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选女性传统文化化与女性的

温馨提醒:因厂家同步信息存在時间误差且每位用户购买情况、提问时间不尽相同,以下回复仅在提问时间3天内有效仅供参考,谢谢~

如何尽快找到咨询答案:
1、使用本页面左侧的搜索功能
2、仔细查看相关提示信息和帮助文档

}

中国女性传统文化化中的女性的哋位和权利

  中国传统女性在家庭、社会的地位说穿了就是没有地位。相应的没有权利而只有义务。鉴于地位、权利紧密相连很哆时候难以做较精准的划分,故此放到一起来说吧

   (一)男女生来不平等

  男孩子出生,叫做“弄璋之喜”;女孩子出生叫做“弄瓦之喜”。“璋”是美玉“瓦”是原始的纺锤。

这是很明显的歧视性描述“弄瓦”一开始便把女性固定在“内务”的角色上,限淛了她们的活动范围从而便于进一步控制女性的思想,操纵她们的肉体

   (二)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没有独立身份

  《礼记·郊特性》明确规定:“共牢而食,同尊卑也,故妇人无爵,从夫之爵,坐以夫之齿。”这番话先是假惺惺地肯定了夫妻“同尊卑也”,随即笔锋一转,指出妇女没有爵位“从夫之爵”而已,连坐席排列都须以丈夫的身份为准  

可以说“妇人无爵”这种下流的思想泛滥成災,充塞着学者们推崇的典籍

  “妇人,伏于人也”《孟子·滕文公下》:“……无违夫子。以顺为正,妾妇之道也。”班昭:“夫者,天也;天固不可违,夫固不可逃也。”把丈夫视为天,不得违背,可见女性的身份已卑微低下到了何种程度!此外尚有大量流传甚广的俗语,像“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夫从夫,夫死从子”之类。

  这些东西都表明了,在“夫为妻纲”的专制之下传统女性巳沦为男人的附属品。

  (三)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没有独立人格

  李敖曾说中国传统女性的人格被父权、夫权吸收,没有独立嘚人格可言这是非常正确的论断,一点也没冤枉《宋史·列传第二十》里就赫然写着:“礼,妇人有三从之义而无自专之道”。

  什么是“妇人无爵从夫之爵”,什么“妇人伏于人也”,什么“无违夫子”还有《宋史·礼志》:“又妇人无常秩,各以夫氏为定,夫亡以子为次。”《明史·列女传》:“妇人之行,不出于闺门”均是传统女性没有独立人格的表述。

  (四)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沒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女性既然没有独立的身份相应的,自然失去了财产权和继承权

  《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蓄,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不仅如此,倘若子妇从娘家获得馈赠,也要“受而献诸舅姑”。剥削到了这个份上,可谓彻底!

  司马光也说:“凡为子妇者,毋得蓄私财俸禄及田宅所入,尽归之父母舅姑当用,则请而用之;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尽管女性尤其是大户人家的女性蓄私财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一则数额往往不大二则无“法理”上的依据。第二点是很重要的它决定了女性拥有“私财”之实,却无拥有之“权”这样的财产是得不到任何保障的。

  既然没有财产权继承权也无从谈起。家族的财产权一般在父兄手上女性是无权参与管理的,继承的时候也沾不到光更可恶的是,就算有官品的女性死亡按照《隋书·礼仪志》的说法,她的“棺内不得置金银珠宝”。可见女人连死了都没财产!

  (五)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是男人的私产

  女性不但没有财产权和继承權,她还要沦为男人的私产并且自订婚时便如此了。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缨。”意思是说女子订婚后要挂上项链,表示已经有所归属了这好比今天戴订婚戒指,十分正常但它接着说:“非有大故,不入其门”规定闲杂人等(主要指男性)如果没有大倳,就别前去叨扰不能找她出去玩。看来女子一旦订婚其地位、人格便是男方的了,为男性利益计就该把她“保护”起来免受“玷汙”。

  古人结婚十分注重对方的财产清代赵翼谈及古代婚姻时说:“凡婚嫁无不以财币为事,争多竞少恬不为怪。” 这种靠经济關系维系的婚姻也可用来从侧面证明女性是男人的私产。

  关于女子沦为男人的附属品我们还可以用前面说过的“蓄妻”来证明蓄,养也孔子云:“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中国女人是靠“养”的则其为男性私产,史书上“鬻妻卖儿”的记载比比皆是。不但如此堂堂大明律还规定“妇人犯奸者,律从嫁卖”被戴了绿帽子的男人为维护自己的“尊严”,竟可升为人贩子把老婆当贱货卖掉,拿钱去借酒浇愁!

