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宪博客有孩子么

推荐成为100本好书 
选择数量:
库存:5 件   
下乡养儿(一个引发中国父母与孩子共鸣的成长故事。别开生面地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读库》主编张立宪撰文推荐)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时间:
+ 编辑推荐语
一个恐惧上学的孩子
  一对走投无路的父母
  一段乡间生活
  一位天降救星
  一个引发中国父母与孩子共鸣的成长故事
  一部中国版的《窗边的小豆豆》
  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乡间的生活,看似平淡,浓浓的温情与亲情不是散溢于文中。
  别开生面地为我们提供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
  本书曾于去年在《读库》节选发表,引发广泛争议,有人读后意犹未尽,有人读后怒不可遏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尹建莉诚挚分享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作序推荐
  《读库》主编张立宪撰文推荐
  周国平、熊培云、冉云飞、十年砍柴倾力推荐
  单行本《下乡养儿》和读库连载版的区别
  ①增补未刊载约2万字篇幅
  ②收录作者一家所画趣味插图
  ③补充章节“不是尾声”,讲述一家人、邻居家以及小动物们的现状
  ④知名童书出版人、教育作家童书妈妈三川玲长序推荐。
+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我们从来没见过也无法归类的亲子书。
  一对有社交障碍的夫妻,带着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孩子。孩子连续换了几个小学都无法适应,结果辍学在家一年,最后变得连睡觉都害怕,因为总是噩梦连连,一家人晨昏颠倒,以至于很久都没见过太阳。书中的父母看上去懦弱无能,没有单位,从事的工作是出版业的兼职校对……作者不加隐讳地记录了一家人的焦虑、无能、怯懦与缺陷,记录了小家庭和外面世界的冲突、矛盾、妥协与算计。这种对自己的诚实,是很少见的。
  后来,因为作者的一位搞教育工作的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一家三口选择了下乡养儿。这不是我们熟悉的选择,但它却营造了一种陌生的语境。天天在乡下,普通儿童该做的事情——学习读书,有明确目的的游戏,一样都没有。天天做的,是买菜、做饭、洗衣、放羊这些我们成年人都不情愿为之的事情。这些事情,在都市父母的眼中,肯定觉得作者夫妇是要毁了这个孩子。然而一年的乡下生活改变了天天,也改变了作者夫妇,一家三口都长大了、正常了。
  作者冯丽丽的文字像摄像机一样忠实记录着乡村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孩子天天的细微变化。作者在书中没有推销观点,没有抱怨批评,虽然她有非常浓郁的情感,却一直控制着不去表达,不去说破。作者冷静、克制、琐细的笔法,很像那种昂贵的光学镜头,捕捉到我们肉眼看不见的细节。而那样的细节,正是令成人世界的我们思绪万千、心灵震颤的部分。
  童书出版妈妈”三川玲老师序里写道:
  乔老师想让天天和其他孩子过的,正是孩子本来应该过的儿童生活。而乡居一隅的冯丽丽、戎先生、乔老师,他们也在尝试成年人本来应该过的一种生活。冯丽丽这样描述她的乡居时光:
  窗户的灯光照着院子,鸡鸭狗兔羊都安安静静,天天坐在我腿上,我抱着她。
  村子里有说话的声音、狗叫声、电视响声、蟋蟀叫声,还有烧火的烟味、做饭的香味,泥土的湿味。
  过两天我们就可以去西瓜地买西瓜,种白菜和萝卜……中秋节我们可以看到清清楚楚的月亮……冬天烧土暖气的时候,我们可以在炉子里烤我们自己种的红薯。
  当我一个字一个字地敲下这些句子的时候,内心的感动一如读到海子的诗歌。
