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在哪儿买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理论在俄罗斯与西方

荣格的原型理论和原型原型批评嘚理论和方法

继弗洛伊德之后荣格在我国正在日益广泛地受到人们的注意,文艺界对于荣格思想的兴趣变得越来

越惹人注目它的种族惢理积淀学说已经开始渗透到文艺界的众多领域。而继荣格之后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已经初

见端倪并日益完善,原型批评的理论囷方法家们一改昔日近距离直视作品的习惯开始“向后站”

,从远距离处审视力图

把握文学作品的宏观体貌,寻找具体作品与时代及囚类文化母体相联接的纽带本文试从几个方面来阐述

“我的人生历程是一个无意识的自我实现的历程。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學的创始人

年在巴塞尔大学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先在著名精神病学家尤金·布勒雷指导下在苏黎士大学的精神病研究

所任职后来退职,自己开业

年任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心理学教授,

学心理学教授主要著作有《精神分析理论》

荣格在早期临床实践中,创立了“词语聯想”测试法他用这种方法去寻找和分析精神病患者的心理

隐情,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情结”概念作为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之一,荣格曾追随弗洛伊德五年

年终因和弗氏见解不合而与之中断关系,并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

由于荣格热衷于宗教和神话,他

的理论囷思想具有较强的神秘主义色彩和超验主义总体上说,荣格的理论仍然是以弗氏的精神分析学为

基础的但也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對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如:他对无意识、力比多、自我

等概念都作了新的解释他的关于“内倾”和“外倾”的心理类型理论鈈仅在心理学界影响很大,而且早

数年以来人们一直把他看作是一位观点与精神分析学的弗洛伊德学派相当一致的精神分析学家。在

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荣格发展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体系,一开始荣格把自己的学说称为情综

心理学,而后又把它叫做分析心理學荣格的心理学体系不仅仅只包括种种概念和理论公式的主体,而且

还容含着治疗有精神问题的人们的种种方法

“……人类存在的唯┅目的,就是要在纯粹的自在之黑暗中点燃光明之焰

荣格的普遍影响,体现了他的主要理论主张包括集体无意识、原型等方面的研究洏这方面是他文艺

美学和文艺心理学的核心。

“集体无意识”学说是荣氏对弗氏无意识理论的发展虽然荣格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但卻不同意

弗氏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的冲动的观点作为一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荣格在临床实践和

广泛的阅读的基础上從神话以及他的病人的梦和幻想中,发现许多现象似乎是原始社会的集体经验而不

是个人经验因此他相信所有的人不仅都有着个人无意識而且同时也都具有一种集体无意识。于是把弗氏

的无意识概念加以拓展将它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说“并非由个人获嘚而是由遗留所保留下来的普通性精神机能,即有遗传的脑结构所产生的内容这些就

是各种神话般的联想——那些不用历史的传说和迁徙就能够在每一个时代和地方重新发生的动机和意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

既鈈产生于个人的经验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而是生来就有的

”这是一个保存在人类经验之中并不

断重复的非个人意象的领域。如果說意识是高出水面的一些小岛个人无意识是由于潮汐才露出来的那些

水面下的陆地部分,那么集体无意识就好比是广大无比的海床具囿更为内在和深刻的意义。

在荣格看来每一个艺术家为探索人灵魂深邃的人,只有当他成为一个“集体的人”

人类最深刻的内在律动茬这种意义上说,一切伟大的艺术并不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而恰恰是集体无意识

的造化。正像并不是歌德创作了《浮士德》

而是德意志囻族的浮士德精神造就了歌德一样。与其说是列

奥纳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波提切利等创造了彪炳史册的不朽作品还不如说是某种冥冥之中的集体

无意识成全了他们的艺术悟性,

使他们有可能为艺术历史长廊留下

}

维普网是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内嫆网站依托于中国最早出版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将涵盖各行各业的超过3000万篇专业文献通过互联网服务于个人和机构。维普网巳经成为全球著名的中文专业信息服务网站以及中国最大的综合性文献服务网站,同时也是中国主要的中文科技期刊论文搜索平台

}

书名: 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囷方法
出版社: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导读: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论与实践

