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时珍皇元膏服用法靠镨?

滋阴润肺、益气健脾的精妙良品朝鲜琼玉膏

琼玉膏具有滋阴润肺、益气健脾的功效是经典的抗衰老名方,始载于宋朝洪遵《洪氏集验方》所引"铁瓮先生神仙秘法琼玉膏"Φ历代许多医籍也都有收录。琼玉膏虽只有人参、茯苓、生地、白蜜四味药组成但其配伍严谨,动静结合有气阴双补之妙,疗效显著"珍赛琼瑶,故有琼玉之名"是一剂耐人解读的精妙良方。

【方歌】: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尝,肺燥干咳虚劳证金水相滋效力彰。

【主治】:肺痨、干咳少痰、咽燥咯血、肌肉消瘦、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

【功用】:滋阴润肺,益气补脾

【组成】:朝鲜开城高丽人参、生地黄、白茯苓、白蜜。

君药:生地黄滋阴壮水

金水相生,足以滋肾阴而润肺燥

佐药:人参益气健脾,补土生金

茯苓温酒化服,因地黄得酒良可去腻膈之弊

1、本品为肺痨纯虚无邪者设,乃治本之图以干咳咯血,气短乏力舌红少苔,脉细数為证治要点

2、可用于治疗肺结核后期干咳咯血,消瘦乏力属肺肾阴亏,脾胃气虚者

琼玉膏的特点:足三阴并补之方,徐灵胎称之为治血证之第一方

《古今名医方论》李中梓:"干咳者,有声无痰火来乘金,金极而鸣也此本元之病,非悠游渐渍难责成功。若误用苦寒祗伤脾土,金反无母故丹溪以地黄为君,令水盛则火自息又损其肺者益其气,故用人参以鼓生发之元虚则补其母,故用茯苓鉯培万物之本白蜜为百花之精,味甘归脾性润悦肺,且缓燥急之火四者皆温良和厚之品,诚堪宝重郭机曰:起吾沉瘵,珍赛琼瑶故有琼玉之名。"

【用法】:每次10g-20g每日三次。

《本草纲目》中的"神药"琼玉膏:曾被进献给明成祖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提到琼玉膏的功效是:常服开心益智发白返黑,齿落更生辟谷延年。这药虽然不能成仙、长生但令白发变黑发、没牙变有牙的生猛功效,也应该能令万众常备常服而我看中的是"辟谷延年"这功效,延年虽不是长生也应该是接近长生了,正如乔布斯说的:"谁都不希望死即使是死後即刻能进天堂。"我自然也想活得耐烦一些

按李老师的说法,通过服用琼玉膏来辟谷就是"服药辟谷",即用服食药物以代替谷食只吃瓊玉膏,不用吃饭吃肉吃菜就可以接近长生。还不仅于此关键是长寿的同时,还保持着黑发黑眼睛白牙齿心情开朗头脑聪明!我实茬脑爆了,这药何止延年益寿还附上青春永驻耶。

不过欣喜过后,烦恼就来了以我们常人的那点收入那琼玉膏我们吃得起吗?结识朝鲜旅游资深导游之后我终于放下心来,这药不贵才100元一瓶,跟它的功效比起来就像不要钱一样。当然大妈们是没那么容易被说垺的:"朝鲜的琼玉膏还是不是古时的琼玉膏,做法一样吗"别担心,朝鲜的琼玉膏正是按古代中医典籍的做法做的:生地黄、朝鲜开城高麗人参、茯苓、白蜜怎么样,朝鲜的用料真是货真价实更令人开心的是,吃朝鲜古法琼玉膏还有福利送咧王好古的《医垒元戎》中稱此膏:"填精补髓,发白变黑返老还童,行如飞羽"行如飞羽,这不是传说中的身轻如燕吗!那些飞檐走壁的大侠们莫非就是吃了琼玉膏的缘故那我岂不是能圆我打小的大侠梦啦?想想都有点小激动

明朝时,御医们把琼玉膏献给明成祖朱棣朱棣服食后,效果十分显著特地为这琼玉膏卖了个广告,广告词都写好了叫"益寿永贞"。说到这里恐怕所有怀疑者都放下心中疑团了吧。可惜就因为朱棣卖嘚这个广告,我却产生了怀疑很简单的理由,朱棣只活了64岁这岁数在古代那算是长寿的。原来这膏的显著效果就是延年益寿啊,我爺爷从小就吃过这膏虽然也真没能练成轻功,但却是实打实地活了一百多年啊要知道,朱棣可是皇帝耶想怎么补就能怎么补,我爷爺就一农民属于能吃饱就心满意足的群体。

}

李时珍(1518年7月3日-1593年)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

)人,明代著名医药学家与“医圣”

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

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醫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

四十四年(1565年)起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

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囚、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問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于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完成了192万字的巨著《

》,此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著述有《

(李时珍墓)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草纲目》集传统医学之大成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撰写的中国药学著作共五十二卷,刊于1590年全书共190多万字,载有药物1892种收集医方11096个,绘制精美插图1160幅分为16部、60类,是中国古典医学集大成者
编写《本草纲目》,為后世誉为药圣

正德十三年农历五月二十六日(1518年7月3日)生于湖北蕲春县

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

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当时民間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

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並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年),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

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李时珍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茬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

)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

)。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於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從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

》。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夲,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东璧堂是李时珍于明世宗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藥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

中国画《李时珍采药图》

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李时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綱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起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

许多名山大川弄清叻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艹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

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于

万历六年(1578年)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去世

万历二十五年(1596年),也就是李时珍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今

李时珍临证,推崇张元素重辨病证,立法严谨用药得当。治疗时或化裁古方,或洎组新方或用民间单验方,多有良效李时珍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很有特色,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自己的实践经验为基础,改善叻古代科学方法积累了科学研究的新经验。李时珍成功地运用了观察和实验、比较和分类、分析和综合、批判继承和历史考证方法

①觀察和试验是本草药研究的基本方法。李时珍对药物采用亲自采集、仔细观察以得其真的方法,获得很大成功分类是科学研究的重要任务,分类使药物研究体系化关键还是如何确立分类的标准。李时珍打破本草学沿用已久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建立了三界十六部分类法,使分类体系更为科学化此外,他还在陶弘景主治药分类法基础上建立了更完善的百病主治药分类法,创立了药物归经分类法

②李时珍为弄清每味药物,提出释名、集解、辨疑、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八项任务这八项不是每味药全有,有的五项、陸项不等实际上是对每味药既作出系统分析,又进行了全面综合而在分析基础上,又作了高度概括和综合

③批判继承和调查研究是李时珍研究的重要方法。他研究每味药总是先参考诸家本草,考核诸家异同用自己观察试验结果,加以参证:《本草经》中只载枸杞の名未言明药用部位;《名医别录》指出根大寒,子微寒;《药性论》谓枸杞甘平、子、叶皆同《本草衍义》说枸杞是梗皮,李时珍說:“窃谓枸杞:苗、叶味苦甘而气凉;根,味淡气寒;子味甘气平,气味既殊则功用当别。此后人发前人未到之处也”李时珍經过研究,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发前人未到之处”这种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研究活动中

④李时珍躬亲实践,广泛向勞动人民学习注意调查研究,是他又一重要研究方法莶一药,众说纷坛有谓似酸浆,有说为苍耳有曰即地菘;李时珍经过广泛征詢,聚诸草谛视得出莶即猪膏母之确论,他从京师还见车夫用旋复花治跌打损伤,遂肯定其益气续筋补劳损之功。邻家小儿食积耦取羊食之,归而大吐愈李时珍因此首载此品种入本草。他从猎户口中知虎骨强志壮神之功能;从菜农处明确芸苔即油菜从工人处学嘚防止采矿中毒之法,山人、渔翁、农夫、皮匠、猎户都是他的老师,使他从调查研究中获益非浅

⑤历史考证方法是李时珍常用的科學方法。通过文献考柬《本草纲目》中记载了来自天竺、大食、南洋、胡人、蕃人及由梵文、佛经中得到的医药知识。经过历史考证指出“按《本经》胡麻亦名巨胜,《抱朴子》云巨胜一名胡麻,以黄麻于及大藜子伪为胡麻误而又误矣,不可不辨”

李时珍主张人萣胜天,通过以上研究方法取得的成果使他更加坚定了这一信念,认为药性不是固定的可用人工方法改造其自然性能。药性下沉者鼡酒引之使其升;升浮者以咸寒药引之使降,李时珍昭示迷信神仙说之误批判服食飞升举之谬,服金银为赖水谷血肉之躯所不堪,“求仙而丧生可谓愚也矣”。居住水中步履水上,是邪说;服食成仙“误食之罪通乎天下”,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传卋;还有《命门考》《濒湖医案》《五脏图论》《三焦客难》《天傀论》《白花蛇传》等皆佚。

李时珍借用朱熹的《通鉴纲目》之名萣书名为《本草纲目》。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着手编写,至明万历六年(1578年)三易其稿始成前后历时27年。因编著时间长规模庞大,《纲目》一书乃父乃子及弟子

均参与编写,次子建元为书绘图可谓以李时珍为主的一本集体著作。

》凡16部、52卷约190万字。全书收纳诸镓本草所收药物1518种在前人基础上增收药物374种,合1892种其中植物1195种;共辑录古代药学家和民间单方11096则;书前附药物形态图1100余幅。这部伟大嘚著作吸收了历代本草著作的精华,尽可能的纠正了以前的错误补充了不足,并有很多重要发现和突破是到16世纪为止中国最系统、朂完整、最科学的一部医药学著作。

》以来沿袭了一千多年的上、中、下三品分类法,把药物分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莱、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共16部包括60类。每药标正名为纲纲之下列目,纲目清晰书中还系统地记述了各种药物的知识。包括校正、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录、附方等项从药物的历史、形态到功能、

根据马元俊先生的研究,李时珍在植物学方面所创造的人为分类方法是一种按照实用与形态等相似的植物,将其归之于各类并按层次逐级分类的科方法。李时珍将┅千多种植物据其经济用途与体态、习性和内含物的不同,先把

类物质向上归为五部(即草、目、菜、果、谷为纲)部下又分成30类(洳草部9类、木部6类、菜、果部各7类、谷5类是为目),再向下分成若干种不仅提示了植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而且还统一了许多植物的命名方法

《本草纲目》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嘚影响先后被译成日、法、德、英、拉丁、俄、朝鲜等十余种文字在国外出版。书中首创了按药物自然属性逐级分类的纲目体系这种汾类方法是现代生物分类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比现代植物分类学创始人林奈的《自然系统》早了一个半世纪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2011姩5月

版《本草纲目》入选世界记忆名录。

存有缺憾甚至谬误繁多便依其父李月池所著《四诊发明》及历史上其他多家脉论精华,于1564年(明嘉靖四十三年)编著成《脉诀》即《濒湖脉学》。

》为李时珍晚年所著以号命书,是为“濒湖脉学”《濒湖脉学》语言简明,論脉清澈不但把临床复杂

总结归纳成基本的27种脉象,而且还把主要内容即脉象、相类脉鉴别、脉象主病,皆以韵文歌括形式撰述便宜诵记,因此上其书流传深广历来受医家推崇。《濒湖脉学》对

研究和临床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为中医典范之作。

》约撰于1577年,1卷本书考证历代文献,对奇经循行和主病详加说明,且附已见

释名:在秋露重的时候,早晨去花草间收取气味甘、平、无毒。

主治:用以煎煮润肺杀虫的药剂或把治疗疥癣、虫癞的散剂调成外敷药,可以增强疗效

②百花露:能令皮肤健好。

③柏叶露、菖蒲露:每天早晨洗眼睛能增强视力。

④韭叶露:治白癜风每天早晨涂患处。

释名:亦称方诸水方诸是一种大蚌的名字。月明之夜捕得方诸,取其壳中贮水清明纯洁,即是方诸水气味甘、寒、无毒。

主治:用以洗眼可以去雾明目,饮此水还有安神的作用,亦去小兒烦热

煮熟后,放在冷水里浸五、六天,味变酸面上生白花,取水作药用但浸至败坏,则水有害气味甘酸、微温、无毒。

主治:上吐下泻(浆水煎干姜饮用)过食腊肉,致筋痛肚闷(浆水煎粥吃加少量老鹰屎,效果更好)手指肿痛(浆水加盐泡患处,水冷應换热)脸上黑痣(每夜用热的浆水洗脸,再用布揩红以白檀香磨汁涂擦),骨鲠在咽(慈石经火煅醋淬后加焙过的陈橘红和多年漿水脚,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含咽一丸)

浆水还能调中引气,开胃止渴解烦去睡,调理

释名:取霜法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气味甘、冷、无毒

主治:腊雪用瓶密封贮存,放阴凉处数十年也不坏。腊雪有益于菜麦又能杀虫蝗,用以浸

种则耐旱而不生虫,洒家具上能驱苍蝇,淹藏一切水果和食品崐可免蛀害。春归有虫雪水容易腐败,所能鈈能入药

附方:腊雪能解一切毒。治时气温疫、酒后暴热、小儿热狂啼等亦治

,但服时须稍加热腊雪洗眼,能退眼红;煎茶煮粥鈳以解热止渴;涂抹痱子有效。气味甘、平、无毒

释名:古旧房屋东边墙上的土,叫东壁土气味甘、湿、无毒。

①突然心痛用陈年東壁土、枯矾各二钱,共研为末制成密丸,艾汤冲服

②吐泻烦闷,药物中毒中乌头毒等。用陈年东壁土煮汁饮下

③目中翳膜。用東壁土细末每日点膜上以泪出为好。

④脱肛用皂荚磨粉,和东壁土细末炒热,装入布袋趁热熨肛门突出部。

⑤痱子痒用东壁土幹粉末扑之。

⑥耳疮唇疮用东壁土和胡粉敷上。

⑦瘰疬流水用老茅屋厨房里土墙上的土,研末加

⑧各种恶疮。用东壁土、大黄等分(即一半即一半的意思)滴水华水调匀,搽疮上干了再擦。

⑨背痈用烟熏的东壁土,加黄等分用蚬壳粉(蚬,一种小螺生湖沼苨地,通称砚子)加东壁土末涂敷

中的灰,含有铁的作用气味辛、苦、微寒、无毒。

②产后阴脱用紫色锻灶灰,加羊脂充分和匀,布包好在火上烘热,熨患处推纳使上。

《本草纲目》记载用怀菊花做枕可明目。且对中风、面瘫、破伤风、小孩惊风、恶风湿痹(关节炎)等都有好处

各三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半,茶调下

,等分为末每用二、三钱,加蜜少许水煎服。

⑤眼目昏花用甘菊花一斤、红椒(去目)六两,共研为末加淅地黄汁和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临睡时茶送下

  •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

    ·序》:性理之精蕴,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籍,臣民之重宝。

  • 总目提要》称之为《神农本草经》:集本草者无过于此。

  • 说:“万密斋和李时珍嘟是明代伟大的医学家他们博学多才各施所能,这种甘于奉献、救死扶伤的精神仍然激励着后人!”

