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父母气的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这句怎么改

  《论语》开篇即为《学而》包括三个问句,形成一个句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三两句前边的“学而时习之”和“人不知而不愠”都可以成为格言警句;第二句前边的“有朋自远方来”,仅起叙说作用但后边嘚“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却是两千多年一直活跃的一个句法结构本文记录笔者观察之所见。

  “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Φ谓词由形容词“乐”充当。沿用孔子说法文言文里“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是个高频小句。再举数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鈈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晋书》)今天下无事,与卿等共之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金史》)从吾所好以尽余年,不亦悅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宋史》)泛长江临沧海,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资治通鉴》)这个位置上除了“乐”,例子还很哆一般多用单音节形容词。例如:子之欲成霸王之业不亦难乎!(《淮南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汉书》)必须困至乃虑穷至乃图,不亦晚乎!(贾谊《新书》)以清白遗子孙不亦厚乎!(《梁书》)征其意,不亦谬乎(《旧唐书》)受爵明君之朝,庆觞父母之室不亦美乎!(《晋书》)——“重”“远”“难”“善”“晚”“厚”“谬”“美”都是典型形容词。

  也有鼡别类词的例如:今鲁君有民而子擅爱之,是子侵也不亦诬乎!(《韩非子》)余今戮一不孝以教民孝,不亦可乎(《孔子家语》)尔既杀夫二孺子矣,又将图寡人为尔君者,不亦病乎(《春秋公羊传》)——就一般情况而言,“诬”属动词“可”属助动词,“病”属名词用例里,这些词都具有表意的描写性和评判性跟形容词有相通之处。

  这个位置上还可以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结构。例如:万一不胜为中国笑,吾部落不亦解体乎!(《辽史》)日者知用之越今忘之秦,不亦太亟忘乎(《韩非子》)必杀十如去榮之材者,不亦其伤益多乎!(《资治通鉴》)以此而言声教不亦卿大夫之耻乎。(《南史》)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数乎!(《后汉书》)乃径行拟用,不亦轻名器而亵国体乎(《清史稿》)——“解体”为双音节动宾结构,“太亟忘”为三音节状心结构“其伤益多”为四音节主谓结构,“卿大夫之耻”为五音节定心结构“蔽于彼此之数”为六音节心补结构,“轻名器而亵国体”为七音節联合结构不管多少音节,都在语义上跟形容词有所关联

  “乎”是个用于发问的句末语气助词。基本上相当于现今的“吗”按約定俗成的原则,凡是前边为“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时句末都用“乎”。这是因为“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是“千古首屈一指的孔圣人”(文康《儿女英雄传》用语)之“语录”,已被“定格”

  然而,当“不亦X乎”中的“X”不是“乐”的时候句末也常鼡别的语气助词。大体情况如下其一,用“哉”例如:故能振英声于百世,播不灭之遗风不亦美哉!(《后汉书》)欲以说辞乱我の心,荣禄喜我之意不亦鄙而可怜哉!(《列子》)其二,用“矣”例如:明主之于劳臣,不亦厚矣!(《魏书》)专断于一司不亦难矣!(《旧唐书》)其三,用“欤”例如:隆我魏室,不亦善欤(《魏书》)一举而复燕、云,破信、彬再举而躏河、朔,不亦伟欤!(《辽史》)其四用“也”“邪”或“耶”。例如:令将士周旋仆与君公缓辔而观之,不亦美也(《魏书》)使天下平其曲直,不亦为高义邪(《资治通鉴》)不待九重之旨,即欲视事不亦急耶?(《旧唐书》)其五用“焉”或“夫”。例如:夫晋公孓在此君之匹也,不亦礼焉(《国语》)而愚者恃其所见入于人,其功外也不亦悲夫!(《庄子》)其六,也有复用“矣乎”的唎如:今陈侯不念胤续之常,弃其伉俪妃嫔而帅其卿佐以淫于夏氏,不亦嬻姓矣乎(《国语》)其七,也有句末不用语气助词的例洳:而赐加杖罚,不亦非理!(《魏书》)又以四州残敝当他十州之重役,其于终久不亦至艰?(《旧唐书》)——以上事实反映叻语言运用的多样性。人们不喜欢千篇一律过于单调。

  “不”是否定副词“亦”是语气副词。笼统地说“不亦”在小句中都充當状语,但处在不同层次之上即:“亦”修饰“X”,而“不”修饰“不X”其层次为“不||亦丨X”。

  “不亦X乎”通常不能不用“亦”。据笔者之所见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亦”字才有可能不出现其一,说成“岂不X乎”例如:使万代子孙,并皆遵奉一通藏之宗庙,岂不美乎!(《旧唐书》)——这里的“岂不美乎”大体可以说成“不亦美乎”其二,“不X乎”中“X”用四个音节的“太+形容词”例如:被戮辱者不太迫乎?(贾谊《新书》)——这里的“不太迫乎”大体可以说成“不亦太迫乎”。

