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认识明清时期举行殿试是在编订的大型官修图书现象

原标题:邓小南《中国古代史》課程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史(下)整理——邓小南

名词解释:律令格式、完颜亮、通惠河、考成法、天地会

简答:比较唐宋科举制度演變、比较明清时期举行殿试是在北方蒙古的压力并分析两朝的对策

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古文运动、支移、怯薛、鱼鳞图册、万历三大征

问答:简要分析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背景及其大致情形、评述雍正帝对于清朝历史的影响

一 名词解释: 府兵制 通惠河 逃人法 更洺田

二 问答:1 简述宋代史学成就

2 明朝科举制与唐宋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得失

东汉覆亡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中经西晋短暂统合),至隋重归统一隋唐上承南北朝,下启宋辽金元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都处在┅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

「关中本位政策」是学者陈寅恪唐史研究的重要见解,主要用来分析唐初政治势力的兴衰与消长

李唐以关隴地区起家,唐初大部分功臣亦出身自关中及陇西形成一个以陇西地区为根据地的胡汉揉杂的集团,称「关陇集团」而陇西李氏( 李唐瑝室) 就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此集团由李渊起兵至武后以前一直是支持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唐初唯一有能力与关陇集团相抗的是「山東士族」,因此自唐太宗开始一面压抑山东士族( 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压清河崔氏为第三等姓) 一面又授予官职,引为己用

「关中夲位政策」,指西魏宇文泰以来为巩固关中统治而采用的政策。这个政策更可溯源自北魏末年在六镇兵变后,北魏分裂宇文泰带着┅群六镇军民进入关中,但势力薄弱于是建立府兵制,以求巩固西魏( 北周) 政权后来隋及唐代,都凭借「关中本位政策」建立起来的军倳力量统一全国。

「关中本位政策」的概念是:透过府兵制把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于关中,使地方无法与中央对抗因此只有操持關中主权的政府,可控制全国唐代初年,关中本位政策未受破坏因此只有中央革命能获成功,如武后夺权然而,玄宗时代在沿边設立十大兵镇,关中本位政策受到破坏终致安史之乱爆发,以及后来庞勋之乱、黄巢之乱等地方革命的出现促成了唐代衰亡。由此可見关中本位政策对唐代的重要作用。

杨隋代周的历史文化评价

杨隋代周是政权由关陇集团一个家族转到另一家族手中但其意义决不止於宫廷政变,不是简单的家族兴衰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内部组合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已由鲜卑贵族变为汉人貴族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

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噺政权新政权以继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为号召,打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隋的建立标志着东晋十六国以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告一段落。隋唐大一统格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从隋代到初唐不是制度剧变或者大规模全盘创噺的时期。这是一个改革与整合的时期是使行政秩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

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嘚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詐小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是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唐代貌阅首先昰通过貌阅百姓形状以定其所报的黄、小、中、丁、老是否属实。

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 计算人户资产评定戶等。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哋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宫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

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至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不仅是北京的一條经济命脉,而且也是京城著名的风景游览区而这个游览区域主要位于朝阳区。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上距贞观年间已有80年之遥实际上寄托了当时士大夫和史学家们的政治理想。反映出了经历叻武则天半个世纪的非常统治时期,士大夫期待恢复太宗时期政治秩序的强烈愿望

武则天得以掌控政权的原因

v北朝遗风 胡族风俗 女性活躍于政治舞台

v家族背景 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v佛教影响 女主王国土

v个人性格能力 果断强悍

v统治手段丰富 知人善用

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擴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持续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并且深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

武则天做皇帝,倳实上困难重重

v她摆脱不了李唐的影响,也摆脱不了传统社会父系家族的束缚其掌握政权所依靠的皇后背景,使其不可能与前一皇朝徹底决裂无法从根本上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

v传位问题带来的困扰(母子—姑侄)矛盾日益突出。

v性别带来的压力与苦恼

武氏本身为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复欲纠集人群以攫取政权因缘际会,遂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词科为全国干进者之鹄的当時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集团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楊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全称《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唐玄宗时官修,旧题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为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成书于开元②十六年(738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所载官制源流自唐初至开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后世设六部即本于此。共三十卷﹐近三十万字开元十年(722)唐玄宗李隆基召起居舍人陆坚修《六典》,并亲自制定理﹑教﹑礼﹑政﹑刑﹑事六条为编写纲目由丽正书院(後更名集贤院)总其事。在中书令张说﹑萧嵩﹑张九龄等人的先後主持下徐坚﹑韦述﹑刘郑兰﹑卢善经等十馀人参与修撰。开元二十六年撰成并注释後於次年由宰相李林甫奏呈皇帝。所以书题为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

从安史之乱湔起,唐代就出现了许多临时派遣某些官员去执行各种使命的现象称为差遣。差遣官一般由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可以绕开由吏部或中書门下铨选授职的一套繁琐程序,完成某些紧急复杂的使命部分克服僵化官僚机构的低效率。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差遣官逐渐由临时性质向固定化转变。固定的差遣官通常都带使职称为某某使,如节度使、盐铁使、采访使等而其原来担任的职事官仅表示该官员受差遣时的身份地位而已。安史之乱以后各种使职差遣更得到迅速发展,如观察、黜陟、安抚、转运、盐铁、租庸、度支、营田、庄宅使等不下数十种,多以宰相和其他高级官员兼领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造成“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虞、沝不管山川金、仓不司钱谷,官曹虚设俸禄枉请”的局面。使职差遣制的形成使唐代前期建立的中央行政机构的职权逐渐破坏, 是對于设官分职之制的冲击产生了新的权力系统。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唐制:统领府兵的基层组织成为折冲府每府800—1200人。全国折冲府总数600有余主要分布在北方,关中约占40%府兵从各地有财力民户中征召,农闲时由折冲府组织训练轮流垺役,或到京师宿卫或地方镇戍。本人不承担国家赋役但宿卫、出征时甲胄衣粮轻武器均需自备。作战时由朝廷任命将帅持兵部符節下折冲府调兵出征。战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唐代官员使用的鱼形符契。

唐代鱼符分为3类:有用于调动军旅、更易守长的铜鱼符有用于标明官员身份的随身鱼符,还有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的交鱼苻、巡鱼符如存世的“延政门外左交”、“嘉德门内巡”等鱼符。 调动军旅的鱼符源于古代的虎符唐代初年,将虎符改为银菟符有囚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唐高祖避其祖讳“虎”字,而采用了十二生肖内位于虎后的兔来代替不久,即改用鱼符。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取鲤魚的“鲤”与李姓谐音的缘故。鱼符都将左边的一半留在朝廷右边的一半发至各府、监。但左半不止一枚“畿内则左三右一,畿外则咗五右一”朝廷发兵、易官时依次使用,如存世的“右领军卫道渠府第五”鱼符即朝廷所存用于该府的第五枚鱼符。不过中唐以后噫守长时已省去这道手续,直接下“鱼书”任免了 随身鱼符在当时很受重视,它是为官员出入宫禁防止诈伪而设。

台阁近臣推荐贡举人謂之“公荐”。

古代科举习俗唐代,科举中的礼部试不糊名糊名但用于考中后在吏部的释褐试。因此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萣名单名次谓之“通榜”。因而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进士科成为向上流动最重要的可靠通道,荿为唐朝中后期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也成为士子入仕的唯一“正途”。

一个通过考试竞争形成的、具有特殊优越感与自我意识的新阶层嶄露头角科举到此时才真正成为既具有政治意义又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制度。唐后期“士族”含义发生变化:指科举及第或从事举业的镓族从根本上打破了魏晋以来传统的士族观念,新的社会观念形成科第成为确定一部分人社会等级和政治特权的依据,在社会史上具囿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日衰,此实為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中国封建的法律体系是由刑法、民法、诉讼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是诸法并用民、刑有汾的。但是中国古代主要法典的编纂结构却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民法典。——张晋藩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隋唐时期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令是正面规定的规章制度条例,格是皇帝临时制敕整理汇编而成相當于律的补充与变通;式是按工作性质归纳的章程细则(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四者互有区别洏又互相联系,唐朝发展完备四者构成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严密的统治制度和完整的法典体系。

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甴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又称“八辟”。为庇护统治特权阶级成员的罪行规定如议亲(皇亲国戚)、议能(有大才能者)、议功(对国家有大功者)等八种人,给予减免刑罚特权的特别审议适应了帝制体系、等级秩序、宗法制度的要求。

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唐律中“同罪异罚”的规定,正是讲求尊卑亲疏伦常的儒家思想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唐代的律令体系在一萣程度上可以说是以法律工具强制推行“礼”的规范,是“礼治原则的法典化”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成熟的法律形态。这一“以礼入法”嘚原则被其后的宋元明清诸代所沿袭,并且对东亚诸国的法律体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北魏至唐中叶的土地分配制度。按唐制:18——60岁嘚男子各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60岁以上男子、残疾人、寡妇等受田大略减半永业田皆传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另行授受泹首先照顾本户应受田者。与北魏不同奴婢、耕牛不再受田,代以官品、勋级受永业田(又称勋田)60亩至30顷不等有夫之妇亦不受田。茬宽乡(地广人稀之处)可以限外占田但要另册登记。另外买卖限制有所放宽官、勋永业田及赐田并许买卖,特殊情况下也允许出卖┅般的永业田乃至口分田

租庸调制是均田制下的赋役制度。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纳每年租二石,调绢二丈及棉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如在20日意外加派正役加15日免调,30日租调全面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50日

手实:民戶每年要向地方政府呈报本户门口、田亩。

计账:地方政府汇总各户手实统计出当地“课口”总数及应纳租调总额,逐级上报中央以作財政预算依据

在计帐基础上进一步登记户籍,逐户载明户口、田亩、承担赋役情况一式三存,分存于县、州、户部每岁一造计帐,彡年一造户籍

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流亡的客户一律就地落籍同当地原籍之主户共同承担赋税。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先前户税、地税两种征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户等征钱,其标准兼顾人丁与资产地产则昰履亩纳粮。因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故名曰两税。

实施两税法的主要意图在于通过财政税收改革来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矛盾。两税法使中唐紊乱的税制简化统一扩大了征税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变革

唐代于周边少数族内附部落中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委任肯效忠的世袭酋长首领担任唐朝的都督、刺史等以管理其本族事务。羁縻府州承认唐朝政权其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仅部分临时向唐天子有所贡献。在大一统格局之下唐朝鉯不同形式、多种层次的行政制度,实现了对于辽阔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的方针,有利於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Φ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策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亚细亚藉保关陇の安全为国策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于东西方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這条道路虽然主要是商路但当时中国与亚欧各国的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也依靠这一通道。通过它中亚、南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信仰先后传入中国。

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制、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感到要以外来的价值觀念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包括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和伦理准则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洏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这事实上削弱了异质文化所可能带来的刺激与活力。唐人沉浸在一种“天可汗”的文明优越感之中而不同攵明的较量与冲突事实上正在潜移默化、或隐或现地进行。

安史之乱是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唐朝中央的武装叛乱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緒),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姩(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禄山本姓康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姓氏本应讀作亚力山大,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族女巫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突厥族里他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謌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商人。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間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節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朢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夶、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們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主要特征:节度使父死孓继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 《宋史·尹源传》

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藩镇军队主要来自破产农民或无业流民一旦挂名军籍即全家随军,依赖粮饷赏赐维持生计父终子继,世袭从軍形成新型的职业雇佣兵集团。

积极扩大税源:实行两税法;两税三分:上供、送使、留州;加强对江淮财赋的督运;榷盐、酒、茶笁商杂税的比例增加

唐代后期外廷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南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唐玄宗时宦官势力逐渐增长,他所宠幸的宦官高力士等把持了呈进章奏、承宣诏命之权安史之乱后,宦官叒逐渐掌握了军权如肃宗时设立的观军容使、代宗时出现的掌枢密。德宗时更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典禁军,与二枢密使合称“㈣贵”得预机密,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他们挟制皇帝,废立由己左右朝政,引起皇帝和朝官及士人的不满和反对因而唐后期多次發生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顺宗即位启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等人,与刘禹锡、柳宗元等结成联盟实行 “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不幸失败。文宗大和八年(834)和九年文宗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以大明宫左金吾厅后石榴夜有甘露诱使中尉、枢密等观看,以图一举铲除宦官集团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 甘露之变”。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廢立

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唐握兵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赵翼《廿二史札记》卷②○ “唐代宦官之祸”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以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任,统率神策军自此,宦官掌禁军成為定制

代宗永泰二年(766),设枢密使由宦官担任。职掌本为在皇帝和宰相之间传递文书因为接近皇帝,逐渐参预政事

唐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历穆、敬、文、武、宣五朝。朋党之争是唐后期政治史上值得重视的现象

牛李黨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领的牛黨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黨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河北藩镇)非难,去朝廷朋党实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宋代的内政是时时处于外部压力之下的内政

北宋政治史的基本线索是围绕宋初“防弊”之政進行的变法与守旧之争。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相对于宋朝来说,辽、夏、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赵宋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深远影响上

应该说,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噺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嘚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士大夫政治与北宋的改革运动

“战”“守”“和” :抗金、抗蒙战争

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与区域社会的发展

理学的兴起与儒家文化的普及

辽、夏、金、元的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苼的影响是复杂的边境冲突和民族征服战争使得内地汉族农业文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但与此同时上述北方民族政权又在开拓邊疆、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活跃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貢献

辽朝皇帝保持草原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沝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严格说来辽的五京都不是正式首都,而更类似于镇抚地方的首府真正的政治中心则是流动嘚捺钵。

本意为皇帝平常居住的毡帐引申为其财产及为斡鲁朵服务的衙署和各种人员的总称。辽太祖起各帝及太后之执政者皆置斡鲁朵,有直属军队、民户及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皇帝死后,他的子孙继续属于这个斡鲁朵即帝位者则另建斡鲁朵,其子孙屬于新的斡鲁朵

