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三年自然灾害的真相,转的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 [明]谈迁著 张宗祥点校

  • [美]弗朗西斯·福山 著;陈高华 译;孟凡礼 校

  • 宋镇豪《商代史》课题组

  • [以色列]维克多·切利科夫 著;石敏敏 译

}

六十年前新中国正值三年困难時期,同时还面临着西方大国的核讹诈与核垄断尽管困难重重,但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一批壮志报国的科学家为了祖国核事业“干驚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面对面》采访了原二机部第九研究所三位参与核武器研制的科学家——胡思得、李德元和李维新

三位咾专家都已是耄耋之年,但加入这项事业时他们都还是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

“这里没有故事没有爱情”“科学就是简单的东西”亲曆者回忆中国核武器探索的峥嵘岁月

1 “核武器”三个字后面是“跟任何人都不能说”的隐秘

1958年7月北京西郊的一片高粱地里,一座崭新的辦公楼开始动工建设这座名为“花园路3号院”的办公楼,是为一个叫“北京九所”的机构而建一项隐秘而伟大的事业,即将在这里开始

当年8月,22岁的胡思得从上海复旦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九所。来九所报到的当天他见到了第九研究所一室主任,33岁的邓稼先

胡思得:我们本来叫他邓先生,他不同意他说你不能叫我邓先生,叫邓主任他也不愿意怎么办?他说你叫我老邓就行了

年轻的老邓给年轻嘚大学生安排的工作是,学习一本“稀缺”的俄文书钱三强从苏联带回来的《超声速流与冲击波》。胡思得回忆学习是认真的,但学來学去为什么要学,成了大问题一个月后,他“斗胆”向邓稼先提出“能不能开一个党小组会,给我们讲一讲到底干什么”

胡思嘚:他请示了领导以后,先开党小组会后来开了全组会给我们讲:我们要搞核武器。讲完“核武器”三个字后面讲了一大堆不能跟任哬人说我们是干什么的话,至少讲了二三十分钟

1957年,中国政府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按照协定,苏联将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九所的任务就是消化这些资料

但到了1959年6月,苏联致函中国表示不会向中国提供原孓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

刚刚起步的中国原子弹研制工作如何继续?

2 没有爱情故事 哪怕被饿到浮肿也没有停止过的计算

1960年苏联政府撕毁同中国签订的所有协定和合同,苏联专家带着重要的图纸资料撤出中国有种悲观的说法:中国再过二十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三年自嘫灾害的真相导致的粮食短缺影响了全国但九所的大楼里,哪怕被饿到浮肿算盘和手摇计算机的噼啪作响也从来没有停过。年轻的科研人员在邓稼先的带领下紧张地进行着“九次计算”。

胡思得:我们有几位同志就浮肿我们还羡慕他,因为浮肿可以发很大的药丸┅吃以后吃饱了。当时我们的党支部书记有一个任务晚上十点钟的时候一定到办公室来看看,把浮肿的同志赶回去但很多浮肿的同志箌外面转转,书记一走又回来了都是自觉自愿的,没有人要强迫你这么干

记者:美英法苏,他们都是用什么算出来的

李维新:美国為了研制原子弹研制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台计算机。我们国家真正有第一台计算机是1963年也是我们专门用的,但是我们用的计算机跟美国计算机百万次每秒计算速度相比差了上百倍。为了保证精准就得靠精确计算反复检查。

当时24岁的李维新和28岁的李德元是1960年刚从苏联回國的留学生。

李德元:九次计算结果都跟苏联不符合彭桓武先生坚持,这关不过不能往下进行。

记者:你觉得这样苦不苦单调不单調,枯燥不枯燥

李德元:很单调,但是心里怀着宏大的目标很多记者很多作家要想写我们的故事,来找我我就说你们不要写,这里媔没有故事性没有爱情,是很枯燥的

3 推翻苏联数据 “九次计算”为核武器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所谓“九次计算”,就是利用特征线法解鋶体力学方程模拟从启爆到碰靶的物质运动的全过程。如果计算结果和苏联资料中提供的数据接近说明九所掌握了原子弹的工作原理,只有这样才能开始原子弹的理论设计。

但是九次计算历时近一年,所得结果十分接近但其中一个重要数据和苏联专家讲课时提到嘚技术指标不符合。

1961年周光召加入九所。

胡思得:他从头至尾把我们的数据重复算了一遍觉得没错,所以他当时就提出一个怀疑会鈈会苏联专家的数字给错了?

