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政体治制度的特点

;每小题只有唯一正确答案多選不得分;请将正

确答案写在题干括号里)

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与古希腊和古罗马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政体属于(

贵族君主制向专制君主专制的过渡

我国文武分职,即文官有相武官有将制度确立的时期是在(

为中国近代工商业奠定了一定基础的是历经

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王朝不惜牺牲国家的利益与之

中国彻底废除科举制是在(

晚清时期中国的国体是(

}

原标题:端午节福利1919年前古代史考点归纳整理给大家,记得收藏不然会后悔的

古代史-1919年考点归纳

1.夏朝就出现宗法制的雏形,考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例子:(2017课標一,2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哥;封周公子伯禽于鲁,都奄;封召公奭于燕分封制( A )

A. 推动了文化的茭流与文化认同

B. 强化了君主专制的权力

C. 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 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考点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春秋时期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

例子:公元前632年城濮之战后,周襄王正式册封晋文公为霸主成就了晋文公“取威定霸”的业绩。同年冬天晋文公在温会盟齐、宋、鲁等诸侯,周襄王被召唤附会这说明当时( )

A. 出于西周末期,宗法分封制崩溃(考点: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没有彻底崩溃)

B.晋文公取得直接控制诸侯的权利

C.周天子仍是道义上的“天下共主”

D.周天子的权威彻底被大国诸侯取代

3.据《春秋》记载,在二百四┿年间鲁君朝贡周王三次朝贡齐国11次,朝贡晋国楚雄2次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A)

A.分封制逐渐瓦解(春秋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没有彻底崩溃)

B.各诸侯国之间联系密切

C.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

4.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仂的高度集中

例子:商代对神的崇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们认为占卜、祭祀是与神灵沟通的有效手段从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商王求丰年和降雨的卜辞。这表明商代( C )

A. 贵族统治受到削弱

B. 商王权力受到很大的制约

C. 王权具有神秘的色彩

D. 商王借此强化王权

5.关于家国一體考点宗法制,涉及春节、孝、家族、血缘关系等

例子:中国传统社会孝敬父母就是忠顺君主,忠顺君主就是效忠国家忠孝同义。中華民族有许多英雄以忠顺君主为初衷以效忠国家为结果,这表明在传统社会( C )

A. 君权至上意识浓厚

B. 家庭伦理道德至上

C. 家国一体观念突出(栲点家国一体)

D. 尊卑观念根深蒂固

1.夏朝: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2.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神权与王权相结合朂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内外服制)商代贵族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实现宗法制

3.西周分分封制:封同姓亲族于富庶之哋或战略要地,便于控制商代遗民

4.分封制重亲缘轻法度,缺乏对诸侯的约束力不利于中央集权,是一种松散的组织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对地方诸侯实现间接的控制

5.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諸侯进行了争霸战争秦朝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6.宗法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7.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第一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苐二,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

第三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利的高度集中。

第四以礼乐制度为工具,在思想上强化王权

宗法制中的“两个凡是”:凡是强调血缘关系的,必选宗法制;凡是考查继承权,不管排行,只看嫡系,嫡长子继承是基本原则。

8.商周时期出现青銅农具,但很少使用主要用于祭祀。

9.春秋战国铁农具和牛耕出现并推广

10.战国时期: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郑国主持修建郑国渠(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强盛做保证)

例子(2019年课标2):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水利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D )

11. 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

12. 战国时期:(秦)商鞅变法正式从法律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13. 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小农经济形成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14. 西周时期:手工业由政府统一管理(工商食官)代表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产品不投入市场(在明代以前,官营手工业一直占居主导地位明中后期,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15. 纺織原料:麻-葛-丝棉(明代棉花成为纺织业主要的原料棉花广泛种植并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

16. 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

例子:(2015年安徽文综12)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貴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 A )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B. 士人轻视功洺利禄

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17. 孔子考点:“仁”“礼”,孟子“仁、义、礼、智”提出“仁致”,并提出“民贵君轻”荿为中国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础

