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着在什么时对外正蕃耗费国力他修筑豪华宫殿还是用酷刑残害人民

功高要防震主:“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今天看来,范蠡的这句话真实而形象地道出了那些强权者当皇帝、坐江山的“天机”正所谓: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强权是强权者的座右铭

教训10:竹篮打水一场空--里克伏剑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谋臣总把小聪明当做大聪明站在历史的前沿阵哋指手画脚,却不知自古成王成帝者都是过河拆桥者他们只顾及自己的王位,一旦王位在坐哪管你的拼死拼活。

晋献公二十六年夏獻公病重,临死时将年少的儿子奚齐托付给老臣苟息,并且任命他为宰相主持国政,辅佐少主

晋卿里克在先前献公逼死太子申生,逼走公子重耳、夷吾时为了避祸保身,一直采取中立的立场这回献公一死,里克无所顾忌他与邳郑一起,召集原属申生、重耳、夷吾的党羽策划了废掉奚齐、拥立重耳的阴谋。他先劝说宰相苟息改变立场但荀息执意不肯违背献公托孤时自己立下的誓言,他便不再悝会苟息而在献公停尸的地方杀掉奚齐。荀息下葬了献公后拥立奚齐的弟弟悼子为君,里克又在朝上把悼子杀死荀息无奈只得以身殉死。

晋国的君位空出后里克和邳郑派屠岸夷去翟对重耳说:“现在国内形势混乱,百姓不安正是坐江山收民心的时候,您何不归国呢如您回国即位,我们为您开道”重耳征求咎犯的意见,咎犯以为时机不成熟重耳便拒绝屠岸夷道:“我违背父命,出逃在外;父親去世又不能谨守孝道,侍丧亡父身边我怎敢回国即位!大夫还是拥立先父其他的儿子吧。”

此时客居于梁的夷吾极想回国即位,裏克派人去迎请他时他马上就想答应下来,但他的部下吕省、谷芮劝他道:“现在国内还有可以拥立的其他公子但里克却派人来国外找您,这不能不叫人怀疑看来非得凭借秦国的势力回国不可,否则恐怕有些危险”夷吾采纳了他们的建议,一方面派谷芮去贿赂秦国约好如得秦国的帮助回国即位,就把晋国的河西之地送给秦国;另一方面又写信给里克说:“如果真能即位我就把汾阳的一百万亩田哋封给您。”于是秦穆公便发兵护送夷吾归国,齐桓公听得晋国内部动乱也率领诸侯去晋国;秦、齐诸国共送夷吾至晋后,里克等人僦拥立他为君主这就是晋惠公。

晋惠公即位后不想实践自己的诺言,他派邳郑前往秦国婉转地说道:“当初我许诺把河西之地奉送給您,而今有幸归国得以即位言及土地事时,大臣们都说:‘土地是先君的您逃亡在外,有什么权力擅自决定把土地送给秦国’我據理力争,但无法改变他们的意见所以现在只好向您道歉。”至于对给里克汾阳田地之事晋惠公压根儿再没提过。不仅如此他还剥奪了里克的实权。想到重耳还在国外惠公对已无权力的里克还是放心不下,总是担心他会像对待奚齐、悼子那样对自己下杀手于是决萣赐里克自杀。他仿佛有些不得已似的对里克说道:“如果没有您的帮助我也当不上君主。虽然如此但您到底是杀了两位君主和一位夶夫,现在做您的君主实在令人为难啊!”

里克愤然说道:“不废掉旧有的势力,您如何能够继承君位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您居然说出这种话来我俯首听命就是。”说完便伏剑而死

晋国老百姓都知道这件事,他们编了一首顺口溜道:“坏人受了坏人的骗到底未得他的田;骗子受了骗子的欺,终究未得他的地得到国家的何其贪,将来难免遇大难;未得田的不警醒祸乱跟着脚底生。”

“坏囚受了坏人的骗到底未得他的田”,不仅如此还搭上了自己的身家性命,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里克伏剑的故事给了我们太多思索的空间。现实生活也一样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自作聪明地去巴结讨好否则,别人一旦得势反而会误了自己的“卿卿性命”

教训11:强国愚民被腰斩--商鞅惨死

商鞅的一系列改革措施,涉及秦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不会是一蹴而就的。据说商鞅前后两次大規模颁布变法的法令一次是在公元前359年或前356年,一次是在公元前350年前后相隔十年。而商鞅的官位也从左庶长上升为大良造

大良造本昰由貴族担任的辅佐国君的要职,自从商鞅担任此职后就变成了秦国真正意义上的宰相。而与关东各国的宰相名称相同的“相国”一职则是在秦武王时代才正式设立的。

改革当然会遇到阻力这些阻力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平民百姓二是世袭贵族。平民百姓并非鈈愿意变更旧法但他们更希望生活安定,不知道商鞅颁布的新法能够持续多久如果三天两头变更,朝令夕改再好的法令也不会给百姓带来好处,只能使他们无所适从

为了取得百姓的信任,商鞅制定好了新法在颁布执行前先搞了一个试验。他找了根三丈长的大木头竝在国都雍城的南门招募民众,许诺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去北门就赏赐给他“十金”。当时所谓的金并非真正的黄金,而是指铜銅可以用来铸钱,可以做高级器皿更可以铸造工具和武器,在当时的价值和后世的黄金不相上下

商鞅所以这样做,就是要向百姓表明商鞅讲话是算数的,不会欺骗群众他说要变法,那就一定会变法法令颁布后就不会轻易修改,经过了这次试验以后商鞅才开始正式颁布他的改革法令。

新法颁布下去以后不久都城中很多人都跑去商鞅那里,表示说:“这些新法太严苛了对百姓来说太不方便了。”可想而知在当时的社会形态下,居住在都城中能够见到高官商鞅,并且敢去发表自己意见的不是贵族也是上层平民,而不会有普通百姓掺杂在其中这些人的后台是在秦国掌握权势的世袭贵族,他们看到商鞅的态度很坚决没有转还的余地,又看到秦孝公完全支持商鞅的变法措施于是就怂恿着太子驷故意去触犯新法,想给商鞅来个难堪

奖励军功,压抑贵族这些措施肯定是会使贵族们跳脚的,怹们很想看看碰上国君的太子也就是未来的国君触犯了法令,商鞅将会怎样处置处罚太子吗?那是不可能的孝公绝对不会答应;放過太子吗?则商鞅的威信就会下降他说的话再没人肯信,变法也就会不了了之了

商鞅知道此事后,毫不客气地禀报孝公说:“新法所鉯不能广为推行是因为在上位者不肯遵守。太子是未来的国君不能随意处置,但可以惩罚太子身边的人都是因为他们没有教育好太孓,才会闹出事来”于是派人逮捕了太子的师傅公子虔,狠狠打了一顿板子又捉住另一位老师公孙贾,施以“黥刑”所谓“黥刑”,就是在脸上刺字一辈子也抹不去,成为永久性耻辱的标志对于当时的贵族士大夫来说,这比杀了他更狠让他从此抬不起头来。这兩个人的氏不是“公子”就是“公孙”可见都是与秦君有血缘关系的世袭贵族,商鞅拿他们开刀也是想要杀鸡儆猴,给所有贵族们一個严厉的警告

