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良 唐朝大佛和唐朝关系

去奈良感受“唐朝”
我的图书馆
去奈良感受“唐朝”
&&&&&&& 日本著名的古都奈良据说是仿造长安城建造的,到了奈良还真是有如到了世外桃源。没有了钢铁玻璃的绚烂,一座座寺庙和幽静的街道,仿佛一下子把人们带回到了“盛唐”。
001。从京都到奈良的火车上就体会到了悠悠的和风--唐宋遗风:大遣唐使展,身着和服的女子。
002。窗外的风景很让人沉思,青瓦白墙的木屋显得奈良城非常古朴宁静。
003。今年恰是平成迁都1300年,奈良的大街小巷都挂满了宣传画。日本简称大和,日本人叫大和民族,衣服叫和服,吃的叫和食,厕所也有和式和洋式之分。而大和文化的形成绝对是受到了“唐朝”的影响。
004。平成迁都1300年纪念,好像是一条腾飞的巨龙。
005。步行街上的宣传画,宽大的和服想起了课本上学过的“李世民”。
006。和东京大阪截然不同的是,奈良城里没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城中到处是寺庙和神社还有和风悠悠的老式房屋街道。图为大佛寺,里面藏着日本最大的大佛。
007。看过寺庙觉得似曾相识。这个就更直接了,“大遣唐使展”---规模宏大的展览在奈良国立博物馆举行,真可谓盛况空前。
008。一大早还没有开门,游人们就排起了长队。等到参观完11点钟的时候,站排的队伍比原来更长了。只是里面不让照相,有点遗憾。参观的人中,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较少。
009。大名鼎鼎的唐招提寺,是鉴真大师东瀛传经送宝的地方。人气好旺啊,包括邓小平等中国的好多领导人都来过这里。010。大寺的正门不开,只能在外边看看。
011。寺中庙宇错落有致,古朴宁静。
012。大钟下的唐招提寺,仿佛感受到了鉴真大师的气息。
013。扬州的琼花,大师家乡的花。
014。日本人怀着崇敬心情,用摄像机摄下盛开的琼花。
015。为鉴真大师树立的石碑。
016。在鉴真大师的碑旁边,还看到了“赵朴初居士之碑”--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017。和风当然不能少了和服,年轻的歌舞伎礼貌地配合游人照相。
018。街头偶尔也会看到身着和服的女子。唐朝的服饰也是宽宽大大,和服有点唐装的味道。
019。和食和物,让你不得不相信这里就是当年的“唐朝”。
020。窗外的木屋依然是和风悠悠。021。旧得发黑的木板房,看看是不是很“唐朝”。
022。这种房子真的很“唐朝”或是很“宋朝”。
023。五重塔--好像中国南方的某个塔。
024。奈良城有许多的寺庙和神社,在城里几乎不用坐车就可以逛大大小小的寺庙。图为药师寺。
025。奈良有许多的鹿,因此“鹿城”也就成为奈良的代称。在这里人和鹿绝对是和谐相处。
026。青瓦的寺庙好像长安或是开封。
027。静静的石板路,弯曲的石头墙,青瓦尖顶的寺庙。太像了---就是唐朝么!
028。做油画--挺像的!
029。和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比一比,真真假假亦真亦幻。
030。或许是房子太久了,陷到地里很深。这样的老房子居然能保存下来,没有被“现代化”了,真是不容易。031。奈良城没有“被现代化”,所以从城里到城外到处有飘荡着古朴的气息。城里是高大的寺庙,城外则是“桃花源”般的田园风光。和风悠悠,“唐朝”就是这个样子吧!
馆藏&4032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转]&为什么日本正仓院最好地保存了唐朝文物?
