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生命的成语诗句

关于生命价值的句子 - 好词好句
& 正文『 更新时间: 9:13:14 』
关于生命价值的句子
关于生命价值的句子, &关于生命价值的句子:
  1、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生命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2、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
  3、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为人民谋利益。
  4、人的一生就是进行尝试,尝试的越多,生活就越美好。
  5、没有人能平安无事度过一生。
  6、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次也不善于度过。
  7、在我心目中,生命不仅是肉体的东西,精神东西也是有生命的,是更需要珍惜的,生命并不在于长短,行尸走肉地延长生命,不如有真挚追求、哪怕是短暂的生命。
  8、如能善于利用,生命乃悠长。
  9、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
  10、生命的用途并不在长短而在我们怎样利用它。许多人活的日子并不多,却活了很长久。
  11、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
  12、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13、为了解人生有多么短暂,一个人必须走过漫长的生活道路。
  14、一个伟大的灵魂,会强化思想和生命。
  15、生是一所学校,再那里,不幸比起幸福来是更好的老师。
  16、对人说不,生命是一切宝物中最高的东西。
  17、我们的骄傲多半是基于我们的无知。
  18、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实际上是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19、谁能以深刻的内容充实每个瞬间,谁就是在无限地延长自己的生命。
  20、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奇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奇的。
  21、生命,那是自然会给人类去雕琢的宝石。
  22、寿命的缩短与思想的虚耗成正比。
  23、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24、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25、谁要游戏人生,他就一事无成;谁不能主宰自己,永远是一个奴隶。
好词好句栏目
上一篇:下一篇:
关于生命价值的句子 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好词好句姐妹分类
好词好句热门排行关于生命的古诗词 【范文十篇】
关于生命的古诗词
范文一:热爱生命的古诗词
照镜见白发
宿昔青云志,
蹉跎白发年.
谁知明镜里,
形影自相怜
《金缕衣》杜秋娘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
莫待无花空折枝。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诗经·周南·关雎)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王风·黍离)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淇奥)
5、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诗经·王风·采葛)
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7、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秦风·蒹葭)
8、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诗经·卫风·硕人)
9、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诗经·卫风·硕人)
10、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鄘风·相鼠)
1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1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辖)
13、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诗经·小雅)
1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诗经·小雅)
1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范文二:让古诗词教学生命之树常青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中的瑰宝。一篇古诗词就是一座古墓,打开它,有所发现,才会有收获;一篇古诗词就是一笔遗产,面对它,有所继承,才会有感恩;一篇古诗词就是一幅旧画,仿效它,有所创新,才会有进步。加强古诗词教学,就如与古人同行,与古人对话,尽显时代风流,使教学充满生机。
一、积累:腹有诗书气自华
在阅读与欣赏中,我常常发现作品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读后深受启发,令人感奋。说话写作中适当运用这些名句,不仅使语言新颖生动富有感染力,还能进一步突出主题,如《长歌行》中:“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就这两句总结性的语言,使诗的主旨跃然于心。诗人从自然景物的变化归结到人生少壮难得,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发愤努力,莫负众望。再如《龟虽寿》中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己。”这四句诗是点睛之笔,全诗的核心,它体现了曹操远大的抱负,激励我们对待事业应有雄心壮志,即使耄耋之年,也要积极进取,老当益壮。这样的诗句不计其数,只要让学生锱铢寸进,注重积累,知识的宝库就会更加充盈。
名句是作品的灵魂,它最富感召力,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引起读者的沉思联想,能提高认识水平,给你以超越时空的感觉。大量积累名句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运用,这对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培养他们的说话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益处。
二、赏读:文似看山不喜平
和现代文一样,古诗词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复、顶真、反问等。如“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欲济无舟楫”、“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既能刻画人物形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思
想感情,又能使人深刻地认识事理,可谓言之有辞采,传诵百千载。
一篇传世佳作因某一修辞方法的运用而生辉增色,使人永志难忘。如“应是绿肥红瘦”、“家书抵万金”、“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在诗中有很强的表达作用,掌握了这些修辞方法,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拓展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性情,还有助于学生提高欣赏其它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品味:柳暗花明又一村
经典古诗词有不少说理诗,它们意蕴深远,技巧高超,还包含着许多人世哲理,能给学生多方面的启示。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通俗平实的语言说明了“知”与“行”的道理,还特别强调“躬行”的重要性。经过亲身实践,自己有了切身的体会,才能够彻底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又如《观书有感》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以池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通过对首联描绘的景象加以议论,提示题旨。要使学问大有长进,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接受新知识,探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事实证明,领悟这些发人深省的诗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感悟能力大有帮助。
说理性诗歌,作者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在表达手法上将描写与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寓理于形象之中,让学生细心体现内涵的无穷,反复诵读含英咀华,就能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深邃的哲理。
四、传承:歌诗合为事而作
学习古诗词,不仅要了解它的基本内容和艺术手法,还要把握作品的主题,即给人什么样的思想教育。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上,出现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将领和诗人,每当国难当头,他们敢于
赴汤蹈火英勇献身,同时,作诗赋词抒写着自己的爱国情怀。读“心在天山,身在沧州”、“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时,一定会被陆游那种念念不忘国家大事至死不渝的深深爱国情所感动;读“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诗句时,一定会被民族英雄岳飞那种对敌寇切齿痛恨,火一样的报仇血耻的忠愤意念所震撼;读“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时,一定被文天祥那视死如归时还想在史册留下千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爱国精神所钦佩。经常吟诵这些优秀诗篇,能够增强学生的民族志气,振奋爱国爱民精神,弘扬古人爱国的美德,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感情。
五、实践:标新立异二月花
学习古诗词的目的不是只为了了解古人,更不是为了蹈袭前人,而是为了批判的继承,更好的创新,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陶行知明示:“教育的完成在于创造,一切为了创造。”韩愈倡导:“惟陈言之务去。”梁启超呐喊:“思想新而正,我手写我心”。新课标要求:“表达真情实感,有个性有创意”。只有自由开放,推陈出新,与时俱进,人类文化才生生不息。倘若食之不化,不思进取,或亦步亦趋,人类必亡。我们应当高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挑选、拿来,万寿无疆!
学习是为了应用。比如,学习孟郊的《游子吟》,不仅要深刻体会“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崇高的情感,懂得母亲的艰辛,而且要付诸行动,替家长分忧,孝敬长辈,理解家长,并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抒写爱的颂歌,敢于指责那些不敬重父母的错误言行。只有把学习与应用紧密联系起来,才能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只有把学习目的落实在行动中,才能使学习产生真正的效果;只有批判继承,才能使古诗词教学生命之树常青!
