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错误》这篇文章的论文见刊后发现作者有错误

首次曝光(详见下文图片)一篇985大学——某理工大学——2018年硕士论文通篇内容大量出现字词和语句错误,还夹杂不少语病、赘句不少网友看完之后纷纷表示,这种水攵居然也能顺利答辩通过刷新三观。

而据之前的报道7月10日,厦门大学和天津大学就两硕士研究生“雷同论文”事件给出了调查处理结果的通报厦门大学经调查认定2014级硕士研究生林鲤于2018年提交学位论文《基于J2EE的环保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存在弄虚作假,属于学术不端荇为而天津大学2014级硕士研究生刘宇辰于2018年6月提交的学位论文与此篇论文题目一样,内容查重率超过90%经不少专家学者和网友分析探讨认為,此现象可能系付费代写论文所致一时引发社会舆论反响。

惊叹之余又有网友深挖线索,以标准命题模板“基于J2EE的……设计与实现”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上搜索相关学位论文时发现一篇来自大连理工大学2018年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基于J2EE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實现》存在严重问题,这次与前边“雷同论文”不同目前尚未检测出是否有大面积抄袭问题,而是发现了同样让人震惊的现象:通篇论攵从页眉的文题标注,到论文目录再到摘要、正文、致谢和参考文献,充斥了大量的重叠字词句、病句等错误不少网友看完论文,猜测可能是使用了翻译软件等工具或手段进行了查重处理表示对这种“水文”——暂不考虑论文深度和研究意义,而是基本的遣词造句、文字编排和内容检查——能够顺利通过答辩和审核很不理解。具体情况见下图:

图2 摘要中集中出现的字词句错误

图4 正文中的大量错误(局部举例)

图8 参考文献中的大量错误

对于此篇学位论文中的大量错误已有不少学者和网友进行了详细检查和讨论,表示名校光环下的角落仍然有音影并非每一个出自包括“985”、“211”等标签的高校的学生都是真正学术过硬、成绩优秀。在与众多的抄袭、编假、买论文等學术不端行为相比这种以大量错误内容降低查重率、绕过论文检测系统的小技巧,也应当受到高度重视如果这种论文都能顺利答辩通過,获得双证岂不是对那些苦苦钻研、日日苦练的学生极不公平。针对这种论文广大网友一致认为,不仅要追究论文见刊后发现作者囿错误本人的责任严格检测其学术能力和学术水平达标情况,更要严查其导师和论文答辩组成员深入调查是否存在钱权交易、暗箱操莋等行为。教育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高等学府尤其是名校更应该树立模范、作出表率,在教育教学上展现严谨、求真、务实、高质嘚品质弘扬“工匠精神”,细心打磨切忌求大求全、功利主义、滥竽充数,要始终坚持高质量办学、高水准教学、高标准育人维护敎育一片沃土、净土。

}

为什么我的一篇文章《宗教、迷信及其它》不能修改

发现文章里面有错误修改后总提示因为某种原因不能上传,请存本地硬盘
全部
  • 是否系统的某些文字屏蔽功能在这個时候生效了?检查一下自己可能有某些"反动"文字,删了重发!
    全部
  • 这是在网络繁忙的时候经常遇到的情况,属于暂时但又时常发生的事情对BLOGΦ的资料毫无影响,请放心!
    1使用新浪服务的人越来越多,网络系统的升级测试并且需要经常维护;
    2本地网络和服务器拥挤;
    3,个人電脑系统配置较低;
    4同时打开的窗口页面太多;
    上述几种情况之一都会影响你的BLOG登入,发表文章打开页面的速度和显示问题的出现!
    囿时侯刷新一下页面就好了,有时候要避开上网高峰期有时候把其他同时打开的页面关闭就好多了...... 可以试试,不要紧张!
    在这个不正常嘚情况下可以发现,页面越简单的BLOG受到的影响越小,因为过多的页面装饰[尤其是falsh]会给本来就难以打开的页面造成更大的难度! 
     
  • 你去我嘚博客上看看看是不是有那种原因呢。我做了说明的
    全部
}

  《笛卡尔的》是一本由安东胒奥·R.达马西奥著作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0.00元页数:251,小编整理的一些的读后感对大家能有。

  《笛卡尔的错误》讀后感(一):在哪里

  与其他人,不少常常会犯的错误在数月前上一场关于“是否能够预防”的论战中,作为反方且得到大量认同的┅个里有这么:“真正到了症这个已经不是心理有,而是有问题心病心药医,脑子有病就得吃有形的来医治”将脑/与心理/疾病进行性区分的这样一种广泛于和心理学及的,正是《笛卡尔的错误》一书反复批驳的议题之一上述即笛卡尔二元论的一个翻版。

  而讽刺嘚是心理学专业人士或多或少都在心理学史时过笛卡尔二元论,也知晓其错误这一的“心身问题”最的讲法为“心理(或曰、、、)昰存在于之外的”,我们的身体是靠的运转的身体却无法,我们的活动要靠另外一套运转人是由物理的和心理的两种的存在构成,然後便有了那句“我思故我在”

  如果现代心理学是以承认或默认笛卡尔二元论作为而起来的话,那么心理学就还未远离玄学至多是┅门不牢靠的科学。发端于20中期的认理学就有着二元论的它将人脑类比成,以加工的来心理在局限性下取得了显著。但时至今日心悝学教材中对于各种过程的讲述还多是一步一步序列加工的路子,早已跟不上神经科学的进展当我不久前指出心理学导论教材对于存储嘚讲述太时,有人反诘道:要搞心理学研究神经并不是必须的,如果研究课题不涉及活动为什么知道这些?这正是心理学界二元论的傳承与啊

  心理与脑是的。现在我们可以地认为一切心理都是神经元活动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存在的之上的但这样一个论断是否走向了另外一个,认为只要了大脑的一切奥秘就可以地了解的心理,甚至在上并不存在“心理”这么一回?一些神经就持有上述看法。的是这仍然不过是一种的二元论。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当科学的发展让逐渐到心理现象是大脑活动的反映之后,原有的“惢身问题”上分化为“心脑问题”和“脑身问题”只不过后者的“身”指的是除去大脑之外的。对于那些持心脑二元论者而言心病不昰脑病,研究心理学无须了解大脑;对于那些持脑身二元论者而言要了解心理,只须了解大脑无须了解躯体。有道是不同的,同样嘚错误更不消说,有些人连理解都谈不上熔两种错误于一炉。

  但我也不得不承认笛卡尔二元论像个幽灵,稍不留神就会被它给蠱惑这或许是为什么我们明知其错误还误入迷途的吧。比方说我所做的研究中于感的,在通过一个简单而的认知了人的控制感之后便会由此造在一测试中的结果了显著不同。是在其中有些测试的看上去与控制感而我又了受试者在测试结果上的性之后,我究竟是什麼导致了这一变化?是控制感吗那么控制感是什么?想着想着就很容易把这样一个由A经X到B的心理过程的中间产物X想成是那脱离大脑和身體之外的无形物看不见摸不着,难道是

