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福建省大学生戏剧节有“戏剧之乡”的美称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闽台区域文化作业2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你可能喜欢闽台区域文化形成学作业(第7—9&章)
&一、名词解释
2、地方传说&地方传说包括地方山川风景、地名古刹、特产工艺、风俗民情等内容,大多有所寄托,乃当时社会生活的折射。
3、南音&福建南音,亦称“弦管”。为中原古乐,原名‘五音’,又称南乐。其乐风承袭隋唐之清乐,大曲,有高雅,敦厚的文士风格。有严格的组织形式、传承方式和演唱规则,是属于高雅的古老乐种。它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南音在台湾称为“南管”。既指乐曲,也指戏曲。南音传入台湾的第一站是鹿港,由泉州人带到鹿港。现在不但还在演唱、演奏,而且还深入到中小学教育中,在台湾文化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
4、“车鼓舞”&以双人舞形态表演的舞蹈。两人互相逗趣,一边敲出响声,也叫“车鼓弄”或“弄车鼓”。“弄”,即“表演戏弄”的意思。“车倒”有“翻倒”的意思,“车鼓”有“翻倒鼓”之意。自闽南传入台湾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是节庆、庙会时不可缺少的节目。表演是边歌边舞,丑角动作难度较高,旦角动作娇柔与丑角互相逗趣表演。&5、台湾林本源邸宅&位于台北县板桥市西北的林本源邸宅及花园,为台湾最大的私人住宅,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分为“三落旧大厝”、“五落新大厝”及“白花厅”和花园等三大部分,分别落成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
&1、&传入台湾的闽南民歌大致可分为几类?&福佬系民歌,多为民间小调,一般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等。&客家系民歌“九腔十八调”分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其他小调。依歌词分为爱情类、劳动类、家庭类、相骂类、祭祀类、爱国类、歌颂自然类等
&2、&为什么说福建是“戏曲之乡”?&福建戏曲十分丰富,剧种有四、五十种之多,剧目数以万计,均为全国之冠,故有“戏剧之乡”的美称;福建戏曲源远流长,梨园戏、莆仙戏在宋代就形成,与温州杂剧一样是最早的南戏,被称为中国古代戏曲的“活化石”。福建戏曲在明、清时期逐渐定型,并随着移民传到台湾,成为闽台民间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
1、&谈谈你对闽台民间文学的认识。&(1)闽台文学渊源与交融发展:&闽台一水之隔,地缘、血缘、语缘、习俗相近,自唐朝到清朝,福建移居台湾逐渐形成台湾居民主体,现在大约有百分之八十的台湾人祖籍福建。相同母语基础上生成的台湾文学,并打上了原住地福建的烙印,闽台两地被划分为同一个文化区域,在文学艺术上也有很深的渊源关系。&交融发展表现在:初期: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写下在台湾文学史上有重要意义的诗歌《复台——即东都》文中用田横的例子来表明宁死不肯降敌的“遗民”气节。跟随郑成功入台的泉籍前明遗臣王忠孝等人都是诗词大家。卢、沈、徐、张、曹、陈原是大陆几社成员,入台后称“海外几社六子”。他们日常吟咏,讴歌开发台湾岛和行政建制,他们的诗集传世,对台湾刚刚萌芽的诗风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这是福建文人入台的较早记录。发展:清朝统治之初,大陆渡台的人数不断增长,闽、粤,特别是闽泉、漳的诗人文士更多地入台,大大促进了当地文运蓬勃发展,一时“游宦贤寓,簪缨毕集”。各种诗社纷纷蔚起,诗风之盛甚至不亚母文化发源之大陆。形成采风问俗:从清代康熙年开始,一批又一批大陆作家游历到了台湾。