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十九首之五第一句(其一)[东汉]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是汉朝诗人汉无名氏的作品。
【赏析】:
出自《古诗十九首》之十三。
这首诗,是用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的形式写出的表现了东汉末年大动乱时期
一部分生活充裕、但在政治上找不到出路的知识分子的颓废思想的悲凉心态。
东汉京城洛阳,共有十二个城门。东面三门,靠北的叫“上东门”。郭,外
城。汉代沿袭旧俗,死人多葬于郭北。洛阳城北的北邶山,但是丛葬之地;诗中
的“郭北墓”,正指邙山墓群。主人公驱车出了上东门,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
地的树木,不禁悲从中来,便用“白扬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两句写所见、抒所
感。萧萧,树叶声。主人公停车于上东门外,距北邙墓地还有一段路程,怎能听
见墓上白扬的萧萧声?然而杨叶之所以萧萧作响,乃是长风摇荡的结果;而风撼
杨枝、万叶翻动的情状,却是可以远远望见的。望其形,想其声,形成通感,便
将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合二而一了。还有一层:这位主人公,本来是住在洛阳城
里的,并没有事,却偏偏要出城,又偏偏出上东门,一出城门便“遥望郭北墓”,
见得他早就从消极方面思考生命的归宿问题,心绪很悲凉。因而当他望见白扬与
松柏,首先是移情入景,接着又触景生情。“萧萧”前用“何”(多么)作状语,
其感情色彩何等强烈!写“松柏”的一句似较平淡,然而只有富贵人墓前才有广
阔的墓道,如今“夹广路”者只有松柏,其萧琴景象也依稀可想。于是由墓上的
树木想到墓下的死人,用整整十句诗所得诉说: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沉睡于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
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
长生不老。
主人公对于生命的短促如此怨怅,对于死亡的降临如此恐惧,那将得出什么
结论呢?结论很简单,也很现实: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
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生命短促,人所共感,问题在于如何肯定生命的价值。即以我国古人而论,
因生命短促而不甘虚度光阴,立德、立功、立言以求不朽的人史不绝书。不妨看
看屈原:他有感于“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而“乘骐骥以驰骋,来吾
导夫先路”,力求奔驰于时代的前列;有感于“老冉冉其将至兮”而“恐修名之
不立”,砥砺节操,热爱家国,用全部生命追求崇高理想的实现,将人性美发扬
到震撼人心的高度。回头再看这首诗的主人公,他对人生如寄的悲叹,当然也隐
含着对于生命的热爱,然而对生命的热爱最终以只图眼前快活的形式表现出来,
却是消极的,颓废的。生命的价值,也就化为乌有了。
(霍松林)
--古诗词赏析--
《古诗十九首》其他鉴赏:
《古诗十九首》我的鉴赏!
汉无名氏诗词集关注排行榜
Powered ,字博缘文学网 All Rights Reserved. 鲁ICP备号&&
古诗,古诗词,古诗大全,古诗词名句,诗词名句,古诗词赏析,古诗词鉴赏《字博缘文学网》您在使用本站过程中有任何问题、建议请点击!【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原文及翻译,古诗十九首汉无名氏
古诗十九首【朝代】【作者】 【原文】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保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摇踵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本文来源:分享:译文汉译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驾起破马车驱赶著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著。城里是多麼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大路边列夹杂著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达官贵人们虽尽情享乐,却忧愁满面不知何所迫。英译Green Green, the Cypress on the RidgeGreen green the cypress* on the ridge,stones heaped about in mountain streams: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our lives rush pastlike travelers with a long road to go.Let this measure of wvalue it highly, without disdain.I race the carriage, whip the lagging horses,roam for pleasure to Wan and Lo**.Here in Lo-yang, what surging crowds,capped and belted onelong avenues fringed with narrow alleys,the many mansions of princes and peers.The Two Palaces face each other from afar,paired towers over a hundred feet tall.Let the feast last forever, delight the heart --then what grief or gloom can weigh us down? 