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带一本书去巴黎读后感出发,看到不一样的欧洲》读后感

  LZ文笔不错 随性而幽默 支持一下!  
  mark  
  楼主知识量惊人 敢问你怎么懂这么多的?看了万卷书?还是既行了路又看了书!?  
  @后天要下雪 503楼
09:19:07  楼主知识量惊人 敢问你怎么懂这么多的?看了万卷书?还是既行了路又看了书!?  -----------------------------  谢谢
闲来无事看点书而已
  @teefox 4楼
15:02:31  二十年前,我有一个邻居,全家非法移民去法国,他们在法国的这二十年,每天工作十二小时,前十年,甚至连休息日都没有。成功获得法国居留权后,才改为一周休息一天。前几年,每次他们回国都是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最值得他们称道的成果就是他们在巴黎买了房子,还按揭买了店面,似乎苦日子终于熬出了头。至于他们怎么过每天的日子,则闭口不谈,也没有人关心。人们最关心的就是他们的房子有多大,花多少钱买的·····  ......  -----------------------------  其实以前我也挺羡慕这种生活的,但是金融危机以后,有个担心就是这样的生活可以持续 吗?一旦福利崩塌,这种落差谁受得了呢?
  @后天要下雪
09:19:07  楼主知识量惊人 敢问你怎么懂这么多的?看了万卷书?还是既行了路又看了书!?  -----------------------------  @teefox 504楼
10:57:15  谢谢
闲来无事看点书而已  -----------------------------  同感,敬佩,发自内心,可以上百家讲坛了,
  令人羡慕的旅程,我也很向往,可是孩子还上初中,只能等了
  看完你的游记别人的都不想看了,楼主你说你咋办吧?
  楼主好博学,比那种只会贴图的游记深刻多了。
  很好,楼主加油
  喜欢看楼主的游记,图文并茂,让人身临其境。看到描述法语的那部分,我不由地笑了,的确如此。那个小舌音,我练了好久才发准啊!  
  @teefox 48楼
19:02:10  而我这次去的这个舍农索城堡就是亨利二世送给黛安的礼物。黛安非常喜欢舍农索城堡。她建造了一座拱桥,连结城堡与对岸,又开辟了大片花圃、蔬菜园与果园,还设计了石质的平台,保护了园圃不受河水泛滥的侵袭。她也把精致的花园分割成四个三角形,这就是所谓的“黛安花园”。福楼拜曾经说,这是一座“漂浮在空气和水上的建筑,仿佛林中精灵的居所”。  不得不佩服历任城堡女主人的品位,相比金饰泛滥的凡尔赛宫。舍农索城堡......  -----------------------------  lz的游记很棒,感觉很有内容。
  请问有小孩游泳只要1欧元的游泳池塘在法国哪里??从来没有见过可以游泳的小池塘TAT
  @teefox 107楼
11:16:15    此时,我和同伴的无名业火,也越烧越旺,我们不停嘀咕:就算生意再好,也不能如此怠慢客人吧?真是岂有此理!  好在我们克制住了情绪,没有影响我们享受美食。  吃完完马赛鱼汤套餐,夜色已浓,一轮圆月已经爬上树梢,夜幕下的马赛老港风情依旧,我们的心情也没有受到丝毫影响。此时,那位俊朗的男服务员走了过来,递给我们消费小票,依然面无表情、眼神游离。我们......  -----------------------------  楼主,法国的服务态度是出了名的差的呢
  @teefox 381楼
23:05:07  不过一路上,我还真的很少见瑞士本地人用所谓名牌包,我好奇地问Annika,“为什么你们瑞士人都不用名牌包?”  “我们买不起啊!”她依然自嘲地笑了笑,然后认真地对我说,“这几年我们这里很流行Freitag!几乎每个人都有好几个。”  “什么Freitag?”我一头雾水。  Annika得意而又耐心地向我介绍起Freitag,这可是他们瑞士人的骄傲!  http://www.freitag.ch/ -----Freitag 官网  原来,“Freitag”在德......  -----------------------------  定居瑞士,长居苏黎世。  苏黎世至少50%看起来不穷的女性都会有名牌包。  估计小地方和乡间不会。  名牌包在这里根本不贵,就是消费选择罢了。  普通人一个月工资能买正价两三个名牌包,别说打折了。
  @pomme楼
23:50:46  我就在法国,楼主写的不错。  说到年轻人的骚乱,就拿现在
来说,法国输赢都无所谓,但就怕有阿尔及利亚参加的比赛,输了,他们在法国砸车烧车;赢了,还是在法国又烧又砸。国庆节要烧砸,新年要烧砸,真是融入血液的传统呀!  -----------------------------  哈哈,形容的很好玩~
  @teefox 383楼
23:07:00  很多中国人知道,要移民瑞士比登天还难,但很少人知道,作为难民被瑞士接纳,却相对容易。  瑞士的难民政策非常宽松,目前每年接收约两万难民,政府为此花费约6.8亿美元。瑞士政府不但负担这些难民来瑞士的费用,还提供部分在瑞士期间的生活费。被瑞士暂时收留的难民,在大多数州都会得到工作许可,有工作的人可以在三年之后申请家庭成员过来团聚;五年之后他们可以申请B卡(外国人正常居住证);长时间在瑞士居住的人,......  -----------------------------  苏黎世的难民不要太多。。。。。  这里的难民是不让工作的。  难民导致了真实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人家身份转正好拖家带口的在瑞士定居,还特能生。难民多比较穷,素质也低。  中国这边的,西藏人不是一般多啊。。。。。。。  很多本土人很不喜欢难民。
  @teefox 383楼
23:07:00  很多中国人知道,要移民瑞士比登天还难,但很少人知道,作为难民被瑞士接纳,却相对容易。  瑞士的难民政策非常宽松,目前每年接收约两万难民,政府为此花费约6.8亿美元。瑞士政府不但负担这些难民来瑞士的费用,还提供部分在瑞士期间的生活费。被瑞士暂时收留的难民,在大多数州都会得到工作许可,有工作的人可以在三年之后申请家庭成员过来团聚;五年之后他们可以申请B卡(外国人正常居住证);长时间在瑞士居住的人,......  -----------------------------  苏黎世的难民不要太多。。。。。  这里的难民是不让工作的。  难民导致了真实的社会问题,主要是人家身份转正好拖家带口的在瑞士定居,还特能生。难民多比较穷,素质也低。  中国这边的,西藏人不是一般多啊。。。。。。。  很多本土人很不喜欢难民。
  @teefox
17:43:04  四周没有英文标志,也没有人会说英语,我已经在这拥挤的大街上颠沛流离了很久。此时,每一分、每一秒对我来说都是煎熬。就在我濒临崩溃的时候,隐约看到远处一个黄色双拱门的商标,那一刻,我顿悟到麦当劳的最伟大之处:它把全球各种语言    -----------------------------  @XXorCity 409楼
08:53:17  赞同 法国上厕所实在上不起 投币的 售货员收的 都是 每次导游都说少喝水 然后到了商城饭店就开始大排队  -----------------------------  是吗?估计你们也玩的行程比较紧吧。  一般人旅游每两三小时就要坐下来喝点东西的吧。不过很多公厕是投币的。  所有的咖啡厅和商场都有厕所啊。  欧洲是没有或者很少公共厕所的,几乎所有的公共厕所都是投币的。  我们出去玩都是在某个cafe吃点喝点东西解决的。  或者逛街的时候。  觉得很正常。
  @yangiyy
21:09:37  @teefox
17:24:02  去国外次数多了,就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和中国人接触越多的老外对中国人越不友善。这类老外大致分为两类。  第一类就是营业员,他们的这种不友善,不  -----------------------------  @幕后煮屎者yuyi 492楼
03:51:10  看最后一句就知道为什么你遇到的都是很友善的啦  层主肯定是大美女哦  -----------------------------  没有啊,可能我看起来比较体面,或者和善吧。我都是一个人旅游的。  海关人说 u r beautiful 我在欧洲也遇到过,神奇。  都是安检那里的人,在你放东西的时候说的。  我对所有和我有目光接触的人都会微笑。  买东西或者饭店结帐后都会微笑说谢谢再见。  习惯养成几年了。  所以接触我的人也友善吧。
  回复第201楼,@teefox    转眼,半个多小时过去,在咖啡店和Irene告别后,我回地库取车。   路过一个街边停车场,我看到一台很眼熟的车子,这次,我清楚地看到车牌上的俄罗斯国旗。咦!不就是刚才那台宾利轿跑车吗?向来视“路人围观”为陋习的我,也忍不住多看了几眼。   那两位飞扬跋扈的俄罗斯姑娘,正脚踩“恨天高”,身穿连衣裙,站在警察面前,表情窘迫。看上去她们和警察的沟通出了麻烦,两位似乎不会讲法语,英语也很蹩脚。穿红色裙子的姑年指手画脚地比划了半天,警察还是一头雾水,她开始有些不耐烦,甚至有些歇斯底里。面对这种情况,警察也有些不知所措,见势不妙,就用对讲机叫同事来支援,情况似乎越来越复杂。   不过,那位穿蓝色裙子的姑娘看上去比较沉着老练,她先稳住同伴,然后拿起手机打电话,接着,把电话交给警察,警察说完又把手机还给姑娘,好像在电话那头是一位翻译,几个回合后,形势逐渐明朗。最后,警察开了一...  --------------------------  写得真好!是我看过最好的游记,没有之一。一直很想有这样的旅行,渴望有这样的同伴!  
