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争对日战争一集里也有神风突击队了

那条视频不见了-腾讯视频
我的钱包
看视频、登录、分享...多种方式都可以获得V币哦!
登录之后可以领V币换礼品喔~
但是我们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  当时的中国历经了百年战乱,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经历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八国联军侵华、军阀内战、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一个世纪的战乱使中国千疮百孔,所以新中国甫一建立,就制定恢复国民经济的方针,根本不愿再起战端。但美军轰炸我国边境,又将第七舰队开入台湾海峡,耀武扬威,武力干涉中国统一,如此张扬跋扈,试问哪一个主权国家能够忍受?
  但当时的中国政府为了顾全经济发展的大局,对是否参战也很纠结,不赞成入朝参战的思潮甚至一度占据上风,因此针对美军的侵犯,起初还有忍辱负重的打算,只是不断地提出抗议与警告。可是美国呢,藐视新中国,对抗议视若罔闻,一如既往地武力挑衅,轰炸我国边境,严重危害我国边境公民的生命安全,是可忍孰不可忍?
  中国人不能做一个唾面自干的怂货,美军的轰炸是挑战中国的底线,居心不良,委曲求全则不得全,战火在将来极可能蔓延至腹地。与其坐视美军步步侵犯,毫无远虑地搞经济建设,到将来经济好不容易有些发展又被美军打成烂摊子,还不如乘着一无所有,为将来打出一片和平安定的环境,踏踏实实搞建设。
  美国是当之无愧的超级大国,而当时中国只是个久经战乱一穷二白的弱国。半个世纪前,中国被八国联军打得狼狈不堪,抗日战争前期也被日寇打得屡屡败退,现在要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及韩军,这不是以卵击石吗?在这样的劣势下,除了中国这样伟大的国家,谁敢奋起反击?所以抗美援朝,体现了中国人民捍卫国权的勇气,就凭这种视死如归的大勇,就足以让世人敬仰这场伟大的国家保卫战。
  这场战争打得异常艰苦,敌我双方武器装备、军需供给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中国志愿军和敌人拼得不仅是火力、谋略,更是勇气,是意志,是精神。朝鲜的冬天格外寒冷,零下三十多度的气温很常见,我们的志愿军战士冒着严寒,匍匐在阵地上一动不动,有的战士被冻掉手鼻,还有的战士甚至被冻成冰人。战争是残酷的,有战争就有伤亡,但任凭严寒吞噬,也要坚守阵地,哪怕葬身雪地也在所不惜,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的悲壮!
  在美军面前,志愿军战士手中的武器如烧火棍一般,一身打扮也犹如乞丐,军需物资难以跟上,也几乎没有空军的支援、掩护。但就是这样看似不堪的军队,却打得美军胆战心惊,纷纷溃退。闻名遐迩的长津湖之战,志愿军以16万兵力的数量劣势,对抗美国少将阿尔蒙德指挥的18万联合国军,鏖战17天,重创敌军造成伤亡高达6万以上,致使敌军被迫在空军、航空兵的支援下溃逃。
  志愿军为什么能够在如此劣势之下取得如此巨大的胜利?这不仅是指挥者战术的胜利,更是全体战士勇气的胜利,是保家卫国意志的胜利,是爱国主义精神的胜利!在不到三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中涌现了黄继光、邱少云、杨根思等可歌可泣的战斗英雄,产生了近六千个战斗功臣集体。每一个在抗美援朝战场上浴血奋战的战士都是英雄,中国军人视死如归般的勇气,令敌人也由衷折服,唯有如此伟大的英雄战士,才能在如此劣势下铸就如此辉煌的战绩。
  抗美援朝战场最终以中国胜利而结束。中国志愿军伤亡39万(不包括朝鲜伤亡),而联合国军及韩军的伤亡却高达114万。虽然双方伤亡数据还存在争议,但即便连美国人,也不敢罔顾事实以败为胜。位于美国华盛顿的朝鲜战争纪念碑上,便记载了战争伤亡数据,赫然刻着联合国军“战死”62万余人。这个数据虽未必完全与事实相符,但也可以作为参考,体现中国人民志愿军辉煌的战功。
