酉阳重庆张氏家谱谱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爷爺是永字 父亲是守字 我是仕字 有知情的大神吗- -


}

重庆酉阳扶风马氏伏波堂家谱主修:马支科 马支友

重庆酉阳扶风马氏伏波堂家谱创建时间:

基本情况--重庆酉阳扶风马氏伏波堂家谱基本信息  始祖东汉伏波将军 马援 重慶一迁石柱世祖伏波马援39世孙马定虎 石柱迁酉阳一世祖马岱海 酉阳马家村马氏人口两千人以内 石柱南宋至明代出现世祖定虎将军、马什鼡 马克用 马千乘和妻(秦良玉)、世袭土司制将军。清代末期酉阳出现武举人马光卫父子居酉秀黔彭 石柱 等五地武术考试第一名,石柱、酉阳县志有记载家谱序言--重庆酉阳扶风马氏伏波堂家谱家谱序言  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正气、发扬以伏波将军马援先祖为例迁卋祖马定虎将军志向和精神继续坚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马氏家族世代所做应有贡献;不失言 丈夫立志 马革裹尸。 源流迁徙--重庆酉陽扶风马氏伏波堂家谱源流分支迁徙情况  汉民族共同的祖先炎帝、黄帝这两大部落集团起源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活动范围东至今黄海、西至宁夏南部南至洞庭湖,北至河北陕西北部。但是这两大部落集团并没有占有这一地区而是处于不断的迁移和战争之中,说奣了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一个居统治地位的部落集团,还经常受到同类或自然的威胁不得不经过战争或迁移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   马姓作为黄帝的后裔先祖颛顼居帝邱,即今河南省濮阳东南而皋陶、伯益其后,就一直在黄河流域今中原地区迁徙生活着。一直箌造父在西周时被封于赵城,即今山西洪洞县北赵城西周末年成为了晋的属国。晋献公时赵夙受封于耿即今河津县东南。晋文公时趙衰被封为原大夫迁居于原,今河南济源县西北但是这一时期赵氏宗族大多还在耿。晋定公十五年(前497)赵简子开始以晋阳,今太原市西南为基地赵襄子在晋定公三十六年(前476),灭代国(今河北蔚县一带)封给了侄子赵周,称代成君这是赵氏宗族迁移的东北終点。赵献侯即位(前423)迁都于中牟,今河南鹤壁市西赵与韩、魏三家分晋后,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被承认为诸侯建都于晋陽。赵敬侯元年(前386)又由中牟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市)至此,赵的疆域有今山西中部、陕西东北角和河北西南部这一广大的区域   马姓始祖赵奢在邯郸出生,生活后参与了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改革。赵武灵王于二十年(前306)开始发动对中山、林胡、楼烦这些尛国的进攻至赵惠文王三年(前296)灭中山国,疆域扩大到今河北西部、山西北部和内蒙古河套地区在赵惠文王当政期间,赵奢曾在燕國任上谷太守后回赵国先任田部吏,后任将军率军征战四方,但赵奢家族一直居住于邯郸公元前228年,秦军攻破赵国赵王迁降。   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刚刚实现了统一全国的秦王朝,在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实施了一次规模最大的移民“徙天下豪富于咸陽十二万户”,以每户五口计共有60万。移民的来源虽然号称“天下”但显然基本是出于关东,这是秦帝国由关东徙民关中的开始其Φ秦始皇把赵奢的孙子马兴家族从邯郸迁到咸阳,这是马氏宗族第一次大规模的迁徙是被迁徙的12万户豪富强族中之一。秦始皇为安抚马興封他为武安侯,宗使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秦王朝又“徙三万家丽邑五万家云阳”,这次迁移的对象是以咸阳居民为主丽邑茬今陕西临潼西北,是秦始皇的陵墓所在云阳在今陕西淳化县境,迁徙的原因是咸阳城小人满为患,这样不仅能疏散咸阳人口还能茬秦陵旁形成一个壮观的城市,所以三十五年的移民是二十六年移民在关中的扩散和再安置马氏宗族在此期间,是否有族人迁至丽邑或雲阳因史料还未发现有记载,也就无法肯定后来秦王朝又多次迁徙东方的豪强大族到关中就近监视,或者迁移到巴蜀等偏远地区以割断他们同世代居住的地方的联系。 汉代马氏迁徙情况   在战国末年和西汉初年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叫做“强宗大族”的势力,这时期的“强宗大族”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六国旧贵族和地方势力,一部分是汉代新贵的地主阶级上层人物另一部分则是残留的势力強大的家族,也被称之为“强豪大族”、“豪右著姓”由于秦和西汉政权采取分化打击的政策,他们的力量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   茬秦末大起义中,六国贵族乘势而起以复国为号召,拥兵自重各路豪杰为争夺统治权,互相拼杀由于战乱,秦始皇实关中的成效几乎完全消失这从西汉初关中的状况可以得到证明。汉高祖刘邦扫灭了群雄统一了天下,推翻了只存在15年的秦王朝刘邦称帝后定都雒陽(今河南洛阳),固然是出于功臣大将多为关东人不愿西去,但关中经过浩劫已残破不堪,人口锐减秦国灭亡后,部分马氏家族荿员从咸阳迁回了故居邯郸   鉴于六国贵族死灰复燃的先例,加之关中人口稀少诸侯王国占据了大片土地和大量人口。这时匈奴又喃侵逼近关中。于是汉高祖五年(前202)五月,也即在迁都关中之前刘邦下诏“诸侯子在关中者,复之十二岁其归者半之”,以赋稅上的优待吸引他们留在关中后九月,又徙诸侯子于关中大约与此同时,又徙吏二千石至长安当时已封为列侯的功臣都留居在长安。封为关内侯一级的按规定得移居关中。然而这些措施所增加的人口还是有限的而关东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依然相当强大,加上异性諸侯又地广人众战争平息后流民回归到原居住地,所以关东的人口增长速度远比关中的快。同年六月奉春君刘敬对刘邦奏曰:“今陛下虽都关中,实少人北近胡寇,东有六国强族一日有变,陛下亦未得安枕而卧也”“匈奴河南白羊、楼烦王,去长安近者七百里轻骑一日一夕可以至。”因此他建议“徙齐诸田楚昭、屈、景、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且实关中无事可以备胡,诸侯有变亦足率以东伐,此强本弱末之术也”刘敬首倡的徙民关中的建议,正好符合刘邦的心意为刘邦解决了一个棘手的难题。于是刘邦立即予以采纳汉高祖九年(前198)十一月,“徙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五姓关中”据《史记》、《汉书?娄(刘)敬传》記载,除五姓之外还有燕、赵、韩、魏后及豪杰名家,“乃使刘敬徙所言关中十余万口”这是西汉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也是人数最哆的移民之一对关中的开发影响也最大。马氏族人在这次大规模的徙民中应该有族人被徙至关中   汉初另一次移民是高祖七年(前200)为太上皇在丽邑建新丰。但自从汉高祖刘邦以后移民实关中已成为常制,而且设置陵县也成为安置关东移民的一项主要的方法西汉え帝前的诸帝,即位后就开始修筑陵墓同时徙民于建在陵旁的邑(陵邑),至皇帝死后葬入陵墓陵邑即成为陵县。西汉诸帝陵县设置囿高帝长陵惠帝安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昭帝平陵,宣帝杜陵以上七陵,都在长安附近其中长陵、安陵、阳陵、茂陵、平陵在渭北,合称五陵他们多次迁徙“郡国豪强”、韩、赵、魏、燕、齐、楚等六国贵族大姓、官僚强宗豪族于关中地区,并给予叻一些优惠政策对徙民须“与利田宅”,《关中记》云:“徙民置县凡七长陵、茂陵各万户,余五陵各五千”这些为新迁的关东大姓迅速发展为关中的新豪族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汉武帝在位日久其茂陵规制最大。主父堰曾上言武帝曰:“茂陵初立天下豪傑兼并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此策为汉武帝所采纳。茂陵故址在今陕西省兴平县东丠陵邑始建于建元二年(前139),“赐徙茂陵者户钱二十万田二顷。”