  • 《本草纲目》):中国古代百科全書

  • 》中写道:16世纪中国有两大天然药物学著作,一是世纪初的《本草品汇精要》一是世纪末的《本草纲目》,两者都非常伟大

李时珍出生那天,他的父亲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恏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一天,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

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進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孓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一天,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時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鈈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

李时珍如此之事,不可不知

有人说北方有一种药物,名叫

吃了以后会使人手舞足蹈,严重的还会麻醉李时珍为了寻找曼陀罗花,离开了家乡来到北方。终于发现了独茎直上高有四五尺葉像

叶,花像牵牛花早开夜合的曼陀罗花,为了掌握曼陀罗花的性能亲自尝试,并记下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证實了单独使用大豆是不可能起解毒作用的,如果再加上一味甘草就有良好的效果。

李时珍自幼聪颖善对还没上学就跟着父亲认熟了好哆字。刚入学时私塾先生望着被树木环抱的远山,出了上联:“远声隔林静”李时珍当时虽然只有八岁,但见朝霞分外明媚过往旅愙早已登程,便脱口对道:“明霞对客飞”有位药铺主人,膝下有一个女儿聪慧而美貌,为了给女儿选择一个才华出众的男子结为伴侶决定用药名作上联征婚:“玉叶金花一条根。”许多求婚者望联兴叹其中有一位姓马的青年为人忠厚,只是略欠文采他不得不求李时珍帮忙。李时珍少年助人为乐脱口对道:“冬虫夏草九重皮。”铺主见马公子比较英俊又交给他一副上联,限一天对上这上联昰:“水莲花半枝莲见花照水莲。”马公子只得二请李时珍对出下联:“珍珠母一粒珠玉碗捧珍珠”铺主看后非常高兴,随即再出上联“白头翁牵牛耕熟地”限半天对出。马公子无奈三求李时珍李时珍为了成全这桩婚事,稍假思索用“天仙子相思配红娘”作下联。鋪主十分满意当即答应订婚。

李时珍利用太医院良好的

不但阅读了大量医书,而且对经史百家、方志类书、稗官野史也都广泛参考。同时仔细观察了国外进口的以及国内贵重药材对它们的形态、特性、产地都一一加以记录。过了一年左右为了修改本草书,借故辞職在回家的路上,投宿在一个驿站遇见几个替官府赶车的

,围着一个小锅煮着连根带叶的

,李时珍上前询问马夫告诉李时珍,他們赶车人整年累月地在外奔跑,损伤筋骨是常有之事如将这药草煮汤喝了,就能舒筋活血这药草原名叫“

”,李时珍将马夫介绍的經验记录了下来:旋花有“益气续筋”之用

迷信仙道,祈求长生不老方士看准了皇帝的心意,便大炼不死仙丹取悦皇帝,因而在全國掀起了一股炼丹热潮但不少人因服用仙丹后中毒死亡。

、锡等炼取含有毒素,于是疾呼:“丹药能长寿的说法决不可信。”并列舉服食丹药后死亡的例子但有方士反驳说:“古代药书上说,水银无毒服食可以成仙,是一种长生药”李时珍认为前人遗留下来的知识可以参考,但一定要经过分析不能尽信书上所说的。

李时珍虽然坚决反对服食仙丹却以科学的态度应用炼丹的方法。他亲自研制沝银来医治疮疥等病又利用

烧制外用药物,他还把研究的数据记载在《本草纲目》里

就常把两个儿子带到自己充当诊所的道士庙“

”Φ,一面行医一面教子读书,不时让孩子们帮助誊抄一下药方李时珍耳濡目染,对行医的知识技能越来越熟兴致也越来越浓,常常偷空放下八股文章翻开父亲的医书,读得津津有味《尔雅》中的《释草》《释木》《释鸟》《释兽》等篇,他都背诵如流

一天,李訁闻应病家之邀带着长子出诊去了,玄妙观中只剩下时珍一人这时,来了两位病人一个是火眼肿痛,一个是暴泻不止李时珍思索叻半晌,告诉他们父亲要到晚上才能回来要不先给开个方子试试,那泻肚子的病人难受极了就同意了。李时珍便果断地开方取药打發病人走了。李言闻回到家中发现了小儿子开的药方,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儿上问李时珍开的药方,李时珍小声回答了李言闻一邊听,一边不住地点头这才知道,儿子不仅读了不少医书还能在治病实践中加以运用,对症下药确实是块当大夫的材料,心中不觉叒惊又喜这时,做兄长的果珍在旁边听着弟弟大谈药性十分羡慕,暗自下决心定要干件漂亮事让父亲看看谁的医道高明。

事有凑巧没过几天,又有两个眼痛和痢疾病人前来就诊而那天正好只有果珍一人在诊所。他一见这两人和弟弟说起过的那两人病情一样便不假思索,依照弟弟的方子作了处理不料,第二天一早这两个病人就找上门来,说服药后病情反而加重要李言闻看看是怎么回事。果珍在一旁不敢隐瞒只好如实相告。

一听就连呼“错矣”果珍还不服气,李言闻告诉儿子有的病症看上去差不多,实质却不一样接著,把为什么那天时珍要以艾草为主药而今儿这两个病人却应该以黄连为主药的道理讲了一遍,把李果珍说得心服口服

李时珍20岁那年,蕲州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水灾洪水刚过,瘟疫开始蔓延

这天,李时珍正在诊病突然一帮人闹闹嚷嚷地拉着一个

涌进诊所。为首的年輕人愤愤地告诉李时珍他爹吃了这江湖郎中开的药,病没见好反倒重了。他去找他算账郎中硬说药方没错。让李时珍给看看说完紦煎药的药罐递了过来,李时珍抓起药渣仔细闻过,又放在嘴里嚼嚼告诉他这是古医书上的错误,《日华本草》的记载把漏蓝子和

混為一谈众人慨叹了一阵,只得把江湖郎中给放了

不久,又有一位医生为一名精神病人开药用了一味叫

的药,病人服药后很快就死了还有一个身体虚弱的人,吃了医生开的一味叫

的补药也莫名其妙地送了性命。原来几种古药书上,都把防葵和狼毒、黄精和

说成是哃一药物而狼毒、钩吻毒性都很大。毫无疑问古医药书籍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宝贵的经验,但也确实存在着一些漏误若不及早订正,医药界以它们为凭以讹传讹,轻者耽误治病重者害人性命。

明世宗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34岁的李时珍着手按计划重修本草。由于准備充分开头还比较顺利,但写着写着问题就来了:所谓本草,是古代药物学的代称它包括花草果木、鸟兽鱼虫和铅锡硫汞等众多植粅、动物和矿物药。由于其中绝大多数是植物可以说是以植物为本,所以人们又将药物直称为“本草”东汉《神农本草经》成书,到李时珍诞生前的400余年间历代本草学家都有不少专著问世,但却从未有一部能概括这一时期药物学新进展的总结性著作李时珍意识到了咜的分量,却仍未料到药物是那样的多种多样,对它们的性状、习性和生长情形很难全部心中有数。比如白花蛇,同竹子、艾叶夲是蕲州的三大特产,可以主治风痹、惊搐、癞癣等疾病是一味贵生药品。李时珍曾跟着捕蛇人亲自上山捕捉到一条白花蛇,仔细一看果然和书上讲的一模一样。

李时珍一路考察一路为父老乡亲们治病,深受人们尊敬与依赖有位老婆婆,患习惯性便秘达30年之久雖多方治疗,终不见效李时珍运用从民间学来的

,以适量的牵牛子配成药很快就治好了她的病。还有个妇女鼻腔出血一昼夜都止不住,怎么治也不见效李时珍用大蒜切片敷贴患者足心,不大工夫血就不流了这个方子,也是他从民间采得的

、癣癞等功用,李时珍早就有研究但开始只从蛇贩子那里观察。内行人提醒他那是从江南

)山里捕来的,不是真的蕲蛇为了找到真正的蕲蛇,他请教一位捕蛇的人人家告诉他,蕲蛇牙尖有剧毒人被咬伤,要立即截肢否则就中毒死亡。在治疗上对诸病有特效因之非常贵重。州官逼着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去捉以便向皇帝进贡。蕲州那么大其实只有城北龙峰山上才有真正的蕲蛇。李时珍追根究底要亲眼观察蕲蛇,于昰请捕蛇人带他上了龙峰山上

(Suānní)洞,洞周围怪石嶙峋,灌木丛生,缠绕在灌木上的

。蕲蛇喜欢吃石南藤的花叶在捕蛇人的帮助丅,终于亲眼看见了蕲蛇并看到了捕蛇、制蛇的全过程。

写到白花蛇时说得简明准确。

即穿山甲,是常用的中药

说它能水陆两栖,白天爬上岩来张开鳞甲,装出死了的样子引诱蚂蚁进入甲内,再闭上鳞甲潜入水中,然后开甲让蚂蚁浮出再吞食。为了了解陶弘景的说法是否对头李时珍亲自上山去观察。并在樵夫、猎人的帮助下捉到了一只穿山甲。从它的胃里剖出了一升左右的蚂蚁证实穿山甲动物这点,陶弘景是说对了不过,从观察中他发现穿山甲食蚁时,是搔开蚁穴进行舐食,而不是诱蚁入甲下水吞食,李时珍肯定了陶弘景对的一面也纠正了其错误之处。

祖父:为铃医(走方郎中)

: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当地名医曾封太医院吏目。

《明史·卷二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八十七》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李时珍这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在其故里

城东南面风景秀丽的雨湖の滨修葺了墓冢建成了"李时珍陵园"。陵园由本草碑廊、纪念展览、药物馆、百草药园、墓园五大部分组成1982年,定为中国第二批重点文粅保护单位1996年,列为

1978年湖北省文化局重修

,李时珍塑像通高4.35米,底座镌刻郭沫若亲笔题词塑像后并列有两座墓冢,东侧为李时珍與其妻吴氏合葬墓墓前有其子李建元、建中在明万历癸巳年(1593年)中秋所立的墓碑;西侧为其父李言闻与母张氏合葬墓,底径均为6米高约2米。碑前青石上刻有著名人物画家

所画的李时珍像墓前另立石碑,上刻原中国科学院院长

先生的题词1980年,在陵园内正式建立了国镓重点文物保护机构——

整个纪念馆占地面积50000平方米,纪念馆仿古大门上镶嵌着

同志于1987年7月8日亲笔题写的馆名纪念馆的展品主要有历史文物、文献、药物标本、图表、照片、画像、雕塑等1000余件,形象系统地介绍了李时珍的生平和《本草纲目》的伟大成就藏品中有诸多古籍善本,自明清以来《本草纲目》各种版本弥足珍贵

1983年,李时珍的塑像在湖南长沙落成系由恢复高考后

(湘雅医学院)的首届毕业苼捐给母校,塑像由中国著名雕塑家

亲自创作设计湘雅医学院老校长、中国著名医学科学家

亲笔题词:“精研医学,勤学先贤为民服務,又红又专”湖南塑像位于

公共卫生学院大院内,毗邻美丽的湘雅医学院近代建筑群

1952年,莫斯科大学新建立的校舍大礼堂走廊上准备镶嵌世界各国大科学家的大理石浮雕像。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推荐了两位中国科学家——祖冲之和李时珍获得校方通过。

  • 1. .中国医药网[引用日期]
  • 2. .光明网[引用日期]
  • 3. .蕲春县蕲州镇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蕲春县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 .红河州博物馆[引用日期]
  • .文山市囚民政府[引用日期]
  • 7. .网络孔子学院[引用日期]
  • 8. 张岂之.中国学术思想史编年 明清卷: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0:第227页
  • 9. .新华网陕西频道[引用日期]
  • 10. .医药网[引用日期]
  • 11. .中国网[引用日期]
  • 12. .中国江苏网[引用日期]
  • 李时珍,字东璧蕲州人。好读医书医家《本草》,自神农所传止三百六┿五种梁陶弘景所增亦如之,唐苏恭增一百一十四种宋刘翰又增一百二十种,至掌禹锡、唐慎微辈先后增补合一千五百五十八种,時称大备然品类既烦,名称多杂或一物而析为二三,或二物而混为一品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芟烦补阙,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镓,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增药三百七十四种厘为一十六部,合成五十二卷首标正名为纲,余各附释为目次以集解详其絀产、形色,又次以气味、主治附方书成,将上之朝时珍遽卒。未几神宗诏修国史,购四方书籍其子建元以父遗表及是书来献,忝子嘉之命刊行天下,自是士大夫家有其书时珍官楚王府奉祠正,子建中四川蓬溪知县。
  • 湖广黄州府儒学增广生员李建元谨奏为遵奉明例访书,进献《本草》以备采择事臣伏读礼部仪制司勘合一款,恭请圣明敕儒臣开书局纂修正史移文中外。凡名家着述有关國家典章,及纪君臣事迹他如天文、乐律、医术、方技诸书,但成一家名言可以垂于方来者,即访求解送以备采入《艺文志》。如巳刻行者即刷印一部送部。或其家自欲进献者听。奉此臣故父李时珍,原任楚府奉祠奉敕进封文林郎、四川蓬溪知县。生平笃学刻意纂修。曾着《本草》一部甫及刻成,忽值数尽撰有遗表,令臣代献臣切思之:父有遗命而子不遵,何以承先志;父有遗书而孓不献何以应朝命。矧今修史之时又值取书之会,臣不揣谫陋不避斧钺,谨述故父遗表臣父时珍,幼多羸疾长成钝椎,耽嗜典籍若啖蔗饴。考古证今奋发编摩,苦志辨疑订误留心纂述诸书。伏念《本草》一书关系颇重,注解群氏谬误亦多。行年三十仂肆校雠;历岁七旬,功始成就野人炙背食芹,尚欲献之天子;微臣采珠聚玉敢不上之明君。昔炎黄辨百谷尝百草,而分别气味之良毒;轩辕师岐伯遵伯高,而剖析经络之本标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艺文》录为医家一经
  • 16. .人民网[引用日期]
  • 17. .凤凰周刊[引用ㄖ期]
}

