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白居易杂诗读后感,请大家帮忙投票的语言帮忙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 【范文十篇】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
范文一:己亥杂诗(已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
清·龚自珍(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哪些意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1.诗人在前两句描写了日暮、马鞭、天涯等意象,寓意自己心中的一片浩荡的离愁。
2.诗的后两句以落花自况,赋予自己的身世之感,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的情怀。
【小题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分)
【小题2】翻译后两句,并说说作者以落花自喻的用意。(2分)
答:【小题1】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
【小题2】作者以花自喻,意谓自己虽然处境艰难,但忠贞报国之心始终不变;自信其高尚志节更能感召年青一代。
怎样理解“化作春泥更护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比喻自己辞官后仍然要为国家培养人才,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
《己亥杂诗》1.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2分)
2.诗人以落红化春泥为喻,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情怀?(2分)
答案:1. 浩荡离愁(离愁)。
2.寄托了诗人虽然脱离了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的情怀。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2.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态? 答案:1.政治抱负,个人志向。
2.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然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命运的一片痴情。
问题:10. 《己亥杂诗》这首诗开头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或天涯”衬托离愁,这种表现手法和马致远的“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有异曲同工之妙。(2分)
11.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的第一、二句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当日复杂的心境:离别的愁绪和回归的喜悦相互交织。
B.诗的第三、四句从落花到春泥展开联想,将诗人的时代使命感移情落花,从而把离愁升华为崇高的献身精神。
C.诗中用冷色调的“白日斜”烘托离愁,用“落红”一句作为情感的转析,使整首诗从离愁中解脱出来。
D.全诗表达的思想和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所表达的官场决裂、归隐田园的遁世思想相同。
答案:浩荡 白日斜或天涯(2分)
1、《己亥杂诗》中“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两句诗采用了哪种抒情方式?抒发了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借景(物)抒情(间接抒情)(1分),诗人抒发了继续为国家(民族)效力(或:对理想和信念执著追求)的思想感情(1分)。
2、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答:政治抱负
3、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答: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痴情。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著追求。王老师已经退休五年了,还一直做我们的课外辅导,他这种退而不休的精神,正如龚自珍诗句描写的那样:“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啊!
4、这首诗抒写了诗人辞官告别寓居多年的京城、回归故里时的复杂心情:既有
__________,也有____________。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答:卸甲归田的惆怅
继续忠心报国服务乡民的信念
5、这首诗前两句中的“
”这一词语直接描写了诗人的心境 答:浩荡离愁(离愁)。
1. 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将_______ 和_______ 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抒发了诗人复杂的感情。
2. 请你谈谈名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政治抱负
2.表明作者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会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或:表现了他一贯的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一片忠心。)