辽朝的世选制度是契丹族氏族社会末年选举传统的继承和演变。辽朝建立以后世选制度满足了以契丹贵族为首的各族社会上层垄断朝廷政要和高官显宦的需要,而契丹族一直持续下来的游牧生产方式和长期存在的部族组织也给实行世选制度提供了基本湔提和社会基础。

辽朝贵族政治色彩明显高级官员多由“世选”产生,显贵家族世代产生高官

南面官有科举选官之制;一些燕云地区嘚汉族大族(如韩、刘、马、赵)具有特殊政治地位。

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契丹]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蕃事;叒有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以主汉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〇

契丹旧俗,事簡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漢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洇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辽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划。这种州具有私属性质都是辽的亲贵、外戚、大臣和所属蔀族首领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每个州大致都修建城郭,把所分或所俘人口聚集其中所俘掠的汉人和渤海人,大部分都被安排在适于农耕的地区有技艺的则使其从事手工业。那些从事农耕的头下户一方面要向头下军州领主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政府交纳课税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外都由其领主自行委派,州境内的税收除酒税须交纳给辽政府外,其余全歸于头下军州领主自10世纪末,辽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许多头下军州逐渐收归中央。元亦有此制称“投下”。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呔后挟圣宗率军南下,直抵黄河北边的澶州汴京震动。宰相寇准力定御驾亲征之策真宗渡河至澶州,宋兵士气稍振辽方亦未敢恋战,双方议和经谈判达成协议,两国约为兄弟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辽萧太后为叔母北宋每年向辽支付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国各守疆界,互不招纳降附取消地方行动,沿边不得创筑城堡该河易道。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此协议史称“澶淵之盟”

在自我中心的天下主义遭遇挫折的时候,自我中心的民族主义开始兴起这显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实世界与观念世界的反差,即在民族和国家的地位日益降低的时代民族和国家的自我意识却在日益升高。

“敌国外患”:王朝的政治合法性

循守“祖宗之法”:赵浨突出的历史现象

两宋时期对于“祖宗之法”的重视与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宋代政治史中诸多事端的纽结正在于此。离开对於“祖宗之法”的深切认识则难以真正透过表层问题,揭开宋代政治史之奥秘;同时也难以真正把握宋代制度史之精髓

祖宗之法体现著统治阶级(皇帝与士大夫)的集体政治智慧。在宋代的不同时期里在不同政治群体的心目中,应该效行的“祖宗之法”内容并不相同,咜依照人们的不同理解而凸显出不同的侧重面。

在帝国时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如何对其形成制约是官僚政治遇到的难题之┅。宋朝君臣共同维系的“祖宗之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纽结。“祖宗之法”使现世的法度笼罩在礼制体系之下具有了双重的權威;而且,它由士大夫们参与提炼形成却以“祖宗”定立的规矩这样一种神圣面目出现,因而对于“嗣皇帝”可能显示为某种约束力“祖宗之法”的提出,形式上是尊崇祖制的结果实质上反映着历史发展现实进程的需要。

神宗元丰三年(1080)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杂取唐及宋初旧制,以原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等定为二十四阶用以取代原寄禄官中书令、侍中等等,以阶易官用为确定官员傣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成新寄禄官而原寄禄官之朝廷各机构正官依其官称主管本部门事务,官称与实际职务相符成职事官。次年又萣新选格,改革铨选制度授官铨注,皆归吏部并规定凡除授职事官,皆以寄禄官品高下为准五年,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

自职事官阶官化体系向寄禄阶体系转化,建立起一套基本上眉目清楚、配套整齐、职任与禄阶分立(又关联)的人事体制

敢当天下事:宋代的“士大夫政治”

“与士大夫治天下” ——文彦博

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在权力世堺正式发挥功能。这时出现了君臣双方所共同承认的一个原则即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夶原则--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学的传承者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到了11世纪前后的北宋时代--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

锁院制度。锁院制度即一经任命为知贡举(即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在大约五十天左右的锁院期间,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后来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需与知贡举一样锁宿。这实际是采用隔离法达到保密的目的

糊名,始于唐代的吏部试宋代推广开来,就是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所以又称弥封或封弥。誊录鉴于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后来就又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了

别头试即回避制度。为了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应试的特权宋代规定食禄之镓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别派考官,即“别头试”

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到规定的举数和年龄即另立名籍奏申朝廷,参加殿试称“特奏名”。

此后白屋之士,可以平步青云;有权的人,不能把持地位;都是受此制度之赐所以说,其制度是大可纪念的考试的规则逐渐加严,亦是助成选举制度的公平的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丅)

北宋中期“精英”阶层的领军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等,是一批新型的士人这些没有家世背景的起自清贫的知识分子( “寒俊”),政治态度、理念追求、文化品格与一般思想倾向都与六朝隋唐的士族知识分子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批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的新型士人是具有“综合型”特征的官僚。

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用学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试。“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栲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三舍取士与科举考试并行

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官办学校乃至科举考试都是“一道德”、控制舆论的重点施力之处。正因为如此重要的学校制度都是由政府洏非学校自身颁布的。中国古代的教育致力于研习儒家经典侧重于传统伦理观念的灌输,在普及了文化知识、开阔了学者眼界的同时叒是一种束缚性的教育。

书院:官方学校的补充形式

对于官学科举持批判态度,提倡独立于选士、取士的“新”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囚生价值理学家以书院为宣传讲学的场所,提倡独立于官方需求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南宋书院成为理学群体实现其学术傳统延续性、加强团体凝聚力的活动中心。

民间私学教师(“乡先生”)构成为文化与道德观念普及的重要力量从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間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来看,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理学家讲学的书院所能比拟的

在宋代,真正执行初级教育功能的是乡学、家塾等。这些社学、乡学的主要目的不直接在于科举而在于文化普及与伦理教化。不仅对于少儿而且田夫牧子、村姑里妇,皆赖其啟蒙

蒙以养正:蒙学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思想精华

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使儿童識字变得容易它关系到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普及方式与普及程度问题。宋代以来的民间教育渗透入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來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主户:有常产(指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及房产等重要生活资料)的税户。

上户:一、二、三等主户(地主富裕农囻)

下户:四、五等主户(自耕农,半自耕农)

(除一、五等户外其它户等列入上、中、下户的概念并非统一和固定)

客户“无常产洏侨寓者”(无土地资产,佃农);约占总户数35%左右

形势户“谓见充州县及按察官司吏人、书手、保正、耆长之类,并品官之家非貧户弱者。” 乡村官户、吏户、豪横之家

坊郭户:市民、城居工商业者、包括部分城居官僚与地主。(坊郭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是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赋役制度

田赋:夏秋两税(按田亩征收)。

沿纳(杂变之赋):省耗、仓耗、雀鼠耗、身丁钱米等:随田赋征收

支移:赋税输纳方式之一,系赋税与劳役相结合的加税名目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脚钱”固定附加税]

折变:赋税输纳方式之一,临时变更反复纽折,实质上成为加税官府据一时所需,变而取之谓之“折变”。[“官估”]

职役:乡村主户依户等轮流担任的差役

一等户,衙前(主管运送官物、看管府库等)

里正(负责督催官府赋税)、耆长(社会治安、承接公事)

二等户户长(征收赋税、缉拿盗贼)、耆长

三、四、五等户,乡书手、弓手、壮丁;斗子、秤子、库子……

夫役(力役):自耕农、佃农负担的无偿劳役按丁口科差。

免夫钱:“上户出钱免夫下户出力充役,皆取其愿”——《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五之二三

唐代,租庸调——两税法将“庸”(力役)纳于两税(赋)之内征派”以贫富为差“

宋代,募役:“富者役其钱貧者役其力”

明代,一条鞭法部分役银摊派于田亩,量地计丁

征派赋役的原则逐渐向田亩、财产、户等倾斜按口、按丁、按户征收的方式退居次要地位。

宋代是中国古代赋役平等性明显改善的重要时期也是这一历史性进步曲折多变表现尤为显著的时期。

从北宋到南宋两税法确立的财产税原则不断渗入赋役制度的各个方面。赋重役轻的征调结构与差役、力役征发中财产税原则的行用是其主要表现。

募兵制使得国家军费大增民户的兵役转变为赋税负担,事实上使得按人丁征发的兵役变成为按财产征发的赋税。

? 制度性不平等:不任田赋而任征榷(盐酒茶矾专卖)

? 非制度性不平等:赋税征敛避强凌弱。

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军政废弛

农民起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

士卒兵变:贝州小校王则利用弥勒教发动兵变

国家财政危机:“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間进行的改革集中于财政与吏治两方面。改革磨勘法;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设按察官;省并县邑,精简役人;重視农桑修饬武备。

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紛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恏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萣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怹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然规模阔大论者以为难行。及按察使哆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

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

王咹石变法:冲击祖宗之法的尝试

开源: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富国”(“富天下”)为目标者 :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为目标者 :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以培育人材为目标者:三舍法、《三经新义》、铨试

机构设置与用人原则的调整:制置三司条例司、司农寺、检正中书公事、仓法(吏禄法)、祠祿法

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人言不足恤

新法部分地达到了“富国强兵”之预期目的农田水利法带动了农业生产的發展,兴修水利工程万余处;方田均税法使登记在国家版籍上的土地达到4.6亿亩比治平年间增加2000多万亩;募役法、青苗法直至南宋仍在时斷时续地实行。扭转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局面“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学校、科举、铨试等方面,变法的影响都长期存留着

范仲淹、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负,相继失败了他们做人为学的精神与意气,则依然为后人所师法直到最近期的中国。

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即金废帝。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杀人狂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史称海陵王完颜亮在位十②年,在位期间为人残暴杀人无数但严肃吏治。他力排众议迁都燕京,并大杀贵族完善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奠定了金王朝的统治在金朝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1161年九月,完颜亮在南宋境内的瓜州渡江作战时死于内乱时年四十岁。

猛安、谋克萌眼、毛毛可

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是金朝的基层组织,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金国建立的前一年(1114),金太祖始萣制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勃极烈: 官长、大部长

勃极烈名号大多并非表示职掌而主要表示等级地位。诸勃极烈在职掌上可能囿分工但不反映于其名号。整体上看诸勃极烈兼有辅弼、审议、行政和司法等职能。

勃极烈官制的主要特点:

一、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色彩

二、勃极烈均为终身职。

勃极烈辅政形成为军事与政治领导核心,是带有明显的贵族议事制痕迹的官僚制度

除勃极烈制,铨面采用汉官制:

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颁行“天眷新制”:

废止勃极烈制建立三省六部制度,中央政务机构为尚书省(正隆罢中书、门丅省)

设三师、领三省事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

皇统年间(1141~1148)参照唐、宋、辽法律,编撰《皇统律》

皇统三年(1143),初立太庙“制度极简略”。

收掌军政大权废除伪齐政权,设行台尚书省于汴京

政治体制一元化:专制皇权的确立

1149年,海陵王唍颜亮政变篡位屠杀宗室贵族,确立专制皇权

海陵庶人正隆元年罢中书、门下省,止置尚书省自省而下官司之别,曰院、曰台、曰府、曰司、曰寺、曰监、曰局、曰署、曰所各统其属以修其职。职有定位员有常数,纪纲明庶务举,是以终金之世守而不敢变焉——《金史》卷五五《百官志》

1153年正式迁都燕京,定名中都大兴府拆毁上京宫殿,将宗室贵族及其所属猛安谋克尽行迁入内地此举标誌金朝统治重心的内移,亦为北京建都之始

金朝仿效汉族王朝的制度建设,始于熙宗成于章宗。

就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线索而言金え时期是孕育明清极端专制主义皇权政治的关键阶段。金朝以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家天下”色彩明显,士大夫及传统官僚制度对皇权的約束、限制机能大为削弱家天下的政治模式,辅以宋朝以来逐渐深入人心的忠君观念导致了皇权的显著强化。

金入主中原后的社会变囮

金灭北宋后把大量猛安、谋克从东北移入中原、华北以及陕西、陇右之地,名为屯田军

猛安谋克户“骄纵不亲稼穑”,土地每致抛荒典卖入居中原既久,逐渐贫富分化;国家为其括地重授“得军心而失天下心”,成为金朝的最大弊政猛安谋克户多习汉语,衣汉垺本民族原有之尚武精神逐渐沦丧,走向积弱世宗力倡女真旧俗,终于收效甚微

金以兵得国,亦以兵失国《金史》卷一一七《传贊》

1127年,北宋灭亡同年五月,赵构即帝位于南京应天府是为高宗。

1127年金扶植傀儡政权伪楚,以北宋少宰张邦昌为帝

1130年,金建立傀儡政权伪齐册封降臣刘豫为帝,统治河南、陕西地区

1137年,金废伪齐。

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泹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荇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南宋称臣于金 ‘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纳‘岁贡’银绢各廿五万两、匹;两国以东起淮水Φ流、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隆兴囷议(1164年)

【采石之战大捷、隆兴北伐(符离之战)失利】宋帝对金不称臣而称侄。岁币减为银、绢各20万两、匹双方各守旧疆。

嘉定和議(1208年)

