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遗址碳化稻谷为什么能保存7000年之久

您的位置:
>7000年以前的水稻灌溉
7000年以前的水稻灌溉
日 14:40 来源:农博网
文章摘要: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面积稻谷堆积层,平均厚度40~50厘米,总量约100吨左右,可供400多人一年的口粮。经农学家鉴定,它是人工栽培的籼稻。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之前,中外学者一般认为亚洲稻?...
&&&&河姆渡遗址中发现大面积稻谷堆积层,平均厚度40~50厘米,总量约100吨左右,可供400多人一年的口粮。经农学家鉴定,它是人工栽培的籼稻。在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之前,中外学者一般认为亚洲稻作起源于印度,中国的水稻是由印度传来的。中日两国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扫描等多种新技术,对河姆渡遗址出土的105粒碳化稻谷进行测试和分析,发现其中4粒是野生稻,从而证明:河姆渡确实是中国稻作文明的发源地。这一发现,使我国人工栽培稻谷的历史提前了2000多年,比以往誉为世界最古老的稻谷(泰国奴奴克塔遗址出土)还早数百年。 &&&&
有栽培稻谷,必有人工灌溉。 &&&&
河姆渡遗址中还有170多件骨耜。骨耜用当时这一带大量存在的大象、犀牛等动物肩骨制成,中间打2孔,以绑扎棍棒(见图1)。这是一种“复合农具”。 &&&&
余姚市从1990年开始推广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成为浙江省推广这项技术最好的县市,其中动因之一就是:“余姚是河姆渡文化的发祥地,是人类最早栽培水稻的地区,作为河姆渡的传人,更有义务率先推广应用先进的水稻灌溉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农博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更多关于 的新闻  图有真相!  今天要给大家看的事件是——河姆渡的水稻是怎么来的。  曾经有人把河姆渡的水稻吹到天上去,硬把距今七千年才开始种水稻的河姆渡说成是水稻种植的发源地。  考古发现,河姆渡七千年前开始种水稻,不错。但不远处的马家浜一带也出土了同时期的稻作要素,显示这里也是七千年前开始种水稻的。难道是两地同时发现了水稻?河姆渡粉丝如是说:这两个地方在古代本来就是一个地方,  随着跨湖桥遗址的发现,跨湖桥遗址种水稻比河姆渡早了一千年。于是河姆渡粉丝又说是:河姆渡、马家浜、跨湖桥本来就是连成一片的。  再后来,发现了万年大源仙人洞,出土了距今约一万一千年前的水稻。河姆渡粉丝干脆说:江西的仙人洞的水稻与河姆渡的水稻关系,他们只是同时在不同的地区发现了水稻。  等到金衢盆地出土了九千年的稻作农耕文物时,河姆渡粉丝的脑子里登时“噔、噔、噔、噔、”冒出一串串问号,这回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事实真的如着群“世界第一”爱好者说的那样吗?我们把已经知道的考古事实联系起来会怎么样?!!!  闲话少说,有图有真相!    河姆渡附近已知的涉稻考古遗址所在的地理位置。    这些涉稻遗址之间的地理通道。    走向是如此的明显。    石硖人用带石硖的地名宣示着他们的行为专利。    石硖人当时的活动范围    去掉细节看宏观,现在清楚啦?!!!一万一千年前,石硖人曾经在鄱阳湖东岸种水稻,河姆渡的水稻是从鄱阳湖来的。是石硖人带来的!    石硖人老家在哪里?从这张图上我们看得很清楚,是在岭南的珠江中下游地区。他们一万八千年前在珠江三角洲发现水稻,从那时起他们就开始种水稻了。一万两千年至一万三千年前,石硖人开始因人口膨胀而北迁。鄱阳湖的水稻就是他们从老家带来并赖以充饥的粮食作物。
楼主发言:7次 发图:10张
    上面六张小图在最后一张大图中的相对位置。  这是一个石硖人闯海夷人地盘的一个精彩片段。在石硖人没到来之前,从徽南、苏南、浙江到福建、粤东(莲花山脉以东)是海夷人的地盘。闯别人的地盘就意味着要与地盘里的原住民正面冲突。从现在已知的考古证据看,这群石硖人从跨过怀玉山踏进金衢盆地开始,花了两千多年时间与海夷人争斗、融合。结果他们迁徙到泰山脚下的时间,比过长江跨黄河沿着太行山绕了一大圈的那群石硖人到达红山的时间还晚了两千年。
  图中的圆点是已经经过核实存在有石硖村的地方。
  农作物源流是人类迁徙的一个重要佐证,对汉民族形成的研究意义重大。
  都是瞎说。  
