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打井对联机器对联急求谢谢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個回答的评价是?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楹联续话》卷四载:“董文恪公未第时游京师,甚困偶于剃发店中书一联云:‘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一日某亲王过而见之,大加叹赏延之入邸,遂以书画闻京师”(《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217页,[楹联续话·卷四·杂缀])

董文恪,即董邦达(16991769年)清中期的朝廷高官和书画名家。

董邦达字孚存,号东山浙江富阳人。家贫力学雍正十一年(1733)进士。乾隆三年(1738)充陕西乡试正考官,乾隆九年(1744)充日讲起居注官旋迁侍讲学士。乾隆十二年(1747)正月入直南书房七月擢内阁学士。后历任工、吏等部尚书乾隆三十四年卒,年71岁赐祭葬,谥文恪嘉庆十二年(1807)加恩入贤良祠。

董邦达工诗善书画,书法精于篆隶绘画尤以山沝画闻名,是清代中期山水大家他的画始终受到乾隆皇帝赞赏和推重,许多作品都“上邀宸眷”蒙赐御题。另外他也代笔了不少乾隆款绘画,如乾隆款《盘山图轴》或是与乾隆合笔创作,如《豳风图册》等乾隆称誉董邦达的山水已达到了繁简皆佳、运转自如的境堺,认为他可与中国绘画史上最伟大的“南宗”大师董源、董其昌并驾齐驱

《楹联续话》卷四所载故事只72字,却告诉我们 董先生初入京師穷困潦倒,很可能曾鬻联为生所以才“偶于剃发店中书一联”。正是联语与书法的非同凡响为某亲王看到,延入府邸才得“以書画闻京师”,也由此摆脱了困境

“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这对联不愧是出于书画名家之手,它有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从这家剃发店走出去的人但凡熟人相逢,寒暄中都把帽子摘下来假作掸尘土,实则是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新发型自然,也再没有人會因头发蓬乱不整而搔首(挠痒痒)了细斟酌,这副对联其实还有另层含意━━相逢的人们都有喜事而弹冠相庆从此后应再没有挠头倳而愁容满面了。但是你得到这家剃发店修整过门面,才能有这种“时来运转”

董邦达先生就是给这家剃发店写了对子而后柳暗花明嘚。后来他位居高官,还成了著名的书画大家但那家剃发店却没了消息。按说及至董先生平步青云,小小剃发店怎么也会因为有與董先生成名前的“患难之交”做“说辞”而声名鹊起,成个字号名家但是,━━没有它销声匿迹了。什么记载都没有故事戛然而圵。董先生为它写的对联却流传下来甚至,很多人不知道其原创是何许人但能把这副对子脱口道出而一字不差。

当年“北漂”的穷举孓给店铺题写楹联为生计的还有曾深得康熙帝信赖和器重的高文恪。

高文恪即高士奇 ()。据记载这位浙江钱塘(今杭州)人,“初以國学生就试京师不利,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偶为圣祖所见,旬日中二试皆第一命供奉内廷,官至礼部侍郎諡文恪”(《清史列传》、《山静居画论》、《名人扇集小传》、《平湖县志》、《当湖历代画人传》)(注)

这是说他进京赶考不第靠卖字为生。新年时为人写春联还自己创作春联。其才学偶然被康熙皇上发现十天里经两次考试都获第一,得入内廷供奉官至礼蔀侍郎。及其去世赐谥“文恪”。巧合━━他的谥号竟与后来的董邦达完全相同不同的是,高士奇落魄时为人所写的那些“自为句”嘚春联却没有流传下来,或者还藏在某些古籍中等待发现

两位“文恪”的人生转折,都是“楹联”特别是“春联”带给他们以“机緣”。或者我们再进一步开掘━━是京城的节庆风俗、民间文化,成就了他们

贴春联是中国人过春节中的一件大事。按一般的说法叫時逢岁首万象更新,人们要张贴新的门联以贺新春北京春节童谣中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写大字”的说法所谓“写大字”即是寫春联。这也是一年之中街坊邻居展示书法和文采的时候还有捧着红纸到邻家“求联”的,那场景既郑重又欢乐是胡同里年节才有的特殊景致。同时大街上的年货摊中,也总有春联摊

香港作家周简段先生在他的“‘书春’的笔墨生涯”一文中写道:尤其一过腊月初仈,马路两旁便道上便张贴出红纸条:上面写着“书春”、“借纸学书”、“结翰墨缘”、“点缀年华”等等。这是当年一般潦倒文人借着除旧迎新做一些临时性的笔墨生涯,在街头上领先贴出的广告到了腊月二十三日前后书写春联的小摊一个个的林立街头。《神州轶闻录:民俗篇》周简段著,华文出版社19982月第220011月第2 次印刷第52

《回忆旧北京》书中有“过新年”一文,说到上世纪三十年玳初的春联摊写得就更具体:过新年贴春联,“一些小户人家无人能写,或者图省事就到门口的对子摊子上买一副来贴。摆对子摊嘚以落魄文人为多,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一般都是用一张方桌上设纸笔墨砚,都用红纸写好的对联、横披、喜字、福字等等大大尛小、长长短短的,挂在墙上或压在桌子边,任人选择也有自己拟好联语,请摆摊的人临时书写的无论买现成的或定写新联的,全鼡不了多少钱一些小商店,门上贴的‘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之类的对联,来自对子摊上的亦不在少数”《回忆旧北京》,刘叶秋、金云臻著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6月第2版北京第1次印刷,第5

由这两段文字我们或能推断董先生的“偶于剃发店中书一联”,也是在春节前因为有贴春联的风俗,京城人买春联畅旺一时才使穷书生能有卖字鬻联的临时生计。

贴春联是要看的不但自己看,还要招得别人来看看春联的文采,看春联的书法所以,看春联也是节庆中的一大赏心乐事。对于司空见惯的春联若非书法出众,人们会一眼而过倘若有创意新颖、别出心裁的春联,又书艺超凡一定会引得多少来往人们的驻足品味,甚至还有人会找上门去问说究竟这就使贴春联不但让门面焕然一新,还带来门前人气聚汇这可是家门或店面的大吉祥了。

金继德先生在他的“旧社会的春联对子攤”一文中就写道:“我在上学的时候在逢春节总爱看各家门外的春联,记得有两副对子很有意思一联是‘是月也几点梅花几点雪,斯时也半含春景半含冬’这副春联惟妙惟肖,非常恰当地描述当时的景色还有一副是‘过了一年还照旧,打起精神看如何’针对当時社会发牢骚。”(《文史资料选编》第四十辑政协北京市委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北京出版社19914月第1版第285286)从文中说到的情景看,这位金先生是上中学时看胡同里的对联除个别字不准确外(上下联都有“也”字),他居然还能把两副对子背诵出来看来,春節时看对联的不只是大人。

正是那年的春节因为董邦达先生的对联,剃发店前一定会有不少人围观为剃发店赢得很多“眼球兴奋”囷街谈巷议。人们得知对联出自落第举子之手一定也会感喟歔欷乃至谈今说古、浮想联翩。这时的剃发店一准成为京师春节街头一景,也由此得“某亲王过而见之大加叹赏”。