范文三:摘要:中华诗词继承古诗文脉,充分发挥汉语的诗美特质与艺术潜质,在体现民族审美情趣的基础上,继雅开新,接轨当代文艺思潮,建立诗人与读者盟约,必能永葆其蓬勃的生命。      百年浮沉录      1918年胡适之先生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断言:“我想我们提倡文学革命的人,固然不能不从破坏一方面下手。但是我们仔细看来,现在的旧派文学实在不值得一驳……因为这二千年的文人所做的文学都是死的,都是用已经死了的语言文字做的。死文字决不能产生活文学。所以中国这二千年只有些死文学。”他在《文学改良刍议》――一篇用“死文字”写的“宣言”中坚持“文当废骈,诗当废律”。直到晚年在《胡适之口述自传》中仍说:“骈体文有欠文明”、“是中国语文的蛮夷化”、“(是)中国中古时期的杂种”等等。就这样,在胡适之及其同志之士的大力鼓吹下,挟着欧风美雨的优势,开辟出白话文的一方新天地,同时也建立了几乎牢不可破的排摒多元的话语“霸权”。六十年来,旧诗被主流文学所摒弃,几乎成了不可接触的瘟疫,成为遗老遗少“迷恋骸骨”的代名词。这些都是我们这辈人所亲经亲历的事实。在这种强势的白话文高压下,甚至连柳亚子先生这位诗坛飞将也不自信了。他在1944年写的《旧诗革命宣言》中说:“旧诗必亡”,“平仄的消失,极迟是五十年以内的事。”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就在风狂雨酷、鱼龙惨淡的半个多世纪里,备受煎熬的古诗群体仍在顽强地坚持着、守护着古诗的文脉,并以自己的声音呼应着时代的风雷,而且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三十年代创办的《词学季刊》,首开以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词学之风。在牒谱、词乐、词律、词艺方面取得空前突破之时,还发表了大批忧同伤世、针砭时弊的佳作。涌现出像刘永济、夏承焘、龙榆生等杰出的学者和词家。一些优秀的诗人还获得当局的大奖。如邵祖平的《培风楼》集获得教育部一等奖。唐土虬的《同声集》、《入蜀稿》等抗日诗词也于1943年与冯友兰、王力、曹禺、赞_孝通、周培源、华罗庚等同获教育部褒奖。至于新文学界的巨子如鲁迅、郭沫若、闻一多、郁达夫等也创作了一批大受推崇的旧体诗词。据华钟彦《五四以来诗词选》所收,即达四百余家。刘梦芙《二十世纪中华同选》入选词家838人。词作七千余首。另据胡迎建的《民国旧体诗史稿》所述:此时仅南社诗人即多达千家以上。天津曹镶蘅主持的《采风录》(刊于《国闻周报》)连发旧诗五百期,被誉为“近代诗坛的维系者”、“诗坛的重心”。其数量质量都令人为之刮目。   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得以贯彻,久受压制的传统诗词获得解放,顿呈井喷现象。中华诗词学会现有会员一万五千余人。地方各级的会员、诗友约在两百万人左右。以湖南泪罗为例,现有诗同人口六千八百余人,出版的个人诗集124部。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举办的诗词歌咏会,参加者多达二万五千人。其“骚坛诗社”的活动曾见载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以中青年为主体的网络诗词尤为活跃。2003年建立的《中华诗词论坛网》已拥有会员四万三千余人。诗词网站的主题帖子总数达900万条之多。诗词之热,正在持久升温,成为文化阵线上一道越来越美丽的风景。      打不死的神蛇      新加坡的诗坛泰斗潘受先生曾说:“中国古诗是打不死的神蛇。”毛泽东也说过:“旧体诗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因这种东西最能反映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它何以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呢?我以为同以下特点有关:   首先是神奇的汉字。作为古诗载体的汉字,它是人类语言文字中独一无二的天才创造。它具有象形、会意兼及某种程度的标音(如形声字)之特点,而且还有着超常的稳定性、灵活性与呈网状辐射的构词功能,以及词类活用等语法特点。因而最宜于表现意象,能为它提供多元化的文本与广阔的想象空间。美国语言学家范尼洛萨是这样评价汉字的:“(它)充满动感,不为西方语法框死”,“诗的思维通过暗示来工作……使它孕育,充电,自内发光。在汉语里,每个字都聚存着这种能量”,“(它)充满感性信息,接近生活,接近自然”(以上均见《汉字作为诗歌媒体》)。安子介先生在《劈文切字集》中更说:“汉字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汉字是拼形的文字,学了汉字能使人更聪明”,“汉字是发展联想的积木,开发智商的魔方。”郑敏认为“汉字能直接传达文化的感性与智性的内容……是中华文化的地质层。”(《语言观念必须革新》)以上论述极富启发与创见,很符合汉字的特点。就以“人”为例,其篆意像臂膀腿胫之形。“从”字像二人相随;“比”字像二人相密;“北”字像二人相反;“化”字像二人相倒,一正一反,变化之意;“仁”像二人相合,引申为仁德之义。用极简括的造型变化,表现如此丰富深刻的意蕴,可说是天机进发的创造。1693年康熙皇帝应利玛窦之请为宣武门教堂撰联云:   无始无终 先作心身真主宰:   宜仁宜义 聿昭开济大权衡。这副对联表达了他对上帝与人生的觉解,充满哲思妙谛。因而大获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伏尔泰的赞赏。李鸿章出使英伦,为维多利亚女王祝寿,在纪念册上题词云:   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全用老杜成句。上赞英皇,下切中国,可谓天设地造,妙不可言。使英伦政治家与学者名流无不为之倾倒。上世纪的顶级诗人庞德,在谈到意象派的创造,从不讳言汉字对他的影响。他说:“我要译中国诗,正因为某些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出便很满足。他们不说教,不加陈述”。他把“从运用浓缩明彻文化面的并置,到应用中国字形结构作为其诗的内凝涡漩力”作为其重要的艺术经验。他的代表作《地铁车站》:   人群中出现了那些 脸庞   潮湿黝黑 树枝上 花瓣就是运用中国诗中常见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凸显空间的对位关系的成功例证。   其次是韵律的魅力。古诗的平仄韵脚,将汉语的顿挫回环之美发挥到了极致。沈德潜云:“诗以声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扬抗坠之间。读者静气按节,密咏恬吟,觉前人声中难写,响外别传之妙,一齐俱出。”(《说诗啐语》)叶恭绰亦云:“第文艺之有声调节拍者,恒能通乎天籁而持人之情性”(《古槐书屋诗序》),的确如此,诗词声情之美,既可悦听动情,又能强化记忆、有裨构思和欣赏,大增其美感。相似内容,有无韵律之助,高下立判。比如裴多菲的《自由与爱情》,茅盾、殷夫、孙用都有译本。茅盾1923年译自英语的文本是这样的:   我一生最宝贵:/恋爱与自由。/为了恋爱原故,/生命可以舍去。//但为了自由的原故,/我将欢欢喜喜地把恋爱舍去。而1929年殷夫译自德文的文本则是:   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四行有韵的古诗使原诗精华尽出,几乎有口皆碑。韵律感在人们心目中已成为诗的基本要素,甚至积淀为根深蒂固的本能与潜意识了。试想王敦高吟阿瞒的“老骥伏
枥,志在千里。”以铁如意击打唾壶的豪情悲慨;东坡居士泛舟赤壁叩舷而歌“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时的出尘风度,是何等令人神观飞越。此外,如诗艺之超妙,诗论之精深,诗风之普及,以及其美听易记、有助风雅等特点,都使它成为人们文化生活的首选。我想这大概就是其历劫不衰而常葆蓬勃生机的重要原因吧。      别开生面话诗坛      百年诗坛虽潮起潮落,但总是不断地向前推进着。早在二十世纪之交。诗界内部即已涌动着革新的潮流。梁启超就是“诗界革命”的早期倡导者。他说“欲为诗界哥伦布,玛赛郎,不可不备三长:第一要新意境,第二要新语句,而又须以古人之风格入之,然后成其为诗。”(《夏威夷游记》)又云:“能以旧风格含新意境,斯可以举革命之实矣。”(《饮冰室诗话》)这里所说的“旧风格”,是指形式格律而言的。梁氏的主张是在保持固有形式的框架内,革新其内容、他与“犁庭扫穴”的胡适之不同,走的是一条渐进的“继雅开新”之路。当时颇受欢迎,风气所被,名作迭出。如康有为的《出都留别》:   天龙作骑万灵从,独立飞来缥缈峰、   怀抱芳馨兰一握,纵横宙合雾千重气势是何等轩昂壮伟。梁启超的《太平洋遇雨》:   一雨纵横亘二洲,浪淘天地入东流,   劫余人物淘难尽,又抉风雷作远游。虽经困厄而不坠其擎云气概,同是伟人襟抱。另如金松岑的《屈原》:   饮沆餐霞意自哀,三闾情种不仙才,   远游已涉青云上,犹为家山雪涕来。严复的《人才》:   人才鹦鹉能言日,世事蝤蛑换壳时:   如此风潮行未得,老夫掩泪看残棋,以及柳亚子的《空言》:   孔佛耶回付一嗤,空言淑世总非宜,   能持主义融科学,独拜弥天马克思无不想落天外,震灼古今,堪称诗林奇作:此时的词坛亦异彩腾骞,各具胜景、如吕碧城的《金缕曲?纽约自南女神像》:   值得黄金范,指沧溟,神光离合,大千瞻恋。一簇华灯高擎处,十狱九渊同灿是我佛,慈航舣岸……花满西洲开天府,算当时、多少头颅换?铭座右,此殷鉴这是何等的境界、笔力,与何等超迈的历史眼光,   夏承焘先生的《玉楼春?观国庆焰火翌日同马一浮、谢无量乘机南归》:   归来枕席余其彩,龙喷鲸?呈百态。欲招千载汉唐人,共俯一城歌吹海。   天心月胁行无碍,一夜神游周九塞。明朝虹背和翁吟,应有风雷生謦咳。此词作于天安门观礼归来的飞机之上。缩千秋于一瞬,纳万象于毫端,自古词林,无此境界。   寇梦碧的《水调歌头?献给南极考察队勇士》:   鹏翼藐沧海,飞渡向阳轮。凿开长夜混沌,人外辟乾坤……两万里涛狂吼,十二级风怒扫,龙性岂能驯。打破八寒狱,放我浩然春。词作于1985年我国考察队建成长城站时。健笔振迅,真有笔雄万夫之力。   无论从哪个角度说,这些诗词都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诗歌杰作,可是却都被打人另册,长期见弃于主流文学之外,这难道公平吗?除此之外。新文学的一些主将如鲁迅、郁达夫、闻一多、郭沫若等,也都创作了一批深受大众欢迎的旧体佳作。最为吊诡的是坚决反对旧诗的胡适之,仍不时技痒,写了一批旧诗。据唐德刚说,1960年胡适之把新写的《冲绳岛上口占?赠钮惕生先生》交给他。诗文如下:   冲绳岛上话南菁,海浪天风不解听。   乞与人间留记录,当年朋辈剩先生!并催他抓紧“与钮惕老联络,赶快把这段历史记录下来。”(《胡适口述自传》)更有意思的是,胡适之在《谈谈适之体诗》一文中坦承,他用《好事近》词牌填的《飞行小赞》就是“胡适之体”,并说:“(这)不是新路,只是我试走了的一条老路。”我们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反了一辈子旧诗的胡适之先生,却没有能走出旧体诗的“阴影”呢?还是毛公泽东最痛快、本色。他对陈毅说:“少时不为新诗,老来无兴学。觉旧诗词表现于感情较亲切。新诗于民族感情不甚合腔,且形式无定,不易记,不易诵。”(《夏承焘学词日汜》64年12月21日)。至于毛泽东本人的诗同。以无产阶级革命领袖的胸襟气度施之于笔墨,其境界之高远,影响之深广,自不待言。在那万马齐晴的年代里,他的作品成了撑起诗坛天宇的大柱,发挥了延续一线生机的巨大作用。   粉碎四人帮以后,围步更新,百花齐放。传统诗词重获生机。特别是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以后,各地诗会、诗社如井喷一样涌现。诗词刊物遍地开花。几乎凡有井水饮处,都有吟咏声。二十多年来,学会从理论建设与创作交流两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开了二十三届。它正本清源,就当代诗词的地位与作用、继承与创新等问题展开了充分的讨论。提出了“倡今”“知古”,“求正”“容变”的主张。并号召诗人们适应时代、深人生活、走向大众、做一个发挥艺术个性、表现时代风采的歌者。二十年间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有的作品已编人教材。如刘征的长诗《红豆进行曲》被刻石立碑。有的诗词风行海外,如赵朴老的汉俳,风行日本。甚至深得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激赏,他在美国耶鲁大学任教时接连不断地写了一百首汉俳。通过大赛来激励创作,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许多名作就是这样产生的。如王巨农的《观北海九龙壁》:   久蛰思高举,长怀捧日心。   也曾鳞爪露,终乏水云深。   天鼓挝南国,春旗荡邓林。   者番堪破壁,昂首上千寻。通篇比兴,以龙为喻,来写小平南巡的重大历史意义。此诗举重若轻,浑化无迹。这就是1992年举行的金榜集大赛的抡元之作。另如甄秀荣的《送别》诗:   南国春风路几千,骊歌声里柳舍烟。   夕阳一点如红豆,已把相思写满天。“夕阳”以下两句十四字,空灵荡漾,把凄迷的别绪表现得如此缠绵,以小形大,妙到了毫端,成为传诵一时的佳句。重头巨制如李成瑞的《千人断指叹》写工人安全得不到保障而酿成的悲剧。欧阳鹤的《?基赞》写朱?基总理亲民与刚毅的品格,可谓栩栩如生。马凯的《九八抗洪组曲》写军民同心抗击洪水的大智大勇、气乔山河的史诗性场面,都令人感奋不已。   在传统诗词如何寻根原生态、接轨文艺新潮方面。也有可喜的收获。比如中年诗人蔡世平的《蝶恋花?昆仑兵歌》:   铁色昆仑谁啸傲?血铸黄昏。石垒行军灶。煮个天狼餐饿饱,崖峰队伍鹰呼早。诗人在构思上摒弃了没有棱角的套话,用浓墨重彩凸现景物的原生态之威狞气势。并运用错位、活用与变形的手法强化意象,以大烈度冲击读者的感官,使你为之怦然心动。这类手法在传统诗词中是簇簇生新,带有突破性的。   “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这是赵翼的名言。吴之振亦云:“两间之气,屡迁而益新。人之心灵意匠,亦日出而不匮。故文者日变之道也。夫学者之心日进,斯日变;日变,斯日新。一息不进,则为已陈之刍狗――盖变而日新,人心与气运所必至之数也。”说得多么透彻!当代诗词在全国诗友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走出低谷,出现了初步的繁荣。但是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多数情况下,还未能摆脱罔内热闹罔外冷的局面。真正能打动人心、弄潮时代引领前进方向的诗作还是太少了。如何解决好继承和创新的问题十分重要,这取决于我们对博大精深的诗词文化之各种元素、层次、发展趋势的正确了解,并通过碰撞、解构和融合而获得发展与创新。我们要大力提高诗人的创作水平,提倡不同流派的竞争。要加强理论队伍的建设,还要培养一支高品位的读者群体。通过三方面的良性互动,努力将当代诗词推向一个新的阶段。盛世倡诗。此其时矣。让普天下的诗人们舒彩笔、吐心声,谱写出金声玉振的诗篇,把当代的吟坛装扮得更加生机勃勃无限光鲜吧!
