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国之首,皇帝的新装课本剧在新装面前有什么具体的表现

刘弗陵后面的皇帝 【范文十篇】
刘弗陵后面的皇帝
范文一:刘弗陵是怎么死的 刘弗陵死因究竟是什么
刘弗陵是怎么死的
汉昭帝刘弗陵死于公元前74年,死时只有二十一岁,在位也仅有十三年,这让后世许多喜欢他的人感到惋惜。关于汉昭帝刘弗陵的死因,史书上的记载大多只有四个字:“因病驾崩”,于是有人对此产生怀疑。
刘弗陵死后有不少史学家认为,霍光有负昭帝的信任。苏辙更是说刘弗陵的短命夭折,是霍光的过错。因此,后世许多人就以阴谋论来解释刘弗陵死因,分析暴死的刘弗陵是他杀,凶手最有可能是霍光。比如在电视剧《大汉情缘之云中歌》中,刘弗陵是被汉宣帝刘询毒害,而霍光也是害死他的人之一。另外还有人认为霍光害死刘弗陵是因为刘弗陵并非汉武帝亲生。传闻刘弗陵是怀胎十四个月所生,这不符合科学常识。于是他们推测,汉武帝死前托孤霍光的任务还包括查清此事,在霍光查出刘弗陵出生真相后就将其暗中杀害,所以历史上霍光在刘弗陵死后立马就拥立武帝嫡长子的儿子刘贺为皇帝。不过这一观点过于牵强,更多人认为霍光杀刘弗陵是为了权力。虽然认为刘弗陵是他杀的人各有各的理由,但从已有的史料分析刘弗陵的死应该与他人无关。一方面,有记载刘弗陵死前已经生病很久,而且是找个许多医生但还是没有治愈,所以他的病死并不突然;另外,刘弗陵在世时,刘询一直流落民间,而霍光是刘弗陵的辅助大臣也是因为他的信任才能权倾朝野,所以两人都没有机会或者理由杀害刘弗陵。
刘弗陵死因
刘弗陵接替了父亲汉武帝的皇位,他的生命很短暂,只活了二十一年。历史上关于刘弗陵的死亡记载得很少。只说刘弗陵在四月份驾崩于未央宫,两月后入葬平陵。在云中歌中,刘弗陵的死因很明确,他是被下毒害死的,凶手包括霍光和我刘病已。
霍光在皇帝八岁的时候就在宫中的泉水中下了慢性毒药。刘弗陵常常吃泉中的鱼导致毒素日益累积,二十一岁的时候就出现了中毒的现象。因为发现得早,皇帝还有根治的可能。可是刘询觊觎皇位,在妻子给云歌的香囊中藏了能使皇帝体内毒性加重的药物,最后导致皇帝药石无灵。历史上的刘弗陵死因当然不会像电视剧那样。刘病已不可能是杀害汉昭帝的凶手。病已是在刘贺被废后才被迎回皇宫,汉昭帝死得时候,想必刘询还没有想过自己有一天能够回到皇宫。霍光毒害皇帝的可能性也不大。霍光是四大辅臣之首,上官皇后是他的外孙
女,上官家族已经被歼灭,朝中已经没有能阻止他的势力。霍光没有必要去杀害皇帝,杀了刘弗陵带来的风险更大,因为霍光不能预测下任新皇会不会信赖霍家。霍光急切盼望皇后生子,是希望下任皇帝有霍家血脉,能够延续霍家与刘家的关系。因为那时的刘弗陵生了很重的病,霍光担心下任新皇如果不是皇后所出会对霍家不利。
据有关文献记载,那时的刘弗陵病得需要遍请天下名医,最后闹得天下皆知。有一些商人还囤积了一些丧葬之物想要大赚一笔。这表示大家对皇帝的健康情况都心中有数。历史上没有明确记载刘弗陵死因,一切仅仅是猜测。
刘弗陵陵墓
汉昭帝刘弗陵病逝于公元前74年,死后葬在平陵(现位于陕西省咸阳市秦都区)。平陵因地处汉代始平原边而得名,2001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也是陕西省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因为当年汉昭帝是突然驾崩,他的陵墓尚未建造完成,所以据说在他死后总共用三万辆牛车从渭河滩拉沙,这才构筑成了平陵。
刘弗陵的平陵位于汉武帝刘彻的茂陵的东北约12里处,海拔高度有五百多米。四四方方的陵园,边长380米,四面垣墙正中各有一个和陵冢相对的阙门,其中西、北两个门阙已经毁坏。
平陵是双重陵墓,有一帝陵和一后陵。昭帝陵园大致位于平陵的中心位置,而后来与刘弗陵合葬的上官皇后的陵墓在它的西北664米处。帝陵和后陵的建造形状相似,中间由一条5米宽的道路相互连接。上官皇后墓因为建造时间充裕,也可能有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的原因,规模比昭帝陵园相对要大,边长就有420米。
陵园东北是平陵陵邑,当年房屋众多,东南是“徘徊庙”遗址。西北角的建筑遗址被考古学家推测曾经居住的是守陵人。平陵东侧是汉昭帝和上官皇后的陪葬墓群,原有的57座陪葬墓现只存23座,陪葬的主要有窦婴、夏侯胜、朱云等人。
平陵虽然建造时十分仓促,但随葬品仍然不少。除一般的金银玉器外,考古人员还从平陵2号坑中出土过大量骆驼骨架,这些骨架已保存2000多年。
云中歌刘弗陵死因
《云中歌》是桐华2007年创作的长篇古言小说,2014年小说被改编成电视剧现正在热播。而身为故事男二的汉昭帝刘弗陵深受观众喜爱,因此他的剧情发展,尤其是他的死亡深深牵动着粉丝们的心。
历史上的刘弗陵死于公元前74年,是因病逝世。小说《云中歌》里的刘弗陵也是早亡,原因却是中毒。根据小说描述,刘弗陵从8岁登基后就开始中毒,毒性慢慢在体内累积,下毒的是他的辅政大臣霍光。霍光知道刘弗陵喜欢吃鱼,就在鱼所在的湖水中下毒,计划让他神不知鬼不觉地驾崩,然后自己就可以挟持他幼小的儿子成为实际上的皇帝。
原本,在21岁的时候刘弗陵已被发现中毒,并且正在慢慢治疗恢复。然而,刘询与霍成君,一个想当皇帝一个想当皇后,两人勾结在一起。从霍成君处知道了刘弗陵中毒的前因后果,刘询就用计引发了刘弗陵体内的毒导致他毒发身亡。因此从根本上说,刘弗陵在《云中歌》里是死于宫廷的争权夺利,而霍光、刘询以及霍成君等人都可以算是毒害刘弗陵的凶手。
以上是刘弗陵在小说《云中歌》里的死因,但电视剧目前还没有播完,后续剧情发展如何尚未可知。而且,曾有媒体报道,电视剧会有多个不同版本的结局。因此,在电视剧《云中歌》中,最后刘弗陵是否会死、怎么死,都还是一个个的迷。
范文二:嘉庆叫什么名字 嘉庆后面的皇帝是谁
嘉庆叫什么名字
嘉庆是颙琰登基之后改的年号,那么嘉庆叫什么名字?嘉庆帝就是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他原名叫永琰。他是在清军攻入占领了山海关,占领了京师之后的第五位皇帝。他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
嘉庆在乾隆让位与他之后,开始的时候并没有实权,所有的权力仍是掌握在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手中。嘉庆四年,乾隆驾崩,权利才回到嘉庆手中。嘉庆在位期间已经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所以当时叛乱不断,还有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日益严峻的问题。而且鸦片也开始流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
在乾隆驾崩后,嘉庆帝就开始着手杀死和珅了。在乾隆驾崩,和珅失去了靠山,又因为嘉庆对贪污深恶痛绝。所以发出上谕,解除了和珅和福长安的职务,还让他们为乾隆守灵,不得擅自离开,在嘉庆做好万全的准备后便赐死和珅了。
当时,嘉庆帝在处理和珅的案子的时候没有株连到其他人,也没有将事件扩大化,这可以说是嘉庆的聪明之处,但是他只是将和珅作为个案处理,而不是将他作为一个贪污的现象去解决,从而进行制度性的改革,这就不得不说嘉庆的平庸。嘉庆他同他的父亲乾隆,还有他的曾祖康熙相比,可以说是一位没有政治胆略又缺乏革新精神的平庸天子。可以说“平庸”已经成了嘉庆帝的主要性格特点。他在位期间已然是清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
嘉庆是谁的儿子
嘉庆是谁的儿子?嘉庆叫爱新觉罗·颙琰,原名叫永琰。他是乾隆皇帝的第十五个儿子,也是后来的嘉庆帝。他母亲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嘉庆在位的期间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的父亲乾隆则使得清朝到达康乾盛世的最高峰。
乾隆是爱新觉罗·弘历的年号,有天道昌隆的意思。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个皇帝,也是在清朝中,掌控国家权力时间最长的一个皇帝。乾隆是在他二十五岁的时候登基的,他在位六十年,之后禅位给自己的儿子,但是在成为了太上皇的乾隆并没有将权力交给已将成为皇帝的嘉庆,而是将权力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在乾隆执政的时候,他使得清朝达到了康乾盛
世的最高峰。而且在清朝的时候,汉学也在此期间得到迅速的发展。乾隆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和雍正文治武功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壮举。
在乾隆在位期间他十分的关心百姓的生活,也十分重视社会的稳定,在发生天灾的时候他曾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为他的一系列重视百姓生计的政策,是的清朝的国库也充盈起来。不过乾隆在后期,生活奢靡,原本清明的吏治开始败坏,多地更是爆发起义。而且因为当时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中国和西方的距离越来越大,清王朝的统治的危机已经有了端倪。
嘉庆的母亲是谁
嘉庆的父亲是乾隆帝,乾隆有那么多妃子,那么不禁有人会问嘉庆的母亲是谁?嘉庆的母亲会是皇后么?根据历史记载,嘉庆的母亲是孝仪纯皇后,她是嘉庆的亲生母亲,是内管领魏清泰的女儿。
嘉庆的母亲是魏佳氏,她是内管领魏清泰的女儿。起初是以宫女的身份被选进宫里的,不过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脱颖而出,成为了乾隆的妃子。这件事情在史料中也没有多加记载,只是用了“充”字作为解释。所以说嘉庆的母亲使用了何种手段至今是一个未解的迷。之后,可能是魏佳氏长得很是漂亮,心底又十分的善良,所以很受乾隆的喜爱,因此在乾隆十年的时候便被封为贵人,那时候她才十九岁。之后据统计她入宫不过六年便从原本地位低微的宫女成为了三嫔之一,当时她是令嫔。当时的魏佳氏可以说是众嫔之首。
乾隆二十四年,本是令妃的魏佳氏晋为令贵妃,在乾隆三十年的时候更是一跃成为了皇贵妃,可以说在女妃之中她已经成为自皇后之下最为尊贵的人。当时的孝贤纯皇后已经去世了,而皇后那拉氏也因为失宠被打入冷宫。魏佳氏作为皇贵妃虽然没有皇后的名分,但是已经有着皇后的实权在统摄六宫,而且时间长达十年之久。魏佳氏于乾隆四十年的时候去世,在乾隆立颙琰为皇太子的时候,还追封了颙琰的母亲魏佳氏为皇后,谥号“孝仪皇后”。
乾隆嘉庆就是清朝的第六位和第七位两位皇帝,而且乾隆嘉庆两人是父子关系,嘉庆是乾隆的第十五个儿子,他的母亲是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
乾隆和嘉庆两父子的执政时期可以说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乾隆在位时的清朝可以说是清朝自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当时的汉学在他执政期间也得到了非常大的发展。但是在嘉庆登基后,他执政期间却是恰恰相反。嘉庆在位期间因为世界正是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而清朝却是闭关锁国,所以清朝也由开始的兴盛转向衰败。在嘉庆在位期间更是发生率白莲教之乱和八旗生计等问题,而后外国的鸦片流入中国后,清朝更是愈发不堪,出现中衰之相。
乾隆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是一位非常有名气的皇帝,他在康熙和雍正文治武功的基础上,完成了多民族的统一,使得社会经济文化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不过后期他宠信佞臣和珅,吏治败坏,多地爆发了起义,而且闭关锁国的政策使得清朝和西方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之后让位于颙琰,颙琰登基后,改年号嘉庆元年。
嘉庆在登基后并没有权力,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手中。在嘉庆四年,乾隆驾崩,权力才回到嘉庆手中,因为他痛恨贪污,所以处死了和珅等人,不过为了维护政圈的稳定,肃贪力度有限,结果贪污的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而愈演愈烈。后来因为西方工业革命兴起,清朝开始由盛转衰。
嘉庆后面的皇帝是谁
嘉庆是清朝的第七位皇帝,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皇帝的儿子。那么嘉庆后面的皇帝是谁呢?
