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化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同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光明日报-光明网
您想去哪里?
06版:理论·实践
&& 往期回顾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对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括和提炼。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牢牢把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青年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个方面下功夫。
&&&&准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升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营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和完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延续,二者在内在上是统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沃土,离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
&&&&从国家层面来看。中华文化历来强调“民本”。《尚书·五子之歌》中讲:“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指的就是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和基础,唯有百姓富足安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富强”“民主”要求一切从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关注民生,唯有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富强昌盛,这是民本思想在当今时代的升华。中华文化强调“天人合一”“和而不同”,“天人合一”意指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和而不同”则强调在与人交往之中既能与之保持和谐友善关系,又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附和对方。这种理念要求人们在与人相处时应“求同存异”,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在与自然的相处中尊重自然,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这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从社会层面来看。《论语·卫灵公》中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指要顾及他人感受,不能将自己不愿做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孟子·滕文公上》中讲:“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教导人们要彼此关心、互相扶助。《孟子·梁惠王上》中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指在赡养老人、抚育孩子时,也应顾及与自己无血缘关系的老人及小孩。这些强调博爱的论述都是以“和谐”为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反映。体现在当代,就是要求致力于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从公民层面来看。《周易·乾》中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指君子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永不停息。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谈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指国家存亡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要求人们以国家兴亡为己任。《论语·里仁》中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加强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论语·述而》中讲:“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要求人们待人接物懂得包容,以宽厚胸怀承载万物。《论语·子路》中讲:“言必信,行必果。”强调做人讲求信用,答应别人的事要办到。《论语·为政》中讲:“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证了“诚信”的重要性。《孟子·离娄下》中讲:“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指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孟子·公孙丑上》中讲:“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指要待人善良、乐于助人。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公民层面的论述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诸多矛盾与问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乎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切身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反映的民族精神、文化理念和价值追求在当今仍有借鉴价值意义。新的时代,应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作者系西南师范大学原校长)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光明网版权所有||||||||||
最新播报: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习近平论中国传统文化
——十八大以来重要论述选编
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日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
——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
我们不仅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还要睁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获得启发,为我所用。
——日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中华民族具有5000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历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经过几千年的沧桑岁月,把我国56个民族、13亿多人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我们共同坚守的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民族也一定能够创造出中华文化新的辉煌。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日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的讲话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我国各族人民自强不息的强大力量。
——日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必须加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日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
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不论发生过什么波折和曲折,不论出现过什么苦难和困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
——日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坚持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坚持社会主义道德观,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成为传播中华美德、中华文化的主体。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理论研究、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中华民族是一个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不断学习他人的好东西,把他人的好东西化成我们自己的东西,这才形成我们的民族特色。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要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
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
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搞历史博物展览,为的是见证历史、以史鉴今、启迪后人。要在展览的同时高度重视修史修志,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激发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坚定全体人民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决心。
——日在北京市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责任编辑:您所在的位置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探索录入:xzs&&点击次数:731&&录入日期:日&
独立互联的课程体系 场景式建构型教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新探索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伟大战略和使命。
当前,对青少年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中华大地上形成了探索与实践的热潮。但是,不少中小学认识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缺少鉴别与筛选,泥沙俱下,把一些不合适的内容也当作经典;开发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与现行课程交叉重复,缺乏整体设计,只是简单地做加法;教育方式不能从当代儿童的学习心理出发,只是传统文化的简单记诵。
由全国权威专家团队策划指导,陆志平主持设计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认真贯彻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力纠时弊,开辟传统文化教育的新路径:妥善处理与现行课程的关系,构建“独立互联”的课程体系;追求现代课程教材的品质,建设“场景式建构型”教材。不是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出发,而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进行系统合成,组织引导学生在特定文化场景中体验探究,统整建构,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形成文化认同,进行文化反思,促进文化创新。
这套教材由长春出版社、贵州人民出版社、河北美术出版社、济南出版社和山西人民出版社联袂打造,2016年1月正式出版发行。
【编者体会】
中华传统文化,怎么才算“优秀”?