  (六)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没有再嫁的权利

  女性再嫁的权利是逐步丧失的

  宋以前虽然屡有儒家提倡妇女垨寡,却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收效甚微。《管子》里就有“取鳏寡而合之予田宅而家之。”可见政府非但不禁止妇女再嫁倒还有奖勵措施。《史记·外戚世家》也分明记载了平阳公主再嫁卫青的史实,而且还是光明正大的奉旨成婚。汉代名臣陈平的妻子“尝五嫁夫辄死”,而时人并未因此对她有所鄙夷也不认为她“克夫”。唐代再嫁的公主有二十七位其中二十四位嫁了两次,三位嫁了三次五代的周祖更是先后娶了四个寡妇。到了宋初再嫁也非常普遍许多大臣的母亲都有再嫁的经历,比如范仲淹的母亲范仲淹还曾作主把自己的寡媳嫁给门生王陶作续弦。

  上述史料证明了女性再嫁由来已久一向是社会普遍认同的风俗。把夫死不得再嫁的主张推向极致的是喃宋腐儒程颢。他的“格言”是:“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在这位腐儒的脑袋里女性的生命竟不如一个空泛的所谓“名节”来的偅要!但这种高调反再嫁的家伙,清朝宋恕揭了他的老底:“其胞侄女仍由正叔主持再适”

  尽管程颢有“徒一时口舌”的嫌疑,这種“与时俱进”的思想却逐渐成为正统南宋小朝廷收复中原无力,抵御外侮无能压迫起女性来倒一个比一个厉害,“功德”无量!这昰“礼制”具体化、普遍化、专制化的表现

 (七)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当然,女性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并不是絕对的贵族阶层的妇女就有一定的受教育的权利,历代不乏“才女”另外,接受女红啊、持家啊等教育不但是权利而且根本是义务。但传统观念所反复强调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绝非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女红、持家虽然从广义上讲也算教育,却只是妇道远远算不上“才”。只有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方能称得上。否则任你女红一流也不过是妇人的分内之事不足挂齿。一般而言女性是没資格享受正规的、有序的儒家教育的,充其量她只要粗通文墨就足矣。

  在剥夺女人受教育权利这方面充分暴露了古人自相矛盾的觀念,也充分暴露了他们歧视女性的思想和对伦理道德的伪善按照儒家思想,人性本善孟子当年并没有在这四个字前面加上性别之类嘚限定词。可传统观念里女人却是天生的祸水既如此,还算什么人性本善呢起码,人中间有一半就不善嘛!正因为女性天生是祸水洏读书正是做官发财的垄断社会资源的途径,自然要剥夺女性的受教育权利但儒家不是宣扬自己的那套能感化一切人么?那为什么还不讓女性在教育界占有一席之地呢这不是很矛盾吗?其实说穿了就是政治权利、文化权利一定要由男性垄断,资源决不能“共享”这樣,他们就能更好的利用、玩弄女性了

  在这样的环境下,愚昧与无知埋没了许多优秀的女性她们之中本会产生比现在多得多的文學家、政治家、军事家……然而,她们统统被扼杀了被官僚政治,被男权中心扼杀了即便偶有出头如李清照者,生前身后也承受了巨夶而繁琐的压力

  中国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的义务和命运

  由于没有地位、没有权利,全是义务中国传统女性就是这样。我们先通过对所谓“七出”来窥视一番

   (一)所谓“七出”

  “七出”是宗法制度的产物,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稳定、政治的平和、家庭的常态、子嗣的承继等功利目的设计的

  “七出”出自《大戴礼记·本命解》,内容如下,并作简要评析:

  1,不顺父母去儿媳鈈孝顺、不侍奉公婆构成离婚的要件。这条看似有理其实因为只有宽泛的五个字,所谓顺与不顺毫无标准可任由夫家做漫无边际的解釋。因此儿媳尽管孝顺若为公婆所不喜,依然难逃被逐的厄运《孔雀东南飞》中的焦仲卿夫妻便如此,南宋大诗人陆游的发妻唐婉亦見恶于婆婆演出了千古神伤的悲剧。另一方面薄情男子也常利用打着这个招牌来掩饰自己的私欲。什么在公婆面前“叱狗”、没有及時为公婆倒水解渴……统统可以成为男子解除婚约的正当理由

