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胡人是鲜卑族吗哪里人

中国古代五大美男之独孤信 胡人帅哥独孤信简介
中国古代五大美男之独孤信 胡人帅哥独孤信简介
  中国古代五大美男之独孤:独孤信是时的一个著名的帅哥,时期云中(今大同)人。他出生在一个鲜卑小部落的酋长之家,原名独孤如愿。父亲独孤库英勇豪爽,当地民众无不敬服他,母亲费连氏也是贵族出身,大概是因为优生优育吧,他们的儿子也是一表人才,风度翩翩,史称他“美容仪,善骑射”。  关于他最有名的传说是这样的:有一天,独孤信骑马到城外打猎,回家时晚风猎猎,吹歪了帽子,牵黄擎苍,鲜衣怒马,这场景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酷。第二天,满城的男子都歪戴着帽子。从此以后就有了这样一个说法:侧帽风流独孤信。  在草原上长大的男人,特别是在乱世,大多会出现在沙场,独孤信当然也不例外,而且战功赫赫。他初投葛荣帐下时还非常年轻,年轻人爱漂亮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在军中,人们时时能看到穿着奇特服饰的独孤信,这种另类打扮为其挣得了一个美名:“独孤郎”。  在魏分东西之际毅然舍家为国,独孤信选择了西魏。此后,他苦苦跟随达几十年之久,为他出生入死,屡建奇功,竭诚尽忠。  正是在独孤信这样一批英雄豪杰的鼎力相助之下,宇文泰的势力不断增大,羽翼日渐丰满,使得西魏政权最终瓦解,宇文氏建立了自己的天下。独孤信也因此从西魏末相变为北周开国元勋,先后历任别将、员外散骑侍郎、新野郡守、荆州防城大都督、武卫将军、浮阳郡长、卫大将军、都督三荆军事兼尚书右仆射、荆州刺史、车骑大将军、河内郡公、陇右十州大都督、秦州刺史、加授太子太保、大司马、柱国大将军。  只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同历史上众多的开国元老一样,独孤信虽辛苦一生,功勋卓著,竟不得善终。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虽官爵累加,权力却被架空,到北周开国之际,竟被迫饮鸩自尽,溘然逝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相关专题: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雍正和很多臣子之间的关系,都和他跟年羹尧之间的关系一样,有善始,但是没有善终,而
陆压道人飘飘然来到西岐芦蓬,献上钉头七箭书。姜子牙按照随附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的指示
乾隆生前一共有过两个皇后。第一个皇后富察氏,是他还是宝亲王时的嫡福晋,乾隆二年被
  大凡提及被取消某某考试中第一的资格,人们立刻就会联想到这个人是否作弊了,或是
厕神,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司厕之神,简单来讲就是厕所女神。主要供奉戚姑,戚姑即汉高祖
  韩信(约公元前231年-前196年),汉族,淮阴(原江苏省淮阴县,今淮安市淮
  唐玄宗由于辉煌的&开元盛世&和浪漫的李杨爱情故事而流芳千古,世人对这个有才的
对曹雪芹的评价:曹雪芹的一生,是不寻常的,坎坷困顿而又光辉灿烂。他讨人喜欢,受人
  正所谓文治武功,与选拔经国治世人才的&文举&相对,武举是科举制中冠以&武&事
  宋江是水浒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一部水浒在宋江身上花费的笔墨最多,无论是政府官
就在明朝复兴形势一片大好之际,南明朝廷的内讧又开始了。郑彩想架空朱以海,进而取得
  在电视剧《聚宝盆》里,张卫健饰演的沈万三,从一个吃不饱饭的穷孩子成长为一代巨
  杀人于无影无踪之间,慈禧害死光绪皇帝到底用的是什么毒药?
中国的历史上,
  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日&日),清朝第
  &武松打虎&的故事家喻户晓,很多人知道这是小说虚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清
  古往今来,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中西方文化与经贸的重要通道,在我国几乎家喻户晓。然
  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古代时期与世界的其他地区进行经济往来以及文化交流的一条海
  据英国《每日邮报》网站报道,这两具干尸是由秘鲁东南部库斯科一家博物馆的工作人
  刘备的亲人是没有几个的,小时候父亲就死了,依靠会点手艺活的母亲度日。刘备早年
  珍妃容貌出众,性格中有那么些傲气,颇通文史,备受皇帝宠爱。光绪二十年,慈禧万
 同治帝当政之时,慈禧把持朝纲,同治敢怒不敢言,心情十分烦闷。于是在小太监的怂恿
  清朝皇帝的后妃主要来源于秀女,从顺治皇帝开始,清朝就形成了独特的&选秀女制度
  勒班陀海战发生于1571年,其作战一方是由西班牙王国、教皇国及热那亚共和国等
  在对番吾之战简介之前,先来介绍一下当时秦、赵两国的形势。自从秦王嬴政即位之后
  钟离之战也被称为邵阳之役。这场战役发生的地点以钟离城和附近的邵阳洲为主。钟离
  公元前二百二十五年在古罗马征服南部高卢地区之时曾经发动过一次战役,这次战役被
  胡斯战争简介上提到胡斯战争又被称为是捷克农民战争,这是欧洲历史上时间最长,也
  古美吉多战役的结果以埃及的胜利而告终,图特摩斯三世率领埃及军队在美吉多城附近
  兖州之战是三国时期曹操和吕布发起的一场著名战役。相关史书都有记载关于兖州之战
  祖鲁战争简介,我们这里所说的祖鲁战争指的是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眀越战争简介上提到眀越战争是中国明朝和越南胡朝之间的战争,战争发生在公元14
  大同盟战争,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其位的时候的第三场重要战争,这场战争是因为路
  奥土战争过程也是非常的曲折艰辛,持续了那么长时间的一场战争,单从时间上来说就
  在物欲横流、婚姻岌岌可危的今天,很多遭到配偶背叛的主妇,愤而将小说电影中的常
  翻开厚重的历史,四大美女可闭月羞花,沉鱼落雁。女皇武则天更是文治武功卓绝,安
  大多数妖怪似乎都想吃唐僧肉,但有一个奇怪现象令人深思,就是他们即使捉到唐僧,
  古代贵族的离婚,有一定的仪式,《礼记》中记载,不但有夫出妻的仪式,也有妻出夫
  唐玄宗由于辉煌的&开元盛世&和浪漫的李杨爱情故事而流芳千古,世人对这个有才的
  慈禧太后,姓叶赫那拉。满洲镶蓝旗人,后抬旗入镶黄旗,安徽宁池广太道惠征之女。
  在科举中胜出的古代&精英&们,都经过了层层的筛选,最终能站在殿试的考场上已经
  导读:如今,当人们为了做成一件事,却苦于自己资源不足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寻找
  站在渊德公庙前,北望岠山,三峰相拥,四水归一。  就在这三峰四水之中有一块平
