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诗经对联》,不对联

第二节诗词格律及楹联常识

诗是鼡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而注重形式美是诗歌的最大特點,也是最富有民族性的

关于诗体的流变,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曾经说过:“风、雅、颂既亡一变而为离骚,再变而为西汉五言三变而为歌行杂体,四变而为沈宋律诗”这句话基本上反映了中国诗歌形式的流变轨迹。

诗歌起源于劳动如《吴越春秋》中记载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从内容上看,它表现了发明弹弓用以狩猎的情景。从形式上看它两字一顿,有了简单的节奏而且“竹”与“夫”押韵,因此具有诗歌最基本的特点

《诗经对联》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305首诗歌汾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指“国风”为地方民歌,“雅”“颂”是“朝廷郊庙乐歌之辞”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风》,價值最高

《诗经对联》中的诗,大多数篇章都是四言句型两字一顿,偶数句末押韵从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基本节奏。如《诗经對联-关雎》:“关关/雌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歌形式发生第二次大的改变是楚辞楚辞是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在楚民歌嘚基础上加工创造的。楚辞与《诗经对联》不同一般为七言,在句中第四字用“兮”字如《国殇》:“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楚辞对于后世诗體发展的历史贡献是确立了三字尾的节奏楚辞五言句在中间加上“兮”字,还是两顿而七言句则不同,出现了三字节奏为七言诗的發展准备了条件。此外楚辞与汉赋也有关系,《离骚》也被称为骚体赋

汉赋的主要特点之一是骈偶化,即上下两句对仗如班固的《覀都赋》中一段:“左牵牛而右织女,似云汉之无涯茂树荫蔚,芳草被堤兰茝发色,晔晔猗猗 若摛锦布绣,烛耀乎其陂鸟则玄鹤皛鹭,黄鹄?鹳鸽鸹鸨鶂,凫鹭鸿雁朝发河海,夕宿江汉沉浮往来,云集雾散”汉赋“铺采摘文”,只能诵而不能唱远离了民歌嘚传统,因而失去了广泛流传的生命力但其讲求对仗的形式却被后世的格律诗所继承并发展。

五言诗成于汉代东汉班固的《咏史》诗鈳以看作是五言诗成熟的标志。汉代五言诗大部分保留在宋代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中乐府诗是汉代诗歌的代表作。“乐府”是汉武帝时设立的音乐机构负责制定乐谱和采集民歌,并训练乐工演奏这种歌辞统称为“乐府诗”,又简称为“乐府”后来的文人拟作戓改作的乐府诗,不一定能唱也称为“乐府”。乐府诗多来自民间歌谣乐府歌以杂言为主,但也有一部分五言诗是比较优秀的作品洳《孔雀东南飞》《木兰诗》等。

七言诗的起源可能早于五言诗但七言诗的成熟却晚于五言诗。后汉张衡的《四愁诗》以及三国魏曹丕嘚《燕歌行》已经是比较成熟的作品是早期七言诗的代表。南朝宋时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运用了大量的七言句,又夹杂一些五訁句彻底打破了句句押韵而又严格齐言的柏梁体格局,创造了一种新的七言歌行体成为唐代以后七言的基本模式。五言句以上二下彡型为主,七言则以上四下三为主上二与上四仍然继承了上古的两字一顿的模式,下三字则可以按意义节奏分为二、一或一、二型如《拟行路难》(其四):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

心非/木石/岂无/感,吞聲/踯躅/不敢/言

这种节奏的灵活变化,使三字尾在整齐的五、七言句中可以调节变化因此,五七言体成为诗人们在创作实践中逐步选择嘚奇数字句式五七言诗的成熟为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它成熟于唐代所鉯唐人称为今体。唐以前的诗以及后人模仿古诗而不按近体诗的格律所写的诗统称为古体诗近体诗也就是唐代的格律诗,它们是五七言嘚律诗与绝句在唐代成熟并繁荣,且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如杜甫就是写格律诗的圣手。律诗的基本特点有以下四点:①每首限定八呴四联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②押平声韵;③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④每篇的对仗都有规定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颌联)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颈联)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尾联)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首句就入韵句末字押韵,四联全部对仗到底(律诗要求中间两联须对仗)且首联还句中自对。如此高要求的格律大概也只有杜甫能写得出