3. 诗歌中流露出了诗人的两种情感:舍与不舍。诗人想舍的是什么?不想舍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3.诗人想舍的是当朝者的黑暗与腐朽,不舍的是亲朋好友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1.这首诗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诗的一二句写的是__________。三四句借花喻人,抒发了诗人的__________。(每空限填一个词语)(2分)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分)
1.离愁 ;志愿或志向(2分)
2.两句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花的生命并未终结,而是获得了新生。它化作春天的泥土,为培育新一代的鲜花发挥作用。“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2分)
范文二:己亥杂诗龚自珍  作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年(壬子年)8月22日—1841年(辛丑年)9月26日),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27岁中举人,38岁中进士。曾任内阁中书、宗人府主事和礼部主事等官职。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48岁辞官南归,次年暴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被柳亚子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着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着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50首。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  注释:  1、浩荡离愁:离别京都的愁思浩如水波,也指作者心潮不平。浩荡:无限。  2、吟鞭:抽响马鞭。东指:东方故里。天涯:指离京都遥远。  3、落红:落花。花朵以红色者为尊贵,因此落花又称为落红。  4、花:比喻国家。  5、护:保护。  翻译:  浩浩荡荡的离别愁绪向着日落西斜的远处延伸,  马鞭向东举起这一起身,  从此就是天涯海角了。  我辞官归乡,  有如从枝头上掉下来的落花,  但它却不是无情之物,  化成了泥土,  还能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  赏析:  这首诗是《己亥杂诗》的第五首,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然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  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自己逃出了令人桎梏的樊笼,可以回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的愁绪就和回归的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西斜,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多次给驻防上海的江西巡抚梁章钜写信,商讨国事,并希望参加他的幕府,献计献策。可惜诗人不久就死在丹阳书院(年仅50岁),无从实现他的社会理想了,令人叹惋。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并反用陆游的词“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落红,本指脱离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没有感情的东西,即使化做春泥,也甘愿培育美丽的春花成长。不为独香,而为护花。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但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现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小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龚自珍论诗曾说“诗与人为一,人外无诗,诗外无人”(《书汤海秋诗集后》),他自己的创作就是最好的证明。 *
古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唐诗三百首全集
范文三:己亥杂诗
只筹一缆十夫多,细算千艘渡此河。
dúsùyéhǔ
穈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
看看一条缆索用尽十多个纤夫的力气,细细想想漕河上有千多艘运粮的船只。
惭愧啊,我也曾经领取过太仓的漕粮,夜半听到纤夫的号子怎能不卧枕泪湿。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jiàng)人才。
龚自珍(),近代的启蒙思想家和杰出的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
出身于一个世代儒学的官僚家庭。少年时期即鄙薄时文制艺,爱好经世致用之学和诗词。38岁考取进士。前后在内阁中书做了二十年无关轻重的下级官吏。后来借故辞职南归。死的那一年在丹阳云阳书院担任讲席。
