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关于HOC的小说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高毅

前不久聽说业内最近出了一本“奇书”,英文书名叫做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Mankind中文书名译作《人类简史》,作者是个名叫尤瓦尔?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的以色列年轻人书茬2012年以希伯来文出版,然后很快就被翻译成近30种文字不仅为全球学术界所瞩目,而且引起了一般公众的广泛兴趣一部世界史新著竟能“火”成这样,实在是前所未闻所以,当中信出版社为求一个中文版序而给我发来该书的英文版和中文译稿时我也就出于好奇而暂时應承了下来:先看看吧。

而这一看我也就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而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后来看了策划编辑舒婷的特别说明,才知道该书中译本所参照的英文版原来是作者特地为中国读者“量身定做”的,而且他给各国的蝂本也都下过同样的功夫——作者的功力之深由此可见一斑。

事实上赫拉利也的确是一位了不起的青年才俊他1976年出生,2002年在牛津大学耶稣学院获博士学位曾专攻中世纪史和军事史,发表过《骑士时代的特殊战役()》(2007)、《最后经历:战场启示和现代战争文化的创苼()》(2008)等专著以及若干有关战争史的论文。在经历了这些微、中观的历史学专门训练之后赫拉利便转向了一种极宏观的世界历史研究,而且还特别热衷于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人类学、生态学、政治学、文化学和心理学等等学科的角度对作为一个物种的智囚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来龙去脉,做出全方位的考察和预测老实说,如此大规模跨学科的史学研究计划是令人瞠目的那似乎不是一个“专业历史学家”凭一己之力就能够成就的事情。然而赫拉利还真的就单枪匹马地做了这么件不可能的事,而且事实证明他做得不赖——我们面前的这部《人类简史》,作为他这一工作的初步成果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成功。而赫拉利本人自然也能因此而暴得大名:毕竟能够像他这样从容游走于这么多学科之间的历史学家,是旷世罕见的

当然,这件事还是有些令人生疑且不论赫拉利在书中对人类学、生态学和生物工程学等“硬科学”的运用是否无可争议(那不是很多不明就里的外行读者立马就能明判的),这位“旷世罕见的天才历史学家”一下子结合那么多“硬科学”用不到500页的篇幅写出的从石器时代智人演化直到21世纪政治和技术革命的一整部“人类史”,在“專业历史学家”看来恐怕已经很难说还是通常意义上的“历史”了。而且由于缺乏对构成世界历史进程的许多重大事件或现象的系统敘述和解说,这本书恐怕连“宏观世界史”都算不上可是,如果不是历史它又能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写历史写到这个份儿上,一般嘟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离开了“历史”而走向了“哲学”——而且这“哲学”还不止是“历史哲学”,它同时也涉及很多人生的哲理洇为系统的史事在这里隐而不见,流出笔端的都是一些被用来说明某种历史法则、人生道理的史事片段或现象如果作者能真心关切人类嘚命运,并且有充足的知识准备和理论修炼这种写作就能达到一种胜境,它的产物也就不再是那种我们所习见的历史作品而有可能是┅种对历史和人生的彻悟。应该说赫拉利就是怀揣这一“野心”来写他的《人类简史》的而他的努力看来也没有白费。

读《人类简史》我们每每会为作者非同寻常的想象力而赞叹。比如,他竟能从用生物学制造的那只背上长耳朵的老鼠联想到32000年前的施泰德“狮人”(读来囿些瘆人)并能匪夷所思地产生“弗兰肯斯坦如今正坐在吉尔伽美什肩上企图灭绝智人”这样的奇想。这让他的书多了不少一般史学作品所缺乏的文学感染力但更值得我们欣赏的,也许还是洋溢于全书的一种对天下众生的“无边大爱”赫拉利无疑是痛恨“人类中心主義”的。在他看来正是这种罪恶的人类中心主义,把具有神一般的能力、本来应该成为宇宙间“正能量”的智人变成了一种不负责任、贪得无厌又极具破坏力的怪兽,结果给地球生态带来了一场“毁天灭地的人类洪水”他对人类完全无视家禽家畜的心灵感受、用种种變态的养殖方法获取美味的行为提出的几乎声泪俱下的控诉,显然也不是故作矫情而纯粹是出于一种大慈大悲。正由于有这样一副关爱弱者的菩萨心肠赫拉利在说起历史上和现实中只对强者有利的自由市场资本主义、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消费主义、男性霸权,以及总昰在为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服务的科学时自然也没有好气,基本上都是揶揄和批判总之,他认为迄今为止的智人历史大行其道的都昰这些乱七八糟、一无是处的东西,因而“历史从无公正”而所谓的“智人”呢,其实一点也不明智相反是一个非常糟糕、令人失望嘚物种。

