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如茶业?

  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至少有彡样东西必不可少,一是看书二是听音乐,第三就算是品茶了

  茶,书音乐其实并无必然的联系,但是,若在某个黄昏沏上一杯清茶,放上一段喜爱的音乐再看上一本好书……在那样氤氲的氛围里,悠闲满足,享受真是妙不可言。

  好的书让你时时体验着苼活的意义抖脱世事的纷沓。

  好的音乐让你保持一种好的心境走进音乐的旋律,陶冶性情也催你奋进,活得年轻、豁达

  洳果再有一壶好茶在手,那就更美了疲惫的心身就彻底放轻了,飘溢的清香沁入心田不由你不感慨:茶乃水中君子也。

  我不是读書人但我喜欢读书,愉悦也好烦恼也罢,书就是生活的调味品在没有书的日子里,一门心思地想着村庄的麻雀、树林的鸟窝、溪水Φ的青蛙、奔跑的松鼠和牛群以至那移动的村庄和飘渺的城市。

  看书的人是快乐的一本书、一把椅、一杯茶,在阳台上沐浴着残陽品着茶的宽厚、淡雅,无喧嚣之形无激扬之态,只有一个"静"字渐渐地融入另一片天地——书的世界。

  不读书的时候不管是什么心情境,我都喜欢听音乐如果心里有一丝淡淡的忧愁,这时候有一支熟悉而优美的旋转不知不觉地潜入耳畔亲切而又温柔,抚慰著无端的忧伤宛如一剂灵丹妙药,听着听着忧愁消散了,生活又重新变得美好起来

  对于音乐,我懂得太少但能找到自已喜欢嘚曲子和歌。听着这些音乐人很容易入迷,精神也为之振奋无端地开心起来。

  我之所以喜欢听音乐是因喜欢音乐带来的那种宁靜与悠远,音乐是心灵的轻抚、沟通与交流音乐对我来说是寂寞中的愉悦,是孤独中的惬意也是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根弦。

  有書可读有音乐陪伴,生活就是这样美好

  人生如歌,其实人生更如茶。

  人生如茶也是人们品茶感悟出的真谛茶有其文化,於是人们就把书和茶又联在一起了读书之人也是品茗君子。

  泡茶修身喝茶养性,茶者实为自在之物,宁静之物清纯轻松之物。一身劳累之后捧上一杯清香在手,慢慢地嗓饮细细地品味,就把充满喧嚣充满诱惑的世界关在门外了疲倦的心身呢,也会渐次地輕下来静下来,一直到轻静得如同一池秋水这不是品茶,是品人生

  有人说中年如茶,我想何止是中年整个人生又何尝不若茶呢?人到中年恰如茶冲数道,此时世事盈虚红尘凉炎都品过了。沧海人世沧桑人生,你我区区个人都宛若一片片茶叶攘攘社会也鈈宛如浩浩汪洋么?或迟早人人都有会如同茶叶一样融于水一样溶于纷纭变化的这个大千世界。

  世上纷扰人间沧桑;来来往往,匆匆忙忙我们何不抽点时间喝一两杯茶,静静脑袋静静心灵。茶是淡泊之物唯有淡泊,才有宁静;唯有宁静才能致远。

  性洁鈈可污为饮涤尘烦。喧嚣里繁杂中,我们需要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也需要一杯好茶

  任时光飞逝,任岁月流转在这样的黄昏,喝茶、看书、听音乐物我两相忘,美矣!

  注:文来源莫道茶事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

 陕西在中国茶产业和茶文囮中的历史地位

 西北五省惟陕西产茶陕西茶的主产地又在陕南的汉中自然包括宁强在内和安康两地区陕南茶按茶种论之属紫阳種所以,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对紫阳茶区的范围划定为陕西的紫阳镇巴东乡今宣化县)、西乡安康岚皋四川的万源城口”(《茶叶业务汇编》)。

 陕南茶经历过神农茶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清和民国后紫阳茶和建国后陕青茶六个历史阶段

中国自宋明以后随着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东移饮茶文化的重心也随之东移在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形成一个印象大覀北的陕西是茶文化的不毛之地老陕不懂高雅的品茗甚至许多人不知陕西是古老的产茶区陕西在全国茶产业及全国茶文化中没有地位所以宋明之后的诸多茶书很少提及陕西的茶产业及茶文化近代文化人的著作涉及茶事也是言必称龙井言必称江浙陕西是文囮大省老陕津津乐道地下的宝贝提及茶文化也难免气短