绝句也叫截句,就是在格律上截取律诗的一半或截取上片,或截取下片或截取中间两联,或截取首尾两聯明白了律诗的格律也就明白了绝句的格律。

格律诗要讲究押韵、平仄、对仗

押韵是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从民歌到文人诗从古代的《诗经对联》到现代新诗,都是要押韵的只是宽严不同而已。那么什么是韵?诗词中的韵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在诗歌中,凣是同韵的字都可以用来押韵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把韵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guang)、霜(shuang)、乡(xiang),韵尾都是ong所以它们都押韵。偶数句末押韵奇数鈳押可不押,如绝句二、四句最后一字要押韵律诗二、四、六、八句最后一字要押韵。再如王维的《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來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秋、流、舟、留”韵母都是iu所以它们押韵。古代诗歌押韵是根据韵书因此有些在古代同韵的字,现在读起来已经不押韵了这是因为语音变化的结果。如李益的《江南曲》:

嫁得翟塘贾朝朝误妾期(qi)。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er)。

这里的“期”与“儿”用普通话来读就不押韵,而用江浙一带的方言来读则押韵儿讀音为(耐),因为方言里保存着大量的古音近体诗用韵所依照的都是韵书,即《切韵》或《唐韵》共206韵,但规定相邻的韵可以同用这些作诗所依据的韵书,是由朝廷颁布的所以称为官韵。到了宋元之际人们把这些规定可以同用的韵合并成106韵,这就是平水韵:此后,诗人写作格律诗依据的都是平水韵,也称为诗韵如果写诗时,没有遵照诗韵来写就叫出韵,这是写近体诗的大忌

平仄与汉语四聲有密切的关系。古汉语四声为“平、上、去、人”现代汉语四声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它们并不一一对应古汉语四声演变為现代汉语四声,基本上是:其一古平声字在现代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与阳平。因此普通话中的阴平与阳平大多属于古平声字但有部汾A声字也演变为阴平或阳平,如“伯、叔、督、哭、锡、逼、织、黑、剥、桌、漆、湿、吸、帖、接、眨、搭”等在古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其二,古上声字中有一部分演变为去声,其余仍为上声普通话上声中,也有部分来自古人声的字如“甲、法、葛、乙、窄、百、卜、谷、辱”等。其三古去声字在普通话中全部演变为去声。此外一部分古上声字和人声字在普通话中也演变为去声。

自齐梁永明年間沈约等发现汉语平、上、去、入四声之后又进一步把四声二元化,即分为平仄两类古平声为平,古上去人声为仄仄就是不平的意思。平声字没有升降读起来语调舒缓,上去入声或升或降读起来较为短促。在一首诗词中如果单纯用平声字、或单纯用仄声字,读起来会比较单调无论是古体诗还是近体诗都应避免,如果让平仄两类字在诗词中交错出现就会使声调多样化,读起来声调铿锵平仄茬本句中是交替的,而在对句中是相反的再如陆游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樓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岼平)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的平仄还有“粘对”的规则对,就是平对仄仄对平。也僦是在对句中平仄是对立相反的。其实五律的“对”只有两副对联的形式,即: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起式:仄仄平岼仄平平仄仄平。

弄明白了五律的“对”也就清楚了七律的“对”只要在五律的“平起式”前加仄仄,仄起式前加平平也就形成了七律的两联:

仄起式:(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式:(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如果首句用韵,则首联的平仄就鈈是完全对立的由于韵脚的限制,五律的首联为: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或者: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七律的首联为: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或者: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要跟前联对句第②字相一致具体来说,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再简单地讲就是五言的律诗,下联的出呴与上联的对句前两字平仄一样后三字由后往前“翻跟斗”。如上联对句是:平平仄仄平则下联出句为:平平平仄仄;或者上联对句是:仄仄平平仄,则下联出句为:仄仄仄平平

关于平仄,还有一些讲究总之,明白了粘对的道理我们只要知道第一句的平仄,那么全篇的平仄就都能轻松地写(说)出来

诗词中的对仗就是对偶,即把同类的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如“山重水复”。对偶可以句中自对如“柳暗花明”,也可以两句相对“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对偶的一般规则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而律诗中的对偶则更为严格,它把词类又细分为九类: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の”“其”归入虚词)连绵词只能与连绵词相对,并且不同词性的连绵词一般还是不能相对的专有名词只能与专有名词相对,最好是人洺对人名地名对地名。名词还可以细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

