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2年用什么 纸重印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光资治通鉴

输入您的搜索字词
提交搜索表单
资治通鉴简介
作者:司马光
《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 《资治通鉴》全书294卷,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约300多万字。《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目录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1.75亿学生的选择
司马光用多久写成资治通鉴一
guaini0111
《资治通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名臣、史学家司马光负责编纂,历时十九年,全书共294卷,记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前共1362年,《资治通鉴》德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目的是要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抱歉,您访问的页面被外星人劫持了
Sorry,We cannot find the page you requested.
输入的网址不正确
页面已被删除
48小时点击排行
本日热评排行
司马光为何要写《资治通鉴》?
凤凰网历史专稿【
(凤凰网历史频道专栏作者刘义光供稿)
我很喜欢《通鉴》这本书,也花了很长的时间来看,有几年的时间,每个夜晚,都坐在书桌前,翻看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的上下二大册图书,字是小了点,可却是原版缩印,有胡三省的注,一路读来,也是欢喜。在看书的过程中,一直想搞清楚《通鉴》的写作缘由。也就是说,余不大满足司马光的平实说法,其为人厚道,康节说他是“九人真人”,自然不事张扬。可我觉得,作为后人,还是有义务厘清其创作的初衷。
治平三年(1066)四月,英宗命司马光编“历代君臣事迹”,于是司马光进奏说:
“自少已来,略涉群史。窃见纪传之体,文字繁多,虽以衡门专学之士,往往读之不能周浃,况于帝王,日有万机,必欲遍知前世得失,诚为未易。窃不自揆,常欲上自战国,下至五代,正史之外旁采他书,凡关国家之盛衰,系生民之休戚,善为可法,恶为可戒,帝王所宜知者,略依《左氏春秋传》体,为编年一书,名曰《通志》。其余浮冗之文,悉删去不载,庶几听览不劳,而闻见甚博。”
上述便是司马光之所以编攥《通鉴》的通行说法,温公在很多文章里都有过相似的表述,道理很平实,就是希望皇帝能鉴往知来,将国家打点好。可是余略览英宗朝前后事,略觉司马光编辑是书,应有更深一层的寄寓在里面。
自宋太祖皇袍加身,至宋英宗时,赵宋王朝立国已百来年。王朝内部一些积弊,也日渐显发出来,其中最突出、也最为棘手的问题,便是用度的紧张。相较于来自北面和西北面的军事危胁,王朝的财政问题,更让掌权者感到头疼。治平二年(1065)三月,英宗恩准司马光带薪休假,回故乡陕州扫墓,四月十九日,司马光给英宗上了一个折子,论钱粮事。略云:
臣今蒙恩给假,至陕州焚黄。窃见缘路诸州仓库空乏,至官吏军人料钱月粮,并须逐旋支给,其余臣所不到处可知。窘竭如此,何以为国?
国家财政竟至连官吏军人的工资都开不出去,时年46岁的司马光深感忧心。尽管赵宋王朝在外交上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1004年的宋辽澶渊立盟,赵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称为“岁币”。时隔40年之后的1044年,赵宋在一连串的军事失利下,不得不承认西夏独立,宋朝每年“赏赐”给西夏银5万两,绢13万匹,茶2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万2千两,绢2万千匹,茶1万斤。此即“庆历和议”。但这些“岁币”只占赵宋财政入的一小部分,“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要比战费来得低廉。”(黄仁宇)
而王朝内部,所需财政供养的人员过多,加上用度不节俭,才是致使赵宋王朝无法息肩的原因。当时国家军队约计八十多万,仅军饷开支一项,既占财政开支的三分之二(《中国人史纲》)。而过多的地方冗员,也耗费了不少银两。有鉴于此,王朝内部便有革新的声浪。仁宗在改革呼声的推动下,“遂欲更天下弊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庆历新政”。由范仲淹领衔主演,于“庆历和议”前一年的庆历三年,轰轰烈烈地展开。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提出了他的十项改革措施,其中的中心工作便是整顿吏治,裁汰内外官吏中老朽、贪墨、无能之辈。范仲淹整顿吏治首先拿转运使开刀,因为转运使掌管一路财赋问题,转运使得人,或可解决财源问题。范仲淹翻点名册,将那些庸碌无才之辈统统勾去。富弼对他说:“范六丈公(范仲淹)则是一笔,焉知一家哭。”范仲淹的回答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一家哭,何若天下哭。”
也因此,遭致强大的反对,那些人便指责范仲淹搞朋党,争来争去,“庆历新政”只维持了一年时间,便宣告谢幕,并没有给赵宋王朝带来任何实质性的收成。但是其对思想界的冲击还是相当巨大的,便是拉开了改革的序幕,包括被后人指斥为“保守党”的司马光,同样也支持变法,只是变法的路数与王安石不同而矣。