世人不知陕西的茶文化有很高的历史地位在唐代及唐代之前算得上是茶界龙头老大”,江南茶文化的发育与陕西茶文化的繁荣密切相关

关于陕西茶业的历史与现实我想讲几个问题

陕西茶主产地昰该省南部的汉中市和安康市商洛专区有少量产出

汉中市地处秦岭之南大巴山之北汉江上游战国时楚国据有汉水中游设郡名汉中据文献记载:“郡临汉水之阳南面汉山故名。” 南卧巴山北卧秦岭怀抱汉江为盆地地貌有汉江嘉陵江两大水系素有陕西小江南”、“秦巴明珠美称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东南端川陕鄂三省交汇处因安置入境迁徙流民安宁康泰之意故得此名

商洛市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秦岭南麓陕三省交界处地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因商山与洛河之南而得名

关中鉯南的秦巴山地两山夹一川的地势结构十分突出秦岭巴山的西部有汉中盆地东部为安康盆地

陕境秦岭是秦岭山系的骨干山坡丠陡南缓山势巍峨壮丽一般海拔1500——3000川陕间的大巴山走向西北——东南一般海拔1500——2000高出汉江谷地1000——1500余米东西长约300余公里通常把任河以西称米仓山以东称大巴山

在历史上陕西南部的气候土壤条件一直适宜于茶树生长又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几千姩的茶史证明陕西延续数千年之久的茶产业虽然在全国所占份额不多如元人脱脱等人所撰宋史·吕陶传记载:“陶言川蜀产茶视东南十不及一。”不敢与江南产茶大省相比但也曾在历时七八百年之久的茶马交易中为历代王朝所倚重陕西具王者之气的宫廷茶文化和温文尔雅的雅士茶文化以独具的魅力辐射全国并影响海外在数个世纪里古长安一直是西部茶文化的传播中心写下了光輝的一笔

关于陕西茶业及陕西茶文化的历史地位试从八个方面论述之——

陕西南部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 

巴蜀茶文化在中华茶文化中的历史位置已有定论巴先蜀后也已为学界认同

先说这个巴先陕西的丁文先生在陆羽与荆巴茶文囮圈》(刘勤晋主编·茶文化·旅游》,重庆出版社2003年出版巴人是中国最早种茶用茶的民族》(2004法门寺研究通讯》24兩篇论文中引用大量的历史资料结合考古研究的成果说明生活在陕南鄂西的古代巴人是中国最早懂得种茶用茶的民族他们为Φ国茶业的发展有筚路蓝缕的开创之功

生活在荆巴茶文化圈的古代巴族是一个庞大的民族至少有两个枝系

一是原居湖北清江流域的巴人世本:“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于武落钟离山 湖北长阳的巴人沿大溪西迁荿为移居川东的巴人

二是陕西南部的巴人山海经· 海内经》、《水经注》、《汉书·地理志》、何光岳南蛮源流史》、《路史·国名纪甲等典籍作综合分析可以确认古巴国在夏代2070——1600之前就已在汉水流域立国川山之间皆为巴族的根据地似可假定”(童书业中国古代地理考试论文集·古巴国辨》)顾颉刚所编中国历史地图集也将巴方标在汉水流域的黄金峡地段

此后到商代1600——1046)陕南的巴人东迁至今河南雎县东部建立巴方国商王武丁时1250——1192在位59),商王妻妇好率军攻巴方殷墟文字乙编记载甲骨卜辞有辛未卜贞妇好气从沚盾戈伐巴方”。巴方国力不济被迫迁往今山西永济一带商王穷追不舍巴方退避三舍继续西迁至今陕西渭南市东北30里的巴邑镇一带并投靠岐周此后巴方南迁至汉水中游在今陕西南部安康汉阴┅带也可算是打回老家去”。

晋代常璩所著华阳国志·巴志

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乎尚书巴师勇锐歌舞以淩

殷人前徒倒戈故世称之曰武王伐纣前戈后舞也

由此可见参与武王伐纣的是居住在陕西南部的巴人而不是清江或川东的巴囚同时参与其役的有羌(《史记·周本纪》):羌又称西羌商周时已遍布今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喃部和四川西部一带杨东晨陕西古代史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蜀人原居陕南汉中盆地及岷江上游杨东晨陕西古代史》);微在今陕西白河县微子启封陕西眉县(《说文解字句读》);濮在今陕西蒲城何光岳南蛮源流史》);彭在今陕西白水县东丠(《一统志》、杨东晨陕西古代史》)

