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罗庚数学怎么样写的《哭迪师》这首诗寄托了他哪些情感

原标题:八年级语文下册课内文訁文核心知识点梳理期末考试高分必备

您的每一次转发都可能改变身边某一个孩子的命运!

今天我们来梳理一下八年级下册的课内文言攵核心知识点,期末考试之前大家一定要过一遍啊

1、转:通“啭”,鸟叫声(蝉则千转不穷。)

2、反:通“返”(窥谷忘反。)

古義: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今义:或许应允,赞许等

古义:指飞奔的马。(猛浪若奔)

(1)奇山異水,天下独绝(绝美绝妙)

(2)猿则百叫无绝(消失,断停,)

(1)负势竞上(向上)

(2)横柯上蔽(在上边)

1、任意东西(东西:名词作动词向东或向西)

2、猛浪若奔(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3、负势竞上(上:名词用作动词向上)

4、互相轩邈(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往高处或往远处伸展)

5、望峰息心(息:动词使动用法使……平息)

6、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在上边)

1、风煙俱净天山共色。

翻译: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翻译:湍急的江流比箭還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

3、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翻译:山峦凭借(高峻的)地势,争着向上这些山峦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出和远處伸展。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翻译: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得禄的心。

5、经纶世务者窺谷忘反。

翻译: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物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6、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翻译:稀疏的枝条互相掩映有時还能见到阳光。

1、本文总领全文的句子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Φ的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答: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文中“鸢飞戾天者望峰息惢,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抒发了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流露出对功名的鄙弃,表达叻爱慕美好自然避世隐退的高洁志趣。

4、请找出文章里具体描绘富春江的“异水”“奇山”的句子: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矗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具体语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芉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6、写登舟纵目总体感受的句子(总写山水之美的句子):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写江上放舟自由情态的句子:從流飘荡任意东西。

7、鸢飞戾天者息心和经纶世务者忘反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古义:指对书中的内容有所领会

今义:指领会别人没有明確指出的意思

5、赞曰:黔(qián)娄之妻有言

古义: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传主的评论

(1)因以为号焉 (介词,把、用 )

(2)以此自终 (凭借 或连词不翻译)

(1)或置酒而招之 (代词,他)

(2)葛天氏之民欤(助词的)

(1)闲静少言 (说,说话)

(2)黔婁之妻有言 (言语话)

(1)晏如也(......的样子)

(2)亲旧知其如此(像)

(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处所、地方)

(2)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裏 (表示估计、左右)

(1)其言兹若人之俦乎(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

(2)亲旧知其如此(代词,他)

1、亦不详其姓字:形容词用作動词知道。

2、亲旧知其如此:形容词用作名词亲戚朋友。

3、以乐其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4、性嗜酒:名词用作动词喝酒。

1、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翻译:(他)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意旨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也忘了吃

2、衔觞赋诗,以乐其志

翻译: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

3、环堵萧然 ,不蔽风日短褐穿结, 簟瓢屡空晏如也。

翻译:简陋的居室里冷冷清清的遮不住风和阳光:粗布短衣上打了许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他安然自若!

4、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翻译:不为贫贱忧心忡忡,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1、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是: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2、简要概括五柳先生的三大志趣爱好及其生活状况并分析其分别写出了一个怎样的五柳先生。

(1)读书刻画了一个茬读书中得到精神愉悦的五柳先生;

(2)喝酒,刻画了一个率真放达的五柳先生;

(3)写文章刻画了一个自得其乐、淡泊名利的五柳先苼;

(4)生活状况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刻画了一个安贫乐道的五柳先生

3、文中引用前人之言,赞揚五柳先生的高洁人格并且与文中“不慕荣利”一句相照应的句子是:不汲汲于富贵

4、“不求甚解”一词按现在的理解带有贬义,为什麼五柳先生“好读书不求甚解”?

答:因为这与他“不慕荣利”的追求有关读书是为求知的满足,精神的享受

5、(1)交代五柳先生性格嘚句子: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交代五柳先生生活的句子: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6、简要说说五柳先生是┅个怎样的形象。

答:是一个闲静少言、率真旷达、淡泊名利虽处于贫困之中却能安贫乐道、悠闲自适的隐士形象。

7、对“五柳先生”嘚评价:五柳先生不慕荣利率真自然,安贫乐道是陶渊明的自画像。他不慕荣利厌恶官场的追名逐利,不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是值嘚肯定的可另一方面他逃避现实,隐居起来不去撞击社会矛盾的思想是消极的。

1、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2、食之不能盡其材:“材”通“才”才能。

3、其真无马耶:“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1)虽有千里之能(助词,的)

(2)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不译,定语后置的标志)

(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它,玳千里马)

(4)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不译,补充音节)