  水浒传里,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其中印象深刻的人多,尽管不喜欢宋江,可是对宋
  赵飞燕,太瘦!瘦得无法排卵!赵飞燕原名宜主,色情狂汉成帝刘骜的婕妤、皇后,班
  很多人都知道枚乘是西汉时期伟大而著名的文学家,辞赋家。他所作的《七发》开创了
  马均出生于咸阳,他是三国时期颇负盛名的科学家,有着&天下名巧&的美誉。三国马
  秦始皇(前259年&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出生于赵国
  在满族文化中,由于满族人以前的生活多数是打猎,因此满族的饮食基本上以方便为主
  墨子,名翟,鲁人(也有宋人说),大约生活在公元前468年到前376年。墨子是
  墨子,本名墨翟,生卒年不详,相传是鲁国人,长期在宋国居住,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
  看完大仲马文学作品之后,都会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大仲马是个怎样的人。从大仲马
  莎士比亚的婚姻是令人悲哀的,众所周知,安妮&惠特利得到了他的爱,两人也即将完
  杨素以他的军事才能跻身于历史舞台,在战乱时期得以充分发挥,并且在政治谋略上自
  陈亮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才华横溢,气势豪迈,但是政
  董其昌,著名书画家。生于嘉靖三十四年,卒于崇祯九年,享年82岁。 董其昌画像
  狄更斯生活时代是维多利亚女王时期,英国资本主义得到快速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
  颜回是孔子的学生,生于公元前521年,孔子是颜回的老师,生于公元前551年,
  楚国诗人屈原,出生于贵族世家,早期得到楚怀王信任赏识,颇有抱负,在楚国政务上
  梵高的父亲是新教的牧师,梵高家族可以说在社会上也是很有地位的。在梵高的几个兄
  陆游的一生中有几个对他很重要的地方,沈园和大散关这两处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大散
  柳宗元是唐代人,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字子厚,因是河东
  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作为一代大贤,孔子有着过人的智慧和
  陆游的《闲意》是在归隐田园生活的时候写的,就像所取的题目一样,诗句所讲的也是
  杜牧字牧之,出生在京兆万年,在太和二年的时候,杜牧考中进士,被分配到江西当团
  薛元超是我国唐代诗人,同时也是任朝中书令,辅佐太子处理国家大事。那么薛元超的
  《小园》是南宋诗人陆游写的一首诗作,陆游的诗风在各个阶段都有着变化,而《小园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古代中国汉人对外族人的称呼)
“胡”是古代北方游牧渔猎民族的自称。参见《·匈奴传》——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
胡人,狭义也就是指匈奴人,后泛指北方游牧民族。北方的游牧民族以及后来的西域地区都被称为胡人,如胡椅,二胡,琵琶等都是由西域传入。
由于仰慕汉文化和对中原汉人的驱赶,一些以往的胡人已经汉化与汉族无二异矣,广泛分布于中原和北方各地。
古代北方以及西北部的游牧
[TMongols]:中国对北方边地及西域各民族的称呼
[foreigner]:泛指外族人
由于外邦的文化与生活习性与内陆人的不一样,所以就在他们的事物之前加入了他们的代称----胡。比如,胡椒,胡麻,胡萝卜,,胡服......等等。
胡人词语起源
“胡”是北方民族对自己民族的一种称谓。参见《汉书·匈奴传》——单于遣使遗汉书云:“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
非汉人的周边民族通称,通常是指中国北方以及西方(现今蒙古、黑龙江及新疆等地)的。先秦时期中国将北方游牧部族称为,以后又称为“胡人”。主要包括匈奴人、、、、、、、契丹人、等民族。
胡人建立的朝代
北魏、后唐、后晋、后汉、辽、、金、元、清政权的建立者都是非汉族的周边游牧民族。
汉语中由胡产生了一大批词语。主要有两类:
外族的,如胡萝卜、胡椒、、胡豆、胡桃、胡床以及二胡一类。以及胡同、胡子。
“胡人”的说法出现很早,战国时,“以教百姓”(《》),既有胡服,那么穿胡服的定是胡人了。西汉政治家在《》中,也有“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的句子。这里的胡人,指的是,或者说主要是指匈奴人,也包括那些敢和汉室作对的其他少数民族,比如,它因居于匈奴人之东而得名,也就是匈奴人东边的胡人。东胡的后世,便是和人二族。
胡人成气候,是在十六国时期。彼时,匈奴、、羯、氐、羌五个游牧民族入侵中原,纷纷建立政权。所以,这一时期习惯上又被称作“”。这一时期,也是胡汉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时期。所谓“邪正不并存,譬如胡与秦”(《晋书》),将汉胡的关系比作正邪两面,不管我们感情上接受与否,客观的说,这种思想一直是这个时期的主导思想。毕竟民族间从排斥到融合,是一个很艰难也很漫长的过程。
一说到胡人,好多人会认为这是对少数民族的蔑称。胡人相对于汉人,先进程度较低,风俗也不尽相同,又总是武力骚扰边境。对这些人,汉族政权也好,百姓也罢,自然没什么好感,也就说不出什么好话了。在《徙戎论》中说,“,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晋书》),已经把他们当做来看待了。所以后世再提到胡人,不管语气还是情感,在感觉上总有那么一点蔑视、的意思。
其实,胡,并非对游牧民族的蔑称。它只是对游牧民族一种称谓,具体说,是对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游牧民族的一种泛称。“《春秋》之义,内诸夏而外夷狄”(江统《徙戎论》)。诸夏即是中原,胡人的概念也是基于中原的视角提出的,其中并没有掺杂感情色彩。西汉时,狐鹿姑曾经给汉室皇帝致书,说“南有大汉,北有强胡。胡者,天之骄子也”(《汉书》)。也就是说,“胡”在眼里是天之骄子的意思,和汉人的天子意思差不多。
十六国时期,淝水落败后,诸族纷纷起事,一直宠信的羌人首领也举兵反秦,最后俘获苻坚。姚苌向苻坚索要传国玉玺,苻坚一脸的瞧不起,怒斥姚苌,说“小羌敢逼天子,五胡次序,无汝羌名”(《》)。这也是“五胡”一说最早见于史端的记载。苻坚是氐人,他自己称自己为“胡”,当然不会有什么贬义了。(文/路卫兵)[1]
