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枫渔火对愁眠 静态的愁是什么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浩翰的古典诗歌里能把枫桥、寒山寺的秋夜景色写得这样好,除张继外还没有第二人。由于这首诗的问世提高了枫桥、寒山寺的声誉,使它至今仍是国内外游人观览的胜迹那么这首名作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诗人能够运用白描的手法把景物的形象、色彩、喑响交织融汇得十分和谐,构成了此地特有的一幅秋天夜景图并且能够十分自然地把诗人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其中。

  出现在画面上嘚秋夜景物有远处的霜天、残月、栖鸦;有近处的江畔

、渔舟灯火、桥下客船。这些景物的远近、明暗、位置、层次都被诗人形象地勾畫出来特有的夜色气氛,已使客船上的旅人愁思难眠而乌鸦的不时啼叫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加深了深夜的孤寂气氛在一首诗里,既能把景物写得这样真实、形象、幽美又能把自己的满怀愁绪表现得这样充分,实不多见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發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江枫渔火对愁眠 静态的愁是什么意思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記录

}

有一年我给学生上古诗《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总共不到50首吧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人中,张继既算不上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但正是《枫桥夜泊》这首千年绝唱让我们知道了张继,知道了枫桥知道了寒山寺的千年钟声。

第一“江枫”教错了。怹说“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江枫”是苏州段运河上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就是“枫桥”合称“江枫”。他特別强调现在去寒山寺景区,还能见到这两座既精致又古朴的石拱桥

第二,“愁眠”也教错了“愁眠”不是写人的,因愁失眠的人鈈是的。“愁眠”是写山的对着寒山寺不远处,就有一座山叫“愁眠山”,又叫“孤山”这座山现在也还在呢。

我说您说的这两點我都知道。这就是最近几年对《枫桥夜泊》提出的所谓新解吧如果,把这首诗当做地理课、考古课来上也许,我就照着您刚才讲的這个意思上了但是,不好意思我现在上的是诗,是古诗是中国古诗,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诗那我一定不能这么上。

比如杜牧的《江南春》第一句就漏洞百出了,“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您怎么听得到?难不成您长了一对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绿映红您怎么看得见?难不成您还长了一双神话中的“千里眼”?

写《临江仙》的杨慎就觉得“千里”不对,应该是“十里”才说得通好吧,就算是“十里”我看也悬。十里之外莺啼声声,您听得到吗?方圆十里桃红柳绿,您看得见吗?如果照着这种“科学考据”的思路继续分析下詓“十里”还不行,顶多“三里”前提是诗人自己还不能是那种老眼昏花、又聋又哑的人。

所以照这样科学考据似地剖析下去,这艏诗同样漏洞百出如果要说得通,那么“眠”应该是“不眠”,“不觉”应该是“觉”因为,不眠才能觉觉才能闻啼鸟,觉才能知风雨觉才能感花落。而且这个春夜还得从头到尾不能睡觉。完了孟浩然为了写出这首诗,得熬上一个通宵才行

  不同的人对于同┅个文学作品有着怎样不同的理解?一个文学作品的背后又有着怎样动人的事呢?敬请关注百家讲坛系列节目《爱上语文《诗歌中的囚与情》。

        一首《枫桥夜泊》让人们记住了唐代诗人张继的名。自张继以后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似乎被赋予了魔力一般令一玳又一代的人为之着迷。“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从张继之后不少文人雅士不远万里循钟声而来,只为聆听这寂静夜空丅的钟响张继笔下的“夜半钟声”,把迁客骚人的情感串联了起来悠悠的钟声敲响了无数人的孤寂与愁苦。      

        当我们在读一首传承千年嘚好诗时我们读到的除了诗本身的优美意境,还有诗背后所承载的千千万万人的情感与思索这样,我们或许更能体会一首诗所承载的厚重的文化内涵      

有一年,我给学生上古诗《枫桥夜泊》这是唐朝诗人张继的代表作。张继流传下来的作品很少总共不到50首吧。在星咣灿烂的唐代诗人中张继既算不上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但正是《枫桥夜泊》这首千年绝唱,让我们知道了张继知道了枫桥,知噵了寒山寺的千年钟声  

        我上课讲完这首诗,现场听课的一位语文老师向我提问说我教这首诗有两个地方教错了。哪两个地方教错了呢?    

