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女性文学史目录上女性话语的诞生发生于什么时期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14人关注)当前位置: >>
(未经整理版)中国古代学史及作品选讲试题库
中国古代文学史及 作品选讲试题库锦州师专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 2007 年 3 月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一?单项选择题 1 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创作的高潮的是(C) A 西汉末年 C 建安时期 B 东汉时期 D 正始时期2 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的阶段是(A) A 建安时期 C 东汉时期 3 建安时期诗歌成就最高的是(D) A 曹植和刘桢 C 王粲和蔡琰 B 曹植和王粲 D 曹操和曹植 B 正始时期 D 齐梁时期4 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全新局面的作家是(D) A 班固 C 曹植 B 张衡 D 曹操5 对七言诗的发展有重大贡献, 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的作家是 (B) A 曹植 C 张衡 B 曹丕 D 鲍照6 不仅为乐府诗产生一种新体制,而且为中国诗学开一新纪元的作家 是(C) A 东汉张衡的《四愁诗》 B 南朝刘宋时鲍照的《拟行路难》 C 建安时期曹丕的《燕歌行》二首 D 唐代杜甫的《秋兴》八首 7 曹植后期诗歌典型的代表作是(D) A 《白马篇》 C 《送应氏》 8 建安诗坛最杰出的诗人是(A) A 曹植 C 王粲 9 建安七子中诗,赋最佳的作家是(C) A 曹植 C 王粲 10 王粲前期诗歌代表作是(B) A 《从军行》五首 B 《悲愤诗》 11 陈林诗歌的代表作是(B) A 《从军行》五首 C 《赠从弟》三首 12 目前学术界认定为蔡琰所作的诗是(A) A 五言《悲愤诗》 C 《胡笳十八拍》 13 正始之音指的是(B) A 自魏文帝至魏明帝时期的诗歌 B 七言《悲愤诗》 C 《饮马长城窟行》 B 《饮马长城窟行》 D 《七哀诗》三首 B 《七衰诗》三首 D 《短歌行》 B 孔融 D 蔡琰 B 曹操 D 蔡琰 B 《美女篇》 D 《曾白马王彪》 B 自魏明帝青龙元年(233)至魏元帝咸熙元年(264)这一时期的诗 歌 C 自魏明帝时期的诗歌 D 指自曹丕建魏至司马炎建晋时期的诗歌 14 建安诗歌时代结束的标志是(A) A 曹植去世 C 曹丕去世 15 正始时期最为盛行的时代思潮是(C) A 以孔孟思想为主导的传统儒学 B “以孝治天下”的“名教” C 以老庄思想为基础的“玄学” D 提倡“四大皆空”的佛家思想 16 正始诗人把人对自然的态度引向审美的层次,成为后世(A) A 山水诗歌的思想滥觞 B 隐逸诗歌的思想滥觞 C 哲理诗歌的思想滥觞 D 永无抒怀诗歌的思想滥觞 17 玄风大盛使正始诗人的诗歌产生了(D) A 脱离现实的倾向 C 大量用典的倾向 18 正始时期诗歌的代表作家是(C) A 王弼和何晏 B 阮籍和向秀 B 格律化的倾向 D 哲理化的倾向 B 曹操去世 C 曹睿去世 C 阮籍和嵇康 19 阮籍诗歌的代表作是(C) A 二十七首《拟咏怀》 B 五十九首《古风》 C 三十八首《感遇》 D 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 20 成为正始诗坛创作高峰的是(B) A 曹丕的《燕歌行》二首 B 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 C 曹操的《短歌行》 D 嵇康的《赠兄秀才入军》 21 开后世组诗先河的作品是(D) A 曹丕的《燕歌行》二首 B 曹操的《步出厦门行》四首 C 王粲的《七哀诗》二首 D 阮籍的《咏怀诗》八十二首 22 嵇康的文学成就主要在(A) A 散文 C 小说D 嵇康和刘伶B 诗歌 C 文学理论23 继曹操之后,为四言诗顶峰的诗人是(C) A 阮籍 C 嵇康 B 陶渊明 C 韩愈 24 刘勰所谓“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 ,指的是(C) A.郭璞的游仙诗 C. 太康诗风 25.主宰东晋诗坛的是(A) A.玄言诗 C 山水诗、 B.游仙诗. D.隐逸诗 B.东晋的玄言诗 D.陶渊明的田园诗26.钟嵘《诗品》所说的“儿女情多,风云(D) A.建安诗风 C.玄言诗风 27. 太康诗风的代表诗人是(B) A.阮籍和左思 C.陆机和陆云 B.陆机和潘岳 D.左思和刘琨 B.正始诗风 D.太康诗风28. 太康诗人中存在诗最多的是(B) A.张华 C.潘岳 B.陆机 D 左思29.陆机的文学成就赋胜于诗。其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的名作是(D) A.〈 〈登楼赋〉 〉 C.〈 〈三都赋〉 〉 30.〈 〈赴洛道中作〉 〉的作者是(C) A.陆云 C.陆机 31.〈 〈悼亡诗〉 〉三首的作者是(D) B. 潘岳 D.左思 B.〈 〈洛神赋〉 〉 D.〈 〈文赋〉 〉 A. 左思 C.刘琨 32.西晋诗坛的主潮是(A) A.太康诗风 C.玄言诗风B. 张华 D.潘岳B.左思风力 D.刚健诗风33.西晋时期刚健诗风的代表诗人是(C) A. 阮籍和张华 C.左思和刘琨 34.左思诗歌的代表作是(A) A.〈 〈咏史〉 〉八首 C.〈 〈拟行路难〉 〉十八首 B.〈 〈悼亡诗〉 〉三首 D.〈 〈七哀诗〉 〉三首 B.陆机和潘岳 D.孙绰和许询35.刘琨诗有建安之风气,其最为优秀的是(D) A. 〈 〈咏史〉 〉八首 B. 〈 〈悼亡诗〉 〉三首 C.〈 〈招隐诗〉 〉和〈 〈骄女诗〉 〉 D.〈 〈扶风歌〉 〉和〈 〈重赠卢谌〉 〉 36.东晋初年诗坛的重要诗人和诗歌是(B) A.刘琨及其〈 〈重赠卢谌〉 〉 B.郭璞和他的〈 〈游仙诗〉 〉 C.孙绰、许询和他们的玄言诗歌 D.陶渊明和他的田园诗 37. 玄言诗的成熟和高潮期是(B) A.东晋初期 C.东晋后期 38.东晋玄言诗的代表作家是(A) A. 许询和孙绰 C.郭璞和孙绰B.东晋中期 D.晋末宋初B.刘琨和郭璞 D. 许询和左思39.为东晋之际山水诗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基础的是 (B) A.淡于寡味、平淡似〈 〈道德论〉 〉的玄言诗 B.玄言诗人对山水的体悟和描写 C.郭璞的〈 〈游仙诗〉 〉十首 D.陆机的〈〈赴洛道中作〉 〈 〉 40.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歌的开拓者是(D) A.张衡 C.郭璞 B.阮籍 D.陶渊明41.中国诗歌史上开“千古平淡之宗”的诗人是(A) A. 陶渊明 C.孟浩然 B.张蘅 D.李白42.最能代表陶渊明冲淡之美的诗是(C) A.〈 〈归圆田居〉 〉其三(种豆南山下) B.〈 〈移居〉 〉其二(春秋多佳日) C.〈 〈饮酒〉 〉其五(结庐在人境) D.〈 〈癸卯开始春怀古田舍〉(秉耒欢时务) 〉 43.元好问在其〈 〈论诗绝句三十首〉 〉其四中说: “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指的是(B) A.谢灵运诗风 C.孟浩然诗风 B. 陶渊明诗风 D.李太白诗风44.〈 〈五柳先生传〉 〉的作者是(D) A.阮籍 C.左思 B.潘岳 D. 陶渊明45. 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时所写的辞赋是(B) A.〈 〈归田赋〉 〉 C.〈 〈闲情赋〉 〉 B.〈 〈归去来兮辞〉 〉 D.〈 〈感士不遇赋〉 〉23 陶渊明有一首一篇感慨悲愤,情绪强烈,与其平淡风格不侔 的赋作是(D) A、 《悲士不遇赋》 C.《归去来兮辞》 B、 《闲情赋》 D、 《感士不遇赋》46. 陶渊明有一篇涉及男女之情的赋是(B) A.〈 〈洛神赋〉 〉 C.〈 〈咏史述〉 〉 B. 〈 〈闲情赋〉 〉 D.〈 〈桃花源记〉 〉47. 陶渊明较有特色的一篇的、韵文是(A) A.〈 〈自祭文〉 〉 C.〈 〈咏史述〉 〉 48 元嘉诗歌包括(C) A. 上起晋末淘渊明,下迄晋宋之交的谢灵运 B.〈 〈扇上画赞〉 〉 D.〈 〈桃花源记〉 〉 B. 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梁武帝萧衍 C. 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泰始之交的鲍照 D. 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齐代的谢I 49 元嘉是(A) A. 宋文帝的年号 C. 齐武帝的年号 B. 宋明帝的年号 D. 梁元帝的年号50.刘宋初年,山水诗的突出代表是(B) A. 颜廷之 C. 谢庄 B. 谢灵运 D. 鲍照51.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是(C) A.《诗经》中的《蒹葭》 B. 《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 C. 曹操的《观沧海》 D.谢灵运的《登池上楼》 52.奠定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形的诗人是(D) A. 曹操 C. 谢I 53. 鲍照乐府诗的代表是(D) A. 《代出自蓟北门行》 C. 《代白曲》两首 B.《代放歌行》 C.《拟行路难》十八首 B. 郭璞 D. 谢灵运54.对七言诗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南朝作家是(B) A.谢灵运 B. 鲍照 C. 谢I 55.永明是(A) A.南朝齐武帝年号 C.南朝梁元帝年号D. 江总B. 南朝宋文帝年号 D. 南朝陈后主年号56.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是(B) A.山水诗的创作中心 C.玄言诗的创作中心 B. 永明新体诗的创作中心 D. 宫体诗的创作中心57.提出“四声八病”说的诗人是(D) A.谢灵运 C.江总 B. 谢I D. 沈约58.齐梁诗坛首屈一指的诗人是(C) A.沈约 C. 谢I B. 鲍照 D. 庾信59. 梁陈时期,重功利、主质朴的代表诗人是(A) A.裴子野 C.吴均 B. 沈约 D. 阴铿60.齐末梁初重自然、重真情的诗人是(C) A.谢灵运和谢I C.吴均和何逊 61.宫体诗的全盛期是(D) A.齐梁之际 C.陈后主时期 B. 梁武帝萧衍时期 D. 梁简文帝萧纲时期 B. 沈约和谢I D. 鲍照和沈约 62.北魏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家是(A) A.温子升 C.王褒 63. “北地三才”是指(C) A.温子升、郦道元和魏收 B.魏收、刑劭和魏收 C.温子升、 刑劭和魏收 D.庾信、王褒和郦道元 64.真正体现南北诗风融合的是(A) A.庾信和王褒 C.王褒和颜廷之 B. 庾信和温子升 D. 郦道元和杨炫之 B. 刑勋 D. 魏收65.集南北诗歌之大成的诗人是(B) A.王褒 C.谢I B. 庾信 D. 鲍照66.庾信后期诗歌的代表作是(D) A. 《咏史》八首 C. 《咏怀》八十二首 B.《拟行路难》十八首 D.《拟咏怀》二十七首67.南朝民歌中的吴歌主要产生于(A) A.首都建业(南京)一带的江南地区 B.以杭州为中心的苏、杭地区 C.以长江中游及汉水两岸的荆、郢、樊、邓一带 D.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 68.南朝民歌的内容,绝大多数是(B) A.表现民间疾苦 C.表现军旅征战 69.南朝民歌的主要形制是(C) A.五言八句 C.五言四句 B. 七言四句 D. 杂言 B. 表现男女之情 D. 表现山水景物70.南朝民歌艺术水平最高的是(C) A. 《华山畿》 C. 《西洲曲》 B.