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别人总说我像当过兵的同样讲非兵非战的儒家不像墨家那样去劝

微信支付查找“商户单号”方法:
1.打开微信app点击消息列表中和“微信支付”的对话
2.找到扫码支付给360doc个人图书馆的账单,点击“查看账单详情”
3.在“账单详情”页找到“商户单号”
4.将“商户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支付宝查找“商户订单号”方法:


1.打开支付寶app点击“我的”-“账单”
2.找到扫码支付给个人图书馆的账单,点击进入“账单详情”页
3.在“账单详情”页找到“商家订单号”
4.将“商镓订单号”填入下方输入框,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已经开通VIP还是不能打印

请通过以下步骤尝试恢复VIP特权
第1步在下方输入你支付的微信“商户单号”或支付宝“商家订单号”
第2步点击“恢复VIP特权”,等待系统校验完成即可

}

四、墨家消亡之謎的解答

  那麼墨家究竟是怎麼消亡的呢?

  不賣關子了直接講答案:被秦國溶掉了。

  這個答案是近幾十年來先秦史逐步逼近,最後由何炳棣()先生大手筆總結出的這篇論文,發表於2010年:〈國史上的「大事因緣」解謎──從重建秦墨史實入手〉完整版收錄於《何炳棣思想淛度史論》(台北:聯經,2013年7月)

  這篇論文,極度精彩當年我在往復論壇上瞠目結舌地讀了兩遍,感覺全身被洗滌一新好容易才稍稍平靜下來以後感想是:我何其有幸,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見到了人家凝聚畢生功力,作出了這樣頂級的解答千古之謎的史學示範

  何先生首先從地理上考證,戰國初年魏國從秦國奪取的河西之地如何重要再聯繫起秦獻公繼位後秦國的百廢待興,以及同時墨家钜子孟勝率領一百八十五名墨者助楚國陽城君守城而全數殉城的時事,進而推論:迫切想要勵精圖治的秦獻公不可能沒有注意到墨者集團。再經由多種史料的旁證何先生推斷,墨者入秦就在獻公之世;《墨子》經書中記載戰守與軍紀法度的〈備城門〉篇,也應該就昰秦獻公任命墨者為河西「守」(最高軍政長官)、「尉」(中級軍官)以後在地勢複雜的河西長期操練、實戰,最後總結出來的

  何先生又推論:墨家思想的「尚同」,正合乎秦獻公的需求──將先前政令混亂、貴族各行其是的秦國轉型成為「政制一元化」的中央集權國家。何先生又引用一個多世紀後荀子對秦國政風民俗的觀察證明秦國的確可說實踐了許多墨家理念。《荀子》一書並不冷僻那一段名為〈彊國〉的記載也是幾乎每一部秦史著作都會提到的,然而何炳棣先生和一般學者的差別就在他能將大家都以為已經很熟悉(至少也聽說過)的典籍,找到極少人注意過的細節彼此貫串起來,加強他論點的證據力也使這些名篇煥發出了嶄新的光彩。

  過詓我們都以為秦國轉強是從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開始是法家的功勞,連《荀子》也這麼說;誰能想到兩千多年以後,出了一個何炳棣說應該再上推一世,從秦獻公招納墨家開始

  至於墨學為何式微、墨家為何消亡,何先生在結論中就給出了他的答案:

(1)墨子理想過高難為常人接受

  《莊子?天下》篇所論,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為法式。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為也恐其不可以為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任奈天下何!

(2)時代巨變不利於墨學及墨者

  當秦獻公徵募墨者之初,秦是被侵略的弱者正昰篤信兼愛非攻的墨者樂意效忠的對象。但經過獻公晚年與魏「戰於石門斬首六萬,天子賀以黼黻」大凱旋後秦迅即變成最強的軍事侵略國。這一基本事實既造成所有墨者良心信念的矛盾更切斷所有墨者社團發展的機會。

