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刘表新亡,儿子不协中的亡字是直接引申义还是间接引申义

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考察本义与引申义
时间: 6:57:23
古代汉语&&&&上节内容回顾如何探求词的本义——之因形求义 ? 年(甲、金文) 《说文》:“谷孰也,从禾千声。”甲文字形是 从人从禾,象人背着庄稼,表示谷物成熟。本义是谷 物成熟,有收成。 《春秋·宣公十六年》:“大有年。” 《谷梁传·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结合《说文》、《春秋》、《谷梁》的记载,可证“年” 的本义是收成好。 ? 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本节授课内容? 词义的引申 ? 古今词义的变化&&&&词的引申义语言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 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 义叫引申义。 ? 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 如“月”的本义为“月亮”,“一个月时间” 为引申义。 “城”的本义为“城墙”,引申出“城市”义。 “防”的本义为“堤坝”。直接引申义:堵水、 防水。&&&&间接引申:在直接引申的基础上再引申。即所谓的 “展转为他训”。 朝……,而月又未没,是朝也。” 《水经注· 巫山、巫峡》:“有时朝发白帝。”早晨(本义)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日已朝见(直接引申)《战国策· 赵策》:“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廷(间接引申) 柳宗元《论师道书》:“明日造 朝。” 朝代(间接引申)杜甫《诸将》:“汉朝陵墓对南山。”&&&&苏轼《定风波》:“一 蓑烟雨任平生。” 任用 《尚书· 大禹谟》:“任贤勿 贰。” 责任、任务 《孟子· 告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听凭担子《礼记· 王制》:“轻任并,重任分。”rèn任 抱rén《大雅· 生民》:“是任是负。” 《说文》:“任(ren2), 保也。” 担当 《史记》:“是时武安君病,不任 行。”担保 《周礼》:“使州里任之,则宥而赦之。”信任《诗· 邶风· 燕燕》:“仲氏 任只,其心塞渊”&&&&引申义和本义的关系? 直接引申义为近 引申义,同本义 之间一般是一词 多义的关系。 ? 间接引申义为远 引申义,同本义 之间可以是一词 多义的关系,也 可以是同源词的 关系。本是同一语源,后来分化成若 同源词列举:“半”、“班”、 干意义相关而不完全相同的词。 “判”、“别”、“辨”、 这些词的读音和字形往往也随 “片“ 之分化,由于语言的发展,都 半:“物中分也”。 匀可能变得彼此很不相同,意 班:“分瑞玉也”。 义之间联系可能变得难以辨认, 判:“分也”。 自得形体也随之变得彼此毫不 别:“分解也”。 相干。确定同源词,有三个必 辨:“判也”。 要的条件: 音近;义通;有古 片:“判木也”。 代语言资料、训诂资料或字形 都具有“分开”这个意义 为证。&&&&引申义和本义的联系方式相似类比:A 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由酌酒器引申为斗星。 “池”由护城河引申为水池。“英”由花朵引 申为英雄。“陵”由大土山引申为帝王的坟墓。 B 功能作用相似。如“关” 由门闩引申为关卡。 “屏”由屏风引申为屏蔽、遮挡。 C 方式情态相似。如“奋”由鸟展翅引申为举起、 扬起。再如:“集”本指群鸟栖止在树上,引 申为聚集。&&&&相关借代A、甲事物对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 如“齿”由门牙、牙齿引申为年龄。 B、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或 相反。如“树”由树立、栽种义引申为树立、 栽种的对象——树木。“书”由书写义引申为 书写的对象——书籍义。“雨”,由动作行为 的主体引申为动作行为本身“(雨、雪)落” C、借形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兵”由兵器 引申为士兵、战争等。“木”由树木引申为棺 材。“丝竹”引申为乐器。&&&&相因推导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 申为不稳定。“解” 由肢解引申为松懈。 “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旷了,以至“空 了”,因此引申为空虚的意思。