爱新觉罗·旻宁是清朝唯一一个以嫡长子继承皇位的皇帝,是为道光皇帝。旻宁继承了他父亲嘉庆的帝位,48岁的时候即位。其实嘉庆皇帝在生旻宁之前还有一个儿子,可惜尚未取名就已经夭折了。而旻宁是孝淑睿皇后所出,所以成为了嫡长子。
道光皇帝人长得很瘦弱,看上去像个乡下老头。但是在和乾隆皇帝打猎的时候,捕获一只鹿,深得乾隆的赞赏。在嘉庆年间天理教暴徒大闹皇宫的时候,旻宁拿火铳击毙了两个暴徒,得到了他父亲嘉庆的嘉奖。
道光登基的时候,中国正值内忧外患之际。他企图挽救江河日下的大清王朝,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整顿吏治,通海运,厉行节俭。道光四年的时候,回族张格尔叛乱,被道光平定。
道光十九年,中国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廷战败,被迫签订了广州合约、南京条约等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由于鸦片战争后,为了支付高额的赔款,清廷只能加重赋税,人民的苦难日益深重,为日后的太平天国运动埋下了伏笔。
道光帝在位三十年,公元1850年,庙号为宣宗。嘉庆皇帝之后的道光一朝,为政虽然节俭,宽仁,是一个守成之君,但面对汹涌而至的外国势力,清廷的武器装备落后,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终于被洋人打开。
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
很多人对于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可能无法理解,在民间嘉庆皇帝要杀和珅的理由也是多的数不胜数,什么版本的都有。其中像是嘉庆担心和珅造反这才杀死他也被很多人所接受,还有就是他通过诛杀和珅,缓解民怨,他将责任都推给了和珅,这种说法也有很多人信服。
嘉庆皇帝在登基后并没有马上就获得实权,当时的权利仍是掌握在已经成为太上皇的乾隆手里。后来乾隆终于在嘉庆四年驾崩,和珅便失去了靠山,就在正月初四,嘉庆皇帝便解除了和珅的好友福长安军机大臣的职位,还命令和珅同福长安一起为乾隆皇帝守灵,不让他们离开,借此切断和珅和福长安两人同外界的联系。随即便剥夺了和珅大学士、步军统领和九门提督的军政大权。在嘉庆四年的正月初九,嘉庆皇帝便革除了和珅和福长安的职务,之后便将他们押入了刑部的监狱,随后便是查抄了和珅的家产,在严加审讯之后、十一号那天,便宣布了和珅的二十大罪状。最后因为考虑他曾是军机大臣,为了朝廷的体面,便让和珅自裁了。
就这样和珅便被嘉庆处死了,那么嘉庆为什么要杀和珅,而且乾隆帝刚死就迫不及待杀死和珅?据说他杀死和珅之后还曾后悔过,不过事实是否如此就不为人知了。因为起初他是担心乾隆死后,和珅会篡位,所以杀了和珅,不过事后他知道自己被骗了,所以很是后悔。
范文三:看到这个标题,您也许会跟我抬杠:皇帝是天下最富有的人,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全天下都是他的,他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怎么吃就怎么吃,怎么会吃的不好呢?的确,历代皇帝在吃方面的花费,简直是个不可想象的天文数字。吴思先生曾经算过,中国皇帝中颇为节俭的崇祯和他的皇后,每年的日常伙食费就是16872两白银,按粮价折算超过52万美元,其他皇帝就更不用说了。可是,花了这么多钱,浪费了这么多的人力物力,怎么还是吃不好呢,原因很多。   首先,烹饪水平是不断进步提高的。古时的烹饪技术远不如现在成熟,一些重要的调料也没有被发现或传入中国。比如商纣王时代,还没有发明可以炒菜的铁锅,调味料也只有盐和梅(起到醋的作用),他那酒池肉林,酒也不过是淡酒,肉也只是烤肉――你想,没有孜然调料,没有辣椒,那烤肉能有什么好滋味,估计连现在街头最普通的烤肉都不如。   其次,皇帝不能随便吃时鲜菜蔬和果品,特别是那些一年之中只有一两个月才有的果菜,更不能让皇帝吃到。因为供膳的太监们担心皇帝一旦食髓知味,随时要吃,比如夏天要吃冬笋,冬天要吃新鲜蚕豆,供奉不周,那可就是大罪,弄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同样道理,民间的一些美食,也不能让皇帝吃到。乾隆年间,扬州盐商饮食之精美,天下闻名。乾隆下江南时,盐商便精心烹制了一桌酒席,献给乾隆享用。结果乾隆吃了以后毫无反应。盐商们大为诧异,因为乾隆是很讲究而且懂得吃的,怎么会对美食无动于衷呢?于是花钱走太监的门路,探听消息。太监说“你们的菜还怕不好?万岁爷要吃惯了你们这菜,回到宫里要吃,我们怎么办?所以你们每道菜端上去时,我们就一律给放一大勺糖。”这一大勺糖下去,乾隆什么好滋味也吃不到了。   也许你又要奇怪了,宫里的厨子应该都是百里挑一选出来的,怎么做菜手艺还不如扬州的厨子呢?这是因为宫里规矩太多,一道菜要怎么做,要用多少原料,要放哪些调料,都要记录下来,厨师只能按菜谱做菜,不能自己发挥更改。这样即使是一流的厨师,也很难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皇帝也就吃不到他们烹饪的最佳肴馔了。   皇帝吃的并不好,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宫廷进餐礼仪的限制。我们都知道,许多菜肴要在刚出锅时才能品尝到最鲜美的味道、酥炸、烤制食品凉了以后不仅不鲜美,口感也很差。但皇帝用膳讲究啊,要先摆好桌子,把与他身份相符的菜肴一起端上来。御膳房的厨师便只好在半天、甚至在一天以前就把菜肴做好,或煨在火上,或焖在大蒸笼里,这样的菜只能是中看不中吃。而且御膳房距皇帝用餐之处很远,就算是新做出来的菜,等端到皇帝面前,也过了最佳食用时段了。   清代宫廷礼仪还有规定,皇帝除个别时日外,皆单独进餐。中国人的饮食除了满足口腹之欲外,还有亲友欢聚、交流感情的重要功效。但皇帝不行,他享受不到饮食中的天伦之乐,即使召来后妃陪膳,她们也要谨遵君臣大礼,一本正经地吃饭,多没意思。   更可怜的是,皇帝就是遇到了自己喜欢吃的菜,也不能尽兴多吃。宫廷里有规矩,所有的菜,皇帝都只能吃一口。如果喜欢上了,吃第二口,这道菜在几个月内就不会再上餐桌。如果皇帝吃了第三口,那他这辈子就别想再吃到这道菜。您问为什么,因为怕被人知道了皇帝爱吃什么菜,在菜里面下毒。   同样原因,为了防止被人下毒,每道菜送来之前都要让一个小太监先尝尝,这叫“尝膳”。换个角度想,端给皇帝的其实是小太监吃过的剩菜。这样一想,其实是挺恶心的。   最后,皇帝们普遍缺乏饥饿感,而饥饿感是美食的最佳作料。曾经有这么一个民间传说,某皇帝吃遍了山珍海味,却从来没觉得好吃。他下令他的厨师给他做一道最好吃的食物,否则就杀头。厨师无奈,只好对他说,最好吃的食物不在宫里,要皇帝和他一起出宫去找。于是,该皇帝饿了整整一天,厨师才给了他一个馒头。他狼吞虎咽吃完,叹道:“这真是天下最好吃的美味啊!”      选自《莫愁?天下男人》   2007.4
范文四:明太祖朱元璋      年号洪武,在位时间。   在中图历朝的开国皇帝中,只有刘邦和朱元璋是平民出身。而朱元璋的身世甚至比刘邦还低微,遭遇也更加悲惨。   朱元璋,本名朱重八,字国瑞,出生于濠洲的一座破庙,家里上数好几代都是贫农。在水灾、蝗灾和瘟疫流行的时候,他的父亲母亲大哥相继死去。家里已是无米下炊,他只好到庙里去做和尚。但庙里也无余粮,他又只好云游四方,化缘为生,经历了很多苦难。这些痛苦经历,使朱元璋变得坚毅果敢。   在朱元璋的战争生涯中他善于广罗人才,身边有多位武将和谋士辅佐。这点和汉朝刘邦又有相同之处。   在建立明朝,统一全国之后,朱元璋这位农民皇帝的许多行为在历史上多有争议。朱元璋是一位大权独揽的强势皇帝,他撤消了丞相之位,强化君权,消弱臣权,还设立了锦衣卫特务组织,监视群臣。   朱元璋为了巩固国家统治,实行以猛治国的政策,整顿史治,设立了严酷的刑法,为了惩治腐败,他甚至还规定贪污60两银子以上的人要杀头。而明朝的开国功臣也几乎被他屠谬殆尽。这些都是被后人诟病的把柄。      明神宗朱翊      年号万历,在位时间。   神宗朱翊是明代统治时间最长的皇帝。10岁到20岁,他只是一个象征性的权威,凡事依大学士张居正而行。20岁亲政后,初期勤于政务,后期疏于朝政。   亲政后,朱翊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清算已死的张居正,之后开始了独裁统治。万历20年,他发动了援朝之战,对于确保明代的海防与东北边疆具有重大意义。   神宗亲政的后20年,基本上不理朝政,高唱“天下无一时可忧之事”。他忙于敛财,醉生梦死。这个时期,征税的项目千奇百怪,无物不税、无地不税,苛政猛于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明朝军队与努尔哈赤军队在萨尔浒一战中损兵10万,从而丧失了明军对后金军队的优势。      明成祖朱棣      年号永乐,在位时间。   朱棣的皇位是从侄子建文帝手中抢过来的。坐上皇位之后,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为保全北方边境安宁,五入漠北。