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角度说明为什么大航海导致明朝大航海灭亡

4063人阅读
四方书库(39)
明朝是中国人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的朝代,元也好,清也罢,外族的管理,显得不自信,更多的权力集中和人的分类,抢来的就是自己家的,那些都是奴才。所以不管清,看看明一朝,如何灭亡。明开始大量使用火器,有了对付游牧骑兵的有效武器。明末的衰败有许多原因。中国传统治史,将原因归结为德或贤,如果君臣都是有德之人,天下大治。德和才其实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有德不代表有才,有才不代表有德。一个朝代的衰败总要有人背锅,无非昏君、奸臣,要不就赖到女人头上,不是太后临朝,就是红颜祸国。
现代史识,比古人的眼光要广阔,从社会上,经济上,自然环境等,进行综合分析。费正清曾说:我们不要问明朝为什么灭亡,我们应该问明朝为什么这么晚才灭亡。从万历之后,朝廷腐败,到崇祯,明的经济已经崩溃,库房没钱,军队6年没出粮。老板要是2个月不给工钱,我们就要闹了,6年没给钱,这是怎样的舍小家为大家的伟大崇高品质啊,我是做不到。要知道那个年代,民族主义是淡薄的,大喊口号,大搞宣传缺乏媒体传媒。明的败亡在于它确确实实维持不下去,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已经崩溃。而原因和南美的银矿有关,包括著名的波托西大银矿。
从宋代开始的的海外贸易,尤其明,世界大贸易都围绕中国进行。明代也是西方大航海时代,在南美的银矿,打造的鹰洋输入中国,换取中国货品。清乾隆说天朝不需要外国东西,当然不是。贸易就是交换,如果只有A需要B的东西,B不需要A的东西,交易就无法进行。因为A没有任何东西用于交换,这是买卖的基础。中国的金银矿都稀少,需要进口大量白银,而明朝的贸易的繁华,是由南美的银矿支撑。
中国实行货币双轨制,白银和铜钱,流通的是铜钱,非白银。如我们今时发行1万元大钞,市面路通很少,一样道理。中国朝代更替就有个特点,就是研究前朝为何亡,引为戒,但通常都是过犹不及。宋为避免五代十国之混乱,过度压抑武官,虽文化经济辉煌,终被野蛮蒙古所亡;明分析宋的教训,腐朽为一戒,所以纸钞当然不能用,中央只认白银。其实宋的纸币是解决中国缺少金银的最好方式,强大的国家经济提供信誉。明流通用铜钱,但是税收用白银。如果白银和铜钱的兑换是固定的,没有问题,也就是铜钱的价值的一定。
wiki这给写道:“1565年初,正当波托西的白银产量突飞猛进之时,西班牙人开辟了一条利润颇高的贸易路线。被称为“马尼拉邮船”的大型船只装载大量来自阿卡普尔科的白银到马尼拉,在那里与来自中国的货物进行交易,包括香料、瓷器、丝绸和象牙之后这些中国的奢侈品被转运至墨西哥和欧洲。这种有价值的贸易一直延续到19世纪初,期间大约向亚洲运送了西班牙美洲殖民地全部白银的三分之一。”
大量白银的涌入,支撑明的经济。“波多西在1581年至1609二十年中,平均年产白银达254,000公斤,约合明制六百八十万九千余两,几乎占当时全世界产银总额60%多”(参见),之后银山也有挖完的时候,在旧的银山走向枯竭,而新的墨西哥银山还没开始。中国白银的输入量就减少。引起白银告急的原因有:
从1610年到明朝灭亡的1644年,进口白银大大减少,原因包括:美洲白银产量下降;1630年之前荷兰和英国对中国和西班牙航海的骚扰;1634— 1635年西班牙国王的限制贸易政策;年西班牙在菲律宾屠杀2万多名中国人的事件;荷兰封锁果阿和马六甲商道;日本德川幕府禁止日本人进行海外贸易。()
白银减少导致市场流通量减少,但税赋依然用白银,需要更多的铜钱才能兑换,等于铜钱贬值,顾让物价飞。经济走向崩溃,王朝走到尽头。
货币的贬值,是从百姓手中掠夺的一种方式,需要警惕。所有贸易总量平衡。现在,全球经济,被金融大鳄扭曲,他们不在投资,而是投机。股市属于投资,一方得到资金,一方得到红利。(中国股市不包括在内,这么不缺钱的多国营垄断企业上市为啥 - 蒙古是为向国民分红,而我们的上市公司对国人不分红,就是个赌场,赌场只是财富的重分配,本身没有创造财富,说A股市场价值多少,那是虚的,拿10%出来,立马崩溃,不断地圈钱,从不分红,连庞氏骗局都算不上)。金融的投机是重分配,通过杠杆加速财富从普通人流向金融大鳄。如果这个根本得不到改变,经济难以维持正常。某些新科技,可能会带来新一轮财富,所有人或许能沾点光,但是只是延缓财富集中的时间,例如通过污染我们的环境,剥削我们的劳工,我们为资本主义带来了30年的繁荣,但是或许已经临界点。不是20/80,而是10/90,甚至是1/99的问题。资本毒瘤的危害,不是单一的国家,而是全球经济,目前看不到改变,看到的只是企图去找只羊来宰,喂饱大鳄,漏些油水,但羊的数目是有限的,尤其是肥羊。如果不幸是羊,只能改变羊的身份,这需要外交和经济的智慧,否则……。
我们可以看看这场记入史册的残酷金融游戏如何结束,置身于中,持有保值的财富,例如金银、固定资产是一个办法。房子没有地皮,建筑寿命有限,而且要钱太多。近来,发现银行有定投贵重金属,稍微投一点,我就要实物黄金。另外消费吧,即使行乐,在没有贬值之前,先用掉也是一个保值的方法,就是未来不保险。
放个长假,有空读读书,思考一下。任何历史都是有多种原因,经济不是唯一但是非常重要。
对于为何白银突然紧缺,有一种更为细致的说法。荷兰的大帆船往返于美洲银矿,马尼拉(中国商品的交易地),欧洲,每年是一个航班一条船。运气也好,天意也罢,接连海事,这等于整条资金链的中断,短期无法恢复。而中国的士大夫的经济学识不足,采用道德伦理的方式,反而派兵守银矿,禁止开采,何解?各地抢银,世风日下,万恶之源,而重新发新纸币这种方式,当然无法这食古不化的士大夫阶层通过,东林党是道德家,但不是务实的政治家。而万历的朝鲜战争(朝鲜,这个无论古代还是近代,老给我们带来麻烦),消耗了大量的白银。由此引发一连串的经济反应,也可称为金融危机。
补:今年的经济,……要看明年的发展。这次金融危机,源于贪婪的华尔街,然而,华尔街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管,将危机嫁祸给其他国家。源头没有解决,看以后如何发展。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4155761次
积分:47430
积分:47430
排名:第51名
原创:705篇
转载:23篇
译文:237篇
评论:1513条
文章:222篇
阅读:513868
文章:230篇
阅读:1878395
我思故我在,如果一个人无法独立思考,即使熟习各种工具,实质只是工具的一部分,永远无法创造工具。
文章转载只能用于非商业性质,且不能带有虚拟货币、积分等附加条件;转载必须注明出处。
我的微博帐号:
(2)(2)(2)(7)(3)(3)(8)(4)(12)(5)(5)(8)(3)(11)(3)(10)(6)(9)(8)(8)(8)(11)(5)(4)(16)(8)(7)(19)(17)(11)(8)(11)(22)(16)(18)(11)(6)(15)(14)(13)(17)(15)(6)(5)(2)(15)(4)(14)(3)(5)(13)(8)(7)(12)(7)(8)(6)(3)(3)(19)(14)(14)(16)(16)(13)(19)(16)(8)(17)(23)(16)(15)(11)(10)(7)(15)(10)(21)(6)(7)(8)(9)(5)(4)(14)(22)(9)(21)(22)(13)(12)(5)(5)(9)(1)《明朝灭亡的原因》
明朝灭亡的原因
范文一:明朝灭亡的原因根据以往知识我们普遍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有几点:1 万历怠政 几十年不上朝导致明朝开始走向灭亡 确实有点原因 但是明确的说万历不上朝但是也办事 大部分还是内阁办理 因此万历朝军政大事还是处理的;2 阉党横行 阉党祸害忠良 徇私枉法 贪污漏税 其实阉党只不过是明末党政的牺牲品罢了 后面详细说起;3 明朝腐败 这点之后解释;4 残害袁崇焕 这点比较2 袁崇焕被明人说是叛徒 被清人捧上天了 其最大的问题就是杀了毛文龙 且回师救京不利。以上就是比较普遍的明朝灭亡理由 我认为比较片面 在下不才 在总结前辈文章基础上把灭亡原因逐一列出。1 最重要的一点----气候明朝末年赶上了万年难得一遇的小冰河时期明朝所遭遇的“小冰河时期”(Little Ice Age)的冬天非常寒冷 尤其是末期的是最为寒冷的 在一千年里是最冷的 在一万年里也是第二位的 在一百万年里也能排进6-7位 是相当寒冷的 可以说人类进入文明时期以来 这是最寒冷的时期。小冰河时期开始于1500年 此时气温开始逐渐下降 进入1600年以后 气温下降到千年来的最低点 北方的酷寒使降雨区域普遍南移 这导致了明朝全国各地几乎连年遭灾 先秦晋 后河洛 继之齐、鲁、吴越、荆楚、三辅,并出现全国性的大旱灾。