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年间有于成龙 火耗银银吗?

火耗银---分税制
曹雪芹家族—国企_禅东列腊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7贴子:
火耗银---分税制
曹雪芹家族—国企
今天要说的是两个经济术语。。
先说第一个,“”,这个就是指,和地方政府的财税分帐比例。中国古代的地方政府理论上是没有自己独立财政体系,虽然其官员的收入都依赖于中央朝廷的拨款,但是,中央的财政只负担少量正式官员的的编制,这也是很多网上很多无知(当然也可能是故意装做不知道)的民粹分子,所煽动的官民比例的数字源头,所谓汉朝的官民比例是1:8000,唐朝是 1:3000,到了清朝是1:240,而本朝是1:35。这个比例纯粹属于夸大事实。本朝的官民比例可能把所有公务员+的比例都包含了进去,但是之前那几个朝代的官员统计口径,只把有正式编制的朝廷命官算了进去。但是实际上维持政府的正常运作,剩下大量的低层胥吏(公务员)一个都不能少的,虽然这些人也许都是临时工的编制,但是该拿的钱,一个都不会少,生活的相对水准绝不比今天的官员们差,这个参照《水浒》中的情况就都可以明白了。
缺牙要及时修复,揭秘种植牙如何做到几十年不掉?
那问题就来了,既然中央不发钱,那么这一干人等的待遇问题如何解决呢?虽然古代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职能比今天要差很多,但是毕竟还是要负担一些保障功能的,而且维持国家机关的威权(警,司法,)都是要花钱的。古代是私有地权的,虽然政府也掌握一定数量的公田,而且这些公田的地租就是补贴政府的运作经费的,但是还是杯水车薪,而且那时的政府可不能像今天这样搞拆迁,卖地得收入的。于是,还是要从税收上想办法。
中国古代是个农业国家。农业税+人口税就是最主要的税源。我在查过资料,到之前,地丁(农业税+人口税)税依然占据中央财政65%的税收比例,后来由于近代工业的发展,工商税和其他商业税迅速发展。那么官员们自然从这边下手了。以前我在其他帖子里说过,从明朝中叶开始中国变成了银本位的国家。税收也以计收。农民们交纳的散碎要铸造成大押送中央朝廷的,而在铸造过程中会有损耗,这个就叫火耗。本来这个损耗是很小的,(具体比例可以请 汤老师给介绍一下)但是为了把这个变成一种变相的地方税种,那比例也是直线上升了。古代的度量衡是实行16进制,一两税银,一般要包含2-3钱的火耗,最高可以达到5钱,这样,地方附加税比例实际就是15%--30%。在10年前中国农村被废除的“乡提留村统筹”的比例是5%,但是那计算的基数是统计局公布的当地农民纯收入,这个基数的水分很大,所以实际的计算比例很高。但是即使是这样,这样的地方附加税还是不太够用的,于是各种各样的苛捐杂税仍然层出不穷的。最后,有学者计算,农民负担的实际支出至少比正税的比例大一倍的。
好了,回到当代的中国,之前我在其他帖子里说过,美国是一个所得税国家,联邦税收的主要来源是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而中国,由于税法的不完善,实际最大的税收来源是增值税。而这个增值税也是由中央和地方分享的,其比例自1949年建国以后,上下升降不定。众所周知,国民消费是由政府消费+企业消费+个人消费 等3部分构成的。大多数上了岁数的人都能感受到,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经济最有活力的时代,当时的中央政府一直在放权,所以个人和企业的实际所得是最多的。当然这也带来中央政府被空心化的问题,尤其是1991年代,苏联由于中央政府无钱,税收被各加盟共和国截流,导致联邦政府垮台,苏联解体。这样近在眼前的历史教训让天朝的中央政府触目惊心,于是在当时实际掌权的副首相ZHU的策划下,1994的分税制的比例被最终确定下来,中央拿走增值税的75%,地方拿走25%。如果换算成比例就是地方政府的税收是中央税收的33%(25:75)。这个比例虽然比中国古代的火耗银比例要高出不少,但是当时中国古代的地方政府是不太负担社会救济和管理的功能的,而现在的地方政府从9年义务教育,到城市户籍人口的养老金发放都要管起来。这样一来,这钱自然不够用了。这样一来,除了开设各种驻京办,“跑步钱进”,向中央要求财政返还以外,就自然想到了卖地,搞土地财政了!