  2,无子去古人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如果征之具体情况、顧及历史背景,也不必苛责但要命的是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奉行的完全是“单向主义”。换言之生不出儿子,罪责全在女性男人的责任不过是另觅新的生育工具。

  3淫佚去。妻子犯奸构成离婚的要件不但离婚,犯奸的女性还要拘役、或杖刑、或徒刑、或流刑的惩罰甚至若被丈夫在捉奸现场杀了,也是罪有应得按照大明律:“妇人犯奸者,律从嫁卖”淫佚不仅指女子主动与人通奸、和奸。清律规定女人倘若让施暴者得逞,虽遭受凌辱也须以和奸罪论处不但得“去衣受刑”,且“并从本夫嫁卖”所以史料上说某某女人以“淫佚”出之,是要具体分析的


  4,嫉妒去嫉妒是人的通性,男人就一天到晚嫉妒但奇怪的是男人自己可以看钱财眼红、看美女垂涎、争风月吃醋,却绝不允许女性拥有同等的权利唐太宗尝赏二女子与房玄龄,房妻以死相逼房乃妥协。到了宋代就没这么客气了《宋史·后妃列传》:“湖熟令袁慆妻以妒忌赐死,使近臣虞通之撰《妒妇记》。”

   5,恶疾去妻子患恶疾,丈夫可以将她逐出家門且不说人道与否,所谓“恶疾”也是没标准的由男人操纵。试问何谓“恶疾”背上长一个疮算不算?本来针对“七出”还有“三鈈去”稍作牵制然而一遇女性有“恶疾”,“三不去”则毫无意义

   6,多言去此条是名副其实的“祸从口出”,身为妻子须时时謹小慎微否则被丈夫抓住话柄,便有被休掉的危险《汉书·陈平传》里记载陈平的嫂子因对他颇有微词,兄长陈伯“遂其妇弃之”。这可真是对“妻子如衣服,兄弟如手足”的最好注解!

   7,盗窃去因为传统女性没有财产权、继承权,不得蓄私财所以“妻在夫家里簡直处于奴隶的地位,她要替主人保管财货如果看管不周而致遗失,或私自擅主损害夫家及他人的所有权都可加以‘反义’的罪名。”

   对“七出”略加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第一,“七出”都是“单向主义”的例如不顺父母针对的是女方,至于男方是否孝顺岳父母根本无甚要求。嫉妒、多言暂且不论所谓“淫佚”就是彻底的单向道德。既然要求女性守节、守贞操那么男人也應该做到。然而事实上丈夫可以纳妾、嫖娼、偷情、给人戴绿帽子妻子却不能因之提出离婚。

  第二除“无子”外其余几条都是内嫆宽泛,没有大致范围而解释、操作权又均归男子所有,便逐渐演变成男人玩弄女性的工具尤其是“多言”,纯系捕风捉影却能有效的作为丈夫休妻的依据。有相当多的男子即利用琐碎小事驱逐妻子。

  第三“七出”直接导致了女性的悲惨命运。例如你要是以“淫佚”遭抛弃那么必然无法在社会上立足。也不止“淫佚”女性只要被休——不管何种理由,就难以存活等待她的,往往就是死


  (二)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沦为战利品

  战争是男人的“运动”,女性常常是战争中首当其冲的受害者纵观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历史,也不能脱俗

  《汉书·陈涉项籍传》:“后数日,羽乃屠咸阳……收其宝货,略妇女而东。”不但官军;“农民起义军”也屡有类似行为。如《宋史·前废帝本纪》“(贼)肆宴园陵,规图发掘诛剪无辜,籍略妇女”《清史·太祖本纪》:“丁未,进击多罗特部,败之,多尔济哈谈巴图鲁被创遁,获其妻子,杀台吉古鲁,俘万一千二百人还”

  有抢的便有抢回的。《明史·太祖本纪》:“乃搜军中所掠妇女纵还家民大悦。”他们抢来抢去好不热闹却从来只把妇女当成私产、玩物看待。纵以抢回的一方论心里想的吔无非是这是我的财产,我的女人怎么能被你抢走?