鉴赏  这首诗与《古诗·驱车上东门》在感慨生命短促这一点上有共同性,但艺术构思和形象蕴含却很不相同。《古诗·驱车上东门》的主人公望北邙而生哀,想到的只是死和未死之前的生活享受;这首诗的主人公游而兴叹,想到的不止是死和未死之时的吃好穿好。  开头四句,接连运用有形、有色、有声、有动作的事物作反衬、作比喻,把生命短促这样一个相当抽象的意思讲得很有实感,很带激情。主人公苍茫,俯仰兴怀:向上看,山上青青,四季不凋;向下看,涧中众石磊磊,千秋不灭。头顶的天,脚底的地,当然更其永恒;而生于天地之间的人呢,却像出远门的旅人那样,匆匆忙忙,跑回家去。《文选》李善注引《尸子》、《列子》释“远行客”:“人生于天地之间,寄也。寄者固归。”“死人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  《古诗》中如“人生寄一世”,“人生忽如寄”等,都是不久即“归”(死)的意思。  第五句以下,写主人公因感于生命短促而及时行乐。“斗酒”虽“薄”(兼指量少、味淡),也可娱乐,就不必嫌薄,姑且认为厚吧!驽马虽劣,也可驾车,就不必嫌它不如骏马。借酒销忧,由来已久;“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经·邶风·》),也是老办法。这位主人公,看来是两者兼用的。“宛”(今河南)是东汉的“南都”,“洛”(今河南)是东汉的京城。这两地,都很繁华,何妨携“斗酒”,赶“驽马”,到那儿去玩玩。接下去,用“何郁郁”赞叹洛阳的繁华景象,然后将笔触移向人物与建筑。“冠带”,顶冠束带者,指京城里的达官显贵。“索”,求访。“冠带自相索”,达官显贵互相探访,无非是趋势利,逐酒食,后面的“极宴娱心意”,就明白地点穿了。“长衢”(大街),“夹巷”(排列大街两侧的胡同),“王侯第宅”,“两宫”,“双阙”,都不过是“冠带自相索”,“极言娱心意”的场所。主人公“游戏”京城,如此,必会想。结尾两句,就是抒发感想的,可是歧解纷纭,各有会心,颇难作出大家都感到满意的阐释。有代表性的歧解是这样的: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主人公。“极宴”句承“斗酒”四句而来,写主人公享乐。  一云结尾两句,都指“冠带”者。“是说那些住在第宅、宫阙的人本可以极宴娱心,为什么反倒戚戚忧惧,有什么迫不得已的原因呢?”“那些权贵豪门原来是戚戚所迫的,弦外之音是富贵而可忧,不如贫贱之可乐”(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  一云结尾两句,分指双方。“豪门权贵的只知‘极宴娱心’而不知忧国爱民,正与诗中主人公戚戚忧迫的情形形成鲜明对照”(《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从全诗章法看,分指双方较合理,但又绝非忧乐对照。“极宴”句承写“洛中”各句而来,自然应指豪权贵。主人公本来是因生命短促而自寻“娱乐”、又因自寻“娱乐”而“游戏”洛中的,结句自然应与“娱乐”拍合。当然,主人公的内心深处未尝不“戚戚”,但口上说的毕竟是“娱乐”,是“游戏”。从“斗酒”、“驽马”诸句看,特别是从写“洛中‘所见诸句看,这首诗的主人公,其行乐有很大的勉强性,与其说是行乐,不如说是借行乐以销忧。而忧的原因,也不仅是生命短促。  生当乱世,他不能不厌乱忧时,然而到京城去看看,从“王侯第宅”直到“两宫”,都一味寻欢作乐,醉生梦死,全无忧国忧民之意。自己无权无势,又能有什么作为,还是“斗酒娱乐”,“游戏”人间吧!“戚戚何所迫”,即何所迫而戚戚。用现代汉语说,便是:有什么迫使我戚戚不乐呢?(改成肯定语气,即“没有什么使我戚戚不乐”)全诗内涵,本来相当深广;用这样一个反诘句作结,更其馀味无穷。以上内容是否解决了你的问题:太复杂,看不懂不是我要的答案其他问题汉无名氏的简介汉无名氏是一批 作诗 而未留名的诗人的统称。汉无名氏写的诗,内容大多数是写夫妇之间或朋友之间的离愁 别绪 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上一篇:下一篇:诗词的标签汉无名氏的诗词汉代的诗词诗词按类别索引诗人按拼音索引诗词按拼音索引猜你喜欢的词语猜你喜欢的字猜你喜欢的谜语猜你喜欢的歇后语最受欢迎诗词 1作者:[唐代] 2作者:[唐代] 3作者:[当代] 4作者:[当代] 5作者:[南北朝] 6作者:[宋代] 7作者:[魏晋] 8作者:[宋代] 9作者:[宋代] 10作者:[魏晋] 你可能感兴趣古诗十九首_百度百科
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是文人化的显著标志。为南朝从传世无名氏《古诗》中选录十九首编入《》(又称《文选》)而成。处处表现了道家与儒家的哲学意境。《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艺术上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同时,《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令古往今来的读者常读常新。的《》称它为“五言之冠冕”。
古诗十九首诗词简介
古诗十九首1、题解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为南朝梁从传世无名氏《》中选录十九首编入,编者把这些作者已经无法考证的汇集起来,冠以此名,列在“”类之首,后世遂作为组诗看待。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汉族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词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今存两汉乐府中的汉族民歌仅四十多首,它们多出自于下层人民群众之口,反映了当时某些社会矛盾,有较高的认识价值;同时,其风格直朴率真,不事雕琢,颇具独特的审美意趣。