在中国古代,收“火耗银”都被当成了官员贪污腐败,搞小金库的罪证,可谁又知道地方衙门也是要靠钱维持的。当今的中国,“土地财政”被骂的狗血喷头,可谁又知道,税收的大头多被中央拿去了。
稍微附带一句。这两年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也强化了中央财权。本来营业税是银行和一些小型的“非工业性和商业性”的服务企业的税收。营业税改增值税后,名义上的税率是下降的,所以银行是最大的收益者,于是各大国有银行的一把手利用自己是人大议院的代表身份,一直呼吁改制的,最后如愿以偿。银行的税负下降了,但是增值税中的中央分成比例要高于营业税的,于是地方政府的税源又下降了。只能拿剩下来的那些小企业开刀,而那些小企业因为拿不出正规的低税发票,导致实际税负比以前增加很多!
前面提到了税收的古今对比。但是中国的政府作为一个实权机构,除了通过税收获取收入外,当然也会直接插手经济活动,从中得到收入。这是中国与其他先进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最大的区别之一。
第二个术语,“国企”
虽然国有企业的叫法是从1949年开始的,但是实际上类似的组织从古到今都是有的。从西汉实行盐铁专卖制度开始,事实上的国有企业一直没有中断过。我们来分析一下,“铁”是基本的生产资料,而“盐‘是基本的生活资料,都是刚性需求,垄断了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还怕不赚钱吗?看看,今天的情况,”铁“的地位其实被石油替代了,在中国,是3家石油公司垄断的。而盐虽然放开了,但是有一种东西,香烟取代了盐的地位,对于收入相对较多的男性烟民来说,香烟就是不亚于食盐的基本生活品。从鸦片战争以后,有一种税收条目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叫“洋药”,通常能占到7%-8%的比例。当然,这个名字也起的很巧妙的,如果直接翻译成英文就是 “drug”,兼有**和毒品的含义.没错,“洋药”的税收收入就是“鸦片”税。而到了今天,烟草专卖的税收(45%的消费税比例,这还不包括各种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绝对是仅次于房地产,与石油原油开发相当暴利行业)比例虽然不如“洋药”,但也占有3%--4%的比例。大家看,历史是不是惊人的相似?
以前贩卖私盐10斤以上就可以入罪的,贩卖10担(1500斤)以上都可以直接杀头了。而前不久有新闻说,一个回家的人跨省携带了50条以上的香烟就被工商局直接没收了。大概当今的中国,也只有携带这种超量商品才会被法办的。其实还有一种商品也是专卖的,那就是“酒”。中国古代有“酒榷”制度,这也是从西汉推行“盐铁专卖”制度的铁碗人物“桑弘羊”发明的(这个人绝对是个超时代的人物,其财税主张影响了中国2000多年,到现在还能看到他的影子,以后有空可以但开一贴说说。)所有酒馆,商铺里卖的酒必须要用官家提供的“酒曲”(酒糟,酿酒的原料)。当今中国的酒类企业,大家看看有姓私的吗?特别是那些高档的白酒,其酒曲都是由国家提供和监控的。
至于石油,我就不多说了。从1994年以后的分税制改革后,国有企业的垄断特权地位就被大大加强了,这也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步骤之一。大家都可以看到,自从厦门远华的赖某人出逃加拿大以后,走私的原油是大大减少了,从此中国的油价大大超过了美国。
当然,中央扶持国有企业,除了经济利益外,其实也还是有很多政治和私人因素的。这个我们可以用曹雪芹的那个家族情况来重点分析的。
曹雪芹的曾祖父的妈妈是清朝康熙皇帝的奶妈,也就是说曹雪芹他曾爷爷是和康熙皇帝喝同一个人的奶水长大的。这样一来,看得出曹家和清朝皇室是什么样的关系了吧?曹家绝对是编制外的皇亲国戚的,或者说是最忠诚的家臣。使用这样的人给皇家搞钱,绝对是正确的选择的。于是,曹家三代世袭“江宁织造”(南京纺织厂厂长),而且还兼管两淮地区的盐政。
