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诗意是什么诗

【图文】古诗 前出塞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古诗 前出塞
上传于||文档简介
&&古诗 前出塞
大小:364.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您现在的位置:&&>>&&>>&&>>&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正文
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
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
作者/编辑:佚名
& 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这是一首名作,其中名句&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在古代军事作战中被引用得相当多,成为后世经典军事类名句。本文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 这是写的关于前出塞九首诗中的第六首,是九首中最著名的一首。其原文如下:
& & & & &前出塞九首&其六
& & & & & & & 杜甫
&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前出塞九首&其六阅读答案:
1,&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意思是?
答:1: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略,不在于多杀伤人命。这一句其实要结合上文的射人射马,擒贼擒王来解释。射人先射马,就使对方丧失了机动的能力;擒贼先擒王,干掉敌方的首脑,敌人群龙无首,军心瓦解,就不用多杀伤士兵了。
2,诗人慷慨陈词,表达了自己对的看法?
答:全诗很多人都认为是杜甫反战的名篇,其实不大准确。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当然有反战的意思,但,别忘了前面有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两句。挽强弓,搭长箭,为的是什么?打仗是也。两句的意思很明确,修整武备,提高军事威慑力,以预防战争。战争来了,咱们就有能力使敌方丧失战斗力或一举击毙敌方军事首脑。像这样就可以把杀人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而保持各国的疆界。只有有能力制止侵略,才能避免过多地杀伤人命。这就是整篇诗意。
& 那么诗人对战争的看法已经很明显了,咱们要反战,但绝不能畏战或者避战。能战,方能言和!只有保持强大的军事威慑力和攻击能力,才能保全更多的人命。反之,你没有能力阻止战争,那就只能等着别人天天来打,何谈杀人有限?诗人的军事很有孙子兵法的战略观,即使是在今天,也有很深远的积极意义。
前出塞九首&其六翻译:
& 拉弓要拉最坚硬的,射箭要射最长的。射人先要射马,擒贼先要擒住他们的首领。杀人要有限制,各个国家都有边界。只要能够制止敌人的侵犯就可以了,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前出塞九首&其六字词解释:
当:应当。
长:指长箭。
擒:捉拿。
列国:各国。
疆:边界。
苟能:如果能。
侵陵:侵犯。
岂:难道。
前出塞九首&其六背景:
& 公元755年,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杜甫前去观看。不料吐蕃部队损失惨重,杜甫痛心疾首,写下了这首前出塞。
前出塞九首&其六主旨大意:
& 这首诗主要讲征夫诉说他对战略的看法。
前出塞九首&其六赏析:
&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
& 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战斗。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无可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
& 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作者简介:
&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杜甫在古典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杜甫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抱负和所期望的道。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 以上这篇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就为您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如果您喜欢这篇,不妨给您的好友吧。更多古尽在:诗句大全 !
& ,,语,每日惊喜不断,尽在!可通过扫描本站微信二维码或者添加微信号:miyu_88,即可进行体验!