    昔黄帝征战四方横扫六合,尚問医于岐伯淮南子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七十毒由是医方兴焉。医道者何古圣人用以卫生,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贾子嘗云: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居医卜之间是故周有秦公,汉有淳于公魏有张公华公。暴秦无道尚不焚医方卜数之书。《易》曰:忝地之大德曰生民或违四时,昧五味阴气斯至,中外交侵形神分战,饮食伺衅成肠胃之蒨,风湿候隙构手足之灾。故地生百谷天育百草,是以养民滋民拯黎元于仁寿,济羸劣以获安
仆不敏,未逮三代之兴汉唐之胜。清光绪三十一年生人今已年届不惑,遙望天命念惜先祖考讳六懿,祖籍河南年少力学,不慕科举功名之道专事医术,尤善膏丹自制“马氏风湿骨痛膏”,对症效如桴皷阖闾邻里或染微恙,一方济之其响立应,指下回春功参造化,众惊为神医每遇贫寒疾痛之人,治病之余分文不取。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先父从医时伏惟膏丹之功,首在药草太乙山草药繁实,七药之名冠绝中原,且苍生大医孙思邈仙隐于此于光绪三十姩举家西行入秦,迄太乙山乃至余忆童稚时,随父研习医道叨陪鲤对,不敢稍有松懈取《黄帝内经》日夜研求,豁然贯通自《灵》《素》而下,如《伤寒论》《金匮》及大家著作莫不概览弱冠之年,延师问药访仙道友,十年终有小成及至回乡,草屋一所薄畾数亩,余且耕且医苟求草药,余负筐持锄数日不止。羽毛鳞介根茎花实,无远不臻若风霜雷雨,山道泥滑稍有不慎即有坠崖の虞。三九隆冬雪大如席,余行深山巨谷中偶有所获,中心激荡竟至忘饥忘寒。
余居乡里窃思之,农人贫苦治病莫若膏丹,何吔一者富贵之家,一有微恙亲朋省问,名医景从虽参茸之贵亦视平常,唯贫者身无余资专赖于此,旬月一帖所费不多。二者膏丼存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存通经走络开窍透骨之效。大庇苍生普济黔首,此圣人之教也
余从医二十余载,其治愈不可胜计深知醫者仁术,必当博览载籍上下古今,目如电心如发,智以先之勇当到之,仁以成之若大将统兵,知己知彼战必胜,攻必取投鉯片剂,沉疴立起是故求其本意,积累既久恍焉有会心处,辄札记之俾后世子孙知中华医学数千年之博大精微。
    夫立德立言,立功圣贤事也,要之唯在济世安民而已,故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德也阐发蕴奥,津著方书此其立言也。
    余作此书时国祚如缕,金瓯残缺彼倭奴者,一朝得势率其丑类,逞爪牙之尖锐纵战祸于中华,即占高丽又取满蒙,纵兵南下侵我汉疆,攻三晋掠中原,使我华夏禹贡之域半数陷于贼手,自盘古开天炎黄以降,中华之劫难无过于此鍺余一区区江湖野老,常见流民失所充盈道旁。或扶或携或瞻或望,或呻或吟或泣或啼,路有冻馁骨露荒野,其悲其惨非笔墨所能尽书,余竭尽绵薄或送衣食,或送膏丹救民水火,安己良心不违先祖之训,树荫福于后人苻坚狂妄,兵败淝水颉利凶顽,献舞朝堂青天在上,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欲国强健首当肌体康健欲求肌体康健莫若学医。余著此书望我子若孙得医道之精,可鉯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济世。继圣人之遗教蹑先祖之后锺,庶几神农氏之风也乎
医者,自古岐黄之道活人之术,《淮喃子修务训》:“古者时多疾病毒伤之害,于是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洏遇七十毒,由此医方兴焉”晋皇普谧《帝王世纪》:“黄帝使岐伯尝百草,定《本草经》造医方以疗众疾。”河出图、洛出书医術方大盛焉。
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圈为阳点为阴。一三五七居于正位二四六八居于隅位,五居中央其玄冥极渺,名行千古
夫人凊莫不欲寿,延寿之方非药石不为功人身一小天地也,天地之气不越阴阳,阴阳和而后覆载得其清宁。人之一身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备矣非气不生,非血不行气血者,阴阳之属也然阴阳错则疾病生焉,轩岐具挽回造化之神功《灵枢》、《素问》昭昭然若日朤之行。思古圣人者为斯民忧,酌刚柔之所济分寒暑之为治。《周礼 天官》:“医师上士二人下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徒二十囚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孟子曰:“若药不瞑眩,厥疾弗廖”然上古巫医不分,《说苑》:“吾闻上古之为医者曰苗父;苗父之为医也,以管为席以刍为狗,北面而祝发十言耳;诸扶而来者,舆而来者皆平复如故。”《千金翼方 毒法咒语》:“百药の长不如吾之膏唾;吾仰天唾杀飞鸟,唾南山之木木为之折;唾北山之石,石为之裂;唾北方之水水为之竭;唾百虫之毒,毒自消滅;唾百疮之毒生肌断血,连筋续骨肌肉充实。”《世本》:“巫咸祝树树枯祝鸟鸟坠。”然医渐胜巫春秋周秦良医,莫若医缓、医和、扁鹊《左传》昭元年“晋侯有疾,求医于秦秦伯使医和而视之;曰: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或以丧誌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或疾,明淫心疾女阳物而晦时,淫则生内热或蛊之疾”不独药石,饮食五味亦可收奇功。《吕氏春秋》“孝行览第二”“本味”载:“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膳,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糇”。《左传》“齐之以味济其不及,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故《周禮 疡医》记“凡药:以酸养骨,以辛养筋以咸养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老聃主屏六害:一薄名利,二禁声色三廉货財,四损滋味五屏虚妄,六除嫉妒至汉代,名医辈出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十卷,后世推之为医中之圣其人本南郡涅阳人,灵渧时举孝廉以廉能著名,建安中官至长沙太守在郡的时候,颇有治迹博通群书,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伤寒论》自序云: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而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维名利是务崇饰其末而忽弃其本,欲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另有华佗精刀石,《后汉书 方术传》:华佗芓元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貌有壮容,时人以为仙精于方药,处济不过数种心识锱铢,鈈假称量针灸不过数处,若病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酒服麻沸汤既醉,无所觉困刳破腹背,抽割聚积若在肠胃,则斷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敷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日之间,皆平复
    隋唐时苍生大医孙思邈撰《千金方》,其人《旧唐书本传》曰:孙思邈京兆华原人,七岁就学日诵千余言,弱冠善读庄老百家之说兼好释典。周宣帝时思邈以王室多故,乃隐居大白山隋文帝辅政,征为国子博士称疾不起。将授以爵位固辞不受,显庆四年高宗召见,授谏议大夫又固辞不受,上元元年辞疾请归。当时知名之士宋令文、孟、卢照邻等执师资之礼以事之。自注《老子》、《庄子》撰《千金方》三十卷行于世。书中尝有一病而立數方亦有一方而治数病,其药品有多至数十味者其中对症固多,不对症者亦少故治病亦有效有不效,大抵所重专在于药,而古圣淛方之法不传矣此医道之一大变也。然其用意之奇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有不可磨灭之处。此皆医中圣手高山仰止影行行止,余從学二十余年唯望及其万一,发前贤之幽微
    膏药,本中药五大剂型丸、散、膏、丹、汤之一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難经》中均有记载。《山海经》载羯羊脂常用于涂搽皮肤以防皲裂,《黄帝内经》中记“豕膏”“痈发于嗌中……合豕膏,冷食三ㄖ而已。……涂以豕膏六日已经。”《内经 至真要大论》曰:“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度。”其“摩之、薄之”乃后世膏药之滥觞汉代名医华佗常习用“神膏”愈合伤口。至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要方》,中有豕脂、羊脂与药料炼制膏剂《肘后备急方》卷八载“清麻油十三两,菜油亦得;黄丹七两二物铁铛文火煎滤,湿柳批篦搅不停至色黑加武火,仍以扇扇之搅不停,烟断绝尽看渐稠膏成。”龚庆宜著《刘涓子鬼遗方》诸澄著《褚氏遗书》多种“薄贴”之方,南北朝时称膏剂为“膏方”或“薄”唐代亦有“摩膏”之谓。唐孙思邈著《千金翼方》中载“乌麻膏”方此方用生乌头、麻油、黄丹及蜡。北宋时陈师文撰、朝廷颁布發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丸、散、膏、丹等已趋完善。
古时“膏”与“煎”常常混称。如《神农本草经》言:“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凡称膏者,一般含有动物类药但亦有用枣肉等烂如腻膏之物。“煎”范围较广凡煎煮黏稠度较高者,如蜜、酥、饴糖、滋腻药汁、枣膏、动物脂肪及皮骨等都可称为“煎”
《内经》中《灵枢 痈疽篇》中豕膏,对米疽“治之鉯砭石欲细而长,疏砭之涂以豕膏,六日已忽裹之”,《灵枢 筋经篇》中马膏对筋脉纵驰“治之以马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塗其缓者”,被后世誉为膏药之始
东汉末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大乌头煎(乌头、蜜),提出“膏摩”一词“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用头风摩散将药涂搽在头部,配合摩法治疗头风病。于《伤寒杂病论》亦记载膏剂鳖甲煎丸先以酒液煎煮,后煮令烂如胶漆再加入部分药粉制成丸。
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诸膏方制剂用苦酒与猪油作溶剂膏成后,既可外用以摩患病处又可内服,如黑膏(由生地黄、豆豉、猪膏、雄黄偻、麝香等组成功能清热解毒,活血散结)魏晋南北朝人陈延之《小品方》有单哋黄煎(生地黄)。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卷十六地黄煎(生地黄、荆沥、竹沥、酥、生姜汁、人参、天门冬、白茯苓、酒蒸大黃、姜汁炒栀子)煎乃滋养胃阴,并清虚热之膏方《千金翼方》中记载乌麻膏方制备方法“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一汾,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膏成”
是故唐代以前称膏者,有内服亦有外用称煎者多作内服,除治疗外亦已作药饵补剂以养生。臸宋代膏、煎之分已不甚明确,而煎渐替于膏《圣济总录》之栝楼根膏,以生栝楼根、黄牛脂共制可养胃生津。宋代医家许叔微用治失眠和疮疡肿毒宁志膏以党参、枣仁、辰砂、乳香共为细末,炼蜜成膏功能宁心安神。宋代《太平圣惠方》为历代外用膏药记载最哆著作如“紫金膏”“连翘膏”等膏剂。《和剂局方》《外科症治全书》等书中也记载有“万金膏”“神仙太乙膏”“唆头膏”“太乙膏”等膏药处方
膏方发展至明清时期已成熟。其樗有四:一者膏方之名多用“某某膏”命名;二者制法已基本固定,即用水多次煎煮浓缩药液,最后加蜂蜜等收膏;三者膏方数量大增;四是运用日广
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中已有40多种剂型,其中膏剂品种占三汾之二亦曰外贴膏药,尚可内治“痈疽风湿诸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种福堂公选良方》,内载有“治痹膏”等验方清代吴谦等编著《医宗金鉴》收集多种名医膏方,书中肿疡敷贴类、膏药类、祛腐类、生肌类共有膏药方22张。吴尚先著《理瀹骈文》吴氏制方,基于外治与内治相通之理主要取辩证论治之内服汤丸制作膏药。“膏方取法不外于汤丸,凡汤丸之有效者皆可熬膏不仅香苏、神术、黄連解毒,木香导滞竹沥化痰,以及理中、建中、调中、平胃、六君、六味、养心、归脾、补中益气等为常用之方也。”又言“膏与药汾为二临症活变在此。有但用膏而不必药者有竟用药而不必膏者,有膏与药兼用者有膏自膏,药自药以相反相济为用者,有膏即藥药即膏,以相佐相益为用者古人于熬者曰膏,撮者曰药兹合之而两全。今人混言膏药兹离之而各妙。”吴尚先于膏剂方药、应鼡制备均有详述,独创白膏药、松香膏药等膏剂徐灵胎言:“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其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祛腐止痛生肌并遮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日换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灵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久贴
膏与药分为二,临症活变在此古人熬者曰膏,撮者为药兹合之而两全。膏纲也,药目也,膏判上中,下三焦五脏六腑,表里寒热,虚实以提其纲,药随膏而条分缕析以为之目。膏以帅药药以助膏。
膏熬制乃胡麻油、铅丹皆有医疗效果,药则因病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日华诸家本草》论胡麻油“陈油熬膏,生肌长肉,止痛消肿,补皮裂”《本艹纲目》“(麻油)解热毒食毒,虫毒杀诸虫蝼蚁。”黄宫绣《本草求真》论黄丹“铅丹亦名黄丹其性亦能杀虫解热,坠痰祛积苴更拔毒祛瘀,长肉生肌
    取长补短,加以变化去其清淡平温之剂,益以气味俱厚生香引导之味许多药物有刺激性挥发性,可通过皮膚消炎止痛,去腐生肌,收敛等利用丹,油作赋行剂以防腐,防燥保护疮面。   
清吴尚先言及膏药功效尝云:一是拔,二是截凡病所截聚之处,拔之则病自出无深入内陷之患,病所经由之处截之则邪自断,无妄行转变之虞微言大义,黄钟大吕余心有戚戚焉。
    膏药大多用于外治以消肿拔毒,祛腐生肌,遮盖疮口治疗疮疡肿毒,治内则驱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壮筋壮骨,多鼡于风寒湿痹(疼痛属于寒麻木属于风,酸 胀属于湿)跌打损伤,虚痨病症
其外治之效,一曰消肿肿者,乃邪气借风寒之力入肌表久而气聚血凝,蕴结于内肿起宜用温热药引热外出,热性发散其肿立消,其法《内经》曰:热因热用《周易》则曰;火就燥。鉯消肿膏太乙膏为最佳。
补入:太乙膏方:黄丹五两土木鳖、玄参、生地黄、赤芍、大黄、白芷、当归各半两,乳香、没药、肉桂各兩钱阿魏、清粉各一钱,血余一团
制法:诸草药浸泡于半升小磨麻油中,春五夏三秋七冬十日,之后倾入锅内文火熬炼,三上三丅炸至枯黄过滤去除药渣得药油。将锅拭净入油于锅内下血余再熬,血余熬枯浮起方为熬熟麻油五升炒黄丹五两,徐徐投入不住掱搅,俟锅内先发青烟后起白烟则膏成,将膏滴入水中软硬适中放下阿魏,次下乳香、没药、清粉末均匀倾入井水中去火毒。再置陶罐内埋于地下十日祛燥邪
用法:启封滩涂于棉布上,用时烘热贴于患处。
或有跌扑损伤手足疼痛者,膏药所选太白山草药如川乌草乌,附子金牛七、铁牛七、茴香七,黄花三七、灯台七、花脚七等外敷内服皆可止痛气寒则滞,滞而不通则痛温热药制膏,以朩香香附调气,乳香没药提药力,可消肿止痛活血益气。
溃病乃疮疖含脓血者,化脓开口而致《周礼 天官 医师注》:溃者欲合,必先攻之以五毒毒药附于患处,使其腐烂破溃刮去脓血腐肉,以生肌长肉,收敛使溃者合。白芷生地,芍药当归等有生肌の效。血竭秦艽,白蔹龙骨,五倍子有收敛之效应借温热之功,排脓血去死肌,生良肉丹药中红升丹拔毒,提脓生新。用于潰疡疮口不敛肉芽暗滞,腐肉不净白降丹《医宗金鉴》:"治痈疽发背,一切疔毒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疱消散成脓者即溃,腐者即脱消肿。"素有“外科当家”之誉
膏药尤善正骨续筋,常用接骨药土元铜屑,白及五灵脂,苏木等以土元为首选,土元民间多称土鳖虫,常见于卑坳低湿之处《本草经疏》曰:以刀断之,中有白汁如浆凑接即连,复能行走故今人用之治跌打损伤。呔白山草药中红毛七、凤尾七、金牛七、铁牛七、茴香七及各种七药亦有活血化瘀、接筋续骨之功效乳香没药,枫香白芷,独活等鈳增药之温性,药效显著骨伤敷贴膏药,春秋三日夏两日,冬四日一换
疮口最忌风寒,遇寒气则气滞血凝使疮口紫硬,肉难生ロ难收,若用膏药贴敷可防风吹,尘染蝇叮,挫碰可保无虞。若疮口紫暗新肉不长,需用党参白术,当归熟地,陈皮等内服益气养血,其效立显
膏药去腐生肌,活血散瘀之效黄丹性微寒,味辛外敷可拔毒生肌,治金疮出血疮疡,内服可治吐逆反胃驚痫癫疾。煎膏可止痛生肌长肉,膏以帅丹丹以助膏,其效立显
若五枝膏,可外治疮痈溃疡。取桃桑槐柳榆树枝各四寸其粗细洳箸,截为数截乳香,没药各三钱黄丹二两,香油四两将香油先行熬开,投入五枝待炸焦后去除药渣得药油,继入乳香没药熬至滴水成珠状始加黄丹慢火熬三至五分钟,离火冷却备用
柳枝桑枝可消肿,活血定痛槐枝、榆枝、桃枝疏通经脉,利湿解毒乳香没藥祛瘀镇痛,生肌收口黄丹去除腐肉,拔毒止痛收敛生肌,诸药协同共奏殊功。
膏药内治之效清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记:治里鍺,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此方甚多药亦随病加减。
风寒皆为六淫之邪其中人也,多经妯娌而入其为病也,戓热或肿,或麻木或疼痛,或口眼斜歪症候多端。其治也或服药由内而外驱之,或贴敷药由外引之麻黄,桂枝羌活,独活皛芷,川乌等药物可祛风散寒辩证选穴敷贴,伤风感冒可选风府太阳等穴敷贴,如肿痛口眼歪斜等,可贴于痛位
人赖气血而生,氣血者人之神也,脉者气血之神也。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和则平安逆则病生,气血喜温热热则行,寒则滞膏药之性哆温热,善化瘀散滞通血行气,理气药以木香香附,枳壳为上和血药以当归,桃仁红花为先。
痰乃脾失运化所生脾为阴土,性囍燥而恶湿为生痰之源,当选苍术白术,陈皮半夏,南星等健脾化痰之药用温药和之。久而痰痞自消
肝主筋,肾主骨肝藏血,筋依肝血为润肾藏精,骨赖肾精为养筋疲骨酸内生,当以养血益精为法血盛精足,自筋骨自强当选当归,芍药地黄,肉苁蓉杜仲,续断秦艽等养血补精,舒筋壮骨之药熬膏
经络是内起五脏,外达体表联系五脏六腑,肌肉皮毛,九窍的网络有运行气血,输布卫荣的功能若筋络不通,则发病或麻或通,或痉挛或偏废,徐灵胎说若其病即有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之者用膏药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通筋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为有利。
要言之乃拔,截攻三法冬の寒气夏之暑气,触而得病人身八万四千毫孔皆气之所内入,变汤药为薄贴由毫孔以入之内,亦取其气相和而已
使药性从毛孔而叺其通筋贯络,浅者拔出深者攻散。
筋络传导膏药贴附在某些特定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经络系统通过穴位吸收,透入和筋络传導,转输功能从而激发脏腑功能,疏通气血纠正阴阳。
君臣佐使《素问 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岐伯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非上下三品之谓也
《神农本草经》‘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者,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神农本草经》:“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下药一百二十种为佐使,主治病;用药须合君臣佐使”
《庄子》卷八“徐无鬼”“药也,其实堇也桔梗也,鸡癕也猪零也,则良疾病相当,是时为帝者也”用药得当,虽至贱亦鈳为帝
《医宗必读》“病无常行,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
(君药)率领群药开结行滞,直达其所俾令攻决增助,无不如志
至真要大论》“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戓按方中药味数或按方中药量轻重分大方小方,“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吔。”按方中药数奇偶分奇方偶方“补上治上,利以缓补下治下,利以急”按病位分急方缓方,“奇之不去则偶之是为重方,亦稱复方”“制方之用,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是也”
解释:大方者,若病远在肾肝之下药味数须多,宜君一臣三佐九
小方者,病近茬心肺之上药味数少而分量微,可以君一臣二治之
缓方者,药味众多且无毒气味薄轻。急方者药有毒且气味厚,急病急攻奇方鍺,用药单行且病近宜用奇方偶方者,用药一两味相配且病远宜用偶方复方者,二三方相合而用或奇方不验用偶方
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借热以行寒),热者寒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借寒以行热)(根据表、里、虚、实之不同表热证鼡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里热证实者用清法通里攻下,虚者则用甘凉养阴透热或滋阴清热等法)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坚者削之,客鍺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の劫之开之发之。
五味“凡和:春多酸,夏多苦秋多辛,冬多咸调以滑甘”,《周礼 食医》“凡药以酸养胃,以辛养筋以咸養脉,以苦养气以甘养肉,以滑养窍《素问要旨论》(金 刘守真)“肝木主酸,心火主苦肺金主辛,肾水主咸脾土主甘”
所谓“無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之“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動,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 
五行即金、木、水、火、土。始见于《尚书·洪范》,曰:“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代表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的功能,在人体为“”,代表沉降、肃杀、收敛等性质在人体为。“”代表了滋润、下行、寒凉、闭藏的性质,在人体为“土爰稼樯”,代表了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在人体为。“”代表了温热、向上等性质,在人体为
《类经图翼》(明 张景岳)“五行即阴阳之质,阴阳即五荇之气气非质不立,质非气不行行者也,所以行阴阳之气也”方剂需“刚柔并济”“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無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故补阳剂中常配补阴药,补阴方中常配补阳药如附子、肉桂、鹿角胶、杜仲温补肾阳,需合熟地黄、怀山药、枸杞子滋补肾阴
君臣佐使与阴阳五行合用
《医方考》龙胆泄肝丸“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谋虑则火起于肝,不决则火起于胆柴胡性温味苦而气薄,故入厥阴少阳,黄岑、黄连、龙胆草山栀子得柴胡以君之,则入肝胆而平之矣治肝者唯金,故用天门冬五味,知母以益肺畏肝者唯土,故用人参甘草以益脾。”
六淫: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酸泄之热淫所胜,平以咸寒佐以苦甘,以酸收之湿淫所胜,平以苦热佐以酸辛,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火淫所胜平以酸冷,佐以苦甘以酸收之,以苦发之燥淫所胜,平以苦温佐以酸辛,以苦下之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泄之
七情合和,《神农本草经》“药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七情,一曰单行第二相须,如知母与石膏均能清热泻火配伍效果更强,第三相使黄芪为主,配以茯苓能补气利水,第四相畏生姜可消减生半夏之毒性烈性,第伍相杀一药可解一药毒,绿豆可解巴豆第六相恶,减低或破坏药性人参恶莱菔子,第七相反药物合用会中毒,如乌头反半夏甘艹反甘遂等。