  回复第203楼,@teefox    这里中国游客很少,法国人也不多,主要是来自欧洲各地的游客,其中又以老年人居多。山脚下的停车场停着很多豪车和老爷车,最多的是德国牌照,其次是英国的,然后就是一些北欧小国,南欧和东欧的不多见,这也反映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能自己开车来玩的人一般还都来自发达国家。   对于欧洲人来说,最经典的法国浪漫小镇之行的经典套路就是在路边摊喝上一杯,或吃上一顿,晒晒太阳,发发呆。这样的套路显然不适合大部分中国游客,在Eze我看到几个中国人,无一例外都是年轻情侣,拍照片、发微博才是他们的主要任务。办签证、请假、做攻略,一路下来多不容易啊!初次来欧洲旅游的中国人的普遍心态就是,既然来了,多跑一个景点是一个,无所事事地在一个破村子喝上一个下午的咖啡,无异于被谋财害命。  --------------------------  我喜欢这样的旅行。走走停停,喝杯咖啡。可以前年,心情不好,没有好好感受。刚好也是冬天的法国,比较郁闷!  
  覺得樓主寫的非常好,很客觀,真實,出自有內涵人之手。不像一些年輕人,畫著大把錢去高消費,寫的遊記處處在炫耀。  我目前住在法國,看完後感同身受。法國,或者歐洲,都是一個讓我們有時哭笑不得的地方。就像你前面提到的hugo,典型的法國屌絲,也代表了典型的法國人的心態,自己懶惰不去工作,然後抱怨政府不給他們多發工資。在歐洲國家中,除了希臘,就是法國人最懶惰。像義大利,街頭上可以看到有人擺攤,賣蔬菜水果飲料什麼的,或者有開小賣部的。而在法國,這是絕不可能的!我們法國人怎麼能去做那種事!只有外來移民才會去做那種活,法國人寧願去乞討要飯。大街上很多青年,壯年,蹲在路邊乞討,在一塊牌子上用法語寫著,我餓,給我點錢。  法國也是最能罷工的國家,一次我定好的火車票,臨走前發現火車悄悄罷工了,沒有任何同志,我是無意在網站車票信息裏發現的。只能自認倒霉。  法國佬把自己擺到了一個尷尬的高度,喊著自由,平等,博愛,所以導致了眾多的外來移民,尤其是黑阿,這是擾亂法國社會的主要因素,因為要平等,所以外來移民也享有和本國人一樣的待遇,這些黑阿來這只生小孩,基本每個家庭生三四個,因為法國政府的政策是生的越多補貼越多。這本來是鼓勵法國本地土著的政策,卻被外來移民利用了,法國政府又沒法說什麼。不然後種族歧視。。。就這樣,法國政府在養著一群強盜,小偷。  還有你提到的馬賽,其實在法國人眼裡,馬賽已經不屬於法國了,早已被阿人佔領了。  還好這些黑阿只是在干些偷雞摸狗的事,如果他們努力學習,進入政壇,掌握政權的話,那簡直不可想像。  在我看來,未來有一天,法國要被黑阿,穆斯林攻佔。法蘭西斯坦,呵呵,這不是玩笑
  回复第315楼,@半介书生  楼主是男生,还是女生啊!   你的文笔实在是太好了,随便截一段,都可以发表到哪本旅游杂志的专栏。   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国外游记,真是一字不漏看完啊!!   --------------------------  是男的!  
  还有吗?继续写哦(⊙o⊙)哦  
  @protools 525楼
21:51:08  覺得樓主寫的非常好,很客觀,真實,出自有內涵人之手。不像一些年輕人,畫著大把錢去高消費,寫的遊記處處在炫耀。  我目前住在法國,看完後感同身受。法國,或者歐洲,都是一個讓我們有時哭笑不得的地方。就像你前面提到的hugo,典型的法國屌絲,也代表了典型的法國人的心態,自己懶惰不去工作,然後抱怨政府不給他們多發工資。在歐洲國家中,除了希臘,就是法國人最懶惰。像義大利,街頭上可以看到有人擺攤,賣蔬菜水......  -----------------------------  谢谢 ,你回复得非常认真,也给我很多启发
  看的太过瘾了!佩服楼主能有这么深入欧洲旅游的能力,想想自己的跟团欧洲游,简直是汗颜了!这才叫旅行,我要努力学习英语,争取也可以自助游!还要感谢楼主把自己的旅游经历分享给我们,让我们可以坐在电脑前“身未动,心已远”!哈哈
  两天没有更新了
  很好。
  @teefox 122楼
18:58:38  Lucas的房子是独门独院,还安装了电子防盗设备。他们的门窗都有两层结构,一层是木质的玻璃门窗,外面还有一层纯木结构。每天晚上睡觉之前,Lucas都会把两层都关死,早上起来再打开。我有些好奇,为什么他要这么做呢?如果是防盗,绝对没有必要,如果是保护隐私,那似乎也没有必要把每扇门窗都关得如此严实。  -----------------------------  上次看了忘了回复一下:为什么法国人每天要关木质的护窗板?因为法国所在纬度高,夏天日照时间很长,晚上9点天还是亮的,早上5点天也开始亮了,如果不关上护窗板就睡不了懒觉了!可为什么冬天也如此呢,可能也有保暖的作用,法国冬天室内都有暖气的。  在法国呆久了也就习惯了,天天开开关关的也不觉得麻烦,我父母来的时候就很不习惯,他们习惯晚上开窗睡觉,否则就觉得没有新鲜空气憋得慌。
  卤煮写的真好
想跟卤煮做朋友!