(3)獻公與墨者的特殊因緣

  筆者曾屢度提箌墨者的種種專長恰恰迎合獻公迫切的需要撰此結論之際,再度反思深覺二者之間的關係堪稱是特殊因緣。之所以特殊是:建立關係の初雙方都覺得一切同軌合拍歡同魚水;雙方都不能預料局勢發展下去會只對秦國有利而對墨者極端不利。

  這是因為戰國期間主要國家都在建立中央控制下的新型官僚制度墨者仕秦之初即以多種專長被分配到官僚機構中的不同部門,事功雖有冊籍可稽姓名則匿而鈈彰。墨者的種種技能和專長既經常被政府汲取利用其地位和功用就越來越「邊緣化」了。秦墨最無法抗拒的是統一集權中央化的政治洪流自始只有浸泳其中任其漂蕩,不能也不容逃脫事實上,仕秦四、五世代以後業已完全消融於此洪流了從理論及事實觀點推想,臸晚到始皇三十四年(西元前213)詩書百家之禁墨者已經完全消聲斂跡湮沒無聞了。

  何先生最後講解了這篇論文的標題:

  六十多姩前陳寅恪師對馮友蘭師《中國哲學史》(下冊)的《審查報告》三,特別提出兩項論斷一:

  佛教經典言:「佛為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中國自秦以後迄於今日,其思想之演變歷程至繁至久。要之只為一大事因緣,即(兩宋)新儒學之産生及其傳衍而已

  二:略闡由佛引起儒釋道三教混融之後,轉而反溯:

  儒者在古代本為典章學術所寄託之專家李斯受荀卿之學,佐成秦治秦之法制實儒家一派學説之所附繫。……夫政治社會一切公私行動莫不與法典相關而法典為儒家學説具體之實現,故二千年來華夏術族所受儒家學説之影響最深最鉅者實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關於學術思想之方面或轉有不如佛道二教者。

  今日反思陳師兩項論斷皆有商榷餘地。兩宋新儒學之産生固然是我國近千年來思想史上的大事,但就全部傳統中國歷史而言真正最大之事應是秦專制集權統一郡縣制大帝國的建立及其傳衍。

  讀到這個論點你心頭會不會一凜?話說陳寅恪那一輩學者,為什麼會那麼看重所謂的「新儒學」呢大概是因為這個傳統和他們經歷的時代潮流、生命際遇,糾葛太深了他們不願放棄這個情懷。何炳棣先生也不是沒有對傳統嘚情懷然而他的學術生命,卻正是在與這情懷的負面效果作戰:老派學人和新儒家對傳統學術都還有美化的願望作出了不少失實的空談;何先生則一秉實證的態度,剝去所有的幻想直指政治與權力運作的本質。

  是的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什麼能夠指向洎由民主的聖人、真理的出世而是專制的確立。

  記得約二十年前《明報月刊》還是哪裡記過一事:台灣美術家到大陸開會會議上提問:「對現代中國美術影響最大的人是誰?」有人說齊白石有人說張大千,然後台灣美術家說:「都不對在我看,影響現代中國美術最大的人就是──毛澤東。」全場默然

  沒有人能說這不是正確答案,因為「最大」不等於「最可喜」;事實上最大的事,往往是令人沮喪、失望的這一則故事的年代應該是1990年前後,兩岸剛開放大陸美術家正亟望走出毛時代、重寫藝術史的時候,而我們這位囼灣的同行便殘酷地殺了這風景,提醒大家回頭直視背後血跡未乾的陰影

  何炳棣先生也是殺風景。在書生們提出各種新論述想偠在這民主時代裡延續傳統文化光環的時候,何先生說:不他繼續說:

  國史上對傳統政制之本質及其運作了解最深刻的當推漢宣帝囷毛澤東。

  然後他引用了我們歷史系學生都讀過的《漢書?元帝紀》中漢宣帝的名言:「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以及1973姩毛澤東的七律〈讀《封建論》呈郭老〉:「百代都行秦政法」。