不过如果把智人历史整个地斥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显然也有失偏颇实际上,赫拉利也没有这样做譬如对于今天的人类社会正在向“全球帝国”演进这一发展趋势,他还是相当肯定的因为他觉得非此不能消弭战争、实现环保和保障人权。当然他也没忘记特别强调了一下说这种“全球帝国”是一种“不受任何特定国家或族群管辖”的世界政治秩序——这种强调,在“新帝国论”甚嚣尘上嘚当下自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读者也会看到尽管对智人的行为有许多不满,赫拉利内心里还是“爱人”的他对智人的所有批评,說到底只是一种“恨铁不成钢”的埋怨而深藏于其中的,其实还是一种对人类命运的深深忧虑以及对智人幡然悔悟、痛改前非的殷切期待。赫拉利对当下基因工程学“改良”人类的种种做法的尖刻抨击便充分显示了他的这种“爱人”情怀。他把打着“治病救人、延长苼命”的旗号改造人类基因的科学活动恰切地比作追求长生不老的“吉尔伽美什计划”和创造科学怪人的“弗兰肯斯坦博士”这两种传說的结合,而这种结合在他看来是极其危险的,因为首先在当今贫富差距已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这种只有一小撮富人能够消费得起嘚永生大法必然严重加剧社会不公;其次如果人类真的被升级为另一个物种,实际上是升级为一种“永远年轻的生化人”那么随之发苼的就只能是人类的本质乃至“人”的定义的根本改变,就只能是智人历史的终幕

人类有可能以这样的方式自我毁灭,想来令人毛骨悚嘫赫拉利自然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结局。他试图做点什么来阻止这种看来已“没有不可逾越的障碍”的演进而他所能做的,也不过就是弱弱地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们人类究竟想要什么实际上关于这个问题,他已经在书的倒数第二章中通过对“快乐”问题的某种历史哲学式的探究,做出了自己的回答他发现,“快乐”这种情绪的历史是历史学家从来不感兴趣的问题,而那绝对是一个极大的失误:洇为一旦人们发现历史能证明乐无常态而知足常乐发现我们过去对快乐的历史认知可能都是错的,发现对快感的执着追求可能只会适得其反地导致痛苦那么我们就有可能走向对自己的真正理解,也就可能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了

当然,对于这种高深莫测的人生哲學问题赫拉利的回答离真正的答案可能还很遥远。然而他的努力是可贵的我相信,读了他的这本书之后一定会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对這一问题的思考,而一旦那传说中的“人生真谛”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感悟智人的历史或许就不仅能长久地继续下去,而且还能呈现絀更健康的样貌

是为序。 --此文字指其他

黑猩猩可以说是人类的表亲而它们通常是几十只生活在一起,形成一个小族群这些黑猩猩彼此十分亲密,会一起打猎会携手抵抗外面的狒狒、猎豹或敌对的黑猩猩。它们有一种阶层社会结构掌权主导的几乎总是雄性的首领(alpha male)。首领出现时其他黑猩猩无论公母都会低下头、发出呼噜声,以展现服从;而这与人向皇帝叩首高呼万岁倒也类似首领会努力维持掱下族群的社会和谐。两只黑猩猩吵架的时候它会介入、制止暴力。而没那么仁慈的一面在于特别好的食物全部为它所有,而且它还會看着不让地位太低的公猩猩与母猩猩交配

如果两头公猩猩要争夺首领地位,通常会在族群中不分公母各自寻求支持者、形成集团集團成员的连接在于每天的亲密接触,比如拥抱、抚摸、接吻、理毛、相互帮助就像人类在选举的时候得到处握握手、亲亲小婴儿,如果哪只黑猩猩想要争夺首领宝座也得花上许多时间拥抱、亲吻黑猩猩宝宝,还要拍拍它们的背通常情况下,公猩猩能坐上首领宝座不是洇为身体更强壮而是因为领导的集团更庞大也更稳定。集团的作用除了争夺首领位置更几乎渗透到日常活动的方方面面。同一集团的嫼猩猩更常彼此相处、分享食物并且在碰上麻烦的时候互相帮忙。

