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汪精卫之死的历史真相是一个怎样的人

诗歌英雄柳忠秧:一个人的诗文学风流
  ——任谁不服楚狂人?不服请读《岭南歌》!
  诗歌楚狂柳忠秧《四十自画》:
  身心只许汉与唐,
  善使风骨著文章。
  出自楚泽擎天勇,
  醉爱太白动地狂!
  把酒纵横千万里,
  百无一用徒悲伤!
  人间或有真君子,
  世无孤品柳忠秧!
  我把柳忠秧的诗誉为“天诗”!海内外评价称誉柳诗的名家、大家约有百位之多,他们写下了煌煌近五十万言的评论。也许有人不服楚狂柳忠秧,那我先仅以《岭南歌》为例:
  上海世博会现场唯一的长诗发布,且柳诗人在现场一口气长吟高颂出来。您做得到吗?
  壮写十万年岭南文化历史,填补了史诗抒写岭南文化的空白。您又做得到吗?
  品评、歌颂一百三十多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为一次性抒写人物最多的文化史诗;且用诗意的美言(平均一个人用字约十五个)基于大历史观对每个人物作出盖棺定论的评判。您能做得到吗?
  娴熟地使用几百个典故(有的是典了又典),光注释就达几万言。您又能做得到吗?
  光写离当代最近(越近越难写)的民国人物就约六十位,为一次性抒写民国人物最多的长诗。台湾人笑称柳忠秧可到台吃百家招待饭。您可做得到?
  撤开帝王将相的不变主题,将大量的篇幅留给哲学家 、思想家、教育家、诗人、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也达数十位)。您哪里做得到?
  “中国文学史难得、世界文学史罕见的文化史诗(著名诗评家熊国华教授研究的结语)”。如此成就,估计您压根也做不到!柳忠秧改写了文学史,他创造了历史!
  “国民党共产党,开天辟地。蒋中正毛泽东,兄弟并肩。”这样定格历史的春秋笔法您又如何做得到?恐怕您想都不敢(会)想!
  还用列举吗?还多着呢!
  故此,野牛我喝句牛话:任谁不服楚狂人?不服请读《岭南歌》!
  好了,且慢下,我再慢慢细说。一个人年青时写诗,并不稀罕,他她本身就是诗!满怀激情,却一无所有,呐喊几声,排宣一些,维护了某种心理平衡!一个人上了年纪,透悟世事,多有世得,还在写诗,终生写诗,哪就不是泛泛之辈能够做到、愿意做到的事了。中国是一个诗文化大国,历史上诗歌璀灿,人物风流,眼下应该不乏职业诗作者。但是社会潮头此一时彼一时,时不谀诗、时不尚诗了。工业主义生产方式和价值观的全球认可,甚嚣尘上!极大地解放了物质生产力,物的丰富和可能刺激了人的自我、物欲和财富观念。在物质和科技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生活品质观,使人们更趋实际、投机和享乐!文学虽然是一种基础之学、综合之学、高端之学,但同时也是一门闲学。也可以看作大而无当,百无一用!诗文学,文学中的贵族、粹芯,更是如此!在这种实用主义泛滥的时代,它们遭到冷遇,实属正常。诗歌失去了诗场!这从创作和欣赏两面来看,都是如此!NBA有球场,商人有市场,政客有官场,上海的周立波也有一个秀场!如此来看,诗人和诗歌被时代和社会窘得异常寒碜!寒碜之一是:诗人主体消失了,谁都可以调侃诗人、自称诗人,网上的潮面青年一波波卖弄着青春和无知,称着汉诗!寒碜之二是:吃官银的诗人再无诗歌担待,仅仅依靠权力和资历把过去的名人当作奖,发给脸蛋漂亮的人或有钱贿赂的人等等,以维持一种机构的存在和自己的权威。
  正是在这种环境中,柳忠秧逆潮而出,感愤有加。柳忠秧人到中年,慷慨作诗,其大国诗情,兼顾四海!其2008年时段潮涌般排出的诗作:《楚歌》(500行)、《国骚》(80行)、《岭南歌》(310行)、《天下江山黄鹤楼》(132行)、《天下洞庭天下楼》(68行)、《神龙诗章》(99行)、《圣美大江》(140行)等等,风雨大作,狂飙既久!为汉诗人的承传之志,添砖加瓦,不愧于其汉人的基因!从柳诗现象上来看,有三点值得嘉许。其一是:成人创作;其二是:大规制创作;其三是:个人创造性。