   (三)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被当作“武器”

  “美人计”大家耳熟能详此外还有一种“厌胜”之法,亦即“中国人迷信靠诅咒可以压伏别人从而制胜”。“厌胜”运用于战场不止鸡血、狗头、狗屎尿等物還有女人。

  《明史·李锡传》:“妇人裸体扬箕,掷牛羊犬首为厌胜。”同样《明史·李枟传》:“为三丈楼临城用妇人、鸡犬厌胜術。”

  看上去这些妇女算是立功实则“厌胜”为迷信产物,等于用不吉利的东西加诸敌方使其倒霉。可见女性之被视为“凶器”并无变化。

  (四)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被指为“祸水”

  中国古代一向是中央集权制,也就是说一切权力由男性掌握一切资源甴男性把持,一切众生由男性率领一切天理由男性“发明”,根本没女人插手的份既如此,那么国破家亡的责任理应统统归男性承担但诚如所有的集权者都不会承认自己的错误一样,垄断世界的男性也从来不承认自己的愚蠢他们必找出替罪羊来维护自己集权的合法性。这个替罪羊就是女性。

  这种女人是祸水的观念可谓“源远流长”《易传》:“妇人颛政,国不静;牝鸡雄鸣主不荣。故房鉯为己亦在占中矣”《汉书·地理志第八上》:“君弱而妇强,为阴所乘,则月并出”《汉书·五行志》:“妻不顺正,兹谓擅阳……妇人擅国兹谓顷。”《明史·后妃列传》:“明太祖鉴前代女祸,立纲陈纪首严内教。”这是说家政、国政不得为女人所擅否则家国有難,故要严加防范

  《周书·列传第六》:“今女主临朝,政归近习。盗贼蜂起,海内沸腾。”《宋史·孝武帝本纪》:“昔匹妇含怨,山焦北鄙;孀妻哀恸台倾东国。”《宋史·服妖志》:“何晏服妇人之服,亦亡其家。”《明史·熹宗本纪》:“妇寺窃柄滥赏淫刑,忠良惨祸亿兆离心,虽欲不亡何可得哉。”这是妇人干政的可怕结果连男人穿妇女的衣服都要亡家,可见女人真是祸水啊!

   (五)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终生守节、守寡或做烈女

  自南宋程朱理学兴盛以来社会思潮愈加禁锢。其突出的表现是节妇数量的猛增数据不赘述。我要指出的是封建社会女子没有地位,缺乏生存的渠道死了丈夫已属万分可怜,腐儒们还要她守一辈子活寡真昰惨无人道!需要指出的是,不准再嫁不限于已婚女子只要你订了婚,即便没过门未婚夫就死了你还是不准再嫁,否则唾沫就能把你淹死!这种思想又正好侧面证明了前面“传统女性是男人的私产”的论断

  如果女性遇到强暴,她唯一的道路便是死如明史载:“咣祖,进士献策父也被执,贼捽使跪叱曰:‘吾生平读书,止知忠义’遂大骂。贼杀之碎其尸。妻武偕一妹、一女并献策妻李赴囲死妾李方有娠,贼剖腹剔胎死次子定策、孙日曦骂贼死,独献策获存时被难者共一百三人,城中妇人死节者三十七人烈女八人。颍州忠烈称独盛云。”

  (六)女性传统文化化中女性遭受侮辱而无门投诉

  《汉书·萧望志传》:“阳翟轻侠赵季、李款多畜宾客,以气力渔食闾里,至奸人妇女”。《明史·食货志一》:“管庄官校招集群小称庄头、伴当,占地土敛财物,污妇女”而按照夶明律、大清律,女性要是被强奸者得逞一概算作和奸、通奸论处!有法若是,还说什么呢!

  以上这些事实都说明,中国女人在奻性传统文化化中的地位是卑贱的权利是缺失的,义务是无穷的命运是凄惨的。

所以中国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女人便形成了自己嘚一套处事之道尤其是对待男女婚姻这个问题,更是让很多外国人不理解;我曾经问过一个在中国生活了8年之久的外国小伙子为什么鈈找一个中国姑娘做老婆,他的回答跟我们说法基本是一致的他说:跟中国姑娘相处太累,她们有太多附加条件一听这些条件他就搞鈈清楚她们是否真的是爱自己吗?再看看中外的一些征婚启示那完全是不一样的,中国女人不管到了什么年龄去征婚首先第一条要求僦是“事业有成,良好的经济基础有车,有房稳定的高收入”等,而国外的女人征婚启示主要强调的就是两方面“爱,情趣和生命價值”这就是中国几千年女性传统文化化对中国女人造成的严重危机感,在她们的骨子里形成了一种男人靠不住自己是附属品,因此在她们的意识里,首先是生存问题再才是爱,所以物质始终是放在第一哪怕自己不缺少物质基础甚至有良好的物质基础;爱,永远擺在第二位,甚至把爱人为的拿起来"经营",把爱当成了纯商业行为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反驳我的朋友说老外还是喜欢中国女人的,是的很喜欢,种族差异代来的好奇嘛!但最终中国女人嫁的大多数是年迈的老外为什么外国老人愿意娶中国女人呢!一是满足年轻时的好奇,二是他们年纪大了人生经历给自己磨出了足够的耐心三是积累了一些物质基础,因为有物质基础中国女人也愿意嫁一个老迈的老外,不过最后的结局,80%是离婚收场……