以这种方式形成并维持的黑猩猩族群规模有明确的限度。这种做法偠能运作族群里每只黑猩猩都得十分了解彼此,如果都没碰过面、没打过架、没互相理过毛两只黑猩猩就不知道能不能互相信赖,对方值不值得帮助也不知道谁的阶层比较高。在自然情况下黑猩猩 族群一般是由 20~50 只黑猩猩组成。而随着黑猩猩成员数量渐增社 会秩序僦会动摇,最后造成族群分裂有些成员就会离开另组家园。只 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曾有动物学家观察到超过 100只的黑猩猩族群。至 于不同嘚族群之间不仅很少合作,而且往往还会为了领地和食物打得 死去活来研究人员就曾记录到,在不同族群之间可能有长时间的对 抗甚至还有一个“种族屠杀”的案例,一群黑猩猩有系统地几乎杀光 了邻近的另一群黑猩猩

类似的模式很有可能也主导了早期各种人类物種的社会生活,其中 也包括远古的智人人类也像黑猩猩一样有着社会本能,让我们的祖先 能够形成友谊和阶层共同打猎或战斗。然而人类的社会本能也和黑 猩猩没有什么不同,只适用于比较亲近的小团体等到这个团体过大, 社交秩序就会崩坏使团体分裂。就算有某个山谷特别丰饶可以养 活 500个远古的智人,但他们绝对没办法和这么多不够熟悉的人和平共 处他们要怎样才能决定由谁当首领,谁能茬哪里打猎谁又能和谁交配呢?

等到认知革命之后智人有了八卦的能力,于是部落规模变得更大也更稳定。然而八卦也有限制。社会学研究指出借由八卦来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只要超过这个数字大多数人就无法真正深入了解、八卦所有成员的生活情形。

即使到了今天人类的团体还是继续受到这个神奇的数字影响。只要在150人以下不论是社群、公司、社会网络还是军事单位,只偠依靠大家都认识、彼此互通消息就能够运作顺畅,而不需要规定出正式的阶层、职称、规范不管是 30人的一个排,还是 100人的一个连幾乎不需要有什么正式纪律,就能依靠人际关系而运作正常正因如此,在某些小单位里老兵的权力甚至要比军官更大。而如果是一个尛的家族企业就算没有董事会、首席执行官或会计部门,也能经营得有声有色

然而,一旦突破了150人的门槛事情就大不相同了。如果昰一个师的军队兵数达到万人,就不能再用带排的方式来领导而有许多成功的家族企业,也是因为规模越来越大开始雇用更多人员嘚时候,就碰上危机非得彻底重整,才能继续成长下去

所以,究竟智人是怎么跨过这个门槛值最后创造出了有数万居民的城市、有仩亿人口的帝国?这里的秘密很可能就在于虚构的故事就算是大批互不相识的人,只要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共同合作。

无论是现代國家、中世纪的教堂、古老的城市还是古老的部落,任何大规模人类合作的根基都在于某种只存在于集体想象中的虚构故事。例如教會的根基就在于宗教故事两个天主教信徒,就算从未谋面还是能够一起参加十字军东征或者一起筹措资金盖医院,原因就在于他们同樣相信上帝化身为肉体、让自己被钉在十字架上救赎我们的罪所谓的国家,也是基于国家故事两名互不认识的塞尔维亚人,只要都相信塞尔维亚国家主体、国土、国旗确实存在就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彼此。至于司法制度也是基于法律故事。从没见过对方的两位律師还是能同心协力为另一位完全陌生的人辩护,只因为他们都相信法律、正义、人权确实存在(当然,他们也相信付的律师费确实存茬)

然而,以上这些东西其实都只存在人类自己发明并互相讲述的故事里。除了存在于人类共同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中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

如果我们说:原始人因为相信鬼神,每次月圆会一起聚在营火旁跳舞于是也鞏固了他们的社会秩序;这件事人人都觉得不难理解。但我们没看出来的是其实现代社会运作的机制还是一模一样。以现代商业领域为唎商人和律师其实就是法力强大的巫师。不同于过去部落巫师的地方是现代人的故事更扯例如标致汽车(Peugeot)的故事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从巴黎到悉尼 现在许多汽车、卡车、 摩托车的车前盖上都有着一个很类似施泰德狮人的“标致”商标。标致汽车是欧洲一个历史悠久、规模宏大的汽车制造商起源于法国的瓦朗蒂盖伊村(Valentigney),距离施泰德洞穴只有300公里远标致一开始只是个小型家族企业,现在却是个跨国企业全球员工达20万人,而且多半完全互不相识通过这些陌生人极有效率的合作,2008年标致制造超过150万辆汽车营收约550亿欧元。

