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掌科”明朝御史是什么官职职?

明朝的“省祭”是什么官职?它的职能是什么?_百度知道
明朝的“省祭”是什么官职?它的职能是什么?
能够告诉我这是明朝的什么官职吗我的先祖的碑文上有“省祭”一词,我不知道这是明朝的什么官职。哪位高人知道?谢谢了?他的职能是什么
我有更好的答案
就是一块缝在胸前的布,上面绣上各种花纹,长官有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一石白米为94,而都司又分隶于五军都督府。自卫所以下,其官兵多世袭、参将、游击将军、火器营翼长,分为前后两部分,不许坐轿。官员的随从也是多少有别,公爵10人,侯爵8人,明朝中央机构在初期设有三公(太师、太傅: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之事、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而本省军事防务的责任就落到了都指挥使肩上。可谓是三司权责分明。 衣,各率其卫所以隶于五府,而听于兵部。” 卫指挥使司设官与京卫同。外卫皆统于都司及行都司。卫以下为千户所,千户所又辖百户所、太保)。其可谓是“大小官员坐满堂,珍禽异兽爬全身”、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守备、把总等名目。《明史•职官志五》:“总镇一方者为镇守,独镇一路者为分守,前一部分有三重殿堂、各部院尚书、云麾使:城守尉: 文职京官,伯爵6人,一品官至三品官6人,四品官至六品官4人,七品官至九品官2人。街市军民,合现在月薪1840元人民币(每斤米1.3元)。但那时发的是货币加实物工资,官员领回家的既有大米、湖广、四川及儹运淮安者,而统兵之官则须别加总兵、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左、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各守一城一堡者为守备,与主将同守一城者为协守。又有提督、健锐营翼长: 文职京官.4公斤、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庶人称家,住宅建造大小亦受限制、从二品……一直到从九品。此外还设有具备司法功能的大理寺、大使、副使各一人。行都指挥使司,六七品是彪、正二品。长官之中有一人统司事,称掌印,简称都司,又设山西、陕西二总兵。嘉靖间,分设广东、奉天府府尹,不得称将军挂印。宣德间。可以参考明朝各类职称都指挥使司为明代地区军事总机构:顺天府府尹、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据《明史·舆服志》记载、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其属有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明代官服采用补子制度。所谓“补子”。明朝的县官一般是七品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又在临洮、山海增设总兵。处理具体政务的是中央设立的中书省,左右丞相总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事务。到1380年: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刑狱则归镇抚掌管。凡卫所皆隶于都司、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住房的等级也有差异: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从一品,不可胜记。总兵在明代本为无品级之差委,至清代则为正二品的正规武职。 此外,还有军民府、土州,共有百户10人(正六品),总旗20人,小旗100人,仓库、草场、广西、贵州、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每年的名义工资是90石大米(京官领到的俸禄经常是加工好的大米,根据加工好的白米每石160斤: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在京四品以下和在外官员只能骑马,设官与都指挥使司同。至明代末年、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土县,其官员设置,与府、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太师、太傅,明朝的一斤为590克的说法、备御、领班、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一位正三品的军事长官。何教授说,四品云雁,以下是鹭鸶、黄鹂、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三孤(少师:官员前胸成了“动物世界” 历史上,衣服是最能显示身份的东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官阶较低的官员要采用侧立、回避等办法让道。 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都司掌一方之军政,又添设浙江总兵,遇见公侯、一品至四品官员过往,要立即下马让道;官员相遇: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这是明代特殊制度之一。 都督府的都督名称后来变为空头的官阶、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右布政使各1人、少傅、少保、提调、巡视、相当于现在纪检部门的都察院等一些职能部门。 在地方上,明朝在各省设立布政司、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 行:骑马坐轿各行其道 明朝初年,朱元璋规定,京官三品以上方许乘轿:藩王称府,官员称宅。万历间,两侧还有跨院,布局像故宫,只是规模要小得多、副总兵、通政使司通政使,明朝官员的正式工资是历史上最低的。七品知县,位次在布、按两司之上。《明史•职官志五》说。王侯、官员按等级造房,庶人只能造“三间五架”之屋。比如明代的亲王府。明朝对建筑规定森严。千户所有正千户1人(正五品),副千户2人(从五品)、驸马的补子绣麒麟白泽,官员是文禽武兽。一品文官绣仙鹤,二品是锦鸡,三品孔雀。 住:级别高房子大 官员的级别不同、副断事(正七品)、吏目各1人。司狱司司狱(从九品)、都统、提督 正二品、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太常寺少卿。 食:县官工资发大米 七品官因为官阶低常被称为芝麻官。据了解,明朝官员分为十八级,从正一品、侯: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鹌鹑、练雀等。武官一二品是狮子、伯,后一部分有三重宫室,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及丞相制,分中书省及丞相权力归属六部,由六部尚书(相当于各部的部长)直接对皇帝负责分理国家诸事。公,总兵官增置繁多,镇抚2人(从六品)、县制相同。 据何先生介绍,掌管天津卫的最高官员就是天津卫指挥使、备倭等名。凡总兵、副总兵一职均须有公、侯、伯、都督爵衔者充任。其总兵挂印称将军者,云南曰征南将军,大同曰征西将军,湖广曰平蛮将军,两广曰征蛮将军……其在蓟镇、贵州、州、布匹,也有银子和钞票。经过朝廷克扣、湖广二总兵为四。其属吏目1人。千户所辖百户所10个: 文职京官、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巡抚 明清地方军政大员之一。亦名抚台。以“巡行天下,抚军接民”而名。明朝设置巡抚,起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敕遣懿文太子陕西之行。至永乐十九年(1421),吏部尚书蹇义等二十六人分巡各省,安抚军民,询察利病,于是产生了巡抚制度。但在宣德以前,巡抚非专设之官,有事则遣,事毕即还,巡行也无固定的范围。宣德五年(1430),御史于谦、越府长史周忱等六人被擢升侍郎,分抚南北直隶、山东、山西、河南、江西、湖广等处,从此各省常设巡抚官渐成制度。天顺、正德年间,曾两次下诏裁革,但旋即复设。巡抚初设,仅为督理税粮,总理河道,抚治流民,整饬边关,后遂偏重军事。明代巡抚多进士出身,少有举人致其位者,其初,内地巡抚由吏部会同户部推举,边地巡抚由吏部会同兵部推举;嘉靖十四年(1535),始不分内地、边地,由九卿廷推。巡抚的加官一般为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兼理军务者,另加提督军务(有总兵官的地方加赞理军务,或参赞军务)的头衔。亦有总督兼巡抚者,合称为“督抚”。在明朝,巡抚虽非地方正式军政长官,但因出抚地方,节制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实际掌握着地方军政大权,这就可以防止因三司鼎立而酿成的不相统属、运转不灵的弊端。同时,巡抚每年要赴京师议事,也体现了朝廷对地方统辖权的加强。明后期巡抚的易置往往受朝廷门户左右,而最后点定之权又重归权阉,故朝中各种政治力量的更迭,往往影响巡抚的易置。 清因明制,在各省设置巡抚,计有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浙江、湖北、湖南、陕西、新疆、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各一人。其以总督兼者,有直隶、甘肃、福建、四川各一人。光绪三十二年(1906),东三省奉天、吉林、黑龙江改行省,亦各设巡抚一人。 清代巡抚之官级一般为从二品,俱兼兵部侍郎及副都御史衔。是一省最高军政长官。具有处理全省民政、司法、监察及指挥军事之大权。省内自布政使、按察使以下,均为其属官。 泉司即“按察使” 臬台 明、清时按察使的俗称。官名。始于唐初,职在赴各道巡察,考核吏治。至唐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分置十道按察使,成为常设官职。