朱棣是一位具有雄才伟略、文治武工的皇帝,开创了明初盛世。他一生多征战,最后死于行军途中,被人称为上天子。在朱棣时期,明朝的疆土远超过了汉、唐。   朱棣和朱元璋一样,也是一位非常强势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酷刑也相当严重,有几起著名的血腥大案都发生在此时期。为了清楚建文余党,他使用了“瓜蔓抄、杀十族”的酷刑。建文时期的大臣方孝孺就惨遭“杀十族”的血腥惩罚。   尽管如此,朱棣无疑算是明朝中大有作为的一位皇帝。      明英宗朱祁镇      年号正统,在位时间1。   朱祁镇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9岁登基,是明朝第一位幼年天子。在太监王振的蛊惑下,他御驾亲政,攻打蒙古瓦刺部。在“土木堡”一战中,明军大败,朱祁镇为瓦刺部所俘,成了蒙古人的阶下囚。有历史学家认为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盛而衰的分水岭。   英宗被俘期间,明朝为了不受挟制,新立皇帝,即景泰帝。后来明朝使者杨善变卖家产从瓦刺部换回了英宗。一时之间,明朝竟出现了两位皇帝。   景泰帝把英宗囚禁于南宫中。英宗在惊恐与饥饿中度过了7年的软禁生活。在景泰帝病重之时,发生了“夺门之变”,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释放了英宗,并把他推上龙椅。在众多变故之后,英宗又重新做了皇帝,不久后景泰帝病亡。   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此事成为英宗的又一大污点。38岁时,英宗去世,走完了他复杂多变大起大落的一生。在遗诏中,英宗下旨停止殉葬,以后明朝的皇帝都不再殉葬。      明武宗朱厚照      年号正德,在位时间。   明武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一位皇帝,很多人认为他荒淫暴戾,是少见的无道昏君。这位皇帝生性顽劣,做事喜欢随心所欲,不受约束,沉湎于玩乐。他是明朝第一位不上早朝的皇帝。   在朱厚照身边有被称为“八虎”的八个宠爱太监。为首的刘谨更是手握大权,到处搜刮钱财,富可敌国。   后期,朱厚照搬离紫禁城而住在豹房。后来,他又到西北游历,并在西北的宣府建造镇国府。在西巡路上,他甚至还封自己为“威武大将军”。朱厚照的一生过着荒淫无度、声色犬马的生活,而荒废了朝政。         明思宗朱由检      年号崇祯,在位时间。   明朝亡国皇帝由检也是一位颇有争议的皇帝。他即位早年,铲除祸国宦官忠贤的举动,曾经鼓舞了群臣和大明子民。但是其后所犯下的众多错误,却无可挽回地招来灭国之灾。   在与后金的战争中,明多次战败,朱由检启用了大将崇焕,一度使局面扭转。但生性多疑的朱由检最后还是中了皇太极的反间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加速了明朝的灭亡。   1644,李自成的起义军政陷北京城,朱由检吊死在煤山。
范文五:第三章 英年早逝的睿智之君——汉昭帝刘弗陵
汉昭帝 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
八岁即位,在位十三年。
1.以幼子立为太子,因立太子而丧母。刘弗陵为赵婕妤所生,武帝立佛陵为太子前对赵婕妤说:汝不得活。
2. 聪明善断,君臣不疑,国家稳定。
3.以休息养生为主,武帝后期“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现象得以扭转。
一、 杀母立子——赵钩弋的悲剧
赵钩弋是集美丽、神秘、传奇和悲惨于一身的美女。作为西汉武帝的后妃,总是母以子贵,儿子被册立为太子,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安全也就有了保证,但赵钩弋是一个例外,她之所以被杀害,是因为准备册立她的儿子当太子。
据说赵钩弋的家乡在河间(河北省河间县),汉武帝在巡狩期间路过河间,有善于星相学的专家说,这里的天空祥云笼罩,一定有奇女子。
于是汉武帝紧急派遣使者按照祥云的位置寻找这位奇女子,真的就找到了。把这个奇女子带到汉武帝面前一看,原来这个容貌极其美丽的女子是个残疾人,两只手都紧握拳头,打不开。汉武帝亲自出手掰这美女的拳头,奇迹出现了,那美女无人能打开的拳头伸开了。既然是仙苑奇葩,残疾又不治而愈,汉武帝自然是神魂颠倒,不假思索就把她带回长安,再一考察她的出身和家庭成分,她父亲犯过罪,受到“宫刑”的处分,当过“中黄门”,死在长安,葬在雍门。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赵钩弋的名字,只说她姓赵,这位赵女因为有双手握拳的“特异功能”,也被人戏称为“拳夫人”,称呼她为赵钩弋是因为汉武帝册封她为“钩弋夫人”。
不管历史上汉武帝是如何把赵钩弋纳到皇宫中来的,汉武帝对她如获至宝是真的,她进宫后大大受宠。刘彻很快就越级提拔她为婕妤,又成了位列皇后卫子夫之下的第二把手。又为她特地在长安城建筑专门的宫室,名“钩弋宫”,并改称“拳夫人”为“钩弋夫人”。老夫少妻,自然赵钩弋成了汉武帝的宝贝。
这故事是史书中当真事儿正儿八经写的。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很可能是个骗局。也许是风水大师胡说八道,根本没什么奇异女人;也许是寻人者偷懒耍滑,没有认真去找。随便找到赵家,让赵女把手握成拳头,算作异女带回去交差。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样的“异相”比握个拳头更容易装。
此时的刘彻应该已经年近六旬,老眼昏花,头脑迟钝,很容易让底下人欺骗。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为刘彻生下一子,取名刘弗陵,时年刘彻年已六十有三。令人生疑的是,据说刘弗陵是在娘肚子里呆了十四个月才出世的,因此他的身世就更可疑。 刘彻坚定不移认为刘弗陵是自己的亲儿子。在闻知钩弋夫人是怀孕十四个才生产后,他没心思考量一下科学依据,反而大喜道:“我听说先贤帝尧就是十四个月出生的,我的小弗陵跟他有一拼啦!”于是,他下令将刘弗陵出生的地方改名为“尧母门”。这钩弋夫人的贡献,已经敢比生了明君的尧母了。
以刘彻的这把年纪,按正常的规律,都是可以抱重孙子的了。如今却老来得子,当然是宠爱有加。”
转眼间,刘弗陵已经四岁了,那一年发生了江充事件,也就是“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遭人陷害,都被逼自杀。太子的宝座悬空,成为汉武帝儿子们争夺的目标。汉武帝的儿子不算少,但一个姓王的夫人生的齐王和他宠妾李夫人生的昌邑王都死得早;而另外一个儿子燕王刘旦听说太子位子空缺,忙不迭上书愿意回首都来保护父亲,其实是来抢位子,惹得刘彻大怒,把送信的人都宰了。刘彻还有一个儿子广陵王刘胥,可刘彻也不满意。经过他自己的一番折腾,能够继承这大汉江山的,现在只剩下赵钩弋生的刘弗陵了。几乎就是当年吕后死后,“拥刘派”大臣选择君主的翻版,几乎就没什么挑选的余地。
刘弗陵长到五、六岁时,便显得很高大健硕,而且非常的懂事,刘彻经常向人夸赞 “类我”,意思是说长得跟老爹一模一样。
其实我们想一下,六十岁生的孩子,显然不是优生,基因摆在那里,身体和智力不会好到哪去。联系到刘弗陵在二十岁就早早病死,想来他儿时的健康也不会太好。
当时刘彻担心刘弗陵年龄太小,恐怕控制不住局面。于是,他找来画工,在他居住的甘泉宫墙上,画满了周朝时周公姬旦倾力辅佐幼主周成王的故事。大臣们见了,马上明白这是主子想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了。
儿子受宠,做母亲的肯定是欣喜若狂。但钩弋夫人没想到,刘彻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她!赵钩弋太年轻,而且花容月貌,他一旦死后,这位“钩弋夫人”就合法地当上皇太后,掌握最高权力,若给他几顶绿帽子戴,那时谁也管不了。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眼下太子还小,不能治理国家,国家大权势必落到皇太后之手,吕雉第二就将再现。
刘彻晚年尽管干了很多糊涂事,但有一点非常清醒,就是不让钩弋夫人培养自己的势力。像钩弋夫人这样的宠妃,按照以往的惯例,其家族人都会鸡犬升天的,从卫子夫到李夫人,莫不如此。但是,刘彻却没给钩弋夫人的娘家人任何官职,以防止在他百年之后,外戚势力坐大,挟持幼主,导致大权旁落。甚至,为了大汉江山的长远利益,他只能处心积虑地把钩弋夫人都得干掉。
公元前八八年,心怀杀机的七十高龄的汉武帝,带着天真烂漫的的娇妻赵钩弋前往甘泉宫避暑。有一天,他突然抓住了赵钩弋一个很小的过失,给了她严厉的处罚。那是什么过失?史书上没有记载,《汉书》上只记录了八个字:“从幸甘泉,有过见谴”。赵钩弋“见谴”后被监禁起来,《汉书》上说她被监禁后“忧死”。一个正当花季的少妇,即使所受的打击再大,也不会很快“忧死”,赵钩弋的死是个谜团。她是怎么死的姑且不研究,可悲的是,她到临死都不明白她的小小“过失”,怎么会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罚。现代人看起来是很清楚了,她的死因归结为:她太娇美,太年轻,她生的儿子将被立为皇太子,而他的老公快死了对她却不放心。