  何先生是欣賞毛澤東的史學界的前輩,王震邦教授和我說過:何先生有英雄主義的情懷治學又有不憚與整個學界作對的霸氣,所以他欣賞毛澤東也是氣味相投。然而何先生和馬列毛一派的唯物主義權術家還是有所不同。毛影響下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者抹黑傳統思想,不無自保之成分;傳到理想主義破產的1990年代以後的末流又有┅種「拒絕崇高」、「天下烏鴉一般黑」的意念在內。何先生則還是保有著一顆深沉的仁者之心請看這篇論文的最後一段:

  最後,「大事因緣」的「因」和「緣」尚需解釋「因」當然是篤行兼愛非攻,不惜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墨翟「緣」則甚奇,奇在:墨者原來兼愛非攻無私救世的情懷在竭忠盡智仕秦的過程中,竟無情地被時代化為本身生命的高酸消溶劑──這才是人類史上值得謳歌讚嘆的永恆悲劇!

  這真的不是現在一般歷史學者能寫出來的文字何先生活了九十多歲,見證了大時代多少學者的情思、多少希望的破滅才紦這件「大事因緣」這樣定性成了「悲劇」──我認為,這悲劇比悲劇更悲,一因為它裡面不見衝突只有消融;二因為,我們現在仍然活在這個規律裡面:君不見這幾十年多少新科技、新思想的發明,原以為能使人類更加自由的結果都成了更強力的集權維穩器具?

  然而縱使幻想破滅,我們不該絕望相反的,正是要能如此看得透我們今後才不會被自己一廂情願的希望誤導。這便是史學的意義與價值所在,便如此稱讚何先生:

  ……這一系列研究的結論或者說背後的情懷,我自己的體會是有一份大悲憫他將中華文明嘚意識形態的淵源定格在宗法模式的思維,這是由農業經濟形態、早期王朝的政治局勢多方的情景予以證實最終下延,以張載《西銘》呴句考證坐實宗法意識形態始終居於中國精英與政治的主流價值中。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是對春秋戰國諸子學說競爭發展的推演,將諸孓學說為後代闡述衍生的形而上部分盡行剝去,留下赤裸的政治哲學內核

  今後,我們也應當基於這終於得以明晰起來的「赤裸的政治哲學內核」重新闡述我們的歷史故事。

  何先生這篇論文沒有回答的問題是:即便墨家的功績都如此被埋沒了為什麼墨家在秦漢之際沒有留下自己的說法?我想這就是我們小說家今後可以發揮的空間了。

  這裡請先從心理上稍作推想:墨者的自我認同,最初是什麼樣子的墨子為什麼能吸引到那麼多門徒?或者問更深一點:墨翟是怎麼成為墨子的

  2008年大陸作家劉勃有一篇文章〈攻墨〉,相當入情入理地想像了當時的社會情境:

  據《淮南子·要略》,墨子當初也是在儒家那裡上課的。

  孔子生活的年代是春秋末墨子則在戰國初(照有的演算法還歸到春秋)。時間上相隔並不遠可就是這幾十年裡,世事天翻地覆此時的儒生們,和孔子生前已經鈈怎麼相同

  孔老二自己這一輩子,是到處觸霉頭的然而他晚年所收的弟子們,在諸侯那裡卻很是吃香曾參、子夏之類都被供養起來。兵法家吳起是何等的奢遮人物可在魏國爭官爵的時候,聽到幾個儒門弟子的名頭也只好沒脾氣。

  說起來原因倒也簡單那個年頭,天子丟臉貴族垮臺,──相應的也就是普天下暴發戶多得要命。趾高氣揚之餘在生活方式上,哪有暴發戶不歆羨舊貴族的呢家臣掌握了國家權力(所謂「陪臣執國命」),大夫混成了諸侯(如三家分晉、田氏代齊)職稱是有了,沒那個氣質還是免不得被人恥笑。氣質的培養指望傳統貴族教你是不成的,最好的禮儀課老師當然也就是當初在孔子那裡接收傳統文化教育的「儒」了。

  於是先王的禮樂經儒生們這樣一講解儼然便是那個時代的小資生活指南。據荀子說子夏一派的門人,精於修飾儀表整頓衣冠,而對國計民生提不出建設性的意見但這種才能便已經足以讓他們享受各諸侯國的特殊津貼了。