  其一,成人创作:成人创作是个不起眼的概念,本来就天才诗人和诗作而言,本无所谓年龄界线,没有阅历、口齿尚幼者,好作品、大作品并不乏例!如:唐代诗人王勃、西方诗人兰波、俄国诗人莱蒙托夫等等都是!但前提是天才和好诗!同时阅历和专业也并非全是坏事(年轻人往往欠缺这些创作品质、素质),尤其在时下这种文学史当口,诗歌创作“青网化”,主体队伍消失,职业创作无场。这些都使汉诗(以汉语言为创作语种的作品)在面对先人和全球人类时,显得分量太轻或毫无分量可言!这使我们诗歌大国的骄傲显得苍白无比!在诗歌实力的较量中,创造力无疑是个十分重的筹码,但阅历和专业,同时包含着坚持和持久,同样是无法轻视的重要筹码。李白、杜甫、陆游等诗人,都是终生创作,笔不辍时。这对创作数量和创作品质意义重大。可以这样说,如果失去了成人创作、职业创作,诗坛就名存实亡,形同儿戏了!拿他们去跟NBA级别的对手相争,只能证明你太牛啦,像伊拉克人那样肉身站着,用冲锋枪去打飞机!飞机被打下来的可能性1%,你被飞机炸得血肉横飞的可能性99%。中国今人的智慧,不至于贫弱到这种地步了吧?!因此,我们在这里强调成人创作、职业创作的重要性,并非吹毛求疵!也因此我们拿柳忠秧诗歌的这种特点说事,也并非滥言充文。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多面的,要解决和克服它也并非易事!但有志者摆脱潮流,子承祖业,也是必须做的事。对一个泱泱历史的文化大国来说,国家更应该承接在前。诗人柳忠秧认为:“文化强国先强诗,时下的中国尤其需要!”
  其二,大规制创作:也许有人会说,诗的好坏不在长短,日本的俳句只有一句二句,绝句只有四句,七律也只八句,北岛的:“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顾城的:“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也很短。这都是大诗人的诗作,不妨碍其大。唐代诗僧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后改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一“推敲”权衡,用去贾岛两年多的时间。仅有二句二字之改!这是古人治诗的谨严之处,决不轻佻诗歌!从一个侧面看,诗歌无长短,也无可无不可!但因此就一叶概全,露洞也是百多的!我们把长诗、大诗称着大规制创作。它至少有如下三点是短诗、小诗作者所做不到的。一,大规制创作不可能偶尔得之,业余作者不可能也能信手涂抹;二,大规制创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没有一定的整体结构能力不可能敷衍成篇;三,题材、主题、形式、字、词汇量等对一定量的思考的要求,等等,这些都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一口水,也许你能够吞下;一爿海,你吞下的可能性也许就很小了。你看呢?五四文学革命以来,新诗在长诗、大诗方面,跟古人和洋人比,十分逊色!但仍出了郭沫若的《凤凰涅槃》、艾青的《向太阳》、贺敬之的《回延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郭小川的《团泊洼的秋天》、杨炼的《诺日朗》、叶文富的《将军,不能这样做》、野牛的《生命之水》、柳忠秧的《楚歌》、《国骚》等等。但八十年代末至今,长诗、大诗息迹,牛毛混杂的网诗和不创作或没有新创作的官派大诗人,在异常可怜的露脸中,自称汉诗人。这使诗歌厚重的大中国颜面尽失!以致某个德国汉学家跑到南方的深圳大放厥词,舌称:中国的现代诗人没一个好样的!也不知道这个伙计使用的是什么标准?也不知道这个伙计懂得几个汉字?也不知道这个伙计能读到多少汉诗?不管如何,这种公开的嘲谑,我不知道如果歌德先生在世,他会怎么说!我们知道《浮士德》的价值,你看过《楚歌》、《国骚》、《生命之水》吗?评价和争论多是无聊的!但它引起我们的思考仍价值不菲和富有时需!