  这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朋友都渴望的一种生活。当然,每个人想过的理想生活并非只有这一种。可惜,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做理想生活的旁观者,有勇气真正参与进去的,只有冯丽丽夫妻这样的少数人。
100本好书推荐
370856 推荐
370747 推荐
370716 推荐
370475 推荐
COPYRIGHT(C)
杭州汉土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读库》主编张立宪: 儿童阅读品味远超想象_网易新闻
《读库》主编张立宪: 儿童阅读品味远超想象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读库》主编张立宪: 儿童阅读品味远超想象)
本报讯 (记者 赵欣)说起“老六”张立宪,大家都会想到人文社科杂志书《读库》。昨日下午,他来到重庆方所书店与山城爱书人就阅读进行交流,同时也推介了《读库》面向儿童的新品《读小库》。张立宪说,进入儿童阅读领域之后,他常常有惊人发现,“小朋友的阅读品味远超想象,不要以为他们读书都是盲目的。”张立宪说,在深入调研之后他注意到,中国学龄儿童及小学生与欧美国家的阅读差距其实很小,但越往上差距越大,这在出版上反应明显。“我作为编辑,能给下一代提供更好的书籍,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说起郭敬明等人的作品在国内青少年阅读领域大行其道,张立宪笑了,“少年时期喜欢奇幻、青春或穿越类文学不仅中国如此,国外也一样,对此担忧毫无必要。”他相信,儿童阅读总会从浅层次转向更深更广,“这需要家长、社会从业人员等提供更丰富的选择。我发现很多小朋友或家长记录的书单往往有很吃惊的书目,比如《特洛伊的秘密》,写考古的,特别受欢迎,12岁小孩读得津津有味。”
(原标题:《读库》主编张立宪: 儿童阅读品味远超想象)
本文来源:华龙网-重庆晨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张立宪做《读库》坚持“三有三不”原则(图)――中新网
本页位置:
张立宪做《读库》坚持“三有三不”原则(图)
&&&&张立宪,别名“老六”,网名“见招拆招”。1969年生,著名出版人,现居北京。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记忆碎片》(新版名《闪开,让我们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
  &(声明:刊用《中国新闻周刊》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 张立宪:独立传媒江湖
  他有“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
  本刊记者/马多思
  辛亥革命百年之际,一套名为《共和国教科书》的民国元年的小学教科书被影印再版。&&
  这套老课本由11册线装教科书和6册与之相配套的平装《教授法》组成,封面用的是传统线装书常用的瓷青纸。制作者还专门设计了一个带精致小竹片的蓝印花布书袋,用于包装全套书,以至于有人说这书“美得让人发呆”,甚至有人埋怨“过于精美,舍不得翻阅”。
  把这套书做得如此极致的,就是出版人张立宪。
  1969年出生的张立宪,江湖人称“老六”,长得浓眉大眼,就像样板戏《红灯记》里的男一号李玉和。他出书一向有着“不惜成本”的名声,有人说,他这种苛求只有当年国家搞样板戏时才有过。
  但张立宪认为值得。他说,通过这本书,就能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这套由商务印书馆在1912年出版的教科书,被公认是中国近代以来最成功的一套小学课本,有“公民教育读本”之誉。
  好的东西需要时间打磨
  2011年11月,历经3年努力,张立宪的团队精心修复、再版了初版于1912年的小学课本《共和国教科书》,作为老课本系列修复计划中的第一套。
  第一次看到《共和国教科书》上的文字,张立宪的内心非常震撼。
  “竹几上,有针、有线、有尺、有剪刀,我母亲,坐几前,取针穿线,为我缝衣。”文字很简单,一年级的小学生就能读懂,但在张立宪看来,文字中流露出来的美感和力度,胜过万语千言。