其实,皇室通过“国企”直接弄钱也是不得以的办法。 第一:我说过,中国是个封建等级社会。皇帝虽然是封建社会的总头子,但是也不是一手遮天的。他虽然处于金字塔的塔尖,但是地方上面世家大族,官员集团都足以牵制他的言行举动的。如果通过加税的方式弄钱,别说地层的小民了,就算是地方政府也会反对和掣肘的。第二,由于封建组织的层次重多,必然会出现“雁过拔毛”的效应,皇帝多收1个税,说不定到底层就要加码到3-5个税了,实在得不偿失。 第三.皇帝也有隐私,这么多金钱的来源和用途都是秘密,不能随便公布,否则就会影响很坏。这个方面,近代失败的反面教材是西太后,他挪用海军军费修造颐和园至今被写在历史教科书上被反复批斗。其实,西太后很可怜的 ,他当政的时候,清朝中央政府已经大权旁落,手里面也没有什么有油水“国企”,那些新式企业都是地方督抚实力派的势力范围,西太后根本插不进手,于是,她只能通过和主管海军的醇亲王的私人关系筹措经费,用这么个笨办法搞钱,于是被臭到现在。
于是乎,皇帝通过自己的私党搞钱也就顺理成章了。在这方面,明朝皇帝做的最公开,规模最大。大量的宦官被任命为皇家(国有)企业的CEO,从采矿,到织造,到海关,农庄都有宦官总经理的身影。
网狐 专业棋牌游戏开发
最后,来看看国企的人事安排情况。曹家作为康熙最信任的包衣奴才,三代人在“江宁织造”的岗位上世袭,直到乾隆时期因为在宫廷斗争里站错了队,才被乾隆完全拿掉的。再看看天朝,其实在中国体制内的贵族阶层已经分成了2个层次,下层是几千个地方家族,基本上在他们的辖区范围内世袭,或交替世袭职位的。而上层是由几百个红色家族构成,这些家族不方便,也不屑于和那些地方家族争夺生存空间的,所以他们的子弟很多都在国有垄断企业的内部进行世袭,而且很多是以行业为势力范围的(这个我就不用多说了,大家心领神会的),所以近年来由大型国企的负责人升任省部高官的比例已经快超过了地方选拔上来的官员了。所以很多有背景的国企负责人完全不把地方领导人放在眼里的,完全是独立王国的姿态。在美国,企业负责人不刁政府官员,那是资本主义法权的传统,而在天朝官本位的体制下,则完全是另外的一种“潜规则”了。
我一直主张,读历史绝对不能死背那些理论教条的,必须理论联系实际,以古代的历史史实,背景,和规律来解释现实社会中的问题的。这有这样才算读懂了历史。
嘿,王东,楼上有人找上门来了。去看过了,是相亲网,王东要不要去试试。
这个帖子要带着脑子读,待我慢慢读来。
王东你不读PhD可惜了,写文章对很多人如便秘,在你却是行云流水。您在职读个PhD吧,希望你的文章能被留下来。我是大大被你帮助理清了很多思路。
话说今年是美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一百周年纪念。二战后艾森豪威尔时期,个人所得税税率曾高达百分之九十几,后由民主党人肯尼迪将此税率降低。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帖子主题:乾隆年间清政府全部收入的清单--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大清
共&9599&个阅读者&
军号:1223372 工分:5400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乾隆年间清政府全部收入的清单--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大清
文章提交者:giga_fans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看辫子戏,这边冒出张十万两的银票,那面居然还冒出50万两的。又有人说和绅的75家当铺值3000万两白银,两家玉器库也值3000万两。觉得脑袋迷迷糊糊的,没了感觉。最近赋闲在家,无聊时在图书馆借了几本好书其中一篇说清朝财政收入的,大开眼界。不敢独享,特抄录供大家观赏。清朝18年岁入明细(资料来源 武汉大学学集刊2 清代财政收入政策与收入结构的变动 作者 陈峰)收入按
草(束)民田赋
5145578屯田赋
202267官庄田租
121709学田租
4000000白粮
216638盐课
7014941关税
4595546芦课
195768茶课
27482金矿课
67296铜矿课
10825铁矿课
2152其他矿课
3186田房契税
190000牙当等税
186190落地杂碎
856214贡税
3500000常例捐输
2000000总计