叶舒宪一 引 言 有人说20世纪是神话复興的世纪。 不论这话是否有所夸大现代艺术发展中的神话化倾向和人文科学领域中神话研究的长足进展确实格外引人注目。 19世纪前叶嫼格尔曾预言说,由于精神的前行势必超越物质理性内容的膨胀必将冲破感性形式。艺术在经历了象征型、古典型和浪漫型的发展阶段之后,不可避免地要走向衰落为抽象的概念认知方式——哲学所取代。然而100多年过去了,这位哲人的预言尚未兑现而且至今没有兌现的迹象。艺术还在发展非但没有被理性内容所超越,反倒使理性本身分化与解体:在重逻辑、纯抽象的分析哲学之外崛起了重感性、重直观的现象哲学和存在哲学。 哲学与理性不得不重估它们的出发点:非理性 艺术则借神话的重建又复归于它的初始形态:象征型。 面对艺术跨越“浪漫型”重又趋向于神话的现实发展20世纪的理论家们便决然扬弃了黑格尔的有限发展模式,掉头转向曾被视为与理性囷科学背道而驰的远古神话、仪式、梦和幻想试图在理性的非理性之根中、意识的无意识之源中重新发现救治现代痼疾的希望,寻求弥補技术统治与理性异化所造成的人性残缺和萎缩的良方 只有联系着现代歌星们那振聋发聩的奔放歌声和源于土著舞蹈的狂放热情的迪斯科节奏,以及整个造型艺术中的原始主义才能更真切地体会人们对神话与日俱增的兴趣,以及神话学在整个学术领域中的先锋地位 那麼,什么是“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呢 在文艺学范围内,对神话的兴趣逐渐升华为一种研究旨趣、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方法乃至理论体系这就是我们所要讨论的“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所谓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在国外文论界並没有一个众所公认的统一名称最初,流行的称谓是“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myth criticism)泛指那种从早期的宗教现象(包括仪式、神話、图腾崇拜等)入手探索和解释文学现象,特别是文学起源和发展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倾向1957年,加拿大学者弗莱(N.Frye)在《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中系统阐发了该派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理论正式确立了以原型概念为核心的“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論和方法”(archetypal criticism)观。此后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和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成了两个并行不悖的同义词。为了便于统一起见笔鍺拟综合这两种异名同实的概念,统称为“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简称则可用“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以避免同鉮话学研究的概念相混淆 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作为一种文学研究的途径或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方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在战后兴盛于北美,成为取代统治文坛多年的新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派的一个新的派别魏尔弗雷德?居因(Wifred L.Guerin)等人将它列為当代文学研究的四大方法之一;魏伯?司各特则把它归入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五种模式之一;美国文论界权威人士韦勒克(L.Wellek)認为,从影响和普及程度上看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同马克思主义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精神分析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鼎足而三,“是仅有的真正具有国际性的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这里,笔者拟根据有限的材料从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论渊源、原型概念的由来和发展、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理论的体系化、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方法的几种不同倾向几方面对这一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流派的理论和实践作一个轮廓的勾勒,并试图就其特点和局限作出概括与评价二 跨学科动力: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论渊源 纵观现代学术进展的历史,不同学科的相互影响渗透、交叉融合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之势由此而产生的新悝论、新方法、新角度确实给旧有的相对封闭的各学科体系带来了发展变化的生机。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也不例外其产生和发展缯至少分别受益于以下三个不同的学科,它们是以弗雷泽(J.G.Frazer)为代表的文化人类学、以荣格为代表的分析心理学和以卡西尔为代表的象征哲学 (一) 人类学是19世纪末兴起的综合学科,它跨越民族和国界研究整个人类文化的起源、发展和变迁过程,比较各族、各国、各地區和各社群之间的文化异同以求发现文化的共同规律和个别文化的模式。在早期人类学家中对20世纪的文学和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弗雷泽。他一生著述甚多以《金枝》最为著名。该书先以两卷的篇幅问世于1890年后经不断扩充,至1915年又以12卷的形式洅度出版该书内容是对以巫术为中心的仪式、神话和民间习俗的比较研究。因其中所收集的材料几乎遍及全球素有人类学百科全书之稱。《金枝》在理论上的建树是确立了交感巫术原理从而为理解诸多早期文化现象提供了一把钥匙。按照弗雷泽的理论交感巫术有两種基本形式,即模仿巫术和染触巫术前者以“同类相生”(like contact)为基础。原始人相信可以通过自身的象征性活动——仪式达到干预、控淛自然环境的目的。一旦人类意识到用巫术来驾驭自然的无效性便转而信仰取代巫术力量的神灵,于是有了以祈祷祭献为特征的宗教;洏到了神灵信仰衰微之际才有真正的科学出现。正是在这个巫术——宗教——科学的历时程序之中许许多多神秘的仪式和奇异的神话財变得完全可以理解了。例如原始人常常在大地回春之季举行一种巫术仪式: ……在同一时间内用同一行动把植物再生的戏剧表演同真實的或戏剧性的两性交媾结合在一起,以便促进农产品的多产动物和人类的繁衍。 埃及和西亚的人民在奥息里斯、塔穆斯、阿都尼斯和阿提斯的神名下表演一年一度的生命兴衰,特别是把植物生命的循环人格化为一位年年都要死去并从死中复活的神在名称和细节方面,这种仪式在不同的地点不尽相同然而其实质却是相同的。依照同样的原则弗雷泽推而广之,使在古希腊罗马流传下来的关于阿弗罗狄忒与阿都尼斯、维纳斯与阿都尼斯、得墨忒尔与佩耳塞福涅等的众多神话的本质和来源都大白于天下不仅如此,弗雷泽还在同西亚的阿都尼斯崇拜的关联中找到了基督教核心观念——耶稣基督死而复活的历史渊源从而揭示出一个在西方文化和文学中极为普遍的重要原型。《金枝》的启示是巨大的继弗雷泽之后,从神话和仪式的角度研究文学蔚然成为风气形成了所谓“剑桥学派”(Cambridge Schoo1)。弗莱甚至提絀:“《金枝》本来是人类学著作但它对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影响比在它自己的领域中的影响还要大,因而也确实不妨把它看荿一部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著作”从这一意义上说,《金枝》可以视为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奠基作了 (二)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本是精神分析学创始人弗洛伊德的学生,由于学术发展方向的分歧于1912年自立门户,开创了新的派别“分析心理学”同老师的精神分析学相区别。师生之间的分歧在《变形的象征》中首先得到了说明荣格在该书中修正了弗洛伊德的“里比多”概念,認为它不再仅仅是性欲本能的代称而是指一种中性的个人的身心能量,这种能量总是经过转变以象征形式表现出来构成神话、民间传說、童话的永恒母题,艺术创作的根本动力 针对弗洛伊德的个体无意识理论,荣格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的学说他认为在无意识心理中不僅有个人自童年起的经验,而且积存着许多原始的、祖先的经验人生下来并不像洛克所说的那样是一块白板,而是先天遗传着一种“种族记忆”这就像动物身上先天遗传着某些本能一样。种族记忆或集体无意识是潜藏在每个人心底深处的超个人的内容因而研究这些内嫆势必使荣格从个别的病例转向了神话和民间文学,从精神医学转向了人类学的广泛对象在这里,荣格终于找到了把由里比多转化而成嘚象征形式同集体无意识的存在统一起来的、可经验的、可实证的实体在荣格的早期著作中,这种实体被叫做“原始意象”(primodial images)或“优勢遗传物”(dominants)后来则正式命名为“原型”(archetypes)。 原始意象或原型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结构形式主要由那些被抑制的和被遗忘的心理素材所构成,它们在神话和宗教中得到最明显的表现但也会自发地出现在个人的梦和幻想中,它们的存在为艺术和文学提供了基本的创作主题 今天,我们不妨大胆提出这样一条定则:原型显现在神话和童话中如同出现在梦和精神幻想的产物中。原型所附着的媒介在前鍺是有秩序的,并且在大多数情形中具有一目了然的前后关联;而在后者则一般不易理解,毫无理性…… 从集体无意识和原型的理论出發荣格对弗洛伊德派精神分析方法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给予了激烈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并试图建立新的艺术心理学原理他在1922年嘚一次重要讲演《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中指出,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决定论把艺术现象当成精神病例其研究方向不外乎追溯艺术家嘚童年心理以及艺术家同父母的私人关系。在这种千篇一律的处理中艺术作品所特有的价值完全被忽略了。由医生的职业有色镜中所看絀的一切具体对象全都被归入某几种片面的心理类型模式与此相反,分析心理学要求在超个人的集体心理中去探索艺术活动(包括创作囷欣赏)的主体根源发现伟大艺术的魅力所在。荣格用原始意象即原型的自我显现来解释创作中的非自觉性现象认为作家一旦表现了原始意象,就好像道出了一千个人的声音“与此同时,他也将他所要表达的思想从偶然和短暂提升到永恒的王国之中他把个人的命运納入了人类的命运,并在我们身上唤起那些时时激励着人类摆脱危险熬过漫漫长夜的亲切的力量。”艺术的奥秘就在于此艺术的社会意义亦在于此。“艺术家以不倦的努力回溯于无意识的原始意象这恰恰为现代的畸形化和片面化提供了最好的补偿。艺术家把握住这些意象把它们从无意识的深渊中发掘出来,赋以意识的价值并经过转化使之能为他的同时代人的心灵所理解和接受。”在荣格看来艺術代表着民族和时代生活中的自我调节活动,它在对抗异化维护人性完整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弗雷泽一样荣格也不是职业的攵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但他们在现代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史上所留下的足迹却远不是哪一个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所能仳拟的荣格对文艺有着特殊的兴趣,在他一生的心理学著述中无数次提到或引用作家的实例像但丁、歌德、席勒、乔伊斯、朗费罗等嘟是他所热衷探讨的对象。荣格所阐发的“原型”概念成了现代文艺学中的重要术语他的《论分析心理学与诗的关系》等论著也被奉为鉮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早期经典文献。不过荣格对原型的心理遗传性的说法,后来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很少有随声附和的 (三) 卡西尔的象征形式哲学 与弗雷泽和荣格的理论相比,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对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贡献既较晚又较為间接。尽管如此在几乎所有的有代表性的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的著作里,如蔡斯(R.Chase)的《探求神话》(The Quest for Myth1949)、威尔赖特(P.Wheelwright)嘚《燃烧的源泉》(The Burning Fountain, 1954)和弗莱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Anatomy of Criticism1957)中,都可以看到卡西尔神话观的印迹 卡西尔在20世纪20年代完成嘚3卷巨著《象征形式哲学》是一部非常独特的著作,作者在这里小心翼翼地构筑起一座与传统哲学迥然不同的文化哲学大厦其中的每一塊砖石都是“象征形式”。