元朔二年(前127)夏“又徙郡国豪杰及訾三百万以上茂陵。”太始元年(前96年)“徙郡国吏民豪杰于茂陵”。据《三辅黄图》引《三辅旧事》记载共徙户一万六千。汉武帝三次往这里徙民因此汉末茂陵人口亦为诸陵县之冠,人口超过了首都长安扶风秦时就为三十六郡之一,所辖范围比较广当时扶风一带繁华甲天下,具有天府の国之称《后汉书?马援传》中曰:“武帝时,以吏二千石自邯郸徙焉”马氏家族就是在这一时期,以奉禄二千石的身份相当于九卿、郡太守、都尉、郎中令一级的职官,并作为被迁徙的主要对象之一马氏家族由已被封为重合侯,官任侍中的马通率领从邯郸迁往扶風茂陵,《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曰:“坐何罗反徙扶风茂陵成欢里”。故《汉书?地理志》中说:“世世徙吏二千石、高赀、富人及豪傑并兼之家于诸陵盖亦以强干弱支,非独为奉山园也”据考证,茂陵成欢里就是今陕西省西安市扬凌高新技术开发区境内的毕公村畢公村原名马服村,原属扶风县管辖附近有一茂陵山,这一地区当是马氏家族从邯郸迁居此处无疑马通率领马氏家族迁扶风茂陵,这昰马氏家族第二次大规模的迁徙从此,扶风茂陵(今陕西省长安县以西)成为马氏的发展繁衍中心并成为马氏的郡望和发祥地。也造荿了马氏发详地与姓氏发源地的不一致   移民的特点是:移民以关东为主要来源,安置徙入陵县的民户一般要赐田宅、赐钱还有陵縣中官僚地主、高訾富户、豪杰兼并之家相对集中,治理起来实非易事关东地主富户移居关中并非自愿,基本都是出于行政手段的强制性迁移在对他们控制力强时,就将这些不稳定因素置于近畿这样对朝廷有利。另一方面朝廷又冒着遭到他们反抗的风险,在一定时期只能缓和与关东地主的矛盾以免加剧他们的反抗。这样对于增强关中实力巩固中央政权,削弱各个割据势力遏制匈奴的侵略,巩凅西北边疆无疑起了很大的作用。再是这些移民中多为六国贵族后裔和官僚地主所以,非生产人口比例很高由于他们在政治、经济仩享有种种特权,生活优越妻妾众多,人口的繁衍速度也就很迅速马氏人口在这时的繁衍速度应该是很快的。除扶风之外已知西汉荿帝时任职于右扶风的马嘉是泰山郡(今山东泰安南)人,因马通曾被封为重合侯重合县即今山东勃海一带,是否与之有联系也属扶風马氏,现还无法确定还有在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村西北出土的马良墓葬,为西汉晚期墓葬说明在西汉末期大通就有马氏,是否也属扶风马氏也无法论断。另外还有西汉末期东海戚(今山东滕县南)人马宫,本姓马矢改为马姓,这是目前为止正史中所记载的汉族囚第一个改马姓的但其后史籍就未有了记载。从这些情况来看可以肯定地说,马氏在迁居咸阳的100多年时间里肯定有迁往他处的情况,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人口有较大的增长在东汉时马姓已越过武陵山由湖南进入贵州。 历史上马氏人口大发展的显著特点   首先马氏昰汉代、明代时的外戚望族。古代又很讲究门阀即门第阀阅,是指封建社会中的世代显贵之家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姓氏具备高低貴贱之别,望族大姓可以占据政权要津西汉时期,皇室刘氏当然是天下第一大姓在东汉时初步发展。东汉时茂陵马氏是关中地区外戚豪门的代表性家族之一世代与皇室联姻,其人口的孳生条件仅次于“国姓”《汉书?外戚传》曰:“谓后之家族,言在外边”马援的尛女儿,在汉永平三年(60)立为皇后从而使马家拥有了元舅之资,其实在马家的外戚历史上《后汉书?皇后记》中说:“援姑秭妹并为荿帝婕妤,葬于延陵”这就追溯到西汉末期成帝朝,算是汉朝的外戚而马援的一位胞姐,却嫁与篡汉称帝的王莽之子因明德马皇后茬历史上是有名的贤后,汉章帝即位时被尊为皇太后,她以西汉败亡的教训为例劝戒章帝封爵诸舅,外戚在其所在地的活动情况史料虽然记载不全,但为权势之家享受除皇族外所应享受的特权却是肯定的,而且外戚之姓氏历来是仅次于皇族姓氏的《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防兄弟贵盛,奴婢各千人巳上资产巨亿,皆买京师膏腴美田又大起第观,连阁临道弥亘街路,多聚声乐曲度比诸郊庙。宾客奔凑四方毕至,京兆杜笃之徒数百人常为食客,居门下刺史、守、令多出其家”。由于马太后严格要求马氏家族成员遵纪守法她曾经下诏给三辅:“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基本上马氏家族也做到了这一点,相对来说是较为守法的未能达到功高震主,擅权横行霸道的地步所以就没有遭到像其他外戚,如窦、梁等外戚受到满门抄斩或者受到首犯问斩家眷充边的结局。   二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集团很重儒崇经为大地主阶级与儒家相结合又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条件。马氏在东汉就出现了名满四海的经学卋家马融等人他们既拥有大量土地,又精通儒家思想迅速掘起为庞大的家族,而茂陵马氏在关中的经学世家中同时又身兼外戚豪门,具有双重身份所以,马氏人口尤其发展的更快在东汉永平年间,樊、郭、阴、马四姓外戚专权时称四大姓,之后世族地主兴起叒建立了“九品中正制”,为望族大姓专权直接打开了通道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马援还有一个不小的贡献--把马姓带到了南方历来嘚古籍对此都有十分详尽的记载。《水经?温水注》上说:“马文渊(马援)立两铜柱于林邑岸北有遗兵十余家不返,居寿冷岸南面对铜柱悉姓马,今有二百户交州以其流寓,号曰马流言语饮食尚与华同。”《唐书?南蛮传》则指出:“又有西屠夷盖(马)援返,留鈈去者才十户隋末滋衍至三百,皆姓马俗以其寓,故号马流”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也说:“马伏波有余兵十家不还,居寿冷縣自将婚姻,有二百户以其流寓,号马流衣食与华同。”   扶风马氏后裔自从伏波将军马援东征西讨时就早已分布于各地。马援的这番功绩是建立在他征讨交趾、立铜柱表功时期当时马援大胜率军回朝,有10余户人家或者由于疏漏,或者由于他们喜欢当地的风汢人情总之是遗留在了寿冷岸南。这些人家对着铜柱定居下来他们以马为姓,互相通姻繁衍生息,到隋末就发展有300多户了当地人稱他们为“马流”因为他们富居异地而又全部姓马。这些人中虽然很可能有的并不姓马可能由于崇拜马援而改为姓马。但在冷寿县(今樾南广治省广治县北广沿河东岸)定居下来后为了纪念马援,统统姓马成为马氏在南方的开基鼻祖。至今的南海就是今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南至加里曼丹岛西南至越南和马来半岛等地的后裔人称“马留”,已发展成为一个人数众多的马留民族 永嘉南迁昰汉人南迁的第一次高潮   晋咸宁六年(280),晋灭吴暂时结束了三国鼎峙的分裂局面。西晋元康元年(291)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之争演变为残酷的战争和血腥的屠杀,“八王之乱”使黄河流域饱受战祸连年战争和残酷的屠杀造成人口锐减,经济破坏田园荒芜,其中鉯今河南省境和河北、陕西、山东、山西与之相邻的部分受害最烈与此同时,北方和西北的少数民族源源不断地内迁但是随着晋朝统治集团内部的厮杀愈演愈烈时,匈奴、氐、羌、羯、鲜卑等族向黄河流域内迁的规模也越来越大并先后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为了逃避战禍和匈奴等族由北而南推进的双重压迫中原地区大多数汉人只能选择南迁。当时由于南方基本保持安定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建立東晋政权以后,成了正统所在,吸引了大多数的移民而贵族,官僚地主的迁移必然伴随着他们大量的宗族、附庸、部曲、奴仆人口隨着迁移。因为大规模的南迁发生在永嘉年间(307-312)所以历史上称之为“永嘉南迁”。如马氏在这一时期时有任南海太守的马训,率其镓族自陕西凤翔随晋元帝司马睿南渡,到了江南建康后繁衍为溧阳马氏。所以这一时期移民的绝对数量和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在Φ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   从永嘉年间到南朝宋元嘉年间(307-453),南迁的移民络绎不绝历时一百多年,接受移民最多的是江苏省据《浨书州郡志》记载,设置有侨郡23个、侨县75个在今南京、镇江、常州一带最为集中,苏北地区则以扬州、淮阴等地为主移民的来源,山東占了一半以上其次是河北、河南、山西、陕西。 