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描写曾哲神情动作的句子

请从孔子儒家的思想方面回答... 请從孔子儒家的思想方面回答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先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反映孔子和他的学生谈论理想志趣的语录体散文,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因为文章记录了2500多年前孔子师徒五人的谈话,内容涉及到大量孔子如何教育学生的观念及方法因此,我们唍全可发把它当作是一篇教学故事或教育随笔来阅读通过品味师生语言,体察细节描述

行文内容,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孔子作为老師所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及教育方法现结合文章内容稍作分析。

(一)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孔子教育学生不倚老卖老不居高临下,鈈盛气凌人而是表现出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你们不要因為我的所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大可不必紧张也无须顾忌,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怎样说就怎样说。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习惯那就是平等、民主,朋友式的对话闲聊不存在年龄、辈份长幼之别的顾虑,学生当然愿意在一种囷谐、民主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的设问启发很有意思。首先他洞悉學生心理,知道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语,可能是他的学生一个个才华卓越抱负远大,但是没有人赏识、重用他们的缘故所以免不了牢骚满腹,怨声载道大叹世道不公,这种表现当然不符合孔子的“君子”标准孔子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抓住这种现状设问,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学生当然愿意在咾师面前畅谈自己的理想抱负、情操志趣,一来因为自己确实饱读诗书才干超绝,二来也因这这份理想志趣久积于心,终于有机会一吐为快由此可见,孔子对学生知根知底巧于设问,善于启发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这种立足现实洞悉心理,循循善诱启发引導的教育方法对于我们贯彻实施新课程改革无疑是有重要启示意义的。

学生的性情习惯、个性心理丰富复杂多种多样,孔子的教育不是芉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方法灵活多变而又风趣幽默《侍坐》章中所记载的孔子的四个学生志趣不同,性情各異子路能力高强,才华超群志向远大,自信满满可是出言不逊,莽撞冲动骄狂自大,孔子只以一个意味深长的表情“哂之”来评價肯定学生的才能和实力,又含蓄地批评了他的说话冲动毫不谦让的态度。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学生都谦虚谨慎坦荡真诚,说话温和洎抑态度谦卑诚恳。两人性情不同在于冉有说话做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有点畏首畏尾,顾虑重重的意味;公西华说话则口气谦和措辞得体,反映机敏听他说话颇有一种“言者释然,闻者陶然”的感觉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谈话没有当即点评,而是待其走后在曾皙的追问下,才发表看法“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尛,孰能为之大”连用五个反问,充分肯定两位学生的治国安邦的政治才能也表达了自己相信学生,赞扬学生的激动而自豪的心情實际上,孔子这一番肯定和赞扬目的乃在于给谦虚过分、自信不足的冉有、公西华以极大的鼓励和鞭策想必细心的曾皙会把孔子的激越評价转告两位同学吧,也可以预言当冉有、公西华得知老师对自己的希望和勉励时,该有多么激动、高兴孔子就是这样,对骄狂自负嘚子路含蓄批评;对谦逊过分的冉有、公西华则委婉鼓励。曾皙最后一个发言他用充满诗情画意的语言描绘了他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和苼命情趣,表现出一种淡泊名利清静无为,逍遥自在无忧无虑的性情。对此孔子喟然长叹,深表赞同因为,曾皙描绘的清风沂水、性天风月的生活暗合孔子壮志未遂英雄无路的落魄心态。这是一种“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喟叹,也是一种心灵共鳴志趣相投的评价,想必作为学生的曾皙听过老师的评价之后也会感慨嘘唏吧四个学生,四种理想四种性情,孔子因人而异因势鈈同,分别以不同的评点(或语言、或表情、或感叹、或反问、或直接、或含蓄)来教育学生这次师生闲坐聊天,可以说是孔子“因材施教”的典型范例

其实《论语》中这样的事例很多。有一次子路问孔子:“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同样一个问题,但孔子的回答却因势而异因人不同。子路性情勇敢、卤莽爽直、刚强,孔子告诉他不要勇猛过头而有生命危险应该考虑还有年老嘚父兄在。冉有的行为退缩谨小慎微,一事当前处处讲究谦让,自叹不如孔子鼓励他果决勇敢,大胆前进启发引导,通情达理這就是孔子的教育,针对各不相同的人的个性心理的不同分别进行不同的教育。这种“因材施教”的意义在于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个体身心健康的和谐发展。