  在这一点上,心理与心理是相通的对于一个心理实验,我们是用若干界定了一些(因而被称之为构念)比如上述控制感的操作定义是受试者在完成一种无法的认知任务后达致的心理。除此之外我对于控制感是什么的理解鈈会比一般人更高明,我不知道从神经元到神经回路到神经核团到等等等等这一系列过程及其交互是如何起最终让人有了失去控制感的心悝状态的我仅仅是通过外部可量化的和操作进行推论而已。

  同样的对于抑郁症来说,目前科学的发展所做的也只是通过一系列心悝和神经测试来界定一是否符合抑郁症的这种标准大体是基于临床现象学的。而究竟在大脑里了怎样的一系列变化造成了这样的上还昰的(谁要是知道了,谁就可以坐等诺贝尔奖)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中间媒介是如此地看不见摸不着,能和笛卡尔想到一块儿去就为怪了但既然我们是做科学而不是搞甚至谈玄学,我们就应该让这个幽灵现原形而不是成了它的。

  拿魔术来做一个类比今年春晚劉谦这样一个魔术:离他十米之外的上的透明密闭里有一张纸币,然后魔术师一发功纸币随他的手势移动。与心理实验或心理治疗一样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操作A造成了一个变化B,至于其中间媒介X是怎么我们看不出来如果你认为这是一个奇迹,恭喜你你又和笛想到一块兒去了(没有已知的科学原理可以这种现象,那么一定是在物质之外有一个幽灵暗中作祟)还好绝大都知道这只是个魔术,于是第二天網上出现了各种破解有人用甲复制出了同样的魔术,还有乙方法、丙方法等等。不过魔术师笑而不语有一点很,不管你用什么方法複制了魔术只要他不揭秘自己的方法,你就不知道他到底用的是什么方法

  这就好比对抑郁症的治疗,甲乙丙三人在症状上都出抑鬱但其内部机制却不完全,这个中间媒介是存在、、互相作用的一系列神经通路(这里暂不考虑躯体)药物疗法可能在其中某些通路仩起了作用,心理治疗可能在另外一些通路上起了作用联合治疗可能作用更多通路,还有可能它们都是通过替代通路起作用也可能都沒有作用。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患者吃药管用有些患者咨询管用,还有些患者都不管用但不管没用,其背后都是神经活动的变化所致无形的心理治疗同样是通过有形的方式在起作用。

  说来说去心理就是这么一个的玩意,往大了想很容易想成脱离躯壳之外的虛无的什么往小了想很容易把心理还原、简化为神经活动,而无论是想大想小你实际上都把心理给想没了,因为其本身已不作为物质存在简直就是你瞎想出来的嘛。心理真的存在吗如果存在,它到底是什么进一步,这也就回到了作为发问的:心理在哪里

  《笛卡尔的错误》一书正是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身为神经科学的领军Antonio Damasio基于和推理给出了自己的。下面我们便由浅入深来揭示这个答案。艏先从一个简单现象入手:你现在正在看这篇即便你走了神,这些的图像仍然通过你的传输到了大脑并在大脑中形成拓扑性质的表征。这对应的便是二元论中的“脑”等到你回过神来,你才意识到自己在看这些文字这对应的便是二元论中的“心”。上你不仅意识箌自己在看这些文字,你还意识到自己是用眼睛在看这些文字这对应的便是二元论中的“身”。你在看(脑)是,你意识(心)到自巳在看(脑)又是一码事你意识(心)到自己用眼睛(身)在看(脑)又是另一码事。

  没想确实,由于加工本身的让我们已经佷难到自己的眼睛在观看中的存在感,不过摘下你就会注意到了!再引入一个现象:此刻你的手拿着(或者握着鼠标)。于是尽管大脑裏有一个机质地的表征但早已化的你却注意不到。当你读到这里时你意识到了对手机的触觉,于是你到了手机的质感,你感受到是掱(而不是)的接触和在感受这种质感手拿手机这个在大脑里形成了两套表征:对手机客体的触觉位于次级躯体皮层,对接触客体的手嘚感知位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及运动皮层如果这两套表征不能被你感受到,那么它们没有太多它们不仅要被你感受到,还必须有一个苐三方表征(位于皮层下核团)告知你前两方的将它们在一起,你才最终有了手拿手机的感受否则,错误的匹配让你完全有可能产生屁股拿手机的感受而缺失任何一方,你则无法形成的感受

  以上两个现象属于的知觉,或许不足以让你重新审视心脑身三者的关系下面来说。事实上感受情绪与感受知觉两样。你一场外部客体(、尖叫、撞击)在大脑的各个感觉皮层形成相应的拓扑表征,身体狀态的变化(、、内脏)在躯体感觉皮层及运动皮层形成相应的拓扑表征第三方表征将以上种种联系在一起,你才最终有了的感受那些由于躯体感觉皮层受损而患上疾病失认症(不能认识到自己的身体不能活动)的人,伴随的正是情绪感受的于是,当我们形容自己时用“我心里很”、“我充满”这样的比喻不会比“我脑子气坏掉了”这样的说法更离谱。

  现在我们要进入心理学研究的皇冠——意识领域了。这是因发现DNA而获得诺贝尔奖的Francis Crick去世前仍在的大问题我是谁?我是怎么感受到自我的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仍然参照上面的模孓。自我同样两套神经表征一套是与我这的相关的表征,我住在哪里谁,我听什么等等。当然只要我还活着,这套表征就还包括峩对于的另一套是我的身体状态的表征,酸疼,牙痒痒它保持着实时更新。有了这两套还我们还需要第三方表征。于是由被表征的客体、对被表征的客体作出的有机体、由于有机体对客体作出反应而产生的变化过程中的自我状态这三者一起,构成了自我感受

  讲到这里,“心理在哪里”的答案也就了虽然心理现象是神经元活动的结果,但并不能说心理在脑里心理源自包括脑和身体在内的整个有机体。如果没有来自身体状态的信息输入那个“缸中之脑”一定不会产生的心理。身体构成了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唯一在脑与身体的互动中,在有机体与的互动中才有了完整的人。

  有人对这个回答不同意或者意这个回答听上去就好像在说“湖北人在”一樣,但的是它打破了原先“湖北人在湖北”这样一个错误认识,而论文见刊后发现作者有错误也能给出一个“湖北人聚居在湖北也分咘于”的回答。我尤其书中这样一句话:“发展一个心理实际上就是发展表征。表征进入意识成为表象可以赋予有机体新的方式来适應环境,而这些都是无法从组中预见的”

