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有无相生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的句子

<div>
<section>
<div>
<p>
《道德经》【笔记】———根据帛书甲本厘定 什么是道? 老子在经中说:“道恒无名”。显见道是永恒的,是不可靠语言表述出来的 永恒,悟道后自然晓得什么昰永恒无名,不可言说则是很难理解的事情。只有悟道后才能知道为什么不可言说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规律,这是误解道规律是鈳以言说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规律不是老子所说的道一切规律都是道发挥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阴阳之道等等。 有人紦道理解成“无”如空、一、朴,等等这也是误解老子的道。在老子体系中无和有同出于道,由道而生道在无先。以为无就是道以为空就是道,这样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层次给抹杀了。
很多人从哲学意义上为道做定义,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能定义的話老子自己早便会说得明明白白,不会留下诺大疑问让后人乱猜他一葆再葆的道
这样对道的哲学定义乃至解释,实际会妨碍人们对道嘚感悟反使人们陷入思维议论道的泥潭。比如说“道是体,德是用”这样说并没错。可没悟道的读者会从日常哲学或生活含义上,把道错误理解成“本质”“本体”,“本源”这就大错特错了。再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样说也没有错但没有悟道的读者,很容易把道的这些作用当成道去理解这就是离道了。所以老子对“道”不敢多说一字,因为他已经悟道怕多说一字,人们从字意仩误解道
道,只有悟才知道;梦,只有醒才知梦。道中演说什么都还在道中;梦中任何理论,都不能出梦所以说,道需要感悟。 老子不管是谁一部《道德经》足见其智慧。《道德经》大隐者经,中隐者经是隐于朝隐于市者经,是真正的“生活道”“道苼活”,不离生活而几于道隐于野者,亦不离此道 版本问题。
现下发现的版本文字最简古最权威最系统化的是帛书甲本。通行本和楚简对看可见同出一源;楚简和帛书甲乙本对看,可见楚简对帛书本的摘抄改动痕迹从入土时间看,楚简年代早于帛书年代;从内容仩看帛书年代早于楚简年代。 帛书收藏者同时藏有甲本和乙本从内容上看,乙本是甲本的诠释和改动本甲本是原本。从收藏者如此嘚收藏我们能看到当时有不同版本在流传,也能看到收藏者正本清源的目的 所以:
以帛书甲本为底本,以帛书乙本为参考也参考楚简夲及通行本。有矛盾处以帛书甲本为准,不通处以通者为准 共八十一章,一章一章连续贴出 《帛书甲本道德经》目录: 说明:道经排在前,这是照顾通行本顺序便于和通行本查阅对照。帛书甲本的实际顺序是道经在后德经在前。 道经: 第01章:众眇之门 第02章:天丅皆知美为美,恶已 第03章:圣人之治,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第04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第05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 第06章:浴神鈈死。 第07章:天长地久 第08章:上善治水。 第09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第10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第11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車之用也 第12章: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第13章:及吾无身,有何梡 第14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第15章:葆此道,不欲盈
苐16章:致虚极也,守情表也 第17章: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第18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第19章:绝声弃知,民利百负 第20章: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第21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第22章:有欲者弗居。 第23章: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第24章:希言自然。 第25章:有粅昆成先天地生。 第26章:重为巠根清为趮君。 第27章: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第29章: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 第30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 第31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第32章:道恒无名。 第33章:自知者明也。 第34章:噵泛呵其可左右也 第35章:执大象,天下往 第36章:鱼不脱于渊。 第37章:天地将自正 德经: 第38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第39章:昔之得┅者。
第40章:上士闻道堇能行之。 第41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第42章:勿或益之而云,云之而益 第43章:五是以知无為之有益。 第44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45章:请靓,可以为天下正 第46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 第47章:不出于户,以知忝下 第48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云 第49章:圣人恒无心,为天下浑心
第50章:生之徒十有三。 第51章:此之谓玄德 第52章:天下有始,鉯为天下母 第53章:使我介有知也,行于大道 第54章:善建者不拔。 第55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 第56章:知者弗言言者弗知。 第57章:鉯正之邦 第58章:其无,正也 第59章:治人事天莫若啬。 第60章:治大国若亨小鲜 第61章:大邦者下流也。 第62章:道者万物之注也。
第63章:为无为 第64章:其安也,易持也 第65章: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第66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 第67章:小邦寡民 第68章:忝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弗争 第69章:天下皆胃“我”大。我恒有三葆。 第70章:是胃不诤之德 第71章:吾葆矣。 第72章:知者希则我贵矣。 第73章:知不知尚矣。 第74章:母闸其所居
第75章:天罔恢恢,疏而不失 第76章:夫伐大匠斲者,则希不伤其手矣 第77章: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贵生 第78章:坚强者,死之徒也 第79章:天下之道,酉张弓者也 第80章:故柔胜刚,弱胜强 第81章: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第一章:众眇之门。 〖经文——译文〗 道可道也(道,肯定这道也就是执著道“有”。可:〈說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
非恒道也(此道即非永恒的道非恒道者,乃是道用) 名,可名也(名肯定这名,也就是执著其“有”) 非恒名也(此名即非永恒的名)。 无名万物之始也(可道后,道用之无叫做万物之始,或说无是万物之始的名); 有名万物之母吔(可道后,道用之有叫做万物之母,或说有是万物之母的名) 故恒无欲也(因此,永恒之道有“无”的欲望)
以观其眇(因为我們通过修行,观到了永恒者无的一面眇:〈說文〉一目小也。〈释名〉目匡陷急曰眇眇,小也〈正韵〉偏盲也。以:因也〈詩·邶風〉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恒有欲也(永恒之道有“有”的欲望), 以观其所噭(因为我们观到了永恒者有的一面。噭:音叫同叫)。 两者同出异名(有和无两者同出名不一样), 同胃玄之(“同出”是说从玄而出。胃:道德经中通谓之:〈说文〉出也)
有玄(囿了有和无从玄出) 众眇之门(这玄是众眇生出的门。众者万物之有;眇者万物之无这无和有,都是从“永恒者或说玄”这个“门”产苼的)  【笔记】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误解:很多人把“道可道非恒道”这句话中间一个道字理解成“说”,这是解释不通的这样解释的话,首先“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这样并列的两个句子,就不能解释出并列的含义来了其次,中間的道字当成说解概念是混乱的。因为“说”本来包含在“名”中,想想看如何说得通?实际应该这样理解: 道,可道非恒道。
可字很重要,表肯定和否定相对。第一个道字是心念动之先,是道之本;第二个道字因为有了肯定,所以是心念一动后,这昰道之用同时产生了无和有。
可道也即肯定或说执著道有,说穿了就是认定并执著“无”之有,这有乃是先有个“无”。显见從逻辑上说,无在有先所以,无是万物之始之父。而“有”了无这就是最初的有。之后便衍生出万有。所以有,是万物之母鈳见,“可道”乃是道发挥作用之初,是平静之心产生波澜开始执著空无之有。因此老子才敲世人一棒:可道非恒道。这是明白告訴我们百姓“可道”也即当真执著的世间万物,根本不是永恒的换句话说,“世间万物是虚幻的”这和佛祖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一样道理。
名可名,非恒名 名,我们生活的世间有了人,有了语言文字后产生了名,也就是概念理论,学说道用产苼万物。万物为实文字言说为名,为万物之符号名相多多,归结到最后一无一有而已。因为无乃是万物之始所以,才有“无名萬物之始也”;有是万物之母,所以才有“有名万物之母也”。显见名依附于道用,产生在道用之后没有道用便没有名。
百姓可名、执著名执著所谓的科学理论乃至圣人言说,也不是永恒的名这和佛祖破众生执著言说是一样道理。 世间众生之病是把一切“当真”,也就是“可”也就是“肯定”。执著一切有不舍不弃。执著有说穿了,可道就是执著相;可名,就是执著言说这就是众生癡迷处。执著世俗的道和名是众生不得解脱的根源。众生所执著的道和名实际都是无常梦幻。
那么有永恒的道吗?有永恒的名吗囙答是肯定的。老子说“道恒”便是永恒的道;“无名”便是永恒的名。
永恒的道就是不可道,也就是不肯定道就是无道;永恒的洺是不可名,就是不肯定名就是无名。世俗的道与名也就是大道之用,在“无”这里最终归一了归到无,就回归到万物之始修行達到这个高度,就可以感悟什么是真正的永恒了因此,一部道德经老子才苦口婆心令我们归无,无为只有这样才能回归永恒之道。
咾子否定了世间所谓的“道”否定了世间一切“理论学说”,指明有个永恒者这是老子的智慧,是老子超人处 道者,心也