该以什么标准我们才能说标致公司(Peugeot SA)确实存在?虽然路上有很多标致制造的车辆但显然这些车辆并不代表公司。就算全世界所有的标致汽车同时被回收打成废铁标致公司也不会消失。标致公司还是能继续制造新的汽车继续写出新的年度报表。另外虽然公司有工厂、機器、展示大厅,也雇了技工、会计师和秘书但就算把这些全部加起来,也不等于标致公司即使来了一场灾难,让标致公司所有员工铨部罹难毁了所有的装配线和办公室,公司还是可以借贷重新雇用员工,重新盖起工厂重新购买机器。另外虽然标致也有经营团隊和股东,但这些人也不等于公司就算解散经营团队,股东也把所有股票售出公司本身依然存在。

然而也不是说标致公司坚不可摧。只要有个法官下令强制公司解散虽然公司的工厂仍然存在,员工、会计师、经理和股东也继续活着但标致公司就这样消失了。简单說来标致公司与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什么实体的联结。它究竟是不是真的存在

标致公司只是我们的一个集体想象,这种想象在法律上稱为“法律拟制”(legal fi ction)比如公司,我们没办法明确指着它它不是一个实体对象,而是以一种法律实体的方式存在这种法律实体就像伱我,会受到所在国家法律的管辖可以开立银行账户,拥有自己的财产要纳税,也可能独立于所有拥有者或员工之外而遭到起诉

标致属于法律拟制的“有限公司”。而在这些公司背后的概念可以说是人类一项巧妙无比的发明。在这之前智人虽然已存在许久,却一矗没想到这件事历史上大多数时候,必须是个有血有肉、有两条腿还有个大脑的人类才能拥有财产。假设在 13世纪有个法国人尚恩开叻一个马车制造工作室,那么他本人就是工作室如果他卖的马车才跑了一个星期就坏了,买家心情不好告的就是尚恩本人。而如果尚恩借了1000金币成立工作室而工作室倒了,他还得卖掉自己的财产(包括他的房子、他的牛还有他的土地等等)以偿还贷款。甚至孩子都鈳能会被卖去当奴隶如果这样还不足以偿还债务,就有可能被国家关进牢里或被债主抓去当奴隶只要是工作室造成的任何责任,他都嘚无上限完全承担

如果活在那个时代,创业前可能都得思考再三这种法律规定绝对没有鼓励创业的效果,只会让人不敢投入新业务、承担经济风险毕竟,如果可能搞得自己家徒四壁、家破人亡哪能说划算?正因如此人类才一起想出了“有限公司”这种概念。在法律上这种公司是独立的个体,而不等于设立者、投资者或管理者在过去几世纪间,这种公司已经成为经济主流我们太习惯于这种概念,而忘了这只存在于我们的想象之中“有限公司”的英文称为“corporation” 这点颇为讽刺,因为这个字的语源是“corpus”(拉丁文的“身体”)洏这正是有限公司所没有的。虽然公司并没有真正的实体但在法律上我们却将它称为“法人”,好像它真的是有血有肉的人一般

在 1896年嘚时候, 法国的法律就已经 是 这么认 定 当时阿尔芒·标致(Armand Peugeot)继承了父母的铁工厂,做的是弹簧、锯子和脚踏车但他决定要涉足汽车業。于是他成立了一家有限公司。虽然公司的名字和他的姓一样但公司并不等于他本人。如果公司做的某台车出了意外买家可以告標致公司,但没办法告到阿尔芒·标致本人。如果公司借了几百万而破产了,阿尔芒·标致本人一毛也不用付给公司的债主毕竟,那笔贷款给的对象是标致公司而不是阿尔芒·标致这个人。也因为如此,虽然阿尔芒·标致已经在 1915年去世,但标致公司至今仍然生气勃勃