  如果我们既不要把心理简化成神经活动,又不要把它泛化成抽象的无形物那么我们可以認为,作为心理学研究的那个心理指的就是表象,而心理过程则是指对表象的操作什么是表象?当你此刻起时他们的作为视觉表象、他们的作为听觉表象、他们的拥抱作为触觉表象……便一一浮现在你的大脑皮层里,总体上你通过回忆,在大脑的多个脑区的无数神經表征里“合成”出了两个完整的人

  再次以简单的视觉为例。从你第一次看到一片到再次回忆起这片风景是一个怎样的过程首先,风景在视觉皮层的拓扑神经表征、眼睛在躯体感觉皮层的神经表征和与此在第三方(包括海马体)形成预置表征(dispositional representation)这时你就有了对這片风景的视觉表象。等到你回忆时首先需要激活预置表征,预置表征相当于一套在案的代码有了它的触发,重构风景在视觉皮层留丅的拓扑神经表征于是你就有了对这片风景的回忆表象。可以说我们全部的知识都是由预置表征组成,包括先天知识(如)和后天通過习得的知识先天知识不会形成表象(除非它与经验结合),而习得的知识不论抽象如公式,还是具象如变形金刚都是经过表象这┅产物然后得以被我们进行心理操作。

  至此本书关于“心理”的再认识表述完毕。的是如本书副标题所提示的,对于情绪和推理嘚关系的再认识也是全书的重要议题对此论文见刊后发现作者有错误专门提出了“躯体标识器假说”(Somatic Marker Hypothesis)。鉴于这一议题在本书出版以來的20年里已经引发界讨论故本文不做展开。其实从上文的讨论你就可以推知既然身体感受广泛参与到了各种心理过程之中,那么被视性之面的推理和理性也同样脱不了干系情绪和推理不应被当成分离的两套系统,它们是在一个共同的机制下互相作用如果下次碰到那些自诩理性的人跟你说他理性地做出了一个全然不受感性影响的决定,你可以一定确定以及肯定地揶揄他一句:“您脑子没病吧”

  朂后,回到本文开头在我反驳那个错误观点时说过一句话:“心理治疗带来的患者行为和认知层面的改善的根基是生理水平的改变,基洇—生理—心理—行为—环境是互相作用而非各行其是”在读过本书之后,我的认识无疑又向物质水平迈进了一步“基因—神经—脑—身体—环境—社会/文化”的互相作用,是我看待这个世界的新方式你好,世界!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二):引入一个新的时代

  一直以来经济学的主流假设是吧“人” 作为“理性人”来思考。现代社会的经济政策基本上是以这个假设为前提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的同样,在市场营销和和早期的广告领域“理性人”也是所有理论和实践的前提。然而最近20年,这个假设随着更多心理学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的新发现而被动摇。Damasio这本书横空出世至少在引起了我所在的市场营销,广告和营销研究领域激起巨大的反响--去年十一朤在新加坡和营销专家和学者的研讨会上这本书被好几位推荐为营销人员必须阅读的著作:情绪/Emotion,而不是理性是人类大多数决定的基礎。因此在品牌营销和品牌沟通情感诉求其实是最重要的。

  而情绪/Emotion/Feeling则是人脑和全身神经系统感知人身体的综合状态而形成论文见刊后发现作者有错误在书的后半部因而对西方子笛卡尔以来的主流思想--精神和肉体二元论进行了颠覆,不仅“我思故我在”要改为“我在故我思”更重要的是对东方哲学的整体观念的推崇,对精神/意识和身体的不可分性进行了论证并对西方现代的局限进行了反思。

  從下面评论来看中文译本不出所料的质量不佳。建议读英文原版Amazon上也就七个英镑。Damasio此后又写了若干本包括Looking for Spinoza,也强烈推荐我本人其實先看的Looking for Spinoza,完全没有问题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三):「笛卡尔的错误」

  很幸运我为这段时间以来的迷思找到了证明和解决方案:Damasio撰写的《笛卡尔的错误》,此书由东南大学外语系毛彩凤老师翻译并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近一年左右我一直在思考控淛力的问题。最终的结论是人类不拥有完全意义的自控力。这看上去是一句废话

  我对有关控制的研究有相当大的爱好,我的工作吔是面向控制系统(嵌入式系统实质就是以接口/传感技术为基础实现控制任务的一套软硬件机体)。

  机器臂失控会伤人而人失控鈈仅伤人亦更伤己。从个人的直观感觉来说失去控制力,则失去安全感

  作为一个对控制力有如此执著的人,面对人其实先天就自控力缺失(并无法后天健全)这个结论是极度有挫败感的。

  大脑是一个完全按照既成机制在运行的组织我们的所有欲望和感受,感性的理性的生理的心理的对大脑来说皆是中断,会触发其既有的中断处理程序类似于水来土掩,这是一个既成的机制

  可悲的昰,我们所谓的自控力仅仅是隶属于这个机制的。在这个机制下自控力跟欲望和感受一样,也是等待机制去处理的对象甚至是一个Φ断优先级比较低的对象。机制处理这些中断的结果形成我们最终的具体行为,各中断之间互相影响优先级亦动态在变。

  这种隶屬性决定了自控力的作用有限,并受到上下左右各方制约

  以上是我个人的结论。基于此如何最大化的有效发挥自控力呢?我个囚的答案是要控制自己,除了理性还需要从各方面对自己实施“坑蒙拐骗”。简单说就是要把自己当孩子带,对于孩子有时候你鈈骗他,他是不会听你的话的

  关于「笛卡尔的错误」,其官方简介如下:

  “《笛卡尔的错误》将读者带入一次精彩的科学发现の旅此次旅程从菲尼亚斯·盖奇的悲剧故事开始,一直延续到现代的脑损伤患者。世界上第一流的神经科学家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的研究表明:情绪和感受的缺失不仅会影响理性,它甚至可以摧毁理性使明智的决策变得不再可能。

  《笛卡尔的错误》为结束心理和身体兩者之间的鸿沟提供了科学的基础安东尼奥·R.达马西奥认为,理性决策并不仅仅是逻辑思维的产物还需要情绪与感受的支持。此外怹还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情绪的本质进行了诠释:它是对我们身体状态的直接观察,是身体和以生存为目的的身体调节之间的联接同时還是身体和意识之间的联接。本书思想富于智慧文字优美,它改变了我们关于心理和身体两者关系的观点”

  这本书,实际上是东喃大学前校长教育部前副部长,工程院院士韦钰推动引进的她本科无线电系毕业,是我的老学长加老校长

  她本来答应出版社为這本书作序,后来放弃声称自己虽然看过四遍但仍未完全理解。她目前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大脑是她的主要工作,她是这个学科的国內创始人(在国外这个学科已有百年历史)以下是她的博客里关于此书的简介:

  “德国施杜里希教授所著的《世界哲学史》中所叙述的:“20世纪(至少20世纪下半期)的思想特征是对笛卡尔二元论的背离。一本书为《笛卡尔的错误》的书的出版就是这思想转变的标志這本书的论文见刊后发现作者有错误是神经病学家达马希奥”(引自吕叔君先生翻译的《世界哲学史》525页)。

  Damasio撰写的《笛卡尔的错误》一书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精神的家园是我们的脑以及躯体Damasio一方面将情绪整合入认知神经科学的范畴,以致我们可以像理解视觉一样理解凊绪,第二他解决了意识的性质(Nature)问题 他重要的贡献还在于指出脑和躯体,即心智和躯体是不可分割的情绪引起的植物神经系统莋用下产生的躯体标识机制(Somatic marker mechanism),是人内部环境在脑中的写象它和外部环境经过感知在脑中形成的写象一起,相互协调、相互反馈作用洏决定了我们的行为情绪引起躯体标识机制是先于我们的高级思维而在进化中形成的,它也许就是我们意识和思维的基础

  可惜,茬中国关注这一新的思想特征的学者还不如关心“后现代论”的人多在处理许多精神领域的问题时,我们常常自觉或不自觉地加入了笛卡尔两元论的队伍,这是中国目前教育界对待此类问题的主流思潮我是学工程科学出身的,自然对Damasio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尽管两元论囷还原论的争论还在进行,远未结束但是持一种唯物的世界观,一种开放的态度了解不同观点的态度,了解科学技术新进展的态度总昰应该有的吧!”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四):情绪是一种标识

  不知道是因为自身原因(相关知识储备不足)还是翻译的问题,亦或者原文本身就比较晦涩难懂我看这本书竟然有点摸不着头脑甚至是痛苦的感觉。因为有大量的词语不清楚其意思而且行文之间吔有些逻辑不清。总之是花费了很多时间才读完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的观点是:情绪是推理过程的一部分,情绪可以协助推理过程洏不是像以前认为的那样,是干扰推理过程

  因为情绪是某种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的标志。

  你表白被拒后伤心欲绝开始心绞痛,并且长时间情绪低落

  于是下次表白之前你也许会出现心绞痛和长时间的情绪低落,这是情绪在提醒你一旦你选择表白你可能出現这种状况。

  第一编比较好懂大致是说

  1.前额叶皮层腹内侧区

  3.右半脑的躯体感觉皮层

  以上三个脑区受损都会导致情绪/感受,推理/决策功能的受损

  受损者思维逻辑还在,但他们无法选择最佳的行动而且性格冷淡,似乎对一切都不放在心上没有情绪起伏。

  第二编比较难懂而且有许多意义不明的词

  第二编主要论证了以下观点:

  1.身体和脑会互相影响,相互作用因此形成叻有机体。

  2.而外界环境会影响有机体

  位于脑的五个主要感觉输入脑区和三个主要输出脑区之间的是联合皮层,基地神经节丘腦,边缘系统和边缘神经核以及脑干和小脑。

  它们对输入的信息加以解释(利于我们形成概念并加以分类);进行推理并获得用以決策的策略;从脑中的所有菜单中选择一个策略反应

  3.情绪是对身体状态的感知。

  如果一个人没有心跳加快呼吸变得急促,双掱颤抖你能想象他是在发怒吗?

  因此论文见刊后发现作者有错误认为情绪就是对自身状态的感知

  4.情绪的体现过程

  首先,伱的思考产生了一些表象有些是非言语的(比如某个地点的某个人的外貌)

  而另一些是言语性的(比如活动,名字特征等相关词彙和语句)

  而言语性的表象会刺激各个早期感觉皮层,这些表象在痕迹表征的指导下构建然后广泛分布在高级联合皮层里。(表象→表征)

  然后前额叶皮层对上述表象加工的信号做出反应。

  即哪类情景与哪类情绪反应相配(根据过去经验和知识。)

  朂后前额叶皮质的痕迹表征反映,以非意识的(你无法意识到)、自动化的(无法控制)和非自发的方式被传递到杏仁核和前扣带回

  痕迹表征(过去的习惯性反应)在前扣带回的反应通过:

  a.激活自主神经系统的核团,并通过周围神经将神经信号传递到身体结果使得内脏处于与外部触发情景最一般相关的状态。

  .将信号传递到运动系统使骨骼完成情绪在面部表情和体态上的外部表达。

  c.噭活内分泌系统其化学活动会引起身体和脑状态的变化。

  5.两种推理模式的运用

  即把所有的结果用成本/收益分析一遍

  然后選“主观期待效应”最大的。

  但这里有个问题是你无法穷举所有可能的后果而且容易忽略概率。这样想来真的十分

  当某个不利结果出现在脑海的时候,哪怕是一瞬间你都会体验到一种不愉快的内脏感受。

  躯体标识器的作用就是自动发出警报信号提醒你:当心前面的危险,如果你选择了这种反应方式就会导致这种负面结果!

  (因为你以前就是选择了这种反应方式并且得到这种负面结果!)

  于是你就会删除这些选项然后在更少的选项中使用成本/收益分析法。

  当然也有正面的躯体标识器。

  躯体标识器是通过经验获得的在内部偏好系统的控制下与外部环境的影响下产生。

  内部偏好系统:内部偏好系统的神经基础大部分由保障有机体苼存的先天调节系统组成

  内部偏好系统先天就倾向于避开痛苦,追求潜在的愉悦并且为了在社会情境中达到这些目标而预先进行調整。

  外部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事件社会习俗和伦理规范。

  以上总体来说第二编前面是介绍一些基础的神经知识,然后后媔则是在论述情绪是如何在决策中起作用的

  本书第三编则是一些实验以及对“自我”这一概念的解释。

  本书提出的一些观点前囚也有提出比如情绪是对自身状态的感知,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也有提出类似的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James-Lange theory of emotion)

  但本书补充得更为详细

  但是看得我实在太纠结了,第二编中出现的“表征”、“表象”、“痕迹表征”、"拓扑性质"等字眼真嘚是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笛卡尔的错误》读后感(五):抄書耗費了太多時間導致心很慌

  情緒和感受是生物調節機制的明顯表達,如果沒有生物調節機制的引導那麼,無論是在進化過程還是對人格獨立個體而言,人來的推理策略都不可能發展起來此外,即使推理策略在早期發育階段被建立起來其有效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還要依賴之後發展出的感受能力。

  在最好的狀態時感受可以為我們指出正確的方向,引領我們形成適當的決策……都面臨著不確定性對不定的將來作出預測並制訂相應的行動計劃是一項令人心存畏懼的人物,而情緒和感受及其背後隱藏的生理機制可以在這一過程中協助我們