龚自珍具有比较进步的政治理想和主张,对于后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的形成起了先驱作用。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主要在诗歌方面。他善于把诗歌作为武器,大胆地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危机、统治集团的专制和腐朽,热情地歌颂理想和个性的解放,发出强烈的要求改革的声音。(胡云翼注:《诗词五首》,《中华活叶文选》(二),中华书局1962年版)
龚自珍生活在清代嘉庆、道光年间。这个时代正是封建社会趋于没落、解体的时代。一方面是封建经济体系开始瓦解,一方面是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得到了发展。这个变动反映在政治思想上,就是开始酝酿和孕育着民主主义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斗争。龚自珍就是这个时期的一位民主主义的启蒙思想家。他猛烈地揭露和抨击以皇帝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热烈地要求改革社会,要求摆脱摧残人性的专制淫威,提倡平等和民主,提倡个性解放。虽然出于阶级和历史的局限,他没
有也不可能和封建王朝实行果断的决裂,但他宣传民主的观念无异于大战前的战马嘶鸣,在中国的思想史上的影响是巨大的。
他的民主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观。鉴于统治者对人才的扼杀,龚自珍对人才问题十分重视。他在《上大学士书》中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所恃者,人才必不绝于世而已。”他对统治者摧残人才的罪恶大胆予以揭露:“才士与才民出,则百不才督之、缚之,以至于僇之。”(《乙酉之际著议第九》)“不才”指依附于统治阶级的帮凶。他们督责、束缚人才,甚至扼杀人才,是为了“去人之廉以快号令,去人之耻以嵩(崇)其身”,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那种“一人为刚、万夫为柔”的统治局面。当然,丢掉人的廉耻,提倡了奴性,使万民变成了柔顺的奴仆,那统治者就更便于统治了。针对这种情况,他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已亥杂诗》)《病梅馆记》正是以曲折的笔法反映了龚自珍的“人才观”,并揭露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罪恶。江夏等编著:《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4年版)
晚清龚自珍,既是思想敏捷、具有正义感的思想家,又是情感丰富、拥有多种情趣的文化人。
他爱赏花,有“青门何有?几堆竹素,二顷梅花”吟咏。喜交友,豪称“愿得黄金三百万,交尽美人名士”。侨寓苏州沧浪亭,与王鹄诸友谈艺,作《贺新凉》词,内有“一棹沧浪水。一行行淡烟疏柳,平生秋思。多谢江东风景好,依旧美人名士。有老衲高谈奇字。使我吴天诗料阔”等佳句。喜游山,观黄山云海,他发出“千诗难穷,百记徒作”的浩叹。
龚自珍尤喜收藏,文博藏品之富,出乎笔者最初想象,相当惊人。其儿媳妇之弟陈元禄称之为“不可胜记”。《龚自珍全集》披露,主要有:秦天禽四首镜、商尊、孝成庙鼎、召伯虎敦、姬大母鬲、有孔之大圭、赤蛟大砚、汉双鱼列泉洗、有丹砂翡翠色之古瓦、汉三十六字镜,高句丽花瓶、碧玉版蒙古牌、佛纽六朝印、马湘兰“惜花弄月”印、汉赵婕妤玉印,还有宋拓欧阳询皇甫诞碑、罗池庙碑、曹娥碑、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宋拓洛神赋十三行、宋拓兰亭定武本以及明拓石鼓文、唐人双钩卫夫人残字卷、虞集隶书卷、管道?山水卷、薛素素兰花卷等等。
龚自珍得赵婕妤玉印时,喜极,称“入手消魂极”、“引我飘摇思”,又称“自夸奇福至,端不换公卿”,遂将此印珍藏于“寰中一玉之斋”内。龚自珍高度评价宋拓洛神赋十三行,称之为“最所珍秘”,为其藏帖“二千种之冠”,特邀林则徐、魏源、何绍基等好友同赏,又有其“晋墨斋”的诞生。龚自珍赏王时敏《九友图》时,发出“相见便情长”的感叹,声称犹如“身到亭亭九友旁”,又有词云“三百年来之文物感,苍茫”句。其得王应绶所绘精品成扇,常“袖里珍擎怀里握”。
龚自珍研究藏品所作《说宗彝》、《说刻石》、《说碑》、《说
印》、《商周彝器文录序》、《秦汉石刻文录序》、《镜录序》、《瓦录序》等专论文章,字里行间,时出新解,被金石学家吴昌绶誉为“精博绝特”。
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这年作者四十八岁,因不满于清朝官场的黑暗,辞官去京返杭。后因接眷属又往返一次。这一年往返京杭道中,共作七绝三百一十五首,统名《己亥杂诗》。这里选录的一首,原列第一百二十五首。作者自注:“过镇江,见赛玉皇及风神、雷神者,祷祠无数,道士乞撰青词。”
九州:中国。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喑(yīn):哑。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语出苏轼《三马图赞序》:“振鬣(马鬃)长鸣,万马皆喑。”
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降:降生。
[译诗、诗意]
九州内生机勃勃要有风雷激荡,
万马齐喑的沉闷局面实在可哀。
我劝告天公要重新把精神振作,
打破一切清规戒律去选用人才。
中国要有生气,要凭借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现在人们都不敢说话,沉闷得令人可悲。我奉劝天公重新振作起来,不
要拘泥于常规,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间来吧。
九边烂熟等雕虫,远志真看小草同。
枉说健儿身手在,青灯夜雪阻山东。
范文四: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⑩(jiàng)人才。
①九州:中国。
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③恃(shì):依靠。