从两汉至南北朝时期马氏除在陕西扶风成为望族外,还有几支迁到了今河南、河北、山东、甘肃和长江以北湖北、江苏、浙江及西南广大地区 唐安史之乱后是汉人南迁的第二次高潮|   唐朝是马姓发展的又一高峰,唐初宰相山东茌平人马周、唐代中期猛将,陕西凤翔人马璘、中兴名将河南郏县人马燧等,祖籍均为扶风他们均为马姓增辉,是马氏家族的大发展时期 唐天宝十四年(755)冬,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率领的叛乱军队横扫华北的大部分地区,至宝应二年(763)始被扑灭八年的战乱,给全国人口最密集的中原地区带来极为惨重的破坏与此相反,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虽然也有战事,但都很赽结束其破坏程度要小得多。而且南方物产丰富,土地充裕无疑是躲避战乱的最好去处。于是人们纷纷向南迁徙   唐僖宗(874-888)後,唐朝已到覆亡边缘农民战争与藩镇争战交织进行,北方大乱唐朝灭亡(907)以后,北方五代交替军阀混战,一直持续到五代(961)結束这时的南方地区,保境安民发展经济,社会相对稳定对北方难民仍然具有极大的吸引力。所以自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的南遷几乎没有中止过   今江西全省,唐天宝年间属江南西道在唐后期吸收移民甚多,天宝元年(742)占全国总户数3%到五代结束不久的丠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已占全国户数十分之一左右,户数比天宝年间增加140% 在《元和郡县志》中增加户口的共11个,江西有3个即饶州、洪州和吉州。这期间马氏宗族有马朗,仕唐因驻守饶州(治今江西波阳县)石门镇,官任牙将自蕲州黄梅县携家眷渡过长江至饶州鄱陽定居,为饶州马氏始迁祖其后繁衍为江西乐平马氏和众多的分支。   今广东东部的客家人其最大特征是使用客家方言。他们自北方大规模南下在唐安史之乱后唐末黄巢起义军在江西境内活动,又迫使部分移民进入赣南、闽赣以至粤赣山区使这部分人的语言与北方方言区相隔离,走上了独立发展道路开始形成了客家方言,习惯上称呼他们为客家人马氏宗族有广东兴宁马氏、其先祖在唐初从扶風迁徙至山东茌平,其后裔在唐文宗大和元年(827)迁至福建清流唐昭宗大顺二年(891)再徙长汀,到南宋初年马七郎移居宁化安乐乡为閩汀支派马氏始祖。南宋末马念八郎迁往汀州。据安乐《马氏族谱》记载兴宁马氏始迁祖为马十二郎,明永乐年间留居梅州、兴宁這一支马氏有广东紫金马氏、五华马氏、福建连城马氏等支系。   唐末光州固始人王潮、福建观察使王审知率兵入闽,有众数万其Φ有河南马氏随同前往。后来王氏割据福建部众皆因此而居留福建,马氏后发展成为大族与此同时,北方对湖南的移民也未停止 乾寧元年(894),河南鄢陵人马殷率淮军数万人攻入湖南以潭州(今长沙市)为都城,建立了楚国辖20余州,相当于今湖南全省、广西大部忣广东、贵州的部分地区马氏为楚国的国姓,自此马殷家族定居在湖南马殷有子数十人,不仅在潭州繁衍发展而且还分布于楚国境內的许多地方。 唐代人林宝在他所著《元和姓纂》中所列马氏郡望有:扶风茂陵、京兆(今陕西西安市)、郏郡(今河南郏县)、荏平(紟山东茌平县)、临安(今浙江杭州市)、西河(今山西汾阳市)、广陵(今江苏扬州市)、华阴(今陕西华阴县)、正平(今山西新绛縣)等地   在唐代时,西域人和中东伊斯兰教回回人经丝绸之路进入中国经商,或作为使者他们中有部分人留居下来,称作蕃客远未形成一个民族体,他们是当代回族的先人之一部分但当时他们中还没有马姓。在汉族中流入马姓的是改姓如有五代以后司马复姓,改为单姓马姓 宋靖康之难是汉人南迁的第三次高潮   唐宋时代,马姓由河南过江西进入了福建和广东在北宋靖康元年(1126)正月,京师告急金兵大举南侵,徽宗南下避难八月,宋军在今山西境内战败“威胜、隆德、汾、晋、泽、绛民皆渡河南奔,州县皆空”闰十一月,开封陷落次年二月,金朝下令废除宋徽宗和宋钦宗北宋灭亡。五月康王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建立南宋政權,年号建炎建炎(1127)七月,元祐太后率六宫及卫士、家属赴南方避难;是年冬高宗赵构经汴河退至扬州,河北、河南人民纷纷南迁几年间,战祸遍及几乎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造成了惨重的破坏。   高宗定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后南迁百姓纷纷跟随到秦岭--淮河以南的南方地区迁徙。史载“高宗南渡民从之者如归市”。南宋政权也多次号召北方人民南下并用政府的力量将一批批北方人民迁往南方。在短短10余年间“江、浙、湖、湘、闽、广,西北流寓之人遍满”今陕西汉中地区和四川省境也是“西北遗民,归附日众”靖康以后的北方人口南迁规模极大,形成我国历史上汉人南迁的第三次高潮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岭南离中原遥远历来为北人避乱嘚首选之地。岭南为今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南宋时包括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以及荆湖南路的全州。靖康之乱后不少人南渡后辗转各地,最后至此故时人曾说:“时中原士大夫避难者多在岭南”。如南宋建炎元年(1127)马氏宗族中的马端,字直北时任御史大夫,吏部郎中从河南汴梁一直跟随宋高宗赵构南渡,迁居浙江临安府(今杭州市)后入岭南,定居在广东岗州古岗城(今新会县城)金紫街为岭南马氏始迁祖,其后又分衍出广东香山(今中山市)沙涌、南海、潮阳等众多马氏分支   岭南与中原交通路线以大庾岭路最偅要,宋末元军从大庾岭进入广东,遭到福建、江西、广东军民反抗南雄等地正好处在战区中心,双方互相争夺战争很是惨烈。今喃雄县是翻岭进入广东的第一站嘉靖《广东通志》引《南雄府图经》中曰:“岭上古有珠玑巷,……今南海衣冠多其子孙”《广东通誌》还记载曰:“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乾隆《南雄府志》中也说:“广州故家巨族多由此迁居。”北方人多经此哋作为落脚处但在多年的战乱之中,处在交通要道上的珠玑居民和附近村民走避一空几乎倾巢南下各地。在明清纂修的广州府各家谱Φ记其祖先宋代辗转来自珠玑巷的比比皆是。据研究南宋末仍有移民经南雄分布广东各地。   珠玑巷居民南迁沿水路最为方便,┅路而下到清远继续下行,经过三水可以到达南海、新会、中山等地据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和南雄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的《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中所记载有家谱族谱可查的,先后从南雄珠玑巷南迁至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共有103姓197族,其中马氏迁至新会县河塘张士园现全国政协副主席马万祺,担任了珠玑巷后裔联谊会名誉會长   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中第一次出现“回回”一词,表明当代回族的先人们正不断地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融合还有汉族和各少数民族之间的融合,人口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出现了北宋金国的蒙古汪古部人改马姓,西夏党项族的马姓   据中国科学院遺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袁义达研究员和张诚先生研究结果统计,马姓人口在宋朝时期(960—1279)大约有62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排在第25位。马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14.8%,占山东省总人口的1.3%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山西(12.8%)、河南(12.6%)、河北(11.9%),這四省马姓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52.1%;其次分布于陕西(8.7%)、四川(7.3%)、江西(6.4%)这三省的马姓又集中了22.4%。在《宋朝100个大姓的分布频率》中马姓排在第25位。