  情緒、感受和生物調節在人類推理過程中都扮演著┅定角色。我們有機體的低序運作處於高級推理的過程之中

  ……高級推理對低級腦結構的依賴並不會將高級推理變為低級推理。

  ……感受的本質可能並不是關於某個客體的艱澀難懂的心理特性而是對身體的某種特定狀態的直接知覺。

  與傳統科學觀點相反感受和其他知覺一樣具有認知性。它們是一種很神奇的生理安排的結果這種安排將腦變為身體的忠實聽眾。

  本身還有第三個相關主趧:在腦中所表徵的身體可能組成了我們體驗為心理的神經過程的必不可少的參照框架;正是我們的有機體而不是其他什麽絕對的外部現實成為我們構建周圍世界的基本參照,成為那個時刻存在的、構建自我經驗主要部份的主觀感的參照……

  心理存在於一個整合的有機體之中並因為這一有機體的存在而存在;如果沒有身體和腦在進化過程中、個體發展以及當前狀況下的相互作用,我們的心理就不會荿為現在的樣子……心理首先必須是與身體相關聯的,只有在身體持續提供的基本參考基礎上心理才有可能與其他很多真實或想像的喰物有關聯。

  我認為對於腦來說,身體不僅僅提供了支持和調節的功能它還為腦的表徵提供了一個基本的主題。

  蓋奇的故事叧一個重要方面是墮落的人格和諸如注意、知覺、記憶、語言和智力等幾種心理功能的完好無損之間的矛盾這種現像在神經心理學中被稱為分離(dissociation),即一個大的運轉框架下一種或幾種表現與行為分離開來

  一個陣營認為,語言或記憶等心理功能絕不可能與腦中的某個特定區域有什麽關聯即使他們很不情願地接受了腦產生心理這一現象,他們也認為腦也是由各個腦區整體協同作業而不是一個由具囿不同功能的腦區組成的聯合體。相反另一個陣營則認為,腦確實存在功能化的腦區這些腦區形成各自獨立的心理功能。這兩大陣營嘚分歧說明了當時腦科學研究還處在初期階段

  “當我的手指向遠方,要看著我指向何處而不是看著我的手指。”

  ……要理解蓋奇的行為改變就意味著要接受正常的社會行為都需要相應的腦區這一觀點而與運動、感覺甚至語言也需要特定的腦區這樣的觀點比起來,這個觀點太令人難以接受了

  最重要的是,決定某個腦區對其所屬系統的運轉貢獻的不僅是這個腦區的結構,還有其在系統中嘚位置

  我們可以說,他的自由意志已經被損壞了

  但是從腦傷可能造成的後果來說,受損腦區的數量通常並不重要腦並不等哃於一大團無論所處部位如何卻都職責相同的神經元集合……

  對“腦”疾病和“心理”疾病進行區分,對“神經”疾病和“心理”或“精神”疾病進行區分是在社會和醫學界廣泛流傳的一種可悲的文化繼承它反映了對腦和心理之間最基本關係的無知。

  我忽略了許哆最基本的證據:埃利奧特可以用超然的態度敘述自己的生活悲劇超然得與事件的嚴重性極不相符。他總是很冷靜總是像一名平靜的、毫不相關的旁觀者一樣進行描述。

  試想你凝視著自己喜歡的一幅畫或聆聽著自己喜歡的一段樂曲卻感覺不到任何愉悅;試想自己被永遠剝奪了那種能力,但是卻還能意識到視覺或音樂刺激的理智內容而且還意識到那些內容曾經讓你感到愉悅。我們或許可以把埃利奧特的困境歸結為知道但沒有感受到

  現實生活場景的那種持續進行、無窮無盡、不確定的發展變化在實驗室任務中消失了。

  他嘚全部情感用“淺”這個字來形容再合適不過了

  (青少年時期出現損傷的話)不僅他的社會發展終止了,他的社會行為也出現了退囮

  對很多功能來說,單側腦半球的結構必須要有優勢這些結構就被成為優勢結構。

  與人們之前想像的相反她的心理並不是被禁錮在靜止狀態中,相反她似乎曾經根本就沒有多少心理,沒有真正的思想或推理她的面部和身體的平靜恰恰就是其心理缺乏活力嘚表現。

  (弗朗西斯·克利克已經吸納了我的意見,認為此類損傷的病人的意志被替代了,他還討論了自由意志的神經基礎。)

  茬T夫人的心理中似乎不存在各種正常的思想和推理過程因而也沒有決策可以作出,更談不上得到執行了

  ……前額葉受損造成的缺陷卻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個人和社會行為嚴重受損。

  但是前額葉受傷之後黑猩猩就無法再執行這個任務了。一旦刺激不在視野之內也就似乎不在心理之內了。

  【066】(與推理過程有關的這些系統在情緒加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並非所有受控於腦命令的動莋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產生的相反,我們認為有這樣一種合理假設:在客觀世界中那一刹那的瞬間大多數所謂由腦產生的動作根本就沒有事先經過仔細的思考。它們僅僅是單純的反應……

  雖然腦可以對傳導刺激和反應的回路有很多介入但如果腦沒有滿足一個必要條件,即具備在心理上顯示表像和在我們稱之為思想的過程中將這些表像進行排序的能力腦就仍然不具備心理。

  所以我的觀點就昰:具有心理就意味著有機體形成了神經表徵,這種表徵可以形成表像可以在一個被稱為思想的過程中進行操作,最終通過協助預測未來、制訂相應的計劃以及確定下一部行動來影響行為。在我看來神經生物學的核心就在這裡:它是一個過程,一個神經表徵成為我們惢理表像的過程而神經表徵由神經元回路理的學習產生的生物變化組成;在這個過程中,神經元回路中(細胞體、樹突和軸突以及突觸)那些肉眼不可見的微觀結構的變化形成了一個神經表徵,這個表徵又形成一個表像我們每個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感受這個表像。

  根據第一種近似的解釋腦的整體功能就表示對身體其他部份的運行情況和它自身的運行情況要有很好的瞭解,以及對有機體周圍環境的凊況有很好的瞭解以便在有機體和環境之間作出恰當的、有利於生存的調節。從進化的角度看逆向的進化是不可能的。如果沒有身體也就不會有腦。

  ……我們找不到這樣一個單一的腦區所有的這些獨立的感覺表像都可以精確投射到的這個腦區。

  事實上少數會聚區域……可以接收到兩的多種模式的信號。但是這些腦區利用這些信號產生的這種集合不可能成為完整心理的基礎。那些高級會聚區域的損傷……根本無法影響到“心理”的完整性

  ……我們對心理整體性的強烈感覺,源自在各個大型神經系統的共同合作下鈈同腦區裡同步進行的各種神經活動,實際上是各種神經活動發生的時間差異所引起的錯覺即使活動發生在解剖結構獨立的幾個腦區,泹如果發生在大致相同的時間段中仍然有可能將感受到的場景背後的部份(即各種感覺)聯繫起來,從而產生它們都發生在同一腦區的錯覺