④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⑤万马齐喑〔yīn〕: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没有声音
⑥究:终究、毕竟。
⑦天公:代表老天爷或者是最高的统治者。
⑧抖擞:振作精神。
⑨拘:拘束、束缚。
10.重:重新。
11.降:降生。
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有用之才。 表达情感
表达了诗人反对侵略,改变政治面貌,渴望人才辈出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才,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与批论。“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他期待着优秀杰出人物的涌现,期待着改革大势形成新的“风雷”、新的生机,一扫笼罩九州的沉闷和迟滞的局面,既揭露矛盾、批判现实,更憧憬未来、充满理想。它独辟奇境,别开生面,呼唤着变革,呼唤未来。
范文五:已亥杂诗
清 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九州:中国。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③恃(shì):依靠。④风雷:这里比喻像风雷一样的社会变革。⑤万
马齐喑(yīn):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喑:哑。⑥究:终究、毕竟。
译文:要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就得依靠风雷一样的社会变革,然而全国上下一片死气沉沉缄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泥于一种规格,
为人间降下更多的人才。
【写作背景】
道光十九年(1831年)岁次已亥,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廷压抑、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
315首表达了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
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
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
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
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
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
才,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
望。诗中选用“九州”、“风雷”、“万马”、“天公”这样的具有壮伟特征
的主观意象,寓意深刻,气势磅礴。
这首诗是诗人辞官回乡经过江苏镇江时,恰逢当地举行祈祷玉帝、风神、雷神的庙会,道士请诗人撰写祈祷文字,龚自珍借题发挥,写下了这首诗。
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手法写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风雷”指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万马;
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人们的思想被禁锢,到处是愚昧,一片死寂。“万马齐喑究可哀”一句表现了龚自珍对清朝末
年死气沉沉的社会局面的不满,因此他急切地盼望有春雷一样社会变革。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用奇特的想象表现了他热烈的希望:天公啊!请你抖擞精神,为人间降下各式各样的人才。感情热烈真挚,
被人们千古传颂。
范文六:正像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龚自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起着承前继后的作用。他的思想照亮了清代后期的知识分子,令无数的人“若受电然”。而他的诗作雄奇瑰丽,生命力之旺盛,自屈原而下,一人而已。《己亥杂诗》更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大型组诗。刘逸生先生的注本对于读定庵诗者决不可偏废。内容简介为了研究龚自珍其人的生平和他的政治思想、交游、著述,《己亥杂诗》是极珍贵的材料,即便是探索中国近代史序幕时期的各种因素,也不能忽略它。而作为文学作品来说,没有比《己亥杂诗》更好的绝句范本了。作者简介龚自珍,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字璱人,号定盦,又名鞏祚。生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一七九二年),卒於道光二十一年(公元一八四一年),得年五十岁。龚自珍生长在经济号称繁庶,文化也较为发达的东南地区,门第又可称得上书香世族。祖和父辈除了任官,还有著述;外祖父段玉裁更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父亲丽正有史学著作,母亲段驯也是诗人。龚自珍从小就受到严格的封建文化传统的教育,对经学、史学、古典文学、诸子百家,或深入研究,或广泛涉猎,早年就打下相当扎实的学问基础。其时正当乾嘉考据之学盛行,龚自珍的师友辈中,不少又是考据学者,加上祖父辈的薰染,所以龚自珍自幼便养成考据的癖好,懂得如何“以字说经,以经说字”。他十二岁开始习诵《说文解字》,十四岁考订古今官制,十六岁读《四库全书总目》,开始搜罗罕见古籍,致力於目录学,十七岁进一步收集石刻,研究金石文字,进行古文字学的研究。