《子夜四时歌》 D.《懊侬歌》71.北朝民歌中最出色的叙事长诗是(B) A. 《孔雀东南飞》 C. 《陌上桑》 B.《木兰诗》 D.《西洲曲》72.提出“诗赋欲丽”的作家是(B) A.曹操 C.王粲 B. 曹丕 D. 阮籍73.建安赋作家中成就最高的是(D) A.曹操和曹植 C.曹丕和王粲 B. 曹丕和曹植 D. 王粲和曹植74.王粲抒情赋的代表作是(A) A. 《登楼赋》 C. 《遂志赋》 B.《刺世疾邪赋》 D.《悲士不遇赋》75.曹植抒情赋的代表作是(D) A. 《神女赋》 C. 《士不遇赋》 76.建安赋坛的主流是(C) A.大赋 C.抒情小赋B.《高唐赋》 D.《洛神赋》B. 骈体赋 D. 律赋77.左思大赋的代表作是(B) A. 《西征赋》 C. 《海赋》 B.《三都赋》 D.《文赋》78.西晋赋坛成就最高的是(A) A.左思、潘岳和陆机 B.张华、陆机和成公绥 C.陆机、陆云和左思 D.张华、傅玄和陆机 79. 《悼亡赋》的作者是(C) A.陆机 C.潘岳 80. 《文赋》的作者是(D) A.阮籍 C.陆云 B. 曹植 D. 陆机 B. 曹植 D. 向秀81.东晋山水赋的代表作家是(A) A.孙绰和郭璞 C.陆机和郭璞 B. 陶渊明和谢灵运 D. 左思和谢灵运 82.郭璞山水赋的代表作是(D) A. 《游天台山赋》 C. 《登台赋》 B.《海赋》 D.《江赋》83.骈赋的成熟定型时期是(B) A.建安时期 C.西晋时期 84.鲍照赋的代表作是(C) A. 《登楼赋》 C. 《芜城赋》 85.江淹赋的代表作是(A) A. 《恨赋》和《别赋》 B. 《江赋》和《海赋》 C. 《秋兴赋》和《闲居赋》 D. 《归田赋》和《惮亡赋》 86.融合南北朝赋特点的赋作大家是(C) A.江淹 C.庾信 B. 鲍照 D. 王褒 B.《雪赋》 D.《采莲赋》 B. 南朝时期 D. 东晋时期87. 《哀江南赋》的作者是(B) A.左思 C.陆机 B. 庾信 D. 江淹88.为唐代律赋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是(A) A.南朝的骈体赋 B.东晋的山水赋 C.抒情小赋 D.庾信的《哀江南赋》 89 被鲁迅称为“改造文章的祖师”的作家是(A) A.曹操 C.阮籍 B.曹植 D.嵇康90.建安时期,开散文注重藻采骈偶风气的作家是(C) A.曹操和王桀 C.曹丕和曹植 B.王桀和孔融 D.诸葛亮和蔡琰91.正始时期,讽刺和抨击司马氏黑暗政治、 虚伪提倡名教的散文代表 作家是(B) A.山涛和王戎 C.阮籍和向秀 B.阮籍和嵇康 D.嵇康和何晏92.《大人先生传》的作者是(D) A.嵇康 C.陶渊明 B.郭璞 D.阮籍93.西晋散文的总体特征是(A) A.繁缛绮丽 C.粗犷豪放 B.质朴自然 D.清词丽句94.西晋哀诔文最优秀的作家是(C) A.潘岳 C.左思 B.陆机 D.张载 95.两晋散文成就较高的作家是(C) A.王羲之和陶渊明 C.潘岳和陆机 B.郭璞和孙绰 D.左思和刘琨96.《蓝亭集序》的作者是(B) A.李密 C.郭璞 B.王羲之 D.左思97.骈文的正式形成时期是(C) A.西晋时期 C.刘宋时期 B.东晋时期 D.齐梁时期98.用骈文写成的一部文学理论名著是(D) A.《典论?论文》 C.《诗品》 B.《文赋》 D.文心雕龙99.骈文高峰期的代表作家是(A) A.鲍照和谢灵运 C.徐陵和庾信 B.沈约和谢I D.萧衍和萧纲100.在艺术形式上达到南朝骈文巅峰的是(A) A.庾信的《哀江南赋序》 B.刘勰的《文心雕龙》 C.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D.徐陵的《玉台新咏序》 101.北朝的一部对山水散文有开创之功的著作是(D) A.盛弘的《荆州记》 B.杨炫之的《洛阳伽蓝记》 C.颜之推的《颜氏家训》 D.郦道元的《水经注》 102. 《洛阳伽蓝记》的作者是(B) A.郦道元 C. 颜之推 B. 杨炫之 D.孔稚圭103.晋代比较有代表性的志怪小说是(A) A.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 B.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和王嘉的《拾遗记》 C.陆氏的《异林》和刘敬叔的《异苑》 D.东阳无疑的《齐谐记》和吴均的《续齐谐记》 104.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D) A.张华的《博物志》 C 王嘉的《拾遗记》 B 吴均的《续齐谐记》 D 干宝的《搜神记》105.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是(D) A.张华的《博物志》 C.王嘉的《拾遗记》 B.吴均的《续奇谐记》 D.干宝的《搜神记》106.魏晋南北朝的志人小说今村只有(D) A.葛洪的《西京杂记》和郭澄之的《郭子》 B.邯郸淳的《笑林》和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C.沈约的《俗说》和殷芸的《小说》 D.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和葛洪的《西京杂记》 107.魏晋南北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B) A.葛洪的《西京杂记》 C 郭澄之的《郭子》 B 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D 邯郸淳的《笑林》108.志怪小说起源于(C) A 先秦时期 C 魏晋时期 B 两汉时期 D 南北朝时期109.干宝创作的《搜神记》的主要目的是(C) A 揭露封建社会的腐败和黑暗 B 反应广大人民群众的苦难和斗争 C 宣扬鬼神之真有 D 歌颂忠君爱国的精神110.被鲁迅称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的著作是(D) A《郭子》 C《笑林》 B《西京杂记》 D《世说新语》111.作为后世笔记小说和小品文先驱的著作是(A) A《世说新语》 B《西京杂记》 C《搜神记》 D《笑林》112 我国文学批评专著开始出现在(D) A.战国时期 C.东汉时期 B.西汉时期 D.魏晋南北朝时期113.我国文学创作进入自觉的时代是在(B) A.西汉时期 C.两晋时期B.建安时期 D.南北朝时期114.我国探讨文学问题最早的较具系统的文学批评论著是(C) A.&&毛诗&&大序 C.曹丕的&&典论.论文&& B.王充的&&论蘅&& D.陆机的&&文赋&&115.提出“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的著作是(A) A.&&典论.论文&& C.&&文章流别论&& 116.&&典论.论文&&的作者是(A) A.曹丕 C.陆机 B.曹植 D.嵇康 B.&&文赋&& D.&&金楼子.立言&&117.标志着建安文学新的个性化发展的是(D) A.曹丕的“诗赋欲丽” B.陆机的创作灵感说 C.刘勰的厚道、宗经、征圣说 D.曹丕的“文以气为主”说 118.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的系统性文学理论著作是(C) A.王充的《论衡》 B.曹植的《与杨德租书》 C.陆机的《文赋》 D.挚虞的《文章流别论》 119.研究我国文学创作过程开先河的人是(B) A.曹丕 C.钟荣B.陆机 D.萧统(昭明太子)120.陆机《文赋》对我国文学思想发展的主要贡献是(B) A.他认为文人相轻是错误的 B.他认为文学创作是一个形象思维过程 C.他认为“文以气为主” D.他论述了灵感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121.第一次将文学创作的心里过程及其特征表述出来的文学理论家 是(C) A.曹丕 C.陆机 B.萧统(昭明太子) D.钟荣122.陆机的文学批评专著是(D) A.《点论.论文》 C.《文章流别论》 B.《与杨得祖书》 D.《文赋》123.刘勰的《文心雕龙》成书于(B) A.西晋时期 C.刘宋初年 B.齐梁时际 D.正始时期124.《文心雕龙》的基本原则主要是(A) A.以道为本,以圣人为师,以儒家经典为范本 B.道家的重内心、贵自然 C.佛家的四大皆空 D.强调文学创作是形象思维过程 125.刘勰的一部文学理论巨著是(C) A.《文赋》 C.《文心雕龙》 B.《文章流别论》 D.《文说》126.“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著名理论的提出者是(A) A.刘勰 C.陆机 B.曹丕 D.钟荣127 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之作是(D) A.《点论.论文》 C.《文赋》 B.《沧浪诗话》 D.《文心雕龙》128.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地位最高的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是(B) A.陆机 C.韩愈 B.刘勰 D.钟荣129.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部诗论专著是(D) A.《雕虫论》 C.《诗品》 B.《文章流别论》 D.《文选序》130.钟荣的一部著名的文学批评论著是(D) A.《文赋 》 C.《点论.论文 》 B.《雕虫论》 D.《诗品》131.我国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发展的最高标准是(A) A.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荣的《诗品》 B.曹丕的《点论.论文》和陆机的《文赋》 C.陆机的《文赋》和钟荣的《诗品》 D.刘勰的《文心雕龙》和裴子野的《雕虫论》 ?二多项选择题 1 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有(ADE) A 曹操父子(曹操,曹丕,曹植) B 阮籍 C 嵇康 D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斡。阮r,应 E 蔡琰 2 系列作家属于建安七子的有(BCDE) A 嵇康 B 王粲 C 孔融 D 应 E 刘桢 3 下列诗作属于曹操的有(ABCD) A 《 薤露行》 B 《蒿里行》 C 《短歌行》 D 《步出厦门行》E 《老 将行》 4 下列作品属于曹植的有(ACD) A 《送应氏》 B《燕歌行》二首 C 《白马诗》D 《赠白马王彪》 E 《七哀诗》三首 5 令传为蔡琰所作的诗有(BCE) A 《七哀诗》三首 B 五言《悲愤诗》 C 七言《悲愤诗》 D 《饮马 长城窟行》 E 《胡笳十八拍》 6 下列诗人属于正始时期的有(ACDE) A 阮籍 B 王粲 C 嵇康 D 应璩E 何晏7 下列诗歌风格流派属于两晋时期的是(ABC) A.太康诗风 D.正始之音 B.游仙诗 E.徐庚体 C.玄言诗8.西晋诗人中继承建安诗歌精神的有(BD) A.陆机 D.刘琨 B.左思 E.郭璞 C.张华9.下列诗人属于西晋的有(ACDE) A.陆机 D.左思 B.孙绰 E.刘琨 C.潘岳10.下列作品属于左思的有(ABE) A.〈 〈三都赋〉 〉 D.〈 〈悼亡诗〉 〉三首 B.〈 〈咏史〉 〉八首 E.〈 〈娇女诗〉 〉 C. 〈 〈赴洛道中作〉 〉11.下列作家属于东晋的有(CDE) A.刘琨 B.潘岳 C. 郭璞 D. 孙绰 E.玄言诗12.下列称谓属于陶渊明的有(ABCE) A.陶潜 D.陶侃 B.元亮 E.靖界节 C.五柳先生13. 陶渊明是(ADE) A.著名的大诗人 D.辞赋家 B.哲学家 E.散文家 C.小说家14. 陶渊明思想比较复杂,其中有(BCD) A.法家思想 D.佛家思想B.老庄玄学 E.墨家思想C.儒家思想15.下列田园诗属于陶渊明的有(ABD) A.〈 〈归园田居〉 〉五首 B. 〈 〈移居〉 〉二首 C. 〈 〈过故人庄〉 〉 D.〈 〈饮酒〉 〉二首 E.〈 〈四时田园杂兴〉 〉六十首 16.下列散文作品属于陶渊明的有(BCE) A.〈 〈送穷文〉 〉 D.〈 〈兰亭集序〉 〉 B.〈 〈五柳先生传〉 〉 E.〈 〈与子俨等书〉 〉 C.〈 〈桃化源记〉 〉17.