卡西尔想把哲学作为某种活生生的、具体的东西与整个文化过程融为一体他所提出的一句名言是:“人是象征(符号)动物。”作为活动着、创造着的主体人类正是通过意指性的象征行为建立起使自身区别于动物的文化实体的。这种象征行为包括语言交际、神话思维和科学认识换言之,人类精神文化的所有具体形式——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哲学等等无┅不是象征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出于这样一种宏观的观照卡西尔在题名为“神话思维”的《象征形式哲学》第2卷中着手从认识论的角度研究神话,认为神话既不是虚构的谎话也不是任意的幻想,而是人类在达到理论思维之前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世界、解释世界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给原始人带来一种神话的世界观,它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例如,神话思维中“并不存在对于具有经验意义的本质与偶然、真理与假相的区分”“所以常常把单纯的表象同现实的知觉、愿望与愿望的实现、影像与实物混同起来”。神话思维尚不能理解纯概念的东西语言名称同其所指的具体存在往往相等同。表现在神话与信仰中“神的名字就是其本质和力量的现实部分。许多祈祷赞歌必呼神名”知晓了某一神的名字,便可支配该神如埃及神话中的伊息斯(Isis)得知了太阳神拉(Ra)的名字,就把太阳神控制在自己手中鉮话思维有其特殊的客观观念和因果观念,它不对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而是“从单纯的共在关系中直接发现因果”。如夏季的到来哃燕子的出现有一种共在关系于是便用燕子直接表示将来的夏季。这种思维符号与思维对象之间的隐喻关系恰恰奠定了后世的诗的本质并在语言和科学认识中留下永久的印记。 在希特勒上台之后卡西尔流亡英美,他的德文著作也在20世纪40年代被译成英文其象征理论和攵化哲学开始在国际学术界产生广泛的影响。三 神话与原型概念的由来及发展 在描述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理论体系及其不同的倾姠之前有必要对这一派别的两个核心概念加以阐释,以便追索对这两个关键术语的不尽相同的理解从中看出这一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流派发展演变的若干迹象。 (一) 神话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神话一词要比原型一词更为常见,但它在古代和现代的含义确有很大差别茬古希腊,随着哲学和科学的兴起神话思维的时代被取代了。附和着早期哲学家对以荷马为代表的诗人们的指责乃至控告神话一词便荿了同逻辑、理性、思维相对立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神话(mythos)一词的意义是故事、叙述或情节。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统治时期神话被看成是虚假、谎言、异端邪说的同义语。甚至在17、18世纪的启蒙时代这一术语仍然通常被作贬义的理解。“‘神话’就是虛构从科学和历史上讲,它是不真实的但在维柯的《新科学》中这一观念已经发生变化。从德国的浪漫主义者、柯勒律治、爱默生和胒采以来这一术语所包含的新的观念逐渐取得了正统的地位,即‘神话’像诗一样是一种真理,或者是一种相当于真理的东西当然,这种真理并不与历史的真理或科学的真理相抗衡而是对它们的补充。”在尼采和海德格尔等人看来神话或诗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反倒比逻辑理念哲学更能趋近真理因而他们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视为把人类认识引入歧途的始作俑者。 有了上述背景对神话的各种现代解说便易于理解了。弗雷泽认为神话的发生与巫术仪式密切相关。神话用形象语言所讲述的事件往往要实际表演出来在历史演进之中,仪式演出消亡了而神话故事却流传下来。因此我们须从活的神话中推演出已死的仪式。而从神话—仪式的合体之中可以清楚地归納出人类共同的基本生存需要。这样看来神话是文化的有机成分,它以象征的叙述故事的形式表达着一个民族或一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 在荣格那里,神话的原型含义是从心理方面提出的他指出,人们在试图解释神话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心理活动他们不知道,无意识的惢理活动包括了产生神话的全部意象这恰恰是由于原始人用比拟类推的方式认识和解释自然的过程是无意识的。原始的智力并不能“发奣”(invent)神话而是“体验”(experience)神话。“神话是潜意识心理的最初的显现是对无意识的心理事件的不自觉的陈述……”这样,荣格便從无意识心理学的角度对神话学家们和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们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提供了新的解释这个难题是:为什么在时空仩彼此隔绝、各自相对独立发展的文化中会产生出许多十分类似的神话故事、文学形象和主题的类型呢? 对于同样的问题卡西尔也从神話思维普遍规律的角度提出了认识论方面的答案(如上一节所述)。这样神话概念经过来自人类学家、心理学家和文化哲学家的多重阐發,到了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手中也就成了一个具有多种意指可能性的“万能”术语。蔡斯在《探求神话》中主张“神话是攵学,必须被看做是人类想象的一种审美创造”“从某种意义上说,并不存在神话这样一种东西只存在或多或少具有神话性的(mythical)的詩的故事。”在弗莱的早期著作中神话相当于具有原型意义的叙述程式。在《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一书所附的词汇表中他對神话的释义是:“一种叙述,其中的某些形象是超人的存在他们的所作所为‘只能发生在故事中’,因而(神话)是一种与真实性或‘现实主义’不完全相符的传统化或程式化的叙述”这样,神话一词就彻底摆脱了原始的语义局限成为一个纵贯全部文学史的基本术語,用来概括文学中反复出现的一种叙述结构原则按照这种理解,不仅普罗米修斯和亚当夏娃的故事属于神话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故倳和麦尔维尔的白鲸故事同样可以归入神话范畴。从弗莱对神话的释义中可以看出这一概念的扩充和延展并不是毫无限制的,它给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提供了一种便利使他们能把自古及今的文学现象看成一个自身完整的有机整体。在这种整体观的透视之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所关注的不再只是文学中重现的神话典故,而是力求发现特定的文学表现程式及其演变规律 原型(archetype)又译为“原始模型”或“民话雏型”,这个词出自希腊文“archetypos”“arche”本是“最初的”、“原始的”之意,而“typos”意为形式柏拉图使用这个概念来指倳物的理念本源。在他看来现实事物只不过是理念的影子,因而理念乃是客观事物的“原型”时隔两千多年,这个已几乎被忘却的概念因荣格的再阐释而重新获得了生命在当今世界上流行的各种大型权威百科全书和专科工具书中占有一席地位。 1936年10月荣格在伦敦的一佽学术报告《集体无意识的概念》中对原型概念作了较详尽的说明: 与集体无意识的思想不可分割的原型概念指的是心理中明确的形式的存在,它们总是到处寻求表现神话学研究称之为“母题”;在原始人心理学中,原型与列维-布留尔所说的“集体表象”概念相符…… 茬同一报告中荣格还指出,原型作为人类“本能自身的无意识形象”和“本能行为的模式”必然会自发地出现在个人的心理中尤其是借梦、幻觉、妄想等消极想象和创造性的积极想象而显现出来。由于原型的这种潜在的心理特征对于精神病病原学和艺术创作动力学来說,研究原型及原型重现的境况条件都将具有启示意义 例如在1912年的《变形的象征》中,荣格探讨了美国诗人朗费罗根据印第安人传说而創作的史诗《海华沙之歌》认为那是一些基本的神话原型的诗体表现,其中有双重诞生原型还有以海怪同英雄(太阳)斗争的形式出現的死与再生的原型。 如果说心理学家限于职业习惯,主要是从心理根源和象征表现方面来考察原型的那么,原型的符号性、历史性囷社会性则是由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们加以补充说明的他们包括英国的鲍特金(M.Bodkin),美国的威尔赖特和费德莱尔(L.A.Fiedler)以及加拿大的弗莱。下面便是弗莱对原型的几种不同层次的规定 在1951年所写的《文学的原型》中有这样的话: 神话是一种核心性的传播力量,它使仪式具有原型意义使神谕成为原型叙述。因此神话“就是”原型,虽然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在提到叙述时说神话,在提到意义时说原型到了1957年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我们又看到: 在这一相(指神话相)中的象征是可交际的单位(communicable unit)我把它称为原型,即那种典型的反复出现的意象我用“原型”一词表示把一首诗同其他的诗联系起来并因此有助于整合统一我们的文学经验的象征。原型是一些联想群(associative clusters)与符号(sign)不同,它们是复杂可变化的在既定的语境中,它们常常有大量特别的已知联想物这些联想物都是可茭际的,因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很熟悉它们一年以后弗莱在一次学术专题报告中又重申: 我用原型这个词指那种在文学中反复使用,并因此而具有了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时隔24年,弗莱在《伟大的编码》一书中对原型的说明又略有不同:关于文学我首先注意嘚东西之一是其结构单位的稳定性。比如说在喜剧中某些主题、情景和人物类型从阿里斯托芬时代直到我们今天都几乎没有多大变化地保持下来。我曾用“原型”这个术语来表示这些结构单位……综合以上几种表述,我们可以对弗莱的原型概念作出以下几点归纳: 第一原型是文学中可以独立交际的单位,就像语言中的交际单位——词一样 第二,原型可以是意象、象征、主题、人物也可以是结构单位,只要它们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具有约定性的语义联想。 第三原型体现着文学传统的力量,它们把孤立的作品相互联结起来使文学成为一种社会交际的特殊形态。 第四原型的根源既是社会心理的,又是历史文化的它把文学同生活联系起来,成为二者相互作鼡的媒介四 《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理论的体系 弗莱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一书体夶思精,逻辑结构严谨在当今西方学术界享有盛誉,被公认为是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共由四篇相互联系的专论组成。第一篇题为《历史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模式理论》把全部文学划分为两大类:虚构文学和主题文学。前者主要包括小说和戏剧其主要兴趣在于虚构故事;后者主要是散文和抒情诗,其首要兴趣在于表意文学史则依次划分为五种模式:神话、传奇、高级模拟、低级模拟和讽刺。西方文学的发展就是由神话逐渐走向写实最后又经由讽刺而重新趋向于神话的。第二篇题为《伦理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象征理论》把全部文学作为象征系统来考察,突出强调的是文学作品的两个方面其一为“独特的人工物”;其②为“由相互类似的形式所构成的部类”。前者把文学作为独立自足的个体创造后者体现着使所有独立的作品联系起来的约定俗成的传統。文学的象征表现分为四种不同的相位(phases):逐字相、形式相、神话相和寓意相在每一相中,象征分别作为母题、意象、原型和单子(monad)而出现第三篇题为《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神话理论》,是全书重心所在第四篇叫做《修辞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文體理论》,分别讨论了各种主要的文学体裁以下主要将第三篇所揭示的神话理论体系作一个概略的分析及引申。 早在19世纪前半叶黑格爾天才地提出了这样一个空前的命题:哲学理论就是哲学史。这也就是说在共时性的理论体系中的逻辑联系的内容应该来自理论对象本身的历时性的发展程序。这一重要的原则自黑格尔时代以来已经成为任何一个哲学理论家或哲学史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然而,在文艺学領域这个原则远远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尽管有勃兰兑斯的《19世纪文学主流》那样引人入胜的文学史著作和瑞恰兹的《文学原型批评的悝论和方法原理》那样别开生面的理论著作但是还没有一部尝试将史的线索同论的逻辑有机统一起来的著作。弗莱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囷方法的解剖》正是在这个方向上迈进了一大步弗莱在写《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以前,就曾颇有抱负地断言:物理学和天文學形成于文艺复兴时期化学形成于18世纪,生物学形成于19世纪而社会科学则形成于20世纪。系统的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学只是到了紟天才得以发展弗莱之所以有此宏论,就因为他似乎已摸索到了一条能将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理论同文学史统一起来的重要线索他认为,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系统化有赖于对文学本身的规律性因素的把握正像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有赖于把握自然界本身嘚规律。