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2    〖预览〗 & 出塞 王昌龄诗意,此诗是我们学过的一首热门诗,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这首诗一共有两组诗,尤其以第一首著名,写诗人希望人们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
& 【原文】 & &出塞& & & & & &作者:王昌龄 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 其二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 出塞 王昌龄诗意: &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达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的愿望。 & 出塞 王昌龄阅读理解: 1, 有人推奖此诗是唐人七绝压卷之作,乃是平凡之中见妙处,而妙就妙在&秦时明月汉时关&,试分析这句诗的妙处。 答:&明月&和&关&平凡普通,但增加了&秦&、&汉&两个时间性的限制词,自然形成了一种雄浑苍茫的独特意境;该句运用互文手法,将秦汉两个时代联为一体,引发读者抚今思昔,与下句联系起来,表达出古往今来人们向往和平的共同愿望。 &nb……【】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3    〖预览〗 & 前出塞 杜甫,此诗一共九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爱国诗人杜甫的作品,这九首诗通过一个征夫的诉说反映了杜甫从军西北边疆的艰难历程和复杂感情,下面是这组诗的原文以及赏析~! &
& 【原文】 & & &前出塞& & & & & & & & & &作者:杜甫 其一: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 其二: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 其三: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 其四: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 其五: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 其六: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4    〖预览〗 & & 出塞作 王维 阅读答案,在这首诗中,作者借塞外战士的胜利,表达作者为祖国强盛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搞笑。 &
& 导读: & &这是一首写塞外战况的七言律诗。其原文如下: & & & &出塞作 & & & & 王维 居延城外猎天骄,白草连天野火烧。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 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 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 & 中心思想: & 这首诗暗寓出诗人赞颂唐军对吐蕃作战的胜利,表现了盛唐时期的国力强盛和诗人自豪、喜悦的心情。 & 栾家濑译文: 居延城外胡人正在狩猎,白草连天大火漫天燃烧。 暮云下旷远的沙漠纵马飞驰,秋日里辽阔的平原正好射雕。 护羌校慰坚守阵地登上障堡,破虏将军勇猛出击夜渡辽河。 那镶玉的剑,角饰的弓,战马戴着珠络头,朝廷要赐给得胜的将军:勇如汉朝的霍嫖姚。 & 背景: & 此诗原注说:&时为御史监察塞上作&。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使出塞宣慰,这诗就写在此时。 & 字词解释: 居延城:……【】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5    〖预览〗 & & 后出塞五首其一赏析,这首诗叙述了男儿应当有保卫国家的志气的观点,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本文后出塞五首其一赏析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 &
