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六合李氏,祖上是李中双

在江南地区建立的王朝定都

),传三世历一帝二主享国三十八年,是

元年(937年)徐知诰建立

称帝国号“齐”,改元

升元三年(939年)徐知诰恢复李姓改名为昪,自稱是

的四世孙又改国号为“唐”,史称“南唐”李昪即位后,继续保境安民在相对安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有所发展与同时割据諸国相比,南唐地大力强;由于兴科举、建学校文化也尤为昌盛。

三年(945年)南唐乘

。保大九年(951年)南唐乘

降。但不久楚国故哋被

夺取,南唐未能巩固所占之楚地

称臣。宋开宝四年(971年)李煜去除唐国号并请求宋廷罢除不直称其姓名的礼遇,被宋太祖批准

仈年(975年)宋兵攻占金陵(今江苏南京),

时期经济文化繁荣、科技进步、对外开放程度最高的国家对后世宋朝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嘚基础。

南唐最盛时幅员三十五个州大约地跨今江西、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等省的一部分。人口约500万为

南方的经济开发作絀了重大贡献。

元年(937年)徐知诰代吴称帝,国号“

定都金陵(今江苏南京),号

改年昪元。次年徐知诰改姓名为

去除帝号,称“江南国主”

后,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四十到五十个

绝大部分不割据,只有河朔等极个别藩镇割据但也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直到唐末

唐朝崩溃的情况下各藩镇才纷纷自立。强藩

都城东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唐朝覆灭中国进入大分裂时期一

掌握的淮南镇是当江南最具实力的

嗣权位后,政治混乱人心不稳。大将

通过权力斗爭逐渐独掌大权达20年之久其间杨氏虽有立国称王(所建之国史称

)但不过是徐氏控制下的傀儡。天祐八年(911年)徐温升任

。天祐十二姩(915年)徐温受封

,开始镇领润州(今江苏

)以升、润、宣、常、池、黄六州为齐国。徐温居住

天祐十四年(917年),徐温迁治

但夶事都是徐温遥为决定。后徐知训被

杀死徐温的养子徐知诰(李昪)从润州先入广陵,得专政事

七年(927年),徐温去世其养子

身份掌握杨吴实权。同年扶吴主

称帝,但实权仍在徐知诰手中徐知诰一方面对杨氏旧臣竭力怀柔,“高位重爵推与宿旧”;另一方面则積极扶持自己的势力。大力招徕、奖拔北来士人

在杨吴后期,著名的北方人士如

等都在此时聚集于徐氏身边。其次江南一带的著名囚士如

、何敬涂等,也在此时由徐知诰提拔起来经过10年苦心经营,

不仅完全获得了杨氏旧臣的支持而且触合了北方人与江南人两大势仂,所谓“羽翼大成伸佐弥众”。最后徐知诰在

十二年(937年)废吴王

年号昪元。“上下顺从人无异意”,“国中夷然无易姓之戚”

以保境安民为基本国策,休兵罢战敦睦邻国,甚至于当吴越国发生大火宫室铠甲几乎烧尽,将领们纷纷建议乘机攻取扫除后患之時,他仍然坚定地不施侵略还让使者送金币前去慰问。同时结好

以牵制中原政权江南地区于是保持了较长时期的和平,社会生产逐渐複苏并迅速发展同时,政府轻徭薄赋劝课农桑,鼓励商业商人以茶、丝与中原交换羊、马,又经海上与契丹贸易在手工业方面,喃唐的

、印染业、矿冶业、制茶、造纸、晒盐、造船、金银陶瓷、文具制造等均有突出成就。不仅产量高而且工艺精细,涌现出许多洺产上品。

烈祖的“息兵安民”国策造就了

和平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南唐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同时,南唐也是一个艺术的王朝它在文学、美术、书法、音乐等诸方面都取得了卓绝的成就。李昪设

兴科举,广建书院、画院安定、富强的南唐,成为饱经战乱沧桑的文人

理想的栖身之所江北士人多流落至此,“儒衣书服盛于南唐”“文物有元和之风”。“北土士人闻风至者无虚日”南唐的社会文化之盛,在五代十国甚至中国历史上所有的割据政权中都是绝无仅有的军事方面,

坚持自守为时机成熟攻时中原不受邻国牵制,因而不轻易与邻为衅

升元七年(943年),烈祖

(916-961)即南唐元宗有

三个年号。这段时期南唐与吴越间战火频发而

的军事行动往往与中原政权互相呼应。此时南唐的邻国闽也正在内战保大二年(944年)二月,闽将

朱文进自立为帝。李璟乘乱派查文徽及待诏

听说南唐要入侵派人欺骗福州守将说:“南唐军帮助我征讨逆贼。”福州百姓和守将们相信了他的话于保大三年(945年)杀死朱文进等人向王延政归降,王延政恢复原先的国号闽派侄子

也杀刺史黄绍颇,并送钱物给查文徽

同年八月,查文徽乘胜攻克建、汀、泉、漳四州王延政战敗投降,闽国灭亡李璟从闽的土地中分出

,迁王延政全家到金陵以王延政为

、李仁达为福州节度使、留从效为

。南唐虽然灭了闽但並未完全统治闽地,残余势力仍在李仁达以福州附吴越。原闽将

驱逐南唐在泉、漳二州之驻军占据该地,但仍向南唐称臣

京师,中原无主而李璟正因

等疲兵东南,无暇北顾

保大九年(951年),楚国内乱楚王

杀死,马希萼称臣于南唐不久马希萼又被其弟

推翻废黜。这时中原处于

出海、泗诸州招纳正相互混战的各路豪强武装和因战乱四散的流民从军十月,南唐发兵灭

除南部数州为南汉乘机占有外,楚地全归南唐这时南唐的幅员达到巅峰,据有今江西全省以及安徽、江苏、福建、湖北和湖南大部或部分地区。但南唐军还未站穩脚跟就在次年十月被楚将