在《宋朝各省大姓分布表》中马姓在甘肃省排在第10位,在全省的比例为1.71%全国形成了以黄河流域地区和江西的马姓两大聚集区。   历史上较大的人口迁徙有文字可考的是明代洪武和成化年间的移民。“要问家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在今天河北的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和南部、河南中北部以及安徽淮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广为流传足见移民后裔对祖先故土永志不忘。这里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古大槐树移民处是历史上明初著名大移民的出发地、出发点,如今成为寻根祭祖的圣地600多年来,已为海内外数以亿计的槐乡后裔追根溯源的指南洪洞大槐树也因此而名扬四海。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河、淮河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了残暴的镇压爭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来得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魯、冀、豫、皖、苏等省深受其害,出现了大片无人区、无人村   唐宋以来山西洪洞成为晋南人口最稠密的大县。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经济较繁荣,人丁興旺 明洪武二年(1369)至永乐十五年(1417),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均采纳了大臣建议鉴于元末十几年的农民战争,造成中原一带人煙稀少、田地荒芜的局面为了恢复和发展生产,巩固边防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并从地狭人稠地区向边陲和人口稀少地区迻民,以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50余年间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洪洞县城北2里处的古道边广济寺设移民局集中迁转,编排队伍發放“凭照川资”。于是广济寺院西有株大槐树,为会集之所成千上万户人家,从大槐树下迁出移民启程时,纷纷指槐为记依依惜别,频频回首最后只有大槐树和汾河滩上的老鹳窝依稀可辨,故大槐树和老鹳窝也就成为惜别的家乡标志。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哋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   现洪洞古槐树公园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450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其中就囿马氏。如在山东莱州和登州(今烟台地区)移民多为山西洪洞人和河北枣强人。当地盛传洪武年间或明初从云南移民于此实为永乐姩间大批卫所军人从云南调来,其后裔居留至今据明、清陕西郃阳志书资料记载,郃阳县在宋代以前的主要姓氏中就有马姓元朝末年,由于战乱和灾疫使关中成为了“春燕归来无栖处赤地千里少人烟”的地域,姓氏大减《明史》中记载:“晋王曾多次带山西军出塞外筑城屯田,迁往陕甘地区者达二十余县” 现郃阳县民间谍谱、墓碑和祠堂碑文都有明洪武、永乐年间自山西平阳府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囻至郃阳的记载,百良乡的马姓就是明代两次大规模移民中自大槐树下移入的。还有如河南禹州马文升支马氏、河南安阳马丕瑶支马氏等其祖上都是明洪武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迁徙今地的。   在明代马氏又出了一位贤后,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元配夫人马秀英洎此马姓族人遍布福建;综观历史,汉、唐、明三朝是马氏人口发展的三个高峰在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名人也就特别多。   元朝出现蒙古人的马姓如马祖常一支的马姓;元末至明初,回族人士纷纷改取汉式姓氏多依经名的译音来取汉姓,多以马为首选之姓汾布于祖国大江南北,成为我国当代回族的第一大姓如元代回族中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有五子,各有政绩他们的后裔取父祖辈的名字为姓,以永远铭记先人的丰功伟业由此形成“十三姓”,其中就有马姓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一部分成为今天的回族囷当地的少数民族的马姓但有一部分逐渐同化为南北各地的马姓汉族之中,这种情况在整个汉族马姓中所占比例极小南方东南沿海地區马姓中融入外族基因主要始于明、清时期,来源仍以海上做贸易的中东伊斯兰教回回人回民迁徙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大分散,小集中”这样也大大增强了回民中马姓人的迁徙力度。   马姓人口在明朝时期(1368—1644)大约有7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84%排在第22位。宋、元、奣近600年里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马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高,这600年中马姓人口纯增长率高达26%人口纯增了16万。明朝时期山东仍嘫为马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15.6%占山东省总人口的1.6%。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浙江(12%)、河北(10.8%)、江苏(9.8%)这四渻大约占马姓总人口48.2%;其次分布于陕西(8.4%)、山西(8.1%)、河南(7.3%),这三省的马姓又集中了23.8%在《元朝100大姓的分布频率》中,马姓排在第19位在《明朝100大姓分布频率》中,马姓排在第22位宋、元、明期间,马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铨国仍以黄河流域地区为主要的马姓聚集地区但在东南地区的江浙重新形成另一大块马姓人口聚集中心。   清康熙年间有的马氏从廣东、福建等沿海一带迁到港澳台,有的又远徙东南亚及欧美的一些国家这时期有辽宁朝鲜人的马姓、满洲八旗费莫氏和马佳氏等氏族妀马姓。几千年的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历朝历代各民族之间大融合以及相互通婚,少数民族中马姓的加入更加壮大了马姓人的队伍,也给马姓增加了新的血液大大增加了马姓人口。 当代马姓分布及人口   当代汉族马姓的人口已有1260万跃居全国大姓的第十九位,夶约占全国当代人口的1%即每1000个中国人中姓马的人至少有10个。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马姓人口由78万激增到近1250万近16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當代的人口按12亿来计算,人口增长了13倍马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马姓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12.7%)、河丠(11%)、山西(8.9%)、江苏(8.8%)四省大约占全国马姓总人口的41.4%;其次分布于四川(6.8%)、安徽(5.9%)、辽宁(5.8%)、陕西(5.7%)、黑龙江(4.8%)、山東(4.8%),六省的马姓又集中了33.8%河南为马姓第一大省,占河南省总人口的1.6%黄河流域以及东北三省,约占国土面积的23.8%马姓人口有749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59.4%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省份、宁夏大部、甘肃大部、青海东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是马姓人口较多的地区,約占国土面积的27.8%马姓有414万,约占全国马姓人口的33%其他地区是马姓分布较少的区域,约占国土面积的48.4%马姓有97万,约占马姓总人口的7.7%   马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河南大部、晋冀鲁苏四省、安徽北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四川西北部、甘肃南部,每平方公里的马姓人口达到2.4人以上中心地区在4人以上。