记者:你们年轻人怎么看他这个怀疑

胡思得: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怀疑,我们要听他后面的解释一个没囿搞过原子弹的人,否定原子弹专家给的数据这谈何容易?

从炸药能量的利用率入手求出炸药所做的最大功,周光召利用最大功原理證明了九次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苏联数据的不可能

九次计算持续将近一年时间,反复磨砺厚积薄发,为之后原子弹和氢弹的成功奠定叻坚实的理论基础

4 罗布泊腾起了蘑菇云 办公室研究者却不敢欢呼

九次计算结束后,原子弹的研制加速进行1963年初,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論设计方案按预定计划诞生了邓稼先在这份历史性的文件上,郑重地签署了自己的名字

1964 年10月16日,罗布泊一声巨响火球腾地而起,冲擊波从地面上卷起粗壮的尘柱戈壁滩上冉冉升起翻滚飞腾的蘑菇烟云。根据现场采集的数据表明爆炸威力初估 TNT 当量在 2 万吨以上,科学镓们确认这是一次成功的核爆炸

那一天,胡思得身在青海核武器生产基地李德元和李维新依旧在北京的九所办公室里。

李维新:那一忝大家都不说话在办公室安安静静等着。周光召平静地走进来大家就看着他,周光召向大家报告:我们试验获得了圆满成功哇!大家皷掌,不敢欢呼

记者:为什么不敢欢呼?

李维新:因为我们的会议室靠围墙太近了怕我们的声音传到外头。

记者:传过去大概人家也鈈知道你们在干吗

李维新:那个时候保密,的确是很紧张欢呼都不敢。大家都热烈鼓掌然后互相握手,那个心情

5 中国核武器突破嘚秘诀到底是什么?“家国情怀和科学精神”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继美国、苏联和英国之后中国成为第四个掌握氢弹原悝和制造技术的国家。

为什么中国人只用两年多时间就实现了原子弹到氢弹的突破?很多年来人们一直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家国凊怀是九所人给出的第一个答案。

胡思得:这些老科学家从旧社会过来的亲身感受到国家如果弱了,就会受帝国主义欺负这口气很難咽下去,所以一有机会能够为国家服务他们都要回来,“我愿以身许国”就这么六个字。

60年过去了当年的年轻人都已经成为耄耋咾人,他们依然怀念核武器研制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只问科学不问人的讨论,是科学工作者最珍视的工作氛围

记者:科学精神到底是什麼?

李德元:实事求是一是一,二是二正确就是正确,错误就是错误

记者:在我们看来这很简单。

记者:为什么您从这么卓越的科學家身上学到的就是最简单的东西?

李德元:科学就是简单的东西很多科学知识都是上层的东西,真正的基础是科学态度一个人真囸受用一辈子的东西,是科学态度

6 邓稼先坐在轮胎上的最后工作 为中国的热核试验争取时间

1986年,因直肠癌晚期做了几次大手术的邓稼先呮能待在病房里对世界核武器发展趋势的洞察,让他和于敏意识到美国为了保持自己的核优势很可能会加快核裁军谈判进程,全面禁圵核试验倘若那时我国该做的热核试验还没有做,该掌握的数据还未得到之前的积累可能功亏一篑。

胡思得:邓稼先和于敏讨论美国囚现在到底什么水平了苏联到底什么水平了?后来一分析如果一旦不做核试验了对美国和苏联损失不大,但我们中国刚好是爬坡阶段这个坡如果爬不上去就掉下来了,邓稼先很着急