5267827就是说,乾隆年间 国家一年的全部收入是约5000万两白银 1300万石粮食。下面解释是 技嘉主板爱好者--就是在下添加的,本人不是历史学者,纯粹一个野狐禅,如果解释错了,和原文作者陈先生无关,希望大家原谅。漕粮,白粮是沿运河从江南运往北京的粮食,可以说是国家的命脉。其中漕粮供北京驻防和各级衙门官员及其家属食用,白粮供宫廷消费使用。耗羡,指火耗和羡余。火耗就是碎银两在银炉铸成50两元宝时的损耗,按例在征收时额外加征以补充;羡余是为弥补米粮等运输途中的损耗而加征的。耗羡,在明代和清初构成官员灰色收入的极大部分。严厉整顿吏治,执行火耗归公后,羡余归国家所有,而各级官员得到“养廉银”作为津贴以补偿“损失”,一般养廉银要高于俸禄所得。
延伸阅读:
有书真富贵 无事小神仙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乾隆年间清政府全部收入的清单--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大清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4005
左箭头-小图标
原帖已被删除日本人当日本的部长就是战犯?请问田中角荣是日本首相,他是战犯?福田纠夫是日本首相,他也是战犯?是否甲级战犯,是远东国际法庭裁决的吧。如果你有远东国际法庭裁决岸信介是甲级战犯的裁决书,不妨贴出来。否则,随便一个喉舌,一个愤青说是战犯就是战犯,岂不是我也可以随便说你是杀人犯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7184 工分:36491
左箭头-小图标
你们怎么不看看清朝的税率和明朝的税率?明朝收税的比例是很低的,只收土地税,一遇灾年还经常免税(崇祯除外)。商税是30分之一还是15分之一忘了。而且这部分税也没办法具体征收,毕竟当时没有专门的税务部分计算收入。但是清朝不一样了,越随着清朝的堕落,收入越高,原因是他们不断的增加收税标准。当时的厘卡林立,一层层的扒皮,收入当然多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75264 头衔:民国-杨立仁 工分:36462
左箭头-小图标
和珅得有多少财产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400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6楼的发言:
很多小白们大概不知道,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200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400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520万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明末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号称“三饷”,逼得全国农民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纷纷造反,但即使如此,年收入也不过2000余万两白银。
比较无知。明朝白银是土贡,是按钱算的。同时上面给出的是总收入,明朝收入大半直接开支了,只有一小部分上交国库。如果GDP,难道全上交政府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65014 工分:9826
左箭头-小图标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400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1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1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14楼的发言:甲午战争之际,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8000余万两,1903年已增至1亿余两,1910年前后更高达3亿两左右。
不过这么高也没什么意义!还不够赔给洋人的……宋朝的钱,好歹也给了少数民族,算是支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阁下对清史很熟悉呀。对清代庶政有何看法?