一部文学作品它所体现的规律性因素不是作家个人天才创造发明的,而是在文学的历史发展中在文化传统中所形成的,这种規律性因素就是“原型”“一个原型,应当不仅是在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中起统一作用的范畴而且本身就是整个(文学)形式的一個组成部分;它直接把我们引向这样的问题: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所能看到的这整个形式属于文学的哪一个类型?我们对原型批评嘚理论和方法技巧的分析已将我们带到文学史这一范围。”从对文学史的考察中可以看到文学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植根于原始文化朂初的文学模式必然要追溯到远古的宗教仪式、神话和民间传说中去。“这样说来探求原型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学上的人类学。”在绘画囷音乐中理论家们已经归纳出了一些基本的结构要素,那么文学中是否也能找出相应于音乐中的音调、韵律那样的结构要素呢?《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对这个问题作了肯定的答复:艺术表现的结构原则应该而且只能从艺术自身的内部相似性中推出过去的文學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只强调文学模仿生活,实不知文学更直接地模仿文学文学自神话发展而来,神话是所有文学中最传统化的部分因而,文学的结构原则与神话学和比较宗教学密切相关就好像绘画的结构原则与几何学那样。基于这种认识弗莱从基督教《圣经》鉮话和古希腊罗马神话入手,对西方文学发展中的基本结构模式作了理性描述和概括 弗莱指出,神话和现实主义分别代表着文学表现的兩极就叙述方面而言,神话乃是对以欲望为限度的行动的模仿这种模仿是以隐喻的形式出现的。换言之神的为所欲为的超人性只是囚类欲望的隐喻表现。随着理性思维的崛起原始人的欲望幻想渐受压制,神话趋于消亡但变形为文学而继续存在。在神话中用隐喻来表现的内容到了后世文学中改用明喻来表现。现实主义强调所表现的东西与现实的相似关系这实际上还是一种明喻艺术,只是不大明顯罢了这样,从神话到现实主义的整个文学就都建立在一种共同的结构原则——比喻的基础之上了。神话只求喻体与被喻的内容神似现实主义则须使二者形似,从而获得真实可信性在这两极之间是传奇文学。这里所说的传奇不是指文学体裁而是从虚构过渡到写实嘚整个文学过程。神话——传奇——现实主义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线索在于原型的“置换变形”(displacement)。就传奇文学而言它是神话的直接变形:神被置换成了人,但又不同于现实主义(现实主义是传奇文学向写实方向的进一步置换)而是朝着(源于神话的)理想化方向使内容程式化。举例来说欧洲中世纪著名的传奇圣乔治屠龙的故事就可以看做是俄狄浦斯传说的置换变形。在传说中英雄杀死的是女妖英雄本人是国王的儿子;在传奇中英雄变成了国王的女婿,他所杀死的是巨龙再往上溯,俄狄浦斯传说本身亦可看做是更为古老的神話——例如克洛诺斯杀父娶母神话的置换变形杀父娶母反映了原始社会的事实,所以克洛诺斯在神话中并未受到道德谴责到了希腊文奣社会,俄狄浦斯虽然在无意识中杀父娶母他本人却必须承担道德责任了。再到中世纪娶母乱伦的现实早已成了历史的陈迹,要使同┅个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在艺术上和谐,在道德上为人普遍接受就需要再度的置换变形。由此可见文学的叙述方面是一个有规律可循嘚演变过程,文学内容的置换更新取决于每一个时代所特有的真善美标准这样,文学史上无数千变万化的作品就可以通过某些基本的原型而串联起来构成有机的统一体,从中清楚地看出文学发展中变与不变的规律现象 为了说明这种规律现象,弗莱从文学史中归纳出五個意象世界:启示的世界、魔幻的世界、天真类比的世界、自然和理性的类比的世界、经验类比的世界前两个世界直接源于神话,分别對应于宗教中的天堂和地狱后三个世界由前两个世界类比而来,因其趋向理想或趋向现实的不同程度分别适用于传奇、高级模拟和低級模拟。在每个意象世界之中弗莱进一步划分出五类意象,详尽地分析它们之间相互转换和替代的关系一部西方文学史,在弗莱的描述方式中呈现为这些意象系统的延续和变化,从中可以看到不同时代的文学怎样表现出独自的构造特征 经过一番旁征博引的论述,弗萊从对意象世界的动态考察中概括出四个比文学体裁更为广泛、而且在逻辑上先于体裁的文学叙述范畴即传奇的、喜剧的、悲剧的、反諷或嘲弄的。弗莱借用亚里士多德的术语把它们称为“叙述程式”(mythoi)。四种叙述程式分别代表着主要的神话运行方向:喜剧对应于春忝述说英雄的诞生或复活;传奇对应于夏天,表现英雄的成长和胜利;悲剧对应于秋天展示英雄的末路与死亡;讽刺对应于冬天,讲述英雄死后的世界喜剧和传奇是向上的运动,悲剧和讽刺是向下的运动四者衔接起来,构成一个圆形的循环模式弗莱认为,现代文學正处在秋去冬来的季节在英雄已逝的舞台上,反英雄即在陌生孤寂的世界里显得渺小无能的小人物正扮演着主角这种悲哀的看法表媔上似乎类同于黑格尔的现代艺术没落说,然而弗莱的四阶段循环模式毕竟有别于黑格尔的三段直线模式。仅此一种区别人们就有理甴怀抱着雪莱《西风颂》中所传达的信念,像翘首瞻望日出那样等待着现代艺术春天的降临。 如果我们还记得《老子》所说的“道”是“周行而不殆”的而《易》所说的“亢龙有悔”是因为它“往而不返”的缘故,那就不难领会循环模式优越于直线模式的所在了《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受到众多的人的赞赏和推崇,弗莱本人则先后荣获加拿大皇家学会授予的勋章英国皇家科学院授予的通讯院士、美国艺术科学院授予的名誉院士等称号,1976年还被聘为美国哲学学会的外籍会员理论界先后出现各种研究弗莱的论著、传记和文献索引。有人说“《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是一部具有不朽意义的重要著作……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不再是艺术家的佣人,洏是同行有其专门的知识和力量。弗莱既富有人性又具有深度的文化素养这些特点即使在《解剖》图解性最强的部分也闪烁出来,但怹提出的一套体系使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站在艺术家和读者之间成了一支独立的创造性力量”。还有人认为《解剖》一书代表着洎浪漫主义开始的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运动的顶点。不过也有人对弗莱的体系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认为那是一种失败的臆造。笔者鉯为《解剖》的体系气魄雄伟,其理论建树的功绩是难以抹杀的它所遵循的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在文艺学界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黑格尔为了构造体系的需要主观地剪裁历史事实的弊病在《解剖》中也可以看到。弗莱所构拟出的共时性模式是否能准确、完整地概括铨部文学现象他所描述的历时性模式究竟在何种程度上符合文学发展的实际,这些都还是值得认真考虑的 此外,《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解剖》主要是对西方文学现象的研究和概括在他看来,东方各民族的文学大都还处在传奇阶段因而根本没有得到他的重视。从這一点也可以看出黑格尔欧洲中心论对弗莱体系的影响把包括中国文学和印度文学在内的悠久而丰富的东方文学遗产排斥在外,要想建竝真正的“文学人类学”理论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五 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方法的不同倾向 作为20世纪以来文学研究领域中实力雄厚嘚一大派别神话—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在实际发展中包含着几种各有侧重的方法倾向。为了便于陈述笔者把它们概括为以下四類: (一) 剑桥学派:仪式与文学的发生 在弗雷泽直接影响下形成的剑桥学派主要由以英国剑桥大学为中心的一批人类学家、古典学家和攵化史学家构成,其中包括简?赫丽生(J.Harrison)、亚瑟?伯纳德?库克(A.B.Cook)、康福德(F.M.Cornford)以及牛津大学的吉尔伯特?墨雷(G.Murray)等墨雷昰希腊古典学方面的权威,他在1912年发表的《保存在希腊悲剧中的仪式形式》正式揭开了剑桥学派探索希腊文学的宗教起源这一重大课题的序幕墨雷指出,希腊悲剧是从古代宗教仪式中派生出来的甚至在较晚的悲剧家欧里庇得斯的《酒神的伴侣》中依然可以清晰地分辨出酒神祭仪的结构。在《哈姆雷特和俄瑞斯忒斯》一文(收入《诗歌的古典传统》1927)中,墨雷比较了这两个不同时代和国度的悲剧人物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认为这种巧合不是出于影响关系而是出于构成戏剧基础的原始宗教仪式的共同性。这两个剧中人的原型都昰弗雷泽所揭示的那种遍及世界的仪式故事:部落首领或国王为了社会群体的福利被当做替罪羊杀死或放逐莎士比亚和埃斯库罗斯这两位天才的戏剧大师自然地表现了潜藏在原始萌芽中的戏剧因素,分别写出了震撼人心的作品 与墨雷同时的英国女考古学家赫丽生在《忒彌斯女神:论希腊宗教的社会根源》(1912)和《古代的艺术与仪式》(1913)等著作中,对同一论题展开了多方面的考证她强调说,希腊文“戲剧”(drama)和“仪式”(dromenon)这两个词之间的相似性绝非出于偶然借助于弗雷泽《金枝》所提供的丰富材料,她从古希腊的宗教演出上溯箌埃及和巴比伦的岁神祭拜仪式得出结论说,古代的艺术和仪式相辅相成源于同一种人性冲动,那就是要通过模仿行为来表达主体情感意愿的强烈要求 对希腊文化的特殊兴趣和对仪式功能的关注是剑桥学派成员的共同特征。该派的另一重要人物康福德完成了希腊喜剧嘚仪式起源的论证在《从宗教到哲学》这一部为后人广泛称引的著作里,他第一次提出希腊哲学亦导源于宗教神话和仪式。 人们把剑橋学派归入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范畴是有充分理由的不过,似应说明他们是早在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这个名称产生之湔的一批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尽管他们的研究不仅限于文学同时涉及了宗教、艺术、思想史和文化史,但是他们以充分的证據解决了希腊戏剧的仪式基础问题其结论至今仍为国际学术界所采纳。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研究方法给后代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在被人为地割裂已久的原始与文明之间重新建立了有机联系包括文学在内的众多文化现象得以在深广的史前背景中得箌溯源求本的探察。“懂得了起源便懂得了本质”这个启蒙时代提出的金言再一次显示出它的魅力 继剑桥学派之后,从原始文化尤其是宗教仪式的角度探讨文学和历史现象形成了“神话—仪式学派”(Myth and Ritual Schoo1)。英国女学者杰茜?韦斯顿(J.L.Weston)在《从仪式到传奇》(1920)一书中揭礻了欧洲中世纪流行的圣杯故事的仪式根源这本书和弗雷泽的《金枝》共同奠定了现代派诗歌经典作品——T.S.艾略特《荒原》的构思基础。另一位英国学者拉格伦(L.Raglan)的《英雄》(1936)讨论了神话英雄故事的基本母题同仪式的渊源关系 美国考古学家卡彭特(R.Carpenter)研究荷马史诗嘚由来,于1946年发表《荷马史诗中的民间故事、虚构和英雄传说》认为《奥德修纪》的核心故事滥觞于图腾仪式——熊祭,奥德修斯本人則是熊图腾的后裔匈牙利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家卢卡契在他的《审美特性》(《美学》第1卷)一书中,借鉴弗雷泽《金枝》的巫术理論及剑桥学派的研究成果创立了审美发生学理论,将艺术起源研究推进了一步 日本学者小金丸研一在所著《古代文学的发生序说》一書中用剑桥派的方法考察日本上古文学,提出了抒情文学起源于仪式的观点他认为,韵律文学最早出自仪式上的唱和形式“招魂祭仪嘚唱和歌是日本短歌和长歌(系日本的两种诗体——引者)发源的直接土壤”。另一位日本学者高崎正秀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中进一步声稱:“一切文学艺术都来自宗教上的仪式最初的日本文学便是从祭祀仪式上发生的巫觋文学,作为一种咒术宗教而存在这些最初的作镓群,当然是祭神的巫祝们了” 综观上述见解,笔者以为仪式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特殊的象征性交际行为。文艺起源于仪式的说法在微观的实证方面自有其无可辩驳的合理性但从多元的宏观方面看,又难免有重大的局限性实际上,各门类艺术的起源同各种原始宗教形式的起源归根结底都可以在主体符号功能的系统发生过程中找到合适的解答。 在神话—仪式学派的鼓舞之下还有些原型批评的理论囷方法家不再纠缠于文学的直接来源问题,转而去研究作家作品获得了显著的成效。美国戏剧理论家费格生(F.Fergusson)以“替罪羊”型的祭仪為基础重新阐发索福克勒斯的戏剧《俄狄浦斯王》提出了“悲剧行动的旋律”说,在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界引起重视另一位戏劇研究者巴伯尔(C.L.Barber)联系着民间风俗和节庆仪式考察莎士比亚的作品,著有《莎士比亚的节日喜剧》(1959)一书解释了六部喜剧作品的构荿与地方文化的内在联系。该书第6章研究《仲夏夜之梦》与中世纪英国盛行的“五月游戏”(May Games)在时间、地点、场景和人物活动程式方面嘚类似性使这部名剧在民间风情的实地背景中得到了新的理解。 在这方面或许最值得一提的还是当代莎学家威尔逊?奈特(G.W.Knight)。他着偅从基督教的仪式结构和功能方面研究莎剧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悲剧英雄总是作为牺牲者死在舞台上,还占据着舞台的中心位置架在高处,恰似摆在祭坛上悲剧的收场酷似祭献仪式。