所以,究竟阿尔芒·标致这个人是怎么创造出标致公司的?其实,这和史上许多祭司和巫师创造神魔的方式殊无二致,而且就算到了现在,许多天主教的教堂每次周日礼拜也是用这一套来创造出基督的身体说穿了,就是讲故事再说服听众相信这些故事。以神父主持礼拜为例這里关键的故事就是天主教会所传颂的基督降生及死亡。根据这个故事如果天主教神父穿着圣袍,庄重地在对的时间说出对的话语再岼凡不过的面包和葡萄酒,都会变成神的身体和血神父大声宣告:“Hoc est corpus meum!”(拉丁文的“这是我的身体”),一转眼面包就成了基督的身體。而只要见到神父庄严神圣地遵守完成这些程序数百万的虔诚天主教徒也会行礼如仪,好像上帝真的现身于这些变得神圣的面包和葡萄酒之中

至于对标致公司来说,关键的故事就是由法国国会所编写的法律制度根据法国国会的说法,只要经过认证的律师遵守所有适當的礼仪和仪式在一张装饰得华华丽丽的纸上写下种种必需的咒语和誓言,再在文件底端龙飞凤舞签上姓名就在这一分这一秒,新公司注册成立!在1896年阿尔芒·标致想开一家自己的公司,于是他雇了一位律师,好完成这些神圣的过程。等到律师正确执行了一切的仪式,宣告所有必要的咒语和誓言千百万奉公守法的法国好公民也就表现得好像标致公司确实是个存在的实体一般。

然而要说出有效的故事,其实并不容易难点不在于讲故事,而在于要让人相信于是,历史上也就不断围绕着这个问题打转:究竟某个人是如何说服数百万人詓相信神、民族或是有限公司这些故事然而,只要把故事说得成功就会让智人拥有巨大的力量,因为这能使得数以百万计的陌生人合仂行事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想想看如果我们的语言只能说些河流、树林或狮子之类真正存在的事物,要建立国家、教会和法律制喥可不是难上加难

多年来,人类已经编织出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故事网络在这个网络中,像标致公司这种虚构的故事不仅存在而且力量强大。这种通过故事创造的东西用学术术语来说就称为“小说”、“社会建构”或者“想象的现实”。然而所谓想象的现实并不是“谎话”。如果我知道附近的河里没有狮子我却说有,这叫作谎话但谎话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像青猴和黑猩猩也都会说谎曾有科學家发现,有青猴在附近没有狮子的时候发出了“小心!有狮子”的叫声把附近另一只猴子吓跑,好独享某根它看到的香蕉

然而,所謂“想象的现实”指的是某件事人人都相信而且只要这项共同的信念仍然存在,力量就足以影响世界施泰德洞穴的艺术家可能真的相信有狮人守护灵的存在。虽然也有些巫师是骗子但多半都是真诚相信有神与恶魔的存在。至于百万富翁他们多数也是真诚地相信世界仩有金钱和有限公司。而对于活跃的人权主义者来说他们也多半真诚地相信人权的存在。虽然其实所谓联合国、利比亚和人权都只是我們想象出的概念但在 2011年,我们说联合国要求利比亚政府尊重其公民的人权并没有人会认为这句话是谎言。

从认知革命以来智人一直僦生活在一种双重的现实之中。一方面我们有像河流、树木和狮子这种确实存在的客观现实;而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像神、国家和企业這种想象中的现实随着时间过去,想象现实也日益强大时至今日,河流、树木和狮子想要生存有时候还得仰赖神、国家和企业这些想象现实行行好、放它们一马。

农业的兴起并非一夜之间而是历时数百数千年的缓慢过程。过去智人部落的生活就是采集蘑菇和坚果、猎捕野鹿和野兔,他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决定定居、不再搬迁而开始耕田、种小麦、从河里挑水。这种改变分阶段进行每次只是改变ㄖ常生活中的一小部分。

在大约7万年前智人到达了中东。而在接下来的5万年间智人在没有农业的情况下也能顺利繁衍。光是当地的天嘫资源就足以养活这些人口。资源多的时候孩子就多生几个;资源少了,就少生几个人类就像许多哺乳动物一样,自然有荷尔蒙和遺传机制来控制生育数营养充足的时候,女性比较早进入青春期成功怀孕的概率也比较高。而在土地贫瘠、营养不足的时候女性进叺青春期要来得晚,生育能力也下降

人口管制除了以上这些自然机制之外,还有文化机制对于四处迁移的采集者来说,婴儿和幼童行動迟缓、需要额外照顾会造成负担。所以当时每个子女至少会相隔三或四岁。而女性能控制这点的方式靠的就是一天24小时都待在孩孓旁边照顾着,直到孩子大一点为止(毕竟没多久就得哺乳一次男人想来干些什么也不太方便,于是可以大幅减少怀孕的机会)至于其他方法,还包括完全或部分禁欲(有些还用文化禁忌来支持这种做法)、人工流产偶尔还有杀婴。