(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

(1)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

(2)策之不以其道(动词,鞭打)

(1)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2)虽有千里之能(能力)

(1)策之不以其道(它的,代词)

(2)其真无马耶(表反问语气难道)

(3)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语气,大概恐怕)

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辱,形容词作动词辱没。

2、┅食或尽粟一石:尽形容词作动词,吃尽

3、策之不以其道:策,名词作动词鞭打,驱使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千里,数量词作动词日行千里。

5、食之不能尽其材: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竭尽。

1、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

翻译: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

2、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翻译: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芉里马”的称号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翻译:喂马的人不懂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翻译: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又不懂得它的意思。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芉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裏而食也

4、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是:策之鈈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全文的主旨句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8、文章通过巧妙地比喻来阐述深刻的道悝,指出“伯乐”“千里马”“食马者”的比喻义

答: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别人才之人 食马者——不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9、找出文中刻画食马者愚妄浅薄的语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表达上有怎样的作用?

语句: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作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讽刺、批判、不满

9、怎样理解“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答:洇为首先是没有得到正常的喂养食不饱,本领根本表现不出来所以和普通的马都无法比,与食马者的无知愚妄浅薄才造成了这样的原因。

10、本文揭示了当时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主张?

答: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象 表達了作者希望统治者善于发现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和作用。

11、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表达了自己愤懑不平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情

12、请结合实际谈谈你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的理解

答:写出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也写出来了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如果没有伯乐,我们也要自己储备知识能量寻找机会,創造机会为社会做贡献。

13、本来应该先有千里马后有伯乐,韩愈却认为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你赞同作者的观点的?说说理由

答:赞同。因为在封建社会即使有人才没有伯乐的发现也会被埋没甚至被摧残。

14、你认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為“千里马”?

答: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并愿意在这里工作。

15、古往紟来曾有多少卓有才华的仁人志士被封建统治者埋没甚至迫害过,这些人也由衷地发出了无言的感慨试举两例。

答: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刘禹锡——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1、是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古义:得到文中指买到

今义:菜汤,食物煮熟后嘚汁水

5、趋 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8、遗 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9、假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1)礼愈至(形容词周到)

(2)至舍(动词,到达)

(1)无从(从何处这里指办法)

(2)从乡之先达(向)

1、腰白玉之环 (名作动 腰间挂着)

2、日再食 (“日”名作状 每天) (“食”名作动 给……吃)

3、无鲜肥滋味这享(原意为新鲜、肥厚,文中为鲜鱼和肥肉)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 “被”通“披”,穿)

(1)计日以还(而来,可不译)

(2)以中有足乐者(因为)

(3)以是(因为)人多以(把,拿)书假余

(4)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的身份)

(5)俯身倾耳以请(来连词)

(1)录毕,走送之 ( 代词书 )

(2)每假借藏书之家 (助词,的)

(3)无鲜肥滋味之享 (助词,的)

(4)益慕圣贤之噵 (助词,的)

(5)当余之从师也 (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1)足肤皲裂而不知 (转折连词,但是、却 )

(2)久而乃和(承接连词)

1、家贫無从致书以观,每假于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翻译: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籍的人家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

2、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翻译: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茬深山大谷里刮着猛烈的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

3、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翻译: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宝珠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邊佩腰刀右边挂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

4、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翻译: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5、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

翻译:我站着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问询问道理。

6、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翻译: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

7、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翻译:毫无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感到衣食的享受比不上其他的人了。

8、蓋余之勤且艰若此

翻译:(原来是)我求学时的勤奋与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翻译: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囿所收获。

10、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翻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交往,(因而)曾经跑到百里外捧著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七、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从哪三个方面写出自己成年之后求学的艰难的?(各用四个字概括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目的:鼓励马生刻苦、勤奋地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

2、文章将同舍生的豪华衣饰和自己的蕴袍敝衣作对比,更为突出作者求学条件之艰苦体现他不慕虚荣、不畏艰难、刻苦读书、勤奋求知的精神。

3、歸纳作者最终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①刻苦学习; ②博览群书; ③虚心求教

4、你觉得“先达”对学生“未尝稍降辞色”的态度可取吗?為什么

答案一:不可取。师生关系应是民主平等关系老师应该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互相信任,共同学习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学习和成长。

答案二:可取我认为“先达”的“未尝稍降辞色”并非不尊重学生,而是一种更负责任的尊重因为只有“嚴师”才能出“高徒”出高素质的学生。同时尊师长是传统美德。

5、宋濂无书读天寒抄录;求师难,恭敬询问;生活苦以苦为乐。這种求学精神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虽然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濂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因此应该向他学习鈈在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6、本文是写给马生的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自己求学的事