去年11月,女儿微信我:今天去看正仓院的唐朝琵琶,人特别多。几天后,微信朋友圈有介绍这次展览的文章,大意是,正是日本保存了唐朝文物,梦回唐朝,云云。所说的琵琶,是目前唯一存世的螺钿紫檀五弦琵琶。尽管正仓院每年一次的秋展都会拿出一些唐朝文物,但这件琵琶是首次亮相。
刚好,我在10月份参观了北京故宫90周年特展的下期,代表展品是唐朝冯承素摹本《兰亭序》。据说王羲之《兰亭序》被唐太宗带进坟墓,之前有许多摹本,冯承素的最好,于是它成为祖师爷的代用品。不过,虽然与正仓院的唐朝文物一样都不是出土文物,但冯承素摹本的真伪性是存在质疑的,不像正仓院的文物流传有序得那么无可置疑。
就中国古代文化而言,日本这个学生在许多方面比老师的孩子学得好,也更多地保存了老师的东西。这主要是因为:岛国日本与大陆之间的适度距离,使日本人有充足的时间,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消化来自于中国的文物;而中国却总是由于遭受异族的侵扰和侵占,自己原有的文化不时中断或者变形。于是这种边缘性反而使日本有了一定的“文化优势”,“边缘”保存了“中心”更多的文化元素。
比如,一些在中国已经失传的古籍在日本有存本,并且在古代就有中国人主动向日本访寻逸书。北宋欧阳修说:“徐福行时经未焚,逸书百篇今尤存,……先王大典藏夷貊,沧海浩荡无通津,令人感激坐流涕”。清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也有在中国失传而重新从日本传入的书。一百多年前,许多到日本的中国人和欧美人都谈到:日本是东方文化的宝库。
至于正仓院的文物为什么能保存下来,一般介绍是三个原因(上网搜“正仓院”即可):
&1.受制度限制,宝物不能随意开封,一直处于严密的保护状态。
&&&&&&&2.宝库处在一个稍高的地方,地板离地面非常高,避免了湿气侵蚀和虫害。这就是其著名的温度调控系统,把四季气候和天气转变对收藏所致的影响减至最小。
&&&&&&&3.宝物收藏在柜子里,避免了阳光照射和空气污染。在这样的环境下,极度脆弱、在其他环境下难以久藏的材质也可得到完好的承存。
这些都是内部管理方法,我补充分析一下背景原因。正仓院得以保存,一是因为日本特有的天皇制度,二是靠运气。
先说运气。正仓院原本是大东寺的仓库,因为是木造建筑,所以最怕火。在1180年和1567年两次大战乱中,据说包括大佛殿在内的大东寺大部分建筑被烧毁,正仓院在寺院西北处,随着火势蔓延,突然风向变成西北风,正仓院免于火灾。真是神风,日本人崇拜“神风”。
正仓院之所以能称得起“丝绸之路的终点”,是因为在它保存的九千多件文物中,一半以上是来自中国、朝鲜等地区,最远来自波斯;而且内容包括生活用品、书卷、文具、乐器、祭祀用品和武器等各个方面。
这些稀世珍品最初都是天皇和贵族以及高僧拥有。圣武天皇(701-756)一生多灾多难,于是笃信佛教。驾崩后,皇后把他的日常用品及珍藏物品交东大寺保管,东大寺把这批遗物收入正仓院。之后,东大寺把许多仪式上使用过的各种物品及信徒捐献物等,也收入正仓院。但在制度上,正仓院的物品归天皇家所有,由大东寺负责保管,任何人要接触物品必须经天皇家(朝廷)批准。
估计这与中国皇宫里保管宝物的制度差不多,是作为皇家专有之物,未经允许不能触碰。但中国的问题是一旦遇到大的战乱甚至改朝换代,皇帝的命都难保,何况身外之物?而日本的特点却是,天皇不像中国皇帝那么有实权、有实力,因此,就可能在改朝换代时不会被灭族,更何况Ta还有无法替代的政治文化功能。