  中国军队入朝参战之前,美国将战火燃烧到了鸭绿江边,抗美援朝结束时,战火在三八线终止。因此,抗美援朝战争绝不是有些人所说的平局,更不是败战,中国已经达到了自己的战略目的,不论从战争伤亡抑或战略目的上说,中国都是最终的赢家。诚如前文所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的目的不是保卫北朝鲜,是保家卫国和御敌于国门之外。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是一场伟大的胜利。它打败了美国,赢得了全世界的敬畏与尊重,也包括战败国美国在内。半个世纪前,中国被八国联军打得丢盔弃甲,半个世纪后,中国却一举战败以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及韩军,一雪前耻,极大的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创造了一个相对和平稳定的环境进行经济建设。在这以后,中国也打过一些战,再也没有重现昔日的屈辱。
  今天的美国,依旧霸权主义,耀武扬威,穷兵黩武,充当世界警察的角色。它打着民主自由的幌子,恨不得把世界上所有不唯其马首是瞻的国家都教训一遍,说打伊拉克就打伊拉克,想揍阿富汗便揍阿富汗,叙利亚、利比亚等国也是深受其祸害,但它却绝对不敢再与中国兵戎相见,尽管它满世界污蔑中国为最大的独裁国家。这难道是美国政府心慈手软?绝不是,而是六十多年前的哪场伟大的胜战,让美国至今仍心有余悸。
  这样一场伟大的胜战应该被牢记,它不仅对整个世界当代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更见证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在捍卫国家主权上的悲壮与荣光。最近有部有关抗美援朝的电视剧《三八线》正在热播,这是一部诚意之作,我希望这样的作品将来能够越来越多,宣扬这场伟大的胜利,在牢记光荣的同时,珍惜这弥足珍贵的和平。不管时世如何变迁,沧海桑田,这场伟大的战争、这群伟大的战士、这次伟大的胜利,都应该将永垂不朽!(作者:周知惟
来源:西征网)
【红色沙龙】正能量传播!每天为您推送精彩文章!
【小编微信】扫描或长按二维码
免责声明:以上文字由网友提供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请告知公众号或小编号及时删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4)10集电视片《伟大的卫国战争Ⅱ》之《高加索战役》解说词
片名:第四集& 伟大的卫国战争——高加索战役
两名身穿苏联红军军装的中尉和中士随意地用德语孤聊着天。
——今天,我们已经越过了欧亚边界。
旁边的德国工兵正手握螺丝刀呆坐在爆炸装置前,听着他们的对话。这些奇怪的人属于“800特种兵团”的某个连,这支部队有个更响亮的名号——勃兰登堡部队。在执行特别任务时,该团的士兵和军官通常身穿敌军的军服。
刚才他们成功阻止了马内奇河上的大坝被炸毁,德军认为行动已经成功。突然,闯进了一个陌生人。1942年7月27日,这位无名英雄引爆了维谢洛夫斯克水库大坝,爆炸导致河水水位暴涨,给德军渡江带来了困难,原本40米宽的马内奇河瞬间变为4公里宽的汪洋大海。绘有纳粹标志的坦克无法从大坝通行,只能摆渡过河,这无疑为北高加索方面军的两路苏军赢得了宝贵的撤退时间。
但这次爆炸仅仅具有战术意义。当德军占领顿河河畔的罗斯托夫后,A集团军群主力并未选择渡过马内奇河,而是从西面挺进北高加索。事实上,德军已经进入亚洲,而高加索战役却是在苏联的欧洲停止进行的。
同一天,莫斯科方面接到前线司令布琼尼的报告,他建议斯大林立即将部队撤回捷列克河及高加索山脉沿线。1942年5月,克里米亚方面军在刻赤半岛的失利以及苏军在哈尔科夫及顿巴斯地区战败,使德军在北高加索前线取得了绝对优势。要保全苏军的剩余兵力,立即撤回捷列克河成为了唯一的解决方法。
7月28日,斯大林签署了227号令,要求军队“不许后退一步”,但同时批准了布琼尼提出的撤退建议。这其实并不矛盾,“不许后退一步”的战略,并不意味着完全放弃军事可行性。捷列克河陡峭的堤岸和高耸的群山为防御阵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及时撤退有助于保存实力,保住高加索地区,稍有拖延就可能被全面包围甚至覆灭。
同时,苏军的主力已经开始在斯大林格勒一带战斗,苏联也没有多余兵力支援高加索前线。接到撤退命令后,士兵们开始在捷列克河修筑防御工事。
随着:“巴巴罗萨计划”及“闪电战”战略的相继失败,德军部署于第二次“闪电战”计划。先集中兵力进攻苏军南翼,然后再转向其他方向。1942年6月28日,新一轮行动正式开始,夺取高加索油田是这次计划的重中之重。