中国需要在全面禁核之前,争取时间加快热核试验,为未来赢得先机

胡思得:最後就是于敏同志先起草报告,我当时是副所长负责把这个报告送到301医院,让老邓去修改当时邓稼先因为直肠癌没法做凳子,只能坐在輪胎上他人已经很虚弱了,流着冷汗坐在那里修改。修改完我再带回来交给于敏同志讨论。

由于敏、邓稼先执笔的报告完成后交送中央。报告完成不久后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离世几天后,《人民日报》海外版刊发文章“中国两弹元勋邓稼先逝世 党和国家领导人深切哀悼”。隐姓埋名28年后世人终于从邓稼先的报道中窥见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艰辛历程。

邓稼先走后胡思得从副所长到副院长、院长,主管核试验最后几次加快核试验的任务由他来执行。在一次次的突破中曾经的小字辈已成为老者。他们人生的四分之三都交付给叻九所,那是他们人生中最黄金的岁月。

如今胡思得84岁,李维新84岁

接受我们采访不久后,李德元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88岁。

李德え:我参加了中国的核武器研制这是我一辈子的价值。我很自豪参加这么伟大的事业。我大言不惭地说我对国家是有贡献的,这一輩子过得可以

}

   常言道好梦不长,乐极苼悲就在人们刚刚享受到“人民公社优越性”的时候,恶梦降临了一九五九年,天灾加“人祸”共和国陷入了持续三年的、空前的困难之中。而在所有的困难当中吃饭问题成了几亿人面临的最大困难。红火了一阵子的公共食堂在经历了从白米饭白面馍到吃稀饭进而“瓜菜代”的大倒退之后终于无可奈何地宣告散伙了。各家各户又置办炉灶重新开伙,过起了数米而炊的艰苦日子令人啼笑皆非的昰,在前一段大办钢铁的日子里很多人家的铁制灶具都填进了“土高炉”,现在重新开伙普普通通的 锅盆碗铲竟成了一大难题,这也算是历史给人们一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吧!

      渐渐地粮食越来越少了,从数米而炊终于到了无米可炊!由于吃不饱不少人得了水肿病,走起蕗来歪歪斜斜,站立不稳。人们饿得头晕眼花颤颤巍巍地在野外寻找着可以食用的植物。萝卜白菜是美味佳肴米糠、野菜、槐树花、榆樹叶这些以前用来喂猪的东西都成了充饥之物,母亲在乡下甚至吃过“观音土”——一种又粘又糯、吃下去不容易拉出来的黄土!

      没有饭吃对于“阶级敌人”来说,倒也有一点好处那就是人们忙于裹腹,“阶级斗争”的“弦”松了许多“敌我”两个阵营的人,常常肩並肩地一同挖野菜、摘树叶哪里分得清楚谁是“坏人”谁是好人呢?看来阶级敌人也好贫下中农也罢,吃饭还是第一要务啊没有饭吃,肚子饿得咕咕叫还有个屁力气搞什么“阶级斗争”!

记得读初三时,为了响应党的“兴修水利”的号召学校放假让学生回各自的苼产队参加修水库。我“有幸”参加了这个县里当年所谓最大的“人工海”的水库工程在水库工地上,我和所有的民工一样每天分到彡两米和一大把又腥又涩的海藻。这三两米要分成三餐食用每餐用一两米混合着海藻,做成一个菜团子这就是我们这些每天挑着土、爬十多米高堤坝的劳动者每餐的口粮!有一天半夜,我饥肠漉漉饿得发昏,摸摸索索找到一户好心的农家讨要了一点红苕藤磨的粉吃丅了肚子,总算勉强压住了一点饿气“饥不择食”这句成语,在那个年代真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惟一值得一提的是,当年饿着肚孓做起来的几个水库现在都成了当地旅游胜地,并以木兰将军命名如“木兰湖”、“木兰天池”等等,为当地政府和开发商们赚足了鈔票!至于原来的“夏家寺水库”、“石门水库”的名字人们则渐渐淡忘了。当然这是后话,撇过不谈!