范文四: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
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西坝小学 张太华 王桂萍
  小语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相当数量的古诗,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如何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初读感知,走近诗境
古典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修订后的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学生要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小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孟浩然的《春晓》、白居易的《草》等诗歌,较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比较自由的政策,作家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又因我国有着优秀的诗歌传统和创作经验,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终于使唐代诗歌呈现出百媚千娇的勃勃生机。而宋王朝虽也结束了晚唐、五代的混乱局面,但国势却远不及唐代昌盛,尖锐的民族矛盾贯穿于整个赵宋王朝。不同的历史情况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内涵完全不同的爱国热情,正是在这种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的影响和推动下,就有了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豪放和陆游“尽复汉唐故地”的悲壮疾呼。学习古诗词,只有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教材在编排过程中也注重了这一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
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本首诗之前,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查看一下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恐怕就不难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我们在教学本课时,课中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畅谈《射雕英雄传》的故事情节,对于当时金国欺辱宋王朝的历史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其“义愤填膺”的情感就被自然地激发出来,学生心中那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此时,难道学生还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吗?还有谁不被诗人这种“大无畏”的凛然气概所折服而进而与之同感受?只有学生充分了解诗歌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自然而然就上来了。所谓“情动而辞发”,感情诵读就不会成什么问题了。可见,探究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学习诗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读诵成韵,感悟诗境
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老师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尤其不能讲得太繁,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并且做到“五读”。
一是“试读”,就是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在了解诗词背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读通,读准就行。
二是“评读”,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相互读、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要引导学生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领会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女们的谆谆教诲,从而读出期盼的语气。又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必须靠多次的评读才能感受将士们出征前那种紧张的场面,领会将士们看似旷达豪迈,实则悲愤之极的心情。
三是“范读”,在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有表情地示范一遍,既可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例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在学生对诗人当时遗憾又无奈的心情只能意会但无法用语气
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示范引路,学生从教师的点拨中顿时恍然大悟,感情一下子就上来了。又如《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隐含的诗人凄凉的忧伤也可由老师范读。
四是“品读”,可分自由读、小组全班交流读、师生赛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例如元曲《天尽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但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愁却缓缓道来,多次品读,韵味十足。
五是“吟诵”,让学生离开书本,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四、品味词句,内化诗境
我们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对此,教师再做过多过繁的词句意思的讲解显然显得冗长。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老师在教学此诗的时候,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语言和心情描绘蝶蛱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我想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另外《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握一个“愁”字让学生品味,点出夜深人静诗人越感凄凉的忧伤;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及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闹”一“绿”,意境全出。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的内化了诗词意境。
五、开放发散,拓展诗境
  用语言描述古诗的句意,无疑只现了皮毛,未见其血肉。学生热爱着为祖国大地增彩敷荣的所有一切山川花鸟的美好形象,诗中的翠柳黄鹂,青天白鹭,一直到窗前吞吐的西岭之雪,雪岭外又有多少琉璃世界?青天白云飘渺外,又有多少五彩缤纷的宇宙宏观呢?那渴望统一中原的爱国诗翁,大雪满弓刀的大漠英豪,锄禾的农民,出没于惊涛骇浪的扁舟渔民,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物,难道不会引起学生的爱恋吗?学生从对生命的关爱出发,潜能得到诱发,势必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因而,多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
间,多问问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联想,是赏析诗歌新意境的开端,是诗歌时代性的显现,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更是课堂和诗词本身生命活力的发扬光大。诗歌底蕴的异常丰富,品味诗句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读诗后的感受,想象诗句以外的景象。如《回乡偶书》中孩子们会笑着问什么,诗人怎样作答呢;也可以让学生为诗歌增补几句,哪怕缺少韵脚;同样也可以让学生为诗歌配上有色的画和有声的歌,语言和声色并行,难道不又是另一种风情?有时也可对比赏析,如《游园不值》所体现的是寻友不在喜见春意的释然之情,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一幅“伤春图”,多让学生在思维中开放发散、对比体会,学生是可以品味理解这些不同意境的。又如一诗句“深山隐古寺”寥寥数字,有多少画境值得我们揣摩啊!不同学生的脑海呈现出不同的的画面,有的是“茂密的竹林,一条林荫小道看不到尽头,只见很远的地方露出一个寺庙的角”;有的说“山高而空,云雾缭绕,寺庙似见非见,时隐时现”;有的说“空山什么也没有,偶尔传出几句念经的声音”;更有妙的说“高山脚下,清溪旁边,一个光头和尚正挑着满满一担水往回走”。你看,仅仅五个字,浸透着多少高山流水般的诗情画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遐想吗?
就美学而言,深藏于古诗中的内涵和底蕴实在是太丰富了,如果我们能摒弃现在诗词教学中的浅显虚浮,在重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在教学中我们也就能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关怀。
二00一年五月
范文五: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西坝小学 张太华 王桂萍小语教材和补充教材每一册都会安排相当数量的古诗,这些诗歌既是我国古代诗人诗作的名篇,又是众多诗篇中朗朗上口的佳作。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习、吟诵这些优秀诗词,不仅能让学生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了解到我国古代文学的基本常识和历史,而且也丰富了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文学艺术素养,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受到美学的熏陶和感染,进而提高其审美塑美能力,不断塑造其人格魅力。如何达到上述教学目标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认为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出自由、和谐、民主、平等、开放的学习环境的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一、初读感知,走近诗境古典诗歌,以其形式上的创作不一,内容上的丰富多彩,成为我国古代文学艺苑中的一株奇葩。修订后的语文新大纲指出,语文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学生要诵读儿歌、诗词及浅显的文言作品,想象其形象的画面,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小学阶段选用的古诗都朗朗上口,很适合学生朗读。古人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诗歌教学之前,充分让学生自读,是诗歌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后来“诗情画意,情景交融”的前提。如骆宾王的《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等等诗歌,较浅显易懂,学生初读诗词后,引导他们自看插图或生生互动交流,学生就能初步感受诗歌中的感情,当然这肯定是一种朦朦胧胧的情感和意境,而朦胧正是“美”的开始。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我国的诗词渊源流长,根深叶茂,这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分不开的。空前繁荣的唐王朝在思想文化方面采取了比较自由的政策,作家的思想获得了解放,又因我国有着优秀的诗歌传统和创作经验,为唐代诗人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终于使唐代诗歌呈现出百媚千娇的勃勃生机。而宋王朝虽也结束了晚唐、五代的混乱局面,但国势却远不及唐代昌盛,尖锐的民族矛盾贯穿于整个赵宋王朝。不同的历史情况激起了广大人民群众内涵完全不同的爱国热情,正是在这种人民的意志和力量的影响和推动下,就有了李白“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轻灵豪放和陆游“尽复汉唐故地”的悲壮疾呼。学习古诗词,只有结合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征(教材在编排过程中也注重了这一点),让学生充分了解诗人创作时期的历史背景,才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如陆游的生平绝唱《示儿》一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祖国统一的无限眷恋和不能亲眼看见的伤感遗憾,感情是复杂的,诗人将其作为遗言告知儿孙,这对于不了解当时时代背景的学生来说,可能很难理解。