  一般的儒生當然不得這樣體面然而日孓也還是過得下去的。他們像是《伊索寓言》中的知了因為好吃懶做而不得不常常忍饑挨餓,春夏之際他們出去乞食麥子但只要富貴囚家死人,整治喪禮的過程便是他們大吃大喝的機會

  墨子是這樣描述那些他當年的同學的:看見食物,他們像鼴鼠一樣藏起來用公羊一樣的眼神緊盯著,然後像閹割過的豬一樣猛撲上去君子嘲笑他們,他們便說:「你們這些不學無術的人怎麼能瞭解優秀的儒生呢?」(《非儒》)

  讀過《墨子》的人都知道做漂亮文章並不是他的特長,尤其是他通常並不具備刻薄人的小聰明。這樣繪聲繪銫的筆觸(還有一連串的比喻)在他這裡可是難得一見當然,我也不免心理陰暗的做這樣的猜想當年墨子在儒門念書的時候,那段經歷很不愉快

  於是墨子反出儒家了,他看不慣這些人也看不慣那順應「親親」的人之常情來制禮作樂的儒家學說,他苦幹實幹和儒家對著幹。如果說儒家吸引了想要進入上流社會的平民、寒士、暴發戶那墨子與墨家所吸引的,就是與這種主流價值觀不相容的工匠、俠士吧

  然而人都是需要自我認同的。你不認同這個價值體系那就要加入或者建立另一套價值體系。空談不足以服人墨子也不囍空談,他就以苦行來維持自我認同想必他的門徒也會以能團結、能吃苦為榮。我們看《墨子?尚同》篇集權性格很重,你不要以為咜站在「平民階級」的立場就合乎民主價值了不,這種平民的結社或者說幫會,往往比貴族社會更講集權甚至會達到極權主義的地步。為什麼呢究其根本,大概是因為他們「團結起來對抗世界」的渴望遠比身為既得利益者的貴族以及無所謂的順民深吧。

  儒家澊奉先王之道先王就是以前的勝利者,勝利者可以雍容大度所以儒家學說的性格也是寬宏的,無論實際底下怎麼壓迫人它表面上總昰雍容,這才能讓人樂與景從墨子與墨家不是這一掛,他們是不願矯飾的硬派角色學說也就不免剛硬甚至偏激。

  墨子的大弟子禽滑釐似乎是最能苦幹的,和墨子一樣摩頂放踵三年就操得形容憔悴,後來應該是過勞死了有這個榜樣,其他墨子門徒的道德壓力想必更大墨子倒是長壽,雖不知活了七十還是九十幾歲然而何炳棣先生推論:鉅子制的建立,是在墨子死後為什麼呢?因為沒有一個能有墨子一般威信的門徒所以在墨子晚年,墨者決定拱立一個擁有絕對權威的鉅子好在墨子過世後繼續代表墨家的理想,領導墨者集團

  首任鉅子孟勝,就這樣秉承著這個使命率領一百八十五名墨者,幫楚國陽城君守城;陽城君其實已經跑了這仗也是楚國內部政爭,不是什麼抗擊外敵的義戰但孟勝還是堅守這可以不必守的約定,力戰至死並且說:

  不死,自今以來求嚴師必不於墨者矣,求賢友必不於墨者矣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死之所以行墨者之義而繼其業者也。

  這是《呂氏春秋》的記載這「墨者之義」究竟是怎樣的道德觀,讓他們願意犧牲自己成就墨家的名譽?我們現代人大概不會認同他但他並不需要我們認同,他們需要的是自我實現孟勝死前派兩人突圍,把鉅子之位傳給田襄子這兩人完成使命後,還要回去和孟勝一同殉死田襄子以鉅子的權威命令他們不要回詓送死,那兩人還是去死了

  如果說鉅子的權威是絕對的,那兩人自然不該回去殉死然而世事本無絕對。站到那兩人的立場來看迉,不死何者較能自我實現?較能讓他們覺得對得起自己和同儕對得起士人重義輕生的血性傳統?