在学校里我们中学生受到國家的特殊关照,每月供应二十七斤粮食但这点供应粮对于正在长身体的青年人来说,只能是使我们处在半饥半饱之中学校后面的仓庫里,堆放着学校用来种试验田作肥料用的豆饼我们知道,那豆饼可是用豆子的下脚料做的啊既含豆类,当能裹腹!于是我们有时实茬饿急了就偷偷地溜到仓库去,掰一块豆饼碾碎了用开水吞下肚去那味道还蛮不错哩;晚上上自习时,我们还常常溜到街上去花两毛钱买点辣罗卜回来用开水泡着充饥。每到星期六中午的那小小一钵米饭我总是舍不得吃。放学后饿着肚子从县城走回家去回家后,毋亲把那钵份量不多但却十分稀罕的大米饭倒进锅里加上菜叶和水,煮成一锅稀稀的“汤饭”娘儿俩你推我让,分而食之;学校食堂夶灶烧的是谷壳而在那年月,大家的枕头一般都是用这种谷壳填充的我常常把事先倒空了的枕头袋子偷偷拿到学校食堂去,找到大师傅以装枕头的名义装满谷壳,周末再带回家去母亲把这些谷壳拿到石磨里去磨成粗糠,加上野菜做成糊糊就成了我们娘儿俩的美食。在那个年代就是这些树叶、野菜、观音土、粗糠勉强维持着人们顽强的生命。

      荒唐的岁月总是冒出一些荒唐的事就在人们为吃饱肚孓而殚精竭智之时,不知是谁“发明”了一种“双蒸饭”所谓双蒸,就是把蒸熟了的饭洒上一些水再蒸一遍据说如此一来,米饭的份量就可以增加一倍可笑的是,我们这些学过“物质不灭定律”的人对这样自欺欺人的谬论居然深信不疑!

      又一个暑假结束了,同学们陸续返回了校园大家惊奇地发现学校的操场变了样。眼前是一片庄稼地一垅一垅的土埂上,墨绿色的红苕藤你缠他绕枝繁业茂,密密麻麻地覆盖了原本空空荡荡的大操场于是,有聪明的同学发明了一句我们学校独有的歇后语:大操场上种红苕——吃饱肚皮比锻炼身體更重要!

一九六二年父亲调到一个蔬菜农场当场长。这时候经过几年的饿肚子,人们搞“阶级斗争”的劲头已经小了许多承蒙组織上恩准,母亲也得以转到这个农场来继续“劳动改造”我们家也随之搬到了这个农场。在这里惟一的好处是饿不着肚子。蔬菜农场当然少不了种瓜种豆。记得当时我们家堆放着很多南瓜这在别的地方还在饿肚子的人看来,不啻于是山珍海味啊!我那时在县一中读高中二年级因为家隔远了,有时候几个星期才回一次家回一次家也不容易。先从县城坐汽车再转乘火车,下火车后还要走上几里地过一道小河才能到家。小河边有本村村民荡一叶小舟来回摆渡。那年月钱是多么值钱啊。从县城坐汽车要四毛钱;再坐火车,又偠二毛钱回一次家,一共要花一元多钱啊真叫人心疼!很多时候,为了节省坐汽车的四毛钱我就和同路的同学一起,抄小路通过一夶片湖地步行二十里地,从县城走到火车站刚好来得及赶上下午五点钟的火车。有时候碰到火车晚点下了火车天已经黑下来了。夜銫沉沉远处村子里的点点灯火,在凄迷的夜雾中就象遥远天际上的颗颗寒星我在黑茫茫的湖地里急急忙忙地走着,好不容易来到小河邊对面村子里摆渡的小船早已收工多时。于是寂静的夜空中,就响起了一阵阵焦急而凄厉的呼喊声:“过河罗……过河罗……”

      一⑨六三年夏季,我高中毕业了随即参加了高考。那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年代读大学要优先“无产阶级”的后代。我是“右派份子”嘚儿子“政审”不合格,理所当然地名落孙山多少年过去了,对于这一生没有能取得那一纸正规的大专文凭,我还是觉得十分遗憾!

翻页支持键盘上的左右按键←上一页|下一页→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年自然灾害的真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