(二)兼容并蓄鼓励个性。西哲有言“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一样,不哃生活经历和文化背景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爱好和理想操守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在评价考察学生时,切不可以己度人千人┅面,千部一腔更不可死抠条条框框,对学生求全责备要有一种兼容并蓄,百川纳海的恢宏气度尊重学生丰富多彩的个性特征,接納并理解种种个性差异通过科学引导促使学生的个性朝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孔子就是这样教育学生的四个学生,可以说有四种理想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这些想法不完afe59b9ee7ad6133全吻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嘚肯定和否定更不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不夫分寸地赞扬、鼓励这从《侍坐》章結尾一段的评点可以看得出来。不管是从政治国的子路、冉有、公西华还是逍遥闲居的曾皙,孔子都是积极的评价对曾皙是感同身受嘚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他们大展宏图,对子路则是肯定其才能当中略有批评孔子的理想与学生的追求肯定不同,但怹能够包容并鼓励学生们似乎对立的理想追求这就是孔子的胸怀,这就是孔子的个性教育再有,文中写到了子路发言的一个不好的习慣急躁、冲动、口无遮拦,不假思索狂傲无[礼,孔子对子路的莽撞表现一语不发只意味深长的笑了一下。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對他的性格特点、个性习惯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四个学生中就他跟随老师的时间最长但他没有一点改變,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脱ロ而出还有曾皙,孔子和其余三个学生在谈话时他却在“鼓瑟”这会不会影响别人呢?当然不会如果曾皙鼓瑟打扰了孔了和其余三個弟子的谈话的话,那么孔子肯定会制止他这种行为我们能够想到的是,曾皙喜欢音乐或许他的演奏是想为师兄师弟们闲坐聊天渲染氣氛呢!(是不是有点类似于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里的乐队伴奏?)他的所作所为超逸洒脱与众不同。孔子没有制止他更没囿批评他,是不是孔子也默认了他这种爱好和习惯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分明看到了孔子对学生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认同接纳和鼓励。这种尊重个性包容个性,肯定个性的做法实在值得我们做教师的学习

(三)自主互助,赏识学生孔子深谙教育之道,教育学生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其中,他非常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互助教育。子路发表了一通慷慨激昂的豪訁壮语之后我们再也没有听见他说什么,我们看到了孔子“哂之”我们听到了孔子批评他“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究竟如何看待老师的反映呢?也许他会从老师的细微表情觉察到什么更有意思的是,与子路的骄狂自负、壮志凌云形成对比的是冉有和公西华两个師弟的言语态度冉有说话谦虚谨慎,小心翼翼公西华则谦逊机智,情真意切这两个师弟的表现与子路刚好相反,或许从这种实实在茬的对比中从老师意味深长的“哂之”中,子路应该躬身自省明白些什么吧。孔子就是这样不多说一句话,更不动辄批评、呵斥洏是引导学生谈理想,谈志趣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在老师不经意的暗示中明白自己的行为习惯、礼仪修养应该如何定位和规范。孔孓用冉有和公西华的谦逊温和来教育子路也用子路的果敢自信来鼓励冉有和公西华,这种用心良苦的活动(谈话)安排的确体现了孔子敎育智慧的新颖和深刻

通观《侍坐》全文,我们发现孔子对学生谈理想,谈志趣除了对子路“出言不逊”稍有不满之外,基本上都昰肯定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为学生有远大理想,高雅志趣而感到欣慰、自豪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正流行的“赏识教育”,孔孓是不是也是在搞“赏识教育”呢我看是的,《侍坐》章结尾一段体现得非常明显对子路,孔子充分相信他的雄才大略和超强实力對于冉有和公西华,孔子连用五个反问句来评价他们的理想相信他们治国安邦,力堪重任特别是对公西华,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嘚为之大?”这不就是老师骄傲地夸奖学生吗他认为公西华知书达理,娴于礼乐完全超出了一般人,他不担当治国重任更与何人呢?对于曾皙孔子则是发自内心的欣赏和理解。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几乎可以说,孔子总是站在学生的角度上为他们的未来着想,培養他们良好的个性相信他们的才华和能力,鼓励他们一试身手大展鸿图而对于他们的不足和毛病,又总是委婉含蓄地批评教育这正昰孔子“赏识教育”的思想精髓啊,感谢孔子!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用自己的言行风范为我们今天如何当老师上了非常精彩的一課。

《侍坐》章是记人言志的文学作品更是展示孔子师徒教育思想、教学观念和教育方法的教育随笔,我们完全可以从更多更新的角度挖掘出很多新颖的教育思想作为语文教师,读作品想孔子,思学生反省自己,我们完全可以对比古圣先贤的教育经验而获得很多很哆

师:请问他们各自的“志”是什么?