  老课本如同打开了一扇窗,让张立宪看到,母语曾经以这样一种方式存在过。“中国的文字在当时真的是有一股勃勃生气在里面,它的正大光明的气象,后来很少再有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文字,无论是社论还是小学生作文,都是在遮遮掩掩,或者是一些套话、空话、言不由衷的话,要不就是我们现在这些貌似聪明的人说一些抖机灵的话。”张立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从那时起,张立宪产生了出版一整套民国老课本的想法。2010年春天,他南下杭州,与对学者傅国涌见了面。
  对民国教育颇有研究的傅国涌,为张立宪推荐了商务印书馆晚清民国时出版的3套老课本,其中首推《共和国教科书》。他认为,小学教科书远比中学和大学教科书更加重要,因为,“小学教科书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
  《共和国教科书》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十几年间再版次数超过2560次,发行量达七八千万册,被认为是中国乃至世界教科书史上版次最多的一套教材。
  在《编辑共和国小学教科书的缘起》一文中,商务印书馆的知识精英们阐述了14条编辑要点,第一条就是:“注重自由、平等之精神,守法合群之德义,以养成共和国民之人格。”
  确定出版计划后,张立宪和他的团队要做的第一步,是把这套课本找齐。但他们发现,这个事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图书馆里找不到老课本的收藏。
  经傅国涌介绍,张立宪到北京师范大学拜访了学者石鸥。石鸥多年来一直关注基础教育,搜集有各种各样的老课本。
  “这些老课本是石鸥老师的宝贝,要借出来特别难。后来慢慢接触,石鸥老师感觉到我们对这件事的态度,对我们便有了信任。到最后,基本上是我们要什么他就给什么,一开始还打借条,后来借条也免了。”张立宪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据张立宪介绍,初小部分的大幅插图、楷体手写字,修复起来还没那么费劲,真正高难度的是高小部分的内页,因为文字笔画非常繁琐。
  修复工作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出版计划一推再推――本打算当年出版,结果第二年也未能完成;本来计划一年出三套老课本,结果改成三年只出一套。
  2010年,其他出版社出版的老课本已经开始热卖,张立宪的想法被别人捷足先登实施了。但他不后悔也不生气,他相信,好的东西需要时间打磨。
  2011年11月,张氏再版的《共和国教科书》终告出炉。
  这套书的外皮沿革了张立宪“极简主义”的美学观点。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的时候,张立宪正巧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那一头,一家出版社表示要给这套书制作腰封。听到这,他粗粗的眉毛立即竖了起来,神情显然不悦。“我不想让别人推荐我的书,也不想推荐别人的书。都做好自己的书就行了。”挂下电话,张立宪如此对记者宣示。
  不惜成本,不留遗憾
  张立宪对民国时期老课本的兴趣始自2009年,当时,文化学者邓康延写的一篇文章《老课本》给了他最初的灵感。
  数年前,邓康延到云南腾冲拍摄纪录片时,在旧书市场淘到几本民国年间的小学课本,当即被个中文字所吸引。他感慨:“教育的最大功能,是让生命产生敏感。洞彻人心者,人心生光明。”
  《老课本》这篇文章,正是刊发在张立宪主编的《读库》上。
  让张立宪声名鹊起的《读库》,创办于 2005年9月。当时,已经在出版业混迹多年的张立宪,正在考虑是否跳槽到另一家出版公司。然而,随着入职时间的逼近,他和新东家的分歧逐渐彰显,使得张立宪开始重新考虑自己的选择。“为什么,总是在被动地接受别人的挑选?我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是什么?能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一些事情?”正值本命年的张立宪在9月5日的日记中写道。