《古诗十九首》是在汉代汉族民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五言诗,内容多写离愁别恨和彷徨失意,思想消极,情调低沉。但它的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古诗十九首》习惯上以句首标题,依次为:《》、《》、《》、《》、《》、《》、《》、《》、《》、《》、《》、《》、《》、《》、《》、《》、《》、《》、《》。
古诗十九首2、作者和写作年代
关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和时代有多种说法,《昭明文选·杂诗·古诗一十九首》题下注曾释之甚明:“并,盖不知作者。”曾有说法认为其中有、、、等人的创作,例如其中八首《》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犹又如曹植《送应氏》描写过洛阳被焚毁后的萧条景象。而《十九首》的诗人眼中的洛阳还是两宫双阙,王侯第宅尚未然无恙,冠带来游宴如故,更何况洛阳未遭破坏之前,王粲尚幼,曹植并未出生。今人综合考察《古诗十九首》所表现的情感倾向、所折射的社会生活情状以及它纯熟的艺术技巧,一般认为它并不是一时一人之作,它所产生的年代应当在东汉顺帝末到前,即公元140-190年之间。
古诗十九首3、价值
《古诗十九首》是乐府古诗文人化的显著标志。汉末文人对个体生存价值的关注,使他们与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建立起更为广泛而深刻的情感联系。过去与外在事功相关联的,诸如帝王、诸侯的宗庙祭祀、、游乐乃至都城宫室等,曾一度霸据文学的题材领域,让位于诗人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进退出处、友谊爱情乃至街衢、物候节气,文学的题材、风格、技巧,因之发生巨大的变化。
《古诗十九首》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在上也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它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为后人师法,几至形成模式。它的艺术风格,也影响到后世诗歌的创作与批评。就古代汉族诗歌发展的实际情况而言,的《》称它为“五言之冠冕”,钟嵘的《》赞颂它“天衣无缝,”。“千古五言之祖”是并不过分的。诗史上认为《古诗十九首》为五言古诗之权舆,例如明称“(十九首)谈理不如《三百篇》,而微词婉旨,遂足并驾,是千古五言之祖”。陆时庸则云“(十九首)谓之风余,谓之诗母”。
概括起来,《古诗十九首》在以下四个方面奠定了在我国诗歌史上的地位:
一、它继承了《》以来的优良传统,为建安诗风的出现作了准备。
二、它是汉代诗歌由汉族民间文学过渡到文人创作并出现繁荣局面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三、它将五言抒情古诗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体系。
四、它为五言诗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成熟。它崭新的诗歌形式及圆熟的艺术技巧,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在中国汉族诗歌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诗歌原文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饭!
*(也可写作“行行复行行”)
你走啊走啊老是不停的走,就这样活生生分开了你我.
你与我两人相距千万里远,我在天这头你就在天那头.
路途那样艰险又那样遥远,要见面那知道是什麽时候
北马南来仍然依恋著北风,南鸟北飞筑巢还在南枝头.
彼此分离的时间越长越久,衣服越发宽大人越发消瘦.
飘荡荡的游云遮住了太阳,他乡的游子不想再次返回.
只因为想你使我都变老了,又是一年很快地到了年关.
还有许多心里话都不说了,只愿你多保重切莫受饥寒.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郁郁园中柳。
盈盈楼上女,皎皎当。
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昔为女,今为荡子妇。
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
河畔萋萋的芳草啊,,园中葱葱的高柳.
在楼上那位仪态优美的女子站在窗前,
洁白的肌肤可比明月. 打扮得漂漂亮亮,
伸出纤细的手指.从前她曾是歌舞女(*汉时倡家女和后世所谓青楼女子是不一样的),
而今成了喜欢在外游荡的游侠妻子.
在外游荡的丈夫还没回来,在这空荡荡的屋子里,实在是难以独自忍受一个人的寂寞,怎堪独守!
古诗十九首青青陵上柏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
驱车策驽马,游戏宛与洛。
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
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
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
娱心意,戚戚何所迫。
陵墓上长得青翠的柏树,溪流里堆聚成堆的石头. 人生长存活在天地之间,就好比远行匆匆的过客.
区区斗酒足以娱乐心意,虽少却胜过豪华的宴席. 驾起破马车驱赶著劣马,照样在宛洛之间游戏著.
洛阳城里是多麼的热闹,达官贵人彼此相互探访. 大路边列夹杂著小巷子,随处可见王侯贵族宅第.
南北两个宫殿遥遥相望,两宫的望楼高达百余尺. 虽已在宴会中尽情欢乐,却为何所迫而面带忧愁。
古诗十九首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
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
令德唱,听其真。
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
人生寄一世,若飙尘。
何不,先据津。
无为守穷贱,长。
(“穷贱”另作“贫贱”)
今天这么好的宴会真是美极了,这种欢乐的场面简直说不完.