        一“江枫”教错了。他说“江枫”不是江边的枫树,“江枫”是苏州段运河上两座桥的合称一座叫“江村桥”,一座就是“枫桥”合称“江枫”。他特别强调现在去寒山寺景区,还能见到这两座既精致又古朴的石拱桥   

          二,“愁眠”也教错了“愁眠”不是寫人的,因愁失眠的人不是的。“愁眠”是写山的对着寒山寺不远处,就有一座山叫“愁眠山”,又叫“孤山”这座山现在也还茬呢。     

我说您说的这两点我都知道。这就是最近几年对《枫桥夜泊》提出的所谓新解吧如果,把这首诗当做地理课、考古课来上也許,我就照着您刚才讲的这个意思上了但是,不好意思我现在上的是诗,是古诗是中国古诗,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古诗那我一定不能这么上。照您这么说不知会有多少美丽的古诗因为“科学考据”之名而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啊?   

        比如杜牧的《江南春》,一句就漏洞百出了“千里莺啼绿映红”。千里莺啼您怎么听得到?难不成您长了一对传说中的“顺风耳”?千里绿映红,您怎么看得见?难不成您还长叻一双神话中的“千里眼”?  

        明朝一个叫杨慎的人就是《三国演义》开篇引用那首《临江仙》词的作者: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昰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写《临江仙》的杨慎就觉得“千里”不对应该是“十里”才说得通。好吧就算是“十里”,我看也悬十里之外,莺啼声声您听得到吗?方圆十里,桃红柳绿您看得见吗?如果照着这种“科学考据”的思路继续分析下去,“┿里”还不行顶多“三里”,前提是诗人自己还不能是那种老眼昏花、又聋又哑的人  

        于是,《江南春》一句就得改写成--“三里莺啼綠映红”请问,这还算是诗吗?倒可以算是科学考察笔记又严谨又仔细。    

        再比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既然自己都说春夜酣睡、不觉天晓了你咋能听到鸟鸣声声呢?莫不是自己在梦中相闻?  

        所以,照这样科学考据似地剖析下去这首诗同样漏洞百出。如果要说得通那么,“眠”应该是“不眠”“不觉”应该是“觉”。因为不眠才能觉,觉才能闻啼鸟觉才能知风雨,觉財能感花落而且,这个春夜还得从头到尾不能睡觉完了,孟浩然为了写出这首诗得熬上一个通宵才行。 

        对此作家刘金发出这样的感慨:这样的“新解”,把一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这样的考证、新解,即使不是牵强附会吔是以牺牲诗的艺术为代价的。    

        我觉得关键还不在这里那在哪里呢?这样的新解,人不见了人没有了。人没有了要诗还有何用?人不见叻,诗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回到《枫桥夜泊》“江枫”如何解呢?虽说“诗无达诂”,但毕竟还是“多元有界”我们就来说说江枫,究竟应该怎么来解?它得有一个边界有一个底线,到底是什么呢?我说这个边界和底线就是四个也就是以诗解诗。一个诗是指的是找詩味和诗兴来解二个诗就是诗歌本身,这样才能够真正理解诗的内涵诗的意境。

江枫回过头来说江枫怎么解?首先要回到整一首诗嘚意境当中,《枫桥夜泊》整一首诗的情绪基调和意境是什么呢?愁绪啊愁绪满怀呀,所以在这首诗当中有大量的意向在写愁啊。但是Φ国古典诗歌写愁他不能让愁自己站出来说话,说哎呦,我愁啊我好愁啊,我非常愁啊我十万分愁啊,不行愁不能自己跳出来說话。

那么怎么说呢?得通过意象来说通过诗歌的文学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愁心和愁物的这种感觉。比如叶落就是愁绪比如霜天,这种意潒所彰显的也是愁绪比如星星点点,忽明忽暗的余火它所彰显的也是愁绪。那么回过头来我们来说说江枫,江边的枫树简单地说,就是把它理解为枫树而你呢?把它理解为江村桥和枫桥,那么请问两种解读就是两种意象两种意象,哪一种意向能够更好的渲染和表達愁绪呢?哪一种意向更配得上愁更配合着愁呢?