  次日,他就有了具体的目标:做一本Mook(即杂志型图书)。“突然间我意识到,不能做成‘刊’,一定得是书的质感和形态。一本做得再好的杂志,过一段时间也会被人们当成废纸扔掉;而一本做得再差的书,基本上会被保留在书架上。”
  关于这一次创业,其中的冒险成分并不像外人想象的那么夸张。“别人和我聊起《读库》的时候,他们的第一个问题都是‘谁给你投资?’我自己投啊!这听起来似乎很吓人,其实再简单不过,图书出版的资金门槛并不高。”回忆当年,张立宪说他为《读库》试刊投入了4万多元。&
  做《读库》,张立宪坚持“三有三不”原则,即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读库》火了,有了稳定的读者群,而且这个群体每年都在稳步增长。目前,每期都能售出三四万册。
  关于“不惜成本”一说,张立宪这么解释:大的出版商有一个诀窍,即一本书的全部成本,需控制在书定价的23%以内。而《读库》仅仅印制成本,就已经占到23%了。
  而《读库》一篇文章的制作过程,也可以说明其不计成本精雕细琢的制作原则:张立宪约作者绿妖采访、撰写关于民谣歌手周云蓬的稿子,绿妖表示她需要花三个月采访周云蓬,然后写作需要三个月,整个过程至少半年。果然,半年后稿子发出来了,而绿妖和周云蓬已结成爱侣。
  不久前,《读库》再版了国内上世纪50年代出版的挪威绘本《童年与故乡》。较真的张立宪辗转找到译者吴朗西和手书者丰子恺的后人,把稿酬付给他们。
  “人在做,天在看。”张立宪在博客里写道,“如果版权上有瑕疵,如何能够像一个丰收的农民一样享受收获的喜悦?”& ★
  张立宪主编的《读库》,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的品牌奇迹;2011年,他又拿出特有的执著,以绣花般的耐心与功夫,修复并再版了民国小学课本《共和国教科书》,重现母语教育的生动、质朴和启蒙力量。他的踏实、一丝不苟,乃至几近“变态”的追求完美,在当前浮躁喧嚣的传媒江湖堪称另类,却同时收获了个人的成功和众人的尊敬。
【编辑:张中江】
----- 文化新闻精选 -----
直隶巴人的原贴:我国实施高温补贴政策已有年头了,但是多地标准已数年未涨,高温津贴落实遭遇尴尬。
66833 34708 30649 18963 18348 16939 12753 12482 12188 12157
 |  |  |  |  |  |  |  |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 [] [京公网安备:-1] [] 总机:86-10-
Copyright &1999-. All Rights Reserved专访《读库》主编张立宪:有趣、有料、有种-搜狐读书
--------------- &
专访《读库》主编张立宪:有趣、有料、有种
时间:日14:24
【来源:新京报】
【作者:记者曹雪萍 王建坤】
第1页第2页第3页
  以“有趣、有料、有种”为择稿标准的文化丛书《读库》近日正式推出第一辑,媒体焦点郭德纲的特写和访谈在此辑中最为抢眼。这也是这位当红相声表演艺术家首次在书上露面。
  记者(以下简称X):因为我们对你都不大了解,你先大致做个自我介绍吧。
  张立宪(以下简称Z):我是人大新闻系毕业的,毕业后先后在报社和杂志社呆过,后来去了现代出版社,全部都是在新闻出版行业,兴趣慢慢从新闻转到出版了。
在这么多新闻出版单位工作后,发现自己想做的是出版。刚到出版社的时候,我们社长让我做副总编。那时比较理想主义,编辑分工能够实行三三制: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编稿,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逛书店看书,剩下的当交际花去社交。当时没贯彻下去,被社长严厉制止了。当时我对社长说,新闻出版是一个和脑子有关的活动,如果他不想上班,他就是天天坐在哪儿,读报玩游戏,也不会做事;如果他真心喜欢的话,就是躺在床上也会想着这事。在那种体制之下是很难的。
  从我离开现代出版社后,我还是尽量贯彻了这个原则。这是一个比较有力的原则。
  X:你提倡了三无和三有,你能否先介绍一下三有:“有趣,有料,有种”