如果在教学本首诗之前,安排一定的课余时间让学生查看一下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南宋时期特定的历史背景,恐怕就不难理解诗人当时的情感。我们在教学本课时,课中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畅谈《射雕英雄传》的故事情节,对于当时金国欺辱宋王朝的历史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其“义愤填膺”的情感就被自然地激发出来,学生心中那股强烈的民族自尊心油然而生,此时,难道学生还不能理解诗人当时的内心感受吗?还有谁不被诗人这种“大无畏”的凛然气概所折服而进而与之同感受?只有学生充分了解诗歌所处的特定历史背景,教师再适当的点拨和提示,学生便能很快领悟诗歌的大意和蕴涵的中心,感情自然而然就上来了。所谓“情动而辞发”,感情诵读就不会成什么问题了。可见,探究诗词创作的历史背景,对于学习诗词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三、读诵成韵,感悟诗境小学生学古诗,对诗意的理解老师固然要讲,但不宜多讲,尤其不能讲得太繁,从层次性的诵读中感悟诗词意境才是诗词教学的关键所在,因而,古诗教学中训练重点应放在朗读指导上,并且做到“五读”。一是“试读”,就是没有任何提示,让学生在了解诗词背景的基础上,依据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朗读水平自己先试着读一读,只要求学生能读通,读准就行。二是“评读”,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师生初步交流互读,从师生相互读、评、再读、再评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诗歌的意境,要求能从读诗到吟诗。例如“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这句,要引导学生在相互评价的基础上领会诗人陆游临终前对儿女们的谆谆教诲,从而读出期盼的语气。又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必须靠多次的评读才能感受将士们出征前那种紧张的场面,领会将士们看似旷达豪迈,实则悲愤之极的心情。三是“范读”,在学生感情朗读有困难的时候,老师有表情地示范一遍,既可引发学生兴趣,又能起到点拨指导的作用。例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在学生对诗人当时遗憾又无奈的心情只能意会但无法用语气表达的时候,教师要及时给予示范引路,学生从教师的点拨中顿时恍然大悟,感情一下子就上来了。又如《枫桥夜泊》“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中隐含的诗人凄凉的忧伤也可由老师范读。四是“品读”,可分自由读、小组全班交流读、师生赛读等形式体会诗歌的停顿、节奏、轻重缓急和韵味等,例如元曲《天尽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但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愁却缓缓道来,多次品读,韵味十足;五是“吟诵”,让学生离开书本,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四、品味词句,内化诗境我们课本中选用的古诗大都比较通俗易懂,对此,教师再做过多过繁的词句意思的讲解显然显得冗长。例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老师在教学此诗的时候,只需抓准“留连”和“自在”这两个词的理解,让学生以欢悦、畅快的语言和心情描绘蝶蛱穿行于花丛中翩翩起舞、黄莺自由自在放声歌唱、到处一片惹人心醉的鸟语花香的景象,我想此时学生也和诗人一样,心中荡漾着灿烂、欣喜和自在,当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一点时,学生已经融进并内化了诗歌的意境,对抒发诗人和自己的感受欲罢不能,感情诵读也就水到渠成。另外《枫桥夜泊》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把握一个“愁”字让学生品味,点出夜深人静诗人越感凄凉的忧伤;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两个“异”字点出了寄居外乡之苦,一个“倍”字突出了节日思亲之深;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一个“笑”字突出了诗人久离家乡的感慨,笑中浸泪;还有宋祁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及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闹”一“绿”,意境全出。对这些重点字词的反复品味,也就不断的内化了诗词意境。五、开放发散,拓展诗境用语言描述古诗的句意,无疑只现了皮毛,未见其血肉。学生热爱着为祖国大地增彩敷荣的所有一切山川花鸟的美好形象,诗中的翠柳黄鹂,青天白鹭,一直到窗前吞吐的西岭之雪,雪岭外又有多少琉璃世界?青天白云飘渺外,又有多少五彩缤纷的宇宙宏观呢?那渴望统一中原的爱国诗翁,大雪满弓刀的大漠英豪,锄禾的农民,出没于惊涛骇浪的扁舟渔民,这些可爱可敬的人物,难道不会引起学生的爱恋吗?学生从对生命的关爱出发,潜能得到诱发,势必会展开丰富的联想,因而,多给学生思维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多问问学生的感受,让他们多谈谈自己的联想,是赏析诗歌新意境的开端,是诗歌时代性的显现,是学生个性的张扬,更是课堂和诗词本身生命活力的发扬光大。诗歌底蕴的异常丰富,品味诗句的形式也应该多种多样,我们可以和学生一起畅谈读诗后的感受,想象诗句以外的景象。如《回乡偶书》中孩子们会笑着问什么,诗人怎样作答呢;也可以让学生为诗歌增补几句,哪怕缺少韵脚;同样也可以让学生为诗歌配上有色的画和有声的歌,语言和声色并行,难道不又是另一种风情?有时也可对比赏析,如《游园不值》所体现的是寻友不在喜见春意的释然之情,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则是一幅“伤春图”,多让学生在思维中开放发散、对比体会,学生是可以品味理解这些不同意境的。又如一诗句“深山隐古寺”寥寥数字,有多少画境值得我们揣摩啊!不同学生的脑海呈现出不同的的画面,有的是“茂密的竹林,一条林荫小道看不到尽头,只见很远的地方露出一个寺庙的角”;有的说“山高而空,云雾缭绕,寺庙似见非见,时隐时现”;有的说“空山什么也没有,偶尔传出几句念经的声音”;更有妙的说“高山脚下,清溪旁边,一个光头和尚正挑着满满一担水往回走”。你看,仅仅五个字,浸透着多少高山流水般的诗情画意,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去遐想吗?就美学而言,深藏于古诗中的内涵和底蕴实在是太丰富了,如果我们能摒弃现在诗词教学中的浅显虚浮,在重感悟的基础上重点去体验优美诗词所蕴含的鲜活意境,在教学中我们也就能更多地体现出对人文的助长、哲理的启迪、潜能的诱发和生命的关怀。
二00一年五月 作者邮箱:
范文六: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
作者:蔡增平
来源:《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第10期
摘 要: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对帮助小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小学生艺术素养,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有着重要作用。如何让小学生学会并学好古诗词,从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生命活力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诗境;感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为学生收录了很多古诗词,在这些经典的古诗词中,蕴含着中华几千年的艺术与文化,很多古诗词意境高远,内涵深刻,韵律和谐,语言精湛,成为小学生感知中国传统文化、提高艺术素养的珍贵素材。然而古诗词无论是在文化背景还是语言表达方式上,都与新时期小学生的认知存在很大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小学生都学不会、学不好古诗词的原因所在。如何让古诗词与小学生的思想与情感更加契合,如何让小学生与这些“文化精髓”产生共鸣,笔者认为,应赋予古诗词新的活力与生命力,从“活化”古诗词形成的过程开始,引导小学生走进诗境、感悟诗境、内化诗境,让他们在一个美的境界里感知古诗词的魅力。
一、唤醒情感,让小学生入境悟情
当语言与文字都成为障碍时,唯有情感才是沟通诗词与小学生的最佳路径。怎样让孩子们尽快走进诗的意境,最直接且有效的方法就是激发他们的想象,唤醒他们的情感,让他们与“古人”产生共鸣。小学生往往会在想象的驱遣中,不由自主地与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结合,再去理解诗词中的形象,并由此悟情入境。然而古诗词意蕴丰富却又短小简洁,很多“言外之意”,小学生并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这时就需要教师从某些关键词中创造一些意境来为小学生想象插上“翅膀”。如讲《清平乐 村居》时,学生对“醉里吴音相媚好”这句理解起来可能有点难度,因此,开始可以通过音乐与朗读将学生先引入一种仿佛置身“村居”的意境中:“如果你来到村居会发现什么?”学生纷纷展开联想:“清澈的小溪”“美丽的青草”等等,这时教师可以加以适当引导:“有没有可能会有一对老夫妇住在小溪旁的茅草屋?”学生都表示有可能,这时再让学生继续想象:“那这对老夫妇他们会说什么?如果此时你在那里,你又会怎样?”有的学生大声说:“那么美的地方,肯定会陶醉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肯定的同时,让他们沿着这个思路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是什么让你醉了?老夫妇也醉了吗?还有什么也陶醉在村居里?”这时一幅和谐而温馨的乡村美景已经在小学生的脑海中形成,他们沉浸在被诗词勾勒出的画面中,仿佛词里的人也活了,景也美了,他们的心也醉了。
二、寓教于乐,让小学生入境知意
小学生经常感觉古诗词晦涩难懂,所以很难走近诗境并感悟诗境,所以很快就会兴趣消减,如何让小学生保持对古诗词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学习古诗词并不是一件“苦差事”,而一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教师要注重寓教于乐,将诗词教学与其他形式进行有机结合,激发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动品悟诗词的意境之美。很多古诗词都是“诗画并济”,因此,可以将绘画与诗词进行结合,让学生领略一下古人“吟诗作画”意境。如在学习《所见》时,教师可以通过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的方法,让他们先在脑海中将一些风景的点滴进行汇集,激发已有的认知经验,然后以问题引导让他们将这些“点滴”具体化、形象化地落于纸上。“诗中有没有你熟悉的景物?”学生分别说出了鸣蝉、林樾、牧童等等,“那么,拿起画笔把你,,看到"的东西都表达在纸上吧!”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学生凭借自己对诗的理解,画出一幅幅美的作品:在一片美丽的原野上,一个牧童躺在草地上吹着笛子,微风在月亮的清辉下轻轻地将牧童的衣角掀起……作者用文字绘形绘色,而学生则用画笔还原情境,就在这一幅幅的作品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在那青草地里卧月而眠的好象就是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
三、认真品读,让小学生内化诗境
古诗词是距离小学生几千年之长的古人的一种书面表达形式,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情感有着很明显的“时代烙印”,与现代人有着很大的“隔膜”,对于一些写情写景的诗词,通过描绘与勾勒能够将当时的情景再现,但对于一些具有典型历史文化背景的诗词来说,只有引导小学生进行认真品读,才能内化诗境。如学习《夏日绝句》时,作者李清照于诗中将自己的一腔爱国之情以及个人价值取向蕴含其中,在诗中诗人对所在朝代当权者无耻、昏庸、懦弱的“嘴脸”刻画得非常深刻,全诗虽然短小,但内容精彩,用毫无堆砌的三个典故将诗人凛凛正气彰显得淋漓尽致。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国破家亡的耻辱他们无法理解,因此,教师引领学生通读诗词之后,可以给出几个关键词,让他们结合注释再次进入诗词之中,去自读自悟深入探究。“同学们,请你们对,,人杰",,鬼雄",,江东"几个词进行思考,看看能收获什么?”在对两个词进行思考之后,学生意识到,人杰即人中之杰,鬼雄即鬼中英雄,所以无论我们是以哪种形式存在,我们都应该做一个高尚的人、伟大的人、于家于国有益的人。就在“人杰”和“鬼雄”的对比中,学生感知到了作者当时的情境,而在其他词句的反复品味中,诗人万语千言诉之不尽的心情,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在战乱连连的古代,当权者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因为自己的懦弱而给百姓带来的伤害。当学生感悟到此情此景,对这首诗的理解则更深了一层。
毋庸置疑,古诗词丰富与博大的底蕴与内涵是小学生在朝夕之间无法领悟的,身为教育者的我们,要摒弃传统诗词教学中的虚华与肤浅,引导小学生入境知情、入境知意,让他们在古诗词的韵味中感受中国文字之美、语言之美和传统之美。
参考文献:
范琳.感悟诗境,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J].新课程研究:小学作文教学,2011(1):69-70.