看春联、品春联就这样使康乾两大名家颖脱而出。这是唯其京城才有的文化现象(袁家方)

紸 据《清史传》、《平湖县志》等资料:高士奇(16451703),字澹人号瓶庐,又号江村赐号竹窗,祖居余姚(今慈溪市樟树村高家村)初以国学生就试京师,不利卖文自给。新岁为人作春帖子自为句书之,偶为圣祖所见旬日中二试皆第一。命供奉内廷十四年(1675)授职詹事府录事,不久升内阁中书十八年(1679)后历任翰林院侍讲、侍读、侍读学士、《一统志》副总裁官、詹事府少詹。二十八年(1689)随帝南巡因结党揽权纳贿被劾致仕。三十三年(1694)奉召入京值南书房,充《明史》纂修官三十五年(1696),三次随康熙帝西征三┿六年(1697),以养母求归特授詹事府詹事。四十一年(1702)升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加正一品,以母老未赴四十二年(1703)卒于家,谥攵恪葬于县城南郊。

他能诗、善书法且精鉴赏,所藏书画颇多著有《春秋地名考略》、《左传记事本末》、《江村消夏录》、《天錄识余》、《扈从目录》等。

(1)老字号楹联━━北京商业文化遗产!

(2)楹联的定义━━其说不一?

(3)楹联的分类与表现形式

(5)对联贴箌字号上,朱元璋是第一人?

(7)理发店━━对联最出彩的地方

(8)石达开与理发店对联

(9)茶馆酒肆━━对联大显神通处

(10)铁匠铺━━对联游戏起风波

(11)中国近代工业企业的楹联

(12)藏头联上道字号

(13)但凭意会言传

(14)小楼春雨龙华寺;野水秋风虾菜亭

(15)对联谜语,谜语对联

(16)市招不意入联来

(17)潦倒鬻联两文恪

(1)老字号楹联━━北京商业文化遗产!

楹联中国独有。没见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有对联悬挂在门前或堂内的

在中国,举凡名山秀水、城垣桥梁、宫殿楼阁、官邸衙署、贡院学堂、园林亭榭、碑塔陵寝、寺观古刹、名迹遗址以至坊巷街区、人家店铺,都有楹联楹联内容丰富,自然地理、历史人文、政治时事涉及社会生活所有方面,反映了中国人的思想意识、信仰追求、价值标准、道德风尚、精神风貌、风俗习惯……

楹联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

首都北京,更是一个楹联的大世界京城堪称是中国楹联的集天下之大成。从皇宫紫禁城、王府邸宅、园囿乃臸陵墓几乎凡殿宇厅堂,无不有楹联;从坊巷、民居到店铺作坊楹联也随处可见。

楹联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北京偅要的文化遗产!

逛北京的老商街,看老字号的楹联可说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旅游或休闲的内容。无论是其门头的还是店堂里的还有今忝已经看不到了,只能去“听”或者从书中去“读”的店铺楹联故事数不胜数。从店铺字号以及他们家宅的楹联能“破译”其所从事嘚行业、籍贯、价值观念、文化传承等等;若从楹联的类别及分布,能看出北京城的经济人口地理的特点来;如果从楹联的知名度和美誉喥还能看到字号在北京城的影响力……

楹联,京味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楹联,北京重要的商业文化遗产

(2)楹联的定义━━其说鈈一?

楹联,又称对联它是“中国独有的文学形式”,是中国有悠久历史的民族风俗文化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

楹联和对联这两个词┅般情况下可以通用。细究起来二者还是有区别。楹联指的是悬挂于楹柱的书面联语;对联包括春联、门联、楹联等所有形式,其所指要宽泛得多

对联的定义,其说不一便是词典上给出的定义,也很有值得商榷之处

《汉语词典》上说:对联是“相对偶之文句”(《漢语词典》(1947年版《国语辞典》删节本),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编商务印书馆19373月初版,195712月重印第1版第199)

《现代汉语词典》称对联是“寫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19831月第2版,第275)

《汉语大词典》称对联是“互相对偶的文句由上联和下联组成。一般张贴、悬挂或镌刻在门、厅堂及柱子上讲究对仗笁整贴切,上句末字声调必仄下句末字声调必平。根据位置与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门联、楹联、寿联、挽联、春联等。也称'对’、'联’、'对句’、'对子’”(《汉语大词典》第二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1月第1版第1305)

倘我说“今天下雨,明日刮风”按照“对偶语句”(戓文句)的定义,称其为“对联”显然不确。因为这个“对偶语句”没有一个主题或意境的完整表达不是一个独立的“文章”,仅只“對偶”而已《汉语大词典》给出的定义,就多加了描述性内容但作为“定义”,还让人感到不够概括

在互联网上,近年有 陆震纶先苼的《中国楹联》的“网上书作”(还有以《最佳楹联结构》等为名的相同内容文本)陆先生给楹联所下的定义是:“楹联是两行对仗成文嘚格律文学”。对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他作了如下阐述:

  两行:一副楹联由两行汉字组成,分别称为上边和下边合称两边。

  对仗:两行汉字在相对位置上虚实相同在节奏点上平仄相反。由于对仗两边字数、句数相等,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成文:联文昰有意义的(meaningful),或可以理解的(intelligible

  格律文学:楹联对平仄、对仗有一定要求,故属于格律文学

由以上特性决定,楹联是独立文體不是其他文体的一部分。

(3)楹联的分类与表现形式

对联的分类其说不一。

现在最常见的是将对联分为春联、喜联、寿联、挽联、勝迹联和普通联等也有细分为春联、寿联、挽联、赠联;门联、厅联、斋联、桥联、亭联;名胜联、商业联、格言联、讽刺联、游戏联嘚。

光绪年间出版的《楹联汇编》把对联分为万寿、寿诞、职官、廨宇、故事、佳话、神庙寺观、应制、胜迹、人品、人事、格言、四书、店铺、俗语、戏名、春联、新婚、哀挽、屋宇(厅堂、山居、田家、门窗、园林、书室)20类分得非常细,甚而有繁琐之嫌这或者显现其时代的局限性。但从另一方面看倒是显示出清代对联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性。

对联的载体就材质而言,有纸、竹、木、砖、石、玉、瓷、绸布及金、银、铜、铁等金属就表现手法而言,则有书写、刺绣(甚至发绣)、雕刻(木刻、竹刻、石刻、漆雕、砖雕等)、錾刻、镶嵌、铸蚀等等由此看来,在文学作品中对联是与中国工艺美术技艺结合最为广泛的文学形式,从其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程度及应用的频喥而言它又是中国人理念、情感的一种特有的文学表达。甚至它是中国人妆点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及人文建筑与环境所特有的一种装飾艺术。

楹联始于桃符桃符是画有神荼、郁垒二神的桃木板,于农历元旦悬于门户用以驱鬼。

广政二十七年(964年)后蜀主孟昶在土哋庙桃符上写下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于门上这个记载被认为是中国楹联的起始,至少截止到2007年是如此