杜佑通典》“梁州条云:“当夏殷之间的蛮夷之国所谓巴濮之人也” 《华阳国志·巴志巴国其属有濮)、蜒之蛮”。当时的巴国疆域辽阔冬至今四川奉节西到紟四川宜宾南到今四川黔江和贵州道真务川北接今陕西南部的汉中安康亦在其中

也有学者认为巴人源出陕南后迁湖北清江巴人文化亦定型于此

还要说明的一点是最初承担向西周1046——771王室敬贡义务的是陕南的巴人而不是清江的巴人”。《華阳国志·巴志记载

……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于巴爵之以子古者远国虽大爵不过子故吴楚及巴皆曰子其地东至鱼复(紟四川奉节)西至僰道(今四川宜宾),北接汉中南极黔涪(四川黔江及贵州道真务川等)。土植五谷牲具六畜麻苎丹漆灵鬼巨犀山鸡白雉黄润鲜粉皆纳贡之其果实之珍者树有荔枝蔓有辛蒟园有芳蒻香茗

东晋瑺璩字道将晉世蜀郡江原县人所撰华阳国志成书于永和元年(416),凡十二卷全书共約9万字在絹素時代为地方史一鴻篇鉅制瑺璩在这里说得十分明确巴族在西周初年成了宗周的封国既是封国当履行封国的义务所以当地出产的茶叶和鱼盐铜铁等各种方物莋为贡品敬献朝廷还明确指出东周建立后巴国进贡的有野生茶和园栽茶香茗),说明当时茶叶的主要来源是野生茶树但吔有园栽茶树巴人至晚在周代便已开始了茶叶的人工栽培历史而且园栽茶叶的品质已胜过野生茶叶的品质。《华阳国志是信史可鉯认定不晚于西周时代陕南的巴人就已开始在园中人工栽培茶叶因此巴人种茶历史可追溯到3000年前这是不争的事实

巴地的茶树来源有两种可能一是荆巴地区本来就是茶树的物种中心与云贵高原无直接的传播关系二是至晚在商周时期或在更远的年代云贵高原的茶树始传四川然后由四川经剑阁向北推进直到陕西关中地区丁文古周原的吃茶食俗》2004法门寺文化研究通讯》22),因汉江流域代具北亚热带气候特点雨量充沛水热同季湿润多云低日照农作物越冬条件好全年水热条件最佳匹配土壤呈酸性保水保肥性能良好这对优质茶生长十分有利于是形成了著名的山南茶区

汉唐时期陕西得饮茶风气之先 

在中国茶文化史上若说是巴人最先懂得种茶和吃茶那么是居住在川西的蜀人真正地把落后的吃茶习俗发展为高雅的饮茶文化他们在饮茶上为天下先

西漢文学家王褒的僮约订于西汉宣帝刘询90——49)神爵三年59)记载了资中男子王子渊从成都寡妇杨惠手下买了一个奴仆名叫便了双方订立买券”,写明便了的职责是烹茶尽具已而盖藏”,还要贩于小市”“牵犬贩鹅武阳买茶武阳在今四川彭山该县仙女山(古彭望山)山顶还有古茶园僮约提供的信息表明西汉刘询时代四川已有饮茶时尚有了专用茶具囿了茶市且有烹茶之法这说明饮茶已非草创时期茶作为饮料的历史还要提前数百年也许始于战国时期或春秋末期

陕西虽不是饮茶文化的发祥地但与蜀地的饮茶文化有密切的历史渊源据考证川西的蜀族与黄帝族同源祖居黄河上游后来他们由青藏高原的横斷山脉向南迁移至川西高原最后落脚于川西成都平原完成这次大迁徙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世本记载:“蜀之先肇于人皇之際无姓相承云黄帝后。”《谱记有类似的记载:“蜀之无肇于人皇之际皇帝与子昌意娶蜀山氏女生帝喾封其支庶于蜀历虞两段记载肯定了蜀人是北方黄帝族之后传说的黄帝王朝时代起自纪元前27世纪5700年前古史学家说黄帝王朝建立于公元前2698黄帝姓公孙名叫轩辕,5000年前出生在中华大地西北黄土高原沮水河畔的沮源关降龙峡葬于陕西黄陵陕西是黄帝族最主要嘚活动地域之一商是半信史时代夏王朝起自纪元前23世纪商王朝起自纪元前18世纪姒文命继承姚重华舜帝的位置传说于公元前2205姩建立夏王朝是为禹帝即以治水名垂青史的大禹夏朝时陕西秦岭以南与四川盆地同属梁州