我认为,清朝的经济管理比明朝强出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很多。清朝对西北用兵,军费动辄上亿,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根本做不到的。康熙一朝百余次蠲免赋税,总额达到一亿多两白银。而明朝在天启时代,就欠下军饷几百万。
雍正的“摊丁入亩”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火耗归公”被美国学者评价为“18世纪早期改革的伟大成就是形成了一套财政制度,它不仅仅能够满足传统政治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有潜在的可能发展成为适用于强大中央集权需要的一套财政制度”。到了乾隆时代,据高宗实录记载,十年之间增加六千多万人口……
据中国人口通史总结,中国历史上有四次人口高峰,两汉,两宋,清乾嘉道,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是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后士大夫又出花样了。正准备写篇关于明清庶政的,但是篇幅太大了,策划精简呢。摊丁入亩后,丁税和田赋在帐目上是打到一块去了,上述田赋数字包括丁税,但是我一直怀疑实际征收中丁税应当还是存在,因为田赋的基础鱼鳞帐册是明朝留下的,明清时该正册基本垄断在书办手中,世袭流传,而官府其实不知道。而赋税的数字一向是固定的,按照中国官员表面功夫的习惯,我怀疑实际征收时有丁税和田赋还是分开的计算的情况,只是把总额加在一起。胥吏书办的花样官府未必不知道,只是不愿管罢了。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782174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dongxh
在第2楼的发言:还有拿出不少去孝敬洋人呢!你个白痴!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2771 工分:6410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16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14楼的发言:甲午战争之际,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8000余万两,1903年已增至1亿余两,1910年前后更高达3亿两左右。
不过这么高也没什么意义!还不够赔给洋人的……宋朝的钱,好歹也给了少数民族,算是支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阁下对清史很熟悉呀。对清代庶政有何看法?我认为,清朝的经济管理比明朝强出的不是一星半点,而是很多。清朝对西北用兵,军费动辄上亿,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根本做不到的。康熙一朝百余次蠲免赋税,总额达到一亿多两白银。而明朝在天启时代,就欠下军饷几百万。雍正的“摊丁入亩”客观上是对最底层农民人身控制的放松。“火耗归公”被美国学者评价为“18世纪早期改革的伟大成就是形成了一套财政制度,它不仅仅能够满足传统政治经济的需要,同时也有潜在的可能发展成为适用于强大中央集权需要的一套财政制度”。到了乾隆时代,据高宗实录记载,十年之间增加六千多万人口……据中国人口通史总结,中国历史上有四次人口高峰,两汉,两宋,清乾嘉道,中华人民共和国。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400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飞龙人主
在第11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8楼的发言:......
是吗?原来明朝的钱都到地方政府去了?那为什么黄仁宇要说明朝的体制是中央集权,皇帝直接向全民抽税,省级州县级的地方官吏全由中枢委派。
还有,黄仁宇还说大明宝钞在永乐年间()即已贬值到无可挽回的程度,加以明朝又疏于铸铜钱,据估计全朝代所铸不会超过800万贯,北宋可以在两年之内铸出明朝276年所铸数。明朝后期被迫使用碎银,这是对人民及本身极不利的办法……
封建时代的宝钞利太厚,没有成功的。铸钱少最初是小农经济都是实物交易,而大明鼓励小农。后来则是各级官员偷懒,不想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铸钱和白银都是流通货币,问题是制钱政府管的住,白银则无法控制。
银钱之间,士大夫利益最大。
晚明中国的货币本位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从总体上看,晚明的货币本位和货币制度具有十分明显的“双重”结构。一方面,朝廷自始至终竭力维持钱钞本位;另一方面,民间则广泛欢迎白银流通,即崇尚所谓的“银本位”。朝廷之所以维持钱钞本位特别是宝钞制度,其根本原因是这种制度与朝廷的利益函数最为紧密,显而易见的是,朝廷可以借助这种制度以极低的成本轻而易举地获得铸币税。历史事实表明,明代自洪武初年就仿效元朝制度颁行诏令,规定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问以金银交易;之后允许钱钞并用。虽然钱钞制度不时遭遇到朝廷财政意志的冲击,几度面临困境,但这种钱钞本位一直延续到明末。据史料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蒋臣曾建议行钞即发行纸币,以解决行将崩溃的财政危局,并得到皇帝批准(参见彭信威,1965,PP.634—635)。由此可见,明代朝廷自始至终都没有从对钱钞本位的财政依赖中解脱出来,反而越陷越深。