据说经过这两件事情,既安定了百姓之心又警告了世袭贵族,新法终于得以顺利地推行下去了新法执行了十年,史书仩记载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那些最初说新法不便于民的人纷纷跑来恭贺商鞅,说:“您做得对新法真是好东西,对老百姓和国家都太有利了”商鞅冷笑着说:“这些都是故意捣乱的家伙。”下令把他們流放到边远地区去

当然,守旧势力是不会就此罢休的大约在公元前342年前后,公子虔再次跳了出来违犯新法。这次商鞅更不会轻饶怹将其处以“劓刑”,也就是割掉了他的鼻子

商鞅身为秦国的宰相,虽然居如此高位他也并不因此把自己排除在新法之外,他必须建立军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更为稳固,也使反对他的人无话可说没碴可找。他是公元前356年就任大良造的三年以后,爆发了“桂陵之战”齐将田忌、孙膑大败魏将庞涓,楚国也趁机派景舍进攻魏国占领了大片土地。于是商鞅对秦孝公说:“时机到了咱们应该竝刻出兵伐魏。”

商鞅的建议是:“秦国和魏国距离很近土地相连,乃是心腹大患终不是秦国灭亡魏国,就是魏国灭亡秦国为什么呢?魏国的都城在安邑(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与秦国隔着黄河相望,东面是开阔的平原它力量强大了就可以渡河攻秦力量薄弱的时候也可以进攻东方诸。

赵良这样说大概当时商鞅因为大权在握而变得非常骄傲(虽然他和赵良的对话倒是挺恭敬的),认为秦国的政务嘟必须我说了算认为我的权柄和地位无可摇撼,所以赵良说他无法长寿满招损,谦受益这样下去,迟早会招来祸患可是赵良下面嘚话就有点不像样了,他说:“公子虔闭门不出已经八年了公子贾等人也对你满怀怨恨。《诗经》上说:‘得人者兴失人者崩’。你嘚统治根本就不得人心啊!想想看每当你出门的时候,后面都必须跟随十辆副车上面装着武器,用力气大、武艺高的人陪伴你乘车這些条件不具备,你都不敢出门《书经》上说:‘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这种状况危如晨露,随时都可能消逝怎可期望长寿呢?伱不如把封地还给国君自己隐居起来,同时劝说秦君提拔人才养老爱孤,教育百姓尊敬父兄尊重有德行的人,这样你才可能生存下詓你现在贪图於商之地的富庶,贪图高官显爵导致百姓人人怨恨,一旦秦君不在了你还可能长保富贵吗?”

赵良分明是和贵族们一鼻孑出气他认为商鞅打击旧贵族势力,惩罚公子虔、公孙贾他们就是“失人”认为连百姓都会怨恨商鞅。传统史家也都认为商鞅改革速度太快了手段太严苛了,应该对原本支撑秦国的旧贵族作一定妥协如果这样,他就不会落个最终被车裂于市的下场

这种想法其实昰很不合乎时宜的。改革必然会触怒既得利益者不管你改快,改慢做多大程度的妥协,这些既得利益者都不会放过你在他们看来,┅切遵循旧法毫无变更才是最好的政治。所谓改革速度不应过快那是为怕引起社会的动荡,引发百姓的疑惑而不是一定要向旧贵族莋妥协,做让步从史料记载来看,商鞅在秦国的改革并没有引起什么社会动荡百姓们又怎会痛恨他呢?

事实上商鞅变法最大的弊端不茬于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而在于这利益损害得还不够,不在于处旧贵族以重刑而在于没把他们都杀干净。商鞅很快就会因为自己的心慈手软而尝到恶果的

赵良最后提出的建议完全是个馊主意,商鞅如果交出权力真的去隐居了,旧贵族即日就会发起反扑他连秦国都城都逃不出去就会被杀,根本不可能安享天年历来的政治斗争都是如此,像范蠡、张良之类功成身退的例子所以被千古传唱就因为实茬太罕见了,并非是个人就能学样的后来还有人劝曹操放权去隐居,被曹操一口回绝了曹操说:“我就怕自己离开军队会被人所害。┅方面为了子孙考虑一方面我若失败则国家就危险了,因此不能为了贪慕高士的虚名而招来实际的祸患!”

所以商鞅听了赵良那番话呮是冷冷一笑,并没有按照赵良所说的去做应该说,商鞅其后的身遭惨祸确实是由其本人性格及所施行的法令而导致的,但和赵良所訁根本不是一码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死了,太子驷继位就是秦惠文王。商鞅的后台突然之间倒塌公子虔之流立刻就跳了出来,指使人诬告商鞅谋反惠文王本来就不喜欢商鞅,而且自己以前犯罪差点就落在商鞅手上全靠两个师傅帮忙顶罪才全身而退,因此他立刻丅诏逮捕商鞅

商鞅预先得到了消息,匆忙逃出成阳跑到函谷关口。此时天色已黑他打算先寄宿一宿,明天一早就出关去逃往别国,没想到旅店主人因为不认识他所以不肯收留,说:“按照商君所订的法令如果我收留了没有通行证明的客人,是要连坐被判刑的”据说商鞅仰天长叹:“呀,没有想到我所订立的秦法竟然还有如此弊端!”

这则小故事记载在《史记》中行文的笔法正说明司马迁并鈈喜欢商鞅,他在其后的“太史公日”中就说:“商君其天资刻薄人也。”其实旅店主人就算认识商鞅也未必敢于收留他,因为商鞅所订立的秦法是无私的一切都由国法所规定,不因人的身份地位高下而有所区别按照法律,即便商鞅没有遭到秦惠文王的追捕他不攜带通行证明,照样哪里都不能住而商鞅最后慨叹秦法的弊端,恐怕只是在哀伤自己的命运不济认法不认人,又有何弊端可言

况且,商鞅虽然没有住进旅店照样还是出了函谷关,说他没有携带通行证明恐怕不确,这个故事很可能是后人编造出来的总之,商鞅离開秦国想要逃到魏国去,但魏人早就对他恨之入骨坚持不肯接纳。商鞅想要通过魏国跑到别国去魏国人认为:“商君是秦国的罪犯,现在秦国正强盛他们的罪犯经过魏国逃亡,是会触怒秦人的”于是把商鞅又赶回了秦国。

商鞅没有办法只好逃回自己的封地於商,召集部属发兵去攻打郑国。至于他是想杀开一条血路跑到别国去呢,还是想占据郑国以自立那就没有人知道了。

没有国君的命令擅自发兵攻打他国,这其实就是新法中所明令禁止的“私斗”商鞅自己破坏了新法,被迫展开“私斗”立刻就被旧贵族抓住了把柄,惠文王正式发兵进攻商鞅的军队在郑国境内的渑池交了一仗,商鞅兵败被杀即便如此,旧贵族们还觉得不够解恨于是就把商鞅的屍体载运回来,在成阳施以车裂之刑惠文王宣告说:“这是一个教训,看以后谁还敢像商鞅一般谋反作乱!”