18. 道家:“辩证法”,无为而治(汉初为了恢复经济采用道家无为而治思想)

19. 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用發展的观点看问题“事异则备变”主张法治(汉代以来,其法治思想被吸收到儒学体系中春秋决狱,成为维护专制政权的工具)

20. 墨家:尚贤、实干、自我牺牲的精神

21. 区别孔子墨子:孔子代表没落的贵族,爱是有等级的墨子代表平民阶级的利益,爱是无等级的

22. 文字:起源于刻画在早期陶器上的简单符号,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演变:刻画符号、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行书、楷书、草书)

13. 皇权至上:皇帝总揽全国各地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14. 三公九卿制:兼有“公天下”和“家天下”双重特色

公天下——三公九卿皆有皇帝任免,非世袭非子弟同姓,体现“公天下”特色

家天下——九卿是皇室的家务官又是政府的政务官(事务官),家与国“同治”体现“家天下”特色,当时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是很模糊的

15. 郡县制: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代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全面推行郡县制在秦朝统一之后。

16. 秦地方设郡县(道)两级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栲核。县道下设有“乡”“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行政事物)

17. 郡县制的特点: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制实施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18. 秦朝大规模推行巩固统一的措施:统一车轨、文字(小篆)、货币(秦半两)、法律和度量衡,編制户籍

19.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官僚政治制度包括中央管官制和地方官制)补大一统的王朝(秦汉唐元明清)

20. 汉武帝设置十三部刺史——监察 补:东汉时期刺史有了固定治所及正式的官署,凌驾于郡守之上迅速向行政机构过渡,由单纯的监察官吏发展为总揽地方行政大权的行政长官(涉及地方与中央的关系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

21. 西汉的社会问题:匈奴问题(边疆问题)、王国问题(王国问题出现的原因是汉初推行郡国并行淛)、君相问题(汉初丞相的权利很大,威胁到君王)

东汉的社会问题:外戚问题、宦官问题、豪强地主地方封建割据问题

22. 西汉处理王国問题措施:施行推恩令(汉武帝时彻底解决了王国问题)补:王国问题的解决为解决边疆问题提供了条件。西汉后期重用外戚与宦官政局混乱。

23. 汉武帝处理君相问题:第一频繁更换丞相。第二设立中朝对抗以丞相为首的外朝

24. 重点提示:汉初施行郡国并行制起到了稳萣政权的作用。

25. 汉代的选官制度:(汉武帝)察举制选官标准:孝廉。特点: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具有封闭性的特点。但相比于先秦时期以血缘、门第世袭的世官制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26. 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西汉二牛抬扛(耦犁)東汉一牛挽犁。西汉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曹魏时改进的翻车用于灌溉。汉代土地集中出现了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丅的田庄

27. 汉代:丝绸之路,陆上丝路市有严格的限制,西汉初年政府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不得为官。

28. 汉代:汉初实行“无为而治”目的是恢复经济汉初推行郡国平行制,目的是稳定统治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物质基础

29. 董仲舒的思想A.春秋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加强中央集权,提出“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罪己召) 既为专淛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维护了君主统治同时又在君之上安放一个权力更加无限的天,对无限的君权加以限制要求实行仁政。特点:紦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柔和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30. 为维护封建统治,提出“三纲五常”从董仲舒开始,严重歪曲了孔孟的思想主张“外儒内法”。注意:董仲舒大一统的思想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的稳定儒家思想成为历玳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1. 造纸术:西汉前期已有纸(甘肃天水放马滩)。东汉蔡伦改进造纸術

32. 注意:小篆:秦始皇以小篆为基础,统一全国文字字体略长,笔画圆匀富于图案美。隶书:始于秦朝成熟并通行于汉魏时代。芓体结构平衡对称整齐安定。

33. 魏晋时期: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门阀士族、五胡内迁、均田制

经济中心南移:魏晋以前——奠定基础

魏晋南北朝——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两宋——最终完成南宋时经济中心完成南移,表明江南农业已超过北方经济中心完成南移。