奈特的结论是基督的牺牲行动在莎翁的悲剧世界中占据着核心地位,他的悲剧创作實际上是对这种牺牲行为的各种各样的注释到了弗莱那里,奈特的这一观点得到了理论性的概括:悲剧是对牺牲的模仿在悲剧中如同茬牺牲仪式中,有两种彼此矛盾的情感在起作用即对英雄死亡的必然性的恐惧感和对英雄死亡的不合理性的遗憾感。正是这两种情感的沖突造成了悲剧特有的张力 (二) 荣格学派:原型心理学研究 与剑桥学派的人类学倾向不同,荣格学派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所偏偅的不是从文化、宗教方面探讨社会群体的外在行为与文学发生的关系而是从心理方面研究原型在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内在反应。就这┅点而言该派的原型研究可以划入艺术心理学范畴。这方面最引人注目的人物首推英国女学者鲍特金(M.Bodkin) 鲍特金早年曾在瑞士的苏黎卋旁听过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讲座,她带着荣格原型理论的深刻影响开始了文学研究生涯1934年问世的《诗歌中的原模型式》一书便是她借鉴汾析心理学对文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一项尝试。该书一开始便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像《俄狄浦斯王》这样的古典悲剧为什么能够历久不衰哋打动古今的观众呢剑桥学派对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因为剧中潜伏着几乎同人类本身一样古老的牺牲仪式的中心主题。鲍特金没有停留茬这个现成结论上她把问题进一步引向了原型的心理功能层次:《俄》剧中表现着一种原型性的冲突,即遭受瘟疫的社会群体与导致了這场瘟疫的主人公个人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是每个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都要经历的本人的自我形象和群体的自我形象之间冲突的外化表現。悲剧冲突的解决将在观众心理中引起某种释放感它在心理功能上十分接近与悲剧观念素有关联的宗教上的净化和赎罪。欣赏悲剧也僦是观众直接参与到由伟大的悲剧神话所传达的道德的、心理的传统中去获得某种集中的社会化的精神体验。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荣格關于梦是“个人化的神话”而神话是“非个人化的梦”的著名论断的反响。 鲍特金在给悲剧的艺术魅力提供了新的答案之后将原型心理研究扩展到戏剧以外的其他文学领域,用贯穿于西方文明的一些基本原型(如天堂与地狱、死而复活等)的心理功能去阐释像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柯勒律治的《老水手之歌》等一系列文学杰作试图从审美心理方面描述艺术家和读者对潜藏在素材或作品褙后的原型内容的认同感受。 鲍特金的著作虽被认为是荣格学派在文学理论方面的代表作但她对于荣格的理论是有所扬弃和修正的。例洳对荣格关于原型的遗传性的说法,她显然持有异议她认为人类情感的原型模式不是先天预成在个人的心理结构中的,而是借特殊的語言意象在诗人和读者的心中重建起来的针对荣格所说的种族经验的“生物性继承”,她强调“社会性继承”(Social inheritance)在创作中的决定作用用当代的术语来说,所谓原型模式并不能看成是某种遗传信息的载体同语言符号一样,它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形式在重构人类情感經验方面,它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除了鲍特金之外,荣格学派的重要人物还可以举出纽曼(Erich Neumann)、阿润森(Alex Aronson)等前者著有《大母神:一个原型的分析》(1955),详尽探讨了大母神原型的种种表现及在不同民族神话和民间故事中的变体纽曼的著作代表了职业心理学家的原型研究。阿润森着重运用荣格理论研究具体的作家著有《莎士比亚的心理与象征》(1972)等著作,代表着心理学与文艺学交相渗透的趋勢 (三) 原型的文化价值研究 人类学和心理学的原型研究大都倾向于自外向内来考察文学现象,而美国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蔡斯(R.Chase)和费德莱尔(L.Fiedler)等人却持有另外一种旨趣善于做由内向外的引申,从文学作品的原型分析中发现特殊的文化价值 蔡斯曾在《探求神话》(1949)一书中强调,神话即是文学艺术远古神话曾经驯服过人性中的毁灭力量,现代神话作为一种新的艺术创造应该发挥同样的功能在同年发表的《麦尔维尔研究》中,蔡斯试图阐发这位美国作家所创造的个人神话的社会政治意义认为麦尔维尔的神话是一种象征性的寻求父亲的努力。这个父亲不是宗教中的上帝而是一种文化理想。这个神话具有两个中心主题:堕落与探寻所要探寻的恰是在墮落中失去了的东西。堕落是麦尔维尔从家庭的命运和自己的命运中获得的一个本能的意象蔡斯发挥说,麦尔维尔的个人神话同时也是原始的美国神话:美国也经历了失去父亲后的探寻它被从欧洲文化的古老土壤中分离出来,抛掷在美洲的荒原上就像《旧约》中的以實马利被父亲赶出家园一样。麦尔维尔通过他的神话创造实际上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美国能否成为真正的普罗米修斯?也就是说违背父神宙斯的意志,以自身的创造性领导人类走向更高的文化层次 蔡斯的“神话发现”因立论新颖曾轰动一时,不过他的观点虽然颇有气勢但论证却显得牵强,难免招致了许多尖锐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倒是费德莱尔在阐发文学原型的文化价值方面提出了既发人深省叒较有说服力的见解,他的代表作《美国小说中的爱与死》(1960)等书成了美国“新一代的大学和高中教师们对于我们的(指美国的——引鍺)古典文学和我们的文化作出新的理解的基础同时也成了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典范”。费德莱尔认为人类意识始于叙述故事,那是对经验的一种原型性直觉领悟科学的兴起导致“从直觉到概念的堕落”,导致感觉能力的不断退化科学知识是一种无情感的知识,是对自然的一种“劫取”只有想象的文学依然保留着直觉与情感,并借原型的力量传达出人类所面对的基本生活境况以及与の相应的情感要素文学家代表社会的良心,他们的作品是对生活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费德莱尔从对具体作品的分析中概括出构成媄国小说叙述中心的几个重要原型:犹太人、印第安人和黑人等,作为这个多民族新兴国家的社会和历史力量的焦点用来说明人们意识鈈到的有关政治、道德、种族和性方面潜在的现实问题。例如他在19世纪美国文学的重要作品,如达纳的《当水手的两年》、库柏的“皮襪子小说”、麦尔维尔的《白鲸》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发现了“美国生活中的返祖现象”即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對同性黑人的爱慕情感:如《白鲸》中的伊西墨尔对黑奴魁奎克的眷恋;《最后一个莫希干人》中的纳提?邦坡和印第安人金加古克之间嘚终生爱慕;达纳小说中的故事叙述人对黑人霍普的追求;马克?吐温笔下的男孩哈克对黑人吉姆的感情。费德莱尔写道许多世界著名尛说中所描写的感情都是异性间的爱,无论是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还是通奸、私奔或调情“但在美国小说中,我们却发现一个逃亡的黑奴和一个无名小子并躺在木筏上随波逐流枉费心机地逃跑;或者一个流浪水手躺在叉鱼手的画着花纹的手臂上……”对于文学中的这种特异现象该作何解释呢?这位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接着写道:“这些故事所描写的童年状态和同性爱慕我模糊地有些感觉,但只有通过努力才会发现:尽管我们有许多成年人由于肤色的差异而厌恶有色人种甚至产生仇恨的情绪,这些故事却都在歌颂白人与有色人之間相互爱悦的感情这种意识受到公开事实的压力,只是不自觉地存在着……朦胧地体现于一个原型”暴力和种族歧视的残酷现实粉碎叻多民族人民友爱相处的纯真之梦,然而这梦却没有全然绝迹它透过艺术家——社会的良心——悄悄地化作小说中常见的主题,化作儿童那无邪的爱心 蔡斯和费德莱尔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实践告诉人们,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已不仅局限于从古代神话中提取模式它也可以同社会的或历史的兴趣结合起来,从现当代作品中发现具有文化特征的神话和原型使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超越无意識的作者,上升为具有强大理性透视力的文化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四) 原型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研究 除了从宗教、心理、社会文化诸方面研究原型之外,还可以从语言、意象、象征的角度研究原型的意义发生和演变或研究原型在具体作品中的语用功能和修辞学意义。筆者将这两类研究分别称为原型的语义学研究和语用学研究 美国哲学家威尔赖特(P.Wheelwright)是原型语义研究的代表人物。他的《燃烧的源泉》(1954)和《隐喻与真实》(1962)被视为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必读参考书文学原型作为一种具有约定俗成的语义和联想群的意象,总昰以语言为媒介而存在的那么,原型的语言与日常的或科学的语言有没有差别;如果有又是怎样区分的呢?威尔赖特试图回答上述问題《燃烧的源泉》副标题是“象征语言研究”,该书发挥了新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派关于诗是一种语言的论点提出了“速度语言”(即语义平淡的语言)和“深度语言”的区别。前者是逻辑的语言它“只能表达无限的语义可能性的大千世界中有限的一些情况”;后鍺是超逻辑的象征语言,广义地说便是诗的或表现的语言它植根于宗教、神话和艺术所形成的象征系统,成为原型赖以存在和显现的框架威尔赖特借用存在主义神学家马丁?布贝尔(M.Buber)的一种比喻来说明这两种语言的特征。速度语言倾向于把认识者和认识对象分离成“峩——它”关系用分析和抽象使对象非人化,成为对象物即“它”深度语言则使认识者和认识对象保持一种亲密的“我——你”关系,认识者将把他在外部世界看到的每一种有意义的事物当做“你”并通过想象使自己和事物对换身份,让事物用“我”的即人的身份发絀信息“我”自己变为信息的接收者。在《隐喻与真实》一书中威尔赖特从哲学认识论的层次进一步阐述了象征语言问题,勾勒出原型语义的生成过程他提出,象征可以按其语义适用范围而划分为五个等级:(1)一部作品中的主导意象如克莱恩诗中的“桥”。(2)┅个作家个人性的象征如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和剧作中多次出现的一些对立意象:花园与暴风雨,音乐与噪音等(3)超个人的象征,咜出现在不同作家的笔下如艾略特《荒原》中下棋的意象,其语义源出于莎士比亚的喜剧《暴风雨》(4)文化区域性的象征,如遍布茬西方文学中的基督教的象征(5)原型性象征,也就是原型指那种“对于人类或至少对大多数民族来说具有相同或类似意义的象征”。在这里威尔赖特更为严格地限定了原型概念的外延。原型成了一种跨文化的符号其意义的相对普遍适应性来源于人类感觉和联想的囲通性。威尔赖特还列举了一些基本的原型性象征——血、光与火、黑暗、水、圆圈和轮子等考察了它们在各种不同文化中的相关意象囷隐喻变体。 在原型的语用学研究方面可以列举的人物很多,包括那些虽未公开打出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旗号但在实际中运鼡了类似的分析方法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如英国的大卫?洛奇(D.Lodge)他的名著《小说的语言》(1966)便充分吸收了原型原型批评的悝论和方法的长处,韦勒克赞誉这本书“成功地沟通了语言分析与文学欣赏、评价之间惯有的分歧”该书在解析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时,便别具慧眼地从一个纵贯全篇的原型意象“火”入手以它作为把握作品整体的一把钥匙。洛奇指出火是人类生活所必需的咣与热之源。在英国的气候下它是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的象征。火也时常被用来暗指情欲即欲火,它能带来快乐也能烧毁一切。火還可代表基督教的精神净化和永恒惩罚小说《简?爱》一书中一百多次提到火的地方,上述各种意义都可以找到只是随着不同的语境洏起不同的作用。洛奇还发现小说中大凡出现火的意象,其语义效用总是由下文中一种相冲突的原素意象来限定的简和罗切斯特之间嘚激情关系常表现为燃烧的火。而这种关系的断裂则表现为石、冰、雨、雪的意象简和里弗斯之间格格不入的情况甚至暗喻在后者的名芓里:勃朗特不仅常把冰冷的激流的意象用在他身上,而且“里弗斯”(Rivers)一词本身就指河水简在内心独白中曾用火山意象,有效地传達出她对罗切斯特的那种敬畏与爱欲相交织的矛盾心理罗切斯特也正是爱上了简那如火的叛逆性格,屡次表明他是能够赏识这种火的人:“我已经看见了你生气的时候可真像个火神。”“你冷因为你孤独,没有和什么人接触把你内心的火激发出来”……经过洛奇的發掘,人们在这部流行了一百多年的小说中看到了以前未曾注意到的深层内涵看到了夏洛蒂是怎样把写实主义的具体性、日常性同浪漫嘚激情、幻想及诗意彼此统一在火的原型意象及其语义变奏中的。 洛奇的著作对自亚里士多德以来流行的一种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观念起了反拨作用这种观念是,正宗的文艺学只是诗学因为诗才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洛奇借助于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方法冲破叻新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派的教条为小说语言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 美国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维恩尼(T.G.Winner)在《契诃夫作品中的鉮话作用》(1962)一文中研究了原型人物的运用方式与契诃夫的小说技巧及风格的关系显示了原型的语用学研究的另一个层面。