  @protools 525楼
21:51:08  覺得樓主寫的非常好,很客觀,真實,出自有內涵人之手。不像一些年輕人,畫著大把錢去高消費,寫的遊記處處在炫耀。  我目前住在法國,看完後感同身受。法國,或者歐洲,都是一個讓我們有時哭笑不得的地方。就像你前面提到的hugo,典型的法國屌絲,也代表了典型的法國人的心態,自己懶惰不去工作,然後抱怨政府不給他們多發工資。在歐洲國家中,除了希臘,就是法國人最懶惰。像義大利,街頭上可以看到有人擺攤,賣蔬菜水......  -----------------------------  丑陋的病弱的愚笨的越来越多.漂亮的健壮的聪明的越来越少.  世界人口爆炸,  中国资源有限,  在没能力抢占它国资源的情况下计划生育很对。  但其他国不限制生育,  就中国自己如此,  那最后倒霉的是中国。  等于给别人腾空间。  人口爆炸到一定程度,  世界性大饥荒就会发生,  那时候外国人会以难民等形式强行进入中国,  最后以联姻等方式成了中国人。  现在进口5000越南新娘就是例子。  东南亚人个矮肤黑早衰。  会降低中国的人口素质。  在严重一点可能会要求独立或并入母国!  发达国家生育率低,个人也如此.调查发现:&容貌&&体格&&智商&好的人机遇多,多有好的事业和丰富的业余生活,故把抚养后代当负担,生育率较低.而较差的人着眼于家庭和年老依靠,生育率较高.尤其一些病弱和有遗传疾患的靠多生来增加安全系数.长期下去会导致人类的整体劣化.丑陋的病弱的愚笨的越来越多.计生政策中的城市一胎也导致这个现象.应改为不分地区民族普遍两胎.
  好文 读完就像跟着楼主在法国旅行
  @teefox 104楼
11:12:31  马赛鱼汤  Bouillabaisse是马赛最有名的一道菜,中文名为“马赛鱼汤”,去马赛不吃Bouillabaisse就如同去千岛湖不吃鱼头。而在马赛吃最有情调的地方就是Vieux-Port de Marseille(马赛老港)。说是“老港”,其实口一点儿也不老,其码头多为事二战后重建,当地人之所以称它作“老港”,大约更多的还是源自马赛人对这片世代生息的地方的那一份怀旧之情。老港是整个马赛的精华所在,非常类似西湖在杭州的地位,马赛的一切......  -----------------------------  马赛鱼汤在AUCHAN超市里有成品卖,搭着袋装小面包,买回家热一热就可以了,哥掌握全套工艺,呵呵呵……其实就是小杂鱼打成粉,不过那腥味我喜欢  去土伦、EZE路上其实该去CASSIS啊,走D559,一路风景,也路过你提到的拉西约塔……
  @teefox
11:12:31  马赛鱼汤  Bouillabaisse是马赛最有名的一道菜,中文名为“马赛鱼汤”,去马赛不吃Bouillabaisse就如同去千岛湖不吃鱼头。而在马赛吃最有情调的地方就是Vieux-Port de Marseille(马赛老港)。说是“老港”,其实口一点儿也不老,其码头多为事二战后重建,当地人之所以称它作“老港”,大约更多的还是源自马赛人对这片世代生息的地方的那一份怀旧之情。老港是整个马赛的精华所在,非常类似西湖在杭州的地位,马赛的一切......  -----------------------------  @crusequ 537楼
17:03:55  马赛鱼汤在AUCHAN超市里有成品卖,搭着袋装小面包,买回家热一热就可以了,哥掌握全套工艺,呵呵呵……其实就是小杂鱼打成粉,不过那腥味我喜欢  去土伦、EZE路上其实该去CASSIS啊,走D559,一路风景,也路过你提到的拉西约塔……  -----------------------------  Cassis 是个好地方,但没去过。看来你也常住法南?
  不错呀
  以上,看完了,楼主还继续写吗
  精彩的游记!好些地方看得捧腹之余还能带来些许遐思,楼主辛苦了,期待继续
  难得让我看的这么仔细的游记,支撑(^_^)  
  喜欢楼主写的风土人情,觉得有人有故事才算对当地有了解。叙事性风格的文章才能引人入胜,一味描写风景我是没什么兴趣的~
  写的好
  围观  
  @雷蒂嘎嘎叫
19:09:59  LZ继续哦!顶你~   话说国际驾照是什么,国内能考吗?  ———————————————中国没有国际驾照这回事,因为中国没有加入国际驾照联盟,只有加入的国家才可以办,网上办的都是假的,我在法国,游客可以用驾驶证公正件加翻译  
  @teefox
09:01:24  谢谢 ,你回复得非常认真,也给我很多启发  ———————————————  不知樓主有何啓發?可否說出來跟大家交流下?  
  @银龙网络
16:51:40  丑陋的病弱的愚笨的越来越多.漂亮的健壮的聪明的越来越少.   世界人口爆炸,   中国资源有限,   在没能力抢占它国资源的情况下计划生育很对。   但其他国不限制生育,   就中国自己如此,   那最后倒霉的是中国。   等于给别人腾空间。   人口爆炸到一定程度,   世界性大饥荒就会发生,   那时候外国人会以难民等形式强行进入中国,   最后以联姻等方式成了中国人。   现在进口5000越南新娘就是例子。   东南亚人个矮肤黑早衰。   会降低中国的人口素质。   在严重一点可能会要求独立或并入母国!   发达国家生育率低,个人也如此.调查发现:&容貌&&体格&&智商&好的人机遇多,多有好的事业和丰富的业余生活,故把抚养后代当负担,生育率较低.而较差的人着眼于家庭和年老依靠,生育率较高.尤其一些病弱和有遗传疾患的靠多生来增加安全系数.长期下去会导致人类的整体劣化.丑陋的病弱的愚笨的越来越多.计生政策中的城市一胎也导致这个现象.应改为不分地区民族普遍两胎.  ———————————————  最難以理解的是,法國女人愛嫁黑人,長得好好的,白白的,嫁給一又臭又醜又挫的黑人,生下來的小孩完全就是黑人,沒有一點白人跡象。他們不在乎男人有沒有房子車子,而據說是因為黑人更能滿足她們。和我們的價值觀完全不一樣。看看這次世界杯法國隊,四個黑人,剩下幾乎都是阿人,呵呵。  
  写的很直白,阅后如临其境,配图配文感觉太美了,我一直都打算要去一趟法国的,这篇文章给了我一个很好的指引,先mark
  @teefox
11:12:31  马赛鱼汤  Bouillabaisse是马赛最有名的一道菜,中文名为“马赛鱼汤”,去马赛不吃Bouillabaisse就如同去千岛湖不吃鱼头。而在马赛吃最有情调的地方就是Vieux-Port de Marseille(马赛老港)。说是“老港”,其实口一点儿也不老,其码头多为事二战后重建,当地人之所以称它作“老港”,大约更多的还是源自马赛人对这片世代生息的地方的那一份怀旧之情。老港是整个马赛的精华所在,非常类似西湖在杭州的地位,马赛的一切......  -----------------------------  @crusequ
17:03:55  马赛鱼汤在AUCHAN超市里有成品卖,搭着袋装小面包,买回家热一热就可以了,哥掌握全套工艺,呵呵呵……其实就是小杂鱼打成粉,不过那腥味我喜欢  去土伦、EZE路上其实该去CASSIS啊,走D559,一路风景,也路过你提到的拉西约塔……  -----------------------------  @teefox 538楼
17:41:37  Cassis 是个好地方,但没去过。看来你也常住法南?  -----------------------------  去年7月回来的,在那呆了一段时间,很美,欧洲人喜欢去哪,极少见到陆客,呵呵,有一个地中海沿岸最高的悬崖,海拔300多米,可以俯瞰地中海……
  另外从Marseille到Cassis可以来一次calanque徒步,相当过瘾~不过我可没走过全程,需要6-8小时~~~
  mark  
  学习楼主,走万里路!