& 导读: & 同题诗一共存在五首,这是组诗中的第一首,写男儿应当应征,报效国家。其原文如下: && & &后出塞五首&其一 & & & & 杜甫 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鞍,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 后出塞五首翻译: & 男子汉生在这个世上,就是要在壮年的候实现自己的报负。应当征战边疆,怎么可以守着自己出生的地方呆一辈子呢?国家招用我们的时候远赴蓟门,大军就要走了不可以因为自己而留下。把家里的钱财全都散尽用来装备自己,那样乡亲们会为我送行,亲戚朋友们把道路挤的满满的欢送我。头发花白了才有了点自己的功业,醉了以后看到别人年青有为才感到羞愧,想当年霍去病出征,却只能面带苦笑看着自己的武器。& & 后出塞五首字词解释: [1]上句&……【】
  〔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
  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所属栏目:〖 尚无数据〗
  “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相关:
  〖〗链接地址:
  诗句提供的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由网友原创或转发,若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本站联系,谢谢!
上一个工具: 下一个工具:
前出塞九首 其六 阅读答案_前出塞翻译相关工具预览(按enter键查看全诗)
手机访问:
& 前出塞九首
词牌名大全
年代:宋 作者: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以上为随机展示
《前出塞九首》
年代: 作者:
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迢迢万里余,领我赴三军。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径危抱寒石,指落层冰间。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掳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从军十年余,能无分寸功。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分类标签:
【注释】:[1]一作“立”。挽弓当挽强, 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 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 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 岂在多杀伤。  诗人先写《出塞》九首,后又写《出塞》五首;加“前”、“后”以示区别。《前出塞》是写天宝末年哥舒翰征伐吐蕃的时事,意在讽刺唐玄宗的开边黩武,本篇原列第六首,是其中较有名的一篇。  诗的前四句,很象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 ,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所以黄生说它“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了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伍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智勇须并用。四句以排句出之,如数家珍,宛若总结战斗经验。然而从整篇看,它还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而只是下文的衬笔。后四句才道出赴边作战应有的终极目的。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诗人慷慨陈词,直抒胸臆,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声。他认为,拥强兵只为守边,赴边不为杀伐。不论是为制敌而“射马”,不论是不得已而“杀伤”,不论是拥强兵而“擒王”,都应以“制侵陵”为限度,不能乱动干戈,更不应以黩武为能事,侵犯异邦。