编辑 杨兆东
范文七:糈 品 . 堂 / 价 ? 新  爆 译 别
感悟诗境 ,焕发 古诗 词 的生命 活力  
( 江西 省瑞 昌市 桂林 中心小 学 ,江西 瑞 昌 3 2 0   3 2 0)
中 图分 类 号 :G6 32 文 献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号 :1 7 0 6 ( O 1 0 — 0 9 0   2.   6 卜 5 82 1 )1 0 6- 2
在 古诗 词课 堂 教学 过 程 中 ,笔 者 根 据 诗 中所 提供 的  信 息 ,尝试 着 分 四步把 学 生 引入 诗 歌意 境 中去 ,让 教师  讲 得实 在 ,学 生读 得 充分 ,悟 得 到 位 ,写 得精 彩 。让 古 
诗词 焕 发 出生命 的活 力 。  
十里盛 开 的桃 花 ,也没 有 一万 家 酒店 。   李 白 非 常 纳 闷 , 汪伦 笑 着 说 道 : “ 生 ,十 里 桃    先 花 ,不 是桃 林 .而是 此 地有 一 处 潭水 名 为 ‘ 里 桃花 ’ 十 ,  
万 家 酒 店 也 并 非 一 万 家 酒 店 , 而 是 酒 店 的 主 人 姓 万 。  ”
趣 味 破 题 ,点 燃 热 情 
豪爽 的 李 白听后 哈哈 大 笑 ,对 汪 伦如 此煞 费苦 心的  邀 请 深表 感谢 。接 下 来的 几天 ,两人 在 汪伦 的 处 所 秉烛  长 谈 , 互 讨诗 文 ,待 分 别 时 ,两 人 已 结 为好 友 ,临 走 
古 诗 的 题 目简 洁 、凝 练 , 概 括 全 诗 内 容 .破 题 方 能  走 近诗 境 。古诗 的解题 一 定要 新颖 别 致 ,引人 入 胜 。从 
解题 入手 .能使 学 生获 得 丰 富的感 知 ,激发 学 习古 诗 的 
兴 趣 。方 法 有 多 种 如 “ 画 激 趣 ” “ 歌 激 趣 ” “ 语  绘   唱   谜
时 ,李 白在 船 上 突 然听 到岸 上 有人 踏 着 节 奏唱歌 ,抬 头 
看 , 原 来 是 汪 伦 。 于 是 ,在 感 动 之 余 , 写 下 了脍 炙 人 
激趣 ” “ 背景 激 趣 ” “ 动 激 趣 ” “ 活激 趣 ”等 等 。 活 生   在教 学 《 汪伦 》 一 诗 时 ,笔 者 采 用 的是 故 事 激 趣 法 。 赠  
听 故 事 是 小 学 生 的 一 大 乐 事 ,在 教 学 中 适 当 运 用 此 法 ,   效果 颇佳 :  
口的 《 汪伦 》 一诗 以表 心 愿 。 赠  
孩 子 们 听 完 这 个 故 事 后 ,学 习 古 诗 的 热 情 迅 速 被 点 
燃 ,诗文 也早 已悄 然 印进 了他 们 的脑 海 。  
二 、 朗 读 感 悟 ,把 握 信 息 
话说 唐朝 时有一 个 叫 汪伦 的人 ,特 别 崇拜 大诗 仙 李  白的才 学 ,总 想找机 会 接近 李 白 ,有 一 次 ,他 听说 李 白   要 经 过他 的 家 乡,在 了解 了李 白的诸 多喜 好 后 ,终 于 想  出 了一 个 办 法 。 某 日他 就 给 李 白 写 了一 封 热 情 洋 溢 的  信 ,信 上说 :先 生好 游乎 ? 此地 有 十 里桃 花 ;先 生喜 酒 
乎 ?这 里有 万 家酒店 。  
古诗 文 是我 国 古代 的书 面语 形 式 ,在 时 间和 空 间 上  都 与现 代 的人 有 隔 膜 。 “ 读 ” 就是 打破 隔膜 的利 器 。   朗   因为 古 诗 文 语 言 高 度 凝 练 ,讲 究 声 韵 和谐 。 要 诵 出语  感 ,首先 要读 准 字音 ,读懂 大 致 的 文义 ;其次 ,要读 出   节 奏 ,读 出语 气 ;再 次 ,要 读 出感 情 。 “ 出感 情 ”是  读 随着 对课 文 理解 的 逐步 深 入而 逐 步提 升其 层 次 的 。这 就  要 求 在理 解 的过 程 中穿 插 朗读 ,在 理 解 的过 程 中 逐步 提 
长 的 美 感 效 应 。 鼓 励 式 评 价 尊 重 学 生 的 劳 动 , 理 解 他 们 
于是 .李 白欣 然 前往 .可是 找 了半 天 ,既没 有 找 到 
学 习 的 引 导 者 .在 习 作 评 价 的 过 程 中 也 要 充 分 发 挥 “   平
等 中首 席 ”的作 用 ,给学生 一 些 鼓励 的话 语 ,一 些 指 导 
性 的 评 价 。 教 师 的 评 价 应 该 因 人 而 异 、 因 文 而 异 , 三 言 
的想 法行 为 ,沙 里 淘金 ,点 滴 肯定 ……艺 术 化 的评 价 能 
让 学 生 真 切 地 感 受 习 作 的 乐 趣 ,从 而 自然 坚 定 我 也 能 写 
两 语 也 可 ,精 心 点 评 也 行 ,但 必 须 站 在 发 展 的 高 度 , 以 
出好 作 文 的信念 。   为学 生 提供 一 个舞 台 ,学 生 就 能大 显 身 手 。 习作 中  优 秀 的开头 、结 尾 、妙 词 佳 句 ,我 都让 学 生 制成 “ 慧  智
卡 ” 展 示 在 班 级 的 “ 作 成 长 树 ” 上 , 有 内 容 被 展 示 的  习
激 励 的 态度来 面 对 。 “   小作 家 ,你 的 习作 真 让 同学 们 羡  慕! “ ” 读着 你 的文 章 ,真 是一 种 享 受 啊 ! “ ” 从你 的 习 
作 中 ,老 师 看 到 了 你 的 努 力 ,相 信 你 的 错 别 字 会 越 来 越 
少。 ”… …在 这 样 的肯 定 和 鼓 励 中 ,学 生 一 定 会 发 挥 自  
己 的 潜 能 ,以 更 积 极 的 心 态 投 入 到 学 习 活 动 中去 。  
同学 都 引 以为 荣 。帮助 班 内十几 名 爱好 文 学 的学 生 成 立 
了 “ 墨香 小 院 ”文 学 社 ,鼓 励 学 生 向 校 刊 《 文化 童 心》   以及 其 它 报 刊 杂 志 投 稿 。在 活 动 中 锻 炼 ,在 活 动 中 提  高 ,班 上 的不少 同学成 了名 符其 实 的 “ 小作 家 ”  。 习作 评 价 ,想 说 爱 你 也 容 易 !眼 中有 文 ,心 中有  人 ,关 爱 学 生生 命发 展 ,营造 多元 的 、生 动 的 、 富有 诗  。 ‘
情 的 评 价 环 境 , 习作 评 价 一 定 会 扎 根 于 学 生 的 心 灵 。 一 
四 、 温 暖 评 价 。成 就 精 彩 — — 评 价 之 美  教 学 是 科 学 ,也 是 艺 术 。 对 小 学 生 习 作 的 评 价 极 需  
的态 度去 关 爱学 生 生命 的发展 ,营造 习作 评 价  的 美学 韵 味 。幽默 式评 价 不仅 仅 能 博人 一 笑 ,产 生 愉悦  感 ,而且 还 能 于笑 声 中给 人 以智 慧 的启 迪 。产 生 意 味深 
谭 雅 捕 乞 
E C RR C UM R S A瑟 薹  W  U I UL   E E e {
高对 朗读 的要 求 。诵读 的方 式 多种 多样 ,可 以 听录音 跟 
读 、教 师 范 读 、全 班 齐 读 、小 组 合 读 、个 人 读 、接 龙  读 、分 角 色 表 演 或 比赛 读 。让 一 些 读 得好 的 学 生 表 演 
天真 可爱 的样 子 ;仿 佛看 到 了父 亲正 手 捧茱 萸 向着 王 维  回家 的方 向张望 。那 眼神 里 充满 了期 待 。耳 边 仿佛 听 到 
了 他 们 在 说 : “ !要 是 王 维 在 这 里 的 话 ,我 们 就 可 以    嗨
读 。在 教学 《 子 吟》 一诗 时 ,一 开始 ,就可 以展示 古  游 诗 ,初 诵 《 子 吟》 游 ,在 熟 练诵 读 的基 础 上 引 导学 生 质 
疑 :这 首诗 的作 者 是谁 ?他 为 什么 要写 这 首诗 ?诗句 要  表 达 的是 作 者 怎样 的思 想 感 情 ?再 诵 《 子 吟 》 游 ,第 一  步 。当孟郊 看 到母 亲头 上 又多 了几 根 白发 时 ,他 会想 些  什 么 呢? 引导 学生 迅速 进 入角 色 ,设 身处 地想 一 想 。再  以感人 肺腑 的渲染 性语 言 把学 生 带人 现实 生 活 ,让他 们  回顾一 下 。岁 月在 妈妈 的身上 留下 了多少 痕 迹 。在学 生 
开 怀 畅 饮 了 ,让 我 们 祝 王 维 一 帆风 顺 ,平 平 安 安 !干  杯! ”不 知不 觉 ,王 维两 行 热 泪 便 滚 落 下来 ,这 样 通过  音乐 渲染 ,以 图配诗 ,让 学 生充 分感 知 ,想 象 理解 ,深  入诗 境 ,与诗人 产 生情感 上 的共 鸣 。  
四 、创 设 情 境 。有 效 拓 展 
精读 古 诗 表 达 意 境 ,促 进 阅读 的个 性 得 到 充 分体  现 ,情感 得 到再 一次 升华 ,不断 丰 富 内心世 界 ,树 立 正  确 的人生 价 值观 ,这 也 是 “ 读经 典学 作 文 ” 的又一 个 重  点 。一般 可 以引 导学 生 画一 画 、写 一写 、演 一 演 ,创设 
们 娓 娓 动 听 的叙 述 中 ,领 悟 母 亲 养 子 女 的艰 辛 。第 二 
步 。让 学生 抚 摸身 上带 着母 亲 关爱 的衣裳 ,看 着 沐浴 在  阳光下 的生机 勃勃 的小草 ,一 遍 一遍 地诵 读 。一 步一 步 
情境 。让 孩 子们 与诗 人 同步 走进 其 间 ,真切 感 悟体 验 诗 
句诗 境 ,从 而表 达 自 己的 真情 实 感 ,促进 情 感 的提 升 。   如教 学 《 送元 二 使安 西 》一 诗 时 ,我让 学 生课 后来 演 一  演王 维送 别元 二 出使安 西 的情景 。  
地 领悟 ,母 亲 的慈 爱
,就像 这 春天 里 太 阳 的光辉 ,是 多 