下列辞赋作品属于陶渊明的有(ABC) A.〈 〈感士不遇赋〉 〉 C.〈 〈归去来兮辞〉 〉 E.〈 〈剌世疾邪赋〉 〉 B.〈 〈闲情赋〉 〉 D.〈 〈登楼赋〉 〉18.下列诗歌属于南朝的有(ABDE) A.谢灵运及山水诗 C.孙绰及玄言诗 E.萧纲及宫体诗 19.属于南朝元嘉诗歌的诗人是(BCDE) A.谢I B. 谢灵运 C. 鲍照 B. 鲍照及乐府诗 D. 谢I及新体诗 D.颜廷之E. 谢惠连20. “元嘉三大家”是(ACE) A.谢灵运 D.庾信 B. 沈约 E. 颜廷之 C. 鲍照21.下列著名诗作属于谢灵运的有(ABCE) A. 《过始宁墅》 C. 《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E. 《石门岩上宿》 22.下列诗人属于南朝的有(ABCD) A.谢灵运 D.吴均 B. 谢I E. 陶渊明 C. 鲍照 B.《登池上楼》 D.《晚登三山还望京邑》23.下列诗作属于鲍照的有(BCD) A. 《登池上楼》 C. 《代出自蓟北门行》 E. 《重赠卢谌》 24.下列作家属于永明诗人的有(ACE) A.谢I D.吴均 B. 谢灵运 E. 王融 C. 沈约 B.《拟行路难》十八首 D.《代白曲》二首25.梁陈时期尚自然、主风力的诗人是(BDE) A.沈约 D.何逊 B. 吴均 E. 阴铿 C. 萧纲26.下列作家属于宫体诗人的有(ADE) A.萧纲 D.江总B. 颜廷之 E. 徐陵C. 何逊27.属于“北地三才”的诗人是(BCE) A.吴均 D.王褒 B. 魏收 E. 刑劭 C. 温子升28.真正体现南北诗风融合的诗人是(BC) A.温子升 D.江总 B. 庾信 E. 阴铿 C. 王褒29.下列诗作属于北朝民歌的有(ACD) A. 《壤崭琛 B.《代出自蓟北门行》C. 《折杨柳歌辞》 D.《木兰诗》 E. 《华山畿》 30.下列赋作家属于建安时期的有(ABC) A.曹丕 D.左思 B. 曹植 E. 潘岳 C. 王粲31.下列赋作属于建安时期的有(BD) A.左思的《三都赋》 C.潘岳的《禅亡赋》 E.木华的《海赋》 32.下列大赋属于两晋的有(BCE) A.张衡的《三京赋》 C.潘岳的《西征赋》 B. 左思的《三都赋》 D. 扬雄的《长杨赋》 B. 曹植的《洛神赋》 D. 王粲的《登楼赋》 E.木华的《海赋》 33.西晋赋坛成就最高的有(ACE) A.左思 D.郭璞 B.傅玄 E. 潘岳 C. 陆机34.下列赋作属于潘岳的有(ABCD) A. 《秋兴赋》 D. 《闲居赋》 B.《西征赋》 E.《海赋》 C.《禅亡赋》35.两晋赋家在形式技巧方面的努力主要表现在(BCE) A.比兴手法 D. 对仗 B. 用事(用典) E. 音律 C. 辞藻36.下列赋作属于两晋时期的有(ACDE) A.陆机的《文赋》 C.左思的《三都赋》 B. 鲍照的《芜城赋》 D. 郭璞的《江赋》E.孙绰的《游天台山赋》 37.下列赋作家属于南北朝时期的有(BCD) A.木华 D.庾信 B. 江淹 E. 郭璞 C. 鲍照38.下列赋作属于南北朝时期的有(ACE) A.鲍照的《芜城赋》 C.江淹的《别赋》 E.庾信的《哀江南赋》 39.下列作家作品属于建安时期的有(ABC) B. 木华的《海赋》 D. 陆机的《文赋》 A.曹丕的《与吴质书》 B.孔融的《荐弥衡表》 C.曹植的《求自试表》 D.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E.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 40.下列作品属于曹操的有(BCE) A.《与吴质书》 C. 《举贤勿拘品行令》 E. 《让县自明本志令》 41.下列谈论玄学而不乏精辟的之悟的文章属于正始时期的有(ACD) A.何晏的《无为论》 C.阮籍的《达庄论》 E.鲁褒的《钱神论》 42.下列作家作品属于西晋时期的有(BCDE) A.孔融的《论盛孝章书》 C.张载的《剑阁铭》 E.潘岳的《哀永逝文》 43.下列作家作品属于魏晋时期的有(ABDE) A.阮籍的《大人先生传》 B.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C.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 D.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B. 李密的饿《陈情表》 D. 陆机的《吊魏武帝文》 B. 陆机的《辩亡论》 D. 嵇康的《养生论》 B.《求贤令》 D.《与杨德祖书》 E.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44.下列作品属于陆机的有(ACDE) A. 《文赋》 D. 《演连珠》 B.《陈情表》 E.《豪士赋序》 C.《吊魏武帝文》45.南朝刘宋时期优秀的骈文作家有(BCD) A.王褒 D.范晔 B. 颜廷之 E. 陶宏景 C. 鲍照46.下列作家作品属于骈文成熟期的有(ACDE) A.孔稚的《北山移文》 B.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 C.吴均的《答谢中书书》 D.陶宏景的《与宋元思书》 E.丘迟的《与陈伯之书》 47.下列骈文作家属于南北朝时期的有(BCDE) A.潘岳 D.徐陵 B. 庾信 E. 丘迟 C. 孔稚48.下列作家作品属于北朝的有(AB) A.郦道元的《水经注》 C.盛弘的《荆州记》 E.张载的《剑阁铭》 B. 杨f 之的《洛阳伽蓝记》 D. 李密的《陈情表》49.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主要种类有(AE) A 志怪小说 C 爱情小说 E 志人小说B 公案小说 D 历史小说50.下列作品属于志怪小说的是(BCDE) A《笑林》 B《博物志》C《搜神记》 D《拾遗记》 E《幽明录》 51.下列志怪小说属于晋代的有(AC) A 张华的《博物志》 B 刘义庆的《幽明录》 C 干宝的《搜神记》 D 吴均的《续奇谐记》 E 王嘉的《拾遗记》 52.下列志怪小说属于南北朝的有(ABCD) A 刘敬叔的《异苑》 C 吴均的《续奇谐记》 E 干宝的《搜神记》 53 下列作品属于志怪小说中保存的优秀民间故事的有(BCD) A《冥祥记》 C《三王墓》 E《冤魂志》 54.下列著作属于志人小说的有(ABCE) A《笑林》 B《世说新语》 C《西京杂记》 D《拾遗记》 E《郭子》 B《李寄斩蛇》 D《韩凭夫妇》 B 刘义庆的《幽明录》 D 王嘉的《拾遗记》 55.下列故事属于《世说新语》的有(BCDE) A 吴王小女紫玉和书生韩重相恋 B 东晋时过江诸人新亭对泣 C 王子猷雪夜访戴安道 D 王蓝田吃鸡蛋 E 顾和捉虱子 56.下列文学批评专著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ABDE) A.《点论论文》 C.《沧浪诗话 》 B.《诗品》 D.《文赋》 E.《文心雕龙》57.下列文学批评家和文学理论家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有 (ABCE) A.刘勰 D.王充 B.陆机 E.曹丕 C.钟荣58.下列文章属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批评范畴的有(BCD) A.王充的《论衡.自纪篇》 B.裴子野的《雕虫论》 C.萧子显的《南齐书.文学传论》 D.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文章》 E.曹操的《求贤令》 三解释题 1 建安风骨: 答: 所谓“建安风骨”既是建安时期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总体风格特 点。 “风”主要是指作品的思想内容, “骨”主要是指作品的艺术表现 形式。汉末社会动乱,生计艰难,这一方面给士人建功立业提供了可 能,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又一方面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 现实,又使他们又岁月不居,人生无常的深沉叹息,加上诗歌中强烈 的主观抒情色彩,故使这一时期的诗歌总体上呈现出雄健深沉,慷慨 悲凉的风格特色,具有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后人称之为“建安风 骨”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及蔡琰 2 建安七子: 答:“建安七子”是对建安时期邺下文人集团中除三曹之外的七位诗 人的合成,曹丕在其《典论?论文》中称孔融,陈琳,王粲,徐斡, 阮r,应 刘桢为“七子”他们都使邺下文人集团的中坚分子,尽 管每人的文学成就不完全一致, 每人在不同文体方面的优长也不尽相 同,但都在诗,文方面又较高的成就,都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做出了自 己的贡献,故后人合成他们为“建安七子” 3 太康诗风: 答:太康年间,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生活在比较优裕安适的环 境中,加之司马炎提倡名教和拉拢名士以求支持,所以造成了“士无 特操”的局面,此时士人群体的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求名自适,他 们爱财、 奢侈、 清淡、 纵欲.表面看他们风流潇洒,但内心却世俗平庸. 醉心于物欲,无任何理想色彩.发之于诗多为平庸写实的内容,建安诗 歌的慷慨悲歌和建功立业的胸怀气概、 正始诗歌的忧生之嗟和对政治 恐怖的激愤均以消失,转而在洁藻清英 流韵绮靡方面下工夫,形成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重模拟 、重形式技巧的特点,即刘勰所谓 “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的太康诗风。 4 左思风力: 答: “左思风力”即指左思诗歌的风格特色。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 风骨,具有建功立业 功成身退的阔大胸怀和对当时门阀制度及黑暗 政局的悲愤不平之气,尤其是他的《咏史》诗,引用历史典故以抒时 愤,并打入自己的身世之感,感情激烈深切、刚健有力,与西晋诗坛 的主潮太康诗风大异其趣,故钟嵘誉之谓“左思风力” 。 5 游仙诗: 答:游仙诗的渊源可以上溯到先秦,在《离骚》中,当屈原对现实不 满时就幻想神游天界, 《远游》 而 中更有直接的语言表述; 真正以 “游 仙”作为诗名的,则始于曹植的《游仙诗》 。游仙诗内容,向有两种 不同的倾向:一种纯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之《长歌行》 ;另一 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大抵为骚人才士不得志是,借此以写心中的牢 落,并非真以游仙为主旨,如曹植的《游仙诗》 。而郭璞的《游仙诗》 十首则兼具二者之内容,即既有对现实的失望与不满,如《游仙诗》 其一,又有继承传统上求仙长生的主题,如《游仙诗》其六,表现对 神仙世界的向往和追求。由于郭璞《游仙诗》感情真实,描写生动, 所以它与东晋辞意及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都不相同, 形成了自己的 特色。 6 玄言诗: 答:这里的玄言诗主要指东晋时期孙绰、许询为代表的诗人所写的这 类诗歌。玄言诗与玄学风气关系密切,其开始于魏正时期的阮籍、嵇 康,但其诗仍以抒情为主,不以谈玄为能事;西晋时也只有张华、石 崇等少数人以玄言入诗,仍非典型的玄言诗。西晋末至永嘉时,贵黄 老,尚虚谈, “于时篇什,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至东晋中期,玄言 诗进入成熟和高潮期,孙绰、许询为代表作家。其内容以谈论老庄玄 理为主, 兼及佛理。 纯以韵语敷述玄理, 抽象玄虚, 平典似 《道德论》 , 完全背离了诗歌艺术表现的形象性、抒情性等原则。