  或许有人讲,了解石硖人对于汉族的历史、对于现在的语言有意义吗?  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回答大家:有意义,而且意义重大。因为这是了解汉族人种起源的钥匙、这是了解汉族文化起源的钥匙、这是了解汉文化史前传说的钥匙、也是了解各地汉方言形成的钥匙。  说得太虚了,是我吹牛吗?  好,我也就掀一掀窗帘,给大家露点实的:    东亚方言第一人称“我”的发音流变示意图(本图不包括桂滇黔川的方言研究)  注:这是进入农耕后农耕人群被相对固化在土地上形成的语音分布。  1. 红色箭头为汉语通语发音ngo 的语音走向  2. 橙色箭头为从鄱阳湖方向北迁的那一路石硖人的语音流变走向  3. 紫色箭头为海夷人(史籍记载为“东夷人”)的语音流变走向  4. 橄榄色箭头为未形成石硖人之前的语音流变走向  5. 红色字母标注的是方言中第一人称“我”的语音,带括号的语音是已经消失或已经变异了的语音。  图中看得很清楚,汉语通语第一人称“我”的发音ngo ,是属于一群沿洛中脊缓慢北上的那群石硖人的语音。他们从岭南的苍梧到河洛,花了一万多年。  而从鄱阳湖方向北迁的那一路石硖人的语音却产生了多种的变化,但他们的语音从珠江口经鄱阳湖(古彭蠡泽)、贾湖、河洛、关中、歧山、西海(今青海湖),是呈连续性流变的。这群人较早到达河洛。在早期他们第一人称“我”的语音是ngae,这个发音很容易被误读成“ngang,昂”,这个发音现遗存在于吕梁山区。这个发音应该是在当地使用了两千多年后,被从洛中脊缓慢北上的那群石硖人在六千年前后改为ngo的。  海夷人在史籍记载中是被称为“东夷人”的,东南沿海中的第一人称“我”发音是 a 韵的语言基本都是海夷语遗存。其中以闽语为最典型。整个闽语区呈双传播源定向退化状态。即闽语内区位越靠近闽语区北部的语言,其语音越靠近外来传播源ngai ,闽语内区位越靠近闽语区南部的语言,其语音越靠近本位传播源wa 。而ngai 是属于从珠江口经鄱阳湖北上的那群石硖人的语音。因此,闽语区内的这种双传播源定向退化现象,实际上就是在东亚的新旧石器转换时期,同时存在石硖人和海夷人这两大人群的证据;这也是石硖人同化海夷人的证据。
  @魏武王专用沙发 4楼
18:09:29  都是瞎说。  -----------------------------  理屈词穷,就只好干吼了?  啧、啧、啧、  真可怜。
    六千年前石峡人与海夷人扩散后的分布图。  之后,农耕活动就这样把这两群人相对固化在东亚大地上。虽然,后代的战争、自然灾难对这个分布不停地扰动,而且这两群人也因繁殖融合而自然扩散。但这个分布至今依然清晰可见,尤其在方言分布上。
  注:图中橙色为石硖人分布,紫色为海夷人分布,红色为石硖人、海夷人混居区域。图中红色圆点为至今依然存在石硖地名的地方。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何地?6粒近万年碳化稻谷支持湖南--云南频道--人民网
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何地?6粒近万年碳化稻谷支持湖南
&&&&来源:&&&&&
杉龙岗遗址考古挖掘现场。摄影:乔卓俊
&&&&世界稻作农业起源何地?这一直是考古学的难题,国际学术界也存有争议。11月22日下午,在湖南常德临澧县杉龙岗遗址考古发掘现场,6粒距今约8000年至9000年的碳化稻谷被发现,这一世界难题又开始了新的讨论。&&&&杉龙岗遗址&&&&杉龙岗遗址位于湖南常德临澧县新安镇杉龙村,地处澧阳平原澧水与澹水之间,距临澧县城约37公里。遗址发现于2005年,是一处面积较大的新石器前期遗址。今年11月1日,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哈佛大学、北京大学和波士顿大学联合对杉龙岗遗址开始进行考古发掘。&&&&尽管发掘工作才刚刚开始,但目前已经成果颇丰。记者在现场看到,杉龙岗遗址现场出土了大量陶器和支座,还发现了多粒碳化稻谷。“探方里的发掘器物堆积非常丰富,包括陶器、石器和柱洞,还发现了很多动物骨骼和稻谷种子。我们可以推断,这里在8000年前是一个生活场所,那时人们已经开始利用水稻。但这些水稻到底是野生的还是人工栽培的,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人员李意愿说。&&&&在此之前,距杉龙岗遗址仅38公里的八十遗址也出现过稻谷,约具备40%的人工栽培痕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顾海滨说,他们将对杉龙岗遗址出土的稻谷进行微观分析,“如果它具备更多的人工栽培痕迹,就能够成为‘澧阳平原’是稻作起源的重要证据。”