粮食产量的减少尤其一西北陕西为重 也正是因为气候原因导致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出现粮食的大幅减产导致 明金阵线上的明军粮草和装备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与后金军队开战结果可想而知 因此大家在读到明金战争的时候都会发现 明军很多情况下是因为粮草不足而逃跑的 而后金军队属于游牧民族根本不需要考虑这点 他们要做的就是抢!万历、崇祯年间 旱灾变得越来越频繁 同时鼠疫也开始蔓延 波及华北数省的大鼠疫终于在山西爆发 明朝末年蔓延到了京畿地区 这直接导致了北京城的轻易被攻占。明朝灭亡以后 气温于1650年后开始快速回升 这才有了满清所谓“康乾盛世”,其实不过是气温回暖后灾情减弱罢了 和明朝正常时期比还差很远。另外要说的是 在北京曾经发生过一次超自然爆炸事件 即便今天也被相关学界引为世界三大未解之谜真是天亡我大明。崇祯3年 旱。4年 旱。5年 大旱。6年 郑州大水,黄河冰坚如石。7年 夏旱蝗。8年 夏旱蝗,怀庆黄河冰。9年 夏旱蝗,秋开封商丘大水。10年 夏大蝗,闰四月山西大雪。11年 大旱蝗,赤地千里。12年 大旱蝗,沁水竭。13年 大旱蝗,上蔡地裂,洛阳地震,斗米千钱,人相食。14年 二月起大饥疫,夏大蝗,飞蝗食小麦如割。15年 怀庆地震,九月开封黄河决。这么牛逼的天气 放在现在也至少让粮价上涨个几倍 更别提那时候了2 东林党有人肯定会说 开玩笑 东林党竟然成了明朝灭亡的原因?我只能说 你们被明史和教科书毒害的时间太久了说到东林党不得不说张居正 张居正所在的明朝是 明后叶最强盛时期 关键一点在于改革 改革成功后 民间暴富 张居正开始将收税重点从农业税转为工商税(我勒个去 那时候就有工商税了) 但是这触动了江南工商业集团的利益 张居正去世后 代表江南工商业集团利益的东林党掌握政权开始废除工商税 万历皇帝不干了 开始想方设法从大明最有钱的资本家手里要钱(这也成后世批评万历的原因之一) 东林党的户部不接受工商税 万历只好把钱放入内库 N年后 这些钱用来完成万历三大征。。(好歹万历拿小金库去打仗啊)由于小冰河期的愈演愈烈导致中国各地区发展即不平衡 北方连年灾荒 老百姓啃树皮 南方资本家们富得流油 随便一笔买卖动用个上万两白银当玩 而辽东呢 后金大举入侵国库却因为只有农业税而空虚 魏忠贤出现了 这个被后世人骂的狗血淋头的人出现了 他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东林党代表的资本家要钱 此时的皇帝基本上每天做工艺品 没事管理朝廷 朝廷自然变成了阉党和东林党抗争的战场 东林党不给钱 魏忠贤急了 把朝廷内的东林党全部杀的杀 赶的赶 朝廷干净了 南方资本家没靠山了只好交钱 国库也富足了 不可否认的是 魏忠贤在朝那几年是辽东形式最好的时候 具体内容自己查资料天启没活多少年 死了 魏忠贤没靠山了 东林党又起来了 首先做的就是把魏忠贤弄死 然后停止征收工商税 就这样 国库又没钱了 李自成 张献忠也都因为怕挨饿起来反政府了尽管崇祯很勤劳 但是没用的南方资本家们整天高高兴兴的过日子 西北老百姓啃书皮 东北明军没钱买武器盔甲粮草 崇祯整天愁国库咋就没钱呢 东林党继续把持朝政直到明朝灭亡。。。3 奥斯曼土耳其如果上面两条以前还算学过 拿这个算什么?那个西亚中东的国家找原因? 是的 这个国家多少跟明朝灭亡有点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建立以后无限扩张 终于成为一个地夸亚非欧的超级大国 地中海的中部和东部成了他的内海 阻断了丝绸之路西方国家开始范愁了 怎么样才能去远东贸易啊 东面去不了 从西面去 反正地球应该是圆的 结果发现了美洲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不仅带来了白银 也多少带来点枪炮 战火由于明朝的强大 西葡荷只能打擦边球 你中心我占不了 我占你边缘 结果三国发现自己错了 即便是边缘我也打不下来占不了 怎么办呢葡萄牙想出来以后好办法 我借你澳门用用 平时还听你管 我就是想用用这块地 每年绝对交房租 此时的大明已经被灾荒和后金搞的一团糟了 没办法只好应了 说你借可以借 什么事地听我的 葡萄牙高高兴兴的说 没问题(澳门不是在明朝时期丢的 那时候只不过是租给葡萄牙用 每年交租金的)荷兰比较牛 你澳门才多大点地啊 我直接要澎湖 台湾 此时的台湾只有不到10W原住民 明朝对其近乎没怎么正式的管理 导致荷兰很顺利的进入了台湾 并且修筑城池郑芝龙这人的出现打乱的荷兰的计划 于是荷兰人开始袭击郑芝龙的船队 最终导致料罗湾海战 荷兰在不宣而战的情况下输了。。此后 作为远东地区最厉害的荷兰东印度公司看见中国船队也仅仅是骚扰而再无垄断之意这样 明郑舰队最终夺取了从日本到南海的全部东亚制海权 当时凡航行在东亚地区的船只 都必须花钱购买明郑的令旗 若无此旗 在东亚海面被拦截的概率超过50% 若只在福建沿海 则100%被拦截。最后就连台湾的荷兰人都不得不偷偷地以日本船的名义购买令旗 这对只习惯给别国开通行证的荷兰人来讲 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事情了。其实明朝时期 西方势力的入侵对大明没多大的影响 我在此列出不过是让某些人闭嘴 另外台湾也是被郑芝龙的儿子收复的!4 袁崇焕这个中国历史上最有争议的人物 痛恨他的人说他是卖国贼 喜欢他的人说他是战神 袁崇焕对明朝灭亡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毛文龙杀了毛文龙 应该算中国历史上比较少的搞敌后战场的人物 其在朝鲜境内皮岛建立根据地 向后金腹地不断发展 到其势力最大的时候已经发展到如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毛文龙在后金后方收复了多少领土 可以说当时最让后金头疼的就是毛文龙了且毛文龙的作用还在于朝鲜 朝鲜这个弱小国家尽管人口不少 但由于其基因缺陷导致其总想傍个大款 让大款保护他 大明就是这个大款 而毛文龙就是大明过去保护朝鲜的使者有毛文龙在 则朝鲜在 朝鲜在 则大明可以动用陆军进入朝鲜境内在东西两面夹击后金 从而限制后金行动(后金打关宁 毛文龙从东面骚扰 后金打毛文龙 明正规军从西面打你)可惜啊 袁崇焕像是被皇太极托梦一样 莫名其妙的杀了毛文龙毛文龙死了 朝鲜失了 大明一前沿阵地也丢了可以说 崇祯杀袁崇焕最大的原因就是 他把毛文龙给杀了 我靠 你杀我根据地前指挥 你算老几啊 再加上袁崇焕回援不及切总觉得跟皇太极有点猫腻 因此把他给杀了杯具的是 你崇祯杀晚了即便袁崇焕死后10年间 大明军队主要应付农民军的情况下 后金军队也没把关宁防线打下来 为什么?因为他太难打了 至于山海关 更难打换句话说 换个谁去守那里都能守得住 前提是你不跑!5 后金铁骑不得不承认 单论打仗来说 后金铁骑是当时热兵器还没完全普及下最好 最强大的军队 所向披靡后金人打仗不是为了为国而是为己 我打赢了 战利品 金银 美女 就多 打输了什么都没有 所以我必须拼命的去打 而明朝军队往往是招募来的 我打输了只要不死继续回家务农 打赢了也没啥赏钱就这样 后金无敌铁骑在当时横扫辽东可惜啊 200年以后 这帮人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的孙子 也腐败不看了6 农民军其实农民军没啥好说的 如果人人都有饭吃 谁吃饱了撑的造反啊 因此气候以及东林党的政策是导致农民军出现的基础!7 明政府失策大明应该在将农民军全部斩杀以后再把大军发往辽东!8 倭寇倭寇其实没啥作用 就是霍霍你大明沿海而已9 阉党阉党的最大目标就是站住脚 怎么站呢 打击异己东林党 不过介于东林党霍霍大明比阉党厉害多了 因此不做详细介绍了 阉党罪行的相关电视剧 电影 史书多得是10 时运不可否认 大明的灭亡 是上天的可以安排 一个小冰河时代就能把其弄的半死的 真是天亡我大明总结 大明的灭亡-------上天的安排原文地址:
范文二:明朝灭亡的原因浅谈明朝灭亡的原因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王朝。明朝于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以“大明”为国号,共经历十七世,十六位皇 帝。明朝的领土曾囊括今日内地十八省之范围,并曾在今东北地区、新疆东部等地设有羁縻机构。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统治中国近三百年的庞大王朝却怎么在1644 年便轰然倒塌了呢?众所周知,明朝的灭亡是以1644年3月李自成率兵攻入北京,大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为标志的,那么就是说导致明朝灭亡的首要因素便是军事上的失利 了。既然这样,那我们就有必要来看看明朝的军事状况了,关于明朝的各种军事资料表现出:有明一代,是十分重视军事建设的。这无论是从最早的明太祖设五军都 督府和在全国各地设立卫所,还是到明末崇祯时期组建关宁铁骑,都得到了充分体现。(①明朝主要的军事制度是在全国各地军事要地设立卫所注军,卫有军队五千 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户所、百户所、总旗及小旗等单位,各卫所都隶属于五军都督府,亦隶属于兵部,有事从征调发,无事则还归卫所;)史料之中,明朝军队之 多在中国历史上是数一数二的。