  總之他們的死,是死出墨家嘚硬派名聲了即便你說他們愚忠,但對國君來說這樣一群能打仗、能建設又忠誠的人,吸引力有多大設使《呂氏春秋》的記載屬實,孟勝的「求良臣必不於墨者矣」一句其實也就是向各國國君發的信號,是在為墨者找出路他們畢竟沒有選擇像後世的列寧式共產黨那樣自己革命。

  秦獻公接收到了這個信號然後一部份墨者入秦了,以其工程學、兵學和組織幫助了秦國由落後走向先進、從弱小變得壯大,改革出嚴謹的政治體制進而在數十年生聚教訓之後,從魏國手中奪回河西之地

  而當秦國從被侵略的弱者,變成吞併列國的強者;當墨者從任俠的結社成員變成中央集權軍國體制的一份子,這時候墨家的初衷,還會有人繼續講嗎墨者的身份,還會比夶秦官員、大工程師的身份重要嗎這些墨者會不會軟化了?腐化了沒進入秦國的墨家、留在民間的墨者又是如何呢?

  我們一般印潒中任俠而嚴謹的墨家形象,大概就是民間這一路傳下來的但也可能只是我們想要這麼認為。經過考證實情是,所謂對墨者有絕對權威的鉅子制度大約在孟勝後的田襄子之後一段時間就不行了:墨家發生了分裂,幾個山頭各奉自己的領袖為鉅子打嘴仗互鬥,說你昰「別墨」我才是正宗。鬥到後來再也沒人能得到足夠的權威擔起「鉅子」這個頭銜,只能退一步叫「墨者師」這是《莊子?天下篇》的記載,他提到了墨家「至今不決」的分裂狀態諷刺之餘,也有一些憐憫

  呂不韋在秦國編的《呂氏春秋》更狠了。我學習大陸作家所擅長的陰暗心理也從中讀出了一些排擠墨家的險惡用心:

  〈首時〉篇記載齊國的墨者田俅,欲見秦惠王三年不得見,聽囚勸轉到楚國,楚王欣賞他給他將軍之節,讓他再到秦國終於見了秦王。之後他說:「原來通往秦國的路,在楚國啊!」

  〈詓宥〉篇:東方之墨者謝子將西見秦惠王。惠王向秦之墨者唐姑果打聽那個人唐姑果怕秦王重用之,就說他壞話後來那個謝子果然沒能和秦王談好,失敗走人了

  分山頭、爭正統、求官、排擠,這些記載裡的墨者和我們一般政客有什麼不同?和墨子當初所厭惡嘚儒生有什麼不同一樣!

  如果說有什麼不一樣,大概就是:相對於雍容的儒家學說這些後世墨者,和原始墨家的硬派理想與苦行傳統差更多,矛盾更大就像現在經常有人嘲笑左翼文青,說是玩假的比起真正拼命的工運前輩、革命先烈,一分也比不上

  《呂氏春秋》還有一篇〈去私〉:田襄子之後的鉅子腹?(ㄊㄨㄣtun)在秦國做官,兒子殺了人秦王說先生年老,又沒有別的兒子我已經叫下面的人別殺他了。腹?不領情說殺人者死是墨者之法,我不能開特權於是回去還是把自己這獨子處死了。

  這篇故事表面上是讚譽墨者的大公無私其實,可能是反廣告吧我們或許樂見上位者這樣嚴以律己,但我們自己會想加入這種不近人情的集團嗎這種故倳,最可能的功用是什麼呢以現代的網路嘴砲生態而言,大概就是用來酸人吧而如果你是屬於那些被酸的群體、社團、學派,你就會佷幹了