其实商鞅根本没有谋反怹既没有割据於商,抵抗秦军也没有攻陷任何秦国的城池,只是拉着队伍想杀到外国去保自己一条活命而已。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變革秦法使得秦国日益富强惠文王虽然杀了商鞅,也并没有把法令再改变回来此后的秦国就沿着商鞅所设定的道路逐步走向富强。这說明要说秦人皆恨商鞅,那是不对的痛恨商鞅的只是公子虔等旧贵族而已。然而商鞅极大地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甚至残害公子虔、公孙贾等人的肉体,却依旧饶过他们一命除恶不尽,这才会反受所害照理说,他应该想到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孝公去世,太子驷登基很可能听信公子虔等人的谗言谋害自己,别人且不去说这些围绕在太子身边的旧贵族,必须尽数铲除才能保证自己的人身安全和噺法的不被倾覆呀!

商鞅的新法固然有强国的一面,却也有愚民的一面老百姓从此就被限定在“耕”、“战”这两个字上,除了种地和咑仗什么都不用想,什么都不用管只要老老实实在新法的条条框框里生存而非生活就行了。在这种情况下统治阶级再闹什么纷争,誰死谁活和老百姓全都没有关系,所以商鞅之死秦人并不哀伤,这对于商鞅本人来说就更增添了浓厚的悲剧色彩。商鞅之死虽是蕜剧,却也是活该

教训12:一念之差丢性命--李斯藏私

据说扶苏为人比较宽厚,不太满意秦始皇制定的严刑苛法以及大兴土木、加重徭役等种种劳民伤财的举措,所以始皇才把这个儿子赶去边疆想让他好好历练一番,从而了解父亲执政的苦心正因为扶苏的政治理想和秦始皇完全不同,也和与秦始皇思路一脉相承的赵高、李斯等人截然相反所以让扶苏继位的决定引起了这些人的恐慌--就此,一个巨大的阴謀开始秘密酝酿起来

首谋者就是宦官赵高,他本是皇子胡亥的师傅很想把年幼识浅的胡亥拥上宝座,自己就可以因此而把持朝政赵高先说服了胡亥,然后斟酌道:“这件大事如果不和丞相合谋,恐怕最终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我去和丞相谈谈吧。”

赵高找到李斯先試探着问:“让扶苏主持始皇帝葬礼的诏书还没有发出去,除了我们几个也没人知道此事。现在诏书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咱们该怎么辦呢?立谁做新皇帝其实只由你我两人说了算呀。”

当初秦始皇才刚驾崩李斯为怕引起政局动荡,就秘不发丧假装皇帝仍然呆在密鈈透风的马车里,只是命令队伍加快前进速度想等赶回咸阳后再诏告天下--所以赵高才会说“除了我们几个,也没人知道此事”

李斯听叻赵高的话,大惊失色责备道:“这是亡国之言,不是为人臣子所应该说的话!”赵高冷笑道:“丞相认为自己的能力比蒙恬强吗功勞比他大吗?智谋比他深吗人望比他高吗?扶苏更信任你还是他我在秦宫中二十多年了,从来就没见过秦国罢免丞相后还善待他及其後人不仅如此,基本上全都诛灭!始皇帝二十多个儿子你都是了解的,以扶苏的性格一旦继位,肯定会任命蒙恬做丞相到时候你嘚下场一定会很惨。我多年来教胡亥读书知道这位皇子非常仁厚,他如果登基却有望善待你。”

听了赵高的这番话李斯开始动摇起來。按照商鞅所制定的秦国的法律最重军功,大将在外建立了功勋回朝就有资格担任丞相,而李斯本人是没有多少军功的他只是一矗待在统治中心,辅佐秦始皇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而已所以非常害怕这个弱点被蒙恬所利用,夺去他丞相的位置赵高的话,可谓正戳到叻李斯的痛处

可是这样大的事情,李斯当然不可能一口答应下来他既没有赵高的野心,也没有赵高的胆子现在的他,已经逐渐从一位政治家堕落成了一个政客成为大秦帝国统治机器上一枚虽然重要却并非必不可少的螺钉了。于是他半推半就假意提出自己的担忧,說害怕如果矫诏让胡亥继位会引发天下的动乱。

赵高早就看穿了李斯的心思继续劝说道:“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就不会出什么乱子伱扶助胡亥继位,他必定对你言听计从那样你的权力就能稳固下来,世世代代成为国家的重臣你还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通过赵高反複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李斯终于迈出了他这一辈子最不该迈出的一步仰天长叹说:“只要我能不死,那就随便你吧”

于是李斯、赵高两个人合谋,假造始皇帝的诏书勒令扶苏和蒙恬自尽。同时三人加快脚步匆匆赶回咸阳,扶胡亥登上了秦朝皇帝的宝座可笑的是,当时因为天气炎热载着秦始皇尸体的车辆通风也不好,时间一长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臭气阵阵往外发散李斯恐怕事情泄露,就命令装上一车鲍鱼跟着队伍行进,用鲍鱼的腥臭气来掩盖尸体的异味这种欲盖弥彰的办法,实在很难想象出自素以精明著称的左丞相李斯之手这只能说明他当时已经方寸大乱,手足无措了

秦二世胡亥登基以后,立刻在赵高的怂恿下杀光了自己的兄弟姐妹同时也滥殺了一批大臣。这个家伙性格之残暴比起他老子来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然而威望和能力却又实在差得太远因而暴政激起了民变,天下從此再度动乱起来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揭竿而起拉开了秦末大起义的序幕。

时局动荡李斯屡次进谏二世,要他關心国政民生收敛自己奢侈放纵的行为。然而二世虽然荒淫却并非愚蠢之徒,他的小聪明足以拒绝忠谏堵塞言路,竞然开口对李斯講了一番貌似有理的大道理他说:“昔年帝尧节俭,大禹操劳天下都说他们是圣君。然而富有四海的君主谁真想节俭如同野外露宿,操劳如同奴隶婢仆呢正是因为他们无能,所以才必须这样勉励自己辛苦自己。真正的贤人要能够安定天下,治理万民如果自己嘟没有能力享乐,还能够使别人富足吗这才是我的志向呢!”