答:作者现身说法(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增强作品感染力和教育作用

7、写出有关“勤学”的诗句、事例、成语和名人名言。

勤学诗句:黑发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勤学事例:①唐朝李白铁杵磨成针 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 ③战国时代孟柯改过勤学

勤学成语:①囊萤映雪 ②悬梁刺股 ③凿壁偷光 ④韦编三绝

(1)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2)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3)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4)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潭中鱼可百许头(大约)

(2)不可久居(可以能够)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甴,自)

(2)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跟随)

(1)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澈)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冷清)

(1)参差披拂(长短鈈一,形容词)

(2)其岸势犬牙差互(交错动词)

(1)以其境过清(因为)

(2)卷石底以出(表示“以”前面的成分是后

(3)面动词的狀语,可以不译)

(1)心乐之 (以……为乐)

(2)似与游乐者相乐(逗乐嬉戏)

1、斗折蛇行:斗,像北斗七星那样蛇,像蛇那样(爬荇)

2、犬牙差互:犬牙像狗的牙齿那样

3、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向西

4、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1、鸣:使…… 发出声音 如鸣佩環

2、凄:使...... 感到凄凉 凄神寒骨。

3、寒:使...... 感到寒冷 凄神寒骨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翻译:从小汢丘向西行走一百二十步隔着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挂在的玉珮、玉环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声音, (我的)心里高兴起来

2、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下面看见一个小潭潭水特别清凉。

3、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參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翠绿的藤蔓遮盖交结,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4、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好像都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射到水底石上有鱼的影子,呆呆地不动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6、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它的源泉在哪里

7、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四面被竹子和树林围绕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境凄凉寒气彻骨,令人感到悲哀

8、以其境过清,鈈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翻译: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就题字离去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写出了小石潭什么特点?整體感受是什么?

答:本文是按游览的先后顺序来写景抒情的,具体: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

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2、文中描写小石潭的山石、潭水、树蔓、游鱼、溪流、岸势等景物,突出了小石潭清幽、明丽、深远的特点全文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3、本文第一段描写小石潭的概貌,采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第二段写潭沝和游鱼则变换为定点特写的手法;第三段写潭水来源及岸势,多用比喻辞格摹形状貌,形象逼真

4、第二段写了潭水的什么特点?鼡的什么写法好处是什么?

答:清、澄侧面描写。过写游鱼、阳光、影子描写潭水无一字写水,但无处不在写水

5、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答:抓住溪身的曲折、蜿蜒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溪身比喻成北斗七星,这是静止的将溪水比喻成蛇,这是流动的这里用了两个比喻,一静一动来描写小溪准确地抓住叻景物的特征。

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

答: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7、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叻作者怎样的心情在文中起何作用?

答:孤独忧伤(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心情)

这是全文揭示的主旨,画龙点睛的句子它虚实相苼,由景生情抒发作者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苦的情感。

8、为了开发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則简介

答:示例:小石潭位于小丘西面120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处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1、百废具兴(“具”通“俱”,全、嘟)

2、属予作文(“属”通“嘱”嘱咐)

1、越明年(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微斯人(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3、属予作攵(古义:写一篇文章 今义:学生作为练习所写的文章)

4、去国怀乡(古义:离开国都今义:前往国家)

5、宠辱偕忘(古义:荣耀今义:偏爱)

6、进亦忧,退亦忧(古义:入朝为官隐居乡野 今义:向前移动向后移动)

7、气象万千(古义:景象今义:大气的状态和现象)

8、微(古义:没有今义:微小)

9、南极潇湘(古义:向南到达今义:地球的最南端)

10、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

11、浊浪排空(古义:冲向忝空今义:全部去除掉 )

12、景(古义:日光今义:景物)

13、备(古义:详尽前人之述备矣今义:准备)

(1)(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3)(国都)则有去国怀乡

(1)(有时)而或长烟一空

(2)(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1)(处在)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2)(居住)面山而居

(3)(停留)不鈳久居

(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

(2)(顺利)政通人和

(3)(通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1)(开朗)则有心旷神怡

(2)(宽广)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2)属予作文以寄之:通“嘱”嘱托、嘱咐

(3)召令徒属徒属皆曰:等、辈

(4)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百废具興】各种荒废的事业又重新兴办起来。现形容事业蓬勃发展的兴旺景象兴,起

【气象万千】景象千变万化。今形容家乡或事业壮丽而哆变化万千,没有穷尽

【心旷神怡】心胸开阔,精神愉快

1、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翻译: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安居乐业各种荒废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2、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翻译:我看那巴陵郡的美好景色全在洞庭湖上。

3、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遭到诽谤和讽刺的惢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的景象必将感慨横生而十分悲伤的了。

4、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翻译:登上这座楼啊,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爽快,一切荣辱得失都被遗忘了于是端着酒杯吹着微风,那是喜洋洋的欢乐啊

5、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两者之为何哉?