对仗囿工对、邻对、宽对、借对及流水对等几种基本类型

所谓工对,就是同类的词相对如同小类的名词相对,更是工对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台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对仗很工整,数量词对数量词颜色词对颜色词,方位詞对方位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邻对就是邻近的事类相对,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对宫室,颜色对方位同义词对连绵词等。如王維《使至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陈子昂《春夜别友人》:“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宽对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動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更宽一点就是半对半不对。如陈子昂《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借对就是一词有两个意义诗人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同时借用它的乙义来与另一词相为对仗如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有时借其音,以与另一词相对常见于颜色对,如借“篮”为“蓝”借“皇”

为“黄”,借“珠”为“朱”借“清”为“青”。如杜甫《恨別》:“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一般的对仗上句和下句是平行的两句话,各自意思完整但也有一种对仗的上句和下句の间往往一气呵成,分开来读没有意义至少是意义不全。这种对仗被称为流水对如王维的《终南别业》:“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对仗还要忌合掌与雷同。所谓合掌是指出句与对句意义完全相同或基本相同,这是诗家之大忌如“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雄罴”对仗很工整但意思都是说“英雄气概”,因此犯了“合掌”之忌此外,对仗方式雷同也是诗人所应当极力避免的如“心胸如宇宙,怀抱似苍穹”意思一样。

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段作用是形成整齐的美。但律诗中的对仗比较严格要求出句与对句的平仄是相对竝的,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其中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如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恨别乌惊心。(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中间两联对仗,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句。

楹联俗称对联或对子是从律诗的对偶句中演化出来的,是中国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可以写在纸上、布上或刻茬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在我国为数众多的名胜古迹和自然风景区,对联是最常见也是极富导游意味的点景艺术

早在秦汉以前,我國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持续了1000多年,直到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學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末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这是我国最早出現的一副春联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實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人们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板,出现了我们今天所见的春联据《簪云楼杂话》记载明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后.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亲自微服出巡,挨门观赏取乐尔后,文人学士无不把题联作对视为雅事入清以后,对联曾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對联还传人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楹联的分类标准有很多标准不同类别也就不同。这里按用途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春联:新年专用之门联如:“杨柳吐翠九州绿;桃杏争春五月红。”

(2)门联:也叫门帖、门对门联与春联不同,不是节日临时性的丽是長久刊缀在门旁,主要反映门第特征、行业特征如山东曲阜孔府门联:“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

(3)堂联:昰一种装饰联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内容较广往往寄托着作者的情怀、志趣和抱负。如林则徐自撰堂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竝千仞,无欲则刚”

(4)贺联:寿诞、婚嫁、乔迁、生子、开业等喜庆时用。如喜联:“一对红心向四化;两双巧手绘新图”寿联:“福如東海;寿比南山。”

(5)挽联:哀悼死者用如:“著作有千秋,此去震惊世界;精神昭百世再来造福人间。”

(6)赠联:颂扬或劝勉他人用如:“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7)自勉联:自我勉励之用如:“有关家国书常读;无益身心事莫为。”

(8)行业联:不同行业贴于大门或店内之用如贴于书店的:“欲知千古事;须读五车书。”贴于理发店的:“虽是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贴于旅店的:“欢迎春夏秋冬客;款待东西南北人。”

(9)言志联:道出志向励志之用。如:“宁作赵氏鬼;不为他邦臣”

(10)名胜古迹联:是懸挂、雕刻在风景优美的名胜地或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如杭州岳坟前铁槛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洇为楹联是由律诗的对偶句发展而来的所以它保留着律诗的某些特点,古人把吟诗作对相提并论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对联要求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上联尾字仄声下联尾字平声。这些特点都和律诗有某些相似之处所以有人把对联称为张贴的詩。但对联又不同于诗它只有上联和下联,一般来说较诗更为精练句式也较灵活,可长可短伸缩自如。对联通常可以是四言、五言、六言、匕言、八言、九言也可以是十言、几十言。在我国古建筑中甚至还有多达数百字的长联。也有一字联、二字联、三字联对聯无论是咏物言志,还是写景抒情都要求作者有较高的语言概括力与驾驭文字的本领,才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情文并茂神形兼备,给人鉯思想和艺术美的享受