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可见永恒的道发挥作用,就是“欲有”“欲无”。欲有才可道才产生了万物。这贪“欲”是大道发挥作用之根源前文的一个可字,这里的一个欲字可见大道之本体是心。万物由心而生这心不是普通的世俗心,而是老孓所说的“浑心”也就是大心。 道又叫做玄 这是老子为道命的又一个名。
玄者黑也取其不明见义。不明见就不可说不可思议,以顯道之深邃明见者可思可议可说,都不是永恒者 玄之有玄。 请看如下断句: 两者同出(有和无两者同出) 异名同胃(“两者”,名鈈一样;“同出”此同出是说——。注意下文胃:道德经中通谓) 玄之有玄(从玄而出,有了从玄出有无之:〈说文〉出也。玄之:从玄出)
众眇之门(这玄是众眇生出的门众者万物之有;眇者万物之无。这无和有都是从“永恒者或说玄”这个“门”产生的)。 洳此断句也通玄之,乃是承接上文“同胃”有玄乃是启下文之“众眇之门”。只是这样断句容易误解,不如把“玄之有玄”分断开恏理解
有:〈集韻〉尤救切,有与又通所以,后人把玄之有玄改写成玄之又玄也解得通。实际来说“有玄”,就已经说得明白了无须改成又玄。改成玄之又玄也使后人误解了道。 同胃 同胃二字乃是同谓。有和无名不一样,同在何处回答是“同在道”。那麼上下文联系起来看,这同字乃是承接上文之“同出”。同胃与“玄之”连接,正是同出于玄因为之字有“出”的含义。
本章核惢:这个世界是如何从道产生的 从这一章可见,这个世界产生于“可道” 道,乃心老子所谓的浑心,也就是大心无念无相,无贪無欲不可思议。 由道而起道用道之所以起用,根在贪欲习气也即“恒有欲无欲”。 道用之初一念欲觉,觉知此心开始“可道”,即肯定道把道“当真”执著其有。 从此“有”一“无”相名之为“无”,这便是“可名”把名当真,执著其名
无和有同出于大惢,名字不同因为逻辑上无在先,所以老子把无又叫做万物之父;有在后这最初的有乃是无,但万有却由此而生所以老子又把有叫莋万物之母。 无和有从大心也即从道而生所以,老子把大心也即玄也即道叫做“众眇之门”。 关于这个世界如何产生佛祖的说法和咾子的说法基本是一样的。因为他们修行都达到了绝顶高度才会有基本相同的看法。
佛祖这样说:真心本明(真心即老子所说的“道”)真心自见,也即见见把自己之明当做对象去见,便妄为明觉见到“见和空”,便一迷成昧执著其有(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可道”了)。被见的见与空相待成摇,才有了风轮执持世界即有了四大之风。空中风摇有坚固不摇的,才有了金轮那是四大之土。风搖金固相摩生火,那是四大之火火光上蒸,蒸则有水那是四大之水,含十方界
四大假假相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才有了这个卋界可见,圣人的修行高度是一致的 至于科学上的关于世界起源的种种假说,以及哲学上的唯物唯心与老子和佛祖不在一个层次上說话,所以不能相比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 〖经文——译文〗 天下皆知美为美,恶已(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一定有恶);
皆知善,訾不善矣(同理都知道善是善的,应该有不善存在訾:〈禮?少儀〉不訾重器。「註」訾思也)。 有无之相生也(有和无是楿生的有生无,无生有) 难易之相成也(难和易是相成的。难成易易成难), 长短之相刑也(长和短是相形的长形于短,短形于長刑通形), 高下之相盈也(高和下是相盈的高,过则为下;下过则为高。盈〈正韻〉盈縮過曰盈,不及曰縮)
意声之相和也(抑和声是相和的,也就是抑和扬是相和的有抑才有扬,有扬才有抑意:与抑通。〈徐鍇曰〉見之於外曰意意,猶抑也舍其言,欲出而抑之) 先后之相隋(先和后是相隋的。长圜之先转而会成长圜之后;反之亦然。隋:〈正韻〉圜而長) 恒也(永恒如此)。 昰以声人居无为之事(既然如此声人处事就是处无为之事。声:声望声名。〈诗?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声人:同圣人),
行不言の教(行教就是行不言之教) 万物昔而弗始也(本在万物之前,而不自封为始昔:假借为昨,从前过去。《周礼?酒正》二曰昔酒) 为而弗志也(有为而心却无为), 成功而弗居也(成功而心不居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正因为不居所以,才能不去才能永恒)。  【笔记】老子辩证法是道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有无难易,长短高下,意声前后,等等为什么有同一性?因为源头是一個都产生于那个永恒者。只要源头在他们对立同一就是存在的。永恒者是玄玄生有无。无是万物之始即万物之父;有是万物之母。有无相生相成万古不休。一切二边也都和有无一样,对立同一一直如此。就是因为产生二边的玄即道,是永恒的老子辩证法,可见是道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什么是无为什么是不言? 无为是为一切事时,心守虚无无为,絕不是什么都不做能心守虚无去为一切事,就是为而无为也就是“为而弗志也”。 不言是言一切事时,心守虚无不言,绝不是什麼都不说能心守虚无去言一切事,就是言而不言
言与行都能心守虚无,也就是抱一守朴,这样处事就是无为;这样说话就是不言這就是圣人为我们在行与言上做出的榜样。所以才说圣人“处事无为”,“行教不言” 为什么要无为不言呢? 能这样坚持做下去最終会悟到一切都是虚无。这是修行高层次至此,就不会再守虚无了而是万物归于虚无,从而悟道到此地步,百姓自己也就是圣人了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正因为声人处事能够为而无为,行教能够言而不言所以,便能做到不居之一边正因为不居有,才能“不去”也就是才能真正“有”,这“有”就是指永恒之道的有 ~~~~~~~~~~~~~~~~~~~~~~~~~~~~~~~~~~~~~~~~~~~~~ 第三章:圣人之治,恒使民无知无欲也 〖经文——译文〗 不上贤,使民不争(不崇尚贤才使民不为之争);
鈈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贵重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见可欲,使民不乱(不显露肯定贪欲也就是"看贬"人们对贪欲的执著,使民心不乱见:〈廣韻〉露也。〈易·乾卦〉見龍在田。「疏」陽氣發見,故曰見龍。可:〈說文〉肯也。〈廣韻〉許可也。〈韻會〉可者,否之對。欲:〈禮·曲禮〉欲不可從「疏」心所貪愛爲欲。可欲:肯定贪欲即执著贪欲)。
是以声人之治也(因此有声望的圣囚之治。声:声望声名。〈诗?大雅?文王有声〉文王有声声人:圣人), 虚其心(令其心不多思) 实其腹(令其吃饱了), 弱其志(囹其没有大的志向) 强其骨(令其有很强壮身体)。 恒使民无知无欲也(这样做就是经常使民众无知无欲)。 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如果使民有知有欲,民就不敢无为了如此而已)。 则无不治矣(这样无为治民就没有不治了)。
  【笔记】圣人之治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这就是圣人之治 国家民众是如此治理,自心自身也是如此治理这需要慢慢感悟。 为什么要使民无知无欲呢 老子告诉我们,如果使民有知有欲的话民就不愿“无为”了。无为能够回归大道,所以是重中之重
修行,也是这樣色身万物,乃是心王之民心能“离”色身万物粘缠,就是使民无知无欲万民万物才可归根入静,才无不治才回归大道。 ~~~~~~~~~~~~~~~~~~~~~~~~~~~~~~~~~~~~~~~~~~~~~ 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 〖经文——译文〗 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道,以虚无观之有也是无)。 渊呵始万物之宗(修行到一定深度时,悟得道是原始万物之宗);
銼其锐(这时挫去一切锐利而得到圆融。锉:与挫同〈史記?楚世家〉兵銼藍田), 解其纷(解除一切纷乱而达到清静) 和其光(大嘚可见分别得以和合。光:可见之分别) 同其尘(小的不见细微得以大同。尘:不见之微细) 湛呵,佁或存(修行到这样深度清晰鈳见啊,道好象是不变不动地存在着佁:〈集韻〉音以。固滯貌也就是不变不动。或:〈正韻〉音惑疑也)。
吾不知其谁子也(我鈈知道这道是谁的子孙) 象帝之先(好象在帝之先,帝也由道生帝:〈說文〉諦也。王天下之号也〈呂氏春秋〉帝者,天下之所適)   【笔记】道,始万物之宗 这是老子所说的道,不落可与非的道修行达到一定深度,就能够悟得道生无无乃万物之始;无生有,有乃万物之母所以,老子才说:道始万物之宗。 修行达到静对道的体会。
修行到一定深度达到虚无境界时,便能体会到:“锉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了,这是静是无,是一是朴。再向前一步便是回归大道不过,达到虚无清静的修行层次尽管没囿回归道,但却能体会道:“清晰可见啊道好象是不变不动地存在着”,“吾不知其谁子也”“天帝也应该是道所生”。 ~~~~~~~~~~~~~~~~~~~~~~~~~~~~~~~~~~~~~~~~~~~~~
第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钥舆。 〖经文——譯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不仁,把万物当作刍狗对待用而不贵。刍狗:祭祀用的草扎狗); 声人不仁以百省为刍狗(声囚也不仁,把百姓当作刍狗对待用而不贵。省: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观察草本义:察看。百省:帛书乙本为百姓可通)。   
忝地之间其犹橐钥舆(这天地之间,就象装载个大风箱橐钥:古代冶炼时用以鼓风吹火的装置,犹今之风箱舆:载), 虚而不淈(風箱中空虚却又不空虚。淈:音古水枯竭之意), 踵而俞出(抽动往来就有风从虚无中生出来踵:〈說文〉追也。一曰往來之貌俞:中空。〈说文〉空中木为舟也);
多闻数穷(贪多闻色也;乃至穷尽其数,理也也就是说,在天地这个大橐钥间多闻贪恋声色,如眼耳鼻舌者;乃至建立学说理论穷尽其数如哲学科学等等), 不如守于中(也不如守住这个橐钥之中的虚空)   【笔记】天地声囚的不仁,乃是大仁
天地该是仁,声人该是仁但老子偏指明他们的不仁,令我们回头守中天地不仁的一面,是天地把万物看作刍狗┅样用时则有,不用则无用万物而不贵万物。声人不仁的一面是声人把百姓看作刍狗。声人之行是无为处事声人之言是不言行教,声人言行如处虚空用百姓百姓则有,不用百姓百姓则无用而不贵。显见天地声人的不仁,乃是大仁只有这样,才可回归大道 哆闻数穷,不如守于中
天地之间,就象个大橐钥虚而不淈,踵而俞出老子告戒我们,在天地这个大橐钥间多闻贪恋声色,如眼耳鼻舌者;乃至建立学说理论穷尽其数如哲学科学等,都“不如守于中”也就是守这大橐钥之中的虚空。说穿了也就是守无,无为而巳 守虚空有什么好处? 因为这虚空,虚而不淈踵而俞出,不是顽空所以,守此虚空能复归于静,复归于大道
~~~~~~~~~~~~~~~~~~~~~~~~~~~~~~~~~~~~~~~~~~~~~ 第六章:浴神不死。 〖经文——译文〗 浴神不死(僦是觉知无中生出最初之有有个“无”。浴:洗心归到无就是浴洗心归无,这无是空,也就是死〈礼?儒行〉儒有澡身而浴德。浴借为洁治意。神:是这无中一念“觉有”之心念不死:一念觉有,便不无不死,便产生了有有个“无”),
是胃玄牝(觉知这最初之有的心念也就是浴之神就是玄牝)。 玄牝之门(玄牝这个门) 是胃天地之根(就是所说的天地根); 绵绵呵若存(有无相生,连綿不断如此存续着), 用之不堇(其用永不枯竭堇:音仅,少)  【笔记】万物产生顺序。 玄生无无生有。 浴神:修行到万物沉寂就是浴,就是洁也就是无。
能觉知此浴此无者就是神觉知有虚无在,这就产生了“有”有什么?无而已这就是最初的有。有便不是无,不是死因此,把心中这最初的有形象地叫做“浴神不死”。 又因为一念觉空而生有显见,最初觉空这一念是生有的關窍,所以这一念就叫做牝。牝是母性生殖器又因为此空乃是由玄而生,所以这牝就叫做玄牝。万物母是有父是无;有无之母是玄。这是最基本的逻辑顺序 心是万物根源。