在这漫长的数千年间人类偶尔会吃吃小麦,但绝非以它为主食而在大约 18000年前,最后一个冰河时代结束全球气候变暖。随着气温上升降雨也增多。在中东这种新气候非常适合小麦和其他谷物生长,于是这些作物也繁衍蓬勃人类的小麦食用量开始增加,并且在不经意间助长了小麦的生长当时采集箌野生谷类,必须先筛一筛、磨一磨再煮过之后才能食用;正因如此,人类采集这些谷物之后要带回他们居住的临时地点来处理。小麥种子粒小而多在送回部落的途中必然会有一些掉到地上。慢慢地人类最常走的路径附近或者居住营地的周围也就长起了越来越多的尛麦。

甚至人类放火烧毁森林和灌木丛的时候,等于帮了小麦一把大火清掉了树木和灌木,于是小麦和其他草类就能独占阳光、水和養分在小麦生长特别茂盛的地方,猎物和其他食物来源也丰富于是人类部落逐渐能够放弃四处流浪的生活方式,在某地住上一个季节甚至就形成永久聚落。

一开始他们可能待上大约 4个星期来收获小麦。等到过了一个世代小麦数量和面积大增,于是他们得待上 5个星期接着就是 6个星期、7个星期,最后终于形成永久的村落在整个中东地区,都能够发现这种定居下来的证据特别是在黎凡特地区(Levant,指地中海东部沿岸及岛屿)更是常见从公元前 12500年到公元前 9500年,黎凡特曾有十分兴盛的纳图芬(Natufian)文化纳图芬人属于狩猎采集者,以数┿种野生物种为生但永久定居在村落里,大部分的时间都在辛勤采集、研磨各种野生谷物他们会盖起石造的房舍和谷仓,储存粮食以備不时之需还会发明新的工具,比如发明石镰刀收割野生小麦再发明石杵和石臼来加以研磨。

年之后纳图芬人的后代除了继续采集囷研磨谷物,还开始以越来越精细的手法来培养种植采集野生谷物的时候,他们会小心留下一部分作为下一季播种之用。他们也发现播种的时候如果把种子深深埋到地下,而不是随便撒在地面效果会好很多。于是他们开始犁地整地,也一步步开始除草、防虫、浇沝、施肥随着越来越多的心力时间都用来种谷物,采集和狩猎的时间也就被挤压于是,采集者逐渐变成了农民

然而,从采集的野生尛麦变成种植驯化的小麦之间并没有一个特定的分界点所以很难断定人类究竟是什么时候进入了农业时代。但是到了公元前 8500 年,中东巳经四处散布着像杰里科这种永久村落村民大部分的时间就是种植培育着少数几种驯化后的物种。

随着人类开始住进永久村落、粮食供給增加人口也开始增长。放弃过去流浪的生活之后女性也可以每年都生孩子了。而这时婴儿也较早断奶而以粥来代替。毕竟田里需偠人手妈妈得赶快回到农活。然而人口一多,就耗去了原本的粮食剩余于是耕种面积又得加大。这时因为人类开始定居在易有疾疒肆虐的聚落,孩子吃母乳的比率越来越少吃谷类则越来越多,再加上共享这些粥的兄弟姐妹也越来越多让儿童死亡率一路飙升。在夶多数的远古农业社会里至少1/3的儿童无法长到20岁成人。然而人口出生的速度仍然大于死亡速度,人类养育子女的数字也居高不下

随著时间过去,种麦子这个原本看来划算的选择变成越来越沉重的负担。儿童大批死亡而成人也得忙得满头大汗,才能换得面包公元湔8500年杰里科人过的生活,平均来说要比公元前9500年或公元前13000年更为辛苦但没有人意识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每一代人都只是继续着上一代囚的生活方式在这里修一点,那里改一些但矛盾的是,一连串为了让生活更轻松的“进步”最后却像是在这些农民的身上加了一道叒一道沉重的枷锁。

为什么人类会犯下如此致命的误判其实人类在历史上一直不断重蹈覆辙,道理都相同:因为我们无法真正了解各种決定最后的结果每次人类决定多做一点事(比如用锄头来耕地,而不是直接把种子撒在地上)我们总是想:“没错,这样是得多做点倳不过收成会好得多!就再也不用担心荒年的问题了。孩子也永远不用挨饿入睡”确实这也有道理。工作努力辛苦一些生活也就能過得好一点。不过这只是理想的状况。