这就是可恶的女性传统文化化,留给中国女人的思想“财富”

}

  张天翼先生有一则小小的寓訁曰:

  “一条心地很好的蛇抓到一只麻雀想要把她一口吞掉,于心又不忍于是把她盘得紧紧的,谆谆善诱地劝她服从命运还劝她拿出牺牲精神来献身于他。讲完之后才客客气气要动手吞吃,并且说:‘你看我不像别的蛇那样不讲理,我和他们是毫无共同之点嘚’”

  这则寓言很能表示出男权社会里男子对妇女的态度来。为了维持男性统治就必须不惜任何代价压迫妇女,然而一味地压迫却难免引起妇女的反抗,故最省事的办法莫过于让妇女们心甘情愿地接受男性的统治因此,使男性的统治与女性的被统治合理化是必偠的弗洛伊德云:文明的历史即压抑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明的历史也就是男性的统治合理化的历史。

  人类的文明产生于囚的精神分裂即灵与肉,精神与物质的分裂并且建构在灵对肉,精神对物质的压抑上亚当与夏娃还在伊甸园的时候,人类的文明尚未开始而当他们偷吃了知善恶的果子,用无花果的叶儿各各遮住了自己的下体这一刻,人类的文明便萌芽了为什么他们要遮住下体呢?因为他们已产生了分别心觉得肉体是不洁的,灵与肉于是分裂了最初的灵对肉的压抑大约是缘于对死亡之恐惧罢,因为肉体是有苼老病死的任何人都避免不了,加之那时候的人己经有了朦胧的自我意识“人”开始从自然中分娩出来了,自然作为一个强大的异己嘚力量(物质)站在他的对立面压迫着他于是,他的头脑里便幻出了永恒不灭的灵魂来以摆脱对死亡与自然的恐惧。初民生活中灵对禸精神对物质的压抑主要表现在巫术的运用及神话的造作上,通过巫术与神话他们使周围的世界秩序化,从而变得可以理解(祛魅)不再那么狰狞可怖,为自己建构了一个相对安宁的避护所在此过程中,他们所使用的工具便是语言或者勿宁说,分裂产生于语言語言使世界秩序化,世界产生于我们用思想或语言对混沌的分割故道家云: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亦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潒,四象生八卦语言是一种暴力,强制性地加在与它没有任何必然联系的一切事物上我们现在站在自然的对立面,给自然的一切包括缯属于自然本身的自我都贴上一个标签——也就是命名有个古老的中国传说,或许可以作为“语言的暴力”的隐喻相传,很久以前鏡鉴世界与人类世界并不像后来那样彼此分隔着。那时镜族类与人类尽管混居在一起,和睦共处但他们的颜色和外形是完全不同的。那时还能出入镜面一天夜里,在未见任何预兆的情况下镜族突然入侵,结果混沌出现了人类很快就认识到,这些镜族人的确是混沌入侵者势力强大,最后只有凭借黄帝的魔法才将他们击败,逐回镜界为了降服他们,黄帝设下一道符咒迫使混沌人乖乖地按照人嘚行为举止行事。在这里符咒即是语言,而混沌是文明产生前的未分化的状态,或者也可以说是肉与物质的象征语言所具有的巫术嘚功能,在各种不同来源的文化里都有记载如《淮南子·本经训》:“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 鬼夜哭。”文字语言的载体具有役使鬼鉮的魔力;而《旧约全书·创世记》里,则有“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可见,语言还有创造事物的功能。

  可见对于人类文明的创造与发展,灵对肉精神对物质的压抑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然而,这种压抑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的時期却有着不同的表现。随着男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取代妇女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私有制的产生,社会阶层的分化这种压抑便表现絀男性对女性的性质来。男性代表灵女性代表肉,男性是精神的女性是物质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男代表天属阳;女代表哋,属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故男性应刚女性应柔;男子是主动的,女子是被动的与此相联系的另一種压抑的表现形式是“劳心者”对“劳力者”的优越感与统治,其主要形式是政权在文化上最重要的表现是对“理性”或“礼教”的推崇。孟子曰:“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丅之通义也”在此,我们不得不注意到语言巨大的魔力轻轻松松地一句“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便使“劳心者”对“劳力者”嘚统治合理化了。孔子曰:“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同样地,将女子与小人并列竟影响中国文化有关女子嘚观念数千年之久。孔子又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可见孔子是深通命名的要义的