后曾改称采访使、观察处置使,实为各州刺史之上司,权力仅次于节度使,凡有节度使处则以节度使兼。宋代不设节度使,初以转运使兼领提刑,后别设提点刑狱,遂为后世按察使前身,其职务则与唐观察使有别。金章宗承安四年(公元1199年)改提刑使为按察使,主管一路的司法刑狱与官员考核。元代称肃政廉访使。明初复称按察使,为省提刑按察使司的长官,主管一省的司法。明中叶以后,各地多设巡抚,按察使成为巡抚的属官。清代沿置,隶属于各省总督、巡抚。别称臬台、臬司、廉访。《旧唐书.安禄山传》:“[天宝]三载,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明史.职官志四》:“按察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纠官邪,戢奸暴,平狱讼,雪冤抑,以振扬风纪,而澄清其吏治。”清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高按察叔嗣》:“[嘉靖]三年,仍起前官,出为山西参政,升湖广按察使。”《清史稿.职官三》:“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省各一人。正三品......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省司议,以听于部院。兼领阖省驿传。三年大比充监试官,大计充考察官,秋审充主稿官。”:游击、五旗参领、做买卖及乘坐驴马行路者: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 从待遇看、少傅、少保)。但这些基本上属于荣誉称号而非实授,改设福建、保定副总兵为总兵、 骁骑参领,三四品为虎豹,五品是熊、前锋参领、护军参领,加上明朝货币大幅贬值。级别越高的官员,所受的折扣损失就越大没有这个官职、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采纳率:49%
寻找当官的机会,才回国子监、生监省祭”的话,一直到资历够格,就表明他的身份是监生。这样看来。省祭确实有网友采纳的答案是瞎扯淡!答了那么多,却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是“省亲祭祖”的简称,专用于监生的说法,明万历《太和县志》卷之二《食货志》有“内除见(现)任、致仕乡官,怎么办呢?那就只有借口回乡省亲祭祖,也不是虚职。说某人“省祭”,就托故不在国子监读书,而是回到家乡熬资历去了。托故的名义很多,“丁忧”(父母亡故回家守孝),而是一种行为。查《明史·选举志》:“监生拨历(授予官职),初以入(国子)监年月为先后,丁忧;也有的人,他父母已经死了,或偏就不死,没有机会“丁忧”,但是,很多人逮住这个机会就一去不回头,在家熬资历,直到年限够了才去上学,还有一位张姓省祭和两位乡民共同捐资建桥的记载,可见“省祭”确实有,但既不是实职,熬得资格,就可以被授予官职。明朝实行的是多途径选拔的取士方法,科举考试只是其中的一途。国子监监生不必考试,只要多历年所,省祭的省应该读Xing(醒),不是中书省的省,也不是河南省的省、省祭,有在家延留七八年者,比至入监,即得取拨(选拔任用)。”这里以丁忧与省祭同列,而且说“有在家延留七八年者”。如此看来,省祭作为国子监监生的专用词语,所以很多监生在科考失败几次以后,的确有他的道理,是国家法定的个人假日,按规定是三年(实仅25个月),可见省祭就是回乡的意思
估计是古代的虚职,表示你先祖对于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衣锦还乡的时候,也就是退休的时候,依然有虚职在身,是对臣子的奖励,一般有大的功勋才行。楼下讲的那位名叫孙镗的人,是明朝神宗年间的功臣,土木堡之变后参与北京保卫战,后来平定曹氏之乱,被神宗给以重奖。可想而知,你的先祖一定很了不起。依我愚见应该就是一种虚职,地位的象征,或者就是代表皇上在你们所在的身份主持高规格的祭祀仪式,总之,得到这个称号标志着你祖上的地位非常显赫,回答不是很恰当,呵呵,
这个应该不是官名,是归省,祭奠的意思。你把碑文写全,可能更好理解点。
是有这样的官职,但是一种头衔,二楼说的有点意思。如:孙镗 (),明莒城(今莒南县)状元坊人。初为掾曹,参加省的选拔,按例得省祭官的头衔回乡。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官职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豆丁微信公众号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http://www.docin.com/DocinViewer-.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明朝官职等级
明朝官职等级
明朝(中央官员品级)
1、三公、三孤  三公:太师、太傅、太保(正一品)   &&&三孤:少师、少傅、少保(从一品)   &&&&&&&&&&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从一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正二品)   这些均为加官,用来表明受官者的功绩与崇高身份,没有实际管辖范围。
2、六部  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按顺序)  六部各设尚书一人,直接对皇帝负责,尚书之下有左右侍郎(副部长)、郎中(司长)、主事等。   &&&&(1)吏部(人事部):负责官吏的管理,考核,升迁等   &&&&正二品吏部尚书1名,正三品吏部左右侍郎2名   
&&&&(2)户部(财政部):有十三个司,分别管理各地的收支与报销   &&&&正二品户部尚书1名,正三品户部左右侍郎2名   
&&&&(3)礼部(礼仪部0&:主管国家凶吉大典,教育与考试,招待外宾,宴劳功臣等   &&&&正二品礼部尚书1名,正三品礼部左右侍郎2名   
&&&&(4)兵部(国防部):管理天下军政(军令由五军都督府管理)   &&&&正二品兵部尚书1名,正三品兵部左右侍郎2名   
&&&&(5)刑部(司法部):管理天下刑名。  &&&&正二品刑部尚书1名,正三品刑部左右侍郎2名   
&&&&(6)工部(建设部):管理建筑、后勤、水利、制造等   &&&&正二品工部尚书1名,正三品工部左右侍郎2名
3、督察院  直属于皇帝的监察部门   &&&&下设左右督御史(正二品)、左右副督御史(正三品)、左右佥督御史(正四品)   &&&&再往下设十三道监察御史,分管每个省的检查工作(当时中国分十三个省)十三道监察御史与直属于皇帝的六科给事中统称“科道”属于言官范畴。
4、六科  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科,每科设督给事中(正七品)、左右给事中与给事中(从七品)。  &&&&给事中品级虽低,权利很大,皇帝交给各个衙门办理的工作由六科每五天注销一次,如果有脱拉或者办事不力的,六科可以向皇帝报告。六科还可以参与官员的选拔,皇帝御前会议,审理有罪的官员。最为重要的是六科有封还皇帝敕书的权利,皇帝的旨意如果六科认为不妥可以封还,不予执行。
5、五寺  五寺是五衙门的简称,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大理寺:相当于今天的法院,是全国最高上诉机关。与督察院、刑部构成了三法司。&&&&太常寺:主管祭祀  &&&&光禄寺:主管宴享  &&&&太仆寺:管马  &&&&鸿胪寺:管招待外宾
6、詹士府  詹士府是负责辅助太子的机构设正三品詹士一人,正四品少詹士一人,正六品府丞一人  &&&&詹士府设左右春坊,司经局,主簿厅
7、太医院  太医院是管理宫廷及贵族诊断,制药的,设正五品院使一人,正六品院判二人,正八品御医四人,从九品吏目若干人。
8、翰林院  相当于现在国立大学,干部学院等的综合,翰林院的首长称为翰林学士(正五品),侍读学士两人,侍讲学士两人(从五品),侍读、侍讲各两人(正六品),修撰(从六品)考中状元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编修(正七品)榜眼、探花考中后就会被授予此职位。
9、内阁  设内阁大学士,正五品,管理国家政事要务。一般大学士连任其他职务抬升品级。
明朝(地方官员品级)
1、县――助手有县丞、主簿。县丞协助知县管理县政,主簿管全县粮税、户籍。水浒中宋江上山前好像就是县丞一职。
2、州――最早出现在西汉。汉武帝把全国划分成了13个监察区,称为州,州的长官叫刺史,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东汉后,刺史又称州牧。隋取消郡的建制,只存州、县。  &&&&宋朝州的行政长官才称知州。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和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知州属官有同知、通判,分别掌财政、刑法、治安等。清朝时,直隶州(76个)散州(48个)   &&&&府(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府的长官称府尹,宋朝的府属“路”(介于中央和州之间)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没办法谁叫人家是京官呢。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朝官职表&
1 皇宫辅臣&&1.1 宗人府&&1.2 三公&&1.3 三孤&&1.4 东宫辅臣&&1.5 詹事府&&1.6 太医院
2 中央政府&&2.1 中书省&&2.2 明朝内阁&&2.3 六部&&&&2.3.1 吏部&&&&2.3.2 户部&&&&2.3.3 礼部&&&&2.3.4 兵部&&&&2.3.5 刑部&&&&2.3.6 工部&&2.4 五寺&&&&2.4.1 大理寺&&&&2.4.2 太常寺&&&&2.4.3 光禄寺&&&&2.4.4 太仆寺&&&&2.4.5 鸿胪寺&&2.5 都察院&&2.6 通政司&&2.7 翰林院&&2.8 国子监&&2.9 六科&&2.10 钦天监&&2.11 上林苑监&&2.12 五城兵马指挥司&&2.13 顺天府&&2.14 僧录司
3 地方&&3.1 承宣布政使司&&3.2 提刑按察使司&&3.3 行太仆寺&&3.4 苑马寺&&3.5 都转运盐使司&&3.6 盐课提举司&&3.7 市舶提举司&&3.8 各省总督&&3.9 各省巡抚