日本自七世纪中叶大化改新,学习中国建立皇权专制制度,之后磕磕绊绊地到八世纪末,实权逐渐被外戚集团掌握,挟天子令诸侯。居然这种局面被制度化,使天皇彻底告别了“皇帝”。之后武士政权崛起,形成二元政治:武士掌握实权,天皇是形式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直到德川幕府时代,将军的实权空前,把天皇的权力制度性地限定为“以学问为第一”(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保留年号由天皇命名的传统。至此,都没干秦灭六国之时灭了周天子那样的事。
为什么会保留天皇家呢?主要原因有三。一,统治者之间的亲缘关系:因为日本没有外族入主,无论是外戚还是崛起的武士将军,除了枭雄丰臣秀吉平民出身随母亲改嫁入下级武士家,他们要么是天皇家的亲家,要么是天皇的旁系子孙。二,源远流长的血统秩序:日本古代崇信神道,非常注重血统等级,血统靠姓氏识别,于是贵族有姓氏,百姓无姓氏,姓氏为血统最高的天皇所赐,与天皇家有血统关系是提高门第的主要办法。三,一种协调社会矛盾的装置:地方自治是日本古代传统,协调各藩国关系时天皇可以成为有用的道具,令诸侯以挟天子为好。即使德川家康实权空前,在他考虑废除天皇时,也担心藩国造反。
回头看正仓院。由于天皇始终没有失去其至高的文化象征作用,正仓院又作为天皇“学问”的一部分,于是凡成大事者都不会侵害它。至于文物损失的其他人为因素,对付毛贼,大东寺如古代庄园,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还有就是监守自盗,据说自1093年起发生过四次。但造成宝物丢失最严重的事件还是这两类:一、764年发生藤原仲麻呂之乱,许多武器从正仓院取走未还,但这类事以后几乎没有发生;二、历代天皇从正仓院借览宝物,有个别天皇未还,如820年嵯峨天皇借览《大小王真迹》《王羲之书法》等未还。其他形式的宝物丢失现象几乎没有。
最有趣的,是正仓院一个名为“兰奢待”的沉香木的故事。日本不产沉香,这块沉香木产自东南亚,经中国传到日本。沉香长156cm,重11.6kg,是日本最大的香木,号称天下第一名香。历代统治者,即使沉香迷,也没人把它整个窃为己有,只是如足利义满、足利义教、足利义政、土岐赖武、织田信长、明治天皇等新贵和旧贵,切一小块留用。并且,留下字据,如“足利义政拜赐之处”“织田信长拜赐之处”“明治十年依敕切之”等。据说对这块沉香木用科技手段检查后,发现五十多处切痕,大多数不知何人所为。但这毕竟无伤整体,有如正仓院经历各种战乱和改朝换代后,绝大部分保留下来。
明治维新后,正仓院进入近代博物馆体制管理,经隶属政府至宫内厅,文物修复和展出是主要工作。二战期间,美国对日本的空袭选择性很强,古都奈良属于文化保护范围。正仓院进入新时代。
总之,正仓院代表天皇作为文化象征的一部分。实权派可以借名,但不能全部夺取,更不会毁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唐招提寺_百度百科
唐招提寺(Tōshōdai Temple)日本佛教律宗建筑群。简称为招提寺 。在日本西京五条。由唐主持,于759年建成,与的并为传布和研究律学的两大。
御影堂:成人500元,高中生、中学生300元,小学生200元新宝藏:中学以上:100元,小学生50元
唐招提寺简介
唐招提寺是著名古寺院,位于日本西京五条街,公元759年
唐招提寺前立石