  @苦苦道人
23:54:25  法国是个传统天主教国家  为何要引进这么多穆斯林  费解???  -----------------------------  @silk60011
16:09:25  刚楼主不是解释了吗,是法国殖民的结果。  -----------------------------  @苦苦道人 439楼
18:55:32  这些穆斯林对国家毫无裨益,现在为何不请他们离开?  老夫认为法国是高卢人的法国不是阿拉伯人的法国,正如沙特是阿拉伯人的家园一样~  -----------------------------  你怎么跟三岁小孩一样,想当然啊,这些都是历史遗留问题,民族问题最复杂,你当初强奸了人家,难道就没有后遗症么?
  楼主宁波的?文笔很好!
  @protools 548楼
03:05:14  @银龙网络
16:51:40  丑陋的病弱的愚笨的越来越多.漂亮的健壮的聪明的越来越少.  世界人口爆炸,  中国资源有限,  在没能力抢占它国资源的情况下计划生育很对。  但其他国不限制生育,  就中国自己如此,  那最后倒霉的是中国。  等于给别人腾空间。  人口爆炸到一定程度,  世界性大饥荒就会发生,  那时候外国人会以难民等形式强行进入中国,  最后以联姻等方式成了......  -----------------------------  你注意下周围大人 那些 漂亮的人比如明星 他们的生育率 都低于普通人  那些有其他方面的优势的人生育率  并不是她们喜欢移民的黑种人黄种人,而是满足女强人的心里。本地白人不怎么听话。外来人低一等  多数的发达国家生育率低,个人也是如此.  调查发现:&漂亮&&健壮&&聪明&的人机遇多,他们多有好的事业和充实丰富的业余生活,因此把抚养后代当负担,生育率较低.而身体素质较差的人着眼于家庭的壮大(当作事业)和年老时的依靠,故生育率较高.尤其一些病弱和有遗传疾患的靠多生孩子来增加安全系数.这些就形成了逆向淘汰,长期下去会导致人类的整体劣化.丑陋的病弱的愚笨的越来越多.漂亮的健壮的聪明的越来越少.  计划生育中也存在这个现象!计划生育是个好政策,优生优育.但在执行中出现了偏差,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劣者多生优者少生.  优者少生:  生活在城镇里有较好工作的人是一胎化最彻底的执行者,因为他们怕开除!他们在找工作时都需要学历和体检,因此他们的智商较高,体质较好至少是合格;很多具有天分的人经后天努力成为人才专家,中国各领域的精英多在这个群体.其素质和收入也让他们具备优育的条件.  劣者多生:  在超生多生的群体中,有一部分是农村的病弱和有遗传疾患的家庭.身体的原因让他们生活贫困,出于人道,计生部门无法通过罚款制约他们超生.他们连孩子的基本教育和生活都难以保障,更谈不上优育了.为什么在医学检测和医学知识普及的今天,遗传病的发病率却逐年增高,就是这些家庭不可为而多为之!  必须强调的是,这里的优劣并不是指的学历.职业.出身等!这里的优劣指的是生物学上可遗传的身体素质.分四类,一是容貌,大家都喜欢俊男美女,但俊男美女一代比一代少.二是体质.三是智商,但我不认为智商越高越好,人体的能量是一定的,过高的能量分到智商上,其他方面(比如体能)就可能下降.有成果的科学家不是靠超人的智商而是靠正确的思路取得的.四是其他天分,比如领导的组织和洞察能力,体育运动员身体某方面的特长.歌星的嗓音.影星的表演能力(包括容貌)模特或健美身材等.  有人认为劣者多生优者少生是偶然现象或数量很少不影响大局.但你只要留意下自己认识的人以及新闻中人物的生育情况就会明白这不是偶然现象,只是人们疏忽了.当田亮生两个孩子时,网友都在关注如何处罚,却没想到他的生育率并没有高于另一些公民(如农民)的生育率,.也没想到田亮的孩子很可能遗传有他的体育天分!而当朝天门广场上一对夫妻带着7个孩子乞讨时,人们多在关注政府的救助是否到位,却少有注意这是严重的超生,尤其是女主人患有遗传性疾病!  确实劣者优者在整个人群中占得比例很少,但这里有一个可怕的几何翻倍效应.假如说优者劣者各占总人口2%的话,优者正常生育率少一半,劣者高一倍的话。那第一代劣者占2%,第二代占4%,第三代8%,第四代就16%.第五代32%......!而那时候优者早成了稀有动物了!大家会觉得没这么夸张,我举一个例子.在县志里,有些村有因姓改名的现象.例如从前有个张家庄,全村几十户都姓张,一个祖宗的后裔.清朝初年搬来一个李姓,不知道什么原因李姓生育率高,张姓的生育率低.等到了民国时期,仅仅200年,这个村竟然一个张姓也没有了,于是村庄改名李家庄.
  在家休养这些天,每天都会议边听轻音乐,一边细细看你的文字。很是享受。。。你的文笔把我带进了你的旅游之中。
  @teefox 538楼
17:41  @teefox
11:12:31  马赛鱼汤  Bouillabaisse是马赛最有名的一道菜,中文名为“马赛鱼汤”,去马赛不吃Bouillabaisse就如同去千岛湖不吃鱼头。而在马赛吃最有情调的地方就是Vieux-Port de Marseille(马赛老港)。说是“老港”,其实口一点儿也不老,其码头多为事二战后重建,当地人之所以称它作“老港”,大约更多的还是源自马赛人对这片世代生息的地方的那一份怀旧之情。老港是整个马赛的精华所在,非常类似西湖在……  -----------------------------  怎么没更新啦?!好想看啊!(^_^)  
  给楼主发了站内信息,什么时候出书,我想入手一本。
  回复第561楼,@xiang2585  给楼主发了站内信息,什么时候出书,我想入手一本。  --------------------------  谢谢 捧场哦  
  MARK。。文字细腻。。。不错不错。。空了漫漫看
  回复第1楼,@teefox  百年老店   这家旅馆的房价并不低,但前台居然连电脑查询系统都没有!   眼前这位服务员还在着急地翻着那本厚厚的登记簿,而我,则焦虑地用食指和中指,交替地敲打着前台乳白色的大理石。他来回翻了好几次,渐渐地,他开始面露难色,似乎脑门上都快要冒出汗来。   第一次来巴黎,为了感受所谓巴黎老城区的风情,我鬼使神差地预定了这家卢浮宫附近的“百年老店”,这是一幢建于1816年的大理石建筑,墙体由硕大的石块垒砌而成,入口处的地砖已经被磨出一层半透明状的“水头”,好像被涂了一层油脂。大堂里的装修略显陈旧,天花板上挂着一盏工艺繁复的水晶吊灯,光线经过水晶的折射后,变得迷离而炫目,它似乎还在炫耀着往日的奢华。   “您确实已经预定过了,但······但是,我们今天的客房也已经住满了。”   “那我怎么办?”   “我·······我们会把定金退还给你的。”   “我是说,我今天晚上住哪里?...  --------------------------  记号  
  卤煮怎么不更新了哇
  茶狐兄没更新了?
  但愿是看球耽误了。
  感谢lz
写的不错 就是照片太少了
  没有了吗?楼主好久没更新了呢
  楼主 求更新~~
  我来翻页了
  欧洲不更新了吗?