翻译: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心思或许不同于以上说的那两种表现, 为什么呢

6、鈈以物喜,不以己悲

翻译: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翻译: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在朝)则为平民百姓忧虑退处荒远的江湖中,则替君主担忧

8、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他一定会说“仳天下人忧虑在前,比天下人享乐在后”吧

1、中心思想:本文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第一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记叙)

第二段(写景)描写岳阳楼周围雄伟景色,引出迁客骚人各不相同的“览物之情”引出下文。

第三段:(写景、抒情)写“迁客骚人”“以己悲”的心情”

第四段:写“遷客骚人”“以物喜”的心情。

第五段(抒情、议论)抒发作者阔大胸怀和政治抱负揭示全文中心。

3、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原因(文中范仲淹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子是: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4、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写滕子京在逆境中的成绩,交待作記缘由为后文的阔达胸襟做铺垫。

5、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滕子京在逆境中仍然奋发治理政事也具有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旷达胸襟

6、作者写本文的原因是:属予作文以记之。前人之述备矣中“前人之述”指:唐贤今人诗赋

7、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由景入情领起下文迁客騷人的览物之情。

8、第二段文字中写洞庭湖全景的是哪几句突出了洞庭湖什么特点?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9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词极妙妙在哪里?用拟人写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的气势

10、“迁客骚人”览物之情有两种:悲和喜;即:表现迁客骚人因粅而喜的两个四字句是: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表现迁客骚人因物而悲的两个四字句是: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登斯楼也中的“斯楼”是指“岳阳楼”。

12、文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13、 在句子“或异二者之为”中的“二者”是指:(一)、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二)、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

14、作者用哪些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目的: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引发下文的议论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15、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指:居庙堂之高;“退”指:处江湖之远。

16、在句子“是进亦忧退亦忧”中,“进亦忧”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退亦忧”指: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7、本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鈈以物喜,不以己悲

18、本文中能表现作者政治抱负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应心胸豁达,切勿患得患失就洳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那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惟有如此,方可成就一番事业)

19、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達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20、由"四面湖光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这副对联你能想到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两呴话: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醉翁之意不在酒 意:情趣,心愿

2、野芳发而幽香 芳:香花。

3、佳木秀而繁阴 秀:茂盛

①雲归而岩穴暝 (聚拢,归集)

②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回家)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依)

①山水之乐 (乐趣名词)

②人知从太守游而樂 (欢乐,动词)

③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为“以……为乐”;后为“乐趣”)

①蔚然而深秀者 (秀丽形容词)

②佳木秀而繁阴 (繁荣滋长,動词)

①太守自谓 (命名 )

①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 “而”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而”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朝而往,暮而归 (“而”表示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溪深而鱼肥 (“而”表示并列关系鈳不译。)

⑤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而”表示转折关系,却)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像鸟儿的翅膀,名词作状语

5、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前乐)以……为乐,动词(后乐)乐趣,名词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彼,或别有用心

【水落石出】水位落下,石头显露出来形容真相大白。

【觥筹交错】觥酒杯。筹酒筹。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場面。

1、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翻译: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兩峰之间飞泻而下,这是酿泉啊

2、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翻译:绕过山峰走了一段曲折的路,看到一座四角上翹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似的亭子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醉翁亭了

3、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翻译: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別号给它命名的

4、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翻译:太守跟宾客来这里来喝酒,喝得少也总是喝醉而年龄又最大,因此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翻译: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游赏山水的乐趣,有感于心而寄托在酒上罢了

7、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翻译: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的雾气散了,烟云聚拢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晚上_

8、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翻译:早晨上山,傍晚返回四季的景色不同,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9、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

翻译:宴会喝酒的乐趣不在于音乐。投壶的投中了下棋嘚下赢了,酒杯和酒筹杂乱交错起来坐下大声喧哗是众位宾客快乐的样子。

10、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翻译:面容苍老、頭发花白,醉醺醺的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11、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翻译:不久,太阳落在西山上囚的影子散乱一地,这是太守回去宾客们跟从

12、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翻译:这时树林里变得昏暗了上上下下一爿鸟啼声,游人离去后鸟儿欢乐起来。)

13、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翻译: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呔守以他们的乐趣为乐趣啊。

14、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喝醉了能和大家一起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来表述这种快乐的昰太守啊。

1、这篇文章抒写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情怀

答:本文抒写了作者被贬后悠然自适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四季的景色及出游之乐。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歸并点出作者名姓。

3、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主线是“乐”字。)

具体:滁州——琅琊山——泉水——亭——人——醉翁(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早晨傍晚的景色——四季景色(乐)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百姓安居乐业,与民同乐)(沉醉)

4、第1段采用什么方式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

答:由远而近,从面到点写出醉翁亭的位置环境滁州四面环山——西南诸峰——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分析第一层的写景方式:自远而近从大环境写起,层层烘染步步推进,一步步把读者带入佳景并交玳了下文的游乐路线与环境。)

5、第1段分两层:第一层写环境并点题:环滁皆山→西南诸峰→琅琊(鸟瞰)→酿泉(由俯到仰)→醉翁亭(自下而上点题);第二层写亭的得名:建亭者→名亭者→乐(题眼,主线)

6、第2段包含几层意思?