早在1940年,超过71%的苏联石油都来自巴库油区,另有超过24的部队采自格罗兹尼及迈科曾地区,占领苏联的主要石油区,也就等于切断了苏军的燃料供应。希特勒对石油资源很感兴趣,他曾研究过油田的历史,了解石油的开采和提炼过程。
“蓝色行动”开始后,德军冲破苏军防线,A集团军群火速前往油田区域,由埃瓦尔德·冯·克莱斯特率领的第1装甲集团军成为该军群主力。
布琼尼提出撤兵到高加索山区,理由非常充分。山区的险要地势就像高墙一样将德军阻拦在巴库油田之外。高加索山脉巍巍高耸,自里海至黑海,绵延1200多公里,整个山区大致分为三个部分。从阿普歇伦半岛至卡兹别克山为东高加索,卡兹别克山至厄尔布鲁士山为中高加索,厄尔布鲁士山至阿纳帕为西高加索。海拔3200米以上的地方终年积雪,湍急的捷列克河切断了通话格罗兹尼油田的道路。
克莱斯特计划发动坦克攻势,经奥尔忠尼启则市,沿格鲁吉亚军事通道直抵第比利斯。他认为没有必要进攻西高加索山口,应集中全部兵力发起总攻。但德军最高统帅部否定了他的方案,而是部署了山地兵团,突破西高加索山口。希特勒下达命令:“控制整个黑海东岸,这样敌人便会失去他们的黑海港口和黑海舰队。”
第1装甲集团军将正在撤退的苏军拦截在渡河口,可供布琼尼调遣用于支援步兵进攻的装甲部队非常有限。但他的炮兵实力占优,并拥有强大的空军后援。
1942年夏天,是苏联空军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空军正式组建前线部队。现在,苏联空军由一个独立的指挥部统一管理。此前,他们分散在前线空军指挥部和各军团之中。战争第一年的实践表明,这一机制缺乏灵活性。
支援高加索地区苏联军队是黑海舰队空军,戈留诺夫中将指挥的空军第5集团军以及刚刚成立的由韦尔希宁指挥的空军第4集团军。
康斯坦丁·安德列耶维奇·韦尔希宁,他的军事生涯从步兵开始。1930年,他突然被调往空军学院。起初,他对这一调动并不热心。当他最终掌握飞行技巧时,年龄已经不小了。正是在陆军中的经历,使韦尔希宁在指挥空军时,将空军视为影响地面战局的利器。
1942年8月,布琼尼方面军的命运掌握在韦尔希宁的飞行员手中,他们用炸弹和导弹轰炸追赶苏军的德国军车。
德国历史学家威廉·铁克认为:“正是苏联空军不同寻常的作战方式,阻挡了德军的进攻步伐。苏联飞机在核心区上空盘旋,展示了他们巨大的空中优势。”
空军也为前线地面部队的撤退提供了保障。侦察机负责跟踪德军动向,并监视周围形势。德军也将拥有山地作战装备的部队调往高加索山脉中部和西部地区。
——山势不断升高,傍晚前我们就能到达那里,战前我来过这里。
这些德军士兵大多是蒂罗尔及其他德国山区居民。德国的山地突击兵配有驮物牲畜以及为山地战斗设计的特制轻型火炮,除了在阿尔卑斯山区训练过的山地突击兵外,另有两支受过专业训练的高山营队被调往高加索山区,他们都有雄心勃勃的目标,要穿越厄尔布鲁士以西的高加索山区,直抵第比利斯。德军必须赶在寒冬到来前打通通道,一旦德军到达黑海,驻扎在海岸地区的苏军将遭遇灭顶之灾。
高加索方面军指挥官认为,地形和山口是理想的天然防线,苏军主力部队驻扎在离海不远的山脚下,只有小股部队驻守山口,仅有一个步兵连负责守卫马鲁哈山口。另有两个步兵连和一支工兵小分队驻守克卢霍尔山口,他们并没有守住通往山口的各个要道,而是直接驻扎在山口。在北侧山麓,苏军甚至连侦察工作都没有进行。
1942年8月,马鲁哈、克卢霍尔、别洛列琴斯克、乌姆佩尔山口的高山区域,只有山地步兵第20师及第394师负责防御。当时,前线只部署了一个梯队的作战阵形,而分出了大量预备兵力,但这样的防线无法满足形势需要。由于德军在兵力上占有明显优势,他们的山地部队甩开苏军,率先到达上述区域,直接威胁波季、奥恰姆奇拉及苏呼米地区的黑海舰队基地。但德军的努力只是白费力气。
驻守山口的苏军被迫改变作战阵形。9月,第二梯队开始组建,驻守在关键区域的步兵也将获得炮兵军团的支援。第394步兵师815团驻守克卢霍尔山口,他们的防线很长,绵延近140公里。因此,第二梯队在靠近山口的道路交叉点驻扎,并在前线及后方设立多个据点。防线沿高地及山坡延伸,可以俯瞰敌军的位置。而在敌军占领的山口,苏军驻扎在南侧山坡,这大大阻碍了侦察工作及作战方案的制定。为弥补高山地区防御中的空缺,军队加强了工兵力量,形成新兵型特种部队。
8月15日,德军穿过克卢霍尔山口,向苏军发动进攻。德军的山地突击队采用大范围迂回策略,配备了机关枪及迫击炮的两支小分队长途跋涉了数小时,翻过嶙峋的山坡后,他们从侧翼对山口处的苏军发动攻势,防守部队这才意识到敌人就在身后。德军的前后夹击使苏联士兵放弃了山口,落荒而逃。
——一号,一号,我是老鹰,听到没有?听到没有?
