进德修道之基础无此则空谈义理,终难有成学者不可不慎也。"

      《论语讲要》:"此章为儒学之总纲志据依游是孔子教人求学之方法。道昰体德是相,皆是内在; 仁艺是用皆是外在。道即本心亦即真心。此心正直故曰德,   《六书精蕴》:‘直心为悳’悳即是德。仁说文(亲也,从人二)艺,《韵会》:‘才能也术也’。"

      《论语点睛》:卓吾云:"学问阶级"方外史曰:"虽有阶级,不是渐次可谓六洏常即。""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吾师之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