依据前面的讨论,在明代初期,民间交易早已用银。到了晚明,随着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民间层面的白银货币化进程迅速推进。问题是,为什么晚明朝廷宁守钱钞本位困局,而对白银合法使用的诏令迟迟不能颁发?一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才颁布法令,“令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转引自万明,2005,P.226)。有人将这条法令视为晚明中国建立银本位货币体系的标志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相对于钱法而言,用银只是一种补充而已,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因此,我们不能对隆庆颁发用银法令本身所包含的货币本位转型意义估价过高。张杰曾经指出,明代的货币制度虽然体现了银的重要性,但实质上仍是钱本位,且延续了钞与铜本位相互耦合的畸形格局(1993,P.62)。明成化十六年(1481年)著名的邱溶币改方案,表面上是推行银本位,实际上是钱钞本位。有趣的是,即便是在隆庆初年,面对重新开放的格局和白银货币化加速推进的情形,还有入主张要使民富,必重布帛椒粟而贱银,贱银必须用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万明(2005)认为,隆庆元年“银钱兼使”的法令,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是合法货币。“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说是用法权形式把白银作为主币的货币形态固定了下来。就这一意义而言,也可视作明朝建立银本位货币体系的证明,可以作为白银货币化奠定的标志之一,载入史册”(P.226)。
实际上,朝廷之所以对白银的合法使用一拖再拖,其根本原因在于白银合法化所带来的货币本位转型与朝廷的原有货币本位利益相抵触。彭信威早就觉察到,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1965,P.663)。进一步地,正是白银的大量流人和在民间的普遍行用,才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更直观地看,白银货币化实际上通过“挤出”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汲取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降低了朝廷对财政金融及其相关利益的独享权和控制权。
经济学上,钱币和白银间,钱币比较先进的,白银是落后的。因为钱币是按数量计,而白银按重量计。所以白银运用极其不便,小说上屡见“十足纹银”,但各地的白银成色并不相同,各地,甚至各行业都有自己的银规,所谓标准的“库平纹银”只是计算单位,并无实物,而白银在使用前往往重新倾注为当地或该行业流通银,并承担损耗。就因为白银的这些缺点,导致白银最后败给西方的银元。制钱也有缺点,但主要是管理上的,并非制钱本身的缺陷,而清末民初制钱很顺利的进化为铜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624966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14楼的发言:甲午战争之际,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8000余万两,1903年已增至1亿余两,1910年前后更高达3亿两左右。
不过这么高也没什么意义!还不够赔给洋人的……宋朝的钱,好歹也给了少数民族,算是支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本人认为财政收入只是衡量国家发展水平的一个方面,国家财政收入如果在国家健康发展时,可以代表国家经济的水平,如果国家发展不健康,财政已经演变为政府去人民的掠夺时,财政收入就会变成国家经济发展的反向标志!如果现在我们的政府把税收提高一倍,财政收入固然可以暂时大幅度增加,但是必然会导致大量企业破产,经济大幅度衰退!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4005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14楼的发言:甲午战争之际,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8000余万两,1903年已增至1亿余两,1910年前后更高达3亿两左右。
不过这么高也没什么意义!还不够赔给洋人的……宋朝的钱,好歹也给了少数民族,算是支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阁下对清史很熟悉呀。对清代庶政有何看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60656 工分:9502
左箭头-小图标
真是不可思议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2771 工分:64109
左箭头-小图标
甲午战争之际,清政府的财政收入为8000余万两,1903年已增至1亿余两,1910年前后更高达3亿两左右。不过这么高也没什么意义!还不够赔给洋人的……宋朝的钱,好歹也给了少数民族,算是支援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本文内容于
21:16:42 被别人笑我编辑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59928 工分:140897
/ 排名:7737
左箭头-小图标
宋朝国家年财政收入8000万两南宋时海上贸易发达 突破9000万可惜了 没有冲破一亿大关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2771 工分:64109
左箭头-小图标
白银是第一种世界货币,白银意味着掠夺、威胁和对帝国权威的挑战……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811177 工分:1726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8楼的发言:......