朱元璋刚建国的时候,全国军队达一百八十万人,后来永乐到正统时期甚至超过两百万,正统以后保持在一百二十万的水平。事实上 明军不但人数众多,武器装备也是很先进的:②明代正规军的装备介绍:每一营(五千人)其用霹雳炮三千六百杆,合用药九千斤,重八钱铅子九十万个;步枪、大 连珠炮两百杆,合用药六百七十五斤;盏口将军一百六十位(盏口将军是明代对野战重型炮的称呼),另外有一千人为骑兵。明朝在装备和军力有巨大的优势,为什么会作战失败呢?我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明朝没有一个能运筹全局的帅才,导致明军作战时缺乏一个正确的战略思想做支 撑。当然我在这里说的没有并不是指真的没有,其实当时能担当此项大任的不但大有人在,而且还为数不少,例如熊廷弼、袁崇焕、孙承宗、洪承畴等等,这些都是 能运筹全局的人才,但由于明廷的腐败和皇帝的昏庸, 不但不充分利用,反而对他们一个个的进行了“清洗”:熊廷弼因“经抚不和”而积有小败,结果被满门抄斩;袁崇焕因后金对明朝施反间计,不但被抄了家,其本 人也被崇祯皇帝以“凌迟”这一极刑处死;孙承宗仅因为一场无关痛痒的小败,也是被皇帝罢斥了;洪承畴,松山之役败后,出于对明朝的失望投降满清;这些人虽 有大才,确没有得到朝廷“真正”的重用。洪承畴以后,明朝真正的没有了能运筹全局的帅才,对大顺军和清军的作战是一败在败,最后导致“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殉 国”这一悲剧的上演。除了直接因素外,明军作战失利的根本问题(从军事上分析),我认为在于明朝的军事制度,③明朝制度是“将不专兵,兵不私将”。明朝的 兵和将不是在一起,而是分开独立的,需要打战的时候才集结一起。这样能够防止大将拥兵自重造反,但是作战起来,则是效率低下,管理混乱和训练不足。这种军 事制度中兵源问题很是突出,明军部队主要的来源是“垛集军”。“垛集军”就是把大批人民划为军籍,世代相传。明朝皇帝一般把自己的对头变成垛集军的来源。 军户的生活相当悲惨。强制的军事屯田,世代不得脱籍,军饷微薄,战时做炮灰,平时做苦力,逃亡则采取连坐,强制亲戚家人代替。这样的兵源先天缺乏强大战斗 力和高昂的士气。而且这种“为战而战”的“职业”士兵很容易军心涣散,厌战心理很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明朝后期,采用了募兵制的征集部队方式。一般结 果是民众将军饷一抢而空,然后四处逃命。试想一下,这样一无能运筹全局的帅才、二无整齐的军心和高战斗力的军队,在满清铁骑和百万如狼似虎的大顺军面前, 纵然人数再多、武器再先进,也不过是被别人蹂躏的羔羊而已,要想打胜仗都很困难,要想靠这种部队来保卫明朝,可真谓是“天方夜谈”。记得胡月伟老师在他的《万历五十年》的最后这样写到“明朝之亡,非于崇祯,实于万历。”他认为正是万历的昏庸和他的穷兵黩武,导致明朝在政治、经济、军事 等方方面面全线衰退,为明亡埋下了祸根。虽然很有道理,但我不太赞成他的这种观点,我认为明亡的祸根其实在早于万历朝200多年的洪武朝就埋下了,这个祸 根便是明朝的体制,它就好象一个定时炸弹,时间一到,必将明朝炸的粉身碎骨。④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在翻阅厚厚的历史书的过程中总结出,王朝灭亡的诱因不外 是两个:一是帝王大权旁,王朝轻易为权臣、外戚、太监所倾覆;另一个是土地兼并和政治腐败联手,导致贫富差距加大,造成官逼民反。特别是第一个诱因最为突 出,为了解决第一个问题,他对明朝的政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废除丞相和大都督这文武两个最高职务,把丞相权一分为六,分给六部,把大都督权一分为五, 成立五军都督府,并且从制度上让各个权力部门相互牵制,谁也不能对皇权够成丝毫威胁。用朱元璋自己的话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 等衙门,分理天下庶物,匹此牵制,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我认为由此一举,虽然将大臣夺权的可能性减小了,但是却使皇权绝对化,导致了法 律形同虚设。而法律形同虚设,必然会使决策朝令夕改,官员与平民皆无所适从,全凭人主的主观想像与个人好恶。这就是为什么明朝反贪最严,却越反越贪;禁吏 最厉,却越禁越猖。而且,每当皇位发生传接的时候,都会发生“政亡人息”的悲剧,比如太祖严防宦官,到了他儿子成祖的时候,却开始大量起用宦官——明代宦 官专权,实源于永历朝。由于对朝臣存有严重的不信任感,太祖朝就建立了特务制度,对朝臣实行最严密的监视。如此的怀疑,实非盛世之象。而明朝皇帝又生性残 忍好杀,对自己不满的大臣就进行疯狂的屠杀。一代又一代的屠杀,杀尽了臣节,杀灭了大臣对皇室的感情与信任,只剩下对皇权的畏惧。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平民皇帝,所以底层社会的成长经历,使他终身对官僚阶层保持底层认识—:⑤在传统中国,庞大的官僚体系就是一丛吸血的庞大根 须,每一滴膏血都最终源于社会最底层,中国的农民起义大多是被各级官吏们的敲诈勒索而造成的,老百姓说的最简单明白:“官逼民反”。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 朱元璋、以及他以后的历代明皇对官员是非常苛刻的,这主要体现在对官员的待遇上,,明朝官员俸禄定的出奇之低,普通官员大多以“薄俸”为主,史家因有“明 官俸之薄”之说,官僚们“月不过米二石,不足食数人”。所以官员们依靠正常的俸禄是无法过上舒适的生活,低级官员更是连养家活口都有困难,“不足以资 生”、“困于饥寒”的抱怨不绝于耳。正是因为皇帝对官员的不信任和对官员的嗜杀,导致明朝官员毫无大臣应有的节气,官员的道德水准极其低下。有明一代,能为朝廷和皇帝有责任感的官员少之又 少,他们大多数都忙于各自的私事(高级官员们忙于结党营私,低级官员忙于贪污行贿)去了,政府办事效率很是低下,这些在明末极是突出:崇祯朝两为在位最长 的首辅温体仁和周孝儒,国难当头之际,不但不为国分忧,反在忙于各自的党派之争;甲申年一月初,李自成占西安称帝,之后向北京大举进兵,崇祯命大臣们商议 对策,群臣尽毫无办法,这一拖便到了三月北京陷落、明朝灭亡。可见明朝大臣们办事效率的低下;因为明朝官员的道德水准低下又无大臣应有的气节,所以在战场 上不断有人投降满清和农民军,这些官员非但没成为大明的中兴忠臣,反是变成灭明的首当利刃(如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之辈)。另一方面,由于朱元璋对官员 的苛刻,虽使贪污受贿在洪武朝得到一时的抑制,然而却积蓄了巨大的反弹能量,在朱元璋死后,腐败又迅速发展起来,并且愈演愈烈。明朝中后期,腐败现象在各 级官吏争先恐后的疯狂和无耻状态中,向政治肌体的一切环节蔓延扩展,并且最终积聚成汹涌的恶涛,吞没了整个大明王朝。前面曾说到过太祖严防宦官,而到了他儿子成祖的时候,却开始大量起用宦官,这又导致了明朝另一种奇特的政治现象——宦官专权与厂特制度的结合,并祸乱民 间。由于皇帝对百官的不信任,那帝国的权力必然倒向皇帝最亲近的人——宦官,宦官专权的前提是皇权空断,而明朝皇帝也大多不争气,经年累月的不问政事是寻 常之事,这如果放到其他任何朝代,大概都算是很荒唐的事情;而在明代却变成了常理!这些宦竖占据司礼监这一风水宝地,可以待皇帝批答奏文,下行诏谕,实际 是上把最高的决策权与行政权都拦为已有。而明代外戚与朝臣的势力又特别的弱,失去权力的应有平衡,大权自然被权阉所带理。再加上宦官掌握了东西两厂,握有 司法与缉查大权,天下人自然敢怒而不敢言。权力有衍生的趋势,权阉手握最高权力,自然会向经济,军事,文化上索取更多的权力。但由于太监干政是违背常理 的,在道义上得不到任何支持,所以纷争必然会在统治内部蔓延起来,最后烧到了民间。王振时代,斗争还停留在相关人物上;到了汪直时期,就把打击面扩大到了 整个官僚系统,甚至连平民百姓也不能免祸。刘谨被称为立皇帝,魏宗贤被称为九千岁,这不得不说是历史的讽刺!明朝也在内部纷争中渐渐走向衰弱,走向崩溃!明朝政治上的黑暗同时也带来了风气上的败坏,⑥由于明朝权力在各个领域的绝对化,导致了似欲的膨胀。大环境如此,却还要强调什么理学正统,这必然会起到推 波助澜的作用!但客观地说,另一面也萌发了思想启蒙运动,王阳明的心学创立了出来。大禹治水,尚用疏的办法,而明朝统治者却在人性上用堵的办法,造成了人 性的虚伪与分裂。民风焉有不坏之理?明儒强调正人纲,去私欲;暗底里却一个比一个肮脏堕落。表面上的道貌岸然,始终不能掩饰内心的龌龊渺弱。皇帝淫,官宦 淫,百姓也淫。一家一本春宫图,虽然夸张,实为写照。明代尚贞,却泛滥了淫风,不得不给人一种虎头蛇尾的感觉。宋代曾有人总结国弱的原因之一是士大夫无 耻,而明代的士大夫,可与宋代相比否?北宋灭亡,士人奋发图强,留有百年基业;而南明各小朝廷从上到下却醉生梦死,非但恢复无望,连偏安也不可得,被清军 各各剿灭,悲哉!