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在倍受西方列强的欺凌一百多年之后,在全球工业化的势潮中,正东方崛起!这将在政治、经济、军事、体育、外交上,我们都期待着!但谈起中国的价值资源,我觉得它的什么资源都比不过它五千年的文化资源!而诗文化是这个文化的核心之重!正是有了这种诗文化之底,孔孟文化才会正而不僵。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失去了炎黄之祖,楚汉之根,唐宋之继,我们还可以打着孔孟的字牌,去全世界接受洋人的礼敬吗?我们不敢想象,如果失去了炎黄文化,我们还可以用失败的名义消融成吉思汗的子孙吗?如果失去了炎黄文化,我们还可以用失败的名义消融满族铁骑的王朝吗?以致他们用失去母语的代价来换取民族的融合!如果没有炎黄文化,我们能有东南亚、东北亚这么多子文化圈国家吗?只是在大陆性的封闭中,我们失去了太多整合海洋文化的时机和光阴!而这些边缘性的中华子文化,较早地接受和面对了海洋文化的洗礼,在如今的工业主义势潮中,大韩民国很强,日本更强!香港、台湾、澳门也不示弱!说起日本,歧义很多,是非很多!但汉文化的渊源,日本的先人都不否定!日本名著《平家物语》里,直称自己为唐宋藩国,引证汉文化的地方多而含敬!今人不孝,看来非止中国,日本人也大不敬祖宗呢?!不过汉文化的中心部分历代深苦于它的地缘封闭性和价值封闭性,很多方面已远远落后于自己的子文化国,我们还有没有能力统合它的地缘板块,包括地缘海洋权?我们还有没有资格站在文化的中心仰着脸?我们还能不能在大陆资源过渡到海洋资源的竞争中延展我们的光芒?这些,都需要文化资源的更新和传播的有效性!一个强大的中国,绝对不能失去它的文化之重,一个没有文化之重的大国,将不成为其强!而对诗文化的看重,汉文化不可轻视!这也是我们推重柳忠秧大诗歌、大文化诉求的原因所在。当然,文学艺术的丰富性,我们不可能排斥它的多样性针对和表达。但是后现代主义以来,诗日益成为自我、私欲、投机和肤浅的小妾,因而大诗歌、大情感、大审美,又成为一种文化需求。崛起的面对海洋的大中国更需要时代建构性的诗人和诗作。如果汉诗越洋过海,派出去的只是几个小妾,只有几个小妾,你一定觉得十分长脸和快意吗?
  其三,个人创造性:创造力是一切艺术的绝对尺度,失去了它,什么经验、专业、激情、技巧,都形同虚设。凡优秀的艺术都是以它做基础的。创造力多是先天的,与人的器性、秉赋、胸襟等关涉甚深,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成就、勤奋和异能。柳忠秧的诗歌创作,显示了人的这种才气特点。可以说个人创造力是柳诗的最鲜明的标帜,它贯穿在柳的所有诗歌作品中,使文本呈现着某种柳氏的华丽和辉光。很多诗句有可能进入汉语句汇,被后来人听说使用。仅以《楚歌》为例,如:“夜读春秋寻大义,醉向伯牙觅知己。”、“悬臂可写动地诗,泼墨能抒通天情。”、“风云起兮我心狂,挽弓一怒射天狼!”、“莫说荆蛮不服周,天下盟主是楚庄!”、“扫尽阿房无颜色,从此不说秦始皇!”、“我游西陵过瞿塘,夜幸神女眠峡江。”、“问我怀兮哀将死?天怒天谴天不欺!”、“我欲纵身擎天问,何日能见云中君?”、“我问九天生死恨!我向九天我自君!”、“天庭王庭两不诏,我自逍遥更从容!”、“君子无欲行天下,圣者远去万人从!”、“壮势横扫秋风叶,孤灯独照忠义心!”、“身无半亩忧天下,书破万卷交古人。”、“柳郎仙游醉江城,行吟阁上听天音。何家玉笛吹春雨?五月梅花落芳心。”、“长风破浪荡楚天,拼将血性夺旌旗!”、“离骚国里多奇韵,一曲楚歌鬼神泣!”等等。这些诗句,如果说是来自专业训练,理弱;天性吐露,在理!无可讳言,柳诗虽然具有鲜明的文化史诗特征,但天意性使,更其所以然。当然创造力的获得,人多不尽相同。后天的境遇和训练也多起作用。不过我个人认为,柳忠秧的创造力与湖北黄州故郡(今新洲、黄冈、麻城、红安等地)的地脉水土不无关系!正是这方水土,出脱了他这样的才气和人物!黄冈、新洲这长江近渚之宝地,人杰簇拥,灿若星月。夸张一点说,武汉三镇的人才加起来,也不一定能胜过黄冈、新洲。如此来看,柳忠秧之有才,未必奇之了!