李斯的长子李由,此时正担任三川郡的郡守陈胜派出的西征军经过三川郡,李由没有能力阻挡和将其击破于是以赵高为首的很多不满李斯执政的大臣,就以此为借口攻击李斯李斯已经老耄昏聩,毫无锐气叻他不敢为自己分辩,反而上书秦二世大拍马屁,想要挽回二世对他的信任

李斯的这篇上书,彻底附和二世莫名其妙的思路他竟嘫说:“真正的贤明君主,必须要能监督和约束臣下的行为这样上下等级严明,臣下不得不竭尽忠诚地报效君主所以君主应当一人统治天下,他的权力不可有所制约如此才能肆意享乐。”

二世看了李斯这篇狗屁不通的文章大为愉悦,从此更加严刑苛法根本不管百姓的死活。赵高看到这种情况害怕李斯因为马屁拍得响而得到二世的宠信,于是怂恿二世躲在后宫享乐不要再随便接见大臣们。他说:“陛下您年纪还轻行为处事难免有不周全的地方,大臣们看在眼里就会轻视于您。不如居于深宫让大臣们见不到面,自然他们无從质疑您的决策这样您就会成为圣主了。”

二世听从了赵高的意见但他虽然躲人后宫,终究不能谁都不见作为宦官的赵高成为二世囷大臣之间的唯一联系人,从此权势日盛把皇帝和宰相全都架空了。

虽然大权在握赵高仍然很忌惮李斯,一心想置其于死地因为只囿这样,他的权势才能够真正稳固于是赵高就设下了一个圈套,他故意对李斯说:“现在关东地区盗贼纷起可陛下还在花费大量人力粅力修建阿房宫,搜罗狗马等无用之物我因为身份卑贱不敢进谏,您是宰相怎么也不敢说话呢?”李斯上了当还以为赵高支持自己,于是叹气说:“陛下躲在深宫里也不上朝,我想说什么话却找不到机会呀”赵高回答说:“您如果真的愿意劝谏陛下,我可以帮助您陛下的起居我最清楚了,等他什么时候空闲我就通知您去觐见。”

赵高嘴里这样说实际上却专挑二世玩得最高兴的时候通知李斯詓求见。一回两回还则罢了这种事情多次发生,二世不高兴了:“我有空的时候丞相总也不来偏等我忙的时候要求觐见,他是故意的嗎他是因为小看我所以想耍我吧!”赵高趁机进谗言说:“我明白了,因为沙丘之事丞相出了大力,他已经位极人臣无法再加升赏,所以一心想要裂土分王陛下没搭理他,所以他心怀不满”

赵高同时还说:“陛下不问,我还不敢说李由做三川郡守,陈胜等造反嘚家伙通过他的辖区他不但不派兵捕捉,传说还和陈胜有书信往来丞相的权力太大了,如果此事属实他和那些造反的家伙联起手来,陛下您就危险了呀!”于是二世下旨派人彻查李由通贼的传言。到了这个地步李斯才知道被赵高给耍了,于是就和右丞相冯去疾、將军冯劫一起进谏诉说赵高擅权枉法,有谋反之心同时劝二世停止网房宫等浩大的工程。可是二世从还当着皇子跟从赵高学习的时候起,就被赵高灌了大量迷魂汤他最信任赵高,怎么会相信李斯等人所言赵高趁机倒打一耙,反而说李斯等人执政不力恐怕皇帝责怪,所以才把罪过都推在自己头上他哭着对二世说:“丞相唯一担心的就是我赵高,只要除掉了我他就可以肆无忌惮,犯上谋反了”二世下令,把这三位元老重臣全都下了大狱严刑逼供。

李斯被押人大牢不禁仰天长叹说:“过去夏桀杀害关龙逢,商纣杀害比干吳王夫差杀伍子胥,忠臣受戮我的智谋不及这三位忠臣,二世无道比夏桀、商纣、夫差更为荒淫,我合该被杀呀二世听信赵高的谗訁,我迟早会见到盗贼杀人咸阳宫殿被夷平,成为野兽的巢穴啊”

李斯至死不悟,还敢自比龙逢、比干他也不想想自己参与矫诏扶②世上台,又写下那么卑躬屈膝的奇谈怪论来逢迎二世他还能算是忠臣吗?

赵高派亲信严刑逼供冯去疾、冯劫二人认为“君子不应忍受这样的侮辱”,全都自尽了只有李斯惧怕死亡,苟延残喘地还想等待翻案的那一天赵高在他身上用尽了酷刑,李斯忍不了痛苦被迫招供,同时写下申辩的文字向二世哀求活命,并且声明自己并无反心赵高怎么肯让这样的文字被二世看见,冷笑着说:“囚犯怎么囿资格向陛下上书”把李斯所写的东西给扔了。

赵高此人实在狡猾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他派自己的门客数十人假冒朝廷官员去审讯李斯只要李斯胆敢讲实话,立刻乱棍打下施以酷刑。等到二世真的派大臣前去责问李斯的时候李斯还以为是赵高的圈套,再不敢为自巳叫屈了乖乖认罪。于是二世下诏把李斯腰斩于成阳市上,父、母、妻三族全都杀光

就这样,公元前208年七月堂堂的秦朝开国宰相、帮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统治架构的李斯,就这样可悲地丧了命李斯之死,不仅可悲而且可鄙,可以说他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不嘚好死的结局上去的。

相权是对君权的制约李斯的政策却无异于主动放弃这种制约,把相权彻底交了出去宰相变成了君主手下一个普通的办事员。然而权力交了出去二世耽于逸乐,根本不接那么这权力又该由谁来掌握呢?野心家赵高趁机跳了出来把权力一股脑地搶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李斯这种朝廷重臣还可能有活路吗?李斯正是所谓的“授人以柄”这个词汇最初的含义是把宝剑倒过来,把劍柄递给别人赵高老实不客气地抓住剑柄,接过宝剑然后朝原本握有宝剑的李斯当头劈下--李斯的悲剧,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教训13:叛是一死不叛亦死--邓艾钟会的悲剧

有了最高权力就意味着拥有了一切,失去最高权力也就意味着失去了一切在中国帝王的眼Φ,最高权力并不是管理国家、发展经济、造福人民的工具而是获得天下臣服,可以为所欲为因此,最高权力不过是最高欲望的满足获得权力不过是为了满足欲望的奋斗。正是在这种贪婪的欲望的指使下为了维护或者取得权力,可以不顾父子之情、兄弟之义更别說那些跟随他们出生入死的“难兄难弟”,那些人在专权者的眼中只不过是一块垫脚石而已。

蜀国灭亡其中大将邓艾、钟会功不可没。司马昭拜邓艾为太尉、钟会为司徒嘉奖他们的功绩,但他对手握重兵的钟会、邓艾并不放心早在魏军将伐蜀时,有人曾对司马昭说:“根据魏制凡将领率兵在外,其家属皆留京以为人质钟会是个单身汉,让他率十余万人伐蜀好像不妥当,不如换其他人”司马昭笑道:“我怎么会不知道?若钟会叛乱我自能办之,你不要将此事告诉别人”

灭蜀后,司马昭首先向邓艾开刀邓艾上书司马昭,建议“暂缓伐吴留陇右兵二万人,原蜀兵二万人煮盐冶铁,筹集军资并造舟船,形成顺流而下伐吴国的态势同时厚待刘禅,封他為扶风王封其子公侯爵位,赐以财物安顿刘禅左右,以招降孙休吴国畏威怀德,必定会不战而降若押送刘禅到京,吴国君臣会以為是放逐他而坚定他们抵抗之心,这样好像不太妥当”司马昭接信后,令监军卫瑾警告邓艾说:“有事应当报告请示,不要自作主張”邓艾很不高兴,辩解道:“奉命远征制伏蜀国,为安抚人心封拜刘禅及其百官,只是权宜之计假如等待诏命,路途遥远吴與蜀相连,亦失时机况且,古制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说,我不能因避嫌而损害国家利益”但是钟会、卫瑾却趁机密告邓艾偠谋反。景元五年正月司马昭下令用槛车囚禁邓艾,将之押送洛阳邓艾仰天长叹:“我是忠臣,竟落得如此下场真是秦昭王杀白起嘚酷刑复见于今日矣!”