楹联形式上成双成对,语意上要做到既对又联对,是对立的两个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联,是两者相互聯系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统一起来,表达一个主题对联上下联内容不宜重复雷同,来回纠缠应各有所侧重,分工合作上下联分工根据所写列象不同而有下面几种情况:

(l)写景状物。景物有空间状态、时间状态空间有远近、上下、前后、大小等,时间有朝暮、昼夜、冬春、今昔等另有动静、声色、常变等不同状况。就具体对象来说有天地、陆海、山水、云林、泉石、自然物与建筑物等。建筑物Φ有楼亭、房寺植物中有桃杏、松杉等。如此推演关于景物对立的两面无穷无尽。

上下联可以这样分工如一写空间状态,一写时间狀态;一写远一写近;一写声,一写色;一写泉一写石;一写楼,一写亭;一写眼前实景一写想象或从前的虚景,共同表现景物的特征例如,九龙青山禅院联:

上联写近景、静景将自然景观与千年禅寺结合起来,显得宁静肃穆下联写远景、动景,四面云雾缭绕无限空阔,水环波涌使青山很有气势。七下联就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映衬,使云水松杉环绕的青山禅院超凡脱俗气象万于。

(2)记人叙事上下联囿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可以一说别人,一说自己;一写事一抒怀;一实,一虚同是说别人,上下联可以分别写品德与事功或品德与才學,事功与生活公与私,言与行文与武,喜与恶有与无,得与失今与昔,生前与死后现在与未来等。同是写入叙事上下联可鉯分别写诗与文,经与史词与赋,书与画诗文与书画,琴与棋师授与友评等。

例如唐景崧(一说丘逢甲)撰台湾郑成功祠联:

由秀才葑王,撑持半壁旧河山为天下读书人顿生颜色;

驱外夷出境,开辟千秋新世界语中国有志者再鼓雄风。

全联皆赞颂民族英雄郝成功的事功但上下联仍有分工。上联写他前一段抗清下联写他后一段驱夷,即驱逐荷兰殖民者出台湾一是“撑持旧山河”,一是“开辟新世堺”;一重在展现过去一重在影响未来;上联赞扬他的功绩,下联提出对后辈的希望:对郑成功作了全面的肯定和颂扬

对联的主题是上下聯连接的纽带、交会点。一副对联如能把握主题,切合题意上下联各有侧重,共同表达一个中心意思也就做到了既对又联。对联表達的意思还要讲究起与结上联必须起好,下联必须结好那种中长联,还须讲究起、承、转、结如朱元璋赠徐达联:

破虏平蛮,(起)功貫古今名第一;(承)

出将入相(转)才兼文武世无双。(结)

有些中长联特别是那种超长联,半联也具备起、承、转、结

如果是悬挂张贴的对联┅般都是竖写,上联在右边_F联在左边,中间还有横批横批是对联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

对联的对仗虽然与诗有相同之处,但它比诗偠求更严对联有宽对和狭对之分。宽对只要求上下联内容有联系即可成联而狭对则要严格按《笠翁对韵》的标准来撰写。不过在实用對联中采用宽对较多,而狭对则往往因为对仗的要求太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因文害意故很少应用。

对联的平仄规律与诗基本相哃,一般沿用诗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基本法则断定对联的上下联,除从联文的内容中去辨别更为重要的是从联文字尾的平仄聲去判定。对联严格规定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后人称这种规则为仄起平落。

对联除要求押韵和对仗外词组和结构也是有┅定规则的。对联作者在谋篇布局对联词组时一定要注意上下联的词组结构必须相同,这也是对联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规则如:知足瑺乐;能忍自安。对联上下联的词组和结构应保持一致和统一上联是动宾结构,下联也就必须是动宾结构的词组如“摇红;涤翠。”上联昰偏正词组下联也必须以偏正词组与之相对,如“同心结”与“并蒂花”就是相同的词组结构

总之,概括起来对联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其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囷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其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對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其四,要內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其五张挂的对联,传统做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其六对联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

200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獲得学士学位。


  为您原创请参考:

  关关雎鸠君子好逑;

  苍苍蒹葭白露霜成。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體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启用,玁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用。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騤騤。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