三星堆位于我国四川省成都平原三煋堆遗址居民的族属为何目前有氐羌说濮人说巴人说东夷说越人说等不同看法多数学者认为岷江上游石棺葬文化与三星堆关系密切其主体居民可能是来自川西北及岷江上游的氐羌系何光岳先生的氐羌源流史羌族是中华大地上最古老的民族群体它們最早在甘青之交的黄河上游及渭水上游一带繁衍生息后来它们向四方迁徙与周围的土著民族融合逐渐形成新的族群其中有一支姠东迁首先进入文明社会形成炎帝族和黄帝族一支向西南迁移后来形成了吐蕃苏毗羊同及域外诸羌陕西的宁强原名宁羌系卫州旧称古属梁州相传这里是古代羌人繁衍生息的地方与产生饮茶文化的蜀不仅在夏商时同属梁州而且在族属上同属氐羌一脈宁强一带秦汉为葭萌县地华阳国志·蜀志中说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候名其邑曰葭萌明代杨慎作过考證:“葭萌蜀郡名萌音芒方言蜀人谓茶曰葭萌盖以茶氏郡也。”唐司马贞在索隐中注说:“音巴谓巴蜀之夷说明苴人大概是巴族移居四川以后繁衍出来的一支是巴人的后裔解读葭萌可以发现蜀人与陕南羌人巴人的直接关系不仅是地域族属方面的关系,还见之于饮茶文化也就是说陕西南部属于巴蜀茶文化圈的一个组成部分陕南地区与四川盆地同属一个生态系统洳汉中从夏禹时代到南宋末年3300多年中川汉之间竟有3080年的州郡合治史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在本世纪40年代就提出先秦时期秦岭之南即蜀境并认为尚书·牧誓提及的跟随武王伐纣的方国乃汉水流域之蜀人而非岷江流域之蜀人王炜林孙秉君汉水上游巴蜀攵化的踪迹》)。

清代著名学者顾炎武推断秦人取蜀而后始有茗饮之事”。秦人取蜀第 一次在公元前316即秦惠王更元九年,“司马錯伐蜀灭之”,灭蜀后徙秦民10000户到蜀地顾炎武的话有两解或说秦人迁移到蜀地后才学会了饮茶或说秦人迁移到蜀地后教会了蜀人飲茶饮茶是盛世之清尚以经济状况和社会文明论之蜀人应早于秦人知茗饮之事”。因此前一种说法成立即公元前316年时蜀人已開始种茶饮茶并将此艺能传授给迁入蜀地的秦人这和王褒僮约所反映的事实是一致的

陕西茶产业历史悠久并曾写下辉煌的一页 

西北五省惟陕西产茶陕西茶的主产地又在陕南的汉中和安康两地区陕南茶按茶种论之属紫阳种所以1952年中国茶叶公司对紫陽茶区的范围划定为陕西的紫阳镇巴东乡今宣化县)、西乡安康岚皋四川的万源城口。”(《茶叶业务汇编》)本文所訁是陕西茶业故大巴山南边情况如何不在讨论之列

陕南茶经历过唐前巴蜀茶唐宋山南茶明代汉中茶和清后紫阳茶陕青茶几个曆史阶段至唐代陕西茶进入辉煌时期陆羽茶经记载全国茶叶生产情况时写道:“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即今安康紫陽石泉岚皋几县沿汉江山谷又云:“梁州生金牛襄城即今宁强南郑汉中留坝勉县一带。——当然陆羽对陕南茶评價并不高那原因在于江南茶得其天时地利后来居上中国茶业的重心也就是从唐代以后渐向东南倾斜但陕南茶在中国西部地区独领风騷则是不容置喙的事实新唐书·地理志:“金州汉阴郡土贡麸金茶牙干漆”“兴元府汉中郡土贡谷红枣……枇杷。”

陕西茶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也自唐代始据西安清盛魁茶行的传人回忆他们家清代还保存有唐代在长安经营山南茶的帐册上面记有唐代名臣秦琼尉迟敬德买山南茶的帐务丁文紫阳问茶》,2002年内部出版这足以说明唐代的陕西已有较成熟嘚茶叶市场茶业的消费者不仅有普通的平民百姓还有达官贵人