但这种切近也老 庄的泯于自然和佛教的虚心静照的高雅的情趣格调, 更适合也偏安于 山明水秀江南一隅的士人的心境,故玄言诗成为东晋诗歌坛的主流。7 元嘉诗歌 答:元嘉诗歌指晋末宋初的诗歌创作。元嘉是刘宋文帝的年号, 共三十年,但元嘉诗歌却不仅限于此。它上起晋宋之交谢灵运,下迄 大明、秦始之交的鲍照。元嘉诗风的主要变化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 哲理回归到感情。在艺术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重对诗歌艺术形式 技巧的探讨。 这一时期的主要诗人有谢灵运、 鲍照、 颜延之、 谢惠连、 谢庄等,其中以谢灵运的山水诗和鲍照的乐府诗成就最高。 8.元嘉三大家 答:所谓“元嘉三大家”即指元嘉诗坛三位著名诗人――谢灵运、 颜延之和鲍照。他们都是这一时期有成就的诗人,其艺术追求和创作 风格各不相同:谢灵运追求的是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的是华赡 之美,而鲍照则追求热烈明畅的浓艳之美,各有其突出的艺术个性。 9.山水诗 答:山水诗即指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歌。在秦的诗歌 〈 〈诗经〉 〉和〈 〈楚辞〉 〉中,都出现了自然山水,然多作为比兴的材 料或作为人事的背景而存在,并不是作为诗人或读者的独立审美客 体;曹操的〈 〈观沧海〉 〉是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但在建安诗坛 并未蔚然成风;东晋玄言诗人借山水以体玄悟道,诗中描写到了山水 景物,但山水在诗中还是作为道的载体而出现,仍依托于玄理,并非 作为审美的对象;到了谢灵运,改变了山水在诗歌中的地位,并创作 了一大批以自然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 奠定了中国山水诗写实的雏 形,使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 10.永明体(新体诗) 答: “永明体”亦称“新体诗” 。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萧 ?的年号, 但永明文学却是指上自刘宋秦始两年(466) ,下至梁武帝天监 12 年 (513)这一时期的文学活动,而以齐武帝永明年间为中心,故称这 一时期的诗歌为永明体。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仍是重文学 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抒发,并逐渐由重情怀抒发转向重娱乐,更 重要的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 这一时期最大的诗人聚集之地是竟陵 王萧子良的西邸,核心成员是萧衍、沈约、 、谢I等“竟陵八友” 。在 这个诗歌创作中心,诗人们讲求声律,提出了“四声”“八病”的声 、 律说,诗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使诗歌形式出现了新 面貌,使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过度, 从这一角度来说,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 。 11. 竟陵八友 答:永明时期,最大的文人聚集地是竟陵王萧子良的西邸,也是当 时诗歌创作活动的中心。这里聚集了大批俊杰之士,萧衍、沈约、谢 I、王融、萧琛、范云、任P、陆?同集其门下,皆一时文士之俊, 时号“竟陵八友” 。他们切磋文义,唱和酬赠,共同研究,讲求声律, 成为推动永明诗歌发展的最重要文人集团,也代表了永明“新体诗” 的最高水平。 12.四声八病 答:永明声律说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然。他们讲求平上去 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配原则。周J作〈 〈四声切韵〉, 〉 沈约作〈 〈四声谱〉,并将四声之说应用于文学创作上,创为“四声 〉 八病”之说,诗文声律日益严格,声韵讲求日益精密,诗歌形式出现 了新面貌。 “四声”平上去入而“八病”则各家解释不同。按照日僧 空海〈 〈文镜秘府论〉 〉对“八病”的最早解释,它包括平头、上尾、 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和正纽。前四病是针对五言诗声调搭 配的要求,尤其注重句末重音,这就造成了诗歌抑扬顿挫、对称与错 综相结合的声调和谐之美;后四病是对五言诗用字的韵母声母要求, 即除联绵词外,尽量不用双声叠韵,更不能与韵脚同韵。 13.宫体诗 答:所谓“宫体诗” ,是指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容的、讲求声律、 对偶与辞采华美的丽糜轻艳的诗风。它发端于齐梁之际,永明体在声 律、对偶上已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沈约、谢I的某些诗作已具宫体 诗的最初形态;到梁简文帝萧纲时代,萧纲,萧绎及他们身边的诗人 竞写宫体诗,宫体诗遂达到全盛期;陈后主及其身边的“狎客:亦务 宫体,余波直至隋和唐初。宫体诗带有明显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 多写妇女、男女之情、登临游宴、咏物、游戏,同时对写实技巧刻意 追求。它是魏晋以来重抒情、非功利文学思潮的继续,是文学觉醒过 程中的一种极端表现。 14.北地三才 答:所谓“北地三才” ,是指北朝时期三位较有名的三位北方土诗 人温子升、邢劭和魏收。温子升是北魏文学成就最高者,其诗歌本具 有北方的质真朴野之风;邢劭诗作慷慨悲凉,有魏晋之风;但二人也 均受南朝诗风影响。魏收虽有一些诗保持北方特色,但多为模仿南朝 之作。 15.吴歌 答:吴歌是“吴声歌曲”的简称,是南朝乐府民歌的主题之一,约 占南朝民歌总数的五分之三。吴歌主要产生于当时的都城建业(今江 苏省南京市)为中心的江南地区,是南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 〈晋书?乐志〉 〉称: “吴声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 始借徒歌, 既而被之管弦。 盖自水嘉渡江以后, 下及梁陈, 咸都建业, 吴声歌曲起于此也” 。 16.西曲 答:西曲即西曲歌,约占南朝民歌曲总数的五分之一。西曲主要 采自长江中游和汉水两岸的政治、经济、军事重镇荆(州) 、郢(湖 北省江陵市) 、樊(湖北省襄樊市) 、邓(河南省邓县)一带,其声调 节律与吴歌不同,故依其方俗而称之谓西曲。 17 骈文 答一种具有均衡对称之美的文体,它实际上是广义的散文的一部分, 但与散体单行的狭义散文有明显的差别。它正式形成于南朝刘宋时 期,成熟于南朝齐梁时期,至徐陵、庾信而达到高峰期。其基本特征 有四:除虚字外,对偶工整;用典繁密;讲求声律;辞藻华美。 18.志怪小说 答:志怪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一大类别。它起源于魏晋时期,繁 荣于两晋和南北朝。其主要内容是杂谈神仙鬼怪。其中也保存了一些 优秀的民间故事,如《李寄斩蛇》《三王墓》等,当然也有不少宣扬 、 佛、道因果报应的内容。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为代表,不但 保存较为完整,而且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都代表了志怪小说的 最高水平。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在取材和艺术技巧方面,都对唐传 奇、宋笔记小说、宋元体、戏曲及明清小说产生了极大影响。 19.志人小说 答:志人小说是魏晋南北朝小说的一大类别。其主要内容是记述魏晋 南北朝士族人物清谈玄理和奇特举止的言行片段, 广泛地反应了士族 阶层的生活面貌和精神状态,暴露了豪门贵族的荒淫和虚伪,赞扬了 反礼法精神,刻画了众多的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志人小说在魏晋南 北朝甚为盛行,但今存仅有《西京杂技》和《世说新语》《世说新语》 。 代表了志人小说的最高成就,被鲁迅成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志 士小说是后世笔记小说和小品文的先驱, 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四 简答题 1 简述建安风骨形成的原因: 答: 建安诗坛, 上起汉献帝建安元年 (196) 下讫魏明帝太和六年 , (232) 即汉末魏初文学。这一时期诗中国文学史上五言诗兴盛,七言诗奠基 的阶段,作家众多,诗作丰富,在中国诗歌史上第一次掀起文人诗歌 的创作高潮,并形成了“建安风骨”的时代风格。 形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原因: 第一, 动乱的社会现实。汉末的动乱现实,一方面给士人们提供了建功立业的可能,激发了他们积极进取的强烈愿望,另一方 面史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生活,跟士人们带来了岁月不居人 生无常的深沉叹息, 因此形成了慷慨任气, 以悲凉为美的风尚。 第二, 儒学的传统地位发生动摇,汉末天下大乱,儒学也逐渐失去了其一统天下的地位, 士人也随之从儒家经学的桎梏中解脱 出来,发现了自我,重视感情欲望,中是个性表现。在文学方 面诗歌也开始摆脱了作为经学附庸的地位,转向非功利的抒 情。诗歌创作完全史抒作者一己之情怀,放映社会残破,表达 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均具强烈的主观色彩,情感浓烈 第三, 五言诗已经完全成熟。在形式上,五言诗已达到完全成熟,作家自觉追求词采的华美,但又不假雕饰,情之所至,色彩缤 纷 由于种种原因, 形成了建安诗歌彬彬大盛的局面, 形成了 “建安风骨” 的时代风格。 2 简述曹丕诗歌的特点: 答:曹丕是曹操的次子。其一生从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到立为太子, 篡汉建魏,基本上是在曹操的护翼之下,故其经历不及曹操丰富。但 其博学多识,感情敏锐而细腻,对人生苦短有特别强烈的凄怆感受, 故其诗作更倾向于对个体感情的体会和抒发 曹丕对七言诗的发展又重大的贡献, 《燕歌行》二首为其代表作; 他的一些述怀之作,如《喜哉行》 《杂诗》等写得清峻悲凉,他的一 些抒发志向,记叙军旅的作,日《黎阳作》 《至于广陵马上作》等, 也写的气势高昂;他的一些游宴酬酢之作,也颇为繁丽。但其诗歌的 总体特色则是语言绮丽工练,抒情深婉细腻,尤善写游子思妇思想怀 远之情,形成一种婉约的纤丽风格。其诗内容虽不脱时代气息,但多 离乱时代的哀怨之音,内容不够深广;其诗慷慨悲凉的其实不如其父 曹操,词采华茂又不及其弟曹植。 3 简述王粲诗歌的艺术特点: 答: 王粲是建安七子中诗, 赋最佳者, 刘勰誉之为 “七子之冠冕” ( 《文 心雕龙?才略》。其前期经历战乱,怀才不遇,故其诗多抒写志士不 ) 遇, 的悲愤与反映战乱引起的凄怆之情, 以其 《七哀诗》 三首为代表, 后期归附曹操,因北方统一,事业有成,故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雄 心壮志,以其《从军行》五首为代表 王粲诗歌的艺术特色在于抒情深切, 慷慨悲凉, 文辞秀美, 局面阔大。 其中抒情深切但不指 “客子多悲伤, 泪下不可收.”( 《从军行》 其五)”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七哀诗》 ( )一类情语凄切的直接抒情, 而且还指诗中的景物描写都笼罩,渗透着士人浓郁的感情色彩,如其 《从军诗》其五中的“四望无烟火,但见林于丘。