4 五军都督府&&4.1 京卫指挥使司&&4.2 王府仪卫司&&4.3 都指挥使司&&&&4.3.1 卫指挥使司
一、皇宫辅臣
&&&&宗人府,掌管明朝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册,并按时撰写帝王谱系,记录宗室成员子女的嫡庶、名称封号、嗣职袭位、生卒年间、婚嫁、丧葬谥号等事。凡是宗室陈述请求,均为之向皇上汇报,并引荐贤才、记录得失等。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设立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改名宗人府,并命亲王掌管,秦王朱疚谝蝗巫谌肆睢4撕螅栽馄荽蟪技媪欤辉僮ㄉ韫僭保涓涸鹗挛褡浦晾癫俊
宗人令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左宗正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右宗正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左宗人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右宗人 1人 正一品 宗人府经历&&&1人 正五品 宗人府经历司
&&&&三公,即明朝的太师、太傅、太保三职的合称,正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授李善长为太师、徐达为太傅、常遇春为太保。建文年间,三公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公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1427),明宣宗授英国公张辅为太师,沐晟为太傅,陈懋为太保,当时三公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公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太师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太傅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太保 无定员 正一品 三公
&&&&三孤,即明朝的少师、少傅、少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重要国事政务,职位至重。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设立少师、少傅、少保,但无兼兼领者。建文年间,三孤职位被撤。直到永乐二十年(1422)八月,明成祖朱棣再恢复三孤职位,但无实授。宣德三年(1427),明宣宗授蹇义进少师,杨士奇进少傅,夏原吉进少保,当时三孤官职,几乎为专授。自宣德、正统年间以后,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加官、赠官。
少师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少傅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少保 无定员 从一品 三孤
4、东宫辅臣
&&&&明朝太子三师,即明朝的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三职的合称,从一品。最初负责以道德辅导皇太子,且谨身护翼,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洪武元年(1368年),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经常因事亲征,考虑皇太子监国时,再设官僚制度,会生嫌隙,于是命朝廷命臣兼顾东宫职务,但未授任何太子三师职位。后命东宫师傅止为兼官、加官及赠官。从此以后直至明末,太子三师全部为虚衔,与辅导太子的职责无关。比如洪武十九年(1386年),李景隆兼太子太傅。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傅友德兼太子太师。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冯胜兼太子太师,蓝玉兼太子太傅,常升、孙恪兼太子太保,都不掌管东宫职位,只有虚名。
&&&&明朝太子三少,即明朝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三职的合称,正二品。最初负责掌奉皇太子以观三公的道德而教谕等事,为东宫辅臣。后为虚衔。唯一的特例是永乐年间,明成祖迁都北京,命姚广孝专任太子少师,留辅太子朱高炽。
太子三师太子太师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太子太傅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太子太保 无定员 从一品 太子三师
&太子三少太子少师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太子少傅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太子少保 无定员 正二品 太子三少
太子宾客 无定员 正三品 东宫大臣
詹事&&&&&1人 正三品 詹事府少詹事&&&2人 正四品 詹事府府丞&&&&&2人 正六品 詹事府主簿&&&&&1人 从七品 詹事府主簿厅录事&&&&&2人 正九品 詹事府通事舍人 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大学士&&&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庶子&&&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谕德&&&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中允&&&2人 正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赞善&&&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司直郎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清纪郎 1人 从八品 詹事府左春坊左司谏&&&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左春坊大学士&&&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庶子&&&1人 正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谕德&&&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2人 正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赞善&&&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司直郎 2人 从六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清纪郎 1人 从八品 詹事府右春坊右司谏&&&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右春坊洗马&&&&&1人 从五品 詹事府司经局校书&&&&&2人 正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正字&&&&&2人 从九品 詹事府司经局
6、太医院院使&&1人正五品太医院&院判&&2人 正六品 太医院&御医 10人 正八品 太医院&大使&&1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副使&&1人 未入流 太医院生药库&大使&&1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副使&&1人 未入流 太医院惠民药局
(注:所谓未入流,是指那些不能列入九品以内的官员,诸如典史、驿丞之类)
二、中央政府
1、中书省&&&(明朝中书省,为明朝初期至洪武十三年(1380年)期间的行政中枢。其中丞相为明朝中书省的最高级长官,负责统领六部。明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1367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1368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废除丞相之职。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左丞相&&&&1人正一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右丞相&&&&1人正一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平章政事&&1人从一品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汰左丞&&&&&&1人正二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右丞&&&&&&1人正二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参知政事&&1人从二品中书省&&&&&&&&&洪武九年(1376年)汰郎中&&&&&&1人正五品中书省左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郎中&&&&&&1人正五品中书省右司&&&&&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员外郎&&&&1人正六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都事&&&&&&1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检校&&&&&&1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革照磨&&&&&&1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革管勾&&&&&&1人从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参议&&&&&&1人 正三品 中书省参议府&&&吴元年革参军&&&&&&1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断事官&&&&1人从三品中书省&&&&&&&&&洪武二年(1369年)革断事&&&&&&1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经历&&&&&&1人正七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知事&&&&&&1人正八品中书省&&&&&&&&&洪武十三年(1380年)废都镇抚&&&&1人正五品中书省都镇抚司 甲辰十月以都镇抚司隶大都督府,后废考功郎&&&&1人正七品中书省考功所&&&洪武元年(1368年)革中书舍人 10人从七品中书省&&&&&&&&&旧名直省舍人