  说到人才,神州未必匮乏!倒是才俊白多,多无寄托。报国无门的梦魇,代代孽生,草难去根。苦了人才,苦了中华民族!其模式就是:一代创业君主建立王朝后(创业君主,一流人才),便封杀人才,以求守成长久。守成君主多是二流人才或庸才,唯利是瞻,不求有才。权大于理,欲大于德。悖公理而小视众生必亡!人才更是不能尽用,不能竞争!导致整个社会失去活力、创造力,结果统治式微,被革命和造反取代。新一轮治世才障重复。在没有横向国家竞争的时代,尚可几十年、几百年代存。在全球竞争的时代,失去人才基础的社会或国家必然势不长久,弱而无能。寻找一种人才尽用,人才竞争的机制,大势所趋!中华民族在全球竞争的存在和发展选择中,别无二途!美国人打一个篮球,都能尽世界之才,扬竞争之极!始能高居潮头,众皆难望其项背!回看中国文坛,《诗刊》和《人民文学》位高而身老,难见劲绿!网青杂乱肤浅,江山才俊,各领风骚三五天!没有主体阵容,没有竞争机制,站在台面上的大多不是人才,伪奖伪作,瞒天过海,羞辱我们的汉文化,羞辱我们的创造力,羞辱我神州无人才!能不能像NBA那样,有一种机制和平台(多个具有竞争性质的平台,能否将行政、半行政性的作家协会转换成市场经营性的作家俱乐部。有完备的资方、职业策划者、职业作家、后备作家、受众对象、职业联赛等运作链。将作家生产力转化成作家生产集团。文学也是生产力,美国的好莱坞是个例子。知识产权的全球扩张,是大国存在的经济之魂!),保证并刺激一种有效的竞争,保证人才尽用,保证只有最优秀的优胜者才能站到台面上并且竞争无封顶,你不能因为一次胜利就赖住或霸住光环不放手!更不能只是玩弄权机,将文学行政化、腐败化,光圈内只能站着此刻的最优者!惟其此,才能保证竞争的专业性、职业性、高端性,向高水准的良性竞争发展,而不是如前,将文学败坏成倒胃口的妾不妾,臣不臣,贼不贼的四不象。本文同时冠以:柳忠秧,一个人的诗文学风流……只是对今天文坛不正常现象的批评,也是对追求文化进步的褒奖!中国文坛不是谁能代表的,不能只以台面上的动静为准,不能只以有限的信息为准。事实上,为中国文化、中国文学而战者,大有人在!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泥沙尽下始见金!虽然如此,能使文学竞争较公平、较公正,有一种机制和平台维护它的活力和发展(主流文学或正统文学,民间文学或在野文学,前卫文学或边缘性文学,应该交互存在,不可偏废),仍是中国大国战略和文化战略的严重课题及实务。
  柳忠秧的诗歌创作,仍然属于主流文化范畴,但也含有一定的社会批判成份和自由创作色彩。这是它诗歌品质和生命力的力量源泉。
扫一扫,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责任编辑:AP013
本文相关推荐
里约当地时间本周一,巴西警方在奥运村中再抓获一名性侵清洁女工的拳击运动员。
4岁时,阮维海右腿下半部分开始出现生长异常。17岁时,长出的异物估计重达25公斤。
王宝强的离婚案可谓一波三折,网上流言四起,众说纷纭。
世界最奇异9大村庄 中国功夫村上榜
获得亚军的何姿却“抢了头条”,颁奖后秦凯单膝跪地向她求婚。何姿眼含热泪地戴上了戒指。
24小时点击排行榜
热线:020-
频道信箱: news#(#改为@)热门推荐:
  本文作者: 张田小 11 月,有着“西班牙爱马仕”之称的奢侈品品牌 Loewe 在马德里开了第 4 家店。确切的说,是 Loewe 为了庆祝成立 170 周年, 在它的原产国开的第一家旗舰店。 Loewe 把这个 1 万平方英尺的“马德里之家”放在了一幢建于 19 世纪的老房子里,用上了英国艺术家 Howard Hodgkin 的作品,Jim Partridge 和 Liz Walmsley 的雕塑,还邀请了马德里艺术家 Gloria Garcia Lorca 造了一面陶瓷墙。同时,除了售卖男女装、手袋,配饰和家居产品,Loewe 的花店也在这里同步开业。 接下来, 这个空间还将举办一系列公共活动,包括一个名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展览。这一切都成了媒体追逐的内容,它们看起来像个知识分子在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而不是一个有钱人在炫耀自己的家财。