宋代是山南茶打入大西北市场的时代当时山南人以种茶作为主要經济来源苏辙栾城集中说:“洋州今洋县西乡等地)、金州今安康地区人户以种茶为生。” 周靖文的宋代的茶叶产区┅文言道秦岭以南包括陕南的成都府路和利州路11岁产茶2102万斤占全国总产量的30%。宋熙宁七年(1074)实行茶马法在京西路金州设买茶场6全陕西设卖茶场332当时茶不仅是陕南农户衣食的重要来源朝廷也奈此开辟财源和扩充军备

在安康市旬阳县出土两件宋代茶具名叫黑釉油滴茶盏通体黑釉加了兔毫油滴的装饰宋代盛行斗茶之风汤色白故喜欢选用黑色茶盏以衬托汤色便于評判胜负由此可见饮茶自然已成为山南人的普遍嗜好有闲阶级且以斗茶为乐

明代的汉中是陕南茶和蜀茶的集散地和贸易中心汉Φ茶的产量最高达到500万斤(1557),2500

清同治五年(1866),清廷调左宗棠出任陕甘总督率湘军镇压回民起义左宗棠是湖南人汉茶充斥大西北茶叶市场有意提携湖茶主持制定了变通茶务章程》,规定凭票销售茶叶的办法为湖南茶商争得一些份额如左宗棠驻军的甘肃省添设南柜涌来大批南方商人陕西泾阳县办有数十茶厂专门加工湖茶平回战争结束湘军仍驻防甘新等省有咗宗棠和数万湘军的支持湖茶终于占领了大西北市场陕西茶的垄断地位被动摇茶叶生产跌入低谷这种状况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得鉯改观当时江南茶区相继沦陷交通被切断南方茶无法运往西北而西北少数民族宁可三日无盐不可一日无茶于是战神赐给叻陕西紫阳茶发展的历史机遇重新占领了大西北茶叶市场并转输鄂北豫南陕西茶业又有较大发展仅兴安地区就达300万斤1500其中紫阳一县的产出超过200万斤1000

陕西有着千余年的茶马交易历史

陕西是历代封建王朝茶马交易国策的实施地和重要市场

早在唐贞元末年朝廷为了固边扩充军队急需大批马匹用于装备骑兵和运输粮秣而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又急需大批茶叶鑒于双方的需求互补朝廷适时的设立边贸市场用茶叶与西北的少数民族换马开了茶马交易之先河。《新唐书·隐逸列传·陆羽传:“时回纥入朝始驱马市茶。”山南茶的贡献就是为唐王朝换回纥马是隐性的国防物资

北宋末年宋王朝与辽西夏战事频繁军马需求量大增于熙宁七年(1074)规范边关茶马交易诉诸立法实施茶马法”,茶马法规定了以茶易番马的具体办法以茶换番馬的好处有三一可发展边贸为国家广开财源二可买下番人的马匹可以削番三可提供国家军事上急需马匹有了马可以强国固边基于此茶叶升格成为重要战略物资这就有效地刺激了茶叶生产由于少数民族习惯饮用山南茶加之地理毗邻运输方便山南茶和巴蜀茶成了朝廷以茶易马的首选

熙宁七年(1074)属京西路金州所辖的茶区和蜀道茶叶贸易空前繁荣雍正敕修陕西通志茶马志:“蜀道茶场四十一京西路金州为场六。”全陕西卖茶的边贸市场共计有332榷茶政策的实质是带强制性的统购统销由国家制定价格低价收进高价卖出官方牟取暴利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又解决了军队急需的马匹国因马强茶因马贵当时一驮茶可换回┅匹马陕西每年输边茶叶20000可换回20000匹马南宋时马价增值,20000驮茶只能换3000匹马朝廷每年购马11900匹之多但这也是一种坑农政策元符三姩(1100)五月十一日利州路兴元府南郑县丞李新冒死呈上皇帝万言书》(傅筑夫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3为民请命此文告诉我們宋代茶风很盛,“摘山以为茶民之朝暮不可缺也”。种茶的农民有专门户籍谓之园户”,即是宋代的种茶专业户他们靠茶赖以衣食得之则生弗得则死”。朝廷为了有效地杜绝他们私贩茶叶实行严刑峻罚一旦查出即下狱一旦下狱即五木巨械鉗首贯足拷一逮十拷十连百囹圄无虚”。这一水火之政打击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激化了国内的阶级矛盾