2、明朝内阁
&&&&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明太祖废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
中极殿大学士&&1人 正五品&&内阁&&旧名华盖殿建极殿大学士&&1人 正五品&&内阁&&旧名谨身殿文华殿大学士&&1人 正五品&&内阁武英殿大学士&&1人 正五品&&内阁文渊阁大学士&&1人 正五品&&内阁东阁大学士&&&&1人正五品&&内阁
&&&&明朝中书省时期,七卿长官均为正三品。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仿《周官》六卿之制,升六部秩,各设尚书、侍郎一人。六部包括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其所属最高长官为明朝吏部尚书、明朝户部尚书、明朝礼部尚书、明朝兵部尚书、明朝刑部尚书、明朝工部尚书,其常常与都察院之都御史、通政使司之通政使、大理寺之大理寺卿合称“九卿”。明朝时,重臣任择须由九卿及外省巡抚、总督公开举荐,此为廷推。各部司不能单独决定的国家大事、要事,须经九卿公决,此为廷议。而由三法司无法决定的大型狱讼,以由九卿开会定狱,此为廷鞠或园审。其与明朝内阁构成了明朝的行政权力中心与决策核心。
(1)吏部吏部尚书&&&&1人 正二品吏部吏部左侍郎&&1人 正三品 吏部&吏部右侍郎&&1人 正三品 吏部司务&&&&&&&&2人 从九品 吏部司务厅&郎中&&&&&&&&1人 正五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吏部主事&&&&&&&&1人 正六品 吏部主事&&&&&&&&1人 正六品 吏部文选清吏司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增设主事&&&&&&&&1人 正六品 吏部考功清吏司 正统十一年(1446年)增设
(2)户部尚书&&&1人 正二品 户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户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户部&司务&&&2人 从九品 户部司务厅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郎中&&&3人 正五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广东清吏司郎中&&&2人 正五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河南清吏司郎中&&&4人 正五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户部广西清吏司郎中&&&3人正五品户部贵州清吏司&&郎中&&&3人 正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 宣德七年(1432年)增设,后仍革。员外郎 1人 从五品 户部云南清吏司 宣德七年(1432年)增设,后仍革。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浙江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江西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湖广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陕西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2人正六品户部河南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户部山东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户部四川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户部贵州清吏司照磨&&&1人 正八品 户部照磨所检校&&&1人 正九品 户部提举&&&1人 正八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副提举 1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典史&&&1人 未入流 户部宝钞提举司 后革大使&&&1人 正九品 户部钞纸局副使&&&1人从九品户部钞纸局&&&&&后革大使&&&1人正九品户部印钞局&&&&&后革副使&&&1人从九品户部印钞局&&&&&后革大使&&&1人 正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副使&&&1人 从九品 户部宝钞广惠库 嘉靖中革大使&&&1人 正九品 户部广积库副使&&&1人从九品户部广积库&&&&&嘉靖中革典史&&&1人未入流户部广积库&&&&&嘉靖中革大使&&&1人 正九品 户部赃罚库副使&&&2人从九品户部赃罚库&&&&&嘉靖中革大使&&&5人正九品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副使&&&6人从九品户部甲字、乙字、丙字、丁字、戊字库。(丁字库2人,嘉靖中革1人,并革乙字、戊 字二库副使)大使&&&1人 从九品 户部广盈库副使&&&2人未入流户部广盈库&&&&&嘉靖中革大使&&&2人正九品户部外承运库&&&后革副使&&&2人从九品户部外承运库&&&后革大使&&&1人 正九品 户部承运库副使&&&1人从九品户部承运库&&&&&嘉靖中革,行用库大使&&&1人未入流户部行用库&&&&&后革副使&&&1人未入流户部行用库&&&&&后革大使&&&1人 未入流 户部太仓银库副使&&&1人未入流户部太仓银库&&&嘉靖中革,御马仓大使&&&1人 从九品 户部御马仓副使&&&1人未入流户部御马仓&大使&&&1人从九品户部军储仓&&&&&后革副使&&&1人未入流户部军储仓&&&&&后革副使&&&4人未入流长安、东安、西安、北安门仓,各副使一人仓旧&&&2人未入流户部东安门万历八年即1580年革一人,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大使&&&1人未入流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隆庆六年(1572年)革副使&&&1人未入流张家湾盐仓检校批验所&&隆庆六年(1572年)革&
(3)礼部礼部尚书&&&1人 正二品 礼部礼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礼部礼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礼部司务&&&&&&&2人 从九品 礼部司务厅郎中&&&&&&&1人 正五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礼部精膳清吏司员外郎&&&&&1人 从五品 礼部主事&&&&&&&1人 正六品 礼部主事&&&&&&&2人 正六品 礼部仪制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礼部祠祭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礼部主客清吏司大使&&&&&&&1人 未入流 礼部铸印局副使&&&&&&&2人未入流礼部铸印局&&&&&&万历九年(1581年)革一人
(4)兵部兵部尚书&&&1人 正二品 兵部兵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兵部兵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兵部司务&&&&&&&2人 从九品 兵部司务厅郎中&&&&&&&2人 正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郎中&&&&&&&2人 正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2人 正五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万历九年(1581年)并革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兵部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 后革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兵部职方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兵部主事&&&&&&&3人 正六品 兵部武选清吏司主事&&&&&&&4人 正六品 职方武选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兵部车驾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兵部武库清吏司 后革大使&&&&&&&1人 正九品 兵部会同馆副使&&&&&&&2人 从九品 兵部会同馆大使&&&&&&&1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副使&&&&&&&1人 未入流 兵部大通关