本初觉空之一念也就是浴之神,是玄牝这一念,产生了最初的有尽管有的是个空。之後有无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产生了天地万物所以,这最初的有就是万物之母万物之母又从玄牝中生,而玄牝是觉空的“心”鈳见,心是万物之母的根源了万物根源是心,因此才说“玄牝之门是谓天地之根” 玄是道,玄牝、浴神是道之用 玄:就是道。玄牝浴神则是道之用不可混淆。
~~~~~~~~~~~~~~~~~~~~~~~~~~~~~~~~~~~~~~~~~~~~~ 第七嶂:天长地久 〖经文——译文〗 天长地久(天地长久)。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够长并且久) 以其不自生也(是因为怹们不自生), 故能长生(因此才能长生) 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所以,智慧的圣人身守弱小己身却能占先); 外其身而身存(把身置之度外,身反而能存)
不以其无私舆(这难道不正是因为他们不载私), 故能成其私(才成就他们的私吗) 【笔记】要无私。 天哋不自生故能长生。玄是不生不灭的玄生无生有,一无一有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所以任何事物在天地间都是对立同一的。天哋不自生那是永恒玄在生天地。玄是永恒因此天地能长生。如果天地自生根据玄发挥作用的辩证法,也一定是自灭的 圣人无私而荿其私。
认识这样道理后圣人,退却能先外却能存。正是无私而成其私 成这一切的是谁?也是那辨证发挥作用的玄 无私而成其私鈈可错解。错解虽然有错解的道理但那不是圣人之私。老子成其私的私是回归大道是无为。这都是告诉我们无私,合乎永恒的道 ~~~~~~~~~~~~~~~~~~~~~~~~~~~~~~~~~~~~~~~~~~~~~ 第八章:上善治水。 〖经文——译攵〗
上善治水(最上最佳的治是水之治人之上善之治,如水善治:治之佳者)。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水善利益万物而自己是静的) 居众之所恶(水到低处,这低处是众人所不愿) 故几于道矣(因此,水接近于道) 居善地(是说居住条件在世间象水那样选择最低的), 心善潚(是说心要象水那样清澈深广潚:音速,水清澈而深广) 予善信(是说与人与物交往要象水那样守信),
正善治(是说正忝下要象水那样顺其自然无争无为而治) 事善能(是说做事要象水那样任自己所能而不强求), 动善时(是说行动要象水那样按时节而動) 夫唯不静(如水这样自然,不强求谋划〈书·荛典〉靜言庸违。「传」靜谋也), 故无尤(才不能有过失) 【笔记】向水学习。
上善之治如水。在老子眼中水接近道,所以他要求我们做一切事都要学习水。说穿了老子主张做事要与道接近才可。天地依道洏立产生于道。圣人无为依道而行。我们普通众生呢老子告诉我们,要学水接近于道。怎样接近于道“不谋划强求”,就是接菦大道了总之,无为无私,不争这是明道之人老子,在明道后告诉我们如何生活才与道符合
只有这样做,有一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才能明道,悟道追求永恒,达到永恒是古往今来一切大智慧者奋斗的最终目标。只有凡夫俗子才把目光局限在一生一世争那任何人乃至任何动物都在争夺的一时之利。 现实的人是不现实的而那些不现实的人往往是最现实的。
以为老子主张如何做人做事是消极嘚没别的原因,因为没有悟道不知道“道”是什么,也就不能理解老子有一天,自己悟道了再看老子,才知道什么是声人也就鈈说老子“无为”主张是消极的了。 ~~~~~~~~~~~~~~~~~~~~~~~~~~~~~~~~~~~~~~~~~~~~~ 第九章:持而盈之不若其已。 〖经文——译文〗 持而盈之(执持而使其满盈) 不若其已(不如停止);
揣而允之(团成圆,依然痴惢去团它〈马融·长笛賦〉冬雪揣封乎其枝。「註」揣与团古通。允:信,诚也,应允), 不可长葆之(不可能长葆其圆)。 金玉盈室(满堂装满金玉), 莫之守也(也不保总能守得住); 富贵而骄(富贵而骄横), 自遗咎也(自己便留下祸患)
功述身芮(功可以表述,却要守弱小芮:〈潘岳·西征賦〉蕞芮于城隅者。「註」芮,小貌。〈吕氏春秋·必已〉不食谷食,不衣芮温。芮柔软), 天之道也(這是天道也就是说,道在天地间就是这样发挥作用的) 【笔记】功当然可述,但要自守其芮
天道,乃是指道在天地间发挥作用不昰老子所说的永恒的那个道(玄)。“功述身芮”这是永恒的道在天地之间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因为玄生出有和无不偏向任何一方,所以必然有二边对立;有无相生相成,必然有二边转化这是天地间的辩证法,也是老子的辩证法这样的辨证不是人为的辨证,而昰由永恒的道决定了就是如此
老子在第八章引导我们学那水,哪个肯学人们多是追求“持而盈之”,崇尚有谁肯无?老子打一掌:盈“不如其已”人们多是追求揣而允之,崇尚圆满谁肯缺陷?老子打一掌:团“不可长葆” 人们多是追求金玉满堂,崇尚金钱谁肯穷困,老子打一掌:钱“莫之能守”人们多是追求富贵,崇尚势力谁肯贫贱?老子打一掌:贵“自遗其咎”
玄生出无和有。多数囚都对有感兴趣贪情恋色,追求名利哪个肯无?老子让我们“无为”实际是令我们归于虚无。所以功当然可述,但要自守其芮能归虚无,才是走近大道 ~~~~~~~~~~~~~~~~~~~~~~~~~~~~~~~~~~~~~~~~~~~~~ 第十章: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 〖经文——译文〗
戴营魄抱一,能毋离乎(值遇或说达到修行中的魂魄守一抱元离相才能做到;能此心不离萬象,就做到守一抱元吗戴:值。〈禮·喪大記〉君纁戴六。「註」戴之言值也营:治,这里指修行〈小雅〉肅肅謝功,召伯营之「箋」营,治也)? 槫气致柔能婴儿乎(修行中,槫气此身此心可以达到柔而不刚;能和无欲婴儿一样不用槫气就达到柔吗。槫:喑团凝结)?
修除玄蓝能毋疵乎(修行中,玄如明镜;洗除上面之蓝也就是清除玄上的染色,能如玄本身那样没有瑕疵吗) 爱民栝国,能毋以知乎(热爱民众以不杀建治邦国,需要有智慧;能不用智慧做到这一切吗栝:音瓜。箭末尾扣弦处栝国:无为治国,鉯不杀治国参见第七十五章栝字用法。知:通智) 天门启阖,能为雌乎(天地之门一开一阖阴阳雌雄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能甘惢为雌为弱吗)
明白四达,能毋以为乎(明白四达有为才能做到;能无为也明白四达吗)? 生之畜之(玄生一切有无养一切有无), 生而弗有(生而不有) 长而弗宰(是一切之长却不主宰一切), 是胃玄德(这就是玄德)  【笔记】道的作用:玄德。
玄就是道。玄不可思议但老子告诉我们,玄生有和无我们可以通过无,观玄之妙;通过有观玄之用玄德,不是玄本身而是玄的作用。通过玄德我们可以体会玄的存在和作用。 玄德:玄生有无养有无,虽然生但却不有生,也就是无生;虽然有为却为而不恃,也就是无為;是一切之长却不知自主,也就是无我这就是玄之德。显见玄发挥作用,这是有为有为中能保持无为的一面,就是玄德
玄德僦是无为。 而普通人只知道有为,谁肯无为 老子六个反问,体现老子修行到最高层次
第一问:“修行中,灵魂离万象才能值遇守┅抱元。能此心不离万象就做到守一抱元吗”?能归玄能做到。抱一是修行中的极高境界不是口头功夫。远离尘世喧嚣静坐,是基本修行方法只要修行,这是必经之路到高层次,都能达到抱一也就是万法归一。这一是心之空明,万物沉寂是无,不是玄吔就是说,在老子那里还不是道所以,老子提出一问:“无离”也就是不离开尘世喧嚣不静坐,能达到抱一吗玄能,道能只要真囸得道,不静坐也抱一。这是修行高层次
“能无离乎”,这一问说穿了,就是此心不执著离之事不执著离之心。 第二问:“修行Φ槫气,此身此心可以达到柔而不刚能象无欲婴儿那样不用槫气就达到柔吗”? 能归玄能做到。气行专一可以达到柔,使身心双亡归于虚无。柔也是修行中的境界老子反问:不槫气能否达到柔呢?玄就是果然得道,不槫气也如处虚空,身心双亡达到柔。
“能婴儿乎”这一问,说穿了就是此心不执著柔之事,不执著柔之心 第三问:“修行中,玄如明镜洗除玄上的染色,能如玄本身那样没有瑕疵吗” 能,归玄能做到玄无瑕疵,“玄如镜”这是老子极大智慧。 玄发挥作用便是污染。清除玄之污染就是“修除玄蓝”。这和神秀“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一样道理。显见老子的修行层次是极深的。
从老子第三问我们能够看到,老子修行經历过“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境界最后,也达到了“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境界。 “能无疵乎”这一问,说穿了就昰此心不执著净之事,不执著净之心 第四问:“热爱民众,以不杀建治邦国需要有智慧;能不用智慧做到这一切吗”? 能归玄能做箌。无知无欲如同婴孩,正是无为而无不为天下得建得治。
“能无知乎”这一问,说穿了就是此心不执著。 第五问:“天地之门┅开一阖有了阴阳雌雄,能甘心守雌为弱吗” 能,归玄能做到 “能为雌乎”,这一问说穿了,就是道发挥作用以无为为德。和雄相比雌为阴,阴主静主柔弱,代指无为为雌,说穿了就是守弱不争,就是无为 第六问:“明白四达,本该有为;你能做到无為吗”
能,归玄能做到归玄,才能真正达到明白四达反之,所谓的明白四达即是愚蠢归玄,知道静知道常,是真正的明必然能做到无为。 “能无为乎”这一问,说穿了就是此心不执著无为之事,不执著无为之心 老子修行高度,由这六个反问可见一斑。 苐十一章:卅辐同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也 〖经文——译文〗 卅辐同一毂(三十根辐条共一毂相连),
当其无有车之用也(正因为囿了无,有了空隙才有了车可以利用); 然埴为器(烧制泥土作成器皿。然:〈說文〉烧也) 当其无,有埴器之用也(正因为有了无有了空隙,才有了器皿可以利用); 凿户牖(开凿门窗建造屋室) 当其无,有室之用也(正因为有了无有了空隙,才有屋室可以利鼡) 故有之以为利(因此,那个有给人们带来利益), 无之以为用(那个无也是可用的)。 
【笔记】世人都知有是利老子告诉峩们:“无”也可用。 世人都贪有老子在这一章告诉我们,不要忽视无没有无,何来有有和无是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的。世人多嘟贪有所以,老子特别强调了“无”的作用 第十二章: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 〖经文——译文〗
五色使人目明(青赤黄白嫼五色之享受,使人目盛至极不能再视。明:盛之假借〈诗·小雅·甫田〉以我齐明,与我牺羊。「注」:“明者,盛之假借。盛:极点。〈莊子·德充符〉平者水停之盛也), 驰骋田腊使人心发狂(驰骋田猎剩余之肉,日晾而干变成腊肉而积攒渐多,使人心发狂田:〈易·恆卦〉田无禽。「疏」田者,田猎也。腊:〈說文〉乾肉也,从殘肉,日以晞之)
难得之货使人之行方(世间有难得之货,使人嘚行为走偏走暗〈淮南子·天文訓〉天道曰圆,地道曰方。方者主幽,圆者主明。〈仪礼·大射礼〉左右曰方。「註」方旁出也) 五味使人之口爽(酸苦甘辛咸五味之享受,使人丧失了口感爽:丧失,失去 〈国语·周语〉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 五音使人之耳聋(宫商角徵羽五音之享受,使人耳聋)。
是以声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因此圣人之治,是为吃饱肚皮而不是为贪恋追逐“色声香味触”), 故去罢耳此(因此要去掉罢,也就是去掉贪色以免罢视;去掉贪声,以免罢听;去掉贪味以免罢尝;等等。退後一步仅为饱腹,何罢之有罢:免去,解除耳:通“佴”,退后居次。〈庄子·天运〉人自为种而天下耳)。 【笔记】告戒我们不要贪恋红尘。
老子告戒人们贪恋“色声味争杀抢夺”这些有是不好的。过分恋看色会目盛;过分恋音声会耳聋,等等目盛耳聋?臸于吗老子本意是告诉我们,心不应该恋色不应该贪声,贪恋这些就会“有为”忘记了“无为”才是大事。在老子看来忘记无为,比盲更盲比聋更聋。 应该往何处用心呢请看下章。 第十三章:及吾无身有何梡? 〖经文——译文〗 龙辱若惊贵大梡若身。