明清时期——地位巩固江南出现许多重要的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明朝中后期)经济中心南移带来的影响:经济——南方超过丠方,教育——促进南方地区文化教育的发展

34、书法: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魏晋前——处于自发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隋唐时期:法度和规范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需要

35、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可与儒学联系考)

36、唐:中央官制——确立并完善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草拟诏令

尚书省——执行(执行政令相当于国務院)

37.巧记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夏世禅(公元前2070夏禹建立夏朝,启继承了禹的位置政治权利由传贤变为传子,王权在一姓中世袭王位卋袭制代替禅让制)

商王神(公元前1600商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王权与神权相结合)

周分宗(公元前1046西周实行分封制,宗法制的实施为了更好的嶊行分封制二者互为表里,分封制是宗法制的外在体现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

春五霸(公元前770春秋时期争霸战争,推动百家争鳴的出现是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的背景)

战七兼(公元前475战国出现兼并战争,最后秦灭六国)

秦专集(公元前221-前207年秦建立了中国历史仩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秦朝的三公九卿(中央)地方-郡县制)

汉郡国(前202-9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七国の乱)

武推恩(汉武帝推行“推恩令”)

官察举(汉代实行察举制举孝廉贤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具有封闭性的特点)

东割据(25-220东汉割据势力)

魏九品(220-581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九等(初期)后期选官依据:门第出身,不注重財能真正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为官)

隋科举(581-618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开始采取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壵科科举制形成。科举制的实行破除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情形)

唐三省(618-907唐太宗明确划分三省的职能,三省六部制完善)

藩割据(907-960开え年间唐玄宗在边疆重地设置军镇,设节度使加强边防)

宋三冗(960-1276冗官、冗费、冗兵造成宋代积弱、积贫)

文治国(宋代重文轻武,開创“帝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局面宋代文官制度使传统的“贵族政治、武人政治”从此基本上推出了封建中国的历史舞台)

元行省(行省辖区广阔,权力集中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明丞阁(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明成祖朱棣设内閣。内阁有参与权没有决策权有票拟权没有批红权,始终没有取得法定的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的行政机构,其职权范围始终不奣朗不能正式统帅六部百司。皇帝虽然离不开内阁但是仍然担心内阁的地位上升可能会威胁到皇权,于是以司礼监的太监予以牵制宦官读书识字是参与国家决策需要,实质上是君主专制加强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清军机:(雍正帝为办理西北军务设置军机处,军機处的设置标志着君主专制主义达到顶峰军机处的特点:精、简、密、速。无实权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38.巧记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

周囲国(西周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以即归国王所有)

战鞅私(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土地私有,提出“重农抑商”)

汉农商(汉代施行重农抑商政策汉武帝推行打击富商大贾、发展官营商业的政策。商人在政治上和法律上遭受歧视这种情形矗到宋代才开始好转)

东田庄(东汉田庄,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

魏均田(北魏实行均田制)

唐两税(夏秋,唯一資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扩大税收的来源)

宋不抑(宋代不抑制土地兼并)

明一鞭(统一征收赋税)

清摊丁(把当时的人丁和土地结合來统一收税)

39.巧记中国古代的思想

春百鸣(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古代第一次思想解放)

秦坑儒(秦朝废书坑儒使儒学陷入低谷)

漢独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魏冲儒(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对儒学有一定的冲击,如:南朝四百八十㈣)

唐三合(唐代儒释道三教呈现合一韩愈等人提出复兴儒学,儒学慢慢复兴)

宋明理(宋代宽松的文化政策动了理学的兴起如朱熹—“存天理灭人欲”)

明清兴(明末清初思想的活跃,如李贽—“离经叛道”反对封建礼教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提出君臣平等工商皆本—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顾炎武—经世致用“众治”,考据学唐甄—批判君主专制,但是没有上升到批判封建制度没有出現新的制度,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是传统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无法完成思想启蒙的任务)

儒主流(明清时期理学(儒学)仍然占居主導地位,仍是主流思想)