(5)刑部刑部尚书&&&1人 正二品 刑部刑部左侍郎 1人 正三品 刑部刑部右侍郎 1人 正三品 刑部其属司务&&&&&&&1人 从九品 刑部司务厅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刑部主事&&&&&&&2人 正六品 刑部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浙江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湖广清吏司 万历中革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陕西清吏司 万历中革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广东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山东清吏司 万历中革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福建清吏司 万历中革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河南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山西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刑部广西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贵州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刑部云南清吏司照磨&&&&&&&1人 正八品 刑部照磨所检校&&&&&&&1人 正九品 刑部司狱&&&&&&&6人 从九品 刑部司狱司
(6)工部工部尚书&&&&&1人 正二品 工部工部左侍郎&&&1人 正三品 工部工部右侍郎&&&1人 正三品 工部司务&&&&&&&&&2人 从九品 工部司务厅郎中&&&&&&&&&1人 正五品 工部 营缮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工部 虞衡清吏司郎中&&&&&&&&&5人 正五品 工部 都水清吏司郎中&&&&&&&&&1人 正五品 工部 屯田清吏司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工部员外郎&&&&&&&2人 从五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员外郎&&&&&&&1人 从五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工部主事&&&&&&&&&5人 正六品 工部都水清吏司主事&&&&&&&&&3人 正六品 工部营缮清吏司主事&&&&&&&&&2人 正六品 工部虞衡清吏司主事&&&&&&&&&1人 正六品 工部屯田清吏司所正&&&&&&&&&1人 正七品 工部营缮所所副&&&&&&&&&2人 正八品 工部营缮所所丞&&&&&&&&&2人 正九品 工部营缮所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文思院副使&&&&&&&&&2人 从九品 工部文思院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皮作局副使&&&&&&&&&2人从九品工部皮作局&&&&&&&后革大使&&&&&&&&&1人正九品工部鞍辔局&&&&&&&隆庆元年(1567年)革副使&&&&&&&&&1人从九品工部鞍辔局&&&&&&&隆庆元年(1567年)革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宝源局副使&&&&&&&&&1人从九品工部宝源局&&&&&&&嘉靖年间革大使&&&&&&&&&1人正九品工部颜料局&&&&&&&后革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军器局副使&&&&&&&&&2人从九品工部军器局&&&&&&&后革一人大使&&&&&&&&&1人从九品工部节慎库&&&&&&&嘉靖八年(1529年)设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织染所副使&&&&&&&&&1人 从九品 工部织染所大使&&&&&&&&&1人 正九品 工部杂造局副使&&&&&&&&&1人 从九品 工部杂造局大使&&&&&&&各1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副使&&&&&&&各1人 未入流 工部广积、通积、卢沟桥、通州、白河各抽分竹木局 大通关提举司提举&&&&&&&&&1人 正八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万历二年(1574年)革副提举&&&&&&&2人 正九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典史&&&&&&&&&1人 未入流 工部大通关提举司 后革大使&&&&&&&&&1人 从九品 工部柴炭司副使&&&&&&&&&1人 未入流 工部柴炭司
(1)大理寺大理寺卿&&&&&1人 正三品 大理寺&大理寺左少卿 1人 正四品 大理寺&大理寺右少卿 1人 正四品 大理寺&左寺丞&&&&&&&1人 正五品 大理寺&右寺丞&&&&&&&1人 正五品 大理寺&司务&&&&&&&&&2人 从九品 大理寺司务厅&寺正&&&&&&&&&1人 正六品 大理寺左寺&寺正&&&&&&&&&1人 正六品 大理寺右寺&寺副&&&&&&&&&1人 从六品 大理寺左寺&寺副&&&&&&&&&1人 从六品 大理寺右寺 后革评事&&&&&&&&&4人 正七品 大理寺&
(2)太常寺太常寺卿&&&&1人 正三品 太常寺&太常寺少卿&&2人 正四品 太常寺&寺丞&&&&&&&&2人 正六品 太常寺&典簿&&&&&&&&2人 正七品 太常寺典簿厅&博士&&&&&&&&2人 正八品 太常寺&协律郎&&&&&&5人 正八品 太常寺&赞礼郎&&&&&31人 正九品 太常寺&司乐&&&&&&&34人 从九品 太常寺&奉祀&&&&&&&&1人从七品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一人&祀丞&&&&&&&&2人从八品天坛、地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帝王庙、祈谷殿、长陵、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显陵、康陵、永陵、昭陵各祠祭署,俱二人&吏目&&&&&&&&1人 从九品 太常寺牺牲所&少卿&&&&&&&&1人 正四品 提督四夷馆&
(3)光禄寺光禄寺卿&&&&1人 从三品 光禄寺&光禄寺少卿&&2人 正五品 光禄寺&寺丞&&&&&&&&2人 从六品 光禄寺&典簿&&&&&&&&2人 从七品 光禄寺典簿厅&录事&&&&&&&&1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署正&&&&&&&&1人 从六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各一人&署丞&&&&&&&&4人 从七品 大官、珍羞、良酝、掌醢四署&监事&&&&&&&&4人 从八品 光禄寺&大使&&&&&&&&1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牲司&副使&&&&&&&&1人 未入流 光禄寺司牲司 后革大使&&&&&&&&1人 从九品 光禄寺司牧局 嘉靖七年((1528))革。大使&&&&&&&&1人 未入流 光禄寺银库&
(4)太仆寺太仆寺卿&&&&1人 从三品 太仆寺&太仆寺少卿&&3人 正四品 太仆寺&寺丞&&&&&&&&4人 正六品 太仆寺&主簿&&&&&&&&1人 从七品 太仆寺主簿厅&大使&&&&&&&&1人 未入流 太仆寺常盈库&监正&&&&&&&&1人 正九品 太仆寺牧监&&&后革监副&&&&&&&&1人 从九品 太仆寺牧监&&&后革录事&&&&&&&&1人 未入流 太仆寺牧监&&&后革群长&&&&&&&&1人未入流太仆寺群&&&&&后革
(5)鸿胪寺鸿胪寺卿&&&&&1人 正四品 鸿胪寺&鸿胪寺左少卿 1人 从五品 鸿胪寺&鸿胪寺右少卿 1人 从五品 鸿胪寺&左寺丞&&&&&&&1人 从六品 鸿胪寺&右寺丞&&&&&&&1人 从六品 鸿胪寺&主簿&&&&&&&&&1人 从八品 鸿胪寺主簿厅&署丞&&&&&&&&&1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仪署&署丞&&&&&&&&&1人 正九品 鸿胪寺司宾署&鸣赞&&&&&&&&&9人 从九品 鸿胪寺&序班&&&&&&&&48人 从九品 鸿胪寺&卿&&&&&&&&&&&1人 正五品 尚宝司&少卿&&&&&&&&&1人 从五品 尚宝司&司丞&&&&&&&&&3人 正六品 尚宝司&&
5、都察院左都御史&&&无定员 正二品 都察院&右都御史&&&无定员正二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无定员 正三品 都察院&左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无定员 正四品 都察院&经历&&&&&&&&&&1人 正六品 都察院经历司&都事&&&&&&&&&&1人 正七品 都察院&司务&&&&&&&&&&2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务厅&照磨&&&&&&&&&&1人 正八品 都察院照磨所&检校&&&&&&&&&&1人 正九品 都察院&司狱&&&&&&&&&&1人 从九品 都察院司狱&监察御史&&&&110人正七品都察院&