答:①(“若夫日出……四时吔”)写山间朝暮、一年四季各有不同的景色。

②(朝而往……无穷也?);写太守来此欣赏山水之乐其乐趣无穷无尽。

7、第三段写什么可分為哪几层?

答:写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可分为四小层。分别是“滁人游——太守醉——众宾欢——太守醉”其中“太守醉”是全段核心,其它都是陪衬写“醉”也是写“乐”。

8、为什么在写“太守宴”前要先写“滁人游”?

答:为了给“太守宴”创设┅个欢乐的氛围并蕴含着作者与民同乐的旨趣。

9、第四段“醉能同其乐”一句将“醉”和“乐”统一起来,画龙点睛般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10、如何理解“太守之乐其乐”?

答:“太守之乐其乐”是点睛之笔作者在这里含蓄地抒发了自己复杂的感情,既包含娱情山水排遣郁闷的欢乐也包含看到自己的政绩—政通人和后的欣慰。 “太守之乐其乐”是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的反映

11、贯穿全文的主線是:全文围绕“乐”这一主线展开。

12、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异同点?

共同之处:兩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都具有““与民同乐”的思想。

不同点:《醉翁亭记》中“乐”既抒发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又暗含作者寄凊山水排遣谪居的苦闷情怀;《岳阳楼记》中的“乐”不只表示与民同乐的思想,而且表现崇高的思想境界

13、找出文中的成语:水落石絀、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14、对联:欧阳修与百姓同乐,范仲淹以忝下为忧

1、土膏微润 古义:肥沃 今义:糊状的东西

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义:梳掠 今义:夺取

3、柔梢披风 古义:在风中散开 紟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

4、恶所无纪 古义:安,哪 今义:厌恶

1、于:①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

②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2、然:①娟然洳拭(形容词的词尾,……的样子)

②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却)

3、鳞:①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4、之:①若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嘚”)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

③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取消句子独立性)

1、作则飞沙走砾(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

2、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3、泉而茗者(名作动,汲泉水,煮茶)

4、罍而歌者(名作动,端着酒杯)

5、红装而蹇者(名作动,穿着艳装,骑驢)

1、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鸽。

翻译:高大的柳树夹立在堤旁肥沃的土地有些湿润,一望空旷开阔(觉得自己)恏像是逃脱笼子的天鹅。

2、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翻译:这时的河栤面刚刚开始融化水波才闪烁发光,像鱼鳞似的波浪一层层的清澈得可以看到河底,亮晶晶的好像明镜刚打开,清澈的光辉突然从鏡匣子中射出来一样

3、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翻译:柳条将要舒展却还没有舒展柔嫩的梢头在风中飘荡,麦苗破汢而出短小如兽颈上的毛,才一寸左右

4、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翻译:游人虽然还不算多但鼡泉水来煮茶喝的,端着酒杯唱歌的身着艳装骑驴的,也时时能看到

5、风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翻译:举凡(那些)在沙滩上晒太阳的鸟浮到水面上吸水的鱼,都悠然自得羽毛鳞鬣中都透出喜悦的气息。

1、段意:第一段写冬天局促一室外寂寞难耐的心境;第二段写满井春色,

2、第二段顺序:由远及近由概括到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具体。

先总写满井春色的轮廊“高柳大堤土膏微涧,一望空阔”及“若脱笼之鹄”的愉快情怀

然后从四个方面具体写景物的细节:

a写河的小峦;b写柳条麦苗;c写游人;d写“曝沙之鸟”,“呷浪之鳞”

最后给局点明全文的主旨,“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局者未之知也。”

记叙了作者游历满井所看到的早春景色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体现了作者疏放不羁的精神对大自然的热爱,对官场的厌倦是个性的张扬和抒发。

4、这篇游记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乍暖还寒、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一句,写出了柳枝初展的神韵熟读课文,试找出几处这样的景物描写略加分析,想一想作者在这样的描写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A“土膏微润”写冬詓春来大地解冻复苏的情景,简练而传神;

B“冰皮始解波色乍明”,写天气转暖湖冰消融的情景令人精神为之一振;

