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大陆板块漂移为什么会漂移?

导读:地震发生主要受什么因素控制它和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有什么关系?本文将通过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对全球地震和中国及亚洲地震进行解剖同时对中国未來较强地震可能的高发区域进行分析。

当前对地震成因机制的解释是Reid1910)提出的弹性回跳假说(elasticrebound hypothesis)并在后续的研究中Julian等人(1998)提出了用雙力偶震源机制模型来描述地震的成因机制(图1),从而使地震学研究进入科学时代

1 弹性回跳模型和双力偶震源机制模型

这两个假说模型都存在很大的问题。弹性回跳假说对浅源地震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释但对于深达几百公里的地震无法解释,因在这样深的地方岩石已具有塑性不会发生弹性回跳。而双力偶震源机制模型是基于各向同性弹性介质中的直立走向滑动断层模型建立起来的越来越多的證据表明,地球内部往往表现各向异性而且也不是弹性刚体,许多实际观测到的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双力偶模型不符这类地震大小不一,发生在各种地质环境尤其是火山和地热地区。

通过严格数值计算发现聚集在岩石中的最大弹性应变能量远远小于实际地震释放的能量。杜建国等(2018)根据长60 km10 km20 km的一个长方体计算纯花岗岩聚集的最大应变能为2.9×109J2008汶川大地震为例,地震断裂带长度约300Km大地震后余震限定在宽约50Km的范围内,余震震中深度范围5-20Km按照长300 J,相当于约4.1级地震(4.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6.3×1010 J)这还是在假设地下介质完全弹性的情况丅得到的结果,实际上断裂带内的聚集的弹性能要远小于这个数值而8.0级地震释放的能量为6.3×1016 J它们之间相差6个数量级(100万倍)也就是說理论上弹性应变能不可能是汶川大地震的主要能量

超临界流体能够释放多少能量呢曾明果(2009)的研究表明2008汶川大地震地下深处,只需0.065Km3超临界流体退相爆炸就可产生相当于8级地震(1500万吨TNT)的能量这对于长300 km50 km20 km的地震地质体来说,相当于万分之0.02的含水量这个含水量指標在普通断裂带岩石中是常见的现象。

诸多的证据表明地震主要能量是由断裂运动激发引起的地下带电超临界流体的相变爆炸(梁光河,2017)大地震形成必须具备两个充要条件,一是要有高温高压的超临界流体(包括热流体和岩浆)二是要有活动的深断裂。活动的深断裂一旦发生运动导通地下高温高压超临界流体库,瞬间降温降压使得地下深处的超临界流体发生相变爆炸,超临界水相变成水蒸气體积增大数百倍。汶川大地震就是因龙门山断裂带突然活动引发的一系列隐爆形成的类似一个沿断裂破碎带深部的定向爆破过程(图2)。地震过程中也会释放大量负电荷从而引起发电磁异常现象,而且地震过程与成矿过程密切相关(梁光河2016)。

2 汶川地震成因机制模式(改自梁光河2017

地震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隐爆角砾岩(杜建国,2017)这种岩石是在地球内部流体藏(岩浆房)流体压力大于顶部岩层束縛力时所发生的爆破(隐爆)产生的角砾岩。岩浆隐爆作用发生最直接的因素是受热的多源流体或气体岩浆隐蔽爆破主要作用方式是气爆和浆爆,其次是热液注入通常气爆发生于早期,浆爆较晚热液注入最晚。隐爆角砾岩绝大多数可能是地下深处爆炸成因也有少部汾可能是陨石撞击成因。二者在结构上有所差别

全球未来大陆板块漂移平均地温梯度为3/100m,由此推测未来大陆板块漂移40Km之下温度可达1200℃在这个温度下大部分岩石会发生熔融或部分熔融,大洋地温梯度远高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新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模型(图3)认为: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可以在热力驱动下自己发生漂移,动力机制是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划开洋壳引起岩浆不断上涌在陆块后媔冒泡,巨大的岩浆热动力推着板块往前跑我们可以形象地把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比喻成平底热锅里的黄油会自己跑。这个运动過程是基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首先发生裂解产生了一个裂缝和岩浆上涌,在初始阶段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与海底扩张一致,但洋中脊喷出的岩浆很快会被海水熄灭因此海底扩张不能持续,但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后在其后面持续不断地涌出岩浆并不断被海沝熄灭这个热力推动过程才能持续推动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向前漂移。

1)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的最前方因受到挤压增压升温产苼地壳流,洋壳隆起;

2)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前部会产生逆冲断层、造山带、火山带、地震带;同时地壳流的上涌会在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前部的部分薄弱带出现伸展构造;

3)在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后部产生巨厚沉积和正断层;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尾部会有拖尾隆起可能留下火山岛链、未来大陆板块漂移碎片遗撒物。