这场弹筝的声调多麼的飘逸,这是最时髦的乐曲出神又妙化.
有美德的人通过乐曲发表高论,懂得音乐者便能听出其真意.
音乐的真意是大家的共同心愿,只是谁都不愿意真诚说出来.
人生像寄旅一样只有一世犹如尘土,刹那间便被那疾风吹散.
为什麽不想办法捷足先登,先高踞要位而安乐享富贵荣华呢
不要因贫贱而常忧愁失意,不要因不得志而辛苦的煎熬自己.
古诗十九首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
交疏结绮窗,三重阶。
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那西北方有一座高楼矗立眼前,堂皇高耸恰似与浮云齐高.
高楼镂著花纹的木条,交错成绮文的窗格,四周是高翘的阁檐,阶梯有层叠三重.
楼上飘下了弦歌之声,声音响亮极其悲壮
谁能弹此曲,是那悲夫为齐君战死,悲恸而&抗声长哭&竟使杞之都城为之倾颓的女子.
商声清切而悲伤,随风飘发多凄凉!这悲弦奏到&中曲&,便渐渐舒徐迟荡回旋.
那琴韵和&叹&息声中,抚琴堕泪的佳人慷慨哀痛的声息不已.
不叹惜铮铮琴声倾诉声里的痛苦,更悲痛的是对那知音人儿的深情呼唤.
愿我们化作心心相印的鸿鹄,从此结伴高飞.
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旧乡,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踏过江水去采莲花,到兰草生长的沼泽地采兰花.
采了花要送给谁呢 想要送给那远在故乡的爱妻.
回想起故乡的爱妻,长路漫漫遥望无边无际.
飘流异乡两地相思,怀念爱妻愁苦忧伤以至终老.
(兰泽:生有兰草的沼泽地)
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固,虚名复何益。
皎洁的明月照亮了仲秋的夜色,在东壁的蟋蟀低吟的清唱著. 夜空北斗横转,那由玉衡,开阳,摇光三星组成的斗杓,正指向天象十二方位中的孟冬,闪烁的星辰,更如镶嵌天幕的明珠,把仲秋的夜空辉映得一片璀璨! 深秋,朦胧的草叶上,竟已沾满晶莹的露珠,深秋已在不知不觉中到来.时光之流转有多疾速呵! 而从那枝叶婆婆的树影间,又听到了断续的秋蝉流鸣.怪不得往日的鸿雁(玄鸟)都不见了,原来已是秋雁南归的时节了
京华求官的蹉跎岁月中,携手同游的同门好友,先就举翅高飞,腾达青云了.而今却成了相见不相识的陌路人.
在平步青云之际,把我留置身后而不屑一顾了! 遥望星空那&箕星&,&斗星,&牵牛&的星座,它们既不能颠扬,斟酌和拉车,为什麽还要取这样的名称 真是虚有其名, 然而星星不语,只是狡黠地眨著眼,它们仿佛是在嘲笑,你自己又怎麽样呢 想到当年友人怎样信誓旦旦,声称著同门之谊的&坚如磐石&;而今&同门&虚名犹存,&磐石&友情安在 叹息和感慨,炎凉世态虚名又有何用呢
古诗十九首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
与君为新婚,菟丝附女萝。
菟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
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
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
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我好像那荒野里孤生的野竹,希望能在大山谷里找到依靠的伴侣.
你我相亲新婚时你远赴他乡,犹如兔丝附女萝我仍孤独而无依靠.
兔丝有繁盛也有枯萎的时候,夫妻也应该会要有俩相厮守的时宜.
我远离家乡千里来与你结婚,正是新婚恩爱时你却离我远赴他乡.
相思苦岁月摧人老青春有限,多麼的盼望夫君功成名就早日归来.
我自喻是朴素纯情的蕙兰花,正是含苞待放楚楚怜人盼君早采撷.
怕过了时节你还不归来采撷,那秋雨飒风中将随著秋草般的凋谢.
你信守高节而爱情坚贞不渝,那我就只有守著相思苦苦的等著你.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庭院裏一株佳美的树,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了茂密的花朵, 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著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 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著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 这花有什麽珍贵呢 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著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素手,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间,脉脉不得语。
那遥远而亮洁的牵牛星,那皎洁而遥远的织女星. 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不停地响个不停. 因为相思而整天也织不出什么花样,她哭泣的泪水零落如雨. 只隔了道清清浅浅的银河,俩相界离相去也没有多远. 相隔在清清浅浅的银河两边,含情默默相视无言的痴痴凝望.