6、通政司通政使&&&&&1人 正三品 通政司&左通政&&&&&1人 正四品 通政司&右通政&&&&&1人 正四品 通政司&誊黄右通政 1人 正四品 通政司&左参议&&&&&1人 正五品 通政司&右参议&&&&&1人 正五品 通政司&经历&&&&&&&1人 正七品 通政司经历司&知事&&&&&&&1人 正八品 通政司&
7、翰林院学士&&&&&&&&1人 正五品 翰林院&侍读学士&&&&2人从五品翰林院&侍讲学士&&&&2人从五品翰林院&侍读&&&&&&&&2人 正六品 翰林院&侍讲&&&&&&&&2人 正六品 翰林院&五经博士&&&&9人正八品翰林院&典籍&&&&&&&&2人 从八品 翰林院&侍书&&&&&&&&2人 正九品 翰林院&待诏&&&&&&&&6人 从九品 翰林院&孔目&&&&&&&&1人 未入流 翰林院&史官修撰 无定员 从六品 翰林院&编修&&&&&无定员 正七品 翰林院&检讨&&&&&无定员 从七品 翰林院&庶吉士&&&无定员未入流翰林院&
8、国子监祭酒&&&&&&1人 从四品 国子监&司业&&&&&&1人 正六品 国子监&监丞&&&&&&1人 正八品 国子监绳愆厅&五经博士&&5人 从八品 国子监博士厅&助教&&&&&15人 从八品 国子监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六堂&学正&&&&&10人 正九品 国子监&学录&&&&&&7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簿&&&&&&1人 从八品 国子监典簿厅&典籍&&&&&&1人 从九品 国子监典籍厅&掌馔&&&&&&2人 未入流 国子监掌馔厅&衍圣公&&&&1人正二品孔氏世袭&教授&&&&&&&&&&从九品教授司&&&&&&&&孔、颜、曾、孟四氏&
9、六科吏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吏科户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户科礼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礼科兵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兵科刑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刑科工科都给事中 1人 正七品 工科吏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吏科吏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吏科户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户科户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户科礼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礼科礼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礼科兵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兵科兵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兵科刑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刑科刑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刑科工科左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工科工科右给事中 1人 从七品 工科给事中&&&&&&&4人 从七品 吏科给事中&&&&&&&6人 从七品 礼科给事中&&&&&&&8人 从七品 户科给事中&&&&&&10人 从七品 兵科给事中&&&&&&&8人 从七品 刑科给事中&&&&&&&4人 从七品 工科&
中书科中书舍人 20人从七品中书科&
行人司司正&&&&1人 正七品 行人司左司副&&1人 从七品 行人司右司副&&1人 从七品 行人司行人&&&37人 正八品 行人司&
10、钦天监监正&&&&&&&1人 正五品 钦天监监副&&&&&&&2人 正六品 钦天监其属,主簿厅,主簿&&&&&&&1人 正八品 钦天监主簿厅 春、夏、中、秋、冬官正&&&&&&&5人 正六品 春、夏、中、秋、冬各一人五官灵台郎 4人 从七品 钦天监五官保章正 1人 正八品 钦天监五官挈壶正 1人 从八品 钦天监五官监候&&&2人 正九品 钦天监五官司历&&&2人 正九品 钦天监五官司晨&&&2人 从九品 钦天监漏刻博士&&&1人 从九品 钦天监&
11、上林苑监左监正&&&&&1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右监正&&&&&1人 正五品 上林苑监左监副&&&&&1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右监副&&&&&1人 正六品 上林苑监左监丞&&&&&1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右监丞&&&&&1人 正七品 上林苑监典簿&&&&&&&1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典簿厅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典署&&&&&&&1人 正七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署丞&&&&&&&1人 正八品 良牧、蕃育、林衡、嘉蔬四署,各一人录事&&&&&&&1人 正九品 上林苑监&
12、五城兵马指挥司指挥&&&&&&&&&&&各1人 正六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副指挥&&&&&&&&&各4人 正七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吏目&&&&&&&&&&&各1人 未入流 中、东、西、南、北五城兵马指挥司&
13、顺天府府尹&&&&&&&1人 正三品 顺天府府丞&&&&&&&1人 正四品 顺天府治中&&&&&&&1人 正五品 顺天府通判&&&&&&&3人 正六品 顺天府推官&&&&&&&1人 从六品 顺天府儒学教授&&&1人 从九品 顺天府训导&&&&&&&1人 未入流 顺天府经历&&&&&&&1人 从七品 顺天府经历司知事&&&&&&&1人 从八品 顺天府照磨&&&&&&&1人 从九品 顺天府照磨所检校&&&&&&&1人 未入流 顺天府&
武学教授&&1人从九品京卫武学训导&&1人 未入流 武学&
14、僧录司左善世&&1人正六品僧录司右善世&&1人 正六品 僧录司左阐教&&1人 从六品 僧录司右阐教&&1人 从六品 僧录司左讲经&&1人 正八品 僧录司右讲经&&1人 正八品 僧录司左觉义&&1人 从八品 僧录司右觉义&&1人 从八品 僧录司&
道录司左正一&&&&&&&&&1人 正六品 导录司右正一&&&&&&&&&1人 正六品 导录司左演法&&&&&&&&&1人 从六品 导录司右演法&&&&&&&&&1人 从六品 导录司左至灵&&&&&&&&&1人 正八品 导录司右至灵&&&&&&&&&1人 正八品 导录司左玄义&&&&&&&&&1人 从八品 导录司右玄义&&&&&&&&&1人 从八品 导录司神乐观提点&&&&&1人 正六品 导录司知观&&&&&&&&&&&1人 从八品 导录司&&&嘉靖中革龙虎山正一真人 1人 正二品 导录司阁皂山灵官&&&&&1人 正八品 导录司三茅山灵官&&&&&1人 正八品 导录司&
教坊司奉銮&&&&1人 正九品教坊司左韶舞&&1人 从九品 教坊司右韶舞&&1人 从九品 教坊司左司乐&&1人 从九品 教坊司右司乐&&1人 从九品 教坊司&
王府长史司左长史&&&&&1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右长史&&&&&1人 正五品 王府长史司典簿&&&&&&&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正&&&&&1人 正六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副&&&&&&&&&1人 正七品 王府长史司审理所典膳正&&&&&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副&&&&&&&&&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膳所奉祠正&&&&&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副&&&&&&&&&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典乐&&&&&&&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奉祠所典宝正&&&&&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副&&&&&&&&&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典宝所纪善&&&&&&&2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纪善所良医正&&&&&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副&&&&&&&&&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良医所典仪正&&&&&1人 正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副&&&&&&&&&1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典仪所工正&&&&&&&1人 正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副&&&&&&&&&1人 从八品 王府长史司工正所 以上各所副官,嘉靖四十四年并革。伴读&&&&&&&1人 从九品 王府长史司教授&&&&无定员从九品王府长史司引礼舍&&&&&2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仓大使&&&&&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副使&&&&&&&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库大使&&&&&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副使&&&&&&&1人 未入流 王府长史司 仓、库副使后俱革。&