  回复第572楼,@追剧小狂人  欧洲不更新了吗?  --------------------------  既然大伙这么人情,我就再来更新吧  
  德国风Log House  飚车Autobahn  我居然是从一本韩国小说《商道》,第一次知道德国的不限速高速公路,书中开篇第一章就写到“金起燮”会长是一个飚车狂,每年都会独自去德国享受无限速的快感。当时我正读大学本科,去德国飚车——对我来说简直太奢侈,也太遥远。不曾想,居然现在自己也可以来德国体验这种疯狂。  这次环法之行,在德国就呆了两天,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体验德国高速公路,开着柴油版2.0T的Opel,不去体验一下速度的刺激,实在有些可惜。  德语里面高速公路叫Autobahn——全世界高速公路的鼻祖,大部分路段是6车道,在全长1.2万多公里的高速公路中,不限速的路段大约占一半。在德国的高速公路上驾驶,时速180公里是常态,经常会有时速200多公里的车辆不断从旁边超过。幸运的是,由于德国人普遍遵守交通规则,高速公路上车祸的发生率并不比限速的国家高。
  上了一段不限速公路后,我开始把档位调到六档,踩油门,加速。不久,速度就达到了170km/h,窗外的景色就像被按了“快进键”的视频,从车窗外倏然而逝,但路况相当平整,Opel的底盘也很扎实,170km/h丝毫没有让人体验到超高速的刺激。  此时,油门踏板离地板还有很长的距离,发动机声浪也相当柔和,听声音就知道,发动机还有大量的潜能等待榨取。  但这时候,我心头似乎有一道迈不过的槛,总感觉路边随时会闪出一个个测速仪,而在不远处,几个满脸胡渣的德国警察正坐在警车里,挥舞着罚单,等待着我——鲁莽的飚车狂。这让我想起了中学里学过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里”,虽然明知道这是不限速公路,但长期在国内限速120km/h的驾驶惯性和那些曾经让我肉痛的超速罚单,在我脑海里形成了挥之不去的条件反射。    大约开了几十公里后,慢慢克服了心理障碍,我继续踩油门,发动机的声浪也变得越来越狂躁,速度慢慢接近200km/h,这时候我心里的一根弦开始慢慢紧绷,一种既刺激又害怕的快感从五脏六腑集聚,涌上脖子,冲向额头。虽然200km/h对我来说已经够快,但一辆辆高尔夫GTI,还是气定神闲地从我身边超车而过,我甚至瞥见那些GTI驾驶员脸上的淡然神情——飚车对德国人来说,压根不是事儿!过了200km/h,我就没有再往上飚了——我招了吧,我其实挺胆小的。到了一个公路休息处,我就进站、停车、换人,让同行的朋友来体验这种快感。  跨出车门,居然隐约听到一群人在用英语聊天。走进一听,原来他们也是一群和我一样的外国人,多数是特意来德国体验无限速高速公路的美国人。  “太他妈爽了!老子开了260km/h!我们的州际公路太差劲了!”——听口音就知道这是一个美国佬,他似乎出了一口长期郁积在胸口恶气。但我也担心,将来再次面对慢吞吞的美国州际公路时,他的痛苦指数会额外升高!攀比不仅是前进之动力,还是万恶之源头。  “我刚才可开到230km/h呢!”——这似乎是一个刚高中毕业的女孩子,也许是太得意了,她说完就忍不住咯咯直笑,两个肩膀随着她的笑声,有节奏地微微抖动起来,那副架势,就像一个小坏蛋,从杂货店老板眼皮底下偷了一根棒棒糖,老板虽然眼睁睁看着她得逞,却也无可奈何。  对美国人来说,不能做的事儿还真不多,大麻、赌博、嫖娼·····都可以在美帝找到合法的途径,唯独这不限速的高速公路,是他们可望不可即的梦想。其实,这有点像中国人去美国体验真枪射击时的心情——做什么其实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在异国他乡做“违法”的事儿啦!  就在我听着这群美国佬有趣的对话时,一个人拿着咖啡杯的老头从我们身边走过,他嘴角掠过一丝得意的笑容,他应该是一个本地人,那笑容似乎在说:瞧瞧这群傻老外,真他妈没见过世面!
    手工烟香和“有利健康”主义  老罗夫妇俩颇具夫妻相,都是身材消瘦,脸上无肉,也许这和他们长期的素食习惯有关系。他们都戴眼镜,留着相似的发型,甚至连头发的长度和颜色都在伯仲之间,鼻子略高、眼窝深陷,笑起来也都是略带拘谨,从外表看来,他们不是典型的德国人,反而是东欧人,比如斯洛伐克、保加利亚人之类。  夫妻俩说话的时候语速都不快,从他们稍显沙哑的嗓子里发出的每一个词汇,仿佛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从这点上看,他们还是还是一些德国人的严谨风格。  老罗一家都是素食主义者,除了鸡蛋和牛奶,几乎不吃任何与动物有关的东西,他一有机会就向我唠叨素食的好处,口口声声地说素食对身体健康是多么有利。  鸡蛋就不是荤菜了?有点奇怪!  一般素食者吃的东西都有些古怪,老罗家最“古怪”的玩意儿就是“冰块”。欧美人家里几乎没有热水瓶,不管春夏秋冬,他们都喜欢喝冷的,冰块几乎是各家冰箱必备之物。  
  那天,老罗给我倒了一杯水,我正口渴,端起杯子就喝。  “等一下,我给你加点冰块。”老罗的老婆Lisa端着一个小盒子。  还没有得到我的“同意”,三个立方体状的小东西就已经沉入我的杯中,瞬间,水里冒出大量的气泡,并发出轻微的“哧哧”响声,在逆光和玻璃的折射之下,这些气泡显得晶莹透亮。  我很奇怪,说好的”冰块“呢?怎么有些黑灰色?  就故作夸张地问:“这是什么?”  我的经验告诉我,在外国人家里做客,如果主人有意展示一些有特色的陌生事物,你最好把你的表情略加夸张,因为咱中国人相对内敛,有时候在西方人看来,我们的表情似乎不足以表达我们的情绪。既然来到别人家里,讨主人喜欢一下,不费吹灰之力,皆大欢喜,有何不可?  果然不出我所料,看见我脸上吃惊的表情,老罗一家老小都得意地哈哈大笑,就连平时表情比较木然的老罗女婿也笑逐颜开。  “这是火山岩,是我和Lisa从斯洛文尼亚Hiking(远足)的时候采集过来的,后来被我加工成小立方体,平时放在冰箱,可以做冰块使用,而且还可以为自来水添加矿物质,对健康很有利!”老罗得意地说。  “这创意实在太好了!”我称赞道。  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矿物质都对人体有益。但人人都有自以为是的时候,我也一样,总觉得自己有与众不同的过人想法。反正也就喝这么一次,何必深究,人生苦短,还是互相鼓励吹捧一下吧。  老罗就是这样,他对食物要求非常苛刻,他的苛刻不是针对口感和卖相,而是看是否“有利健康”。而我,刚好相反,宁愿吃地沟油,也不能忍受口感太差的东西。  聊完他们家的“冰块”,老罗继续不厌其烦地向我推销他的“有利健康”主义,我不置可否,只报以微笑,我心想,如果没有晕菜,美食的乐趣就少了大半,而没有美食,人生的乐趣至少没了三分之一,太无趣了。  正说着,老罗打开一盒香烟,问我是否也要来一根。我不禁一乐,这伙计可真逗,“呵呵,刚才是谁在大言不惭地倡导‘有利健康’主义呢?”    恭敬不如从命,我接过一根,用手指夹着,先端详了一番,这烟很奇怪,从做工上看是标准的香烟,但却没有商标。  也许是看出了脸上的疑惑,老罗在一边说:“这是我手工卷的。”他语气依旧缓慢,但也可以听出得意之情。  这下我更好奇了:“是吗?这卷得也太好了吧,丝毫没有手工的迹象。”  老罗的嘴角又掠过一丝得意的微笑,他转身,从柜子了取出一个小东西,看上去构造很简单,他塞进一张白色的烟纸,放进过滤嘴和一小撮烟丝,还没有等我看清怎么回事儿,一眨眼功夫,一根做功精致的手工卷烟就“出厂”了。  