沟通不畅导致形势严峻。两天后,苏军统帅部才获悉克卢霍尔山口的战况,并立即增派部队,其中包括苏呼米军事学院的学员以及内务人民委员会的近卫部队。3天后,从苏军最高统帅部传来警告:“敌军将派出专业的山地部队,利用每一条山路和小径穿越高加索山脉,直抵南高加索。”
有些指挥官认为高加索山区是敌人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他们犯有重大错误,只有精心部署、有重兵把守的防线才是真正无法逾越的。遗憾的是,这份电报已不再是对苏军的警告,而是对既成事实的描述罢了。
第一次进攻结束一周后,增援部队才抵达克卢霍尔山口。此时德军已从南侧山坡下山,前来增援的苏军虽阻止了德军继续前进,却无法将其赶回山口以北。
德军抵达厄尔布鲁山南麓。8月18日,德军占领了“浏览处”和“11号休憩地”两处登山者营地。厄尔布鲁山的“11号休憩地”是世界上唯一一所海拔4130米以上的旅馆,始建于1932年。6年后,一座三层建筑修建完成。它的外墙包有金属表层,形似飞船,至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这里也成为通往厄尔布鲁士的重要据点。
8月21日上午11点,一支德国特种部队将纳粹十字旗和两面山地师的旗帜,插上了厄尔布鲁士山。经过德国媒体的夸张演绎,这也成为德军征服高加索地区的重要标志。但升旗本身并不具有任何军事意义。
不利形势在莫斯科引起了严重的恐慌。8月23日,内务人民委员拉夫连季·贝利亚抵达苏呼米地区,根据他的命令,负责山口防御任务的第46集团军司令谢尔加茨科夫将军被撤职。第46集团军的防御范围包括黑海至乌奇——塔帕利亚尔山的苏联边境,苏呼米——波季段的黑海海岸线,部分兵力驻守高加索山区的各处关口。
1942年8月底,克莱斯特的部队抵达捷列克河防线,陡峭的山坡和湍急的水流成为部队前进的障碍。莫兹多克和马尔戈别克附近的战斗异常惨烈。德军最高统帅部下达命令,要求克莱斯特率领的第1装甲集团军立即冲破捷列克河防线,袭击格罗兹尼、马哈奇卡拉及巴库。
马尔戈别克是德军主攻的目标。这里的德军与苏联北方兵团的火炮数量为6.5:1,坦克数量为4.2:1。9月1日,德军袭击了伊谢尔斯卡亚地区。第二天,德军主力又向莫兹多克以南发动进攻。入夜,德军步兵冒着猛烈的炮火渡过捷列克河,并占领了南岸莫兹多克附近的一处据点,德军未能进一步扩大战果。科罗捷耶夫率领第9集团军顽强抵抗,迫使德军的计划化为泡影。
第9集团军的士兵多为高加索人,他们过人的勇气和胆识经常能左右战争进程。占领制高点的苏联炮兵向渡口和据点开火,命中率非常高,德军进攻部队不断遭到“喀秋莎”火箭炮、反坦克炮以及榴弹炮的攻击。这些部队也发动数次反攻,苏军伤亡惨重。德军此次遭遇的各类反坦克障碍也是前所未有的。苏联士兵用火焰喷射器点燃反坦克壕沟里的汽油,在德军坦克阵营前竖起了一道火墙,这些屏障堵住了坦克前行的通道,根本无法通过或绕开。
马尔戈别克的很多居民区几易其手。德军第13装甲师被秘密调往捷列克河南岸,才使德军最终占领了马尔戈别克。克莱斯特还派出党卫军的摩托化部队“维京”师赶往捷列克河南岸。
9月27日,德军占领埃利霍托沃,但第二天就被迫展开防御。德国空军主力调往斯大林格勒后,苏联空军在高加索山区便游刃有余。韦尔希宁的飞机炸毁了捷列克河上的浮桥。韦尔希宁特别注意与地面部队的配合,他反复强调:“我们的存在就是为了他们,不能反过来。”也就是说,空军不是为自己而战,而是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内陆地区的兵工厂无法为高加索方面军提供充足的坦克补给。但根据租借法案,一条经过伊朗航线可以提供补给。因此,高加索地区的不少装甲机械都是在英国或美国生产的。截至1942年10月1日,高加索方面军使用的300辆坦克中,有42%由英国或美国制造,其中T—34中型坦克占20%,重型KV坦克只有2%,剩下的36%则是不同型号的苏联轻型坦克。向高加索供应最多的“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以及“瓦伦丁”坦克威力都比不过T—34、KV坦克,以及大多数德国坦克,但这些进口军备甚至可以超越苏联的BT、T—26、T—60以及T—70坦克。参与高加索战役的3535辆苏军装甲车中,有3342辆产自苏联。