古诗十九首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
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所遇无,焉得不速老。
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
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
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转回车子驾驶向远方,遥远的路途跋涉难以到达. 一路上四野广大而无边际,春风吹生了枯萎的野草. 眼前一切都是陌生无故物,像草之荣生,人又何尝不很快地由少而老呢 百草和人生的短长虽各有不同,但由盛而衰皆相同,既然如此处生立业就必须即时把握. 人不如金石般的坚固,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即使长寿也有尽期,岂能长久下去. 生命很快而急遽的衰老死亡,应立刻进取保得声名与荣禄.
古诗十九首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
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
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
驰情整巾带,沉吟聊。
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巾带”另作“中带”)
洛阳的东城门外.高高的城墙,从曲折绵长,鳞次栉比的楼宇,房舍外绕过一圈,又回到原处. 四野茫茫,转眼又有秋风在大地上激荡而起,空旷地方自下而上吹起的旋风,犹如动地般的吹起,使往昔葱绿的草野,霎时变得凄凄苍苍.转眼一年又过去了&! 在怅然失意的心境中,就是听那天地间的鸟啭虫鸣,也会让人苦闷.鸷鸟在风中苦涩地啼叫,蟋蟀也因寒秋降临而伤心哀鸣.不但是人生,自然界的一切生命,不都感到了时光流逝 与其处处自我约束,等到迟暮之际再悲鸣哀叹,何不早些涤除烦忧,放开情怀,去寻求生活的乐趣呢! 那燕赵宛洛之地本来就有很多的佳人美女,美女艳丽其颜如玉般的洁白秀美. 穿著罗裳薄衣随风飘逸拂动,仪态雍容端坐正铮铮地习练著筝商之曲. 《音响一何悲》之曲因为琴瑟之柱调得太紧促,那琴间竟似骤雨急风,听来分外悲惋动人. 由於听曲动心,不自觉地引起遐想,深思,反覆沈吟,体味曲中的涵义,手在弄著衣带,无以自遣怅惘的心情,双足为之踯躅不前,被佳人深沈的音响一何悲所 感动.心里遥想著愿与佳人成为『双飞燕』,衔泥筑巢永结爱侣的深情.
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
驱车上东门,遥望郭北墓。
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
下有,杳杳即长暮。
潜寐黄泉下,千载永不寤。
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
万岁更相送,贤圣莫能度。
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
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驱车出了上东门,回头遥望城北,看见邙山墓地.邙山墓地的白杨树,长风摇荡著杨枝,万叶翻动的萧萧声响,松柏树长满墓路的两边. 人死去就像堕入漫漫长夜,沈睡於黄泉之下,千年万年,再也无法醒来. 春夏秋冬,流转无穷,而人的一生,却像早晨的露水,太阳一晒就消失了. 人生好像旅客寄宿,匆匆一夜,就走出店门,一去不返.人的寿命,并不像金子石头那样坚牢,经不起多少跌撞. 岁去年来,更相替代,千所万岁,往复不已;即便是圣人贤人,也无法超越,长生不老.神仙是不死的,然而服药求神仙,又常常被药毒死,还不如喝点好酒,穿些好衣服,只图眼前快活吧!
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
出直视,但见丘与坟。
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死去的人岁月长了,印象不免由模糊而转为空虚,幻灭.新生下来的一辈,原来自己不熟悉他们,可经过一次次接触,就会印象加深而更加亲切. 走出郭门,看到遍野古墓,油然怆恻,萌起了生死存亡之痛. 他们的墓被平成耕地了,墓边的松柏也被摧毁而化为禾薪. 白杨为劲风所吹,发出萧萧的呜声犹如悲鸣自我的哀痛,萧萧的哀鸣声里,肃杀的秋意愁煞了人们的心里. 人生如寄,岁月消逝得如此迅速,长期旅客的游子,怎不触目惊心 只有及早返回故乡,以期享受乱离中的骨肉团圆之乐. 想要归返故里,寻找过去的亲情,就是这个原因了.
古诗十九首生年不满百
生年不满百,常怀忧。
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为乐当及时,待。
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
仙人,难可与等期。
一个人活在世上通常不满百岁,心中却老是记挂着千万年后的忧愁,这是何苦呢?既然老是埋怨白天是如此短暂,黑夜是如此漫长,那么何不拿着烛火,日夜不停地欢乐游玩呢?人生应当及时行乐才对啊!何必总要等到来年呢?整天汲汲无欢的人,只想为子孙积攒财富的人,就显得格外愚蠢了,不肖子孙也只会嗤笑祖先的不会享福呢!像王子乔那样成仙的人,恐怕难以再等到吧!