在美国,我也见识过朋友Ben的手工卷烟,那看起来是相当的粗糙,Ben甚至还用口水去粘合烟纸,那烟也没有过滤嘴。我曾经和Ben提到,欧洲人的手工卷烟是多么精致,不过,Ben有些不屑,他相当鄙视所谓的卷烟机,在他看来“粗糙”才是手工烟的精髓,如果要卷的那么工整,还不如去店里直接买卷烟呢。  而对老罗来说,他也许可以在香烟口感上有所妥协,但决不能容忍“制作工艺”的不考究,在他看来,卷烟一定要卷得漂亮——德意志民族对工艺的苛刻要求,在这个细节上展现无遗。  一根小小的手工卷烟,居然也能折射出不同国家人的生活哲学。  德国人在细节方面的较真劲儿,也许只有日本人有的一拼,他们总把一些小东西做到极致,卷烟器就是很好的例子,老罗用的卷烟器就是Silver Tip, 由大名鼎鼎的Gizeh 公司出品,Gizeh就是埃及吉萨金字塔的意思。Gizeh Raucherbedarf公司是德国品牌卷烟纸的市场领袖,该公司给60多个国家的客户供应卷烟纸、烟管和吸烟者使用的各种辅料。  Gizeh公司把屌丝们苦中作乐的省钱技能,演变为一种即能省钱又能展示腔调的嗜好。经过这家公司的包装和推广,久而久之,手工卷烟成了Roll-Your-Own和Make-Your-Own的一种手工烟文化 。
  当我正准备去屋外抽这根由德国人手工制作的卷烟时,老罗正端来一个硕大的玻璃烟灰缸,摆在我眼前的桌子上。  “可以在屋子里抽烟?”我有些诧异,几乎不敢相信我的眼睛。我去过很多欧美人的家庭,其中烟民比例比中国要低得多,尤其是在中产阶级以上的阶层里面,烟民绝对是少数,即便有人抽烟,也几乎不会再屋子里抽,室内吸烟完全是被人人鄙视的“野蛮行径”。  “没问题,在我们家可以,”这时,老罗的老婆Lisa接过我的问题,略带自嘲地说,“我知道,我们家在德国是有点另类。”  “我还有一包中国香烟呢。”Lisa也是一个烟民,她从抽屉里取几包烟,其中包红色的“中华烟”相当醒目。  “这可是好烟,在中国价格很高。”我有些意外。  “恩,我知道,这烟不错,”Lisa接着说,“我以前常去中国,不过现在去少了。现在常去孟加拉。”  Lisa供职于一家德国纺织品零售商的采购部门,以前经常往中国跑,因为当时他们公司几乎全部从中国机构纺织品。时过境迁,现在中国的人力成本优势几乎丧失殆尽,他们渐渐地把目光转向南亚国家,诸如孟加拉、巴基斯坦和印度。    有趣的是,Lisa告诉我,虽然他们公司从中国进口的数量大大减少,但以金额衡量,却一直在增长。换句话说,中国飘向德国的集装箱数量在减少,而德国汇往中国的美元却在增加。即便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也并不意味着劳动力价格越低就越有竞争力。中国的供应链、基础设施、政治稳定程度,在欧洲人看来短时间内还没有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可以代替。  不过,言谈之中,我也隐约感到Lisa在公司也混得并不如意,已过不惑之年的她,本来负责在中国采购相对高端的产品,而如今却被“发配”到条件更加恶劣的孟加拉,去采购低端货。  老罗、Lisa和我,一起把烟点上,就这样大咧咧开始吞云吐雾,不一会儿,整个House都弥漫着烟雾。这时候,老罗也消停了,他的“有利健康”主义,似乎也渐渐消散在这烟雾之中。  
  办公室墙角竖着两排书架,约有十来层高,上面整齐地摆满了一排排书,夫妇俩平时不大上网,也几乎不看电视,最大的爱好之一就是陷在沙发里,一边抽烟,一边看书,并思考人生。对!一本正经地思考人生——这也是应该是德国最爱做的事情之一吧。    寂寥的村庄  老罗一家住在德国南部住在德国南部,靠近瑞士边境。这里是一个古老的小村庄,村子里最老的房子建于1681年(清康熙二十年)。爬到老罗家附近的小山丘,举目远眺,远方油亮的草地整齐得有些不自然,似乎是一大片精心修剪的足球场,听说瑞士德国的地主都有义务将自家的草保持一定的高度,否则都要被罚款。
  这里是虽然一派田园风光,环境优美,但也没有什么历史名胜和旷世美景,这里显然不是观光客的目的地。最近的大城市——斯图加特离此地开车需要一小时,在以公共交通发达闻名于世的德国,这里离最近的巴士和火车站,开车都要半小时,这在德国可算相当的偏僻。  饭后,Lisa陪我在村里子闲逛,几乎看不见一个年轻人,只是偶尔有好奇的老人从自家的阳台上向我们挥手致意,整个村子的气氛有些沉寂。    村子里,所有房屋门窗的油漆都是这几年刚粉刷过的,看得出来,这里的房子都保养得很好,很多窗户下面都挂了小花盆,花盆里盛开着色彩艳丽的小花,总算也给给这座寂寥的小村庄增添了一丝生气。  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村子里有草料场、马场、农机库······虽然如今它们都大门紧闭,但我也可以想像这里当初也是一片繁忙的热闹场面:全村子的人在一起,有大人、也有小孩,有劳碌,也有休憩,有悲伤,也有欢喜。  我:“这里有商店吗?”  Lisa :“没有。”  我:“有幼儿园吗?”  “以前有,五年前关了,连邮局也关了,这里住的大部分都是老人,曾经有一个老人去世好几天才被邻居发现。”说着说着,Lisa脸上难掩一丝悲凉,“这里没有工作机会,年轻人大都去城市打拼,往往留下老人,独守空巢。”  我问:“我听说,你们德国不是有很多外国人吗?”  “连非法移民都不来这里。”Lisa耸了耸肩膀,调侃道。  其实,德国人口的老龄化本质上和日本是旗鼓相当的,只不过德国“进口”了相当数量的外国移民,才使得德国整体人口没有陷入负增长。以德国柏林为例,将近1/4人口为外国人,其中,最大的移民社群是土耳其裔移民,其次是从前苏联各共和国、前南斯拉夫共和国、波兰等。  最近几年,德国每年的死亡人口都过余新生婴儿数量,本地人口式微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外来人口又比较集中在有工作机会的大城市。  本地人口老化;年轻人出走;缺乏外来人口——加速了德国偏远地区的小城镇的衰落。  
    Log House的艺术  从高中开始就非常喜欢建筑,有一段时间甚至迷上“建筑剪报”,把报纸上漂亮的建筑都剪下来,贴成一本小册子。  在这次环法自驾之旅出发之前,我罗列了一些必去的景点,其中大多数和建筑有关,比如朗香教堂、蓬皮杜艺术中心、巴黎阿拉伯中心、圣米歇尔修道院,等等。当然,去欧洲少不了要去观摩一下那些巍峨壮丽的各类大教堂。  不过,原本带着朝圣心情的我,在欧洲没几天,就对这些“著名建筑”产生了审美疲劳。  一来,因为他们太有名,即便没有亲自去过欧洲,对他们早就耳濡目染,当神往已久的本尊大咧咧地站在我眼前时,我居然丝毫没有相见恨晚或一见钟情的感动。  二来,他们都太过威严,除了朗香教堂这一类为数不多的小个子略显亲民以外,多数著名建筑都给人一种气势凌人的感觉。尤其是欧洲的各类大教堂,它们最大的功能似乎就是让人感觉渺小。在所有欧洲教堂之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哥特式斯特拉斯堡圣母教堂( Cathedrale Notre-Dame De Strasbourg)。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一方面尽量使建筑结构增加尺度,让人在它的笼罩下显得十分渺小;另一方面便是利用许多设计手法,创造各种奇异的气氛,使人产生一种仿佛进入天国的幻觉。哥特人原本欧洲蛮族,所谓哥特式建筑和哥特人其实没关系,当时欧洲的艺术思潮是崇尚古代希腊罗马,主流社会对于这种迥异的建筑风格相当鄙视,于是贬称之为“哥特式”。  跨进教堂大门,空间立刻变得奇幻而阴森,我突然产生一种幻觉,感觉自己似乎幻化为一只工蚁,而教堂仿佛就是一个巨大的蚁巢,相比巍峨的蚁巢,我就和其他千万只麻木劳作的工蚁一样,无足轻重、可有可无。斯特拉斯堡圣母教堂气定神闲地矗立在市中心,冷眼旁观芸芸众生,转眼,千年如白驹过隙,期间,几十代人生老病死、化为灰烬。在教堂内部,凝视着高挑的穹顶,我好像穿越回蒙昧的中世纪。老百姓从门外鱼贯而入,他们衣衫褴褛、目不识丁,我想,他们即便本来不信教,也会在进入如此威严的大教堂的瞬间,彻底缴械臣服,把自己的灵魂无条件交给上帝。而那些拿着羊皮《圣经》的神棍,正在台上念念有词,他们的声音如幽灵一般在空旷的教堂内游荡,制造出一种威严且不可抗拒的气场。对教堂内的布衣百姓来说,这声音就是代表上帝的谆谆教诲和不可违逆的神谕,从此,他们人生由“上帝”主宰。