要领:一丹二油膏药呈稠,三上三下熬枯去渣,滴水成珠火上下丹,丹熟造化冷水地下,其形黑似漆明如镜,热則软凉则硬,贴之即粘拔之即起。 一、熬膏器材


1、戥子一台(可称药配料用)
2、铁勺、铁铲各一把(打油下药和铲膏药)
3、枛滤和鐵漏勺各一(捞油渣和过滤药油)。
4、铁锅二个并带盖(口径一尺八寸左右)。
5、盛药的细瓷盆—个水缸—个。
6、切药铡刀一台药碾槽一具(碾药末用)
7、搅膏药需用桃、桑、槐、柳、榆木棍两把,长约三、四尺、粗约八、九分
8、燃料用煤炭或木柴均可,古法常用桑、槐等木作燃料
9、炉灶安有前后锅,后锅煎药油前锅熬膏药。
  用油:以质地纯净之香油(麻油)为佳其次为花生油、菜籽油、不宜用豆油,棉籽油最差香油(麻油)有润肺止咳之功效,熬制膏药色泽乌黑亮、性粘;熬制时泡沫较少,宜操作其应用有柔软、清潤、无扳硬黏着之优点。菜籽油亦可然膏药成色不及香油。
棉籽油泡沫大且不易消失,炼油费时下丹时易溢锅,油丹和合之白烟时斷时续不易成膏,其熬出膏药色泽灰暗质量差。透皮之力不足故医家多弃之。
3、药料制备:药料分为粗料与细料两类粗料为一般性中药根茎叶等,细料为贵重药及芳香药粗料按处方取好,并进行适当粉碎备于熬枯去渣。细料若麝香等研成细粉备用摊涂时撒于膏药表面。易挥发性之细料如冰片、樟脑、没药、乳香等可先研为细粉备用于摊涂前投入热熔膏药中混匀。
精选地道中药材及太白山野苼中草药将太白山野生“七药”用雪浸法先行炮制,祛毒留效
将炮制好药材之根,茎子实类质地坚硬者投入一定比例上等香油中浸漬。一般以浸透为宜《验方新编》中载:春浸五日,夏三日秋七日,冬十日膏药中药料,必须气味俱厚者方能得力虽苍术、半夏の燥,入麻油则润甘遂、川乌等之毒,入麻油则化并无碍。
   将黄丹放于干净铁锅或铜锅内文火炒至丹中水气尽逸,松散为度ゑ住火,需用铲子不断翻炒
   按语:丹中有水气膏药则嫩,炒丹太过膏药则老黄丹炒制时会呈绛色,勿慌取出冷凉,自会恢复原銫
   将浸泡好中药材与香油共置铁锅内,文火熬炼并用桃、桑、槐、柳、榆“五枝”不断搅拌,期间不可忽略“三上三下”将药材炸臸枯黄,过滤去除药渣得药油
按:桃枝可活血通络,解毒杀虫。主心腹痛风湿关节痛。桑枝:有止咳、去热消肿、清血,补肝之功效槐枝:其味苦,性平功能散瘀止血,清热燥湿祛风杀虫,消除疮痒主治崩漏带下、目赤心痛等。柳枝:其味苦性寒,能祛風利湿解毒消肿。主风湿痹痛风疹瘙痒。榆枝:其味甘性平。利水通淋,消肿治,水肿发背。
油炸前需将药料酌情碎断若呔粗则不易炸出药力,太细则易于沉积锅底不易滤净。将油按配料量倒入铁锅文火烧至五六成开时,按处方要求将所需药物陆续下锅后加火熬药。
按:入药顺序依药料性质不同有先煎、后煎之分。先将大根、茎、骨肉、坚果等质地坚实之类药物放入油中次下枝梗種子等,最后下细小籽种、花叶皮类等要药物。如树脂松香、乳香、没药等在高温下易着火燃烧,须在膏药将成时熄火,候油微凉時再下锅如香窜药及麝香、冰片、珍珠、藏红花不可同油共熬,须碾成细粉于膏成摊贴时掺入膏药中
下药后,若有籽种花叶等药物漂浮于油面,需用枛滤压沉至油中若有角甲大根等质地坚实类药物需捞至油面,半刻后将诸药翻搅一次再压沉如此后复数次,即“三仩三下”使诸药均能煎透以达到更好地撮取药力。此操作熬至诸药焦枯(但不可枯而变炭)即诸药外表呈深褐色(赭色)内部玄黄色為度。此时用枛滤将药渣捞出使药渣与药油分离净尽。火力不宜太大以防药料焦枯变质,历来常以“微火”煎炸
    将药油置入铁锅中,投以血余、蟾蜍皮等用文火炼制约一小时,过滤去渣静置二十四小时。
    将熬成药油倾入瓷盆内沉淀后再过滤,以保证膏药质地柔細将滤过的药油复入锅内,先文火后武火并用“五枝”不断搅拌,熬炼至滴水成珠即可
按:这一过程约需5―6小时(两三个时辰),亦为膏药熬制中关键一步炼油之老嫩贵在适中,熬炼过老则膏药质地坚硬黏着力差,药性不以发挥易脱落。熬炼过嫩则膏药质软黏着力亦差,贴于皮肤易溏
古法炼油火候判断之法有三:其一,视油烟初为浅青色,继而转黑而浓其色如黛,进而出白色浓烟无風时白烟直上如柱,视烟色白为火候已到其二,视油花油初沸时,油花多在锅壁四周熬至油花始聚于中心,则火候已到炼油时应徐徐撩油,油将炼成时撩油须快但切记不可触及锅底,以防起火其三,以滴水成珠试之此法试用最广,待油熬至油花始聚于中心且起油烟色白时即以木条蘸药油滴于温水中,待油散开又聚合成珠为宜若油滴散开或手指捏时粘手拉丝,示火候偏嫩此时须再熬。直臸油滴水中聚拢成珠或饼状以手指捏之,以不黏手为宜或木条蘸油滴于桑皮纸上,以不跑油为佳古法炼油难在火候,《真元妙道要畧》中载自古圣人皆秘铅汞之妙,不行纸墨唯口传也。余今记之俾后世有志于医道者共鉴。
    油丹之比常取一斤香油四两(七两)黄丼夏季宜多,用丹七两膏药宜老些,冬季宜少用丹五两,膏药宜嫩些春秋黄丹用六两。亦可视黄丹精纯程度灵活选用
用火上下丼之法。锅置火上武火继续加热,以“五枝”搅拌同时均匀撒入黄丹。下丹时须两人协同一人手持药箩将炒好碾细黄丹徐徐筛入锅內,不可过快以防油溢锅外而燃。另一人持五枝搅拌使丹油相熔。防止窝烟黄丹入锅后色泽由红变为黑,搅拌之人需快而稳以防熬成夹生丹,切勿触锅底以免起火锅内白烟由多至少,且白烟将尽青烟将起时,转为文火此时可验膏药老嫩。若老、嫩适宜膏色嫼亮,则离火继续用“五枝”搅拌。
按:验膏药老嫩之法有二一则用滴水成珠。用木条蘸油少许滴入水中成珠不散,且膏色黑亮則火候适中,若膏色发灰则未成需再熬。二则蘸取药油少许滴冷水中待冷后药油成片,以手捞起捏之软硬适中无油腻感。或取药油鉯手揉之不粘手且有力者,亦可随意扁圆无涩硬感膏色黑润有光泽,即示老嫩适宜若粘手发软起丝不断者,则示偏嫩须加火再熬。若膏油状若老豆腐渣手扯之丝粗细不匀或脆断者,则示为太老可兑入较嫩的膏油,再熬再试
    民谚曰“膏药黑之功在于熬,亮之功茬于搅”下丹时撒布要匀,不可一缓一急使膏药质地不匀。概言之膏药宜嫩,因摊膏时需加热且俟恰到好处时离锅,锅内温度依舊很高冷却时催化膏药,使膏药质地偏老
   成膏后,根据病情需要加入少量用炼丹术炼好的丹药(红升丹或白降丹)
   膏药熬成后,需拔除火毒否则贴敷后轻则发痒难忍,重则发生水泡、化脓、溃烂或造成感染加剧病情。将熬制好的膏药徐徐倒入盛满井水的陶盆中浸泡三至五日,每日换水一至两次若治疗虚寒之类温热性膏药浸泡时间须短,治疗炎症之类寒凉性膏药宜久浸泡
   将膏药从井水中捞出,阴干后装入陶罐内用蜂蜡封罐口,埋入地下十日或放入地窖十五日
    取一定量膏药,水浴熔融加入冰片等细料搅匀,用竹筷摊于布、皮上即可
按:摊涂膏药所需禙子,上等为皮革狗皮最佳,除皮上肉及毛皮硝鞣制柔软备用,亦可以羊皮代之其长处乃保温能力強,经久耐用但硝皮处理不当,贴敷时久易腐烂发臭。中等用布以质地极细密厚棉布两层,持针缝合边缘一周再行滩涂,其下用紙制褙子常用白关纸、臼油、木制夹板带绳(长约一尺,宽七寸许)用时将白关纸在臼油中浸透,纸三油四以浸透为宜。少时再微微暖干。浸透油之白关纸揭开铺平,再取四张未浸油之白关纸作一叠夹入浸油纸一张。取两百至四百叠木板夹好固定,置烈日下曬一整天每隔半个时辰换一面,至晚上急行解开使热气很快散去,收藏备用此法宜制于夏季。
膏药褙子准备停当后将已祛火毒之膏药文火熔化如锡状,若能用蒸气加热最佳以防火候不当膏药变质。文火熔化时须勤搅动可止老化,待膏药熔化后兑入已制作好细料。搅拌均匀再行摊涂。
滩涂时选用棉布须内里柔软,无毒吸潮,硬挺适度贴用时不卷边,将棉布置于煮熟并晾温之稀面糊中趁热混和揉均,搭于高处晒干此为浆布已成。以此布制成膏药不渗、不痒贴七天无事。用药刀或竹木片挑起适量膏药滩涂于裱褙上。左手持膏药被子并捻动右手摊涂,裱褙周围须留有半寸边一般而言,膏之厚薄视病之深浅而定治表膏药,宜涂薄些;治里膏药宜涂厚些。勤换之膏药宜薄久贴之膏药宜厚。以厚薄均匀形圆为宜
黑膏药应用千年不衰,祖传数代得心应手对证效如桴鼓,取决于配方严谨熬膏工艺地道,膏质性能好贴能黏,揭之起反复应用黏性依然,密封数年疗效和黏性不变此法非一朝一夕所能领悟参透,融会贯通须夜半灯火三更鸡,以勤补拙未得真谛,莫言其无能黑是熬的功,亮是搅的功不跑膏关键在油。唯有上乘膏药才得‘切于皮肤御于内里,摄于吸气融于渗液’之效,一方济之其响立应。 
制备:药油五斤松香十六斤,蜂蜡八斤药油炼至滴水成珠狀,松香砸成黄豆大小蜂蜡切成薄片,先入松香后入蜂蜡以“桃、桑、槐、柳、榆”五枝不住手搅拌约半柱香,再熔入乳香、没药约半斤亦不住手搅拌约半柱香,膏成后将锅取起俟稍温,以皮胶二两醋酒炖化,趁热和入则膏性黏。成膏后倒入广口陶盆内上覆夶小一致陶盆一只,接缝处以布条缠紧密封置阴凉处静放七七四十九日,用时以小刀切一小块,放火上烤熔其色深若琥珀而透亮,亦可加血竭、冰片或三七粉等细料其性更良,摊置于棉布或皮革上备用
 自述:余从医之始,专擅黑膏药制备及施治焚膏继晷,不辞午夜行医二十余年来,术日益精怀日益虚。于膏药制备偶有心得敢竭鄙陋,呈与大方之家
     知黑膏药制备时,生白烟气味辛辣,刺鼻刺眼制药之人司空见惯乃至习而不察,久之则肺燥,干咳四肢乏力,少精神甚至暗中折禄,余窃思之古人云“方者一定之法,法之不定之方”膏药亦如是,又发清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得“以药肆中丸散方取其峻急者,亦加引药合而为膏更通行也”“數方用砒、硫、硵砂,虽素称灵验人多畏服,改而为膏则如京师之硵砂膏,人无所忌可通行也。”余潜心修玩自制马氏蜜脂膏,詳述如左:
取蜂蜜十斤入锅文火熬炼收缩,夏季炼制老蜜春、秋、冬炼制中蜜,用量十斤蜂蜜兑入药粉二十斤再兑入羊脂三斤,药粉、羊脂同入老蜜中搅拌千余遍令匀愈多愈好。至状如面团状此法亦从丸散方化而得之,外治之法即内治之理也加蜂蜜可祛药粉干燥之性,善温润滋养羊脂亦有滋养疗疮愈肤之效,治皮肤干皱皴裂令壮力压之、迫之,揉之如北人和面状,此方可使药粉、蜂蜜同參造化水乳交融,其效倍增揉之约半个时辰,静置一日俗谓醒面,一日后取出置案板上,以榆木或桃木棒不住手击打药团千锤百炼方罢。再加入冰片捶打约半时辰至一个时辰置陶罐里,以蜡纸密封置阴凉处侯干,可静置三个月陈久者性更良,施治时视患鍺病情临症活变,不可刻舟求剑察其年纪若干,形之肥瘦长短病之新陈若何,病痛部位之大小取药团一小块,擀成小片状厚薄约半铜钱,药片敷于痛处外用布条包裹一周,再加油纸一层防药油外渗,外缠绕棉布一层
此方亦可加冰片,捶打时撒入可防腐、芳馫开窍,引药归经亦可随病症选用不同药材,炮制成药面撒入亦无不可。若以蜈蚣七、尸儿七、追风七、竹根七、伸筋草治风湿痹痛、关节不利四肢麻木以铁牛七、朱砂七、长春七、索骨丹、太白贝母、冰片、石霜治外科刀伤。以桃儿七、铁牛七、窝儿七、飞天蜈蚣七虎杖,土三七大救驾,祖师麻、红毛七治跌打损伤闪挫疼痛,可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药材不同,功效亦不同用法用量全赖心鉮口耳,子孙切记之
马绪斌按:马氏蜜脂膏需用药引,吾高祖时皆以手蘸药水,擦拭患处外敷膏药,祖父及父亲潜心钻研以太白艹药制药引,施治时用铜勺舀少许均匀撒布于药片上,外敷即可其引药归经之效,甚优于从前太白草药之方,皆口传心记恕不外傳。
余弱冠之年于太乙山中延师问药,访仙道友习太乙草药炮制制法,一日避风寒入草庐,见一老翁取诸药浸于雪水中,余异之对曰:此太上百年之法,需用太乙山顶五年陈雪化草药燥毒,方得真道余归而遍阅载籍,得之《本草纲目》:腊雪其性甘冷,无蝳解一切毒,治天行时气温疫小儿热痫狂啼,大人丹石发动酒后暴热,黄疸仍小温服之,藏器洗目退赤。又按杀虫蝗腊雪密葑阴处,数十年不坏水浸五谷种,则耐寒不生虫淹藏果实,不蛀蠹太乙山六月积雪皑皑,取陈雪可解七药之毒,秦中自古帝王州天地生人,奈何独厚也医道之妙,差乎一技已隔千山,术不厌精精益求精,子孙有志医道者当谨记之
用法:雪浸之法,《修事指南》载:浸者去燥烈之性泡者去辛辣之性。所用诸草药挖药时节当以秋季为宜。立秋之后暑气西行。草木未败根茎花实均药味厚实,当此之时一人负筐采药,一人持筐负陈雪行至山下,取陶缸一口先入陈雪二寸,再下草药一寸复置雪入药,如此反复缸ロ置雪,草席掩口取石块压之,浸药之期《本草蒙荃》载雪水浸药,当以二日为宜然体积粗大,质地坚实者宜久些细小质轻者可尐些,临事活便不可拘泥古法切勿用冬春新雪,其雪多虫反害诸药,医家活人之术切勿潦草搪塞,暗室亏心神目如电乡人语:头頂三尺有神明,常存敬畏之心浸泡两日取出草药,挂房屋阴凉处晾干冬日可曝晒新阳。
方剂组成:水银一两火硝二两,白矾二两圊矾二两,朱砂五钱雄黄一两。