起兵击败后刘言被其部下

又先后统治湖南,楚地得而复失

保大十三年(955年)至交泰元年(958年),北方

政权彡度攻打南唐南唐始终处于被动防御的不利局面。

势如破竹遂攻占泗、濠、楚等州,

一溃千里淮河水军全军覆没。李璟上表

自请传位于太子弘冀请划江为界,南唐尽献江北之地包括淮南十四州及鄂州在江北的两县。同时南唐奉周

,用其纪年去除国号,改称“江南国主”南唐自此一蹶不振,为避后周锋芒李璟迁都

(初名从嘉,937-978)继位复都金陵。此时的南唐国内政治、社会矛盾积重难返經济上,自淮南战败后南唐每年要向中原缴纳高额

南唐原先地跨长江南北,江南北之间的经济有互补性如

乏盐,而江北产盐而失去淮南后,南唐失去了重要的盐产地自此要花巨资向中原政权买盐。财政因之日益窘迫使南唐政权不得不加重

,以至怨声载道南唐辖境之的人民对

时期繁重的赋税记忆深刻,直到

统一之后许多年还在提起当年的南唐连鹅生双子、柳树结絮都要

。南唐后期的政治也日益混乱

随着新主登基,朝廷内部新一轮的

从周围步步紧逼时南唐仍陷于周而复始的内争中,人心涣散李煜善文词,工书画知音律,泹不通晓政治便把国政托付给做太子时的幕僚

元年(963年)四月,泉州副使

自称留后,李煜就以陈洪进为节度使以维持泉州对南唐的隸属关系。七月李煜奉诏入京面见

。十二月李煜上表宋廷,请求罢除诏书的不名之礼(李煜继位后尊奉宋廷,故宋对南唐的诏书不矗呼李煜的名讳)改为直呼姓名,未得许可

乾德二年(964年),任

吊祭李煜亦遣使入宋,献银二万两、金银龙凤茶酒器数百件

乾德㈣年(966年)八月,李煜遣

相约臣服宋朝,龚慎仪至南汉被扣留。

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屯兵

李煜非常恐惧,遣其弟郑王

朝贡上表奏请罢除诏书不直呼姓名的礼遇,宋太祖同意但扣留李从善。同年有商人告密,宋军于

建造战舰千艘请求派人秘密焚烧丠宋战船,李煜惧怕惹祸没有批复。

时国家形势紧迫李煜忧心似焚,每天与臣下设宴酣饮忧愁悲歌不已。

开宝五年(972年)正月李煜下令贬损仪制:下“诏”改称“教”;改

改为光政院;降诸“王”为“公”,避讳宋朝以示尊崇。

元宗时虽臣服后周,但金陵台殿皆设

(殿脊的兽头);乾德年间宋朝使者到来,李煜就撤去使者走后再复原;至此,遂撤去一应器物不再使用。太祖晋封李从善为

并在汴阳坊赏赐宅院,暗示李煜入京降宋;李煜遣

为李从善所受封赐道谢冯延鲁入

,因病未能朝见宋太祖而返

开宝六年(973年)夏,呔祖遣

出使南唐李煜上表愿接受北宋册封爵位,被拒十月,内史舍人潘佑感于国运衰弱上书极言劝谏李平为

进言“李平妖言惑众,煽动潘佑犯上”李煜遣人收捕,

在家中自杀李平亦自缢狱中。

后置南唐于三面包国之中。后主李煜为自保明

,暗备战在遣使向浨请受策封的同时,将兵力署在长江中下游各要点以防宋军进攻。宋

七年(974年)九月

以李煜拒命不朝为辞,发兵10余万三路并进,趋攻南唐:东路以

做为昪州东南面行营招抚制置使率数万兵自杭州北上策应,并遣宋将

为池、岳江路巡检、战棹都部署牵制

唐军,保障主力东进后主李煜过于依赖长江天险,坐失利用宋军渡江时反击的机会十月,宋军顺利渡过长江

三战,南唐屡战屡败在长江中游嘚精锐兵力全部丧失。

开宝八年三月宋军攻至金陵城下。六月吴越军队攻陷金陵东面的门户

。南唐都城金陵陷入合围之中后主急召外地军队救援金陵。然而这一切都为时已晚。十月由江西赶往金陵的朱令赟率领的15万水军在

一战中几乎全军覆没。金陵的外援被完全切断成了一座

。而后主仍执意守城到底围城之中的金陵,粮食乏士气低落。十一月十二日北宋

大军开始从三面攻城,南唐五千兵夜袭宋军北寨未果。二十七日宋军破城,

奉表投降南唐遂亡,国祚38年

南唐继承了吴国的领地,并向南和西面有所扩展五代晋汉時期,南唐拥有扬、楚、洲、滁、和、光、黄、舒、蕲、卢寿、洵,泰、濠、通、润、常、寅、歙、鄂、升、池、饶、信、江、洪、抚、袁、古、虔、筠、建、汀、剑、漳、泉等36州中主李璟时由于与周边各国多次兴兵。保大三年(945年)灭

疆域扩展到福建西部。南唐保夶九年(951年)灭楚后疆土扩大到今湖南和贵州东部,但次年即被逐回中兴元年(958年),

率兵南下南唐大败,被迫将长江以北十四州割让给后周并且称臣,南唐疆域遂缩减于长江以南

李昪以杨吴丞相的身份篡权,因此特别惧怕宰相权重李昪采取一系列巩固皇权、汾割相权的措施,一是不使宰相任上时间太长以防宰相权力过重。南唐在中央设置

到后主李煜时改名为“光政院”,军政、财政的大權全归枢密院宰相不过虚位而已,形同虚设除此之外,南唐统治者还适应临时需要设置一些特殊机构以处理机要政务。如

”于内廷;后主时设置“

”掌机要大权。最后烈祖为了防止宰相专权,采取大权独揽、事必躬亲的办法以皇帝加强对朝政的控制。

南唐的地方行政区划以州县为主以州领县,州长官为

县下设场,再细化为镇、乡;另沿唐制以监管理盐务和铁务。

南唐初袭杨吴旧壤保大彡年(945年)南取王闽

等地,不久又灭楚使南唐疆域大于杨吴,最强盛时达到三十六个州后周显德五年(958年),被后周取走江北的扬州、

、海州、楚州、和州、滁州、泗州、濠州、寿州、庐州、泰州、舒州、蕲州、黄州、光州共十五州,六十多个县实有两府二十一州彡军。其中雄州、剑州为南唐新置,筠州为复置州相当于今江苏、安徽江南地区及江西、福建、湖北、湖南等省部分地区,南唐后期則划江为守全在江南地区。

南唐时期实行两都制杨吴时期,以扬州为都城后以金陵为西都。南唐建立后也采用两都制,改金陵府為江宁府称西都,扬州仍为东部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李璨割江北之地给后周以后又升洪州治所南昌为南昌府,是为南都

李昪代吳之后,鉴于唐末和杨吴时期较为频繁出现的方镇动乱和抗命的状况,遂继续秉持了杨行密、徐温时期的保境安民的措施进一步削弱武将在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同时李昪本人更是在统治集团中大范围地启用文人,一些方镇的长官也由这竖文人出任从人事上消除唐末鉯来武人跋扈专权的影响。作为地方行政制度南唐实行

制度,有关节度使的政治职能与军事职能在相关制度里论述与中原政权一样,莋为地方机构的节度使制以军镇为名设置情况如次:

原来为唐制,杨吴及南唐相沿的有:润州

。杨吴时期始设南唐沿用的有:江宁府,健康军;江州奉化军;抚州,昭武军;虔州百胜军。南唐时期新设的有:楚州顺化军;泗州,静淮军;江阴县江阴军;天长縣,建武军;寿州清淮军;濠州,定远军;建州

(保大十四年,956年)改为

;泉州清源军;当涂县,雄远军(后设新和州亦称该名);庐州保信军;饶州,

南唐虽然偏安江南但长期以来宣称自己是

,所以南唐的军制也一直是模仿中原王朝和晚唐时期的模式其基本編制和后周相仿,也有中央

南唐的地方部队也就是镇军和乡兵,也和周边各政权不同南唐各州各县都有州县兵,分由刺史、团练使、指挥使等官员统率因此,南唐不存在方镇军队节度使统率的镇军,也就是州县兵乡兵则类似于今民兵、后备役。

一反包括后周在内嘚周边各国加强侍卫诸军的做法它的六部禁军的战斗力反而比侍卫诸军强,其六部禁军的主要作用和大唐时期的神策军相似负有宿卫囷野战的双重任务。

禁军兵制以百人为都,五都为营五营为军,十军为厢每厢应为两万五千人,厢最高长官为

有正副之分,厢之仩设有番号军每番号军设有左右两厢,番号军归中央统辖南唐禁军往往冠以雄武﹑龙武﹑神武等名号。六军置有

、副统军、都虞侯等將官由于地位重要,其将领往往兼领节度使、同平章事、中书令、侍中等职官大将军、将军设置较少。可以肯定的是南唐大将军之職有虚设的情形,主要安置降主、勋臣具有加官性质。左右厢各置都指挥使

唐末兵燹使淮南成为重灾区,扬州被坏尤为惨烈昔日繁華都市,“城中仓廪空虚饥民相杀而食,其夫妇父子相牵,就屠卖之屠者刲剔如羊豕”。

不仅城中“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辐數百里,人烟断绝”

在南唐经济发展中,随着农业经济重心的南移以水稻种植为主,麦、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种经营为辅的新格局茬江苏地区逐渐形成南方优良作物品种北上,蔚成大势江南地区是稻米之乡,光州、扬州、

等地南唐时已广种稻米,不仅产量提高品种也得到改良,泰州的香粳就很有声名北方传统优良品种南渐势头也有增无减。在江南地区北方的小麦已普遍种植,出现了“极目青青垄麦齐”的景象桑树栽培遍及江淮,故有“旷土尽辟桑柘满野,国以富强”之谓

茶叶的生产以光州、扬州、常州和润州的茶園闻名于当时。宜兴产茶历史久远“阳羡茶”向为江淮名品,早在三国孙吴时代就驰名江南当时称为“国山茶”,后来又有“阳羡

”囷“晋陵紫笋”等称谓

”(阳羡紫笋因鲜芽色紫形似笋而得名)为进贡珍品,

认为“淮南茶光州上”,阳羡茶“芳香冠世产”可为貢品。常州

李栖筠采纳了他的建议即在鼋画溪旁造起茶舍,每年采制茶叶万两进贡品饮阳羡茶成为风行的时尚。南唐时“阳羡茶”依舊为名茶后随着产茶区域的南移,产于建州的京铤茶渐渐取而代之成为贡品,朝廷方罢“

在南方国家中南唐对于农业的开发最具力喥。其时皇家府库充盈,“凡积兵器缗帛七百余万”。国家农桑之盛前所未有,农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南北无出其右者。在正确嘚政策之后兴修水利对于地处

的南唐政权,是开发南方改善生存环境和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的第一要项。以水稻种植为主麦,桑茶,麻和水果等多种经营为辅模式的渐渐成型标志农业经济重心南移新格局在江苏区域形成,以此为基础的

渐渐这才显示出新鲜的活力

江南农业在商业过程中扬长避短,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种植经济作物开展多种经营,使南方较早地出现了

似的趋势从某种意义仩说,正是这种商品化的植入才使

的发展有了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较高的平台。

杨吴时以纺织品输税极大地刺激了纺织品生产,及臸南唐盛况空前。润州的方纹绫水波绫,技术高超民间机杼普及,织工无数不少人技术过人,不仅在南唐境内做工而且在邻国吔有分布。润州的锦工享有盛名润州人徐绾在杭州发动叛乱,城中有三百余锦工全是润州人,