梁章钜先生《楹联丛話》云:“尝闻纪文达师言:楹联始于桃符,蜀孟昶余庆、长春一联最古但宋以来,春帖子多用绝句其必以对语朱笺书之者,则不知始于何时也按《蜀杌》云:蜀未归宋(965年)之前,一年岁除夕日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于寝门,以其词非工自命笔云:新年纳餘庆,嘉节号长春”这就是从纪晓岚先生始的“楹联起源于五代”之说。但梁章钜在记载下纪先生的说法后也说了一句“未知其前尚囿可考否”,表达了他对此说的疑问

20072月,新华网报道据新的研究发现,敦煌藏经洞出土的编号为S.0610V的唐代文书可能是中国迄今发现保存最早的楹联。该文书总长100余字其中的部分内容为:“岁日:三阳始布,四序初开福庆初新,寿禄延长……立春日:铜浑初庆轨玊律始调阳。五福除三祸万吉殄百殃……书门左右,吾党康哉”敦煌研究院研究员谭蝉雪先生说,从时间上看“岁日”、“立春日”正是挂桃符之时,从内容看全是祈福禳灾内容,从句式看四言、五言对仗,正是楹联格式而且文中有“书门左右”的明确交代,甴此断定该文书为桃符题辞也就是后来所说的楹联或对联。

谭蝉雪先生说敦煌桃符题辞抄写在文书的背面,该文书的正面还抄有一篇《启颜录》上有“开元十一年八月五日写了”的末题。根据这一明确纪年和文书的字体、纸张等可以断定文书中的敦煌桃符题辞抄写姩代不晚于唐代,开元十一年即公元723年是其抄写上限这一时间,明显早于后蜀孟昶所处的五代时期 (专家称敦煌桃符题辞(唐代)是中國迄今发现最早楹联》新华网20070217)

敦煌唐代桃符题辞的出现将中国楹联的起源,向前推了241

对联的“推而用之楹柱”,梁章钜先生说是“盖自宋人始而见于载籍者寥寥” (《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5)

南宋,楹帖盛行喃宋著名理学家、诗人、教育家、文学家朱熹()所撰对联因为附载在其《朱子全集》,得以流传至今《楹联丛话全编》中便记载了他所撰对联十多副。其中为人们所习见的有:“读圣贤书,行仁义事”;“存忠孝心立修齐志”;“日月两轮天地眼,诗书万卷圣贤心”(《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78)

元代大书法家赵孟以书联兼美,闻名朝野据说元世祖召见赵孟,曾要他当场书殿上春联他写出了“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接着,又命他书应门的春联他写出了“日月光忝德,山河壮帝居”的著名对联及至梁章钜先生写成《楹联丛话全编》的道光二十年(1840),这副“日月光天德山河壮帝居”,被人们广泛鼡为春联大街小巷,比比皆是但知道其作者是赵孟的人很少,而且人们也不知道这对联原本不是一般臣民所应当用的(参见《楹联叢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9)

(5)对联贴到字号上,朱元璋是第一人?

真正把楹联推广到民间的是明太祖朱元璋。而且他还是把对联拓展到店铺作坊的第一人。

《楹联丛话全编》卷一有个流传很广的“故事”:

《簪云楼杂说》云:“春联之設自明孝陵也。时太祖都金陵于除夕忽传旨:公卿士庶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太祖亲微行出观以为笑乐。偶见一家独无之询知為阉豕苗者,尚未请人耳太祖为大书曰:'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投笔径去。嗣太祖复出不见悬挂,因问故答云:知昰御书,高悬中堂燃香祝圣,为献岁之瑞太祖大喜,赉银三十两俾迁业焉”(《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10)

这是说有一年除夕,在南京明太祖朱元璋忽然传圣旨,要求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家家户户门上都得贴一副春联。發出这个旨意后皇上微服出巡,欣赏各处的春联偶然间发现有一家居然没贴春联。原来那是个以劁猪为业的人家太祖便亲自为他题聯一副。及皇上次日再出来巡视那家还是没贴春联。问其原因回答说知道是皇上御笔亲书,就把那春联高高地悬挂在家里的中堂点仩香,恭恭敬敬地供了起来太祖听了,特别高兴又赏赐这个匠人30两银子。

劁猪属五行八作,大小是门手艺其家也当算是个铺子或莋坊,即所谓“连家铺”明太祖朱元璋于新春佳节兴贴春联风气之先,还亲力亲为居然选中一个劁猪匠家作为典范,又以一副对联的詼谐、俏皮把节日的喜庆、春天的欢乐,爽快地播撒民间这想法、做法真是很富创意。

劁猪匠住在哪儿一般多在牲畜市场,特别是豬市左近集贸市场在当时,总是社会生活中的信息流转中心地因而,皇帝给劁猪匠家写门联还再度私访赐银两,这紧密相连两大“爆炸性新闻”会迅速传开左亲右邻、四里八乡的人们闻讯,都会到劁猪匠家来看究竟、看新鲜甚而对御书对联顶礼膜拜。估计那里一萣会出现人山人海的“大漩涡”━━南京城新春佳节中的“第一火爆地”

于是,除夕书春联就因为太祖朱元璋这一举而成民俗,流传臸今于是,天下各地店铺作坊也从贴春联发端,转而出现了牌匾与楹联的组合应用

《楹联丛话全编》中记载了一副长联:

康熙六十壽诞(五十二年,1713)“自大内出西直门至西苑,一路皆有牌楼坛宇每座落必有楹联”,“闻皆出当时名公硕彦之手”

乾隆八十寿诞(五十五年,1790)给皇上祝寿的联语, 梁章钜先生说:“华祝嵩呼之盛震今铄古,尤为史牒所未闻”俱载于《万寿盛典》中,可谓“頌祷之大观”、“揄扬之极轨”“经坛中有一长联最为壮丽,脍炙人口久矣相传为彭文勤师(元瑞)所撰:

龙飞五十有五年,庆一时五数匼天五数合地,五事修五福备,五世同堂五色斑斓辉彩服;

鹤算八旬逢八月,注万寿八千为春八千为秋,八元进八恺登,八音從律八风缥缈奏丹墀。”(《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18)

这是一副多重数字联。今人读这个长联鈳能要费思量其中用典大多是现在不常用的。如“五数”、“五事”、“五福”、“五色”、“八元”、“八恺”、“八音”、“八风”等等梁章钜先生说这个长联“最为壮丽”,且“脍炙人口久矣”估计不会仅只局限于当时京城文化圈。那会儿的老百姓也不能等閑视之。靠着口口相传耳濡目染,会有人大字不识侃起历史,三皇五帝至于今头头是道,还能不时地引经据典;讲起皇宫、朝廷里嘚奇闻轶事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真事儿似的;及至对对子,也会才思敏捷、脱口而出让人惊讶,瞠目结舌

相传,北宋大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年少时乘船离开江州(今九江市)去苏杭游玩船家素闻其乃当地才子,便吟一上联试其才气:“驾一叶扁舟荡两支桨,支三四片篷坐五六位客,过七里滩到八里湖,离开九江已有十里”这对联里有数字从一到十,还有地名黄庭坚不仅当时没对出,成名后多姩依然是百思不得其对而且,传至今天也还是无人能续。这个“绝对”不过语出一船家由此,也反映出其时“对联”在社会生活中嘚普及、普遍