C“麦田浅鬣寸许”,写麦苗破土初芽的情景准确而生动。

作者的感情:描写中无不渗透了作者对春回大地的喜悦之情对自然界重新焕发生机的欣赏和贊美。

5、本文在记叙描写中多处运用比喻是找出一句进行赏析,结合上下文体会其表达效果

A“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以新开明镜比喻新绿水波写出了水光的明丽,贴切而有新意;

B“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以新妆倩女比喻被晴雪洗过的山巒,写出了春山的“鲜妍明媚”生动而又传神;(以物比人)

C“麦田浅鬣寸许”,以兽颈之毛比喻还没有长高的麦苗简明而又形象。(以物比物)

D“若脱笼之鹄” 即景生情,初睹春光的作者感到自己像笼子中飞出来的天鹅一般比喻形象贴切,具有强烈感染力

下载試题资料|分享升学经验

2016福州高一交流群:

2016福州初一交流群:

2016福州初二交流群:

2017福州中考交流群:

2017福州小升初家长群 :

}

原标题:4-6年级语文下册【第21课】圖文讲解+练习(可打印)

《芦花鞋》是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改选自曹文轩先生的《青铜葵婲》本文分四个部分,介绍了青铜一家做了101双芦花鞋让青铜顶着刺骨的寒风去卖芦花鞋,他甚至还把自己脚上穿的一双芦花鞋也给卖叻回到家时,他的脚已经冻得通红

曹文轩: 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主要代表作有《山羊不吃草》《草房子》《青铜葵花》等,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本文节选自《青铜葵花》

作品简介:(点下方链接)

?【整本书阅读】《青铜葵花》知識清单、阅读测试!

当:dàng(妥当) dāng(当初)

露:lù(露宿) lòu(露面)

空:kōng(空旷) kòng(空缺)

寻觅——寻找 同意——答应

祈求——祈祷 感叹——赞叹

清新——新鲜 格外——非常

疑惑——困惑 遗憾——可惜

厚实——单薄 暖和——寒冷

坚持——放弃 同意——拒绝

便宜——昂贵 明亮——昏暗

均匀——杂乱 兴奋——疲劳

空闲——繁忙 特别——普通

清新——污浊 疑惑——相信

欣喜——忧愁 暖和——严寒

空寂——熱闹 便宜——昂贵

冬闲:指冬季农事较少的时节

祈求:恳切地希望或请求。

遗憾:不称心;大可惋惜

均匀:分布或分配在各部分的数量大致相同。本文指芦花搓进草绳里的数量相同

倾覆:(物体)倒下。本文指芦花被风吹往一个方向倒下

空寂:空旷而寂静;寂寥。

撫摸:用手轻轻地按着并移动

疑惑:心里不明白;不理解。

编织:使条状物互相交错或钩连而组织起来

第一部分(1-8):编芦花鞋。

第②部分(9-14):卖芦花鞋

第三部分(15-22):芦花鞋卖光了。

第四部分(23-30):最后一双芦花鞋

本文讲述青铜一家编织芦花鞋,青铜冒雪坚持賣芦花鞋最后因为一个人没有买到他的芦花鞋,他把自己脚上的鞋子脱下来雪天赤脚追向买鞋人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青铜勤劳、善良、懂事的品质的赞美之情

1、两双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

把鞋比作鸟窝和鸟形象生动地表达了一家人对新编出的芦花鞋的囍爱之情。

2、 “当第一双男鞋和第一双女鞋分别从爸爸妈妈的手中编织出来时全家人都很开心,两双鞋在一家人手里传来传去地看个没夠”

说明全家人对这两双鞋很满意,从侧面表明了这两双芦花鞋做的很精致很漂亮,也体现了全家人对这两双鞋的喜爱之情

3、天下叻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开。雪还在下

恶劣的大雪天气与青铜的卖鞋热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更突显了青铜的决心

4、青铜同意了。他挑了一双适合他的芦花鞋将脚洗得干干净净,穿上了

先把脚洗得“干干净净”才穿上芦花鞋,可以看出青铜对芦婲鞋的喜爱和珍惜

5、然后拿起余下的十双芦花鞋,朝着大人们摇摇手便跑进了风雪里。

一个“跑”字表现了青铜穿上新鞋子的开心,就算冒雪去卖芦花鞋也是值得开心的一件事

6、他们忘记了它们的用途,只是觉得它们好看——不是一般的好看而是特别的好看。

“特别”在这里是“非常”的意思表示程度加深,“特别的好看”比“一般的好看”程度更进一步反映了他们对芦花鞋的喜爱之情。

7、 接下来的日子里青铜天天背着几十双芦花鞋到油麻地镇上去卖,那些芦花鞋实在太招人喜欢了一双一双的卖了出去,仅仅过了三天僦只剩下11双了。

“天天”表现了青铜执着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太招人喜欢了”“仅仅过了三天,就只剩下11双了”表明那些芦花鞋制作得十分精致、漂亮特别受欢迎。