是吗?原来明朝的钱都到地方政府去了?那为什么黄仁宇要说明朝的体制是中央集权,皇帝直接向全民抽税,省级州县级的地方官吏全由中枢委派。
还有,黄仁宇还说大明宝钞在永乐年间()即已贬值到无可挽回的程度,加以明朝又疏于铸铜钱,据估计全朝代所铸不会超过800万贯,北宋可以在两年之内铸出明朝276年所铸数。明朝后期被迫使用碎银,这是对人民及本身极不利的办法……
封建时代的宝钞利太厚,没有成功的。铸钱少最初是小农经济都是实物交易,而大明鼓励小农。后来则是各级官员偷懒,不想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铸钱和白银都是流通货币,问题是制钱政府管的住,白银则无法控制。
银钱之间,士大夫利益最大。晚明中国的货币本位则呈现出另一种景象。从总体上看,晚明的货币本位和货币制度具有十分明显的“双重”结构。一方面,朝廷自始至终竭力维持钱钞本位;另一方面,民间则广泛欢迎白银流通,即崇尚所谓的“银本位”。朝廷之所以维持钱钞本位特别是宝钞制度,其根本原因是这种制度与朝廷的利益函数最为紧密,显而易见的是,朝廷可以借助这种制度以极低的成本轻而易举地获得铸币税。历史事实表明,明代自洪武初年就仿效元朝制度颁行诏令,规定用钞不用钱,禁止民问以金银交易;之后允许钱钞并用。虽然钱钞制度不时遭遇到朝廷财政意志的冲击,几度面临困境,但这种钱钞本位一直延续到明末。据史料记载,崇祯十六年(1643年)蒋臣曾建议行钞即发行纸币,以解决行将崩溃的财政危局,并得到皇帝批准(参见彭信威,1965,PP.634—635)。由此可见,明代朝廷自始至终都没有从对钱钞本位的财政依赖中解脱出来,反而越陷越深。依据前面的讨论,在明代初期,民间交易早已用银。到了晚明,随着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民间层面的白银货币化进程迅速推进。问题是,为什么晚明朝廷宁守钱钞本位困局,而对白银合法使用的诏令迟迟不能颁发?一直到隆庆元年(1567年),朝廷才颁布法令,“令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一钱以下者,止许用钱”(转引自万明,2005,P.226)。有人将这条法令视为晚明中国建立银本位货币体系的标志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相对于钱法而言,用银只是一种补充而已,而且,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因此,我们不能对隆庆颁发用银法令本身所包含的货币本位转型意义估价过高。张杰曾经指出,明代的货币制度虽然体现了银的重要性,但实质上仍是钱本位,且延续了钞与铜本位相互耦合的畸形格局(1993,P.62)。明成化十六年(1481年)著名的邱溶币改方案,表面上是推行银本位,实际上是钱钞本位。有趣的是,即便是在隆庆初年,面对重新开放的格局和白银货币化加速推进的情形,还有入主张要使民富,必重布帛椒粟而贱银,贱银必须用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万明(2005)认为,隆庆元年“银钱兼使”的法令,是明朝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是合法货币。“不仅如此,它还可以说是用法权形式把白银作为主币的货币形态固定了下来。就这一意义而言,也可视作明朝建立银本位货币体系的证明,可以作为白银货币化奠定的标志之一,载入史册”(P.226)。实际上,朝廷之所以对白银的合法使用一拖再拖,其根本原因在于白银合法化所带来的货币本位转型与朝廷的原有货币本位利益相抵触。彭信威早就觉察到,相对于宝钞和铸币,“白银是封建统治者们所不能控制的”(1965,P.663)。进一步地,正是白银的大量流人和在民间的普遍行用,才对朝廷所长期坚守的钱钞货币体系构成致命冲击。更直观地看,白银货币化实际上通过“挤出”钱钞本位而大大增加了国家财政汲取的难度和成本,同时降低了朝廷对财政金融及其相关利益的独享权和控制权。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2771 工分:6410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9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8楼的发言:......