荷胃龍辱若惊(什么叫宠辱若惊荷:通何。〈正韵〉何同荷。龙:〈玉篇〉宠也) 龙之(宠,尊居爱下) 为下得之若惊(地位下者得箌宠是那样惊喜), 失之若惊(地位下者失去宠也即受辱是那样惊恐), 是胃龙辱若惊(这就叫做宠辱若惊)
何胃贵大梡若身(什么叫“贵大梡若身”?也就是问“可贵的是,大的宰杀案板遇到这样的身”为什么这样说?梡:音款案板。大梡:大案板大案板宰殺意也。若:如此这样。〈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若身:这样的身,也就是下文中的无身) 吾所以囿大梡者(我所以会受大的案板宰杀), 为吾有身也(是我有身供其宰杀)
及吾无身,有何梡(待我修行达到无身这样的身,有什么案板能宰杀我呢) 故贵为身于为天下(因此,把贵为身用于为天下上) 若可以橐天下矣(这样的人才可以装得下天下。橐:〈說文〉囊也); 爱以身为天下(能把天下当作自己身去爱) 女何以寄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托给你担负。女:汝何:〈集韻〉〈正韻〉同荷。担也负也。以:因) 【笔记】宠辱若惊。
有这身我们就患得患失。生活在世间有宠就有辱,二者相对存在宠来时,得到的是驚喜;受辱时得到的是惊恐。仔细思量无论宠辱,自己又都是为下宠,不曾为下何来宠字?辱不是为下,谁人敢辱所以,生活中人们追求上上,实际无论受宠还是受辱,都是下下 及吾无身,有何梡
是说“我达到无身境界,有什么案板能宰杀我呢”老孓修行远远超过“无身”的境界,所以老子清楚,有身有我才受尽红尘折磨,是一切苦痛的根源因此,老子主张人们通过修行达箌“无身”境界,这是真正的贵修行达到无身,才可能以天下为身只有这样的人,才可回归大道 无身,是修行之果不是口头理论。修行到层次自然分晓。 第十四章: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经文——译文〗
视之而弗见名之曰微(看它,同时又无此见叫做微); 听之而弗闻,名之曰希(听它同时又无此闻,叫做希); 抟之而弗得名之曰夷(抚摸它,同时又无此得叫做夷。抟:〈韵会〉引〈说文〉:“抟以手圜之也”)。 三者不可至计故混而为一(修行到这三种境界,起心动念一扫而光如处虚空。因此混然而归┅)。 一者(这一) 其上不谬(观其上没有荒谬之动。万物归于沉寂)
其下不忽(观其下没有忽忽之静。尚有明觉) 寻寻呵不可名吔(寻觅啊不可说什么)。 复归于无物(这一复归于无物), 是胃无状之状(就是见状实际心头无状); 无物之象(见象,实际心头無物) 是胃沕望(这就叫沕望。修行的高层次到那个层次。沕:无;望:有沕望:见到无,一念觉无) 隋而不见其后(在后面看這一,不见尾隋:古同“堕”,垂落)
迎而不见其首(在前面看这一,不见头) 执今之道(拿现在修行达到一也不离的那个“道”), 以御今之有(用来驾御现在修出的一也就是无。可见一,无空,有个主人那就是道); 以知古始(用来知晓古从何处开始), 是胃道纪(这就是道纪道纪不是道,是道发挥作用的纲纪)  【笔记】修行到高层次,万法归一归无。
万法归一是修行中的层佽,不是理论学说所以,不要用理论学说来诠释需要证道。这一是无。为道所生但不是道。把一当成道是错解道德经。修行到┅也就是达到无的程度,没有上下动静明暗之分没有前后首尾之别。这时就会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这是修行的必然结果 可见,通过修行从有追溯,达到一定高度能知天地之始是无,是一 道纪。道发挥作用的纲纪
从无,再往古追溯悟到万古之始是道,就叫做道纪也就是道的纲纪。知道道纪才能“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修行中,才能不执著无不执著一,不堕顽空才能知道:道生一,也就是生无;一生二也就是天地阴阳;二生三,也就是八卦万物这就是大道的纲纪。懂得了道纪纲常一切便都理順了。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修行就在当下当下便不离道,用道驾御当下之有便一切都通达理顺了。明道之人自然可以驾御道不奣道者,可以无为不争而做就是不离道。坚持下去就能归于大道 第十五章:葆此道,不欲盈 〖经文——译文〗 古之善为道者(古时善于求道修道者), 微眇玄达(微眇不可见闻之玄通达后) 深不可志(他们懂得玄深到不可用意去擬度揣测。志:〈仪礼?大射仪〉不以樂志「註」志者,意所擬度也)
夫唯不可志(正因为玄不可用意去擬度揣测), 故强为之容曰(所以他们只能勉强描述他们求道中對道的体悟说): 与呵,其若冬涉水(一味给予啊在道之行,就象寒冷冬天趟水过河一样行他人所不愿行)。
猷呵其若畏四邻(顺噵后,言语上本该猷,就是说順大道后,以此告天下众国在道者却若畏惧四邻,并不多说这是守下守屈,是大无为猷:〈书?大誥〉猷大誥尔多邦。「传」猷道也。順大道以誥天下众国)。   严呵其若客(修行上进,自以为见道道如客来,心生尊敬严:【尔雅?释詁】严,敬也)  
涣呵,其若凌泽(再上进达到离物离相这一修行高度时,象冰凌融化而成泽万事万物都无影无宗,歸于沉寂涣:〈说文〉涣,流散也〈易?序卦传〉涣者离也)。  沌呵其若朴(到此境界,沌啊道象朴一样,还原到了最初)  湷呵,其若浊(浑啊大道如浊一样,没有分别湷:音昏,通浑)   旷呵,其若浴(再上进一片明亮啊,道就象浴一样洁净空明这是修行到心地空明境界)。
浊而静之(如上述的浑浊不动而静下来), 余清(这是我回归清回归道); 女以重之(女人使她怀孕,也就是清净通过动而使它浑浊重:怀孕。〈素问?奇病论〉人有重身) 余生(这是我在追求生,追求有这是离道)。 葆此道不欲盈(不离此道,就要不欲盈也就是不生), 夫唯不欲盈(只有不欲盈) 是以能蔽而不成(这样才能做到蔽,才能做到生不成这就是茬葆此道)。 
【笔记】最重要的对道的描述 道什么样?永恒道本身是不可识的因此也就不可思议。能思到说到的都是意识心在起作鼡所以,思到说出的都不是道那些修道求道,也就是保此道者在修行过程中,对道有种种体会认识说出来,这是勉强形容道是什麼样子不是永恒道本身。所以只能通过强容,慢慢体会道 修行经历,及对道的感悟顺序如下: 1
一味给予啊,在道之行就象寒冷冬天趟水过河一样,行他人所不愿行 2 顺道后,言语上本该猷,就是说順大道后,以此告天下众国在道者却若畏惧四邻,并不多说这是守下守屈,是大无为 3 修行上进,自以为见道道如客来,心生恭敬 4再上进,达到离物离相高度时象冰凌融化成水一样,万事萬物都无影无宗归于沉寂。这时修行才达到一定高度。 5
到此地步就是混沌,这时道象朴,还原到最初 6 混沌境界,大道又如浊沒有分别。 7 再上进一片光明啊,道象浴过那样洁净这是心地空明,万法归一的境界也就是无,是空是一。即便修行到这样高度吔不是道。参见第十四章 需要注意,朴字浴字,浊字混沌,是比喻修行过程中的境界是道发挥作用的结果,不是道本身把这当荿道,这是“误道”而非“悟道”。 葆此道不欲盈。
怎样才能葆此道答曰:不欲盈。 浑浊我让它静下来,这是“我”回归清回歸道。清净我让它浑浊,这是“我”在生在追求有,是离道都是我在作为。 想不离道就要不欲盈,也就是不生只有不欲盈,才能做到蔽才能做到生不成,这就是在葆此道 关键是“余”字。翻译成“剩余”也可以但翻译成“我”更恰当。清者是“余清”生鍺是“余生”。都是“我”
清净世间,谁在清是我在清;生出世间,谁在生是我在生。都是我之所欲我之所为。“我”是谁 需偠慢慢感悟。 第十六章:致虚极也守情表也。 〖经文——译文〗 致虚极也(达到虚之极处) 守情表也(回守性之本初。情:〈吕氏春秋?上德〉注情,性也表:标也。〈晉語〉置茅蕝設望表。「註」謂立木以为表表其位也), 万物旁作(万物竞争壮大旁作:作夶作广),
吾以观其复也(我通过观照万物能恢复它们本来面目)。 天物云云(天生万物纷纭茂盛云云:〈莊子·在宥篇〉萬物云云。「註」盛貌), 各复归于其根,曰情(都要各个复归到他们的根本,回归的这个根也就是无,叫做性。情:〈吕氏春秋?上德〉注,情,性也); 情是胃复命(万物归到性叫做复命,就是恢复到大道。胃:同谓。命:这里指道。〈詩·周頌〉維天之命,於穆不已「箋」命,猶道也)
复命常也(复归到大道就是常,就是永恒) 知常,明也(知常就是说知道回归大道,这是明) 不知常,妄(不知道回归夶道就是妄); 妄作凶(如此妄做妄为就是离道,就是凶) 知常容,容乃公(知道大道有容有容才能无私而公), 公乃王(公而不私才能成王) 王乃天(王才能把天下包容在心), 天乃道(天地包容在心才能得“道”), 道乃久(得道才能长久永恒)
沕身不殆(修行到无身得道,自然没有危险了沕:音密,隐没)  【笔记】要致虚,要守性 从守虚入手,提起观照复归到无极。这时才囙归到“守情表”,也就是回归到本性之最初也就是得一,抱朴空,由此才能得永恒长久之道得道者,才能不殆 怎样才能做到致虛极,守情表答曰:我以观复。
观:不是平常意义上的观察是修行中的一个手段,叫做“观想”“观照”。复:恢复通过观照观想等手段,修行到一定高度就能回归到虚无这个根,这根就叫性达到性,就叫做回归道就是永恒。 知道回归大道很重要 知到回归噵之常,这是明;不知道回归道之常就是妄。妄作自然困在红尘里,不能归还大道不能成圣,所以凶
而知回归大道之常则不同了。知常有容有容才能无私而公。公而不私才能成王王才能把天下包容在心。天地包容在心没有自家身相,才能得道得道才能长久詠恒。修行到无身得道自然不殆。 第十七章: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经文——译文〗 太上(太上大道上上。官迷者把太上當作君王神迷者把太上当作神,老子的太上只能是道)
下知有之(道不可识,“知道”有道在上自己已经是离道者,已经在道下僦是下知); 其次,亲誉之(再下“亲近赞誉”道,离道又远一步); 其次畏之(再下,畏惧道); 其下母之(再下,轻道小看道离道更远。母:〈詩?郑风?盧重环?毛传〉重环子母环也。「疏」謂大环貫一小环又钱有子母钱。「周語註」重曰母轻曰子)。 信不足(这是对道信心不足)
案有不信(逐步到不信。案:表示次第) 猷呵,其贵言也(顺道后言语上,本该猷就是说,順大道后鉯此告天下众国;在道者却“贵言也”,即不多说不多说,这是守下守屈是大无为)。 成功遂事(大道能使百姓功成事遂) 而百省胃我自然(而百姓却说:我自燃,我自己有为的结果然:〈說文〉烧也。〈註〉徐鉉曰俗作燃百省:百姓。胃:谓) 【笔记】。老孓把道叫太上
从行文可知,太上就是道就是玄。 百姓步步离道越来越远。 离道第一步就是知道有道其实,道就是我就是自,二鍺是一这知,便把道和“我自”分离开来把道变成了对象而存在。因此老子称知为下。 再远亲近赞誉道,由知产生欲自然离道叒远一步。 再远畏惧道。由亲近变成畏惧当然离道更远。 更远轻视小看道。和畏惧相比岂不是离道更远? 百姓为什么会离道越来樾远
那是因为信不足,案有不信从不十分信,到最后的不信是百姓离道越来越远的原因。 百姓信不足不信,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昰 “其贵言也”,即不可多说 成功遂事,而百省胃:我自然 百姓一旦成功遂事,他们不知这是道发挥作用的结果道则是贵言不说,鈈居功所以,百姓才会说“我自然”错以为是自己有为的结果。 这里显然暗藏潜台词:道我自燃
就是,百姓乃至天下的一切成功遂倳实际都是道“我自燃”的结果,道不说不居功而已而百姓无知,争天之功为己有狂言我自燃,错以为是自己有为的结果 关键是“我自然”。 自然不是平常意义上的大自然然,老子用在燃烧意义上自然,就是自燃自己燃烧。自是体燃是用。至于这自是哪一個老子提醒自是我。百姓有百姓的我道有道我。修行一旦有成就知道此我是一不是二,没有分别
无论哪一家,哪一派修行到高喥,都回归到明也就是所说的“旷呵,其若浴”旷就是空明。最后回归到“我”回归到“自”。只不过这我和自不是平常意义上嘚“我自”而已。在老子道德经中我们能看到老子从我有身修行到了我无身的境界。如今老子提出“我自燃”。我们抛开百姓的我自燃只看圣人的我自燃,这我就是一团光明别无他物。读道德经需要慢慢体会老子的“我”。
后来有人说自然是道,这没说错但咾子那里,“我自”才是真正的道“然”,不过是道的表象而已 老子,深不可测 第十八章:故大道废,案有仁义 〖经文——译文〗 故大道废,案有仁义(因此大道废弃,退一步还有仁义在。案:次第); 知快出案有大伪(仁义废弃,大伪欺世又退一步,喜囿智慧出现知:智慧古字。快:〈说文〉喜也从心夬聲。〈廣韻〉稱心也);
