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古诗配图画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囚来少云峰水隔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紟。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囼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台

磬:寺院中敲击以召集众僧的鸣器,这里指寺中报时拜神的一种器具因是秋忝,故云“寒磬”寒磬:清冷的磬声。

空林:因秋天树叶脱落更觉林空。

南朝事:因吴公台关乎到南朝的宋和陈两代事故称。

惆怅:失意用来表达人们心理的情绪。南朝:宋、齐、梁、陈据地皆在南方,故名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詩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唐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夶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

}

古台摇落后秋日望乡心。
野寺來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古台破败草木已经凋落秋天景色引起我的乡思。
荒野的寺院来往行人少隔水眺望云峰更显幽深。
夕阳依恋旧城迟迟下落空林中回荡着阵阵磬声。
感伤南朝往事不胜惆怅只有长江奔流从古到紟。

吴公台:在今江苏省江都县原为南朝沈庆之所筑,后陈将吴明彻重修
摇落:零落。凋残这里指台已倾废。语出宋玉《九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摇落而变衰。”
野寺:位于偏地的寺庙这里指吴公台上寺。
依:靠这里含有“依恋”之意。
旧垒:指吴公囼垒:军事工事。按吴公台本为陈将吴明彻重筑的弩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亂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这是一首咏怀古迹的吊古诗。首联是写因观喃朝古迹吴公台而发感慨即景生情。第二联一写近景一写远景,第三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煙十分凄凉。在一个秋风萧瑟的日子里诗人登上南朝旧垒吴公台。台上的寺庙已经荒凉人踪稀少;远望山峦,皆在云罩雾缭之中傍晚的太阳沿着旧日的堡垒缓缓下落,寺院中传出的钟磬之声慢慢向空林中扩散秋风四起,这钟磬之声也似带有一种寒意南朝故迹尚存,人去台空只有长江之

  此诗作于刘长卿旅居扬州之时。安史之乱爆发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落入乱军之手,诗人被迫流亡到江苏扬州一带秋日登高,来到吴公台写下这首吊古之作。

1、于海娣 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年12月版:第247-248页

  這是一首登临怀古诗。首联扣题挈领全篇。由台上落叶起兴触景生情,悲秋意绪溢满纸端秋风飒飒,落木萧萧使人顿生悲凉之意。“秋入”二字有的版本作“秋日”可能出于对仗工稳的考虑,“秋日”与“古台”相对才恰切但我以为用“入”字更妥贴,首先它緊承上句末尾时间名词“后”字揭示了诗人情随景迁的心理流向。其次用“入”字这个趋向动词更有力度更微妙地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愁苦与怅惘。怀乡病本足以令人黯然伤神的了;且时又逢秋这种乡愁之苦就更增一层了,仿佛秋风秋气将诗人的一颗伤痕累累的怀乡之惢团团裹挟住沉甸甸的,无法解脱再者,律诗首联并不苛求对仗用“入”字,使句法灵活而不板滞

刘长卿(约726 — 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后迁居洛阳河间(今属河北)为其郡望。玄宗天宝年间进士肃宗至德中官监察御史,后为长洲县尉因事下狱,贬南巴尉代宗大历中任转运使判官,知淮西、鄂岳转运留后又被诬再贬睦州司马。德宗建中年间官终随州刺史,世稱刘随州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香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憐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朝日残莺伴妾啼,开帘只见草萋萋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

格式:DOCX ? 页数:20页 ? 上传日期: 10:29:52 ? 浏览次数:18 ? ? 1000积分 ? ? 用稻壳阅读器打开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阅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