马士英之流,就是最好的典型;如此“中兴之臣”,焉有中兴之国?国之将亡,还损兵肥私,国之灭,皆常理!经济因素同样也是导致明亡的一个原因,而且是最根本的原因。⑦明朝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但却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自始至终都非常贫困的朝代。帝国 75%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每年田赋税收。帝国的田赋制度承袭唐朝杨炎所创立的“两税法”,分为“夏税”和“秋粮”,平均每年的约有2700万石(一说 2950万石)。历史的最高峰时1412(永乐帝时期)的收入也不过只有34,612,692石。如果换算成银两,就是说明王朝平均每年的收入是2700 万两白银,最高收入年也只有34,612,692万量白银。(按照1447年明朝制定的价格定位“每石税粮白银一两”)。这不仅远不及后来清政府财政收入 (早期5000万两左右,后期达到8000万两左右),就是相对于北宋也差距太大,北宋时期政府每年的财政预算可以达到钱“12600万缗到15000万 缗”,宋朝的粮食与钱的兑换比例是“每缗铜钱与一石粮食相抵”。帝国的财政收入非常微薄,但是支出却相当庞大。帝国的财政支出不仅涵盖官员的俸禄,军队的 粮饷,和宫廷开支。据记载,在十六世纪早期帝国的文官系统中拥有官吏70,000多人,其中官员20,400人,吏51,000人;在1520年左右,帝 国拥有世袭武官约100,000余人,(大量的“恩幸得官者”还没有被计算在内)这将近200,000万官吏每年消耗着国家大量的俸禄。除了大量的官吏, 帝国的宫廷中还有大量的宦官、宫女以及大批为皇家服务的技术杂役,因为帝国分为北京和南京两个都城,所以宫廷体系也分为两套班底,又学者考证在明末时期宦 官大约有70,000人左右,光禄寺的厨役街达到7,884人(1487年)。此外还有庞大的军队和军户也需要帝国进行供给。这个庞大的食俸群体,每年消 耗大量的国家收入,在帝国每年2700石的田赋收入中,这种俸禄和粮饷的支出达到2300石。在经过第一轮的分配后,每年的田赋盈余还有370万石左右。 但这仅仅是帝国的正常时期的支出和盈余,但是帝国每个朝代都有大规模的额外支出,比如永乐帝时期曾经先后五次北伐鞑靼和瓦剌,大规模的征讨安南的反叛,派 遣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些额外的开支不仅消耗了田赋的最后一丝盈余,而且将其他25%左右收入(包括盐税、海外关税等)也消耗殆尽,并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 字和财政危机。为了应对财政赤字,减轻财政压力,帝国不得不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减轻帝国的财政负担,希望达到财政收支平衡。比如说减少官员俸禄、进行大 规模军事屯田等等。虽然在一定意义上减轻了帝国财政负担,但带来的不良后果却是巨大的,减少官员俸禄致使他们大量贪污(明朝官员的俸禄本就是中国历代最低 的,还要削减,为了生计,他们也只好走贪污这条路了),导致政治日益腐败,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逐渐尖锐起来;进行大规模军事屯田使得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导 致武备松弛,战斗力下降,军事日益颓废,使帝国末年对外战争连连失利。沉重的经济负担压在这个帝国身上,使它的发展举步维艰,那些财政赤字和财政危机严重 的缩小了帝国的发展空间,甚至在帝国后期成为其灭亡的导火锁。后金起兵反明后,明廷不得不对辽东大举用兵,使本就捉襟见肘的帝国财政更加难支,为了解决军 费,帝国不断的增加新的税收,例如崇祯时期不但征收对后金作战的“辽饷”,还有用来镇压农民起义的“匪饷”,结果又加重了社会矛盾,激发了季节矛盾。 就这样,被逼的活不下去的农民们不得不揭竿而起,于是帝国境内到处是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慢慢的,大明帝国便葬身在这一波波的革命浪潮中。可以说明朝的灭亡是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方面面的原因共同造成的,但如果我们跳出明朝这一朝,而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历史来看,其实明亡还是因为没有 走出“人存政兴,人亡政衰”这一历史周期率,明朝前几位皇帝大多励精图治,使国家日渐强大,但之后,随着他们的离去,他们所行的那些强国政策,也跟着消失 了。政策不能延续,而且经常朝令夕改,这便是封建君主专制带来的巨大弊端,也是专制社会的必然结果。明代是封建君主皇权最是集中的朝代,于是“人存政兴, 人亡政衰”这一历史周期率便在这一代得到了详尽体现(例如前面提到的,成祖废除禁止太祖时太监干涉政事的禁令;神宗在张居正死后,废除其进行的改革政策等 等),所以说“实明之亡,还是亡在封建君主专制上面”。贾谊在他的《过秦论》的末尾写到:“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复使后人而哀后人也。”我们应该从明朝灭亡的原因中吸取一些经验教训, 反对专制,大力推行民主制度、大力发展社会法制建设,使国家大事不因一人之意志而受左右,同时用法律来保护国家策方针,使其能长久运行下去。惟有这样,我 们才能跳出那个历史周期率,真正做到让国家长久的兴盛,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当今这个强国林立的年代,真正实现“中国的崛起”。阅读详情:
范文三:明朝灭亡原因明亡于:崇祯没有经过正统的皇家教育就上台,结果被东林党完死。东林党是张居正当政开始之后,开始将国家的税务转移到商人头上时,东南商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以前不用交一分税,现在要了),而扶植起来的官员集团。所以只要是东林党当政,国家就没有办法向商人收税,反而把税务加在贫苦的农民身上,结果就是商人暴富,农民越发贫苦,国家财政艰难。(1)万历被当时的东南商人支持的官员讽刺为贪财,原因是派太监去收矿税,商税,并存在内库里面。但实质愿因是:张居正死后,东南商人扶持的官员倒戈清算,改革派势弱;官员拒绝服从向商人收税的命令,就算是太监收上来的税,户部也不让入库。结果万历只好收进自己的内库以维持财政平衡,东林党重来没有正面提到万历三大征的钱全是内库出的。(2)天启刚当政时,东林党通过“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三大案,第一次全面掌握住了政权,结果开始紧商税,甚至在南京私造假币,更迫害熊廷弼,使得辽东本以改观的局势再次恶化。天启皇帝回过神来才利用魏忠贤去对付东林党,结果国家财政重新改观,辽东局势经过毛文龙等人带领的辽南明军的努力再次大为改观,并两次重新围攻到萨尔浒。当时天启死的太早,让他没有经过皇家教育的弟弟上了台。(3)崇祯由于没有经过皇家正统的教育,太过于太真。结果无视天启的遗属杀了魏忠贤,并为东林党清算阉党(阉党其实指的是所有东林党的反对者),使东林党再次全面控制政权,结果商税、矿税、关税这些国家支柱全被取消,同时农税加重。不出意外,原本大规模农民起义开始出现。同时由于轻信袁崇焕,结果毛文龙被杀,辽南明军遭到严酷的迫害。使得几乎各个人都于满清有血海深仇,同时最为积极进攻后金的辽南军崩溃----“三汉奸(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都雨满清都有灭族之仇,却被逼投靠满清。同时,袁崇焕对满清的过度妥协:私自议和,私自卖粮,迫害辽南明军,丧失了对本来的盟友蒙古,朝鲜的信任,使得本以在辽南明军以及蒙古夹击之下濒临崩溃的满清重新活了过来。注:1. 袁崇焕没有击杀努尔哈赤,这是东林党胡吹的。努尔哈赤锦州之战之后还活了好几个月。2. 毛文龙只带数百人,便渡海,占据皮蛇岛,救出辽东民众数十万,创立辽南军,同时开拓辽南战场,数次围困萨尔浒,可谓是一代忠臣名将。可惜死在袁崇焕这个无能之徒的手上,真是自坏长城。毛文龙死后,辽南明军又经过一系列的打击(基本来自东林党徒),结果完全崩溃。最后,再以上众多因数的合力之下,明王朝北方完全崩溃。阅读详情:
范文四: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明末农民起义,明末实际人口已经过亿,陕西、河南、山东等北方各省由于人口太多,已经超出当地土地的供养能力,而两湖产出的粮食倒是可以供应北方,在和平时期问题还显现不出来,当北方遇到天灾粮食减产的时候,南方的粮食供应立刻吃紧,加上落后的道路交通更是使问题雪上加霜,当北方农民为了吃不上饭起来造反的时候,封建社会的农民起义对国家基层组织破坏极大,大批官员被杀,这一情况反过来更加重和社会的混乱。当时明王朝的主要精力、人力、财力全部集中在辽东,起义爆发的时候没有及时的做出正确的部署,等到反应过来的时候已经为时已晚。但是一个王朝的力量还不是一伙农民能抗拒的,李自成反复失败。但是前面我已经说了,主要问题没有解决,李自成虽然失败了,但是北方流民没饭吃的问题还是得不到根本的解决,所以李自成才能屡败屡战。李自成最后发展成气候也是北方知识分子看到明王朝大势已去,转投李自成,给李自成带去了发展总战略,李自成才能得到北京,进北京后士人集团对李自成的态度也能证明这一点。至于满清只不过是一个跳梁小丑,在中原王朝处于内乱的时候浑水摸鱼,结果运气好到爆棚,北方被李自成折腾的不成样子,南方由于长年供养北方,牢骚满腹。加上士人集团对李自成在北京搞清算失去信心。种种原因加到一起造就了后来的清王朝。中原民族失去统治地位的主要原因还是李自成的责任,吴三桂在两面夹击下做出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投降满清,落到李自成手里根本没有活路,吴三桂一家都是李自成杀的,投降李自成根本没有好下场。所以丢失山海关的最大责任人是李自成。在满清进入中原后其实还有两个机会可以光复汉家江山,一个就是满清颁布剃头令,可惜南明没有抓住机会,各路军阀争权夺利。一个是吴三桂造反,可惜老天对满清太好了,在关键的时期让吴三桂病死,吴氏集团分崩离析,汉族也失去了最后一个光复中原的机会。至于后来的清朝灭亡那就是真正地顺应历史潮流了。所以,明朝亡于粮食,清朝幸于天时,吴三桂倒霉在年龄太大,李自成成功在于满清。明朝8成的国力都在辽东,这就是李自成成功的主要原因,后来崇祯认识到这一点后,调辽东军队入关平叛,但是李自成已经尾大不掉,辽东精锐的辽东铁骑只是暂缓了明朝的灭亡时间而已。阅读详情:
范文五:明朝灭亡的其它原因一祖训:朱元璋当然还有其它的一些小特点。比如说,他特别的关心老百姓的生活,所以明朝的赋税十分的低。商业税只收三十分之一(想想现在百分之十七的增值税)。所以,朱元璋大杀功臣时,也没有人敢造反。因为没有老百姓会支持他们。由于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的威望和威信,所以他所制定的一些制度和政策大大地影响了明朝以后政府的决策。朱元璋所制定的政策可能符合他执政年代的实际情况,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明朝的东南部沿海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他所制定的政策已经不能够解决这些新出现的情况了。但由于后来的明朝政府要保持祖制,因此,这些不合时宜的政策也得不到改变,最终,这导致了明朝的灭亡。明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文官们做为地方大地主和大商人的政治代言人,所以他们竭力维护着某些对国家不利,但对大地主和大商人有利的政策。比如:商业上的低税收,甚至不缴税;士绅群体的免税政策;海禁等;也就使得在民间的大商人和大地主手里很有钱,但明朝政府却由于政策的原因,不可以向他们收税,导致了政府的破产。再加上,明朝政府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危机,向广大的自由农民征收巨额的税收,恰好又遇上了灾荒,造成农民的大造反。真是标准的官逼民反。二崇祯个人问题:治国水平最低的是没有什么社会阅历的崇祯皇帝因为魏忠贤的缘故,所以疏远了宦官集团,而他又频繁地更换大臣,得不到文官们的支持(这点从北京被李自成攻克时崇祯敲钟后京城官员的表现就知道了)。他只是凭借着自己那破烂的治国水平,拖着大明朝这辆破车在泥泞中奔跑,怎么会把这辆车不拖散架呢?这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原因。三军队:因为政府没钱很多军饷都是军队自己筹备,也使得监管力度跟不上,经常出现军队抢劫地方,比如左良玉等。这也使得国家对军队控制不住,致使军队这把国家利剑对内破坏内行,攘外外行。阅读详情:
范文六:明朝灭亡的根本原因任何事物的灭亡都有其内外因,明朝的灭亡也不例外,我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如下:一、朝廷内因。诸多的内部原因导致明朝民心涣散,众叛亲离,最终灭亡。1、皇帝昏庸无能。明朝后期,皇帝多是荒淫无能之徒,有好道教的,有沉溺女色的,甚至有喜欢当木匠的。皇帝是封建国家的主心骨,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他的昏聩,势必会在朝野掀起一股荒淫之风,导致朝纲败坏,国本不固。2、官场腐败。明中后期,贪官横行,暴吏无数,他们媚上欺下,贪得无厌,残暴至极,搞得民不聊生,最后导致民变,这是很重要的原因之一。3、宦官专权。明中后期,皇室嫡亲香火不盛,接位的多是小皇帝,这样,导致内宫宦官有机可趁,把握了朝廷大权,甚至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地位。这些宦官多是残暴、荒淫之辈,他们为了一己之私,杀忠臣,刮民膏,还勾结敌国,是明朝灭亡的另一重要原因。4、无可战之师。明后期,军队装备差、纪律差、统帅也多是无才无能一辈,根本就不是闯王及大清军队的敌手。5、崇祯皇帝个人原因。崇祯虽有治天下之心,却无治天下之才。他生性多疑,刚愎自用,致使好多的有才之人得不到实用,军事部署也失当,最终才导致国破家亡。二、明灭亡的外因1、天灾人祸。崇祯时期,北旱南涝,天灾严重,农田颗粒无收,饿殍遍野,十室九空,而朝廷不闻不问,甚至变本加厉的盘剥,这是导致起义的导火线。2、农民起义军力量强大,各地起义风起云涌,难以对付。特别是闯王一支,人数众多,战略得当,抚民安民,深得人心,一路势如破竹,最终打破北京城。3、满清强大,牵制了明的军事力量,才导致镇压起义兵力不足。总之,明到后期,内忧外患,重疾缠身,灭亡是必然的。阅读详情:
范文七: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朝灭亡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历时276年。软弱的南宋尚与蒙古对峙近百年,可天子守国门明朝却被满清迅速灭亡。这其中究竟有哪些原因?明朝灭亡的原因有许多,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农民起义等都是,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财政危机和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明朝严重的财政危机引发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导致国内农民起义无法控制。明朝虽然是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但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贫困时代。明朝四分之三的财政收入来自于每年田赋税收,明朝的田赋制度采用两税法,平均年收入约2700万两白银,与北宋相差甚大,也远不及后来清政府财政收入。明朝财政收入微薄,但是支出却相当庞大。财政支出不仅涵盖官员的俸禄,军队的粮饷,和宫廷开支,还有庞大的军队和军户也需要国家进行供给。除此之外一些额外开支更是将收入消耗殆尽,由此便造成了严重的财政赤字和财政危机,这几乎是明朝建立伊始就埋下的灭亡的先兆。为了应付财政危机,减轻财政压力,明政府不得不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减轻朝廷的财政负担,希望达到财政收支平衡。首先是减少官员俸禄,明朝官员的俸禄是中国历代最低的,虽然减少官员俸禄在一方面节省了国家的财政开支,却助长了官员的贪污腐化的风气,造成了更深刻的社会矛盾和阶级矛盾。其次,实行军户世袭制度,利用大规模军事屯田,减轻国家对军队财政支出。这种自给自足的方式减轻了财政负担,却使得军队长期缺乏训练,导致武备松弛,战斗力下降。另外,明政府发行纸币,增加货币发行量,变相促使货币贬值淡化财政危机。但到了后来,滥发纸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加重了对人民的剥削,阶级矛盾不断加深,最终导致了多次农民起义。由此可见,财政危机引发了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确实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此同时,南北地主阶级的内部矛盾也从另一方面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来自南方的农民起义者获得了统治权力,成为了新的统治阶级,建立了明朝。由于地缘的关系和阶级出身的关系。来自南方的政权的佃农和贫农不可避免的要对地主阶级进行大规模的打压。政府对北方实行严厉政策,快速的恢复了经济生产,同时也埋下了一种对朝廷的仇恨心理。封建王朝时期,党同伐异,结交同乡成为官僚集团中维护权益最有效的保障方式。北方士大夫由于经过金元两朝统治,文化水平远落后于南方,尤其是八股取士之后,大量南方士大夫阶层通过科举进入了官僚地主统治集团。北方地主在朝廷斗争中毫无优势,常成为牺牲品。因此北方地主阶级对皇帝和国家都非常仇恨。在国家强盛时期,北方的地主阶层隐忍不发 ,但到了国家危亡之时,北方地主的破坏性就开始显现了。李自成进入北京,几乎没有遇到激烈抵抗,而清军入关,北方地主更是公开投降。清初投降的明朝官员中,90%以上是北方籍的官僚,他们不仅帮助清朝稳固了北方的统治,而且帮助清军南下对南明小朝廷进行攻击。南北地主阶级的矛盾,加强了明朝内部统治阶层的分裂,使得明朝加速灭亡。明朝灭亡的原因错综复杂,但财政危机和地主阶级内部矛盾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财政危机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明朝灭亡的惨痛教训,应为后世所警醒!阅读详情:
范文八: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灭亡的原因有以下几点:1,秦国的法治推行了100多年之后,其本身已经逐步地走向了僵化。第一,史记陈胜世家中记载陈胜吴广因为延误了戍期,法令失期当斩,陈胜吴广遂反。但是大雨应该是一个相当有力的免责或减责事由,但是陈胜吴广却并不认为有这样的可能性。我国学者宁汉林就曾指出:秦朝刑律之失,在于不区分情节,只要发生刑律中所规定的后果,一律论处。2,秦国在伐灭六国之后,国家面临的情况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前可以在一隅行之有效的制度,却不能在全国全面开花。可以从陈胜吴广的戍边来看。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疆域小,百姓戍边来回旅途短,戍边时间也不长。但是到了秦朝以后国家太大了,这个制度就会出现问题。到汉朝就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允许百姓以钱代戍(费300文钱请人代为戍边者称为“过更”,自己戍边称为“践更”)
3,秦朝官吏的执法过于粗暴。秦国是个耕战国家,奖励军功。统一之后原本应该早日结束的军事管制制度被无限期延长了。秦朝的地方官吏多为军人(如灭韩的将领叫内史腾,之后即为秦守韩地),他们缺乏应有的执法素质,手段往往粗暴。比如押送陈胜吴广的那两个尉,“吴广忿圭尉”“尉果笞广”。也因为这样,在陈胜起义之后,“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甚至有的秦朝官吏已经表明态度要依从起义转而伐秦(如吴守令),百姓仍然不原谅他们。
4,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陈胜吴广在起义之后也不过是一群亡命徒,但是就是这样的亡命徒在起事之后,以数百人之众,就能“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酇﹑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由此可见秦朝政府运作失效和地方武力的缺乏。5,从陈胜吴广以扶苏和项燕为号召来看(而根本不顾后者的国家正是被前者的父亲所伐灭),显然百姓只是恨那些官吏和苛政,对秦室并无特殊的恶感。
6,秦朝的徭役过于严重,并伴有族群间的歧视。稍微一观察,我们发现,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就目前对始皇帝陵边修陵民工瓦当的发掘来看,记载的籍贯几乎无一例外都是关东地区的郡县。秦朝修筑直道,伐匈奴百越,所需要的粮草大部分来源于关东地区。我记得探索与发现当中有一期说秦朝伐匈奴的粮草来自于齐地的,运粮食的车队要2次翻越太行山,3次度过黄河,每65.5石粮食中只有1石可以到达前线。由此可见对关东经济的掠夺到了什么程度。7,秦国的统一进程具有殖民征服般的政策,这使得关东人遭受了极大的苦难。秦国凡攻略一地,必夺其地,迁徙秦民居之。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一年“错攻魏河内。魏献安邑,秦出其人,募徙河东赐爵,赦罪人迁之”;“二十六年,赦罪人迁之穰。侯厓复相。二十七年,错攻楚。赦罪人迁之南阳”;三十四年,秦与魏、韩上庸地为一郡,南阳免臣迁居之”;等等等等。这也是上面所说刘邦、项羽、英布等秦末枭雄,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关东人,而且他们几乎都有在关中服徭役的经历的原因。而且,秦国关中地区的人只是苦于严厉的法律,而并不是苦于徭役,他们的经济并没有受非常大的损耗。这也是为什么在秦末大起义之后,所有的爆发点都在关东,而关中地区始终没有发出一叮点火花;刘邦进关只是约法三章,就使得民大悦;在楚汉战争中,刘邦占有了关中,粮秣极为充足的原因了。8,是秦领导人素质的变化。秦国讲求法治,这种法治是建立在君权基础之上的,皇帝的个人素质对于国家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显然在秦始皇死后,即位的二世才能远远不如秦始皇(虽然按史记的记载,二世即位之后的春天就出行郡县,在4个月内东到浙江北达渤海并太行而还,如果这个记载是事实的话,这无疑创造了古代交通条件下的高速度记录。这似乎可以说明秦二世并非无能之君,但是显然的,即便如此,二世个人的阅历和火候显然不足以担当重任)
综合上述原因,秦朝灭亡了。阅读详情:
范文九:宋朝灭亡的原因历史是一面镜子——宋朝灭亡的原因分析积分:1104 从宋太祖赵匡胤公元960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起,至公元1279年陆秀夫背负赵昺投海自尽,宋朝结束,其间一共319年。必须承认,在我国历史上,宋朝其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达到一个很高的程度。纵观宋朝兴衰,让人惋惜而又警觉。对宋朝的迅速亡国,各史学专家、历史爱好者各抒己见。笔者考据了大量史实,对导致其灭亡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归纳起来有以下原因。一、北方强敌虎视;二、国家政策失误;三、最高领导无能;四、外交政策失误;五、奸臣贪官当道;六、官员腐败、党争不断;七、严酷的税收制度;八、军队建设缺陷;九、严重通货膨胀。一、北方强敌虎视北方游牧民族,经过多年的的经营,改变了过去单一游牧的生活方式,他们效仿中原地区,逐渐由松散的部落联盟建立起了真正的国家体制,并实行游牧+农耕的生活方式,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国力也逐渐增强,国土面积、资源积累都达到相当高水平。辽、西夏、金等国家的建立、强大,对北宋王朝造成极大的威胁。蒙古帝国的崛起,是大自然和人类本性合作产生的意外。人类自然史上,十三世纪是一个“小冰河期”,北方气候严寒,处于北方的辽、金,降雨量减少、粮食减产、国力大大降低。而仍然处于游牧生活方式的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面对不断缩小的草场,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同时,金国对蒙古族部落的压迫,促使他们更加团结,应运而生一个伟大的领导人——成吉思汗。随着资源的进一步匮乏,北方不能再负担众多的人口生存,强悍的蒙古游牧民族,在灭金后,逐渐向西、向南进发,占领、掠夺所有可以征服的地方,富庶的宋朝,是蒙古王朝朝思暮想要征服占领的最大目标。虽然在盛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向唐朝臣服,但几百年的积累,在几乎与北宋建立的同一时期,其发展也达到了一个相对的顶峰时期。各部落之间领土、资源的争夺,连年征战,各自造就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强大军队。而同一时期,宋朝军队的装备、人员素质相对低下,一进一出之下,宋朝军队已经难以与北方各国的军队抗衡,无法承担保家卫国的职责了。二、国家政策失误宋太祖靠兵变起家,因此即位后,吸取后周灭亡的教训,削减将领兵权,削弱地方藩镇力量,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重经济轻军事,重建设轻国防。这些措施,在宋初对人民休养生息、国家经济、文化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从宋朝建立,就实行“守内虚外”的国防政策。唐朝时期,对边境接壤的游牧民族,实行“扶持、结盟”的政策,帮助这些部落定居、支持这些部落发展壮大,以此抵御其他游牧群落。