中国唐朝高僧所建。最盛时曾有僧徒3000人。有、讲堂、经藏、宝藏以及礼堂、筹建筑物。其中金堂最大,以建筑精美著称。有鉴真大师坐像。金堂、经藏、鼓楼、鉴真像等被誉为国宝。国内外旅游者众多。
唐招提寺历史变革
位于的唐招提寺是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和尚亲手兴建的,是律宗的总寺院,这座具有中国盛唐建筑风格的建筑物被确定为日本国宝。唐代高僧鉴真(公元688—763年)第6次东渡日本后,于天平宝字三年(公元759年)开始建造,大约于公元770年竣工。寺院大门上红色横额“唐招提寺”是日本孝谦女皇仿、王献之的字体所书。寺内,苍翠,庭院幽静,殿宇重重,有天平时代的讲堂、戒坛,(公元710—789年)后期的金堂,(公元年1333)的鼓楼、礼堂及天平以后的佛像、法器和经卷。御影堂前东面有鉴真墓,院中植有来自中国的松树、桂花、牡丹、芍药、“孙文莲”、“唐招提寺莲”、“唐招提寺青莲”、“舞妃莲”、“日中友谊莲”和扬州的琼花等名花异卉。
唐招提寺建筑风格
寺院的主殿──金堂,正面7间、侧面4间,坐落在约1米高的基上,为天平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金堂内供奉着金色的主佛卢舍那佛像,高3.7米,为特有的脱乾漆
唐招提寺建筑物
造,其两侧高5.36米的佛立像和高2.03米的药师如来佛立像,都是木心乾漆造。3尊大佛像前还有梵天、两尊小像和4尊天王的木雕像,堂内还有平安初期大日如来的木雕佛像,其中、卢舍那佛像、千手观音佛像、药师如来佛像都是日本的国宝。
金堂后面,面宽9间、的讲堂,也是日本的国宝。它原是建于8世纪初的宫中的朝堂,在建寺时由皇家施舍,后迁入寺内,为平城宫留下的惟一建筑物。讲堂内有一尊涂漆加色的如来佛像,佛像两侧有两个外形似轿的小亭,是当年鉴真师徒讲经之地。讲堂庭院里的藏经室,收藏有1200多年前鉴真从中国带去的经卷。
建于公元1688年的御影堂内,供奉着鉴真乾漆夹造的坐像,高2尺7寸,面向西方,双手拱合,结跏跌坐,团目含笑,两唇紧敛,表现鉴真于公元763年圆寂时的姿态,已被定为日本国宝,每年只开放3天供人瞻仰。日本著名画家为御影堂绘制的68幅屏障壁画,有《云影》、《涛声》、《黄山晓云》、《扬州薰风》、《桂林月宵》和《瑞光》等。
在经堂和讲堂之间,东边是鼓楼,西边为钟楼。是楼阁式建筑,上下两层都有平台环绕。鼓楼往东是礼堂。寺内还有地藏堂,三晓庵、本愿殿等建筑。
唐招提寺鉴真东渡
,是我国唐代赴日本传戒并首创日本律宗的高僧。唐垂拱四年(688),生于扬州,俗姓淳于,十四岁从智满禅师出家为沙弥,神龙元年(705),从道岸律师受菩萨戒,元年(707),游学,继入西京长安,次年,于长安实际寺从恒景律师受具足戒。这两位律师都是当时的律宗大德。道岸(654—717)是继承道宣的弟子文纲(6
东山魁夷 桂林月宵
36—727)南山律宗于江淮的人(《宋高僧传》卷十四)。恒景(634—712)初从文纲受律学,后来又到荆州玉泉寺研究天台止观,有名于时(《宋高僧传》卷五)。鉴真受了这些名师的熏陶,数年之间便通达了三藏教法。后来他又从融济研习道宣的《》、《羯磨疏》、《量处轻重仪》;从义威、智全、大亮等钻研了相部律宗法砺的《四分律疏》。融济是南山道宣的高足,义威是道岸的弟子,大亮是法砺弟子满意的法嗣。这些师承关系和律学修养,是鉴真后来在传持律学上能有重大成就的增上因缘。