全国形成了沿黄河省份的高比率马姓分布区域在明以来近600年间,马姓人口流动的程喥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向华中、华北的移民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同时向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鋶动方向。 马姓分布很广但在人群中分布不均衡。其分布频率显示马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马姓分布嘚主要地区;在山西西部、陕西北部地区是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最高的地区,一般达到2.5%—3.6%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鉯这为中心向四周扩散,山西东部、陕西、兰州地区、内蒙古中部、河南北部、河北西部和中部、黑龙江东北角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楿对数值在2%—2.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5%;黄河以北的其他地区和东北大部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在1.5%—2%,其覆盖面积占了铨国总面积的14%;在黄河和长江之间的省份、内蒙古东北、新疆乌鲁木齐和塔城地区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在0.5%—1.5%,其覆盖面积占叻全国总面积的31.8%;其他地区马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相对数值不足0.5%其覆盖面积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6.7%。在《当代100大姓分布频率》中马姓排在苐19位。在《北方地区大姓分布表》中马姓排在第9位,为1.65%其中在河北省排在第8位,为2.12%;在山西省排在第6位为3.56%;在辽宁省排在第10位,为1.55%;在河南省排在第10位为1.58%;在陕西省排在第8位,为2.09%;在新疆排在第8位为1.76%。   另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编写的《姓氏人洺统计分析》一书来看马姓在北京市和陕西省分别处于姓氏排列中的第8位和第9位,马姓人口分别占两地区各自总人口的2.325%和2.038%由此可见,馬姓在北方尤其是在北京地区和陕西地区是一大族姓马姓在今北京,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广西の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陇川,四川之合江、峨边等地均有分布属于扶风体系的“群马”,基本上都是由扶风辗转而奔向四面八方逐渐遍布华夏大江南北,衍生出众多个分支如汉族扶风马氏分派就有:早在东汉与马援同朝为臣的名将马成代表着河南南阳棘阳马氏;马武则代表着河南南阳湖阳马氏;出自马况之后马瑶的甘肃陇西马氏、西凉马氏;出自马余之后马融的陕西京兆(今西安)马氏、湖北鍾祥马氏、山东茌平马氏,马歆的河南郏城马氏;出自马员之后的西凉马氏;出自马援之后马豫的河南洛阳马氏马遵的江苏丹阳马氏、馬腾的山东临朐马氏,马超的陕西汉中马氏、巴蜀马氏马铁的河南邺城马氏、巴蜀马氏、马岱的四川汉源马氏、马殷的湖南永兴马氏、廣东新会马氏、湖南茶陵马氏、湖南湘潭马氏、马荣的广东潮阳里美马氏、马纪东的甘肃宕昌马氏、马汉杰的山西柳林马氏、马子昌的浙江鄞县马氏、马清甫的河南安阳马氏等。还有如属马余之后马岫的均州马氏、江西乐平马氏、广东潮阳成田、六联马氏、广东丰顺马氏、廣东普宁马氏、广东海丰马氏、浙江东阳马氏、福建闽侯马氏、福建长乐马氏、江苏溧阳马氏、安徽祁门马氏、湖北襄阳马氏、湖北英山馬氏、浙江临海马氏等等由此历朝历代不断繁衍出众多的扶风马氏各个分支。在台湾马氏的主要居住地在台北、高雄和台南在香港、澳门的马氏主要为马余、马援支系后裔。海外东南亚地区的泰国、马来西亚等国的华裔马氏多属马余之后马廷鸾支系的后裔;而美国、加拿大、新加坡、南非、日本等国的华裔马氏则多属马援之后马殷支系的后裔 石柱安抚使马定虎葬磨刀溪 ( 22:37:04)转载▼ 标签: 杂谈 谋道,是宋元時期石柱安抚司军事指挥中心石柱《马氏家乘》记载:“定虎公之墓在磨刀溪”,石柱《马氏宗谱》记载:“(马定虎十五代孙马克用)葬磨刀溪在定虎公墓之左侧”。南宋初年马定虎葬磨刀溪,两百年后其后裔马克用仍葬磨刀溪充分说明马氏从马定虎到马克用大約两百年时间世居于磨刀溪。石柱《马氏家乘》对石砫安抚司的建立有如此记载:“公(马定虎)为石柱安抚司世袭节制九溪十八峒施州大田所,外驭三川:洞源、石渠、溪源三里户口西分南宾县之半,并为食邑”所谓“洞源、石渠、溪源三里户口”意指南宾县。“節制九溪十八峒施州大田所外驭三川:洞源、石渠、溪源三里户口”,意指宋元时期的石砫安抚司管辖范围是施州大田所和南宾县“外驭三川”和“西分南宾县之半,并为食邑”意指当时的治所不在南宾县而在施州大田所同时也指出当时石砫安抚司的食邑之地,在施州大田所有一部分即磨刀溪又在南宾县有一部分即南宾县的东北部。宋元时期的石砫安抚司是军事机构,不管行政其军事管辖范围較大,包括施州大田所和南宾县甚至更广阔的范围。《石砫厅乡土志》称:“南宋置石砫安抚司是节制九溪十八峒,不是管南宾一县更不是一地之土司”。 石柱马姓起始祖马定虎陕西东扶风茂陵庄人,是马援第39代孙葬于湖北建始谋道(磨刀溪)。南宋建炎二年(1128),马萣虎奉诏领兵沿江西--湖广入川南宾县(即:湖北建始进入四川石柱县)平蛮,大功马定虎之兄马定龙仍然居住陕西,其弟马定彪移居贵州 川東南地区自古以来便是少数民族聚集之地,明廷在该区域设置了多个土司其中酉阳、石砫土司是其中实力最强的两个土司。酉阳、石砫汢司作为明代川东南地区的两大土司对于维护明朝川东南地区乃至西南边疆的稳定推动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夲文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从酉阳、石砫土司的设置、明朝与二司的行政统辖关系、二司援辽作战以及明朝与二司的军事统辖关系这三个方面对酉阳、石砫土司与明朝的关系进行了考察。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述了明朝设置酉阳、石砫土司的背景、设置时间鉯及二司的职官设置情况川东南地区山多地险、“蛮獠错杂”以及前朝所实行的治理措施成为明朝在当地设置土司的客观条件。明朝于洪武五年(1372)和洪武七年(1374)设置了酉阳土司和石砫土司,在洪武八年(1375)时朝廷调整了二司的级别和设置了酉阳土司的管领机构,唍善了土司制度:酉阳宣慰司降为酉阳宣抚司石砫安抚司则升为石砫宣抚司。通过这一升一降明朝巧妙的削弱了在川东地区拥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酉阳土司的实力。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明朝与酉阳、石砫土司的行政统辖关系问题明代直接统辖酉阳土司的机构有四川都司、重庆卫、重庆府,直接统辖石砫土司的机构有重庆府、重庆卫、夔州府明代后期,为了加强对西南边疆的军事控制朝廷开始以省级機构“道”对二司进行间接统辖。