  相比那些知名建筑,我更喜欢欣赏各类民居,虽然他们默默无闻,但更贴近生活,更加融入自然,接地气,而在美感上也丝毫不输所谓的大家之作。这些民居时常给你意外的惊喜,在我五千公里的环法(Tour de France)自驾过程中,经常能邂逅这样突如其来的美丽。  在中国千城一面的大城市里呆久了,对我来说,在欧洲自驾游,最大的享受就是在乡下看绝不重复的各色民居。    从法国北部的斯特拉斯堡沿着瑞士进入德国南部,一路上看到很多漂亮的民居,其中最多的就是Fachwerkhaus(德式木桁架建筑),桁架之间,填充着泥坯或砖,粗大的木梁裸露在墙体外边。一般外表除桁架外,涂以白色。这类建筑风格构成了德国12世纪以来最有特色的建筑。  但在德国境内,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罗的Log House(原木屋)。  老罗以前当了20多年的护士,有一年,他经过内心的天人交战之后,决定辞职,去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建造自己的Log House。  如果老罗建造一座Fachwerkhaus,倒是情有可原,毕竟是本地的特色建筑,但德国南部,这类纯木结构的Log House却是非常少见。  我有点好奇地问老罗:“你为什么会想到建造这样的Log House?”  “我小时候看了一本来自加拿大的童书,书里面的房子都是巨大的Log House,后来一直对这种房子念念不忘,最后下定决心去加拿大学习,然后回国给自己造了一座。”  我早就听说德国男人个个都是能工巧匠,但要建造这样的Log House 也是一件很专业的技术活儿,对一名职业护士来说,应该不至于太简单,我接着问:  “你建造者房子的时候有请专业人士么?”  “没有,基本上都是我一个人完成的,”老罗依旧慢条斯理地说,“前后花了三年时间。”  我由衷的赞叹道:“你真是天生的建筑师!”  “我在建造这Log House 之前,去加拿大学向一个很有名的技师学过半年,并作了一年的学徒,你稍等,我去拿他写的书给你看。”
  老罗转身上楼,半根烟的功夫,一本厚厚的Log House建造技法书就摆在了我的面前。我拿着这本书在手上翻阅,足足有400页,里面很多施工图纸、照片精美,甚至还有一条条数学公式。编写这样一本书没有三五年年功夫,根本搞不定,这也足以说明Log House貌似结构普通,但建造起来也是大有学问。    
  “Log House在你们德语里面应该就是Blockbau吧 ?”我曾经在大学学过半桶水的德语,来到德国,赶紧拉出来溜溜。  “哈哈,严格地说,我的House 就是Log House ,这可是具有加拿大血统哦,Blockbau 应该算德式的Log House,一般体量都不大,通常都是用来周末度假休闲,很少有人长期居住。”  “你的木材从哪里来?”我想到日本禁止伐木,连中国这几年也都逐渐停止伐木,宁愿从国外高价进口,于是就马上改口问,“从哪个国家进口?”  “不,这些木材都是本地产的,来自不远处的Schwarzwald(黑森林)。”  目测老罗的这些原木,剥皮之后直径大约在60cm,最粗的接近70cm,树龄至少在40年以上,他的Log House 用了大约200立方的木材,难以想象,德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居然允许如此大规模的伐木。  我在北美也见过并住过一些Log House ,但和老罗的Log House 相比,还是有很多区别:    首先,老罗的House的木料更加粗大,这点给人印象最为深刻。  一般的北美Log House采用四五十厘米直径的原木,而老罗的木料却能达到最粗六七十厘米, 粗壮的原木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彰显了Log House 相对其他建筑的与众不同。  其次,体量更大,一共三层。  最底下是地下室,主要空间就是工作室,对德国人来说这可是最重要的地方,这里摆满了各种专业工具,德国人似乎个个是工具控。除了经常沉迷于此的老罗之外,没想到Lisa也是这里的常客,她在工作间有一个简易的机床,可以用来雕刻各种字体,Lisa开玩笑地对我说,相比织毛衣,她更喜欢摆弄机床;地上一层是起居室(living room),有客厅、餐厅、厨房,是会客、娱乐、团聚等活动的空间;二层则是比较私人的空间,有一个办公室和三个卧室,值得一提的是,二层有一个巨大的浴室,面积约有15平米,我不清楚大多数德国人的习惯,但在老罗眼里,浴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后来我还特意体验了一下他们的大浴缸,躺在浴缸之中,仰头,满目皆是结实厚重的大原木,水蒸气里夹着的黑森林原木的清香,一天的疲惫似乎瞬间无影无踪。  再次,老罗的Log House工艺更加先进,几乎是武装到每一个角落,屋顶上有太阳能面板,可以储存电力供家庭使用,甚至可以把多余的电力卖给电力公司。客厅中央有一个改良式的壁炉,在冬天可以为整幢House供暖,暖气可以通过管道均匀的散布到屋子的每一个角落。  最后,老罗的House更像是一个艺术品,而不只是一个原始风情的小木屋。墙上的画是由Lisa亲手绘制,百花、绿叶、黑色背景----用Lisa的话说,这是德式中国工笔画,风格细腻的工笔画和豪放的原木墙形成了鲜明的反差,给这粗犷木屋带来一股遥远的东方气质。  屋里多数小饰品也都是他们自己打造,墙角摆放的鹅卵石、楼梯下的鸟巢、沙发边的狗窝、阳台上风格极简的躺椅、墙上的铁饰——都给这座房子带与众不同的艺术感。就连他们堆放杂物和农机的小仓库,也造得与众不同,颇有一些现代主义的风格。  