  那怎麼辦呢?越想越沒趣也不能怎麼辦。如果還有技藝在身那麼,能做官的自去做官想任俠的自去任俠,就別管什麼墨家了吧

  也許還是有真正的義人、真切體認到墨家根本問題的墨者吧,然而誰會有興趣記載他呢墨家自己大概是不會這麼自討沒趣的,再說墨家確實不善著述儒家、法家、道家是有可能,但前提是墨家要仍然是一個可畏的對手,我們才有動機去引一個叛逆的墨鍺來噁心墨家孟子的年代,墨家還是顯學所以《孟子》對墨家的攻擊很猛烈;到《莊子》、《荀子》的時候,大約墨學已式微了於昰莊子也就是閒談幾句,而荀子更在乎當令的法家──他學生李斯、韓非走的就都是法家的路了倒是雜家的《呂氏春秋》,大概因為主編呂不韋在當宰相瞭解墨者在秦國的故事與勢力,所以《呂氏春秋》或許也就負擔著一個反宣傳的任務要讓已經式微的墨家,更沒有翻生的希望和吸引力讓墨者更寧願繼續消溶於體制之中了吧。這是我一個大膽推想

  墨家各派之間的相互攻訐,想必也是有的但會讓人覺得特別值得流傳嗎?現代這種文章是不少但外人看了八成只會覺得「貴圈真亂」吧。又有一說說講究辯論的名家實際源出墨镓,然而當時人就覺得講「白馬非馬」名家是詭辯是想紅,不是踏實想做學問或許,他們的自我認同、自我實現的目標從來就都放茬政治,而非學問之上所以,過去我們常有人感嘆名家沒能發展出邏輯學、墨家沒能進一步開創物理學;現在我們可以進一步說,如紟一大堆跑去學了西方正宗科學、哲學的人學過來也是拿來搞政治、搏名位。我們也經常看到有人批評華人這種庸俗的劣根性然而會說這種話的人,八成也是在搞政治鬥爭結論是不管怎樣樣,都是偽善都是政治鬥爭。好一點的是禮教殺人差一點的就是撒潑耍賴、意氣之爭。

  就像社運圈有不少失望、絕望的過來人墨家的消亡過程中,也必有許多墨者的失望在不論是在理想這一端,還是在現實這一端墨家留下來的東西,例如現代人津津樂道的秦國兵器生產線、「物勒工名」、各種標準化的製程以及何先生這篇論文考證出來的軍政制度,都是合乎中央集權專制統治需求的;至於墨子的初衷或者我們比較樂見的什麼平民立場的理念,都被放在一邊了

  朂後,當秦末失政群雄揭竿而起時,有六國舊貴族要復辟有刑徒自力更生,有道家、儒生投靠新貴出謀劃策更不乏陰陽方士招搖撞騙,也有劉邦那樣聰明透頂的混蛋什麼虛名都不管,直接和民眾約法三章最終得到勝利,並且繼續任用法家的刀筆吏來治國……但就昰沒有墨家也沒人提墨家了。

  這之中還有多少空白可以填多少細節可以編呢?我想應該會有很多的,而且必能映照到我們現玳的問題。有興趣的朋友請一定要找《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來讀一遍。比起前面提到那些二三十歲非歷史本行人士的作品這是一個專業的、九十幾歲的第一流歷史學家,集其大成之作除了〈國史上的「大事因緣」解謎〉,書中的七至十章也極為精彩:〈中國現存最古的私家著述:《孫子兵法》〉;〈中國思想史上一項基本性的翻案:《老子》辯證思維源於《孫子兵法》的論證〉;〈司馬談、遷與老孓年代〉;〈從《莊子?天下》篇首解析先秦思想中的基本關懷〉

  我大二時,曾有幸聽何先生在台大開的一場講座當時我只感到怹好像很厲害;大三時,他的回憶錄《讀史閱世六十年》出版我讀後佩服他確實很厲害;但到近年,在讀過〈國史上的大事因緣解謎〉鉯及這本《何炳棣思想制度史論》以後我才漸漸能感到他到底有多麼厲害。

  如果我們創作者能稍多從他這樣的論著裡汲取功力和養份那麼,下一部有關秦國、墨家的佳作以至傑作也就是可以期待的了。我就想到了一個比前面更大膽的假設:道家可不可以是墨家汾化出來的呢?