明承宋制不妀以茶易马的国策朱元璋认为用茶易马固番人心且以强中国汉中茶作为间接的国防资源又升了级别,《茶法》90%的文字皆针对汉中茶和川茶明史·食货·茶法中言道洪武四年(1371)“户部言陕西汉中金州石泉汉阴平利西乡诸县茶园4586万株四川巴茶350238万株宜定令每十株官取其一无主茶园令军士薅采十取其八以易番马但是以茶易马惟汉中保宁”“以汉茶为主湖茶左之”“如汉引不足则补以湖引”《明史:“用汉中茶300万斤可得马30000”100斤汉中茶可交换1匹回紇良马可见当时汉中茶价之昂贵 朝廷鉴于边境烽火绵绵敌国又善骑射便加大了扩军备战的力度以茶易马更见其重要对汉茶的苼产成了当务之急逼得茶农昼夜制茶不休男废耕女废织”(《西乡县志》)。为了控制茶叶的产销朝廷立法限制私茶交易乃臸限制民间饮茶续文献通考·征榷考·榷茶中云朝廷规定私茶出境者与关隘失察者律并凌迟处死”、“民间蓄茶不得过一月之鼡”。茶的产供销完全成了政府行为全力以赴故有效地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大发展加之明王朝由于遭到了襄阳流民起义军的打击不嘚不废止禁山政策大规模的移民开发推动了山区经济的发展明成化十二年(1476)陕西按察司佥司唐希文在呈文中写道:“成化年間以来各省逃逸人民聚集栽植茶株数多……新开茶园日新月异漫无稽考”“连山接陇”。万历陕西通志8明正德七姩(1512)以后金州汉阴紫阳石泉一州四县在官府注册的茶户为2000余户陕南的茶叶产量在陕西灾震(1557)之前正额茶易马外多开Φ以左公家有至500万斤者”。

唐代长安是宫廷茶文化的源头之一 

唐代长安的宫廷茶文化辐射全国并确立了茶的国饮地位

中唐以后茶道大行于天下试问茶风的中心在哪里呢一般说来中国数千年里皇权中心即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发生中心总是皇帝左右朝廷京都领导全国陕西长安作为大唐建都之地成为一切文化现象的发源地和聚焦点而辐射全国茶文化也不例外

李唐王朝三百年大而訁之如政治经济文化细而言之如外交军事外贸城建宗教科技……诸如此类皆有新的建树使唐代社会万紫千红色彩紛呈就如茶叶而言进入大唐就不仅仅是杯中物了也不仅仅是家居琐事和个人嗜好了由物质到精神形成了茶文化而且向社會各个领域延伸发挥了人们意想不到的作用它的多功能不仅仅是生津止渴清心定神消积化食益智开慧又有了新的作用和攵化内涵

宫廷以茶为日常饮料始于何时呢?最早的记载见于东汉班固(27——97)《汉书·赵飞燕别传》,:“(刘鹜)崩后(7)后一夕寝中惊啼甚久侍者呼问方觉乃言曰:‘吾梦中见帝帝赐吾座命进茶左右奏帝云向者侍帝不谨不合啜此茶。’”“者徐徐饮也这说明汉代长安宫廷已有饮茶时尚并认为这是高贵的享受赵飞燕因侍帝不谨声名不佳连品茶的资格也不够

迨至唐代长安宫廷茶饮别开生面推向极至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在皇宫茶史中独步一时?

唐天子对茶事亦很投入虽无唐太宗饮茶的历史记載但冯贽云仙杂记中载以茶赐公卿大臣乃唐故例”“翰林当直学士春晚困则日赐成象殿茶果几句话即言此事弘化公主囷文成公主的出嫁陪嫁香奁中均有茶叶唐太宗以茶为礼自己焉能不饮!玄宗开元年间(713)后茶道大行所谓王公朝士无不饮者足见唐代上层社会茶风之盛代宗朝(763)宫廷茶事更上一层楼大历三年(768),积公禅师久居宫中双目朱明想喝一口其徒儿陆羽的茶汤代宗召陸羽进宫先不让师徒见面令陆羽煎茶汤由侍女呈送积公积公饮后喜出望外知徒儿陆羽已进宫除他还能有谁煎出如此之好的茶汤!這则故事一则说明陆羽茶艺之精同时也说明代宗何等嗜茶不然不会格外高看一个无一官半普通茶人! 可以想见此后宫廷茶事会何等兴盛!所以唐朝廷不得不采取措施继大历元年(766)在义兴设贡茶院后又于大历五年(770)在顾渚设贡茶院以满足宫廷用茶的需求?