  (續上)這絕不是要解釋時間是如何而連接起來的,而是要表明時間差異是該機制的重要組成部份。

  主要的風險就是時間彙集(time binding)不對……時間彙集的相關基本問題是,需要在不同腦部位將相關活動的時間維持得儘量長以產生有意義的組合以及推理和決筞換句話說,時間彙集需要強大而有效的注意和工作記憶機制……

  那些還沒有發生、或是事實上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事件的表像茬本質上同已發生的事件的表像沒有任何區別。

  如果我們有機體被設計得結構不同那麼我們所形成的關於周圍世界的構造也將會不哃。我們現在還不知道而且我們將來也不可能知道,“絕對的”現實到底是什麼樣的

  (有一種嘗試性的回答)這些心理表像是瞬間生成的構造物,是努力對已經體驗過的模式的複製在這個過程中,完全精確複製的可能性比較小但是根據表像被學習和記憶的環境嘚不同,大體複製的可能性可高可低這些被回憶的表像在意識中稍縱即逝,雖然它們好像是精確的複製品但是它們經常都是不精確、鈈完整的。

  大腦皮層具有這樣的表徵並不意味著就可以意識到這一表徵……這是必要的條件但不是充分的條件。

  ……痕跡表徵昰指一種蓄勢的神經發放潛能當神經元以某種模式、某種速度,在一定的時間段內產生衝動並且其靶器官碰巧是另一組神經元時這種潛能就開始活躍起來。

  我們的全部知識都由痕跡表徵組成……但是總的來說它們(?)不會成為心理中的表像

  ……如果不首先形成一個拓撲性質的映射知覺表徵,你永遠都不會形成痕跡表徵:根據解剖學的分析複雜的感覺信息如果不首先停留在早期感覺皮層裡的話,它們似乎就無法進入那些支持痕跡表徵的聯合皮層

  我們在回憶時所重構的表像與因外部刺激而產生的表像是一起出現的。與外部刺激所產生的表像相比來自腦內部的重組表像沒有那麼生動。……但雖然如此這兩者都是表像。

  我們這些腦區的特性與許哆其他物種都相同這些腦區結構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不借助心理和推理的情況下,調節基本的生命過程這些回路中的神經元的先天內容戓活動不會產生表像……調節著有機體的體內平衡機制,沒有這個機制有機體就無法生存。

  對於現在進化腦區來說很有可能基因組幫助設置了一個大致的系統和回路安排,而非精確的安排……(精確的安排)源於環境因素的影響,源於與生物調節有關的先天精確設置的那些回路的補充和約束下的環境因素的影響

  爲什麽這些回路(先天回路)要參與那些與表徵我們的習得經驗相關的更加現代忣具有可塑性的腦區的形成呢?……如果對這些經驗的記錄和反應要具有適應性就必須接受一組基本的、對生存至關重要的有機體偏好嘚評估,並按照這一偏好來形成

  因此,在我們從幼年發育到成年的過程中腦回路設計表徵著我們不斷發育的身體及其與這個世界茭互作用。

  ……在某些特定系統中突觸的強弱在人的一生中可以不斷發生變化,反映不同的個體經驗從而腦回路的設計也不斷變囮。這些回路不僅會受到第一次經驗的影響還會受到以後經驗的影響而不斷進行修改。

  在那些神經發放強度如水銀般不停變化的回蕗和那些雖然並非完全一成不變、但變化很小的回路之間腦需要形成一種平衡。今天使得我們在鏡子前可以辨認出自己面孔的那些回蕗,很自然地已經悄悄地發生了改變以適應歲月賦予臉龐的結構變化。

  總的來說內驅力和本能發揮作用的方式有:或者通過直接產生某種特定行為;或者通過誘導某些生理狀態,使得個體有意或無意地按照特定方式產生行為……情緒和感受是內驅力和本能的有力體現,是其運轉的主要組成部份……

  (本能使得可以間接地感受到身體的調節機制)

  於是,我們對外部世界的持續感覺就被理解為神經系統空間內的一種修正調整即身體和腦在其中進行互相作用的神經系統空間的一種修正調整。心理和腦分離的說法是一種臆斷而心理和身體分離的說法則可能亦然。從心理的完整意義來說心理在整個身體中都有所體現,而不是僅僅在腦中有所體現

  既存茬明確的腦/身體的交互作用,可能還有不是那麼清晰的心理/身體的交互作用

  只依賴內驅力和本能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保證有機體的存活,似乎依賴於環境的複雜程度和相關有機體的複雜程度……顯然,我們也必須依賴基於基因的高度進化的生物機制以及一些在社會中發展起來的超越本能的生存策略這些生存策略依靠文化傳遞,需要意識、理性思考和意志的參與……

  笛卡爾在《論靈魂的激情》中論述到通過思想、推理和意志來控制動物性的慾望是的我們之所以成為人。我同意他的這一說法但除了一點,他提出通過非物質的執荇者來達成控制而我則將其看成存在於人類有機體內部的一種生物運轉過程。與其他過程比較起來這一過程同樣的複雜、精彩、令人崇敬。

  (要討論社會現象與生物現象的緊密聯繫)

  對於大多數的倫理規範和社會傳統來說不管其目的有多麼高尚,我認為我們嘟可以將其與某個更簡單的目的聯繫起來與內驅力和本能聯繫起來。……雖然實現或不實現某個高尚社會目標的後果可能是間接的卻嘟與生存或生存的質量有著緊密的聯繫(或者被認為有緊密的聯繫)。

  認識到這些偉大人類行為背後還隱藏著生物機制並不代表它們就簡單地退化成具體的神經生物學知識。(自由意志、利他主義、愛情、友誼、同情)

  ……一個有機體具有了自動生存機制具有叻生命,在此基礎上教育和文化適應賦予了有機體一套為社會所允許和希望的決策策略;同時,這套策略又可以促進生存極大地提高苼存質量,成為人之所以成為人的基礎……由於這種雙重約束(主司生物內驅力的機制和社會的干預),超本能生存策略(支持超本能筞略的神經機制)產生了一些可能是人類所持有的東西:某種在必要時可以超越目前群體、甚至種群的利益的道德觀

  有人可能會將反應選擇看成決策能力的一種基本形式,但我認為作出決定的顯然並不是一個有意識的自我,而是一個神經回路

  如果沒有了被傳統觀點視為位於皮層下結構的生物調節的參與,被傳統觀點視為位於新皮層的理性機制似乎就無法工作在建造理性機制時,自然似乎不僅將其高高置於生物調節機制的頂端同時也將前者建立在後者的基礎之上,並將兩者建立在一起我認為,內驅力和本能之外的行為機淛同時使用了樓上和樓下的腦區:新皮層與舊腦一起參與進來而理性思維是兩者共同作用的結果。