城郭生榛棘,蹊径 无所由。“鸡鸣达四境,黍稷盈原畴。 ” ”分别表达了对战火洗劫后山 河破碎的伤感和人民安定太平生活的欣喜之情,尤可注意者,诗王粲 诗取景局面开阔宏大,具有豪放之美,如其“方舟?大江,日暮愁我 心。“风飚扬尘起,白日忽已明”等 ” 4.简述正始时局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答:正始时期的政治时局是影响人士心态及其诗歌创作的重要因素 之一。魏明帝曹睿去世,继位的齐王曹芳只有八岁。明帝托孤于宗室 曹爽和重臣司马懿,两个辅政大臣为控制朝政的明争暗斗也从此开 始。曹爽重用名士何晏、丁谧等, 清谈玄理,变更旧章;司马懿是 河内温县大族,最有谋略且功名显赫,终于在正始十一年(249)发 动政变,一网打尽了曹爽及其集团。自此以后,司马氏为了进一步巩 固自己的权势,除在军事上诛灭毋丘俭、诸葛诞等敌对势力外,在政 治上则大杀名士,夏侯玄、嵇康等相继被杀。在这极端黑暗的政治恐 怖下,士人建功立业的理想归于破灭,发之于诗,建安诗歌中昂扬的 气概没有了,代之以如履薄冰的忧生嗟叹,如何晏《言志诗》明显表 现出当时名士们心惊肉跳的恐怖心理。 司马氏政权一方面用血腥的手段篡夺政权、大肆杀戮人士,另 一方面又极为虚伪卑鄙地标榜“名教” 。宣扬“以孝治天下” ,借以维 护自己劫夺到手的权力。这就使得正始士人更加鄙弃“名教” ,充满 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但又不能直接表达出来。表现在诗歌创作上, 一方面用韬晦曲折的方式批判名教中人的虚伪龌龊, 完全失去了建安 诗歌鲜活明快的特色, 代之以沉痛委屈、 隐蔽曲折的风格。 另一方面, 由于对现实社会的失望,转而追求一种理想中的人生境界,使诗歌中 常常表现出一种老庄人生理想的倾向。 5.简述阮籍的生平与思想 答:阮籍是建安七子之一的阮?之子,史称其“容貌瑰杰,志气 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博览群籍,尤好老庄。嗜酒能啸,善 , 弹琴。“本有济世志” ” ,但生活于魏晋易代之际,司马氏的高压恐怖 政治,大批名士被杀的现实,使他“不与世事” ,以“酣饮为常”“虽 , 不拘礼教,但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喜怒不行于色” 。他一生 都是在矛盾和痛苦中挣扎着。 他本有心用世,以才高自居,但现实 打破他的梦想。魏代汉、晋代魏政治斗争的黑暗卑鄙使他鄙薄 当权 者,司马氏大批杀戮名士、消灭异己的凶残又使他恐惧,因此,他采 取了既不积极合作又不坚决斗争的依违避就态度。在生活上,他纵酒 佯狂,任性而行;在政治上,他十分谨慎,口不臧否人物;在思想上, 他倾心玄学,崇尚老庄,追求理想中的美好境界;在情感上,他痛恨 虚伪的名教中人,感叹人生的悲哀和沉重。这一切,对他的诗歌创作 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6.简述嵇康诗歌的特色、 答:嵇康的主要成就在散文。其诗歌在正始诗坛虽不及阮籍,然 却在其他众人之上,颇有自己的特色: 首先, 嵇康在他的诗中创造了一个诗化了的人生境界。 “越 嵇康 名教而任自然” ,深受玄学和老庄思想影响:老子的自然无为,庄子 的游心于道,他都有所吸收,更可贵的是,他把庄子心斋坐忘的游道 方式,改造成一种充满闲适生活情趣的人间化世界。他追求一种自由 自在、 与自然相亲相近、 心与道冥的理想人生。 如其 《赠兄秀才入军》 十五和《酒会诗》之二中所描绘的的生活:弹琴微啸,垂钓鼓楫,在 美丽的大自然中优游容与、怡然自得。这种了无挂碍的理想人生,既 摆脱了世俗的系累和礼法的束缚 ,又有必须的物质生活条件诗经》 有素朴的亲情慰藉。这样,他就把庄子的纯哲理的人生境界变成了具 体的、真实的人生境界,以其真实可感、如诗如画的意蕴,正式进入 文学领域。嵇康第一和把庄子诗化了,故其诗具有一种清远的境界。 其次,嵇康的部分诗歌中还有一种峻切之语。由于嵇康“轻肆直 言,刚肠嫉恶,遇事便发”的性格和“非汤武而薄周孔”思想倾向, 所以他在一部分诗中对险恶的世道人心发出一种愤激的批判, 锋芒犀 利,如其《秋胡行》其二指斥世俗浇薄,五言《赠兄秀才诗》愤于世 路艰险, 《答二郭诗》其三抨击施报相市、权智相倾等,语言峻切, 感情愤激,颇有批判力量。 此外,嵇康还能脱开《诗经》 ,在四言诗中另开辟蹊径。他一变 《诗经》的古朴写实之风,出之以清远的意境和隽秀的语言,别具风 格。嵇康的四言诗,继曹操之后为四言顶峰,情调高远,语言流畅, 表现了他很强的语言功力。 7 简述太康诗风形成的原因 答:太康诗风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晋武帝太康年间,国家 统一,时局稳定,经济发展,诗人们多生活于比较安定舒适的环境之 中,建安诗人那种慷慨悲歌和建功立业的博大胸怀没有了,正始诗人 那些忧生之嗟和对政治恐怖的愤激只情不见了, 代之以平庸写实的内 容。加上司马氏既保护帮自己篡夺权位的贾充等人,又提倡名教以维 护自己的新政权,还要拉拢名士群体来增加道义和舆论方面的支持, 这就形成了“政失其本” 、而“士无特操”的局面。此时士人群体的 普遍心态是:求实逐利,表现为爱财和奢侈;求名自适,表现为清淡 于纵欲。并且,此时的清淡不重在玄理的创立和义理之是非,而重在 声调之美和喻示之妙等审美价值。他们他们表面上风神姿态飘逸潇 洒,实则内心空虚,世俗平庸,只着眼于物欲和感官享受,无任何理 想色彩。这种心态发之于诗,既无建安的梗概多气,亦无正始的深邃 哲思,转而向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的形式技巧方面发展,形成“采缛 于正始,力柔于建安”的太康诗风。 8.简述太康诗歌的内容特点 答:太康诗歌在内容上的特点有二:一是“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 由于士人没有胸怀天下的巨大抱负,也没有面对历史的深沉思索,所 以把许多精力放在表现绮丽情思的儿女之情中,如晋初傅玄的《明 月》《秋兰》诸诗,设想女子情怀之心态,已真切细腻,至张华则绮 、 情更浓,而到潘岳,则达到了顶峰,如其《悼亡诗》 ,写得婉转凄恻, 悲不自胜。二是拟古模仿,缺乏现实内容。由于太康诗人缺乏直面人 生的激情,所以在诗歌内容上只能求助于古人。 《诗经》 、乐府、古诗 十九首等,都是他们模拟的对象,在以旧翻新的模拟中,驰骋文采, 显示才华,如傅玄《艳歌行》之仿《陌上桑》 ,陆机《短歌行》之全 模拟曹操《短歌行》等,虽艺术上更显细腻,但内容上却无足观。 9.简述太康诗歌艺术形式的特点 答:太康诗歌在艺术形式的特点:一是“缛旨星稠,繁文绮合” ,即 主要追求文辞之华丽。 如张溥称傅玄 “新温婉丽” , 《晋书》 称张华 “辞 藻温丽” ,称陆机“弘丽妍赡” ,称潘岳“辞藻艳丽”等。二是追求新 的技巧,注意排偶。最具典型性的是陆机,其五言诗除少数篇章外, 打多数诗中对句均占主要篇幅。三是描写更加细腻。往往古人的一句 总写,太康诗人则进行具体细微的描绘,即“析文以为妙” ,可谓不 厌其详。 10.简述刘琨的经历及其思想的转变 答:刘琨字越石,史称他“少负壮志,有纵横之才,善交胜己,而颇 浮夸。 ”年轻时曾以文采屈事贾谧,为贾谧之“二十四友”之一,并 “苏豪奢,嗜声色”其经历和思想的转折点在其三十六岁任并州刺史 时。当时匈奴汗国刘渊入侵,刘琨奋起抗击,因此其父母均被匈奴部 刘聪杀害。国难家仇,激发他慷慨报国的壮志,认识到老庄的齐物、 阮籍的放旷均无济于事,慷慨报国的情怀使他更加奋身于戎马疆场, 成为抗击外辱的英雄。后因败于石勒,投幽州刺史段匹?,以图共扶 晋室,后被段杀害。 11.简述刘琨诗歌的特色 答:刘琨今存诗四首, 《扶风歌》和《重赠卢谌》为其代表作。 《扶风 歌》写于他任并州刺史、北上抗敌之时。在艰苦卓绝的战斗生活中, 他用血泪写下了这首诗。国家的动乱,民生的凋残,引起他无限的悲 凉之感,但壮士报国奋身御敌,又激起他的刚强意志。 《重赠卢谌》 写于他被段匹?囚禁之时, 诗中连用六个典故, 激励卢谌, 悲凉慷慨。 总之,刘琨的诗表现了他慷慨报国的坚强意志和英雄失路的悲慨意 绪,具有壮美和“清刚之气” ,迥异于太康诗风的绮靡,而具建安风 骨之特质。 12 简述郭璞《游仙诗》的内容及艺术特色 答:郭璞今存诗二十余首,而以其十首《游仙诗》最为著名。游仙诗 可追溯到先秦。而历来游仙诗内容主要有两种倾向:一是纯写一种纯 写求仙长生之意,如汉乐府之《长歌行》 ;另一种则是愤世嫉俗之言, 大抵为骚人才士不得志是,借此以写心中的牢落,并非真以游仙为主 旨,如曹植的《游仙诗》 。而郭璞的《游仙诗》十首则兼具二者之内 容他身外乱世,才高位下,又目睹两晋之际的社会残破,感慨志士不 遇,故将对现实的失望不满借隐逸、游仙的方式表达出来,如其《游 仙诗》之一、之二、之三,均表达了这一内容。而他游仙诗的另一内 容,则以传统的求仙长生为主题。如其《游仙诗》之六,用浪漫奇幻 的想象把诸多仙人的事迹联系在一起, 表现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和 追求。 郭璞的游仙诗感情真实, 或发泄自己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愤慨, 或表达自己遗世高蹈、对神仙世界的向往,坎?咏怀,感慨深广,与 东晋辞意夷泰的诗风大不相同。 此外, 郭璞的诗情采斐然, 描写生动, 色泽丰富,也与平典似《道德论》的玄言诗风大异其趣。钟嵘评其诗 曰: “始变永嘉平淡之体,故称中兴第一。 ” 13.简述玄言诗产生的原因及发生发展过程 答: 东晋玄言诗的产生和发展, 有其特定的社会原因。 东晋偏安江左, 经济发达。当时既无力收复北方,又无北人南侵,朝野上下,偏安心 态占据主流。 加之江南山明水秀, 云蒸霞蔚, 士人遂怡情于山水胜景, 培养出细腻的上水审美意识和情趣。另一方面,偏安的局面有利于东 晋士人追求安静安宁的心境, 他们开始摆脱中土士人对物欲和感官享 受的强烈追求,转而走向更加宽阔的内心世界去寻求精神慰藉。他们 清淡玄言佛理,诗乐书画往还,高雅脱俗、优游闲适而又情韵无穷, 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其基本格调更切近于老庄的泯与自然和佛 教的虚心静照。这种高雅的情趣格调,是产生玄言诗的肥沃土壤,玄 言诗在东晋诗坛占据主流地位有其客观性和必然性。 玄言诗的发生与发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过程: 它发端于曹魏正始 时期,阮籍、嵇康的诗中已有玄言成分,但仍以抒情为主,玄理不占 主导;西晋时著名玄学家不善作诗,而诗人又以工丽涂泽为能事,所 以只有张华、石崇等少数诗人以玄言入诗,但仍不是典型的玄言诗; 西晋末年至永嘉时,贵黄老,尚虚谈,出现了“理过其辞,淡乎寡味” 的玄言诗;东晋时期,孙绰、许询、庾亮等人的诗, “平典似《道德 论》 ”至东晋中期,玄言诗达于成熟和高潮,至东晋末年,随着谢混 等人的诗以抒情写景为主,玄言诗就衰微了。 14.简述玄言诗的内容、形式特点及文学贡献 答:玄言诗在内容上诗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 刘勰所谓“诗必柱下之旨归,赋乃漆园之义疏”即指玄言诗的内容特 点。在表达形式上,玄言诗是抽象玄虚,淡乎寡味的,与汉魏西晋以 来抒情绘景的写实倾向完全背道而驰,纯以韵语敷述玄理,背离了艺 术表现的形象性、抒情性等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许询还有另一类作品,即由面对山水而领悟玄理, 因此诗中就不仅清言玄胜,同时还描绘了山水景物,如其《秋日诗》 , 除谈玄之外,还生动的描绘了万木萧疏、秋风萧瑟的山林景色,抒发 了要远市朝而近自然的心情这种创作倾向也集中表现在兰亭雅集的 诗歌中。兰亭诗人中虽多玄言诗人,但其诗作却多由写景而抒发自己 对人生宇宙的感受,虽不脱道家主旨,却也用清新的语言描绘了自然 风物之美,表现了恬淡清虚的审美情趣。这种不同于前代的东晋特有 的诗风。而且对后代文人诗歌中的冲淡自然、旷达闲适风格的影响也 至为深远。再者,玄言诗对山水的体悟和描写,也为晋宋之际山水诗 的成熟和发展奠定了审美心理和创作方面的基础, 这就是玄言诗的两 点贡献。 15.简述陶渊明的生平。 答:陶渊明的一生大体分为三个时期: 29 岁之前为读书家居时期。他出身于一个衰落的官僚家庭。 