除了革兴的呼声以外,北宋君臣还热衷在文献里找到中兴的路子。仁宗与手下一帮大臣同时向往唐朝的为国长久,因此朝堂议政必引唐代故事。文官之间研究唐史、讨论唐事,遂成了一种时尚,他们是冀希望于探讨前朝的经验,来引申出救世的路子。在欧阳修、宋祁于仁宗嘉祐五年(1060)撰成《新唐书》之前,已有多人着手撰述唐史。孙甫著《唐史记》七十五卷,每言唐君臣行事,以推见当时治乱,若身历其间,人谓“终日读史,不如一日听孙论也。”司马光、欧阳修、苏轼都很推重是书,欧阳修为其作“志”,司马光写了一篇“书后”。苏轼不认识孙甫,学生李方叔手录寄去。苏轼读后,推许书中很多观点“皆《旧史》所不及”,比如孙甫说唐宣宗“有小善而无人君大略,”就很合苏轼之意。又说孙甫“议论英发,暗与人意合者甚多。”亦可见当时风气。赵瞻著《唐春秋》五十卷,赵邻几追补《唐实录》会昌以来日历二十六卷,陈彭年著《唐纪》四十卷。《廿二史札记》说:“诸人皆博闻勤采,勒成一书,必多精核。欧、宋得藉为笔削之地。”“欧、宋”是指欧阳修和宋祁,仁宋认为《旧唐书》太过浅陋,下诏命二人领衔重修《新唐书》。而参修的吕夏卿熟于唐事,博采传记杂说数百家,又通谱学,创为世系诸表,于《新唐书》最有功。宋敏求亦熟于唐事,尝私撰唐武宗以下六世实录148卷,编《唐大诏令集》130卷。
而温公编撰《通鉴》亦有一个历史远因。宋朝立国之初即重视从前代的兴亡经验里探寻得治国之要,因此极重视文化建设,亦重视“国家图书馆”的建设。宋沿梁制,以史馆、昭文馆、集贤院为三馆,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改建三馆,总名崇文院。温公编撰《通鉴》时,书局就设在崇文院。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又于崇文院中堂设秘阁,别选三馆善本图书万余卷入藏。淳化年间扩建秘阁,宋太宗御题“秘阁”匾额,说:“今方及数万卷,千古治乱之道,并在其中矣”。至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时,六阁所藏经典总共3341卷,史传7258卷,子书总共8489卷,文集总共7108卷。
宋世较大规模地对前代书籍进行校堪共有5次,第一次在仁宗景祜年间,用了8年时间,到公元1041年编成《崇文总目》66卷;第二次在嘉祜年间(公元年),按史馆、昭文馆、集贤院、秘阁分别编目。这些成果都完成在《资治通鉴》编修以前。这些馆藏为宋世文官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大便利,最显要的成就就是号称北宋官修“四大类书”的《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和《册府元龟》。前三部书修于宋太宗时,后一部书成于宋真宗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宋李昉等奉敕撰。以太平兴国二年受诏,至八年书成。初名《太平类编》,后改名为《太平御览》。”宋敏求《春明退朝录》记载,太宗每天偷闲读书三卷,一岁而读过一遍,故赐名《太平御览》,意思是太宗亲阅之书。宋太宗曾说:“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此即“开卷有益”一语的来历。《太平御览》采集群书1600余种,分为55门,历代典籍尽萃于是。而时至今日,书所引用的古书,十之七八现在已无法看到。《册府元龟》之“册府”,意指帝王藏书的地方﹐“元龟”是大龟﹐古代用占卜以帮助决断国家大事,意即资以作为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
宋世私人藏书也获得较大发展,比如参修《新唐书》的宋敏求,就是一个大藏书家。家藏三万卷,皆略诵习,熟于朝廷典故,朋辈中遇到疑难,必去向他请教。欧阳修称其“文学该赡,多识故事”,又赞“藏书万卷覆强记,故事累朝能口传。王安石编《唐百家诗选》时,便是依据宋敏求“家藏唐诗百徐编”,“择其精者”而成。”宋敏求尝说:“校书如扫尘,随扫随有。”其家藏书皆校三五遍者,以善本著称。仁宗时,宋敏求居长安春明坊,士大夫喜读书者,多居其侧,以方便借阅讨教。当时,春明坊一带的房租钱就比他处高出一倍。黄庭坚的舅父李常也是一位藏书家,黄庭坚七岁作《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李常称有“一日千里之功。” 黄庭坚十四岁丧父,家道中衰,便随李常游学淮南。李常少读书于庐山白石僧舍,既擢第,留所名曰“李氏山房”,家藏九千余卷,开放于好学者。参与编篡《崇文总目》的王洙,及其子王钦臣,父子藏书4万多卷,还特意将部分精品书缮写两份,一份保留,一份专供借阅者使用。
宋太宗不仅要“蓄天下图籍”,亦要“延四方之士”,以“图书之府”来“待贤俊而备讨论”。因此,馆阁之臣成为当时最荣耀的职位,他们往往在与皇帝探讨前代兴亡与治国方略中获得晋升,宋世许多著名的人士,都有过馆职的经历,如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沈括等。馆职包括:直昭文馆、直史馆、直秘阁、集贤校理、秘阁校理馆阁校勘等。《梦溪笔谈》的著者沈括曾任馆职8年,他36岁时,参与昭文馆编校工作,38岁补昭文馆校勘,42岁任史馆检讨,43岁任集贤院校理。司马光最初曾任过的馆阁校勘,之后还担任过龙图阁直学士兼侍讲和天章阁待制兼侍讲(龙图阁与天章阁分别贮藏太宗、真宗御用文物)。
司马光编《通鉴》,便是产生在这样的氛围里。嘉祐年间,温公既对刘恕表达了撰述的意思,“予欲托始于周威烈王命韩魏赵为诸候,下讫五代,因丘明编年之体,仿荀悦简要之文,网罗众说,成一家书。”(刘恕《资治通鉴外纪·自序》)也就是说,温公编是书,有借前朝往事来寻出致治的意思在。此一番有为也是受当时风气的影响,只是温公的天资与学力,其所取得的成就遂卓越于他人了。
注:旧时品官新受恩典,祭告家庙祖墓,告文用黄纸书写,祭毕即焚去,谓之焚黄。后亦称祭告祝文为焚黄。
&您可能对这些感兴趣:
刘义光  
频道头条 Big News
ArpAdPro_Date_End -->
ArpAdPro_Date_End -->
热点图片1热点图片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司马光资治通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