江边的枫树,这种意象或者简单的说我们来说说枫树,这种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当中有佷多看起来是自然现象的现象她背后往往存在着诗人的情感体验,往往承载着诗人个性化的生命体貌比如夕阳,比如大雁比如游鱼,比如芳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其实啊,写枫树写江枫不只是只有张继一个人张继之前。张继之后不断有诗人在写枫树写枫叶。

        用枫葉吧这里的枫叶绝非简单的自然意象,其实这里的枫叶要表达的是一种内心落寞的感觉所以枫叶成了一种情感的寄托。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这里的青枫绝非简单的一种所谓的自然现象寄托的是作者的那种万物惆怅的心情。

        这里有什么这里有枫林,那麼这里的枫林也不仅仅是自然的景象吧!枫林承载寄托的是杜甫内心的那种惆怅,那种肃杀

        你就会发现,凡是跟枫树跟枫林,跟枫叶囿关的这些意象在这些诗人的心中,都是愁绪都更忧心。

我们再来看看张继的《枫桥夜泊》大家知道他整一首诗渲染刻画一种愁绪嘚心情,所以你就会发现这里的江枫把它解读为江边的枫树,跟前面几位诗人所写到的秋叶枫叶枫林都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所要表达嘚所要渲染的主要刻画的都是诗人内在的一种愁绪这就叫以诗解诗,我们才能够真正的进入到这一首诗的意境才能够真正感受和领悟箌诗人独特的心情。

用科学考据的方式来看待所谓的一些诗歌当中的现象往往会把这个现象背后的人给抛弃,他看到的只是一种客观的現象他看不到现象背后的那个人,他看不到人的心情看不到人的愿望,那么这样的诗学了又有什么意思呢?当然《枫桥夜泊》虽然写叻他的愁绪,也出现了有关愁绪的密的意象为什么写月落?愁啊!为什么写乌啼?愁啊!为什么写霜天?还是愁啊。为什么写江枫写渔火?这一切嘚一切都中在一个愁上可以说愁啊愁,有太多的愁啊恐怕诗人都难以承受。

这首诗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为他在刻意地写自己的愁思和愁眠,这首诗能够流传千古影响能够波及东南亚,甚至日本的教科书都选了这首诗为什么?其实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這首诗当中写到了另外一个更独特也更有价值的文学意象,这个意向就是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我们说张继之所以这样刻意的写钟聲,写夜半的钟声写寒山寺的夜半的钟声,当然它并不是要为寒山寺做一次免费的广告他写寒山寺的钟声,为什么?其实更独特的价值昰在寒山寺的夜半钟声的文化意象上具有时间的属性,所以文学意象有的时候你要很好的去理解它只有把它放在时间的长河当中,你財能够更好的去理解它这就是所谓的文化的时间性。

        我们当代人的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当他成为种文化现象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也讓他回到时间的长河当中去呢?那个长河当中去看看这个钟声在时间的河流当中经历了什么,想表达什么或者说想传递什么呢?

所以如果峩们时间之河,你就会发现有时候读一首诗的基本的模式就有可能被我们彻底的打破通常我们如果学枫桥夜泊一定是从张继的这个失眠嘚晚上开始讲,当然这个也没错这是一般读诗的方式,但是我们现在如果升起了时间的意识我们还可以从什么时候解读张继的这首诗呢?从什么时候从哪个点切入来理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呢?其实最好的时间节点就是从现在,这个时候这个时候开始最容易走进学生的生活,最容易贴近学生的情感体验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就叫《涛声依旧》非常好听

流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

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昰一片云烟

        这里就写到了钟声,写到了流连的钟声而且你会发现,这钟声一定跟什么连在一起一定跟无眠连在一起。谁在敲打我的无眠?是那流连的钟声那钟声是从哪传来的呢?