  Z: 有趣,就是像疯狗一样把一个事琢磨得透,让你无话可说,拿出专业发烧友的精神来做这个事情。比如郭德刚,比如武器,比如周星驰龙套家族读者无话可说,一定让读者觉得过瘾好玩,,如果你还没有读者知道的多,那还有什么价值呢?所谓有料,就是这本书不主张观点,不主张定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多变多义的,只有事实是唯一的确定的,编者只能努力地提供干巴巴的货料.我想做的是书,而不是报纸和杂志。做一本书要经的起时间的淘洗考验,所以要求这本书从细节上、人物上、冲突上、故事上。提供干巴巴的干货。除了厌恶口水之外,还基于编者和作者之间的关系。结论是属于读者的,你把事实摆出来之后,他自然会有一个结论,作为编者你不应该剥夺读者的这种乐趣和权利;而所谓有种,就是他很想做一点有驴脾气的东西,做一点别人不愿做不敢做不想做的东西。所谓有种,很想做一点有驴脾气的东西,做一点别人不愿做不敢做不想做的东西。比如书中空战实录 又比如高尔泰。
  不大喜欢坚持这个字眼,首先我做的是自己喜欢的事情,因为我是坚守在自己的阵地上,不是一成不变,而是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略部署,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战斗力不断变化的过程。我今年36了,但是喊30的我来做《读库》肯定做不好,因为我的出版观念,编辑理念,操作经验和我的资源。所以还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X:很多人谈论起你,谈的很多是你哪个影碟男的身份,你是北京当初最早的几个收藏电影最多的人之一。
  Z:我个人喜欢电影,我做的书也和电影有关,比如大话西游宝典,比如独立精神。哪个时候就是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好象就是这么一个风潮,哪个时候大家似乎都在看DVD。这也也是最大的乐趣,以前看影片的权利就是某些人的特权。过渡到影碟时代后,,中国有一批世界上一流的影迷队伍, 他们一下子就把传统的影迷评论家或电影学者给比的失声失色。
  X:你哪个时候主要去哪些网站啊?很多人都会提起你的饭局通知。
  Z:可能和我这一代人的保守性格有关,我们不可能像年轻这一代在网络上能完全放开,所以我上网之后那时有了一个秘密的论坛,叫饭局通,那是在号。里面都是熟人。我也要故事和细节。不要观点。,
  X:怎么突然之间想开这个论坛呢?
  Z:我是被拖拉机他们拖稿子拖的。我的几个朋友也是作者,约了他们的稿但他们老是交不上来,他们整天沉迷在网络之中,都是嘿嘿地看贴跟贴,聊天时和网友打的火热。我于是就在网上追杀他们,结果我也成了网友。这帮孙子为了躲债,经常就不开手机,然后我在网上公开的论坛就说,今天晚上请你们吃饭,你们要带着稿子啊。一开始是在公开版上,会有很多不相干的人过来干扰,所以后来就开了一个只有熟人才可以进来的秘密版。谁想吃饭了,就在版内发贴,其他人就在后面跟帖。
  X:讲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吧。
  Z:饭局对我们来说,这个是一个难得聚会的机会。对我个人来说,就是我在2004年结集出版了一本叫〈记忆碎片〉的书。因为在网上不能让自己显得是一个吃货,于是就在哪个论坛开始回忆,写打麻将的,毛片,打架的,看电影的记忆碎片。写完之后就开始有人跟贴夸你,所以虚荣心得到满足的情形下就更愿意继续下下去。那本书有一个副标题叫〈闪开,让我歌唱我们的八十年代〉。六十年代出生,80年代读大学。我个人认为,八十年代在最近几十年是中国最辉煌的年月。那时我们成长的年月,百废待兴,社会给人们提供了打破禁忌的可能,那时的传媒比现在管制要松的多,包括政治体制改革。那时一个人们需要诗歌而诗可以被大声朗读的年代,那是一个人们渴望变化而社会又给你提供变化可能的年代,那时一个人们渴望冒险而社会鼓励你冒险的年代。作为饭局主人,大家被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吸引过来。在网上写作,对我个人的风格也有很大的帮助。原来是端庄的写,我当年在报社还曾写过社论,后来就放松下来了。