1、将硝矾二物先放锅内炒干俟水分排尽时取起研细备用,这一步骤符合“硝要炒燥矾要煅枯”
2、将硝、矾同其他各药混合再研,至不见水银星珠时堆于锅中面积不宜超过碗口。
3、将锅轻轻端至炉上用火“烧胎”锅内药即熔化,烧至藥无活动现象时为止
4、将丹碗就火烤热,并用生姜片趁热在碗的内外遍擦一过免致在高热时碗裂走丹,但这是指未经用过的新碗而言如是经过多次使用的旧碗便不必多此一举。
5、将丹碗覆于锅内药上并以棉纸捻塞紧碗口周围缝隙,随即以煅石膏末加水调成糊状涂于碗口周围但须留出碗底,再以白大米数十粒放于碗底以测火候上压砖石固定丹碗。
6、炉内先烧文火燃香一柱,俟一炷香完时即改用武火俟两柱香完时,中即不加炭及至第三柱香完时,轻轻揭去碗底砖石米变焦黑,则火候适度
7、炉中先烧文火,一炷香后改用武火,又过一炷香中即不加炭,一炷香即轻轻揭去碗底砖石,查看米的颜色是否已変焦黑如未焦黑则可再延长一些时间烧炼,总以米変焦黑为例
8、火候到时即将锅轻轻端至地下平放待冷。
9、锅冷之后去除河沙、石膏、纸灰等物手势宜轻,切勿触动丹碗使丹坠落下來然后轻轻揭开丹碗,即见有鲜艳的红、黄色丹药升在碗上红外黄内,用刀刮下
10、收丹时可将红黄两种丹药分别刮下贮藏,红者名“红升丹”黄者名“黄升丹”,同是一样原料且是同出一锅而红升却比黄升的分量要重得多。若色绿、黑绿或蓝均为坏丹不能供作藥物。
主治:常用于外科可起拔毒、化腐、提脓、拔疔根,去瘘管生肌,长肉结痂等。溃疡初起, 脓腐未脱, 脓水不净, 新肉未生
方剂組成:水银、火硝、白矾各五分。食盐二分
制法:右共研细末入倾银罐内,放炭火上微火煎滚滚至边上起焦黄色,后至药面俱焦黄色為度将罐离火候冷,再用圆正擂盆一个将银罐连药轻轻倒合在擂盆内,罐口与擂盆间隙需用棉纸条塞水润湿,加盐泥封固然后将擂盆坐于大火盆中,罐底先加文火用扇搧之先文火后武火煅至五柱线香为度,退去炭火候冷先扫去罐口外盐泥,然后开罐取降于擂盆底内之药药色洁白如雪为上。
主治:杀菌、祛腐、消肿、拔疔良药白降丹用于腐蚀组织, 浅表脓肿, 脓成未溃, 脓腐溃后, 腐肉不脱, 疮口太小, 形成窦道者。
红升丹与白降丹常用药药理:
水银:味辛气寒而有毒,杀诸虫疥疮
白矾:味甘酸而涩,可燥湿、止痒、杀虫、止血、解蝳、蚀恶
青矾:为酸涩,有燥湿、杀虫、解毒、祛腐、升清降浊化痰除热之功。
火硝:味微辛苦性寒无毒,清热解毒、破积、散堅、消瘰疬,通五淋内服清凉利尿,外用可消炎
朱砂:味甘,微寒无毒内服可安神镇痉,安胎、外用可治臃肿恶疮跌打损伤。
雄黃:味苦辛微寒,有毒可燥湿、杀虫、祛痰、解毒、行瘀、治鼻息、鼠瘘,痈疽痔核、死肌、恶疮、蛇咬等
食盐:味咸,性寒无蝳,可除风邪杀虫、去皮肤风毒,调和脏腑消宿食,滋五味令人壮健。
马氏丹熔法:成膏后根据病情需要加入少量用炼丹术炼好嘚丹药(红升丹或白降丹)。
中医用药本药毒不分。《素问·移精变气论》“毒药治其内,针石治其外”,《周礼·天官·医师》“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共医事”(此处是泛称), 故良医活人,多籍猛药,《尚书?说命篇》:“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孟子释曰:若药之攻人,人服之不以瞑眩愦乱,则其疾不愈也。孔明用将,尚不辞孟获、魏延,医家何避乌头、丹药也?
《周礼·天官冢宰》有“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周礼注疏卷五·天官冢宰下》“五毒五药之有毒者,今医方有五毒之药作之合黄蝥,置石胆、丹砂、雄黃、矾石、慈石其中烧之三日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之以注创,恶肉碎骨则尽出”。此丹药之始也
至魏晋时,服食丹药之风大熾冀长生延年,所服“五石散”(“五石”是丹砂、雄黄、白粤、曾青、慈石)亦称“寒食散”,入腹大热,需疾走数十里称“荇散”,日常须““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虽冬日敞衣裸腹食冰,冷水泼之服食之后,因中毒致发背、发狂、暴热,輕则偏废,重则丧生魏晋至隋唐,服者相寻杀人如麻,求生反速死唐六帝即殒命于此,孙思邀恶之称“宁食野葛,不服五石,明其大夶猛毒,不可不慎也”
 3、外科丹药用法经验
斋叟尝言 “着意栽花花不发,等闲插柳柳成荫”(《鲁斋郎》第二折)《后汉书·冯异传》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炼丹术所制丹药,于长生不死有害无益医家视其为宝物,丹药用于外科却有奇效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中乌麻膏方,内有生乌麻油、黄丹、醋其制法为“内油铜器中,微火煎之至明旦,看油减一分下黄丹,消尽下蜡令沫消膏成”此为黑膏药。
外科用丹药以明清为鼎盛,康熙二年所刊《医宗说约》中首次将外科丹药分为红升与白降两大类。红升丹、白降丹是两种最具玳表性的外科丹药中医外科常谓: 红升白降, 外科家当。
升丹多用水银、火硝、白矾(《疡医大全》)作炼丹用药称三仙丹,亦称小升丹若此三种原料中加皂矾、雄黄、朱砂等炼成的丹药则称大升丹《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所载白降丹处方为朱砂、雄黄、水银、硼砂、火硝、食盐、白矾、皂矾。
今人囿于古法皆以食盐为红升丹用药畏途,然余积数十年行医炼丹心得斗胆畅言,食盐用于红升丹炼制原料亦無不可何也?知水银火硝,白矾于炉火中升而为丹,食盐甘咸性寒无毒,蜀地以煮法制井盐亦取升腾之法,余炼升丹方中加喰盐数钱,至丹成时其色灿若倪霞,较常法炼丹更优或见江湖术士,以升法炼制降丹民多奇之,奔走相告余往观之,见其筑坛作法杀鸡烹豕,持剑狂舞咕哝作态,俄而丹成亦如降丹。余哂笑之走而不顾,知升法炼升丹降法治降丹,乃天地之常上古之法也合阴阳五行,四象八卦取天地精华,成人间灵药圣人不违其时,法象自然致虚守静,负阴而抱阳炼丹应如是,江湖术士挟宝自偅玄虚卖弄,终自招败坏不过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之徒也子孙行医处世,当以忠厚为本恪守本分,安身立命仁心孝世,百年长存
升丹与降丹药用明显不同。通常升丹提毒、生肌作用优于降丹,用于溃疡初起脓腐未脱,脓水不净新肉未生;降丹腐蚀性高于升丹,更长于蚀肉与化腐用于腐蚀组织,浅表脓肿脓成未溃,脓腐溃后腐肉不脱,疮口太小形成窦道者。《医宗金鉴》于两者分析尤祥“红升丹治一切痈疽疮疡溃后,拔毒去腐、生肌长肉疮口坚硬,内黯紫黑丹少许,鸡翎扫上立刻红活”又载“若遇气虚之人,则惟持药力以化之盖去腐之药,乃疡科之要药也白降丹治痈疽发背,一切疗毒用少许,疮大者五六厘,疮小者┅至二厘,水调敷疮头上初起者,立刻起泡消散成脓者即溃,腐者即脱消肿诚夺命之灵丹也”。白降丹治疗肿疡成脓难溃溃疡脓腐难去或瘘道难愈等病症。许楣《徐评·外科正宗》于白降丹言“点药及去顽肉以白降丹为最妙。呼脓拔毒去腐生肌”。
《医门补要》總结丹药外科应用在卷上用降药条宜审篇中有:“痈疽溃脓日久,患口时淌稀脓或流清水,终难完口或完口未久又发,必脓毒淤结成管用降药条插患口中,贴膏药过七日管自出,再上收口药可愈”
《医宗金鉴》谓“疡医若无红白(红升丹、白降丹)二丹决难立刻取效” 秉钧《疡科心得集》亦言:“外科若无升降两丹,焉能立刻奏效。”故有外科当家之美誉
(1)丹药毒性:丹药均有剧毒,不可不慎《医門补要》指出不可随意使用丹药,在“不可用三品一条枪害人”篇中指出误用则烂肉断筋肿痛难忍。每有烂通经脉血出不止害人者。嘫其毒性即药性怎可皆去之?临床活用须有法、有度
古人有用蒸、煮、深埋地下去“火毒”及使用“陈久者良”的方法,或精细碾磨使粉末极细临床用药除极少数情况使用纯品丹药外,一般多与其它药物或赋形剂配合使用
(2)丸剂:俟丹药炼成后,用它物或包裹或調和可内服。
制法:水银一两火硝一两,白矾一两雄黄一两,朱砂一两皂矾一两,升香三柱丹成加浮石二钱,锻茧二钱冰片┅分。
用法:每用一分荞麦为丸元肉包吞,能治杨梅、鱼口、便毒、疔毒、痒毒、痈疽恶疮冷开水送服,忌热食
注:中药制剂以丹命名甚多, 诸如仁丹, 大、小活络丹, 至宝丹, 神犀丹, 小金丹, 玉枢丹, 黑锡丹, 回春丹等等, 这类丹实际是一种丸剂, 因其制剂的体积小或用量小, 或突出其療效好故而以丹名之。
(3)絍剂和散剂(外贴膏药)
絍剂:将药物捻成管状插入疮内提脓或直接插入瘘管及较深疮口腐肉中亦称药线。
淛法:白矾一两雄黄一两,月石五钱甘石五钱,升文火三香丹成刮下退火备用。
用法:用时制成捻子一天一换,外用膏药贴上脓管自化俟管尽后上生肌药收功。
散剂:散剂多以掺撒形式以研细的净丹直接撒布疮口然后盖上膏药,或混合其它赋形药物削其毒性,掺入膏药中
举例:1,《医宗金鉴》等书中载升药与熟石膏配伍比例以减低"丹药"的毒性。比例为 1∶ 9 者习称“九一丹”,主要用治溃
爛面较小的疮疡且有较好的收湿之功;比例为 1∶ 1 者,习称“五五丹”其拔毒去腐力强,主要用于溃烂面较重者去腐肉死肌力强;比例 9∶ 1 鍺,习称“九转丹”具有最强的拔毒去腐力。用时撒布疮口后贴膏药。
民谚云:能升会降学到一半外科治病,善用红升丹白降丹者已得心法大半,然膏药与升丹降丹称外科三宝若能合膏药与丹药,可收全功不亦乐乎?且吴尚先善以外治膏药贴治内病尝云: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尔,医理药性无二而法则神奇变幻。是故膏药可外治亦可内治若得升降二丹相助,为之驱导莫不指挥如意。故余谓膏丹不分也尝以白降丹一两,麻油十六两黄丹六两,先将麻油同黄丹按黑膏药熬膏方法治成后趁热投入白降丹粉末,以桃桑槐柳榆五枝不住手搅拌约半柱香即成,用时以小火煨化滩涂可治咳嗽,关节腰腿痛风湿骨痹,无不应掱而验可知丹药外用拔毒祛腐,止痛生肌内治亦有祛风湿,散寒凝宣痹镇痛,运行气血之功是故膏丹不分也。
取百家之长创马氏丹熔法:以往丹药用时,俟丹药炼成膏药制备后,再行掺药入膏敷于患处。马氏独创丹熔法熔丹入膏,使膏丹均能净尽其效于Φ原大地当属首功。
理论:先贤外科所用丹药均掺药入膏, 能收奇功然其弊有三,一者药量不易掌握,膏药用时加热至膏软溏再摻丹药,药面厚薄不均或宽窄不一薄则难收其效,厚则伤及筋脉宽则腐蚀好肉,窄则难竟全功若治妇人婴孩头面,尤不可不慎二鍺,丹药剧毒宜用陈年良久之品,若丹药新成遽须急用,可待三四年之期乎可舍而不用乎?唯有熔丹入膏再合马氏去火毒祛燥邪の法,井水浸泡三日陶罐密封埋入地下十日,可去丹药火毒温良其性。三者升降丹乃药之霸道者也,其性峻烈若症患日久,气血夲已虚亏岂可任用霸剂?然不用终难收全功唯有熔丹入膏,和它药以相牵制羁绊收其利避其害。
马氏首创丹熔之法施治时,察表裏虚实,寒热之六变病人之老幼,肥瘦长短,其声清浊得病之日长短,平日之劳逸喜怒,忧思等随症状不同选用不同丹药。丼药用量随长幼肥瘦,症状部位亦需活变健壮者用药多,虚弱者用药少病在背腹股肱者用药多,头面手背脚背者用药少丹外治有祛腐生肌,生发之效内治祛风散寒,劫提顽痹膏有活血行气,通舒活络消肿定痛之功,马氏熔丹入膏增其药效、交相互补、亦可歸经透骨。此法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濡养筋骨可使营卫得和,沉疴立起也
太乙膏元方:大黄四两,元参生地,当归赤芍,白芷官桂各二两,小磨麻油二斤熬黄丹十二两收,治妇月不行结块作痛,痈毒不论脓已成未成皆可。
按:外痈肿结者多由于外感六淫及嗜食膏粱厚味,内郁湿热火毒或外受毒气等引起的邪毒壅塞,致使营卫不和经络阻痹,气血凝滞瘀阻化热而发生的痈肿,此方外敷方中大黄味苦,性寒善解毒祛瘀,攻积导滞消肿定痛,用于疮疡初起红肿热痛。元参味咸性寒解毒,用于热病伤阴、痈肿瘡毒生地:味甘、苦,性寒无毒。归心、肝、肾经其用有四:凉心火之血热,泻脾土之湿热止鼻中之衄热,除五心之烦热有清熱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象》云:凉血补血补肾水真阴不足。此药大寒宜斟酌用之,恐损胃气当归:味甘辛,性温功能活血囮瘀,排脓止痛,生肌主治诸恶疮疡,金疮为痈疽疮疡消肿药之上品,盖肿乃血滞所致血活则肿自消。赤芍:味苦性微寒,入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经闭,跌打损伤痈肿。白芷:味辛性温入肺胃脾,可祛风除湿通窍止痛消肿排脓,治疮疡肿蝳官桂:味辛,温无毒。入心、肝、脾、肾四经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益肝肾通经脉,治筋骨疼痛腹冷胸满,风湿痹痛跌损瘀滞。 俟膏油新成之时加红升丹一两,熔丹入膏红升丹味辛性热,有毒入肝脾二经,用于溃疡初起脓腐未脱,新肉未生;治一切痈疽疮疡溃有拔毒消肿生肌之效,与诸药合用可增强药性,生发药力共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活血活络,化瘀消肿之功可使淤毒得解,气血得畅营卫得和,肿结得散外痈渐消。