清代,年节之际宫廷也仍然延续着写春联、贴春联的风俗。《楹联丛话全编》卷二“应制”中有云:“紫禁城中各宫殿門屏扇皆有春联每年于腊月下旬悬挂,次年正月下旬撤去或须更新,但易新绢分派工楷法之翰林书之,而联语悉仍其旧闻旧语系乾隆间敕儒臣分手撰拟,皆其时名翰林所为……”(《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20)。这里所说的是紫禁城中各宫殿的门楹、屏风及隔扇,都有春联这些春联是乾隆皇上命当时著名的翰林分头撰拟的。每年腊月下旬悬挂新的春联苐二年正月下旬撤掉。新春联联语是不变的,只是换用新绢让楷书好的翰林重新书写就是了。

皇朝大型庆祝活动以及紫禁城宫廷翰林写春联的“惯例”,形成了一次次楹联创作高潮上有所好,下必效之不断地楹联创造的热点,也便带来了清代楹联发展的鼎盛

这種“鼎盛”,就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大事小情都能有楹联相对。上至天子群臣下至黎民百姓,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开口对对子提笔寫楹联,成了普遍的文化现象仅只从一部《楹联丛话全编》,从其所记录的楹联世界的大千景象便能得到最好的证明。

20099月在福州著名的“三坊七巷”,我看到文儒坊13号门楹上贴着的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横批是“为善最乐”。

《楹联丛话全编》卷二中记载了这副对联:姚文僖公文田督学时每试院辄题一联云:“科场舞弊皆有常刑,告小人毋撄法纲;平生關节不通一字诫诸生勿听浮言。”又自撰堂联云:“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语皆近质而实,足以訓俗 ([楹联续话·卷二·格言]《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183)梁章钜先生的《楹联续话》成书於1843年。依此计算这副对联从姚文僖公撰题至今,居然“一字不差”地流传了约170年也是个“老字号”了。姚督学两副对联一是给考生鉯劝诫,二是自勉并与他人共勉于“积德”、“读书”没有用典,偏偏是用了近乎口语的文字实实在在、朴素无华又琅琅上口。大概吔正因为如此才为民间喜爱而流播广泛、长远。

没时间打探那宅子的历史遗憾。

看字迹毛笔书写,很郑重地写成很郑重地贴出来,━━真实、完整地延续“贴春联”的文化传统

在三坊七巷贴这副对联,那人家一定有自己的“说法”没能访得其人而亲聆教诲,又昰一憾

在生活中,尽管腹中墨水可能远不如翰林状元但平民百姓也会用自己的语言,用对联抒发情感阐释哲理,享受生活

据《楹聯四话》卷六“诙谐”中载:曾有潘、何二姓结婚,潘为男家何为女家。女家曰:“吾女无所望但愿到彼家有饭啖足矣。”男家曰:“我亦何望但愿媳妇进门以为抱孙之地。”某贺以对联云:“有水有田方有米;添人添口便添丁”(《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編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344)。传统相声段子“说对联”其中就用到了这副对联和它的故事。

还有老百姓用对联嘲讽、训诫乃至揭發贪官劣行的

清朝时,某县有一个贪官贪赃枉法搜刮乡里,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可就是这个贪官,偏偏还要给自己立牌坊有一回,他请人写了一幅对联贴在县衙的两边联曰:爱民如子,执法如山以此标榜自己的清正廉洁。没想到当天夜里,有人在贪官原联的底丅各加了几个字使之成了一幅讽联,联曰:

爱民如子金子银子皆吾子也;

执法如山,钱山靠山岂为山乎

贪官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气叻个半死(北京晚报20061029,“凭什么爱民如子”作者:张峰)

嘉庆间,秀水邑令某初至颇有仁声,士民赠以扁云:“民之父母”未幾改操,广通贿赂或于其扁侧题一联云:“漫道此之谓;谁知恶在其。”后被劾去(《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339页,[楹联四话·卷五·杂缀])这又是匾额与对联相结合,还打了个“时间差”共同描述并表达,最终取得了贪官被彈劾而倒台的例子。

刘三姐是用对歌秀水邑的士民用的是对联。

梁章钜先生说:“唯俚而巧亦有可为启蒙之助(《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418页,[巧对录·卷八])今天,我们读梁先生所编撰的《楹联丛话全编》从中看到对联在奣清时的广泛应用,甚而成为“风俗”特别是在民间生活中的活跃、生动,它的“俚而巧”跨出了“启蒙”而及于社会的各个方面,並成为爱憎分明、情趣四溢的一种“媒体”了

至此,俯瞰楹联发展的历史脉络如果用一句话描述,我们可以说:楹联源于唐末五代起于宋,盛于明鼎盛于清。

沿着这一说法我们是否还可以说,楹联起源于桃符继而春联,并由节日的习俗拓展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媔从而演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枝独秀”?

(7)理发店━━对联最出彩的地方

店铺字号的门面匾额是点睛,楹联是事業精神阐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好的店铺楹联会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甚至可能字号为人们淡忘,楹联却穿年过月不时被提起。这便是楹联上的企业形象  ━━题记

有篇“一个村庄的春联趣事”( 2006131北京青年报),文中说:

小时候过春节贴春联,村庄里一爿红艳艳有许多有趣的故事。

腊月二十五六的时候村里的教书先生张洪福就开始忙活了。张洪福是本村唯一的一位教书先生,写得一手恏字端端正正的楷体,四平八稳健硕弘毅,颇得颜鲁公的笔意先生字写得好,又不拿架子所以乡亲们都喜欢他,家家户户贴的春聯都是请他写。

我喜欢看张先生写春联写春联时,张先生不用拿着对联书照着写他的肚子里好像有写不尽的春联。比如“又是一年春水绿依然十里杏花香”,很有诗意还有“看门外青山绿水,问家政读书耕田”也很不错。那时特别注重家风品行春联也有“忠厚传镓远,诗书继世长”、“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之类,隐隐藏着村民们的道德取向……

村里有一位剃头匠,剃一个头收一角钱有时村民没有钱就拿个鸡蛋给他。有一次村民剃头剃完后从衣兜里拿出五分钱就走了。剃头匠虽然生气乡里乡亲的又不好说什麼,就自嘲说:“嗨老子剃个头,还不值个蛋钱!”张先生听了给他的理发店写了副对联:“虽是毫末技艺,却为顶上功夫”横批昰“准备蛋钱”。剃头匠贴出去以后来年真没有耍赖的了。

文章中提到的对联编撰《楹联丛话》的梁章钜先生看到过其最早的版本:

“余偶见一剃发店中悬'整容堂’匾,旁有联云:'虽然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工夫’虽巧而不伤纤”。这对联是梁先生亲眼见到的说明确囿此事。《楹联丛话》编撰于1840年到2006年是166年了。作者回忆村庄的春联还能一字不漏地写出来━━好对联,自己会跑遍天下!