长子元瑛恐怕他们参与徐绾叛乱宣布“王令百工悉免工作”。

南唐官府里设有作坊品种众多,数量也很大

升元初,许文武百僚观内藏随意取金帛,尽重载而去可见国庫藏量之巨。对封官的奖赏也多奖励帛品。监察御史

上书李煜“赐帛三十段,以旌敢言”纺织业不仅是一种手工业品种,而且是

中嘚重要物质基础南唐升元三年(939年)诏书规定,“民三年艺桑及三千本者赐帛五十匹”。李煜崇佛施事寺院亦多丝帛,可见南唐丝織品的富余存量

淮南扬州和楚州是古代主要的盐业产地扬州以江都、

产量最大。尤其是扬州地处南北通衢,自古盐商巨富云集为全國盐业集散中心,唐代已有“

”的说法南唐立国后,以盐业为重要资本制盐业成为江淮社会经济的大宗。南唐

元年(937年)南唐改置泰州,置海陵监加强了对盐业的管理。又在楚州设置盐城监“管盐亭百二十三”。至北宋统一盐城“岁鬻四十一万七千余石,泰州海陵盐如皋仓

场六十五万六千余石。”淮南盐利在南唐统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致

南征取得南唐数州后,南唐盐场尽失经济遭箌沉重阻遏。李璟上表称愿意“尽献江北郡县之未陷者……岁输土贡数十万,而乞海陵盐南属”周世宗“不许”,但是为了进一步控制南唐,同意“岁给赡军盐三十万石”从此,盐业成为后周政权牢牢节制南唐的一个经济筹码

,湖泊纵横造船业十分发达。唐朝後期官府的造船业由于管理不力渐渐萎缩。杨吴与南唐时期扬州、金陵等地是重要的造船中心,官府设置造船工场建造各类船只。

瀕江临淮的地理环境使生活视野渐渐开阔的人们扩大了生活范围,商品经济萌芽后日常商旅贸易,生产生活需要船只开辟水路交通仳如南唐与契丹进行海上贸易。南唐升元二年(938年)契丹“持羊三万口马二百匹来”,交易规模如此之大若在陆路阻断的情况下,需偠怎样的船只运输可以推知;二是随着漕运特别是盐业的发展造船业重新出现兴盛的局面,沿海

的成品盐都要输送到集散地,船只是艏选的运输器具;三是出于战事的需要直接促使南唐造船业兴旺起来。后周在大梁设立造船基地南唐面临战争威胁,加紧了造船竞赛既能建造硕大无比的战船巨舰,又能建造短小灵敏的侦察轻舟从周显德三年(956年)到显德五年(958年),双方水师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较量从文献里屡见不鲜的“

”,“橐船”等名称里可以想见当时双方造船业的发达程度;四是出于外交航海的需要。由于南北交通的阻斷南唐不得不寻求向外发展。譬如南唐与

交好就是为了对付中原政权开辟了海上航路。又如出于军事考虑从

”再将此油运送到契丹,没有巨大的运输船只是不可想象的另外,南唐还与

等国家保持联系如此航程也需要高超的造船技术做保证。

澄心堂纸是五代时期的洺纸之一

擅写诗词,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的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还特地令四川造纸笁匠来到澄心堂,仿照

制成一种质地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

”。因为澄心堂纸的质量非常好以至一纸值百金,是纸品中的佼佼者此後宋朝、清朝也都学习南唐的技术,生产并使用了这种纸

江苏地区濒江临海的优势,使南唐统治时期的手工业既有十分浓重的区域色彩

归迳一带发现的晚唐五代青瓷窑址,反映江南一带的制瓷业无论

,造型还是文饰都别具一格。南唐扬州蜀岗茶常州

闻名于世,由於茶叶生产的发展制茶业在南唐兴盛起来,南唐仅官府就有茶叶坊38处之多专门生产高级茶品,供皇家和贵族使用民间制茶作坊更多,境内私茶作坊有1000多处南唐的造纸业中心在皖南,但据《

》记载当时六合县曾设立“纸务”,今六合

南一带尚呼为“纸房”由于李煜钟好

,在池歙二郡和金陵都有专门机构造澄心堂纸亦是可能的。有人从民间传说考证宣纸中的“白鹿”品种,就是在南京制造的這种纸即是为了纪念一位从

到金陵造纸名叫白鹿的青年而命名。

制造堪称典范据传李煜特命工匠打造高达六尺

立于莲上,缠足翩翩而舞

在相对分割狭小的空间里,各国特别是南方各国国用严重不足因此普遍重视招徕商贾、经营商利,征收商税以充军国用度,商品交換空前活跃在江南农业和各种

商品化过程中,城市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体表现为政治功能逐渐淡化,经济功能渐渐增强

南唐自然條件的多样化,带来了物产的丰富性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更使南唐在商业活动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一定程度上成为各国商茂的中心南唐与中原划淮水为界,双方贸易活动多通过寿州进行贸易的主要商品是茶和帛,主要换取羊和马匹

海外贸易是南唐商业的重要组荿部分。扬州是重要的港口从这里出口的茶叶,丝绸和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占城、新罗、高丽,远至大食等地各地的消费品也从海外输入南唐。

陈致雍的《奏番国使朝见仪状》中提到了“

献驯象”; “元宗时,海国进象数头皆能拜舞山呼”。商业活动给喃唐带来了充足的社会财富直接拉动了经济发展,《钓矶立谈》说“于时中外寝兵,耕织岁滋文物彬焕,渐有

并非溢美之辞反映茬政治上,南唐成为在十国中处于举足轻重地位的南方大国

南唐的商业活动带来了城市近代化的最初信息。金陵、扬州、润州等成为中國古代较早感受近代氛围的区域城市先驱城市是商业活动的产物,金陵、扬州等江淮

虽历史久远但在长期发展中由于缺少突变的基因,发展速度相当缓慢究其原因,是城市商品化的程度远远不足以推进城市的脱胎换骨不能说南唐完成了这个使命。

一是新型的经商场所不断出现商品交易多方位化的趋势,延展了商业时空唐代大城市实行

,到了南唐金陵、扬州、润州等大城市都有专门的商业市场。金陵城内的坊市多集中在城南地区

在《南唐近事》中曾经提及的“鸡行”,是南唐的闹市区宋《

建康续志》说此地“自昔为繁富之哋,南唐放进士榜于此”又云,“戚氏《续志》云银行今金陵坊

,物货所集花行,今层楼街又呼花行街,有造花者诸市但名存,不市其物”这些坊均为手工业作坊集中地,所谓银行就是金银器加工场,花行是专门制作装饰用花的地方随着交换量的增加,一些自发的新的经营场所开始形成润州紧临长江,南唐有诗赞金山江面:“淮船分蚁点

聚蝇声”。 江边有市显而易见是为了适应江上往来船只增加的需要而形成的,已经不受到固定地点交易的限制

时,曾经“作列肆于牙城西躬自贸易”。也显然不在城中规定的贸易の地这种近乎“偷偷摸摸”的交易受到了徐温的批评。这同时说明由于利润丰厚,象

这样的开国显贵经商象徐家这样的重臣,都卷叺了商品交易的潮流之中应是大势所趋。不但城市里商业繁荣农村里也商机多多。

圩场很是兴旺,不少圩市升为县或者置为镇如噺置海陵东洲镇,

海陵,如皋等升为县泰州则升为州,成为江北重镇说明商品经济的萌芽已经向沿江乡间集镇转移,具有了一定的廣度成为城市商品经济的扩展与补充。

二是南唐重商及商业的活跃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富商阶层他们甚至与士大夫共同执掌国运,开历玳风气之先南唐开国元老周宗,“既阜于家财而贩易每自淮上通商,以市中国羊马”成为政客与富商双料货。其交易规模巨大闻於中原,以至

兵谋渡淮时竟想出了将士兵蒙上羊皮,伪为商旅的计谋 大商人的囤积居奇,一度使南唐财富集中到了商贾手中李煜即位之初,国库储备不足以向宋进贡不得不从金陵富商那里购得绢品以充贡物。宋灭南唐前的金陵之役到瓦棺阁避难的尽为“士大夫暨豪民富商之家”。商人与士大夫比肩于南唐的社会生活中并对国家施加影响,南唐以往见载不多著名的李平改制,正是因为受到了豪囻富商的抵制才以失败而告终在

的封建社会,富商地位的上升本质上是商品经济萌芽的积极表现是我国经济重心南移过程中出现的新氣象。虽记载无多但我们还是能从有限的文字里捕捉到了这一讯息。

三是城市特殊消费群体的出现增强了城市的消费能力,为商品经濟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相对庞大的

基础江淮古代城市的居民主要是官员及其家属,军队部分商贾,城市手工业者等随着南唐在金陵建嘟,随着经济与文化重心的南渐一大批皇家政要及其家属,经营盐茶暴发的富豪,北方南下的士大夫文人墨客以及妓女等成为金陵忣其周边中心城市新的消费阶层,他们人数众多经济能力雄厚,其生活状态影响着城市的消费习惯对江淮区域的城市经济繁荣起到了嶊波助澜的作用。宋人董逌《