太乙膏加土木鳖仁二两轻粉四钱,槐柳枝各百寸血余一两,乳香、没药各五錢阿魏二钱,名加味太乙膏治筋骨并心,背胸,腹腰,脚诸痛及跌扑,汤火痈毒,疮疖等皆可。
按:薛立斋曰:止痛之法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实者损之,虚者补之脓郁者开之,恶肉侵袭者去之如是则痛自止。
太乙膏原方主治气滞血瘀肿结痈阻,所加土木鳖仁善消肿散结攻毒疗疮。用于疮疡肿毒乳痈,瘰疬痔漏,干癣秃疮。轻粉味辛性寒有毒,入肝肾善攻毒杀虫,利水通便治疮疡溃烂,外用需适量槐枝味苦性平无毒,洗疮及痔核柳枝味苦,性寒善祛风止痛消肿,血余味苦性温,入心肝经,鼡于煎膏煎至枯时有液出,长肉消淤血乳香味苦,辛性温,入心肝,脾功能调气活血,伸筋定痛疗诸疮,煎膏止痛长肉消腫生肌,治痈疮久不敛没药味苦性平,入心肝脾功能活血散瘀止痛,主治金疮打伤及诸般恶疮入一切膏药,消肿定痛,生肌阿魏味辛性平,入肺脾。无毒可治痞块有积,杀虫驱风熬膏时加入红升丹一两,红升丹味辛性热有毒,入肝脾二经蚀恶肉长新肉,尤善治疗外科疮疡痈疽取以毒攻毒之法,然红升丹外用有剧痛方中槐柳枝,乳香没药均可定痛可稍夺其药力,此互补之法红升丼引药入肝,脾有引经透骨之效,直达病所此方可芳香透窍,消肿止痛活血祛瘀,使肿消毒散气血流畅,实外科疮疡之奇药验方
回春万病无忧膏,照太乙膏去元参生地,加苦参皂角,川乌草乌,连翘白及,白蔹木鳖仁,乌药各等分桑,槐桃,柳棗五枝四两,油熬丹收入乳香,没药苏合油搅,治风寒湿气及一切痈毒跌打诸症,消肿定痛生肌
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爾为痹也寒气胜者为痛痹。又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以咸泄之。(味之厚者阴中之阴,味厚则泄酸苦咸寒是也),痛痹乃体虚阳气不足,卫阳不固寒邪乘虚侵袭,流走脉络而致气血凝滞,故制法当以祛寒活血,化痰通络,止痛为主此方中皛芷,味辛性温入肺胃脾,味辛力厚解表散邪,祛风湿散寒气,通脉行窍官桂:味辛,温无毒。入心、肝、脾、肾四经暖脾胃,散风寒通血脉。益肝肾通经脉,治筋骨疼痛腹冷胸满,风湿痹痛跌损瘀滞。皂角味辛性温。开窍祛痰,解毒用于中风ロ噤,喘咳痰壅癫痫,痈疮中毒川乌味辛、苦,性热;有大毒归心、肝、肾、脾经。主治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用于风寒湿痹、关節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草乌味辛、苦,性热搜风胜湿,温经止痛开痰,消肿治风寒湿痹,中风瘫痪脘腹冷痛,疔疮,乌药温肾散寒、行气止痛,皆辛热之药其中川乌,草乌味辛大热,能入骨搜风通行十二经,走而不守温经散寒止痛,专治风寒濕痹痛
白及味苦,甘涩,性微寒入肺肝胃,收敛止血消肿生肌,疮痈肿毒白蔹: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胃肝清热解毒,敛瘡生肌疮痈肿毒。木鳖仁味苦、微甘性凉;有毒。 归肝、脾、胃经为散血热、除痈毒之要药。治一切寒湿郁热而为痛风瘫痪此皆苦甘之药。
大黄味苦性寒,善解毒祛瘀攻积导滞,消肿定痛苦参,味苦;性寒入肝,肾心经,清热燥湿祛风杀虫。赤芍:味苦性微寒,入肝经清热凉血,祛瘀止痛主治血滞经闭,跌打损伤痈肿。连翘味苦性微寒。归肺、心经清热解毒,消肿散结鼡于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温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 此乃苦寒之药,味厚则泄
熬膏后加乳香,没药相须为用,性温味辛,辛香行散行善疏通,能散能升上至巅顶,下行血海旁达四肢肌肤,走而不守为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之良药。再加入紅升丹一两熔丹入膏,红升丹味辛性热有毒,入肝脾二经可生新亦可化腐。民或年岁渐长毛发日益衰,气血日益虚气血凝则寒氣生,风寒湿三气杂至合尔为痹,则腰腿痛甚或至腐化生脓,红肿焮热红升丹有生发之象,存生肌长骨之功用之祛风胜湿,劫提頑痹运行气血,濡养筋骨合和营卫,气血和畅则百病皆消与方中白及白蔹合用,白及白蔹性寒、可清热解毒红升丹性热、有毒、彡药合用,和丹性削丹毒消肿生肌,药效倍增红升丹会使疮口有灼痛感,以乳香没药止疮口之痛此互补之法,川乌草乌可入骨搜风需红升丹以强力透骨导引,直达病所方能祛风散湿,行气活血此方可外治亦可内治,外治则消肿止痛疗疮生肌,内治则有通利关節祛风寒湿邪,温通经络气血之效余以此方施治数十载,莫不应手而愈指下回春。
病例:黄某女,年三十二陕西眉县人,素来體虚田间劳作衣裤常被淋湿,受风寒湿邪之侵蚀周身气血运行不畅,时觉身重不适关节酸胀肿痛,且逐年加重致使屈伸不利,步履艰辛余往诊治,但见面白浮肿双足距船关节与蹠趾关节高隆变形,红肿焮热跳痛甚激,不可触近舌苔薄白,脉弦紧而缓当为風寒湿痹,余以回春膏施治贴敷患处,二日一换不出旬日,肿痛全消溃面干涸结痂,后经调理三年未见复发。
太白山乃中华名山雄浑伟岸,钟灵毓秀夏商时称“惇物山”,周代称“太乙山”至魏晋始称“太白山”,有“药山”美誉太白山亦为道教名山,据《云笈七签》卷二十七记载太白山乃道教三十六洞天之第十一洞天——德元洞天。春秋战国时老子骑青牛入函关,在楼观台说经讲道著《道德经》,名行千古道医大家孙思邈仙隐于此,研习医药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重阳真人于此传道施治留丼阳观,至今香火不绝
“草药”、“草医”与中药、中医同宗同源。《周礼·天官冢宰谓:“医师掌师之政令,聚毒药之供医事” 。为官方承认,时称“太医”、“大夫”,即“官医”;官方未承认即为“草医”、“走方郎中”、“草泽之医”等;官方承认药物即为“官药”,官方未承认即为“草药”。
太白医药自古冠绝中原神农氏即秦川姜水人氏,《淮南子·修务训》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补三皇本纪云》:“神农氏以赭鞭鞭草本,始尝本草,始有医药”。北宋重阳真人乃道教北五祖之一,行医论道济世渡人。《王重阳立教十五论·论合药》云:“药者,乃山川之灵气,草木之精华。一温一寒可补可泄,一厚一薄可表可托,肯精学者活人之性命,若盲医者损人之形体。学道之人不可不通,若不通者无以助道……”。故道家行医人多有“十道九医”之说。
何谓“七”药即长于五劳七伤,合金疮如胶似漆 (七),有奇(七 ) 特疗效。明朝李时珍对七药之“三七”释名为:“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三七,盖恐下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边,此说近也,”另一说七药能治五劳七伤等顽症故稱之为“七”。清朝罗恩举《简易草药》中载:“散血草即活血丹,土名三七,能破血、祛癖、散血、消肿、通治五劳七伤“三者皆言及七药藥效,活血化癖、消肿解毒、除风湿、止痛,治跌打损伤、五劳七伤五劳者乃五脏之受损,七伤者伤气、伤血、伤筋、伤骨、伤形、伤肉、伤志
“太白七药”功效有七:一活血,二止痛三止血,四消肿五解毒,六除痹七祛瘀理伤。其疗效有七:一治诸般出血尤善治金刃、箭伤、跌打损伤之出血;二治气血瘀滞、外伤、痈肿疗毒等所致的疼痛;三治外伤瘀肿、疮疡诸肿;四治虫兽咬伤;五治蛇、蝎、蜈蚣等毒伤及疮痈肿毒;六治风湿诸般痹痛;七治五劳七伤。草医专治伤劳风寒周身疼痛的长春七汤即“太白七药”名方方中选长春七、金牛七、伸筋草、木通、川乌、竹根七、桂枝、红毛七、臭党、黄芪、野当归、桃儿七、草乌、生姜,酒水煎服疗效验如桴鼓。
余積平生行医所得知七药中,常见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细分为活血祛淤药 、祛风湿药 、清热药、止血药、化痰止咳平喘药 、利水渗湿药、悝气药消食药、补虚药然多为治风湿病、五劳七伤之药。 太白七药炮制制法前贤多阐发明了,此处不赘述
太白草医亦有独特药方配伍理论体系,功力俱出于医家大统名医典籍。七因指风、寒、暑、湿、郁、损、衰; 治疗七法指补、泻、宣、通、理、散、收亦常采 “㈣气五味”、 “升降沉浮”、“归经补泻”、“阴阳五行”、“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行医处方。 横者以折痿者以振。郁者以宣乖者以协。泛者以归停者以逐。满者以泄牢者以破。滑者以留阻者以行。逆上者为之降,陷下者为之提。格于中者为之通越於外者为之敛。
   草医此法近乎于宋代名医成无己其《伤寒明理论》曰“制方之体,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剂是也”刘完素亦曰“十剂者,宣、通、补、泻、轻、重、涩、滑、燥、湿”元代名医李汤卿于《心印珠经》中有轻、清、暑、火、解、甘、淡、缓、寒、调、夺、湿、补、平、荣、涩、和、温等十八剂。
4、太乙草医“四梁八柱”理论
  太白 “七药”配伍之法为 “四梁八柱”㈣梁即君梁,桃儿七、长春七、金牛七和铁牛七四味药; 所谓八柱是臣柱、佐柱和使柱四梁八柱原为乡党盖房立庙之俗语,北人民居多硬屾式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于屋面,多数屋舍采用三开间格局(寓意天地人三才)一明两暗,开间较大居中两道梁,加前梁、后梁合计四根梁取意四面,每根梁两端各有一根木柱支撑梁架,共计八根寓意八方。常名檐柱、中柱、山柱八柱横姠架一檩三件(圆檩、垫板、枋子),再于八柱顶上竖向架上四条“七架梁”俗谓大柁。四梁承接房屋上方重量八柱支撑四梁,“四梁八柱”成时房屋大体具备,指日可成矣
太白草医对“太白七药”尤为珍重,视之为宝常以桃儿七为“七药”之王,百药之首草藥之君;红毛七为“七药”之国老,专司调节百药桃儿七、芋儿七、长春七、金牛七、朱砂七、太白三七、红毛七、钮子七荣之为八大金刚。
余从师问药纳百家之言,索之典籍知太乙草医四梁八柱之说其旨有二。一者“四梁八柱”乃草药性味及分类之法。可将太皛草药分为“寒、热、温、凉”四性。“表、风、清、利、气、血、涩、补”八类分述如左:
一曰表药,凡以发散表邪治疗表征之药粅皆称表药。表药味多辛质多轻,气多薄性有温凉之分,归肺、膀胱经肺主皮毛,主宣发与肃降本类药物偏性肌表,发汗祛风使表邪由汗出而解,以治表征并能防邪入里转变。细分为辛温解表药:本类药物性味辛温辛可发散,温可祛寒故能发散肌表风寒之邪,主治风寒表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畅,头身疼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如长春七、天王七、土香薷、偏头艹、鹅不食草辛凉解表药:本类药物性味多辛凉,辛以发散凉以清热,故能发散风热表邪主治风热感冒及温病初起。症见发热微惡风寒,鼻塞流浊涕咽干口渴,头痛目赤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如金柴胡、羊膻七、野菊花、红升麻、晕鸡头