大陆游台作家几乎都写有采风问俗的作品。清代乾隆年起,在大陆去台作家的带动下,台湾本地作家先后响应,台湾文坛刮起一股采风问俗之风,在咸、同迄于光绪初年(1851&—1885)盛极一时。福州去台诗人刘家谋《海音诗》(1851)显示了清代台湾采风创作的最佳状态和最高水准。“同光体”诗派与“击钵吟”创作:福建侯官人陈衍(字叔伊)是近代重要诗派“同光派”闽派诗人领袖,1886&年游历到台,使得“同光体”诗派的势力及影响播迁及于台湾,并使台湾也成为“同光体”诗派的发源地之一;台湾文学大约在19&世纪中叶开始,兴起“击钵吟”创作。“击钵吟”的出现是由福建诗钟的传入引起的,台湾诗钟的始作俑者多为闽籍诗人。诗钟在台湾文坛风行了近百年的历史,对台湾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诗钟的创作与交融&诗钟是一种具有竞技性质的集体活动,活动中又有关于时、体、题、韵的严格规定和各种颇具趣味性和刺激性的项目,限时咏作,分等奖励。诗钟有笼纱、嵌珠二格,嵌珠即折枝之异名,但当时人们往往不称嵌珠,而更经常使用折枝之名称。&闽台诗钟之盛在全国名列前茅,有其多方面的原因。&其一,闽台闭塞的自然环境,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使中原文化原型得以较完整地保留。其二,福建文人大量进入台湾,把诗钟带到台湾,并成为台湾诗钟发展的主力。&其三,日据时期,闽台诗人组织诗社,开展诗钟活动,以抒发亡国之恨。&诗钟在台湾建省初期(1886-1893)时对台湾诗界有如下积极影响:&其一、在台湾近代文学史上开创了诗社活动经常化、常规化的风气;&其二、促成台湾各地、各界文学爱好者的联谊;&其三、推出一批佳作名篇。&其四、日据时期(1895-1945),台湾诗钟之会促使台湾诗人‘养成’和‘磨练’汉文学的‘趣味’和‘表现的功夫’,具有抵御异族同化大文化上的反抗意义。“击钵催诗”的竞技,过于追求形式、技巧,脱离现实,最终堕入文字游戏的末路,是一种必然的结果。&3&明末清初,福建知名作家卢若腾,随郑成功入台,同去的还有诗人王忠孝、沈佺期等。&清代及近代,福州文化名人中有刘家谋、林琴南、黄笏山、黄宗鼎、黄彦鸿、陈石遗、杨雪沧、周莘仲、郭宾石、郭咸熙、林有庚、王贡南、郑星帆、方雨亭、周松荪等游宦、游幕、游学或者游历到了台湾,而且他们中有人长期寓居台湾,寄籍为台湾人,甚至终老台湾。&甲午战争爆发后,台湾作家纷纷回到祖国大陆,其中大多都回到祖籍地福建。林尔嘉台北板桥人。1895&年离台内渡归于福建龙溪,1912&年在厦门鼓浪屿买山购地,仿台北板桥别墅而建菽庄,并组织菽庄吟社,邀台湾内渡诗人施士洁、汪春源、许南英等入社。&日据时期,祖籍福建晋江西岑的施士洁是长期活跃在台湾文坛上的一位著名爱国诗人,甲午战争爆发后,他积极参与抵制割让台湾的斗争,年近四十还毅然从军,抗争失败后和许多台湾诗人一样来到福建,在闽南一带流亡。&近现代以来,闽台作家来往更加密切。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先驱张我军,最早受到祖国文学的熏陶和“五四”的启迪,后北上到北平。祖籍福建永春的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1948&年1&月转入厦门大学外文系学习,与新诗结下了不解之缘。到台湾后便立志“要成为一位新诗人”。许地山曾在福建文坛大显身手,台湾著名旅美作家於梨华曾在福建就学,闽藉著名学者、作家林语堂晚年定居在台湾等。&1949&年同胞往来被人为地阻隔了,但血缘和诗缘是永远割不断的。随着近年来大陆日渐开放,闽台诗人更多地用诗词作为连结两岸血缘关系和沟通情感的纽带。20&世纪70&年代末,泉属各地市诗人经常在元宵、中秋、重阳等佳节,举行诗会。闽南大部分诗社和台湾诗社有密切联系,以诗代简,广缔诗缘,两岸诗友开怀赋诗,联络乡情。&1993&年11&月8&日,福建省作家协会就在福州接待了一批来自台湾的“原乡人”,福建省作家协会和台湾《联合报》文学副刊联合举行了有关海峡两岸文学交流与展望的座谈会,福建、台湾两地作家亲切相聚,推心交谈,气氛显得格外热烈、融洽。&1995&年5&月24&日至6&月2&日,应台湾“中国作家艺术家联盟”邀请,福建省文学出版访问团赴台湾进行为期&10&天的交流访问。这是祖国大陆文学出版界首次组团赴台访问。&2002&年8&月17&日,经福建有关部门邀请,台湾诗人尚明、张默、大荒来福州访问,并应《海峡都市报》的邀请,与福建著名诗人蔡其矫、评论家南帆、著名台湾文学史家刘登翰、诗人伊路就两岸诗歌交流和诗歌生存作了一次深层次的对话。&2003&年9月10日至21日,福建省文联、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台港文学选刊》**、福建省文学艺术对外交流中心、福建省文联理论研究室共同举办了以余光中为主题的2003“海峡诗会”。