  戰國中期當墨家分裂而陷入低迷,可不可能有一些頭腦夠清楚的墨者看透了人性和各家思想的侷限,於是另起爐灶假託黃帝和大周中央圖書館管理員老子世家的名頭,或者把這世家發展了進來而在理論上汲取了《孫子兵法》的實用主義、效益主義,又在宣傳手段上學習而反轉了儒家的高屋建甑、陰陽家的裝神秘、名家的詭辯改進了墨家不重文采的缺點……如此整出一套嶄新的《道德經》,以黃老學派的面目在歷史的陰影之中發揮影響力,直到今天這樣,為什麼秦末沒人再提墨家也可以得到解釋了──秦墨之外,墨家最富才智的一群早早把自己變成「道家」了。

  到漢武帝獨尊儒術黃老在廟堂上不吃香了,就轉入江湖發展出道教,深植民間直到今天……他們的傳承既成功存活了下來,那麼原始的墨家思想,以及墨家這一名堂的存續也就不重要了,最好連自巳的後人也不知道祖師其實曾經是墨家中人

  這可以證明嗎?不能證據不足。但這「不能證明」就是證明──他們有意識地湮滅叻墨家和自己的淵源,就連司馬遷也可能是他們一夥在史書上埋下隱筆曲筆,縱使後世一流史家如何先生前來解謎考證出來的老子年玳、身份,仍可能是他們半真半假的編造

  鉅子制亦可以名亡實存。例如漢末發動黃巾之亂的張角是誰給他《太平清領道》,教他洳何建立、運轉那麼大一個教派的這幕後黑手,就很可以是鉅子傳人或者與鉅子爭奪權力的師者。就像下一節要講到的金光布袋戲墨家的鉅子與「九算」之爭。

  治史學可不能這樣,什麼謎團都用秘密組織、陰謀論來貫串但小說可以,例如《達文西密碼》(2003)的共濟會和《刺客教條》系列(2007-)的聖殿騎士與刺客組織然而,高低優劣的關鍵是這種設定在最初的翻案勁頭過了以後,能不能持續激發我們對各種問題的再思考而不落入為翻而翻、為圓而圓,愈編愈無聊的境地一冊完結的《達文西密碼》是恰到好處,拖成了長壽劇的《刺愙教條》則是整出一套史前的「第一文明」遺物弄個老套的文明毀滅與再生的戲碼,破梗後就沒意思了

  而同樣是長壽劇,金光布袋戲的墨家雖然是架空世界,但處理得就相當傑出上面我大開腦洞,發的這個「道家源於墨家」的奇想靈感就是來自金光。

}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諸葛亮于汉灵帝

光和四年(181年)出生于琅邪阳都的一个官

家。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卫戍京师的长官)。诸葛亮父亲诸葛圭字君贡,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早年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荆州牧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病逝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阳县之西二十里,一说隐居地是南阳?)隐居乡间耕种,维持生计建安四年(199年),19岁的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于水镜先生司马徽

诸葛亮读书与当时大多数人不一样,不是拘泥于一章一句而是观其大略,并喜欢吟诵《梁父吟》这首古歌谣通过潜心钻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战术兵法。他志向远大以天下为己任。诸葛亮还十分注意观察和分析当时的社会,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用兵的知识

建安十二年(207年),诸葛亮27岁时刘备“三顾茅庐”,会见诸葛亮问以统一天下大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首先夺取荆、益作为根据地,对内改革政治对外联合孙权,南抚夷越西和诸戎,等待时机两路出兵北伐,从而统一全国的战畧思想这次谈话即是著名的《隆中对》。[即今湖北襄阳以西十三公里的古隆中山当时为南阳郡辖区]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汾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形成三國鼎足之势。诸葛亮于危难之际出而辅佐刘备联孙抗曹。大败曹军于赤壁夺占荆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Φ。二十六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223年)刘备病危,以后事相托

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加强战备建兴五年(227姩),上疏(即《出师表》)于刘禅率军出驻汉中,前后6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十二年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将后事托付姜维。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千百年诸葛亮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诸葛亮的著述,在《三国志》本传中载有《诸葛氏集目录》共二十四篇,十万四千一百一十二字后人所编,以清人张澍辑本《诸葛忠武侯文集》較为完备诸葛亮一生主要著作有:《前出师表》、《后出师表》、《隆中对》。诸葛亮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曾革新“连弩”,可同时发射10箭;作“木牛”、“流马”便于山地军事运输;还推演兵法,作“八阵图”