&&&&词义引申的方式(1)辐射式引申 并列式引申,也称作“放射型”、“并列式 引申。这种方式,是以本义为中心,并列地引 申出多个意义,即是说,这种方式的多个引申 义都是直接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厚,本义,据《说文》“ 厚,山陵之厚。”可知, 指山陵土地积土多。常用引申义有:①在物体上,指 “厚度大”。“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庖丁 解牛)在赋税、礼物、赏赐等义上,指“重”“深”。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③在为人上,指厚道, 不刻薄。“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上。”④在味道上, 指“醇厚、味道浓”“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 疾形。” ④ (味道)醇厚 ① (物体)厚度大 积土多③(人)厚道②(礼物、赋税)重深&&&&红赤子 赤发 红色空赤手 赤字赤: 大 火虚空炎热纯洁热赤道 赤方纯真赤诚 赤胆&&&&(2)链条式引申 ? 也称直线式、递进式、连锁式、串连式、延展式引申, 就是从本义引申出甲义,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 引出丙义,这样接连引申,一环套一环。 ? 功:本义是工作、事情,如“上入执宫功”(《诗经· 七月》);从工作的结果引申出成绩和功效义,如“故 事半古之人,而功必信之”(《孟子·公孙丑上》); 从成绩大小、成效高低引申出成就、功业、事业,如 “管仲晏子之功,可复许平”(《孟子·公孙丑上》); 再由此引申出功劳,功勋,如“劳苦而功如此”(《史 记·项羽本纪》)。功的这些引申义是一个接一个引申 出来的。 ? ①工作,事情——②成绩,功效——③成就,事业—— ④功劳,功勋&&&&朝:早晨 兵:兵器 表:毛朝外的皮上衣朝见朝拜朝廷朝代士兵军队战争军事外衣直接引申义(近引申义)外表标志间接引申义(远引申义)返回本章目录&&&&(3)综合式引申:词义引申的上述两种基本方式,并不是截然 分开的,许多词义在引申过程中往往是这两种方式的结合。治理其它理发天下太平 道理理:治玉 纹理 抽象的条理通顺通达&&&&词义引申规律1. 从个别到一般裁:裁 衣孔雀东南飞:十四学裁衣。裁剪、删减别的事物文心雕龙:剪截浮词谓之裁 。治:治 水孟子:举舜而敷治焉。治理国家、百姓孟子:治人者食于人。&&&&词义引申规律-2—从具体到抽象道:道 路史记:会天大雨,道不通。道理、公理荀子:天有常道。际:两墙相合处说文:壁会也。边 际李白:唯见长江天际流。间:门的缝隙说文:隙也。中间、时间孟子:七八月之间旱。&&&&词义引申规律-3—从部分到整体市:物品交易的场所木兰诗:东市买骏马。城市、都市刘克庄:年年跃马长安市。宇: 屋 檐诗经:八月在宇 。住处、房屋史记:各安其宇。&&&&词义引申规律-4 —从整体到部分子:婴儿、孩子劝学:干越夷貉之子, 生而同声,长 而异俗。儿 子三国志· 吴主传: 立子亮为太子。金:金 属劝学: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黄 金墨子:请献十金。&&&&词义引申规律5-由实词到虚词? 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例: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屈原《涉江》)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考察本义与引申义,需要注意语音和字形的变化。 语音的变化: 本义与引申义通常是用一个字来表示的,读音也相同。 但也有例外。 引申义改变了读音。比如前面提到的“朝”(chao2)与 “朝”(zhao1)。还有“骑”(qi2)与“骑”(ji4)。“说” (shuō)由陈述、解说引申为劝说、说服。改读 (shuì); 字形的变化 一是代表本义的字形变了。比如“其”“益”。 二是为引申义另外造了字。弟(dì) 由弟弟引申为尊敬、 顺从兄长,改读(tì),后来造了“悌”字。&&&&三、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1、了解词义的所以然 文 题文字、天文、水文 题目 《山海经》:“文首白喙。”《山海经》:“有兽焉,其状如豹,文题白身。”2、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 学习、练习、习惯、熟习 习熟悉 晁错《言守边塞疏》:“习地形,知民心。” 学习 《韩非子》:“莫如修仁义习文学。”习 反复扇动翅膀 《礼记》:“鹰乃学习。”范雎列传》:“习战阵之列。” 练习 《史记· 大略》:“政教习俗,相顺而后 习惯 《荀子· 行。”