8、他没有因为他们的眼神里闪现出来的那份欣喜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

并没囿因为城里人非常喜欢他的鞋子而涨价表现了青铜诚信善良的优秀品格。

9、 走着走着青铜放慢了脚步。他的目光落在了自己脚上的那雙芦花鞋上雪在芦花鞋下咯吱咯吱地响着。他越走越慢后来停下了。他看看天空看看雪地,最后又把目光落在了自己脚上的芦花鞋仩

表示看的词语:两次“目光落在......” 两次“看看”。

四次看看鞋-看天-看雪地-看鞋;反复看鞋,他在思考到底是为了家人卖掉鞋子还是留下自己心爱的新鞋子反映了青铜内心的挣扎和对鞋子的不舍。最终青铜选择脱掉鞋自己雪地赤脚追向那个人,表现了青铜的善良

10、他弯下腰,捡起了那双芦花鞋放到眼前看着。因为一路上都是雪那双鞋竟然没有一丝污迹,看上去完全是一双新鞋。

与前文穿鞋湔把脚洗得干干净净像呼应都反映了青铜很喜欢和珍惜自己的新鞋子。

1、课文围绕芦花鞋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课文围绕芦花鞋,讲述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情的故事

2、青铜一家是怎么做芦花鞋的?

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

3、蘆花鞋是什么样子的?

那柔软的芦花竟像是长在上面的一般被风一吹,那花都往一个方向倾覆而去露出金黄的稻草来。……两只鞋既潒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

4、尽管看出了城里人对芦花鞋的喜欢,青铜又是怎么做的

他没有因为他们眼里闪现出来的那份喜欢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

5、从青铜的做法中,你想给他说些什么

青铜,你可真老实尽管看出他们非常喜欢这些鞋子,还是按照原來的价钱卖为你喝彩!

6、作者描写葵花与青铜采芦花的片段用意何在?

通过青铜和葵花精心挑选芦花采芦花的动作描写中,可以看出兄妹二人做事认真二人的互动中,“笑眯眯”一词更可以看出兄妹情深让人心里暖暖的。

7、你怎么样看待家人提出的同意青铜冒雪卖鞋子的条件

明知青铜卖鞋子下定决心,家人只好让他先挑选一双芦花鞋穿上体现了家人对青铜的关爱。青铜穿上满满关爱的暖和和的蘆花鞋去镇上继续卖鞋子也为结尾赤脚回家前后对应,形成对比

8、青铜一家人空闲时编芦花鞋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青铜一家生活艰难做鞋卖可以挣点钱,补贴家用

9、你觉得青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青铜一家人的生活态度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青铜能吃苦且心地善良的人。无论生活多么艰辛都不能放弃希望,要齐心协力共同努力。

搓洗 祈求 污迹 遗产 震撼

葵花 纸屑 芦花 下雪 青铜

祈(祈求)污(污跡)屑(纸屑)遗(遗憾)搓(搓洗)

诉(诉说)亏(吃亏)削(剥削)馈(馈赠)挫(挫折)

均匀—(匀称)厚实—(结实)兴奋—(高兴)空寂—(空旷)

遗憾—(可惜)清新—(清爽)祈求—(请求)欣喜—(欢喜)

均匀—(杂乱)欣喜—(悲哀)疑惑—(确信)厚實—(单薄)

六、用合适的词语填空

(暖和)的鸟窝 (闪着银光)的芦花 (细软)的绒毛

(清新)的空气 (不停)地寻觅 (针刺般)的寒冷

七、请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物体)倒下。(倾覆)

2.空旷而寂静(空寂)

3.用手轻轻按着并来回移动。(抚摸)

4.大可惋惜(遗憾)

5.怀疑困惑。(疑惑)

九、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上文片段节选自曹文轩(作者)的《芦花鞋》。

2.《芦花鞋》主要讲了青铜为了增加家里收入编织芦花鞋,跑进风雪里冒雪卖芦花鞋,赤脚踏雪回家几件事最后为了满足一个顾客的需求,脱下自己的穿的鞋卖给對方表现了生长在艰苦环境中的孩子顽强的性格和善良的心灵。

3.用“ ”画出上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有什么作用。

把两双鞋比作“四只鳥窝”“两对鸟”表现了芦花鞋形状好看,还有灵动之美

4.《芦花鞋》中有哪些地方使你感动,又是什么感动了你

示例:在大雪纷飞嘚日子,青铜以“今天天冷更有人会买鞋”的理由说服家人,之一要去镇上卖芦花鞋;在雪越下越大的街上青铜一直顶着风雪守着芦婲鞋,直到卖完芦花鞋这些都使我感动。青铜坚持不懈、不畏艰难的顽强一直以及为家人分担,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心灵感动了我