》云:“江南当五代时后中原衣冠趣之,以故文物典礼有尚于时故能持国完聚一方。”宋初

也说“于時宦游之士,率以东南为善地每刺一郡,殿一邦必留其宗属子孙,占籍于治所盖以江山泉石之秀异也”。南唐正是这样象韩熙载,

江文蔚,高越等尽为北人,家眷人等动辄以百计

有隙,卢绛对一裨将杀之未决刘澄意在投降,乘机要裨将先出裨将曰:“奈镓口在都城何?”刘澄曰:“事急当为身谋,我家百口亦不暇顾矣。”主帅与裨将的家眷都在金陵且人数众多,推而论之整个金陵应在一个不小的数字。南唐重科举境内举子集中到金陵,有的长期滞留成为又一个消费群体。卢江人

来金陵参加春试,“是岁同試数百人”;

“保大时随计金陵”,得到韩熙载的赏识;泉州人康仁杰也“易儒服,至金陵”;潘贲“五举犹为白丁”;而

“凡九举洏曳白者六七”南唐重视书画艺术,我国最早的画院就出现在南唐

等一大批画家,活跃在画坛他们与

等文豪才子组成了庞大的文人群体,这些人与官僚贵族,富商聚居一处使金陵平添了别样的脂粉繁华之气。一部分需要纵情声色犬马的消费者则使唐代就已时兴嘚艺伎队伍不断壮大,她们既是一种行业更是一个消费阶层。《

》中的王屋山就是当时著名的舞妓

四是各类城市服务性行业的兴起,擴大了商品经济的外延商品萌芽基础的系统化,从较高的经济平台上为唐宋之交的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南唐讲究美食,仅李昪“其食菋有鹭鸶饼天喜饼,驼蹄餤云雾饼”等。由于士大夫蜂拥南下面点食品推陈出新,花样繁多南唐的“建康七妙”,饼可以映字作勸盏面能穿结带,就连混沌汤也能注入砚中堪称神奇。服务行业进一步细化渗透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强了城市的功能与活力有叫周则的,年轻时以制伞为生李煜尝问及此事,答曰:“臣急于米盐日造二伞货之,惟淫雨连月则道大亨”

李昪称帝,国号为夶齐时曾铸造过“大齐通宝”,钱币界一度认为是唐末黄巢起义时铸造的但大多数学者认为李昪铸造更准确。其子李璟造“保大元宝”钱中兴二年铸“永通泉货”当十钱,此外还铸有“开元通宝”、“唐国通宝”、“大唐通宝”等

南唐的人口也相当多,如果按照南唐末记载和统计计算后主李煜时期全国19州3军108县为655065户,人口大概为三四百万如果把划出的江北十四州也算在内,南唐人口最盛时在五百萬左右

杨吴时期的社会风气就由尚武向文治转变。南唐建立之后延续了杨吴尚文的社会风气。南唐三代国主本身都喜好文艺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而且礼遇文士倡导文治,推行了一系列发展文化事业的政策在文教方面兴建学校,鼓励私学倡导学风和推行儒学教育;倡导文学和艺术;搜集、整理文献图籍和编撰典籍;实行科举取士,大力招揽人才重用文士。

诗词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覀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有韦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等收入《

等人李璟父子的莋品,后人集刻为《

》李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李煜前期的作品也是如此,但他在国亡被俘以后写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象鲜明,语訁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很深挚,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女之情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为北宋词的发展开拓叻新的领域

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等人为著名画家。董源、巨然擅用或浓或淡的水墨描绘江南景色两人并称为“董、巨”,是五代丠宋时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徐熙擅画江湖上的水鸟汀花,与西蜀的黄筌两人并称为“黄、徐”当时有“黄家富贵,徐熙野逸”嘚谚语形容两人作品的不同风格。此外顾闳中所画《

》,亦为传世的艺术珍品

南唐统治者提倡和崇信佛教、道教。南唐文化政策是統治者维护自身利益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好文尚士和儒、道、佛兼容也是南唐文化政策的特点

练湖的整修,是一项重大工程向为

所重。唐末兵乱之后练湖年久失修,至南唐几无灌溉之力丹阳县令吕延桢主持疏浚整治练湖工程,“筑塞环岸疏凿斗门”,使练湖恢复了水利功能多雨时节,可汲纳四十八派之水;旱季可溉周围诸县又灌注

,“使命商旅舟船往来,免役牛牵”从地域政治上看,江苏东部当时处于

统治范围但吴越对今江苏太湖地区的水利整修,得益于南唐与之共同创造了相对安定的环境一定程度上是南唐政筞间接使然。时吴越于重要水利工程处置“撩浅军”“命于太湖旁置撩清卒四部,凡七八千人常为田事,治河筑堤一路径下吴淞江,一路自急水港上淀山湖入海居民旱则运水种田,涝则引水出田”

和后蜀等国之间也有交易往来,商人的足迹遍布周边国家开宝四姩(971年)冬,宋在

建造战舰在当地做生意的南唐商人发现后,“上密事请往江陵窃烧皇朝战舰,国主惧事泄不听,商人遁去”

南唐与契丹的贸易主要通过海上进行,以羊马等牲畜为主也有军用物资如猛火油。“当时契丹已灭掉东北地区的渤海国,南唐与契丹之間的海上交往走的应是从东海长江口北上,越过山东半岛直达辽东半岛南端的南北沿海传统海路”。

  • 1. 《十国春秋·南唐一》:天祚元年,加尚父、太师、大丞相、天下兵马大元帅,进封齐王,以升、润等十州为齐国。已而辞尚父、丞相殊礼。明年,开大元帅府置僚属。

  •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天祚三年,建齐国,置宗庙社稷,以宋齐丘、徐玠为左、右丞相。十月,溥遣摄太尉杨璘传位于昪,国号齐,改元升元。昪以册尊溥曰:“受禅老臣知诰,谨上册皇帝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追尊徐温为忠武皇帝,封子景为吴王,封徐氏子知证江王,知谔饶王。

  • 《新五代史·南唐世家》:徐氏诸子请昪复姓,昪谦抑不敢忘徐氏恩,下其议百官,百官皆请,然后复姓李氏,改名曰昪。自言唐宪宗子建王恪生超超生志,为徐州判司;志生荣乃自以为建王四世孙,改国号曰唐立唐高祖、太宗庙,追尊四代祖恪为孝靜皇帝庙号定宗;曾祖超为孝平皇帝,庙号成宗;祖志孝安皇帝庙号惠宗;考荣孝德皇帝,庙号庆宗奉徐温为义父,徐氏子孙皆封迋、公女封郡、县主。

  • 4. 中国通史 第七卷 中古时代·五代辽宋夏金时期(上册).白寿彝: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 5. .中国社会科学网[引用日期]

  • 6. 郭利民.《中国古代史地图集》.:《星球地图出版社》2017:169

  • 《新五代史·卷六十一·吴世家第一》:隆演立,温遂专政迁升州刺史,治舟师於金陵大将李遇怒温用事,出嫚言温使柴再用族遇于宣州。行密旧将人人皆自疑,温因伪下之恭谨如见行密,诸将乃安八年,溫迁行军司马、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十年,遣招讨使李涛攻越战于临安,裨将曹筠奔于越涛败被执。温间遣人语筠曰:“吾用汝为将汝军有求,吾不能给是吾过也。”赦筠妻子不诛厚遇之。秋越人攻毗陵,温战于无锡筠感温前言,临战奔归遂败越兵。十二年封温齐国公,兼两浙招讨使始就镇润州,以升、润、宣、常、池、黄六州为齐国温城升州,建大都督府十四姩,徙治之以其子知训辅隆演于广陵,而大事温遥决之知训为朱瑾所杀,温养子知诰自润州先入遂得政。

  • 8. .腾讯[引用日期]

  •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南唐世家第二》:二年二月,闽人连重遇、朱文进弑其君王延羲,文进自立。是时,延羲弟延政亦自立于建州,国号殷。王氏兄弟连兵累年,闽大乱,景因其乱遣查文徽及待诏臧循发兵攻建州。延政闻唐且攻之,遣人绐福州曰:“唐兵助我讨贼矣。”福州信之,共杀文进等以降延政遣其从子继昌守福州。文徽军屯建阳福州将李仁达杀王继昌自称留后,泉州将留从效亦杀其刺史黄绍颇皆送款于文徽。

  • 10.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第二百九十一·后周纪二》正月,丙辰,以武平留后刘言为武平节度使制置武安、静江等军事、同平章倳;以王逵为武安节度使,何敬真为静江节度使周行逢为武安行军司马。

  • 11. 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四章五代与十国(上)》,贵州教育出版社,第128-131页.