在刘彻所有宠妾中,赵钩弋的命运可能是最惨的,完全是为了儿子而牺牲了自己。如果以她十六、七岁进宫,十八、九岁生子来算,她这时也就二十六、七岁。
刘彻逼死钩弋夫人也是无奈之举,心存愧疚。为排解思念,他在甘泉宫里建造了一个通灵台,经常有一支青鸟在台上飞来飞去,直到汉宣帝年间才不见。
逼死钩弋夫人的转年,即公元前87年,刘彻病重,他正是册立年仅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同时托孤给他所信任的名臣霍光。在刘弗陵当上太子的次日,一代伟人汉武大帝去世,终年七十岁。刘弗陵继位,史称汉昭帝。
二 少主聪敏善断,君臣不疑
刘弗陵,武帝在弥留之际被立为太子。在此之前,武帝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将刘弗陵的生母赵钩弋赐死。武帝病死后,霍光等人于同月奉刘弗陵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始元”。
汉昭帝追封苦命的母亲为武帝皇后、昭帝皇太后,发兵二万为她兴建“云阳陵”,迁三千户守陵。迁葬之日异香十里,打开棺材看时,里面没有尸身,只有一只丝鞋。
当年前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丧生后,武帝想立幼子弗陵,决定物色一个可靠的大臣来辅佐,最后相中了霍光,武帝命人送给他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暗示希望他如周公那样来辅佐幼主。但霍光为人深沉,收到图后没有任何表示。一年后,武帝临死前,霍光流泪问武帝谁来继位。武帝说小儿弗陵,希望你能和周公那样辅佐幼主,履行自己的职责。面对如此重责,霍光推荐了金日碑,说自己德才浅薄,。金日碑在边上马上说自己是匈奴降将,不是大汉子民,这不合适。霍光无奈,只得接受。
武帝于是任命他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碑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栗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弗陵。第二天,武帝去世,昭帝继位。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从此成为汉朝第一个手握大权的大臣。
四大臣中除金日碑早死之外,其他两位以后都为自己的私利而霍光不允许的情况下变成了死对头,可惜的是霍光并不知晓。
刘弗陵继位时年仅八岁,遵照武帝遗诏,由霍光辅政,故“政事一决于光”。因霍光大权独揽,与很多大臣结怨。
左将军上官桀、桑弘羊和霍光不和,多次设法陷害霍光。
武帝驾崩时,燕王刘旦怪父亲没把帝位传给他,一直策划夺位。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霍光在长安附近检阅羽林军,并将一名校尉调入自己府中,上官桀乘机造了一封燕王刘日(刘弗陵兄)的信,派人冒充燕王的信使,送将弗陵,说霍光有谋反之心。第二天,霍光进宫朝见刘弗陵,得知这一消息,吓得伏地不起。刘弗陵却说:“你检阅羽林军,调用校尉都是最近的事,长安离北方距离那么远,燕王怎么能这样快就知道,即使能知道,写好信送到长安,也不能这样快,再说,你真的有心谋反,也不用靠调用一个校尉。所以,足证明这信是假的,有人想陷害你大将军。你不必害怕,请起吧。”霍光和众大臣听了,无不佩服刘弗陵年少英明。
时年昭帝才14岁。眼看诡计不成,上官不肯罢休,在殿上继续职责霍的罪状。最后昭帝不耐烦,直言说道霍是父皇挑选的顾命大臣,先父的眼光不会错,更何况这些年办了这么多有利国家的事呢,谁再诬陷,就是挑唆我们君臣关系。从此怀疑上官等人。
不久,上官桀又伙同御史大夫桑弘羊、鄂邑公主等人,勾结燕王刘日密谋杀霍光,废刘弗陵,由刘日即位,霍光侦知这一阴谋后奏告刘弗陵,刘弗陵立即命田千秋发兵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迫使刘旦自杀,避免了一场政变。而这时的刘弗陵年仅十四岁,能够成功处理此事,颇让人称道。后人评价说:“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三 内外政策
始元元年秋七月,赦天下,赐民百户牛、酒。大雨,渭桥绝。
八月,齐孝王孙刘泽谋反,欲杀青州刺史隽不疑,发觉,皆伏诛。迁不疑为京兆尹,赐钱百万。
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
秋八月,诏曰:“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伤,所振贷种、食勿收责,毋令民出令年田租。”
四年秋七月,诏曰:“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往时令民共出马,其止勿出。诸给中都官者,且减之。”
六年秋七月,罢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
元凤二年六月,赦天下。诏曰:“朕闵百姓未赡,前年减漕三百万石。颇省乘舆马及苑马,以补边郡三辅传马。其令郡国毋敛今年马口钱,三辅、太常郡得以叔、粟当赋。”
三年冬,辽东乌桓反,以中朗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击之。
元平元年春二月,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日者省用,罢不急官,减外徭,耕、桑者益众,而百姓未能家给,朕甚愍焉。其减口赋钱。”有司奏请减什三,上许之。
总结:汉昭帝的在位时间不长,英年早逝,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从以上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他重视农业发展,平叛乱,稳定朝廷局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明辨是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为汉朝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武帝时期长期战争,封禅求长生等造成国力严重损耗,农民复旦沉重,国内矛盾激化,昭帝继位后多次下令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并把可有可无的官员统统罢免。
前81年,昭帝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在霍光的主持下,贤良和丞相,御史展开激烈的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会议。双方主要内容有:
1 民间疾苦的原因
贤良文学认为民间疾苦是由国家专营引起,必须废除盐铁,酒,均输等。另一方则认为这些可以增加财政的收入,不可废除。
2 对匈奴的政策
贤主张遣散士兵,用财务,美女,和亲政策,用德政感化匈奴。另一方认为只有战争才能保证国家安全。
3 施政方针和治国思想
贤认为仁政可以无敌天下。另一方则认为法家的律法才能治国。
最后只保留盐铁专卖,当时桑弘羊和霍光在经济政策上就有巨大分歧。(霍光是站在贤方的)这些政策废除后,与民休息的政策更进一步实施,控制了武帝后期遗留下的矛盾,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20年后,汉宣帝的恒宽把这次会议整理成一本书,一本以后历代经济都必须研读的《盐铁论》。
对外方面,改变武帝时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一方面加强北方戍防,多次击败进犯的匈奴、乌桓等,另一方面重新与匈奴和亲,以改善双方的关系。从而使得武帝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停止下来,有助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昭帝时,因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昭帝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都高兴的说就如当年文景之治的时代又来临了。
可惜年轻的昭帝还没来得及尽展其雄才大略,便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病逝于长安,年仅21岁,葬于平陵,尊谥孝昭皇帝。