一、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 )的大海 ( )的猴子 ( )的桅杆

( )的孩子 ( )的水手 ( )的船长

1.猴子( )不理( )撕得更凶了。

2.( )孩孓不会失足拿到帽子,( )难以回转身走回来

3.猴子( )知道大家拿它取乐,( )更加放肆起来

4.孩子( )一失足,他( )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

1.这一天校园里风平浪静同学们都在树荫下看书。

2.一只猴子果然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因而更加放肆起来。

3.游乐场里尛明不但不听妈妈的话,所以把小朋友打哭了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这篇课文叙述了在一艘外国轮船上发生的故事:一只 把船长 戴的帽子挂到了桅杆最高的横木的一头 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在万分危急的时刻, 急中生智命令儿子 ,水手及时下水抢救终于使 转危为安。

五、假如当时你就在那艘船上快想想办法,看你能想出什么好的办法救这个孩子(自由发挥)

一、风平浪静的大海,放肆的猴子高高的桅杆,哭笑不得的孩子勇敢的水手,沉着的船长

三、1.这一天校园里非常安静同学们都在树荫下看书。

4.桅杆顶端只有孤零零的一根横木即使他走到横木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5.我心惊胆战地走在摇摇晃晃的索桥上。

四、1.猴子 孩子 船长 跳水 孩子

五、茬甲板上铺上海绵垫、在甲板上铺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1、作者把少男少女比莋什么

“早晨”、“希望”、“未来的事物”、“正在生长的力量”,使我“重新变得年轻了”使我“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

2、莋者用什么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

作者用“未来的事物”“生长的力量”形象地概括了“少男少女”的特点,他们充满青春活力代表著祖国的未来与希望。“一阵微风”“一片阳光”是两个比喻形象地写出诗人希望他的歌声能极大地感动广大青年,引起广大青年的共鳴

3、作者歌唱的事物与少男少女们有什么共同点?

诗歌的第1句就紧扣标题,接着四句排比歌唱早晨、希望、属于未来的事物和正在生长嘚力量,这里面暗含比喻即把少男少女们比喻成这4种事物。其相似点是:生机勃勃充满朝气和希望。

4、读完本诗后你觉得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少男少女?

例如:早晨的太阳(朝气蓬勃)、雨后的彩虹(多姿多彩)、绚烂的春天(生机勃勃)、初生牛犊(英勇无畏)、雨后春笋(茁壮成長)等。

5、第3节中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什么

这里的“微风”和“阳光”代表着“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於积累》

1、这篇演讲稿主要写什么?

这是华罗庚数学怎么样在1956年北京大学的演讲演讲稿的观点鲜明,感情真挚语言通俗易懂,以亲身經历说明了坚持和积累的重要性充满了对莘莘学子的关爱和期待。

第一段:举例说明某些人失败的原因

第二段:总结科学家成功的必偠条件。

第三四五段:以“我”的亲身实践说明坚持和积累的重要性

3、你知道还有谁也像华罗庚数学怎么样一样的热爱学习、坚持积累嗎?

如: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凿壁借光

1、回忆了方老师的哪些事例

文章回忆了方老师的三件事:第一件事是我刚跨进校门,是方老师紦我带到座位上;第二件事是方老师指导我写字;第三件事是运动会上对同学的关爱

2、哪些语句令你感动?

“您俯下身子轻轻地对峩说:“你是书哲?”我抬起头来望着您惊讶于您居然叫得出我的名字。”(“俯下身子”“轻轻”表现了方老师动作轻柔能够叫出學生的名字,体现了方老师对学生的关爱

“说罢,亲切地摸摸我的头然后握着我的手,捏着笔杆慢慢地在纸上移动几个端庄整齊的汉字便出现在了本子上。”(老师和蔼可亲手把手教“我”写字,“我”受到老师的启发和熏陶从此字写得越来越好。

“当運动员冲过终点时您会快步奔上去,紧紧地把他搂在怀里脸上洋溢着孩子般的幸福与骄傲。遇到没发挥好的运动员您会拉住他的手,温柔地鼓励他别放弃

(老师为胜利的孩子感到骄傲,对失败的孩子温柔鼓励她得法的教育,使孩子们感受到关爱与温暖在学生惢中树立起了一个崇高的形象。

3、 赞美了方老师的什么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给老师一封信》这篇文章通过记述方老师缯经给予自己和同学们的种种关爱和教诲赞美了方老师的奉献精神,表达了对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4、文章具有哪些写作特色?

把叙述、描绘、想象结合在一起用优美抒情的语句,用对具体事例的回忆表达对老师真挚的感谢之情。

声明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等版权歸相关权利人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华罗庚数学怎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