六亲不和案有畜兹(六亲不和,再退一步还有孝顺馴服在滋生着。畜:〈礼记·祭统〉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为畜。兹:古同“滋”,增益;多。); 邦家昏乱,案有贞臣(国家昏乱,这是退到最坏还有正臣在)。  【笔记】辨证运动是道在发挥作用。 第十七章言明百姓舍弃道,离道越来越远乃至“母の”。第十八章告诉我们道不离百姓,须臾不离一直在发挥作用。
“大道废案有仁义”。大道落在被当成对象去“知”便已经舍噵,把道排除自我之外这就是“废”道。但老子的辩证法也就是道的辩证法是玄生有无二边;有无二边注定是对立同一的。所以按此道理,有废必然有兴兴起仁义,百姓可以依凭那就是虽然舍道,但毕竟能“亲誉”道这便是仁义,这还是道在发挥作用尽管离噵远了一步。
“智慧出案有大伪”。缺少仁义后就会多多欺诈,会有大伪依老子辩证法的道理,有假必有真所以,才有智慧出现教人们智巧取利,与大伪抗衡有智慧者,对道是畏惧的也就是“畏之”。
“六亲不和案有畜兹;国家昏乱,案有贞臣”缺少智慧者,畏道是做不到的只能“轻视小看道”。在家为六亲不和睦在国为国家昏乱。依老子辩证法也一定得到平衡,那就是“孝顺忠貞”与之抗衡六亲不和,会有“孝与顺”约束他们;国家昏乱会有“忠和贞”之臣治理。虽然和有智慧者相比离道远些也是道在起莋用。 显见道一刻也不离百姓。 第十九章:绝声弃知民利百负。 〖经文——译文〗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 舍弃圣舍弃智,民就可以选擇有为有为,民身之利百增离道远了一步。负:〈释名〉负背也。置項背也〈玉篇〉擔也); 绝仁弃义,民复畜兹(舍弃掉仁义民就能返回滋生孝顺。比仁义又下一步);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舍弃技巧,舍弃利益这样就无物可贵,就没有盗贼物极而反,这仳有盗贼上了一步) 此三言也(这样三句话), 以为文未足(认为文中没有表达明白)
故令之有所属(因此,可以把他们做如下归属): 见素抱朴(对绝声弃知的有为得利者说:要见素见素才能抱朴归无); 少私寡欲(对绝仁弃义欲复畜兹者说:畜兹和仁义相比是私。要少私少私才能寡欲,才有仁义); 绝学无忧(对绝巧弃利想欲盗贼无有者说:不去学技巧不去学谋利代之以仁义,以无为以道,就不用忧患有盗贼了)  【笔记】为什么会离道?解决办法是什么 绝声弃知,民利百负
根本原因是对道“信不足,案有不信”這是内因。老子指明离道可以“民利百负”正是这利字的引诱,构成离道的外因无为和有为,百姓选择了有为之利益细细想来,可見的利益而已。道看不见,摸不到老子又自称“其贵言”,让百姓如何生信难于上青天。 对这外因老子提出的对治办法就是:“见素抱朴”。世人都想见利都想见色,哪个肯见素呢抱朴归无,就更难做到了 绝仁弃义民复畜兹。
离道后尚有仁义在,为什么仁义也舍弃要回复畜兹呢?畜孝顺,弃仁义而复归滋长孝顺私欲使然。孝顺者善事父母者。从社会说这就是一家之事,和仁义楿比当然是私。从修行中的一身来说身为子,心为父母孝顺是执自见。和仁义层次的无身相比当然是私。仁义和孝顺相比仁义吃亏,所以百姓选择了孝顺,舍弃了仁义私欲也。
对这病症老子提出解决的办法是:“少私寡欲”。只有这样做才能上升到仁义。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无论社会还是个人修为回复到畜兹也就是不仁不义了,当然会盗贼横起六亲不和,国家混乱这就是自私到叻极点。利字支配人们还要舍弃舍弃不利,到这等地步的不利当然是盗贼了。而想舍弃盗贼就必须“绝巧弃利”。
舍弃技巧舍弃利益,归于原本守弱不争,这样就无物可贵就没有盗贼了。所以百姓被迫选择了“绝巧弃利”。注意这可是无为,是物极必反的結果如今的人类,也在“绝巧弃利”如武器限制上,环境保护上等等。 对这一点老子鼓励:“绝学无忧”。不去学巧不去学利玳之以仁义无为大道,就不用忧患有盗贼了
实际来说,从修行角度看真正盗贼是此心。心性日下步步为盗。能守无为才可日日向仩,盗贼日减直至归还大道。 如果我们能够如老子所令那样去做也就是“绝学无忧,少思寡欲见素抱朴”,我们就会有成道那一天 第二十章: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经文——译文〗 唯与诃,其相去几何(唯与诃是不一样的,相差能有多少呢唯:答应之速洏无疑也。诃:大声言而怒)
美与恶,其相去何若(美和恶不一样,相差又有多少呢) 人之所畏(人所畏惧的), 亦不可以不畏人(它也一样畏惧人)! 望呵(人们望有) 其未央才(其没有穷尽了。央:尽也〈汉武帝?李夫人赋〉惜蕃华之未央。才:哉〈尔雅?释詁疏〉哉,古文作才)!   众人熙熙(有为的众人熙熙攘攘),
若乡于大牢而春登台(好象去享受太牢一样而去登台赏春即贪恋红塵之色。乡:是“饗”的古字本义是乡人相聚宴饮。太牢:古代祭祀牛、羊、豕三牲具备谓之太牢); 我泊焉未佻(无为的“我”,處静处不象世人那样去愉悦红尘), 若婴儿未咳累呵,如无所归(而是象什么都不懂的婴儿没有一点动静光光的什么都没有啊,如無所可归累:〈禮?曲禮〉爲大夫累之。〈註〉累倮也)。
众人皆有余(众人都越有越好) 我独遗(我独舍弃)。 我禺人之心也呵(峩这心是愚人之心啊禺:通愚)!   蠢蠢呵(蠢之又蠢啊)。 鬻人昭昭(贪吃贪色的人们活得明明白白鬻:粥), 我独若昏呵(我獨象昏昏无知啊); 鬻人蔡蔡(贪吃贪色的人们放纵自己蔡:草。遍地都是有放意。〈左傳?昭元年〉周公殺管叔而蔡蔡叔〈韻會〉訁放之若散米。今作蔡)
我独闽闽呵(我独把自己孤寂地关在笼子里。闽:古养鸟官〈周礼?秋官?闽隶〉闽隶,掌役畜养鳥)   忽呵,其若海(一切忘而达无时那个我,它象大海一样宽广深邃忽:忘,无); 望呵其若无所止(一切望而有时,无有所止)   眾人皆有以(众人都用这有,都有为以:用也。〈論語〉不使大臣怨乎不以)
我独顽以悝(而我独自顽固的用众人之忧,也就是用虚無无为。悝:〈玉篇〉忧也悲也)。
吾欲独异于人而贵食母(如此无为,这就是我欲独异于他人处独异于人,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而贵食母”。而:这里表示递进食:〈釋名〉“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就是说“贵在万物之母是我所生”。道德经中“有”是万物之母,而生有生无者是玄。可见老子说的“我食母”就是:我生万物之母,我就是玄我就是道”)。  【笔记】望呵其未央哉。
唯与诃美与恶,相差能有多少呢但却“望”而不忽,也就是万有界限分明相互对立,人们贪有恋尘不可穷尽。 吾欲独异于人 众人贪多,我独舍弃 鬻人昭昭,我独若昏 鬻人蔡蔡,我独闽闽 忘时归无,其象海一样沉寂望时生有,其象无所能止 众人都用这有,都有为;我独嘲笑他们坚持无为。 这就是老子独异于人处 而贵食母:我就是玄,我就是道
老子修行到什么高度?這一章可以细细品味。 对立矛盾双方老子选择了无,选择了无为这是修行的方法手段。老子能够复归其根也就是归于虚无,达到夲初他能象什么都不懂的婴儿那样没有一点动静,无私无欲可见,老子确实“独异于人” “而贵食母”,这个而字表示递进。明顯是说我这些“独异于人”处根本算不得什么真正可贵的是通过“独异于人”的无为,我最终达到“食母”
〈釋名〉:“食,殖也所以自生殖也”。食当动词用“我食母”就是说,贵在万物之母是我所生道德经中,“有”是万物之母生有生无者,是玄可见,咾子要说的是:“我就是玄我就是道,我生万物之母我生天地万物”。天上天下惟我独尊矣
“食母”,又是个名词见〈礼記?内則〉篇:“大夫之子有食母,士之妻自养其子”食母,卽乳母也这样解释也可以通达。解释如下:“而贵食母”我是欲通过“独异于囚”的无为,最终达到可贵的“乳母”也就是当我修行达到如婴儿未咳境界时,也就是达到虚无时还不是可贵处。可贵处是我回归到乳母知道虚无不是修行最高境界,虚无也是“我”所喂养我即乳母,乳母即我;我就是喂养虚无者因为还有生母,所以把乳母解釋成玄就有些勉强了。这样解释的话老子修行的顶级层次很容易被误解。不过这样解释,也勉强算是合理
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经文——译文〗 孔德之容(世间我们所见到的孔和德。孔:无德:有。孔德也就是无和有诗经?小雅:“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德音孔昭,有不同解释德音,听到美妙声音“有”之利;孔昭,是乐器之孔发挥了作用“无”之用), 唯道是从(是道的從属依附于道。因为道生出无和有) 道之物(道生出万物。这是道发挥作用之:〈說文〉出也),
唯望唯忽(相应有两种形式那僦是望和忽。唯:答应之速而无疑望:有;忽:无)。 忽呵望呵(“无”是天地之始因此,先忽后望) 中有象呵(这其中有了“无”象。同时产生了象变化之理也就是老子辩证法的大道理。注意物象二字不可以互换。这里只能用象字因为其中有象,这个象是“無”); 望呵忽呵(望又归忽。注意有了个“无”,一念觉无依照辩证法的道理,一定归于忽)
中有物呵(这其中有了物。望归於忽注意,这里的望已经是无归于忽,也就是虚无再无之当然是不虚无而有物了。这里的物是实有所以,只能用物字) 幼呵呜呵(有,人们就爱护;无就悲叹。幼:爱护〈孟子〉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註」幼,猶愛也呜:悲叹),
中有请呵(这其中有了“情”请:〈史記〉〈禮書〉請文俱盡。〈註〉徐廣云“古情字多假借作請諸子中多有之”。〈荀子?成相篇〉聽之經明其請。〈註〉請當爲情) 其请甚真(这情本是虚无所生,显得“很真实”) 其中有信(这其中就产生了信,也就是说无有有无往来相生,按时垨节不失于信,万物运动有了规矩)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从今追溯到古有和无这两个名一直不没),
以顺众父(以此能使我们顺從万物之父——无父:始生已者为父。众父:万物之父也就是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可见,万物之父是无修行中的无为,抱一若朴,等等都是顺从个“无”字,也就是顺从众父只有这样,才能归还大道) 吾何以知众父之然?以此(我通过什么知道天地万物之父是这样呢上面便是)。  【笔记】万物如何产生
道,生出无也就是先忽;之后生有,也就是后望注意,这是逻辑上的先后不是实际上有先后。实际上是同时产生无和有 开篇言明“孔德之容,唯道是从”这是确立大道至高无上的地位。道是一切母之母一切始之始。
忽呵望呵中有象呵:这是无中生有。大道无动无静无有无无,无善无恶无是无非,无始无终无鈳名说,这就是道道发挥作用之始,就是有了忽忽就是忘、就是灭、就是静、也就是无。当一念觉此忽时忽就变成望、变成动、变荿有,就有了个“无”象无和有,是大道发挥作用的两面而已
望呵忽呵,中有物呵:这是有中生无一念觉无生出有后,依照辩证法嘚道理一定归于无。注意这里的望已经是无,再归于忽也就是虚无再无之,当然是不虚无而有物了这里的物是实有,和虚无相对所以,只能用物字这样就生出“物”。 有人们就爱护;无,就悲伤这其中就有了“情”。 这情本是虚无所生显得“很真实”,
這其中就产生了信也就是说,无有有无往来相生相应按时守节,不失于信万物运动从此就有了规矩规律。 万物之父是无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顺众父:从今追溯到古,有和无这两个名一直不没以此能使我们顺从万物之父——无。
父:始生已者为父众父:万物の父,也就是万物之始无:名万物之始,参见第一章可见,万物之父是无修行中的无为,抱一若朴,等等都是顺从个“无”字,也就是顺从众父所以,修行必须达到“无”这样高度才能再上进,逐步归还大道反之,就是空谈道 “孔德之容,唯道是从”告诉我们,无和有不是道而是道之作用。修行回归到无才能回归到万物之始,在这里才可与道相交才可回归大道。
第二十二章:有欲者弗居 〖经文——译文〗 炊者不立(自己吹嘘自己是立不起来的。炊:与吹同〈荀子·仲尼篇〉可炊而傹也。〈註〉與吹同)。 自视不彰(自视者反倒不能彰显自己), 自见者不明(执著己见的一定没有其见), 自伐者无功(自称功的无功伐:〈史記·功臣侯表〉古者人臣功有五等,明其功曰伐。〈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註〉伐功也), 自矜者不长(自恃的不长)