曾祖父陶侃为晋成帝时大司马, 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至陶渊明时家 道衰落,家境贫寒。他从小有高雅志趣,博学,善属文,好读书,不 求甚解;性情认真,颖脱不羁,嗜酒,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29-41 岁为屡仕屡隐时期。由于“亲老家贫” ,为生活所迫, 出任江州祭酒,不久即因不堪束缚、厌恶官场而辞归。后州府又召为 主簿,他辞谢不就。安帝隆安四至五年,又曾一度在荆州为吏;元兴 三年,开始在刘裕幕府任职,为镇军参军;义熙元年,赴建康就任建 威将军参军;同年八月,任彭泽县令,不久即辞官归隐。 41 岁至去世为归隐时期。辞官归田后,躬耕田园,登临赋诗, 与农民交往。 后因家庭失火和遇灾荒, 生活陷于困顿, 但能安贫乐道, 多次辞谢朝廷征召,安身立命于田园,至 63 岁病逝。 16.简述陶渊明的思想及人生境界。 答:陶渊明生于晋末宋初的乱世,社会动荡,篡乱不已,思想界也相 当活跃,儒、释、道斗争激烈,陶渊明受多种思想影响,比较复杂: 就儒家思想而言,陶渊明受其家风素谨的影响,尚道义,重名节,曾 有“猛志逸四海”的大济苍生之志,他的多次入仕,就有这方面的思 想影响;同时,儒家的一片仁爱之心和安于贫穷的道德准则也对他有 重要影响。就道家思想而言,他主要受老庄无为的玄学思想影响,这 主要是受魏晋以来名士传统的影响, 尤其是受东晋士人清虚恬淡心境 的影响。使其崇尚自然,追求心境和物镜的融合为一体,一切随顺自 然,委运任化。就佛家思想而言,他又受佛家般若思想影响,认为世 间一切皆如梦幻, “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归园田居》其四) 正是他人生虚无、空幻思想的体现。儒、道思想在陶渊明身上占重要 地位,两种思想交互起作用,在他人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两种思想 彼此消长的明显的轨迹。 儒、道、佛思想的共同作用,形成了陶渊明独的的人生境界, 使他达到了一种物我一体、心与道冥的人生境界。他领悟到大自然的 不息生机是自己生命的最好安归之所,完全融入到自然中去。在他的 心目中,大自然的一切都是生生不息、自乐自得地存在,一切都那么 和谐美好。如其《读山海经》其一,就完全把自己化入自然,使心境 和物镜完全融为一体,这种玄学思潮所追求的最高境界,陶渊明达到 了 。面对人生的苦患,他除了用老庄无为的玄学的人生观去对待外, 更主要的是靠儒家的思想力量, 是儒家的一片仁心和安于贫穷的道德 准则,对人生充满了一种人民爱物的胸怀,面对贫穷,能始终保持安 贫乐道的高尚情怀和宁静的心境。此外,佛家般若思想又使他认为世 间一切皆如梦幻,如镜花水月,本非实有。世间一切皆虚幻不实,故 种种烦恼亦即自行消解。 “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 无复独多虑。 ”这就使陶渊明摆脱了人间世俗的种种羁绊烦扰,在精 神上真正达到了委运任化,与自然泯一的人生境界。 17 简述元嘉诗风新变及其原因 答:元嘉诗歌上起晋宋之交的谢灵运,下迄大明、秦始之交的鲍 照。元嘉诗歌风格的主要变化是以情思代替玄理,由哲理回归到 感情上来。在艺术表现上,也由淡乎寡味,变为注重对诗歌艺术 形式和技巧的探讨。正如刘勰所说: “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 告退,而山水方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似 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文心雕龙?明诗〉)这种现象的产 ”〈 〉 生,与当时的文学环境和士人心态的转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1) 刘宋时期,玄学在思想领域已不占主要地位,出现儒、玄、 佛三种思想并存的局面,甚至在政权领域儒学已占主导。 这势必影响到士人心态,使他们从玄虚的思索中回到现实 中来,使其诗作也 由玄理的思索渐渐转向感慨人生。 (2) 刘宋皇室出身寒微当政后多用寒门掌机要权柄,世族文人 门第虽高但已无实权,遂生人世多艰之感慨,淡忘了玄思; 素族士人进入政坛和文坛,重抒情代替重玄思的文学思潮 也逐步发展起来。 (3) 朝野上下普遍爱好欣赏自然山水。 士人们的主要兴趣已不 再是从山水去体味玄理,而在于游山玩水的乐趣。上述种 种原因,导致了元嘉诗风的变化。 18 简述元嘉诗歌创作的新特点 答:元嘉诗歌一变玄言诗淡乎寡味的就貌,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第一, 山水题材大量进入诗歌创作,并且改变了东晋玄言诗 以山水作为玄思载体的倾向,把山水为审美对象,模 范山水,正式奠定了中国山水文学的根基。如谢灵运 的山水诗。 第二, 诗歌创作东晋的哲理化改变为重抒情,抒发了作者们 的、强烈的人生感慨。大量拟古诗的出现,都是对东 晋玄言诗玄理化的反拨。如鲍照的乐府诗,直抒胸臆, 感情浓烈,完全抛弃了玄理。 第三, 元嘉诗歌出现了对不同创作个性的追求。如“元嘉三 大家” ,谢灵运追求的是清水芙蓉之美,颜延之追求的 是华赡之美,而鲍照则追求热烈明畅的浓艳之美。此 外, 元嘉诗歌的新变还表现为对诗歌形式的有意探讨。 不但有乐府、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各种诗体的 创作,而且特别注意对于对仗、用典和声律的刻意追 求,表现了对艺术表现形式技巧的格外关注。 19 简述鲍照诗歌的内容 答:鲍照是元嘉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之一,也是一位出身寒门而具 有浓烈感情的诗人。鲍照存在诗约有二百首,而以其中八十多首 乐府诗成就最高,〈拟行路难〉 〈 〉十八首又是他乐府诗的代表作。 鲍照诗歌内容丰富,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首先,对士族门阀制度的不满与抨击。由于他“才秀人微” , 故更能深刻地认识门阀制度的黑暗与不公平,更能体会到高门世 族对人才的压抑。如其〈 〈拟行路难〉 〉其四、其六,对丑恶黑暗 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抨击,并宣泄了自己备受压抑后的激愤之情。 〈 〈代放歌行〉、〈代结客少年畅行〉 〉〈 〉等诗,揭露了投机钻营的 官宦为私利日夜奔走的丑态。 其次,是表现边塞征戍题材的诗作。有的描写了边塞风光、 征戍之苦和将士们卫国的决心,如〈 〈代出自蓟北门行〉、〈代陈 〉〈 思王白马篇〉 〉等;有的表现了广大人民在赋役战乱之下的不幸与 痛苦,如〈 〈代东武吟〉、〈拟古〉 〉〈 〉其六等;有的则写征人思乡 不得归的痛苦,如〈 〈拟行路难〉 〉其十四。此外,鲍照还有一些 妇女题材的诗,如〈 〈拟行路难〉 〉其三,写游子思妇别相思。也 还有少量山水诗。 20 简述永明诗歌的发展创造及其原因 答:永明文学上自刘宋秦始二年,下至梁武帝天监十二年,而以 齐武帝永明年间为中心。这一时期诗歌的主要发展倾向,仍是重 文学特质的发扬,重个人情怀抒发,而且逐渐由重情怀抒发转向 重娱乐。同时,永明诗歌创造了一种清新的美的理想,更重要的 是在诗歌形式上的探索。永明诗歌的发展创新,与当时的文学环 境关系甚为密切。 (4) 是皇室的爱好和提倡,创造的良好的文学气氛。宋、齐皇 族皆出身庶族,起于行伍,虽握有重权,但在文化上没有 地位,难与文化修养很高的名士族抗衡。这种潜在的文化 自卑心理,促使他们读书重文,爱好诗赋,追求文雅。如 宋武帝、宋文帝、宋明帝、齐武帝等均颇爱好文学,随王 萧子隆亦爱好辞赋,尤其是竟陵王萧子良,在其西邸,招 集文学之士, “竟陵八友”齐集门下,其他著名文人亦多游 其门,形成最大的文人聚集之地,形成了文人团体的创作 活动,成永明文学的中心。 (5) 是文人集团的良好风气。他们切磋文义,唱和酬赠,共同 研究,共同提高,文学前辈奖掖后进,如沈约之于谢I、 王筠。这些文人集团又有着比较一致的文学主张,如讲求 声律等,是以影响文坛风气的变化。 21 简述永明声律说及其在诗歌史上的地位 答: “永明体” 亦称 “新体诗” 这是从诗歌声律角度提出的一个概念, 。 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 永明声律说的出现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必 然要求。 永明声律说即是讲求上去入四声的对称与错综之美的声调搭 配原则。周J作〈 〈四声切韵〉,沈约作的〈 〉 〈四声谱〉,创立了“四 〉 声八病”之说。所谓“四声” ,即指平上去入四声;所谓“八病” ,通 常认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和正纽。前四病 是针对五言诗声调搭配的要求,尤其是句末重音;后四病是对五言诗 用字的韵母、声母要求,即除联绵词外,尽量不用双声叠韵,更不能 与韵脚同韵。永明声律说为齐梁诗歌的艺术形式提供了新的贡献,因 为条理诗歌语言的声韵音调,使之具有和谐优美的音乐性,使诗人能 有意识地意识地掌握运用的声律,增强艺术效果,具有非常积极地进 步意义,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理论上和创作上的基础。在永 明声律说指导下产生的永明“新体诗” ,是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 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度形式,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 具有重要意义。 22.简述永明诗歌的创作方向及其背景 答:永明诗歌创作基本趋向是朝着装饰与消闲娱乐的方面发展, 这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大有关系。但是皇室重视文学,但皇室本身只是 为了追求风雅,并没有把文学当作“经国之大业”来加以重视。由于 皇室附庸风雅的诗歌导向,文士们又鉴于皇室争权夺利、互相残杀的 严酷现实,也惟恐涉及政治而罹祸,故多为言不及义之作;再加上社 会局面的相对安定繁荣,因此,一种向装饰与消闲方面发展的创作方 向便逐渐蔓延开来。作家的创作,多不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多 是应诏应令,侍宴奉和,大量纯属描摹物象、并无寄托深意的泳物诗 应运而生,风花雪月及闺阁题材泛滥,并无感情可言,有的则纯属为 文字游戏。大使没有对于帝王附庸风雅,文士共相切磋,故在诗歌的 形式技巧方面有了极大进展。不仅注重声律,而且在语言明快描摹细 致方面都大有拓展。沈约提出的“易见事”“易识字”“易读诵”的 、 、 三易原则,成为诗坛的普遍倾向。诗歌中用典更加自然,语言更加流 利明快,实现了由古体向近体演变的关键转折。当然,永明诗歌除了 朝装饰与消闲的方向发展外,另一种倾向便是重文学特质、重抒情、 重视对清新明丽、圆润浑融之美的追求。 23.简述梁陈诗歌创作的三种类型 答:自梁迄陈,文学思想开始了多元化发展时期,诗歌创作也呈现 出多元化的面貌。大体说来,主要类型有三: 第一种类型,是重功利、主质朴的文学观,以裴子野为代表,诗 风质朴; 第二种类型,是尚自然、主风力的诗歌思潮,代表人物有齐末梁 初的吴均、何逊和梁陈时期的阴铿等,他们都推崇尚自然、追求真实 抒发个人情怀的创作倾向。其特点是离开宫廷生活圈子,继承汉魏古 诗传统,表达各种人剩情怀,感情细腻真挚,没有矫饰痕迹; 第三种类型,是重娱乐、尚轻艳的文学观,是这一时期文学的主 流,其创作上的代表就是宫体诗,讲求声律、对偶与辞采华美,内容 对写闺阁情怀,风格轻艳丽靡。 24. 简述宫体诗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宫体诗风的形成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梁武帝天监八年之前,是宫体诗的先导阶段。永 明体在声律、对偶上已为宫体诗准备了条件,永明文学重装饰、重消 闲娱乐的性质也直接影响到宫体诗的发展方向。