凡此,都说明他自小深受乾嘉朴学的影响。假如不是“世变剧烈”,迫使他走上另一条道路,他大有可能沿着阎若璩、戴震、王念孙、段玉裁等人开辟的路子走下去,成为著名的考据学者的(清《皇朝经世文编》《经解续编》均收录龚自珍的《大誓答问》;光绪重修《杭州府志·人物志》列龚自珍於“儒学”,可见当时一些人的看法)。不过,龚自珍在仕途上是很不得意的。由此终於阻塞了他亲手施行改革政治的宏愿。龚自珍於嘉庆十五年庚午(公元一八一○年)首次应顺天乡试,考中副榜第二十八名,那时只有十九岁。但在龚自珍自己看来,还是很不如意的。因为乡试的副榜贡生,在一般人心目中还不是正式举人,比秀才高不了多少。龚自珍不满意这个“出身”,因此他在嘉庆十八年癸酉(公元一八一三年)和嘉庆二十一年丙子(公元一八一六年)两次再应乡试,希望取得正式举人的资格,可惜都落了第。直到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公元一八一八年),第四次应乡试,即清嘉庆帝六旬万寿恩科,他终于中式第四名举人。那时不过是二十七岁。第四名举人是所谓“五经魁”之一,这使龚自珍大受鼓舞,以为科名从此一帆风顺,可望置身於卿相之列,实现改革政治的理想了。不料事与愿违,龚自珍再考进士试,却连连落第。嘉庆二十四年已卯是恩科会试,不第;嘉庆二十五年庚辰是会试正科,仍不第,只好出任一名内阁中书的微官;道光二年壬午是道光皇帝登极恩科,会试仍未第。这样一直到道光九年,龚自珍已经三十八岁了。这年是第六次会试,才勉强中了第九十五名,殿试为三甲第十九名,连一个翰林院也考不上,只好仍旧回到内阁中书的老位子上。我们知道,科举出身的高下,在那时是极关重要的。龚氏既无法“掇取巍科”,此后就始终被弃置在中书、主事的冷署闲曹之中,无从施展抱负。十年之后,终于迫得他不能不辞官而去。这就是龚自珍在官场上坎坷的一生。旌旗书店
陶潜酷拟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莫信诗人竟平谈,二分梁甫一分骚。
读书笔记有各种形式,前面举的摘记是一种;这里举的是别的两种,一是随笔式的,一是诗。随笔式的只写出自己的意见,不必记下书名卷数等,主要把自己对书的意见写下来,用诗的形式来写更不必记书名卷数等了。
上面举的乐熹的一段话,龚自珍的一首诗,实际是写出了对陶渊明诗的读后感,所以也作为读书笔记来谈。“渊明诗,人家说平谈”,说明他看了别人讲陶渊明的话,都说渊明诗是平谈的。“据某看他自豪放”,他读了渊明的诗,跟别人的看法不同,认为平谈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自觉耳”,他也读了许多豪放的诗,经过比较,他认为渊明诗的豪放跟别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诗的豪放不显露。也有外露的是《咏荆轲》一篇。他这个论点,是读了别人论渊明的诗,用渊明的诗来检验;读了别的豪放的诗,用来跟渊明的诗作比较;才能得出来的。他不光看到渊明诗表面上的平谈,还看到了从《咏荆轲》诗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来看他写的别的诗,才看出透过表面的平谈,骨子里是豪放的,即从诗里看到渊明这个人的性格来。这正象蜜蜂采花酿蜜那样,是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才得出来的。
龚自珍的诗主要是采用了乐熹的论点,但又补充了新的论点:一是用诸葛亮的豪放来同陶渊明的为人作比,二是赞美渊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离骚》来同渊明的诗作比。在这里,说明龚自珍不光读了陶渊明的诗,还读了陶渊明和诸葛亮的传记,了解了两个人的性格,还读了诸葛亮的《梁甫吟》;还研究了历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经过比较,才写出这首诗来。说“万古浔阳松菊高”,那是因为陶渊明是浔阳人,是爱松菊的。他在《归去来兮辞》说“抚孤松而盘桓”,他在《饮酒》里说“采菊东篱下”,菊和松又是用来象征高洁的品格的。说这句话,说明他把陶渊明跟历代的高人作过比较。他又用屈原的《离骚》来同陶渊明的诗比,看出陶渊明的豪放,跟诸葛亮比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离,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为屈原投江自杀,渊明没有那样忿激,比较达观。他跟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为渊明不象诸葛亮那样能建功立业。不论他的衡量是否恰当,总之是象采花酿蜜那样,读了很多书,通过比较研究得出来的。
三说开山铸铜的读书笔记。清初顾炎武的《日知录》,是读书笔记的巨著。他在《与人书十》里,谈到有两种书:一种是收旧钱称做废铜来铸新钱,既是粗制滥造,又毁坏了好的旧
钱。一种是开山采铜矿来炼铜。他的《日知录》,一年来“早夜诵读,反复寻究,仅得十余条,然庶几采山之铜也。”毁旧钱来铸新钱,大概指把旧书剪剪贴贴编成新书,开山铸铜,大概指从许多材料中发掘出新的问题,提出新的见解。假使说,采花酿蜜主要指文艺方面的研究说的,那末开山铸铜主要是指学术方面的研究说的。这里引《日知录》中的《正始》条。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贵焉耳矣。……
《日知录》写的读书笔记,称为开山铸铜,往往引了不少书,从中取得一个结论。要是把所引的书都抄上,太多,不合适,只好节引一个结论。顾炎武从不少材料中得出这个结论。他说的“亡国”,是指改朝换代,所以只是那个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个朝代的官号要考虑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说横行阻塞了正义,整个国家的教化都被破坏,弄到“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引起大混乱,整个社会要陷于崩溃说的。他这个论点,是从不少历史上材料中发掘出来的,所以称为开山铸铜。不论他这个论点是否正确,这里从他取得这个论点的方法来说,是属于开山铸铜这一类.
只有时间知道爱有多伟大......