鲜卑族是继之后在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蒙古语族,兴起于。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被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和,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族和鲜卑族,受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和打击的被迫迁往,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二世纪中叶,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同中央王朝时和时战。
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国家。385年,部建立,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迁都,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和。557年,取代。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分化出来的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吞并。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鲜卑族民族起源
对于鲜卑的民族起源,史学界还没有定论,但基本认为鲜卑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转化而来。主要有四种说法:
鲜卑源于是最广泛的说法。《》、《》、《》和《》均说鲜卑就是东胡的余部[1] 。晋代编纂的《》与的《》等史籍也提到,鲜卑与东胡有密切的渊源关系。《》引东汉云:“鲜卑,东胡别种”,更证明鲜卑来源于东胡。
三国在《·》:“昔成王盟诸侯于歧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卑守燎,故不为盟。”一条注解为:“鲜卑,国。”很多学者据此论证,详细解读了鲜卑起源于东夷。比如认为鲜卑是东夷支系邾娄族[2] ;认为鲜卑应是九夷之中的白夷[3]
等等。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今矿区北部达兰额罗木河东岸发现了鲜卑早期墓群。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证约为2900年前至东汉初期的鲜卑人墓地,出土遗物300余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马、羊殉葬和陶器、铜器、骨器、木器、贝壳等随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铜器和头北单茔墓葬方式都说明了墓群主人与黄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联系,木器和贝壳等随葬品的出土更让人猜测他们与的渊源。[4]
《》引东汉云:“、,盖今鲜卑。”
逃亡汉人说
《》引东汉上奏书云:“秦筑长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引《汉名臣奏》云:“鲜卑者,遣筑长城,徒亡塞外。鲜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种众少陋也。”
鲜卑族后世发展
西汉初期,被匈奴击败后,鲜卑退保鲜卑山,世属匈奴奴役。时期,击败,将迁到、、、、五郡塞外,鲜卑也开始南下到乌桓故地(今)流域。此前,鲜卑由于在乌桓北方,一直没有同中原王朝产生联系[5] 。直到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犯汉境,鲜卑才开始被中原王朝所知,正式登上历史舞台[6-7] 。
49年,鲜卑首领偏何归附东汉[8]
。54年,鲜卑首领满头、於仇贲率部到洛阳朝贺,被东汉封为王侯,管辖鲜卑、乌桓各部[9]
。随着匈奴分裂,鲜卑逐渐摆脱匈奴的控制。85年,鲜卑联合乌桓、丁零、南匈奴和西域各国大败北匈奴,势弱。91年,东汉政府联合南匈奴击败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往,鲜卑趁势占据蒙古草原,吞并匈奴余种十余万落,开始强盛[10] 。
东汉桓帝时,统一鲜卑各部[11]
,分地为三:右北平以东为东部,右北平到上谷为中部,上谷以西为西部。三部各置大人管理,直属檀石槐[12]
。统一后,鲜卑连年侵扰东汉边境[13-15] 。177年,东汉灵帝命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臧旻各率骑兵万余人,分别从(今山西阳高)、(今内蒙托克托东北)、(今山西代县西北)出塞,分三路进攻鲜卑。汉军出塞二千余里,鲜卑首领檀石槐命东、中、西三部大人率众分头迎战,大败汉军[16-17] 。
檀石槐死后,鲜卑分裂[18] ,西部鲜卑叛离,自云中以东分裂为三个集团:一是集团,拥众数万,据有云中、雁门一带,二是集团,分布于代郡、上谷等地,三是原来联盟“东部大人”所领属的若干小集团,散布于辽西、右北平和渔阳塞外。其中轲比能集团势力最强,影响大。
志在统一鲜卑,所以对刚
建立的表示恭顺[19]
。220年,轲比能向魏文帝曹丕献马[20]
;221年,轲比能交还留居鲜卑的汉族500余家归汉;222年,又率部3000余骑,驱赶牛马7000余口与魏国“互市”,再送归汉人千余家返回上谷等地[21]
。同曹魏保持良好关系后,轲比能开始兼并其他部落[22]
。228年,轲比能吞并东部鲜卑各部落。233年,轲比能吞并步度根部,统一漠南,对曹魏边境形成威胁[23-24] 。
231年,第四次北伐时,派遣使者联络轲比能,意图前后夹击曹魏。轲比能率兵至石城(今甘肃),屯兵边境。为防鲜卑南下,235年,曹魏幽州刺史派遣刺客将轲比能刺死,鲜卑开始“部落离散,互相征伐”,鲜卑各部进入独立发展时期[25] 。
东部鲜卑先后形成、部、三部,占据辽西;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来到(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秃发部也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晋建立以前,就已经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
建立后,对周边鲜卑各部采取安抚政策,并授予某些部落首领官职称号,加强统治。虽然鲜卑时有反叛(比如慕容涉归、父子俩侵扰边境,的反晋起义等),但总体来说,西晋和鲜卑保持着良好的隶属关系。但在八王之乱开始后,西晋王朝内部混乱不堪,国力衰弱,天下大乱,各少数民族纷纷南下,逐鹿中原。此时的鲜卑,特别是辽西鲜卑各部也趁机分一杯羹,段部、拓跋部两部投靠西晋边疆重臣,参与中原纷争。
段部鲜卑发源于一带,其始祖为,原位乌桓大人的家奴,因饥荒,在附近乞食,招诱亡叛,逐步强盛。八王之乱爆发后,段部跟随西晋刺史南下中原,攻克邺城,抢掠甚多。段部首领因此被西晋封为辽西公,领有辽西郡。但鲜卑兵因惧怕王浚军令,将劫掠来的八千汉族女子沉溺在易水河里,令人发指。史书评价曰:“黔庶荼毒,自此始也”。