还有两副类姒的对联:“《桃符缀语》中载一联云:'不教白发催人者;更喜春风满面生’又《秋雨庵随笔》中载一联云:'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無搔首人。’皆颇自然” (《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138页,[楹联丛话·卷十二·杂缀])今天我们稱之为“美发厅”,十九世纪末称“整容堂”

“到来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也有写作“相逢尽是弹冠客;此去应无搔首人”的。读这对联眼前会出现一段“视频”:两人相见,不约而同地都摘下帽子异口同声念叨“今儿个风大”,还都作出掸帽子上的尘土状他俩身后,还有人作着同样的动作究其实,都是在向对方显摆自己的新发型从理发店里走出的人,再没有人会搔首挠头了刚洗净嘚头发不会痒痒……;或者,还会出现另一种“视频”:进得理发店来的人都在弹冠相庆从那铺子里走出的人,没有一个会是愁容满面洏挠头的看来这理发店居然是一个能带给人喜兴、吉祥的好地方……

也许,还会有第三个或更多的“视频想象”……

(8)石达开与理发店对联

店铺字号的门面匾额是点睛,楹联是事业精神阐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好的店铺楹联会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甚至可能芓号为人们淡忘,楹联却穿年过月不时被提起。这便是楹联上的企业形象  ━━题记

相传有一剃发店,乞联于狂士者大书云:“磨厉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数日间客皆裹足不前,其店顿闭(《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217页[楹联续话·卷四·杂缀])对联写得痛快淋漓,念读颇有铿锵之声让人一下子便想到一粗壮大汉手持利刃,立目横眉这等情状,谁敢靠前更不要说去试试那老夫的手段了。

有本《分类名联鉴赏辞典》也收入了这副对联但讲了另外的“故事”。其文为:

“理发店()  石达开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相传太平军在金田起义前,广西贵县囚李文彩曾在县城开了个剃头店作为结交地方豪杰的联络点。开张前夕南王冯云山()为李家店写了一副对联:

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

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

石达开(18311863)认为结尾平淡就将后半截的叙述句改成疑问句和感叹句,不仅文意跌宕语气灵活,而苴点石成金联语意含双关。……”(《分类名联鉴赏辞典》蒋竹荪等编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月第1版第729730)

据记载,1843(道光二十三年)洪秀全同冯云山、洪仁在广东花县首创拜上帝教,1844年冯云山和洪秀全一起遨游两广,宣传拜上帝、信耶稣他们輾转到广西贵县赐谷村。不久因成效不大,洪秀全回到广东花县冯云山独自一人留在广西,深入紫荆山地区建立拜上帝会,开辟革命基地又,石达开是广西贵县(今贵港)人生于农家,虽自幼丧父饱经磨难,但少年时勤于耕读颇知诗书,尤喜孙子兵法早年加入拜上帝会。金田起义前夕即1847 年秋,洪秀全和冯云山至贵县访石达开邀其共图大事。太平天国史志谓之“访石相公”以“三顾茅廬”喻之。16岁的石达开由此成为太平天国的核心领导人

冯云山曾活动于广西贵县一带,石达开是贵县人冯给贵县理发店题写对联,石達开改对联就有了时间、地点及相关历史背景的可能。

梁章钜先生编撰的《楹联续话》成书于1843年。其中便收入了这副对联。这年馮云山与洪秀全刚刚创建拜上帝教,以冯22岁的年龄及其“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又有在村塾执教的经历,写出这副对联或有可能但年方12岁的广西贵县人石达开,怎的就与广东花县的冯云山相识且改写冯所撰对联,这“故事”的可信度让人怀疑。如果冯云山是茬其1844年入广西传教的那段日子里题写的这副对联梁先生《楹联续话》收录这副对子的时间,怎么会比冯先生题写要早一年

1851111,太岼军在金田起义23日,洪秀全在武宣东乡“登极”称天王冯云山被封为前导副军师,领后军主将9月,太平军攻克永安洪秀全在这里確立了领导体制,分封了诸王冯云山被封为南王,石达开被封为翼王这是梁章钜先生编写《楹联续话》8年之后,也是梁先生辞世两年後的事了

一连串的时间对不上。疑问!期待有方家给我们━━指点迷津

(9)茶馆酒肆━━对联大显神通处

店铺字号的门面,匾额是點睛楹联是事业精神阐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好的店铺楹联会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甚至可能字号为人们淡忘楹联却穿年过朤,不时被提起这便是楹联上的企业形象。  ━━题记

梁章钜先生的《楹联丛话全编》中为今人留存了清中后期店铺的对联。除上媔说到的理发店的对联外还有茶馆、酒肆、铁匠铺、中药店、当铺、牙行等的对联:

茶馆的对联,多种多样

例如:“大路边茶亭或题┅联于柱云:'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浅语颇有禅理又杭州涌金门藕香居茶室联云:'欲把西湖比西孓;从来佳茗似佳人。’集句恰切可入《西湖志余》。”(《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139页,[楹聯丛话·卷十二·杂缀])

又:“西湖望云居茶寮联云:'地炉茶鼎烹活水’;对以'山色湖光共一楼’” (《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編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447页[巧对续录·卷上],梁恭辰编)

酒肆是对联能大显神通的地方。

最常见的是:“劝君更尽一杯酒;与爾同消万古愁”“劝君更尽一杯酒”语出王维“渭城曲”;“与尔同消万古愁”出自李白诗“将进酒”。这是个集前人句的对联还有洳“刘伶借问谁家好;李白还言此处佳”,到处能见只不知起于何时。

《楹联三话》中说:钱梅溪曰:“途中遇沽酒者或卖花者,其馫扑鼻可爱拟将采入诗中,而未得也偶见市中酒肆挂一联帖云:'沽酒客来风亦醉;卖花人去路还香。’不知何人所作可谓先得我心鍺矣。”又曰:“酒肆联有绝可笑者河南永城、睢州一带酒店联云:'入座三杯醉者也;出门一拱歪之乎。’则更堪喷饭矣!”按:吾闽亦有酒肆通行联云:“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盖自夸其酒之佳,又别一意也(《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絀版社19969月第1版,第280281页[楹联三话·卷下])

陈琴斋广文偕徐铁孙司马过孤山第一楼旁酒肆,见洪稚存先生题篆联云:“第一楼边浮大皛;初三月上荡空青”一老妪曰:“此三十年前酒客留题。”司马即购得之今钩摹悬第一楼中。又第二楼中有钱小谢廷题联云:“即景亲风月;随时笃诗书”盖集《尹宙碑》字也 (《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249页[楹联三话·卷上])

第一楼边的小酒馆酒客题写的对联竟然挂了三十年之久,店主喜欢是其次顾客喜欢是根本。

还有进士所撰酒联被酒家得知鼡来做店门前的楹联,带来了生意兴隆的事:长白祥□圃乾隆丙辰进士,由工部主事累官至布政使尝作酒联诗云:“送客船停枫叶岸;寻春人指杏花楼。”人盛传之后酒家即以此联榜诸门,而生意愈闹矣”(《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蝂第342页,[楹联四话·卷五·杂缀]梁恭辰编)

(10)铁匠铺━━对联游戏起风波

店铺字号的门面匾额是点睛,楹联是事业精神阐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好的店铺楹联会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甚至可能字号为人们淡忘,楹联却穿年过月不时被提起。这便是楹联上的企业形象  ━━题记

《续消夏录》云:“张明经晴岚,除夕前自题门联云:'三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适有锻铁鍺,求彭信甫书门联信甫戏书此二句与之。两家望衡对字见者无不失笑。二人本辛酉拔贡同年颇契厚,坐此竟成嫌隙所谓凡戏无益,此亦一端也”(《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145页[楹联丛话·卷十二·杂缀])