&&&&具:饭食→ 备办饭食 → 准备、备办 (本义) → 齐备 … → 全部、都 (虚化为副词)&&&&词义引申中的假借从前、本来、刚才(假借义)桃花源记:寻向所志向:北窗七月: 塞向墐户说文: 北出牖也朝向、面向趋向、奔向接近假 如(假借义)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汇的发展1. 旧词的消亡 ? 1)它们随着所表示的历史事物的消亡而消亡。如“辂” (lù),本来指古代车辕上用来挽车的横木,这种车 消亡了,“辂”也就不用了。再如:“跽”(jì),本 来指长跪,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后来这种姿势不在采 用,这个词也就不用了。 ? 2)随着社会观念的改变而消逝(有时会残留在地名、 人名中)。如“祲”(jìn),古人指不祥之气,妖氛。 可以组成休~(“休”,吉祥)、~兆(不祥之兆)。 再如,“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曹操《龟虽寿》) 古人认为“腾蛇”和龙一样能够乘云驾雾。还有:魃/ 旱魃(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魈/山魈(xiāo, 传说中山里的独脚鬼怪)&&&&3)被别的词或短语所替代,也就是说旧词所反 映的事物、观念等仍是后代社会生活中存在的, 但后代改变了说法。如“倡优”现在用“艺人、 演员”来代替。 ? 如:“蚍蜉”。“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再如“老骥伏枥”,骥→骏马/千里马 枥→槽 。 “不刊之论”,刊→改正。现代汉语都只在成 语中作语素使用。&&&&旧词消亡在现代汉语中的表现:1)基本消失。《现代汉语词典》基本不收,或标明 &书&。如上文《尔雅·释兽》中的一些词语。再 如《尔雅·释言》:“靡、罔,无也。”其中, “靡”、“罔”皆标&书&。 2)成为语素与其他语素组成词。如:“友”一般不 单用,而出现在“朋友”、“友谊”等词语中。 “户”一般不单用,而出现在“窗户”、“户口” 等词语中。再如:《尔雅·释诂》:“监、瞻、 临、俯、相,视也。” 在现代汉语中都只作语素。&&&&古今词义的发展1、古今同义词——基本不变 基本上属于基本词汇,如人马牛羊天地,日月风雨霜雪, 东南西北上下左右,大小轻重长短等等。《说文解字》 埃,尘也 皑,霜雪之白也 秕,不成粟 唉,应也 巢,鸟在木上曰巢 尝,口味之也 澄,清也 厨,庖屋也 慈,爱也《新华字典》 灰尘 白(叠):皑皑白雪 子实不饱满 应人声 鸟搭的窝 辨别滋味 水清 厨房,做饭菜的地方 仁爱&&&&古今异义词1.古今意义完全不同。绸,古代是“缠绕”的意思; “该”,古代是“完备”的意思,比如现在的“言 简意赅”,但字形已经变化了。“行李,《左传· 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 共其乏困。” 2. 古今词义同中有异。如:“坐”古指两膝着席或床 榻,臀部压在脚后根上,今指臀着席位上。”。在词义发展的问题上,难处不在同,而在异;不 在完全相异,而在于同中有异。&&&&古今异义表现在如下方面? 词义范围 ? 词义感情色彩 ? 词义程度轻重&&&&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古今词义在范围上的差异,有三种情况: 1、词义扩大: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大就是 “词义扩大”。 菜——古:蔬菜。今:与“饭”相对。 睡——古:瞌睡。今:泛指睡觉。 脸——古:目下颊上。今:面部。 皮——古:带毛的兽皮。今:物体表层。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词义的扩大-江、河后起意义:后起意义:泛指一般的江古义:泛指一般的河古义:长江江汉朝宗于海。《尚书· 禹贡》黄河以河为境。《韩非子· 有度》返回本章目录&&&&词义的扩大-响古义:后起意义:回 声声 音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 江水》&&&&词义的扩大-色古义:后起意义:脸色颜 色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史记· 滑稽列传》&&&&词义的扩大-购夫今樊将军,秦后起意义:王购之金千斤,邑万 户。《史记· 刺客列传》泛指买东西古义: 悬赏征求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史记· 淮阴侯列传》返回本章目录&&&&词义的扩大-脸《韵会》:脸,目下颊上也。上古-中古明镜照新妆,鬓轻双脸长。温庭筠《菩萨蛮》指颧骨 部分笑从双脸生。 晏殊《破阵子》古词 今 义颧骨部分今义:面部脸面脸返回本章目录&&&&词义的扩大-皮今义: 一切动植物 的表层组织古义: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左传· 僖公十四年》兽皮人皮兽皮皮-带毛的 革-去毛的肤返回本章目录&&&&2、词义缩小:一个词的今义范围比古义小就 是“词义缩小”。 