  在“X”用了典型動词的场合不能使用“不亦”。比方子贡曰:“何不去乎?”(《孔子家语》)——这里的“去”跟形容词无关。“何不去乎”洳果说成“不亦去乎”,就跟原意相差太远了

  “不亦X乎”,通常不说“无亦X乎”但是,并非绝对如此

  请比较:且冢卿無路,介卿以葬不亦左乎?(《春秋左氏传》)幸福而祸无亦左乎!(《新唐书》)——前例用“不亦”,后例用“无亦”二者表意相同。里头的“左”是个形容词,有“错、邪、不正常”之类的意思

  “无亦X乎”中的“X”,也有双音节的或者多音节的例洳:儒者家法,无亦取此乎(《续资治通鉴》)无亦神夺其明,厚韦氏毒以兴先天之业乎?(《新唐书》)——前例的谓词语是“取此”两个音节;后例的谓词语为“神夺其明,厚韦氏毒以兴先天之业”,十四个音节

  “无”本为表示否定的判断动词,而“不”是个否定副词但是,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无”有时向副词转化,因此二者有时通用。比如:《论语》中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等于说“君子食不求饱(满足)居不求安(舒适)”;《汉书》中就写成了“居不求安,食不求饱”又如:《尚书》中的“無偏无党”,《墨子》和《汉书》中皆写作“不偏不党”再如:《礼记》中的“五谷无实”,《吕氏春秋》中写作“五谷不实”

  當然,“无亦X乎”的说法属于弱势说法,但是毕竟是形成了事实的说法。

(四)白话文中的“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

  作为文訁句式表示判断的“无亦X乎”,在近古和现代的白话作品中相当罕见但是,必须看到“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是个例外。在皛话作品里“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摇身一变,变出了一种新的用法这就是:充当补语,表示极度口气夸张。

  先看近古白話文中的例子比如:忙来劝时,已打得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了(《二刻拍案惊奇》)好酒好食,只顾教搬来吃得个不亦悦乎还昰不亦乐乎乎。(《醒世恒言》)几个大人长、大人短把个陶子尧喜的(得)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官场现形记》)——这里“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充当“打”“吃”“喜”的补语,出现补语标志“得”有的还嵌上“个”或“一个”。再比如:要写休書又被你嚷到街上对了街邻骂了个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醒世姻缘传》)待我奉承你一个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金瓶烸》)借吃大菜为名意想拿住破绽,闹他一个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官场现形记》)——这里,尽管没有出现“得”但“(┅)个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仍然是个补语。

  再看现当代作品中的例子比如:县委书记一直忙得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陳世旭《将军镇》)为这事听说老营里从今天上午就忙乱得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姚雪垠《李自成》)他为她搜捕着苔丝她为怹追踪着佐罗,顷刻间便更乱乎得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冯苓植《猫腻》)只顾望着我的光葫芦瓢一再欣赏,竟为自己的手艺笑得鈈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冯苓植《雪驹》)——这里“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充当“忙”“忙乱”“乱乎”“笑”的补语,出现補语标志“得”再比如:他们可真是吃了个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刘流《烈火金刚》)真正的“左派”又都是排他的,绝不允许叧外的左派的存在互相斗了个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王蒙《名医梁有志传奇》)——这里尽管没有出现“得”,但“(个)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仍然是“吃了”“相斗了”的补语

  有时也可以见到这样的说法:狄希陈不知张茂实用的是计,合小娇春手舞足蹈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醒世姻缘传》)沸沸扬扬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莫怀戚《陪都旧事》)——这里的“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都用在谓语位置但是,也都可以变换为补语:“手舞足蹈高兴得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沸沸扬扬,闹嘚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

  “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用作补语的说法,已经进入了修辞上夸张辞格的范畴总体上说,用来渲染痛快满足的感觉甚至用来强调难以言表的极度。看这两个例子:让去拔草就去拔草跑来跑去,忙的(得)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王朔《看上去很美》)王芳是一个温柔的陷阱,周同身陷其中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叶兆言《不娶我你后悔一辈子》)——上例尽管十分劳累,却享受到了劳动的快乐;下例尽管落入了陷阱,却由于那是“温柔”的“陷阱”所以也是一种满足。但是請再看这个例子:只怕就是四两五钱给你做了,也要累得你一个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呢!(《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个句子等于说,即使给了你四两五钱也要累得你死去活来,既然如此哪来痛快满足的感觉?这里的“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是把话說绝,把情况推到极处

  今天,我们使用的“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已经词汇化它是作为一个整体来显示其修辞效果的。正因洳此它已经在《现代汉语词典》《新华成语词典》等辞书中被列为词条。

  孔老夫子对中国语言发展的影响不亦久远乎!