郡王府教授&&&1人 从九品 郡王府典膳&&&1人 正八品 郡王府&
镇国将军府教授&&&1人 从九品 镇国将军府&
承宣布政使司左布政使&&&&&1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右布政使&&&&&1人 从二品 承宣布政使司左参政&&&&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参政&&&&无定员从三品承宣布政使司左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无定员从四品承宣布政使司经历&&&&&&&&&1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经历司都事&&&&&&&&&1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照磨&&&&&&&&&1人 从八品 承宣布政使司照磨所检校&&&&&&&&&1人 正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1人 从六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副理问&&&&&&&1人 从七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提控案牍&&&&&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理问所司狱&&&&&&&&&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司狱司库大使&&&&&&&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副使&&&&&&&&&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仓大使&&&&&&&1人 从九品 承宣布政使司副使&&&&&&&&&1人 未入流 承宣布政使司大使&&&&&&&各1人 从九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副使&&&&&&&各1人 未入流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
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1人 正三品 提刑按察使司副使&&&&&&&1人 正四品 提刑按察使司佥事&&&&无定员正五品提刑按察使司经历&&&&&&&1人 正七品 提刑按察使司经历司知事&&&&&&&1人 正八品 提刑按察使司照磨&&&&&&&1人 正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照磨所检校&&&&&&&1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司狱&&&&&&&1人 从九品 提刑按察使司司狱司&
行太仆寺卿&&&&&&&&&&&&1人 从三品 行太仆寺少卿&&&&&&&&&&1人 正四品 行太仆寺寺丞&&&&&&&无定员 正六品 行太仆寺主簿&&&&&&&&&&1人 从七品 行太仆寺&
苑马寺卿&&&&&&&1人 从三品 苑马寺少卿&&&&&1人 正四品 苑马寺寺丞&&无定员 正六品 苑马寺主簿&&&&&1人 从七品 苑马寺监正&&&&&1人 正九品 苑马寺牧监监副&&&&&1人 从九品 苑马寺牧监录事&&&&&1人 未入流 苑马寺牧监圉长&&&&&1人 从九品 苑马寺各苑&
都转运盐使司都转运使&&&&&&&&&1人 从三品 都转运盐使司同知&&&&&&&&&&&&&1人 从四品 都转运盐使司副使&&&&&&&&&&&&&1人 从五品 都转运盐使司判官&&&&&&&&&&无定员 从六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1人 从七品 都转运盐使司经历司知事&&&&&&&&&&&&&1人 从八品 都转运盐使司&
盐课提举司提举&&&&&&&&&&&1人 从五品 盐课提举司同提举&&&&&&&&&1人 从六品 盐课提举司副提举&&&&&&无定员 从七品 盐课提举司吏目&&&&&&&&&&&1人 从九品 盐课提举司库大使&&&&&&&&&1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副使&&&&&&&&&&&1人 未入流 盐课提举司&
市舶提举司提举&&&&&&&1人 从五品 市舶提举司副提举&&&&&2人 从六品 市舶提举司吏目&&&&&&&1人 从九品 市舶提举司&
府知府&&&&&1人 正四品 府同知&&无定员 正五品 府通判&&无定员 正六品 府推官&&&&&1人 正七品 府经历&&&&&1人 正八品 府经历司知事&&&&&1人 正九品 府照磨&&&&&1人 从九品 府照磨所检校&&&&&1人 未入流 府司狱&&&&&1人 未入流 府司狱司&
州知州&&&&&1人 从五品 州同知&&无定员 从六品 州判官&&无定员 从七品 州吏目&&&&&1人 从九品 州&
县知县&&1人 正七品县县丞&&1人 正八品 县主簿&&1人 正九品 县典史&&1人 未入流 县&
巡检司巡检&&&&&从九品 巡检司副巡检&&&从九品 巡检司&
五军都督府(中军、左军、右军、前军、后军各属)
左都督&&&&&&&1人 正一品 都督府右都督&&&&&&&1人 正一品 都督府都督同知&&无定员 从一品 都督府都督佥事&&无定员 正二品 都督府经历&&&&&&&&&1人 从五品 都督府经历司都事&&&&&&&&&1人 从七品 都督府&
京卫指挥使司指挥使&&&&&&&1人 正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指挥同知&&&&&2人 从三品 京卫指挥使司指挥佥事&&&&&4人 正四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2人 从五品 京卫指挥使司镇抚司经历&&&&&&&&&1人 从七品 京卫指挥使司经历司知事&&&&&&&&&1人 正八品 京卫指挥使司吏目&&&&&&&&&1人 从九品 京卫指挥使司仓大使&&&&&&&1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副使&&&&&&&&&1人 未入流 京卫指挥使司&
王府仪卫司仪卫正&&&&&&1人 正五品 王府仪卫司仪卫副&&&&&&2人 从五品 王府仪卫司典仗&&&&&&&&6人 正六品 王府仪卫司&
留守司正留守&&&&&&1人 正二品 留守司副留守&&&&&&1人 正三品 留守司指挥同知&&&&2人从三品留守司经历&&&&&&&&1人 正六品 留守司经历司都事&&&&&&&&1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1人 正六品 留守司断事司副断事&&&&&&1人 正七品 留守司断事司吏目&&&&&&&&1人 未入流 留守司&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使&&&&1人 正二品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同知&&2人 从二品 都指挥使司都指挥佥事&&4人 正三品 都指挥使司经历&&&&&&&&1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经历司都事&&&&&&&&1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1人 正六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副断事&&&&&&1人 正七品 都指挥使司断事司吏目&&&&&&&&1人 未入流 都指挥使司司狱&&&&&&&&1人 从九品 都指挥使司司狱司&
卫指挥使司锦衣卫指挥使&&&&&1人 正三品 卫指挥使司指挥同知&&&&&&&&&2人 从三品 卫指挥使司锦衣卫指挥佥事&&&4人 正四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2人 从五品 卫指挥使司镇抚司经历&&&&&&&&&&&&&1人 从七品 卫指挥使司经历司知事&&&&&&&&&&&&&1人 正八品 卫指挥使司吏目&&&&&&&&&&&&&1人 从九品 卫指挥使司仓大使&&&&&&&&&&&1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副使&&&&&&&&&&&&&1人 未入流 卫指挥使司&
所正千户&&&&1人 正五品 千户所副千户&&&&2人从五品千户所镇抚&&&&&&2人 从六品 千户所百户&&&&&10人 正六品 千户所&
土官宣慰使&&1人从三品宣慰使司同知&&&&1人正四品宣慰使司副使&&&&1人从四品宣慰使司佥事&&&&1人正五品宣慰使司经历&&&&1人从七品宣慰使司经历司都事&&&&1人正八品宣慰使司&
宣抚司宣抚使&&1人从四品宣抚司同知&&&&1人正五品宣抚司副使&&&&1人从五品宣抚司佥事&&&&1人正六品宣抚司经历&&&&1人从八品宣抚司经历司知事&&&&1人正九品宣抚司照磨&&&&1人从九品宣抚司&
安抚司安抚使&&1人从五品安抚司同知&&&&1人正六品安抚司副使&&&&1人从六品安抚司佥事&&&&1人正七品安抚司吏目&&&&1人从九品安抚司
招讨司招讨使&&1人从五品招讨司副招讨&&1人 正六品 招讨司吏目&&&&1人从九品招讨司&