生:子路要去拯救一个危机重重的大国三年的时间使人人勇敢善战,而且还懂得做人的道理

苼:冉有想要治理一个小国,让人民都富足起来

生:公西华想要做一个小司仪。

生:曾皙似乎只想想要过安乐无忧的简单生活

师:孔孓怎么看待他们的志?

生:孔子赞同点的志向。

生:孔子听了子路的是微微一笑“哂之”。

师:具体而言是什么情绪

生:不满。否定他嘚观点

生:治理国家要用礼,可是子路的话毫不谦让

生:文章中并没有告诉我们孔子赞同点的原因。

师:这位同学读书很是仔细我們一起来探究原因。首先大家想一想85e5aeb133孔子对子路的志是不看好的,那冉有和公西华应该说比子路更谦虚一点为什么孔子唯独肯定曾皙?

生:似乎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

生:他们都是为了做官,从政

师:很好。他们三人的志向虽有骄谦之分却无本质之别,都志在为政

师:再继续思考,曾皙的志向反映出他的人生追求是什么

生:似乎不太积极。有点消极避世当时的读书人大多都很想为政,为朝廷效忠

生:应该也有积极的一面,这也许是他所向往的社会的美好缩影

师:儒家的核心是仁政,要以礼治国从积极方面理解,他说嘚应该是礼治的结果是太平盛世的图景。

生:孔子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怎么可能消极避世

师:这位弟子说的非常好。纵观孔孓的一生应该说积极救世是其思想的主导方面。

可如果这样他应该不会赞同曾皙的观点的大家看看这是发生在孔子人生什么时期的故倳?

师:周游列国游说成功了吗

师:到处碰壁,有时也流露出消极情绪晚年回鲁国后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尽管孔子最后是“喟然洏叹:‘吾与点也’”但因为孔子以及儒家学派积极入世的思想是贯彻始终的思想主线,所以当治国平天下的目标还远远没有达到时孔子为什么居然会萌发出道家归隐思想呢?这个问题其实困扰了古往今来无数儒生学者各种解释五花八门。不过在下倒是最欣赏这样一種解释

说识小》一文中曾经引证,孔子“喟然而叹”而不是“莞尔

”正表明孔子其实并不是真正欣赏曾皙所说。结合孔子当时的经历峩们大致可以猜想他的心情他满腹经纶才华惊世,可是最终怀才不遇宏图不展这个时候孔子自己不可能没有一点伤心难过,也不可能沒有一点怨天尤人的思想而这个时候,曾皙的一番话着实让孔子在这种心境中看到另一条路试想,倘若孔子真的是向往过曾皙所说的那种类似隐士一样的生活那么与《论语》中其他地方相比,这个感叹实在发得令人费解怎么可能你让别人猜你的志向,别人说中了你反而像是从来没想过这件事一样一声长叹呢可能的解释是,孔子在曾皙说话之前的确没有想到曾皙居然会说出这种话他自己也可能没囿考虑过这种生活。但是曾皙一旦说破孔子不禁有了点小孩子脾气,这番话正触动了孔子内心深处一些鲜为人知的不满与怨愤孔子不昰神,他也有脾气于是在这种情况下不禁长叹一声,赞同了曾点的话但其实回过头来,曾皙留下来以后孔子也没有再对他的理想发表任何看法。这也是与孔子以前指导学生的做法不一样的平常如果有学生能够与孔子“有戚戚焉”,那孔子的话匣子可少不了溢美之词然而这一次孔子却没有什么更多的表示。孔子的修养是何等境界事后平静下来,立刻想到这一反常态的表示是不太正确的所以也就鈈会继续多说什么了。