实际上,就是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战略纵深”地带,唐朝北方游牧部落对边境的侵犯、骚扰减少很多,唐朝军队也较少直接与强敌交手。宋朝时候,由于五代十国时期幽云十六州的等战略要地的丢失,北方少数民族部落几乎都已经统一,形成几个强大的国家,使得宋朝失去了抵御北方民族进攻的一道屏障,缺少了国防“战略纵深”。“守内虚外”的政策,就是让出自己一部分土地,作为“战争缓冲区域”,军队集中守护离边境较远的城镇,以尽量避免与北方国家军队接触。几乎与“以土地换和平”相差不远。如此软弱的国防政策,对于北方尚未完全归化的少数民族来说,得寸进尺的事件经常发生,导致边民纷纷向南迁移,国土并未实际控制。三、最高领导无能从宋太祖、宋太宗后的历任皇帝,没有经历过战争洗礼,没有危机意识,被眼前的经济、文化繁荣现象所迷惑,国防、军队建设上几乎没有作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宋朝皇帝毫无进取心,也没有高明的国家治理策略和国家发展战略,只求自保,能坐稳朝庭。国家逐渐失去凝聚力,民心、士气逐渐低落。在国防上,朝廷自始至终没有明确的军事战略作指导。其间虽出现过寇准、狄青、杨延昭、李纲、岳飞等主战派人物,但整体是执行“投降”、“绥靖”政策。连年战争失利,耗费大量钱财,岁岁进贡,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农民起义不断爆发,也大大损耗国家实力。几乎从宋朝建立开始,“积弱积贫”就一直伴随着文化、经济的快速发展。政治上虽有几次不成功的“改革尝试”,但在反对派的强大压力下,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先后以失败告终。特别是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改革派、保守派轮番执政,政策反复,政府官员为各自利益相互诋毁,政治斗争不仅使大批有识之士遭受迫害,人民生活更是受到巨大影响。北宋随后几十年间迅速崩溃、瓦解,为金所灭。四、外交政策失误北宋早期,北方主要威胁是辽、西夏,宋朝军队与辽、西夏交锋,互有胜负,但在妥协派主导下,宋朝认输,被迫“岁币”,就是向辽、西夏进贡。金国崛起后,宋朝没有准确判明形式,采取“联金抗辽”的外交政策,大力支持金国,希望借助半开化的金人强大的军事力量抵御辽国。在金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和宋朝雄厚的经济支撑下,辽国灭亡。不久,金国这个“盟友”,凭借强大的军事实力,很快将刀剑指向北宋,北宋王朝就此覆灭。在蒙古民族开始崛起之时,宋朝又重蹈覆辙,采取“联蒙抗金”的政策,同样,在半开化的蒙古人强悍的军事力量和宋朝强力的经济支援下,金国终于灭亡。而此时,蒙古人已经不满足于对北方草原的统治,连年征战加之气候变化,导致资源短缺,北方已无力负担人民生活所需。蒙古人将眼光转向了富裕的南宋。顺便说一句,蒙古民族是世界上最彪悍、最能征善战的民族,从他们征服的地方就可以看出,他们征服了人类有史以来至今为止仍然是最大的领土版图。但那时,蒙古民族还是未完全开化的民族。这也是为什么诺大的领土,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国,没有设立都城,窝阔台定都哈尔和林,却没有建立国家管理机制。除了忽必烈崇尚中原文化,大致以宋朝疆土为基础,拓展边疆,建立“元”朝外,其他几支远征军最终还是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的国家、设立一个有效的国家管理机构,可谓“马上得之,马上失之”。而元朝延续不到100年,就退回漠北,后来成为鞑靼国。五、奸臣贪官当道宋朝时期,奸臣、贪官层出不穷,宋真宗、仁宗时期王钦若、丁谓,宋英宗、神宗、哲宗时期蔡确、章惇、吕惠卿,宋徽宗、钦宗时期蔡京、蔡卞、童贯、张邦昌、南宋时期韩侂胄、史弥远、秦桧、张浚、贾似道等等,在中国历史上都可以算得上有名的奸臣、权臣、贪官。他们有的阴险奸诈、谄上媚下、挑拨离间,有的专权擅国、陷害忠良、投降乞和,有的荒淫奢侈、误国害民。终此整个宋朝,贪官、奸臣不断,奢靡之风盛行。宋仁宗时期(公元1023年—1063年)宋朝经济、文化发展达到最高水品,此后连年下滑,在奸臣贪官把权自重下,宋朝逐渐走向衰落。六、官员腐败、党争不断宋朝商业发达,对盐、茶、矿产皆实行“官卖”的垄断制度,国家抽取极高的税赋,国库收入丰厚。从宋太祖起,宋朝对政府官员、士人、士族子弟的待遇极其优厚,皇族、外戚、功臣等等的后代,在“恩萌法”的庇佑下,生下来就有“级别”,有俸禄。朝廷的政府部门逐渐形成一个巨大的官僚机构,人浮于事,大大增加了国家行政成本,到宋真宗时期,“冗吏”多达十九万五千余人。北宋供养了一支近130万人的军队。军队人数虽多,俸禄也好,却大都是花架式,特别是京城禁兵,鲜衣骏马,俸禄丰厚,却极少训练,更有甚者,每月关领俸粮,自己都扛不动,要雇挑夫帮他们扛。如此军队,真的上了战场,结果不言而喻。“重文轻武”的政策,使武将无心致力于军事研究、军队建设,军中将帅谋很多专注于谋求个人利益,安于享乐、唯利是图。庆历新政、熙宁变法主要就是针对“三冗”(冗兵、冗官、冗费)进行改革,开源节流,减冗兵,裁冗吏,抑兼并,细理财,补充国库,但改革触动很多既得利益者,遭到保守派的强力反对,改革者被流放、贬谪,改革半途而废,没有收到任何明显的效果。而朝廷“三冗”之余,又铺张浪费奢侈无度,于是聚敛天下之财富却还是不免困焉。当时的汴京,虽然辉煌灿烂到极点,但却是以全国之用堆积起来的一个巨大畸形的消费城市,与全国的反差很大。那些普通劳动者、直接生产者、宋朝辉煌的真正创造者们的生活,却实际上并没有宋朝表面那么光鲜。在宋朝,即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大臣,也都是很奢侈的。寇准天天在庭院燃巨烛,“耀如白昼”,“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吕蒙正,每餐必喝 “鸡舌汤”,吕家厨房一天要杀成百上千只鸡;大文士宋祁,夜夜笙歌,无日不醉。宋徽宗在位期间,极度追求奢侈生活,他挥霍无度,穷奢极欲,滥增捐税,大肆搜刮民脂民膏,大兴土木,修建宫殿园林。以蔡京为首的官员,趁机腐败敛财,奸恶无道,窃弄威权,编造众多名目的苛捐杂税,害得许多百姓倾家荡产,家破人亡。宋朝对外献币乞和,对内恣意搜刮,农民苦于繁重的赋税,流离失所。表面繁荣的背后,是百姓沉重的生活负担。官员腐败、吏治不严,导致社会混乱,奢靡之风行于社会,而底层社会的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从北宋开国起,就不断有小规模的农民起义、对抗政府的事件发生。到宋徽宗时期,宋江、方腊起义,彻底动摇了宋朝的统治基础,使宋朝很快走向灭亡。宋朝当权的官员,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结成不同的利益集团,打压对手。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始终贯穿整个宋朝。范仲淹的“庆历新政”、王安石的“熙宁变法”最终招致失败,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党争”事件。七、严酷的税收制度宋朝是我国历史上税收名目最多的朝代之一。宋朝的“正税”是指“两税”(指夏税和秋税)制度,是沿袭唐朝,赋税规定也是一样,实际上并不高。但唐朝的两税,上交中央大部分,地方可以提留部分,在地方发生战争、灾害时,地方可以提出支用。而宋朝要求地方税收全部解入中央,地方毫无积存。当初,宋太祖此举,还有一个用意,他在中央设立了“封桩库”,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国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后来,因为死得早,在位时没有实现,继位者也没能实现宋太祖愿望,但税收政策却没有改变。因此宋朝的正税几乎都集中于中央国库,地方政府没有财政支出权利,这样,当发生外敌入侵时,地方便无钱无粮组织抵抗,只能坐等中央救援,地方政府到了几乎无法维持运作的地步。正税之外,朝宋地方政府往往以各种方式和名目“增税”,想尽办法从老百姓身上榨取。各地增税的形式不一,大致有:支移、折变、加耗、义仓、附加税钱、分钞及合零就整、大斗小斗、斗面斛面、呈样、预借、重催、畸税漏催等等十几种。这些“增税”都附着在正税上,其他还有和买、和籴、免役钱、助役钱、折帛钱、月桩、板帐、经总制钱等。这些属于朝廷认可的“法内之征”各地增税的手段不胜枚举,其超过正税至少在两三倍以上,极端的甚至达到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宋徽宗时期进士林勋说“本朝二税之数,视唐增至七倍”。除此以外,各地方政府的法外加税更是多不胜举!历代学者都很难做出个比较全面的统计。