宫——古:房屋。今: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瓦——古:陶器。今:盖屋顶的建筑材料。臭——古:气味。今:臭味。丈人——古:老人。今:岳父。&&&&词义的缩小-宫古 义: 室、房屋后起意义:宫 殿父母闻之,清宫除道。《战国策· 秦策》&&&&词义的缩小-金古 义:后起意义:金属黄 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劝学》&&&&词义的缩小-亲戚 古义:亲属,包括后起意义:父母子女亲 属亲戚为戮,不可以莫之报也。《左传· 昭公二十年》&&&&词义的缩小-丈夫上古义:对男子的尊称后起意义:女子的配偶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战国策· 赵策》&&&&词义的缩小- 臭 上古义:各种气味,读xiù 后起意义: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 系辞上》其味甘,其臭香。《礼记· 月令》坏的气味,读chò u如恶恶臭。《礼记· 大学》&&&&词义的缩小-池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左传· 僖公四年》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返回本章目录&&&&词义的缩小-瓦乃生女子… … 载弄之瓦。《 诗经· 斯干》毛传:瓦,纺砖。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楚辞· 卜居》陶器 瓦锅 纺锤 盛酒 器皿今义:有瓦卮(zhi1) 而有当(底)。《韩非子· 外储 说右上》会大雷风, 屋瓦皆飞。《后汉书· 武帝纪》返回本章目录瓦片&&&&3、词义转移:一个词的词义由原来的范围转移到 新的范围中叫做“词义转移”。 暂——古:突然。今:时间短。 汤——古:热水。今:菜汤、米汤。 领——古:脖子。今:领子。 忙——古:心中烦乱。今:工作多。 词义扩大的特点: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 在今义之中。 总结 词义缩小的特点:今义小于古义,今义是古 义的一部分。 词义转移的特点:新义产生之后,旧义就不 存在了,新旧义之间又有 一定的联系。&&&&词义的转移-汤古义:后起意义:热水菜汤、 米汤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孟子· 告子上》&&&&词义的转移-涕古义:后起意义:眼 泪鼻涕臧叔入,哭甚哀,多涕。《左传· 襄公二十三年》&&&&词义的转移-贼、盗贼二人得我。《童区寄传》古义:后起意义:强 盗小偷 偷窃窃人之财,犹 谓之盗。《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古义:小偷 偷窃后起意义:强 盗&&&&词义的转移-牺牲今义:为正义而 舍弃生命;放 弃或损害一 方的利益古义:为祭祀宰杀 的牲畜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 庄公十年》&&&&词义的转移-行李古义:后起意义:出行时携 带的铺盖外交使者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左传· 僖公三十二年》&&&&词义的转移-羹上古义:中古以后:带汁的 肉食肉谓之羹。《尔雅· 释器》羹汤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王建《新嫁娘词》肉有汁曰羹。《太平御览》&&&&词义的转移-庙、寺、观上古义后 起 意 义一般庙宇,奉祀“神” 佛教的寺庙,奉祀“佛” 道教的道观,奉祀“仙”庙 寺宗庙 官署观台观观,guà n,台观,上古指①宗庙或宫廷门外两旁的高建筑物。 ②宫廷中高大华丽的楼台。&&&&词义的转移-怨、恨穆公之怨此三人入 于骨髓。《史记· 秦本纪》古义 今义怨 恨恨 憾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无所恨。《史记· 魏其武安侯列传》古:怨>恨今:怨<恨&&&&词义的转移-举例走:跑→行走 狱:案件→监狱 府:仓库→官府 脚:小腿→足诛:责备→ 杀戮去:离开→前往 访:询问→拜访、察访 百姓:百官→平民返回本章目录&&&&三、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古今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表现在褒贬与轻重两个方面。 1、褒贬不同 古义褒今义贬的: 复辟——古:恢复君位。今: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得力助手。今:坏人的帮凶。