古诗十九首凛凛岁云暮
凛凛岁云暮,蝼蛄夕鸣悲。
凉风率已厉,游子寒无衣。
遗洛浦,同袍与我违。
独宿累长夜,梦想见。
良人惟古欢,枉驾惠。
愿得常巧笑,携手同车归。
既来不须臾,又不处重闱。
亮无晨风翼,焉能凌风飞。
以适意,引领遥。
徙倚怀感伤,垂涕沾双扉。
寒冷的岁末,百虫非死即藏,那蝼蛄澈夜呜叫而悲声不断. 冷风皆已吹得凛厉刺人,遥想那游子居旅外地而无寒衣. 结婚定情后不久,良人便经商求仕远离家乡. 独宿而长夜漫漫,梦想见到亲爱的容颜. 梦中的夫君还是殷殷眷恋著往日的欢爱,梦中见到他依稀还是初来迎娶的样子. 但愿此后长远过著欢乐的日子,生生世世携手共渡此生. 好梦不长,良人归来既没有停留多久,更未在深闺中同自己亲亲一番,一刹那便失其所在. 只恨自己没有鸷鸟一样的双翼,因此不能淩风飞去,飞到良人的身边. 在无可奈何的心情中,只有伸长著颈子远望寄意,聊以自遗. 只有依门而倚立,低徊而无所见,内心的感伤,不禁的垂泪而流满双颊了.
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
三五满,四五蟾兔缺。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下言久离别。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注释】 三五:农历十五日。四五:农历二十日。 三岁:三年。灭:消失。 区区:指相爱之情。
【语译】 农历十月,寒气逼人,呼啸的北风多麼凛冽. 满怀愁思,夜晚更觉漫长,擡头仰望天上罗列的星星. 十五月圆,二十月缺.有客人从远地来,带给我一封信函. 信中先说他常常想念著我,后面又说已经分离很久了. 把信收藏在怀袖裏,至今已过三年字迹仍不曾磨灭. 我一心一意爱著你,只怕你不懂得这一切.
古诗十九首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
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
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
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
中,谁能别离此。
客人风尘仆仆,从远方送来了一端(二丈)织有文彩的素缎,并且郑重其事地说,这是我夫君特意从远方托他捎来的. 它从万里之外的夫君处捎来,这丝丝缕缕,该包含著夫君对我的无尽关切和惦念之情! 绮缎上面织有文彩的鸳鸯双栖之形彩,夫君特意选择彩织鸳鸯之绮送我.将它裁作棉被面,做条温暖的合欢被. 床被内须充实以丝绵,被缘边要以丝缕缀. 丝绵使我联想到男女相思的绵长无尽,缘结暗示我夫妻之情永结同心. 丝绵再长,终究有穷尽之时,缘结不解,终究有松散之日.惟有胶之与漆,粘合固结,再难分离. 那麽,就让我与夫君像胶,漆一样投合,固结吧,看谁还能将我们分隔!
古诗十九首明月何皎皎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虽,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1]
明月如此皎洁,照亮了我的床帏;我忧愁得无法入睡,披衣而起屋内徘徊;客居在外虽然有趣,但是还是不如早日回家;一个人出门忧愁彷徨,满心愁苦应该告诉谁呢?伸颈远望还是只能回到房间,眼泪沾湿了衣裳。
古诗十九首作品赏析
古诗十九首思想内容
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跎,游宦无门。《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感内容。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
这段话指出了《古诗十九首》所表达的情感,是人生来共有的体验和感受。如:表现思念故乡怀念亲人的《涉江采芙蓉》、《去者日以疏》;表现思妇对游子深切思念和真挚爱恋的《凛凛岁云暮》、《客从远方来》和《迢迢牵牛星》;表现游士对生存状态的感受和他们对人生的某些观念:《回车驾言迈》、《明月皎夜光》。
总之,《古诗十九首》所抒发的,是人生最基本最普遍的几种情感和思绪,是“人同有之情”。因而,这些诗歌能够永久地感动人,千古常新。同时,它以艺术的方式,《古诗十九首》深刻地再现了文人在汉末社会思想大转变时期,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学者所谓“逐臣弃友、思妇劳人、托境抒情、、亲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质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叹之”(王康《古诗十九首绎后序》),良非虚言.