一些永明诗人如沈 约、谢x的部分诗作,在题材与写法上已与后来的宫体诗无异,这些 艳诗,已孕育了宫体诗的最初形态; 第二个阶段,是天监八年至中大通三年萧纲为太子之后,徐陵编 成《玉台新咏》 ,这是宫体诗的高峰期。萧纲及其周围的文人,湘东 望萧铎及其身边的文人多为宫体诗人, 其诗歌以写闺阁情怀为主要内 容,形式上重声律、重词采,诗风轻艳丽靡; 第三个阶段,是陈朝末年,以陈后主及其身边的十狎客为主,是 宫体诗的尾声期。 当然, 宫体诗的余波一直蔓延至岁、 隋代以至唐初。 25. 简述南朝民歌的内容及其产生的原因 答:南朝民歌今存五百余首,其内容绝大多数是表现男女之情。 其反映男女恋情的内容极其广泛,角度也多样:有写对爱情的坚贞不 渝的,如吴歌中的《华山畿》 ;有写男女欢会时的忘情及不忍分离的 痛苦的,如《子夜四时歌?秋歌》《懊侬歌》 、 ;有发泄对负心汉的怨 艾的,如《子夜歌》《懊侬歌》 、 ;更多的则是写相思之苦的,如《子 夜歌》《子夜四时歌?秋歌》《子夜四时歌?冬歌》等,均写得感情 、 、 真挚单纯,情调浪漫热烈。南朝民歌主要写男女恋情,故后人称之谓 “都市之歌” 。究其原因,大略有三: (1)江南经济发达,都市繁荣,民歌的作者多为船户织女、贾 客歌伎等一般市民。 (2)南朝的思想观念已脱离了两汉以来经学的道德规范,思想 较为开放,男女交往较多自由,这种时代风气是产生民间情歌恋曲的 肥沃土壤; (3)南朝皇室和文人对文学的娱乐性质的追求。由于消遣娱乐 的目的,乐府在采集民歌时也就不再注重“观风俗,知厚薄, ”而更 注重搜集民间的新声艳曲,以满足他们的好尚。基于上述原因,艳曲 兴于南朝,乐府中情歌占绝对优势也就是必然的了。 26. 简述南朝民歌艺术特色 答:江南山清水秀,江南女子感情细腻浪漫,加上文人们润色, 故使南朝民歌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首先,格调鲜丽明快,不 但再现了江南水乡自然风光之美,而且也表现了南方女子的浪漫情 怀,如《子夜四时歌》中的《春歌》 (光风流月初)和《夏歌》 (青荷 盖绿水) ;其次,语言清新流丽,多用双关比喻,如代表南朝民歌最 高艺术水平的《西洲曲》 。其三,南朝民歌在形制上多为五言四句的 小诗,多抒情,语短情长。不但被南朝文人所借鉴,而且对唐代五言 四句的形成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27. 简述《西洲曲》的艺术特色 答: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歌中艺术成就最高者。此诗三十二句, 一百六十多字,是南朝民歌中篇幅最长的。它可能是一首经过文人加 工的民歌。诗写一女子寄托梅怀人,从回忆写到当前,一年四季,白 天黑夜,无时不对情人刻骨思念,情思缠绵,真切动人;诗中有大量 的景物描写,清丽秀美,处处融入女主人公的主观情致;语言清新明 丽,采用“钩句”连接上下,一意贯通而又摇曳生姿;换韵自由,造 成了回环婉转的意识效果。它不愧为乐府民歌中的上乘之作。 28.简述北朝民歌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答:北朝民歌今存六十余首,实际上还包括了十六国时的作品。 《乐 府诗集.杂曲歌辞》曰: “胡音生于北俗。 ”北方幅员辽阔,土厚水深, 自然景观雄浑苍茫,加之风沙霜雪,气候苦寒,培养了北方人民粗狂 豪迈、坚韧顽强的性格;北方又多少数民族,游牧生活,养成了粗好 强悍的气质, 种种因素, 形成了北朝民歌特有的内容及艺术表现形式。 北朝民歌虽数量不多,但却反映了多方面的社会生活:一是表现了北 国风光,如《陇头流水歌辞》再现了西北高山的险峻, 《敕勒歌描绘 了辽阔广袤的草原风光;二是表现了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尚武精 神,如《企喻歌》《企折杨柳辞》《琅琊王;三是反映战争及其带来 、 、 的苦难,如《陇上歌》《企喻歌》等;四是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生活, 、 如《幽州马客吟》《龙头歌辞》等;五是放映爱情婚姻的,如《地驱 、 歌乐辞》 。北朝民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到之处:它多用杂言,多用叙 事诗。其写景苍凉阔大其抒情真率直爽,完全是真是情怀的袒露;其 语言质朴有力,随口而出,没有刻意雕饰和人工技巧的追求,故其风 格苍劲豪迈,特色独具。 29.简述《木兰诗》的艺术特色。 答: 《木兰诗》诗北朝民歌中的一首长篇叙事诗,写木兰女扮男装代 父从军,转战十二年,屡建战功后所辞官归乡的故事,在艺术上取得 了很高的成就:首先,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一位英勇善战而又机制活泼 的巾帼英雄形象。这一形象即反映了北方女性刚健的特点,又是中国 劳动妇女勤劳、善良、淳朴、勇敢的象征。其次,作为一首叙事诗, 在材料的取舍上繁简得当,详写她体父从军的经过和辞官归乡的情 景,而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写其十二年的戎马生涯,有详有略,层次清 楚;语言生动活泼,流畅明快。顶针修辞的巧妙运用,比喻的精妙贴 切,善用人物对话表现人物性格,通俗的口语和精彩的对句互用,形 成了刚健清新的风格。它不仅与《西州曲》一起被视为南北朝民歌中 的双壁,而且在中国叙事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30.简述建安赋作繁荣的原因。 答:建安时期赋作繁荣的原因有如下几方面: 第一,社会原因。建安赋作家面对汉末的社会大动乱,耳闻目睹 两京残破、时局动荡,亲身体验了战争乱离、戎马倥偬的艰苦,而同 时,客观形势上又有更多建功立业的机遇。 第二,思想原因。东汉末年,儒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丧失了其一 尊的地位,文人们的主观思想中经学的桎梏已被彻底打破,作家的思 想较为自由,赋作的题材比较广泛。 第三,当权执政者的提倡鼓励。建安时期,汉献帝是傀儡,先后 掌握实权的是曹操和曹丕, “魏武以相王之尊,雅爱诗章;文帝以副 君之重,妙善辞赋” ,在他们的倡导组织下,邺下文人集团的创作十 分活跃。 第四,有东汉中后期以来的抒情小赋可资借鉴。汉大赋衰微,抒 情小赋兴盛起来,体制短小,便于抒愤寄情,为汉赋的发展开辟了新 天地, 建安赋家继承了抒情小赋的优良传统, 在赋的创作上驰骋才华, 促成了建安赋的繁荣。 31.简述《洛神赋》的艺术特色。 答:曹植是建安赋作家中成就最高者之一,其代表作《洛神赋》 是建安赋作中最具知名度的赋作之一。 《洛神赋》叙写的是一段人神 眷恋之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 第一,叙事与抒情的巧妙结合。这是一篇以抒情为主的赋,同时 写了一段作者与洛水女神的一段恋情。先写自己道路之艰辛,于泽畔 小憩,继写见到洛水女神,双方互表恋慕之情,最后写因人神道殊而 惆怅分手。时而现实,时而幻景,于亦真亦幻的叙写之中,在如诗如 画的意境之中, 尽情抒写了自己对洛水女神的热烈爱恋情思和分手后 的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在精彩的描写和有条不紊的叙事之中,处处 融进自己真挚强烈的感情,极富抒情性和感染力。 第二,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文中以浓墨重彩,描绘了洛 水女神的美貌: “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耀秋菊,华茂春 松……灼若芙蓉出绿波。 ”设譬摹神,极写洛水女神之美艳动人。洛 水女神有感于作者的恋慕之情,亦报以脉脉情思: “徙倚彷徨。神光 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之未翔。 ”不但得其貌,而 且得其神。 文中作者自己那少年公子的潇洒风神, 也给人深刻的印象。 第三,辞采璀璨美艳。作者既能用极精练的笔墨描摹和点染自己 的风神气质,又能用极细腻的笔触、极绚烂的语言和一连串精妙绝伦 的比喻描摹洛水女神的绰约风姿和脉脉情思,充分表现了其“刺采华 茂”的创作特色。 32.简述《三都赋》的特点。 答: 《三都赋》是左思大赋的代表作,也是两晋、以至魏晋南北朝 时期大赋的代表作。京都之赋,班固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 盛名早著,在难于为继的情况下, 《三都赋》竟后来居上,使洛阳纸 贵,成为千古名篇,究其原因,大体有三: 第一,是其内容丰富博大。它详尽地描写了魏、蜀、吴三都的山 川城邑、草木鸟兽、歌舞风谣、重要人物,条理清晰,历历在目。 第二,语言精练,辞藻壮丽。作品文思泉涌,词汇丰富,下笔琳 琅,极尽工巧。 第三,它一反汉代大赋铺张扬厉、言过其实的弊端,以求实的精 神进行创作,赋中所写,均可得一验证,故此赋成为京都大赋的典范 作品。 33.简述宫体诗的特点。 答:宫体诗的主要特点有二: 第一,是其题材处理上的娱乐性质。宫体诗主要是写妇女、男女 之情、咏物、游宴 登临或游戏。宫体诗人在写这些内容时带有明显 的娱乐目的和消遣性质。他们用一种观赏的眼光去处理,着意写女人 姿色的艳美, 写她们的娇媚之态, 甚至带有明显的挑逗意味或性暗示, 以便从中获得愉悦。 第二, 是对写实技巧的追求。宫体诗人的咏物诗数量最大,并 且几乎是无物不咏。就其技巧而言并未突破前辈们,但他们有了一个 巨大的发展,即从咏物转向咏人。他们把女人当“物”来描写,写她 们的姿色形貌,完全从形似着眼,写得细致入微,词采美丽,惟妙惟 肖,表明他们的饿写实技巧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宫体诗这种尚娱 乐、重写实的文学思潮及写特点,是魏晋以来中抒情、非功利的发展 倾向的继续,是文学觉醒过程中的一种极端表现,是非功利的文学思 潮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环节。 34.简述庾信前后诗风之不同。 答:庾信是一位由南入北的诗人,今存诗三百二十首左右。其诗 歌创作可以其 42 岁留魏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诗风迥然不同。前期, 他是著名的宫体诗,多绮艳之作,辞藻华丽, 用典、?偶均自然工 巧,代表作是《奉和山池》 。后期入北朝,虽因文人见赏,高官厚禄, 但羁旅异国他乡,身仕敌国,故其故国乡关之思、屈仕敌国的愧悔及 无可奈何,均时时涌现诗中,情绪深沉,诗风苍凉,代表作为其《拟 咏怀》二是七首。诗中真挚沉痛的感情与前期的艳情已判若天壤。加 上北方山河辽阔苍茫、北方淳朴的民风及粗犷真挚的民情,也引起他 一种壮阔博大的情思。庾信以其对仗工切、用典 密丽而自然等高超 的艺术 技巧,写在北国的生活和思想,这就使南北诗风的优长在其 诗中得以很好的结合,创造出技巧精工而又格调苍凉雄劲的优秀作 品,成为集南北诗歌之的大成的诗人。杜甫说: “庾信文章老成。凌 云健笔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 )不但点明了庾信晚期诗风的特点, 也证明了庾信诗歌对唐诗的巨大影响。35.简述《惮亡赋》的特点。 答:潘岳的《悼亡赋》独步百代,其《悼亡赋》也写得凄恻婉转、 哀怨动人。这是一篇悼念亡妻的赋作,但赋中不是悲天悯人地直接书 法自己的凄怆悲惨情怀, 而主要是通过他眼睛所看的凄惨景象来体现 他无限沉痛的到悼念之情: “夕既昏兮朝既清,延尔族兮临后庭。入 空室兮望灵座,帷飘飘兮灯荧荧。灯荧荧兮如故,帷飘飘兮若荐。物 未改兮人已化,馈生尘兮酒停樽。 ”人去室空,物是人非,睹物思人, 悲痛难禁。看着这荧荧孤灯,飘飘空帷,想到再无人主中馈,再无人 奉酒樽,其深沉的哀怨之情尽在不言之中。陈祚明评潘岳: “安仁情 深之子, 每一涉笔, 淋漓倾注, 宛转侧折, 旁写曲诉, 剌剌不能自修。 ” ( 《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一)其诗如此,其赋亦如此,深于情和善于 抒情的特点非常突出,当然作品也就极富感染力。 36.简述西晋愤世嫉俗的新特点。 