拓跋部起源于大兴安岭北段,1980年在大兴安岭发现的,证实其发源于此。拓跋部多次南迁,并参与檀石槐组建的部落联盟。310年,拓跋部首领同西晋刺史结盟,共同对抗石勒,被西晋封为大单于,代公。315年,又封为代王,置百官,拓跋至此建立。
时期,鲜卑各部在北方掀起建国高潮,从337年到420年,共建立前燕、后燕、西燕、南燕、南凉、西秦、北魏等七个国家。
四燕:辽西鲜卑慕容部在东晋建立前,鲜卑部在的带领下一直未参与中原混战,专注培育实力。慕容部先后击败、和宇文部、段部等鲜卑部落,逐渐成为辽西最强存在。321年,慕容廆被东晋封为都督幽、平二州及东夷诸军事、车骑将军、平州牧,封辽东郡公,赐丹书铁券,允许他承制选置平州官员。慕容廆死后,其子即位。慕容皝即位后,先是平定了国内的叛乱,后又打败段部和宇文部。337年,慕容皝被东晋封为燕王,史称。352年,前燕攻灭。同年,慕容皝子在中山(今河北定县)成帝,后迁都。370年,前燕被所灭。后,慕容鲜卑先后建立了、、。394年,西燕被后燕吞并。407年,后燕内乱,冯跋、张兴等推翻慕容宝统治,推宝养子高句丽裔慕容云(高云)登基,称天王。409年,后燕内乱,汉人冯跋平定内乱,登基称天王,后燕灭亡。410年,攻破(今山东青州),南燕灭亡。[26]
西秦:乞伏鲜卑为陇西鲜卑最重要而又强大的一支,东汉中后期南迁至,同部落融合。385年,称大将军、大单于、领秦河二州牧,史称。388年乞伏国仁死,其弟继位,称河南王,迁都金城(今甘肃兰州)。394年主苻登败死,乾归尽有之地,改称。400年迁都(今甘肃榆中)。同年败于,遂降附,为其属国。407年乾归被留居长安,两年后回到苑川,复称秦王。412年乾归死,子继位,称河南王,迁都(今甘肃临夏)。414年攻灭,十月改称秦王。431年,被灭亡,西秦灭亡。[26]
北魏:前身为建立的代国。公元338年,首领继代王位,都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逐渐强大起来。376年,攻代,拓跋什翼犍战死(或被擒),代灭亡。386年,拓跋什翼键孙纠合旧部,在(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因偏远,便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为魏,自称,史称北魏。
南凉:秃发鲜卑是拓跋鲜卑的一支,与北魏同源。394年,秃发乌孤自称大将军、大单于、西平王,史称。次年改称武威王,399年迁都于乐都(今青海海东)。399年,乌孤死,弟继立,徙都西平(今青海西宁),401年改称王。402年,利鹿孤死,弟继位,改称凉王,又迁回乐都。404年因强盛,傉檀向称臣。灭,因(治,今甘肃)不便控制,乃署傉檀为凉州刺史,入镇。408年,傉檀与决裂,复称凉王。从此为与邻国争夺领导权而连年征战。先是夏出兵侵犯北边,杀掠人畜,傉檀追击败归,南凉受到致命打击。后傉檀率五万骑兵攻打,又大败而归,只得放弃,于410年迁还乐都。414年,傉檀降于,南凉亡。[26]
吐谷浑:部是四世纪初在首领的率领下,西迁到甘肃、青海一带,与慕容鲜卑同源。后来,吐谷浑的孙子为首领时,模仿汉族,以父王字为姓氏,取国号吐谷浑,标志吐谷浑政权的建立。由于吐谷浑控地比较贫穷,基本上处在受强邻欺凌的境地。南北朝时,吐谷浑先后臣属、、等。431年,吐谷浑灭。这样被夏国所灭的西秦和夏国的领土、财物以及大量人口都归属吐谷浑统治之下。其疆域包括青海东部、陇南地区东部、武威地区东部、和一带,吐谷浑民族政权进入了黄金时代。唐朝建立后,同吐谷浑保持密切的关系。到了7世纪50年代,吐谷浑被吞并。[26]
建立北魏后,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并且大兴农业,开立屯田,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魏王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95年,后燕攻北魏,拓跋珪率军在参合陂(今东南)大败后燕军,并乘胜南下。397年,攻破后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县),后燕灭亡。398年,迁都(今山西大同),称帝,史称。击败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加统治集团,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27]
。但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422年,拓跋珪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乘病卒之机,凭借强大军力,沿全面同开战,夺取黄河以南(今河南西北)、洛阳、(今河南滑县东)等军事重镇。
423年,拓跋焘即位,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雄才大略,通晓兵法,在历次战争中,常亲自率军出征,临阵勇猛,多获胜利。先后在431年灭,432年灭,439年灭,统一北方。死后,文成帝、献文帝、孝文帝相继登基,逐步实施了改革,使社会经济由游牧经济转变为农业经济。孝文帝即位后,为了缓和阶级矛盾,限制地方豪强势力,在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制、、、迁都等,极大地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后期北魏统治者日趋腐化,吏治逐步败坏,大多农民家破人亡。从而在523年,爆发了。虽然起义被镇压,但北魏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528年,契胡人尔朱荣发动,掌控朝政。530年,北魏孝庄帝元子攸杀死了专权的,尔朱荣弟又杀死,立为帝,政权又为尔朱氏所握。532年,高欢灭尔朱氏,杀元恭,另立魏孝武帝元修。元修为摆脱高欢所控,从出逃,奔镇守关中的将领。宇文泰祖先来自辽西的。至此北魏开始分裂:高欢又立见为帝,迁都邺城,史称东魏;宇文泰杀元修,立为帝,都长安,史称西魏。
建立北周的宇文氏来源于东部鲜卑时期的宇文部,分布于今天的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宇文部祖先是北匈奴迁往中亚后,留在故地的部众东迁与混居以后被的族群,为匈奴裔。宇文部在首领带领下,自阴山南迁至辽西,同辽西慕容部发生多次争斗,并且大多被击败。最终在344年,宇文部受到慕容部毁灭性的打击,宇文部部众散落各地。
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废,自立为帝,是为北周孝闵帝。改国号为周,史称。557年,孝闵帝年幼,大权掌握在堂兄手中。九月,宇文护杀孝闵帝,立为帝,即北周明帝。公元560年,宇文护又毒死明帝,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公元572年,杀宇文护,亲掌。亲政后,采取了一些经济政治的重大举措,国势日渐强大。而东邻北齐在的统治下,朝政败坏,民众怨声载道。这也激发了北周武帝统一北方的决心。