  这一切都是按照 Loewe 在 2013 年找来的新任创意总监 Jonathan Anderson 的构想在进行。两年前,他刚开始翻新 Loewe 在全球各地的店铺时,考虑的细节甚至会关照到门把手和店内桌上放的铅笔。 “这都是为了展示 Loewe 根在何处。”【一、谁能给一个买 Loewe 的理由?】 按道理说, Loewe 应该是一个无需有“历史深处忧虑”的品牌。用爱马仕常常挂在嘴边的“时间就是奢侈品”的说法,Loewe 绝对算得上是真正的奢侈品。 它创立的时间是 1846 年,比生在 1837 年的爱马仕晚一点,但比 Burberry 早 10 年,比 Chanel 早 63 年,比 Gucci 也早 75 年。但和这些著名的“晚辈”比起来,Loewe 一直很低调,低调的程度约等于“当有人提到‘奢侈品’这个词,你不会想到它”。 另一个问题是,纵然有大把的历史握在手上,Loewe 却比不上爱马仕和 Burberry 之列的存在感。没有噱头,没有话题,也没有魅力。
  Jane Birkin 和铂金包
  举个例子,如果说到爱马仕,你大概会想到的这个以皮具见长的品牌至少有一个出名的故事:法国歌手 Jane Birkin 1984 年乘飞机时正好坐在了爱马仕 CEO Jean-Louis Dumas 身边 ,她随口“抱怨”了自己无法找到一款适合周末使用的手提包,然后一款以她名字命名的手提包,也就是铂金包诞生了。 如果说到 Prada ,它也有一个还算出名的故事:设计师 Miuccia prada 用她初恋男友用性命换来的降落伞材料制作了 Prada 著名的尼龙包系列。 至于 Chanel ,姑且不谈香奈儿套装、Chanel No.5 香水这些著名的产品,创始人 Gabrielle Bonheur &Coco& Chanel 本身就是一个话题十足的人物。 这些故事是奢侈品销售的核心,它们是有着和 21 世纪明星街拍照相似功能的能引起人类情感共鸣的存在。有了它们,奢侈品的衣服、鞋子、口红和包包才能很方便地幻化成一种向往,消费者才能感受到所谓的“时间的存在”、“经典”,甚至形成“想象的共同体”。 不过,这些故事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故事总是需要被提炼,被总结,最重要的是被讲述。 【二、有历史又怎样?】 Loewe 始于一群西班牙的皮革匠创立的皮匠工坊 。最初,他们只生产一些皮夹和雪茄烟盒等小件皮革商品。1872 年,德国皮革工匠恩里克罗意威加入了和这个团队,创新了设计,Loewe 这个品牌才诞生。随后,Loewe 设计生产了各式各样的皮革工艺品,并尝试了设计女士皮包,也最早使用鳄鱼皮、蛇皮来做原材料。 也是在这个时期,Loewe 获得了马德里贵族的垂青。1905 年,Loewe 的老顾客康基斯塔公爵夫人将品牌推荐给了西班牙皇室,使得 Loewe 成为了西班皇室的供应商。从那时起,阿方索国王与维多利亚艾吉娜皇后成了 Loewe 专卖店的常客。自上个世纪 50 年代起,Loewe 开始与欧洲各国皇室建立了特殊的友好关系。 1945 年,Loewe 的第一任创意总监 P&rez de Rozas 设计的第一款有名的包包 Boxcalf bag。1975 年,佛朗哥在西班牙的独裁统治结束的那一年,为了适应西班牙女性全新的 24 小时生活方式,。它很能装东西,也很适应各种场合。
  Amazona
  1947 年,这个品牌开始做成衣生意。但最初 Loewe 的成衣并不是自己设计,而是售卖 Dior 的 New look 时装。到了 20 世纪 70 年代,为了发展女装成衣线,Loewe 也曾请 Karl Lagerfeld 和 Giorgio Armani 做设计师。 但成衣并没有为它带来更多的关注度。在1997 年它 150 岁时,被 LVMH 集团收购之前,它皮具的生意还在为 LV 做代工。 总结一下,Loewe 是一个古老的品牌,擅制皮革的它在 71 年前就推出了爆款包包,也很早地开发了奢侈品的周边产品,比如香水。另外,它和爱马仕一样都曾经很“光荣”与皇室沾亲带故,属于奢侈品品牌正常发展的路数――在社会阶层中由上而下地扩展。 看起来,其他奢侈品有的东西,Loewe 都有了。但另一个问题来了:它还缺了一个讲故事的人。 【三、创意总监到底是用来干什么的?】 奢侈品品牌的生意本身就是一个 IP 生意。找明星代言,开发标志性的一两款产品基本上就组成了它们的营销手法。但设计师至始至终才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他们会为这个 IP 生意设计时装,甚至创造时代的风尚。但更多时候,设计师本人才这个生意里面最有说服力的存在,他们才是吸引人的故事。 在这些奢侈品品牌建立之初,它们是独立的时装屋,设计风格稳定,发展路数都由创始人(一般都是设计师本人)说了算。 在 Dior 还在经历创始人 Christian Dior 时代时,陆续向市场推出了包括经典 New look 在内的 15 种以字母命名的版型,也为 Dior 埋下了口碑――它就是那个时代真正的 New look 。 