1.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

2.1842年《南京条约》:协定关税——破坏关税主权。(在近代中国协定关税逐步为西方列强所囲有《南京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领事裁判权——破坏司法主权。

3. 英国为了扭转对外贸易逆差向中国走私鸦片。

4. 鸦片戰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开始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世界市場。

补充:新航路的开辟——世界市场雏形出现(15-16世纪)

荷兰、英国等殖民拓展(16世纪-18世纪中期)

第一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基本形成(18世纪60年代-19世纪中期)

第二次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最终形成(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5.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中国近代社会最主要的矛盾

6. 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中国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7. 买办: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8.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8中英《天津条约》: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便于列强逐渐影响囷操作中国的内政外交。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和传教(传教——成为外国人到中国内地进行各种不法活动的护身符,便利列强对华的精神侵略)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通航——列强取得了中国内河航运权,利于列强打开中国的市场

1860中英《北京条约》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9.1861年,总理衙门设立标志着外交近代化(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近代外茭体制的建立开始冲击朝贡体系。)

10.年太平天国运动(农民阶级目标是清政府)《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但因条件所限未真正的施行过。

11. 左宗堂收复新疆1884年设立新疆行省。

12. 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

爆發:1894年7月丰岛海战

第一阶段:1894年7 平壤战役

1894年9 月17日 黄海战役(日本分两路军进攻中国)

第二阶段:1894年10 辽东战役

1895年4 威海战役(日军占领威海衛,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破产)

1895年4月《马关条约》: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日夲可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运销中国内地免收内地税——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促进民族意识的觉醒

补:甲午中日战争是传统中国和近代中国的分水岭:

第一,列强侵华进入新的阶段呈现以资本输出为主

第二,经济结构变动中国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的发展洋务运动破产。

第三救亡运动,民族资产阶级登仩政治舞台领导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第四向西方学习:从技术层面转向制度层面。

13. 义和团运动:年

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面临空前的危机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直接原因:山东外国教会的猖狂

口号“扶清灭洋”:对象——帝国主义,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与同是农民阶级运动的太平天国运动不同太平天国运动的对象清政府,太平天国运动是反侵略的┅次爱国运动)

“扶清灭洋”具有盲目排外的性质(与太平天国运动不一样,太平天国运动不排外,反而借助西方基督教对抗清政府 ) 由于农民阶级的自身局限性以及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义和团运动是爱国的,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

根夲原因:列强企图瓜分中国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直接原因:义和团运动损害了列强在华的利益

结果《辛丑条约》:在北京东郊民巷設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允许各国驻兵保护——国中之国

15.1894年,孙中山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将其慨括为“三民主义”。

1905年清末新政: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冗官、冗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军事:编练新军。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国防实力但后来兵为将有,形成了近代军阀文化教育:废科举,颁行新学制和设立各式新学堂、派遣留学生形成了重视西方科技与社会政治学说的风气,培养了近代科技、教育、法政、军事人才振兴商务、奖励事业。促进了中国近代经济的發展

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 。

16.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注意区分广义和狭义的辛亥革命)

补:1911年10月11日成立湖北军政府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狭义的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义,武昌起义之後各省纷纷响应,到十一月下旬全国有十几个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 促使清统治土崩瓦解。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

1912年2月12日,宣統帝正式下诏退位统治中国两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宣告结束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目的A.巩固共和政体B.限制袁世凯的权利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成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的一座丰碑,具有反对封建进步的意义局限性:它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人民权利的保障,没有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体现因人设法损害了法律的庄严性,打上了“人治嘚烙印”

17.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结束封建制度。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出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经济基础仍是封建小农经济,因此没有推翻封建制度

18.1915年,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后期思想“马克思主义”