576年,北周发兵攻北齐,先占(今山西太原),继续东进,577年攻陷北齐都城邺城,北齐灭亡,北方归于统一。灭北齐后,又进军南方的,取得了以北的土地,北周领域扩大,为后来的统一打下了基础。581年,受禅代周称帝,改国号,北周亡。[28]
北周灭亡后,以鲜卑族作为主体建立的鲜卑国家不复存在。隋唐以后,鲜卑已不在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
如今,鲜卑族已经融在其他民族之中,成为民族融合道路上又一消失的古代民族。但根据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的古人遗骸线粒体古DNA研究,证实现代人群很可能是古代的后裔。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拓拔部是鲜卑诸部中非常复杂的一个部族,其人口组成不仅有原拓拔部本部之人,还有留居漠北的十万余户匈奴,以及被拓拔部征服掳掠来的秽秣人、诸多杂胡,并且在崛起的过程中吸纳了大量的肃慎人、,甚至白种人,以至于在体貌上拓拔部更接近于白种人。由此可见,锡伯族的祖先很有可能是拓拔部中的原肃慎人,因为锡伯语和满语一样都属于古肃慎语(通古斯语系)。[4]
鲜卑族内部分类
鲜卑族分类有两种。
一种是按照其部落起源的地区和同其他部落融合的情况,分为东部鲜卑和。
另一种是按照分布地域不同,分为西部鲜卑、中部鲜卑和东部鲜卑。其中西部鲜卑主要指河西鲜卑、陇西鲜卑,包括吐谷浑部、乞伏部和秃发部等;中部鲜卑包括拓跋部和等;东部鲜卑包括宇文部、段部和慕容部等。
鲜卑族族称族源
鲜卑族族名来历
《三国志》《后汉书》[29] 《晋书》和《十六国春秋》都记载“鲜卑”族名是“依,以山为号”,《魏书》记载为“”。据考证,鲜卑山即为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的;而大鲜卑山则位于发现有的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的北段。
鲜卑族族名释义
“鲜卑”一词,、均认为鲜卑即“犀毗”,亦称“师比”,指胡人的带钩而言。此带钩初出自东胡,战国时传入赵国等。《史记索隐》引云:“鲜卑郭落带,瑞兽名也,东胡好服之。“郭落”为兽之义,“鲜卑”意为祥瑞或神,合之为瑞兽或神兽。人以等瑞兽状铸镂带钩上,即所谓“鲜卑郭落带”,译言瑞兽带或神兽带。
另外,有的学者认为“鲜卑”是祥瑞之意,以鲜卑作为族名,符合古代命名的习惯方式;还有的学者认为“鲜卑”包含有动物含义,是作为部落图腾的动物或是神兽。[4]
鲜卑族血缘种族
鲜卑人中某些部具有典型的东北亚特征。
《·假谲》载称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其相貌特征是“黄须”。注引《异苑》所载王敦语作:“黄头鲜卑奴”,并加以解释:“帝所生母荀氏,燕国人,故貌类焉”。黄头指的是金发,黄须指的是黄胡子,可见晋明帝的相貌特征就是金发黄胡子,具有的相貌特征。《·明帝纪》亦载王敦称晋明帝为“黄须鲜卑奴”,并称“帝状类外氏,须黄,敦故谓帝云”,明确指出晋明帝的相貌与其母族相近,说明其母族的相貌具有白种人的特征。既然晋明帝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其生母荀氏应为鲜卑人。
晋明帝生母荀氏的身份是宫人,《·后妃传》未载其出身,《晋书·明帝纪》称其为“人”,据《晋书·地理志上》:“起雁门以东,尽辽阳,为燕代”,《晋书·载记》称“鲜卑之众星布燕代”,足见燕代地区是鲜卑人的主要分布区,暗示荀氏是鲜卑人。
东晋人认为,晋明帝因母亲是鲜卑人而相貌类似于鲜卑人,所以才被称为“黄头鲜卑奴”或“黄须鲜卑奴”,证明“黄头”或“黄须”正是鲜卑人的相貌特征。金发是白种人的显著特征之一,可见鲜卑人具有白种人的特征。[30]
鲜卑族民族文化
鲜卑族语言文字
鲜卑语在中国史书中称为夷言、国语、北语、胡语或者胡言,为中国与蒙古历史上鲜卑族使用的一种语言,其使用时期为2、3世纪交替至7世纪中叶,在东晋十六国至北朝时期被广泛地入主中原的鲜卑族作为本民族语言使用。作为当时统治者所使用的语言,鲜卑语一度在中国北方成为仅次于汉语的声望语言。至到北魏时期,孝文帝和冯太后下令进行汉化改革,迁都洛阳,改用汉语代替鲜卑语,更改鲜卑语姓名为汉字姓名。禁止入住中原的鲜卑人使用鲜卑语,无疑使到鲜卑语的生存空间大幅度地缩小。六镇之乱后,胡化比较深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的使用,中国北部掀起了鲜卑化热潮。直至隋朝末期,鲜卑语失传。
但是,在北魏的改革过程中,为现代语言学家留下了解读鲜卑语的线索。北魏更改胡名为汉名,基本采用了语音相近而转写和语义相近而直译的两种方法。[31]
前者提供了一些鲜卑语的语音信息,后者相当于一套鲜卑语—汉语对义词汇表。例如更改拓跋为元、独孤为刘、贺赖为贺、步六孤为陆、吐奚为古,更改可汗为皇帝、可孙为皇后、莫贺为父、么敦为母及阿干为兄等等。[32]
白鸟库吉与方壮猷等现代学者首先正确地认识到这些词语原名与汉名为鲜卑语语音语义对应汉语语音语义的关系,并且进行了对比研究。
关于鲜卑文,《·经籍志》中有关于使用鲜卑语翻译中国传统汉文书籍的记载,共记有《集解论语》、《集注论语》等108部图书,447卷,此外在唐朝初期编纂《隋书》时还统计另有亡佚图书135部,569卷。[33]
但是以上这些鲜卑语图书无一本传世至今,故其文字无法考证。
鲜卑族风俗习惯
早期鲜卑保持有游牧民族的习俗特性。因为鲜卑同乌桓同源,又受到匈奴奴役,所以习俗与乌桓、匈奴类似。《》记载:“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其言语习俗与乌桓同。唯婚姻先髡头,以季春月大会于饶乐水上,饮燕毕,然后配合。又禽兽异于中国者,野马、原羊、角端牛,以角为弓,俗谓之角端弓者。又有貂、豽、鼲子,皮毛柔蝡,故天下以为名裘。”[34]
其社会组织为邑落组织,分为部、邑、落,由小到大组成。[28] 后期鲜卑由于同汉族接触加深,渐渐汉化,其生活习性逐渐向汉族靠拢。
鲜卑族宗教信仰
早期鲜卑族由于风俗习惯、经济活动和地理环境等原因,长期保持着一种原始状态,所以在其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萨满崇拜气息比较浓厚。是中国北方阿尔泰语系民族信奉的一种原始宗教,从根本上说,这是一种建立在万物有灵性的基础上的原始多神信仰。在这种崇拜下,对于自然、、祖先各鬼神的信奉都能够涵纳在它的宗教活动中。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和各种知识的极度匮乏,人们击鼓完全处于自然力量的支配之下,自然界中的各种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如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都能够对人的生活造成影响,也容易使人产生敬畏感和神秘感。