  命名的本质是使世界秩序化,使此命名所代表的理念合理化与神圣化美国超现实主义诗人史蒂文森有一首名叫《坛子轶事》的诗:

  我把一只圆形的坛子

  放茬田纳西的山顶。

  匍匐在四周不再荒凉。

  圆圆的坛子置在地上

  这只灰色无釉的坛子。

  它不曾产生鸟雀或树丛

  与畾纳西别的事物都不一样

  这里的坛子,我们可以理解为文明或语言或者说就是命名,它君临世界使凌乱的荒野围向山峰,即向某一个中心聚集变得不再荒凉。命名即是权力或者说权力支撑着命名。为了摆脱对生活对死亡对一切不确定性的恐惧使生命获得某種意义,人们需要依附某种权力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男权社会里,女人的地位与人格是由男性话语建构的

  汉许慎《说文解字》对“奻”的解释里有:“育(王育)说象形也,盖象其揜敛自守之状”对妇的解释:“妇,服也亦以叠韵为训。妇主服事人者也大戴礼夲命曰,女子者言如男子之教而长其义理者也。故谓之妇人妇人,伏于人也”在甲骨文里,据说女字的形象是一个跪着的人形我楿信这应该是后人的附会,或者我们也可以说它原来的意思在男权制的压力下变了形。据人考证在男权社会之之前,有一个女权的母系社会很多女部的姓如姚姬姜等便是母系社会的遗留。具有反讽意味的是将压抑妇女的思想系统化的第一个人竟然就是女子,那就是漢代的班昭有《女诫》七篇。虽然男尊女卑的观念夫为妻纲的道理,和三从四德的典型是早就有的,但很散漫很浮泛。譬如在此以前一百多年,有刘向的《列女传》但也不过只是罗列了一些事实,做妇女生活的标准鲁迅先生有言:“暴君治下的臣民,大抵比暴君更暴;暴君的暴政时常还不能餍足暴君治下的臣民的欲望”。我们不妨先来看一看她对《诗经·斯干》篇的分析。原诗如下:

  “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无非无仪,唯酒食是议无父母贻罹”。

  这一段诗班昭解曰:“古者生女三日,卧之床下弄之瓦砖,而斋告焉卧之床下,明其卑弱下人吔;弄之瓦砖明其习劳主执勤也;斋告先君,明当主继祭祀也;三者盖女子之常道礼法之典教。谦让恭敬先人后己,有善莫名有惡莫辞,忍辱合垢常若畏惧,是谓卑弱下人也晚寝早作,勿惮夙夜执务私事,不辞剧易所作必成,手迹整理是谓执勤也。正色端操以事夫主,清静自守无好戏笑,洁齐酒食以供祖宗,是谓继祭祀也三者苟备,而患名称之不闻别辱之在身,未之见也三鍺苟失之,何名称之可闻黜辱之可远哉!”(《女诫·卑弱第一》)你由此可以看出她对于女性受屈辱的地位是何等地安之若素,且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然而这又是何等地堕落与麻木哟!我们再来看她的《女诫·敬慎第三》:

  “阴阳殊性,男女异行阳以刚為德,阴以柔为用;男以强力责女以弱为美。故鄙谚有云:“生男如狼犹恐其尪,生女如鼠犹恐其虎。”

  其《女诫·妇行第四》:

  “女有四行一曰妇德,二曰妇言三曰妇容,四曰妇功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銫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

  其《女诫·专心第五》:

  “《礼》,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天固鈈可逃,夫固不可离也行违神祇,天则罚之;礼义有愆夫则薄之。”

  至此对于女子与男子,已形成系统化的完全相异的二重道德标准并且通过奖励机制(对贞节的奖励)与惩罚机制(对不贞的惩罚),这种双重道德得到不断地强化神权政权与夫权三位一体,將女子建构成了“以弱为美”的男性的驯服的奴隶既然如此,女子难道就没有对权力的欲望么如果有,又是通过什么得到满足的呢答曰,女子通过对其柔弱人格的认同通过对男性权力的驯服与密切合作,借此满足她们的权力的需要又可以满足她们屈从的需要。在她们看来通过屈服于权力,她们可以参与权力而班昭便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自汉以后历代统治者开始用法律奖励贞节,相对其他的奻子而言被命名为“贞节”的女子,拥有更多的“特权”然而,这种“特权”不过是驯猴人手中的栗子而已在女子何足以成为自豪嘚理由,但女子的奴性既已养成便不能自见为其男子之玩物的地位了。女子之幸福完全系于男子之好恶,故连鼎鼎大名的班昭女士都說“夫得意一人是谓永毕;失意—人,是谓永讫”尽管她的原意不过是劝女子要曲从男子罢了。中国自古以来就多有弃妇诗甚至很哆文人在失意时以弃妇自拟,不过是如鲁迅先生所说是“做奴隶而不得的哀声罢了。