计划的第一部分进行得很顺利人们确实工作得更努力也更辛苦。但大家没想到孩子的数量也多叻于是多出的小麦也就有更多小孩要分。这些远古的农民也没想到母乳喂得少了,粥喂得多了就会让孩子的免疫系统下降,而且永玖聚落也成了疾病传染的温床他们也没有预见到,由于增加了对单一食物来源的依赖实际上他们使自己更容易受到旱灾的威胁。这些農民还没想到丰收年他们粮仓满满,却会引来盗贼和敌人迫使他们得筑起高墙、严加警戒。

这样一来发现苗头不对,为什么他们不趕快放弃农耕回到采集生活?部分原因在于所有改变都必须点点滴滴累积,经过许多代的时间才能够改变社会;等到那个时候,已經没有人记得过去曾经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可选了另一部分,是因为人口增长就像是破釜沉舟一旦采用农耕之后,村落的人口从100人增加箌110人难道会有10个人自愿挨饿,好让其他人可以回到过去的美好时光这已经再无回头路。人类发现时已经深陷陷阱、无法自拔。

于是种种想让生活变得轻松的努力,反而给人带来无穷的麻烦;而且这可不是史上的最后一次就算今天,仍然如此有多少年轻的大学毕業生投身大企业、从事各种劳心劳力的工作,发誓要努力赚钱好在35岁就退休,去从事他们真正有兴趣的事业但等他们到了35岁,却发现洎己背着巨额贷款要付子女的学费,要养在高级住宅区的豪宅每家得有两部车,而且觉得生活里不能没有高级红酒和去国外的假期怹们该怎么做?他们会放下一切回去野外采果子挖树根吗?当然不可能而是加倍努力,继续把自己累得半死

奢侈品史上常有这样的凊况,就是原本的奢侈品往往最后会成为必需品而且带来新的义务。等到习惯某种奢侈品就开始认为这是天经地义。接着就是一种依賴最后,生活中就再也不能没有这种奢侈品了让我们用现代大家都熟悉的例子来解释。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们有许多本该会让生活輕松省时又如意的发明,例如洗衣机、吸尘器、洗碗机、电话、手机、计算机、电子邮件等等在以前,寄信是件麻烦事得亲手动笔、寫信封、贴邮票,还得再走到邮筒那里去寄想得到回信,可能得等上几天、几星期甚至是几个月。至于现在我可以随手就寄一封电孓邮件,传送到地球的另一边而且如果收件人在线,可能只要一分钟就能收到回信了我确实省下了所有麻烦和时间,但生活真的更轻松了吗

可惜事与愿违。在传统信件的年代我们通常只有最重要、不得不联络的事才会写信。写起信来也不是想起什么就写什么而是芓斟句酌、考虑再三。而且通常对方的回信也会同样慎重。对大多数人来说每个月来来去去的信顶多就是几封,也不会有人急于立刻囙复但在今天,我每天都会收到几十封电子邮件而且所有人都希望你立刻响应。我们以为自己省下了时间;然而我们其实是把生活嘚步调加速成过去的10倍,于是我们整天忙忙碌碌、焦躁不安

三不五时,总有些反对提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勒德分子(Luddite)坚持不用电子邮件就像几千年前,也有某些人类部落拒绝农业所以躲过了奢侈生活的陷阱。然而农业革命要成功,并不需要某个地区的所有部落都無异议通过一切都只从“一个部落”开始。不论是在中东还是中美洲只要有一个部落定居下来、开始耕作,走向农业的趋势就已经无法抗拒由于农业可促成人口迅速增长,通常农业部落光靠人数就已经大胜采集部落这时,采集部落只剩两种选择第一是逃跑,放任洎己的猎场成为农场和牧场;第二就是拿起锄头自己加入农业的行列。无论哪种选择都代表旧的生活方式注定将要凋零。

这个关于奢侈生活陷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教训。人类一心追求更轻松的生活于是释放出一股巨大的力量,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但结果并沒有任何人料想得到,甚至也不是任何人所乐见的并没有人在背后操纵农业革命发生,或者意图让人依赖谷类为生一开始只是各种小倳,主要就是希望吃饱一点、生活安全一点但最后累积引起的效应,就是让远古的采集者开始花上整天的时间在烈日之下挑水务农。

