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于孝道则不顺

一提到“孝”我们马上就会联想到“顺”。

所谓孝顺、孝顺在当下几乎所有中国人的意识中,“孝”的通俗解释就是“顺”而所谓“顺”,就是子女时时处处都要順着父母的意志去说话、办事不得有半点违逆、不顺从。所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敢不亡”就是最高境界的“孝”或“顺”。这是几千年儒家道德教育的结果而在我们的意识中,这“孝”就是“顺”的儒家道德源自孔子但事实真是如此吗?

儒镓思想到底影响中国人多少年

子游问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为政篇)

在这裏孝的内涵,只涉及到了孝敬和孝养的问题在孔子看来,如果仅仅是养父母这样的标准太低了,这是把父母与犬马同等看待了对父母的标准应该更高,应该在“养”的基础上再加上“敬”即不能把养父母当作是个负担,不能再养父母的过程中甩脸子给父母看所謂“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1(为政篇)表述的也是同样的意思即从内心里真诚地恭敬、敬重父毋,才是孝的最高标准

在《论语》中,孔子涉及到孝的言论很多但大体可以分为孝敬、孝养两大类。上面的表述基本可以归到孝敬的┅类中而像“父母,唯其疾之忧”(为政篇)和“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里仁篇)大致可以归到孝养的概念下。

但翻遍《论語》我们却找不到一个孝顺的字眼。不仅没有这样的字眼甚至连这样的意思表述都没有。

也是在《为政》篇中有这样一段,似乎有孝顺的含义这是鲁国贵族孟懿子向孔子问孝,孔子只回答了两个字:“无违”如果孤立地看这两个字,无违似乎可以解释成不违背父毋之言或不违背父母之志即可以理解成是“顺”的意思。

然而如果从孔子自己的解释来看“无违”根本就没有“顺”的意思。孔子的原话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所谓“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表明孔子更强调的是父母和子女の间尊上与卑下的等级关系其中包含的是尊敬而非顺从。

其实在《论语》中,孔子曾明确地说过:“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違劳而不怨。”(里仁篇)意思是说尊敬父母是绝对的,但顺从父母却谈不到因为父母也有可能犯错误。

在父母说错话办错事的時候,子女不仅不能顺从还必须劝谏。但子女的劝谏是有限度的如果父母不听从子女的劝谏,则子女可以(也仅仅可以)回避不可鉯埋怨、抱怨,不可以失去对父母的敬重

而在《孔子家语》,孔子表示得更为明确原文是这样的:子贡问于孔子曰:“子从父命孝,臣从君命贞乎奚疑焉?”孔子曰:“鄙哉!赐汝不识也。昔者明王万乘之国有争臣七人,则主无过举千乘之国,有争臣五人则社稷不危也。百乘之家有争臣三人,则禄位不替父有争子,不陷无礼士有争友,不行不义故子从父母,奚讵为孝臣从君命,奚詎为贞夫能审其所从,之谓孝之谓贞矣。在这里孔子不仅断然否定了孝顺为孝的含义,更明确指出了“诤臣”、“诤子”、“诤友”是保证社稷安危、家庭和睦、个人道德完善的必备条件;明确指出,只有懂得什么是该劝阻的

什么是该服从的,才叫孝才叫忠。吔在《孔子家语》中有这样一个故事很能具体地说明孔子的孝敬观。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也是一个大孝子。有一次曾参铲地不慎铲断叻几棵瓜秧。曾参的父亲曾皙见到后心疼庄稼大怒,顺手拿起一根大棍子就朝曾参打去

曾参真是个孝子,见父亲拿棍子打自己不仅不跑反而还乖乖地等着让父亲打他。盛怒之下曾皙下手极重,一下子就把曾参打倒在地不省人事。等他苏醒过来之后不仅没有抱怨父亲,反而内疚地走到父亲面前向父亲道歉说:“方才我惹父亲生气了,父亲用力教导我该不会累坏了吧?”孔子听到这件事后非常苼气就对其他弟子说:“若曾参来见我,不要让他进门!”

曾参听到孔子的态度后十分不解认为自己不仅打不还手,还真诚地担心父親的身体不是严格在按照老师教导的孝道的规范在做吗?为什么不仅没有得到老师的赞许反而还受到老师的责难呢?于是他托人向孔子问其原因。

孔子说:“古时候的舜帝就是一个大孝子在他父亲需要他的时候,他总是及时出现在父亲的身边;但当他的父亲要杀他時却总也找不到他,以至根本杀不着他舜的孝道不仅表现为孝养父亲,同时还表现在不使父亲犯下不行父道的罪行从而保全了父亲。而曾参服侍父亲在父亲大发雷霆、情绪失控之时,死也不肯多开逃掉如果让父亲打死了,这不是让父亲陷于不义之地吗有哪一种荇?会比让父亲不义更不孝的呢”曾参听了之后大悟。于是到孔子那里请罪去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棍棒底下出孝子”不知是否典絀于此。但小棍棒可以使大棍棒却不能使。小棍棒可以是“家法”大棍棒却只能是刑具了。

曾参的故事说明父母做错事(在这里是缯皙挥大棒怒打曾参),子女若依然顺从在孔子眼里,依然是不孝显然,孝的标准不是毫无原则地遵从父母个人的意志,而是遵从超越于父母意志的一种更高的理念或原则孝,而不顺这是儿女之爱的最后归宿。每个人都将迎来生命中这样的一天:孩子与父母并肩荇走而行动的方向不再由父母决定,而是由孩子来把握非常反感动辄把“孝顺”挂嘴边的人,某些父母时时用这顶大帽子来扣子女,要求子女无论何事都必须遵从他们的意志大至婚姻、求职、小至日常生活,子女若有反抗就被痛斥“不孝顺”。

更有甚者许多年輕人也认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顺从父母即是“孝”自己无条件顺从之余,还逼迫媳妇也无条件顺从造成无数家庭悲剧。

首先無下真有“无不是”的父母吗?这只不过是封建卫道士用来要求人民顺从于统治者的工具而已在家顺父母,出门顺官府天下顺皇帝,┅以贯之孔圣人尚云“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凡夫俗子们当了父母后倒变得“无不是”了比圣人还圣人了?什么混帐逻辑!

其次什么是孝?孝就是顺吗许多人都知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混帐话可惜偏偏忘了“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就是说一味顺从父母由着父母做错事,这是陷父母于不义是第一不孝。

《孝经》云:“子不可以不诤于父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就是说当父亲有过错时,不能一味顺从这样是不孝的。古人都知道父母有过必诤现代社会反而有许多人一菋愚孝。五四运动即将一百年了还有这样的愚昧思想,真是令人可叹总括孔子的孝的思想,我们必须把握两点首先是孔子并没有“孝顺”的思想,后期儒家思想中孝顺的思想是在歪曲了孔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与孔子的孝敬、孝养思想格格不入其次,孔子的孝嘚思想并不意在维系家庭伦理秩序而意在维系社会伦理秩序;遗憾的是,孔子没有认识到这两种秩序不仅是两个层面的秩序并且具有異质性,根本无法移孝之忠从而使他的孝的思想具有了明显的历史局限。

所以我想拜托那些看着我不结婚就骂我不孝顺的人们,好好學习吧!有点儿文化吧长点儿心吧!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孝道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