这种以战去战,以强兵制止侵略的思想,是恢宏正论,安边良策;它反映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愿望。所以,张会在《杜诗府粹》里说,这几句“大经济语,借戍卒口说出”。  从艺术构思说,作者采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前四句以通俗而富哲理的谣谚体开势,讲如何练兵用武,怎样克敌制胜;后四句却写如何节制武功,力避杀伐,逼出“止戈为武”本旨。先行辅笔,后行主笔;辅笔与主笔之间,看似掠转,实是顺接,看似矛盾,实为辩证。因为如靠的武备,就不能制止外来侵略;但自恃强大武装而穷兵黩武,也是不可取的。所以诗人主张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才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浦起龙在《读杜心解》中很有体会地说:“上四(句)如此飞腾,下四(句)忽然掠转,兔起鹘落,如是!如是!”这里说的“飞腾”和“掠转”,就是指作品中的奔腾气势和波澜;这里说的“兔起鹘落”就是指在奔腾的气势中自然地逼出“拥强兵而反黩武”的深邃题旨。在唐人的篇什中,以议论取胜的作品较少,而本诗却以此见称;它以立意高、正气宏、富哲理、有气势而博得好评。  (傅经顺)-------------------------  《杜臆》:《前出塞》云赴交河,《后出塞》云赴蓟门,明是两路出关。考唐之交河,在伊川西七百里。当是天宝间,哥舒翰征吐蕃时事,诗亦当作于此时,非追作也。张蜒注:单复编在开元二十八年,黄鹤以为乾元时,思天宝间事而作,今依范编在天宝年间。《晋·乐志》:《出塞》、《入塞》曲,李廷年造。胡夏客曰:前后出塞诗题,不言出师而言出塞,师出,为国讳也,可为诗家命题之怯。当时初作九首,单名出塞,及后来再作五首,故加前后字以分别之。旧注见题中前后字,遂疑同时之作,误矣。  戚戚去故里①,悠悠赴交河②。公家有程期③,亡命婴祸罗④。君已富土境⑤,开边一何多⑥。弃绝父母恩⑦,吞声行负戈⑧。  (首章,叙初发时辞别室家之情。【庄】前四叙事,见在下者之率义,后四叙情,见在上者之不仁。盖富土开边,事之可已,弃绝亲恩,人之大情,为人上者亦独何心哉。《杜臆》:已富而又开边,乃讽刺语,亦国家安危所系。此下诸章,皆代为从军者之言。)
①《楚辞》:“居戚戚而不可解。”诗:“去国还故里。”②《诗》:“悠悠南行。”【鹤注】西川交河郡,在唐陇右道,郡亦有交河县。自县二百七十里至北庭都护府城,备吐蕾之处也。③《司马迁传》:赴公家之难。诗:“官作自有程。”洙曰:程限,期会也。④《史记,张耳传》:“张耳常亡命游外黄。”《汉书》:“窦荣亡命山林。”颜师古注:“命,名也,谓脱其名籍而逃亡也,【卢注】开元中,析冲未停,兵有定籍,不似召募无稽可以逃脱,故曰“亡命婴祸罗。”诗:“坎凛趣世务,常恐婴祸罗。”⑤《五等诸侯论》:“境土逾溢。”⑥《汉书·严助传》:是时武帝好征伐,四夷开置边郡。王融《策秀才文》:“选将开边。”⑦《说苑》:丧制三年,所以报父母之恩。⑧诗:“吞声踯躅不敢言。”陆机《从军行》:“朝食不免胃,夕息常负戈。”卢元昌曰:此拈开边,为诸章眼目。自开元十五年王君霎启衅,后张忠亮破吐蕃于渴谷,拔其大莫门城。杜宾客破吐蕃于祁连城下。十七年,张守素破西南蛮,拔昆明及盐城,破吐蕃堡城。十八年,乌承玭破奚、契丹于捺禄山。二十年以后,虽吐蕃又款,至赤岭之碑仆,衅端又开,与奚、契丹交构不已,此皆开边之祸也。  其二  出门日已远①,不受徒旅欺②。骨肉恩岂断③,男儿死无时④。走马脱辔头⑤,手中挑青丝⑥。捷下万仞冈⑦,俯身试搴旗⑧。  (二章,叙在道时,轻生自奋之语。上四意决,下截气猛。军伍习熟,不受欺于徒侣矣。生死无时,不暇计及骨肉矣。脱辔而挑起青丝,下冈而学试搴旗,言时时蹈危地也。《杜臆》:前言弃绝父母恩,此云骨肉恩岂断,乃徘徊辗转之意。)  ①诗:“出门无通路。”古诗:“相去日已远。”②颜延之诗:“改服饬徒旅。”③《记》:骨肉之亲,无绝也。④陈琳诗:“男儿宁当格斗死。”死无时,时时可死也。⑤诗:“走马长揪间。”乐府《木兰诗》:“南市买辔头。”⑥梁简文帝诗:“宛转青丝鞚。”注:“青丝,马鞚也。”⑦左思诗:“振衣干仞冈。”何承天诗:“深谷万仞。”⑧曹植诗:“俯身散马蹄。”李陵书:“斩将搴旗。”瓒云:“拔取曰搴。”  其三  磨刀呜咽水①,水赤刃伤手②。欲轻肠断声③,心绪乱已久④。丈夫誓许国⑤,愤惋复何有⑥。功名图麒麟⑦,战骨当速朽⑧。  (三章,中道伤心,而为自解之词。水声触耳,不觉心乱而手伤,二句乃申上语。后作意外之想以自宽也。《杜臆》:前四,化用《陇头歌》,极炉锤之妙。)①《韩诗外传》:“晏子左手持头,右手磨刀。”《胡笳曲》:“夜闻陇水兮声呜咽。”《辛氏三秦记》:陇山顶有泉,清水四注,东望秦川如四五里。