韦尔希宁的空军第4集团军也使用了从伊朗运来的武器装备。该集团军的飞行员率先学会了驾驶美国A—20双引擎轰炸机。苏联飞行员高度评价了A—20的飞行性能及导航设备,这使飞行员能更轻松地应对山地常见的复杂气象条件。
德军的进攻完全受阻。1942年9月下半月,克莱斯特所部的据点缓慢向埃利霍托沃大门方向延伸,埃利霍托沃大门实际上是一条奥赛梯村附近截断孙扎山脉的峡谷,坦克可以通过这个峡谷到达奥尔忠尼启则,进入格鲁吉亚及奥赛梯军事通道。但数以千计的反坦克地雷、壕沟和铁丝网遍布各个角落。
尽管德军已经占领埃利霍托沃,却始终无法通过峡谷。克莱斯特急需兵力扩大据点,直抵奥尔忠尼启则。在埃利霍托沃大门,山地突击队的作用要比厄尔布鲁士山区大得多。
9月8日,韦尔希宁被任命为外高加索方面军空军司令,被编入该部队的有空军第4和第5集团军及黑海舰队的航空兵,囊括了高加索前线的所有空军兵力。山地地形为空军行动创造了特殊的条件。实践证明,老式“海鸥”双翼伊—153战斗机是山区最理想的轰炸机型,它的低速飞行能力及出众的机动性更适于峡谷的飞行需要。装有喷气导弹的“海鸥”战斗机成为高海拔战斗的常客。
地面方面,苏军山区部队也越来越多地利用山间小径,绕行至后方围攻行军。经过山地战训练的内务人民委员会特别小分队也投入了这次战斗。他们的装备十分怪异,集战前的运动服、军装、缴获的背包、冰爪及登山杖于一身,他们的主要行动内容是提供细致的情报工作。根据这支部队的侦察结果,确定了在高海拔地区包抄德军的路线。
9月初,一场战役在克卢霍尔方向打响,苏军利用绕行包抄的战略,迫使德军撤退。
——看,德国佬就在我们眼皮底下活动。
苏军山地部队发现,几队德军正赶着马队前往山口,但距离太远,无法用步枪射击。就在这时,3架印有红五星标志的飞机在空中出现。
——快看,是“海鸥”战斗机。
时任小分队队长、军事工程师古谢夫回忆道:“我们的飞行员不仅技术娴熟,对于山区的地形也了如指掌,他们首先袭击货运队,但效果并不好。然后又将炸弹投向通道上方的山坡,炸开很多巨石。这场可怕的山崩,就是为了袭击纳粹德军的货运队,山坡淹没在黄土掀起的尘埃中,当烟雾散尽,我们发现德军货运队彻底被击溃,山崩几乎消灭了所有德军突击兵。”
1942年9月,各个山口的局势进入了变化无常的状态。德国山地突击队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同时,苏军山地部队也无法夺回失守的据点,重新获得山口的控制权。
1942年9月28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不寻常的一次战斗打响了,地点就在海拔4000多米的山区。为了将德军的山地突击队赶出“11号休憩地”,苏军从内务人民委员会军队中挑选了100人组成小分队,在格里戈良茨的带领下,装备机枪、迫击炮及狙击步枪投入战斗。
苏联山地部队越过冰川,绕过了德军的防御阵线,从上方发起进攻,德军甚至无法用山炮还击。战斗持续了几个小时,格里戈良茨率领的突击队只有4人幸存。格里戈良茨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为了避免被敌人俘虏,他最终选择了自杀。
德军仍控制着“11号休憩地”,但苏联山地部队却显示了在高海拔地区作战的出众能力。