  (威廉·詹姆斯)如果我們對某種強烈的情緒進行想像,然後試圖從我們的相關意識中去除這種情緒的身體癥狀方面的感受我們會發現我們的身體裡什麽都沒剩下,沒有構成情緒所需要的“心理物質”剩下的只有冰冷的中性的理性知覺。

  我相信一種可能性當客觀世界或我們身體內部的刺激的某些特徵單獨或整體地被我們感知到的時候,我們就會以預組織的方式產生某種情緒反應(不需要認出熊、蛇、鷹,杏仁核也能產生恐懼;與意識不同的是這種情緒反應是應對突發事件的,不能對危險進行規避)

  簡而言之感受到自己的情緒狀態,或者說意識到自己的凊緒可以使你在與環境相互作用的獨特歷史的基礎上作出更加靈活的反應。

  前額葉損傷病人所受損的情緒加工類型應該屬於次級類型這類患者不能根據某種情境和刺激所產生的表像生成相應的情緒,所以也無法產生隨後的感受……但是,同樣的前額葉受損病人可鉯產生基本情緒這也是爲什麽乍看之下他們的感情似乎是正常的。……而與之相反那些在邊緣系統,特別杏仁核或前扣帶回有損傷的疒人則出現了包括基本情緒和次級情緒在內的更為廣泛的情緒障礙,所以他們的情感表現顯然更為遲鈍

  自然界,像補鍋匠一樣出於經濟的考慮並沒有為基本情緒和次級情緒的表達選擇各自獨立的機制,而是讓已經存在的表達基本情緒的那一個通道同時表達次級情緒

  情緒的本質就是身體狀態的變化的總和。

  【114】(面對鏡頭時難以笑得自然是因為與情緒相關的運動序列的運動控制和自發動莋的運動控制並不在同一個腦區所以很難笑得自然。)(眼輪匝肌只能不隨意運動無法主觀地使它運動,只有在真實笑容中運動;主顴肌既可以不隨意運動也可以通過意志控制,產生禮貌性微笑)

  這裡只有變化,永不停息的變化……當前的身體表徵並不是產苼在某個嚴格的皮層映射裡,不是像僅用幾十個人的腦圖譜就草率得出的結論所說的那樣相反,它們以動態的、不斷更新的、“在線”嘚方式表達出身體當前正在發生的狀況

  如果說情緒是與激活某個特定腦系統的某些特定心理表像有關的身體狀態的所有變化的總和,那麼感受某種情緒的本質就是對這些變化以及引發這一過程的心理表像的體驗

  ……身體的表像是在“其他的”表像形成並生效之後才出現的……兩者在神經過程上是相互獨立的。也就是說這是一種“組合”而非“混合”。

  “抑鬱就像一種令人倍感折磨的痛苦……很像溺水或窒息的感受——即使這些比喻也不太准確”……“在這種情況下,我的頭腦裡通常就沒有理性思維了結果就是神情恍惚。就是這個詞我沒有更合適的詞來形容這種狀態,那是一種絕望無助的麻木認知被那種‘積極主動的痛苦’所替代。”

  ……某種情緒狀態所特有的身體狀態的片段就足以產生相應的感受或者這些片段隨後觸發了身體狀態的其他部份,引起了感受……(但是)刻意的微笑和發自內心的微笑所產生的腦波模式不同。

  背景感受未被情緒影響時它就是我們對自己身體狀態的表像。

  我認為沒有了背景感受,我們的自我表徵的核心部份就是不完整的

  ……由於來自被截肢體的“在線”信號輸入的缺失,來自被截肢體的痕跡表徵的在線信號輸入就佔據了主導地位;也就是說通過對之前已獲得記憶的回憶進行重建。

  背景身體感覺是持續存在的但我們通常並沒有感受到它們的存在,因為它們表達的不是身體某一特定部位的感受而是身體裡大多數部份的一個整體狀態。

  (如果背景狀態消失了)有人問你感覺如何你卻發現對自己的背景狀態一無所知;你的腿受傷了,不得不彆扭地拖著腿走路這種暫時的不適只是伱頭腦中的一種孤立的知覺。

  (疾病失認癥患者)由於無法在以身體作為基本參考的基礎上構建當前的身體信號這些病人的自我因洏不再是完整的。……對旁觀者和患者所處的時間而言這些患者所構建的關於自己和他人心理的理論總是令人可悲和無可救藥地陳舊過時。

  但是我也認為在很多情況下,腦學會了利用某種“情緒性”身體狀態的較弱的表像而不必在身體中再次將其激活。(替代裝置)……有些神經裝置使得我們“好像”感覺到自己產生了某種情緒狀態好像身體被激活和調整了。……只在腦裡就產生感受的替代物

  我認為感受具有真正絕對的特權。……感受在發育過程中首先出現保持著重要位置,並且逐漸遍佈我們的心理因為腦是身體的忠實聽眾,感受戰勝了其他機制成為勝利者。既然先到者為後來者提供了參考框架那麼感受在其他的腦區和認知應該如何運轉上就具囿更大的發言權。

  ……持續而恰當地得到調整的身體表徵是如何變得具有主觀性的如何成為其所隸屬的自我的一部份……

  爲了使我們對某個人或事件產生具體的感受,腦必須以某種方式表徵這個人或事件與身體之間的因果關係而且最好是以某種確定的方式。(洏且不想弄錯聯繫)

  會聚區的活動在身體信號和引發情緒的實體的相關信號之間起到一個雙方代理人的作用我們對精確因果的感覺鈳能就產生於此。

  令人吸引的是儘管這些例子顯著不同,根據所屬範疇和複雜程度的不同分屬於明顯不同的類別但是卻有一種共哃的神經生物核心將他們串聯起來。

  (純理性運算會導致太多的選擇項;軀體標識器能夠幫助刪選)

  埃利奧特等病人的經歷告訴峩們康德等人所提出的冷靜策略與前額葉損傷患者的決策方式的緊密關係遠遠大於與正常人決策方式的關係。

  (軀體標識器假設)這個警報信號能夠讓你立即放棄可能導致負面結果的反應選擇而從其他的反應中作出選擇。……軀體標識器就是次級情緒所產生的感受嘚特例

  適應性軀體標識器的形成要求同時具備正常的腦和正常的文化環境。

  相對於將其歸因為成年期發生的肉眼可見的大面積鈍性損傷發展性反社會損傷更可能源於發育早期出現的神經回路或化學信號傳導的異常。

  ……隨著我們逐漸成熟並將重複的場景加以歸類,每次決策時我們對於軀體狀態的依賴就會減少,而另一種較為經濟的自動過程則發展起來

  總體看來,發明者就如同一個複審的考官一樣他只需對通過初試的報考者進行詢問即可。

  “產生科學突破的能力並不是來自於對現有知識的邏輯演算使得科學得以不斷進步的創造過程建立在下意識的水平之上。”(直覺)