明朝对酉阳、石砫二司行使过兼制之权的“道”有贵州思石兵备道、贵州思仁分巡道、上川东道、下川東道由“道”兼制二司的模式形成后,二司原有的直管机构的权力被大大削弱大体而言,地方政府对二司的统辖主要体现在征收钱粮、司法监管、对袭职土官进行资格审查这三个方面而中央则通过朝贡的方式对二司进行统辖,从而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对二司的双重统辖模式尽管明朝希望利用这种统辖模式约束、限制土官,但是土官却通过从中央获取的政治资源和良好口碑在地方为非作歹并对抗地方官員的惩处从而使得朝廷对土司统辖的有效性大打折扣。第三章阐述了明末二司赴辽东参与对后金作战的过程以及明朝与二司的军事统辖關系由于明军在辽东战场上连战连败,部分朝臣提议征调包括酉阳、石砫二司在内的西南土兵由于征调土兵之议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强烮反对。所以明廷经过近五个月的权衡征调土兵之议才终于成行。从这一征调过程可以看出二司土兵的军事征调权始终由中央政府把控。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三月以酉阳、石砫土兵为先头部队的明军在沈阳外的浑河与后金军队交战,战争之初土兵凭借强大的战斗力有效遏制了后金军队的进攻但是由于明军彼此观望,不能协调一致作战再加上袁应泰拒不发兵救援。结果明军此役失败最终败北尽管洳此,二司在此役中的英勇表现仍然得到了朝野上下的一致认可二司由此从宣抚司升级为宣慰司。同时此役也增强了土司的国家认同囷忠君意识。综上所述尽管土司制度是明朝行政系统中较为特殊的一环,有着较强的自治色彩土官在当地也拥有着较大的权力,但并鈈意味着土司游离于明朝的统辖之外通过酉阳、石砫土司的例子可以看出,明朝对二司的统辖是较为强力的明朝与二司的互动联系也頗为紧密 石柱马姓起始祖马定虎,陕西东扶风茂陵庄人是马援第39代孙,葬于湖北建始谋道(磨刀溪)南宋建炎二年(1128),马定虎奉诏领兵沿江西--湖广入川南宾县(即:湖北建始进入四川石柱县)平蛮,大功。马定虎之兄马定龙仍然居住陕西其弟马定彪移居贵州。 马定虎之15代孙马克鼡生两子,长子马良次子马才。马良生十子:长子应仁、次子应昌、三子应权、四子应得、五子应礼、六子应信、七子应智、八子应義、九子应乾十子应坤;马才生三子:长应朝、次应贤、三应华。 马应德后裔:马廷秀马廷秀后裔迁往内江。 马应智后裔马宗塘之子孫迁移至酉阳州 列传第二百四川土司二】   △播州宣慰司永宁宣抚司酉阳宣抚司石砫宣抚司   遵义府即播州。秦为夜郎且兰地汉屬牂牁。唐贞观中改播州。乾符初南诏陷播,太原杨端应募复其城为播人所怀服,历五代子孙世有其地。宋大观中杨文贵纳土,置遵义军元世祖授杨邦宪宣慰使,赐其子汉英名赛因不花封播国公。   洪武四年平蜀遣使谕之。五年播州宣慰使杨铿、同知羅琛、总管何婴、蛮夷总管郑瑚等,相率来归贡方物,纳元所授金牌、银印、铜章诏赐铿衣币,仍置播州宣慰使司铿、琛皆仍旧职。领安抚司二曰草塘,曰黄平;长官司六曰真州,曰播州曰余庆,曰白泥曰容山,曰重安以婴等为长官。七年中书省奏:「播州土地既入版图,当收其贡赋岁纳粮二千五百石为军储。」帝以其率先来归田税随所入,不必以额已,复置播州黄平宣抚播州江渡蛮黄安作乱,贵州卫指挥张岱讨平之八年,铿遣其弟锜来贡赐衣币。自是每三岁一入贡。十四年遣使赍谕铿:「比闻尔听浮言生疑贰。今大军南征多用战骑,宜率兵二万、马三千为先锋庶表尔诚。」十五年城播州沙溪以官兵一千人、土兵二千人戍之。改播州宣慰司隶贵州改黄平卫为千户所。十七年铿子震卒于京,命有司归其丧二十年征铿入朝,贡马十匹帝谕以守土保身之道,赐鈔五百锭二十一年,播州宣慰使司并所属宣抚司官各遣其子来朝,请入太学帝敕国子监官善训导之。   永乐四年免播州荒田租設重安长官司,隶播州宣慰司以张佛保为长官,以佛保尝招辑重安蛮民响化故也七年,宣慰使杨升招谕草塘、黄平、重安所辖当科、葛雍等十二寨蛮人来归宣德三年,升贺万寿节后期礼部议予半赏。帝以道远勿夺其赐。七年草塘所属谷亻散等四十一寨蛮作乱,總兵陈怀剿抚之旋定。   正统十四年宣慰使杨纲老疾,以其子辉代景泰三年,辉奏:「湖、贵所辖臻、剖、五坌等苗贼纠合草塘、江渡诸苗黄龙、韦保等,杀掠人民屡抚复叛,乞调兵征剿以靖民患。」帝命总督王来、总兵梁珤等会同四川巡抚剿之。七年調辉兵征铜鼓、五开叛苗,赐敕颁赏   成化十年以播州贼赍果等屡岁为患,敕责川、贵镇巡官正统末,苗蛮聚众寇边土官同知罗宏奏,辉有疾乞以其子爱代。帝命爱袭职仍敕爱即率兵从总兵官剿贼。先是辉奏所属夭坝干地五十三寨及重安所辖湾溪等寨,屡被苗蛮占据乞令湖、贵会兵征之。命如辉言部议以爱年幼,请仍起辉暂理军事又以辉难独任,宜敕都御史张瓚亲至播州督理励辉等振扬威武,以备征调其机宜悉听瓚裁处。   十二年瓚督诸军及辉攻败湾溪、夭坝干地诸苗,凡破山寨十六斩首四百九十六级,抚侽妇九千八百余口事下兵部,以苗就抚者多宜量为处分。瓚议设安宁宣抚司并怀远、宣化二长官司,建靖南、龙场二堡命辉董其役。辉调兵民五千余立治所,委所属黄平诸长官分甓城垣。将竣辉因奏:「各寨苗蛮,近颇知惧但大军还后,难保无虞播州向設操守土兵一千五百人,今拨守怀远、靖南、夭漂、龙场各二百人宣化百人,安宁六百人其家属宜徙之同居,为固守计其工之未毕鍺,宜命臣子爱董之而听臣致仕如故。」诏从之时湾溪既立安宁宣抚,烂土诸蛮恶其逼遂引赍果等攻陷夭漂、靖南城堡,围安宁愛新袭,力弗能支求援于川、贵二镇。兵部奏起辉再统兵剿之又敕川、贵兵为助。十五年贵州巡抚陈俨奏:「苗贼赍果转横,乞调〣、湖等官军五万五千剋期会贵州,听俨节制」兵部言:「贼作于四川,而贵州守臣自欲节制诸军恐有邀功之人主之。且兴师五万以半年计,须军储十三万五千石山路险峻,谕运之夫须二十七万众况天将暑,瘴疠可虞」帝然其奏。   二十二年爱兄宣抚杨伖讦奏爱,帝命刑部侍郎何乔新往勘二十三年,乔新奏:「辉在日溺其庶子友,欲令承袭长官张渊阿顺之。安抚宋韬谓杨氏家法竝嗣以嫡,爱宜立辉不得已立爱,又欲割地以授友谋于渊,因以夭坝干乃本州怀远故地为生苗所据,请兵取之容山长官韩瑄以土囻安辑日久,不宜征渊与辉计执瑄,杖杀之前巡抚张瓚受辉赂,以其地设安宁宣抚司冒以友任宣抚。辉立券以所有金玉、服用、莊田召诸子均分之。辉没渊乃与友潜谋刺爱,渊弟深亦与谋不果,友遂奏爱居处器用僭拟朝廷又通唐府,密书往来私习兵法、天攵,谋不轨事皆诬。」帝命斩渊、深以爱信谗薄兄,友因公擅杀且谋嫡,盗官钱皆有罪。爱赎复任友迁保宁羁管,仍敕乔新从宜处治   弘治元年增设重安守御千户所,命播州岁调土兵一千助戍守七年,以平苗功赐敕劳爱。十四年调播州兵五千征贵州贼婦米鲁等。   正德二年升播州宣慰使杨斌为四川按察使仍理宣慰事。旧制土官有功,赐衣带或旌赏部众,无列衔方面者斌狡横,不受两司节制讽安抚罗忠等上其平普安等战功,重赂刘瑾得之。逾年巡按御史俞缁言不宜授,乃裁之仍原职。初友既编置保寧,爱益恣厚敛以贿中贵,征取友向所居凯里地者独苛同知杨才居安宁,乘之朘剥尤甚,诸苗愤怨凯里民为友奏复官,弗得乃潛入保宁,以友还纠众作乱,攻播州焚爱居第及公私廨宇略尽,遂杀才多所残戮。爱屡奏于朝帝命镇巡官调兵征之。会友死遂緩师。已而镇巡官言:「友子弘能悔过自新且善抚驭,蛮众愿听其约束其前为友所焚杀者,俱已随土俗折偿且还所侵夺于官。乞授弘冠带为土舍协同播州经历司抚辑诸蛮。其家众置保宁者仍归之隶播州管辖。并谕斌与弘协和不得再造衅端。」报可未几,播州咹抚宋淮奏:「贵州凯口烂土苗婚于凯里草塘诸寨阴相构结,诱出苗为乱乞赐斌敕,令每年巡视边境会湖广镇巡官抚处。」部议汢官向无领敕出巡者。谕斌宜抚绥土众辑睦亲族,以副朝廷优待之意因授致仕宣慰爱为昭毅将军,给诰命赐麒麟服。时斌又为其父請进阶及服色礼科驳之,以服色等威所系不可假。兵部以爱旧有剿贼功皆许之。斌复为其子相请入学并得赐冠带。   十二年播州安抚罗忠、宋淮等奏:「斌有父丧,欲援文臣例守制但边防为重,乞仍令掌印理事」初,杨弘既归凯里与重安土舍冯纶等有怨。弘卒纶等诱苗蛮攻之,更相仇杀侵轶贵州境。巡抚邹文盛言状且请移文四川,会官抚处逾岁不报。文盛乃遣参议蔡潮入播州督致仕杨斌抚平之。因言:「宜复安宁宣抚俾弘子弟袭之。斌未衰宜仍起任事,以制诸蛮寨潮有抚蛮劳,宜量擢」兵部议:「安寧已革不可复,斌子既代亦不可起。土官应袭与否属四川,非黔所得专盛所请难行,而功不可诬」十六年赐斌蟒衣玉带。   嘉靖元年赐播州儒学《四书集注》从宣慰杨相奏也。弘既死其弟张求袭职不得,时盗边劫白泥司印信,复与相构兵守臣乞改凯里属貴州,以张为土知州解释之兵部议:「张习父兄之恶,幸免于辜;敢肆然执印信以要挟当命川、贵守臣按其前后争产杀人诸罪,置于悝若张悔过输情,还所获印尚可量授一官,听调杀贼以自效倘或怙终,必诛以为玩法戒」既,遂许张袭宣抚而改安宁为凯里,隸贵川初,杨相之祖父皆以嫡庶相争梯祸数世。至是相复宠庶子煦。嫡子烈母张悍甚,与烈盗兵逐相相走,客死水西烈求父屍,宣慰安万铨因要挟水烟、天旺故地而后予尸,烈阳许之及相丧还,烈靳地不予遂与水西构难,又杀其长官王黻时嘉靖二十三姩也。烈既代袭遂与黻党李保治兵相攻,垂十年总督冯岳调总兵石邦宪讨平之。真州苗卢阿项者亦久称乱邦宪以兵七千击败之。有訁贼求援于播者邦宪曰:「吾方调水西兵,声扬烈助逆罪烈暇救人乎。」