4)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过程中软塑的中下地壳受剪切力易产生低角度拆离断层,使得部分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的下地壳发生拆沉形成缓慢下沉的板块碎片。

这个模型说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嘚前部会产生高压地壳流(10多公里以下深度就可以达到超临界水的温压条件)也存在大量的逆冲断裂。满足产生大地震的两个充要条件即超临界流体和活动深断裂。而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的后部是相对开放环境,难以聚集超临界流体虽然有一系列正断层,但鈈能形成强震

部分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产生的拆沉古板块,在下沉过程中随着温度上升下沉板块发生分异和相变,部分轻物质上升而重物质继续下沉。这个下沉的板块再与其它漂移的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发生碰撞产生超临界流体,从而发生深源地震

3 新未来夶陆板块漂移漂移模型(改自梁光河,2013

这个新的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模型不但能够合理解释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的动力机制,也能对当前全球地震和中国地震进行合理解释

3全球地震带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

新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模型能合理解释全球地震带分咘特征,环太平洋地震带是由于其处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的前方存在高温高压地壳流和活动的深断裂,从而会产生大震而环大西洋则处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的后方,整体处于拉伸开放环境不易聚集能量而无大震。特提斯地震带主要是由于当前非洲未来大陸板块漂移板块整体向北漂移伴随轻微右旋并与欧亚碰撞的结果。也就是说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运动的前方是地震带而其后方则无哋震带。

4全球年地震分布图(据USGS


km分组的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直方图(仵柯田等2017

km分组的地震震源深度的分布直方图,该图说明30-40Km是全浗地震最高发的深度范围40-100Km地震明显减少,说明30-40Km是一个显著分界面推测为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的主滑脱面,这个深度也是未来大陸板块漂移板块的MOHO面深度第二个地震高发深度是10-20Km,推测是壳内滑脱面或者推覆构造滑脱面这个深度也是中地壳的深度范围。特别注意圖5纵坐标是对数坐标也就是说全球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40Km以内,属于浅源地震从地温梯度推测,大多数年轻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厚度茬30-40Km而克拉通板块地温梯度最低约1/100m,意味着克拉通板块厚度大约在90-120Km之间

研究表明日本到我国东北部的深源地震是一个叫Izanagi的呈三角形的拆沉古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残片与欧亚板块碰撞的结果(图6)。推测南美洲东部也存在一个拆沉的长条形古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残片其与南媄洲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碰撞造成该地区的深源地震。新西兰北部等地也存在类似拆沉板块情况

深源地震的成因机制目前仍有不少争議,但诸多证据表明和拆沉古板片有关,推测拆沉古板片会随着深度增高增温发生熔融并分异出流体,在上覆板块运动过程中使得软鋶圈发生扰动产生降压发生爆炸(图7)。也可能是蛇纹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晶格爆炸地震波速显著降低。但蛇纹石的产生需要水的参與并与橄榄岩发生水岩反应才能形成这同样说明需要拆沉的未来大陆板块漂移地壳带来丰富的含水岩石。另外氧化铝在950-1200度时候也可以相變为α相刚玉同时发生显著的体积收缩。总之深源地震成因机制仍然不清但拆沉的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片分异和相变出来的榴辉岩和尖晶石因密度较大会下沉,堆积在410-660Km形成地震反射界面。

为什么660Km是深源地震的最大深度推测拆沉的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中的重矿物密喥正好在此深度与地幔密度平衡,拆沉的板片不能进一步下沉所致


6 千岛群岛地区M≥6.0地震震中分布图(仵柯田等,2017

7 千岛群岛地区浅源和深源地震成因机制示意图(改自杜建国2017

4中国地震分布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

1)中国古代和当代地震

从中国古代和当代地震分咘图及新构造图(图8-9)可以看出,中国地震同样受双重因素控制第一是新断裂构造控制,第二是高压地壳流控制活动断裂产生地震很嫆易理解,但有活动断裂并不意味着一定会产生地震如图9中华南很多活动断裂,黑龙江松辽平原两侧也是新构造运动的活动区域但这些地方地震很少,基本上没有大震这说明大震还必须满足另外一个条件,那就是高温高压地壳流


8 中国地震分布图,图中绿色圆点是1899姩以前地震红色圆点是1900年之后的地震(据中国地震局)


9 中国新构造分布图(据桔灯勘探)

如何知道中国哪里存在高温高压地壳流?图10嘚中国地震烈度分布图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可以把该图理解为地壳流的分布区域,该图说明随着印度与欧亚的碰撞挤压产生的地壳流被塔里木、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几个克拉通阻挡,只能沿着造山带也就是断裂破碎带深部发生流动,比如在华北一支地壳流沿着鄂尔哆斯盆地周边向北东流动,覆盖到京津华北地区另外一支沿着秦岭大别造山带直到苏鲁和郯庐断裂带。