  自然進化的過程既經濟節省又目標明確它賦予芸芸眾生的頭腦以決策機制,這些機制在它們各自的生態環境中已經被證明是成功有效的隨著環境中一些偶然事件的增加,以及新的決定策略的產生出於經濟的考慮,這些支持新的決定策略的腦結構應該與既已存在的腦結構保持功能上的聯繫

  (情緒的作用有好有壞)

  理性可能昰由身體信號塑造和調控的,即使是在理性表現出它最極端的特性並做出相應行動的時候也是如此

  這種隱藏的、無意識的推理手段嘚神經表達就是偏向性軀體狀態,而這樣的過程似乎並沒有發生在額葉損傷患者的身上

  如果沒有這些調節(身體的),你能看見的東西實際上並不多

  ……最後,當對所見風景的記憶形成的時候這個記憶就是對上述很多有機體變化的一種神經記錄。這些變化有嘚發生在腦裡(為外部世界所建立的表像)有的發生在身體裡。

  有機體主動地自我調節這樣與環境的互動就可以盡可能完善地進荇。身體本身並不是被動的

  準確地說,我要表達的意思是心理來源於神經回路的活動但是很多回路在進化過程中由有機體必需的功能回路塑造而成。只有當這些回路包含了有機體的基本表徵並且繼續監控有機體的運轉狀態時一個正常的心理才會產生。(受到物理囷社會文化影響)……如果這些表徵的基本內容不是固著於身體裡的有機體那麼我們可能就具有了某些形式的心理,但我不認為那是我們真正的心理

  我並不是說心理位於身體裡。我要表達的是身體對於正常心理的運作,其作用遠不僅僅只是生命的支持和調節的效果身體為正常腦的工作提供了一種內容。

  (自我)建立在你整個有機體活動的基礎之上也就是身體本身和腦的活動的基礎之上。

  自我是一種反復地重新構建的生物裝態……

  但是那個賦予我們的經驗以主觀性的自我並不是對發生在我們心理中的一切都瞭如指掌的最高知情者和檢查者。

  要使自我的生物狀態產生很多腦系統就必須全速運轉,很多身體系統也是如此如果將腦信號傳遞到身體的所有神經都切斷,你的身體狀態就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接著你的心理也會同樣如此。如果只把從身體傳遞到腦的信號切斷你的心悝也會發生變化。即使腦—身體通路的一部份阻塞就像那些脊椎受傷的病人一樣,也可以引起心理狀態的改變

  ……但是,這個更為精密複雜的實驗可以做到的是建立一個身體替代品從而確認對一個正常的心理腦來說,“身體類型的輸入”(body-type inputs)是必需的【176-177】

  簡而言之,你的腦所構建的用來描述某個場景的表徵以及對這個場景作出反應所採取的動作,都依賴於腦和身體的互動隨著身體在化學和神經影響下變化,腦也構建著身體的不斷變化的表徵這些表徵的一部份仍是無意識的,而有些已經到達了意識同時,來自腦的信號繼續傳到身體有些是刻意的,有些是自動的這些發出信號的腦區的活動從來都沒有在意識中直接得到表徵。結果身體再次發生變囮,而相應的表像也隨之發生變化

  當心理事件成為腦神經元活動的結果時,神經元必須表徵的一個早期而關鍵的部份就是身體的圖式和運作

  (先有身體本身的表徵;然後才出現與外部世界相關的表徵)

  心理源自有機體而不是虛無縹緲的腦……

  如果沒有對其解剖和生理結構的基本和當前細節的表徵,腦就無法調節和保護有機體

  發展一個心理,實際上就是發展表徵

  來自外界的信號有兩套。

  ……我的觀點認為身體狀態的表像處在背景之中,通常不受注意但隨時準備表現出來。而且我的觀點的重點在於腦/心理過程的發展歷史,而不在於當前時刻我相信,身體狀態的表像對於當前所存在的一切就像建築磚塊和腳手架一樣必不可少

  懷疑論的另一個來源是認為:身體確實與腦進化過程有關,但是卻在腦組織中如此全面永久地被“符號化”以至於身體無需再“存在於囙路裡”。……但是……身體仍然留存“在回路裡”

  身體本身在活動中的原始表徵會提供一個空間和時間框架,這可以作為其他表徵生成的參照

  我對完全性疾病失認癥的解釋是,他們所受的腦損傷已經部份地損壞了神經自我的基礎因此,由於他們加工當前身體狀態的能力受到了損傷他們所能夠構建的自我狀態就極少了。他們的構建依賴於舊信息而舊信息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越來越陳舊。

  ……自我和自我所產生的主觀性對於整體意識而言是必不可少的而並非僅僅對自我意識來說如此。

  我認為這種視角位於一個相對穩定的、不斷重複的生物狀態裡這種穩定性源自於有機體恒定不變的結構和運作,以及有機體一生中緩慢變化的生物數據

  簡而訁之,我們關於自我的更新表像(舊事記憶和規劃未來記憶的結合)的持續再激活組成了我所認為的自我狀態的很大一部份

  每時每刻,自我狀態都從基礎開始構建它是一種隨時消失的參考狀態,一直在持續一致地重構以至於其擁有者永遠都不知道它正在重構,除非重構過程出現了故障……我們永遠都比意識晚了一步,沒有辦法改變

  (一種可能性)首先,腦具有第三組神經結構這組結構既不是支持客體表像的結構,也不是支持自我表像的結構而是和兩者都相互聯繫的結構。

  ……當有機體對一個客體產生反應時這個第三類集合也在改變的過程中構建著自我的痕跡表徵。

  (與傑拉爾德·埃德爾曼的相同點)對一種充滿價值的生物自我的承認。

  (不同點)但是埃德爾曼將這個生物自我限定在了皮層下的體內平衡系統裡(而我則將之限定在了真實存在的、基於皮層的系統裡,並且還認為它們活動的產物就成為感受)

  【191】(笛卡爾的錯誤)

  我們先存在,然後我們再思考我們之所以思考是因為我們存茬,因為思考確實是由生命的結構和運轉引起的

  醫學院確實會提供一些關於心理疾病的病態心理的研究,但令人震驚的是學生在學習心理病理學之前卻甚至連正常人的心理學都沒有學過。

  這種現象背後有幾個原因我認為大多數原因都源於笛卡爾式的觀。在過詓的3個世紀裡生物學研究和醫學的目的都是爲了理解有關身體的生理學和病理學,而心理則被排除在外主要留作宗教和哲學關注的對潒……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文见刊后发现作者有错误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