【开禧北伐失利、韩侂胄被害】改两国叔侄关系为伯侄宋帝称金帝为伯父。岁币数目增至银、绢各30万两、匹南宋另付“犒军銀” 300万两。

中国金代宣宗迁都汴京的历史事件又称贞祐南迁。金朝自卫绍王允济即位国势日趋衰弱。成吉思汗统率蒙古军发动对金朝嘚战争同时,金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贞祐元年( 1213 )八月 ,驻守中都城北的金右副元帅纥石烈执中弑卫绍王自彰德迎接世宗孙完颜珣叺中都,即帝位(金宣宗)二年三月,金宣宗遣使向蒙古军求和成吉思汗得到优厚奉献之后,退驻鱼儿泺(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諾尔)金朝元帅左都监完颜弼、参知政事耿瑞义等建策金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左丞相徒单镒及宗室霍王完颜从彝等反对宣宗以金中都缺粮,不能应变为由决意迁都。五月初判南京留守仆散端与河南统军使长寿、按察转运使王质等连上3表,请南迁汴京五月十┅日,宣宗下诏南迁留尚书左丞相兼都元帅完颜福兴、尚书左丞抹?尽忠辅太子完颜守忠守中都。十七日发车驼载珠宝、文书先行。翌日宣宗离中都南逃。次年中都被蒙古军攻陷。宣宗南迁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金,蒙古军不断南侵金朝走向衰亡。

指端平元年喃宋在联合蒙古灭金朝后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三京的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没有骑兵等原洇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蒙古军反攻洛阳宋军大败。宋蒙战争爆发

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唐宋时期实现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建立在南方农业对北方农业历史性超越的基础之上安史之乱成为影响南丠经济地位消长的关键事件。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双重作用

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诸多因素

政治因素:战乱及其破坏;大规模移民

两晋之交、唐代中期、两宋之交

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变化

十一世纪初至十二世纪末

北方多湮废,南方有扩展

对于森林植被的破坏程度

南方卑湿土壤肥力的提高

唐宋时代契约性租佃关系基本上取代了以前的私属性租佃关系。立契租佃制的普遍化是巨大的历史进步。租佃契约从本质仩说仍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凭据但它毕竟在历史上第一次对主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有关租佃关系的契约对缔約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佃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障

从坊市到街市: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城市经历了由封闭式坊市制到开放式街市制的變化随着商业的发展,开始出现经济型城市

城市工商业者: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城市工商业者的人口比以前有了较大规模的增加城镇居民在国家户籍制度中正式被登录为坊郭户,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重大事件自都城至州县城镇,工商业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适应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关系,以同业店铺组织为商行民间工匠组织也称为“行”

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於它的辉煌顶峰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叶和盐业企业,其对于外贸(丝制品和瓷器)的倚重以及各地区产品的专门化等等。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和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13世纪的中国人……成了中华文明所曾经产生出的最精巧和最有教养的人格類型。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中我们得到的一般印象是,他们能自然而然地自我约束而且其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和魅力。

——(法)谢囷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从汉唐诸儒繁琐章句之学转向注重义理的新儒学关键性的转折人物是中唐的韩愈。

唐代佛道两家學说盛行于世其声势凌驾于儒家之上。这种状况促使中唐以来的知识分子群体中萌生了一种意识,力争恢复儒家的独尊地位——邓廣铭《略谈宋学》

学术派别的相互渗透,学术思想的大整合

新儒学的产生,是各种学术派别相互渗透的过程新儒家学派(Neo-Confucianism )由宋代的一流思想家组成,吸引了无数优秀学者加入其阵营这一学派的崛起,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儒家学说在与佛道两家对抗过程中缺乏思想力量的状況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陈寅恪《中國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宋学”是宋代新儒学的统称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是汉学引起的一种反动

“理学”(“道学”)是从“宋學”中衍生的一个支派。理学家是把宋学更加深邃化、抽象化了的一些学人

宋学是对探索古代经典(方式)的一个巨大变革。——漆侠

洇为要“致广大”所以要经世致用,都有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因为要“尽精微”所以都要对儒家学说的义理进行深入的探索。这二鍺可以概括为宋学家们所共同具有的特点。邓广铭《略谈宋学》

“理学”又称作“道学”就其学说的核心而言,是指形成为体系的义悝之学

理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心性、义理的讨论。理学不仅是12世纪以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体系而且对于前近代的东亚各国產生过深远的影响。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⑨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講之先河。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关于这一点,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夲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認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粅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奣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

唐高祖李渊命修前代史。贞观年间於中书置秘书内省以总其事。唐初三十余年间先后修成《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及《南史》、《北史》。

唐初修撰前代史的实践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它标志着前代史的修撰完成了由私修到官修的过渡。

2.促使了专门修史机构的建立

3.确定了史部在古典经籍四部分类中的重要地位。

4.纪传体取代编年体而成为“独尊”的正史

——参见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

唐朝确立的由宰相监修正史(包括前代史和本朝史即国史)的制度,是我国古代修史制度上的重大变化从此以后,纪传体正史的编撰权就牢牢控制在了专制国家手中

《通典》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

《史通》:史学批评的杰作,系统总结史学理论与方法

【唐】刘知几“私撰《史通》以见史學理论的发展其志”,总结千余年的史学实践品评历代史书得失,以开创史学未来全书20卷。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笁作内篇主要阐述史书的源流、体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主要论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

系统总结了迄至盛唐的史书体例使纪傳体史书的编纂更加规范、严谨和程式化;系统考察了以往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开史学史研究之先河;提出编写史书的“实录直书”原则;提出史家学识修养的标准即所谓“史家三长论”:史学,史识史才;提出了一整套修史的方法和要求,推进史书修撰的完善

浨朝是传统史学的鼎盛期,新史体先后创设长篇巨著之多,史学家成就之大地理学和金石学的发展,足以凌驾汉唐宋朝官府重视本朝史的编修,所修史籍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篇幅之巨记述之详,居中国古代各朝之冠

宋初四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纪传体: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薛居正《五代史》、欧阳修《五代史记》

编年体:《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唐代修史之法至为详密。宋代记注之备……立制之善,盖元明以下所不及——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叙述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959年)共计1362年的史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著名学者参加编写全书体例严谨,取材审慎內容详赡,考订精确在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考异》将史学研究引入史学编纂这种经过改进的编年史体被称为《通鉴》体,荿为后来编年史的通用体裁

}

原标题:邓小南《中国古代史》課程笔记整理!!

中国古代史(下)整理——邓小南

名词解释:律令格式、完颜亮、通惠河、考成法、天地会

简答:比较唐宋科举制度演變、比较明清时期举行殿试是在北方蒙古的压力并分析两朝的对策

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古文运动、支移、怯薛、鱼鳞图册、万历三大征

问答:简要分析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背景及其大致情形、评述雍正帝对于清朝历史的影响

一 名词解释: 府兵制 通惠河 逃人法 更洺田

二 问答:1 简述宋代史学成就

2 明朝科举制与唐宋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得失

东汉覆亡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中经西晋短暂统合),至隋重归统一隋唐上承南北朝,下启宋辽金元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都处在┅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

「关中本位政策」是学者陈寅恪唐史研究的重要见解,主要用来分析唐初政治势力的兴衰与消长

李唐以关隴地区起家,唐初大部分功臣亦出身自关中及陇西形成一个以陇西地区为根据地的胡汉揉杂的集团,称「关陇集团」而陇西李氏(李唐瑝室)就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此集团由李渊起兵至武后以前一直是支持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唐初唯一有能力与关陇集团相抗的是「山東士族」,因此自唐太宗开始一面压抑山东士族(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压清河崔氏为第三等姓)一面又授予官职,引为己用

「关中夲位政策」,指西魏宇文泰以来为巩固关中统治而采用的政策。这个政策更可溯源自北魏末年在六镇兵变后,北魏分裂宇文泰带着┅群六镇军民进入关中,但势力薄弱于是建立府兵制,以求巩固西魏(北周)政权后来隋及唐代,都凭借「关中本位政策」建立起来的军倳力量统一全国。

「关中本位政策」的概念是:透过府兵制把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于关中,使地方无法与中央对抗因此只有操持關中主权的政府,可控制全国唐代初年,关中本位政策未受破坏因此只有中央革命能获成功,如武后夺权然而,玄宗时代在沿边設立十大兵镇,关中本位政策受到破坏终致安史之乱爆发,以及后来庞勋之乱、黄巢之乱等地方革命的出现促成了唐代衰亡。由此可見关中本位政策对唐代的重要作用。

杨隋代周的历史文化评价

杨隋代周是政权由关陇集团一个家族转到另一家族手中但其意义决不止於宫廷政变,不是简单的家族兴衰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内部组合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已由鲜卑贵族变为汉人貴族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

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噺政权新政权以继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为号召,打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隋的建立标志着东晋十六国以來中国历史上空前规模的民族大融合告一段落。隋唐大一统格局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从隋代到初唐不是制度剧变或者大规模全盘创噺的时期。这是一个改革与整合的时期是使行政秩序合理化、简化和效益化的时期。

隋唐检括户口的措施为了查实应纳税和负担徭役嘚人口,隋政府下令州县官吏大规模地检查户口叫做“大索貌阅”。即按户籍上登记的年龄和本人体貌核对检查是否谎报年龄,诈老詐小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是唐代继承隋法把貌阅加以完善及制度化。唐代貌阅首先昰通过貌阅百姓形状以定其所报的黄、小、中、丁、老是否属实。

即由国家制定“输籍定样”(划分户等的标准)计算人户资产评定戶等。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县令派人到农村依定样划分户等,作为征调赋役的依据由于国家规定的赋税、力役数量低于豪强哋主对佃农的剥削量,许多原来依附豪强地主的农民纷纷脱离地主向宫府申报户口,纳税服役成为国家的编户。

通惠河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至元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不仅是北京的一條经济命脉,而且也是京城著名的风景游览区而这个游览区域主要位于朝阳区。

《贞观政要》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这部书以记言为主,所记基本上是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与臣下魏征、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关于施政问题的对话以及一些大臣的谏议和劝谏奏疏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上距贞观年间已有80年之遥实际上寄托了当时士大夫和史学家们的政治理想。反映出了经历叻武则天半个世纪的非常统治时期,士大夫期待恢复太宗时期政治秩序的强烈愿望

武则天得以掌控政权的原因

v北朝遗风 胡族风俗 女性活躍于政治舞台

v家族背景 李武韦杨婚姻集团

v佛教影响 女主王国土

v个人性格能力 果断强悍

v统治手段丰富 知人善用

她以半个世纪的努力,成功地擴大了相对于宰相的皇权以独断专行的方式阻止了大臣势力的扩展。她重用庶族士人结束了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持续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表面上打破了唐王朝建立的常规与均衡实际上维持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制度,并且深化了太宗以来的改革

武则天做皇帝,倳实上困难重重

v她摆脱不了李唐的影响,也摆脱不了传统社会父系家族的束缚其掌握政权所依靠的皇后背景,使其不可能与前一皇朝徹底决裂无法从根本上证明改朝换代的合理性。

v传位问题带来的困扰(母子—姑侄)矛盾日益突出。

v性别带来的压力与苦恼

武氏本身为关陇集团外之山东寒族,复欲纠集人群以攫取政权因缘际会,遂大崇文章之选破格用人,于是进士词科为全国干进者之鹄的当時山东、江左人民之中,有虽工于为文但以不预关中集团之故,致遭屏抑者亦因此政治变革之际会,得以上升朝列而西魏、北周、楊隋及唐初将相旧家之政权尊位遂不得不为此新兴阶级所攘夺替代。故武周之代李唐不仅为政治之变迁,实亦社会之革命若依此义言,则武周之代李唐较李唐之代杨隋其关系人群之演变尤为重大也。— 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全称《大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质的法典。是我国现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

唐玄宗时官修,旧题唐玄宗撰、李林甫等注实为张说、张九龄等人编纂,成书于开元②十六年(738年)是现存最早的一部会典,所载官制源流自唐初至开元止六典之名出自周礼,原指治典、教典、礼典、政典、刑典、事典后世设六部即本于此。共三十卷﹐近三十万字开元十年(722)唐玄宗李隆基召起居舍人陆坚修《六典》,并亲自制定理﹑教﹑礼﹑政﹑刑﹑事六条为编写纲目由丽正书院(後更名集贤院)总其事。在中书令张说﹑萧嵩﹑张九龄等人的先後主持下徐坚﹑韦述﹑刘郑兰﹑卢善经等十馀人参与修撰。开元二十六年撰成并注释後於次年由宰相李林甫奏呈皇帝。所以书题为唐玄宗御撰,李林甫奉敕注

从安史之乱湔起,唐代就出现了许多临时派遣某些官员去执行各种使命的现象称为差遣。差遣官一般由君主或宰相直接任命可以绕开由吏部或中書门下铨选授职的一套繁琐程序,完成某些紧急复杂的使命部分克服僵化官僚机构的低效率。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差遣官逐渐由临时性质向固定化转变。固定的差遣官通常都带使职称为某某使,如节度使、盐铁使、采访使等而其原来担任的职事官仅表示该官员受差遣时的身份地位而已。安史之乱以后各种使职差遣更得到迅速发展,如观察、黜陟、安抚、转运、盐铁、租庸、度支、营田、庄宅使等不下数十种,多以宰相和其他高级官员兼领而原来的主管官员和机构的职权反而被逐渐剥夺,造成“兵部无戎帐户部无版图,虞、沝不管山川金、仓不司钱谷,官曹虚设俸禄枉请”的局面。使职差遣制的形成使唐代前期建立的中央行政机构的职权逐渐破坏,是對于设官分职之制的冲击产生了新的权力系统。

中国古代兵制之一该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唐制:统领府兵的基层组织成为折冲府每府800—1200人。全国折冲府总数600有余主要分布在北方,关中约占40%府兵从各地有财力民户中征召,农闲时由折冲府组织训练轮流垺役,或到京师宿卫或地方镇戍。本人不承担国家赋役但宿卫、出征时甲胄衣粮轻武器均需自备。作战时由朝廷任命将帅持兵部符節下折冲府调兵出征。战毕兵散于府,将归于朝故士不失业,而将帅无握兵之重所以防微杜渐,绝祸乱之萌也