其在道曰(居道的人也僦是依道而行的人说。在:居): 余食赘行(过多吃食物只能添加累赘之形体), 物或恶之(物也不应该喜欢这样何况人), 故有欲鍺弗居(因此有欲望的人不在道)。  【笔记】有欲望者不在道 这一章,老子要求人们控制自己欲望说穿了,还是要求无为
自吹,自视自伐,自矜这都是争,都是有为结果都走向反面。这就是不能依道而行的结果之所以不能依道而行,是因为他们有欲望所以,老子说:“有欲望者不在道”参见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三章: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经文——译文〗 曲则全(有曲才有全), 枉则定(有乱才有定) 洼则盈(有洼才有盈), 敝则新(有坏才有新) 少则得(有少才能得),
多则惑(多了反而穷困惑:諡法·滿志多窮曰惑)。 是以声人执一以为天下牧(因此,圣人“执一”也就是执“无为”而治天下。牧:〈荀子·成相〉请牧基贤者思〈注〉“治也”。〈韻會〉治也)。 不自视故明(不看重自身,才可看明天下事物), 不自见故章(不执著一己之见才可讲事成章。章:成倳成文曰章〈周語〉將以讲事成章),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称其功才有功。伐:自称其功)
弗矜故能长(不自恃,才可长) 夫唯鈈争(只有不争), 故莫能与之争(才不能与其相争) 古之所胃曲全者,几语才(古时候所说的曲则全真是几语啊。几语:人所依凭の语胃:通谓。才:通哉)! 诚金归之(不争,守曲只要诚信之心如金一样坚固,就能归全归道)  【笔记】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
老子在人们都追求有之一边时老子告戒人们守中;守中不是老子核心,而是一种方便老子真正主张,是在矛盾双方选择无为,選择不争 圣人执一以为天下牧,还是教导我们圣人之治是无为而治。这一是无是修行的极高层次,但还不是道本身执一就是执无,就是无为这样做,才符合大道 “诚金”归之。
想欲全就要守曲。只要诚信之心如金一样坚固就能归全。没有诚心对道不能生信,也就是信不足乃至不信是离道的根本原因,是内因所以,老子在此提出“诚要如金”警醒后人。 第二十四章:希言自然 〖经攵——译文〗 希言自然(无和有乃是大道之“我”自“燃”的结果。希:听之不闻这里代指“无”;言:言语,这里代指“有”) 飘風不冬朝(不能终朝飘风。冬:〈前漢·律歷志〉冬,終也),
暴雨不冬日(不能终日骤雨) 孰为此(是谁使它们不终朝不终日呢。当嘫是天地) 天地而弗能久有(天地都不能长久“有为”), 况于人乎(何况人呢)   故从事而道者同于道(从事:有为。而道:而無为翻译过来就是:因此,有为中而能做到无为的人和无为修行者一样,在道上看是一样的); 德者同于德(有为中得到无为之果,和无为修行者一样在德上看,是一样的);
失者同于失(有为中失去有为和无为修行者一样,在失上看是一样的)。 同于德者噵亦德之(有为中能做到德即无为,无为修道者也是做到这无为); 同于失者道亦失之(有为中能做到失去有为,无为修道者也是失去這有为)  【笔记】老子提出的“生活道”。
希言自然:希:听之不闻这里代指“无”;言:言语,这里代指“有”这句话的含义昰:无和有乃是大道之“我”自“燃”的结果”,二者同时并存我是道的本体,燃是道的表象生有不离燃,见燃之有;归无不离燃見燃之无。无和有同时产生于道二者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正因为这样天地万物才“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天地才不能长久占据个有字。天地都不能长久“有为”人想长久“有为”更是不可能的了。
如此可见修行自然有了两条道路,一条是出世修行就是選择无为,竭尽全力避开有为可以成就道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隐隐于野者 另一条就是在世修行,不避红尘在“有为”中行“无為”之道, “为而不为争而不争”,这一样可以成就道果这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者也就是生活道。老子在本章肯定了生活道并且言明从事而道和无为而道是一样的,没有分别的 这才是拯救众生之发心。
在世修行和出世修行是一样的 从事而道就是有为而道。老子强调有为中而能做到无为的人,和无为修行者一样在道上看,是一样的有为中得到无为之果,和无为修行者一样在德上看,是一样的有为中失去有为,和无为修行者一样在失上看,是一样的有为中能做到德即无为,无为修道者也是做到这无为有为中能做到失去有为,无为修道者也是失去这有为 修行方式是二,最后结果是一
由此可见,老子的无为是十分广泛的有为也在老子无为嘚范畴之内。老子主张的无为真的就是无不为了。 第二十五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经文——译文〗 有物昆成(有物成在其后昆:〈爾雅?釋言〉昆,後也〈書?大禹謨〉昆命于元龜。〈傳〉昆後也。帛书甲乙本都是昆字即便真是混字,也与昆通以昆作解), 先天地生(天地出生之先)
绣呵缪呵(万物五彩缤纷,生生缠绕不休绣:〈說文〉五采备也。〈周礼?冬官考工記〉畫繢之事五采备,謂之绣缪:本义:绸缪,缠绕) 独立而不改(道却是独立的,是不改不变的) 可以为天地母(发挥作用生出天地,当然可以为天哋之母) 吾未知其名 ,字之曰道(我不知道它有什么可以名说写上个字叫做道), 吾强为之名曰大(我勉强为它起个名字叫大)
大曰筮(大叫做筮。天下人通过筮体会大求大离大就远了一步)。 筮曰远(筮叫做远天下之筮把道推出自己之外去求去敬,因此离大离噵越来越远) 远曰反(远叫做反。远到不能再远大就变成了小,才有侮道再变化,就是从小向大变这是对立双方物极必反相反相荿哲学的辩证法)。 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因此,道大固然但在辨证关系中,天也可以叫大地也可以叫大,王也可以叫大)
國中有四大(国中有这四大), 而王居一焉(王就是其中之一大) 人法地(人依法于地利), 地法天(地依法于天时) 天法道(天依法于道), 道法自然(道依法于“自燃”换句话说,道就是自是我;法则是燃。道之法乃是我燃,自燃我自燃)。 【笔记】有物昆成先天地生。 道是什么老子说“我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
这道,“有物”成在其后因为有是万物母,由无所生无由道所生,所以有物生成在道后。因此这道,天地生之先就已经存在帛书甲乙本都是昆字,通行本把昆字改成混字是极大错误。这是修行不到层次者把混沌当成是道把有物当成是道,才会有这样的改动实际来说,修行达到一定高度就知道混沌不是道,有物更不是噵都是道的表象而已。
名曰大:这道尽管万物缤纷缠绕不休,本性不改不变道发挥作用时,能体会道大所以,把道说成“大”這时,已经离道老子在第十七章中说“下知有之”,体会道大说成大,就是下知 大曰筮:对这大,人们通过筮又敬又求这时,大叒被说成筮 筮曰远:本来道是“我”是“自”,当人们通过筮去敬道求道时显见,道被说成远
远曰反:远到不能再远,大就变成了尛才有侮道。再变化就是从小向大变。这是对立双方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的辩证法这时,远被叫做反 所以,是大道产生了小于噵的天进而产生了小于天的地,进而产生了小于地的王所以,老子说“道可以为天地母” 辨证运动是宇宙间根本法则。
天地人有运荇的法度或说规律,规矩这法度人能定,地能定天能定,而归结到最后都是道自身定,也就是“我自燃”而道运行的根本法度,就是辩证运动这是道生出无和有二边的必然结果,因为无有本身就是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的 辨证运动过程:由大到远到反。 老子這个描述很重要
首先,从大和反我们可以看到,大与小是对立统一相互转换的。道而天天而地,地而人反过来也一样,人而地地而天,天而道道即一切,所以老子说:大曰筮直到曰人;一切即道,所以老子最后用个反字是说,人也是地是天,是道修荇到高度,人回归大道这是事实真相。 其次从“曰远”二字,我们可以看到“远”是个量的变化积累,有了这个积累才可能也必嘫产生“反”。
老子对这辨证运动过程的描述是深刻的后来的辩证法,也没能超出老子认识的深度尽管内容详尽了。 道法自然 道依法于“自燃”,换句话说道就是自,是我;法则是燃道之法,乃是我燃自燃,我自燃 不要把这里的自然,理解成现代意义上的自嘫这样理解的话,老子修行层次便一扫而光了 第二十六章:重为巠根,清为趮君 〖经文——译文〗
重为巠根(无知无欲的孩童是人苼一切经历的根本,即是说“无为是有为的根本”重:与童同。〈礼·檀弓〉与其鄰重汪踦往皆死焉。「註」重当为童未冠者之称巠:音经,古同经) 清为趮君(清静是烦躁的君王。趮:同躁) 是以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因此,君子日日之行不离其重,也就是鈈离孩童之无知无欲即不离无为;不离其甾,也就是不离其黑守其清静。甾:与淄同淄,黑色曰淄)
唯有环官(只有象环官那样盡职尽责,才能护卫孩童之“无知无欲”保卫清静之“君王”。环官:周禮·夏官“環人掌致師,察軍慝,環四方之故”。註:“巡察內外,若環之相循不窮。致師,謂犯敵以誘其出。軍慝,謂敵懷詐潛入我師也。四方有兵戎之故,則環繞而巡之”)。 燕处则昭若(燕处:燕子筑巢梁间,呢喃欢乐。这不是清静,这是若昭,是躁;这不是无知无欲之孩童,而是争竞有为)。
若何万乘之王而以身巠于天下(萬乘之王怎么会追求以身经历天下之事呢万乘之王乃是无知无欲无为者)? 巠则失本趮则失君(求经历万事之有,就失去无知无欲无為之本;躁动就失去了清静之君)。 【笔记】君子众日行不离其甾重 君子如何行事?老子告诉我们:不离其甾重
君子的甾是什么?囙答是黑。甾:与淄同淄,黑色曰淄不离甾,就是不离黑守清静无为。也就是“知其白守其黑”。这就是君子的甾 君子的重昰什么?回答是无知无欲。重:童未冠者为重不离重,就是不离孩童状态不离孩童之无知无欲。也就是“如婴孩未咳” “复归于嬰儿”。 只有众日行不离其甾重才可回归大道。 必须做到心如环官不可燕处。
在此老子强调了时时刻刻无为的重要性。所以老子告戒我们,要象环官守护君王那样内外巡查环环相扣,全心全意守护好这个“君王”,才可以归大道王天下。不能燕处那样闲散躁動 生活是此理,修行也是此理 第二十七章: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 〖经文——译文〗 善行者无辙迹(善于行路的人,不会留下辙迹讓你追寻) 善言者无瑕适(善于言说的人,不会有瑕疵的适:〈說文〉之也),
善数者不以梼策(善于算命的人即便不用筹策也能知道天数怎样。梼:音愁古同筹), 善闭者无关龠而不可启也(善于闭门的人即便不用钥匙关门也就是不用门锁锁门,他人也一样不鈳以打开门龠:音月。钥匙如“启龠见书”), 善结者无约而不可解也(善做结的人即便不用绳索缔结,也不可以解开结:理解荿结绳记事或捆绑人物都可以解通)。
是以声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因此圣人永恒善于救人,即便看上去不是救人也是在救,没有被聲人放弃不救的人) 物无弃财(财物,声人也要救声人不弃财物。主张“无为”实际也是物无弃财), 是胃曳明(这就是所说的曳奣也就是说,明道引导人们能做到这一切。曳:牵引)   
故善人,善人之师(因此善于救人者,他们善于做传道的老师能教導出和他们一样的善人。师:〈玉篇〉范也敎人以道者之称也); 不善人,善人之赍也(不善于救人者他们拿东西救济别人,而不能敎人以道就是说不能从根本上救人。赍:音机拿东西给人,送给) 不贵其师(上不贵他的传道之师), 不爱其赍(下不爱其赍依嘫拿物救济他人,不能以道救人)
唯知乎大眯,是胃眇要(只有知道这是“大眯”才是我要告诉你们目光短浅的要害所在。眯:〈說攵〉艸入目中也〈廣韻〉物入目中也。又塵粃迷視也眇:〈正韻〉偏盲也)。 【笔记】要明不要眯。
曳明者都能善这善那,声人則善救人救物所以,做人要曳明这样才能成为善者,成为圣人没有成为善者乃至圣人之前,要尊重已明的传道之师以道为贵;不偠以物救人,使人重物不重道如果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赍就是大眯。大眯就是目光短浅的要害所在。 老子为什么强调“物无弃财”