开元二十一年(733),鉴真四十六岁。这时他已经学成名立,于是自长安回到扬州,先后十年间在努力讲律传戒,声名远播,成为当时道岸之后独步江淮的律学大师。《宋高僧传》说他有著名弟子三十五人,各自倡导一方,共弘师教。他同时建造了许多寺院和佛像,书写过三部大藏经,又兴办救济孤贫疾病等社会事业,并曾亲自为病者煎调药物。在长期从事这许多活动中,他掌握了当时许多方面的文化成就,积累了不少实际的领导经验,团结和培养了一批有专门造诣的工技人才。这一切都为他后来东渡日本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日本的学问僧荣睿和普照等于开元二十一年随遣唐大师丹墀真人广成来中国留学。他们同时负有邀请中国传戒师东渡日本传戒的任务,乃先请洛阳大福先寺道璿律师(702—760)乘了日本副使的船先行赴日,为正式传戒作准备。
到了元年(742),荣睿、普照留学中国已经十年了,他们始终不忘请师传戒的使命,为此做了许多努力。他们托宰相李林甫之兄写信给扬州仓曹,请他造船备粮,以备东渡,同时邀请了西京僧道航、澄观,东都僧,高丽僧如海,与日本同学僧玄朗、玄法同下扬州,访谒鉴真。这一年十月,鉴真正在为众讲律,荣睿和照照前往参见,恳切祈请东渡传戒。当时鉴真回答,日本是“有缘之国”,便问弟子们有谁愿意应请到去传法。大众默然良久,无人对答。于是弟子祥彦说,日本和中国,隔着大海,路途危险,前往者很少能够安全到达,而我等“进修未备,道果未克”,所以大家不敢表示。鉴真说:“为是法事也,何惜生命?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弟子们经他这样激励,祥彦首先表示愿意随师同去。接着表示愿意随去的有道航、思托等二十一人。
鉴真接受邀请,决心东渡之后,便立即着手筹划,于当年冬天进行造船及他他准备工作,其间得到了李凑的协助。到第二年春天定期出发之前,道航认为这次东行是为传戒法,去的僧人要求品行端严,提议不让如海等少学的人同去。这件事引起了如海极大的不满,便向淮南采访厅诬告道航造船入海和海贼勾结,因而闹出了一场大风波。经州官调查结果非实,只将所造的船没收,杂物还与僧人,如海坐诬告罪,荣睿和普照依例遣送回国。这是鉴真东渡第一次的挫折。
荣睿和普照因为没有达到目的,便让玄朗和玄法先回日本,他们二人在克服了许多困难之后再去恳求鉴真。鉴真便安慰他们,并表示要积极创造条件,以求达到目的。同时托人买得刘臣邻的军用船一只,雇得乘务员十八人,备办大量的佛像、经典、法器、名香、钱币、罗袱头、麻靴、粮食、药物、蔗糖等,和祥彦、道兴、德清、荣睿、普照、思托等十七人,连同琢玉匠人、画师、雕镂、铸写、刺绣、、镌碑等工手共有一百八十五人,二年(743)十二月乘船东下。船到了狼沟浦就被恶风急浪打破了。这是第二次的挫折。鉴真和随同人员涉寒潮上岸,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修理了船再走,到下屿山住一个月,待得好风出发,拟到桑石山,又被风浪打坏了船,幸而人员没有伤亡,但水米俱尽,饥渴三日,得到当地州官救济,被安置于(今宁波)阿育王寺,那时是天宝三年(744)的初春。这是第三次的挫折。
这时越州(今绍兴)龙兴寺僧众听到鉴真在明州,便首先请他去传戒;杭州、湖州、宣判(今)各寺也都来请讲律,他依次巡游开讲授戒,然后又回到阿育王寺。有些越州弟子舍不得他出国,就向州官控告荣睿引诱鉴真要去日本,荣睿因而被逮,解送长安,途经杭州,以卧病假释医疗,经过许多周折,方得脱难。鉴真看到荣睿、普照二人备历艰辛,毫无退悔,深嘉其志,就派法进等三人到福州去买船,并置办食粮用品。他自己率领祥彦、荣睿、普照、思托等三十余人离