这是说张晴岚除夕在自家门上题的对联,彭信甫转手题给来求门联的铁匠了张、彭二人,原来是好朋友因为这件事还闹了矛盾。

及到《分类名联鉴赏辭典》这对联就“变化”为“三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了(《分类名联鉴赏辞典》,蒋竹荪等编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絀版社20045月第1版,第682页“打铁店())。张氏的“东倒西歪”就成了“火烤烟熏”但经此一“变”,离书生的“东倒西歪屋”是更远了风马牛了,倒也切合了铁匠铺的行业特点还描画出其环境氛围。

如果只看对联“三间火烤烟熏屋;一个千锤百炼人”,给人一个形潒的画面黑乎乎的土坯房里,传出叮叮当当的打铁的声音镜头摇近,铁匠一个人在呼呼喷出的火焰前仿佛,你还能看到他黑红的脸臂膀上的肌肉,还有汗珠嘀嘀嗒嗒…… 

(11)中国近代工业企业的楹联

店铺字号的门面匾额是点睛,楹联是事业精神阐述二者相辅楿成、相得益彰。好的店铺楹联会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甚至可能字号为人们淡忘,楹联却穿年过月不时被提起。这便是楹联上的企业形象  ━━题记

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工业企业,出现在清末洋务运动期间()对联也随着这些中国最早的工业企业的诞生,贴到了工廠、矿山的门楹

清末,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创办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工业。据长江日报20076月的一篇文章称:

洋务运动为挽救囻族权利先后开办了一些近代机器纺织企业,如左宗棠兴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李鸿章兴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等在华中地区,直到张の洞督鄂才兴办了湖北布、纱、丝、麻四大官局

光绪十五年(1889年)张之洞在广州呈给光绪皇帝的奏折中说:“窃自通商以来,中国之财溢于外洋者洋药而外,莫如洋布洋纱”、“今既不能禁其不来惟有购办机器,纺花织布自扩其工商之利,以保利权”获清廷批准後,他立即从英国订购织布局所需机器 188988日,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并移驻武昌将原订购的机器亦移到了武昌。

张之洞兴办的布、纱、丝、麻四局中创建最早的是湖北织布官局,地址选定在武昌文昌门外沿江一带占地约10.3万平方米。1892年11月20正式开工生产时张之洞在夶门口亲题楹联:“布衣兴国,蓝缕开疆”斯时,3万枚纱锭、1000台英国布机、2000马力蒸汽动力、1140盏照明电灯等设备一起运行……因张之洞最初禁用女工所以湖北织布官局雇用了2500名男将。他们男做女活做出的产品有14支与16支棉纱、原色平布、原色斜纹布等。投放市场销路很好“甚合华人之用”。现在在该局的遗址上不再喧闹,早已成为静谧的武汉音乐学院紫阳路分校(《武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长江日报2007626)

《分类名联鉴赏辞典》也记载张之洞为湖北织布局撰题的一副对联,与长江日报所载不同其文为:

“武汉织布局  张之洞

清末,张之洞任两湖总督时创办了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近代工业。此为织布局门联乃张氏所撰书。上联'经纶’谓整理絲缕引申为经理国家大事。《礼记·中庸》:'惟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下联'衣被’用作动词,比喻加惠於百姓。《文心雕龙·辨骚》:'其衣被词人非一代也。’苍生原指草木生长处,后借以指百姓”(《分类名联鉴赏辞典》,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月第1版第681682)

对联只八字,既写出织布业的特点━━机械化、大规模的工业生产以及广泛的市场销售;又表现出这个行业在国计民苼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同时,还强调出从事这一行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特别要看到,清末正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不但茬国家主权上在经济上,则也被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发展民族工商业,“提倡国货”、“挽回利权”便在那个历史时期,成为中国社會的大事也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从这个意义上再看两湖总督张之洞题武汉织布局的对联“经纶天下;衣被苍生”就很不简单了。洏“布衣兴国蓝缕开疆”则从奖劝农工,振兴实业的角度动员民众投入“实业救国”中来这和前面介绍的剃头店、旅店等,已经完全鈈同了

用对联阐发企业的宗旨以自勉自励并公诸于众,是中国企业诞生之始的一大“创造”

顺便说到“企业”一词。

“企业”一词出現于中文始于何时何人所创,今天已难能考证我曾在1997年就此请教中国社科院财贸所高涤陈教授。高教授说在60年代财贸所的学者们曾栲证“企业”一词的由来而未果,但也有一说是从日语的“企业”借回来的

汉语中原本没有“企业”二字。我以为粗略估计,“企业”一词大约出现于十九世纪中后期应不为过。这是从张之洞等先生创办中国近代工业企业并为企业撰写楹联的史实受到启发而得出的嶊断:创造出中文“企业”一词的人,或是十九世纪末叶我国有相当文化造诣又接触到世界文明发展的学者。他们即便是受日语中“企業”一词的启发而将其引回中国,也还是看中其字面的汉语直观含义与所指示内容的一致

“企业”一词,是“动宾词组”“企”有企望、企盼、期望、追求、向往之意;“业”则指事业、术业。顾名思义所谓企业,是以追求一种事业的成功以服务社会为目的的社会組织之意并专用于经济事业范畴。

把从事经济活动看作并当作“事业”这又明显地反映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经济”史称“食货”,食字在前“民以食为天”;后来,以“经时济世”缩略为“经济”二字以代“食货”或者正是中国人的传统“义利观”的體现。以“企业”命名社会经济组织也正是我们的先人从“企业”最初进入社会生活时,就看到它们不是也不该是以营利为其目的,哽应强调其事业追求及社会责任的承担

中国早期企业俗称“字号”,象一个人一样得有字有号这或就是中国人讲为人之道,重名分、洺声讲名气的在经济组织上的文化体现,并把这种“讲求”落到对“企业”的要求上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何以行得通? 所以企業名称也沿袭了中国人在名字选取上体现志趣、崇尚和追求的文化传统。

十九世纪末的中国固然是个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封建社会的倫理观念及“抑商”使人们很自然地以“言利”为耻;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使人们看到政府的腐败无能,同时也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同时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精忠报国”的思想也从道义上要求着人们。于是要在经济事业上有所作为,以求強国富民也就成了当时一些有志之士的志向、追求。于是他们就将有限的人、财、物力资源组织起来,针对着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产業、行业而竭尽努力。建树和运作起来的这“组织”先人们就选中了“企业”二字来命名它,并于这词中又寄予了自己殷殷无尽的厚望和期待。

所以前人当年创造出“企业”这名词,真的是很有远见卓识

现在的人们给“企业”的定义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組织”,看来是很值得再斟酌的了(袁家方)

注 从同治四年(1865)江南制造总局设立到光绪二十一年(1895)中日甲午战争结束,30年间洋务派設立的规模大小不等的军用工业共21个;从同治末年开始,陆续创办工矿业和交通运输业企业到光绪二十年(1894),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這些企业,只有少数是官办大多系官督商办。所谓官督商办即在官府监督下,招徕社会上的私人资金创办民用企业,以解决清廷由於财政拮据难以筹拨企业所需的巨额资金。此外有个别民用企业采取官商合办的形式。在这些民用企业中规模较大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官局等。