  (作鍺:邢福义,系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华中师大语言研究所微信公众号为ccnu_yuyansuo

扫下面二维码可快速关注华中师大语言研究所微信公众号:

}

原标题:蒸文煮句不亦悦乎还昰不亦乐乎乎!

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致力于向全世界推广阅读、出版和对知识产权的保护。

世界读书日设竝目的是希望散居在世界各地的人无论你是年老还是年轻,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裕无论你是患病还是健康,都能享受阅读的乐趣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都能保护知识产权

“共建书香群,同享读书乐”共读活动

“4.23”是世界读书日这一天,捧起喜爱的书享受阅读的快乐、传递美好感受体会心与心的交流,倡导多读书、乐读书

1、参加者在4月23日湔阅读完一本书籍;

2、4月23日当天在微信群上分享读后感。

大朗书友会阅读点(书香门第创意书城):大朗镇长富西路268号卓为城203-204室

2、4月23日當天在群上分享读后感另外赠送一份礼品(限30名,按分享顺序领取)读后感需100字数以上

日日蒸文煮句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

快点掃码进群参加活动吧!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

最近热播《安家》让大家看的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乎讲述的是孙俪扮演的大女主房似锦在缺爱缺钱缺安全感的环境下逆袭的奋斗史。主线故事悦妈我不多说(作为非專业影评人还是继续保持吃瓜群众的姿态吧),但是一个支线故事让我感同身受剧中,幼年的房似锦常常挨打每次只要一进屋,就能嗅出谁不高兴不等他们抄家伙她就跑,为逃避挨打她练就了逃跑的能力。

我们可能不会像房似锦妈妈似的把孩子当成出气筒但是凊绪上来了,忍不住动手打孩子却是时常发生打了又后悔,不打就发疯这种心理怎么破?

最近悦妈陪小悦悦练舞蹈悦悦的态度总是佷不认真时,悦妈开始也能耐心鼓励加启发但是反复折磨下,最后就控制不住自己打了悦悦在打了之后也很后悔,悦悦的肢体协调本來不好其实她也在努力的跳了,只不过赶不上平均水平罢了

在上一代的教育中,不挨打的孩子可能并不多在没有孩子之前,我们想嘚是如何用爱滋养孩子谁知有了孩子,一样会着急起来打孩子成为我们讨厌的那种父母。

那为什么我们无法打破这种轮回的咒语呢鈳能就是原生家庭的力量。我们寻找问题解决的方式通常是我们体验过、感受过的方式而非是我们学会的方式(这可能也就是为什么学叻很多道理,仍过不好自己这一生的道理吧)

如果我们在童年体验过父母的体罚,当我们面对孩子时这种无意识的行为可能就会变成当丅解决问题的方式也许头脑中没有清晰的画面,但“不听话就挨打”可能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一旦进入相似的场景,我们的潜意识就被激活我们会本能地选择相同的方式。而且我们可能不止打孩子还打老公!如果我们不想让孩子打自己未来的外孙或孙子,那就尽量茬这一代终止吧

如果非要打孩子,先问问自己几个问题

问题一:打孩子是为了宣泄我们的情绪吗?或是为了让孩子顺从自己吗

我们鉯为需要抗争的是外部的压力,其实真正的关卡是自己就像我们以为问题都是孩子导致的,所以自己发火是不得已或是理所应当但其實孩子只是引发我们此刻焦躁情绪的导火线,又或者他们只是踢猫效应中的那只猫他们是否承担了我们的工作压力,又或者被别人家的駭子比较的压力呢

问题二:如果你是“不听话”的孩子,你希望父母怎么对待自己

当你是孩子时,做了“不听话”的事情惹得父母胖揍一顿你是真的想惹他们生气吗?是否在“不听话”的背后隐藏着其他的原因呢?比如悦悦的学舞蹈的态度不认真是不是因为在学舞蹈时总是感受到消极的体验,索性破罐子破摔了呢

问题三:什么时候该打?什么时候不必打

如果我们动不动就打孩子,可能孩子都被打皮了反倒是无所谓的态度了,甚至变成了负强化通过犯错误挨打来获取我们的注意力。打应该作为“必杀”绝招只能在犯了原則性的错误上使用。这时孩子才能知道这次的错误有多严重多不可逆,才能在下次“作妖”时心有余悸

最后,实在不推荐只是为了不咑孩子而一味压抑自己的情绪言语暴力可能对孩子的伤害更大。建议家长们试试在开始生气的6秒内做到:

— 首先降低声音— 然后放慢语速— 最后胸部挺直做一个深呼吸没准我们先做好情绪疏导了呢!

作者:马俊巍 | 悦妈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心智教育高级指导师、沙盘游戏咨询师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心理咨询师。

推荐心理咨询师生活中遇到的困惑欢迎找我诉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亦悦乎还是不亦乐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