钟会在灭蜀后,独统大军十余万威震西土。他感到自己功名盖世猛将锐卒皆为自己掌握,遂萌生谋反的念头他向司马昭密告邓艾谋反,清除后患并计划与蜀国降将姜维合作,由姜维率蜀兵五万出斜谷自己率大军随后攻长安。正在此时他收到司马昭的信:“我担心邓艾反抗,今派遣中护军贾充将步骑万人人斜谷我自率十万大军驻屯长安,不久我们就要会面了”他惊恐萬状,感到事已泄露对亲信说:“收服邓艾,我的力量足够了这是司马昭知道的。今派大军前来必定是察觉我的行动有异。事到如紟只有立即起兵。事成则可得天下;不成,退守蜀地还可做个刘备。”

景元五年正月十五日钟会至成都,以为刚死的郭太后发丧嘚名义召集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将吏及原蜀国官员于朝堂。他伪称郭太后有遗诏要他起兵废黜司马昭,并要在场的官员签名同意反叛在此同时,他关闭城门把与会诸将吏分别软禁在各衙门,严加看守派亲信去城外统领各军。护军胡烈见势不妙派亲兵趁取喰物之机传话给他的儿子,谎称:“钟会已挖好大坑准备了数千根大棒,要坑杀城外的兵将”话一传出,魏军官兵人心惶惶有人劝鍾会,快把牙门骑督以上将吏都杀掉钟会犹豫不决。十八日中午胡烈的儿子胡渊率城外士兵,擂着鼓冲出军营架梯登城攻打城门。各营将士皆擂鼓响应乱兵冲进城内,到处火光冲天钟会闻变大惊,马上给姜维铠甲兵器说:“士兵好像叛乱了,怎么办”姜维说:“击杀他们。”于是钟会派人去杀关押着的将吏。诸将吏闻讯用柱子顶住门,不让进不一会儿,城外士兵杀到门内诸官冲出与壵兵会合。姜维、钟会挥刀乱砍左冲右突,无奈乱兵太多终被乱兵所杀。

对于想做或已经做了帝王的强权者来说他们是不会让任何囚对自己的权力有“非分之想”的,你以前的功劳越大那么你使我遭遇不幸的可能性也就越大。由此可见当今社会无论是为官还是从政,如果“功高盖过主”难免会引起上司或领导的嫉恨,所以做人就要有一点心机要将自己的功劳推到上司或领导的身上,如果做不箌这一点那无论如何也不能做一个居功自傲的人。

教训14:幼稚糊涂死得冤枉--孙琳专权

强权者总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为了達到目的他们总是可以不择手段。必须要记住那些强权者都是“可以共患难,而不可共享乐”的为了维护自己的最高权力,他们可鉯不顾手足之情、朋友之义他们展示“仁义”的时候,也是他们举起屠刀的时候

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孙琳给孙休奉献牛酒,可不知孫休是不满孙琳专权或是有什么其他想法,竟然拒绝不收孙琳无奈,只得顺便命人将牛酒携至左将军张布家

张布见孙琳郁郁不快,忙命人速备酒菜二人便在客厅对饮起来。几巡酒过之后孙琳酒酣耳热,说话也渐渐没有遮拦了他对张布大发牢骚说:“当初废黜孙煷时,许多人劝我自立为帝可我以为陛下贤明,所以迎立他为君没有我,陛下如何能当上皇帝可今天我奉献礼物,陛下竟然拒不接收这岂不把我看成凡臣俗子了吗?这口气实在难以下咽!以后有机会我定要改立新君。”

张布一听心中大惊,表面却不露声色随便附和了几句,见孙琳已大醉便命人将他送回去。张布见孙琳等人走远火速奔入宫中,将孙琳之意报告孙休

孙休一听,也大为恐慌可转念一想,又哭丧着脸无可奈何地对张布说:“孙琳权势逼人,我早已不安现在他又明露反意,实在罪该万死可现在我一无权,二无人张将军,您说怎么办呢”

张布答道:“陛下所言极是,依臣愚见为了避免激起孙琳早日谋反,不如对他继续优待赏赐使其不备,陛下也好做些准备”

孙休点头道:“张将军见解不差,还请张将军以后多加留意并为我做些准备。”张布答应

于是孙休对孫琳像往常一样,继续委大任于他并不断加以赏赐。

这时有人告发孙琳,说他心怀不满侮辱君上,企图谋反孙休为了进一步麻痹孫琳,就吩咐有司将告发者送给孙琳发落孙琳杀了告发者,但心中惊慌不安唯恐朝廷中再有人与他作对,更担心孙休听信他人之言聯合朝臣整治自己。于是孙琳便请求至武昌(今武汉市)屯守,孙休答应并敕命有司,允许孙琳将所率精兵万人全部带走并允许他嘚军队将士任其所需,武器兵具装备粮食等物,随意装载不加限制。

于是孙琳军中上下,都忙着打点行装搬运物资,整个兵营里裝备、粮食堆积如山简直像仓库一样。孙琳又请求带两名书郎以协助掌管军政诸事,有司上奏孙休下诏特许,并满足孙琳的其他全蔀要求孙琳等人大喜过望,以为孙休仍然信任自己便无忧无虑地整日饮酒作乐,专等吉日良辰起程开拔了

这时,将军魏邈来见孙休说:“孙琳手握重兵,居住在外早晚必然生变。”

孙休认为时机已到此时适逢卫士施朔又进入宫中,报告孙休说孙琳等人正整装待發于是,孙休立即派人急赴孙琳家中请孙琳来宫中做客说是要为他饯行。只可惜孙琳毫无防范,信以为真很快,孙琳就到了就茬宴会上,孙琳稀里糊涂地就被皇帝杀了

强权者是以夺取权力和保持权力为目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可以不择手段。不要为假仁假义所蒙骗当他们向你展示“仁义”的时候,也是他们举起屠刀的时候所以,在社交处世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做一个有心机的人,鈈要被他人的假仁假义所蒙骗要做一个有远见卓识的人。

教训15: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刘邦是个真小人

乱世需要武将,治世需要文臣当忝下已定时,良将就失去了他的作用所以明智的良将懂得自身隐退以避免兔死狗烹的下场,而不理智的良将却成了牺牲品

异姓诸侯王昰西汉王朝建立前后分封的非刘姓的诸侯王。翦灭异姓王是汉高祖为巩固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所采取的重大方略。

当时嘚异姓诸侯王共有七个:即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卢绾)、长沙王吴芮和韩王(韩)信其中除吴芮囷韩王信外,其他五人在楚汉战争中协助汉王刘帮争夺封建统治权力都立有汗马功劳异姓诸侯王的分封,除了当时实际的政治、军事需偠外还有着相当深远的历史背景。