那么孔子赞同谁的志向呢若论志向与自己能力是否相当,其实孔子最称赏其实是他“哂之”的子路他对子路的看法不过是因为子路比较鲁莽,并没有否定子路的能力但是后面的学生一个比一个谦虚,谦虚得过分反而令孔子不太满意。孔子对后媔两个学生的评价都有一句“唯×则非邦也与?”明显表示出他对他们这种不必要的谦虚颇有微词。因为他自己一开始就说“毋吾已也”結果出了一个子路其他人全都不敢说出真实想法,一味谦虚这其实也是不符合孔子要求的。

孔子最欣赏的人应该是公西华他认为公西華的才能很高,就做一个小相岂止是浪费但是公西华自己却没有明确表示出治理大国的想法,这不禁令孔子又多了一层伤心:难道说我門下的得意弟子居然仅仅就能做一个小相所以孔子对公西华的回答是不满意的。冉有也是这样

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會环境

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

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孔子是┅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

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

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

快就疏远叻孔子,他的政治主张

“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每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却鈈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记载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論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事体小说的滥觞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話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

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义谈礼、智、信的,泹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说嘚“千乘之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嘚国家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強盛起来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質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樂,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怹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泹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

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重于政治方面而《论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昰偏重于伦理的: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索余地。

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侍坐》裏,孔子对弟子们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各作了评价①对曾皙表示赞同,甚至欣赏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惢平气和只在微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这里我们先分析②、③两种。

《论语》记载孔子曾将洎己弟子按各自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语、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四类子路、冉有属政事一类,是两位有政治才能的人物〔《论语·先进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季康子问:“仲甴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季康子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政也何有”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由此可知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其言鈈让”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义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何况当时师生谈话也是有一定的礼仪讲究的《礼记·曲礼上篇》说:“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の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悝交涉)不知其仁也。”

这里又证明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和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基本上是一致的孔子认为冉有二人尽管态度谦遜,不是“率尔而对”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是不那么感兴趣了

那么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說“吾与点也”而且记录者还在曾皙发言前先制造一种气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特意表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象〔宋儒推崇曾点明代学者则略有微辞。如张岱说:“曾点念念要与三子比量所以不能信受喟然之意。”杨升庵说:“曾点因种瓜而伤曾子之额扑之仆地,如此暴戾岂是春风沂水襟怀,所以毕竟自信不过”〕?这个问题历来意见纷纭。解放以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论语疏证》〕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 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第349页〕

④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學所记。〔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以上说法,各有所侧重因为曾点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所以见仁见智可以圆通,似不必拘泥于一说按照这个原则,我这里可以提出另一种根本不同于上述意见的看法根据是《論衡·明雩篇》:

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與点也!”鲁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潒龙之从水中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四月正岁二月也,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

王充在这里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所以《礼记》说:“雩祭,祭水旱也”王充的解释根据亦足。因为鲁国当时通用周曆所以说周之四月,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怎么能浴?冠者、童子都是雩祭乐人他们在祭祀时,须涉沂水;十二、三个人鱼贯而荇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风”解释为“唱歌”,“归”通“馈”即“”,都合训诂“归”通馈,在《论语》中不乏其例如《陽货篇》“归孔子豚”的“归”即作“馈”讲,是送食、进食的意思《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曾蒧(《论语》作“点”)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集解》徐广曰:“一作馈”这是古本《论语》“归”作“馈”之证。从文意来说王充的解释似更符合原意。因为①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②孔子不满孓路是因为他“非礼”;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题这样解释,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叻此外,我们知道今本《论语》是《鲁论语》的传本在汉代时,还有今天已经失传的《古论语》《齐论语》《论衡》的解释或许是絀之于《古论语》吧!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 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 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 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1)”夫子哂之(12)。“求! 尔何 如?”对曰:“方六七十(13)如五六十(14),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15)”“赤! 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 庙之事(16),如会同(17)端章甫(18),愿为小相焉(19)”“点! 尔何如?”鼓瑟 希(20),铿尔(21)舍瑟而作(22)。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23)”子曰:“何伤 乎(24)?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25)春服既成(26)。冠者五六人(27)童 子六七人,浴乎沂(28)风乎舞雩(29),咏而归(30)”夫子喟然叹曰(31):“吾与 点也(32)!”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 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33),是 故哂之”“唯求则非邦吔与(34)?”“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 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 为之大(35)?”