从前有一个小岛,上面住着快乐、悲哀、知识和爱,还有其他各种情感。
一天,情感们得知小岛快要下沉了,于是,大家都准备船只,离开小岛。只有爱留了下来,她想坚持到最后一刻。
过了几天,小岛真的要下沉了,爱想请人帮忙。
这时,富裕乘着一艘大船经过。爱说:“富裕,你能带我走吗?”富裕答道:“不,我的船上有许多金银财宝,没有你的位置。”
爱看见虚荣在一艘华丽小船上,“虚荣,帮帮我吧!”“我帮不了你。你全身都湿透了,会弄坏我这漂亮的小船。”
悲哀过来了,爱向她求助:“悲哀,让我跟你走吧!”“哦……爱,我实在太悲哀了,想自己一个人呆一会儿!”悲哀答道。
快乐走过爱的身边,但是她太快乐了,竟然没有听见爱在叫她!
突然,一个声音传来:“过来,爱,我带你走。”
这是一位长者。爱大喜过望,竟忘了问他的名字。登上陆地以后,长者独自走开了。
爱对长者感恩不尽,问另一位长者知识:“帮我的那个人是谁?”
“他是时间。”知识老人答道。“时间?”爱问道:“为什么时间要帮我?”
知识老人笑道:“因为只有时间才能理解爱有多伟大。”
范文八: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子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
诗的后两句以荷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浩荡离愁白日斜”写出了诗人离开京城时的感情。诗人离京时,他目睹了清王朝的腐朽,不愿意与封建势力同流合污,辞官回乡;但是他仍然为国家的命运忧愁,为封建统治阶级的命运忧愁。
“吟鞭东指即天涯”本句虽无愁字,但也能表现诗人离京之愁。马鞭一挥,离京远去,直至天涯很难再回京城,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离别之愁,伤怀之意,含而不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诗人笔锋一转,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发报国之志。诗人以落花有情自比,表现诗人虽然脱离官场,依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不忘报国之志,充分表达诗人的壮怀,成为传世名句。
这首诗将政治抱负和个人志向融为一体,将抒情和议论有机结合,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
范文九:读龚自珍《已亥杂诗》
一、关于《已亥杂诗》
己亥,是我国古代用天干地支法来标记的年月,在本诗中它其实就是一八三九年。这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家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写成了三百一十五首短诗,并总命名为《己亥杂诗》。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是自传式的大型组诗,是宋末汪元量以后这一诗歌体式的新发展。组诗述写其平生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广泛;或记事,或抒情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时弊,表达其反对侵略、呼唤变革的思想和对未来的憧憬。程金凤评赞说:“行间璀璨,吐属瑰丽”,“声情沉烈,悱恻遒上,如万玉哀鸣。”这和青乔《咄咄吟》内容集中反映鸦片战争甬东之役者不同,也和后来黄遵宪《己亥杂诗》的风格有异。
二、关于龚自珍
,字璱人,更名巩祚,号定庵、羽岑(左应加王旁)山民,仁和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有《定庵全集》。自珍为近代学术思想的启蒙学者,其诗能开拓新宇,气势磅礴, 色彩瑰丽, 影响清末诗界革命派及南社诗人。 “同光体”首领沈植亦称之为“奇才”,以为“定庵之才,数百年所仅有也。”
龚自珍生活在鸦片战争前夕。他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例如《己亥杂诗》中第一二三首,“不论铁盐不愁河,独倚东南涕泪多。国赋三升民一斗,屠妞那不生栽禾。”写出了作者对清朝政府不重视筹划关系到国计民生的盐铁生产、税收和水利等问题,一味依赖东南的漕运,对江南人民加重剥削,致使农业生产凋敝,人民困苦不堪,危害国家经济的现实进行了大胆揭露和批评。再如《己亥杂诗》中第八七首,“故人怀海拜将军,侧立南天未蒇勋。我有阴符三百字,蜡丸难寄惜雄文。”表达诗人对禁烟斗争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龚自珍是中国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人物。他清醒地看到了清王朝已经进入“衰世”,是“日之将夕”;他批判封建统治的腐朽,揭露封建社会没落趋势、呼唤改革风雷的风气。