Chanel 也同样如此,是在创始人掌舵时装屋时期就成为了引导时代风潮的时装屋。以后再说到这个品牌,也总是绕不开它最初的明星设计师 Coco Chanel。 不过,在这些时装屋的创始人离世后,它们也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它们需要考虑的问题无非有两个:第一,是否由家族继续持有品牌;第二,在哪里再去找一位明星设计师? 不过,后来这两个问题都由市场来解决了。 到了1987 年 LVMH 集团成立,1988 年历峰集团成立,当然还有成立时间较早的开云集团在市场上到处去收购这些高级时装屋时,用谁来做一个品牌的设计师(也就是创意总监),就变成委任职业经理人一样的过程。 基本上,创意总监本人必须是一个话题够足的人物。在奢侈品资本化的结构里,创意总监是核心,他们并非为品牌而生,而是负责为它讲故事,用设计,也用概念。
  Tom Ford 时代的Gucci
  Alessandro Michele 时代的 Gucci ,和Tom Ford 的风格完全不一样在 Gucci 尚未被开云集团的前身 PPR 集团收购之前的 20 世纪 80 年代,因 Gucci 家族陷于漫长的内斗,让品牌接连亏损。刚刚把 Tiffany 拿到纽交所上市的巴林投资看上了 Gucci 。在 1989 年,陆续从小股东手中买回 Gucci 50% 的股份,以及从品牌第三代继承人――老 Gucci 的孙子 Maurizio 手中拿到另外 50% 的股份,完成对这个品牌 100% 的控股之后,巴林投资任命了 Dominique de sole 为 CEO 。而这位 CEO 则选择了当时还没有大红大紫的 Tom Ford 出任创意总监,再后来就是 Gucci 品牌复苏的佳话。 Tom Ford 否定了 Gucci 原有的市场定位,用颓废和感性取而代之,精心打造着 Gucci 从成衣、手袋、香水、包装的每一个产品系列。此外,他也重新设计了 Gucci 的广告和店内装潢,巧妙的运用了广告战术重新引发了人们对 Gucci 的关注。看起来,这也像极了 2015 年 Gucci 新任创意总监 Alessandro Michele 在做的所有事。 而这些 Loewe 都没有。 在 Loewe 长到了 150 岁,也就是 LVMH 集团收购它的 1997 年之前,一直缺乏一个明星创意总监。而奢侈品集团收购了这些时装屋之后,用于转型的常用做法就是启用年轻,愿意突破窠臼并能创造出新风潮的成衣设计师,当然最后个性十足,然后将品牌重新包装后推出――就像 Gucci 曾经做的那样。 这也是为什么,在 LVMH 集团把 Loewe 买去后的 20 年间,总在频繁的更换着创意总监。 1997年,“为了更具现代性面貌”, Loewe 找来了Narciso Rodriguez。 4 年之后,又请来了擅长在成衣中放入皮革元素的西班牙设计师 Jose Enrique Ona Selfa,她在 Loewe 干了 7 年。 紧接着是 2008 年,Loewe 又换了创意总监。不过,那一次它找来了擅长制造 It bag 的 Murberry 的创意总监 Stuart Vevers。不仅如此,Murberry 当时的 CEO Lisa Montague 也直接给“配套”挖了过来,为的是“复制他们在 Murberry 的成功”。 现在终于轮到了 Jonathan Anderson。 【四、 Loewe 的 Jonathan Anderson 时代开始了】 自打 2013 年, Jonathan Anderson 空降到 Loewe 后,这个品牌的曝光率明显在增加,因为他为 Loewe 抛头露面做的采访此起彼伏,他不仅能就着自己的过往讲讲 Loewe ,而且每次还能说出些新花样来。 “ Loewe 想要变得更时尚,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我们得想办法让人们相信 Loewe 以前就挺时尚的。” 还是“以前 Loewe 为皇室工作,现在(作为一个奢侈品品牌)这还远远不够,是时候创造一些新东西了。” “我想让 Loewe 在奢侈品的环境中生存,让它和文化有关。要创造一个能展现我们身处时代的品牌。” “ Loewe 刚成立时,为它带来收益的可不是复古的包包,在当时这个品牌就做的是满足当代消费者需求的现代包包。所以,不管你身处哪个时代,产品都需要反映现代性。” 看起来, Jonathan Anderson 已然意识到了自己到 Loewe 的主要任务就是改革,而改革方向就是他接受媒体都会谈到的那几点―― Loewe 要变得更时尚,要突破只能为皇室服务,要变得现代,要变得能展现它的根在哪里,最重要的是要变得更出名。