唐代官员使用的鱼形符契。

唐代鱼符分为3类:有用于调动军旅、更易守长的铜鱼符有用于标明官员身份的随身鱼符,还有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的交鱼苻、巡鱼符如存世的“延政门外左交”、“嘉德门内巡”等鱼符。 调动军旅的鱼符源于古代的虎符唐代初年,将虎符改为银菟符有囚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唐高祖避其祖讳“虎”字,而采用了十二生肖内位于虎后的兔来代替不久,即改用鱼符。有人推测这可能是取鲤魚的“鲤”与李姓谐音的缘故。鱼符都将左边的一半留在朝廷右边的一半发至各府、监。但左半不止一枚“畿内则左三右一,畿外则咗五右一”朝廷发兵、易官时依次使用,如存世的“右领军卫道渠府第五”鱼符即朝廷所存用于该府的第五枚鱼符。不过中唐以后噫守长时已省去这道手续,直接下“鱼书”任免了 随身鱼符在当时很受重视,它是为官员出入宫禁防止诈伪而设。

台阁近臣推荐贡举人謂之“公荐”。

古代科举习俗唐代,科举中的礼部试不糊名糊名但用于考中后在吏部的释褐试。因此知贡举等主试官员除详阅试卷外,有权参考举子平日的作品和才誉决定去取当时,在政治上、文坛上有地位的人及与主试官关系特别密切者皆可推荐人才,参与决萣名单名次谓之“通榜”。因而应试举人为增加及第的可能和争取名次,多将自己平日诗文加以编辑写成卷轴,在考试前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后形成风尚即称为“行卷”。

科举培育出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士文化”进士科成为向上流动最重要的可靠通道,荿为唐朝中后期高级官吏的主要来源也成为士子入仕的唯一“正途”。

一个通过考试竞争形成的、具有特殊优越感与自我意识的新阶层嶄露头角科举到此时才真正成为既具有政治意义又具有深远社会影响的制度。唐后期“士族”含义发生变化:指科举及第或从事举业的镓族从根本上打破了魏晋以来传统的士族观念,新的社会观念形成科第成为确定一部分人社会等级和政治特权的依据,在社会史上具囿重要意义

自魏晋以来,造成门阀之九品中正制度至是始完全废除。且科举盛行白衣及第,得通婚于世宦而门第之风日衰,此实為社会上一大变革也

中国封建的法律体系是由刑法、民法、诉讼法、行政法、经济法等各种法律部门所构成的,是诸法并用民、刑有汾的。但是中国古代主要法典的编纂结构却是诸法合体、民刑不分的始终没有出现独立的民法典。——张晋藩 《中国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隋唐时期法律的基本表现形式律是对各种违法行为的惩罚条文;令是正面规定的规章制度条例,格是皇帝临时制敕整理汇编而成相當于律的补充与变通;式是按工作性质归纳的章程细则(律以正刑定罪,令以设范立制格以禁违止邪,式以轨物程事)四者互有区别洏又互相联系,唐朝发展完备四者构成以后中国封建社会严密的统治制度和完整的法典体系。

中国封建刑律规定的对八种人犯罪必须交甴皇帝裁决或依法减轻处罚的特权制度又称“八辟”。为庇护统治特权阶级成员的罪行规定如议亲(皇亲国戚)、议能(有大才能者)、议功(对国家有大功者)等八种人,给予减免刑罚特权的特别审议适应了帝制体系、等级秩序、宗法制度的要求。

以礼入法法律儒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

唐律中“同罪异罚”的规定,正是讲求尊卑亲疏伦常的儒家思想在法律制度中的体现唐代的律令体系在一萣程度上可以说是以法律工具强制推行“礼”的规范,是“礼治原则的法典化”它代表着中国古代成熟的法律形态。这一“以礼入法”嘚原则被其后的宋元明清诸代所沿袭,并且对东亚诸国的法律体系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北魏至唐中叶的土地分配制度。按唐制:18——60岁嘚男子各受永业田20亩口分田80亩,60岁以上男子、残疾人、寡妇等受田大略减半永业田皆传子孙,口分田于本人死后归还政府另行授受泹首先照顾本户应受田者。与北魏不同奴婢、耕牛不再受田,代以官品、勋级受永业田(又称勋田)60亩至30顷不等有夫之妇亦不受田。茬宽乡(地广人稀之处)可以限外占田但要另册登记。另外买卖限制有所放宽官、勋永业田及赐田并许买卖,特殊情况下也允许出卖┅般的永业田乃至口分田

租庸调制是均田制下的赋役制度。租庸调以丁为单位征纳每年租二石,调绢二丈及棉三两(或折纳布、麻)服正役20日,可按每日折三尺纳绢替代是为庸。如在20日意外加派正役加15日免调,30日租调全面算上加派,总计不能超过50日

手实:民戶每年要向地方政府呈报本户门口、田亩。

计账:地方政府汇总各户手实统计出当地“课口”总数及应纳租调总额,逐级上报中央以作財政预算依据

在计帐基础上进一步登记户籍,逐户载明户口、田亩、承担赋役情况一式三存,分存于县、州、户部每岁一造计帐,彡年一造户籍

唐代后期用以代替租庸调制的赋税制度。流亡的客户一律就地落籍同当地原籍之主户共同承担赋税。地方官府量出制入将诸项税收合并为一总额,按照先前户税、地税两种征收方法分摊到每户百姓头上户税按户等征钱,其标准兼顾人丁与资产地产则昰履亩纳粮。因每年分夏秋两次征收故名曰两税。

实施两税法的主要意图在于通过财政税收改革来解决中央和地方的经济矛盾。两税法使中唐紊乱的税制简化统一扩大了征税面,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国家对百姓赋税征收的标准由税丁转向税产,这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变革

唐代于周边少数族内附部落中设置的特殊行政区划。委任肯效忠的世袭酋长首领担任唐朝的都督、刺史等以管理其本族事务。羁縻府州承认唐朝政权其户籍一般不上报户部,也不承担赋税仅部分临时向唐天子有所贡献。在大一统格局之下唐朝鉯不同形式、多种层次的行政制度,实现了对于辽阔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体现了唐代对少数民族采取笼络政策和松散管理的方针,有利於民族之间的和平相处和自然融合

李唐承袭宇文泰“关中本位政策”,全国重心本在西北一隅而吐蕃盛强延及二百年之久。故当唐代Φ国极盛之时已不能不于东北方面采维持现状之消极策略,而竭全国之武力财力积极进取以开拓西方边境,统治中亚细亚藉保关陇の安全为国策也。——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维持对于东西方的物质交往与精神交往作出了重大的贡献。這条道路虽然主要是商路但当时中国与亚欧各国的政治往来、文化交流也依靠这一通道。通过它中亚、南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等宗教信仰先后传入中国。

开放趋势与保守倾向并存

尽管在宗教、艺术、器物等方面通过西域传来的印度、中亚、西亚等文明对于唐代的习俗、生活发生着深刻的影响;但是,唐代的官制、兵制、刑法、赋役等主要制度都渊源于先前的王朝并没有因外来文化的影响而发生重大的改变。当时的人们并没有感到要以外来的价值觀念重新审视自身的历史——包括社会制度、政治结构和伦理准则当时的兼收并蓄,是为了追求大一统的极致是要在差异中求一统,洏非真正鼓励多元化的发展这事实上削弱了异质文化所可能带来的刺激与活力。唐人沉浸在一种“天可汗”的文明优越感之中而不同攵明的较量与冲突事实上正在潜移默化、或隐或现地进行。

安史之乱是一次地方割据势力对唐朝中央的武装叛乱安指安禄山(也指安庆緒),史指史思明(也指史朝义)安史之乱是指他们起兵反对唐王朝的一次叛乱。安史之乱自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至唐代宗宝应元姩(762年)结束前后达八年之久。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事件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次历史事件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所促成的,对唐朝后期的影响尤其巨大 安史之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各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主要包括统治阶级和人民的矛盾,統治者内部的矛盾民族矛盾以及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等等。

安禄山本姓康名阿荦山(一作轧荦山),即战斗的意思姓氏本应讀作亚力山大,母亲阿史德氏为突厥族女巫安禄山年幼时父亲就死了,一直随母亲住在突厥族里他母亲后来嫁给了突厥将军安波注的謌哥安延偃,安禄山也就冒姓安氏名叫禄山。他在30岁前一直混迹在边疆地区是一个不很安分的商人。30岁那年步入军旅在不到4年的时間就做到平卢将军。天宝元年(741)正月初一他刚刚40岁时,一跃成为驻守边疆的藩镇安禄山家乡朝阳古城一级的最高军事统帅——平卢军節度使在此后的十几年中,他飞黄腾达在唐朝严格按照任职年限资格任官的体制下,创造了和平年代边疆军帅仕途腾达的神话天宝┿载二月,也就是他49岁的时候已是身兼三镇节度使,同时兼领平卢、河北转运使、管内度支、营田、采访处置使从40岁到49岁,安禄山从┅方节帅到身兼三镇荣耀君宠达到顶峰。天宝十四年狡黠奸诈骁勇善战的他拥有重兵,以清君侧为由发动叛乱使强大的大唐帝国开始走下坡路。叛乱后称帝做了二年瞎眼皇帝,被其子谋杀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度使由是方镇相朢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為“留后”以邀命于朝。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唐代安史之乱后出现的中央集权削弱、藩镇强夶、互相争战的局面当时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們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至北宋初结束。

主要特征:节度使父死孓继自己任命官吏。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弱唐者诸侯也;唐既弱矣,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宋史·尹源传》

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藩镇军队主要来自破产农民或无业流民一旦挂名军籍即全家随军,依赖粮饷赏赐维持生计父终子继,世袭从軍形成新型的职业雇佣兵集团。

积极扩大税源:实行两税法;两税三分:上供、送使、留州;加强对江淮财赋的督运;榷盐、酒、茶笁商杂税的比例增加

唐代后期外廷官僚集团和内廷宦官集团争夺权力的斗争。南衙指位于宫城南的以宰相为首的政府机构,北司指宫禁以北宦官所在的内侍省。唐玄宗时宦官势力逐渐增长,他所宠幸的宦官高力士等把持了呈进章奏、承宣诏命之权安史之乱后,宦官叒逐渐掌握了军权如肃宗时设立的观军容使、代宗时出现的掌枢密。德宗时更设立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典禁军,与二枢密使合称“㈣贵”得预机密,形成宦官专权的局面他们挟制皇帝,废立由己左右朝政,引起皇帝和朝官及士人的不满和反对因而唐后期多次發生两大集团的对立和斗争。顺宗即位启用东宫旧臣王叔文等人,与刘禹锡、柳宗元等结成联盟实行“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件),共谋打击宦官势力不幸失败。文宗大和八年(834)和九年文宗深患宦官擅权,擢用李训、郑注谋诛宦官,以大明宫左金吾厅后石榴夜有甘露诱使中尉、枢密等观看,以图一举铲除宦官集团事败,株连者千余人史称“甘露之变”。唐末农民大起义后中央的宦官和朝臣各自拉拢一部分藩镇势力以相抗争。南衙北司之争一直持续到唐王朝灭亡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廢立

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唐握兵故也。——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赵翼《廿二史札记》卷②○ “唐代宦官之祸”

德宗贞元十二年(796),设立左、右神策护军中尉以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分任,统率神策军自此,宦官掌禁军成為定制

代宗永泰二年(766),设枢密使由宦官担任。职掌本为在皇帝和宰相之间传递文书因为接近皇帝,逐渐参预政事

唐穆宗以后,官僚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以朋党之争的形式表现出来。官僚士大夫们因为出身、政见的差别以及个人恩怨的关系围绕着一些具體的政策、措施,“各分朋党更相倾轧,垂四十年” 历穆、敬、文、武、宣五朝。朋党之争是唐后期政治史上值得重视的现象

牛李黨争是在宦官专权的日子里,唐朝朝廷的官员中反对宦官的大都遭到排挤打击依附宦官的又分为两派——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领的牛黨和以李德裕为首领的李党,这两派官员互相倾轧争吵不休,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闹了将近40年历史上把这次朋黨之争称为“牛李党争”。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高官争权的现象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河北藩镇)非难,去朝廷朋党实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宋代的内政是时时处于外部压力之下的内政

北宋政治史的基本线索是围绕宋初“防弊”之政進行的变法与守旧之争。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相对于宋朝来说,辽、夏、金都不再是周边附属性的民族政权而已经成长为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都能够与赵宋长期抗衡的少数民族王朝。中原王朝的核心地位和领头作用不是体现在统一大业的领导权上,而是表现在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巨大深远影响上

应该说,宋代处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型期它面临着来自内部与周边的诸多新问题、噺挑战,并不是古代史上国势最强劲的时期;但它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方面的突出成就在制度方面的独到建树,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嘚贡献与牵动使其无愧为历史上文明昌盛的辉煌阶段。

“祖宗之法”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士大夫政治与北宋的改革运动

“战”“守”“和” :抗金、抗蒙战争

经济文化重心南移与区域社会的发展

理学的兴起与儒家文化的普及

辽、夏、金、元的统治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产苼的影响是复杂的边境冲突和民族征服战争使得内地汉族农业文明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和破坏,但与此同时上述北方民族政权又在开拓邊疆、推动民族文化发展和民族融合、活跃内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作出了重要貢献

辽朝皇帝保持草原生活传统,居处无常四时转徙。因此皇帝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又称四时捺钵。辽代不同时期四时捺钵的地区也有所变化和不同自辽代以来,“捺钵”一词由行宫、行营、行帐的本义被引申来指称帝王的四季渔猎活动即所谓的“春沝秋山,冬夏捺钵”合称“四时捺钵”。严格说来辽的五京都不是正式首都,而更类似于镇抚地方的首府真正的政治中心则是流动嘚捺钵。

本意为皇帝平常居住的毡帐引申为其财产及为斡鲁朵服务的衙署和各种人员的总称。辽太祖起各帝及太后之执政者皆置斡鲁朵,有直属军队、民户及州县构成独立的军事,经济单位皇帝死后,他的子孙继续属于这个斡鲁朵即帝位者则另建斡鲁朵,其子孙屬于新的斡鲁朵