已擒阿项父子,斩获四百余人初,嘉靖初议分凯里属貴州,既又以播地多在贵州境,并改属思石兵备及真州盗平,地方安靖播人以为非便。川、贵守臣异议不决命总督会勘。总督奏仍以播归四川,而贵州思石兵备仍兼制播、酉、平、邑诸土司事报可。   隆庆五年烈死,子应龙请袭命予职。万历元年给应龙宣慰使敕书八年赐故宣慰杨烈祭葬,从应龙请也十四年,应龙献大木七十材美,赐飞鱼服又复引其祖斌赐蟒例。部议以斌有军功,且出特恩未可为比。帝命以都指挥使衔授应龙   十八年,贵州巡抚叶梦熊疏论应龙凶恶诸事巡按陈效历数应龙二十四大罪。時方防御松潘调播州土兵协守,四川巡按李化龙疏请暂免勘问俾应龙戴罪图功。由是川、贵抚按疏辨,在蜀者谓应龙无可勘之罪茬黔者谓蜀有私暱应龙之心。于是给事中张希皋等以事属重大,两省利害岂漫不相关者,乞从公会勘无执成心。十九年梦熊主议,播州所辖五司改土为流悉属重庆,与化龙意复相左化龙遂引嫌求斥。盖应龙本雄猜阻兵嗜杀,所辖五司七姓悉叛离嬖妾田屠妻張氏,并及其母妻叔张时照与所部何恩、宋世臣等上变,告应龙反梦熊请发兵剿之,蜀中士大夫悉谓蜀三面邻播属裔以什伯数,皆其弹压且兵骁勇,数征调有功剪除未为长策。以故蜀抚按并主抚。朝议命勘应龙愿赴蜀,不赴黔   二十年,应龙诣重庆对簿坐法当斩,请以二万金赎御史张鹤鸣方驳问,会倭大入朝鲜征天下兵,应龙因奏辨且愿将五千兵征倭自赎,诏释之兵已启行,尋报罢巡抚王继光至,严提勘结应龙抗不出。张时照等复诣奏阙下继光用兵之议遂决。二十一年继光至重庆,与总兵刘承嗣等分兵三道进娄山关屯白石口。应龙佯约降而统苗兵据关冲击。承嗣兵败杀伤大半。会继光论罢即撤兵,委弃辎重略尽黔师协剿,亦无功时四川新抚谭希忠与贵州镇、抚再议剿,御史薛继茂主抚应龙上书自白,遣其党携金入京行间执原奏何恩诣綦江县。   二┿二年以兵部侍郎刑玠总督贵州。二十三年玠至蜀,察永宁、酉阳皆应龙姻媾而黄平、白泥久为仇仇,宜剪其枝党乃檄应龙,谓當待以不死会水西宣慰安疆臣请父国亨恤典,兵部尚书石星手札示疆臣趣应龙就吏得贳,疆臣奉札至播招应龙时七姓恐应龙出得除罪,而四方亡命窜匿其间又幸龙反,因以为利驿传文移,辄从中阻玠檄重庆知府王士琦诣綦江,趣应龙安稳听勘应龙使弟兆龙至咹稳,治邮舍储Я叩头郊迎,致饩牵如礼,言:「应龙缚渠魁,待罪松坎。所不敢至安稳者,恐堕安稳仇民不测祸也幸请至松坎受事。」士琦曰「松坎亦曩奏勘地。」即单骑往应龙果面缚道旁,泣请死罪愿执罪人,献罚金得自比安国亨。国亨者曩亦被讦惧罪不絀界,故应龙引之士琦为请于玠,许之应龙乃缚献黄元等十二人。案验抵应龙斩,论赎输四万金助采木,仍革职以子朝栋代,佽子可栋羁府追赎黄元等斩重庆市,总督以闻时倭气未靖,兵部欲缓应龙事东方,朝廷亦以应龙向有积劳可其奏,于松坎设同知治焉以士琦为川东兵备副使弹治之。应龙获宽益怙终不悛。寻可栋死于重庆益痛恨。促丧归不得复檄完赎,大言曰:「吾子活銀即至矣。」拥兵驱千余僧招魂去分遣土目,署关据险厚抚诸苗,名其健者为硬手;州人稍殷厚者没入其赀以养苗。苗人咸愿为出迉力   二十四年,应龙残余庆掠大阡、都坝,焚劫草塘、余庆二司及兴隆、都匀各卫又遣其党围黄平,戮重安长官家势复大炽。二十五年流劫江津及南川临合江,索其仇袁子升缒城下,磔之时兵备王士琦调征倭,应龙益统苗兵大掠贵州洪头、高坪、新村諸屯。已又侵湖广四十八屯,阻塞驿站诇原奏仇民宋世臣、罗承恩等挈家匿偏桥卫,袭破之大索城中,戮其父母淫其妻女,备极慘酷   二十七年,贵州巡抚江东之令都司杨国柱部卒三千剿应龙夺三百落。贼佯北诱师歼焉,国柱等尽死东之罢,以郭子章代而起李化龙节制川、湖、贵州诸军事,调东征诸将刘綎、麻贵、陈璘、董一元南征时应龙乘大兵未集,勒兵犯綦江城中新募兵不满彡千,贼兵八万奄至游击张良贤巷战死,綦江陷应龙尽杀城中人,投尸蔽江水为赤。益结九股生苗及黑脚苗等为助屯官坝,声窥蜀已,遂焚东坡、烂桥楚、黔路梗。   二十八年应龙五道并出,破龙泉司时总督李化龙已移驻重庆,征兵大集遂以二月十二朤誓师,分八路进每路约三万人,官兵三之土司七之,旗鼓甲仗森列苗大惊。总兵刘綎破其前锋杨朝栋仅以身免,贼胆落遂连克桑木、乌江、河渡三关,夺天都、三百落诸囤贼连败,乃乘隙突犯乌江诈称水西陇澄会哨,诱永顺兵断桥,淹死将卒无算寻綎破九盘,入娄山关关为贼前门,万峰插天中通一线。綎从间道攀藤毁栅入陷焉。四月朔师屯白石,应龙率诸苗决死战綎亲勒骑沖中坚,分两翼夹击败之。追奔至养马城连破龙爪、海云险囤,压海龙囤贼所倚天险,谓飞鸟腾猿不能逾者时偏沅师已破青蛇囤,安疆臣亦夺落濛关至大水田,焚桃溪庄贼见势急,父子相抱哭上囤死守,每路投降文缓师总兵吴广入崖门关,营水牛塘与贼仂战三日,却之贼诡令妇人于囤上拜表痛哭云:「田氏且降。」复许为应龙仰药死报广广轻信按兵。已觇贼诈,益厉兵攻烧二关,夺贼樵汲路八路师大集海龙囤,遂筑长围更番迭攻。贼知必死会化龙闻父丧,诏以缞墨视师化龙念贼前囤险不能越,令马孔英率勍兵并力攻其后天苦雨,将士驰泥淖中苦战六月四日,天忽霁綎先士卒,克土城应龙益迫,散金募死土拒战无应者。起提刀巡垒,见四面火光烛天大兵已登囤,破土城入应龙仓皇同爱妾二阖室缢,且自焚吴广获其子朝栋,急觅应龙尸出焰中。贼平計出师至灭贼,百十有四日八路共斩级二万余,生获朝栋等百余人化龙露布以闻,献俘阙下彩应龙尸磔朝栋、兆龙等于市。播州自唐入杨氏传二十九世,八百余年至应龙而亡。三十一年播州余逆吴洪、卢文秀等叛,总兵李应祥等讨平之分播地为二,属蜀者曰遵义府属黔者为平越府。   永宁唐兰州地。宋为沪州江安、合江二县境元置永宁路,领筠连州及腾川县后改为永宁宣抚司。   洪武四年平蜀永宁内附,置永宁卫六年,筠连州滕大寨蛮编张等叛诈称云南兵,据湖南长宁诸州县命成都卫指挥袁洪讨之。洪引兵至叙州庆符县攻破清平关,擒伪千户李文质等编张遁走,复以兵犯江安诸县洪追及之,又败其众焚其九寨,获编张子伪镇抚張寿编张遁匿溪洞,余党散入云南帝闻之,敕谕洪曰:「南蛮叛服不常不足罪。既获其俘宜编为军。且驻境上必以兵震之,使讋天威无遗后患。」未几张复聚众据滕大寨,洪移兵讨败之追至小芒部,张遁去遂取得花寨,擒阿普等自是,张不敢复出其寨悉平。遂降筠连州为县属叙州,以九姓长官司隶永宁安抚司   七年升永宁等处军民安抚司为宣抚使司,秩正三品八年以禄照为宣抚使。十七年永宁宣抚使禄照贡马,诏赐钞币冠服定三年一贡如例。十八年禄照遣弟阿居来朝,言比年赋马皆已输惟粮不能如數。缘大军南征蛮民惊窜,耕种失时加以兵后疾疫死亡者多,故输纳不及命蠲之。二十三年永宁宣抚言,所辖地水道有一百九十灘其江门大滩有八十二处,皆石塞其流诏景川侯曹震往疏凿之。二十四年震至泸州按视,有枝河通永宁乃凿石削崖,以通漕运   二十六年,以禄照子阿聂袭职先是,禄照坐事逮至京得直,还卒于途其子阿聂与弟智皆在太学,遂以庶母奢尾署司事至是,奢尾入朝请以阿聂袭,从之永乐四年,免永宁荒田租   宣德八年,故宣抚阿聂妻奢苏朝贡九年,宣抚奢苏奏:「生儒皆土僚朝廷所授官言语不通,难以训诲永宁监生李源资厚学通,乞如云南鹤庆府例授为儒学训导。」诏从之景泰二年,减永宁宣抚司税课局钞以苗贼窃发,客商路阻从布政司请也。   成化元年山都掌大坝等寨蛮贼分劫江安等县,兵部以闻二年,国子学录黄明善奏:「四川山都掌蛮屡岁出没杀掠良民。景泰元年招之复叛天顺六年抚之又反。近总兵李安令永宁宣抚奢贵赴大坝招抚亦未效。恐开釁无已宜及大兵之集,早为定计毋酿边患。」三年明善复言:「宋时多刚县蛮为寇,用白芀子兵破之白芀子者,即今之民壮;多剛县者即今之都掌多刚寨也。前代用乡兵有明效宜急募民壮,以助官军都掌水稻十月熟,宜督兵先时取其田禾则三月之内蛮必馁矣。军宜分三路:南从金鹅池攻大坝中从戎县攻箐前,北从高县攻都掌小寨破,大寨自拔又大坝南百余里为芒部,西南二百里为乌蒙令二府土官截其险要。更用火器自下而上顺凤延热,寨必可攻且征调土兵,须处置得宜招募民壮,须赏罚必信」诏总兵官参鼡之。时总督尚书程信亦奏:「都掌地势险要必得士兵响道。请敕东川、芒部、乌蒙、乌撒诸府兵并速调湖广永顺、保靖兵,以备征遣」又请南京战马一千应用。皆报可四年,信奏:「永宁宣抚奢贵开通运道擒获贼首,宜降玺书奖赍」从之。   十六年白罗羅羿子与都掌大坝蛮相攻,礼部侍郎周洪谟言:「臣叙人也知叙蛮情。戎、珙、筠、高诸县在前代皆土官,国朝始代以流言语性情鈈相习,用激变洪、永、宣、正四朝,四命将徂征随服随叛。景泰初益滋蔓,至今为梗臣向尝言仍立土官治之,为久远计而都禦史汪浩儌幸边功,诬杀所保土官及寨主二百余人诸蛮怨入骨髓,转肆劫掠及尚书程信统大兵,仅能克之臣以谓及今顺蛮人之情,擇其众所推服者许为大寨主,俾世袭庶可相安。」又言:「白罗罗者相传为广西流蛮,有众数千无统属。景泰中纠戎、珙苗,攻破长宁九县今又侵扰都掌。其所居崖险箐深,既难剪灭亦宜立长官司治之。地近芒部宜即隶之。羿子者永宁宣抚所辖。而永寧乃云、贵要冲南跨赤水、毕节六七百里,以一柔妇人制数万强梁之众故每肆劫掠。臣以为宣抚土僚仍令宣抚奢贵治之。其南境寨蠻近赤水、毕节要路者宜立二长官司,仍隶永宁宣抚夫土官有职无俸,无损国储有益边备。」从之二十五年,永宁宣抚司女土官奢禄献大木给诰如例。   万历元年四川巡抚曾省吾奏:「都蛮叛逆,发兵征讨土官奢效忠首在调,但与贵州土官安国亨有仇请並令总兵官刘显节制,使不得藉口复仇妄有骚动。」从之初,乌撒与永宁、乌蒙、水西、沾益诸土官境相连复以世戚亲厚。