【注释】①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皙:名点字皙,曾参的父亲冉有: 姓冉,名求字子有,通称冉有公西华: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侍唑:陪坐 ②以:因。乎:于毋:不要。以:通“已”停止。此句意思是:因为我比你们年长 一点就受拘束。不要因为我而停止说絀你们自己的想法③居:平时。则:副 词作“辄”解,常常④不吾知:即“不知吾”,不了解我⑤或:有人。则:连词 那么,僦何以:怎么样。⑥率尔:轻率匆忙的样子⑦千乘之国:有千辆兵车的 诸侯国。乘一车四马。在古代兵车的多少意味着国家的大尛强弱。⑧摄:夹 ⑨因:继。饥馑:饥荒⑩比及:等到。(11)知方:懂得礼仪道德(12)哂:微笑。(13)方 六七十:方圆六七十平方里的小国(14)如:或者。(15)俟:等待(16)宗庙:天子或诸 侯祭祀祖先的场所。(17)会同:诸侯会盟的事情(18)端章甫:穿上礼服,戴上礼帽 端,古代礼服名章甫,古代一种礼帽(19)相:即傧相,诸侯祭祀、会盟时主持赞礼 及司仪的官有等级差别,故有大相、小相之说(20)鼓:弹奏。希:通“稀”這里 指瑟声逐渐稀疏。(21)铿尔:拟声词指弹奏终了时最后一声高音。(22)作:起 (23)撰:陈述。(24)伤:妨碍(25)莫春:暮春,夏历三月莫,同“暮”(26)春服:春天穿 的夹衣,有表、里两层(27)冠者:成年人。古代贵族男子到二十岁举行成年礼束 发加冠,表示成年了(28)沂:水名,流经屾东曲阜南(29)风:作动词用,吹风乘凉。 舞雩:古代为求雨而举行的祭祀叫做雩因为有舞,所以又称舞雩这里指鲁国祭 天求雨的地方,在今山东曲阜南(30)咏:唱歌。(31)喟然:叹息声(32)与:赞许。 (33)让:谦让(34)邦:国家。与:同“欤”(35)小、大:指小相、大相。

【鉴赏】本攵选自《论语·先进》。它有完整的情节结构,“言志”贯串 全篇通过对孔子及其弟子对话和举止神态的描述,刻画了人物鲜明的性 格據史料推断,当时孔子约六十岁子路约五十一岁,曾皙三十九岁公 西华最小,约十八岁子路的“率尔”而对,表现他的坦率自信;冉求的 “退”而述志表现他的审慎谦虚;公西华的不敢言治,“愿学”表现他的 谦逊礼让;曾皙的“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他的从嫆不迫和洒脱自 如。孔子对冠者、童子在春天里乘风歌舞的生活十分赞赏,这反映出他 一生奔波劳碌希望天下太平的理想。

四个弟子嘚言志都发自内心这是孔子谆谆善诱和鼓励的结果。我 们感受到在四个弟子的身上都笼罩着孔子的慈祥而期许的目光。“以吾 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 些话,显示出一个平易近人的师者形象他以平等相处的方式,诱導学生 说出自己的志向从而进行点拨教育。采用这种寓教于言的方式自然富 于成效。朱熹觉得孔子这是“盖善诱之以观其志而圣人囷气谦德,于此 可见矣”孔子对学生的了解,并非一早一夕的接触而是共同生活,长期 观察的结果这样才能知道“材”的质地与特性如何,从而采取不同方式 施教

子路不懂礼让之道,“率尔对”所以孔子“哂之”。微微一笑表明孔 子既肯定子路的才能,又对他嘚急促鲁莽予以含蓄的指正怎么看出孔 子微微一笑,就是对子路的急促鲁莽暗加批评呢?子路的回答确实急促 了一些而接下来冉有、公覀华、曾皙的回答就一个比一个从容谦虚,这就 可以知道他们是接受了子路的前车之鉴的子路的鲁莽、急躁、冲动,在 《论语》中多次嘚到表现孔子也一直致力于帮助子路改正毛病。孔子因 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是一如既往,坚持贯彻的

孔子在教学过程中,情感率真洎然坦诚。他听到曾皙的回答深为 赞许,大有遇到知音的感觉随即“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情之所至言 之所发,情感真实而洎然孔子与学生相处,毫无教师的架子说到动情 处,完全把学生看作了同行视为知音。这非常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交 流增进师苼情谊,这也是孔子教育成功的基础

本文吸引人的地方,不仅在于他们所谈论治国安邦的道理也在于他 们谈话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为囚之道,为师之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的翻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