几天后,山区遭遇寒流,山崩及严寒所导致的伤亡,已远远超过了双方在战斗中的伤亡人数。克莱斯特认为,一旦隘口无法通行,他将最终掌握高山部队的控制权。但他完全想错了,从柏林传来了希特勒的命令:“将山地突击队重新集结到图阿普谢附近。”
那里的山比较矮,平均海拔为1000米左右,突击队的任务是跨越这里的山脉,向海边挺进。此前,德军第17集团军曾沿山路进攻图阿普谢,但未能取用,而山地突击队则有机会穿过山坡,绕过苏军防线。德军突击队迂回到苏军后方,第32近卫步兵师的两个团被包围,苏联守军似乎随时有溃败的危险。但事实并非如此,图阿普谢守军向敌人发起了一系列反攻,德军的前进速度放缓,很快便彻底停止。
图阿普谢附近的战斗一直持续到1942年12月。捷列克河的德军据点是苏军指挥部的心腹大患。1942年11月3日,指挥部决定出去坦克及步兵发动猛烈攻击,清除这一据点。为此,前线全部兵力集结,准备做最后的战斗。同时,袭击捷列克河对岸的准备工作也在有序进行。
克莱斯特决定改变主攻方向,通过巴克桑河及纳尔奇克直奔奥尔忠尼启则。10月25日,德军进攻纳尔奇克。为了袭击德军据点,苏军兵力已受到部分削弱,空中打击和坦克攻势使苏军防线迅速崩溃,德军随即占领了纳尔奇克。
克莱斯特的坦克部队似乎重新找回了在“闪电战”中所向披靡的感觉。很快,他们到达了奥尔忠尼启则,但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多久。南高加索方面军向奥尔忠尼启则派遣了部队,以摧毁捷列克河的敌军据点,他们在吉泽利村附近包围了德军两个装甲师,德国士兵丢盔弃甲,投奔主力部队。这场战斗一直持续到11月12日。苏军在吉泽利地区共缴获100多辆坦克,各类武器及2000多辆军用车。
1942年至1943年冬季攻势的第一场战役率先在奥尔忠尼启则打响。德军已不可能再向第比利斯挺进了,苏联军民在战斗中显示出的过人勇气和出从胆识,为奥尔忠尼启则和马尔戈别克赢得了“军人荣誉城市”称号。
被围困的形势促使德军指挥部匆忙撤回北高加索前线部队,如果苏联坦克直抵罗斯托夫,高加索地区的德军将孤立,并可能被彻底消灭。
1942年11月底,克莱斯特被任命为A集团军群司令。第1装甲集团军经罗斯托夫撤离高加索,德军将第17集团军调至库班据点。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所遭遇的灾难却拯救了第17集团军。
1943年2月,德军指挥部保留了大批运输机用于调度,这些飞机一直负责为驻守库班的部队运输给养,他们从克里米亚半岛往返飞行,形成了近乎完美的空中运输线路,这也暂时拯救了第17集团军。
1943年3月13日,德军最高统帅部向A集团军群下达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塔曼据点及克里米亚半岛。”
1943年春,除了库班据点外,苏德前线其余地区在库尔斯克战役前,迎来了短暂的平静。韦尔希宁要求在前线部署专门的战斗机航空指挥部,地面战争的空间有限,而指挥部很容易观测空中情况,指挥员能及时增加空中兵力,并在敌军战斗机和轰炸机出现之前告知己方飞行员。
——三中队,起飞。第四组注意,一队俯冲轰炸机正向你们逼近。
一场子大规模空战在库班上空打响,各方都有30至50架战机。韦尔希宁命令所部,绝不让敌军的轰炸机靠近苏军任一防线。这一任务使苏联空军的一项新战术——“自由猎杀”得以发展,库班空战也成为二战中最著名的战役之一。
虽然德军死守库班据点的愿望十分坚决,但也没能撑过1943年秋天。一支海军陆战队在新罗西斯克登陆,从侧翼进攻德军防线。第17集团军匆忙撤回克里米亚,石油大战演变为一场巨大的空难。
1943年2月初,一支苏联山地小分队奉命扯下厄尔布鲁士山顶的纳粹旗帜,并升起苏联国旗。20名队员分成若干小组分别上山,最后在“11号休憩地”会合。2月17日,红色旗帜终于在厄尔布鲁士的两座山峰上飘扬。