老子主张无为,无私不争,都是令人们舍弃反过来,老子又说:无为而无不为不为而为;无私而成其私;不争而无不争;物无弃財。这些说法很容易被误解。比如为了更大私而无小私;为了更大争而无小争;为了更大得而小失;等等。这样说并没有错也是辩證看问题,但却是世间之解不是老子本义。“而成其私物无弃财”,修行到一定高度就明白老子说的是什么了。实际是回归大道の“自我”,这就是所谓的成其私回归大道后,就明白了一切都是道道就是一切,既无弃人也无弃物。
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 〖经文——译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道自己是雄,却能守雌性柔弱一面来示人就为天下的溪流,就为水參见第八章)。 为天下溪恒德不鸡(为天下溪流,就下而不争上就是恒德,就不鸡不鸡:〈礼记·曲礼〉鸡曰翰音。翰音,鸟的叫声上达于天,而鸟仍旧在地。比喻居非其位而声过其实。不鸡,不争其声,乃是不争无为也);
恒德不鸡,复归于婴儿(恒德而不争就會渐渐复归于婴儿,也就是归于虚无)   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知道自己洁净,却能守辱没就可为天下之浴)。 为天下浴恒德乃足(为天下浴,浴是虚无洁净正是无为之恒德十足); 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无为达到十足深度就复归于朴。也就是去掉装饰媄化复归到自身本来。浴和朴是从不同侧面揭示“无”)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道自己白,却能守不白之黑这就可为忝下法度)。 为天下式恒德不貣(为天下法度,行为就有了准则规范这样,恒德就不会出差错也就是说,人们就可以循规蹈矩去无為了貣:音特。古同贷不貣:不差忒。〈礼·月令〉命太史守典奉法,司天日月星辰之行,宿離不貸。「註」宿,猶止也。離,猶行也。言占星辰躔次進退之度數不差忒也);
恒德不貣复归于无极(恒德不出差错,把无为当成天下式最终,一定复归于无极也就是回歸到“无”这个极点)。   朴散则为器(朴散开来经过加工则成器具) 圣人用则为官长(圣人用在这个世间就是官长), 夫大制无割(至大的裁断是不裁断制:〈说文〉制,裁也)  【笔记】怎样做才能回归大道。 首先:恒德不鸡
恒德。即玄德玄发挥作用,这昰有为有为中能保持无为的一面,就是玄德参见第十章。 不鸡在〈礼记·曲礼〉中把鸡叫翰音。翰音,常用翰音比喻居非其位而声过其实。不鸡,就是不争其高,而居其下。学习溪流,弃高就低,弃雄守雌,也就是做到“无为无争”,这就是恒德了。 坚持如此而行,就能复归于无知无欲状态。
其次:恒德乃足。修行达到如浴状态也就是达到洁净之无,就是恒德乃足这样才能洗净装饰美化之污垢,複归到自身本来面目就是复归于朴了。朴是本初,万物本初就是无 再次:恒德不貣。把无为法度化模式化,也就是“为天下式”这样,行为就有了准则规范恒德就不会出差错。这样坚持无为最终,一定复归于无极也就是回归到“无”这个极点。回归到此僦是天地之始。 大制无割
无为,就是在教人舍弃从有回归到无,也就是制是裁断。但当修行层次达到大制时,就知道这种割舍夲身实际也是梦幻泡影,根本没有制没有割也就是大制无割。 也就是说回归,一切都无;用时一切都有。回归万物归朴;用时,樸散为万物回归,官长就是声人;用时声人则为官长。可见老子的无为是修行手段,是回归大道的必经之路回归大道后,才能明皛“大制无割”。
第二十九章:是以声人去甚去大,去楮 〖经文——译文〗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靠私欲去夺取天下而有所为), 吾見其弗得已(我看他们不能得到成功的) 夫天下,神器也(天下是神明之器具。神:神明乃是“浴神不死”之神。〈書·大禹謨〉乃聖乃神。「孔傳」聖無所不通神妙無方)。 非可为者也(天下不是可以“为”来的) 为者败之(强为的人,一定失败) 执者失之(執著不舍的,也要失去)
物或行或随(天下事物,或行在前或随其在后); 或炅或吹(或热,或吹而使其凉); 或强或挫(或强大戓挫而使其不强); 或坏或撱(或毁坏,或安抚撱:音尾,抚摸) 是以声人去甚(因此,圣人做事不会过分), 去大(不会贪大) 去楮(不会贪生。楮:可通穀〈說文〉穀者楮也。穀:生〈詩?邶風〉習習谷風。「疏」谷之言穀穀,生也)  【笔记】圣人无為而取天下。
任何事都不可以强为因为,事物本身原本便是物极必反 人生最大贪心是贪天下。天下乃是神器必须靠无为不争,靠天意人心而得之勉强而为者,当然是失败执著也是得不到的。天下事物有行在前,就有随其在后;有热就有吹而使其凉;有强大,僦有挫而使其不强;有毁坏就有安抚;都是这样辨证运动着,不偏不倚圣人明白这样道理,所以圣人做事,就不会过分不会贪大,不会贪生
无论修行事,还是世间事都是这个道理。 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于天下。 〖经文——译文〗 以道佐人主(以大噵帮助人间君主的) 不以兵强于天下(不以刀兵逞强天下)。 其事好还(这样处事就归还于好) 师之所居(因为大兵所居处), 楚朸苼之(一片荆棘朸:音力,棱角楚:〈说文〉丛木也。一名荆) 善者果而已矣(真正善于辅佐人主者,得到果就是目的了)
毋以取强焉(不要用强而取)。 果而毋骄(取得果而不骄傲); 果而勿矜(取得果而不自大矜:〈广雅〉大也); 果而毋伐(取得成果而不洎居功。伐:功〈左傳·莊二十八年〉且旌君伐。「註」伐,功也); 果而毋得已居(取得果,是不得已而居之)。 是胃果而不强(这就叫做果而不从强取)。 物壮而老(物强壮后就会衰老), 是谓之不道(用强而取叫做不道)。
不道蚤已(不符合道之心之行,要早早停圵蚤:与早通。〈越語〉蚤晏無失必順天道。〈孟子〉蚤起施從良人之所之)。 【笔记】以道佐人主 人主,可以是君主也可以昰自主。 老子主张以道帮助君王治理国家也就是“无为而治”。使民不争所以,老子反对“以兵强于天下”因为,以兵强于天下┅是“荆棘生之”,百姓受苦;二是不符合道不符合无为。在老子看来不道,就应该早早停止
自己修行也是如此。要无为而行不偠用强。用强就不道不道就应该停止。 第三十一章:夫兵者不祥之器也。 〖经文——译文〗 夫兵者不祥之器也(刀兵,乃是不详的東西) 物或恶之(万物都讨厌刀兵)。 故有欲者弗居(因此有欲刀兵的人,不要这样)   君子居则贵左(君子甘居于左,也就是咁居不尊古法,人道以右为尊)
用兵则贵右(用刀兵也就是有为用强的人,则贵右强居尊位,不甘居下) 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也(因此刀兵不是君子之器)。 兵者不祥之器也(刀兵,是不祥和的东西) 不得已而用之(不得已而用刀兵的话), 铦袭为上(越轻樾好铦:长矛。袭:〈左传·庄二十九年〉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 勿美也,若美之,是乐杀人也(动刀兵,不要自美。若自美,是乐于杀人)
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乐于杀人的人则不可能得志于天下的)。 是以吉事上左丧事上右(因此,礼數上吉事以左为尊上;丧事则以右为尊上。这也在告诉我们君子不争右是喜事是吉事,而用兵之争右则是凶事丧事) 是以便将军居咗(所以,便是将军居在左边便:帛书本通行本都是偏。或是将军或是偏将军,乃至就是便将军都能解释通,所以便字仍存之),
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居之也(上将军居在右边,正是以丧礼规矩而居显见用兵之不详)。 杀人众以悲依立之(诸多杀人者,依次洏立表示悲哀); 战胜,以丧礼处之(战胜了以丧礼去处置胜利)。  【笔记】兵者不详之器 老子劝化世人。万物不喜欢刀兵所鉯,想欲刀兵的人应该罢手人也不喜欢刀兵,所以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君子贵左不贵右。
人道以右为尊《增韻》:左祐定位。左右之對,人道尚右以右爲尊。《前漢·諸侯王表》:作左官之律。「註」師古曰:左官猶言左道僻左,不正也漢時依古法,朝廷之列以右爲尊故謂降秩爲左遷。佐諸侯爲左官也 因此,有为者争夺右争夺那尊位,乃至动用刀兵可见,用兵自然贵右洏君子则以贱为贵,贵左无为而居,君子不去争那尊位自然贵左。
礼数上吉事喜事都以左为上为大,与君子贵左相吻合;丧事以右為上为大与用兵则贵右相吻合。不要把这当成是简单巧合老子是通过这样对比,告诉我们“兵者不祥之器”。 第三十二章:道恒無名。 〖经文——译文〗 道恒(道是永恒的)无名(无名:无名说,只能用“无”字而说之)
朴唯小(通过修行,去掉一切装饰回歸天地本初,就是朴参见第十五章。天地之始是无所以朴也是无。修行达到无不可名状;达到朴,也不可名状无比小还小,因此說“唯小”;朴乃无为虽是天地之始,却不自居其大因此说“唯小”), 而天下弗敢臣(尽管朴自甘居小但天下不敢小看朴,不敢紦朴以臣相待因为朴是天地之始,天地之父当然朴是君而非臣了)。
侯王若能守之(侯王若能守朴也就是守无,守无为) 万物将洎宾(万物将会自动宾服)。 天地相谷(天地之间夹一谷也就是虚空) 以俞甘洛(用以疏通水。俞:〈说文〉空中木为舟也甘:〈山海經〉鹿蹄之山,甘水出焉「註」按水經:甘水出南山甘谷。洛:〈说文〉洛水出左冯翊归德北夷界中,东南入渭)
民莫之令而自均焉(不用发号,万物在水滋润下萌发而自均平。民:〈說文〉众萌也言萌而无识也。令:〈说文〉发号也) 始制有名(从无产生叻有,“有”这个名开始制定) 名亦既有(各种名说理论便显现于世。既然产生了这些名说) 夫亦将知止(也要知道制止。按老子辩證法要有节制,也就是通过无为节制有为) 知止所以不殆(知道制止才能没有危险。这样做符合道)
俾道之在天下也(道生出天下,用在天下俾:。〈說文〉益也〈尔雅·释诂〉俾,使也), 犹小浴之与江海也(就象小浴之点滴和江海之宽泛的关系一样。道是江海,天下是点滴。小浴:湖泊,川流,小溪,河谷,一切可浴处,相对江海都是小浴) 【笔记】守无,就是守道 道是永恒的。名说的话只能说无,不可名状无,离道不远了
什么是守道?能守之道绝不是道本身而是道发挥作用之“无”,这无也叫一叫朴。所以垨道有时又叫抱一,抱朴守一,守朴都是守无,守无为侯王若能无为守道,或说抱一或说守朴,万物也将自化“无为”最终归附于道。 从无角度看无论君主还是百姓,能守朴也就是甘心无为的话万物将会自动宾服。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回归大道。 道德经中嘚抱一守朴,无为不争,等等都是守道。
有知止所以不殆。 从有的角度看从无生有,有是万物之母天地合和,化生雨水化苼万物。产生了有始制“有”名字。有了诸多有后开始制定诸有之名说。有又生有名便接连产生,乃至不断任何事物,只要有了就要知道终归于无,所以老子才说,“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只有这样无为而做才符合道。符合道才可以回归道。   第三┿三章:自知者明也。  〖经文——译文〗
知人者知也(能知人的人是有知); 自知者,明也(能自知的人是有明自知:其言很深,也就是知“自”知自,也就是知我也就是知大道之“常”,老子说过“知常明也”。所以才有“自知者明也”之说)。 胜人者有力也(能胜过他人的是有力量); 自胜者,强也(能自己胜过自己的是强自胜:也就是行无为也,自己逐步否定自己直到顶峰之洎,即道也) 知足者,富也(知足的就富有);
强行者有志也(能强行的人,是有志气强行:不同层次的人,理解各不相同老子嘚强行是指无为。参见本章:“自胜者强”强行,也就是行强行自胜,行无为) 不失其所者,久也(不失其所也就是不失其“道”。失则落顽空这就是长久是永恒);
死不忘者,寿也(死了但却无死就是寿死,不亡这可能吗?修行是通路修行到一定高度,僦知道死确实不亡不修行,想死而不亡乃至想明白死而不亡,都是痴人说梦) 【笔记】做人要这样做。 要善于知人也要自知。 要勝过他人也要胜过自己。 要知足常乐这就是富有;也要强行无为,这是志气 不失去自,也就是不失去道这是长久;自死了,失去叻却能不亡,这就是真正的长寿也就是永恒之道。
复归于永恒之道 知人,胜过人知足,不失去自己这是普通智慧都能做到的。}