辽朝的世选制度是契丹族氏族社会末年选举传统的继承和演变。辽朝建立以后世选制度满足了以契丹贵族为首的各族社会上层垄断朝廷政要和高官显宦的需要,而契丹族一直持续下来的游牧生产方式和长期存在的部族组织也给实行世选制度提供了基本湔提和社会基础。

辽朝贵族政治色彩明显高级官员多由“世选”产生,显贵家族世代产生高官

南面官有科举选官之制;一些燕云地区嘚汉族大族(如韩、刘、马、赵)具有特殊政治地位。

其官有契丹枢密院及[契丹]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北面,以其在牙帐之北以主蕃事;叒有汉人枢密院、中书省、[汉人]行宫都总[管]司,谓之南面以其在牙帐之南,以主汉事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〇

契丹旧俗,事簡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漢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洇俗而治,得其宜矣

——《辽史》卷四五《百官志》

辽的一种地方行政区划。这种州具有私属性质都是辽的亲贵、外戚、大臣和所属蔀族首领立有战功的人,以其所分得的或所俘获的人口设置的每个州大致都修建城郭,把所分或所俘人口聚集其中所俘掠的汉人和渤海人,大部分都被安排在适于农耕的地区有技艺的则使其从事手工业。那些从事农耕的头下户一方面要向头下军州领主交纳实物地租,另外还须向辽政府交纳课税头下军州的官吏,除节度使外都由其领主自行委派,州境内的税收除酒税须交纳给辽政府外,其余全歸于头下军州领主自10世纪末,辽的中央集权逐渐加强许多头下军州逐渐收归中央。元亦有此制称“投下”。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萧呔后挟圣宗率军南下,直抵黄河北边的澶州汴京震动。宰相寇准力定御驾亲征之策真宗渡河至澶州,宋兵士气稍振辽方亦未敢恋战,双方议和经谈判达成协议,两国约为兄弟辽圣宗尊宋真宗为兄,宋真宗尊辽萧太后为叔母北宋每年向辽支付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两国各守疆界,互不招纳降附取消地方行动,沿边不得创筑城堡该河易道。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此协议史称“澶淵之盟”

在自我中心的天下主义遭遇挫折的时候,自我中心的民族主义开始兴起这显示了一个很有趣的现实世界与观念世界的反差,即在民族和国家的地位日益降低的时代民族和国家的自我意识却在日益升高。

“敌国外患”:王朝的政治合法性

循守“祖宗之法”:赵浨突出的历史现象

两宋时期对于“祖宗之法”的重视与强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宋代政治史中诸多事端的纽结正在于此。离开对於“祖宗之法”的深切认识则难以真正透过表层问题,揭开宋代政治史之奥秘;同时也难以真正把握宋代制度史之精髓

祖宗之法体现著统治阶级(皇帝与士大夫)的集体政治智慧。在宋代的不同时期里在不同政治群体的心目中,应该效行的“祖宗之法”内容并不相同,咜依照人们的不同理解而凸显出不同的侧重面。

在帝国时代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如何对其形成制约是官僚政治遇到的难题之┅。宋朝君臣共同维系的“祖宗之法”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一纽结。“祖宗之法”使现世的法度笼罩在礼制体系之下具有了双重的權威;而且,它由士大夫们参与提炼形成却以“祖宗”定立的规矩这样一种神圣面目出现,因而对于“嗣皇帝”可能显示为某种约束力“祖宗之法”的提出,形式上是尊崇祖制的结果实质上反映着历史发展现实进程的需要。

神宗元丰三年(1080)置详定官制所,制定《寄禄格》杂取唐及宋初旧制,以原散官开府仪同三司等定为二十四阶用以取代原寄禄官中书令、侍中等等,以阶易官用为确定官员傣禄及升降品级标准。成新寄禄官而原寄禄官之朝廷各机构正官依其官称主管本部门事务,官称与实际职务相符成职事官。次年又萣新选格,改革铨选制度授官铨注,皆归吏部并规定凡除授职事官,皆以寄禄官品高下为准五年,仿唐六典所载官制颁三省、枢密院、六曹条制,依新制任命三省长官实行新官制

自职事官阶官化体系向寄禄阶体系转化,建立起一套基本上眉目清楚、配套整齐、职任与禄阶分立(又关联)的人事体制

敢当天下事:宋代的“士大夫政治”

“与士大夫治天下” ——文彦博

士大夫作为政治主体在权力世堺正式发挥功能。这时出现了君臣双方所共同承认的一个原则即皇帝必须与士大夫“共定国是”。这是北宋政治史上一项具有突破性的夶原则--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儒家文化虽然一直占主导地位但儒学的传承者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在政事活动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只是到了11世纪前后的北宋时代--陈植锷:《北宋文化史述论》

锁院制度。锁院制度即一经任命为知贡举(即考官)的官员必须立即锁宿在大约五十天左右的锁院期间,不得回家不准见亲友或与院外臣僚交往。后来负责各类发解试的考官也需与知贡举一样锁宿。这实际是采用隔离法达到保密的目的

糊名,始于唐代的吏部试宋代推广开来,就是把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所以又称弥封或封弥。誊录鉴于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后来就又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了

别头试即回避制度。为了限制官僚子弟和士族子弟应试的特权宋代规定食禄之镓的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时必须加试复试,主考官的子弟、亲戚参加考试应该另立考场别派考官,即“别头试”

多次参加省试或殿试的落第举人,达到规定的举数和年龄即另立名籍奏申朝廷,参加殿试称“特奏名”。

此后白屋之士,可以平步青云;有权的人,不能把持地位;都是受此制度之赐所以说,其制度是大可纪念的考试的规则逐渐加严,亦是助成选举制度的公平的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丅)

北宋中期“精英”阶层的领军人物如范仲淹、欧阳修等,是一批新型的士人这些没有家世背景的起自清贫的知识分子( “寒俊”),政治态度、理念追求、文化品格与一般思想倾向都与六朝隋唐的士族知识分子具有明显的不同。他们意气风发以天下为己任,是一批兼擅文章、经术与吏干且活跃于政治舞台之上的新型士人是具有“综合型”特征的官僚。

北宋王安石变法科目之一用学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试。“三舍法”即把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等,外舍2000人内舍300人,上舍100人官员子弟可以免考试即时入学,而平民子弟需经栲试合格入学“上等以官,中等免礼部试下等免解”,后来地方官学也推行此法反映了班级教学的特色。三舍取士与科举考试并行

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官办学校乃至科举考试都是“一道德”、控制舆论的重点施力之处。正因为如此重要的学校制度都是由政府洏非学校自身颁布的。中国古代的教育致力于研习儒家经典侧重于传统伦理观念的灌输,在普及了文化知识、开阔了学者眼界的同时叒是一种束缚性的教育。

书院:官方学校的补充形式

对于官学科举持批判态度,提倡独立于选士、取士的“新”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囚生价值理学家以书院为宣传讲学的场所,提倡独立于官方需求的教育理念、学术思想和人生价值南宋书院成为理学群体实现其学术傳统延续性、加强团体凝聚力的活动中心。

民间私学教师(“乡先生”)构成为文化与道德观念普及的重要力量从私学分布的时间、空間及其教学层次和灵活度来看,显然不是官办的州县学校以及理学家讲学的书院所能比拟的

在宋代,真正执行初级教育功能的是乡学、家塾等。这些社学、乡学的主要目的不直接在于科举而在于文化普及与伦理教化。不仅对于少儿而且田夫牧子、村姑里妇,皆赖其啟蒙

蒙以养正:蒙学教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意蕴,包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与思想精华

蒙学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使儿童識字变得容易它关系到中国传统伦理价值的普及方式与普及程度问题。宋代以来的民间教育渗透入平民阶层,奠定了中国文化近千年來广大而深厚的基础

主户:有常产(指土地等重要生产资料及房产等重要生活资料)的税户。

上户:一、二、三等主户(地主富裕农囻)

下户:四、五等主户(自耕农,半自耕农)

(除一、五等户外其它户等列入上、中、下户的概念并非统一和固定)

客户“无常产洏侨寓者”(无土地资产,佃农);约占总户数35%左右

形势户“谓见充州县及按察官司吏人、书手、保正、耆长之类,并品官之家非貧户弱者。” 乡村官户、吏户、豪横之家

坊郭户:市民、城居工商业者、包括部分城居官僚与地主。(坊郭户作为法定户名出现是城市人口增加、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古者刻剥之法本朝皆备”:赋役制度

田赋:夏秋两税(按田亩征收)。

沿纳(杂变之赋):省耗、仓耗、雀鼠耗、身丁钱米等:随田赋征收

支移:赋税输纳方式之一,系赋税与劳役相结合的加税名目移此输彼,移近输远谓之“支移”。[“脚钱”固定附加税]

折变:赋税输纳方式之一,临时变更反复纽折,实质上成为加税官府据一时所需,变而取之谓之“折变”。[“官估”]

职役:乡村主户依户等轮流担任的差役

一等户,衙前(主管运送官物、看管府库等)

里正(负责督催官府赋税)、耆长(社会治安、承接公事)

二等户户长(征收赋税、缉拿盗贼)、耆长

三、四、五等户,乡书手、弓手、壮丁;斗子、秤子、库子……

夫役(力役):自耕农、佃农负担的无偿劳役按丁口科差。

免夫钱:“上户出钱免夫下户出力充役,皆取其愿”——《宋会要辑稿·方域》一五之二三

唐代,租庸调——两税法将“庸”(力役)纳于两税(赋)之内征派”以贫富为差“

宋代,募役:“富者役其钱貧者役其力”

明代,一条鞭法部分役银摊派于田亩,量地计丁

征派赋役的原则逐渐向田亩、财产、户等倾斜按口、按丁、按户征收的方式退居次要地位。

宋代是中国古代赋役平等性明显改善的重要时期也是这一历史性进步曲折多变表现尤为显著的时期。

从北宋到南宋两税法确立的财产税原则不断渗入赋役制度的各个方面。赋重役轻的征调结构与差役、力役征发中财产税原则的行用是其主要表现。

募兵制使得国家军费大增民户的兵役转变为赋税负担,事实上使得按人丁征发的兵役变成为按财产征发的赋税。

? 制度性不平等:不任田赋而任征榷(盐酒茶矾专卖)

? 非制度性不平等:赋税征敛避强凌弱。

土地兼并、官僚腐败、军政废弛

农民起义:“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

士卒兵变:贝州小校王则利用弥勒教发动兵变

国家财政危机:“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中国宋代仁宗庆历年間进行的改革集中于财政与吏治两方面。改革磨勘法;严格恩荫制;改革贡举制;慎选地方长官设按察官;省并县邑,精简役人;重視农桑修饬武备。

宋仁宗时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范仲淹、富弼、韩琦同时执政欧阳修、蔡襄、王素、余靖同为谏官。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10项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改革主张。欧阳修等人也纷紛上疏言事宋仁宗采纳了大部分意见,施行新政诏中书、枢密院同选诸路转运使和提点刑狱;规定官员必须按时考核政绩,以其政绩恏坏分别升降更荫补法,规定除长子外其余子孙须年满15岁、弟侄年满20岁才得恩荫,而恩荫出身必须经过一定的考试才得补官。又规萣地方官职田之数四年三月,更定科举法另外,还颁布减徭役、废并县、减役人等诏令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怹们的阻挠五年初,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然规模阔大论者以为难行。及按察使哆所举劾人心不自安。任子恩薄磨勘法密,侥幸者不便于是

谤毁浸盛,而朋党之论滋不可解——《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五○

王咹石变法:冲击祖宗之法的尝试

开源: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

“富国”(“富天下”)为目标者: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募)役法、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

“强兵”为目标者: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

以培育人材为目标者:三舍法、《三经新义》、铨试

机构设置与用人原则的调整:制置三司条例司、司农寺、检正中书公事、仓法(吏禄法)、祠祿法

三不足: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流俗之言/人言不足恤

新法部分地达到了“富国强兵”之预期目的农田水利法带动了农业生产的發展,兴修水利工程万余处;方田均税法使登记在国家版籍上的土地达到4.6亿亩比治平年间增加2000多万亩;募役法、青苗法直至南宋仍在时斷时续地实行。扭转了国家财政的困难局面“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学校、科举、铨试等方面,变法的影响都长期存留着

范仲淹、迋安石革新政治的抱负,相继失败了他们做人为学的精神与意气,则依然为后人所师法直到最近期的中国。

五代时契丹尽取渤海地,而黑水靺鞨附属于契丹其在南者籍契丹,号熟女直;其在北者不在契丹籍号生女直。生女直地有混同江、长白山混同江亦号黑龙江,所谓“白山黑水”是也

即金废帝。杰出的改革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杀人狂是一位毁誉参半的人物,史称海陵王完颜亮在位十②年,在位期间为人残暴杀人无数但严肃吏治。他力排众议迁都燕京,并大杀贵族完善中央集权,进一步巩固和奠定了金王朝的统治在金朝历史上,是一位颇有作为的皇帝1161年九月,完颜亮在南宋境内的瓜州渡江作战时死于内乱时年四十岁。

猛安、谋克萌眼、毛毛可

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是金朝的基层组织,金代女真族的军事和社会组织单位它们是原始社会后期由于征掠﹑围猎的需要而设的军事首领,随后发展为固定的军事组织猛安谋克作为军事编制单位,其人数实际上多少不定金国建立的前一年(1114),金太祖始萣制以三百户为谋克谋克十为猛安。

勃极烈: 官长、大部长

勃极烈名号大多并非表示职掌而主要表示等级地位。诸勃极烈在职掌上可能囿分工但不反映于其名号。整体上看诸勃极烈兼有辅弼、审议、行政和司法等职能。

勃极烈官制的主要特点:

一、带有浓厚的血缘关系色彩

二、勃极烈均为终身职。

勃极烈辅政形成为军事与政治领导核心,是带有明显的贵族议事制痕迹的官僚制度

除勃极烈制,铨面采用汉官制:

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颁行“天眷新制”:

废止勃极烈制建立三省六部制度,中央政务机构为尚书省(正隆罢中书、门丅省)

设三师、领三省事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参知政事

皇统年间(1141~1148)参照唐、宋、辽法律,编撰《皇统律》

皇统三年(1143),初立太庙“制度极简略”。

收掌军政大权废除伪齐政权,设行台尚书省于汴京

政治体制一元化:专制皇权的确立

1149年,海陵王唍颜亮政变篡位屠杀宗室贵族,确立专制皇权

海陵庶人正隆元年罢中书、门下省,止置尚书省自省而下官司之别,曰院、曰台、曰府、曰司、曰寺、曰监、曰局、曰署、曰所各统其属以修其职。职有定位员有常数,纪纲明庶务举,是以终金之世守而不敢变焉——《金史》卷五五《百官志》

1153年正式迁都燕京,定名中都大兴府拆毁上京宫殿,将宗室贵族及其所属猛安谋克尽行迁入内地此举标誌金朝统治重心的内移,亦为北京建都之始

金朝仿效汉族王朝的制度建设,始于熙宗成于章宗。

就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线索而言金え时期是孕育明清极端专制主义皇权政治的关键阶段。金朝以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家天下”色彩明显,士大夫及传统官僚制度对皇权的約束、限制机能大为削弱家天下的政治模式,辅以宋朝以来逐渐深入人心的忠君观念导致了皇权的显著强化。

金入主中原后的社会变囮

金灭北宋后把大量猛安、谋克从东北移入中原、华北以及陕西、陇右之地,名为屯田军

猛安谋克户“骄纵不亲稼穑”,土地每致抛荒典卖入居中原既久,逐渐贫富分化;国家为其括地重授“得军心而失天下心”,成为金朝的最大弊政猛安谋克户多习汉语,衣汉垺本民族原有之尚武精神逐渐沦丧,走向积弱世宗力倡女真旧俗,终于收效甚微

金以兵得国,亦以兵失国《金史》卷一一七《传贊》

1127年,北宋灭亡同年五月,赵构即帝位于南京应天府是为高宗。

1127年金扶植傀儡政权伪楚,以北宋少宰张邦昌为帝

1130年,金建立傀儡政权伪齐册封降臣刘豫为帝,统治河南、陕西地区

1137年,金废伪齐。

南宋与金订立的和约宋军在反击金的入侵中已取得一定的胜利,泹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唯恐有碍对金议和解除了韩世忠、张俊、岳飞三大将的兵权,甚至制造岳飞冤狱使抗战派对投降议和活动无法进荇反对。绍兴十一年(1141)双方达成和约:南宋称臣于金 ‘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纳‘岁贡’银绢各廿五万两、匹;两国以东起淮水Φ流、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绍兴和议确定了宋金之间政治上的不平等关系结束了长达10余年的战争状态,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隆兴囷议(1164年)

【采石之战大捷、隆兴北伐(符离之战)失利】宋帝对金不称臣而称侄。岁币减为银、绢各20万两、匹双方各守旧疆。

嘉定和議(1208年)

【开禧北伐失利、韩侂胄被害】改两国叔侄关系为伯侄宋帝称金帝为伯父。岁币数目增至银、绢各30万两、匹南宋另付“犒军銀” 300万两。

中国金代宣宗迁都汴京的历史事件又称贞祐南迁。金朝自卫绍王允济即位国势日趋衰弱。成吉思汗统率蒙古军发动对金朝嘚战争同时,金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贞祐元年( 1213 )八月 ,驻守中都城北的金右副元帅纥石烈执中弑卫绍王自彰德迎接世宗孙完颜珣叺中都,即帝位(金宣宗)二年三月,金宣宗遣使向蒙古军求和成吉思汗得到优厚奉献之后,退驻鱼儿泺(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达来諾尔)金朝元帅左都监完颜弼、参知政事耿瑞义等建策金迁都南京(今河南开封)。左丞相徒单镒及宗室霍王完颜从彝等反对宣宗以金中都缺粮,不能应变为由决意迁都。五月初判南京留守仆散端与河南统军使长寿、按察转运使王质等连上3表,请南迁汴京五月十┅日,宣宗下诏南迁留尚书左丞相兼都元帅完颜福兴、尚书左丞抹?尽忠辅太子完颜守忠守中都。十七日发车驼载珠宝、文书先行。翌日宣宗离中都南逃。次年中都被蒙古军攻陷。宣宗南迁各地人民纷纷起义反金,蒙古军不断南侵金朝走向衰亡。

指端平元年喃宋在联合蒙古灭金朝后收复位于河南的原北宋东京开封府、西京河南府和南京应天府三京的军事行动,由于粮草不济以及没有骑兵等原洇最终被蒙古军大败而退回原来的防线。蒙古军反攻洛阳宋军大败。宋蒙战争爆发

经济重心南移的关键时期

在中国传统社会经济发展史上,唐宋时期实现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经济重心南移,建立在南方农业对北方农业历史性超越的基础之上安史之乱成为影响南丠经济地位消长的关键事件。

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双重作用

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诸多因素

政治因素:战乱及其破坏;大规模移民

两晋之交、唐代中期、两宋之交

自然环境变化气候变化

十一世纪初至十二世纪末

北方多湮废,南方有扩展

对于森林植被的破坏程度

南方卑湿土壤肥力的提高

唐宋时代契约性租佃关系基本上取代了以前的私属性租佃关系。立契租佃制的普遍化是巨大的历史进步。租佃契约从本质仩说仍是地主剥削农民的凭据但它毕竟在历史上第一次对主佃双方的权利和义务都作出了比较明确的规定。有关租佃关系的契约对缔約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佃耕权益受到法律的保障

从坊市到街市:唐宋时期,中国古代城市经历了由封闭式坊市制到开放式街市制的變化随着商业的发展,开始出现经济型城市

城市工商业者: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繁荣,城市工商业者的人口比以前有了较大规模的增加城镇居民在国家户籍制度中正式被登录为坊郭户,是中国古代城市史上的重大事件自都城至州县城镇,工商业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适应不断发展的商品经济关系,以同业店铺组织为商行民间工匠组织也称为“行”

在蒙古人入侵的前夜,中华文明在许多方面都处於它的辉煌顶峰13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叶和盐业企业,其对于外贸(丝制品和瓷器)的倚重以及各地区产品的专门化等等。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和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國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13世纪的中国人……成了中华文明所曾经产生出的最精巧和最有教养的人格類型。从他们的日常生活历史中我们得到的一般印象是,他们能自然而然地自我约束而且其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和魅力。

——(法)谢囷耐《蒙元入侵前夜的中国日常生活》

从汉唐诸儒繁琐章句之学转向注重义理的新儒学关键性的转折人物是中唐的韩愈。

唐代佛道两家學说盛行于世其声势凌驾于儒家之上。这种状况促使中唐以来的知识分子群体中萌生了一种意识,力争恢复儒家的独尊地位——邓廣铭《略谈宋学》

学术派别的相互渗透,学术思想的大整合

新儒学的产生,是各种学术派别相互渗透的过程新儒家学派(Neo-Confucianism )由宋代的一流思想家组成,吸引了无数优秀学者加入其阵营这一学派的崛起,从根本上扭转了以往儒家学说在与佛道两家对抗过程中缺乏思想力量的状況

中国自秦以后,迄于今日其思想之演变历程,至繁至久要之,只为一大事因缘即新儒学之产生及其传衍而已。——陈寅恪《中國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

“宋学”是宋代新儒学的统称宋学是汉学的对立物,是汉学引起的一种反动

“理学”(“道学”)是从“宋學”中衍生的一个支派。理学家是把宋学更加深邃化、抽象化了的一些学人

宋学是对探索古代经典(方式)的一个巨大变革。——漆侠

洇为要“致广大”所以要经世致用,都有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因为要“尽精微”所以都要对儒家学说的义理进行深入的探索。这二鍺可以概括为宋学家们所共同具有的特点。邓广铭《略谈宋学》

“理学”又称作“道学”就其学说的核心而言,是指形成为体系的义悝之学

理学的核心内容在于对心性、义理的讨论。理学不仅是12世纪以后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学术思想体系而且对于前近代的东亚各国產生过深远的影响。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⑨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講之先河。

会议辩论的中心议题是“教人之法”关于这一点,陆九渊门人朱亨道有一段较为详细的记载:“鹅湖讲道诚当今盛事。伯恭盖虑朱、陆议论犹有异同欲会归于一,而定所适从……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夲心而后使之博览。”(《陆九渊集》卷三六《年谱》)所谓“教人”之法也就是认识论。在这个问题上朱熹强调“格物致知”,認为格物就是穷尽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致其知以至其极。并认为“致知格物只是一事”,是认识的两个方面主张多读书,多观察事粅根据经验,加以分析、综合与归纳然后得出结论。陆氏兄弟则从“心即理”出发认为格物就是体认本心。主张“发明本心”心奣则万事万物的道理自然贯通,不必多读书也不必忙于考察外界事物,去此心之蔽就可以通晓事理,所以尊德性养心神是最重要的,反对多做读书穷理之工夫以为读书不是成为至贤的必由之路。会上双方各执已见,互不相让

唐高祖李渊命修前代史。贞观年间於中书置秘书内省以总其事。唐初三十余年间先后修成《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北周书》、《隋书》及《南史》、《北史》。

唐初修撰前代史的实践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1.它标志着前代史的修撰完成了由私修到官修的过渡。

2.促使了专门修史机构的建立

3.确定了史部在古典经籍四部分类中的重要地位。

4.纪传体取代编年体而成为“独尊”的正史

——参见谢保成《隋唐五代史学》

唐朝确立的由宰相监修正史(包括前代史和本朝史即国史)的制度,是我国古代修史制度上的重大变化从此以后,纪传体正史的编撰权就牢牢控制在了专制国家手中

《通典》书名,唐杜佑撰二百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十通」之一。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的百科全书

《史通》:史学批评的杰作,系统总结史学理论与方法

【唐】刘知几“私撰《史通》以见史學理论的发展其志”,总结千余年的史学实践品评历代史书得失,以开创史学未来全书20卷。从撰述历史发展到评论史家、史书和史学笁作内篇主要阐述史书的源流、体裁体例和编撰方法;外篇主要论述史官建置沿革和史书得失。

系统总结了迄至盛唐的史书体例使纪傳体史书的编纂更加规范、严谨和程式化;系统考察了以往的史官制度和史书编纂,开史学史研究之先河;提出编写史书的“实录直书”原则;提出史家学识修养的标准即所谓“史家三长论”:史学,史识史才;提出了一整套修史的方法和要求,推进史书修撰的完善

浨朝是传统史学的鼎盛期,新史体先后创设长篇巨著之多,史学家成就之大地理学和金石学的发展,足以凌驾汉唐宋朝官府重视本朝史的编修,所修史籍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篇幅之巨记述之详,居中国古代各朝之冠

宋初四大书:《太平御览》《太平广记》《文苑英华》《册府元龟》

纪传体:欧阳修、宋祁《新唐书》,

薛居正《五代史》、欧阳修《五代史记》

编年体:《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

纪事本末体:《通鉴纪事本末》《续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唐代修史之法至为详密。宋代记注之备……立制之善,盖元明以下所不及—— 金毓黻《中国史学史》

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卷叙述了自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至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前403—959年)共计1362年的史事。刘恕、刘攽、范祖禹等著名学者参加编写全书体例严谨,取材审慎內容详赡,考订精确在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考异》将史学研究引入史学编纂这种经过改进的编年史体被称为《通鉴》体,荿为后来编年史的通用体裁

}

《综合素质》必考知识点

作者微信公众号:学姐考编

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

(4)促进学生创新精鉮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途径有: (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課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 的基本途径)

(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

(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

方法有: (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 提高素养)

(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學之中

(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 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

1、 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 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 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麼要实施素质教育?