鉴真和尚的坐身塑像
阿育王寺巡礼,经临海、,想从温州到福州乘船出国。不料这时扬州弟子灵祐和诸寺负责人商议说:“我大师和上发愿向日本国,登山涉海数年艰苦,沧溟万里,死生莫测,可共告官,遮令留住。”于是请得采访使下牒诸州,派遣差使,追踪拦截。鉴真于是在被严密防护之下送回扬州本寺。据《东征传》记载,当时诸州道俗,闻大和尚还至,竞来供养庆贺,独大和尚忧愁不乐,呵责灵祐,数月不见笑容,灵祐和诸寺负责人不断忏悔礼谢,始勉为开颜。这是鉴真东渡第四次挫折。
天宝七年(748)春,荣睿、普照从来扬州,这时年已六十的鉴真仍然充满信心,重作东渡准备,积极造船,备办百物,一如天宝二年所备。扬州道俗,一再受到鉴真的启发与感动,发心随行的,有祥彦、神仓、光演、顿悟、道祖、如高、德清、日悟、思托等十二人,连同荣睿、普照共十四人,水手十八人,及其余乐于相随的共三十五人。六月甘七日从扬州出发,至常州界狼山便遇风浪,后来至越州界山和暑风山各停住一月。十月间再行启航,不久怒涛又至,在海上漂流十四日,经过无数险阻,竟被漂到的振州(今崖县)。在那里得到地方官员的护送,东行经(今),然后取道澄迈渡海至。从此经广西的藤州、梧州而至桂州,在这里留住一年,然后受请赴广州。至龙兴寺,日僧荣睿以屡经艰险,因患重病,奄然迁化,鉴真哀恸悲切,送丧而去。至广州住了一春,又往韶州,停住。普照在这里辞别鉴真,向岭北去明州阿育王寺,临别,鉴真和普照执手悲泣。此时鉴真感慨过海传戒之本愿不遂,悼念荣睿之为法忘躯,葬身异域,加以受了旅途的热气,眼病突发,遂至失明,那是天宝九年(750)。后经大庚岭至江西虔州,次至吉州,,他的高足祥彦又死于船上。北行经(今九江)乘船到(今南京),弟子灵升远迎到,旋即重返扬州。此番水陆往返一万余里,费时最久,颠沛最甚。这是第五次的挫折。
鉴真最后的一次东渡是天宝十二年(753)十月,这时他已六十六岁了。这一年日本遣唐大使、副使大伴宿祢胡麿、、安倍朝衡等到扬州来访鉴真,更请东渡传戒,他即毅然允许,乘日本使船出发。同行的有扬州僧法进、泉州超功寺僧昙静、台州开元寺僧思托、扬州兴云寺僧义静、灵耀寺僧法载、(今广东)开元寺僧法成等十四人、藤州通善寺尼智首等,三人、扬州优婆塞潘仙童、胡国人安如宝、昆仑国人军法力、瞻波国人善听共二十四人。带去的经像法有:如来舍利、弥陀、药师、观音、等造像,金字《》、《大佛名经》、《大
胡锦涛参观唐招提寺
品经》、《大集经》,南本《涅盘经》、《四分律》,法砺、光统《四分律疏》,天台《止观法门》、《玄义》、《文句》、《四仪》、《小止观》、《六妙门》等,定宾《饰宗义记》,观者寺亮律师《义记》,南山道宣《含注戒本疏》、《行事钞》、《羯磨疏》,《戒本疏》、《比丘尼传》、《西域记》、《戒坛图经》等共四十八部。菩提子、青莲华茎、革履及晋代大书法家、王献之之真迹行书等。 这次搭乘日本使船出发,事先做了周密布置,避免了道俗的拦阻,是时日僧普照也从赶来同行,十一月十五日由扬州出发,取道苏州黄涸浦航,十二月七日到了日本九洲西南的益救岛,二十日到达九洲萨摩国的秋妻屋浦。日本六年(754)二月一日到难波(今),中国僧人崇道等赶来供养。四日入(即)日朝廷遣正四位下安宿王于门外迎拜慰劳,引入安置。二月五日,鉴真等人先往日本作传戒准备的道璿和印度菩提提仙那前来慰问。日皇的特使吉备真备宣读诏书对鉴真表示慰劳和欢迎,并请他就东大寺设坛传戒。同时又令僧都良辨录诸监坛名单送进宫内,特授鉴真为传灯。