在诗歌的艺术上,龚自珍自称“庄骚两灵魂,盘踞肝肠深”,其诗歌多用象征隐喻,具有浪漫主义风格色彩、构思神奇、想象丰富、奇特,文辞魁玮,接受庄子和屈原的影响较大,其中贯穿一种诗人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谭献的《复堂日记》说其诗:“以霸气行之”,因而其诗晶光外射,飞动郁勃,富有力度。是对古代理想化诗歌艺术的总结与发展。
三、名篇赏析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此诗前两句写景。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作者从小就在北京读书,又在北京考中进士做官,北京是他的第二故乡,是他的理想所在。现在,他被迫离京,心情是多么复杂呀!黄昏日落的惨淡景象,天涯海角的遥远距离,使他的离愁更加浩大而沉重了。诗的后两句,诗人将笔锋一转,即景抒情,表达了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多么新奇的诗句。在古人眼里,凋谢飘零的落红,总是引起叹息和伤感的“无情物”;然而作者却看到它有情的、积极有为的一面,用来比喻辞官归隐的自己,表现一种不甘自弃、继续奋斗的精神,表明要在退出官场后仍然为国家、为民族贡献自己的一切。
第二百二十首: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中国形势的看法。“万马齐喑”比喻在腐朽、残酷的反动统治下,思想被禁锢,人才被扼杀,到处是昏沉、庸俗、愚昧,一片死寂、令人窒息的现实状况。“风雷”比喻新兴的社会力量,比喻尖锐猛烈的改革。从大处着眼、整体着眼、大气磅礴、雄浑深邃的艺术境界。诗的后两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是传诵的名句。
这一首是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最突出的一首,最能体现作者的精神及对时代的要求。作者就眼前赛神会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联系到“天公”、“风雷”进行构思,表现了清王朝统治下人们的思想十分压抑,社会一片死寂的“万马齐喑”的现实。这一现实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唤着巨大的社会变革风雷的到来,期待着生气勃勃的新局面的出现。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动出现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坏旧世界,缔造新世界。而人材需要多种多样,不应嵌在一个框子里。这首诗的重心,前半提出了“生气”问题,后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一格”问题,这是个新问题,作者要求人们去重新考虑,振奋起来,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这诗的启蒙意义就在于此,两诗句当然是健笔拿云的。
四、龚自珍的思想——“山中之民”的思考
《尊隐》是龚自珍早期的作品,《已亥杂诗》其二四一中说:“少年《尊隐》有高文,猿鹤真勘张一军”,可见他是极其推崇自己的这一篇少年之作的。文中针对当时理学家粉饰太平,颂扬清王朝“天下恬然”、“无鸡鸣狗急跳墙吠之警”的谬论,尖锐地指出封建社会已经到了“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饮暮气,与梦为邻”的“衰世”,清王朝的统治到了崩溃的边缘。与此同时,作者通过对“京师”(代指朝庭)和“山中”两种力量此消彼长的力量对比,热情赞扬了“山中”的勃勃生机,认为“山中之民”正是消除当时社会和政治的种种弊端、挽救封建王朝的末世命运的力量,到那时,“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那么龚自珍所谓的“山中之民”是指什么呢?