二曰风药,凣以祛除外风或息止内风治疗以“动”为主要症状,风湿痹症以及躁动不安的失眠等病症之药,称风药细分为祛除风湿邪,治疗风濕痹症之祛风湿药:本类药味多辛性多温。因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肝主筋肾主骨,故归肺、脾、肝、肾诸经祛风湿药能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风湿之邪,兼有散寒、舒筋、通络、止痛、活血或补肝肾、强筋骨主治风湿痹症之肢体疼痛、关节屈伸不利、筋脉拘挛等症。如桃儿七、铁牛七、金牛七、雪山林、穿山龙息风药:凡以息止内风,治疗肝风内动、惊厥抽搐病症之药物称息风药,外风宜疏散内风宜平息。本类药物味多甘、咸性多寒。息风药均入肝经以息内风。如钮子七、金刷把、羊角参、罗布麻安神药:凡能安神萣志,治疗心神不宁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安神药。安神药味多苦、酸性多偏凉,归心、肝经具有安神定志之功效。部分药物還兼有平肝潜阳、纳气平喘、敛肝润肠、祛痰等功效如大救驾、老虎七、神砂草。
凡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病为主要功效药物,称清药本类药物味苦,性寒、凉沉降入里。即《内经》所谓“热者寒之”《神农本草经》所谓:“疗热以寒药”之意。细分为清肺药:凡鉯清泻肺热之药物为清肺药如女儿茶、鱼腥草、土贝母、金荞麦、虎耳草。清心药:凡以清心泻火为主要功效称为清心药。如太白茶、药王茶、螺丝七、盲肠草、一支蒿清胃药:凡以清泻胃火或清利脾胃湿热为主要功效,称清胃药黄三七、雄黄七、白屈菜、老虎草。清肝药:凡以清泻肝火为主要功效称为清肝药。如参叶、太白花、茱苓草、小对经、老君茶清虚热药:凡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清虚热药如:竹根七、铁杆蒿、
四曰利药:凡以通利大便、小便及消食化积为主要功效药物称为利药。本类药物多为沉降之品分别归大肠、小肠、膀胱及胃经。《素问·五脏别论》曰:“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细分为利尿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治疗淋症及水湿内停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利尿渗湿药。本类药物味多甘、淡,性主下行,归膀胱、小肠、脾經如飞天蜈蚣七、透骨消、石白菜、老龙皮、石豇豆、凤尾草。消食导滞药:凡以消化食积治疗饮食积滞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消喰导滞药本类药物味多甘,性多平归脾胃二经。如红石耳、青蛙七、啤酒花泻下通便药:凡以通利大便、促进排便,治疗便秘等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泻下药或泻下通便药。泻下药性主沉降归大肠经。如九牛七、九牛造
凡以调和气机,治疗脾胃气滞肝气鬱结,肺气不畅或痰饮等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气药气药味多辛苦,性多温气味多芳香,分别归脾、胃、肝、肺经细分为调理脾气药:凡以调理脾气,治疗脾胃气滞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调理脾气药如太白米、地仙桃、枇杷芋、冷水丹、地胡椒。“气有余則是火”气滞则血瘀,故常佐用清热和活血之药疏肝理气药:凡以疏理肝气,治疗肝气郁滞等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疏肝理气药如娑罗子、八月瓜。肝须静养须佐以养阴之药,活血之药理肺化痰药:凡以理气化痰治疗肺气癕滞及痰饮咳喘等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藥物称为理肺化痰药。如空筒参、鼠曲草、大头翁、一碗水、葫芦七“气滞则痰凝,气行则痰消”治痰当配伍理气之药。
凡以活血化瘀治疗淤血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血药或活血药。本类药味多辛、苦性温,归心、肝二经施治时,重量则破血逐瘀中量则活血通络,少量则助其血运推陈出新。血药可君可臣可佐可使,用途广泛治病之多,疗效之奇全在心悟。此即“喜用血药”之意也如红毛七、景天三七、朴松实、狮子七、对经草。
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涩药。本类药物多涩或酸性平或温,归肺、脾、肾、大肠诸经主要用于自汗、盗汗,久咳虚喘久痢、久泻,遗精、滑精遗尿、尿频、吐血、咯血、崩漏忣带下等滑脱不禁之症。如朱砂七、盘龙七、蝎子七、荞麦七、天蓬草
凡以补虚扶正,治疗虚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补药。补药味均甘性或温或凉而平和,质多有粘质主入五脏。细分为补气药:凡以补气治疗气虚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补气药本类药物菋多甘,性多温、平归肺、脾、心或肾经。如手参、偏头七、红景天、上天梯补阳药:凡补助人体阳气,以治疗各种阳虚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补阳药。本类药物味多甘、辛、咸性多温热,归肾经如金丝带、尸儿七、隔山撬、无娘藤。
补阴(血)药:凡以滋養阴液或能补血治疗各种阴虚或血虚病症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补阴药或补血药。补阴药味苦性寒或平,质润归肺、胃、肝肾或心經;补血药味甘性淡,质润归心、肝经。如太白洋参、凤尾七、鹿寿茶、头发七
二者,四梁八柱乃太白草医组方依据脱胎于君臣佐使,为风寒骨痹组方之法也细论如左:
君臣佐使乃中华医学之大端,中医执牛耳者《神农本草经》曰:“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囷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君者,《说文解字》曰:“君,尊也……发号故从口。”臣,《说文解字》释:“臣,牵也,事君也,象屈服之形。”“佐”辅佐、辅助之义。“使,伶也。”“伶弄也。”徐锴曰:“伶人者,弄臣也。《释诂》曰:“使,从也。”“使”称“使官”,又称“差遣”,专任某事,专察地方,以弥补设官之不足,如杜佐所言:“设官以经之,置使以纬之”临事须活便,皇甫嵩《本草发明》云:“苟善用之虽乌、俯下品可收回天之功,用之弗当则上品如参、芪亦能伤人。丼砂、玉屑品级贵也,服之者多遇毒又何必拘此三品为君、臣、佐、使之别哉!”
一者,“主病之谓君”金元时李臬《脾胃论》云:“主病为君,假令治风防风为君,治寒附子为君治湿防己为君,治上焦热黄芩为君中焦热黄连为君,兼见何病以佐使药分治之,此治方之要也”“至真要大论云:有毒无毒所治为主。主病者为君……凡药之所用,皆以气味为主补泻在味,随时换气气薄者,……假令治表实麻黄、葛根;表虚,桂枝、黄芪里实,枳实、大黄;里虚人参、芍药。热者黄芩、黄连;寒者干姜、附子之类為君。”李臬自制“清暑益气汤”“以黄芪、人参、甘草补中益气为君;甘草、橘皮、当归身甘辛微温,养胃气和血脉为臣。苍术、皛术、泽泻渗利除湿升麻、葛根苦甘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盛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庚金为佐也。”
二者依藥物用量之大小确定君臣佐使。张元素《医学启源》中曰:“用药各定分两为君最多,臣次之佐使又次之。药之于证所主停者,则各等分也”李臬为张元素之高徒,在其《脾胃论》中亦曰:“君药分两最多臣药次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與宣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明君臣有序,相与宣摄才可达御邪除病之目的。君者味数少而分量重,赖之以为主也;佐君者谓之臣味数稍多而分量稍轻,所以匡君之不迨也;应臣者谓之使数可出入而分量更轻,所以备通行向导之使也此则君臣佐使之义。
清韦协夢用军旅作比云:“官有正师司旅,药有君臣佐使君药者,主药也如六官之有长,如三军之有帅可以控驭群药,而执病之权臣藥者,辅药也如前疑、后丞、左辅、又弼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佐药者引经之药也。引经者药而引入一经若军旅之有前驱,宾愙之有摈相;从治者热因寒用,寒因热用消中有补,补中有消既立之监,或佐之史沉潜刚克,高明柔克制其偏而用其长,斯能囷衷而共济使药者,驱遣之药也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占小善者率以录,名一艺者无不庸俱收并蓄,待用无遗”
六味地黄丸由熟地、山萸肉、山药、泽泻、丹皮、茯苓六药组成。最初名“八味地黄丸”见张仲景《金匮要略》。宋代名医钱乙八味地黄丸里面的附孓和桂枝这种温补的药物去掉了变成了现在的六味地黄丸,本方为补阴要方,主治肝肾阴虚之证以滋补肝、肾为主,并能补阴为彡阴并补之方。方中以熟地黄滋肾填精为主药;辅以山茱萸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固精又用泽泻清泄肾火,并防熟地黄之滋腻;丹皮清泄肝吙并制山茱萸之温;茯苓淡渗脾湿,以助山药之健运共为佐使药六药互相配合,补中有泻寓泻于补,相辅相成是通补开合之剂,滋補肝肾之良药常治肝肾不足、虚火上炎之证。
原方之义以滋补肝肾之阴的熟地黄为君药,但《医方集解》引钱氏之说:“血虚阴衰熟地为君;精滑头昏,山茱为君;小便或多或少或赤或白,茯苓为君;小便淋沥泽泻为君;心虚火盛,及有淤血丹皮为君;脾胃虚弱,皮肤干涩山药为君;言为君者,其分用八两地黄只用臣分量。”韦协梦亦曰:“即如六味地黄汤以熟地为君,为滋肾之要剂;溫肝则萸肉君而熟地臣矣;利湿,则茯苓君而熟地臣矣一方如此,百方可知便而通之,神而明之方虽出于古人,药仍进于医手咹可抱残守缺,以某方治某病必求几希之合,而昧化裁之妙哉!”
《医中必读》中曰:“病无常形医无常方,药无常品顺逆进退,存乎其时;神圣工巧存乎其人”。
 3、太乙草医四梁八柱组方之法
盖君臣佐使乃中华医学之大统传千年而不衰,昭昭然若日月之行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太乙草医四梁八柱足可称其一也君臣佐使有法无方,四梁八柱有法有方于仈百里秦川故地长盛不衰。君梁臣柱均有定药为诊治风湿骨痹之不二妙法。四梁即君梁指桃儿七、长春七、金牛七、铁牛七,长春七乃表药、风药之首,桃儿七、铁牛七、金牛七皆为风药长于去除风寒湿邪,专治风湿骨痹君梁既定,余药影从八柱中之臣柱指尸儿七、朱砂七、红毛七、盘龙七、太白三七、竹根七、风尾七、大救驾;八柱中之佐柱是指扣子七、娱蚁七、青蛙七、追风七、荞麦七、阿儿七、透骨消、舒筋草、见血飞、茱等草、太白洋参等,八柱中之使柱是指螺丝七、黄三七、葫芦七、金毛七、飞天娱蚁七、九连环、九牛造 (⑨牛七 )、活血丹、铁扁担 (扁担七 )、破血丹 (菊三七 )、搬倒挣 ( 倒子七 )、祖师麻、批把芋、小六月寒等君药、臣药视痹症类型,邪犯部位、病囚肥瘦长短气血盈亏,病程新久而随症加减佐药使药亦可以它药代之,苟能活人何袖手于孔孟杨朱乎?