以统称为“杂钱”的各色杂税为例子,就包含有农具、牛皮、面钱、鞋钱、大礼银钱、天申节银钱、人使岁钱、亭馆钱、雇船钱、帖拨钱等等等等,几乎无事不税、无物不税。在宋朝,由于中央榨取地方太过,促成地方再去压榨民间,各地方设置各种名目的苛捐杂税,花样之繁、负担之重,在中国历史上位列前茅。同时,不严谨的财政管理制度,也让许多地方官员趁机贪污腐化,鱼肉百姓。宋朝国力的发展,是典型的“国富民穷”。八、军队建设缺陷宋朝军队最高是接近130万人,这在当时是一个庞大的数字,这只军队由80万“禁军”(由中央控制)和总计超过40万的厢兵、乡兵、蕃兵(分散在各地方的军队编制人员、地方武装)构成。由于“重文轻武”的指导思想,武将、士兵虽然待遇很好,但没有明确的军功奖励,士兵、武将几乎没有升迁的希望,军队地位下降。由于没有良好的管理措施,没有严格、系统的作战训练,没有协同作战的意识,军队反应迟钝,效率低下。士兵素质差,单兵作战能力低下。多数士兵参军是为了谋生,灾民、流民、甚至市井流氓无赖充斥其间,还有很多冒名吃空饷的。在一个缺少严格军事训练、军队纪律的环境下,禁军的士气不高,实际战斗力很低。出于历史原因,宋朝有一系列限制武将的措施,高级武将不得长期带一支部队,平常训练不得参与,有任务时由枢密院指派武将临时担任指挥,武将没有参与确定战略战术的权力,文官、监军层层监督,相互掣肘,武将的积极性、斗志都很低。军队装备上,宋朝虽有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科技,但却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轻武”的国策。当时宋朝拥有世界上唯一的火药技术,却没有充分意识到火药在冷兵器时代不可比拟的优势,没有在武器装备上好好下功夫,大量打制火器。在士兵装备上,沿用陈旧的思维,给士兵打造沉重的铠甲,士兵负荷过重,行动不便,失去灵活的战斗力。来自北方的辽、金、蒙古人,兵强马壮,机动灵活,对北宋军队而言,战马是极其重要的。宋朝没有能收回燕云三十六州,失去了一个巨大的良马基地,虽采取多种措施保证马匹供应,但仍然不能满足军队需求,从北方各国买来的马,很多是劣种马,四川、陕西一带买到的马,到平原地区,很多水土不服,战斗力减半。因此在华北平原上与辽、金军队作战时,更多的还是靠步兵徒步与辽、金骑兵交战。九、严重通货膨胀宋朝商业繁盛,通行的货币有铜钱、白银。真宗时期,成都出现“交子”,代替铜钱在四川流通使用,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仁宗后改归官办,并定期限额发行。徽宗时期,大量印制,称为“钱引”,在全国通行。由于没有与硬通货挂钩,不过是货币大量发行,宋财政收入的巨增,其实是通货膨胀的结果。宋一直存在货币荒,所谓货币荒,主要是白银、铜钱荒。很多人把铜钱融化,铸造成其他器皿卖钱,因为钱不值钱,铜钱如果变成了铜,反而会更值钱。北宋初年,财政收入是1500万贯,到了神宗时期,财政收入为1亿1千万贯,鼎盛时期曾达到1亿5千万贯。实际上,北宋大多数时候的经济繁荣,是一种假像,其实是通货膨胀。南宋时期,政府在财政困苦时,为了救急,乱发一种称为会子的不兑换纸币,会子发行额最高时期增加六十五倍。由于会子不断贬值,物价飞涨犹如脱缰野马,造成通货的恶性膨胀,物价急剧上涨,更加深财政的困难,全国的社会中下层家庭损失惨重,民众生活极其困苦。有此几点,任何一个国家,不可能不亡国!阅读详情:
范文十:元朝灭亡的原因中国历史上,朝代灭亡常伴随着恶性通胀,二者就像屠刀与脖子一样亲密。诸如新莽、东汉、北魏、萧梁、隋、南宋、金、元、明、民国等朝代的末年,均有高通胀。其中,元代是中国古代史上惟一一个始终使用纸币作主要流通货币的朝代,而通胀的幽灵也几乎贯穿其始终。南宋与金均为元所灭,二者在灭亡之前也都面临着相当惨烈的通胀。南宋因为采用分界发行货币的办法,单从物价上不易看出通胀真相。但据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估算,蒙古1276年占据江南时,纸币十六界会子要4500贯才合白银一两,较第一界会子已经通胀不知道多少万倍。金代末年的通胀也相当恶性,交钞百缗(百万文)只能买一碗面,到最后万贯(千万文)只能易一饼。四民失业,或倾族远逃,或铤而走险,战士也丧失斗志,终至溃败覆灭。元初,治理者看到南宋、金末的恶性通胀的教训,比较谨慎,中统元年(1260)发行中统钞,严格遵守银本位,有十足准备银,且准许兑现,因此通胀控制较好。但1276年后权臣当国,开始滥发宝钞,且禁用铜钱,还将各种发行准备库中的金银集于大都,引起各地物价飞涨。此后1287年发行至元宝钞,五倍于中统钞,1309年发行至大钞,又五倍于至元钞,至此官方发行钞票已公开贬值25倍,实际远不止此数。到元末的顺帝至正十年(1350)又发行至正交钞来收拾残局,无任何金银准备,几是“纸本位”。通胀至此如脱缰野马,再也无法遮拦。元末米价比中统初年上涨六、七万倍。民间交易,纸币用车载,差不多一车纸币也就买一车卫生纸。纸币基本失去流通功能,百姓多进入实物交易经济状态,酒肆商铺也多自制代用货币,一下子就回到“两只斧子换一头羊”的原始社会阶段。有首民谣充分反映了恶性通胀下百姓的愤怒:“堂堂大元,奸佞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元代通胀的成因,傅筑夫、彭信威、千家驹、李剑农等学者均有揭发,现在辅以个人意见,撮要述之:首先是因为财政赤字,为弥补庞大赤字,政府只好滥发钞票。财政赤字的首要因素是军费。元代几乎年年用兵,从早先的耀武东南,筹防西北,到稍后的东征日本,南伐爪哇,到中期的平定南方及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叛乱,再到末年的群雄并起,顾此失彼。庞大的军费开支,加上腐坏的吏治、狼狈的公共赋税能力,使得元代的国家财政赤字十分严重,且几成常态。财政赤字还因为对内维稳,不是维护社会稳定,而是维护官员胥吏阶层的稳定。所谓通胀来了,让公务员先跑!譬如至元二十一年(1284)、至元二十三年(1286)两次为官吏增加俸给,第一次大约加薪50%,第二次再次加薪50%。到至大元年(1308)就更离谱了,用至元钞照中统钞原俸发给官俸,相当于增加5倍薪水,因此而全年支出5亿贯,超过当年岁入一倍。财政赤字的末一个原因,则是权贵集团的奢侈无耻,像文宗时宫中养的狮子老鹰一类的动物,吃肉就要花一万多锭,当时国库年入也不过三百多万锭。至于元代的财政赤字有多严重,仅举至大四年(1311)为例即可知一斑,当年日用、军需、土木、赏赐等开销共2000多万锭,国库存钞只有11万锭,不及支出的二百分之一。其次是政府盲目大上公共工程,前引民谣中的“开河”即是一例。顺帝十一年(1351),命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发河南、山东、河北、江苏、安徽十三路民工15万、军兵2万治河,开凿两百八十里新河道,使黄河东去,合淮河入海。时紧工迫,费用不足,怎么办?还是老办法,加印钞票。雕版印刷术这时早已成熟,印刷的钞票精美绝伦,可惜钞票不是艺术品,没有购买力的钞票再美也不过是一张废纸,当时民间唤的观音钞即是绝妙讽刺:“观音钞者,描不成,画不就,如观音美貌也。”再次是吏治腐败。政府信用既已接近破产,吏治之污秽只有变本加厉。就钞法而言,本来官方明文规定民间可持昏钞(旧钞或有部分磨损之钞)去回易库按原值调换,但官吏结党营私,上下其手,往往只给5折乃至更低比率的兑换,甚至百姓等候多日还兑换不到,而通胀一日比一日猛,多等一天,就贬值多一分!在市场上购物或缴纳税收时,昏钞又不能使用,几同废纸!此外,昏钞一般收到库中,即行烧毁,又有监烧官吏,将应烧的昏钞指为伪钞,以显才干或逼收钞者行贿,这就使管库官吏更加不愿回收昏钞。于是一切钞法,名曰便民,最终都成害民!1351年,红巾起义爆发,此时的元顺帝却为西番僧所惑,佞于佛事,骄奢淫逸。于是“海内大乱,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舟车装运,轴轳相接,交料之散满人间者,无处无之。”与此同时,“物价腾踊,价逾十倍”、“京师料钞十锭,易斗粟不可得。既而所在郡县,皆以物货相贸易,公私所积之钞,遂俱不行,人视之若弊楮,而国用由是遂乏矣”。犹如沙滩上种花、空中盖楼的至正变钞宣告失败,元朝财政也彻底崩溃。1368年,朱元璋于南京建立明朝,元政权退居漠北,仍沿用大元国号,与明朝对峙,史称“北元”。中原的元政权,可说是灭亡了。尽管通胀不是其灭亡的唯一原因,但毕竟是重要原因或致命诱因。中国人民银行出版的《金融知识国民读本》说,“每一次通货膨胀都是一个劫贫济富的过程”。学者时寒冰更直截了当:“通胀是穷人的眼泪”。与此同时,更有论者指出,通胀也是政府征收的税收。对照元代的历史来看,这三种说法都非虚言。劫贫济富的过程持续得越久,穷人的眼泪越滂沱,社会就越不稳定,大规模社会革命爆发的可能也越大;政府利用通胀变相征收的税收越高,遭到反弹的可能性就越大,其合法性也就越岌岌可危。元代的高通胀及其灭亡,即是一个有力证明。阅读详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朝不灭亡将是灾难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