  Jonathan Anderson因为长相英俊,出身在北爱尔兰的马拉费尔特不知名的小地方的 Jonathan Anderson 最初在美国学习表演,后来转到伦敦学习成为一名时装设计师。 2007 年,Jonathan Anderson 建立了自己的同名男装品牌 J. W. Anderson。随后,他在 2010 年推出了首个女装系列,现在女装已经占到整个品牌收入的 70%。凭借性别模糊的概念和雌雄莫辩的设计风格,其个人品牌在短时间内声名鹊起。不管要怎么用时尚来玩关于性别的概念,Jonathan Anderson 明明白白表达了他可不只是想要做点衣服那么简单。 LVMH 时尚部的总裁 Pierre-Yves Roussel 对 Jonathan Anderson 很感兴趣,最初想让他负责集团旗下 Kenzo ,但最后这个职位给了 Opening Ceremony 的 Humberto Leon 和 Carol Lim 。 “当时时机未到。但第一次见他时,我就知道最终我们会在一起工作。”“当你向市场推出一名作家时,并不像你出版一本书那样。如果你要签下一名作家,你需要确认他还能写点其他的书。当时我就能感觉到 Jonathan Anderson 的‘进化’。” 最后,LVMH 集团买下了 J.W. Anderson 49% 的股份,并以此为条件邀请 Jonathan Anderson 做 Loewe 的创意总监。 事实上,Jonathan Anderson 的确算是一个精力充沛,创意和想法都层出不穷的人。而这两种特质恰好是现代时装屋找寻的故事讲述者所必需具备的素质,也是转型中的 Loewe 所需要的。说白了,在把品牌从特权阶级带到中产阶级的怀抱的过程中,个性十足又能制造话题的 Jonathan Anderson 的存在就是最有效的营销,或许也是最引人入胜的广告。 虽然到任 Loewe的 3 年接受过不同媒体的采访,每次他聊到的主题也绕不开 Loewe本身 ,但他表达的观点, 为此引用的故事,甚至是使用的英文单词都很少重复。 在上任之初,他说“在时装里,最大的障碍是我们对时尚的中产阶级化的视角”;在另一个采访里,他会聊到“‘奢侈品’就是一个过时的词汇”;紧接着,他又说“一个完整的秀场造型跟戏服本质上是一致的。我并不反对你从头到尾穿得跟秀场一样,这是个人的选择,但我绝不会强迫人们这么干”。 尽管是个设计师,他的思考并不局限于时装领域,他还说“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点赞’的文化里,我们喜欢消费的图像就像是食物里的糖”。 他对不同时代造就的评论家也有看法,他认为“在对批评与艺术的感知上,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不去质疑我们正在倾听的任何人。但现在已不存在能够通过知识得以做出批评的概念,那些日子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显而易见,他不是一个含糊其辞、不敢表达观点的人。 这种立场也贯穿在他对 Loewe的改革里。 “如果你要重启一个品牌,你就要让人完全忘记它曾经的样子。最初我就想改变 loewe 所有的一切,零售店的样子,logo ,甚至还有衣架。但我没有只盯着衣架想入非非,所有的事都在 3 个月之后有了些进展。我承认,我盯得相当紧。”
  Loewe 的小象包自此之后, Loewe 也的确被他推上了“大破大立”的轨道。他的方法论看起来也相当简单――那就是以他为中心,所有的改变都围绕着他的品味在进行,而且所有的产品在推向市场时,他都能给出一个充足的理由来说明“ Loewe为什么要这么做”。 由于曾在 Prada 做橱窗视觉陈列员的工作,Jonathan Anderson 对时装的认识不仅局限于设计本身,还包括了视觉陈列、店铺运营以及品牌建设。 在执掌 Loewe 的创意方向后,他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按照融汇“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思路,联手 Mathias Augustyniak 和 Michael Amzalag 创立的美术指导公司 M/M(Paris)重新设计 Loewe 的品牌标志“Anagram”。最后确定的标志是参考西班牙艺术家 Vicente Vela 上个世纪 70 年代的初始设计阐发后所得。此后,Loewe 的产品包装也随之简化,洁白的包装盒上仅剩“Anagram”的图案和 Loewe 的标示。