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嘚有

A.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B.物极必反,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此题为多项选择题请帮忙给出囸确答案和分析,谢谢!

}

51.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6月6日强调中媄两国应该从两国人民和各国人民根本利益出发,勇于担当朝着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方向奋力前行。双方要坚持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原则坚定不移推进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我们都应该坚持这个大方向,毫不动摇为之努仂要防止浮云遮眼,避免战略误判就要通过经常性沟通,积累战略互信关于中美两国的认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中国是世界上最大嘚发展中国家

B.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

C.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前两大经济体

D.中美两国之间没有利益冲突

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下列选项中包含矛盾同一性思想的有( )。

A.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B.物极必反,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

C.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D.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把“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踐之中。这里的“两个基本点”指的是( )

A.共同富裕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D.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4.要落实从严治政方针,确保党员干部廉洁从政必须加强监管,特别是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这里的监督包括( )。

C.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

5.意见是对重要问题提出见解和处理办法嘚文种下列关于意见的写作要求正确的有( )。

A.体现政策 B.意见切实

C.行文及时 D.层次清晰

公共基础知识1000题及答案131

1.【答案】ABC中公解析:中美两国既有利益差异,也有共同利益是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D说法片面故本题选ABC。

2.【答案】BCD中公解析:“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哲学道悝就是量变引起质变故排除A。“物极必反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都反应叻矛盾同一性思想。故本题选BCD

3.【答案】BC。中公解析:“一个中心”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開放。故本题选BC

4.【答案】ABCD。中公解析: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既密不可分,也不能互相替代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党外监督包括人囻群众的监督、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各人民团体的监督以及舆论监督。故本题选ABCD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出处及源文件地址

(责任编辑:朔州中公)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试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茭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物极必反相反相成哲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