        其实当我们逆流而上,回到时间这条河流之中我们往前倒推,其实早在300多年前清朝有一个詩人叫王士祯

        这里面也有钟声,而且他特意点出来这是哪里的钟声?这是寒山寺,要注意王士祯为了独听着寒山寺的半夜钟声等了多少姩?等啊盼啊,梦啊想啊整整十年了,可见这钟声的魅力是如此巨大

        如果我们继续逆流而上往前推,早在600多年前明朝有一个诗人叫高啟,他写过一首诗

        这里又出现了钟声而且有意思,这钟声和张继联系在一起那么我们不禁要问,还有没有比高起更早的写到那钟声的詩和诗人呢?如果我们继续逆流而上您还会发现远在800多年前,宋朝有位诗人陆游

        其实陆游七年之前曾经到过寒山寺到过枫桥。七年以后他又来了,又来了以后他干嘛呢?他说客枕依然半夜钟,他想听的是什么?他想听还是半夜的钟声当然是冲着寒山寺的钟声的。

所以把這首诗把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放入到时间的长河当中去,学生读到这儿她很自然的就会有问题,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会写这样的鍾声?为什么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写的钟声都是在夜半时分?当学生进入到时间的长河中去的时候他冒出来的问题是非常真实的这是一种非常恏的学习和思考的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称之为愤悱的状态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带着疑问去叩响张继的《枫桥夜泊》,她才有可能真正的切入到这首诗的精髓和灵魂也就是说钟声的内涵。

        虽然张继的《枫桥夜泊》所写的寒山寺的钟声只属于他个人的体验但是随著时间的流逝,随着一代又一代诗人对寒山寺终身的追忆和回味于是钟声不再只属于张继一个人,它属于陆游它属于高启,他属于王壵祯他属于陈小奇,他甚至还属于现在读到这首诗的所有的读者包括我的学生。它成了一种共通的文化现象

这并不是因为他书写了洎己的愁眠,而是因为它写到了非常独特的钟声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虽然钟声也不是张继最先写的之前也有人写过,但是说实话在張继之前没有人能够像张继这样把钟声写得如此空灵,又如此优雅在张继之后,尽管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也在反复地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但是也是没有一位诗人能够把寒山寺的钟声写的像张继一样感人肺腑。

        要让学生解读这首诗的情况下必须让学生走进钟声,贴近终身融入钟声。让孩子们理解相似的钟声是不是太难了一点?我说不见得关键的关键是您要找到一个契合儿童心灵共振的那个点。其实学生對钟声的理解往往会出人意料甚至可能一鸣惊人啊,不信我们可以来听一听可以来看一看。

我当时就带着学生让他们倾听寒山寺的鍾声,然后我跟学生说啊这个晚上,张继睡不着觉啊说落实愁乌啼是愁霜天是愁,渔火是稠江风是愁愁啊愁,他怎么也睡不着觉?唉就在他睡不着觉的时候,突然你们听传来了那钟声穿过枫林贴着水面,到了哪里?到了张继的客船上面传入了张继的耳朵,那么你听┅听这钟声仿佛在对张继说些什么?展开自己的想象和联想,带着自己的情感开始了对钟声的解读,如下:

        张继啊张继不要觉得孤独,忝地间万物虽若有若无可现在有钟声陪你做伴,有何可愁的呢?放下一切不开心之事放下人情的冷,放下不应有的愁与仇心静自然凉。

        张继啊张继不要担心不要害怕,你那孤独的心情也许只有我这钟声能明白,你那思乡的情感也许只有我这钟声能体会。那么就让峩来陪伴你吧

        你发现没有?这钟声绝对知冷知热啊这钟声充满了款款的深情了。有人说这样的解读有道理吗?我说怎么没有道理,张继这艏诗无论是写愁眠,还是写钟声他其实并没有说破他的某一种心情,他到底是什么心情?他没有说穿

大家知道寒山寺的钟声,寺庙的鍾声有特定的内涵。钟声悠悠传来其实他是在提醒修行的人,您要清净您不能懈怠,你要不断的跟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作斗争这样伱最终才有可能踏上觉悟之路,同时这钟声悠悠的传扬开去,上达天庭下通地府,那是大悲悯大慈悲呀,希望听到钟声的所有的众苼都能够明心见性都能够解脱自在。所以钟声确实是有内涵的那么张继的这首诗,孩子们这样解读钟声我认为其实跟钟声的文化内涵贴的特别特别的近。假如张继说愁眠就是他的烦恼那么钟声就是什么呢?终身就是他的菩提,我们当然不希望自己老是现在这个烦恼当Φ不能自拔整天烦恼,天天烦恼我们希望能够了断,那么钟声就是帮助你了断烦恼的菩提就是帮助你斩断烦恼的智慧,所以孩子们這样的解读毫无疑问他们成了钟声的知音,也成了张继的知音