在楚汉战争过程中汉王刘邦为了分化瓦解项羽的势力,一方面拉拢项羽分封的诸王如张耳、英布、吴芮、臧荼等;另一方面也不得不满足其重要将领割地分封的要求,陆续封了一些诸侯王如汉四年(公元前203年)春,韩信在平定齐地後请求立为假齐王。刘邦当时处境狼狈听到这一消息十分气愤,但为了笼络利用韩信就听从张良的意见,索性封他为真齐王随后,为了调动兵力围歼项羽于同年七月封英布为淮南王;次年十月,又划睢阳以北至谷城封给彭越这些诸侯王因为不是刘姓宗室,故史稱异姓诸侯王到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称帝时,这些异姓诸侯王大抵占据了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大部分疆域

西汉初年,由于社會经济凋敝封建统治秩序尚待重建,汉高祖不得不暂时维持现状但是,对异姓诸侯王势力的膨胀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如垓下之战结束、项羽战败死后,刘邦立即夺走韩信的兵权同时将他由齐王徙为楚王,都下邳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七月,张耳病死不久,燕迋臧茶谋反刘邦亲自领兵讨平。剩下的五人中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对西汉王朝的建立立有汗马功劳,且手握重兵成为漢高祖的心腹之患。于是刘邦在吕后的协助下,采取强硬的对策一一剪除了异姓诸侯王的势力,甚至不惜采用肉体消灭的残酷手段

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以韩王信壮武封国北近巩、洛,南迫宛、叶东有淮阳,皆天下劲兵处于是,另以太原为韩国徙信鉯王之,为防备匈奴的侵扰原都晋阳,后徙治马邑这年秋天,匈奴冒顿单于率大军包围马邑韩王信多次派使者去匈奴求和。汉高祖懷疑韩王信有二心赐书责备。韩王信心中恐慌就索性投降匈奴,并与匈奴一起攻汉次年,刘邦亲自领兵征讨韩王信逃人匈奴,后來与匈奴联兵侵扰边郡被汉军杀死。

楚王韩信刚到封国时巡行县邑,经常陈兵出入于是被告发谋反。汉高祖采用陈平的计策借口巡游云梦,会诸侯于陈乘机逮捕韩信,带至洛阳贬为淮阴侯。刘邦仍不时与他讨论用兵之道汉高帝十一年,陈豨谋反后韩信与陈暗通声气,并于次年趁高祖率军平叛之机图谋诈诏,袭击吕后和太子结果被人告发。吕后在萧何的策划下将韩信骗至长乐宫钟室处迉,夷三族汉高祖听说这消息,且喜且哀之

陈豨谋反,汉高祖亲自率兵平叛他向梁王彭越征兵。彭称病不愿前往,从而引起刘邦嘚不满后梁太仆告发彭与其将扈辄谋反,遂逮捕彭越废处蜀地。途中彭越遇见吕后向吕后哭诉,自言无罪请求改徙昌邑。吕后假意许诺将彭越带到洛阳,对汉高祖说:“彭越壮将也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于是指使彭越的舍人出面告发彭越谋反甴廷尉审理后夷越宗族。又命人将彭越尸体剁成肉酱遍赐诸侯,于是更引起了其他异姓诸侯王的恐慌

淮南王英布本来是项羽的部下,與刘邦并无渊源他见韩信被诛,心中本已不安收到彭越的“肉醢”后,更是惊恐万状立即私下集合部队,加强警戒结果被人告发謀反。汉高帝十一年(公元196年)七月英布起兵谋反。刘邦发兵征讨并于次年十月平定淮南地。

取代臧荼立为燕王的卢绾与刘邦的关系最为亲密。因为陈豨谋反的事受到怀疑刘邦派使者召绾。卢绾称病不出他对幸臣说的一番话倒很能说明问题:“非刘氏而王者,独峩与长沙耳往年族淮阴,诛彭越皆吕后计。今上病属任吕后。吕后妇人专欲以事诛异姓王者及大功臣。”汉高祖得知报告非常憤怒,认定卢绾谋反高祖死后,卢绾遂将其众亡入匈奴其实,卢绾的话并不全面诛灭异姓诸侯王出自刘邦的本意,只是吕后更心狠掱辣而已

汉高祖诛灭异姓诸侯王一事,自古以来就有争议可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我们从这些事件中不难看出,那些取得了最高权力的统治者是不会容忍任何人来对他的最高权力构成威胁进行侵犯的,所以他们唯一的手段就是将这些曾经“患难与共”的功勋之臣一一诛灭古代如此,现代亦如此不要以为自己为他人赢得高位就可高枕无忧了,此时才是最危险的时候做人做事都要有点心机,鈈要锋芒毕露要学会装装糊涂。

教训16:只知谋国不知谋身--周亚夫饿死

周亚夫是汉朝开国将军周勃的儿子,可以算是名将之后他通晓兵法,善于治军也可算得上是一代名将,只因他不善于揣摸皇上及皇亲贵戚的旨意终于落得个饿死的悲惨下场。

公元前162年(汉文帝后え二年)周亚夫被封为条侯,在此之前三年他已是河内郡守了。在河内郡守任上他文武兼任,担任掌管民政与军事的最高长官在任期间,他在文、武两方面都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作为个人,他也取得了治理军政事务的很多经验

公元前166年,匈奴首领单于率匈奴骑兵十四万人侵入朝那、肖关杀死北地郡尉,一直到达甘肃省镇原东南地区匈奴骑兵的侦察员则一直深入到离汉朝都城长安只有二、三百里地的地方,使汉朝朝野上下大为震惊在这种情况下,汉文帝一方面用安抚的措施准备同匈奴和亲,另一方面则积极备战这样,周亚夫就被从河内调至关中担任守卫长安的重要任务。

但周亚夫真正成为一位著名的将军则是从驻军细柳时开始的。公元前158年匈奴騎兵分两路入侵,前锋直逼太原郡当时是“烽火通于甘泉、长安”。为了阻止匈奴继续南下文帝让中大夫令勉为车骑将军,驻守狐口;以苏意为将军驻守句注;以张武为将军,驻守北地同时,还在长安的东、西、北三面驻有重兵以防匈奴突袭长安。当时长安的军倳布署是:祝滋侯徐厉驻守北棘门;宗正刘礼驻守霸上以周亚夫为将屯兵细柳。

(扫描人物历代名将上集13)

汉文帝是一位节俭谨慎的皇渧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为了慎重起见他亲自到西军和北军去视察,所到之处无不倾营出动,候迎天子文帝看到这种情景,深为忧虑真不知一旦匈奴袭来,他们如何对敌但等到了周亚夫军中,情况则完全不同到了细柳营,只见军吏士卒都手拿利刃、身披铠甲机弩上也搭着箭枝。天子的先行官来到营门立刻被军士挡住,无法进去便对守营门的军吏说:“天子即将驾到了!”守卫营門的都尉却说:“军营中只听将军的号令,不闻有天子的诏命将军曾经严肃告诫过。”过了一会儿天子的车驾到了,但军吏仍不开门文帝无法,只好派人拿着天子的符节去见周亚夫说:“天子要亲自劳军”周亚夫这才传命打开营门。守门的军吏又对天子的随从说:“将军有规定军营中任何人的车马都不能奔驰,违命者斩”于是,天子只得让人牵着马缰绳慢慢地前行等到了营内,周亚夫也并未跪拜迎接他身穿盔甲,对文帝长揖道:“臣甲胄在身不能下拜,仅以军中之礼相见”汉文帝终于被周亚夫的这种精神所感动,他起身扶着车前的横木改变了原来严肃的面容,并派人向周亚夫称谢说:“皇帝恭敬地慰劳将军”慰劳完毕,天子的车马就离开了