一位苏联炮兵军官正在研究敌军在彼列科普地峡的驻扎位置,并寻找敌军已经设防的火力点。
——金合欢树是我们的地标,右侧有5个土木堡垒,距离为1400米
他正在寻找280毫米口径臼炮的射击目标,它的炮弹重达200公斤,可以摧毁任何墙体。进攻克里米亚的准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苏军在苏德南线战斗中的胜利,使克里米亚地区的罗马尼亚及德国军队完全孤立,只有狭窄的地峡将克里米亚与大陆连接起来。彼列科普地峡的宽度仅为14公里,一旦发动攻击,苏军无法进行机动战斗。
1944年春,德军在彼列科普及锡瓦什湖的防御工事已修筑了5个多月,德军机枪部队也已做好准备,不放过任何一个苏联步兵。榴弹炮已埋伏在山谷中。安东内斯库要求希特勒立即将军队撤离克里米亚。这一建议遭到了希特勒的拒绝,他表示一旦离开克里米亚,苏联飞机就会轰炸罗马尼亚,而德军在克里米亚的战败将直接影响土耳其的局势,还将威胁德国的铬矿石供应。海军将领们向希特勒保证,如果局势需要,甚至可以用船将第17集团军运离克里米亚。
但这些承诺实现的前提是德军仍保有敖德萨的控制权。1944年4月10日,苏军解放了敖德萨。10天前,A集团军群司令克莱斯特被撤职,由舍尔纳接替他的职务。4月7日,在视察了克里米亚后,舍尔纳向希特勒保证:“这里一切正常,克里米亚还能坚守很长时间。”
1944年4月8日,苏联炮兵以密集火力袭击了彼列科普地峡、锡瓦什湖及刻赤地区。臼炮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圆木被重型炮弹击中,像火柴一样飞向空中,又一个火力点被摧毁。装备机枪的塔防也被完全炸毁。最后,很多“苏军士兵”都站了起来,到处是人们的欢呼声,远处传来了坦克履带的轰鸣声,德国步兵跑出防空洞,钻进战壕和机枪掩体。
德军兵匆忙开火,战壕中的苏联侦察兵时刻注意着敌军炮台的情况,敌军炮台的坐标不断传送到苏军部队。
——左,140,开炮!
炮弹如雨点般落向德军火炮阵地,爆炸掀翻了德军的武器,将炮兵炸得粉身碎骨。同时,战壕中苏军士兵的欢呼声也停止了,穿着军服的假人被放了下来,很多假人被炸成了碎片,那些苏联军队的身影只是一些假人而已。假人吸引了德军的炮火,使得苏军记录下德军火炮的位置,并压制了德军的炮火。
士兵们发起进攻。这一次,坦克上场了,它们越过假人继续前行。有些坦克向敌军战壕喷射了很长的火焰,那就是OT—34喷火坦克。火焰喷射器烧毁了机枪掩体,虽然有几辆坦克被地雷炸毁,但这些都无法阻挡苏军的前进步伐。
很快,在彼列科普附近的德军后防线上,苏军利用橡皮艇完成了登陆,德军的防御战线被摧毁,第17集团军司令耶内克获准撤退。于是,从刻赤和彼列科普向赛瓦斯托波尔的大撤退开始了。希特勒原本希望能像1942年那时的苏军一样,长期驻守赛瓦斯托波尔。苏军进攻获胜后,土耳其政府宣布停止向德国运送铬矿石。此后,土耳其加入了反纳粹联盟。
就在苏军发起进攻的同时,德国和罗马尼亚军队也开始撤离克里米亚。黑海上的苏联巡洋舰和驱逐舰使德国运输船陷入险境。然而,在1943年10月,德军的俯冲式轰炸机击沉了苏军一艘战列舰和两艘驱逐舰。苏联最高统帅部随即下令,禁止黑海舰队的大型战舰冒险进攻。潜水艇也遭受重创。因此,阻截德军和罗马尼亚军队从克里米亚撤退将主要依靠海军和陆军航空兵。
当时,黑海舰队的空军已掌握了超低空跳弹轰炸技术,也就是说,在低空高速飞行时发射炮弹,炮弹在水面弹开,并击中船舷。然后,飞机再从桅杆上方飞离。
与鱼雷攻击相比,跳弹轰炸有很多优势。首先,它对浅水快速登陆艇威胁更大。第二,如果说鱼雷在空中飞行时尚可避让,那么跳弹轰炸发射的炮弹可以在几秒钟内击中船舷。此外,鱼雷造价昂贵,空军部队经常遇到鱼雷短缺的情况,而廉价的炸弹却有很多。