么暖人 。沐 浴 在 阳光里 的小草 是 怎么 也报 答不 了太 阳 的  恩 情 的 。第 三 步 ,精 读 《 子 吟》,让 学 生 先 用 自己 的  游 话 说说 “ 言 寸草 心 ,报得 三 春 晖 ”的意 思 ,通 过层 层  谁
( 白 :一 天 清 晨 ,渭城 下 着 蒙 蒙细 雨 ,翠 色欲 滴  旁 的杨 柳在 风 中沙 沙作 响 ,枝 条 随着风 摇摆 着 )   ( 维 、元 二 来到 客 栈 ,桌 上 摆 放 着 酒 杯 、 酒 壶  王
诵 读感 悟 ,把 握信 息 ,从 而逐 步领 会小 草 报答 不 了太 阳 
恩 情 ,孟郊 报 答不 了母 亲 的恩 情 ,我 们 呢 ,又怎 么 报答  得 了母 亲 的恩 情 呢 ?读 到这儿 ,还 不 能就 此 打住 ,再 来 
王 维 ( 起 酒杯 ) 举 :元 兄 ,我 敬 你 一 杯 ,祝 你 一 路 
顺风 。  
次真 情地 吟诵 ,更 能激 发学 生潜 藏在 内心 的激 情 。  
三 、 想 象 画 面 。 内 化 诗 境 
元二 ( 举起 酒杯一 饮 而尽 ) :谢 谢 !   王 维 ( 起 酒 壶 又往 元二 的 酒杯 里 斟 满 酒 ) 把 :这 次  你 西行 的路 途遥 远 ,一 路艰 险异常 ,还 望 多加 小心 !  
学 生 进 入 意 境 的 过 程 ,实 际就 是 一 个 再 创 造 的过 
程 ,也 是再 造 想象 的过程 。首 先是 要 发挥 想 象 ,体 验古  诗 的 画面 美 ,在 中外 艺术 史上 ,许 多 人把 画 与诗 相 提并  论 ,宋 代 文学 家 张舜 民说 : “   诗是 无 形 的 画 ,画是 有 形 
的诗 。 如果 教 法 得 当 ,这 些 “ ” 无形 画 ”无 疑 将 为学 生  想 象力 的发 展发 挥重 大 作用 。如 教学 《 月 九 日忆 山 东  九
王 维 ( 次举 杯 ) 再 :元 兄 ,这一路 要 保重 身体 啊 !   元 二 ( 举 起 酒杯 ) 也 :摩 洁 兄 ,你 也 要 保 重 身 体 !  
王 维 :元 兄 。你 还 记得 正 月 十五 ,元 宵节 上我 们 一 
起 猜灯谜 吗 ?  
兄弟 》一 诗 ,教师 可 以一 边播 放 乐 曲片 断 ,一 边启 发 学  生大 胆想 象 。在 这众 人 团聚欢 笑 的 重 阳节 ,远 在异 乡 的 
王维 可 能在 哪里 ?他 看 到 了什 么情 景 ?他 耳 边 传来 了 什  么 ?他 的心 里是 一种 怎样 的感 受 ? 随着 深 沉 、悠扬 、婉 
元 二 :怎 能不 记得 .我 还 赢 了你 呢 !不过 去年 八 月   十五 ,我 们 在 月光 下 赏 月对 诗 ,我 可 是 远 远 地 输 给 你 
转 的筝乐 曲的播 放 ,学 生想 象 :在 热 闹繁 华 的帝 都——  长 安 城 ,街 上 人 山 人 海 。许 多 人 家 门 口都 挂 着 茱 萸 避 
邪 .有 孩 子 的 人 家 用 它 煮 水 给 孩 子 洗 澡 。 长 安 城 内 菊 花
  随 从 : 老 爷 , 时 间 不 早 了 ,该 走 了 !  
元 二 ( 了王 维一 眼) 望 :摩 洁兄 ,后会 有期 !   王 维 ( 了拍 元二 的 肩 头 ) 拍 :慢 着 ,元 兄 ,喝 下 这 
最后 一杯 酒吧 !往 西 出 了阳关 ,你 就 见 不到老 朋友 了!  
元 二 ( 起 酒 杯 ,仰 头 喝 尽 , 便 骑 上 马 ,往 西 边 走  端
去 。  )
盛 开 了 ,开得 蓬 蓬 勃 勃 的 ,人 们 一 边 赏 菊一 边 喝 着 美  酒 。他们 扶 老携 幼 ,头上 插 着茱 萸 ,三 三两 两 地 和亲 人  去登 高 。 当学生 们 想象 的双 翼 被鼓 动之 后 ,教 师适 时 出  
示一 幅 图画 :独 自漂 ? 乡 的作 者 ,坐 在 客 栈 的窗 前 , 白他  
悠 悠 的 思 乡 之 情 油 然 而 生 ,只 好 独 自一 个 眺 望 远 方 ( 家 
王维 ( 着远去的背影) 看 :渭城 朝 雨 汜轻 尘 ,客 舍  青青柳 色新 。劝君 更尽 一杯 酒 ,西 出阳 关无故人 。  
乡 的方 向 ) ,那深 邃 的 目光 流露 出 的是 浓 浓 的 思念 。教  师 可 引 导 学 生 把 想 象 的 重 点 定 在 一 个 “ ” 字 上 ,此  忆
这 种创 设 情境 ,制 造 氛 围融 人 角 色表 情 、动 作 、语 
言 ,有 所 创新 地再 现 古 诗意境 ,让 孩子 们 得 到 了有效 的  拓展 。   ■ 
时 ,学 生 的 眼前 仿 佛 看 到 了王 维 的兄弟 们 已登 上 山巅 ,   头上 都插 上 了茱 萸 :仿 佛看 到 了王 维 的小侄 子 侄 女们 那 
范文八:墨 学科教学 
新课 程 学 习   N E W   C O U R S E S ’ S T U D Y  
感悟诗壤 , 焕发古诗词 的生  命活  力 
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 
蔡 增 平  ( 江 苏 省 新 沂 市双 塘 镇 九墩  J - , 学)  
要: 小学语文教材 中的古诗词 , 对帮助小学 生感知 中国传统 文化, 提高小学生 艺术 素养 , 积 累丰 富的语言知识 有着重要作用 。  
如何让 小学生学会并学好古诗词 , 从感悟诗境 、 焕发古诗词 生命活力进行 了思考与探 索。  
关键词 : 小学语文; 古诗词; 诗境 ; 感 情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中为学生收 录了很 多古诗词 , 在这  通过边 朗读边让学生想象 的方 法 , 让他 们先在脑海 中将一些 风景 
些 经 典 的古 诗 词 中 , 蕴含着 中华几千 年的艺术 与文化 , 很 多 占诗  的点滴进行 汇集 , 激发 已有 的认知经 验 , 然 后 以问题 引导让 他们 
点滴 ” 具体化 、 形象化地落于纸上。“ 诗 中有没有你熟悉 的  词 意境高远 , 内涵 深刻 , 韵律和谐 , 语 言精湛 , 成为 小学生感 知 中  将这些“
学 生 分 别说 出了 鸣蝉 、 林樾 、 牧童等等 , “ 那么 , 拿 起 画笔 把   国传统 文化 、 提高艺术素养 的珍贵素 材。然而古诗词无论 是在文  景 物 ? ”
看到 ’ 的东西都表达在纸上吧 !” 在教师 的不断引导下 , 学生凭  化背景还 是语 言表达方 式上 , 都 与新 时期小学生 的认 知存 在很大  你 ‘ 差距 , 这 也是为什 么很多小学 生都学不 会 、 学 不好古 诗词 的原 因  借 自己对诗 的理解 , 画出一幅 幅美 的作 品 : 在一 片美丽 的原野 上 ,   所在 。如何 让  诗词 与小学 生的思想与情感更 加契合 , 如何让小 
个牧 童躺 在草地上吹着笛子 , 微 风在月亮 的清辉 下轻轻地将牧 
学生 与这些 “ 文化精 髓” 产生共 鸣 , 笔者认为 , 应赋 予古诗词新 的  童 的衣角掀起 ……作 者用 文字绘 形绘色 , 而学生则用 画笔还原情  活力 与生命力 , 从“ 活化 ” 古 涛词形成 的过程开始 , 引导小学生 走  境 , 就在 这一 幅幅的作 品中 , 我 们 仿 佛 看 到 了 在 那 青 草 地 里 卧 月 
进诗境 、 感悟诗境 、 内化 诗 境 , 让他 们 在 一 个美 的境 界里 感 知 古诗 词  而眠 的好象就是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 。   的魅 力 。  
三、 认 真 品读 。 让 小 学 生 内化 诗 境 
唤醒情感 。 让小学 生入境悟情 
古诗 词是距离 小学生 几千年之长 的古人 的一种 书面表 达形 
当语言 与文字都成为障碍时 , 唯有情感 才是沟通诗词 与小 学
  式 , 诗词 中蕴含 的思想 与情感有 着很 明显的“ 时代烙 印” , 与 现代 
生的最佳路径 。怎样 } 上 孩子们尽快走进 诗的意境 , 最直接且有效  人有着很 大 的“ 隔膜 ” , 对于一些 写情写景 的诗词 , 通 过描绘 与勾 
的方 法就 是激发他 们的想象 , 唤 醒他们 的情 感 , 让他们 与“ 古人”   勒能够将 当时的情景再现 , 但对于一些 具有典型历史文 化背景 的 
产 生 共 鸣 。 小 学 生 往 往 会 在 想 象 的驱 遣 中 , 不 由 自主 地 与 自己 的  诗词来说 , 只有 引导小学生进行认 真品读 , 才能 内化诗境 。如学 习  已 有经 验 进 行 结 合 , 再 去理 解 诗 词 中 的形 象 , 并 由此 悟 情 人 境 。然  《 夏 日绝句 》 时, 作者李清照于诗 中将 自己的一腔爱 国之情 以及个 
而古诗词 意蕴丰 富却又短小 简洁 , 很多 “ 言外之 意 ” , 小 学生并 不  人价值取 向蕴含其 中 , 在诗 中诗人对所 在朝代 当权者无 耻 、 昏庸 、   能够很好地把握 , 这 时 就需 要 教 师 从 某 些 关 键 词 中创 造 一 些 意 境  懦弱的“ 嘴脸” 刻 画得非 常深刻 , 全诗虽然短 小 , 但 内容精彩 , 用毫  来 为小学生想象插上“ 翅膀 ” 。如讲《 清平乐 村居》 时, 学生对“ 醉  无堆砌的三个 典故将诗 人凛凛正气彰显得淋漓尽致 。但对于小学  里吴音相媚好” 这 旬理 解起来可能有点难度 ,   此, 开始可 以通 过  生来说 , 国破家亡的耻辱他们无法理解 , 因此 , 教师 引领 学生通读  音乐 与朗读将学生先 引人一 种仿佛置身 “ 村 居” 的意境 中 : “ 如果  你来到村居会发现什么?” 学生纷纷展开联想 : “ 清澈 的小溪 ” “ 美 丽 