《古诗十九首》在揭露现实社会黑暗,抨击末世风俗的同时,也隐含了诗人对失去的道德原则的追恋。这种无可奈何的处境和心态,加深了诗人的信仰危机。事功不朽的希望破灭,诗人乃转而从一个新的层面上去开掘生命的价值。无论是露骨宣称为摆脱贫贱而猎取功名,还是公开声言要把握短暂人生而及时行乐,总之是丧失了式的执着。在旧的理性规范解除之后表现出来的生命冲动,由于受到历史传统、客观环境和自身文化积淀的束缚,很难获得健康、乐观的内容和形式。但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感叹短暂的人生时,虽出言愤激,却也并非真是甘心颓废,有人仍在,寻觅精神上的永恒。
《古诗十九首》还有一类作品更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巨大痛苦。
《古诗十九首》的相思怀人之作,不少是从女性角度着笔的。首先,这是由于在中,女性因其特定的处境,只能把全部的生命寄托于爱情和婚姻关系。其次,古代女性生活环境与心灵世界的狭小封闭,使她们只能在孤独中无止境地去咀嚼体味相思的痛苦,其盛情的深婉细腻,又是男性所不及的。女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触角,与其生活环境中的种种事物相交流,又使这些事物成为女性心理最为动人的物化形式,并为诗人的创作提供了意蕴丰厚的和意境。
汉末文人则已在相当的程度上,具有了与女性世界作心灵沟通的现实基础,他们抒写女性的不幸,不仅有真诚的理解与同情,也融入了自己饱经忧患与痛苦的人生体验。《古诗十九首》之多从女性角度写相思之苦,并能由此获得普遍而久远的艺术魅力,原因便在于。
《古诗十九首》以艺术的方式,表现士子的社会境遇、精神生活与人格气质,并由此透视出汉末社会生活的一个侧面,有相当重要的认识意义。
古诗十九首艺术特色
汉初的治国思想为黄老之学,后武帝以儒学一统,黄老失势,在与儒学合 流的同时又与庄子思想逐渐融合,形成了汉代社会道家的特殊风格。忧生惧祸是老子思想的一部分,到了庄子,更是把这种心理凸显出来。受这种社会思潮 的影响,知识分子更加强化了生命意识,与此相对应的是感叹人生的短暂和对 死亡的思考。个人意识的觉醒和生命价值的发现使汉代文人开始忧虑时光的匆 匆流逝,进而又对死亡充满困惑和恐惧,他们想要在这有限的人生画布上尽量 的挥洒,以表达对生的尊重和欲求,但现实的不公正已无法改变,只能通过增 加生命的密度来实现价值,及时行乐就是这种思想的衍生品。道家讲究的是清 心寡欲,但也认为人要顺从自己的人性和欲望,欲望无法得到满足,就会激发人内心的情感波涛。“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 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人生非金石,岂 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这些失意的贫士在穷困和忧患之中只能 用说反话来表现内心的苦闷。这种人生的悲剧感,根本上是由于诗人面对生命 价值和尊严的被扼杀,产生了强烈的反叛意识,纵欲的内在是彻骨的悲凉。对于世俗生活以及社会私情的关注带来了真我个性的回归,道家思想唤醒了诗人在时代苦闷之下的生命意识。诗人开始重新定义自己生命价值和情感取向,抒情化的表达和个性的彰显最终把文学带上了缘情之路。《古诗十九首》受到道家学说朴实自然为美的影响,道家强调情感的自由抒发,追求自然和简朴文风,因为大道本身朴实无华的。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十九首的整体风格都呈现出一种浅显冲淡,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感。 老庄思想中有愤世嫉俗的一面,道家虽主张恬淡虚静,却也不遗余力的抨 击黑暗的社会现实。《古诗十九首》虽为抒怀之作,但造成诗人愤懑伤感的主要 原因还是由于统治阶级、官僚制度的不公平和不合理。《青青陵上柏》中宛洛的 达官贵族冠带相索,上层社会如同一个封闭的体系,外人难以进入。《明月皎月 光》中昔日的同门之友,也因为飞黄腾达而弃诗人于不顾等等。这些都从侧面鞭笞了社会的黑暗现实,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汉代虽然采取“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政策,但是道家思想始终是其时代思想的一部分,特别是到了东汉,经学衰颓,老庄复归,对士人的影响日渐从 隐性变为显性。在整个社会思潮的影响下,贫士失志的文人已经在现实打击下心灰意冷,毫无斗志,于是转而想从道家思想中寻求解脱。所以 他们的诗歌创作必然被这种心理影响,在向道家回归的同时,由于文人一直以 来都受到中国正统儒家思想的熏陶,于是心态就呈现出了矛盾的两重性。不过 也正是由于诗人胸中蕴藏着儒道两种思想,中国两种传统文化的精髓均在诗中 得以展现,才使得《古诗十九首》具有如此独特的艺术魅力。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从汲取养料,滋养自己的创作。他们有感而发,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决无虚情与矫饰,更无着意的雕琢,因此具有天然浑成的艺术风格。《》中就这样概括《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色:“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抒情诗的典范。长于抒情,却不直言,委曲婉转,意味无穷。从写景叙事发端,极其自然地转入抒情,水到渠成,而又抑扬有致。
2.质朴自然。从情感说,《古诗十九首》感情纯真诚挚,没有;从艺术表现说,它的写境用语好像都是信手拈来,没有错采镂金式的加工,而是出水芙蓉般的境。