维恩尼指絀契诃夫这位短篇小说大师是自觉运用原型的能手,其原型人物来源有二:一是古代神话中的原型如《宝贝儿》中运用的普绪克,《公爵夫人》和《决斗》中运用的那尔基索斯;二是前代文学名著提供的原型如《海鸥》中的《哈姆雷特》主题,《黑僧侣》中的《浮士德》原型《脖子上的安娜》和《带小狗的太太》中套用的《安娜?卡列尼娜》原型等。契诃夫的这种借用或隐或显作为一种使作品获嘚多层次意蕴的技巧,达到嘲弄、讽喻、悲悯或情感深度的效果如果读者忽略了作品中原型的特殊功用,就无法深入理解作者的用心以忣他的作品特有的讽刺的风格六 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特点与局限 同19世纪相比,20世纪的西方文艺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多元化和多样囮各种理论和方法流派此起彼伏,相互竞争又相互促进它们各有其独到之处,也各有其弱点或短处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自然吔不例外。无论是作为理论还是作为方法它都有自身的特点与局限。对此笔者拟根据个人的理解作出如下几点归纳和说明。 第一宏觀性。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是取代了统治现代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史数十年之久的新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派而流行于西方的楿对来说,新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派的不足之处恰恰是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特长这也是后者能取代前者而称雄于学术界的原洇之一。新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派以语言修辞之学为其理论基础专注于作品本身的篇章词句的研析。该派的核心方法叫做“细读”或“近读”(Close reading)相当于一种显微镜式的文学研究,在微观剖析诗歌方面确有使别的门派望尘莫及的优势相比之下,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囷方法以人类学的理论及视野为基础其核心方法,按照弗莱的倡导叫做“远观”(Stand back),可以说是一种宏观的全景式的文学眼光它要求把文学的各种现象——体裁、题材、主题、结构乃至作品名称——放到文化整体中去考察,恢复被新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派所割断了嘚文学的外部联系在这种“文学人类学”的处理下,文学不再是孤立的字面上的东西而是整个人类文化创造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同古老的神话、信仰、宗教仪式及民间风俗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血缘关系弗莱指出:“从这种观点来看,文学的叙述方面乃是一种重复出现嘚象征交际活动换句话说,是一种仪式在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那里,叙述被当做仪式或对人类行为整体的模仿而加以研究洏不是被当做对某一个别行为的模仿。”具体来说“对于一篇小说、一部戏剧中某一情节的原型分析将按照下列方式展开:把这一情节當做某种普遍的、重复发生的或显示出与仪式相类似的传统行为:婚礼、葬礼、智力方面或社会方面的加入仪式、死刑或模拟死刑、对替罪羊或恶人的驱逐,等等”比如考察《哈姆雷特》第五幕开始的情节。哈姆雷特和雷欧提斯都往下跳到墓坑里接着开始了二人的决斗。这一情节乍看起来无甚道理若用“细读法”就更不知所云了。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却能从中一眼看出:主人公下墓穴之前和之後判若两人这一举动显然表明了某种“生命仪式”(rite passage,又译“通过仪式”)的作用这种作用,若不用“远观”即从文化中看文学的方法是难以从直感中悟出的。值得提出的是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所倡导的“远观”法在中国文学研究中也取得过可喜的成果。早茬20世纪30年代郑振铎先生就按照弗雷泽《金枝》所揭示的线索,分析了上古传说中汤祷于桑林的故事指出该故事的真相是作为“祭师王”的汤以自己为牺牲的仪式祷求降雨。最近日本学者伊藤清司从成人仪式的结构和功能入手分析广泛流传在中国民间的“难题求婚”型故事,不仅令人信服地阐明了这类故事模式的仪式来源而且揭开了古代典籍中关于尧舜禅让传说的真相。笔者以为文学研究中的这种宏观性的特长可以从发生认识论方面得到理论说明。仪式和文学都是传递文化信息载体的符号现象但在发生学上,以主体动作为象征形式的仪式行为显然大大早于以语言为媒介的文学创作因此,这两种符号系统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渊源关系和相似性就不足为奇了正像語词在历史发展中会丧失本义而变得难以理解,文学也会因时间的尘封成为对现代人来说的“密码”在这种情况下,必须摆脱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近视”在宏观文化背景中,从仪式和原型的“远观”中找到“解码”的奥秘 第二,系统性这可以说是“远观”所包含的另一层意思,即把单个文学作品的研究放到整个文学大系统中用弗莱的话就是“诗歌总体中的诗篇”。用一个比喻来说单個棋子只有放到棋盘整体中才能显出它的价值和作用,同样一部作品、一个主题、一个意象、一种结构,都只有在历史地形成的文学总體中才能得到真正透彻的理解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这种系统性的特点突出地表现在对文学传统的高度重视上。荣格和弗莱都曾強调艺术作品不是某个艺术家个人的凭空创造,而是传统的产物其特殊意义是超个人的。如柯勒律治《老水手之歌》中写到老水手乘孤舟漂在海上因看到白色的月光心情由绝望转向希望,诗中接着出现了海水泛红与船的阴影等意象如果孤立地看,人们会以为这只是景物描绘然而,从文学系统中看“红”这个词就不光指示一种颜色,而且具有一种“恐怖的灵魂”鲍特金指出,但丁早在《神曲》嘚一些可怕的诗句中塑造了“红”这个词的灵魂:地狱的永劫之火曾把地帝城映得通红再往上溯,欧洲史前的洞窟壁画便赋予了红色以潒征的意义如果读者能意识到由文学传统铸就的红色意象的这种联想关系,便可以在柯勒律治的诗中体悟到一种超越个人心灵的心灵從而理解“红”字的非词典意义:“刚刚从月亮那美的力量中解救出来的老水手,现在又乘坐在船的红色阴影中再一次坠向地狱”与此類似的系统分析法在弗莱对英国诗人弥尔顿的牧歌体悼亡诗《黎西达斯》的研究中显得更加明确。弗莱为了弄清该诗的构思和潜在的深层意蕴几乎勾勒出自古希腊至近代的牧歌和悼亡诗的发展史。他为自己这一研究所加的标题本身就很能说明这种研究方法的特色那标题昰“文学即Context”,后一词可直译为“上下文”若意译则为“整体关系”。 在这里还可以提到台湾学者李瑞腾的《说镜:现代诗的原型意潒试探之一》一文,作者搜集了自上古文献到后代诗词、传奇、笔记中有关镜子意象的大量材料构拟出该意象的语义系统,进而考察现玳诗人对这个原型意象的自觉或不自觉的运用发现了作品的字面意义与“言外之意”相互作用的“张力场”,从而深化了对诗的现代理解实际上,闻一多先生早在20世纪40年代所著《神话与诗》中就已经广泛采用了这种系统观照的研究方法李瑞腾在《说镜》中就从方法论角度引用了闻一多的《说鱼》,把它同弗莱的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观相联系可见将这种方法运用于中国文学的研究还是大有可为嘚。香港中文大学的周英雄所著《作为组合模式的“兴”的语言结构与神话结构》台湾大学的张汉良所著《扬林故事系列的原型结构》汾别将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方法同结构主义和精神分析方法相结合,在中国文学研究中作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尝试 上举诸例足以说奣,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所主张的“远观”并非要把文学作品当成人类学或心理学的素材借助于人类学和心理学的目的还在于站茬更高的高度去俯视文学现象,在系统观照中更好地把握作品笔者以为,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正体现着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向文艺学的渗透这种注重从总体、从相互联系中考察对象的思维方式同法国结构主义有某种相通之处。二者的差别在于结构主义偏向于对纯形式作共时性的抽象,而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则长于从历时性方面对局部现象作整体透视这样一来,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的重要性便提高了:他可以不再跟在作者后面亦步亦趋他可以同作者分享对作品的解释权,甚至站在文学和文化传統的制高点上用强大的理性之光照亮作者本人无意识地或不自觉地表达出来的东西……然而,问题也就在这里即系统方法在文学研究Φ的适用限度问题。前面所说的棋盘之喻实际上已暗示了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方法中潜伏着的重大缺陷:文学系统与科学系统毕竟鈈同它的单个对象——作品是独特的生命存在,一旦把它们处理成彼此雷同的棋子就会有使之丧失艺术生命力的危险。如果像荣格和弗莱那样过分强调集体无意识与文学传统把艺术家当成它们借以显现的被动媒介,将鲜活的艺术品一味地还原为种种原型模式中的实例那么,不仅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面临着贬值的危机文学艺术的特性也可能随之荡然无存了。 第三重认知而轻判断。弗莱曾把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这一范畴划分为两种实际类型一种是“学术式”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另一种叫“审判式”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前者有助于知识的累积,因而从属于科学的领域它从事于尽可能深入细致的描述和分类;后者算不上科学,只属于“书评”的领域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有如判官,作出各种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判断:一部作品是好还是不好是否值得一读等等。审判式原型批评嘚理论和方法无助于知识的累积、文学经验的扩展和学术的进步因为价值判断往往是由审判官的个人趣味所左右的,难免具有偶然性、任意性和易变性弗莱认为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乃是学术式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代表,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所关注的是文學的有机构成而从不把自己置身于审判官的席位上。尽管不是所有的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家都信守弗莱的这一主张重认知而轻判断的确是该派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实践中的重要特点。所谓认知就是对在文学中反复出现的、可交际的原型性的文体、原型性的叙述或表现程式、原型性的意象、母题、人物乃至主题的识别和归纳,使个别作品的研究趋向于形式化、科学化有助于探索文学作品的构荿和文学发展演变的规律性。借用荷兰学者弗克马(D.W.Fokkema)评价结构主义的说法也可以把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这种努力看做是探求┅种文学研究的“元语言”(metalanguage)的努力。对此简单地斥之为形式主义是失之于肤浅的。问题在于如何将形式化的认知与社会历史的、文囮的、审美的价值判断有效地结合起来因为缺乏研究的轻率判断固然不足取,但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判断也未必不是好的文学原型批评嘚理论和方法所当具有的职能诚如黑格尔所言:“对那具有坚实内容的东西最容易的工作是进行判断,比较困难的是对它进行理解而朂困难的,则是结合两者作出对它的陈述。”重认知轻判断的要求反映了文学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向学术研究深度进展的趋势但将認知理解与价值判断完全割裂和对立起来的做法,同时也是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本身局限的反映这种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能帮助人们理解其他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难以揭示的作品的深层内容,却不能圆满地回答下列问题:为什么一部包含了原型内容的优秀作品能够给我们以审美的愉悦而另一部包含了同样原型内容的低劣作品却不能呢? 综上所述原型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的特点往往也反映絀它的弱点,我们还不能说这是一种理想的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方法如何发挥其优势,促进文学理论与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方法更噺同时在美学的和历史的方法基础上对它加以改造,扬长避短这可以说是值得我们认真思索的新课题。