长官司长官&&&&1人 正六品长官司副长官&&1人 从七品 长官司吏目&&&&1人未入流长官司
皇子亲王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皇女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
明朝官员品级和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太师 太傅 太保 宗人令 左右宗正 左右都督 左右宗人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 都督同知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太子少师 太子少傅 太子少保 尚书 左右都御使   都督俭事 正留守 都指挥使 袭封衍行公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布政使 都指挥同知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太子宾客 侍郎 副都御使 通政使 大理寺卿   太常寺卿 詹事 府尹 按察使 副留守   都指挥佥事使 指挥事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光禄寺卿 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 苑马寺卿 参政   都转运盐使 留守司指挥同知 宣慰使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佥都御史 通政 大理寺少卿 太常寺少卿 太仆少卿   少詹事 鸿胪寺卿 京府丞 按察司副使 行太仆寺少卿   苑马寺少卿 知府 卫指挥佥事宣慰司同知 提督四夷馆少卿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国子监祭酒 布政司参议盐运司同知宣慰司副使宣抚司宣抚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华盖殿大学士谨身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   春坊大学士 翰林院学士 庶子 通政司参议 大理寺丞   尚宝寺卿 光禄寺少卿 六部郎中 钦天监正 太医院使   京府治中 宗人府经历 上林院监正 按察使佥事 府同知   王府长史 仪卫 正千户 宣抚使同知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侍读侍讲学士 谕德 洗马 尚宝少卿 鸿胪少卿   部员外郎 五府经历 知州盐运司副使 盐课提举 卫镇抚   副千户 仪卫 副招讨 宣抚司副使 安抚使安抚 团练指挥使   
正六品(月俸十石)   大理寺正 詹事 丞 中允 侍读  侍讲 司业 太常寺丞 尚宝司丞 太仆寺丞   行太仆寺丞 主事 太医院判 都督院经历 京县知县   府通判 上林苑监副 钦天监副 五官正 兵马指挥   留守司经历 都司经历 断事 百户 典仗正   神乐观提点 长官司副诏讨 宣抚俭事 安抚同知 善世正   
从六品(月俸八石)   赞善 司直郎 修撰 光禄寺丞 光禄寺署正   鸿胪寺丞 大理寺副 京府推官 布政司经历 布政司理问   盐运同判官 州同知 盐课司提举 市舶司提举 河梁副提举   安抚司副使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   都给事中 监察御使编修 大理寺评事 行人司正 五府都事   都察院都事 通政司经历 太常寺傅士 大常寺典簿 兵马副指挥   营膳司所正 京县丞 府推官 知县 按察司经历   留守司,都司都事,副断事 审理 安抚司俭事 蛮夷长官   
从七品(月俸七石)   翰林院检讨 左右给事中中书舍人行人司副光禄寺典簿   光禄寺署丞 詹事府主薄 詹事府主簿 京府经历 灵台郎   祠祭署奉祀 州判官 盐课司副提举 布政司都事 副理问   盐运司经历 卫经历 宣慰经历 招讨司经历 蛮夷副长官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国子监丞 五经博士 行人部照磨通政司佑事  京主簿 保章正 御医 协律郎 典牧所提领   营缮司所副 卫知事 府经历 县丞 煎盐司提举   按察司知事 宣慰都事 王府典簿正 王府典宝正 王府奉祀正   王府良医正 王府典膳正 讲经 大通关宝钞,龙江司提举   至灵元府崇真宫灵官   
从八品(月俸六石)   清纪郎翰林院典藉国子监助教国子监典簿国子监博士   光禄事 光禄监事 鸿胪寺主簿 京府知事 运司知事   挈渍 祠祭署祀丞 布政司照磨 王府典膳副 王府奉祀副   王府典宝副 王府良医副 宣慰司经历 神乐观知观 崇真宫副灵官   左右觉义 左右玄义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校书 侍书 国子监学正 部检校 鸿胪寺署丞   五官监候 五官司历 营缮所丞 府知事 龙江宝钞副提举   县主簿 长史司主簿 长史司典仪正 长史司典乐 牧监正   茶马大使 赞礼郎 奉銮知事 宣抚知事 安抚知事   颜料局大使 皮作局大使 鞍辔局大使宝源局大使 织染所大使   承运库大使 宝钞广惠大使 广积库大使 赃罚库大使 京府织染局大使   十字库大使 典牧所大使 会同馆大使 文思院大使 杂造局大使   
从九品(月俸五石)   待诏 司谏 通事舍人正字詹事府事  司务 学 典籍 鸣赞 序班   司晨 漏刻博士司牧局大使 牧监副 圉长   大医院吏目 提举司吏目 盐课司吏目 州所吏目 副教授   染造大使 织染局大使 府仓大使 司库司大使 司狱副使   巡检副使 茶马副使 教坊司韶舞 司乐 按察司检校   府照磨 宣抚司照磨 典仪 副教授 草场大使   军储大使 御马大使 都督府大使 门仓大使 军器局大使   典牧所副使 会同馆副使 文思院副使 伴读 颜料局副使   承运库副使 宝钞广惠副使 广积库副使 赃罚库副使 十字库副使   广盈库大使 太仓银库大使 大仆寺大使 京府库大使 都税大使   宣课大使 柴炭司大使 京府织染局副使 皮作局副使 鞍辔局副使   宝源局副使 织染所副使 正术 正科 都纲   都纪 太常寺同乐 都司、运司、府学、京卫、宣抚、宣慰司学教授   司牲司大使 杂造局副使 节慎库大使 营膳所丞
明朝官员官服
品级&&&朝冠&&&带&&&&&&&&绶&&&&&&&&笏&&&公服颜色&&&&&补子绣纹&&&&&&&&&&&&&&&&&&&&&&&&&&&&&&&&&&&&&&&&&&&&&&&&&&&文官&&&武官一品&&&七梁&&玉&&&&&云凤,四色&&&&象牙&&&&绯袍&&&&&&仙鹤&&&狮子二品&&&六梁&&犀&&&&&同一品&&&&&&&&象牙&&&&绯袍&&&&&&锦鸡&&&狮子三品&&&五梁&&金花&&&云鹤&&&&&&&&象牙&&&&绯袍&&&&&&孔雀&&&虎豹四品&&&四梁&&素花&&&同三品&&&&&&&&象牙&&&&绯袍&&&&&&云雁&&&虎豹五品&&&三梁&&银花盘雕&&&&&&&&&&&象牙&&&&青袍&&&&&&白鹇&&&熊罴六品&&&二梁&&素银&&&练鹊,三色&&&&槐木&&&&青袍&&&&&&鹭鸶&&&&彪七品&&&二梁&&素银&&&同六品&&&&&&&&槐木&&&&青袍&&&&&&&&&&彪八品&&&一梁&&乌角&&&、,二色&&槐木&&&&&绿袍&&&&&黄鹂&&&犀牛九品&&&一梁&&乌角&&&同八品&&&&&&&&槐木&&&&绿袍&&&&&&鹌鹑&&&海马
武官名称及品级:
[宣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建威将军]明代从一品武官。
[龙虎将军]明代正二品武官。
[总兵]明代总兵官阶无定制。
[副将]明代副总兵改称为副将,次于总兵一级,为从二品武官。
[定国将军]明代从二品武官。
[昭勇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昭毅将军]明代正三品武官。
[参将]明代总兵之下设参将分守各地。正三品武官,次于副将一级。
[怀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定远将军]明代从三品武官。
[明威将军]明代正四品武官。
[广威将军]元明两代正四品武官。
[信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宣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显武将军]元明两代从四品武官
[守备]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略将军]明代从五品武官。
[武义将军]明代从五品官员。
[武节将军]明代正五品武官。
[武德将军]明代正五品初授武官。
[千总]明代正六品武官。
[昭信校尉]元明两代正六吕武官。
[昭武将军]元代称为大将军,明代正品武官。
[把总]明代正七品武官。
[巡检]巡检的官名始于宋代,是边疆要地州县的武职指挥官。元明清三代,巡检仅为九品官。
地方官员: 县:   知县、县丞(管理县政)、主簿(管粮税、户籍) 州:   刺史、州牧、知州(州长)(负责监察郡,县的官吏) &&&(明清两代的州有两级别:直隶州、散州&  直隶州属省:级别与府相同;&散州隶属府:同县级) &&&&(明代府按纳税粮分三等:纳粮20万以上为上府,20万以下十万以上为中府,十万以下为下府,无粮的叫地府,全国150多个府) &&&(明清两代除首都、陪都所在地府长官仍称尹外,一般都称知府) 明朝官员品级俸禄(以万历年间为准):   正一品(月俸八十七石)&  从一品(月俸七十二石)&  正二品(月俸六十一石)&  从二品(月俸四十八石)&   &&&&正三品(月俸三十五石)&  从三品(月俸二十六石)&  正四品(月俸二十四石)& &&从四品(月俸二十石)&   &&&&正五品(月俸十六石)&  &&从五品(月俸十四石)&  &&正六品(月俸十石)&   &&从六品(月俸八石)&   &&&&正七品(月俸七石五斗)&&&&从七品(月俸七石)&  &&&&正八品(月俸六石六斗)&  从八品(月俸六石)&   &&&&正九品(月俸五石五斗)&  从九品(月俸五石)&  
&&&版权所有 在线新华字典词典 &&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地方官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