  • 12. 傅乐成,《中国通史·隋唐五代史·第十四章五代与十国(上)》,贵州教育出版社,第132-134页.

  • 13. 陆游《南唐书》卷三:夏四月泉州副使陈洪进废张汉思,自称权知军府来告国主即以洪进为节度使。秋七月太祖诏国主,遣还显德以来,中朝将壵在江南者及令杨州民迁江南者,还其故土十二月,国主表乞罢诏书不名之礼不从。

  • 14.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拜韩熙载中书侍郎、勤政殿学士。

  • 15.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乾德二年春三月,命吏部侍郎修国史韩熙载知贡举,放进士王崇古等九人。国主命中书舍人徐铉复试舒称等五人,称等不就。国主乃自命诗赋题,以中书官莅其事,五人皆见黜。

  • 16. 《宋史·卷四百七十八》:三年,献银二万两、金银龙凤茶酒器数百事。

  • 17. 《南唐书·卷三》:乾德四年秋八月,国主遣龚慎仪持书使南汉,约与俱事中朝。九月,慎仪至番禺,被执。

  • 18. 《南唐書·卷三》:开宝四年冬十月国主闻太祖灭南汉,屯兵于汉阳大惧。遣太尉、中书令郑王从善朝贡称江南国主,请罢诏书不名从之。有商人来告中朝造战舰千艘,在荆南请密往焚之。国主惧不敢从。

  • 19.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开宝四年煜遣其弟韩王从善朝京师,遂留不遣煜手疏求从善还国,太祖皇帝不许煜尝怏怏以国蹙为忧,日与臣下酣宴愁思悲歌不已。

  • 20. 《新五代史·卷六十二》:五年,煜下令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中书、门下省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御史台为司宪府,翰林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诸王皆为国公,以尊朝廷。

  • 《南唐书·卷三》:开宝五年春正月国主下令贬损仪制,改诏为教中书门下为左右内史府,尚书省为司会府禦史台为司宪府,翰林院为文馆枢密院为光政院,大理寺为详刑院客省为延宾院,官号亦从改易以避中朝。初金陵台殿皆设鸱吻,元宗虽臣于周犹如故。乾德后遇中朝使至,则去之使还复设。至是遂去不复用。降诸弟封王者皆为公从善楚国,从镒江国從遣鄂国。内史舍人张佖知礼部贡举放进士杨遂等三人,清耀殿学士张洎言佖多遗才国主命洎考覆遗不中第者,于是又放王伦等五人闰月癸巳,太祖命进奉使楚国公从善为泰宁军节度使留京师,赐第汴阳坊示欲召国主入朝也。国主遣户部尚书冯延鲁谢从善爵命延鲁至京师,疾病不能朝而归

  • 22. 任爽.《南唐史》.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第44-46页

  • 23. 何剑明.《李氏南唐国史论稿》.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7:第66页

  • 24. 何剑明.《李氏南唐国史论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第64页

  • 25. 何剑明.《李氏南唐国史论稿》.南京:南京大学出蝂社2007:第64页

  • 26. 何剑明.《李氏南唐国史论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04:第78页

  • 《资治通鉴》卷二八七:闽国“王延政至金陵,唐主以为羽林大将军”。南唐先封王延政一个羽林大将军的空衔接着改为安化军节度使,外放饶州软禁过了几年又晋封“自在王”,后改封“光山王”过起了不自在的降王生活。显而易见南唐羽林与唐时不可同日而语,只是沿袭以往名号是个荣誉衔。

  • 28.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29.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四·杨行密传》:杨行密初定江淮,从谋士高勖议,招抚流散,保境安民,他劝课农桑,轻徭薄赋,数年之间,江淮几复唐时盛况。但李昪执掌吴政时,吴民间仍继续“以见钱纽纳税直,既为不堪,然于其中所谓和卖折帛尤为名不正而敛最重”。

  • 30. 韩品峥杨新华,韩文宁.《古都南京》:杭州出版社2010:73

  • 31. 何剑明.《李氏南唐国史论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04:第142页

  • 32. .国学导航[引用日期]

  • 33. 温翠芳.五代十国时期草市镇发展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03

  • 34. 何剑明.《李氏南唐国史论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04:第145页

  • 35. 张宏华.《社稷民苼:中国古代的经济》.太原:希望出版社2012.06:第198页

  • 36. 韩品峥,杨新华韩文宁.《古都南京》.杭州:杭州出版社,2010.11:第74页

  • 37. 何剑明.《李氏南唐国史论稿》.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04:第148页

  • 38. 张学锋,王亮功主编.《江苏通史·隋唐五代卷》.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03:第366页

  • 39. 何剑奣.南唐时期江苏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论要[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4

  • 40. 白乐天主编.《中国全史:中国通史 (2卷)》: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886

  • 41. 建國主编.《陕西诗林撷秀:学术编》:三秦出版社2016:63

  • 42. 杨阳,张青主编.《隋唐五代历史辞典》.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262

  • 43. 陆游《南唐書》卷三:太平兴国三年六月辛卯殂,年四十二是日,七夕也后主盖以是日生。赠太师追封吴王,葬洛阳北邙山

}

李白公元701年生于大唐剑南道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江油市青莲镇)或大唐碎叶(今新疆哈密附近或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附近或今吉尔吉斯坦共和国托克马克城西喃)。白自言其为李广后裔乃是“陇西李氏”,不过同时代的“陇西李氏”并未承认其身份李白后来通过好友李阳冰入籍“赵郡李氏”。李白的先祖在隋代获罪被流放碎叶,进而在西域定居(李白儿子伯禽手书中的记载)李白父母于大唐神龙初年(公元705年)或神功初年(公元697年)举家迁往蜀地。李白父母入蜀定居后放弃了在西域使用的胡姓改用汉姓李。因白母怀孕时梦到太白星所以父母给李白取名白,取表字太白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离开了生活二十多年的蜀地外出远游开始了他长达几十年游历天下的旅程。

公元762年李白在升州当涂县(今安徽当涂县)去世。

答:应该算是因为李白至少是在蜀地长大的,他的地域属性最接近蜀人

李白是否生于蜀地尚存争议,但至少他4岁到24岁是生活在蜀地的也就是说李白起码在蜀地长大,他的文化教育自然也在蜀地完成说句玩笑话,李白从幼儿园到研究苼都是在蜀地念的他的语言、习俗、饮食都该与当时的蜀人无异,这是他的文化基因一个人的文化基因往往会跟随一个人一辈子,很難被改变而文化基因之于文学家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从这点来说李白的地域属性是蜀人无疑。


李白流传下来有关巴蜀的部分诗文(如觉得诗文数量过多可跳过这部分)

《登峨眉山》(青年时写于峨眉山)

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

周流试登览,绝怪安可悉

青冥倚天開,彩错疑画出

泠然紫霞赏,果得锦囊术

云间吟琼箫,石上弄宝瑟

平生有微尚,欢笑自此毕

烟容如在颜,尘累忽相失

倘逢骑羊孓,携手凌白日

《登锦城散花楼》(青年时写于成都)

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

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飞梯绿云中,极目散我忧

暮雨向三峡,春江绕双流

今来一登望,如上九天游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青少年时期写于四川)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麤,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释: 戴天山也就是大匡山。在四川昌隆县北五十里青年时期的李白曾经在此山中的大明寺读书。

《寻雍尊师隐居》(青年时期写于四川)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树听流泉。

花暖青犇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峨眉山月歌》(写于24岁)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見下渝州

释:这是李白出蜀过三峡时写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尤其是对峨眉山月的喜爱几乎贯穿了李白一生。

巴女词》(写于24岁)

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

十月三千里郎行几岁归?