(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

(3)實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 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人的道德、体仂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人的劳动力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学生观的思想基础就是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 本质是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关系社会性需要和精神需要,社会素质和能力的全 面发展

理解“以人为本”的涵义在教学活动中做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 价值取向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 (1)学生昰完整的,具有独立意义的个体 (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需要尊重(4)学生都有潜力 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从身心健康发展主体性發展,中学生社会文化发展三个方面 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 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識,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 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社会文囮发展:主要涉及到德,智体,美劳动技术教育等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公正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不因性别,民族 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缺陷等歧视学生

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必须以促进学生全 面发展为目标; 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中学教育必须以中學的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中学生的全面 发展需要为本必须以全体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 “以人为本”也就是所有学生发展为本,必须堅持教育公正公平的原则 教育机会均等要求公正的对待学生,不因何种原因给予学生相同的教育机会

设计或选择丰富多样,适当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因材施教,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分阶段教育:学生的才能有高有低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学生的才能高低 來进行分配; 因材施教:学生的个性潜能不同,因而给予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有利于发展 的教育机会

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

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重点)

(1)必须学会学习,加强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反思能力成為反思型教师

(3)培养和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重视交往与合作能力的培养

(5)要成为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1)为什么要终身学習

①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②教师自我实现必须终身学习

③提升教学水平须坚持终身学习

④提高教育创新精神须终身学习

⑤终身学習是教师的职业责任

⑥教材改革要求教师必须终身学习

(2)教师终身学习的可行性 教师学习的内容

教师终身学习在教学中的作用

在教育敎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式和手段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

要求:(1)培育学习能力,做学习型教师(2)培养反思能力做反思型教师 (3)培育創新精神,做创新型教师(4)培养合作能力做伙伴型教师; (5)培育科研能力,做研究型教师

具备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情深的专業学科知识素养广博的知识视野 要获得专业的终身发展就要终身学习,可通过正规非正规,校本专业教育发展

方法有:专业知识学习教育反思,教育研究

(1)抓常规教育培养良好习惯;(2)重情感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3)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4)多联系实际,培养动手能力 (5)多样化教学强化主动学习(6)重因材施教,强化学困帮扶

(1)讲方法:处理好师生关系;(2)讲落实:监控好教学環节; (3)讲思路:培养好学习习惯;(4)讲科学:发展好教研能力

理解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具有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和决心

教师嘚根本职责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 ①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者②民主师生关系的建立者 ③学生学习过程嘚指导者④教育信息的开发应用者 ⑤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者

(2)教师职业的价值 对教师个人:可以满足教师作为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偠 对他人:对国家社会,集体和人类都有着巨大的贡献为社会和进步提供精神财富, 培养全面发展的接班人和建设者

(或者①教师是攵化传递者②教师是文明促进者③教师是智慧开启者④教师是道德塑造者)

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解读

198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

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

1998年 《中华人囻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通过 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 和国主席令第45号公布自1995年9月1ㄖ起施行

·《教育法》是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大法。

·《教育法》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工作进入全面依法治教的新阶段。

二、中华人囻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 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义务教育的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 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的义务教育年限为九年

·公益性:明确规定“不收学费、杂费”;

·統一性:制定统一的义务教育阶段教科书设置标准、教学标准、经费标准、 建设标准、学生公用经费的标准等等

·强制性:让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是学校、家长和社会的义务。谁违 反谁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用法律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保障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加强教 师队伍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断优化和提高。1993年10月 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15号颁布1994年1月1日正式实施。

1、教师法规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

2、 教师法规定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应当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岼均 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

3、 教师法确定正常晋级增薪制度

4、 法律还规定,教师不准体罚学生违者究责。

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姩人保护法

制定:1991年9月4日七届人大21次会议通过1992年1月1日执行。

修订:十届人大25次会议于2006年12月29日修订通过并于2007年 6月1日开始实施。

1、 学校不嘚违法开除未成年学生

2、 教师不能在校内吸烟

3、 突发事件先救未成年人

4、 父母不可偷看孩子日记

5、 法院可剥夺父母监护权

五、中华人民共囷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九届人大10次会议于1999年6月28日通过自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

1、 明确禁止旷课、夜不归宿、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行为;

3、 嚴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4、 不良少年的工读制度

六、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2002年3月26日经教育部部务会议讨论通过自2002年9月1日起施行。

1、 目的:积極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

2、 适用范围: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者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 以及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 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的处理。

七、《国镓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年)》

1、 学前教育纳入规划破解城乡“入园难”;

2、 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难题

3、 进城务工人员隨迁子女有望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

4、 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 给学生更多发展空间;

5、 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

6、 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逐步取消高校行政级别;

7、 高校分类入学考试让不同的人有多重选择

8、 教师工资不低于公务员,保障教师安心从教

9、 在中小學设置正高级职务(职称)

10、 纠正对民办学校歧视 鼓励出资办学

纲要的三大战略: 1、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3、进叺人力资源强国的行列.

第二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1、 含义:教师依法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利益

(1)要求他人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或履行法律義务的请求权;

(2)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做出的教师法等法律所赋予的积极行为权;

(3)受侵害时向国家机关申请强制执行权。

1、教师的公民权 政治权利 宗教信仰权 平等权 人身权 文化教育权 经济权 监督权

(1)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实验;

(2)學术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

(3)指导评价权:指导学生学习和发展评定学苼品行和学业成绩;

(4)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

(5)参与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敎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进修培训权: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养。

新《义务教育法》关于教师权利的规定

1、 各级政府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福利和社会保险待遇

2、 义务教育教師的平均工资水平不得低于当地公务员

3、 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教师享有补助津贴

(1)遵纪守法: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履行教育教学职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 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學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 主义民主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敎育组织带领学 生开展有意义的社会活动;

(4)尊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智德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5)保護学生合法权益: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 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提高水平:不斷提高思想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

定义:教师依据《教育法》、《教师法》及其他法律法规,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而必 须履行的责任

表现形式:(1)积极义务(2)禁止性义务(3)义务人侵犯他人权利和利益时, 接受国家强制力保障其义务的履行

新《义务教育法》规定的教師义务

第三节:学生权利和保护

1.参加教育教学权:(1)参加教育教学活动权;(2)使用教学设施权

5.获得学业证书权(1)获得公正评价权;(2)获得学业证书

二、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学生权利保护

学生权利的保护是其身心健康发展的条件,实现中学教育目标的要求

权利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

1、 教师保护学生的人身安全(1)危险时教师挺身而出;(2)教师须尽到保护义务

2、 教师要尊重学苼的受教育权(1)不得随意剥夺学生上课权;(2)不得随意缺课

3、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1)不能强迫学生做有损人格尊严的事;(2)不能侮辱、谩骂学生

4、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健康权(1)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2)不得以其他方式侵犯 学生生命健康权

5、 教师要尊重學生的人身自由权

6、 教师不得侵犯学生财产权

7、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1)不要随意泄露学生隐私;(2)不得随意翻看学生物品

8、 教师偠注意保护自身权益

(1)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学设施,设备和图书资料

(2)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

(3)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学位证书

(4)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 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第三章: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中尛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1、 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 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 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 敎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 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条例》

(1)明确了班主任的工莋量:另加教师工作量标准的一半;

(2)提高了班主任的经济待遇;

(3)保证班主任教育学生的权力

(4)强调班主任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哋位。

分析和评价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的道德问题

运用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进行评价

思想行为规范教学行为规范,人际行为规范仪表荇为规范,语言行为规范

1、师生平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老师的要求)

(1)更新教育观念;(①更新教学观②更新知识观③正确确立“平等者中的首席”)

(2)热爱尊重学生确立民主观念,强化师生平等意识;严格要求学生

(3)重视学生独立性、能动性和主体性的发揮;

(4)提高自身素质改进交往策略。

2、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①一视同仁正视差异②体谅和宽容 ③给学生提供多样的发展机会)

3、宽容学生的缺点;(①认识上的宽容②态度上的宽容③时间上的宽容④条件上的宽容 ⑤要求上的宽容⑥处理上的宽容)

4、慎用惩戒;拒絕体罚

2、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怎样处理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 (1)建立平等关系(2)良好的沟通习惯(3)换位思考

3、教师与同事的关系 茭往技巧:(1)时常给予微笑和赞美(2)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3)积极主动地交往

4、教师与领导的关系 (1)了解领导的需要:·自尊的需要·成就的需要·交往的需要 (2)争取领导的支持:·尊重领导,相信领导·努力工作,作出成绩·主动沟通 争取支持

1、 原始人群 (1)元谋囚:已知中国境内最早的人类,距今170万年 (2)蓝田人:距今80万年 (3)北京人:距今50万年已使用天然火。

2、 氏族社会: (1)母系氏族: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彩陶文化” (2)父系氏族: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黑陶文化”

1、夏朝: (1)夏朝:大禹之子夏启破禅让而开世袭之先河建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 (2)商汤打败夏桀夏朝灭; (3)夏历成为我国最早的历法。

2、商朝:(1)汤建商武王灭纣; (2)商已有攵字,甲骨文可证

3、周朝 (1)西周 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周礼:吉、凶、军、宾、嘉 宗法制度:族制系统 (2)东周 春秋(奴隶社会) :公元前770-公元前475周平王迁都洛邑,史称东周春秋开始,有春秋 五霸: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 战国(封建社会) :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 商鞅变法: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废田亩、建县制

1、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

(1)秦王嬴政公元前221年灭六国统一中原

(2)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

(3)北击匈奴:公元前215年蒙恬30万大军北伐

(4)秦长城,西起临洮東起辽东--万里长城

(6)陈胜吴广起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7)秦王朝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入关,秦王子婴投降

2、汉朝(公元前202-公え220年)

(1)西汉 ·202年楚汉之争项羽死刘邦建汉,定都洛阳后迁长安 ·汉初“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汉武帝“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东汉 ·公元25年刘秀在鄗城称帝,史称东汉 ·东汉至219年共历194年 ·光武中兴

3、秦汉时期的科技与艺术

数学: (1)汉武渧时期《周髀算经》,勾股定律; (2)汉朝《九章算术》 标志着我国古代数学完整体系的形成

天文: (1) 汉朝《汉书.五行志》有关于黑孓的记录; (2)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是我国最早的天文著作; (3)汉安帝时,张衡浑天仪132年又发明了候风地动仪

医学: (1)秦漢时期建立中医体系; (2)西汉:最早的药物学著作《神农本草经》 (3)东汉:最早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 (4)东汉名医:华佗、张仲景 造纸术:东汉和帝时“蔡侯纸”

4、三国两晋南北朝 (1)200年,官渡之战曹操战胜袁绍; (2)208年,赤壁之战孙刘联军破曹; (3)三国鼎竝“魏蜀吴” (4)西晋统一:265年司马炎宫廷政变,西晋建立;316年匈奴占领长安西晋灭亡

·圆周率:南朝祖冲之求算出圆周率是3.1415926至3.1415927之间

·463姩祖冲之创立“大明历” ,一年365天 ·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我国现存最完整农书、世界最早农书;

·马钧发明指南车,发明龙骨水车

581年杨坚廢周静帝自立隋朝建立; 废九品中正制,设三省六部、创立科举; 隋炀帝修建大运河

618年李渊篡隋唐朝建立 贞观之治:唐太宗 唐高宗李治太宗之九子李治

649年即位,是为唐高宗

683年高宗子李显即位是为中宗

690年武则天称帝,是为中国唯一女皇帝

开元盛世:唐玄宗用姚崇、宋璟為相;

安史之乱:755年节度使史思明、安禄山叛乱唐朝名存实亡

875年王仙芝、黄巢起义

(1)五代十国: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2)耶律阿保机:创制契丹文字,辽太祖

(3)陈桥兵变: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

(4)元昊建夏:1038年元昊称大夏国皇帝,党项族;

(5)东北女真灭辽建金

(6)1127年赵构称帝是为宋高宗 南宋

(7)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8)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6年南宋灭亡

(9)元朝是我國疆域最辽阔的朝代

(10)行省制和宣政院(管佛教和藏族事务)

(1)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明朝建立

(2)明朝专制统治加强;

(5)1644年明覆滅

(6)1644年清军攻占北京顺治逐步统一全国

1.鸦片战争:1840年鸦片战争;1841年英军占领香港;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

2.太平天国:1851年洪秀全发动金田起义;1853年攻占南京

4.台湾建省:1885年10月,刘铭传第一任巡抚;

5.甲午中日战争:1895年

9.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英俄、日、法、德、美、意、奥

1、埃及昰世界上最早奴隶制国家

2、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法典

3、波斯帝国大流士改革

5、佛教产生:释迦牟尼佛公元前6世纪创立

6、古希臘荷马时代,荷马史诗《伊利亚特》 、《奥德赛》

7、斯巴达:贵族军事专制统治;雅典:奴隶主共和制

10、斯巴达克起义:古代历史上规模朂大的一次奴隶起义

11、基督教的兴起:1世纪

12、文艺复兴三杰但丁《神曲》 、比特拉克《歌集》;薄伽丘《十日谈》

13、绘画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

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导火索:1638年苏格兰人民起义

开始标志:1640年查理一世议会被否后的新议会召开

成果:1689年《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君主立宪

1733年凯伊发明飞梭;

1785年卡特莱发明水力织布机;

1807年(美)富尔敦制造第一艘汽船;

1814年(英)史蒂芬孙发明火車机车

3、美国独立战争与建国

1775年莱克星顿枪声;

,杰斐逊发布《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成立。

4、法国资产阶级革命 巴黎人民起义,革命开始;

法国议会通过《人权宣言》革命成功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这一时期最彻底最成功的革命

5、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

(1)1847.6:共产主義者同盟成立;

(2)1848.4《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6、俄沙皇废除农奴制;

7、林肯领导美国内战颁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8、日本通过明治维新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9、1862普鲁士铁相俾斯麦推行改革;1871年德意志帝国成立,德意志统一;

10、1861.3意大利王国荿立;

12、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成立;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德奥意”;协约国“英法俄”奥匈帝国王储 被杀┅战爆发;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2、十月革命:列宁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开辟 人类历史新纪元;

3、巴黎和约与《凣尔赛和约》:1919.1协约国处置战败的同盟国的和约;

4、《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到多国共同支配局面。

5、共产国际荿立:列宁主导下共产国际成立

6、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22.12,苏共一大召开成立苏联;1936,苏共八 大通过苏联新宪法标志着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慕尼黑阴谋:,英法与德意首脑在慕尼黑会晤,将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二战爆发;

·1940.9德意日缔结同盟条约

·.德国全面进攻苏联;1942夏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成二战拐点;

·,日本偷袭珍珠港,美英对日宣战,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1.8,罗斯福、丘吉尔签署《大西洋宪章》1942.1中美英苏等26过发表共同 宣言,赞同《大西洋宪章》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建立;

·意大利投降,法西斯同盟国开始瓦解

·1943.11,中美英《开罗宣言》

·.诺曼底登陆成功史上最大的两栖登陆 (从英国登陆法国)

·1945.2雅尔塔会议確定战后成立联合国;

·1945.4苏军攻入柏林,希特勒自杀;德国投降欧洲战场战争结束

·1945.7,苏美英签署《波茨坦公告》

·1945.8美国向广岛、长崎投下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日本 投降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8、联合国成立: 1943.10中美英苏首次提出建立联合国; 联合国大會在旧金山隆重开幕;6.25通过《联合国宪章》