“波士顿”轰炸机是进行跳弹轰炸的最理想机型,但这一新式投弹方法,利用伊尔—2强击机和伊尔—4轰炸机,甚至是战斗机也能成功。
战斗间隙,苏军可以将重型武器运往赛瓦斯托波尔,确认敌军发射点的艰巨任务又一次落在了炮兵身上。1944年5月5日,在长达一个半小时的准备后,攻打赛瓦斯托波尔的战斗打响了。1944年行军防御能力已远低于1942年时的苏联红军。德军指挥部内部也出现混乱,海军司令并不知道赛瓦斯托波尔海湾北岸已被苏军占领。5月9日,来自康斯坦察的德国舰艇驶入这一海湾,并立即成为苏联炮兵的袭击目标,一艘拖船,一些驳船,两艘猎潜艇以及若干巡逻艇被击沉。
黑海舰队司令奥克佳布里斯基上将请求最高统帅部允许他们将旧船只用于袭击附近运输船、快艇及渡轮,但苏联最高统帅部甚至连拖网船都禁止使用。
5月10日深夜,全新的德国“托提拉”号和“特亚”号轮船在护卫之下抵达赛瓦斯托波尔,城里的9000名士兵却空等了一场,机动船在距离海岸3公里处抛锚停泊。匆忙赶往赫尔松涅斯港西南的士兵也开始上船。当苏联战机出现时,登船工作达到了最紧张的时刻,“托提拉”号同时被3枚100公斤的炸弹击中,轮船中弹起火,并开始下沉。经过“伊尔”战机的再次攻击,这艘船完全沉没了。
“特亚”号立即起锚并向外海驶去。很快,苏联战机再次逼近,6枚100公斤的炸弹先后击中目标。“特亚”号被浓密的烟雾笼罩,失去控制。6架“波士顿”跳弹轰炸机终结了“特亚”号的最后一丝希望,两枚炸弹击中了船体的吃水线部位,“特亚”号已经没有任何生路了,超过1500名德国士兵与“特亚”号一起沉入海底。
企图一次撤回第17集团军余部的想法未能奏效。5月11日夜里,集团军司令阿尔门丁格尔将军乘坐鱼雷艇逃往康斯坦察。哈尔特曼将军全权指挥克里米亚部队。第17集团军炮兵部队失去了所有装备。到战斗最后一天,步枪已成为他们仅有武器,攻击一支没有重型武器的部队无异于一场屠杀。
5月12日清晨,赫尔松涅斯角迎来了终结时刻。上午8点,负责指挥第17集团军余部的第73师师长柏梅将军宣布投降,同时被俘的还有第111师师长格鲁纳将军。第336师师长哈格曼将军阵亡。
战斗结束后,英国新闻记者亚历山大·维尔特来到赛瓦斯托波尔并写道:“赫尔松涅斯看起来太可怕了,在土石堆附近布满了炮弹留下的弹坑,以及被‘喀秋莎’火箭炮烧焦的痕迹,地上到处都是德军的钢盔、步枪、刺刀和其它装备,大多数尸体都已掩埋,但河里满是德军士兵的尸体和残破的木筏,它们随着波浪上下起伏,冲击着赫尔松涅斯角。”
毫无疑问,德国第17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半岛遭遇溃败,德军的损失是无可挽回的。4月10日以来,德军阵亡人数达到7万,苏军也有1.8万人阵亡。
在东线,德军正遭受一系列毁灭性的战败打击。克莱斯特被撤去了A集团军群总司令的职务,他的职业生涯就此结束。战争结束前,他被英国军队俘获,不过他注定不会靠书写传记来度过余生,他被引渡回南斯拉夫,并因战争罪被判处15年监禁。同时,苏联也对克莱斯特提出了指控。1948年,铁托把这位前陆军元帅交给了苏联。1952年,苏联最高军事法庭判处他25年监禁。1954年,克莱斯特在弗拉基米尔战俘营去世。
空军第4集团军被调往白俄罗斯,组建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巴格拉基昂行动”、东普鲁士战役、但泽以及波美拉尼来战役亟待空军支援。
克里米亚解放后,空军第4集团军、“苏联英雄”勋章获得者、空军主帅康斯坦丁·安德烈耶维奇·韦尔希宁被任命为苏联空军总司令及苏联国防部副部长。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伟大的卫国战争2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