  建筑的美感无非就来自色彩与比例,老罗把这两个建筑的核心要素拿捏得恰到好处,细腻而不繁琐,大气而不单调。  相对而言,我见过北美的那些Log House ,更适合久居城市的人偶尔去度个假,小住几日,体验一下农夫、猎户、牛仔的粗犷生活。而老罗的这座大木屋更适合一家人居家过日子,这日子不但过得舒服、现代,而且有艺术家的范儿。    老罗夫妇在德国的收入和教育水平都只能勉强算中等,单纯从经济收入角度衡量,他们在中国都算不上富人。老罗本来就是一个护士,现在也只能算一个高级蓝领——建筑个体户而已。而Lisa也就是一个公司的普通员工,每天必须起早贪黑,上班打卡。从文凭角度说,他们都不算高知阶层,老罗毕业于职业学校,而Lisa也就无非是普通本科生。  不过在我看来,这家普通的德国人家的文化审美水平和生活质量,相对普通中国人,却属于顶级水平,哪怕中国的富豪、高官也是望尘莫及!  我们中国人喜欢量化价值和成就,成功可以用金钱和权力来量化,文化可以用文凭来定义。我从不否认金钱和权力是成功的重要标志,但金钱和权力不一定能带来高质量的生活品质。文化和文凭也没有太直接的关系,在中国,文凭代表的着一个人的考试能力,而非文化水平。  以中国人的标准来量化,老罗夫妇都不算成功人士。但在我看来他们却无比成功,他们有自己一套独特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审美观,他们有自己的梦想,他们都不算绝顶聪明,但他们很勤劳,愿意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日复一日地劳作。  当然,德国也给他提供了实现这一生活方式和梦想的环境。  在中国,我也想建造这样一座Log House ,除了土地,这House造价并不高,以我的财力,也应该负担得起。但是,城市居民在中国要获得一块建房子土地比登天还难,要造自己风格的房子更加是难上加难。
  我还是要重复那句话,所谓发达国家和中国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可以为人民提供一个实现各种异想天开梦想的可能,而不只是所谓的物质财富差距。  中华民族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自古以来有着世界上最丰富多彩,最美轮美奂的中国民居建筑。而在近几十年,几乎完全毁灭在我们的手里。有一段时间,中国乡村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到处都是蓝色兰玻璃加白瓷砖的恶俗建筑,从民居到政府大楼,一概如此。  最近几年似乎很流行地中海、西班牙风格,一时间,这种风格就像病毒一样,感染了举国上下的各类小区,不管高楼还是别墅都无一幸免。  中国现代民居最恶俗的典型案例应该就是杭州萧山一带的农民房,那一带老百姓非常富裕,有些钱之后最怕的就是人家不知道自己有钱。于是家家户户都把自己的房子盖得像“城堡”,不盖个四五层,都不好意思出去见人。他们选建材的唯一标准就是“贵”!五颜六色的瓷砖、玻璃、不锈钢——恨不得把所有贵的建材都往自己家的豪宅上堆。这还觉得不过瘾,曾经有一段时间,萧山农民还喜欢在楼顶上装“避雷针”,在他们看来,似乎这样才够“洋气”。一根钢管,串上几颗钢球,直戳天空,杭州萧山农居房的房顶,这种“避雷针”比比皆是。而且大伙还要攀比,谁家的避雷针最高,谁家的钢球更大。装上去大多是跟风,为好看。可很少有人知道,这些所谓的“避雷针”其实成了“引雷针”——因为这些避雷针很多都不链接建筑钢结构,纯摆设而已!渐渐地,这种揉合了西方皇家风格和中国古典元素的农民房成了萧山的标志,它定义了所谓豪华的标准。把原来江南水乡的白墙黑瓦、小桥流水的独特之美破坏得一干二净。  “哇,萧山的农民真有钱啊!”----坐火车往来宁波杭州,经过萧山的时候,经常可以听到外省人发出这样的赞叹,可以听得出来,这样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他们由衷羡慕。  中国历朝历代,甚至东北的伪满日据时代、民国时期、中共建政初期,都留下一些建筑经典。而改革开放后几十年的建筑,用”垃圾“两字来形容举国上下的各色建筑,也还感觉不过瘾。让子孙后代如果清扫这堆垃圾?!这是一个问题。  我说这么多,并不是我自卑作祟、从洋媚外。在公元五世纪(中国南北朝时期)之前,欧洲北部接受罗马统治,罗马人无法确切弄清这么广阔土地上究竟有哪些民族,但在他们眼里,这些北方的野蛮人至少在人种和社会习俗上是相似的,所以他们被笼统地称为日耳曼人 - GERMANI(拉丁语单词)。当时,住在德国地区的日耳曼人连自己的语言都尚未形成。  而在德语形成之前的数百年,我们的书圣王羲之已经在在山阴兰亭“修禊”,书写人类历史上难以超越的文字艺术丰碑——《兰亭序》,那时候德国和中国的差距比现在朝鲜和美国的差距还要大的多,可以说完全不在一个文明层次。  吊诡的事情是,近几十年,中国人的财富增加得很快,而文化和品位却在开倒车。没文化、没品位不可怕,老子是土豪,改不了,可以寄希望于儿子。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没文化,更可怕的是以“没文化照样赚大钱”的姿态而洋洋自得,并以“没文化”作为炫耀和嘲笑他人的资本。目前,中国游客在欧洲越来越多,花钱如流水,而形象却越来越差。托那些在欧洲奢侈品店豪情血拼的呱噪的中国豪客之福,在眼下的欧洲,“中国人”简直就是恶俗暴发户的代名词。  
  @taskinillusion 565楼
23:43:21  卤煮怎么不更新了哇  -----------------------------  刚更了
  楼主啥时候出书,我一定买一本(^_^)  
  写得真是太赞了!文笔好,知识面广,这么大段大段的文字写得如此引人入胜。  让我想到毕远月的《巴黎很烦人》,充满了亲切幽默的吐槽和可爱的细节。
  @魏无心 590楼
14:32:21  写得真是太赞了!文笔好,知识面广,这么大段大段的文字写得如此引人入胜。  让我想到毕远月的《巴黎很烦人》,充满了亲切幽默的吐槽和可爱的细节。  -----------------------------  还是你见多识广 ,一定要找来看看
  从今年年初,从美国自驾2万里就一直追茶狐老兄的帖子,真是好图配好文。最难能可贵的是走到哪儿都跟当地朋友交流的很深入,让我等没条件出去看看的人通过帖子也了解了不少地理、历史、人文和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见识了不同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真是要谢谢茶狐老兄。  一直等着美国自驾的内容出书,据说是还在设计封面,请茶狐老兄出书时一定告知一二,第一时间去买一本来欣赏收藏。  奉上神人一枚,这哥们儿去的地方一般没人,呵呵。  
  回复第593楼,@束祖韩  从今年年初,从美国自驾2万里就一直追茶狐老兄的帖子,真是好图配好文。最难能可贵的是走到哪儿都跟当地朋友交流的很深入,让我等没条件出去看看的人通过帖子也了解了不少地理、历史、人文和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见识了不同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真是要谢谢茶狐老兄。   一直等着美国自驾的内容出书,据说是还在设计封面,请茶狐老兄出书时一定告知一二,第一时间去买一本来欣赏收藏。   奉上神人一枚,这哥们儿去的地方一般没人,呵呵。     --------------------------  谢谢兄弟支持啊  
  图片在哪里?  
使用“←”“→”快捷翻页
<span class="count" title="万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喜欢出发读后感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