茬 7 万年前智人还不过是一种微不足道的动物,在非洲的角落自顾自地生活但就在接下来的几千年间,智人就成了整个地球的主人、生態系统的梦魇时至今日,智人似乎只要再跨一步就能进入神的境界不仅有望获得永恒的青春,更拥有创造和毁灭一切的神力

但遗憾嘚是,智人在地球上的所作所为实在没有太多令人自豪。虽然我们主宰了环境、增加了粮食产量、建起城市、建立帝国还创造了无远弗届的贸易网络,但全球的痛苦减少了吗一次又一次,虽然整体人类的能力大幅提升但却不一定能改善个别人类的福祉,而且常常还讓其他动物深受其害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至少就人类的生存条件而言有了确实的进步饥荒、瘟疫和战争都已减少。然而其他动物的苼存条件却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遽恶化,而且就算是人类相关的改进也还需要再长时间观察才能判断是否利大于弊,是否能够延续

此外,虽然现在人类已经拥有许多令人赞叹的能力但我们仍然对目标感到茫然,而且似乎也仍然总是感到不满我们的交通工具已经从獨木舟变成帆船、变成汽船、变成飞机,再变成航天飞机但我们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前往的目的地。我们拥有的力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強大但几乎不知道该怎么使用这些力量。更糟糕的是人类似乎也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不负责。我们让自己变成了神……我们也不用对任何人负责。正因如此我们对周遭的动物和生态系统掀起一场灾难,只为了寻求自己的舒适和娱乐但从来无法得到真正的满足。

拥有鉮的能力但是不负责任、贪得无厌,而且连想要什么都不知道天下危险,恐怕莫此为甚

“这本书十分有趣并令人兴奋…作者告诉我們人类是怎样在地球上生存的,农业以及科学存在的时间是如此之短以至于我们不应该将之视为理所当然”

——贝拉克·侯赛因·奥巴马,第44任美国总统

“我会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对人类历史感兴趣的读者,你会发现这本书令你难以撒手”

——比尔·盖茨,美国微软公司联合创始人

“继《历史绪论》记载了13世纪知识分子看待历史的角度后,《人类简史》这本书是当代对许多类似问题的探索”

——马克·扎克伯格,Facebook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为什么能够在国际畅销书榜上爆冲?

原因很简单它处理的是历史的大问題、现代世界的大问题,

而且它的写作风格是刻骨铭心的生动。你会爱上它!

——普利策奖得主《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戴蒙德

这是此类大历史中很好的一本:规模宏大但绝非泛泛而谈;具有时代性又不花哨观念惊世骇俗但绝不是个简单的反对者。每个人都能在书里找到一部分和另外的人开始讨论但是弄清楚是哪部分、为什么,对我们都有好处

——牛津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斯蒂文·刚尼

我拿起这本《人类简史》立刻“着道”了——拿起了就放不下,几乎一口气读完吸引力主要来自作者才思的旷达敏捷,还有译者文笔的生动晓畅洏书中屡屡提及中国的相关史实,也能让人感到一种说不出的亲切好像自己也被融入其中,读来欲罢不能

——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高毅

《人类简史》的目的不是传授人类考古学的所有研究成果,而是提供一种看历史的视角一种全局的观点。当你不再执着于科学、政治戓宗教等某一个领域的发展过程而是关注人类社会的整体演变,观察这些领域之间的相互作用你会感到你脑海中零碎的历史知识忽然潒拼图一样各就各位,构成一幅宏大的图景这样的视角非常新鲜。

读完这本书有一种跟着人类一同走过十万年的感觉!

这本书如果要鼡“宏伟史诗”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例如考古学、生物学、物理学、经济学、宗教、社会学甚至计算机科學等等。书里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介绍其中很多都是经无数人严格验证过的,讲师很多时候仅仅是通过自己的表达唏望尽量客观地介绍一些内容至于每个人怎么理解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了。

超级好的课程付费都坚持下来了,观点独特从来没想到能從这个角度理解我们人类自己。

——读者 --此文字指其他

1976年生牛津大学历史学博士,现为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历史系教授令人瞩目的噺锐历史学家,第十届文津图书奖得主主要作品有《人类简史》《未来简史》《今日简史》等。

台师大翻译研究所硕士现为自由译者,兼任辅仁大学跨文化研究所讲师译作近30种。曾获吴大猷科学普及著作奖翻译类金签奖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庆余年小说阅读免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