答:汉代以来,愤世嫉俗、针砭时弊、发泄牢骚不平的赋作不绝 如缕,但西晋时期的这类作品又有其新的特点: (1)针对性更强,更切中当时门阀政治压制人才的痼疾,直斥 贵戚豪门的贪婪奢侈,表达贫苦百姓饥寒交迫的苦难与不平。如王沈 的《释时论》指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门阀制度;鲁褒的 《钱神论》对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和浇薄世风进行抨击;束皙的《贫家 赋》描绘了贫苦人民的困窘状态,对世道的不公提出了强烈的控斥。 (2)语言更加尖锐激烈,嬉笑怒骂,鞭辟入里。如“肉食继踵 于华屋,疏饭袭迹于缛耕( 《释时论》“钱多者居前,钱少者居后。 ) 处前者为郡长,处后者为臣仆”( 。《钱神论》“稍煎蹙以穷迫,无衣 ) 褐以蔽身。还趋床而无被,手狂攘而妄牵。何长夜之难晓,心咨嗟以 怨天”( 。《贫家赋》 ) 37.简述南朝骈赋的形式及内容特点。 答:南朝是骈赋成熟定型的时期。其表现形式是:对偶精工,事 典博赡, 声韵和谐, 藻饰华丽。 对偶精工除了指赋中几乎全为对句外, 还指对偶的方式更加多样,如言对,事对,正对,反对,当句对,各 句对,双声对,叠韵对等。典事博赡是指用典绵密,连篇累牍。如鲍 照《舞鹤赋》就连用六个典故来衬托鹤舞之美。声韵和谐是指南朝骈 赋不但注意押韵,到了梁陈时期还注意到了平仄相对,并基本做到除 虚字、双音词中的首字可以不对外,其他音节都平仄互异,具有抑扬 有致的音韵美效果。藻饰华丽是指注意字句雕炼,词语尖新,绮丽华 美,绚烂多彩,如梁元帝的《采莲赋》 。南朝骈赋在内容上有其独特 的时代特点。由于帝王和世族文人的作者居多,加上他们的偏按心态 和悠闲生活,因此造成这一时期骈赋内容比较狭窄,或为应命奉诏之 作,或描写宫闱深闺事物,以体物抒情小赋为主流。取材纤细柔弱, 形象绮丽艳冶,格调细巧尖新。 38.简述庾信赋的特点。 答:庾信是一位由南入北的作家。他的赋和他的诗一样,以出使 西魏被留为界, 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在南朝的赋作都是绮丽柔靡之作, 如其《春赋》等,多以艳词写艳情。后期羁留北国,身世之感,乡关 之思, 使其赋一改旧辙, 虽然精工不减, 但格调却苍凉悠远。 《哀 如其 江南赋》 ,抒情咏史,熔于一炉,情深而辞工,用典繁密而贴切,音 韵和谐而流畅,显示了庾信高超的语言工力。杜甫说: “庾信文章老 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戏为六绝句》“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 ) 诗赋动江关。( ”《咏怀古迹》 )真可谓庾信的知音,也抓准了庾信后期 赋的特点。 39 简述建安散文的特点。 答:汉末建安,政局动荡,割据战乱,打破了汉代儒家经学一统天下 的局面。在多元并存的宽松局面下,士人们思想比较自由、解放;择 主而栖的政治氛围,又使士人们敢于直抒胸臆,放言无忌。这种世风 和士风,使此时的文章风气亦为之一变。建安散文的基本特点有三: 第一。 ,在形式上不再是重复和敷衍经义,而是注重抒发情怀,言之 有物。 如曹操的 《与苟书追伤郭嘉》 曹丕的 , 《与吴质书》 孔融的 , 《荐 弥衡表》 ,曹植的《求自试表》等,都写得胸怀袒露,真情充溢。 第二, 在形式上摆脱了经生式的引经说教、 枯燥拘束, 变为注重文采, 渐求骈俪。如曹丕、曹植的文章,都注重澡采和排偶,文采斐然,隽 语迭出。 第三, 在风格上, 建安作家都有很强的个性特点, 如曹操的清峻通脱, 曹丕的隽丽流畅,曹植的气盛辞华,孔融的诙谐高妙等,各有千秋, 互不雷同,形成了风格各异、异彩纷呈的繁荣局面,推动了散文创作 沿着重艺术特质的方向发展。 40 简述《大人先生传》和《与山巨源绝交书》艺术之异同。 答:在正始文坛,一批谈论玄学的文章虽也不乏精辟之语,但艺术 价值更高的则是针对司马氏和政治和虚伪地提倡名教士进行讽刺和 抨击的文章,堪称这类文章代表的,士阮籍的《大人先生传》和嵇康 的《与山巨源绝交书》 。这两篇文章的共同特点:在内容上,都是针对 司马氏的黑暗恐怖统治进行讽刺与抨击;在抒情方面,都写得感情强 烈,淋漓尽致;在辞采方面,都是骈散相间,辞采丰富,比喻生动贴 切,都表现出既有鲜明的现实内容,又重抒情、重文采的特点。但这 两篇文章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又有明显不同《大人先生传》中,阮籍对 那些虚伪的名教重人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写, 对那些谋私利的伪君子 进行了有力的驳斥,可谓直言指斥,言辞激烈而掷地有声,具有震撼 人心的艺术效果; 嵇康的 《与山巨源绝交书》 则主要以幽默讽刺出之, 在貌似平易的话语中, 将自己的高洁不污的志向和官场庸俗丑恶的揭 露,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尤其是用一系列精妙贴切的比喻讽刺山涛, 真可谓反语讥讽,嬉笑怒骂,极尽揶揄之能事。这具体表现手法的差 别,又使文章具有了极为鲜明的个性特色。 41.简述《水经柱》的写作特点。 答: 《水经柱》使郦道元为《水经》所作的注释,不仅是一部地理著 作,而且也是系统而完整的学术著作,集六朝地治之大成,具有很高 的学术价值。从文学的角度看,它记述了众多河流沿岸的名胜古迹、 风物景象,以及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歌民谣等,又是一部描绘山 水风光的优秀散文著作,具有鲜明的特点。 第一, 《水经柱》的山水散文兼有叙事文和山水文的综合特点。它记 叙真切, 语言准确, 所描写的河流沿途的山川形式, 州郡城郭的沿革, 方物特产之奇异, 均条理明晰, 各具特色, 尤其是对山水景物的描绘, 更为精彩,如《江水注》中对巫峡的描绘, 《河水注》中对三门山, 其他如对济水、沮水等的景物描写,都真实逼真,刻画入微,是历来 传诵的精彩的山水之文。 第二, 《水经柱》在对山水景物进行精彩的客观描绘的同时,也间有 抒情,如《江水注》在引用《一都记》后写道: “且所亲历,未尝有 也。即自欣得此器官,山水有灵,亦当惊知己之千古矣! ”此即由客 观绘景所引起的主观感慨,将写景于抒情融于篇中。 第三, 《水经柱》还将作者自己的考证、评议等夹杂于描写和叙述之 中、使其既具有山水散文的特点,又具征实考证的严谨风格,将学识 运用于山水描写之中,这是郦道元在散文上开拓的新领域,对后世散 文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42.简述志怪小说的思想和艺术特点。 答: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内容丰富,大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1) 鞭笞凶恶残暴势力,揭露官吏欺压百姓的罪行,表现百姓的反 抗斗争; (2) 放映战乱动荡年代的灾难事件、人们的不幸遭遇,和对美好生 活的向往; (3) 反映封建桎梏对自由婚姻的摧残,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4) 赞扬不怕妖怪鬼魅、勇敢斗争的精神; (5) 解释自然现象,表达战胜自然灾害的愿望。这些内容,曲折地 反应了社会现实和矛盾,表达了鲜明的爱憎、美丽的情怀、浪 漫的幻想,充满奇异的色彩。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大多篇幅短小,在艺术表现上还比较幼 稚,但有一些篇章在艺术技巧上已经比较成熟,如《搜神记》中的一 些作品,以有了自己明显的艺术特色: (1) 结构完整,想像浪漫,故事离奇,情节曲折,引人入胜; (2) 材料处理得当,详略适宜,主题突出; (3) 注意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有精彩的细节描写和生动的人物对话, 塑造了富有个性特征的人物形象; (4) 语言比较简洁生动,文笔已开始趋于华丽。总之,这些优秀的 作品,小说的特点已趋向为完善,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后 世小说的发展其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五论述题 1 论曹操诗歌创作的成就: 答:曹操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作为一个乱 世英雄,他鞍马间为文,将时局的混乱动荡,自己戎马倥偬的经历, 削平诸侯,统一天下的雄心及人生短促,功业难成的感慨,都交织在 诗歌中,形成了他古直悲凉,慷慨沉雄的艺术风格。 曹操诗歌创作的一大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创作的全 盛局面。曹操喜爱并精通乐府音乐,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 管弦,皆成乐章”他所传乐府,又多“以乐府题叙汉末事” ,即采用 乐府古题记汉末事实,如《薤露行》 《蒿行》乐府旧辞均为挽歌,曹 操用其悲凉苦恨之调。创作《薤露行》 《蒿里行》生动地再现了汉末 社会动乱,民生凋敝的苦难现实, “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 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遂成为“汉末实录” 。自曹操首开以乐府古题 自作新诗的风气之后,建安使人遂群起效仿。这种直面现实人生的写 实传统,一直影响到唐代杜甫,白居易等人新题乐府诗歌的创作。 曹操的诗歌有一种悲凉沉雄的独特艺术风格。 他的诗特别能表现出自 己的个性特色,如其《短歌行》《步出厦门行》中的《观沧海》 , 《龟 虽寿》等,既有政治领袖人物的宏大气概 君临天下的不凡气度与坚 若磐石的不变信念, 又有功业难成, 人生苦短的慨叹, 语言质朴本色, 感情真切激烈,高原阔大,昂扬奋发,悲歌慷慨,气韵沉雄,确有开 建安一代诗风之功 2 论曹植诗歌的思想内容 答:曹植既有超凡的才华,报国的才智,又有恃才傲物的不羁性格。 故其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与其因恃才傲物而饱受压抑这两个方面, 在 其诗歌中均有充分的表现 曹植的经历及诗歌创作,均以建安二十五年(220)曹操去世为界, 明显的分为前后两期,由于他才华横溢,又一度深的曹操欢心,故其 诗多书写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如《白马篇》通过写游侠儿的机智勇 敢, 英勇卫国, 来表现自己对壮烈事业和战斗生活的憧憬, 朝气蓬勃, 豪放昂扬,在抒写壮志豪情的同时,前期还又一些诗作反映了动乱的 现实。如其《送应氏》 ,在写动乱环境之中,表现自己悲凉慷慨的情 思和人生无常的叹息。即使是前期的游宴诗也,也时常有这种苍凉悲 慨的意味。后期曹丕。 ,曹睿相继为帝,曹植不仅受到曹丕的嫉恨, 排挤和迫害,而且受到曹睿的猜忌和监视,名为藩王,实则囚徒,终 于在忧愤中死去。其后期诗歌多表现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备受压抑,迫 害的抑郁忧愤,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整首诗笼罩在悲愤抑郁的气 氛之中,既有对曹丕迫害骨肉兄弟的无比愤慨,又有对自己未苦际遇 的忧叹,既有对奸佞小人离间兄弟关系的痛恨,又有对曹彰暴死的深 情悼念,更有对白马王的依依惜别和劝勉宽慰,可谓百感交集,悲歌 淋漓。其他如《吁嗟篇》 《野田黄雀行&及《七步诗》等,无不是在沉 重压抑下的慷慨悲歌 3 论曹植诗歌的艺术成就 答:曹植的五言诗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和成就,他也因此成为 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女性文学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