后来,随着鲜卑族的不断南迁,并且日益深入中原腹地之后,同汉族的杂居和交流加深,加之高僧大德不遗余力的弘传,以及统治者的推动,在宗教信仰方面,佛教和道教日益成为鲜卑宗教信仰的主流,与此同时,萨满教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据史书记载,是最早接触佛教的鲜卑部落。342年,迁都(今辽宁朝阳)后,出现两龙相飞的祥瑞景象,“皝大悦…立龙翔佛寺于山上”。这是已知最早建立在东北地区的佛寺,也是慕容部倾心向佛的明证。自此以后,佛教开始在慕容燕内广泛传播,佛教信仰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对于慕容鲜卑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
相对于而言,拓跋鲜卑对于的接触更早,早在代国的时期就有了奉道的迹象。北魏建立者对于道教也颇为热衷,天兴年间,拓跋珪设立道教仙牌,煮炼白药。太武帝时,因为出身于奉道世家的司徒大力推举,道教更是受到了统治者的青睐。实际上,早在道武帝平定后燕之时,便下令大兴佛法。到明元帝时,佛法开始在拓跋贵族和民间广泛传播,、也先后开始修建。但与此同时,萨满影响依然没有完全根除。在当时的重大政治、军事决策中,仍有神巫参与其中;在拓跋鲜卑的祭祀当中,仍有大量的原始色彩;在民间,萨满巫师仍然很受欢迎。[35]
道教、佛教在鲜卑族的发展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一是佛教先后经历了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二武灭佛,足以使佛教吸取教训;二是在大力举荐者崔浩被杀后,道教便也开始衰弱。
鲜卑族后世影响
秦汉以来,鲜卑民族是影响中华文明进程最为持久的北方游牧民族。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族政权为数最多,持续最久。分别为慕容氏的前燕、后燕、西燕和南燕,乞伏氏的西秦,秃发氏的南凉,吐谷浑氏的吐谷浑国,拓跋氏的代国、北魏、东魏和西魏,宇文氏北周以及鲜卑化的高氏北齐,先后持续近三个世纪。宇文鲜卑“别种”契丹族辽国持续近二个世纪,亡于女真族金国后进而西迁建立西辽国,直至被蒙古汗国所灭,又持续近一个世纪。北宋至清,有拓跋鲜卑支裔党项羌拓跋部的西夏国,持续近二个世纪。自十六国以来影响中华文明进程约千年之久。
鲜卑民族主要活跃于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的政治舞台。而这一时期,是中华文明大转型时期,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基本定格成型的历史。民族大迁徙、大融合和社会大转轨是魏晋南北朝历史的主旋律。胡汉民族的共同性日渐增多,差别性日渐减少,一步步水乳交融般地融为一体了。对汉民族的根祖认同,为北方各民族趋同于汉民族文化而走向汉化提供了历史根由。于是,在当时社会现实的驱动下,北方各民族相继步入了汉民族的封建化道路。
在这方面,鲜卑民族最具典型意义,尤其是鲜卑拓跋氏。特别是北魏太和年间冯太后和孝文帝的“汉化改制”,其不朽功业在于把胡人的“汉化”进程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使之法制化、定型化、常规化和普及化,从而把胡汉民族的大融合推向了全新的历史阶段,已经为隋唐王朝的崛起和中华大一统的重建直接铺垫了基石。
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便是在胡汉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上,尤其是胡汉通婚造成民族血统混合的基础上经过重构而变更面貌的新汉族。据民族史学家王桐龄先生在《》一书中考证,隋唐时期的汉民族主要是以汉族为父系,鲜卑为母系的新汉族,如隋炀帝杨广和唐高祖李渊的母亲都出自拓跋鲜卑的独孤氏;
唐太宗李世民的生母出自鲜卑族纥豆陵氏;
唐太宗长孙皇后的父系和母系皆鲜卑人,故唐高宗李治承袭鲜卑血统近四分之三,承继汉族血统者仅四分之一。隋唐皇室便是以胡汉混杂的血统而统一中华的,并且胡汉血统混合更大量地在于下层民众。所以,隋唐时期的汉人或号为“唐人”的汉人,已不是魏晋以前汉人血统的简单延续,而是胡汉血统混合的民族共同体。这个民族共同体构成的隋唐社会,冲破了僵硬的一元化格局,呈现出生动的多元化局面。隋唐王朝朝气蓬勃、活力迸发的磅礴气度,隋唐文化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开放态势,在中华文明史上谱写光彩夺目的篇章。[36]
鲜卑汗国是2世纪时占据匈奴领地,称雄塞北。4世纪西晋灭亡后,鲜卑陆续在今天的中国北方建立、、、、西秦、、及北魏等国,而漠北则由鲜卑别支柔然称霸。439年北魏统一北方,之后时常与柔然发生冲突。而后北魏经历之乱后分裂成东魏、西魏,东魏、西魏随后也分别被北齐、北周所篡。最后北周统一华北,于581年因篡位而亡。称霸塞北的也于552年为所灭。于时期在青海建立的鲜卑别支汗国则维持到663年为吐蕃所灭。
鲜卑汗国[1]
是古代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源自山戎,名称有吉祥与神兽的意义,指的是驯鹿,汉朝时期,匈奴以东的游牧部落被匈奴的击败后,退居和鲜卑山,成为乌桓和鲜卑二族,合称东胡民族。鲜卑起源于辽东塞外鲜卑山,后主要活动于内蒙古东部科尔沁旗哈古勒河附近。
鲜卑汗国分类
东鲜卑汗国
东部有、、宇文部等。其中段部曾和晋阳的联合,后被羯人的击溃,融入。虽然有人认为该部与时期的有关,但并无实证。慕容部的于前期创立的大,史称。前燕于能臣慕容恪死后衰落,(字景茂)在位时亡于氐人苻氏的前秦,而慕容恪之弟在此之前已降前秦。384年,在前秦败于东晋之后,慕容垂复国建立燕国,史称。同时慕容暐的弟弟(小名,前燕的中山王,)也建立了一个燕国,史称。394年西燕被后燕所灭。后燕后被鲜卑拓跋氏的北魏击败后北逃。留在南部的一支后燕皇族由率领成立,南燕后被东晋所灭。(、、慕容垂、慕容德等人均在金庸小说《》中出现在虚构人物“慕容复”的“大燕皇族世系表”中。) 宇文部与通好,但败给了慕容皝的。之后南北朝时期宇文氏篡西魏成立北周。北周后为外戚所篡,成立隋朝。宇文部落中的迭刺部后来是契丹创始时期的“契丹八部”之一。
北鲜卑汗国
北部,即中部,有著名的拓跋部,以及与其多次交战的柔然。386年,后代自称,建
立北魏。北魏后来统一中国北方,在南北朝初期与南朝对立。北魏后分裂为和西魏,之后分别被北齐和北周所代替。柔然与南北朝时期统治北方的北魏拓跋氏多次交战。柔然被系民族击败后,分为南北两支。柔然的南支逃到上游,成为契丹人的祖先之一。北支逃到以东、以南的地区,是室韦的祖先。室韦是蒙古人的祖先之一。参见柔然。
西鲜卑汗国
慕容廆之庶兄率部从东北迁到青海东部,称为吐谷浑。在鼎盛时期占据现青海、甘肃、新疆南部、四川西部。663年(唐龙朔三年),攻占吐谷浑全境,吐谷浑灭亡。史书上的看法认为,鲜卑、乌桓与匈奴混血后代称为铁弗人。铁弗人成立夏国。参见匈奴。在以北,鲜卑与敕勒融合形成乞伏部。383年,前秦的在之后造反,后在现甘肃榆中成立秦国,史称西秦。400年,西秦被羌人姚氏的击败,投奔。409年乞伏干归重建西秦。431年西秦被赫连氏的夏国所灭。秃发氏与拓跋同源。397年,的叛变独立,建立南凉。414年南凉灭于乞伏的西秦,人投奔北魏,被赐姓“源”。