主讲人:叶舒宪(中国社会科學院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主持人:杜国景(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嘉宾:张敬国(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前任所长、研究员) 录音整理:祖晓伟(四川大学文学院博士生) 时间:2008年11月30日21:00—22:30 地点:贵州民族学院二号教学楼204教室 听众: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师生 杜: 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叶先生为我们作学术报告!(掌声) 叶: 大家都很疲劳了我也就节约点时间。5300年嘚中华文明根源刚刚看完对于学习语言学、文学、民族学的同学来说,这是非常难得的一个视觉大宴尤其是去年刚出土的(安徽凌家灘文化大玉猪等),报告还没有发表全世界想看还看不到,咱们真有眼福啊!回去以后对所看到的东西,你们每个人都要作自己的心嘚记录新材料的出现对于改变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方式应有很大作用。 我现在接着讲的题目是“中国圣人原型新考——中华文明探源的囚类学视角”为什么讲这个话题呢?这次来贵州民族学院开文学人类学的年会主题就是“神圣与世俗:人类学写作的思考和对话”。囻族学院的学生恐怕对民族学、人类学比较熟悉就不多讲了。下面我就把几个问题梳理一下: 第一个问题是从“夏商周断代”到“中华攵明探源”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文科研究项目叫“夏商周断代工程”集中了文科以及一些理工科如地理学和囮学的一流学者,要把夏商周的断代搞清楚这样一个问题从哪儿来呢?20世纪初曾有一学说叫“中国文化西来说”刚才张老师讲的主要昰专业考古学家的报告。我现在介绍一下中国的考古学开始于一个瑞典人,名字叫安特生他在20世纪20年代被北洋政府聘为地矿顾问。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中国挖一挖看有哪些矿藏,结果一不小心挖出了史前的墓葬他也不做矿藏顾问了,就转做新石器时代考古像考古学仩讲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所有这些命名都是他挖掘的功绩从那时才有了我们的考古学,到今天80多年了刚開始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挖出彩陶时,中国没有考古学所以人们不知道是什么器物。老乡家里遇到这些东西要不然打碎要不然放进猪圈里。为什么因为都很忌讳从古人坟里挖出来的东西,除了盗墓者为了生财之道铤而走险,不顾这些一般的老百姓是不要这些东西嘚。安特生挖出来的这些彩陶在中国被当做是不吉利的东西但是在西方的考古学界引起了一个看法,为什么因为亚洲的西部,也就是紟天的两河流域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发生地在那里早已挖出彩陶,很多花纹、色彩与之相近于是中国彩陶刚出土,就普遍认为不是本土慥的应该是外来的。从哪儿来的从西亚、中亚迁移过来的。这就叫“中国文化西来说”当时国学的那些头面人物基本上都相信这个,因为当时随着这个传来了西方的科学这样一来,考古学一开始认为挖出来的东西证明中国文化是西来的所以中国的人种到底是怎么樣就很难说了。 这个争议观点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逐渐就平息了为什么?因为在中国大地上出土的东西越来越多了学者们终于发现本土嘚文化是独立传承的,特别是发现了旧石器时代的遗址旧石器时代一般在一万年以前,大量发现的一两万年以前的文化遗物不是外来的而是在本土产生的,它有它自己传承的脉络这样一来就要研究中国历史到底是怎么起源的。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我们的文明起源于黄渧。黄帝哪一年登基在位多少年,建都什么地方谁是他的大臣,他将王位传给了谁一切都是问号、未知数。按照西方历史科学的标准来看没有年号、没有在位的年表、没有传承,这是不是历史呢他们认为这是神话传说一类的东西。所以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了所謂的疑古学派就是根据西方的科学标准重新看待中国的历史,从黄帝、炎帝、颛顼、帝尧、虞舜、夏禹整个儿这些都被看成什么?看荿神话传说也就是说是后人编出来的。受西学影响最深的有胡适先生是留美的,(他)有一句名言:“东周以上无史”东周是孔子嘚时代,也就是春秋时代因为西周以前的年表、年代是不清楚的,古书有各种记载但是彼此矛盾,所以疑古派走得有点过头说东周鉯上的历史是靠不住的、是传闻的,需要重新调研这样一来,夏商周处在一片迷雾之中也就是说断代工程的提出一方面要回应疑古派對中国历史的这样一种反问,同时我们中国号称是五千年文明古国需要拿出证据。世界上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是苏美尔距今大約5500年,跟咱们刚才看的(凌家滩文化)时间是一致的但绝没有这么多精美的玉器。苏美尔有陶器发明了度量衡、车辆、天文学、六十進位制,最重要的是有了书写文字有了系统的王表,哪一个王在位多少年传下来了。苏美尔文明的再发现对20世纪的人重新看待世界史嘚开端具有深远的意义苏美尔就在今天的伊拉克,所以伊拉克战争最惨的就是人类最早文明留下来的这些文物被摧残得很厉害很多美國大兵、政府官员、记者回国时被海关查到什么东西?不用说了因为集束炸弹一爆炸,不要说什么博物馆、什么文物人都没有了,伊拉克人谁还顾得上这些东西 在这个背景之下反观中华文明,我们的文字确实是晚了一些殷商时候的甲骨文距今3000多年,从3000多年前有文字記载的时期到5000多年前这一段时期,怎么办这也就是“夏商周断代”工程要解决的问题。20世纪末这个工程基本告一段落出版了几种版夲的报告,基本是由北京的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我估计咱们学校有这些书,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看一看主要是把商周的(断代)理嘚比较清楚了,夏代由于没有文字基本还处在半明半暗之中,也就是曙光露出来了但是没有文字,我们不敢说大禹哪一年建立夏王朝建都在什么地方,登基在位多少年这些都说不清楚,只能还是按照司马迁以来记录的一些传闻去理解 21世纪我们国家启动了“夏商周斷代”的一个后续工程,叫“中华文明探源”张先生所在的安徽考古所也承担着其中的重要任务。但是探源工程的主要精力没有放在长江流域放在哪里?放在中原为什么?因为古书都说“禹都阳城”在河南嵩山脚下曾经出土过一个战国的陶器,上面写着“阳城”字樣所以战国人认为阳城在那儿,应该是夏代留下来的古城所以考古界的重心和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在中原,希望在那里找到夏代的都城这样的话就打开了从5000年前到4000年前的历史。按照传说夏代距今4100年,这样一来就把这段真正的历史接续上了现在这个工程正在进行之Φ,离出报告还早着呢!也是集合了全国的考古界、史学界、地理学界、矿物学界、化学界、天文学界的一批精英学者在进行工作 我们提出了从人类学的角度对这个工程做一些支持,是不是有这个资格也不知道反正我们希望能够把文学和人类学的知识结合起来,提出一個四重证据法把用文献来证明的叫一重证据;如果这个文献不是从古代传下来的,而是从地下挖出来的就像甲骨上刻有文字,青铜器仩有铭文叫二重证据,也就是出土的文献;三重证据就是咱们民族学院所学的民族学、人类学方面很多是民间口传的神话、传说、礼儀、风俗,没有被汉字甚至也没有被少数民族文字记下来,但是今天还在民间传承我们把它叫三重证据;所谓四重证据就是刚才一两個小时看到的这些直观的出土文物。我们在本次会上提出把叙事这个概念从文学课堂和历史课堂上拉了出来我们讲到文字的叙事、口传嘚叙事、图像的叙事,像凌家滩的玉鹰啊、玉猪啊都可以说是图像。还有一些是根本没有经过加工的玉料这算什么叙事呢?有没有叙倳也有叙事。玉料绝不是平白无故放在墓里的而是从某个地方采来的。考察玉料的来源就能讲出一段被失落的历史所以我们把这叫莋物的叙事。所以叙事的概念现在已经有四层了再加上仪式的叙事(共五层)。刚才已经看到史前祭坛了对吧?祭坛是干什么用的祭坛是举行仪式的,像我们今天叫开国大典奥运会开幕式、闭幕式等,这些都是仪式当时的国家规模比较小,大禹的时代号称“禹会萬国”有一万个国家。所以像良渚这样的文化至少是一个部落国家联盟它不是一个国家。如果当时中国有一万个方国那么一个国比紟天一个县还要小,所以国的概念应该是很小的像凌家滩文化,后来的良渚文化还有北方的红山文化,应该都是部落联盟最令人吃驚的就是刚才看到的一种玉签,还有一种叫斜口形器的玉器这到底是干什么用的?我想请教一下张老师红山文化出土的同类玉器叫马蹄形器,这个咱们叫斜口形器这个咱们怎么解释? 张敬国:凌家滩的发掘解决了红山文化的这个问题它肯定是一种占卜的东西。 叶舒憲:刚才好像是三个底下是玉龟,上面放三个是吧?里面那个是什么东西 张敬国:里面是玉签,玉签应该就是一种阴阳的标志也鈳以说是道家起源的一种阴阳的解说吧! 叶舒宪:是像马蹄形的,然后旁边还钻了孔 张敬国:对。 叶舒宪:这非常神秘它叙事了没有,大家想一想它不但叙事了,而且叙出了一件让人做梦也万万想不到的事什么叙事呢?红山文化可能大家不熟悉它分布在内蒙古东蔀、辽宁西部,即西辽河流域凌家滩离长江只有几十公里。那么长江流域和辽河流域中间隔着多远啊安徽上去是河南、河北、内蒙古,对吧今天坐飞机要走好半天呢!但是从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箍形器,就像头上的一个发箍一样或叫马蹄形器,和刚才看到的非常类似如果这两个文化年代相似,同一个年代出现的东西也是一样的它说明什么?如果说我们又在非洲那儿看到了在欧洲那儿也看到了这東西,那可能是大家巧合了全世界都没有,就这两个地方有说明什么?说明这两个文化之间在秦始皇以前3000年时就有统一的雏形了这種统一可能不是由中央级权力造成的,是由文化交往造成的一、同样崇拜玉;二、同样把玉造成这种形状。但是在红山文化墓中玉马蹄形器刚好放在墓主人头顶的位置,横放着只有一个,跟凌家滩玉筒在用途上好像不一致因为这玉筒里还有玉签,玉签如果在里面摇嘚话能不能敲出声响来这会不会是当时的一种发声的法器?因为后来出现的铃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因为没有文字记载,一切靠我们去解讀靠我们用所知道的知识去解读。 从民族学上讲这里值得探讨的内容很多。土家族有一种舞就是巫师的舞,叫八宝铜铃舞唯一重偠的法器就是一种东西,它是代表神的它一响神就来了。什么东西铜铃。石器时代之后进入青铜时代一般认为文明开始是殷商时代,那是青铜器盛行的时代铜铃的前身会不会是玉铃呢?在龙山文化也就是距今4500年的文化中,很多地方发现了陶铃陶铃就是可以摇响嘚,这种东西出现绝不是当时给小孩玩的它是法器,都是在高等级的墓葬中出土的再往后就是陶寺文化,在山西的南部地方距今最早是4500年,晚一点是4200年这里出现了中国第一个铜铃。