公元前94年即位,在位13年,终年21岁,童年危机四伏,转运登基坐殿,一举清除权臣,坚定用人不疑,逐步扫除弊政,汉朝已经历经五代了由盛及衰风雨飘摇了,但他意外登基使大汉王朝的兴盛得以再延续下去,而霍光在其中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刘弗陵使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帝国历经五代更替仍处于盛世,只可惜他英年早逝,要不汉王朝的历史会有很大的变化,盛世延续200年应该不成问题。
汉昭帝在位十三年,无子而薨。辅政大臣霍光和张敞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帝生前最宠爱的那位倾城倾国李夫人之孙刘贺。然而这位刘贺人品低劣,做皇帝才二十七天便令两位辅臣难以容忍,从皇座上赶了下来重觅新人选。
这一次,他们选中的是卫子夫的曾孙刘询。他就是汉宣帝。
范文六:第三章 英年早逝的睿智之君——汉昭帝刘弗陵
汉昭帝 刘弗陵(公元前94——前74年)
八岁即位,在位十三年。
1.以幼子立为太子,因立太子而丧母。刘弗陵为赵婕妤所生,武帝立佛陵为太子前对赵婕妤说:汝不得活。
2. 聪明善断,君臣不疑,国家稳定。
3.以休息养生为主,武帝后期“海内虚耗,户口减半”的现象得以扭转。
一、 杀母立子——赵钩弋的悲剧
赵钩弋是集美丽、神秘、传奇和悲惨于一身的美女。作为西汉武帝的后妃,总是母以子贵,儿子被册立为太子,自己的政治地位和安全也就有了保证,但赵钩弋是一个例外,她之所以被杀害,是因为准备册立她的儿子当太子。
据说赵钩弋的家乡在河间(河北省河间县),汉武帝在巡狩期间路过河间,有善于星相学的专家说,这里的天空祥云笼罩,一定有奇女子。
于是汉武帝紧急派遣使者按照祥云的位置寻找这位奇女子,真的就找到了。把这个奇女子带到汉武帝面前一看,原来这个容貌极其美丽的女子是个残疾人,两只手都紧握拳头,打不开。汉武帝亲自出手掰这美女的拳头,奇迹出现了,那美女无人能打开的拳头伸开了。既然是仙苑奇葩,残疾又不治而愈,汉武帝自然是神魂颠倒,不假思索就把她带回长安,再一考察她的出身和家庭成分,她父亲犯过罪,受到“宫刑”的处分,当过“中黄门”,死在长安,葬在雍门。
史书上并没有记载赵钩弋的名字,只说她姓赵,这位赵女因为有双手握拳的“特异功能”,也被人戏称为“拳夫人”,称呼她为赵钩弋是因为汉武帝册封她为“钩弋夫人”。
不管历史上汉武帝是如何把赵钩弋纳到皇宫中来的,汉武帝对她如获至宝是真的,她进宫后大大受宠。刘彻很快就越级提拔她为婕妤,又成了位列皇后卫子夫之下的第二把手。又为她特地在长安城建筑专门的宫室,名“钩弋宫”,并改称“拳夫人”为“钩弋夫人”。老夫少妻,自然赵钩弋成了汉武帝的宝贝。
这故事是史书中当真事儿正儿八经写的。但明白人一眼就能看出,这很可能是个骗局。也许是风水大师胡说八道,根本没什么奇异女人;也许是寻人者偷懒耍滑,没有认真去找。随便找到赵家,让赵女把手握成拳头,算作异女带回去交差。我实在想象不出,还有什么样的“异相”比握个拳头更容易装。
此时的刘彻应该已经年近六旬,老眼昏花,头脑迟钝,很容易让底下人欺骗。
公元前94年,钩弋夫人为刘彻生下一子,取名刘弗陵,时年刘彻年已六十有三。令人生疑的是,据说刘弗陵是在娘肚子里呆了十四个月才出世的,因此他的身世就更可疑。 刘彻坚定不移认为刘弗陵是自己的亲儿子。在闻知钩弋夫人是怀孕十四个才生产后,他没心思考量一下科学依据,反而大喜道:“我听说先贤帝尧就是十四个月出生的,我的小弗陵跟他有一拼啦!”于是,他下令将刘弗陵出生的地方改名为“尧母门”。这钩弋夫人的贡献,已经敢比生了明君的尧母了。
以刘彻的这把年纪,按正常的规律,都是可以抱重孙子的了。如今却老来得子,当然是宠爱有加。”
转眼间,刘弗陵已经四岁了,那一年发生了江充事件,也就是“巫蛊之祸”。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遭人陷害,都被逼自杀。太子的宝座悬空,成为汉武帝儿子们争夺的目标。汉武帝的儿子不算少,但一个姓王的夫人生的齐王和他宠妾李夫人生的昌邑王都死得早;而另外一个儿子燕王刘旦听说太子位子空缺,忙不迭上书愿意回首都来保护父亲,其实是来抢位子,惹得刘彻大怒,把送信的人都宰了。刘彻还有一个儿子广陵王刘胥,可刘彻也不满意。经过他自己的一番折腾,能够继承这大汉江山的,现在只剩下赵钩弋生的刘弗陵了。几乎就是当年吕后死后,“拥刘派”大臣选择君主的翻版,几乎就没什么挑选的余地。
刘弗陵长到五、六岁时,便显得很高大健硕,而且非常的懂事,刘彻经常向人夸赞 “类我”,意思是说长得跟老爹一模一样。
其实我们想一下,六十岁生的孩子,显然不是优生,基因摆在那里,身体和智力不会好到哪去。联系到刘弗陵在二十岁就早早病死,想来他儿时的健康也不会太好。
当时刘彻担心刘弗陵年龄太小,恐怕控制不住局面。于是,他找来画工,在他居住的甘泉宫墙上,画满了周朝时周公姬旦倾力辅佐幼主周成王的故事。大臣们见了,马上明白这是主子想立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了。
儿子受宠,做母亲的肯定是欣喜若狂。但钩弋夫人没想到,刘彻最担心的,其实就是她!赵钩弋太年轻,而且花容月貌,他一旦死后,这位“钩弋夫人”就合法地当上皇太后,掌握最高权力,若给他几顶绿帽子戴,那时谁也管不了。这还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眼下太子还小,不能治理国家,国家大权势必落到皇太后之手,吕雉第二就将再现。
刘彻晚年尽管干了很多糊涂事,但有一点非常清醒,就是不让钩弋夫人培养自己的势力。像钩弋夫人这样的宠妃,按照以往的惯例,其家族人都会鸡犬升天的,从卫子夫到李夫人,莫不如此。但是,刘彻却没给钩弋夫人的娘家人任何官职,以防止在他百年之后,外戚势力坐大,挟持幼主,导致大权旁落。甚至,为了大汉江山的长远利益,他只能处心积虑地把钩弋夫人都得干掉。
公元前八八年,心怀杀机的七十高龄的汉武帝,带着天真烂漫的的娇妻赵钩弋前往甘泉宫避暑。有一天,他突然抓住了赵钩弋一个很小的过失,给了她严厉的处罚。那是什么过失?史书上没有记载,《汉书》上只记录了八个字:“从幸甘泉,有过见谴”。赵钩弋“见谴”后被监禁起来,《汉书》上说她被监禁后“忧死”。一个正当花季的少妇,即使所受的打击再大,也不会很快“忧死”,赵钩弋的死是个谜团。她是怎么死的姑且不研究,可悲的是,她到临死都不明白她的小小“过失”,怎么会受到如此严厉的处罚。现代人看起来是很清楚了,她的死因归结为:她太娇美,太年轻,她生的儿子将被立为皇太子,而他的老公快死了对她却不放心。
在刘彻所有宠妾中,赵钩弋的命运可能是最惨的,完全是为了儿子而牺牲了自己。如果以她十六、七岁进宫,十八、九岁生子来算,她这时也就二十六、七岁。
刘彻逼死钩弋夫人也是无奈之举,心存愧疚。为排解思念,他在甘泉宫里建造了一个通灵台,经常有一支青鸟在台上飞来飞去,直到汉宣帝年间才不见。
逼死钩弋夫人的转年,即公元前87年,刘彻病重,他正是册立年仅八岁的小儿子刘弗陵为太子,同时托孤给他所信任的名臣霍光。在刘弗陵当上太子的次日,一代伟人汉武大帝去世,终年七十岁。刘弗陵继位,史称汉昭帝。
二 少主聪敏善断,君臣不疑
刘弗陵,武帝在弥留之际被立为太子。在此之前,武帝为了防止自己死后主少母壮,吕后之事重演,将刘弗陵的生母赵钩弋赐死。武帝病死后,霍光等人于同月奉刘弗陵继位,第二年改年号为“始元”。
汉昭帝追封苦命的母亲为武帝皇后、昭帝皇太后,发兵二万为她兴建“云阳陵”,迁三千户守陵。迁葬之日异香十里,打开棺材看时,里面没有尸身,只有一只丝鞋。
当年前太子刘据在巫蛊之祸丧生后,武帝想立幼子弗陵,决定物色一个可靠的大臣来辅佐,最后相中了霍光,武帝命人送给他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暗示希望他如周公那样来辅佐幼主。但霍光为人深沉,收到图后没有任何表示。一年后,武帝临死前,霍光流泪问武帝谁来继位。武帝说小儿弗陵,希望你能和周公那样辅佐幼主,履行自己的职责。面对如此重责,霍光推荐了金日碑,说自己德才浅薄,。金日碑在边上马上说自己是匈奴降将,不是大汉子民,这不合适。霍光无奈,只得接受。
武帝于是任命他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碑为车骑将军,太仆上官桀为左将军,搜栗都尉桑弘羊为御史大夫,共同辅佐少主弗陵。第二天,武帝去世,昭帝继位。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从此成为汉朝第一个手握大权的大臣。
四大臣中除金日碑早死之外,其他两位以后都为自己的私利而霍光不允许的情况下变成了死对头,可惜的是霍光并不知晓。
刘弗陵继位时年仅八岁,遵照武帝遗诏,由霍光辅政,故“政事一决于光”。因霍光大权独揽,与很多大臣结怨。
左将军上官桀、桑弘羊和霍光不和,多次设法陷害霍光。
武帝驾崩时,燕王刘旦怪父亲没把帝位传给他,一直策划夺位。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霍光在长安附近检阅羽林军,并将一名校尉调入自己府中,上官桀乘机造了一封燕王刘日(刘弗陵兄)的信,派人冒充燕王的信使,送将弗陵,说霍光有谋反之心。第二天,霍光进宫朝见刘弗陵,得知这一消息,吓得伏地不起。刘弗陵却说:“你检阅羽林军,调用校尉都是最近的事,长安离北方距离那么远,燕王怎么能这样快就知道,即使能知道,写好信送到长安,也不能这样快,再说,你真的有心谋反,也不用靠调用一个校尉。所以,足证明这信是假的,有人想陷害你大将军。你不必害怕,请起吧。”霍光和众大臣听了,无不佩服刘弗陵年少英明。