鲜卑汗国历史
《魏书.序纪》记载,鲜卑先民最初居住在北方,“国有,因以为号。其后,世为君长。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畜牧迁徙,射猎为业。积六十七世,至成皇帝讳毛立,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又传五世,宣皇帝讳推寅立,南迁大泽。”可以说,在大鲜卑山游猎的时候,还是在童年,是大森林滋养了鲜卑人。
但到了公元一世纪,随着部落群的发展壮大,鲜卑人长大了,他们渴望有更加广阔的世界。公元一世纪前叶,拓跋推寅率部南迁大泽(今),到达了森林山地西南边缘的。这里是一个广阔无垠,水草丰美的天地。鲜卑人以森林民族顺历史潮流而动的广阔胸怀,迅速接受了游牧民族的先进物质文化,并利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优越条件,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和军队,成长为驰聘草原的马背天骄,迈出了民族发展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公元二世纪中叶,拓跋鲜卑首领在大漠南北建立了势力极盛一时的部落军事大联盟。公元四纪中叶,什翼楗建立。公元386年,建立北魏政权,两传至,祖孙三代南征北战几十年,终于统一了北方,周边各国纷纷朝魏,从而把鲜卑民族推到了历史的最高峰。据《魏书·乌洛侯国传》记载,公元443年(四年)正月,远在附近的乌洛侯国使臣朝献称“其国西北有国家先帝旧墟,室有神灵,民多祈请。”“其岁,世祖遣李敝告祭焉,刊祝文于室之壁而还”。这一事件及祝文也收入了《魏书·礼志》。但是由于时代变迁,地名的变迁,千百年来,人们始终无法找到史书中记载的“大鲜卑山”和“旧墟石室”,拓跋鲜卑民族也是“神龙见尾不见首”,其发祥地“旧墟石室”也成了千古之继。
鲜卑汗国文化
鲜卑柔然帝国拒绝将公主嫁给布门汗。戈转与内支那的鲜卑西魏结盟。
日,对鲜卑学深有研究,又颇有报负和毅力的呼盟文物工作站站长米文平,在自己缜密论证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在四探时,终于撩开了鲜卑“旧墟石室”神秘的面纱。这一重大的考古发现轰动了国内外,中外专家学者认为,嘎仙洞石刻祝文,以实物资料证实了大兴安岭一带即拓跋鲜卑祖先居住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其历史价值与政治意义不亚于秦兵马俑。日,中央人民广播电视台用八种外国语言向全世界发布了这一重大考古消息,这一重大考古成果也被载入1980年《中国历史年鉴》,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
英雄的已融入中华民族,但这个曾经开出绚烂文明花朵的英雄民族,就像一轮光辉夺目的太阳,仍以其辉煌的成就照耀着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第一个在黄河流域建立统一王朝的少数民族,它以北方森林民族天然纯朴、豪放、粗犷、武勇的气质,繁荣了中华文明,特别是改革,为隋唐大统一和盛唐文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鲜卑汗国语言
主条目:鲜卑语
鲜卑人使用的语言,今日称之为鲜卑语,早已失传。现时语言学家只能依靠历史文献的纪录来重构这种语言。根据对于蒙古帝国时代,以突厥文字写下的鲜卑文,现代语言学家多认为鲜卑语属于蒙古语族。伯希和认为室韦即是鲜卑的异译,成吉思汗时代,蒙古帝国的核心部落即是蒙兀室韦。
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在文化上开始对鲜卑人进行修整,即后世之所谓孝文汉化,迁都洛阳,官民皆著汉服。改汉姓,如皇族拓跋氏改元姓、步六孤改陆姓、贺赖氏改贺姓、独孤改姓刘。断胡语:凡三十岁以下官员一律使用汉语,如果仍用鲜卑语,即降爵黜官。通婚姻:鼓励与汉族世家通婚,并从己身开始迎娶汉族士族女子。
六镇之乱以后,胡化较深的六镇部将再度推广鲜卑语使用,北中国掀起了鲜卑化热潮。
直到隋朝末期,鲜卑语言失传(他们语言是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鲜卑人作为一个独立于汉族以外的民族的历史就此结束。[2]
鲜卑汗国传说
传说中鲜卑起源自黄帝之孙曰始均。《晋书》记载:曾在晋代受封为“鲜卑都督”的, “棘城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号曰东胡。”有熊氏,就是黄帝部落。但鲜卑不全为黄种人,也混杂了部分黄须人[1]。有一种说法,说现在的“”的名称来自“鲜卑利亚”。不过近代有人提出锡伯可能是转音自鲜卑,因此可能性变的高些。较有可能性的转音是:Simbei变Sibe变Sibo(锡伯)。
鲜卑汗国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在乌桓被曹操征伐之后衰落,鲜卑崛起。236年,曹魏幽州刺史王雄派刺客杀死,立。这段时期为鲜卑的古典时期,《三国志》“乌丸鲜卑东夷传”中有述。
鲜卑汗国现代
鲜卑汗国早已经融入了汉族、蒙古族等北方诸民族之中。锡伯族自认为是鲜卑的后裔。
李世民是鲜卑人吗?
唐太宗李世民(598~649),唐朝第二个皇帝,杰出政治家、军事家。他在位期间出现了历史上称道的“贞观之治”,被称为“千古一帝”。史书对李世民的记载,寥寥300字,功过论断,兼而有之。《唐书》记载了一个关于李世民命名的有趣故事:李渊二子即将诞生之时,李渊路遇一书生为其看相,书生惊呼:“李渊贵人也,其子也贵,有济世安民之大任。”李渊惧,欲杀此人,书生却不见了。归家,二子诞,故起名“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唐太宗李世民的确胜任了“济世安民”的重任,堪称一代明君贤主。然而他的身世之谜却永远被湮没在简略的正史记载之中。有考古学家根据《步辇图》留下来唐太宗李世民的最早画像推测,一代英明的君主李世民,是鲜卑人的后裔。此言一出,立刻引起人们的议论,李世民是鲜卑人么?
唐太宗李世民的一生,关于他身世的疑点很多。李世民一家祖籍在今河北省赵县,而李渊生于关陇,自称祖居关陇,是西凉王李皓的后代,借以提高自己的身份地位。其中,在历史上还有这一段插曲,本来西魏以前以山东地区的李姓一门为望族,这一地区有五大望族姓氏--王、卢、崔、李、郑,其中李姓又是鲜卑族中的一大姓氏。而自西魏宇文泰以关中为根据地建国,由此就硬性规定了关陇李姓为望族。有人据此认为李氏一门是破落贵族,还有人说李氏是鲜卑族大野部的姓氏。
唐朝时候少数民族与汉族的界线划分不严格,唐朝之前,北方各民族大融合现象广泛存在,如在隋炀帝时,突厥人就曾强制改穿汉装,北魏孝文帝推行民族之间友好往来的政策,同一个等级的人可以被允许通婚。所以造成了有皇室是少数民族的情况,大臣中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李世民是鲜卑族的后裔,这也是有可能的。然而这里边有几个疑点:一是李渊一门在此之前到底如何,无法从历史上考究得知;二是李渊自称为西凉王李皓后代,到底是事实如此还是自抬身价?