俗歌:“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欲绝。”②《博物志》:江河水赤,名曰泣血。《老子》:“夫代大匠斫者,鲜有不伤手矣。”③鲍照诗:“行子心肠断。”④诗:“心绪乱如丝。”⑤戴嵩诗:“丈夫意气本自然。”诗:“本持许国志,况复武功彰。”⑥《吴越春秋》:越王夫人歌:“情愤惋兮谁讥。”⑦《后汉·邓禹传》:“垂功名于竹帛。”《汉书·苏武传》:甘露三年,上思股肱之美,图画大将军霍光等一十八人于麒麟阁。张宴曰:武帝获麒麟时作。⑧《记》:“死欲速朽。”  其四  送徒既有长①,远戍亦有身②。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瞋③。路逢相识人④,附书与六亲⑤。哀哉两决绝⑥,不复同苦辛⑦。  (四章,在途驱迫而叹也。上四,伤一身之见陵。下四,痛六亲之不见。远戍亦有身,此被徒长呵斥,而作自怜语。《杜臆》:初出门则父母难割,在途久则遍想六亲,此人情也。哀哉两语,即书中之意。孤身远戍,欲同苦辛而不可得,语更惨戚。)  ①《史记》:高祖以亭长为县送徒骊山。②诗:“远戍唯闻鼓,但见松。”③吏,即送徒之长。鲍照诗:“呵辱吏见侵。”《颜氏家训》:“房文烈未尝怒瞋。”  ④古诗:“道逢乡里人。”⑤贾谊策:“以奉六亲。”注:“六亲,父母兄弟妻子。”《前汉·礼乐志》:六亲和睦。注: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娅。⑥陶潜诗:“哀哉亦可伤。”《庄子》:“流遁之志,决绝之行。卓文君《白头吟》:“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⑦曹植诗:“仓卒骨肉情,能不怀苦辛。”  其五  迢迢万里余①,领我赴三军②。军中异苦乐③,主将宁尽闻④。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⑤。我始为奴仆⑥,几时树功勋⑦。  (五章,初到军中而叹也。上四伤主将之寡恩,下四慨立功之无日。曰几时树勋,则麒麟之愿难必矣。)  ①诗:“迢迢万里帆。”古诗:“相去万余里。”②《左传》:“作三军。”③诗:“从军有苦乐。”④《六韬》后汉注:“主将龙韬。”⑤诗:“嘶马隔河闻。”《史记》:李敢直贯胡骑。诗:“胡骑欲成群。”左思诗:“倏忽数百敌。”⑥《公孙弘传·赞》:“卫青奋于奴仆。”胡夏客曰:封常清始为高仙芝傔,后代仙芝为节度使,同开边拓境。此亦起于奴仆者。⑦谢灵运诗:“我行讵几时。”《扬子法言》:“人道交,功勋成。”诗:”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后出塞》云“重高勋”,即树功勋意也。钱引《通鉴》“百姓有勋者,免征役”,不合。  其六  挽弓当挽强①,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②,擒贼先擒王。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③。苟能制侵陵④,岂在多杀伤⑤。  (六章,为当时黩武而叹也。【张綖注】章意只在擒王一句,上三句皆引兴语,下四句申明不必滥杀之故。上半叠用成语,擒王则众自降,即所谓“歼厥渠魁,胁从罔治”者。《杜臆》:他人有前四句,必无后四句,兼此八句,方是仁者无敌之师,三代而下,谁复领此。论兵迈古风,此者盖自道也。)  ①《周国策》:“长兵在前,强弩在后。”《苏秦传》:“天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周勃传》:“材官引强。”【孟注】“如今挽强司马。”②《左传》:乐伯左射马而右射人。③《书》:“不愆于六伐七伐,乃止齐焉”,所谓杀人有限也。马援立铜柱为界,所谓列国有疆也。④《史记》:炎帝欲侵陵诸侯。⑤又:李陵杀伤万余人。黄生曰:前四语,似谣似谚,最是乐府妙境。又曰:战阵多杀伤,始自秦人,盖以首级论功,前代无是也。至出塞之举,则始于汉武帝,当时卫、霍虽屡胜,然士卒大半物故矣。明皇不恤其民,而远慕秦皇、汉武,此诗托讽良深。  其七  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①。径危抱寒石②,指落曾冰间③。已去汉月远④,何时筑城还⑤?浮云暮南征⑥,可望不可攀⑦。  (七章,为戍边筑城而叹也。上四,述严寒之苦。下四,叙思归之情。【唐注】哥舒翰尝筑城青海,疑于冬月行师,故为军士苦寒之吟。  ①《诗》:“驱马悠悠。”又:“雨雪靠靠。”又:“高山仰止。”②梁简文帝赋:“既浪激而沙游,亦苔生而径危。”③《前汉·蒯通传》:“会大寒,士卒坠指者什二三。”王逸《楚辞注》:“北方常寒,其冰重累。”④张正见《昭君词》:“霜楼明汉月。”⑤《史记·蒙恬传》:秦已并天下,使蒙恬将三十万众筑长城。