的青草 ” 等等, 这 时 教 师 可 以 加 以适 当 引 导 : “ 有 没 有 可 能 会 有 一 
诗词之后 , 可以给 出几个关键词 , 让他们结合 注释再 次进入 诗词  之 中, 去 自读 自悟深入探究。“ 同学们 , 请你们对 ‘ 人杰 鬼雄 “江 
东’ 几个 词 进 行 思 考 , 看 看 能 收 获什 么 ? ” 在 对 两 个 词 进 行 思 考 之 
对 老夫 妇住 在小溪旁 的茅草屋?” 学生都表示有 可能 , 这时再让学 
生 继 续 想象 : “ 那 这 对 老 夫 妇 他 们 会 说 什 么 ? 如 果 此 时你 在 那 里 ,  
后, 学生意识 到 , 人杰 即人 中之杰 , 鬼雄 即鬼 中英 雄 , 所 以无 论我  们是以哪种形式存在 , 我们都应该做一个 高尚的人 、 伟大 的人 、 于 
家 于 国 有 益 的人 。就 在 “ 人杰” 和“ 鬼雄 ” 的对 比 中 , 学 生 感 知 到 了 
你又会 怎样 ? ” 有 的学生大声说 : “ 那么美的地方
, 肯定会陶醉了 ! ”  
教 师 对 学 生 进 行 肯 定 的 同时 , 让 他 们 沿 着 这 个 思路 继 续 发 挥 自己  的想象力 : “ 是 什 么让 你 醉 了 ?老 夫 妇 也 醉 了 吗 ?还 有 什 么 也 陶 醉 
作者 当时的情境 , 而在 其他词 句的反 复品味 中 , 诗 人万语千 言诉 
在 村居 里?” 这时 一幅和谐 而温馨 的乡村美景 已经 在小学生 的脑  海 中形成 , 他们沉 缦在被 诗词勾勒  的画面 中 , 仿佛 词里 的人也  活 了, 景也美了 , 他们的心也醉了。   二、 寓教于乐 , 让小学生入境知意 
之不尽 的心情 , 让学生 深刻体会 到 了在 战乱连连 的古代 , 当权者 
抛弃 中 原 河 山 , 但 求 苟 且 偷 生 。 因 为 自己 的懦 弱 而 给 百 姓 带 来 的 
伤害。当学生感悟 到此情此景 , 对 这首诗 的理解则更深 了一层 。   毋庸 置疑 , 古诗词 丰富与博大 的底蕴 与内涵是小学 生在朝夕 
身 为教育者 的我们 , 要摒弃传 统诗 词教学 中 的  小学生经常感觉古诗词晦涩难懂 , 所 以很难 走近诗境并感悟  之间无法领 悟的 , 引导小学生入境知情 、 入境知意 , 让他们在 古诗词 的  诗境, 所 以很快 就会兴趣 消减 , 如何让小 学生保持 对古诗 词的兴  虚华与肤浅 , 语 言之美 和传统之美 。   趣, 让他们感 觉学习古诗 词并不是一 件“ 苦差事 ” , 而一件 快乐而  韵味中感受 中国文字之美 、
有 趣 的事 情 , 教师要注重 寓教于乐 , 将 诗词教学 与其他 形式进行 
参考文献 :  
有 机结 合 , 激发他们的兴趣 , 让他们动品悟诗词 的意境之美 。很 多 
范琳 . 感悟诗境 , 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 J ] . 新课程研 究 : 小学 
2 0 1 l ( 1 ) : 6 9 — 7 0 .   古 诗词都是“ 诗 画并济 ” , 因此 , 可 以将绘 画与诗词进行结合 , 让学  作 文 教 学 ,
生领略一下  人“ 吟诗 作酾” 意境 。如在学 习《 所 见》 时, 教师 可以 
杨 兆 东 
范文九:古典文学中的香草美人传统以及君子比德之说,赋予自然之物以物外之趣,蝉也以其特殊的自然秉性博得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频频走入文学作品,成为咏叹的对象。从《诗经》《楚辞》到魏晋,再到汉唐以后,“咏蝉文学”迅速发展,蝉所寄托的含义和阐述的生命意识也在不断丰富。   一、理想人格的象征与追求   蝉本来只是作为普通一物出现在早期作品中,包含的情感因素较少,后来逐步丰富化。太康文人陆云在其《寒蝉赋序》中云:“夫头上有緌,则其文也;含气饮露,则其清也;黍稷不享,则其廉也;处不巢居,则其俭也;应侯守节,则其信也;加一冠冕,取其容也。君子则其操,可以事君,可以立身,岂非至德之虫哉。”此段文字对蝉的优良品德大加赞美,归结为“文”“清”“廉”“俭”“信”五德,可以作为士子理想人格的化身,代表了蝉意象上寄寓的人格追求。   在古人眼里蝉有许多特征,“蝉蜕于污秽,以浮游尘埃之外”,它栖于高枝,餐风饮露,因而蝉是清高的,颇有远离尘世、自守高洁、与世无争的隐士风度。梁代名士楮曾赞它“饮露非表清,轻身易知足”,北周卢思道也说:“轻身蔽数叶,哀鸣抱一枝。”唐代虞世南的《蝉》“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则突出强调诗人的人格美。万事非一帆风顺,当理想和现实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时,士人的视角往往由对蝉的敬仰转化为内在的惺惺相惜,转化为内在的坚守。苏轼《题雍秀才画草虫八物》说蝉“蜕形浊污中,羽翼便翾好。秋来闲何阔,已抱寒茎槁”正是语意双关,表现士人不屈于黑暗现实,洁身自好,隐身保节的坚定信念。   二、高处不胜寒的失意之悲   前文中说蝉处高枝,餐风饮露,不食黍离,表其高洁脱俗。然而当周遭环境恶化,其又双翅难展,有声难发,高处不胜寒。宦海浮沉、世态炎凉等,难免滋生文人命运坎坷的迷惘和感伤,因此蝉成了文人笔下绝佳的寄托之物。   例如贾岛《病蝉》“病蝉飞不得,向我掌中行”,通过对蝉的描写反映了自己的失意之悲。实际上,在污浊的社会现实中,高洁之行和独孤失意之悲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无人赏识理解、世无知音的深沉痛苦,在士人中较为普遍。“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骆宾王《在狱咏蝉》)诗人借蝉自喻,寄托自己遭谗被诬的悲愤之情,郁郁不得志的身世之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再如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保,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对蝉处境的概叹分明就是对自己境遇的喟叹,表现出一个仕途落魄者无奈的悲情。“无情”二字将蝉和诗人的失意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三、生命短暂,感时伤逝的时间意识   蝉的生命颇为短暂,盛夏始成虫,深秋便死去。庄子在其文《逍遥游》中说“蟪蛄不知春秋”,蟪蛄即是蝉。蝉的这一习性极易引发文人的情感共鸣,当人们听到秋蝉的高吟往往会触发自己的生命之感,生出人生短暂而宇宙无穷的无边愁绪,实际上这就是一种强烈的时间意识。对于人生来说,生命只有一次,犹如自然界的季节更迭,到了秋季万物萧瑟如蝉一样好似到了末路,故而易悲秋伤己。初唐诗人陈子昂《感遇诗三十六首·其十二》曰:“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中唐诗人刘禹锡《答白刑部闻新蝉》说:“蝉声未发前,已自感流年。一入凄凉耳,如闻断续弦。”诗人在凄凉的蝉声中寄寓了他们对流逝生命的体验。蝉在秋日鸣叫,似在哀怨命不久矣,是对生命留恋的离别曲。反观诗人,满怀希望入世,而在严酷的现实中希望落空,于是悲从中来,不可断绝。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万物皆著我之色彩,那么士子的生命体验投射到具有某种相似特质的蝉上也不足为奇了。自古以来,伤逝伤时之中往往也渗透着把握当下的生命意识。诗人写蝉,在对生命惊恐悲叹之余也包含着对人生的把握和执著。正如曹操感叹“人生几何”的同时,又高唱“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四、羁旅离别的悲情体验   蝉意象也是古代诗人羁旅之愁的载体。蝉即是秋的代名词,又给秋增加了一些悲凉凄清的氛围,经过长久的文化积淀,蝉的这一特定意义所指更加深入人心,形成一种孤冷意象融入到远游别离之中。古人为生计为功名背井离乡,羁旅天涯。饱受凄风苦雨和人生重压的士子们感受秋凉袭人,寒蝉悲鸣时,很容易触景生情,或融情于景。一方面,萧瑟之景,凄切之声直刺人心,引发人们的悲愁情绪;另一方面,人生劳苦、困顿、离愁凝聚心头,融入到鸣蝉、秋景之中,无疑找到了一个具体直观的表现方式。因而,在以离别、相思、羁旅为主题的诗词中,蝉意象频频出现,或作为表现愁绪的媒介,或作为点染悲情不可或缺的佐料。   诗人张乔《蝉》:“先秋蝉一悲,长是客行时。曾感去年者,又鸣何处枝。细听残韵在,回望旧声迟。断续谁家树,凉风送别离。”说的就是离别之苦。伤离别最为出名的当属柳永的“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的悲情渲染,把离别时的典型场面和景物摄入此中,“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诗人把离愁别恨寄于蝉身,而蝉的孤独悲苦却又常常是诗人的化身,“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朱熹《宿寺闻蝉作》)。蝉在凄寒的夜晚哀鸣,诗人在他乡客居惆怅,“蝉”“客”用一个“惊”字连接,同在夕时发叹,物我感应、融为一体,孤独无助,羁旅之悲令人动容。   总之,在蝉意象的背后,既有士人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向往,又有坚守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清高傲世;既有历尽沧桑感时伤逝的失意之悲,又有珍惜时光高扬生命价值的执著之心;既有寒蝉凄切的离别感伤,又有羁旅闻蝉的惊恐独悲。上述由蝉意象折射出的生命意识和人生体验关系密切,时有交融,正是这些组成了蝉意象的基本内涵,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具有特定文化意义的象征符号,成为历代文人的情感寄托和心理皈依。   (史超群 安徽省太和县第二职业高级中学 236600)