根据可考证的历史资料证明,唐太宗李世民的祖母、即唐高宗李渊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的一名后妃的姐妹,属于非汉族,所以李世民和隋炀帝之间还有着姨表关系。唐太宗李世民的母亲窦氏也是鲜卑族人。而李渊一方的血统还没有足够的历史证据进行论证。历史上有以下几种说法:赐姓大野部、河南破落李姓、老子李耳的后代等。其中最有可能性的说法是李世民是受胡人影响比较深的汉族人。现在一般的习惯说法是,唐太宗李世民是各民族的混血儿,民族大融合的产物。然而在进一步的研究却步履维艰,主要是由于唐太宗李世民乃一代明君,可以称为帝王的模楷,后世人们想尽可能模糊其民族的概念。因此许多学者对考证唐太宗李世民身世问题并不积极。但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认为李世民为鲜卑族后裔的观点主要有以下论据:
武则天“曾侍先帝”
第一,立武则天为后印证了唐朝的胡俗。唐朝人对肥硕丰腴的女子情有独钟。像杨贵妃的传说、《唐代仕女图》的记载,都证明了唐人有这方面的审美倾向。这与唐的民族融合大有关系,带有明显的少数民族趋向。在胡人的风俗中有父死子娶母为妻的习俗,也有一家的男人共用一妻的故事。在昭君出塞的故事里,王昭君在死了丈夫后就嫁给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而在唐朝帝王史中,也有一些类似的关系尴尬的角色。唐太宗李世民、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之间的关系近乎乱伦。唐太宗李世民在武氏则天正值其雏女妙龄之际,召其入宫为才人。他死之后,武则天入感业寺做了尼姑。唐高宗即位后,“复召武氏入宫,拜昭仪,进号宸妃”。几年后,竟做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期间,唐初的元老重臣如长孙无忌,褚遂良、于志宁、裴炎及程务挺等人曾力谏唐高宗李治,武则天“曾侍先帝,众所共知”,但是唐高宗李治根本没有在意。历史上杨贵妃也是一例。杨贵妃本是唐玄宗之子寿王的妻子,却被身为公公的唐玄宗讨来做了妃子。这些为李唐王朝大臣们所不齿的关系是不是李氏家族身体里流淌的胡人的血液在作怪呢?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唐朝的这种风俗与胡人血统毫无关系。他们认为人性古今都是相同的。并且,在武氏14岁入宫后唐太宗李世民都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而且行将就木,唐高宗李治自身也应该明白娶母本身就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他可能因为意志薄弱受了武则天的摆布,也可能是受了美色的诱惑,最终知其不道德而为之,这不能牵强的和胡人的血统联系起来。历朝历代中,乱伦都是一种反道德的行为,决不会为社会所尊奉,决不是唐朝社会赞同这种道德观念,而是这跟个人的道德和意志有关系,是一种个人缺失了德行的表现。还有的学者综合了这两种对立的观点:认为李氏一家是深受胡人习俗影响的汉人后裔,由于在魏晋时期长期与胡人混住,从各方面都沾染了大量的胡人风俗;而且从唐朝女子的穿着以及蹴鞠、骑马打猎的生活来看,当时女性享受了以后历代女子不曾享受的解放;所以对于开放、繁荣、各民族已有了相当程度融合的大唐朝而言,这种乱伦关系不应该算大问题。
第二,从唐太宗的性格来判断他的血统。李世民性格凶残、野心勃勃,为李唐打下天下的战功赫赫,贞观年间,唐太宗平定东突阙,俘虏颉利可汗,解除了北边的威胁;5年后,平定吐谷浑,俘其王慕容伏允;贞观14年,有平定高昌氏,于其弟置西州,并在交河城(今新疆吐鲁番西)置安西都护府。晚年时,唐太宗战志尤存,亲征高句丽。唐太宗善骑射,一生过着不倦的戎马生涯。这些都可以作为质疑他的血统问题的证据。在他的一生中,最大的****莫过于使他得以登上王位的“玄武门之变”。当时,被封为秦王的李世民军功甚多,超过了太子李建成和其弟李元吉。他们早就心怀嫉妒,结成同伙。定下阴谋,决定在昆明湖畔杀死李世民。李世民对此早有觉察,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于是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月4日黎明,在长安宫的北门玄武门布下了伏兵,射死兄弟李建成、李元吉。3天后,唐高祖李渊便册立秦王世民为太子。再过两个月,李世民逼使李渊退居太上皇,自己在颂德殿即帝位。这一段历史为我们揭示出了一个性格凶残、充满野心的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中的李世民判若两人。然而有学者中对将“玄武门之变”作为唐太宗李世民是胡人的依据持不同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古宫廷皇室的权利之争都是很残酷的,这和他的血统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也是形势所迫,身不由己。并且从对后世的影响来看,李世民取代其兄当上皇帝,对唐朝的繁荣和后世中国的繁荣都是有积极推动意义的。李世民是在李家三兄弟中是最具实力的一位,他审时度势,发动玄武门之变,这恰好反映了他是一个真实的政治家。也有的学者从历史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孔子写《春秋》时,皇室内部争权夺势的事件就
唐昭陵六骏
第三,李世民的唐昭陵独特的墓葬显示了突阙习俗。史书中关于昭陵记载,昭陵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坟墓,有内外两城。外城遗址已难以考证,门内当年建有献殿,存放李世民生前服用器物。北门称为玄武门,又称司马门。原有14个“蕃酉”的石雕像现在已不知何处,石雕像到底有些什么来历?现在已是无人知晓。但是驰名中外的“昭陵六骏”浮雕还保存在西安碑林博物馆石刻艺术陈列室里。
“昭陵六骏”的确是李世民留下的有一个疑点:中国所有帝陵中,为什么只有李世民的昭陵里有战马石刻?唐太宗独特的墓葬形式是否真的显示了突阙的习俗?根据《突阙问题研究论文集》上面记载:马是突阙人不可离开的伴侣,平时生活游牧,战时驰骋沙场。在突阙的葬俗中,有一种奇特的祭祀悼念马功劳的习俗,一般有三种仪式。主人死后,随从会骑着马绕着死者墓地转圈,然后把马杀掉或者活埋到坟墓里。无论是突阙贵族,还是一般牧民,死后都要与马共葬,只是数量多少不同。然而李世民的坟墓昭陵至今未被打开,据称也未被盗过,所以里面的陪葬物品到底是些什么现在只是猜测,或许若干年以后,我们可以从昭陵里睡着的李世民自己那里得到最真实的答案。
屡有发生,两汉、魏晋南北朝的杀父弑兄的事件都有记载,因此这还不能作为佐证李世民是胡人的证据存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胡人是哪里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