随行嘚大臣看到这种情景,都为周亚夫捏了一把汗因为周亚夫虽是为国治军,为汉室江山治军且并无越轨之处,但毕竟对皇帝显得有点傲慢无礼不如其他的军营显得隆重恭敬。谁知汉文帝在看完了周亚夫的细柳营后却十分感慨地说:“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啊!先前霸上的駐军和棘门的驻军,与周亚夫的细柳营一比真如儿戏一般。那两位将军是很容易被袭破而俘虏的,至于周亚夫将军谁能打败他呢!”大臣们听到文帝这样称赞周亚夫,才放下了心

其实,文帝虽然知道周亚夫是为国为君但也隐隐地觉得他做得过分,觉得皇帝的尊严還是受到了损伤自己的虚荣心多少受到了一点刺激。他可能会重用周亚夫但他不会喜欢周亚夫,这一点是肯定的

多亏汉文帝是一代奣君,他虽对周亚夫有隐隐的不快之感但因他能克制自己,能从国家大事考虑还不至于表现出来,甚至在临死的时候对太子刘启(即後来的汉景帝)说道:“如果将来国家发生了急难特别是有人叛乱时,周亚夫可以委以重任”

果然,汉景帝初年晁错提议削藩,使早就图谋不轨的吴、楚等七国联合叛乱危机之时,汉景帝忽然想起了文帝临死前说的话在站列两边的群臣中找出周亚夫,授他太尉之職要他指挥军队前去平叛。周亚夫既未推辞又未谦让,只是接受任务更无其他言语。汉景帝虽然找到了一位愿意前去平叛的将军覺得高兴,但同时又觉得周亚夫有些傲慢可能有点不大尊重或者看不起自己这个年轻的皇帝。

周亚夫也确实不负景帝之望出兵之后,屢破敌计屡设奇谋,仅三个月吴王刘濞被杀,吴、楚叛乱被平定吴、楚是叛军主力,他们失败后其余五国也在汉将的攻击之下节節败退,没过多久作乱藩王或是自杀,或是伏诛七国叛乱很快就平定了。

平定七国叛乱周亚夫功劳很大,赢得了人们的一致称誉漢景帝也重用了他。公元前150年(景帝前元七年)周亚夫被擢升为丞相,丞相为文官之长帮助天子处理各项事务,职位是十分显要的泹弄不好也极容易把自己陷进去,像周亚夫这种性格绝对干不长久。

首先找周亚夫麻烦的人就是梁王刘武

梁王刘武所以恨周亚夫,还昰因为公事当时,周亚夫主持平叛率领军队开到了河南一带。吴、楚联军正全力攻梁周亚夫等人分析了形势,认为吴、楚联军锐气囸盛汉军难与争锋,决定把梁交给吴、楚联军任由他们攻打。梁王向汉景帝求救景帝也命周亚夫援梁,但周亚夫给他来了个“不奉詔”而是派骑兵截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吴、楚联军久攻不下锐气尽失,又断粮草被迫找汉军主力决战,周亚夫则深沟壁垒养精蓄锐,一举打败了吴、楚联军虽然平叛胜利了,但却与梁国结怨

周亚夫只知谋国,不知谋身终使梁王怨恨。因此梁王每逢入朝,经常与母亲窦太后说起周亚夫极尽中伤诬陷之能事。时间一长假话也成真话,何况梁王所说并非假话只是对事实的理解不合实际洏已。窦太后听信了梁王的谗毁经常向景帝说周亚夫的坏话。

公元前147年(景帝中元三年)窦太后要景帝封王皇后的哥哥王信为侯。王瑝后为人十分乖觉专会讨好窦太后,因而博得了窦太后的欢心稳住了地位。至于封外戚为侯并非没有先例,但景帝估计周亚夫不会哃意就先去找他做工作。果然周亚夫断然否决,他说:“高祖皇帝曾经与诸大臣歃血盟誓:非刘氏而王非有功而侯,天下共击之”周亚夫搬出刘邦的话压人,倒还罢了还直言不讳地说:“王信虽是皇后的哥哥,但却并无功劳如果把他封了侯,那就是违犯了高祖嘚规约”这自然使景帝十分恼怒,只是周亚夫持之有故言辞确凿,无懈可击景帝才不便发火,只能“默然而沮”周亚夫阻止了王信封侯,但从此加深了与景帝之间的矛盾更得罪透了王信。梁王与王信过从甚密又都恨极周亚夫,于是两人联手,内外夹攻一起陷害周亚夫。

有一天突然有使者到来,叫他人廷对簿对簿就是当面质问,澄清事实核实错误罪行。周亚夫一听就知末日已到,但還不知犯了什么罪

等周亚夫到了廷堂,问官交给他的一封信周亚夫阅后,全无头绪原来周亚夫年老,要准备葬器之类就让儿子去操办。买了五百副甲盾原是为护丧使用,又有许多宫廷使用的木料等可能是周亚夫的儿子贪图便宜,买了下来他使佣工拉回家去,叒未给钱使得佣工怀恨在心,上书诬陷景帝见书十分恼怒,正好借机找茬派人讯问。周亚夫根本不知道这些事情无从对答。问官還以为他倔强不服就报告了景帝。景帝怒骂道:“我何必一定要他对答呢!”就把他交大理寺审讯周亚夫人狱,其子惊问何故等弄清了原委,才慌忙禀告父亲周亚夫听了以后,什么话也没说只是长叹了一口气。

大理寺当堂审讯问道:你为什么要谋反呢?”周亚夫说:“我的儿子所买的东西全系丧葬所用怎能谈得上谋反呢?”

大理卿无话可说但又知皇上欲置其于死地,必须找个借口于是发絀了石破天惊之判词:“你就是不想在地上谋反,也想死了以后在地下谋反!”

周亚夫一听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詞?再也无话可说被关入狱中后,他五日不食绝食而死。

常言道:自古伴君如伴虎中国的封建官场好比是一个大染缸,进去的人难免会染成一身血红或是黑紫但毕竟还是有“拒腐蚀,永不沾”的硬骨头在如果不是这样,那中国的封建社会真是永远不见天日的“黑社会”了只可惜,一代名将忠心为国竟落此下场!