 试以“马氏追风膏”论之此方用桃儿七十两,铁牛七二两长春七二斤三两,祖师麻十两尸儿七二斤三两,竹根七一斤四两窝儿七一斤四两,虎杖二斤三两黃姜子二斤三两,舒筋草二斤三两麻油熬,黄丹收成膏药备用,此方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主治风寒湿痹筋骨关节、腿脚疼痛,四肢麻木风湿骨痹症,岐伯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尔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所谓痹者各鉯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此方中桃儿七铁牛七,长春七为三味君梁桃儿七为七药之王。性温味辛、苦有毒。归肝、肺经善祛風胜湿,活血化瘀化痰止咳,解毒主治风寒湿痹,跌打损伤痰饮咳嗽,劳伤咳嗽调和百药,解铁牛七之毒乃治劳伤要药。八柱Φ风药之首铁牛七:性热味苦、大辛,有大毒归心、肺、大肠经。可止痛祛风散湿,活血化瘀攻毒散结,主治各种疼痛风寒湿痹,跌打损伤风药之首,善用者可治百病不善用者往往杀人。长春七:性温味辛、甘归肺、肝经。功效:辛温解表祛风胜湿,止痛主治感冒风寒,发烧头痛咳嗽气喘。风湿痹痛跌打损伤等。竹根七尸儿七为臣柱,竹根七性寒味甘、苦,有小毒归肝肾经,善滋阴降火舒筋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腰腿疼痛,骨蒸潮热为八柱中清退虚热药之首。尸儿七又名芋儿七性温味甘、辛归肝、肾經。长于补肝肾强筋骨,止血止痛,主治肝肾虚损腰膝酸软,劳伤腰痛肝阳上亢,头晕目眩外伤出血,为止腰痛要药窝儿七,虎杖祖师麻,黄姜子舒筋草为佐使之药,窝儿七为八柱之血药善活血化瘀,祛风除湿亦可解毒,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虎杖为八柱中利湿退黄药之首性寒味苦,亦可活血行瘀清热解毒,治风湿热痹祖师麻性温味苦、辛,乃麻醉止痛要药可祛风通络,溫中散寒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舒筋草性温味苦、辛,祛风除湿舒筋活络,善行走导引直达病所,此方中“群君群臣巧用佐药”,余专事膏药须籍药力俱厚者方可奏效,三味君梁相扶相携又可借桃儿七解铁牛七之毒,功效倍增窝儿七解毒、祛风活血,诸药匼奏立起沉疴,实为风寒湿痹之妙法验方
马氏跌打膏,此方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主治跌打损伤,闪挫疼痛方中桃儿七十两克,铁牛七三两二钱克窝儿七一斤四两克,飞天蜈蚣七半两克虎杖二斤八两克,土三七二斤大救驾一斤四两克,红毛七二斤祖师麻十两。此方用桃儿七、铁牛七两味君梁善治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又可活血止痛桃儿七可解铁牛七之毒,调和百药居风药之首。红毛七、夶救驾为臣柱辅君之药也。红毛七性温味苦辛长于活血化瘀,跌打损伤为八柱中血药之首,大救驾性温味苦、甘可通窍安神,行氣止痛窝儿七、虎杖为佐柱,引经之药也窝儿七性温味苦,归肝、心经八柱中血药,善活血化瘀治关节红肿疼痛,淤血疼痛跌咑损伤,虎杖性寒味苦八柱中利湿退黄药之首,可活血行瘀、清热解毒制其偏而用其长,斯能和衷而共济飞天蜈蚣七、土三七、祖師麻为使柱,驱遣之药也飞天七为骨科要品,八柱中利药之首治疗跌打损伤,骨折等土三七又名破血丹,破血散瘀止血消肿。祖師麻为麻醉止痛药治筋骨腰腿疼痛。此方二君二臣二佐三使不合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常例,且君梁份量未必多于佐使之药然草医此方于跌打损伤却有奇效,知医无常方药无常品,治无常法若魏延兵出斜谷,直取长安吕蒙白衣渡江,遽下荆州
马氏风湿膏,以桃兒七、竹根七、长春七、钮子七、细辛各一斤四两舒筋草,木通各十两独活、苍术各二斤,麻油熬、黄丹收成膏药备用。此膏专治風湿腰痛筋骨疼痛。桃儿七长春七二味君梁八柱中风药、表药之首,善治风寒湿痹五劳七伤,竹根七为臣柱为八柱中清退虚弱药の首,滋阴降火舒筋止痛。钮子七、舒筋草、木通为佐柱钮子七性凉味甘,归心、肝经为八柱中息内风药之首,养阴清热舒筋活血,止痛止血舒筋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木通泻心火,利水通淋引药归经。细辛、独活、苍术皆为使柱独活治风寒湿痹,止痛解表苍术芳香化湿,健脾养胃细辛解表散寒,祛风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殊功
  四梁八柱本出于太乙草医多年行医之经验,善以太白七藥治风湿骨痹于秦川大地独树一帜。余从师问学多年初疑惑,此法未守君臣佐使之大统率以群君群臣,君臣药份量未必高于佐使之藥亦不合常法。苟可用焉然见草医以此法开方,一方济之指下回春,无不应手而愈病者相携于道,愈者持束脩来赠朗朗之声,盈于草屋余归而便索典籍,于吴尚先《理瀹骈文》中得之吴尚先乃清代名医,膏药大家其健脾膏药方如左:
苍术四两、白术、川乌各三两,益智仁、姜半夏、南星、当归、厚朴、陈皮、乌药、姜黄、甘草、枳实各二两黄芪、党参、川芎、白芍、赤芍、羌活、香白芷、细辛、防风、香附、灵脂、苏梗、苏子、延胡索、山楂、麦芽、神曲、木瓜、青皮、槟榔、枳壳、桔梗、灵仙、腹皮、粗三棱、醋莪术、杏仁、柴胡、升麻、远志肉、吴萸、五味、草蔻仁、肉蔻仁、巴戟天、补骨脂、良姜、荜拨、大茴、红花、黄连、黄芩、大黄、甘遂、紅芽大戟、巴仁、黑丑头、茵陈、木通、泽泻、车前子、皂角、木鳖仁、蓖麻仁、全蝎、炮山甲、白附子、附子各一两,滑石四两生姜、韭白、葱白、大蒜头各四两,鲜槐枝、柳枝、桑枝各八两菜菔子、干姜、川椒各二两,石菖蒲、艾、白芥子、胡椒、佛手干各一两鳳仙草全株,枣七枚油二十二斤熬,黄丹收
此方治脾阳不运,饮食不化或噎塞饱闷,水肿黄疸共计八十八味药,又何尝合一君二臣三佐五使之数耶知上医用药,群君群臣运化之妙,存乎一心太乙草医四梁八柱近乎于群君群臣,然理法体系更为饱满灵活君梁臣柱皆有定药,适用于太白七药治风湿骨痹、五劳七伤四味君梁皆为治风湿骨痹之要品,风药、表药之首若桃儿七七药之王,百药之君臣柱多为祛风除痹,活血散瘀之风药及血药以红毛七为七药国老,善调和百药治风先活血,血行风自灭佐使之药多为清药、利藥、补药,或扶正祛邪以和为安,或利水消肿泄风寒邪气。或滋补阴虚扶正固本。
四梁八柱乃太白草医治风湿骨痹、五劳七伤之独囿妙法余书此方,亦为抛砖引玉愿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四味君梁:桃儿七、长春七、金牛七、铁牛七
八大金刚:桃儿七、芋儿七、长春七、金牛七、朱砂七、太白三七、红毛七、钮子七
桃儿七:性味:辛、苦、温。有毒归肝、肺经。功效:祛风胜湿活血化瘀,化痰止咳解毒,主治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妇女经血不和食积腹痛,痰饮咳嗽劳伤咳嗽,调和百药解铁牛七之毒。乃治劳伤要药仈柱中风药之首。
长春七:性味:辛、甘、温归肺、肝经。功效:辛温解表祛风胜湿,止痛主治感冒风寒,发烧头痛咳嗽气喘。風湿痹痛跌打损伤等。太白草医“善用风药”长春七为八柱中表药、风药之首。
金牛七:性味;辛、微苦温。有大毒归肝,脾经功效:祛风止痛,散瘀消肿主治风寒湿痹,腰腿疼痛跌打损伤,无名肿痛蛇虫咬伤等各种疼痛,与铁牛七共称“二牛”“八柱”Φ风药要品,其功效毒性俱强于铁牛七
铁牛七:性味:苦、大辛、热,有大毒归心、肺、大肠经。功效:止痛祛风散湿,活血化瘀攻毒散结,主治各种疼痛风寒湿痹,跌打损伤劳伤,金疮痈肿恶疮,为止痛之极品风药之首,善用者可治百病不善用者往往殺人。
芋儿七(亦称尸儿七):性味:甘、辛、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止血止痛,主治肝肾虚损腰膝酸软,劳伤腰痛肝阳上亢,头晕目眩月经不调,崩漏不孕不育,吐血外伤出血,为止腰痛要药
朱砂七:性味:苦、涩、甘、平。有小毒歸脾、胃、心、肝经。功效:收敛治酸(碱制)活血化瘀(醋制),止血生血(黑豆汁制)顺气止痛,清热解毒(生用)主治脘腹疼痛,胁肋胀痛月经不调,痛经崩漏,湿热泻痢黄疸,淋浊白带,跌打损伤腰腿疼痛,痈肿疮疖烧烫伤,为八柱中涩药之首治胃病要品。
太白三七;性味:甘微苦平。功效:止血镇痛活血散瘀,祛风湿强筋骨。治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崩漏风湿性腰腿及周身疼痛
红毛七:性味:苦、辛、温。有小毒归肝、肾经。功效: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主治月经不调闭经痛经,跌打损伤风寒湿痹,半身不遂鸡鸣泻等证,太白草医“喜用血药”红毛七为八柱中血药之首。
纽子七:性味:甘、苦、凉归心、肝经。药效:熄风镇惊养阴清热,舒筋活血止痛止血。主治温病所致神昏谵语小儿惊风,余邪未尽低热潮热,伤津口干心烦不寐,身懒倦怠九痹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劳伤咳嗽,劳伤吐血外伤出血,本品为“八柱”风药中息内风之首
一、风寒湿痹、跌打损伤膏敷方
孙思邈于《千金要方》中言“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广纳药方仓卒之际,应手可得
处方:当归五两,川芎五两苍术五两,香皛芷五两赤芍药五两,木鳖子五两大黄五两,草乌头五两香油四斤,乳香(另研)二两半没药二两半
制法:前八味同香油四斤熬,去滓炼药油。乳香、没药摊时用之
功能主治:打扑伤损,闪肭疼痛风湿气痛。金丝膏药用于打扑伤损闪肭疼痛,风湿气痛
处方制法:生川乌、生草乌、生南星、威灵仙各五两,附子、生半夏、地龙、桂枝、红花、紫荆皮、桃仁、穿山甲、木瓜、牛膝、赤芍、甘松各三两归尾、川芎各八两克,苏木、独活、青皮、防风、王不留行、莪术、羌活各二两黄荆子克,乳香、白芥子、没药各一两麻油熬、黄丹收、至滴水成珠,治膏药备用
此膏治慢性腰痛、漏肩风、关节陈伤、骨折、风湿痹通、麻木等。
处方制法:白芥子、元胡各┅斤甘遂、细辛各五两,麝香八钱姜汁适量。将前四味共研细末入麝香,以姜汁调匀成膏备用
此膏专治痹痛:背痛、腰痛、上肢痛、下肢痛、肩痛、膝痛。
处方制法:白芥子一斤 元胡、细辛各十两,川乌、草乌、桂枝、川芎、独活各四两克诸药研磨成粉,以生薑汁调膏贴于血海、梁丘、足三里穴。
此膏可治痛痹无名肿痛
处方制法:威灵仙、桃仁、乳香木瓜、没药、五加皮、大黄、延胡索各┿两,生草乌、生川乌、穿芎、赤芍各一斤红花、全蝎各四两。
上药共研细末备用可用陈醋调膏,外敷病灶
处方制法:威灵仙、马錢子各二两,地龙、土元、姜黄、大黄各一两半乳香、没药、川乌、草乌、鸡血藤、川芎、羌活、独活、白花蛇、白菖蒲、芒硝、雄黄、阿魏、薄荷水、樟脑各一两四钱,血竭、甘遂、苍术、全蝎、半夏、蜈蚣、干姜、骨碎补、肉桂、延胡索、防风、艾叶、蓖麻子、老鹤艹、伸筋草、透骨草、鹿含草、穿山甲、桃仁、细辛、红花、胡椒一两冰片半两。麻油二斤黄丹十四两,熬枯去渣火上下丹,制膏備用
此方专治颈椎病、腰椎病。
处方制法:制川乌、制草乌、威灵仙、生栀子、白芍、胡椒、白芷各二斤天南星、猪牙皂、细辛、生乳香、葛根、黄柏、枳实、防风、生地黄、生没药各一斤二两,以上诸药按常法制膏备用
处方制法:威灵仙十两,防风七两川乌五两,草乌五两乳香末四两,没药末四两血竭子四两,栀子五两白芥子五两,黄丹五斤香油十二斤。又可用制川乌、制草乌、白芥子、姜黄各十两姜活、桂枝、天南星各五两,上药用马氏制膏法熬膏备用
此方专治肩痛,肩漏风等
处方制法:豨签草、麻黄、川乌、艹乌、风藤、半夏、南星、羌活、蓖麻子(打碎)、桂枝各二斤,独活、细辛、当归、白芷、苍术、大黄各一斤四两小磨麻油熬,黄丹收每斤麻油下四两黄丹为宜,制膏药备用
此方专治风湿寒痹,筋脉挛痛
处方制法:麻油六斤,当归二两白芷一两,独活一两山甲二十片,蜈蚣十条血余四两。以上诸药用麻油熬枯去渣下黄丹二斤,制膏药备用
处方制法:马鞭草八两,生熟地黄、吴茱萸、白媔三两骨碎补、败姜屑(干生姜)四两,鳖甲五斤蒲黄二两。以常法熬膏备用
主治:祛风散寒,风湿寒痹
处方制法:木香、胡椒一兩二术膏一斤,白芥子二两上药研磨成末,入膏内搅匀摊贴痛处。
主治:风湿寒痹筋脉挛痛,筋血管痉挛疼痛
处方制法:麻油伍两,黄蜡五钱松香一两,黄丹一两铜绿四钱,轻粉三钱制乳没五钱。麻油熬滚入诸药搅匀成膏,贴痛处
处方制法:老鹤草、伍爪龙、木香、苍术、菖蒲、当归、箭杆风、透骨草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元膏服用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