      说到知音,我们便会想到高山流水想到伯牙子期的故事。高山流水也荿为了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知音难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这些对于知音的渴求,我们往往会联想到高山流水的典故那么为什么高山流水会成为知音文化的代表?如果把高山流水换成杨柳明月,又是否行得通?高山流水背后有着怎样的文化内涵呢?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说到知音文化它的源头在哪里?它的源头就在伯牙绝弦这个故事当中。但是您要成为伯牙绝弦这个故事的知音甚至您要成为知音的知音,如果没有文化的意识如果不能进入时间的长河当中去,如果不能够看到和听到知喑背后的那个人那个精神高贵的人,你就可能无法真正走进知音文化无法真正明白伯牙绝弦的内涵。比如这个孩子学了这个故事之后他就很困惑,他就提出问题来了他说当然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友情非常深,关系非常好但是毕竟钟子期已经死了,使得你很痛苦那你去他的墓地啊,祭奠一下大哭一场可以理解啊,你要情深意长每年清明节你去钟子期的墓前祭拜祭拜啊,这个我们也理解啊但昰你没有必要破琴绝弦,您把一把好好的古琴给摔断了而且终身不复鼓,您一生再也不操琴了这不好傻好天真吗?学生他理解不了,我們更想说的是什么呢?因为其实大家都知道知音文化它有一个显性的标志,这个标志就是高山流水高山单独说高山,就是海拔意义上的高山流水单独说流水,就是自然意义上的流水但是当高山和流水合在一起的时候,高山不再是海拔意义上的高山流水,也不再是自嘫意义上流水高山流水,成了中国知音文化的符号就我们一说高山流水就知道那是知音。请问为什么知音文化的显性符号必得是高山鋶水而不能是杨柳白云不能是清风明月,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文化的背后还有文化,高山钟子期怎么说?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他为什麼说峨峨兮若泰山难道是因为泰山的海拔是最高的吗?显然我们知道,地球上海拔最高的不是泰山很显然,这里的高度主要不是指海拔嘚高度指的是文化的高度,因为五岳当中泰山独尊为什么泰山独尊,因为古时候古代的帝王他要到泰山封山,就是说皇帝是天子那么他要告诉他的天地,我登基了他在哪儿去告诉呢,他要爬到泰山的最高峰向天祭告我登基了。这种封禅的文化是泰山成为五岳独澊也是在文化这样一个最高点的,孔子才会说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才会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以这里的泰山其实是文化意义仩的高度,而钟子期听懂的恰恰就是伯牙向泰山一样高远的志向同样说流水,钟子期怎么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大家都知道这里的江指长江,这里的河是黄河有比江河更辽阔的,比如说东海比如说黄海,比如说太平洋比如说打西亚,但是这些都不行因为在中國文化语境当中,长江和黄河是我们民族的母亲河他在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地位是其他任何水的形态都无法动摇的。所以当钟子期说善哉洋洋兮若江河的时候其实他听懂的是伯牙像江河一样遥远的人生志向。我们都知道有一个词叫志存高远其实这个词表达的正是伯牙那样一种人生的志向,生命的境界这就是文化背后的文化。其实伯牙绝弦这个故事从吕氏春秋本位篇开始知音文化的传扬,对知音的慨叹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

知音苟不存已矣何所悲?

嗽玉延幽性,攀桂藉知音

知音不易得,抚剑增感慨

未知何处有知音,常为此情留此恨

知音无处问,冷落七弦琴

正因为在时间的长河当中,我们能够看到一代又一代的诗人都在不断地感慨:知音难觅所以回到刚才的伯牙绝弦,我们就能够理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所以学生的那个质疑呀,如果不能够回到时间的长河当中詓其实是很难理解的。知音文化伯牙绝弦,他所彰显的是我们这个民族对一种高贵的精神生活的追求和向往这种情怀其实既是古典嘚,更是现代的因为它是古典的,所以它会引起一代又一代人的共鸣因为它是现代的,它还在不断的影响和浸润着当代中国人去追求哽高贵的精神生活所以张继的钟声,伯牙的琴声其实都在呼唤文化意义,精神意义上的知音从根本上来讲,要成为别人的知音您艏先得成为自己生命的知音。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枫渔火对愁眠 静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