是吗?原来明朝的钱都到地方政府去了?那为什么黄仁宇要说明朝的体制是中央集权,皇帝直接向全民抽税,省级州县级的地方官吏全由中枢委派。
还有,黄仁宇还说大明宝钞在永乐年间()即已贬值到无可挽回的程度,加以明朝又疏于铸铜钱,据估计全朝代所铸不会超过800万贯,北宋可以在两年之内铸出明朝276年所铸数。明朝后期被迫使用碎银,这是对人民及本身极不利的办法……
封建时代的宝钞利太厚,没有成功的。铸钱少最初是小农经济都是实物交易,而大明鼓励小农。后来则是各级官员偷懒,不想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铸钱和白银都是流通货币,问题是制钱政府管的住,白银则无法控制。
银钱之间,士大夫利益最大。是啊,利字当头,一旦形成一个既得利益集团,势必在官场中清除异己,在各地招收爪牙,在民间吸吮膏血——肥肥壮壮地扩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一层又一层地自我复制。势力所及之处,人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不成体统,实施的政策也越来越背离朝廷公开宣称的政策。这时候如果皇帝稍有能力一点,情况会好些;如果皇帝能力欠缺,或有能力偏玩忽职守,后果就会很严重……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400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8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6楼的发言:
很多小白们大概不知道,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200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400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520万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明末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号称“三饷”,逼得全国农民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纷纷造反,但即使如此,年收入也不过2000余万两白银。
黄仁宇研究过,明朝采用的是短线直接分配的办法,多数财政都是地方政府自己搞定了,中央不管。
是吗?原来明朝的钱都到地方政府去了?那为什么黄仁宇要说明朝的体制是中央集权,皇帝直接向全民抽税,省级州县级的地方官吏全由中枢委派。
还有,黄仁宇还说大明宝钞在永乐年间()即已贬值到无可挽回的程度,加以明朝又疏于铸铜钱,据估计全朝代所铸不会超过800万贯,北宋可以在两年之内铸出明朝276年所铸数。明朝后期被迫使用碎银,这是对人民及本身极不利的办法……
封建时代的宝钞利太厚,没有成功的。铸钱少最初是小农经济都是实物交易,而大明鼓励小农。后来则是各级官员偷懒,不想多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其实铸钱和白银都是流通货币,问题是制钱政府管的住,白银则无法控制。银钱之间,士大夫利益最大。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2771 工分:64109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giga_fans
在第7楼的发言:&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6楼的发言:
很多小白们大概不知道,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200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400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520万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明末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号称“三饷”,逼得全国农民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纷纷造反,但即使如此,年收入也不过2000余万两白银。
黄仁宇研究过,明朝采用的是短线直接分配的办法,多数财政都是地方政府自己搞定了,中央不管。是吗?原来明朝的钱都到地方政府去了?那为什么黄仁宇要说明朝的体制是中央集权,皇帝直接向全民抽税,省级州县级的地方官吏全由中枢委派。还有,黄仁宇还说大明宝钞在永乐年间()即已贬值到无可挽回的程度,加以明朝又疏于铸铜钱,据估计全朝代所铸不会超过800万贯,北宋可以在两年之内铸出明朝276年所铸数。明朝后期被迫使用碎银,这是对人民及本身极不利的办法……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23372 工分:54005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以下是引用别人笑我
在第6楼的发言:
很多小白们大概不知道,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200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400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520万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明末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号称“三饷”,逼得全国农民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纷纷造反,但即使如此,年收入也不过2000余万两白银。
黄仁宇研究过,明朝采用的是短线直接分配的办法,多数财政都是地方政府自己搞定了,中央不管。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902771 工分:64109
左箭头-小图标
很多小白们大概不知道,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200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400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520万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明末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剿饷”,号称“三饷”,逼得全国农民无法维持最基本的生计,纷纷造反,但即使如此,年收入也不过2000余万两白银。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125073 工分:8272
左箭头-小图标
比较这些数字,中国的商业发展还真是。。。。。。。。。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73184 工分:1960
左箭头-小图标
清政府一年收入贡献洋人500%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275282 工分:10664
左箭头-小图标
和坤拿了一点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075229 工分:194
左箭头-小图标
还有拿出不少去孝敬洋人呢!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6条记录]&分页:
&对乾隆年间清政府全部收入的清单--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大清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于成龙火耗银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