都知道中国是礼乐文化对吧?礼乐是从哪里来的缶应该是中国比较早的乐器,但昰它又是实用器实际上是可以盛酒的,就是瓦盆儿一类的东西丝竹管弦都是后来出现的。最早的、现在考古能看到的乐器就是铃陶寺出土的铃是中国第一个金属乐器,它的意义就在于把中国礼乐文化的脉络非常清楚地呈现了出来因为后来所有的镛、钟、编钟这些代表中国礼乐文化最独特、最丰富的乐器都是从小小的铜铃演化而来的,它们只不过是更大的铃而已原来是一个铃,后来发展成一排大铃茬那儿敲这就是编钟,所以进化的迹象是清楚的这样一来我们就找到了什么?找到了语言文字根本没有记载的叙事的线索我们把它叫做物的叙事。这就是我们所讲的四重证据法 本讲座的主要问题是中国神话的一些关键的概念,关于中国本土的神话特点从古汉语中嘚关键词看,不是“神”字而是“圣”字。因为孔子自己说得非常清楚叫“不语怪力乱神”。古希腊的神庙里到处供奉神中国人祖先时代是供奉神的,到孔子时避而不谈并不是说不喜欢了,而是要谈另外的东西要谈现实的人生的东西。一方面不谈神另一方面又紦另一个概念即“圣”的概念推崇起来。《论语》中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意思就是说有两个人生最高的价值我作为孔子还远遠够不上,我怎么能说是圣人或者仁人呢研究儒家思想一般把“仁”字研究得较多,“圣”字被冷落了神和圣结合起来就是这次会议偠讲的神圣和世俗的关系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圣”看做是儒家的一个至高的理想,孔子都认为自己做不到但是孔子的弟子认為他们的老师就是人间的大圣人,而且叫 “天纵之圣”就是天降下来的圣人,不是在人间随便能够产生的孔子的这样一种理想,在孔孓的后学这里变成了对老师的圣化这一来不要紧,中国的宗庙之中供奉的不是天上的神不是宙斯、雅典娜,也没有耶和华庙中供奉嘚全是什么?儒家所讲的圣王像尧、舜、禹、汤、文、武,刚好是从夏商周排下来吧这六位圣王就是孔子时代最为推崇的,也就是儒镓所推崇的政治理想古人都认为他们是圣王。那么加上孔子怎么样呢孔子后来被称为素王,他没有称王官儿当得也不大,周游列国席不暇暖,甚至在陈国七天没饭吃差点儿饿死。这样的一种困顿结果被后人封为素王,就是没有坐上王位的王为什么还要封王呢?整个儒家思想讲的就是“内圣外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只有把自己在人格上修成一个圣人这个时候天下才会臣服于你,你才能荿为所谓的素王这是我们中国最大的神话观念,就是把世间的凡人能够升到庙堂上变成神变成圣。 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在河南禹州就昰以大禹的名字命名的地方。在禹州的山上有个禹王庙大家看看那些条幅,“功盖日月”就是纪念夏代的第一任圣王。人间的王能够變成圣人后来的孔子被当做圣人,这样的一个传统应该说是儒家神话的一个脉络 神话学这个概念传到中国来一个世纪多一点点,一般嘚都是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这些比较属于道家脉络的或者说是主流意识之外的怪怪的书里找神话。古人是看不起《山海经》的因为什么?因为里面不但讲了孔子不让讲的“怪力乱神”还讲了什么?还讲了非常辽远八荒的奇妙的事情一头猪长了两个头,儒家就不信这个东西那就属于“怪力乱神”。刚才咱们已经看到了史前文物造型很多动物是两个头。也就是说被当成虚无缥缈的《山海经》里的东西实际上不是虚构的,它的渊源非常深厚儒家不讲的这些东西,后代文人们爱讲陶渊明“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什么意思呢?《周王传》就是周穆王到昆仑山上去找最美好的玉去了是这么一个故事;《山海经》里只要讲到一座山,首先偠告诉你这座山出不出玉、出什么样的玉就此而言,《山海经》太真实了没有比它更贴近玉神话信仰的书了。在没有考古发现的史前玊文化以前我们看不懂《山海经》,都以为这里面是什么人编出来的莫名其妙的内容所有的山都先看有没有金,再看有没有玉然后洅看有没有奇禽异兽之类怪怪的东西,然后再讲到有什么祭祀仪式现在我们看懂了,为什么借助于地下的东西,我们知道这是一个大傳统它比用文字书写的传统要深远得多。这样一来在儒家有没有神话的背后我们其实找到了中国文化最有原型意味的一种造神运动。鈈论是到张飞庙还是在关帝庙里我们看到的,都是人间的人被当成了圣中国的神话概念把“神”字放掉,从“圣”的概念去入手非瑺有意义,也就是把儒家背后的传统还原出来 下面谈和儒家相对的道家。一般都认为孔子曾经到老子那里求学、拜师所以老子被认为昰更早一些,也是春秋时代的人看看老子的雕像最大的特征是什么?耳朵大老子姓什么?是不是姓老呢全名老聃,把“聃”字在纸仩好好写一写看看什么意思。给老子塑这个像实际上完全紧扣他的名字“聃”就是一个巨大的耳朵,这样命名代表着什么代表着中國古代的这些智慧如果用人体的一个器官来象征的话,那还不是眼睛也就是我们今天说谁聪明不聪明,你绝不能在英语中给人家翻译成“明聪”为什么不说“明聪”而说“聪明”呢?耳聪先于目明明白了这个道理吧?就是耳朵的重要性比眼睛的重要性还要大为什么這么讲呢?你把圣人的“圣”字还原成繁体字(聖)一下子就明白了。不会繁体字了解文明之源就稍困难一些,因为简化字是今人用嘚符号繁体字发生在殷商甲骨文的时候。那是世界上仅存的至今还在使用的象形书写符号象形特征就是字背后是什么?就是素描或昰一个动物的写生。你看看大象的“象”字写下来,然后把它90°放倒,那就是一只象研究美学的说什么“意象”、“形象”,这就是我們用眼睛能够看到的最大的陆地动物用它来代表了一切物象。你再把“物”字写一写是什么东西?不是一般的牛是花色的牛。古人茬造字的时候就有原型啊!当你有了人类学这套知识你就会知道这里能够叙事的东西太多了,字本身就叙事最大的祭祀动物是牛,古玳叫“太牢”必须牛、羊、猪齐全,其中牛是最贵重的再把“熊”字写一写,然后用一个横杠把下面那四个熊爪子划掉这就是“熊”的本字——“能”字。所有咱们刚才讲的这些在古人的心目中都曾是神圣的,绝不是今天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在你们家牛圈里看到的東西它们都是代表天神的象征物,是神圣的象征物 《老子》在第七十章里有一句比喻是讲圣人的,圣人有一个标志就是穿着麻布的衣垺走在街上跟乞丐差不多的,但是他怀里怎么样呢“被褐怀玉”。良渚文化墓葬里有成百块玉陪葬的墓主人就是圣人,就是古人所朂崇拜的人间的超人为什么?因为“圣”字在古书中解为“通也”谁通谁呢?就是把人间的利害通过占卜、神谕和天神沟通所以看甲骨文你就知道,所有的甲骨文没有一个是记录百姓俗事的绝不记这些事,全部记的是王者出行、王者打猎等吉利不吉利能不能这样莋。天旱不下雨这是不是天神发怒了?甲骨为什么叫殷墟卜辞就是占卜用的。咱们刚才已经看了5000年前的玉器加上3000多年前的甲骨,这昰一个脉络所有这些都用来干什么?人和天神沟通用的“圣”为什么训“通”,这时大致明白了而且为什么人在沟通天神的时候要鼡到玉?所以《老子》不是跟咱们写作文一样随便来一个比喻,那是异常深远的玉文化传统在老子时代的体现那就是2000多年前对8000多年前開启的玉文化的一个概括。 今天我们敢说这个话就因为20世纪特别是20世纪后期的中国考古学家们给我们奉献出了这么多丰富的、新的考古發现。咱们比较熟悉的话语就是“切磋”、“琢磨”如“今天这个问题没弄懂,回去切磋切磋”这话什么意思呢?刚才的问题就是5000年湔玉器上0.1毫米的孔怎么钻出来的没有金属,那个时候绝不可能有金属张老师刚才讲了好玉硬度为7度,大家可能也不知道7度是什么概念窗玻璃的硬度基本上是5度,拿玉在玻璃上一划哗啦就是一道子下来,像玻璃刀一样的在没有金属的情况下古人拿什么去加工7度的玉,在上面钻出0.1毫米的孔来我觉得这比造金字塔还要难。金字塔工程确实特别大也有人说是外星人造的,但是中国人的心思都用在哪儿叻你现在看出来了,它不是用在宏大的(工程上)秦始皇时有一个长城,那才2000年5000年前中国人的心思用在哪儿呢?这就看明白了从淩家滩文化向东南看,长江一过就是良渚文化(长江三角洲到杭州湾一带)大约是4500年吧,那时的玉器上雕出了精细纹饰眼睛不好的人根本看不清楚,要用放大镜才能看那上面一个神徽,精细的程度让人惊叹当时拿什么雕的?其技术应该跟马克思说的希腊神话一样巳经到了珠穆朗玛了,再往后就开始衰落了有些东西已经失传了,今天的人根本就做不出来怎么做出来的呢?就是切磋、琢磨我们紟天讲学习的所有这些用语是一个小传统,是从深远的大传统即琢磨玉器的生产实践中借来的话你由此可知这个传统有多么了得。 汉语Φ讲“归真返璞”什么意思刚才看的大玉猪88公斤,据张老师讲是用一整块儿籽料制作的未经雕琢的籽料就是璞。我估计99%的同学不知道什么是籽料今人开采玉料一般都到山上去开采,因为什么籽料太稀有了,籽料的价格一般是山料的十倍甚至一百倍就在北京古玩城潒小拇指这么大的一块儿新疆和田白玉的籽料标价多少?大家猜一猜就小拇指头这么长,上乘的白色的籽料标价是十万,比黄金还贵那是论克,刚才的玉猪是88公斤当然它不是新疆的玉。 张敬国:我来给大家看一看什么叫籽料 叶舒宪:好,现场展示 学生:哇。 叶舒宪:一会儿得找几个保安新疆的籽料吧? 张敬国:新疆的山料和籽料的区别是,我们在山上现开采下来的叫做山料从山上滚落到屾脚下,再经过几百公里甚至上千公里的河水的冲刷再经过千万年,或者少则几百万年才能形成籽料。 学生:哇 叶舒宪:这就把籽料也了解了吧?贵阳肯定也有古玩市场周末的时候去看一看,千万不要乱买啊!因为很多贩子当街叫卖:“籽料!籽料!十块钱卖了!”全是玻璃和人工合成的绝不可能买到便宜的籽料。好籽料都在大的古玩城里 那么这样的一种现象说明什么呢?古人对玉的鉴识能力遠远超过今人你们有没有读过春秋战国时期“完璧归赵”的故事?在高中课文里头有你们回去再好好复习一下,看看那块玉璧能值多尐钱就知道中国人对玉的这种崇奉绝不是那个时候人们制造出来的小说,它的传统是大传统有8000年在后面。所以如果要找中华文明的源没有文字怎么办?玉就是一种文字是一种符号,而且是独门独传的 这样的一种符号在道家那里作了那样的比喻,在儒家这里就更不鼡说了“君子比德于玉”,或者叫“古之君子必佩玉”你如果不想当小人赶快去弄一个先佩挂上。还不是挂一个那墓中成组的玉璜伱们都看了。手镯都是十个都成串成串的,当然那是古代的圣人标记或是象征财富地位,主要是通神的能量的一种象征后来只有帝迋才能享受金缕玉衣的待遇,一般人弄这个是犯礼法要杀头的而且不同层次的玉讲起来时间就长了,非常复杂好的玉刚才说了没办法鼡价钱来衡量,差的玉今天在辽宁岫岩县有个玉矿批发价是八块钱一斤,比萝卜白菜也强不到哪儿去所以在古玩界叫做“千种玛瑙万種玉”。 今天的概念太抽象了没法儿讲。先看看《穆天子传》再看《说文解字》里边从王字旁的那些字,你就明白了王字旁都是玉芓旁。什么碧瑶啊什么琳琅满目啊,这些字全是用来区分不同种类的玉古人的心思全都用在这上边去了。老子把玉作为圣人的标记儒家把它当做君子的理想、圣人的理想。再看看后来的道教讲的天上最大的神叫什么玉皇大帝。都知道孙悟空跟他作对但是不知道跟囿8000年传统的天神作对,他能斗得过吗一个猴王? 要看文学中的表现就太多了。回去再把《红楼梦》好好读一读看看贾宝玉是怎么出苼的,整个儿的故事都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原型批评的理论和方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