&&&&记者了解到,此项中美合作稻作农业起源研究项目将分三年完成,涉及中国、美国、以色列等多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研究人员,在田野考古作业中将采用世界先进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最先进的科研设备,全面获取考古遗址中的研究信息,这种多学科的研究将为重现澧阳平原距今万年前后的文化与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起源地之争&&&&2004年12月,湖南省道县玉蟾岩出土了12000年前的5粒炭化稻谷,它们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稻谷。&&&&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文明起源一起并列为世界考古学的三大战略性课题,而稻作农业的起源也是中国考古学探索的重大课题。目前我国这项课题的研究还处于实证层次,即以寻找最早的稻谷遗存来确定稻作农业起源的时间和地点。在阐释层次上,学者们倾向于把稻作起源看作是人类的创造,它起源于一个中心,然后向外扩散。&&&&上世纪70年代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学界认为长江下游是稻作起源的中心。1988年在湖南澧县彭头山出土了年前的栽培稻,学界又将稻作起源的中心移到了长江中游。与此同时,河南舞阳贾湖遗址也出土了年前的稻谷。1993年起,在湖南澧县八十、道县玉蟾岩陆续出土了炭化稻谷,后者年代可达一万年以上。无独有偶,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和浦江上山遗址也分别出土了8000年前到10000年以上的稻谷。于是一个问题出现了:稻作起源何处?&&&&寻找突破口&&&&哈佛大学教授巴约瑟夫表示,“一个地方发现少量炭化水稻,农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不排除是偶然性因素造成的,不能证明是稻作文化起源地。”这位揭开小麦起源地之谜的国际著名考古学家,在中国考察了不少地方。&&&&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郭伟民告诉记者,澧阳平原发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水稻田、最早的稻作农业灌溉系统。“1988年在彭头山文化遗址,发现大量掺杂在陶片里的距今9000年的稻壳;1996年在八十遗址,发现了距今8000多年的近万粒炭化水稻;1997年,在中国最早的古城城头山遗址,发现了距今约6000多年的古稻田;2007年,在距今4000多年的鸡叫城遗址,发现了堆积如山的炭化谷糠和非常好的灌溉系统。这些考古成果,无论从年代还是文化谱系上都非常清晰、连续,因此不少专家认为这里是稻作文化的起源。”郭伟民说,杉龙岗遗址、彭头山遗址和八十遗址三处都发现炭化水稻,说明彭头山文化时期澧阳平原的稻作经济已有一定规模。&&&&巴约瑟夫教授告诉记者,“澧阳平原存在多处距今8000年以上的稻作文化遗址,稻作种植已形成规模,因此我坚信此地是稻作文化发源地。我们在杉龙岗遗址将开展为期三年的发掘工作,20多天来已发现了6粒炭化水稻,相信今后能在这里找到更多的证据。”(记者&龙军)
(责任编辑:陶红卫)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
人民网云南频道栏目导航
||?|?||?|?|?|?||
发短信上手机人民网七年级历史导学案第5页河姆渡出土的稻谷说明了什么问题 - 爱问知识人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491531',
container: s,
size: '150,90',
display: 'inlay-fix'
导学案第5页
河姆渡出土的稻谷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早在河姆渡时期,也就是距今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种植稻谷的技术!
你好,河姆渡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说明河姆渡居民距今有7000年,江南地区气候适宜水稻生长,河姆渡居民逐渐掌握水稻种植技术,农耕生产成为最主要的生活来源。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应该是水稻吧
大家还关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河姆渡出土的稻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