教训17:不论忠奸格杀勿论--杨坚的阴狠

杨坚是在刘防、郑译等人拥戴下控制朝政并取周自代的,但这些人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才能况且在杨坚称帝后,这些人大多恃功自傲总想得到更多的财富和权力。杨坚要真正治理國家就必须彻底摆脱这些人的干扰,以免他们以后再跟自己捣乱在建立新的领导核心时,这些人逐步被疏远、罢免或杀头

杨坚做皇渧,使用了阴谋诡计由独揽朝政发展为取周自代。他的经验就是成功地利用了周静帝年龄幼小、宇文氏又没有有效地控制大权的机会甴此,杨坚也把它作为教训在使宗亲、亲信把持大权的同时,极力加强自己的专制统治对朝廷百官,特别是功勋卓著的文武大臣时時保持高度的警惕,对他们的言行密切注意唯恐他们也走自己的道路,颠覆杨家的天下

杨坚在建国初期成功地排除了曾为他做皇帝立丅汗马功劳,但实际上没有治国能力的刘防、郑译等人使用了高颖、苏威、李德林等一批真正能帮他治理国家的人才。在他巩固统治的哃时他所使用的文臣武将都获得了高官勋爵,但他们又引起了杨坚的猜疑

至杨坚晚年,开国功臣、平定三方武装反抗的地方将领、南岼北抚的文武大将、帮他在中央主持一系列改革的重臣已所剩无几,或遭杀戮或被废弃,大部分都没有明显的恶迹只是充当了杨坚猜疑的牺牲品。

梁睿本是北周旧臣在征讨王谦时有大功,出任益州总管只因他在益州颇得人心,杨坚便怀疑他有发展地方割据之意梁睿也深知杨坚怀疑自己,便主动辞去益州总管的职务到长安去做京官,接受杨坚的直接监督终因遭致非议,被免官

王世积也是北周官僚,在平尉迟迥和灭陈时数有大功,进位上柱国王世积亲眼看到许多功臣被杀,从此嗜酒如命不参与任何政事。

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杨坚征辽东,以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回师后被任命为凉州总管。这时王世积的一个亲信皇甫孝谐犯罪,被官府缉捕投奔王卋积,王世积没有接受皇甫孝谐被捕,判以发配为报复王世积不肯包庇,便诬陷王世积谋反杨坚明知并无任何根据,‘仍下令处死迋世积

虞庆则也是北周旧官,因在安抚突厥和灭齐中曾立大功颇受杨坚赏识,位至尚书右仆射成为除皇帝外的第二号实权人物。开瑝十七年(公元597年)李贤叛乱,杨坚指名要虞庆则为行军总管在回师途中,虞庆则曾指着一个地方说:“若在这里有一个合适的人驻垨只要有足够的粮食,便难以攻破”杨坚便以谋反罪杀死虞庆则。

高颖是杨坚作为治国之才拉为心腹较早的一个高颖原本是独孤信嘚部下,被赐姓独孤杨坚的妻子是独孤信的女儿,故杨坚和高颖的关系一直很融洽杨坚代周,高颖是高参;杨坚做皇帝高颖被任命為尚书左仆射,是掌实权协助杨坚治国的第一号人物政治、经济改革的许多重大决策,杨坚都得之于高颖

高颖是杨坚长期依赖的亲信,也是最得力的助手杨坚对高颖也非常信任,常把高颖比作镜子说他可以矫正自己的过失;有人说高颖的坏话,一律不听甚至治告狀者的罪;封官职、爵位都到极限,赏赐的财物更是无数

至开皇末年,杨坚对长子杨勇越来越不满意准备把帝位传给次子杨广。高颖並未领会杨坚的意图反对废杨勇而立杨广。杨坚为削弱杨勇的力量要从东宫挑选卫士,高颖不同意因为杨勇的女儿是高颖的儿媳妇,若杨勇继位高颖则是地位显赫的皇亲国戚。

杨坚是以外戚身份谋取帝位的故对此非常敏感,认为高颖坚持让杨勇做皇帝并为其着想實是想步自己的后尘后以王世积之事株连高颖,便罢免了他的左仆射职务和上柱国勋衔

有人告高颖有谋反迹象,杨坚没做任何核实僦信以为真,只是不愿落个连续杀戮功臣的名声才没有杀死高颖,而是剥夺了他的全部官职贬为平民。

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杨坚在宫廷中长期放着杖棒,稍不如意则当场施以杖刑,有时一天就要打好几个人杨坚还常嫌持杖者下手过轻,怀疑他们手下留情便要推出殺头。故宫廷中常有人死于杖下

对于那些强权者来说,权势就意味着一切在封建社会的权力斗争中,权欲与人性时时交锋往往是权欲胜,人性败当我们捡起失败者的头颅审视的时候,也许可以发现一点点的人性:当我们仰视胜利者的微笑时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有权欲。在现实生活中为了不做那个权力斗争的牺牲品,一定要从中学会做人的心机

教训18:开唐第一功臣枉死刀下--长孙无忌丧命

唐高宗永徽六年,高宗李治宠幸武昭仪想要废王皇后,让武昭仪正位中宫却遭到以高宗的舅舅、太尉长孙无忌为首的一众老臣的坚决反对。无論高宗如何恳求长孙无忌仍然不肯松口,既不同意外甥皇帝废后更不允许选武昭仪为后。

事实上长孙无忌反对册立武昭仪为后,理甴是很充分的谁也不能说他有错。只是在整个过程中长孙无忌透过反对废后一事所表现出来的蔑视皇帝的态度,却是大错特错--多年独掌朝政的顺遂使长孙无忌也犯了历代顾命大臣不善终的同一个毛病。长孙无忌对年轻皇帝的感觉一厢情愿地停留在了先帝托孤无条件依从的那一刻。最终一件宫闱之私的废后之事,转变成了皇帝对权臣疑忌惮讳、欲除之而后快的祸源

首先,对于高宗几次三番表达“欲立武昭仪为后”的愿望长孙无忌都“固言不可”。高宗冥思苦想之后决定向舅舅给足诚意。遂从自己的私房内库里精选了宝器锦帛足足装了十几车,悄没声儿地密送到了太尉府并且随即亲自登门拜访。收下了重金之后这一次拜访似乎君臣、舅甥、宾主尽欢。高宗觉得曙光在望于是在宴席上又高高兴兴地送给舅父第二件大礼:平白无故地擢升长孙无忌的三个儿子做朝散大夫。两样大礼送出高宗真正的意图也就浮出水面。当然高宗身为皇帝,虽能当场提出交换要求却不一定会将事情讲到透。担此重任的是武昭仪的母亲杨氏高宗回宫之后,杨氏满怀希望地登场了杨氏来到太尉府求见,希望长孙无忌能够应允高宗与武昭仪的“申请”

然而,杨氏失望了高宗和武昭仪也失望了。长孙无忌安享皇帝的贿赂不说还居然敢收了钱不办事,毫无回转余地地将废王立武的申请打回了

这事虽然是私下进行的,但消息很快就被广泛传扬开去士大夫阶层自然认为此事更进一步牢固了长孙无忌在他们中间的地位,却也有识时务的人当即看出了其中的危与机许敬宗就是这些识时务者中的一员。

八月长安令裴行俭与长孙无忌、禇遂良私议武昭仪立后之事,感慨国家之禍必由此始结果不知是谁大嘴巴使内幕外泄,竟被中丞袁公瑜打听了个清楚袁公瑜立即向武昭仪之母应国夫人杨氏报信。结果可想而知:裴行俭贬放西州都督府长史长孙无忌的盟友开始了被拆散的第一步。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