天宝中,哥舒翰屡筑军城,备吐蕃。⑥乐府《古八变歌》:“浮云多暮色。”《楚辞》:“泊吾南征兮。”⑦孙摆诗:“可望不可寻。”  其八  单于寇我垒①,百里风尘昏②。雄剑四五动③,彼军为我奔。虏其名王归④,系颈授辕门⑤。潜身备行列⑥,一胜何足论⑦。  (八章,见其有敌忾之勇。上四言临敌制胜,下欲扫净边氛,即擒王意也。剑动寇奔,此军士之获胜,乃其意必欲尽空幕南之庭而后快,一胜又何足论乎。此写猛气雄心,跃跃欲动。【卢注】潜身备行列,如独坐树下之冯异。一胜何足论,如八战八克之吴汉。)  ①《杜臆》:单于,借用汉事。自外侵内曰寇。《说文》:“垒,军壁也。”②庾信诗:“风尘千里昏。”③《烈士传》:楚王夫人,常纳凉而抱铁柱,心有所感,遂怀孕,后产一铁。楚王命镇铘铸此为双剑,三年乃成剑,一雌一雄。《越绝书》:楚王作铁剑三枚,晋、郑闻而求之不得,兴师围楚,三年不解。楚引太阿之剑,登城而麾之,三军破败,士卒迷惑,流血千里。【张綖注】开元中,河西将宋青春,每战运剑大呼,执馘而旋,未尝中锋镐。后获吐蕃主帅,问之,曰:“常见青龙突阵而来,兵刃所及,如及铜铁,以为神助也。”始知剑之异。公“雄剑”二句,兼用此事。魏文帝诗:“一发连四五。”④【钱笺】开元二十二年,契丹及奚连年为边患,张守珪使人诱杀其王屈刺,及其大臣可突干,传首东都,枭于天津桥之南。所谓虏其名王也。《汉书》:卫青、霍去病,虏名王贵人以百数。注:“名王,谓有大名以别于诸小王也。”⑤《史·高帝纪》:秦王子婴,系颈以组。《周礼》:设车宫辕门。《史记》: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张晏曰:军行以车为阵,辕必相向为门。⑥《说苑》:楚庄王伐陈,吴救之,左史倚相曰:“吴兵夜至,何不行列鼓出待之?”⑦《吕氏春秋》:“武王一胜而王天下。”  其九  从军十年余①,能无分寸功②。众人贵苛得③,欲语羞雷同④。中原有斗争⑤,况在狄与戎⑥。丈夫四方志⑦,安可辞固穷。  (九章,为冒功邀赏者发。上云贵苟得,见边将营私之弊,下云志四方,见军士报国之忠。十载从戎,何啻一胜?乃有功不伐,穷且益坚,此军伍而有纯臣之节矣。卢注:冒功苟得,凡滥杀无辜,掩败为捷及攘夺人功,皆是。当时如高仙芝、崔嘉逸之徒,往往蹈此。若争功而斗,则中原且不自安,况能远征戎狄乎,见志在天下者,不为一身计也。昔廉颇欲辱蔺相如,相如避之,曰:“吾所以为此者,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意正相同。旧说:中原而有斗争,则与外夷无异,况能责及戎狄乎。)①曹植诗:“从军度函谷。”又:“君行逾十年。”②《苏秦传》:“无有分寸之功。”③《荀子》:“名不贵苟得。”《淮南子》:“计功而受赏,不为苟得。”④《记》:“毋雷同。”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⑤《左传》:“战于中原。”《吕氏春秋》:“喜怒斗争,反为用矣。”⑥《记》:“西方曰戎,北方曰狄。”⑦《左传》:姜氏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⑧诗:“君子守固穷,在约不爽贞。”张綖曰:李杜二公齐名,李集中多古乐府之作,而杜公绝无乐府,惟此前后《出塞》数首耳。然又别出一格,用古体写今事,大家机轴,不主故常,昔人称“诗史”者以此。  黄生曰:六朝好拟古,类无其事,而假设其词。杜诗词不虚发,必因事而设。此即修辞立诚之旨,非诗人所及。  周珽曰:前后《出塞》诸作,奴隶黄初诸子而出,如将百万军,宝之,惜之,而又能风雨使之,直射潮之力,没羽之技。  王嗣奭曰:《出塞》九首,是公借以自抒所蕴,读其诗,而思亲之孝,敌汽之勇,恤士之仁,制胜之略,不尚武,不矜功,不讳穷,豪杰圣贤,兼而有之,诗人乎哉! -----------仇兆鳌 《杜诗详注》----------- 本站部分赏析内容来自网络或网友提供,旨在弘扬中华文化,仅用于学习交流,部分未署名皆因原作者无法考证,如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通知我们,邮箱:
杜甫简介杜甫(公元712—公元770),汉族,河南巩县(今巩义市)人。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盛唐大诗人,世称“诗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一生写诗1500多首,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杜甫的其他作品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破坏反义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