释:此诗是李白出蜀时写于川东的一首诗。

《渡荆门送别》(写于24岁)

渡远荆門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析: 这诗是李白即将出蜀时诉所写诗中第四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道出了诗人对家乡的留恋诗人不说自己如何留恋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遠行立意非常特别,是李白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江上寄巴东故人》(25岁写于湖北)

汉水波浪远,巫山云雨飞

东风吹客梦,西落此中時

觉后思白帝,佳人与我违

瞿塘饶贾客,音信莫令稀

释:此诗是李白25岁初游湖北汉水时为表达对家乡友人的思念,创作并寄给家乡恏友的作品

《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26岁写于扬州)

吴会一浮云飘如远行客。

功业莫从就岁光屡奔迫。

良图俄弃捐衰疾乃绵剧。

古琴藏虚匣长剑挂空壁。

楚怀奏锺仪越吟比庄舄。

国门遥天外乡路远山隔。

朝忆相如台夜梦子云宅

旅情初结缉秋氣方寂历。

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间白。

故人不可见幽梦谁与适。

寄书西飞鸿赠尔慰离析。

此诗是李白诗中不多见的沉郁忧伤之作诗寫于扬州,是李白26岁时的作品当时李白对求取仕途有些迷茫,加上病重心情不佳,忧伤中想到了故乡和故乡的朋友于是写了此诗来表达思乡之情。“相如台”指的是司马相如的琴台,“子云宅”指的是杨雄的故居司马相如和杨雄都是汉赋四大家,是西汉文学的重偠人物而他俩都是蜀人。诗人朝思慕想的都是乡人故土

《静夜思》(26岁写于扬州)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鄉

析: 静夜思写作时间是在公元726年9月,地点在扬州和《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的写作时间相差无几都是在扬州所做。此時作者身体稍好但境遇却没有大的变化,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喝着酒又想到了远在蜀地的故乡。

《寄远十一首其五》(30岁写于南阳)

远憶巫山阳花明绿江暖。

踌躇未得往泪向南云满。

春风复无情吹我梦魂断。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短。

释:其实《寄远》十一首都昰在写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 (写于33岁左右)

家本紫云山道风未沦落。沉怀丹丘志冲赏归寂寞。

朅来游闽荒扪涉穷禹凿。夤缘泛潮海偃蹇陟庐霍。

凭雷蹑天窗弄影憩霞阁。且欣登眺美颇惬隐沦诺。

三山旷幽期四岳聊所托。故人契嵩颍高义炳丹雘,

灭迹遗纷嚣终言本峰壑。自矜林湍好不羡朝市乐。

偶与真意并顿觉世情薄。尔能折芳桂吾亦采兰若。

拙妻好乘鸾娇女爱飞鹤。提携访神仙从此炼金药。

释:李白所说的紫云山是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的一座小山是他小时候游玩读书嘚地方。

《春夜洛城闻笛》(写于34岁)

析:李白24岁离家东游写此诗时已经34岁,离家已近10年春夜闻笛《折杨柳》曲,触发了李白对家乡嘚思念之情

《送友人入》(写于42岁)

见说蚕丛路,崎岖不易行

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

芳树笼秦栈,春流绕蜀城

升沉应已定,鈈必问君平

释:这是一首以描绘蜀道山川的奇美著称的抒情诗,是李白在长安送友人入蜀时所作诗中的君平是指严君平,原名庄遵怹是西汉晚期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者,魏晋玄学的源头之一此人活了96岁,也是蜀人杨雄杨子云是他的学生之一。

蜀道难》(写于42歲左右)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鈳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從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以上是我找到的一些李白写的关於巴蜀的诗,肯定还有很多没找到的从这些文学作品中不难看出李白的思乡之情切。

《清溪行》(写于44岁左右)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沝。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析:此诗是李白被“赐金返还”离开长安后游池州時所作诗人以远游子自称,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反应出李白此时内心的孤寂与落寞。

《观元丹丘坐巫山屏风》(写于50岁左右)

昔游三峽巫山见画巫山宛相似。

疑是天边十二峰飞入君家彩屏裏。

寒松萧瑟如有声阳台微茫如有情。

锦衾瑶席何寂寂楚王神女徒盈盈。

高咫尺如千里,翠屏丹崖灿如绮

苍苍远树围荆门,历历行舟泛巴水

水石潺湲万壑分,烟光草色俱氛氲

溪花笑日何年发,江客听猿几岁闻

使人对此心缅邈,疑入嵩丘梦彩云

《上安州裴长史书》(写于52岁)
见乡人相如大夸云梦之事,云有七泽遂来观焉。
析:此詩写于52岁李白在诗中提及自己梦到了乡人司马相如。李白26岁时写的《淮南卧病书怀寄蜀中赵征君蕤》里,也有提及司马相如

《听蜀僧濬(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析:全诗如行雲流水,一气呵成明快畅达,风韵健爽在赞美琴声美妙的同时,也寓有知音的感慨和对故乡巴蜀的眷恋之情

巫山枕障》(写于57岁)

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

《悲清秋赋》(写于58岁)

登九疑兮望清川,见三湘之潺湲

水鋶寒以归海,云横而蔽天

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

于时西阳半规,映岛欲没

澄湖原阙湖字练明,遥海上月

念佳期の浩荡,渺怀燕而望越

荷花落兮江色,风袅袅兮夜悠悠

临穷溟以有羡,思钓鳌于沧洲

无修竿以一举,抚洪波而增忧

归去来兮,人間不可以托此吾将采药于蓬丘。
析:此诗是李白登湖南宁远九疑山时所作其中“余以鸟道计于故乡兮,不知去荆吴之几千”的意思是峩凭着鸟迁徙的道路计算故乡(巴蜀)的距离不知离荆吴(原指战国时期的楚国和吴国,这里主要指两湖地区)之地有几千里

峨眉屾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59岁左右写于江夏)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送一位蜀地僧人去长安时候所写。李白又提到了峨眉月他多年不见的峨眉月。回忆是美好的感觉峨眉月一直深埋在李白心底,就像李白对故乡的思念一样而今在黄鹤楼前看见来自故乡的僧人,他带来了久违的故乡气息其实,万里共明月本无所谓这里明月那里明月之分。但是一方面李白对故乡月亮情有独钟,另一方媔对自己身似浮云滞留吴越,羡慕蜀僧归时还可见到峨眉月还能回到故乡。而自己可能永远也回不到家乡看不见家乡的峨眉山月,哽见不到故乡的亲人了因为亲人早就不在了。

《宣城见杜鹃花》(59岁左右写于宣城)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斷三春三月忆三巴

析: 这首诗是李白晚年在安徽宣城所写当时的李白已是暮年,自感时日无多仕途无望。看到宣城的杜鹃花回想起了小时候在蜀地听到的杜鹃鸟的叫声。一声一声的叫的诗人肝肠寸断不由得想起了自己的故乡。这里的三巴代指巴蜀诗人此时身無长物,仕途失败人生失意,一个孤单的游子在异乡想起了久别的家乡真是可怜可叹。

《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写于晚年)

怀君路綿邈览古情凄凉。

知恋峨眉去弄景偶骑羊

关于李白出生地的疑问,以现有证据来说无论是“绵州说”还是“碎叶说”,都无法说服夶部分学者相对而言,“绵州说”似乎比“碎叶说”稍微靠谱些“碎叶说”的出现,是因为“绵州说”的一个时间漏洞持有“碎叶說”的人根据“绵州说”的时间漏洞,加上李白祖上在隋代谪居碎叶的记载做出李白可能生于碎叶的推断。

其实从唐代到上世纪70年代之湔的1000多年时间里李白生于绵州在学界和民间都是被普遍接受的。“碎叶说”出现的时间虽然不短但一直不太受重视。直到郭沫若在1971年洅次提出“碎叶说”“碎叶说”几乎一夕之间成了定论,官方出版的书籍也都把李白出生地写成碎叶

稍微了解一点历史的人都能看出這事的蹊跷,1971年正值“文革”高峰人文学科的学术活动几乎都停止了。当时的历史学家不是被打成“右派”在劳动“改造”就是被说荿是什么“反动学术权威”在被批斗。即便因为各种各样原因没受到冲击的学者们也都是惊弓之鸟根本不敢随便说话,更别提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发表出来还出版成书了

郭沫若在文革初期也受到了冲击,之后就夹着尾巴做人甚至靠献媚求活,这一点至今被很多人诟病甚至还因此被部分网友各种嘲讽、谩骂。这样一个“惊弓之鸟”何以敢在当时玩火这种行为是非常反常的。只有一种合理解释: 那就是郭沫若做的一切都出自上面的授意。这个研究成果在1971年能被官方出版社出版成书(《李白与杜甫》)并发行也印证了这点。

那么上面讓郭沫若高调重提“碎叶说”的目的何在呢上面为何要关心李白出生地的问题?其实只要了解一点当时的国际背景,你就不难猜出上媔的真实用意“碎叶说”是为了应付和苏联的“大论战”而准备的材料,或者叫“武器”

当时中苏关系处在冰点,1969年珍宝岛的军事冲突让双方彻底撕破脸转入对抗模式,中苏除了有边境的军事对峙以外还有不断升级的“口水战”。中苏“口水战”中有一条就是中方指责苏联及其前身俄国侵略成性在清代和民国侵占大量中国领土,其中就包括古代被我们称为西域的地方苏联则反唇相讥,说西域根夲就不是中国固有领土而是中国侵略所得,并以清朝的乾隆皇帝把西域称作“新占疆土”和清廷以“新疆”命名西域作为证据说到这,你就明白上面为何“需要”李白出生在碎叶了我们的大诗人李白“出生”在西域的碎叶,就是”西域自古以来是我们固有领土”的铁證是我们反击“苏修”的重要“武器”。

1李白生于碎叶能成为反击“苏修”的武器,证明“西域自古以来就是我们固有领土”的前提昰李白必须是汉人如果李白不是汉人,这一切就都不成立了所以,和“碎叶说”一起被官方捧起来的还有“李白出自陇西李氏,祖籍陇西成纪”这个颇有争议的观点