如果喊我总结在网上写作的状态,那就是像呼吸一样自然。这也是你饭局主人生涯的一个作品。这里头还催生了不少爱情,不过和我无关,都是和我的朋友哥们有关。有得找到了爱情,有的失去了爱情。我最好的几个朋友,一个是我的同事,一个人大的老师,还有一个北京电视台的,他们都是被我拉到了这个饭局通知来折腾的,有的得到了爱情,有的失去了,有的坚持到了现在,有的结婚了。第三个帮助就是这个队伍子扩大了。现在手机里很多号码,如果不是因为网络,大多数根本没机会见面,不可能认识。他们的名字都不是有名有姓的,都是一些很古怪的ID。比如野驴,经常我老婆看我电话来电显示,都是野驴、鹦鹉这种啊。在开版一周年也就是号,哪天到了60多人,在航天桥的新湘菜,AA制,我们吃的都是寻常的馆子,都不是什么好馆子。其实大家对吃什么都不在乎,重要的是把谁谁撂倒,然后让他失态失忆失身。希望有人失身吧。那天比较难忘,那是鼎盛时期的盛典。。整个把 2楼包了六桌。
  在饭局通知开版半周年的时候,我们弄了一个连轴转的六局,就是下午先在钱柜唱歌,歌局,然后晚上饭局,再就是酒局,找个酒吧喝酒,然后就是凌晨麻小局,麻辣小龙虾,天亮的时候就是面局,在一家很好吃的山西刀削面,上午接着开着车去郊区去爬山,一直坚持到了第2天下午。整个六局全部坚持下来的铁血战士,半年就不用AA了。只有两三个人坚持下来了。第四个转变,饭局也是一个社会,人一多时间一长就会有各种恩怨各种派别,和你比较好和他不好,慢慢就会分散。弄大分局的时候,人和人有了疙瘩,有人就不来了。我虽然是通过他和你认识的,但和你比较谈的来,慢慢着就是我可能和你经常在一起而有意疏远他。这个饭局后来就慢慢衰微了。
  饭局还是有一个核心的气质在里面饭局通知。
  X:大家都可以搞,为什么只有你们这个红火。
  Z:原因在于,这个里面有一群疯狗。他对这个事情比较在行,可以彼此间提供一些有效的帮助。你的问题解决不了了,只要发贴一般都会在朋友的帮助下搞定,里面有很多专业人氏在,都比较热心。在这个小社会里,有的人比较有钱,有的人比较没钱,没钱的有时吃饭就不用出钱了。路子比较广的还可以帮助刚毕业的人找工作。?、对,我们就属于在网友中年龄比较大的那种,可以介绍经验给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那时很在乎人气,就像现在的BLOGGER在乎访问量。因为这个版面被设置在电影艺术类,这类的论坛排在第一位的是后窗看电影,后窗已经开版三四年了,他们的订户是4000多人,我们才开版两个多月。我们想超过后窗,有一天早上发布了一个总动员令,疯狂发帖,疯狂跟贴,疯狂点击。他们人多势众,怕引起他们的注意。我们这边不少人也都是后窗里的人,只能偷偷地搞。我们这些就坐一天,疯狂发贴,一开始还是正经的,后来就是三句半的,比如信天游啊,各种民间曲艺的题目。他们这里的是很奇怪的,不是看你当天的发贴数量和人气,而是看你长期地累积。第2天凌晨,我们发现没有超过他们。那天大家都过得快乐。我们后有一个战士不大懂得网络,只是一个吃货。我对他发令后,结果他去后窗发帖了。结果第2天,后窗的几个斑竹知道后竟然跑过来疯狂。当时特好玩,把这次活动称为D日行动,就是诺曼底的意思。我把这次经历写了一个帖子,在后窗做斑竹的几个饭友人看了之后竟然说,为什么不通知我,我也要行动。几个哥们众志成城就把后窗超过去了。因为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不敢去看对方的情况,怕增加他们的访问量。饭局通知衰微的另外一个原因就在于论坛时代就开始让位BLOG时代了。[1][][][]
共找到 个相关新闻.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 [] []
?(08/22 03:21)?(10/23 09:55)?(10/22 10:49)?(08/30 11:44)?(12/18 14:08)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死了都要爱
寂寞沙洲冷
隐形的翅膀
谁动了我的琴弦
连载 原创 
书名   作者 出版社
频道精彩推荐
不想让你哭
桃花朵朵开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立宪博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