针对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认为“山中之民”是代指取代地主阶级领导权的农民,以侯外庐先生为代表;第二种说法是指在野的地主阶级革新派以及同情革新派的知识分子;陈铭先生则认为是“具有启蒙思想的地主阶级反对派和代表资本主义萌芽的市民阶层”,此为第三种说法;第四种说法则认为“包括隐于野而有反清思想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和来自广大农民的会党群众”,此见于《龚自珍全集》1975年新一版《重印前言》。
但是笔者个人比较倾向与形而上的分析。龚自珍是时代的先驱,他是不可能不思考形而上问题的。
龚自珍的生命图式颇具异端性和超前性,他以超前的视界,裹挟雷电,挥舞铁锤,对现存秩序和文化进行激烈的话语颠覆,感受到的却是死寂的空旷。“日之将夕,悲风骤至,人思灯烛,惨惨目光吸引暮气,以梦为邻”,这是龚自珍感受到的现实悲哀。
面对这种现实,龚自珍塑造了新的理想人格类型,即“山中之民”。这是龚自珍别出心裁的构想,他自己颇以为得意。其“少年尊隐有高文”便是明证。“山中之民”是一种寓言式的描述。其具有如下特点:其一,“山中之民”是“京师”的对立物,而“京师”是奴性、乡愿的象征,则“山中之民”的气质可想而知。其二,“山中之民”具有高尚的情怀和博大的文化视界,因为他“枕高林,藉丰草,去沮洳,即荤确,第四时之荣木,瞩九洲之神皋”,而且“仁心为干,古义为根,九流为华实,百氏为藩”。其三,“山中之民”具有狂狷之气,雄健之魂,所谓“百媚夫,不如一猖夫也;百酣民,不如一瘁民也;百瘁民,不如一之民(“之民”指“山民” )也”。其四,“山中之民”是击碎“夜之漫漫,鹖旦不鸣”的衰世氛围的斗士,龚自珍敏感地预料到:“山中之民,有大音声起,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矣”。
范文十:己亥杂诗 龚自珍
同学们,下课!
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盛的大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贪污腐败,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19年,农历己亥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板书:己亥杂诗 龚自珍
一、补充作者简介:
龚自珍:一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清代思想家、文学家。48那年愤然辞官南归。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二、解释题目:《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这首诗写于己亥年。这一年作者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当局排挤,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三、朗读诗歌
1.学生自读
2.教师泛读
3.划分节奏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4.学生齐读
四、自主学习
1.小组讨论诗歌各句中字词主要意思,联系课后注释,给同学5分钟时间,小组同学试着翻译这首诗歌。
2.汇报交流(找一些同学来解释并翻译)
A.浩荡离愁白日斜:
浩荡:广大无边。
离:离开京城、朝廷。
白日:太阳(白日依山尽。)
B.吟鞭东指即天涯:
吟鞭:鸣鞭。
即:走向。
C.落花不是无情物:
落红:落花。
D.化作春泥更护花:
花:暗指朝廷、国家。 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作者以落花自比,寄托了要培植人才,为国家和社会竭尽余力的怀抱。
3.总结全诗:满怀离愁面对夕阳西下,鸣鞭东指从此浪迹天涯。凋落的花朵仍然有情有意,化作春泥培育出新的鲜花。
五、解析:
一二句写龚自珍报国无门,终于辞官回归杭州故里,心情十分苦闷。用“浩荡”来形容愁之深、之久。用夕阳西斜来烘托离愁,更为愁绪抹上了一层重重的色彩。以夕阳西沉、暮色苍茫的气氛强化了诗人离京时的眷恋、怅惘、失落、孤独的情怀。甩响马鞭,奔向遥远的天涯,从此和朝廷天各一方,决然离开京城,湮没于滚滚红尘之中。——板书:一二句写浩荡离愁,挥鞭远离京师。
三四句运用比喻,把落红比喻为辞官后的自己,花比为国家和朝廷,言外之意,虽然辞官,但在国家需要时,也愿意效力,抒发自己愿为朝廷效力的决心。——板书:三四句写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六、学生思考:同学们再来思考,①本诗中那句表达了作者报效祖国的愿望?
②本诗中那句表达了作者对京城的眷恋和深切的离别情绪?(找同学来回答)
一二句:通过写景表现诗人辞官南归的愁苦心情,通过动作描写表现离去时的决绝。
三四句:抒情。以落红自比,表明自己仍关心国家的前途命运。
主旨:写作者辞官离京,远去天涯的无限愁思,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至死不渝的执着态度。
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背诵这首诗。
九、小结:本诗是龚自珍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诗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离京南返时的愁绪,黯淡的前途迫使他挥鞭远离京师。另一方面表达了诗人虽已辞官远赴天涯,但不甘退伏,憧憬未来,有机会还要为国效力的决心,流露了作者效忠朝廷与国家的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全诗寄情于物,形象贴切,浑然一体,感人至深。
十、作业:默写并写出每句的句意理解。
同学们,下课!
板书设计:
一二句写浩荡离愁,挥鞭远离京师。
三四句写憧憬未来,寄予爱国情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大家帮忙投票怎么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