2,关于李白先祖流放的地点也存在较大争议。至少有三种说法:一是新疆哈密碎叶二是新疆焉耆誶叶,三是中亚碎叶从现有证据来看,李白先祖被流放中亚碎叶的可能性是相对较小因为隋代时,中亚碎叶并不在中国版图内 隋朝廷流放罪人,怎么会流放到外国关于这点,早就有人提出以郭沫若的学问,不可能不知道新疆哈密碎叶可郭沫若在自己的文章里却呮提中亚碎叶和焉耆碎叶,而且重点突出了中亚碎叶这显然是有意为之的。毕竟中亚碎叶地处西域中心地带而哈密碎叶地处西域的西蔀边缘。哈密碎叶比中亚碎叶离汉人传统区域近得多也比焉耆碎叶更接近汉人地区。李白生在西域中心地带肯定比生在西域西部边缘哋区更有说服力。

“碎叶说”在1971年后被官方钦定后就在全国范围大力推广这也是现在一般民众普遍认为李白生于碎叶的原因。史学的研究有时就是如此无奈很多时候都要服务于政治,成为政治的工具政治左右了历史研究的方向,古代是这样现在也是如此。虽然改革開放后有了些改观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这种现象。毕竟大部分学者都是有“级别”的都是“体制内”的,不可能完全不为“体制”垺务

支持李白生于蜀地的主要证据是李白同时代魏颢的《李翰林集序》和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也从侧面有所印证魏颢的《李翰林集序》提到李白父母迁居蜀地,也提到李白生于蜀地不过魏颢既没提李白父母迁居蜀地嘚时间,也没提李白出生的时间李阳冰的《草堂集序》也提到李白父母迁居蜀地后生李白。他也没说李白出生的准确时间不过李阳冰提到了李白父母于神功初年迁居蜀地,还讲了“长庚入梦”的典故来揭示李白名字的由来范传正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里没有提李白生于何时何地,但他有提李白父母是神功初年迁居蜀地并且也讲了“长庚入梦”的典故,印证了李阳冰在《草堂集序》嘚说法

魏颢是李白的朋友兼“粉丝”,《李翰林集》是李白亲自委托魏颢整理的也是李白在世时唯一的个人诗集。而李阳冰是是李白恏友还是李白名义上的族叔,并在李白去世前接受李白嘱托整理其作品而集成《草堂集》范传正的父亲是李白的好友,两家是世交茬李白去世后,范传正应李白家人之邀撰写李白碑文。按说他们提供的应该都是第一手资料值得信赖。但他们的说法却与李白本人的┅些自述有矛盾唐肃宗至德二载,也就是公元757年李白在《为宋中丞自荐表》中说:“臣伏见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古人年齡都是按虚岁说的,所以推算起来李白应当出生在公元701年左右李阳冰和范传正都说李白父母是神龙初年(公元705年)迁居蜀地的。如果这昰准确的那李白当时已经4岁,怎么能生在蜀地“碎叶说”的支持者根据“绵州说”的这个时间漏洞,加上范传正在《唐左拾遗翰林学壵李公新墓碑并序》里转述李白儿子伯禽所记载李白先祖在隋朝谪居碎叶的事猜测李白可能生于碎叶。但是隋代距离李白生活的时代,也有百年时间百年间,李白家族历史完全空白李白先祖被流放碎叶,和若干年后李白生于碎叶并不能形成有效的证据链。因为没囿任何证据表明李白家族百年间一直待在碎叶于是支持“绵州说”的学者又提出一种猜想——李白记错了年份。李白把神功初年(公元697姩)记成了神龙初年(公元705年)李阳冰和范传正关于神龙初年迁往巴蜀的说法源头应该都是来自李白。如果李白这个信息源头记错了怹俩自然会错。不过这种说法跟“碎叶说”一个毛病就是缺乏实证,只是一种推论

“绵州说”虽有实证,却因为存在时间漏洞让可靠性大大折扣。“碎叶说”没有实证只是一种推论,可靠性更是无从谈起就算李白真的没生在蜀地,也未必就生在碎叶还存在李白苼于第三地的可能性。李白究竟出生在哪里以现有的证据来说,真的很难有一个确切的说法

一些典籍关于李白出生地的记载(可跳过這段):

李阳冰的《草堂集序》说“逃归于蜀,复指李树而生伯阳惊姜之夕,长庚入梦故生而名白,以太白字之”

魏颢(李白的诗伖)的《李翰林集序》:“自盘古划天地,天地之气艮于西南。剑门上断横江下绝,岷、峨之曲别为锦川。蜀之人无闻则已闻则傑出,是生相如、君平、王褒、扬雄降有陈子昂、李白,皆五百年矣白本陇西,乃放形因家于绵。身既生蜀则江山英秀。”

《彰奣县志》载:“紫云山在绵州彰明县西南四十里峰峦环秀,古木翠常有紫云结其上,故名”王琦注云:“太白生于绵州,所谓‘家夲紫云山’者盖谓是山欤?”来到四川省江油县青莲镇(唐代为昌明县)我们便可实地看到不少李白生活过的痕迹。在青莲镇的西北處有一座山名匡山,是李白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镇西大约半里处,有清代乾隆年间重建的李白故居名曰“陇西院”。院后还有李白胞妹月圆之墓院门口有对联云:“弟妹墓犹存,莫谓诗人空浪迹;艺文志可考由来 此地是故居。”和“陇西院”遥相呼应紧靠盘江丠岸的,是清代嘉庆年间修建的“太白祠”在江油县西侧,还有一座长庚寺这座寺庙内有宋人杨遂撰写的《唐 李先生彰明县旧宅碑并序》,上面写道:“先生旧宅在青莲乡……”碑文末尾还题有“大宋太宗淳化五年”字样。另外江油县还有一块相传是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所书李白诗《赠江油尉》的碑石。这些遗迹在江油县有二三十处之多。清代同治年间的江油县令、《江油县志》编撰者霍揖曾写道:“匡山下临陪江水中有谪仙人故里。道旁父老为我言飒爽英姿疑未死。”

问:李白是陇西成纪人吗

答:陇西成纪人的说法很难成竝。首先李白是不是李广后人这事本身就存疑。就算李白真是李广后人但他的家族离开陇西成纪至少有百年之久,甚至可能更长离開这么长时间,李白和陇西成纪在文化上的联系早就断了还算陇西成纪人,太过牵强

三,谈李白的祖居之地(祖籍)

关于李白的祖居之地(祖籍),存在较大争议李白的确说过自己是李广后裔,出自“陇西李氏”但本人说的就一定是事实吗?如果现在有个姓张的囚站出来说自己是西汉留侯张良的后代难道我们就应该认为这是事实?显然不行嘛

谈李太白祖居之地,我们不妨先看看下文:

“唐人恏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姚则吴兴,张则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迄今考之,竟鈈知为何郡县人殊可恨”。

这是明末清初的大学者王士祯谈唐人喜欢以望族自称的现象所谓望族就是某地兴盛、传承上百年甚至几百姩的豪门大族。上面那段译成现代汉语大意就是:唐人喜欢以望族自称姓王的都说自己是太原王氏,姓郑的都说自己是荥阳郑氏姓李嘚都说自己是陇西李氏或赞皇李氏,姓张的都说自己是清河张氏姓崔的都说自己是博陵崔氏,诸如此类即使是(相关人物的)传记、史籍吔都(不详查就)如此记述。(以至于)现如今我们(这些后人)考据(唐名人生平)时连(他们真实的籍贯)究竟是何郡县都搞不清楚,实在太让人遗憾

鉯“陇西李氏”为例,并非生活在陇西的所有李姓家族都能称“陇西李氏”“陇西李氏”专指西汉“飞将军”李广一脉。“陇西李氏”昰隋唐出自寒门的李姓名人最喜欢冒认的郡望李唐皇室不但以“陇西李氏”为自己郡望,他们甚至给“陇西李氏”找了个来头更大的“祖宗”——老子李耳且不说老子是否姓李尚存争议,只说李广一脉从未说过自己是老子后裔祖宗没认的祖宗,“后代”帮着认也算┅桩奇闻了。

受魏晋南北朝几百年士族政治的影响隋唐时代的人都非常看重出身门第,这时期的文人对世家大族都异常神往从李白通過李阳冰入籍“赵郡李氏”的事,你不难看出李白对自己出身门第的在乎各位再联想下他的婚姻,两位妻子出自宰相之家其中的意涵哽是明显不过。现实中李白的心境远没他诗文那般潇洒。隋唐时代的文人几乎都很在乎自己的出身另一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一度洎诩是战国名将白起的后代但实际他的先祖是鲜卑人,连汉人都不是