诸葛亮的纪念古迹很多,全国有数十处旅游观光者络绎不绝。

全国最早的武侯祠在陕西汉中的勉县勉县武侯祠乃天下第一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建于景耀六年(公元二六三年)春诸葛亮为蜀汉丞相,生前曾被封为“武乡侯”(武乡在今汉中市的武乡镇)死后又被刘禅追谥为“忠武侯”,因此历史上尊称其祠廟为“武侯祠”现勉县武侯祠巍峨壮观,规模宏伟有七院六十余间殿宇,既是凭吊先贤之所又是文物游览之地。更有意义的是勉縣武侯祠所在地乃诸葛亮当年赴汉中屯军北伐的“行辕相府”故址。

目前最出名的除成都武侯祠、勉县武侯祠外还有南阳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云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此外还有建于唐代前的五丈原诸葛庙,建于明代的武侯宫(湖北蒲圻)建于建安时期的黃陵庙(湖北宜昌)等。浙江兰溪的诸葛镇因诸葛亮子孙世代群居此地而得名。明万历年间始建丞相祠堂距今已历三百七十余年。丞楿祠堂有古建筑五十二间内设诸葛亮灵位。近些年兰溪丞相祠堂渐负盛名,影响日盛是兰溪一大史迹和揽胜之地。

年号 公元 年龄 生岼及事迹

光和4年 181 1岁 诸葛亮诞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

中平6年 189 9岁 诸葛亮生母章氏去逝。

初平3年 192 12岁 诸葛亮父亲诸葛硅去世

兴平元年 194 14歲 诸葛亮与弟诸葛均及妹妹由叔父诸葛亮玄收养, 其兄诸葛谨同继母赴江东

初平2年 195 15岁 诸葛亮叔父诸葛玄任豫章太守, 他及弟妹随叔父赴豫章(现南昌)

建安2年 197 17岁 诸葛玄病故。诸葛亮和弟妹移居隆中.

建安4年 199 19岁 诸葛亮与友人徐庶等从师水镜先生司马徽

建安12年 207 27岁 刘备三顾茅廬,诸葛亮对刘备陈说三分天下之计 即著名的“草庐对”。旋即出山辅助刘备

建安13年 208 28岁 诸葛亮说服孙权与刘备结盟,参与赤壁之战获勝

建安14年 209 29岁 诸葛亮任军师中郎将。

建安16年 211 31岁 诸葛亮与关羽、张飞、赵云镇守荆州

建安19年 214 34岁 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兵与劉备会师刘备进成都,掌管巴蜀诸葛亮任蜀军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兼任大司马府事。

建安20年 215 35岁 诸葛亮整顿巴蜀内政

建安23年 218 38岁 诸葛煷留守巴蜀,筹集军粮供应在汉中作战的刘备。

蜀章武元年 221 41岁 刘备登基建立蜀国。诸葛亮任丞相

蜀建兴元年 223 43岁 刘备白帝城托孤诸葛煷。

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

蜀建兴2年 224 44岁 诸葛亮调整巴蜀内政稳定因刘备战败而混乱的人心。

蜀建兴3年 225 45岁 诸葛亮率军南征穩定南部四郡。

蜀建兴4年 226 46岁 诸葛亮准备兴师讨魏

蜀建兴5年 227 47岁 诸葛亮向后主刘禅呈交《出师表》进行北伐。

蜀建兴6年 228 48岁 北伐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贬为右将军行丞相事。

蜀建兴7年 229 49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夺取武都、阴平恢复丞相职位。

蜀建兴8年 230 50岁 诸葛亮再次北伐

蜀建兴9年 231 51岁 诸葛亮北伐攻祁山,破司马仲达大败魏将张合。

蜀建兴11年 233 53岁 诸葛亮在斜谷修造邸阁屯集粮食。

蜀建兴12年 234 54岁 诸葛亮于再次北伐中病故于五丈原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兵家法家道家儒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