时年昭帝才14岁。眼看诡计不成,上官不肯罢休,在殿上继续职责霍的罪状。最后昭帝不耐烦,直言说道霍是父皇挑选的顾命大臣,先父的眼光不会错,更何况这些年办了这么多有利国家的事呢,谁再诬陷,就是挑唆我们君臣关系。从此怀疑上官等人。
不久,上官桀又伙同御史大夫桑弘羊、鄂邑公主等人,勾结燕王刘日密谋杀霍光,废刘弗陵,由刘日即位,霍光侦知这一阴谋后奏告刘弗陵,刘弗陵立即命田千秋发兵以谋反罪诛杀桑弘羊、上官桀等,迫使刘旦自杀,避免了一场政变。而这时的刘弗陵年仅十四岁,能够成功处理此事,颇让人称道。后人评价说:“汉昭帝年十四,能察霍光之忠,知燕王上书之诈,诛桑弘羊、上官桀。高祖、文、景俱不如也。”
三 内外政策
始元元年秋七月,赦天下,赐民百户牛、酒。大雨,渭桥绝。
八月,齐孝王孙刘泽谋反,欲杀青州刺史隽不疑,发觉,皆伏诛。迁不疑为京兆尹,赐钱百万。
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
秋八月,诏曰:“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伤,所振贷种、食勿收责,毋令民出令年田租。”
四年秋七月,诏曰:“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往时令民共出马,其止勿出。诸给中都官者,且减之。”
六年秋七月,罢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
元凤二年六月,赦天下。诏曰:“朕闵百姓未赡,前年减漕三百万石。颇省乘舆马及苑马,以补边郡三辅传马。其令郡国毋敛今年马口钱,三辅、太常郡得以叔、粟当赋。”
三年冬,辽东乌桓反,以中朗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击之。
元平元年春二月,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日者省用,罢不急官,减外徭,耕、桑者益众,而百姓未能家给,朕甚愍焉。其减口赋钱。”有司奏请减什三,上许之。
总结:汉昭帝的在位时间不长,英年早逝,但不可否认的是他是一位有作为的君主,从以上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他重视农业发展,平叛乱,稳定朝廷局势,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明辨是非,举贤良、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为汉朝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武帝时期长期战争,封禅求长生等造成国力严重损耗,农民复旦沉重,国内矛盾激化,昭帝继位后多次下令减轻赋税,与民休息,并把可有可无的官员统统罢免。
前81年,昭帝命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贤良文学,询问民间疾苦。在霍光的主持下,贤良和丞相,御史展开激烈的辩论。这就是有名的盐铁会议。双方主要内容有:
1 民间疾苦的原因
贤良文学认为民间疾苦是由国家专营引起,必须废除盐铁,酒,均输等。另一方则认为这些可以增加财政的收入,不可废除。
2 对匈奴的政策
贤主张遣散士兵,用财务,美女,和亲政策,用德政感化匈奴。另一方认为只有战争才能保证国家安全。
3 施政方针和治国思想
贤认为仁政可以无敌天下。另一方则认为法家的律法才能治国。
最后只保留盐铁专卖,当时桑弘羊和霍光在经济政策上就有巨大分歧。(霍光是站在贤方的)这些政策废除后,与民休息的政策更进一步实施,控制了武帝后期遗留下的矛盾,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20年后,汉宣帝的恒宽把这次会议整理成一本书,一本以后历代经济都必须研读的《盐铁论》。
对外方面,改变武帝时对匈奴长期作战的政策,一方面加强北方戍防,多次击败进犯的匈奴、乌桓等,另一方面重新与匈奴和亲,以改善双方的关系。从而使得武帝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停止下来,有助于国内的经济恢复与发展。
昭帝时,因内外措施得当。使得武帝后期遗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汉王朝衰退趋势得以扭转。史称“百姓充实,四夷宾服。”昭帝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百姓都高兴的说就如当年文景之治的时代又来临了。
可惜年轻的昭帝还没来得及尽展其雄才大略,便于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病逝于长安,年仅21岁,葬于平陵,尊谥孝昭皇帝。
公元前94年即位,在位13年,终年21岁,童年危机四伏,转运登基坐殿,一举清除权臣,坚定用人不疑,逐步扫除弊政,汉朝已经历经五代了由盛及衰风雨飘摇了,但他意外登基使大汉王朝的兴盛得以再延续下去,而霍光在其中也起了决定性作用;刘弗陵使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帝国历经五代更替仍处于盛世,只可惜他英年早逝,要不汉王朝的历史会有很大的变化,盛世延续200年应该不成问题。
汉昭帝在位十三年,无子而薨。辅政大臣霍光和张敞首先想到的,是汉武帝生前最宠爱的那位倾城倾国李夫人之孙刘贺。然而这位刘贺人品低劣,做皇帝才二十七天便令两位辅臣难以容忍,从皇座上赶了下来重觅新人选。
这一次,他们选中的是卫子夫的曾孙刘询。他就是汉宣帝。
范文七:痴情皇帝之顺治皇帝
爱美人不爱江山——顺治皇帝
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满族,是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的第九子。崇德三年戊寅正月三十日戌时(晚七点至九点)生,其母为永福宫庄妃,博尔济吉特氏,即孝庄文皇后。属相虎,在位,谥号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陵寝孝陵(河北遵化县清东陵),庙号世祖。
福临是以幼小之年在激烈政治斗争中被拥上帝位的。皇太极于崇德八年(1643)八月初九暴卒,由于未预定储嗣,所以在这一突发事件后,在其第十四弟、掌正白旗的和硕睿亲王多尔衮与其长子、肃亲王豪格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皇位之争。争夺者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精明的多尔衮随机应变,提出动议,以拥立皇太极第九子福临为帝,由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结果获得通过。福临于八月二十六日登上盛京笃恭殿的鹿角宝座即帝位。次年改元顺治。
这位年仅六岁的童子皇帝,虽然尚不谙世事,但在满族特有的尚武精神的熏陶下,却有一种好胜的性格和天然的优越感。崇德七年(1642)年底,皇太极出猎叶赫一带,携他前往,当行猎于噶哈岭时,福临曾“射中一麅”,那时他年仅五岁。在举行登位大典前,他出宫乘辇前往笃恭殿,乳母因其年幼欲登辇陪坐,他拒绝说“此非汝所宜乘”,显示出不可冒犯的帝王尊严。随着年龄的增长,福临愈益感到现状对他的这种尊严实际上受到很大的挑战和侵害。
当时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他的叔叔多尔衮。多尔衮“凡一切政事及批票本章不奉上命,概称诏旨,擅作威福,任意黜陟”,“竟以朝廷自居”。“其所用仪仗、音乐及卫从之人,俱僭拟至尊。盖造府第亦与宫阙无异”,“朝贺之事与皇帝一体”,实际上造成了“关内关外咸知有睿王一人”的局面。
孝献皇后,世称董鄂妃,内大臣鄂硕之女,董鄂妃在顺治十三年(1656年)八月二十五日被册为“贤妃”,仅一月有余,顺治以“敏慧端良、未有出董鄂氏之上者”为理由,晋封她为皇贵妃。这样的升迁速度,历史上十分罕见。十二月初六日,顺治帝还为董鄂妃举行了十分隆重的册妃典礼,并按照册封皇后的大礼颁恩诏大赦天下。在有清一代近300年的历史上,因为册立皇贵妃而大赦天下的,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这一年顺治19岁,董鄂妃18岁。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保存了册立董鄂妃为皇贵妃的《诏书》。按常规,皇帝只有在册立皇后的大礼上,才会颁布诏书公告天下。董鄂妃享受到这种特殊礼遇,表明她得到了顺治不同寻常的宠爱。 1657年,董鄂妃生下皇四子,顺治欣喜若狂,颁诏天下“此乃朕第一子”,对这个孩子的待遇如同嫡出,大有册封太子之意。然而这个孩子生下不到三个月就夭折了,顺治下令追封其为和硕荣亲王,为他修建了高规模园寝。董鄂妃本来就体弱多病,皇四子又百日而殇,这种打击使得她从此一病不起,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十九日,一代