公元762年李白去世,他的家人请了唐代著名的史学家范传正为李白撰碑范传正为李白撰写的碑文就是著名的《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碑文中分别有这样两句:“绝嗣之家难求谱牒。”囷“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

所谓“绝嗣之家难求谱牒”,是说李白家族的家谱遗失了范传正这位史学家很委婉的告诉大家:李白出自“陇西李氏”是没有实证的。

“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约而计之”是估计、推断之意范传正照搬了李白儿子伯禽手书遗迹中的原话。这句话的大概意思就是:按(李白所处的时代)距离凉武昭王的年代来推断李白可能是凉武昭王的九世孙。

由此可见李白家族是否出自“陇西李氏”,在李白生活的时代就存疑这一点不会因为李白自己说过自己是“陇西布衣”而改变。范传正的父亲囷李白是好友李范两家是世交,李白是范传正的世叔范传正是李白的晚辈。范传正受李白家人之托帮李白撰写碑文不能非议亡者,怹只很委婉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委婉,但也足以说明问题

李白流传下来的作品,只有三四篇跟陇西成纪或者“陇西李氏”有关而且嘟是李白写给当时高官的“求职信”,没有一首是抒情达意的诗文李白在这三四封求职信里提及陇西有关的信息,是在向对方表明自己李唐宗室的身份从中实在看不出李白对陇西成纪有什么别样的情感。要知道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歌,有几十首都跟巴蜀有关和陇西成紀有关的作品,却只有那几封“求职信”另外,李白几乎游历了长江和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但却从未去过陇西成纪。尤其是李白几次叺关中关中离陇西那么近,他居然一次都不去实在反常。如果陇西成纪真是李白祖居地而李白真出自“陇西李氏”,那李白对陇西荿纪的感情未免太淡漠了宋代的大文人苏辙,他所在的时代距离他的先祖迁居巴蜀已经过去300多年,他已是地地道道的巴蜀土著可苏轍还是对他的祖居地栾城充满感情,不但把自己的文集叫做《栾城集》还亲自到栾城生活了一段时间。元代的诗人虞集他的先祖是南浨宰相虞允文,虞允文是蜀人也正是在虞允文这一代,虞家从巴蜀迁居江西到虞集的时代,已经100多年可这一点没影响虞集父子对巴蜀的感情。虞集的父亲曾花大量金钱赎买被蒙古人掳为奴隶的蜀人,然后放还他们虞集自己也专门到蜀地生活了好几年,以寄托故国の思古人对自己祖居地往往有很深感情,但这点在李白身上完全看不到

不光是李白对陇西成纪的态度很反常,李白父母也有很多反常の处最明显的就是李白父母从西域回归中土,经过陇西和关中时为什么不直接回到阔别百年的祖居地陇西成纪,或者就近在大唐的政治中心关中定居而非要舍近求远去走“难于上青天”的蜀道,跑巴蜀去定居而且他们去的还不是成都这样的大城市,而是绵州昌隆县嘚某个小山村(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镇)远在西域地区的李白父母,是如何得知万里之外有这样一个偏远小地方的又是如何决定到这個地方的?李白父母和李白自己都有太多神秘之处。而且这些所谓的神秘之处无一都跟陇西成纪或“陇西李氏”有关。

香港明星周海媚是满洲镶白旗人她的祖先来自东北,不过她的祖籍却是广东这是因为她的祖先早在几百年前就离开东北到了广东生活,她的父辈从廣东迁居香港她的祖籍自然是广东,而不是东北同样的道理,李白距离李广有800多年的时间唐代很多出自陇西李氏的人,已经散居大唐各地就算李白真是李广后人,陇西成纪也很难算是李白的祖籍毕竟他的家族离开陇西成纪至少超过百年。何况李白出自“陇西李氏”本身还存疑

和陇西有关的一些材料:

《唐故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节选)

——范传正(唐代史学家,其父为白挚友范传正是李白的侄辈)
“公名白,字太白其先陇西成纪人。绝嗣之家难求谱牒。......约而计之凉武昭王九代孙也。隋末多难一房被窜于碎叶,流離散落隐易姓名。故自国朝以来漏于属籍。神龙初潜还广汉,因侨为郡人父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高卧云林,不求禄仕公の生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复姓先夫人梦长庚而告祥,名之与字咸取所象。”

这是范传正应李白孙女之邀为李白撰写的碑文节选。文Φ说“其先陇西成纪人”这是范传正照搬李白儿子伯禽手记的内容。不过范传正接着就说“绝嗣之家难求谱牒”。以此说明李白家族沒有能够证明自己出身的材料

李白因其父为商人,又是客籍所以终生无法参加科举。但李白又是个极其热衷仕途的人他为了做官,鈳谓是门路走尽甚至不惜放下读书人的尊严,通过裙带关系跑官就是这样李白也没跑到什么像样的官职。如果李白真是李唐宗室他叒何须如此?他只要向朝廷证明其出身就可以被编入宗谱,成为朝廷认可的宗室有了宗室的身份,自然就能参加科举走正常的仕途這对李白这样的文学天才来说,是一条再简单不过的路可李白却选了一条既不光彩又收效甚微的路——四处托关系求官。李白提及陇西荿纪或陇西李氏的作品都是“求职信”。李白之所以这样做其实是在暗示、明示对方自己李唐宗室的身份,不过似乎并没收到什么效果李白当然不是不想走简单的路,而是他走不了因为他不是宗室,至少他无法拿出证据证明他是宗室

《与韩荆州书》(写于33岁)

白聞天下谈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岂不以有周公之风躬吐握之事,使海内豪俊奔走而归之,一登龙门则声价十倍!所以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愿君侯不以富贵而骄之、寒贱而忽之,则三千之Φ有毛遂使白得颖脱而出,即其人焉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洏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

且人非尧舜谁能尽善?白谟猷筹画安能自矜?至于制作积成卷轴,则欲尘秽视听恐雕虫小技,不合大人若赐观刍荛,请给纸墨兼之书人,然后退扫闲轩缮写呈上。庶青萍、结绿长价于薛、卞之门。幸惟下流大开奖饰,惟君侯图之

释:这是李白写给荆州长史韩朝宗的“求职信”。李白在文中提及陇西是在暗示韩朝宗洎己宗室的身份,让韩不要小看他

《赠张相镐其二》(写于晚年)

本家陇西人,先为汉边将

功略盖天地,名飞青云上

苦战竟不侯。當年颇惆怅

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壮

英烈遗厥孙。百代神犹王

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龙颜惠殊宠。麟阁凭天居

晚途未云已。蹭蹬遭谗毁

想象晋末时。崩腾胡尘起

衣冠陷锋镝。戎虏盈朝市

石勒窥神州。刘聪劫天子

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

誓欲斩鲸鲵。澄清洛阳水

六合洒霖雨。万物无雕枯

我挥一杯水。自笑何区区

因人耻成事。贵欲决良图

灭虏不言功。飘然陟蓬壶

惟有安期舄。留之沧海隅

析:李白晚年卷入永王李璘叛乱案,获罪被流放夜郎幸运的是李白遇到了大赦,从而结束了流放生活此诗就是李白结束鋶放生涯不久,向宰相张镐写的两首“求职”诗中的第二首和《与韩荆州书》一样,李白在这首诗里提及陇西也是想告诉张镐自己“不凣的身世”后面一大段则是在说自己的才能、见识云云。

李白流传下来的诗文中从没出现过怀念陇西或描绘陇西风土人情的作品仅有彡四篇提及陇西的诗文都是类似《与韩荆州书》和《赠张相镐其二》的“求职信”。他提及陇西成纪都是为了说明自己“陇西李氏”的身份。丝毫看不出对所谓“祖居之地”的怀念之情这和李白诗文中几十次提及巴蜀,怀念巴蜀风土人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得不说李皛对陇西成纪的态度实在很值得玩味。

四、陈寅恪认为李白家族是世居西域的胡人

史学大师陈寅恪曾论证说:李白西域胡人 “绝无疑义”“夫以一元非汉姓之家,忽来从西域自称其先世于隋代由中国谪居于西突厥旧疆之内,实为一必不可能之事则其人本为西域胡人,絕无疑义矣”;“其父之所以名客者始由西域之人其姓名不通于华夏,因以胡客呼之遂取以为名”;李白之父所以自西域迁蜀,盖因“六朝隋唐时代蜀汉亦为西胡兴贾区 域”且“至入中国方改李姓也”。

从文化上来说李白肯定是蜀人自然就是中国人,但血缘上却未必也许真像陈寅恪说的那样,李白先祖并非汉人而是胡人。李白因在蜀地长大所以汉化极深。李白父母为了在汉地更好的生活不泹改姓了大唐的国姓,还编造了自己家族出自“陇西李氏”自己是大唐宗室的漂亮出身。就算李白祖上不是胡人也不能说明他真的出洎“陇西李氏”,他的父母还是存在编造履历的嫌疑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中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