世界上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都有一个漫长的积淀和传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淘洗出自己的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这些文化精神和核心价值成为文化传统的基石。一代又一代的后来者正是通过不断重温传统,使得这些精神和价值成为每一个社会成员精神构成的一部分,也使得整个文化得以薪火相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过去”的文化依然是“活”在“当下”,必将注入“未来”。正是基于这样“活”的文化体认,我们认为在当今时代,在中小学生中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再思和重审的基础上,思考两个基本问题:一是中华传统文化,怎么才算“优秀”?基于这个问题的思考,所谓的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就不是等同于“读经”或者“国学”,而是从中华传统文化择选出“优秀”的“核心价值观”,这在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表述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正是在“时代价值”的视野下,我们理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指过去的历史遗存,也是指当代的赋予新意;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怎么才能落实到“立德树人”?这就要求开展中小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充分尊重不同年龄和心理阶段学生的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小学生成长性的理想人格养成和精神建构中去,而不是简单的传统文化常识和知识的记诵。
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是与时俱进,不断创造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不仅指其自我生成过程中的多民族,多元多样态文化的融合,而且指近代以来现代化进程中与西方文化的对话。明末清初,中华传统文化就随着“西学东渐”开始踏上了现代化转型的艰难历程,同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要“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一方面是基于近代以来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成果的事实;另一方面,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创造性和创新性发展”的集中体现。所谓的“传统”,不是仅指过去,更是指过去与现在之间的传承,甚至包含着对于未来的影响和启示。优秀的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内在的科学性,其内部的文明支系会不断融会,而文化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在充分吸收以往优秀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建立适合现代社会需要的新文化。
优秀的传统文化必须是开放性的。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与学习借鉴国外优秀传统文化成果相结合”,强调“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又要注重引导学生树立世界眼光、博采众长”。因此,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的不是文化复古主义者,而是有着“世界眼光”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传统优秀文化传人。一个开放而富有生机的文化是能够倾听“他者”声音的。文化也许在互看和对话,在碰撞和冲突中才能见出自身的价值,而也正是有了“他者”的眼光,我们也许更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菁华和糟粕。“他者”,尤其是西方文化这个“他者”的眼光,是可以成为我们反思传统文化一面有益的镜子。在各国文化被卷入多元互动和相互影响关系网的全球化时代,中国的传统文化无疑只有具备世界性的发展眼光以及以海纳百川与谦虚谨慎的胸襟去包容以及被包容,才能立足于世界之林。但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化并不意味着文化的民族性的消亡,文化的世界性更多地是强调一种共性,而只有民族性才能使其与其他国家的文化区别开来。甚至可以说,独特的民族性才是中华传统文化得以存在的理由和基石。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我们的传统文化是由众多民族共同创造的,充足的民族资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与丰富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我们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事实上,越是世界的就越需要鲜明的民族特色。因此,只有那些既能够适应全球化又能够保持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才能够继续存在和发展。
当今的全球化既是经济、政治与科技的全球化,同时又是文化的全球化。简单说来,文化“全球化”即是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一种相互作用的状态与过程。它打破了中华传统文化主要依靠民族内部积累的单一发展方式,文化之间的互相交流与借鉴成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模式。我们置身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再也不可能回到闭关锁国一成不变的时代。一个有着光明前景和未来的中华文化应该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应该在多样态文化对话的生态中,应该在文化发展的当代,去思考我们以什么样的文化精神和精髓参与到人类文明的对话,同时也思考我们为人类文明的未来贡献着什么,这是“五四”新文化赋予前贤的命题,也是一个面向未来敞开的命题。
当此中华文化复兴之关键时刻,我们应该做出怎样的思考和担当?& (何&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执行主编&南京师范大学教授)
以学生为中心的活的教育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独立互联”的课程体系,“场景式”单元设计,充分考虑当代儿童的心理特点,从当代儿童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活着的传统文化出发,引导学生在整合多种文化形态的古今融通的文化场景中,通过阅读、探访、动手做、设计、创造、表演、讨论、辩论等多种学习活动,主动参与,积极体验、实践、探索,自觉建构。这样的场景和学习方式,鲜活生动,喜闻乐见,贴近当代儿童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形成文化认同;也容易把在各门学科中学习到的传统文化,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勾连统整,建构完整的属于学生自己的传统文化。
太阳、月亮、泰山、长江黄河、松竹梅、春夏秋冬……这些普通却又独特的文化意象,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从古至今生命盎然。精选学生生活中常见的32个文化意象,根据主题的关联度,分别安排在小学3-6年级的单元中。每个文化意象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却又点到即止,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学生在“读一读”“想一想”“查一查”“做一做”等活动中,梳理探究,豁然开朗,认识文化内涵,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