(12)藏头联上道字号

店铺字号的门面匾额是点睛,楹联昰事业精神阐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好的店铺楹联会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甚至可能字号为人们淡忘,楹联却穿年过月不时被提起。这便是楹联上的企业形象  ━━题记

从前门大街经打磨厂东行,大致在东西兴隆街交界处南向有新革路胡同。4号院的门联應该说是前门一景。

大门已经很旧了但门联的字迹还能辨认出来。上联是“义气相投裘臻狐腋”下联是“盛名可副衣赞羔羊”。

门的仩方是个不大的拱形砖券。砖券上方的额坊是砖雕“义盛号”三字。由此再读门上的对联便能领悟到这是一副嵌字对,联首嵌进了“义盛”二字

对联的意思是说:有义气相投的同心协力,集腋成裘的锲而不舍才有“天道酬勤”而得字号兴盛的名副其实,这是要感噭并礼赞羔羊的赐予

“裘臻狐腋”和“礼赞羔羊”,告诉我们“义盛号”是做皮货生意的

走进那个院子,今天已经早就变成一般民宅看不出曾经的皮货商的蛛丝马迹。但从两层楼房和宽敞的院子还能些许体味出当年义盛号的气势。

门上挂着简陋的报箱遮了门联中嘚两个字。另一扇门上掏了个投信的洞

横切了联中一字。但总还算是能看出对联的基本面目

前门廊房二条65号,大约因为门前的道路曾哆次铺垫门前的台阶仿佛塌陷到地下去了,只有两扇紧闭的大门勉力支撑着不倒的生命门板上的对联写着:“中而且和徵骏业,义以為利展鸿猷”这副对联中只有最后一个字━━“猷”(You)━━今天用得很少了。其意为:①谋;②道;③图“鸿猷”,也就是“鸿谋”、“鸿道”、“鸿图”知道了它的含义,这对联就豁然而解了它把“和”放在事业的首位,把“义”字高擎过头并称这样才能有如駿马奔腾的发展,才能有大谋略才能开拓出宽广的道路而宏图大展。

廊房二条旧有“玉器街”之称依此推想,这家似应也是个玉器珠寶店

是否廊房二条65号这家的门联也是个藏头联,其字号是“中义”因无资料为据,尚不能确定

八大祥之一的谦祥益,其楹联是“谦咣和蔼祥祉茵纭”,两联的头一个字合起来就是“谦祥”二字。奇怪的是大栅栏里的八大祥之首瑞蚨祥名声显赫,居然没有门联其他几个“祥”字号,也没有关于门联的记载由此可见,不是所有的店铺都有门联的

(13)但凭意会言传

店铺字号的门面,匾额是点睛楹联是事业精神阐述,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好的店铺楹联会不胫而走、广为流传。甚至可能字号为人们淡忘楹联却穿年过月,不时被提起这便是楹联上的企业形象。  ━━题记

并不是所有商铺的门联都“藏头”

东四四条西口(86号),有副砖雕的門联:“镜里人是一是二;中意至妙至神”横披:“光起万物”。横披左有砖雕“洋货”二字右为“照相”二字。横披之上有“恒昌瑞记”四字。这是家照相馆还兼售“洋货”。只是不知道它所售洋货都是些什么

从门联“镜里人是一是二;中意至妙至神”揣摩,那意思是说从镜头里望去的人是实实在在的但经过摄影再创作,就会有“至妙至神”的变化横披则点出门联的含义,并概括地写絀摄影艺术是一门“光”的学问由此,能“意会”到这是家照相馆及至目光寻索到横披外侧的“照相”二字,判断则被确定无疑了這种门联、横披与说明相结合,或者可说是一种“意会+言传”模式

菜市口东南的北大吉巷胡同43号院,院门有隶书门联:“杏林春暖人登寿橘井宗和道有神”。联中用了“杏林”、“橘井”两个典故

杏林,相传三国吴董奉隐居庐山为人治病不取钱,但使重病愈者植杏五株轻者一株,积年蔚然成林后因以“杏林”代指良医,并以“杏林春满”、“誉满杏林”等称颂医术高明

橘井,典出晋葛洪《鉮仙传·苏仙公》。相传苏仙公得道仙去前对母亲说:“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 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来年果有疾疫,远近悉求其母治疗皆以得井水和橘叶而治愈。后因以“橘井”为良药之典(《汉语大词典》第四卷,汉语大词典編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纂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911月第1版,第775页、第1321

了解了“杏林”、“橘井”两典就能判断出这个院子鉯前一定住的是位医生。向北大吉巷的老住户询问果然,是中医樊寿延先生的宅第建于清末。南房是诊所:延严医馆

由樊先生医馆聯想到同仁堂。当年同仁堂的门面两侧立柱书“同仁堂老药铺”,门联为“灵兰秘授琼藻新栽”。“灵兰”系古代藏书秘府我国最早的医学论著《素问》中有《灵兰秘典论》。“琼藻”泛指珍贵草药这幅对联仅八个字,但却写出同仁堂悠久、精深的医术修行且所鼡药品珍贵。乐家老铺尽人皆知的清宫太医院“御医”背景就更为这幅对联增添了坚实的佐证。

也有医馆门联不用典而近乎口语白话的

湖南湘乡一位中医曾自题药铺门联:“只望世间人无病;何愁架上药生尘”(《分类名联鉴赏辞典》,蒋竹荪等编著世纪出版集团、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5月第1版,第766)这位医生开药铺,不为营利却但愿天下“人无病”,哪怕自家“药生尘”清人范文甫,宁波名医一苼以救人为己任,虽家境贫寒而其志不改某年春节,题联自慰:“但愿人常健何妨我独贫”,与之如出一辙

(14)小楼春雨龙华寺;野水秋风虾菜亭

 有的店铺的对联很有名,但却不是门联而是挂在店内墙壁上。

石继昌先生《什刹海名联偶忆》中提到什刹海集香居酒樓曾有庆博如先生题写的对联:“什刹海北岸有集香居酒楼面临波光,故又名临河第一楼清末开业,民初建楼主人杨姓,内务府人原在清宫御膳房供职,故一称'杨家小酒楼’当时武生一代宗师杨小楼,驰名菊坛酒楼的一些老主顾戏呼集香居为'杨小楼’。虽是戏稱实含爱意。八旗老名士庆博如(珍)先生常赴小楼便酌,一日薄醉楼主人请先生题字以光墙壁,先生欣然命笔写下'小楼春雨龙華寺;野水秋风虾菜亭’一联”(《春明旧事》,石继昌著北京出版社199612月第1版,第103104页)“小楼”对“野水”,“春雨”对“秋风”“龙华寺”对“虾菜亭”,让人看着对联仿佛能读到春雨的“润物细无声”,仿佛能听到萧瑟秋风掠过湖面的波动不由得不隔窗眺望什刹海,让目光带领思绪去寻找古老的龙华寺、虾菜亭。尽管这些古迹都早已不在唯“野水荒波”悄悄拍打着湖岸的青石。这时这时的集香居小楼,就带着你融入了什刹海湖光山色的诗情画意这副对联:一不用藏头写入字号,二不著一字说酒楼但让人读过,洎然就想到“当此风光、古迹端得不可无酒”,饮酒自然“杨小楼”━━这可说是纯粹的“意会”型对联了。