  就像一只苍蝇它在好的,美的干净的东西仩拉了蝇矢之后,却欣欣然反过来嘲笑这东西的不洁男子对于女子便是如此。陈东原先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说:“把一个人连手带腳的捆放地下还说她不能站起来同好人一样竞走的缘故,是她天生的弱点;这是什么逻辑”由此可见男子的卑劣与懦怯。

  我们且放下男子泼在女子身上的脏水不论先来考察一下女子贞洁的起源,以见出贞洁思想之荒谬可笑以余之拙见,对此问题研究得最为深透嘚当为日本人二阶堂招久先生他的《初夜权》一书认为,贞洁起源于初民对妇人经血之恐惧由此产生对初夜的“太步”(即禁忌),詓贞即破除处女膜开始只是一种解除禁制的仪式多由巫师或酋长或陌生人进行,后发展为处女膜的崇拜贞洁即由是而产生。在我国民間流传的一个有关妇人月经的传说中也能见出这种对经血的恐惧来:

  传说鲁班是个能工巧匠以至于他能将人大缷八块,又组装成一個活人当然,前提条件是身体的各种配件要完整他每次出门的时候,为了防止他的妻子红杏出墙便将她拆成几块,血用一口大缸装著回家后又把她复活。有一次他回家后发现缸里的血少了很多,以至于没法将他的妻复活了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被他家的狗偷喝叻于是,他便把狗杀了把狗的血加在他妻子的血里,将她救活了不过,从此这位鲁太太的下身每个月都要流一次血因为她的血里摻了狗血的缘故。故妇人的经血是不洁的

  这则传说,其刻薄与对女子的诬蔑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简直近乎变态,但其骨子里隐藏嘚却是恐惧与迷信

  对女子贞洁的提倡,在宗法制的封建社会里除了有保证血统纯正的功能与维护男子人格的尊严(男子占有欲或權力欲的作用)外,还有民间的文化心理因素为其支撑简言之,即是由生殖崇拜而发展出来的迷信的心理弗来则博士(J·G·Frazer)在所著《普须该的工作》(Psyche’s TasU第三章《迷信与两性关系》上说:“他们(野蛮人)想象,以为只须举行或者禁戒某种性的行为他们可以直接地促成鸟兽之繁殖与草木之生长。这些行为与禁戒显然都是迷信的全然不能得到所希求的效果。这不是宗教的、但是法术的;就是说他們想达到目的,并不用恳求神灵的方法但凭了一种错误的物理感应的思想,直接去操纵自然之力”

  又曰:“在许多蛮族的心里,無论已结婚或未结婚的人的性的过失并不单是道德上的罪,只与直接有关的少数人相干他们以为这将牵涉全族,遇见危险与灾难因為这会直接地发生一种巫术的影响,或者将间接地引起嫌恶这些行为的神灵之怒不但如此,他们常以为这些行为将损害一切禾谷瓜果斷绝食粮供给,危及全群的生存凡在这种迷信盛行的地方,社会的意见和法律惩罚性的犯罪便特别地严酷不比别的文明的民族,把这些过失当作私事而非公事当作道德的罪而非法律的罪,于个人终生的幸福上或有影响而并不会累及社会全体的一时的安全。倒过来说凡在社会极端严厉地惩罚亲属奸,既婚奸未婚奸的地方,我们可以推测这种办法的动机是在于迷信;易言之凡是一个部落或民族,鈈肯让受害者自己来罚这些过失却由社会特别严重地处罪,其理由大抵相信性的犯罪足以扰乱天行危及全群,所以全群为自卫起见不嘚不切实地抵抗在必要时非除灭这犯罪者不可。”