古义贬今义褒的:锻炼——古:玩弄法律进行诬陷。今:经过实践使之提 高或变好&&&&古义中性今义贬的:谤——古:批评议论。今:诽谤。古义中性今义褒的:客——古:外地人。今:宾客。&&&&2、轻重不同古义轻今义重的:诛——古:责备。今:诛杀。古义重今义轻的:感激——古:愤激。今:感谢。饿——古:比“饥”重。今:与“饥”同。 病——古:比“疾”重。今:与“疾”同。&&&&感情色彩变化- 爪牙后起意义:古义:得力助手(褒义词)比喻坏人 的帮凶(贬义词)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国语· 越语》将军者,国之爪牙也。《汉书· 李广传》&&&&感情色彩变化-复辟古义:后起意义:帝王恢被推翻的统治者恢复原有的地位复王位(褒义词)或被消灭的制度复活(贬义词)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明史· 英宗传》&&&&感情色彩变化-下流 古义:地位或处境今义:品质卑鄙(贬义词)低下的人(中性词)下流多谤议。《报任安书》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报孙会宗书》&&&&感情色彩变化-谤上古义: 背后议论 或批评别 人的短处(中性词)今义:毁谤(贬义词)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耳者,受下赏。《战国策· 齐策》&&&&感情色彩变化-赂货赂将甚厚。《荀子· 富国》上古:财物; 赠送财物(中性词)后起意义:争割地赂秦。《史记· 陈涉世家》贿赂(贬义词)吏坐受赇枉法。《汉书· 刑法志》上古用 词 赂词义财物;赠送财物赇(qiú)贿赂返回本章目录&&&&词义变化的复杂性-币使者致币。先秦义:《庄子· 让王》礼物币,帛也。《说文解字》汉后起意义:货币黄金以溢名,为 上币。《史记· 平准书》返回本章目录&&&&四、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应注意的问题1、“古”与“今”的历史性 在分析古今词义的异同时,“古”与“今” 是个历史概念。先秦为古,两汉则为今;两汉为 古,则六朝是今。古与今不是一刀分开的。币:(本义)丝织品→(先秦)礼物→(秦汉以 后)货币&&&&2、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古汉语的词以单音词为主,不要误把古汉 语的词按双音词来分析。消息古:消散与增长。贾谊《鸟赋》:“合 散消息,安有常则。” 今:新闻息,生长。“禹乃以息土填洪水。《 淮南子》&&&&古分今合词贪婪 婴儿 糟粕 饥馑《楚辞·离骚》注:”爱财曰贪,爱食曰婪。” 《玉篇》:“男曰儿,女曰婴。” 《释名》:“酒滓曰糟,浮米曰粕。” 《尔雅·释天》:“谷不熟为饥,菜不熟为馑。”《韩非子·五蠹》:“布帛寻常,庸人不释。”寻、常,皆 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一丈六尺为常。喻短或小。 《商君书·更法》:“及至文武,各当时而立法。”&&&&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孟子》 日中则仄,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周易》 ? 妻子,颜色,聪明,地方&&&&古代汉语里的复音词主要是双音词,三音以上词很少见 从构词法角度来看:复合双音词: 并列式 支配式 加缀双音词:加前缀社稷 干戈 偏正式 执事 稽首 主谓式布衣 黔首 御用 夏至有夏 阿姊 加后缀率尔 蔼如&&&&几种特殊的双音词:1、叠音词(重言)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主要用来描摹 声音或性状,是一种单纯词。关关 霍霍《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木兰诗》:“磨刀霍霍向猪羊。”2、联绵词(联绵字、连语)由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含义,不能分开 解释的词。是一种单纯词。&&&&3、偏义词(偏义复词)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达意义另一个音节只起填 补音节作用的词。 《孔雀东南飞》:“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 《史记·刺客列传》:“多人不能无生得失。” ? ? ? ? 大夫不得造车马。 君之病在肌肤,不治益深。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种树曰园种菜曰 圃)&&&&课后练习? 一、什么叫词的本义?如何探求词的本义?请举例说 明。 