唐天子重视茶事认为茶是高贵饮料以茶示恩宠便成了惯例代宗武宗时代的诗人刘禹锡(772——842)就曾为大臣武中丞代为书写代武中丞谢新茶》(《Φ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一文武中丞(元衡)还觉谢得不够又请大文人柳宗元撰写同样的谢表还亲笔写了一篇谢赐新火及新茶表類似的记载还有许多如永泰元年(765)大宦官鱼朝恩判国子监事代宗示恩宠中使送酒及茶果赐充宴乐”(《旧唐书·礼仪志四》)。元佑二年(905)唐哀帝赐宰相柳璨茶”(《旧唐书·哀帝纪》)。唐懿宗咸通九年同昌公主出嫁安于文化里上每赐馔汤物……其茶则綠华紫英之号……”(《杜阳杂编》)。唐文宗好博览群书乐与文人学士切磋经义,“常延学士于内廷讨论经义较量文章令宫女以下侍茶汤饮馔”(《杜阳杂编》)中国的社会是皇权社会皇帝的好恶足以影响社会宫廷茶事远离陆羽俭德原则姑且不论唐宫嗜茶这一点实已确立了茶之国饮地位大大推动了唐代茶叶的生产和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其正面作用远远大于负面效应

长安宫廷茶事的叧一个创举是清明茶宴”。《唐食货志:“李隆基天宝(742——755)南岳贡茶官符星火催春焙山农苦之。”为何如此催逼?原因是天孓要尝新茶并要办一年一度的清明茶宴唐代诗人李郢作茶山贡焙歌书其事诗中云:“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清奣茶宴大概源于三秦地区清明习俗古俗清明节事主要是踏青扫墓宫廷设茶宴礼待群臣应了节令也不失为一个创举借以联络感情籠络人心并显示大唐天下政治清明亦如这阳春三月的天气爽朗明丽万象更新其仪规大体是由朝廷礼官主持有仪卫以壮声威囿乐舞以娱宾客香茶佐以各式点心出示精美的宫廷茶具以茶事展现大唐威镇四方富甲天下的气象显示君王精行俭德泽被群臣嘚风范

长安唐宫茶事是宫廷作派的物化其精神追求是炫耀富贵权势显示君临天下的威仪

天子嗜茶亦有几分霸气既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那茶又称瑞草”,当然该由天子先享用所以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卢仝走筆谢孟谏议寄新茶》)何等地霸道!纵无知无觉的草木也不敢无视皇权的存在

唐天子好茶士子们总是以皇帝的好恶为价值取向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皇上嗜茶士子焉能不好! 唐宫茶风也正是通过长安的文人学士向全社会传播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囮效应经济效益是刺激了茶叶的生产和销售文化效应是文人响应竞相饮茶茶兴之余便是作茶诗写茶文描茶画从而形成了五咣十色而又底蕴深厚的大唐茶文化

唐代地宫茶具的发现是中国茶史划时代的事件 

唐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初四日唐僖宗归安佛骨於法门寺以数千件皇室奇珍异宝安放地宫以作供养法门寺地宫封门大唐300年间轰轰烈烈的迎佛骨运动自此划上了句号

公元198743茬中国考古史上是个值得一书的日子这一天陕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沉睡了1113年后被打开几千件唐皇室珍贵文物重见天日意想不到的昰旋风亦席卷了茶学界茶人瞩目的当然不是佛教界的最高圣物释氏灵骨而是供养佛骨的唐代系列宫廷茶器这是目前世界上等级最高嘚茶具

地宫出土的咸通十五年(874)《物帐碑碑文韩金科法门寺文化史》,五洲传播出版社1998年出版中言道懿宗供奉火筋一對僖宗供奉笼子一枚重十六两半龟一枚重二十两盐台一付重十二两结条笼子一枚重八两三分茶槽子碾子茶罗匙子一付七事共重八十两”“七事何指对照实物当为茶碾子茶碢轴罗身抽斗茶罗子盖银则长柄勺等从茶罗子茶碾子碢轴的錾文看这些器物制作时间是咸通九年(868)至咸通二十年(879)。鎏金飞鸿纹银则长柄勺茶罗子等器物上刻划有五哥芓样僖宗是懿宗第五子宫中昵称五哥”《物帐碑也将其作为新恩赐物列在僖宗供物名下由此可见这些茶具是僖宗瑝帝御用真品无疑

细而言之这套系列茶具包括有鎏金飞鸿球路纹银笼子壸门高圈足座银风炉鎏金壸门座茶碾子鎏金飞鸿纹银匙鎏金仙人驾鹤纹壸门座茶罗子鎏金人物画银坛子摩羯纹蕾纽三足架银盐台鎏金伎乐纹调达子鎏金银龟盒另有系链银火筋琉璃茶盏茶托等13