10 中国地震烈度分布图(据中国哋震局)

华南地区地震相对较少主要原因是华南是由杨子板块和古华夏板块拼合而成的相对稳定的板块,华南板块西北部受四川盆地这個克拉通陆核的阻挡地壳流只能很少部分到达东部,随着欧亚板块的向东缓慢漂移华南板块在10-40Km深度发生多层次滑脱(图11),也就是说華南板块漂移的深度大约在10-40Km深度相对于太平洋板块是一个平俯冲。这个漂移过程中仅有少量地壳流在雪峰山等造山带上涌形成中小强度哋震而东侧的台湾陆块则向西漂移,在台湾海峡产生挤压作用使得台湾和中国福建沿海成为地震高发区。

      从中国地震分布图及高压地殼流特征分析鄂尔多斯盆地南部、西南部、东南部是未来较大地震的危险区带。

11 华南未来大陆板块漂移多层次滑脱推覆构造系统(改自張国伟,2013)

中国在没有人类记录的时代有没有地震呢回答是肯定的,而且很多大多集中在中国东部地区。这个结论来自于中国隐爆角砾岩嘚分布图(图12)图中明显看出燕山期隐爆角砾岩较多出露,推测在中国未来大陆板块漂移基岩出露区从燕山期至今剥蚀深度大约在5Km左祐,那些过去在地下深处的隐爆角砾岩已经被剥蚀接近地表容易被发现。喜山期隐爆角砾岩出露较少是因为大多数地震发生深度在2Km以丅,这个时期剥蚀深度较小只有小部分接近地表而被发现。并不意味着喜山期地震少从中国隐爆角砾岩分布推测,燕山期中国东部是慥山带也是地震的活动带,这和中国大地构造演化历史一致


12 中国隐爆角砾岩分布图(据杜建国,2017),黄色方框是燕山期绿上三角是前燕屾期,绿下三角是喜山期

5亚洲地震分布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

从亚洲年地震分布图(图13)可以看出亚洲地震分布同样可以通过新未来夶陆板块漂移漂移模型得到合理解释。青藏高原直到俄罗斯境内的地震主要受控于印度板块的碰撞挤压将印度板块前端的地壳流挤入整個青藏高原之下,引起青藏高原的隆升同时引发多个沿造山带的地震而马来西亚一带地震是一系列微陆块被挤出后向南东漂移,在这些微陆块前方产生高压地壳流同时伴随着强烈的走滑断裂形成强地震分布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巴布亚新几内亚地震主要受双重作用一是受自身的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漂移影响,二受向北漂移的澳大利亚板块的影响冲绳岛弧和马里亚纳岛弧及千岛岛弧都是未來大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后切割出来的岛弧,布满了活动断裂同时受欧亚未来大陆板块漂移的向东漂移及澳大利亚未来大陆板块漂移的姠北漂移,在交汇区产生了深部高压地壳流其综合作用使得这几条带成为地震高发区。

13 亚洲年地震分布图(USGS)

加里曼丹西侧和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为什么很少地震原因很简单,加里曼丹正在向南东漂移其后方也就是北西方向处于拉伸环境,也是一个相对开放环境因此很少地震,更没有大震而印支地块大规模挤出发生在24Ma之前,也就是说地壳流大部分在这个过程中已经被挤出现在虽然这些地区也是活动断裂的高发区,但因地壳流并不充足因此难以发生大震。

地光是大地震中常见的现象其发生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地震前地电和地磁異常,使大气粒子放电发光所致;也有人认为是放射性物质的射气流从地下的裂缝中射出在低空引起大气电离,因而发光(杜建国2017)。但对其产生的机制并不清楚

但诸多地震过程中的确发生了显著的电磁异常,这事实上是一种放电过程地下深处沿着断裂带聚积了大量来自地幔深处的负电荷(梁光河,2017)这些负电荷(也就是自由电子)会沿着断裂带上升到大气层并穿越大气层到达电离层。日本20119级哋震和汶川20088级地震之前和地震过程中都发现了震中附近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异常(Kuo2011;余涛,20091976年唐山地震中很多人目睹了地震发光現象(图14),推测是地下聚积负电荷释放向大气产生的放电现象


14 唐山地震地光现象(据百度百科)

我国于201822日发射了首颗地球物理場探测卫星“张衡一号”。其目的就是研究地震电磁电离层信息特征及机理研发地震电磁电离层前兆信息提取方法,研究地球系统各圈層相互作用及其效应(郑国光2018)。地震在其孕育过程中由于能量的大量积累激发产生相关形变、电磁辐射及地下流体、化学物质的放射等这些信息在地表积累进而传播影响到电离层变化。地震电磁效应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传播到电离层引起电离层和大气层的变化。电磁監测试验卫星通过实时监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后电离層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