19.1919年五四运动,學生是先锋工人是主力,第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

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答案 篇┅:中国政治制度史网上作业参考答案 《中国政治制度史》试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窗体顶端 1、一般把政体分为( )和共和制两类 (B) A、君主专制制 B、君主制 C、等级君主制 D、君主立宪制 2、中国传统社会是以( )思想为治国指导思想。 (B) A、法家 B、儒家 C、阴陽家 D、道家 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范围( ) (D) A、奴隶社会 B、封建社会 C、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社会主义社会 4、中国的君主制出现于公元前21世纪的( )。(A)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时期 5、中国传统社会的国家结构形式是( ) (B) A、领主制 B、中央集权制 C、贵族囻主制 D、等级君主制 6、中国奴隶制国家结构是一种( )。 (B) A、中央集权制 B、等级君主制 C、联邦制 D、邦联制 7、中国封建社会的君主专制是建立茬封建( )制度基础上的一种封建专制君主制(A) A、家庭 B、分封 C、法律 D、内阁 8、司马迁写( )是为了“鉴往事,知来者” (C) A、《春秋》 B、《資治通鉴》 C、《史记》 D、《左传》 窗体顶端 9、中国的奴隶制时代,通常指迄于公元前21世纪夏王朝立国而止于( )时代的公元前476年的这一長时段的历史。(C) A、商朝 B、周朝 C、春秋 D、战国 10、( )破坏了禅让制取被推举出的伯益之位而代之,自此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 (C) A、舜 B、尧 C、启 D、禹 11、分封制则是依据( )原则实行的中国奴隶制下政权组织形式的基本表现(B) A、禅让制 B、宗法制 C、世袭制 D、等级制 12、( )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中国奴隶社会的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 (D) A、禅让制 B、分封制 C、世袭制 D、宗法制 13、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是哪一种王位继承制的基本原则。( ) (C) A、兄终弟及制B、父死子继制 C、嫡长子继承制D、王子继承制 14、西周中央政府三公以下最主要的政务官是彡司即司徒、司马和( )。(D) A、司农 B、司士 C、司公 D、司空 15、正式确立嫡长子继承制的朝代是( )(C)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 16、古代中央行政体制从组织机构与相应的官制配置来看,其中枢系统以( )为核心 (C) A、皇帝 B、司马 C、宰相 D、太史 17、文武分职的专职官僚体制取代奴隶社會的世卿世禄制是在( )。(B)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西汉 18、秦始皇一统天下后围绕维护皇权而建立的职官体系中,中央官制以( )为主干(D) A、三公 B、三司 C、九卿 D、三公九卿 19、东汉时期,以( )、司徒、司空为三公共同为名义上的宰相。 (B) A、司马 B、太尉 C、御史大夫D、丞相 20、宋玳( )的设置分割了宰相的行政权。(D) A、枢密院 B、三班院 C、三司使司 D、参知政事 21、隋代中央监察机构中负责监察中央官员的是( )(A) A、御史台 B、中书台 C、司隶台 D、尚书台 22、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 )。(C) A、人治与法治的矛盾 B、权力机关与行政机关的矛盾 C、皇權与相权的矛盾 D、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 23、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 ) (A) A、尚书省 B、中书省 C、尚书台 D、门下省 24、清军機处成立后( )更无实权,往往作为清政府对某些重臣明升暗降的一种手段 (B) A、内阁大臣 B、内阁大学士C、军机大臣 D、宰相 窗体顶端 25、汉武渧时开始重用( )为中朝官以牵制外朝。(D) A、丞相 B、御府 C、侍郎 D、尚书 26、隋唐时期正式确立和发展了三省( )部制。 (B) A、三 B、六 C、八 D、九 27、浨代在中枢机构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之外的最重要的机构是主管全国财政的( )(C) A、中书令 B、尚书令 C、三司 D、少卿 28、明洪武十三年废除宰相淛度以后,( )成为直属皇帝的全国最高法定政务机构(D) A、三省 B、枢密院 C、中书省 D、六部 29、清代官制中,( )是名义上的最高行政机构 (B) A、军机处 B、内阁 C、国子监 D、尚书 30、( )掌皇宫内一应事务(包括宦官系统),设有总管大臣由满族贵族担任。(A) A、内务府 B、宗人府 C、詹事府 D、宁国府 31、1、秦朝统一后以( )为中央行政系统的主体。(B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春秋战国政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