2、&以民歌为例,说明闽台之间在音乐方面的密切关系。&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闽台音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1)福佬系民歌。&“福佬”,又有谐称“河洛”,一般指源自中原地区黄河、洛水流域的闽南人。闽南人在台湾艰苦创业的同时,也把民歌带到了台湾,称为“福佬”系民歌,多为民间小调,一般为七字句,每段四句,有褒歌、茶歌等。可自唱自乐,亦可对唱对答,内容多为劳动和爱情,其风格以抒情哀怨的旋律为多数,也有节奏活泼的具有讽刺性的滑稽歌。演唱时伴奏多用拉弦乐器,也有拨弦乐。曲调都是从泉州、漳州、厦门流传过去的,有的保留原来的歌题和格调。《病囝歌》是福佬话歌谣中,最为语通意顺的杰作,也是台湾这种歌谣的祖型。《月光光歌》流行闽台两地,久唱不衰。&儿歌:台湾的儿歌和闽南地歌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天乌乌》等是两地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儿歌。泉州、漳州和台湾的《天乌乌》意思相似,都用闽南语,有情节有人物。台湾的“阿祖”、“阿公”、“阿妈”和闽南相同。这首童谣原型在闽南,传到台湾发生了一定的变异,但与闽南童谣意思相似。&祈求歌谣:通过海龙王或鱼虾要娶亲的喜庆欢乐童话世界的描绘,寄托人们对风调雨顺、美好生活的希望。&情歌。两地情歌大都七言一句,四句一节,单节成篇,有多节成篇,用闽南方言押韵。情歌或对唱,或独唱,形式不拘。&台湾情歌:两地情歌十分相似,起兴相同,七言一句,通体协调,节奏和谐,形式整齐,抒发了男女相爱之情,极尽情调。可以认为:这些台湾情歌源于闽南,到了台湾又有所演变,但原意仍有保留。&(2)客家民歌&台湾的客家山歌流行于当地粤语区和客家方言区,台湾数百万客家人。客家山歌尽管种类繁多,其曲调为闽西粤东民歌调,多为七字句,每首四句&28&字。歌词特点,即兴,双关语,插字衬腔;体裁七言小调较多,小调较不规则。主要独唱对唱两种演唱方式。以唢呐与打击乐器为主的合奏音乐,是客家器乐音乐的代表。&种类:客家系民歌“九腔十八调”分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其他小调。依歌词分为爱情类、劳动类、家庭类、相骂类、祭祀类、爱国类、歌颂自然类等。&台湾流传的客家民歌特点:1,是它们的原型是福建永定山歌,直接传入台湾的有《高山顶上一头梅》、《柑子跌落古井心》等。2,台湾高屏客家民歌与闽西上杭客家民歌、福建连城山歌、北部客家山歌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3,台湾客家民歌与福建客家民歌相同点较多,4,有的山歌是从广东传入,但也与闽西客家民歌有密切联系,可视为闽粤客家民众的共同创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福建电大 地域文化 本 非经济类专业适用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福建电大 地域文化 本 非经济类专业适用2
上传于|0|0|文档简介
&&福建电大 地域文化 本 非经济类专业适用2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闽台文化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7福建戏剧剧本征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