范文十:中华民族诗词源远流长,浩若繁星,它们是我们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集韵律美、形象美、图画美、人情美和理性美于一体的综合艺术的载体,以前在教学古典诗词时采用读、讲、析、背的陈旧模式,这种照本宣科的讲述与学生简单机械的记诵给人以暴殄天物之感。  新课标强调“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而这“体验”也是我们生命化语文课堂的本质特征之一,它强调要追求学习结果的非唯一性,尊重学生的体验,让学生在学习诗词过程中能产生自己独特的感悟和体验,从而上升为自己的情感价值观,引领自己更好地行走在生命之路上。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的应运而生,则恰巧为我们在诗词教学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环节上提供了便捷而有效的途径。下面,我想就自己在生命化课堂中的古典诗词教学实践来谈如何巧用多媒体发掘古典诗词中蕴涵的生命教育元素。  一、用色彩斑斓的画面和相得益彰的旋律再现诗词的意象,促使审美主体进行情感体验。  在古典诗词中有很多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借景抒情,主旨在于情而非景,但对于景的体验和把握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情的领会,因此,教读这一类诗词,教师可根据诗的内容精心制作色彩斑斓的画面,再配上恰到好处的音乐旋律,从视觉和听觉上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欲望,促使其自觉进入诗词所描绘的意象中,进行自发的情感体验。  如教《雁门太守行》一诗。这是一首写边关战争,歌颂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的诗。该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奇特的意境,而这样的意境是学生在生活中从未体验过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陌生的,因此,如何创设这个意境成为了引导学生体验全诗的关键。不妨先制作这样几个特写画面:①黑云压城;②日光照耀战甲;③悲壮的吹号人;④晚霞下胭脂色的泥土;⑤晚霞西飘动的红旗。制作过程中特别点染“黑云”、“金鳞”、“夜紫”、“红旗”等词,力求再现画面的色彩斑斓,用以烘托战争的悲壮惨烈。背景音乐则选择慷慨悲壮的曲子,如《阳关三叠》、《将军令》等,用以渲染悲壮氛围,把学生的情感更好地带进易水河畔的古战场,领略战争的荒凉、悲壮和肃杀。最后,学生一起吟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铮铮誓言,从而领略该诗歌颂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一主旨,在视觉上、听觉上、情感上都经历了一次逼真的体验。  二、用一幅耐人寻味的经典画面,创设情境,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发掘诗歌的含蓄性和想象的丰富性。  我国古典诗歌讲究含蓄,往往留给学生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而学生的想象必须有一个触发点,即情境,因此,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把诗中经典画面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之成为催化剂,让学生由画面顺利进入想象的空间。如教学《夜雨寄北》一诗,诗人在秋雨之夜给远方盼归的妻子写信,为了安慰妻子,诗人想象了他日重逢,“共剪西窗烛”的经典场面。此时可以用多媒体投影出一幅“共剪西窗烛”的画面:月光下,窗棂后,两个朦胧的身影,一对久别重逢的夫妻,该有多少悄悄话要诉说……可以请同学由这幅民间剪纸式的画面,进行拓展想象,想象两个人说了些什么?学生此刻想象犹如有源之水,很快就水到渠成了。学生在自主想象中体会到了夫君对妻子的歉意,领会到了全诗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的艺术特色。  三、巧妙利用flash进行叙事性诗歌的教学。  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有一部分叙事性较强,正好可以利用flash把诗歌的主要叙事情节演示出来,这样学生更容易抓住诗歌的脉络,在轻松、愉悦、自主的氛围中掌握诗歌内容,领略其主旨。  如在教学《陌上桑》一诗,可制作一系列flash画面:①美罗敷采桑,②众人见罗敷,③使君戏罗敷,④罗敷戏使君,⑤使君落荒而逃,等等。对罗敷的美貌进行夸张的描绘,对众人的惊讶则多用善意的喜剧画面,对使君的厚颜无耻,则采用夸张讽刺的手法。接着请学生在了解人物性格的基础上给flash配音,这样,弘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的主题在flash画面和学生逼真的配音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再如教学《木兰诗》一诗,亦可剪辑迪斯尼动画片《花木兰》中的典型片段,制成简易版《花木兰》,如:①木兰叹息;②母女对话;③准备行装;④踏上征程;⑤疆场杀敌;⑥立功受赏;⑦胜利归来;⑧重还女儿装,等等,供学生学习诗歌时叙述诗歌情节作参考。学生从精美动感的画面上可以领略到花木兰替父从军、奋勇杀敌的深明大义和神勇机智,也更能了解到木兰作为一名劳动妇女勤劳、善良、美丽、机智的美德。  四、利用网络多媒体进行不同题材诗词的探究与交流。  现代化的网络平台,为学生学习诗词也同样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积累相当数量诗歌的前提下,不妨利用网络平台进行诗词探究和赏析交流,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所积累的诗歌进行分类,同时通过探究交流扩大信息量,收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如我曾尝试过一次“送别诗”网络探究活动。我要求大家在搜索栏里输入“送别诗”三字,看看搜索结果,对搜索的若干首送别诗进行探究,寻找他们的异同点。结果同学们在网上探究和交流得非常热烈,很快就有了很多探究信息。他们探究出送别诗可以分为多种类别:按写诗作者分,一类是诗人写送别人的诗,一类是别人送诗人后,诗人回赠的诗,前者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后者如李白《赠汪伦》;按送别对象分,一类是送亲人的诗,一类是送友人的诗,前者如柳宗元《别舍弟宗一》、杜牧《赠别》,后者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按送达的目的地来分,一类是送人离家的,一类是送人归家的,前者如上述例子,后者如王昌岭《芙蓉楼送辛渐》、温庭筠《送人东归》……大家还探究发现送别诗一般描绘的场面都比较凄清、悲凉,描写人物“黯然销魂”的心理状态,基调比较低沉感伤,但也有格调高昂的诗,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一反其道,另辟蹊径,不作悲酸语,全无世俗态,一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学生的视野因为借助网络而如此开阔,看着学生为自己在网络上巨大收获而兴奋得神采飞扬的脸,我微笑着让他们分别输入“思乡诗”、“爱国诗”、“咏物诗”……我相信他们找到了一条在诗词海洋中畅游的捷径。  如今新一轮课程改革方兴未艾,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为生命化诗词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利用多媒体技术同样可以更好地“秀”出古典诗词的神韵,发掘出诗词中的生命化元素,让学生在课堂上得到知、情、意、行等多方面的熏陶和启迪,开启他们智慧的人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经描写生命的句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