“巧手设计”“奇趣探访”“活力舞台秀”“快乐动手吧”“体验‘微’发布”等活动,场景是学生熟悉的,形式是他们喜欢的。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主题是“中华始祖”,安排了设计动画片中的人物形象的活动:“喜欢动画片《盘古开天》《女娲补天》中的盘古、女娲的形象吗?他们是否和你想象中的一致?假如聘请你来设计新版《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动画片的人物形象,你会做怎样的设计?”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在自我创造中既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又发现了自我。
初中阶段专门设计了“微?公益”“访?模范”“品?意境”“爱?思辨”“创?未来”等体验性创造性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联系现实,关注未来,增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继承与创新”单元里设计了一个“创?未来”活动。中央领导在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传统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推广,是让传统文化活起来的一种方式。对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和推广,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学生就在这样一次次思考与探究、一个个体验与创造的过程中,逐步成长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和创造者。&(戴晓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副主编&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探索建设传统文化教育的现代课程教材体系
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这既涉及传统文化教育与现行课程的关系问题,也涉及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的品质问题。现在流行的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一类是经典选读本,一类是传统文化常识读本,都未能很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难题。
中小学现行课程体系经过一百多年的建设,已经相当稳定。现行的德育、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科学、艺术等课程中,包含大量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如果传统文化教育单独开课,课程的结构、内容,矛盾重重,难以安排妥当,因此,国家教育部门提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的总体思路和分学段的内容纲要,要求相关学科落实、地方课程补充,比较容易实施。但是,散点式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各学科教育的角度又不同,再加上地方课程,这些怎样相互呼应形成合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阶段,着力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感受力、理解力、理性认识,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当代性和能力导向。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启发我们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开辟建设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的新路径:不是从传统文化的知识点出发,也不是单纯记诵传统文化经典,而是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主线,对多种多样的古今文化形态进行系统合成,组织引导学生在特定的文化场景中体验探究,统整建构,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形成文化认同,进行文化反思,促进文化创新。
根据这样的思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尝试从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妥善处理与现行课程的关系,构建“独立互联”的课程体系;二是追求现代课程教材的品质,建设“场景式建构型”教材,引领学习方式变革。课程总量控制在每周一课时,以便于地方课程的安排。
小学一二年级,以绘本形式,让儿童在“我的一天”“我的一年”“游中国”等具体活动情境中,体验感受身边活着的传统文化,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
小学三至六年级,以神话传说、历史人物、中华智慧与创造、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元素组织学习单元,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
初中阶段,以仁爱、民本、和谐、爱国、诚信、正义、日新、自强不息等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组织学习单元,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力。
高中阶段,选读四书、诸子等文化经典,围绕“学者视点”“传统纵论”“文化自省”“中外对话”&“文化复兴”等专题研读相关文化论著,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
主题单元的设置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的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个人修养为统领,体现不同学段教育的特点,具有强烈的系统性和整体感,与现行相关学科课程教材中传统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一致,但单元设置、内容选择、组织形式、呈现方式又不相同,构成了独立而又关联照应的课程体系。
每个单元在主题统领下,整合多种文化形态,组成传统与现代、学生与文化相互联系的场景。引导学生在这样的文化场景中,学习、活动、体验、实践、探究、建构。
小学三至六年级,按照单元主题,精选名家名篇,通过有趣的故事、生动的小品文、古代诗词,引领学生走进丰富深厚的传统文化;精选经典文化名言名句,让学生熟读成诵,终身受益;设计儿童生活中可感受到的文化意象,唤醒学生的文化意识,激发学生对身边文化现象由象到意探究的兴趣;设计体现儿童生活情境和心理特点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文化参与和文化探究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受和理解。
初中阶段,按照单元主题,精选文化经典和名家解读,精选拓展性古今作品,介绍必要的文化常识,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文化活动,让学生在阅读、思考、活动、探究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理解、践行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增强文化的自觉,促进精神的生长。