名妃、绝代佳人董鄂妃香消玉殒,病逝于东六宫之一的承乾宫,年仅22岁。据福临说,董鄂妃崩时“言动不乱,端坐呼佛号,嘘气而死。薨后数日,颜貌安整,俨如平时”。
福临因董鄂妃之死,陷入了无法摆脱的困惑之中,心灰意冷到了极点。这时只有佛学理论使他还有所寄托,再萌出家之念。约于九、十月之交,福临决心出家,由茆溪森剃度成了光头天子。十月十五日,茆溪森本师玉林琇奉诏到京,闻其徒已为皇帝剃发,遂大怒,即命众聚柴薪准备烧死茆溪森。玉林琇比茆溪森明智得多,他接近皇帝宣讲佛法,目的是希皇帝以至高无上的权威,发挥护法作用,他决不要皇帝出家而无所依靠。这点他与木陈忞的态度是一致的。因此他劝福临说:“若以世法论,皇上宜永居正位,上以安圣母之心,下以乐万民之业;若以出世法论,皇上宜永作国王帝主,外以护持诸佛正法之轮,内住一切大权菩萨智所住处。”福临听其谏,许蓄发,罢出家之念。茆溪森因以免烧,当月便离京南还。福临虽然不再出家,但精神却再也振作不起来。
福临自亲政伊始,曾雄心勃勃,力图振兴国祚,政治一新,但却力不从心,致使矛盾重重,他已疲惫不堪了。在董鄂妃未薨前,他曾对木陈忞说:“老和尚许朕三十岁来为祝寿,庶或可待。报恩和尚(指玉林琇)来祝四十,朕决候他不得矣。”他已自觉骨瘦如柴,体力不支,难以“挨得长久”到四十岁,顶多勉强可以活到三十。现在董鄂妃崩后,他的精神支柱已轰然坍塌,已觉不久于人世,再也无力支撑这座辉煌的帝国大厦了。大概是他不希望最宠幸的太监在他身后伏法,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二,他安排吴良辅出家为僧。这天他亲临悯忠寺观看吴良辅出家仪式。归来的当晚即染上天花,发起高烧来。他预感病体沉重,势将不支,初六日深夜急召礼部侍郎兼翰林院掌院学士王熙及原内阁学士麻勒吉入养心殿,口授遗诏。王熙、麻勒吉二人退至乾清门下西围屏内,以初七一天的时间撰拟。“凡三次进览,三蒙钦定,日入时始定。”当夜,年仅二十四岁的青年天子便与世长辞了。福临晏驾后,麻勒吉及侍卫贾卜嘉二人“捧诏奏知皇太后,即宣示诸王贝勒贝子公大臣侍卫等”。遗诏立八岁的皇三子玄烨为皇太子,继帝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大臣。遗诏实为罪己诏,共罗列十四条罪过,主要是未能遵守祖制渐染汉俗,重用汉官致使满臣无心任事,几乎完全否定了他自己一生中最有光彩的政绩。至于这是否福临本意,即这十四条是否福临过目批准的已无从知晓。但却留给了后世之疑:遗诏公布前先“奏知皇太后”;遗诏的主要起草者王熙事后对此守口如瓶:“一不以语子弟,世遂莫得而传。”“面奉凭几之言有事关国家大计,与诸大臣再三密议而后决者,公终身不以语人,虽子弟莫得而传也。”因此,人们有理由说“遗诏本出太后(福临生母博尔济吉特氏)授意,实为母责其子之言”。但不论怎么说,福临一死,他便被彻底否定了。
福临崩后,梓宫厝于景山寿皇殿。四月十七日,由再次进京的茆溪行森秉炬,举行火化仪式。茆溪森的偈语云:“释迦涅盘,人天齐悟,先帝火化,更进一步。大众会么?寿皇殿前,官马大路。”火化后宝宫(骨灰罐)安葬于遵化马兰峪,是为孝陵。庙号世祖,谥号章皇帝,后世累有尊谥,至乾隆元年尊谥加为二十二字:体天隆运定统建极英睿钦文显武大德弘功至仁纯孝章皇帝。
范文八:在许多人的印象中,中国古代的皇帝似乎永远是不受法律约束、完全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他们手握生杀予夺之大权,臣民和官吏只能逆来顺受地任其摆布,稍有忤逆便会遭家破人亡之祸。但事实果真如此吗?中国的封建历史真的是“没有真正法律”的绝对专制吗?   皇帝并非说一不二   中国古代的皇帝虽然拥有刑赏大权,但却并非今人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专制主义化身,当其意志和决定涉及律法的时候,就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了。   自秦统一后,“律”作为中国古代王朝统一颁行的法律就出现了。之后各朝虽然在具体流程上有所区别,但一般程序都是王朝建立或新帝即位后,下诏制定或修订法律,参与人员由朝中重臣、地方大员、精通经学及律学的专家学者等组成。这些人对历代颁行的律法体例、条文、实践状况进行分析研究,采其精华,然后广纳朝臣、律学家的建议,最终形成法律,由皇帝下诏颁行天下。可见,中国古代的立法并非是皇帝“出言即法”,而是有着严谨缜密的订立过程,在这些订立的律法中,皇帝要受到“祖宗之法”的制约,制度并没有给他们“为所欲为”的机会。   在法律的践行方面,中国古代的典章制度也并非如时下一些人认为的那样,都是帝王粉饰世道的幌子。依据史实,古代的案件在进入司法程序之前,皇帝的确拥有制度上的“立断权”,可以不顾法律的规定。但这种案件的数量其实是非常有限的,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偶然的,绝大多数案件都是要依法审理的。而案件的审理一旦进入法定程序,即便是皇帝也是难以干涉的。也就是说,法律并没有因为皇帝具有最高的司法权而被任意破毁。   唐代时,唐德宗李适有一次命玉工为其制作玉带。一名玉工在制作时不慎摔坏了玉带上的玉质扣版,为了掩盖罪责,便在市场上买了一块来补缺。但由于皇宫的选料都是价格昂贵的上品,玉工替换的那块劣质玉料一眼就被唐德宗看了出来。责查之下,玉工伏法认罪。盛怒的德宗皇帝不等有司审查完毕,便下令以“欺君”罪名处死所有参与制作玉带的工匠。结果诏令刚到申书省(掌握机要、起草和发布诏令的机关)便被负责的官员理直气壮地拦了下来。最后,审判部门只是以“误伤皇家车马用具服饰罪”判处了那名犯错工匠杖刑六十,其他工人均无罪释放。   其实,不仅唐太宗、明太祖、清康熙、清雍正、清乾隆等明君有过克己守法的事迹,就连以暴虐著称的隋炀帝也是如此。隋炀帝因为荒淫常恐惧被暗杀,于是敕令宫中卫士须臾不得离开职守。但有一次,一名卫士队长私自批准手下卫士外出,隋炀帝得知后,将其送交大理寺(最高审判机关)审判。大理寺少卿(类似今天的最高法院副院长)源师依据律文判以徒刑,而隋炀帝却认为处罚不够,下令处斩。源师劝谏炀帝说:“既然您把案件送到了大理寺,我就要依律办事。”最终,隋炀帝只好“乃止”,服从了法官的裁断。   皇帝也要忍气吞声   事实上,中国古代的皇帝不仅对进入司法程序的案件没有发言权,甚至在涉及其切身利益的一些事情上,也要遵循法令,不得不对执法官吏“忍气吞声”。   西汉的汉文帝有一天出巡至中渭桥(位于西安,始建于秦),忽然有人从桥下跑出,惊了其坐骑,侍卫将此人捉拿,交给廷尉(类似现在的最高法院院长)张释之审查。张释之查明此人并非故意冲撞皇帝的坐骑后,便依据汉律,只按照“犯跸”罪(跸,禁止人通行的条令)罚他4两金(铜)了事。文帝觉得处罚太轻,便非常生气地质问张释之:“幸亏我的坐骑是匹温驯的良马,换做别的马,被惊吓到还不把我摔伤?你怎么能罚点小钱就打发了事呢?”张释之据“令”力争说:“法是天子与天下人约定的共同守则,廷尉是为天下守护法律的人。如果皇帝当时立诛此人,而不是交与廷尉处断,那大家也无话可说。但是案子既然送到了法司廷尉处,我只能依法办事。如果因为您的干涉,而使律法成为一纸空文,那么以后让天下百姓如何相信法律,并以之作为行为准则呢?”文帝听后沉默良久,说:“廷尉说的是。”   可见,从法律的层面上看,中国古代的帝王虽然具有对法律最权威的解释权,是最高的法律解释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法律的见解上,他们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言出法随、为所欲为。特别是当其遇到对法律秉承忠诚之志的司法官员,而皇帝自身又比较开明时,皇帝们的“判决”和解释同样会“失效”。因而从这一角度来看,中国古代的君主多数是“合法的专制君主”,因为他们的统治大都建立在明智和确定不移的法律之上,他们在执行这些法律的同时,自己也会审慎地遵守这些法律。
范文九:特殊的日子,忍不住发个特殊的帖子。
本文把诸如民族主义、历史意义之类的观点都尽量抛开,仅仅是从一个皇帝的个性和能力方面来作对比。同样,既然要对比,首先就要有个可比性,所以PK的双方首先要有足够的共同点。
明太祖-朱元璋 VS 清太祖-努尔哈赤
最大相同点:开国皇帝、军事才能
最大不同点:治国才能
可以负责任的说,明太祖朱元璋是几百年才出一个的超世之杰,一代伟人;努尔哈赤呢,当然也是一代枭雄,但他最突出的表现还是在军事战略和战术上。朱元璋不但能打天下,而且能治天下;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之后,还是只能骑在马上继续打。
明太宗/成祖(永乐)-朱棣 VS 清太宗-皇太极
最大相同点:文治武功
最大不同点:人情味
朱棣的皇位是夺来的,皇太极的汗位也是夺来的,不过这两位在夺得最高统治权之后,都以实际行动向世人宣告:我就是最适合这个位置的人!