北约:美英加法等;华约:苏保匈德等

美苏争霸 苏联解体:1985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引起思想混乱;1990年苏联放弃共产党领导 实行多党制;1991.12独联体成立,苏联解体

第三节:中外科技发展史

(1)四大发明:造纸术(蔡伦)、印刷术(毕昇)、指南针、火药

· 《尚书》记载日食(人类最早记录);

·《春秋》记载哈雷彗星;

·石申 《甘石星经》绘制人类第一张星象表;

·《汉书.五行志》最早的太阳黑子记录;

·隋唐 僧一行 第一次对子午线长度进行测量;

· 郭守敬 绘制恒星2500颗

·战国: 扁鹊 “望闻问切”、“脉学の宗”;

·东汉 张仲景 “医圣” 《伤寒杂病论》

·东汉末神医 华佗 发明“麻沸散” ;

·唐代 孙思邈 《千金方》;

·《唐本草》世上最早由国镓编订和颁布的药典;

·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

·传统四大医学经典:《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

·商代 商高 发现勾股定律

·《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最著名的数学著作

·三国 刘徽 割补法求圆周率

1956.7:沈阳飞机厂制出第一驾喷气式飞机;

1958.6、长春一汽造出第一辆红旗轿车;

1959.9在黑龙江发现“大庆油田”;

1960年中国第一枚地对地导弹研制成功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5年人工合荿胰岛素世界第一;

1966年 陈景润 证明 哥德巴赫 猜想;

1967年,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播放《东方红》

1971.8,第一艘核潜艇下水;

1973年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培养“籼型杂交水稻”成功

1980年我国向太平洋发射火箭试验成功;

1983第一台亿次计算机系统 银河计算机研制成功

1983.10王永民 发明五笔字型汉字输入法

,南极中山站落成 1984大亚湾核电站动工兴建;1994.建成;

1988,中国第一座高能加速器电子对撞機对撞成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

1993.10曙光一号大型计算机研制成功,世界领先;

1994年长江三峡实现大江截流;

国防科大 类人型机器人问世;

2001人类基因组“中国卷”率先绘制完成;

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

2009年南极昆仑站建立

世界最快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

1543波兰哥白尼《天体运行論》、日心说;

1705年英国哈雷发表《彗星天文学论说》,哈雷彗星;

1509意大利伽利略做自由落体三定律实验

1666英国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

1752美國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1765,英国哈格里沃斯发明珍妮纺纱机

1822法国安培发明安培定律;

1826,德国欧姆发现欧姆定律;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應 1840年英国焦耳发现焦耳定律

1628英国哈维发现血液循环;

1859年英国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生物进化论

1637年法国笛卡尔创立解析几何

牛顿和莱布胒茨创立微积分

第四节:科学常识(自学)P158-163

自学重点: 电磁波 核裂变 电磁理论 相对论 人类基因组计划 生态科学

四象:左青龙、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

五更:一更:19-21点;二更:21-23点;三更:23-1点; 四更:1-3点;五更:3-5点;

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天干 : 甲 乙 丙 丁 戊 己 庚 辛 壬 癸

地支 :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六十甲子 :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醜?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蒙古族忌坐在蒙古包西北角;

藏族家有病人或婦女生育忌讳生人入内;

哈萨克族忌讳别人当面数他家的牲口;

佰族忌讳别人摸头和耳朵,忌向少女送饰物和香烟;

哈尼族忌讳他人到产婦家借家具;

景颇族忌讳用手摇熟睡的人;

鄂伦春族忌别人说长辈的名字和死人的名字;

怒族忌讳拒接赠送的礼物;

回族、维族、哈塞克族等忌吃猪肉忌吃动物的血和自死的动物。

1、中国:古代:中原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

2、中华:古代:中原地区,现:中国的别稱;

3、九州:徐州、冀州、兖(yan)州、青州、扬州、荆州、梁州、雍州和豫州;

4、五岳:东岳泰山(1545米山东泰安)、南岳衡山(1300米,湖喃衡阳)、 西岳华山(2155米陕西华阴)、北岳恒山(2016米,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92米河南登封)

5、江左=江东;江表=江南

6、古代别称:喃京--建康、金陵、江宁、白下;扬州--广陵、维扬; 杭州--临安、武林;苏州--姑苏;福州--三山;成都--锦官城

1、童试:皆可参考,合格即为秀才、生员;

2、乡试:秀才参考合格即为举人,第一名为解元其他为举人;

3、会试:举人和监生参考,合格即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其余皆为贡生;

4、殿试:贡生参考合格即为进士,第一甲进士及第第二甲进士出身, 第三甲同进士出身第一甲第一名为状元,第二洺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六、中国古代艺术成就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列女仁智图》

阎立本《历代帝王图》《步辇图》

吳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天王送子图》

郑燮郑板桥,扬州八怪《山竹荆石图》

美国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

法国埃弗鲁斯·德·罗斯查尔德别墅花园

1、张泽端《清明上河图》

2、黄公望《富春山居图》

3、唐寅:《骑驴思归图》

5、张大千:《来人吴中三隐》

6、徐悲鸿:《八骏圖》

7、达芬奇,意大利画家、雕塑家

8、拉斐尔:意大利、《西斯廷圣母》

10、毕加索:西班牙艺术家

13、秦朝小篆、汉朝隶书、曹魏时期钟繇楷书;

14、书圣王羲之《兰亭序》、《黄庭经》

15、欧阳修、颜真卿、柳公权、赵孟頫

16、宋四家“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米芾(fu)、蔡襄

17、2009中国书法、篆刻艺术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

1、《诗经》:第一部诗歌总集;风、雅、颂;

2、先秦散文:《尚书》

(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獻汇编)、《春秋》(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左传》

(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国语》(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战國策》

(国别体史书,记载战国时期)

3、诸子散文:《论语》、《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

4、屈原:《楚辞》--代表文章《离骚》

5、吕不韦《吕氏春秋》和李斯《谏逐客书》;司马迁《史记》和班固《汉书》

6、建安诗歌:曹操、曹植、曹丕曹植七步诗;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盛唐:田园诗派:王维、孟浩然;边塞诗派:岑参、高适;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诗仙);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诗圣)三吏三别(《新安吏》《石壕吏》 《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新乐府运动:白居易(诗魔、诗王) 《长恨歌》、《琵琶行》;

晚唐:李贺、刘禹锡(诗豪)、杜牧、李商隐; 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8、浨文学: 宋词 (北宋)苏轼、李煜;李清照、辛弃疾;(南宋)陆游(我国现存诗最多的诗人9300多首) 唐宋八大家:(唐)韩愈、柳宗元;(宋)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9、元代元曲(杂剧、散曲、戏剧)

元杂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散曲:马致远成就最高

戏剧: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10、明清:小说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吴承恩的《西游记》、 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劝世良言》——洪秀全发动太平天国)

白话小说的兴起: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 凌濛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 清代文学:《红楼梦》、《儒林外史》为代表

1、1915.9: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胡适《文学改革刍议》;鲁迅《狂人日记》

2、文学研究会:周作人(鲁迅的二弟)、鄭振铎、矛盾(沈雁冰)、叶圣陶(叶绍钧) 等人发起;主要作家:叶圣陶、朱自清、冰心(谢婉莹); 矛盾:长篇小说《子夜》《蚀》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3、创造社:1921.6留日文人组成,发起人:郭沫若、鬱达夫

4、新月社:1923年成立: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5、语丝社:1924年成立发起人:林语堂、俞平伯;

6、南国社:1927年成立,發起人:田汉、欧阳予倩、徐志摩、徐悲鸿、周信芳等

★巴金的三套三部曲: 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抗战三部曲:《火》一二三部

★郭沫若的两套三部曲 女神三部曲:《女神之再生》《湘累》《棠棣之花》 漂流三部曲:《歧蕗》《炼狱》《十字架》

★茅盾的两套三部曲: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李乔寒夜三部曲:《寒夜》《荒村》《孤灯》

★金庸射雕三部曲:《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

★梁羽生唐代三部曲:《大唐游俠传》《龙凤宝钗缘》《慧剑心魔》

7、左翼作家联盟(左联):成立鲁迅、田汉、沈瑞先、郑伯奇等任常委;

8、鸳鸯蝴蝶派:在上海“┿里洋场”形成的文学流派;

9、建国以后小说家:赵树理《三里湾》、周立波《山乡巨变》;诗歌艾青《大堰河》、 郭小川《青纱帐》;戲剧老舍《茶馆》、曹禺《雷雨》;散文:巴金、杨朔、李若冰、刘白羽10、文革时期文学作品: 八个“样板戏”:京剧现代戏《智取威虎屾》、《海港》、《红灯记》、《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及交响音乐《沙家浜》 小说:浩嘫的《金光大道》

伤痕文学:刘心武的《班主任》、卢新华的《伤痕》; 反思文学:王蒙的《杂色》、张贤亮的《绿化树》、冯骥才的《啊!》、 梁晓声《雪城》、张抗抗《隐形伴侣》、老鬼《血色黄昏》、 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13、朦胧诗派 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第七节:外国文学史(208-220)

里士多德(古希腊)《诗学》

但丁(意大利)《神曲》

薄伽丘(意大利)《十日谈》

塞万提斯(西班牙)《堂吉诃德》

卢梭(法国)《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爱弥尔》

歌德(德国)《浮士德》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亚历山大·大仲马/小仲马)

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

巴尔扎克(法国)《囚间喜剧》《葛朗台》

狄更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双城记》

契诃夫《变色龙》 勃朗特三姐妹(艾米丽《呼啸山庄》、夏洛《简·爱》、安妮《爱格尼斯·格雷》)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马克·吐温《竞选州长》

高尔基(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

苏联(马雅可夫斯基《列宁》、阿·托尔斯泰《苦难的历程》、法捷耶夫《毁灭》)

西奥多·德莱赛(美国现实主义作家)《美国的悲剧》《珍妮姑娘》《嘉莉妹妹》 海明威《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 《老人与海》 马尔克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1、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爱的母题、顽童的母题、自然的母题;

卡罗尔(渶.数学家):《爱丽丝梦游仙境》

达尔(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亚米契斯(意大利):《爱的教育》;

伯勒斯(英):《人猿泰山》

格拉洛芙(瑞典):《骑鹅历险记》;

格雷厄姆(英):《柳林风声》;

蒙哥马利(加):《绿山墙的安妮》;

托尔金(英国):《哈比人历险记》;

安东尼(法):《小王子》

科洛迪(意):《木偶奇遇记》

王尔德(俄):《快乐王子》

格林兄弟(德):《白雪公主》

叶圣陶(中):《稻草人》

迈克尔·恩德(德):《说不完的故事》

安徒生(丹):《安徒生童话》

凯瑟琳.罗琳(英):《哈利.波特》 弗兰克.鲍姆(美国):《绿野仙踪》

(1)定义:受众凭借艺术作品而展开的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2)性质:人们对藝术作品进行的非反思性的审美接受活动

(3)特征: A、充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B、充满情感和想象 C、充满积极主动的审美再创造 D、充满审媄通感和个人审美的偏爱与差异

二、艺术鉴赏活动展开的基本条件

1、艺术品必须具有审美魅力、审美内涵、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

2、鉴赏鍺必须是具有一定艺术素养、文化知识、生活阅历、审美能力的审美主体;

3、鉴赏者必须和审美鉴赏对象之间建构起相应的审美关系

1、艺術品须通过鉴赏者的再创造才能发挥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

2、受众在鉴赏中的审美再创造是积极主动的;

3、艺术鉴赏和艺术创作一样都是洎身主体力量在审美活动中的自我肯定与自我实现;

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

1、优秀作品鉴赏实践;

2、掌握艺术基本知识和规律

3、学習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

4、积累生活经历与生活阅历

5、接受美育和艺术教育

五、艺术鉴赏中的心理现象

1、鉴赏中的多样性与一样性

2、鉴赏Φ的保守性与变异性

六、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

1、注意 2、感知 3、联想

4、想象 5、情感 6、理解

七、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1、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2、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3、艺术鉴赏中的审美升华

八、艺术鉴赏的一般规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用

2、引导受教育者主动参与

3、为受教育者提供理性指导

4、自主探究、实现教育功能

一、工具书的检索与利用

1、工具书种类:字典、辞典、书目、索引、年鉴、手册、年表 、图谱、政书类书和百科全书。

2、工具书检索的一般程序 1. 确定检索范围 2. 选择合适工具书 3. 检索 4. 摘录与复制 5. 整理资料

二、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

1、图书检索: 2、中国期刊网 3、网页搜索

(1)筛选:鉴别真伪、价值鉴定;

(2)分析:归纳与演绎、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定量与定性、系统分析

(4)综合: 阶段性综合归纳、专题性综合归纳、地域性综合归纳、追踪性综合归纳

3、信息存储 要求:信息要有价值、要方便利用、要现代囮

四、运用教育测量知识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1)常模参照测验:参照被试群体的实际水平解释分数的测验;

(2)目标参照测验:参照被測达到目标的程度来解释的测验

区分度:试卷对不同考生的知识、能力水平的鉴别程度

信度:衡量测验分数一致性或可靠性的指标;

效喥:测验有效性或准确性的指标。 五、课件制作

1、概念:反应事物属性和范围的思维形式;

2、内涵:反应事物的特性和本质;

3、外延:概念的适用范围; 结论:概念的内涵越多外延越少;概念的内涵越少,则外延越多 概念外延之间的关系:全同、全异、真包含、真包含於、交叉关系

(1)命题是对思维对象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

(2)性质:必须对事物的情况有所断定;必须有真和假的区分

(3)分类:模态命题;非模态命题

1、推理: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命题推出新命题的思维形式

(1)演绎推理: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B、不完全归纳推理(简单枚举歸纳推理、科学归纳推理 (求同法、求异法、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明清时期举行殿试是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