高中在专题研读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对话”,提出问题,引发思考与对话,加深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设计“研究?发展”,引发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对当代文化建设的思考。引导学生通过深度阅读、系统梳理、反思和研究,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建设的使命感,努力成为中华文化的传人和创造者。
这样的设计努力体现民主、开放、活动、探究、建构的新课程理念,不是简单记忆型,也不是知识告诉型。多种文化形态整合的场景,把传统与当代、文化与学生联系起来,形成特定的中华文化场,不仅鲜活、生动、丰富,而且充满了古今对话和心灵的碰撞,极富有张力,具有很好的生成性和创造性。这样的文化场景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学生通过这样文化场的熏陶感染,在文化场景中积极地体验探究,自觉不自觉地将各门学科、各种场合学习到的传统文化统整建构,逐步形成丰厚的文化积累和文化底蕴,形成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陆志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主编&研究员&特级教师)
在探究中认同、反思与创新
目前,我国高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力度不够大,渠道不够多,高中三年里主要从语文和历史两门学科获得中华传统文化的有关知识,高中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了解不多;二是内容不够丰富,大多停留知识层面,即使是知识系统性梳理也不够;三是高中生自己接触、自主探究中华传统文化机会很少,文化视野不开阔,对中华传统文化缺少有深度的反思。
为了改变目前我国高中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中阶段精选了篇幅较长的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精选了专家学者的文化专著,并精心设计了“问题?对话”和“研究?发展”。这样编选的目的就是要加深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理解,增强高中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系统梳理和深度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认同感;引导学生具体感受和深刻思考,让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产生质的飞跃,甚至能达到文化自觉的高度;引导学生内省自身和放眼世界,让学生在文化的对比与碰撞中,了解中华文化的特质,从而产生文化创新的欲望。
高中上下册各编选一个“经典选读”专题,上册为四书专题,下册为诸子专题。让高中生对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有直接、直观的理解和认识。在两个“经典选读”后各编选了一个“学者视点”专题,朱自清等大家高屋建瓴,视野独特。高中生可以获益良多,比如端正尊重经典的态度,增进对经典的理解,学习研究经典的方法等等。
“传统纵论”中五位大家引领高中生徜徉在中华文明长河中,从考古学、思想史、哲学史、中国意境和美学价值等诸多角度,诠释中华文明形成的悠久历史,让高中生感受中华文明的久远和厚重,理解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感悟中华文明在世界历史中的重要地位,涌动传承中华文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文化自省”专题是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鲁迅、梁漱溟、梁启超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刻反思和深度剖析。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告诉高中生,对传统文化应该有怎样的态度,应该做怎样的思考和研究。学会自省,学会反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中外对话”专题既有外国学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研究,也有中国学者的中外文化比较研究,让高中生站在全球文明发展的高度重新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感受其魅力。
“文化复兴”专题强调了青年对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责任,强调了新的时代新的冲突中,中国文化的价值和地位,引导高中生要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认清中华优秀文化在当今的意义,自觉承担起文化复兴的重任。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精神:力图引导高中生在探究中认同、反思和创新,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顾晓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副主编&苏州高新区教研室主任&特级教师)
【专家指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得到众多专家的悉心指导。他们参与策划,把握方向,进行顶层设计;精心审读书稿和样书,提出很多具体的意见和建议,保证了教材的质量。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正本清源。把蒙学读物看成是国学,把儒学当作国学,把国学与传统文化等同,把古代的典籍通通列为传统文化,都是不准确的。要研究什么是传统文化?哪些是有用的?要思考传统文化怎样适应现代,怎样进入基础教育。
这套书的体例很新,新在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要素与知识体系都列入,但主要不是用文言文的元典作教育载体,而是用典籍原文作引子,更多用现代议论与理念――也就是现代人的白话文章做主要内容。对这个体例,我曾有过顾虑:第一,语文对传统文化传承的功能之一是正确解读文言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现在的做法,古代元典的分量是不是少了一些?第二,向现代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引导他们多读元典的原因,主要是让他们直接和古人对话,从第一手材料中去分辨和吸收那些精神上的营养,自己去获得对今天有用的东西。从现代人论述的第二手材料中去学习,其实是拐了一个弯儿。书中所选的一些文章,大都是很有水平的,有些也很深刻,但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一些讨论,很多是一些学者个人的见解,虽在个人专业的领域有一定的深度,但也会带有个人的学术倾向和某些针对性,见仁见智,是不是适合青少年的基础教育?加之离开元典,会不会养成青少年坐而论道、空谈观念的习惯?我们可以讨论,先试一试,也许效果很好,引导孩子们多想一点问题,也避免把现在社会上的复古倾向带到教育里。
巢宗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编写一套传统文化教育的教材是好事也是难事。《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不能作为传统文化教材,《孝经》《二十四孝图》更是不合适。传统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继承,也需要反思与批判,重建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遵照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设计编写,书中编选的“文化”的覆盖面较广,有一定的层次性。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阶段内容的安排思路很恰当,阅读材料后的活动、对话、问题等也都对学生颇有助益。