3.情景交融,物我互化,浑然圆润的艺术境界。《古诗十九首》所描写的景物、情境与情思非常切合,往往通过或、或、或象征等手法形成情景交融,浑然圆融的艺术境界;
4.语言精练。《古诗十九首》语言浅近自然,却又极为精炼准确。不做艰涩之语,不用冷僻之词,而是用最明白浅显的语言道出真情至理。传神达意,意味隽永。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平平道出,且无用功字面,若秀才对朋友说家常话”,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如山间甘泉,如千年陈酿,既清新又醇厚,既平淡又有韵味。
此外,《古诗十九首》还较多使用叠字,或描绘景物,或刻画形象,或叙述情境,无不生动传神,也增加了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由于情致与才藻的关系是中古后中的一个主要矛盾,而《古诗十九首》完美地处理了这一矛盾,因此,后世凡是遇到形式主义诗风抬头,进步诗人总是将《十九首》与诗、骚、汉乐府一起作为自己的旗帜,《十九首》在诗史上的主要作用是积极的。
然而因为《十九首》的作者与劳动人民毕竟有一定距离,它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不够宽广,它的诗境又主要表现为蕴藉含蓄一路。因此当后世出现在思想史上直指现实,激切锋利;或在风格上,纵横驰骋的作品与流派时,一些保守的诗人与评论家又都拉起《十九首》这面大旗,作为它们反对诗坛上这些新生事物的武器。
《十九首》的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另外作者愤于现实,又往往以颓废放荡来作对抗,这也落了后世某些逃避现实的诗人之口实,在这些方面,它又表现出消极的影响。
古诗十九首与汉乐府异同
将《古诗十九首》与汉五言歌辞相比较,舍去音乐因素,就实体形式看,并无本质的区别。六朝以至唐宋人记载中两者的篇目多有重叠,如古诗《生年不满百》又作乐府《西门行》,词句更多雷同,如古诗《孟冬寒气至》有云“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上言长相思,下言久别离”;而汉乐府《》则云“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可见古诗和乐府在汉世是二而一的关系,被采入乐即为乐府,未入乐或入乐后又失其调名则为古诗,故清人《乐府正义》说:“《古诗十九首》,古乐府也。”《古诗十九首》的这一性质,决定了它与汉乐府一样,继承了《》以来“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特点,所以说它是“风余”。
但以群体出现的《古诗十九首》,又是众多的汉代无名氏诗歌中一个有自身特点的类型。与一般汉乐府民歌比较,在风格上有以下异同:
1.感性方面二者均一事一诗,情事交融。民歌较多铺叙,叙事以;古诗则重于抒情,以情融事。
2.结构方面二者均结构浑成,无斧凿之痕。 民歌多以事情之自然顺序为线索;古诗则按照情感的起伏节奏驱遣剪裁事实。
3.语言方面二者均自然天成,富于感染力。民歌如胡应麟所称“质而不鄙,浅而能深”;古诗则“随语成韵,随韵成趣”,明谢榛称之为“秀才说家常话”。
4.境界方面由以上三者决定,二者均风格浑成,境界深远。民歌“劲绝”(语),其境深厚;古诗“切情”(刘勰语),其境旷远。
这些异同的根本原因在于《古诗十九首》的作者,不同于乐府民歌之多为劳动者,而是具有相当的地主阶级中下阶层知识分子。他们为了更好地抒发因遭受压抑而产生的,一反当时上层统治者将文学作为雕虫小技的痼疾,打破了当时从形式上尊崇《诗经》、《楚辞》,专尚回言、(及其流裔汉赋)的积习,大胆地向民歌学习,从而将分离达三百余年之久的文人创作语言与汉族民间创作语言重新结合起来,将新兴的五言歌诗——被上层文人视作“俳优倡乐多用之”的俗体诗作为主要的创作手段,同时将汉乐府中已有表现的分流的倾向,加以进一步发展,从而使得自己的创作与汉乐府相比较表现出同中有异的特点,于是“惊心动魄,”(钟嵘语)的一代——五言抒情古诗就应运而生了。这种诗体及其表现手法,在中古以后的古典诗歌诸形式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因此说《古诗十九首》又是“诗母”。
古诗十九首名家点评
“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人代冥灭,而清音独远,悲夫!”
——《诗品》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文心雕龙·明诗》
“兴象玲珑,意致深婉,真可以泣鬼神,。”
——《诗薮》
“《十九首》所以为千古至文者,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人情莫不思得志,而得志者有几?虽处富贵,慊慊犹有不足,况贫贱乎?志不可得而年命如流,谁不感慨?人情于所爱,莫不欲终身相守,然谁不有别离?以我之怀思,猜彼之见弃,亦其常也。夫终身相守者,不知有愁,亦复不知其乐,乍一别离,则此愁难已。逐臣弃妇与朋友阔绝,皆同此旨。故《十九首》虽此二意,而低回反复,人人读之皆若伤我心者,此诗所以为性情之物。而同有之情,人人各俱,则人人本自有诗也。但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尽,特故推十九首以为至极。”
——清人《采菽堂古诗选》
萧统.文选(套装共6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1343页.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