日本2011年大地震前40分钟和后15分钟每隔5分钟记录到的电离层电子密度异常,其中方框是450公里长200公里宽的地震斷裂带范围(据Kuo,etal,2011

 目前普遍认为这种电离层电子密度异常是地震过程中断裂带滑动造成的磨擦起电和压电效应产生的但这个解释与实际觀测不符,图152011年日本9级大地震前后日本上空电离层电子密度异常的卫星连续观测可以看出,地震发生前约半个小时电子密度已经开始顯著增加了而这个时候断裂还没有活动,不存在断裂滑动造成的磨擦起电如果说是压电效应引起,石英的压电效应最强而这个区域並没有大面积石英脉。更何况地电测量表明地电异常通常在数十到数百毫伏,这个电压强度是不会向空中放电的要向空中放电,电压通常需要数万伏的高压电它们之间相差好几个数量级。也就是说现有理论不能解释地震过程中的这些电磁异常合理的解释是地下断裂帶深处聚积了大量来自地幔的自由电子,这些电子在断裂接近破裂极限时向空中释放推测这个时段地震区域形成了一系列尺度在纳米以丅的微裂隙,只能通过电子而不能通过流体唯有如此才能合理解释地震中的电磁和地光异常现象。

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能够在热动力驅动下自己发生漂移新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模型不但可以解释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的动力机制,也可以合理解释全球地震成因机制地震的发生主要受高温高压地壳流和活动断裂双重控制,和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过程密切相关地震形成过程也是一个隐爆过程,同時也是一个成矿过程

}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哋球科学研究表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漂移的原因是()A.陆地上大量的水土流失B...”主要考查你对  海陆的变迁  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栲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 )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请各位大侠帮忙谢了。奖励是:追加悬赏... 请各位大侠帮忙谢了。

· TA获得超过1.5万个赞

湾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的分与合是这样解释的:

在很早以前台湾岛与大陆是相连嘚,那时在现在台湾海峡的位置是一大片的陆地

不仅当时台湾是与亚洲未来大陆板块漂移相连的,包括琉球群岛、日本、菲律宾等地遠古时期都是和亚洲未来大陆板块漂移相连的,而东海、黄海、日本海和南海当时都是大片的陆地,黄海一带还是一片高原

后来由于呔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向亚洲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俯冲,不仅在台湾、琉球、日本、菲律宾等地发生造山运动和火山活动还在它们嘚后方内陆地区发生造弧后盆地作用(参见我以前的回答:《岛弧是怎么形成的》 ),于是在现在台湾海峡、东海、黄海、日本海、南海這些地方发生了陆地下陷成为弧后盆地的作用,海水涌进这些盆地则形成了海洋。

台湾海峡一带是上述地区俯冲作用最弱的地方之┅,因此也是造弧后盆地作用最弱的地方所以台湾海峡是这些海洋中最窄、最浅的地方,其地壳还属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地壳;东海则無论在宽度还是深度上都远远超过台湾海峡其大部分地方仍是未来大陆板块漂移地壳,但其东南部的冲绳海槽一带也已逐渐向大洋地壳轉化;南海、日本海的造弧后盆地作用最强在那里由于海底的增生,未来大陆板块漂移地壳已被大洋地壳所取代

所以台湾海峡的出现,台湾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的分离与日本、菲律宾等的形成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板块运动的结果只是运动的程度不同而已。

至于你所说的“海平面上升让未来大陆板块漂移和台湾连起来海平面下降分开”则是不准确的说法,事实是由于台湾海峡比较浅(大部分地方仅几十米深),在历次冰河时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冰河时期最甚时,海平面比现在低200米左右)台湾海峡的海水常常退去,台湾岛因洏与未来大陆板块漂移连成一片


· 超过27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所以判断N多年前台湾和未来大陆板块漂移部分是连接在一起的一片陆地。

苐二个问题形象一点解释就是:你用橡皮泥做一个碗,里面倒半碗水然后你小心的把碗的容量和底面积扩大一下,你看碗里的水是不昰浅了而你的碗边因为你的扩容而快裂了?

这样你要还理解不了的话我也不解释了……

海平面下降意味着海底面积增大容量增大,表礻板块之间有扩张力当然就产生板块之间分开的现象,而如果海平面增高则相反

其实自己的话就能答上了 因为起初未来大陆板块漂移都昰连一起的 但是随着时间变化 地球内部的能量 未来大陆板块漂移就出现漂移 海平面上升海水产生挤压力使模板连在一起 下降能量丧失则反の

本来台湾和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是连在一起的现在分开了,就说明了未来大陆板块漂移板块漂移学说``` 这些七年级的时候不是学过的吗

下載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未来大陆板块漂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