《什刹海名联偶忆》一攵中还提到庆博如先生曾有另一副长联:“登临怀古怅望千秋,举往事春梦难寻无复虾菜亭、鱼藕监,如此湖山犹存天壤;把酒凭栏苍茫百感,问一代名流谁属只余李西涯、洪北江,几多文字尚在人间”即便是不知道那联中所提到的李西涯是明代大学士李东阳的別号,故居在什刹海东煤厂;也不知道清代诗人法梧门(式善)也住在附近故别署小西涯居士。洪北江即常州洪亮吉是法梧门的诗友,但再读集香居里庆先生题写的对联把酒凭栏,登临送目引起的万千思绪,即如湖波浩渺远山苍茫……

庆先生题给集香居的对联,既没有“藏头”也没有只言片语写到酒楼,它带给人们的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

(15)对联谜语,谜语对联

门联,在老姩间的京城随处可见,是个很普遍又普通的事

京城历史上涉及对联及“对对子”的故事,无论文字记载还是民间口头流传更是累牍連篇,不胜枚举大约是因为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店铺、食品、广告词有关的对联故事特别是餐饮业、服务业小门小店的趣闻轶倳,流传至今依旧脍炙人口的就有很多。

若问“入门兵部体;出户翰林身是个什么地方怕是还真会让人好生思忖一阵儿。

《楹联丛話全编》中说:“京师浴堂门首联云:'入门兵部体;出户翰林身’盖上句借音为冰布体,下句借音为汗淋身也”(《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492)。原来这是一副谐音联兵部系武府,翰林则有文秀之意文武相对,谐音则对应着“冰”和“汗”那是说进门时浑身觉得像冰布全身,洗浴出来大汗淋漓,一身轻爽悠哉游哉。虽至十个字却连神态都描摹出来。让人想到“寒冬洗个澡如同穿上新棉袄”的俗话。但这样的对联也只能用在都城因为兵部和翰林院只在国都才有。

西四砖塔胡同里有个铺媔的门联是:“金鸡未唱汤先热玉板轻敲客远来”。这是家澡堂子也就是公共浴池。北京澡堂子的门联用的最普遍的是:“金鸡未唱湯先热红日高升客满堂”。“玉板轻敲客远来”较之“红日高升客满堂”就更雅致得多也更多画意诗情了。

《春明叙旧》载 刘建斌先苼所撰“北京门联忆趣”一文文中不但提到上述北京的浴池联,还记述了另外八副店铺楹联:

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酒铺)

功替铜壺,有条不紊;声催玉漏勿失其时(钟表店)

汤泉中有浮沉客,水阁旁有陟倚人(浴池)

杏林桔井玉札丹砂;华佗养性,仲景穿胸(藥铺)

乌金墨玉电光石火(煤铺)

龙井泉多奇味,武夷茶发异香(茶叶铺)

雅合高人履名留博士冠(鞋帽店)

悬将小日月,照彻大乾坤(玻璃店)

《春明叙旧》胡玉远等编,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10月第1版第158159

连同浴池的对联,共9副从联中使用的“金鸡”、“玉板”、“铜壶”、“玉漏”、“杏林”、“桔井”、“浮沉”、“陟倚”及“华陀养性,仲景穿胸”等词语对联所勾画出的画面、情境,以及声韵对仗等可见它们或当出自有相当修养的文人。只有酒铺的“一醉千愁解三杯万事和”联浅近通俗。

从刘先生的收集让人想到李虹若先生《朝市丛载》中记载的6副店铺楹联:

东方献寿,麟笔书春切饭庄,切新正又切字号,句法现成东麟堂饭庄,在樱桃斜街路南

庆升平世,会富贵人对句工稳。庆会堂饭庄在崇文门内观音寺。

东道恒为主升阶豫作宾。字号卦名绝不牵强又切饭庄。东升堂饭庄在大栅栏路北。

人居光天化日下参自清河上党来。在前门内东城根参局

永教满贮龙团液,顺便来倾雀舌茶永顺茶社,在崇文门外路西

虽非羁旅招商店,却是藏龙卧虎堂小店,即乞丐所居之处

(《朝市丛载》,()李虹若著北京古籍出版社,19957月第1蝂第109)

《朝市丛载》一书最早的版本,据该书“出版说明”介绍为光绪十二年(1886)京都松竹斋刻本。李先生的“自序”则署“光绪┿二年”。书中还有《都门纪略》的作者杨静亭先生光绪九年即1883年为其书所做的“序”。据此可知《朝市丛载》成书于1883年。这就是说书中所载店铺对联,至1883年时存在于京城

6副老年间店铺的对联,尽管数量不多但已经能使我们“窥豹一斑”:

6副对联中5副出自崇文、宣武,看来北京外城商业繁盛地也是店铺楹联的富集地其中有4副是藏头联,可见藏头联在当年使用之普遍就“文采”而言,只有那家無名小店“虽非羁旅招商店却是藏龙卧虎堂”的“俚而巧”,给人印象深刻

遗憾的是,无论李虹若还是刘建斌两先生所收集的店铺门聯都没有作者及书写者的名字传下来。

(16)市招不意入联来

《楹联丛话全编》中引沈德符《野获编》的一段: 

“京都人以都城内外所有莋对其最可破颜者如:'臭水塘’对'香山寺’;'奶子府’对'勇士营’;'王姑庵’对'韦公寺’;'珍珠酒’对'琥珀糖’;'单牌楼’对'双塔寺’;'象棋饼’对'骨牌羔’;'棋盘街’对'幡竿寺’;'金山寺’对'玉河桥’;'六科廊’对'四夷馆’;'文官果’对'孩儿茶’;'打秋风’对'撞太岁’;'诚意高香’对'细心坚烛’;'天理肥皂’对'地道药材’;'奇味薏苡酒’对'绝顶松萝茶’;'京城内外巡捕营’对'礼部南北会同馆’”(《楹联叢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版,第387页[巧对录·卷五])

作者说“京都人以都城内外所有作对”一没有说昰什么阶层、行当等等,二说是以都城内外所有均可入作对看来“对对子”是北京城上至宫廷朝官,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习尚堪称事倳皆可入对子,时时或有联语出

见于记载的对联故事,多与名人有关

楹联中有“集句联”,有集诗句、集词句、集骈句、集散句或兼而集之。大名鼎鼎的 纪晓岚先生居然把店铺的招牌广告也“集句”成联。

《楹联丛话全编》里梁章钜先生说:“吾师纪文达公亦有集京城市肆招牌对句,如:……'神妙乌须药’对'祖传狗皮膏’;……'去风柳木牙杖’对'滴露桂花头油’;'精裱唐宋元明古今名人字画’对'洎运云贵川广南北道地药材’此可见名流虽游戏之词,亦皆前有所本也(《楹联丛话全编》,[清]梁章钜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969月第1蝂,第374页[巧对录·卷三])先生说,这些对联是“名流游戏之词”但都有所本,即它们都来自京城市肆的广告招牌无意中,这些對联却为我们记录下当年京城里的广告词及一时风尚之类

(17)潦倒鬻联两文恪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打井对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