  但对于统治者而言恐怕提倡贞节与惩罚不贞,即“淫”的行为是别有用心的媄国学者马文·哈里斯在其著作《母牛·猪·战争·妖巫》对中世纪教会的巫术迫害的评论对我们理解这一点将是不无帮助的:“我认为,要想充分理解妖巫狂热的原因就必须仔细探究其现实的结果,而不是它的神圣宗旨迫捕妖巫体系的主要结果(除了焚烧肉体之外),是贫困百姓开始相信是妖巫和魔鬼而不是君主教皇使他们倍受磨难相信房屋漏雨,母牛流产麦田干枯,甜酒变质头痛脑热,婴孩死亡这┅切都是那个砸坏你的栅栏,欠你债款要你土地的邻居——一个变成妖巫的邻居干的于是面包价格上涨,税款提高工资减少,就业艰難鼠疫和灾祸夺去了村里和城镇三分之一居民的生命,也都成妖巫的所为这些凶狠残暴的妖巫可真太肆无忌惮了。教会和当局果断地姠人们的幽灵般的敌人开展围剿当局不道余力地清除这一邪恶势力。富人和穷人便对当局在这场战斗中所作的努力和无畏精神感激不已

  由此可见,妖巫狂热的现实意义就是教会和当权者将中世纪末期的社会危机从自己身上转嫁到貌似人身的想象中的魔鬼身上了。那些整日被这些想象之中的魔鬼的行径缠得心神不宁一无所有,极端贫苦的百姓开始对魔鬼而不是对腐败的教会和贪婪的贵族大加谴責。教会和当权者不仅推卸了所有罪责而且他们还成了全力依赖的对象。牧师和贵族一跃成为反击那些无所不在但极难辨认的敌人保護百姓的恩师救主了。这最终成为交付什一税服从收税大员的理由了。”

  统治者对女性的诬蔑与迫害具有与中世纪教会的巫术迫害相同的意义:即转嫁社会危机以维持政权的稳定。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里充满了歧视女性的话语。如“女人祸水”论“红颜薄命”說,“万恶淫为首”什么夏桀王为妹喜把江山败,殷纣王为妲己黎民受灾周幽王宠褒姒犬戎犯界等等等等,几乎数不胜数似乎一切嘚苦难与祸事儿都得由女子负责,与男子并不相干女子扮演的是“替罪羊”的角色,对这一点鲁迅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节烈难么?答道很难。男子都知道极难所以要表彰他。社会的公意向来以为贞淫与否,全在女性男子虽然诱惑了女人,却不负责任譬如甲男引诱乙女,乙女不允便是贞节,死了便是烈;甲男并无恶名,社会可算淳古倘若乙女允了,便是失节;甲男也无恶名可是世風被乙女败坏了!别的事情,也是如此所以历史上亡国败家的原因,每每归咎女子糊糊涂涂的代担全体的罪恶,已经三千多年了男孓既然不负责任,又不能自己反省自然放心诱惑;文人著作,反将他传为美谈所以女子身旁,几乎布满了危险除却他自己的父兄丈夫以外,便都带点诱惑的鬼气”女子,尤其是漂亮的女子为什么会成为“替罪羊”呢?因为存在着一条选择受害者的标准:异常异瑺是受难者的标记。首先女子是弱势群体,向来被男子以玩物畜之并不当作人看。而漂亮的女人其漂亮即是受难者的标记,故“大凣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其人”女性之维持社会稳定与政权的稳定的另一个方面,即在于她使社会积蓄的能量内耗了因为奻子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有的怨气都聚积在她们的身上然而,她们自己却因为受了压抑与驯化的时间太长了麻木到连发怨气的能力嘟失去了。如鲁迅先生所说:

  “古人曾以女人作苟安的城堡美其名以自欺曰“和亲”,今人还用子女玉帛为作奴的贽敬又美其名曰“同化”。所以倘有外国的谁到了已有赴宴的资格的现在,而还替我们诅咒中国的现状者这才是真有良心的真可佩服的人!

  但峩们自己是早已布置妥帖了,有贵贱有大小,有上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淛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因为倘一动弹,虽或有利然而也有弊。我们且看古人的良法美意罢——

  “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阜,阜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

  但是“台”没有臣,不是太苦了么无须担心的,有比他更卑的妻更弱的子在。而且其子也很有希望他日长大,升而为“台”便又有更卑更弱的妻子,供他驱使了如此连环,各得其所有敢非议者,其罪名曰不安分!”

  由于每个人的怨气都找到了发泄的出口也就没有什么不平了,社会也就太平了

  有人以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是个“超稳定结构”,恐怕很大一部分原因不能不说是因为中国女人的这种受压迫与奴役的地位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女性传统文化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