该教材选编的阅读材料,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思考理解能力和语文素养。
将传统文化中倡导的行为规范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爱国”含义等设计,有利于学生修养身心;初中和高中的教材有利于拓展文化的视野,提高思考文化问题的深度。
教材中还有一些可以研究的问题,在试用过程中再听听一线老师的意见。
方智范(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读本,我以为不是一般的文化知识介绍或各家涉及文化的文章组合,应该以阅读真正能体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经典文本为主体,这对学生的发展终生受用。
编这样的读物确实不容易,已经做了很大努力。现在这样总体很好,低年级以讲故事方式展现,核心是做人处事的习惯养成,加强做人规矩方面的教育。从众多材料中提取有关内容,给以形式活泼的呈现,图文并茂,我觉得是可以的。小学初中新增加的古诗文部分,大致可以,一是选现行课程标准推荐篇目之外的作品,二是与单元主题要基本契合,三是阅读难度又不能太大。
高中两册,内容和三个单元编排的组合方式我觉得都很好,简明扼要,重点突出,从古到今,结合自然。对高中生,我主张以选社会关怀和个人立身处世方面的内容为主,可以复杂一点,不要太简单。高中阶段不仅是读经典文本,应该进入到探究性学习的阶段,围绕若干基本问题,特别是一些现代社会面临的大问题,边读边研讨,进行理性思考。
教材在几次修改过程中,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增加了一些经典文本的阅读,小学、初中主要是增加古诗词,高中文化经典更多一些,在体例、注释等方面经过打磨,水平较原来有所提高。
柳士镇(南京大学教授):
我觉得这套教材的特点,应该是三个“切合”。一是切合时代的要求。我们这个时代确实需要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是提高全民素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尤其是从中小学学生抓起,非常好。二是切合学生的实际。教材分多个专题,这些专题都与学生有十分密切的联系。说明编写团队确实花费很多心思,而且还有专家团队在后面支持,认真提出各方面的意见,使得教材和学生的切合度大大加强。三是切合认知规律。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我们一讲起传统文化,往往认为就是阅读传统的典籍。其实,它的载体不单是古代诗文,而且也有我们现代人的传承。这个传承应该是现代的、当代的一些大家们所做的阐释。能把这些同传统古诗文中的内容结合起来,是切合认知规律的。当然还有不少需要改进之处,相信一定能精益求精,不断完善。
雷实(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中小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已经多年了,总结一下,大体可以分为“肇始―提倡―完善”三个阶段。刚开始提出的一段时间里,还是有点盲目,甚至有人在“糊弄学生”。&
2011年10月18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这之后,许多学者的论述,有利我们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国家教育部门于2014年3月26日颁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应该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渐进入了“尽力完善”阶段。这套读物可以说是努力完善阶段的成果。
传统文化教育的选材,首先要分清“精华和糟粕”。有些人把糟粕当成精华来宣传,这是非常可怕的。第二要分清“经典和平庸”。传统的东西太多了,要传承的是经典,要避免的是平庸,像《弟子规》,在启蒙教育故纸堆里,它只能列入平庸。第三,要避免简单,力求丰富。有些推荐,好像传统文化就是行行古礼,穿穿古服,或者重复语文、历史教材的内容。这套书挖掘的传统文化比较丰富,有哲学的,有人文的,有科学的,还有中华多民族的。第四,传统文化是要发展的。这套书中的“文化的反思”“文化的复兴”“中外文化的对话”等主题设计得好。第五是避免随意,力求有序。传统文化教育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什么东西都要“拿给学生背,背了就好”。&&
为处理好这几个关系,这套书在完善上做文章,名家名篇多。许多文章说理深入,较完整地介绍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梯度明显,与现行学科内容基本不重复;编者在大力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关注中华文化的发展,引导学生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这些都是有价值的探索。
赵士英(吉林省教育学院小学部主任):
在构建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我们需要批判性思考。第一,什么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就是古代文化教育和国学读经;第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否就是汉民族文化教育;第四,如何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世界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关系;第五,对中华传统文化如何进行批判性思考,如何解释我们的传统文化,如何继承、发展、创新民族文化;第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学习方式和文化教育的呈现方式如何认识、选择;第七,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目标的追问,对学生来说,是否应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素养?如何处理感知文化现象、把握文化本质特征、获得学习文化的方法策略。这些问题极其重要,是我们准确理解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教育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这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材,准确、全面和充分地体现了国家教育部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对上述七个方面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研究,回答了一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当前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范例和借鉴。特别是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内容的系统建构、内容载体和呈现方式、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教与学形态和学习活动方式等多方面做了创新,设计文化意象和学生探究性活动非常有新意,努力适应儿童不同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让学生喜闻乐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充满活力和魅力。
中国教育报
录入【校长室】&&
上一篇:下一篇:
&&暂无评论
用&&&&户:&不填为匿名
内&&&&容:&300字以内
验&证&码:
联系我们 |
政务和公益机构域名标识
版权所有&&东营市第二中学&推荐分辨率:以上&推荐浏览器:谷歌&火狐&IE9
学校地址:东营市黄河路199号&电话:(办公室)&(教务处)&E-mail:
网站备案:鲁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