他为 Loewe 包装重新选择的白色是基于波特兰石,是大英博物馆使用的建筑材料的颜色。 此外,他一直喜欢用 Steven Meisel 来拍摄 Loewe 的广告。“ Loewe 需要一位时尚的教育者,而 Meisel 能让文本有形,也能让图像变成标志。”另外,他也重新设计了 Loewe 店铺。Loewe 一直很重视的日本市场店铺的改造,他还亲自去监了工;而刚在西班牙开的 Loewe 在全球最大的旗舰店,强调历史,甚至开始卖花。这些只是他很多想法中的一个,他认为“他让 Loewe 打破重来,然后展示出它被人遗忘的那一部分历史”。“为了重建,品牌需要被打破,但只有为数不多的品牌有这种资质。”今年,Jonathan Anderson 在 Loewe 推出了名为 001 的香水 ,这款以拂晓为灵感的香水分为男香 001 Man 和女香 001 Woman,和他在时装上玩的性别模糊概念相似,它们可以混合着使用以创造另一种味道。“香水是 Loewe 如今在时尚里做的事的重要延伸。我想让这两个世界能交错在一起,这能代表 Loewe 的现在。”为了讲述 Loewe 的历史,Jonathan Anderson 还推出了纪念这个品牌 170 年的“历史书”,书名与西班牙旗舰店组织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展览同名。
  puzzle 包
  当然,他也在 Loewe 最擅长的皮具领域大做文章。他翻新了 Loewe 历史上最著名的包包,把它做成了由 40 块皮革组成有 5 种背法的 Puzzle,现在已经成了爆款;也改良了 Flamenco 手袋,全新款式拿掉经典的流苏装饰,改用简洁低调的 Knot 结;2015 年,他又让 Loewe 推出了动物系列包袋,现在已经有了小象包、熊猫包(还有中国限定款)。另一个爆款则是猫脑袋挂饰。 Loewe 总算焕然一新了,而且还多了一个富有魅力能四处为它讲故事的人。“这不是我的一己之力,而是一个团队的力量。我只不过是一个高级销售人员。最终,如果想要在时尚里取得成功,你得向最棒的 HR 求助,这和玩弄政治一样,我在传递强大的自我,然后尽量让每个人都开心。”当然这些变革还算有效果。 很明显,纽约百货商店 Barney 认可了 Jonathan Anderson 在 Loewe 的所作所为。2010 年时,Barney 只引进了 Jonathan Anderson 个人品牌 J.W. Anderson,而在他掌舵这个时装屋两年后的 2015 年,Barney 终于引进了Loewe 。 “ Jonathan 为 Loewe 制作的系列将奢侈和现代融为一体,很现代。他自己的品牌 J.W. Anderson 也超级酷。” 2015 年,Loewe 在全球的销售额增加了 40% 。2015 年也选择在一向不太重视的北美市场开了迈阿密的店铺。当然,得到好处的可不仅仅是 Loewe ,自从这位创意总监身兼两职后,J.W. Anderson 的销售额也有了两位数的增长。 “他用 360 度的角度在做他的设计。这不仅仅是产品设计,还包括产品形象和品牌形象。他对时尚的想法很新鲜,他也知道如何让重要人物把他团团围住。” 这和 2007 年他看上 Stuart Vevers 时的态度差不多――那时,先后在 Calvin Klein 、Bottega Veneta, Givenchy 和 Louis Vuitton 工作的 Stuart Vevers 刚刚把 Murberry 的皮具生意带得红火了起来。 “我们一直在对 Loewe 进行改革,现在我们想要突出 Loewe 皮革制品的长处。为此,我们想邀请能作诱人包包的人加入,而 Stuart Vevers 符合我们的条件。” 尽管 LVMH 集团当时对 Stuart Vevers 赞誉有加,但最终,这位设计师“打工” 5 年后还是离开了 Loewe。 而现在,Loewe 总算给自己找来了一位明星设计师,或者说一位超级代言人,好像所有的事都上了一个新轨道。但问题又来了:这次大刀阔斧改革的 Jonathan Anderson 又能在 Loewe 呆上几年? 题图和文内图来自: 、、、、、、、、Jonathan Anderson @ instagram、、、、、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豆瓣精品内容每日推送
3523文章数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真实的汪精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