永乐大帝拥有天下;皇太极只是雄踞东北,但并不安于现状,而是胸怀大志,勇于进取。二者都有值得大书特书的对外活动和政策,不过朱棣更具象征意义,而皇太极更具现实意义。 朱棣残暴狠毒,皇太极宽厚平和。朱棣对任何政敌都毫不手软,坚决打击;皇太极改变其父的民族政策,公正对待汉人和知识分子。朱棣一怒之下活剐三千宫女,甚至亲自动手杀人;皇太极因为爱妻的死而黯然伤神,过早离开人世,也因此失去了定鼎中原的机会。
明惠宗(建文)-朱允炆 VS 清世祖(顺治)-福临
最大相同点:佛缘、悲剧人生
最大不同点:爱情
关于建文帝的结局,一直是历史谜团,众说纷纭而没有确定答案。不过有一个非常受支持的说法,是在南京沦陷后出家为僧,游历四方,最后终老于北京紫禁城。顺治皇帝的结局也是历史之谜,不管他出家还是死于天花,可以确定的是,顺治皇帝非常崇信佛学,而且还给自己起了个“行痴”的法号。
建文帝的一生是个悲剧,但他没有什么爱情故事;顺治的一生也是个悲剧,而且是个爱情悲剧。
明宣宗(宣德)-朱瞻基 VS 清圣祖(康熙)-玄烨
最大相同点:治国、个人文化素养
最大不同点:在位时间
宣德年间,明朝成就了它的第一个盛世;康熙年间,清廷的江山真正坐稳,社会开始走向繁荣。
明宣宗是书画方面堪称大家,康熙的博学多才也是古今罕有。
明宣宗在位只有仅仅十年,令人叹惜;康熙在位长达六十一年多,在所有皇帝中排名第一。
明世宗(嘉靖)-朱厚熜 VS 清世宗(雍正)-胤禛
最大相同点:雷厉风行的手段、与大臣严重对立
最大不同点:治国方式
上台之后,革除前朝弊政,二者的手段都非常厉害。嘉靖因为“大礼仪”事件和群臣彻底闹翻,最后甚至用武力镇压;雍正强推“摊丁入亩”政策而损害贵族利益,又重用田文镜之流的酷吏,得罪了大批清流,最后把自己弄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
嘉靖二十多年不上朝,但是仍然牢牢把握着最高权柄;雍正的勤政在清朝皇帝中为第一,每天睡眠时间据说只有四个小时。
明武宗(正德)-朱厚照 VS 清高宗(乾隆)-弘历
最大相同点:好大喜功、贪玩、宠信大奸臣、受后人争议大
最大不同点:个人形象
正德好战好斗是出名的,搏虎豹不过瘾,给自己封了个将军的官职,多次跑到边关去,终于有机会亲自打了一场胜仗;乾隆有所谓的“十大武功”,其中在苗人的大小金川战役中扔出去了上千万两银子。
正德玩遍南北,乾隆六下江南。
正德年间出了个刘瑾,乾隆年间出了个和珅。
正德皇帝被史书形容成一个败家子,而乾隆身上甚至还可以戴上“大帝”的帽子。不过最近很流行翻案,如果重新审视一下这两位,甚至可能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来。具体就不多说了,各位感兴趣请查阅相关资料。
明孝宗(弘治)-朱祐樘 VS 清仁宗(嘉庆)-颙琰
最大相同点:人品、大力匡正前朝弊政
最大不同点:治国能力
明孝宗的人品不但为明朝第一,他始终坚持的一夫一妻也是纵观古今而绝无仅有;嘉庆皇帝的人品为清朝皇帝中最好,“仁宗”的庙号名副其实。
面对先帝留下的烂摊子,二位都努力采取各项措施去补救,不过结果却完全不同。明朝有辉煌的弘治中兴,清朝却在嘉庆之后继续衰弱下去。
明神宗(万历)-朱翊钧 VS 清宣宗(道光)-旻宁
最大相同点:成为王朝衰亡的里程碑
最大不同点:智力、对钱财的态度
“明实亡于万历”,这是很多史学家的看法;清道光年间,发生了鸦片战争,中华大地从此开始陷入了屈辱的漩涡。
万历皇帝相当聪明,道光皇帝昏聩无能。
万历拼命聚敛钱财,挥金如土;道光崇尚节俭,生活朴素。万历死后,内库中留下巨额遗产;道光自己不舍得花钱,把两千万白银赔给了英国侵略者。
南明安宗(弘光)-朱由崧 VS 清文宗(咸丰)-奕詝
最大相同点:侥幸得皇位、面对国家危亡醉生梦死
最大不同点:结局
朱由崧借着一次令人意想不到的“政变”坐上了皇位,这是他一生中最突出的政治表现,此后又恢复了满脑肥肠的昏庸状态。奕詝靠欺骗的方式获得了昏君道光的青睐,挤掉了真正精明的奕
范文十:是敕令宫 中卫士须臾不得 离开职守 。但 
有一次 , 一 名 卫 土 队长 私 自批 准 手 下 卫  士外出 , 隋炀 帝 得 知 后 , 将 其送 交 大 理 寺  ( 最 高审判 机关 ) 审判 。大理寺少 卿 ( 类 
似现在 的最 高人 民法 院副 院长 ) 源 师依  据律文 判 以徒 刑 , 而 隋炀帝却 认为 处罚  不够 , 下令 处斩 。源师 劝谏炀帝 说 : “ 既  然您把 案件送 到 了大理寺 , 我就要依 律 
办事 。 ” 最终 , 隋 炀帝 只 好 “ 乃止 ” , 服 从 了  法官 的裁 断 。   皇帝 也 要 忍气 吞声  
事 实上 , 中 国古 代 的皇帝 不仅对 进 
入司法 程序 的案件没 有发 言权 , 甚 至 在  涉 及 其 切 身 利 益 的一 些 事 情 上 , 也 要 遵  循法令 , 不得不对执法官吏“ 忍气彳 苄 声” 。   西 汉 的汉 文 帝 有 一 天  巡 至 中 } 胃桥 
守法的皇帝才是好皇帝 
口李 沫 潼 
在许 多人 的印 象 中 , 中 国古 代 的 皇  帝似 乎永 远是不 受法律 约束 、 完 全 凌 驾 
于法 律之 一  的 , 他 们 手 握 生 杀 予 夺 之 大 
( 位于西安 , 始建于秦 ) , 忽 然 有 人 从 桥 下 
跑出, 惊 了其坐骑 , 侍 卫将此 人捉 拿 , 交 
给廷 尉 ( 类 似 现 在 的 最 高 人 民法 院 院长 )  
张 释 之 审 查 。 张 释 之 查 明此 人 并 非 故 意 
冲撞 皇帝 的坐骑后 , 便依 据汉律 , 只按照 
样, 都是 帝王 粉饰世 道的 幌子 。依 据史  实, 古 代的案件在进入 司法程序 之前 , 皇 
帝 的确 拥 有 制 度 上 的 “ 立断权 ” , 可 以不  顾 法 律 的规 定 。但 这 种 案 件 的 数 量 其 实  是非 常有 限的 , 甚 至 可 以说 是 相 当 偶 然  “ 犯跸” 罪( 跸, 禁 止 人 通 行 的 条令 ) 罚他 4   两金 ( 铜) 了 事 。 文帝 觉 得 处 罚 太 轻 , 便  非 常 生气 地 质 问 张 释 之 : “ 幸 亏 我 的 坐 骑 
权, 臣民和 官吏 只能逆来 顺受 地任其 摆  布, 稍有 忤逆 便会遭 家破 人亡 之祸 。但  事实果 真如 此吗?中阂 的封建历史真 的 
是“ 没有真正法律” 的绝 对 专 制 吗 ?  
皇 帝 并 非说 一 不 二 
是匹温驯的 良马 , 换 作别的马 , 被惊 吓刽 
还 不 把 我 摔 伤 ? 你 怎 么 能 罚 点 小 钱 就 打 
的, 绝大 多数 案件是 要依法 审理 的 。而  案件 的审理 一旦进 入法定 程序 , 即便是 
皇 帝 也 是 难 以 干涉 的 。 也 就 是 说 , 法律  并 没 有 因为 皇帝 具 有 最 高 的 司 法 权 而 被  任 意破 毁 。  
发 了事呢? ” 张释之据“ 令” 力争 说 : “ 法是 
天 子 与 天 下 人 约 定 的 共 同守 则 , 廷 尉 是 
为 天 下 守
护 法 律 的 人 。如 果 皇 帝 当 时  诛此 人 , 而不是交 与廷尉处断 , 那 大 家 也 
中  古 代 的 皇 帝 虽 然 拥 有 刑 赏 大 
权, 但 并非今 人心 目中至 高无 上的专 制  主 义化身 . 当其意 志和决 定涉 及律法 的 
时候 , 就 不 是 他 一 个 人 说 了算 。  
无话 可说。但是案子既然送到 了法司廷  尉处 , 我 只能依法 办事 。如果 因 为您的  干涉 , 而使律法成 为一纸空文 , 那 么以后 
让 天下 百姓如何 相信 法律 , 并 以 之 作 为  行 为 准则 呢 ? ” 文帝 听后 沉 默 良久 , 说:   “ 廷 尉说 的是 。 ”   可见 , 从 法 律 的层 丽 上看 , 中 闻 古 代  的 帝 王 虽 然 具 有 对 法 律 最 权 威 的 解 释  权, 是 最 高 的法 律 解 释 主 体 , 但 这并 不 意  味 着 在 法 律 的见 解 上 , 他 们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可 以言出法 随 、 为 所 欲 为 。 特 别 是 当 
唐代时, 唐德 宗李 适有一 次命 玉T 
为  制作玉带 。一名玉工在制作时不慎 
摔坏 _ 『玉 带 上 的玉 质 扣 版 , 为 了掩 盖 罪  责, 便 在 市 场 上 买 了 一 块 来 补 缺 。 但 由 
白秦 统一后 , “ 律” 作 为 中国古代 王 
朝 统 一 颁 行 的 法 律 就 出 现 了 。之 后 各 朝 
虽然 在具体 流程  有所 区别 , 但 一般 程  序都 是王 朝建立 或新帝 即位后 , 下诏 制 
定或修订法 律 , 参 与人 员 由 朝 中 重 臣 、 地  方 大员 、 精 通 经 学 及 律 学 的 专 家 学 者 等  组 成 。 这 些 人 对 历 代 颁 行 的律 法 体 例 、   条文 、 实践 状况 进 行分 析 研 究 , 采 其 精 
于 皇宫 的选 料都是 价格 昂贵 的上品 , 玉 
丁 替 换 的那 块 劣 质 玉 料 一 眼 就 被 唐 德 宗  看 了 出来 。责 查之 下 , 玉工 伏 法认 罪 。   盛怒 的德宗 皇帝不 等有 司审查 完毕 , 便  下 令 以“ 欺 君” 罪 名 处 死 所 有 参 与 制 作 玉 
带 的工匠 。结果诏 令刚 到 申书省 ( 掌握 
华, 然后 广纳 朝 臣 、 律 学家 的建 议 , 最 终  形成法律 , 由皇帝下诏颁行 天下 。可见 ,   中 国古 代 的 立 法 并 非 是 皇 帝 “ 出 言 即 
法” , 而是 有着 严谨缜 密的订 立过程 , 在  这些订立 的律法中 , 皇帝 要 受 到 “ 祖 宗 之 
机要 、 起草和发布诏令 的机关 ) 便被负责  的官 员理直 气壮地 拦 了下来 。最后 , 审  判部 门只是 以 “ 误 伤皇家 车马用 具服饰  罪” 判处了那名犯错工 匠杖刑六 十 , 其他 
T : 人 均无 罪 释放 。  
其遇 到对 法 律秉 承 忠诚 之 志 的 司法 官 
员, 而皇帝 自身 又比较开明时 , 皇帝 们的 
” 和解释同样会 “ 失效” 。 因 而 从 这 
角度来看 , 中罔古代的君主多数是 “ 合 
法的专制君主” , 因 为他 们 的统 治 大 都 建 
法” 的制约 , 制 度并没 有给他 们 “ 为所 欲 
为” 的机 会 。  
其实 , 不仅唐太宗 、 明太祖 、 清康 熙 、   清雍 正 、 清乾 隆等 明君有 过克 己守法 的  事迹 , 就 连 以暴虐 著称 的隋炀帝 也是 如 
此 。隋炀帝 因为荒 淫常 恐惧 被暗杀 , 于 
立在 明智和确定 不移 的法律 之上 , 他 们  在执行 这些法 律 的同时 , 自己也会 审慎 
地遵 守 这 些 法 律 。 j  Z 6  
在法 律 的践行 方面 , 中 国古 代 的典 
章 制 度 也 并 非 如 时 下 一 些 人 认 为 的 那 
政府 法制2 0 1 4 年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帝的新装课本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