四月初,在鉴真的指导下于东大寺毗卢遮那大佛殿前筑了一座戒坛。这座戒坛是依南山道宣的《戒坛图经》建筑的,但在第三重坛上安置着,塔中安置释迦和多宝二佛像,则是鉴真依据天台宗的教理而有所改变。鉴真传戒时,日本的天皇、皇后、皇太子以下都次第登坛受菩萨戒;又为沙弥证修等四百四十余人授戒;大僧灵祐、贤璟、忍基等八十余人都舍旧戒重受。这是日本佛教史上正规传戒的开始。后来他在西方造了一所,四方闻名来学戒的渐多。元年(757)日皇将故新田部亲王旧宅送给鉴真作为建筑伽兰之用。鉴真即指导弟子们开工建筑,至天平宝字三年(759)落成,这就是现在奈良日本律宗的本山“唐招提寺”。
鉴真从此在唐招提寺讲律传戒,极受日本朝野的尊敬。天平宝字五年(761),他又在下野的、筑紫的各造戒坛一所。这两所戒坛和东大寺戒坛并称为日本三戒坛。鉴真的律学正宗南山,旁兼相部,所以日人尊他为南山系的第三祖,相部系的第五祖凝然《律宗纲要》)。天平宝字七年(763)五月六日入灭于唐提寺,年七十六。他的遗体荼毗后,即葬在这寺东北角的中。在鉴真生前,他的弟子们为他所制的夹紵坐像,至今还供奉在寺中的开山堂,视为日本的国宝。唐招提寺还藏有鉴真的《东征绘传》五个长卷,是日本名画家莲行为了纪念他们东渡传律而画的。
鉴真自从发愿东渡传戒,受了五次航海的挫折,第六次到达日本时,前后同伴已死去36人,道俗退心的二百余人;只有他和日本学问僧普照、天台僧思托始终六渡,不顾生命的危险,经过十二年终于达到了赴日传戒的目的。1963年是鉴真圆寂一千二百年,中日两国
冬天的唐招提寺
佛教界和文化界同时举行了广泛、隆重的纪念活动,并互派代表参加,日本人士将鉴真事迹写成小说,编演戏剧。中国佛教界则在日僧荣睿示寂的端州地方(今),建立了一座纪念碑。一九八○年,鉴真像回国探亲,在扬州和北京都受到中国人民和佛教徒的瞻礼。通过这两次纪念活动,加强了中日两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友好关系。
鉴真和他的弟子除律学之外,对于天台宗义也深有研究,他们带到日本去的经典中以天台章疏为最完备。鉴真、法进、如宝、法载、思托等都先后在唐招提寺讲说天台宗义(《唐招提寺缘起略集》),因此,他们是天台宗传到日本的先驱者。鉴真对于建寺造像又富有经验,随他东渡的弟子如思托、如宝、法力等人都是精于塑造佛像的雕刻家和建造寺塔的建筑家。唐招提寺的佛殿、讲堂、食堂、文殊堂、不动堂、地藏堂、影堂、开山堂、藏经楼、及各堂佛像,都是鉴真及其弟子们所计划建造的。唐招提寺之建立,成为后来艺术的范例,平安朝以后佛教各宗大本山的佛殿建筑几乎都受唐招提寺的影响。
鉴真到日本时虽已双目失明,但他博通三藏,而且记忆力极强。公元760年,日令就校正一切经论,因为从中国传到日本的经论,展转抄写,误字不少,鉴真多凭记忆和理解加以校正。相传他在日本刊刻了三大部。鉴真又通医学,精于本草。日本医药界遵奉为始祖。据日本史籍记载,当时日本人对于药物有不了解的,请鉴真加以辨正,鉴真以鼻别之,无一错误。藤原佐世所著《日本国现在书目录》中载有《鉴上人秘方》一卷,这是鉴真留在日本医学上的宝贵遗产。
鉴真弟子中多长于汉学诗文,这对于古代日本汉学的风行很有影响。其中思托的诗文造诣最深,他著有《鉴真和尚传》三卷、《延历僧录》一卷,可惜两书都散佚不传。与他同时的日本淡海真人元开所著《》则是依据思托的《和尚传》所载事实而写的。法进也有著作,今尚流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的民族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