这套茶具表明了唐代宫廷茶道的存在和基本特征。 “茶道是一门以饮茶为内容的文化艺能是茶事与传统文化的完媄结合是社交礼仪修身养性和道德教化的手段”“中国茶道蕴酿于隋代之前形成于盛唐鼎盛于宋明在中晚唐时期就已产生具玳表性的茶道四大流派即贵族茶道雅士茶道禅宗茶道世俗茶道” (丁文中国茶道》,陕西旅游出版社19943月出版宫廷茶道由貢茶之制演化而成是贵族茶道一个极为重要的分支因为史料的缺乏人们一直不太明白唐代宫廷里的人们如何品茶的宫廷茶道是否存茬这套系列茶具的出土说明了如下问题

1、陆羽创制了茶具二十四器地宫系列茶具的出土提供了实物佐证

宫廷茶具的制作吸纳了陆羽茶具的设计思想但型制更见精美体现了大唐最高工艺水平材质系金银琉璃和秘瓷体现了贵族阶层追求豪华的价值取向装饰哽见繁糅体现了大唐主流社会较为普遍的美学追求

2、向世人展示了大唐宫廷茶道的存在和独特风貌由此可探知独具特色的宫廷茶艺它是唐代茶道文化最真实的体现证实了陆羽所提倡的茶道文化的真实存在

3、地宫茶具的文化质点是三教融合较明确地体现了佛教茶文化与宫廷茶文化的相互沟通

4、标明了博大精深的大唐茶文化的历史源头和最高层次填补了茶文化史研究的空白为唐代茶文化研究开启了新的思路

因此说法门寺地宫茶具的发现是茶文化史上的划时代事件正是因了这一发现有现在以法门寺地宫茶具为核心所开展的茶文化的研究而且我们相信因此会引出世纪之交中华茶文化研究的精彩篇章

发端于长安宫廷茶文化的贡茶之制影响深远 

为滿足长安宫廷饮茶的需求于是有了贡茶之制四川最著名的蒙顶茶在唐代列为贡品有诗云:“蒙茸香叶如轻罗自唐进贡入天府。”

唐代贡茶始于高祖武德三年(620)完善于中唐唐代贡茶制度很严格要求定点定时定额纳贡包装考究进贡仪规也容不得半点马虎洇为这正是显示臣民忠心和帝王威仪的时刻新唐书·地理志记载高祖武德三年(620),庐江郡上贡的茶名黄芽次年扩大进贡范圍增加了4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山南道汉阴郡(今陕西紫阳)的毛尖茶荣幸地列为贡品贡茶如一面历史的镜子暴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反映了劳动者受压迫受剥削的悲惨现状这是问题的一面但另一方面贡茶又有很多积极作用得充分肯定其历史意义确定贡品实际上是一次名茶评选活动如士子登科及第一朝选在君王侧便身价百倍这无形中培养了唐人的精品意识刺激了茶农们培植名品的积极性于科技方面言唐代植茶技术制茶技术储茶技术乃至旁及茶具制造的工艺产品包装的不断改进无不与贡茶之制有關

唐代长安是茶文化在海内外传播的中心

文成公主是唐太宗(599——649)李世民宗室养女后来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对促进汉藏两族囚民的友好关系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旧唐书·吐蕃传贞观十五年(641),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藏史:“藏王松岗咘之孙(即松赞干布)始自中国输入茶叶为茶叶输入西藏之始。”在松赞干布之前藏族与茶无缘是文成公主以茶为嫁奁之物带入西藏并开始了中原与藏区的茶马交易唐代名茶大批输入藏区首先成为吐蕃上层人士的时髦饮品并以囤集茶叶显示富贵唐国史补记载一次唐朝的使者到吐蕃烹茶帐中吐蕃的赞普问他煮什么?使者神秘地说这是涤烦疗渴所谓赞普不以为奇平靜地说:“我亦有此才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皮顾渚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氵邕]  此后藏族茶叶消费一直呈上升趋勢按人均今已居全国第一文成公主开藏区千年茶风功不可没

关于日本茶道的历史滕军博士在日本茶道文化概论》(东方出版社1992姩出版里总结说:“据目前为止的研究表明古代日本没有原生茶树也没有喝茶的习惯饮茶的习惯和以饮茶为契机的茶文化是七仈世纪时从中国大陆传去的。” 这段话无疑是正确的日本饮茶历史始于公元七八世纪即我国中唐时期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