词的本义是指在文献语言中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 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探求词的意义一要借助词 的书写形式即字形来分析,二要考察词在文献中的用 例。如 “务”,从力敄声,说明其本义应与“力”有 关,再考察文献中“务”的用例,可知其有如下几个 义项:事情、事务、一定、务必、致力等。其中“致 力”这一义项是另几个意义引申的起点,由“致力” 引申指致力做的事情,再由“致力做的事情”引申为 “一定”。所以,“致力”是“务”的本义。&&&&? 二、什么叫词的引申义?它和词的本义有哪几 种联系方式? 由本义(或某个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 申义。它的本义的联系方式有如下几种: 一是相似类比,即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对象 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进行类比。二是相关借 代,即引申义所指称的对象或表达的概念相互 关联,可通过借此代彼的联想方式实现引申。 三是相因推导,即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 条件等逻辑关系,可通过推导实现引申。&&&&? 三、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的本义。 1.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及:从人从又,本义为赶上。此句意为“到了”,是 引申义。 2.子墨子闻之,起于齐,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 行:象交叉路口之形,本义为道路。此句“行”意为 “走”,是引申义。 3.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 诛:从言朱声,本义为用言语指责。此句意为“杀”, 是引申义。 4.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降:从阜,从二止,本义为从山上下来。此句意为 “降生”,是引申义。&&&&? 四、通过查阅有关工具书,解释下列句子中的 “亡”字,指出哪一个是本义,哪些是直接引 申义,哪些是间接引申义。 1.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亡:消亡。间接引申义。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亡:逃跑。本义。 3.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 亡:死亡,间接引申义。 4.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5.亡:丢失。直接引申义。&&&&五、解释下列各词在句中的意义,并说明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 1. 顾 A. 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蹰满志。 顾:回头看,本义。 B. 常思奋不顾身,以徇国家之急。 顾:照管,引申义。 2. 时 A. 受时与治世同,而殃祸与治世异。 时:天时,引申义。 B.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时:季节,本义。 3. 息 A. 去偃王之仁,息子贡之智。 息:停止,引申义。 B. 望长楸而太息兮,涕淫淫其若霰。 息:叹息,引申义。 4. 相 A. 相鼠有皮。 相:仔细看,本义。 B.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相:互相,假借义。亡的引申义和本义是什么?如何判断下列是引申意还是本义?①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天论》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③今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卷六十五)④诸侯之所以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苏洵《六国论》
寄居蟹1129
1.亡:灭亡,不存在2.亡:逃亡,逃走3.亡:死,逝世4.亡:灭亡● 亡--wáng◎ 逃:..◎ 失去:佚.羊补牢.◎ 死:..◎ 灭:.国奴...● 亡--wú◎ 古同“无”,没有.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间接致人死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