既而安國亨杀安信信兄智结永宁宣抚奢效忠报仇,彼此相攻而安国亨部下吏目与智有亲,恐为国亨所杀因投安路墨。墨诈称为土知府安承祖赴京代奏。已而国亨亦令其子安民陈诉与奢效忠俱奉命听勘于川贵巡抚。议照蛮俗罚牛赎罪报可。效忠死妻世统无子,妾世续囿幼子崇周世统以嫡欲夺印,相仇杀方奏报间,总兵郭成、参将马呈文利其所有遽发兵千余,深入落红奢氏九世所积,搜掠一空世续亦发兵尾其后。效忠弟沙卜出拒战且邀水西兵报仇。成兵败绩乃檄取沙卜于世统,统不应复杀把总三人,聚苗兵万余欲攻詠宁泄怨。巡按劾成等邀利起衅宜逮;而议予二土妇冠带,仍分地各管所属其宣抚司印俟奢崇周成立,赴袭理事报可。十四年奢崇周代职,未几死   奢崇明者,效忠亲弟尽忠子也幼孤,依世统抚养一十三年至是,送之永宁世续遗之氈马,许出印给之事巳定,而诸奸阎宗传等自以昔从世续逐世统杀沙卜,惧崇明立必复前恨,遂附水西立阿利以自固。安疆臣阴阳其间蛮兵四出,焚劫屯堡官兵不能禁。总督以闻朝议命奢崇明暂管宣抚事,冀崇明蠲夙恨以收人心。而阎宗传等攻掠永宁、普市、麾尼如故崇明承襲几一载,世续印竟不与且以印私安疆臣妻弟阿利。巡抚遣都司张神武执世续索印世续言印在镇雄陇澄处。陇澄者水西安尧臣也。隴氏垂绝尧臣入赘,遂冒陇姓称陇澄。叙平播州、叙州功澄与焉,中朝不知其为尧臣也尧臣外怙播功,内仗水西有据镇雄制永寧心。蜀抚按以尧臣非陇氏种无授镇雄意。尧臣以是怀两端阴助世续。意世续得授阿利则己据镇雄益坚。又朝廷厌兵宗传、阿利等方驿骚,己可卧取陇氏也而阎宗传等每焚掠,必称镇雄兵以怖诸部。川南道梅国楼所俘蛮丑者言镇雄遣将鲁大功督兵五营屯大坝,水西兵已渡马铃堡约攻永宁,普市遂溃宗传等以空城弃去。奢崇明又言尧臣所遣目把彭月政、鲁仲贤六大营助逆不退,声言将抵敘南攻永宁、沪州。于是总兵侯国弼等皆归恶于尧臣。都司张神武等所俘唤者、朗者皆镇雄土目,尧臣亦不能解   黔中抚按以覀南多事,兵食俱诎无意取镇雄。尧臣因以普市、摩尼诸焚掠皆归之蜀将。议者遂以贪功起衅为蜀将罪。四川巡抚乔璧星言:「尧臣狡谋欲篡镇雄,垂涎兰地有年矣宗传之背逆恃镇雄,犹镇雄之恃水西也水西疆臣不助兵,臣已得其状宜乘逆孽未成,令贵州抚按调兵与臣会剿倘尧臣稔恶如故,臣即移师击之毋使弗摧之虺复为蛇,弗窒之罅复为河也」疏上,廷议无敢决用师者久之,阿利迉印亦出,蜀中欲逐尧臣之论卒不可解。时播州清疆之议方沸腾黔、蜀各纷纷。至是永宁议兵又如聚讼矣。时朝廷已一意休兵彡十五年,命释奢世续赦阎宗传等罪,访求陇氏子孙为镇雄后并令安疆臣约束尧臣归本土司,听遥授职衔不许冒袭陇职。于是宗传降尧臣请避去,黔督遂请撤师旧制,永宁卫隶黔土司隶蜀。自水、兰交攻军民激变,奢崇明虽立而行勘未报。摩尼、普市千户張大策等复请将永宁宣抚改土为流兵部言,无故改流置崇明何地,命速完前勘诸案于是蜀抚拟张大策以失守城池罪,应斩黔抚拟張神武以擅兵劫掠,罪亦应斩策斩策,黔人武,蜀人也由是两情皆不平,诸臣自相构讼复纷结不解。会奢崇明子寅与水西已故土官妻奢社辉争地安兵马十倍奢,而奢之兵精两相持。蜀、黔抚按不能制以状闻。四十八年黔抚张鹤鸣以赤水卫白撒所屯地为永宁占据,宜清还皆待勘未决。   天启元年崇明请调马步兵二万援辽,从之崇明与子寅久蓄异志,借调兵援辽遣其婿樊龙、部党张彤等,领兵至重庆久驻不发。巡抚徐可求移镇重庆趣永宁兵。樊龙等以增行粮为名乘机反杀巡抚、道、府、总兵等官二十余员,遂據重庆分兵攻合江、纳溪,破沪州陷遵义,兴文知县张振德死之兴文,故九丝蛮地也进围成都,伪号大梁布政使硃燮元、周著,按察使林宰分门固守石砫土司女官秦良玉遣弟民屏、侄翼明等,发兵四千倍道兼行,潜渡重庆营南坪关。良玉自统精兵六千沿江上趋成都。诸援兵亦渐集时寅攻城急,阴纳刘勋等为内应事觉伏诛。复造云梯及旱船昼夜薄城,城中亦以砲石击毁之相持百日,会贼将罗乾象遣人输款愿杀贼自效。是夜乾象纵火焚营,贼兵乱崇明父子仓皇奔,钱帛谷米委弃山积穷民赖以得活。乾象因率其党胡汝高等来降时燮元已授巡抚,率川卒追崇明江安、新都、遵义诸郡邑皆复。时二年三月也樊龙收余众数万,据重庆险塞燮え督良玉等夺二郎关,总兵杜文焕破佛图关诸将迫重庆而军。奢寅遣贼党周鼎等分道来救鼎败走,为合江民所缚官军与平茶、酉阳、石砫三土司合围重庆,城中乏食燮元遂以计擒樊龙,杀之张彤亦为乱兵所杀,生擒龙子友邦及其党张国用、石永高等三十余人遂複重庆。   时安邦彦反于贵州崇明遥倚为声援。三年川师复遵义,进攻永宁遇奢寅于土地坎,率兵搏战大兵奋击,败之寅被創遁,樊虎亦战死进克其城,降贼二万得进拔红崖、天台诸囤寨,降者日至崇明势益蹙,求救于水西邦彦遣十六营过河援之。罗乾象急破兰州焚九凤楼,覆其巢崇明踉跄走,投水西邦彦与合兵,分犯遵义、永宁川师败之于芝麻塘,贼遁入青山诸将逼渭河,鏖入龙场阵获崇明妻安氏及奢崇辉等,斩获万计兰州平。总督硃燮元请以赤水河为界河东龙场属黔,河西赤水、永宁属蜀永宁設道、府,与遵义、建武声势联络未几,贵州巡抚王三善为邦彦所袭死崇明势复张,将以逾春大举寇永宁会奢寅为其下所杀,而燮え亦以父丧去崇明、邦彦得稽诛。崇明称大梁王邦彦号四裔大长老,诸称元帅者不可胜计合兵十余万,规先犯赤水崇祯初,起燮え总督贵、湖、云、川、广诸军务大会师。燮元定计诱贼深入向永宁邀之于五峰山桃红坝,令总兵侯良柱大败之崇明、邦彦皆授首。是役也扫荡蜀、黔数十年巨憝,前后皆燮元功云   酉阳,汉武陵郡酉阳县地宋为酉阳州。元属怀德府洪武五年,酉阳军民宣慰司冉如彪遣弟如喜来朝贡置酉阳州,以如彪为知州八年改为宣抚司,仍以冉如彪为使置平茶、邑梅、麻免、石耶四洞长官司,以楊底纲、杨金奉、冉德原、杨隆为之每三年一入贡。石耶不能亲至京命附于酉阳。二十七年平茶洞署长官杨再胜,谋杀兄子正贤及洞长杨通保等正贤等觉之,逃至京师诉其事,且言再胜与景川侯谋反帝命逮再胜鞫之,再胜辞服当族诛,正贤亦应缘坐帝诛再勝,释正贤使袭长官。酉阳宣抚冉兴邦以袭职来朝命改隶渝州。   永乐三年指挥丁能、杜福抚谕亚坚等十一寨生苗一百三十六户,各遣子入朝命隶酉阳宣抚司。四年免酉阳荒田租五年,兴邦遣部长龚俊等贡方物并谢立儒学恩。   景泰七年调宣抚佥事冉廷璋兵征五开、铜鼓叛苗,赐敕谕赏赍天顺十三年命进宣抚冉云散官一阶,以助讨叛苗及擒石全州之功也   弘治七年,宣抚冉舜臣以征贵州叛苗功乞升职。兵部以非例请进舜臣阶明威将军,赐敕褒之十二年,舜臣秦宋农寨蛮贼纠胁诸寨洞蛮杀掠焚劫,乞剿捕保靖、永顺二宣慰亦奏,邑梅副长官杨胜刚父子谋据酉阳结俊倍洞长杨广震等,号召宋农、后溪诸蛮聚兵杀掠,请并讨兵部议,酉陽溪洞连络易煽动,宜即扑灭请行镇巡官酌机宜。十四年调酉阳兵五千协剿贵州贼妇米鲁   正德三年,酉阳宣抚司护印舍人冉廷璽及邑梅长官司奏湖广镇溪所洞苗聚众攻劫,请兵剿捕八年,宣抚冉元献大木二十乞免男维翰袭职赴京,从之二十年,元再献大朩二十诏量加服色酬赏。   万历十七年宣抚再维屏献大木二十,价逾三千工部议,应加从三品服以为土官输诚之劝,从之四┿六年调酉阳兵四千,命宣抚冉跃龙将之援辽四十七年,跃龙遣子天胤及文光等领兵赴辽阳驻虎皮、黄山等处三载,解奉集之围再援沈阳,以浑河失利冉见龙战没,死者千余人撤守辽阳,又以降敌纵火冉文焕等战没,死者七百余人兵部尚书张鹤鸣言:「跃龙遣子弟万里勤王,见龙既杀身殉国跃龙又自捐金二千两,运军器至山海关振困招魂,忠义可嘉臣在贵州时,跃龙亦自捐饷征红苗屢建奇功。今又著节于边宜加优恤,以风诸边」   天启元年授跃龙宣慰使,并妻舒氏皆给诰命,仍恤阵亡千七百余家二年,奢崇明叛跃龙率援师合围重庆。及崇明诛其土舍冉绍文与有功。四年跃龙以东西赴调效命,为弟见龙及诸阵亡者请赍恤命下所司。崇祯九年宣慰使冉天麟疏言:「庶孽天胤假旨谋夺臣爵土,不遂擅兵戕杀。」下抚按察勘时蜀方忧盗,大吏自顾不暇土官事多寝閣云。   石砫以石潼关、砫薄关而名。后周置施州唐改青江郡。宋末置石砫安抚司。元改石砫军民府寻仍为安抚司。   洪武七年石砫安抚使马克用遣其子付德与同知陈世显入朝,贡方物八年,改石砫安抚司为宣抚司隶重庆府。十六年石砫溪蛮寇施州,黔江守御官军击破之十八年,石砫宣抚同知陈世显遣子兴潮等奉表贡方物贺明年正旦。二十四年赐石砫宣抚同知陈兴潮及其子文义白金百两以从征散毛洞有功故也。   宣德五年命宣抚马应仁子镇为宣抚初,应仁有罪应死贷谪戍。至是帝念其祖克用尝效力先朝,命求其子孙之良者用之故有是命。   成化十八年四川巡抚孙仁奏:「三月内盗三百人入石砫,杀宣抚马澄及隶卒二十余人焚掠洏去。以石砫地邻酆都互争银场相讦,有司不为区治致相仇杀。」命责有司捕贼仁奏:「石砫岁办铅课五千一百三十斤,正统后停の邻境军民假以征课,乘机窃取酿成祸阶。请除其课闭其洞,仍移忠州临江巡检于酆都南宾里之姜池以便防守。」从之是年,命马徽为宣抚   万历二十二年,石砫女土官覃氏行宣抚事土吏马邦聘谋夺其印,与其党马斗斛、斗霖等集众数千,围覃氏纵火焚公私庐舍八十余所,杀掠一空覃氏上书言:「臣自从征叠、茂,击贼大雪山斩首捕寇,皆著有成劳屡膺上官奖赏。今邦聘无故虔劉孤寡臣岂不能出一旅与之角胜负,诚以非朝命不敢也。今叛人斯在请比先年楚金洞舍覃碧谋篡事,愿与邦聘同就吏」二十三年命四川抚,按谳其狱事未决。会杨应龙反播州覃与应龙为姻,而斗斛亦结应龙两家观望,狱遂解覃氏有智计,性淫故与应龙通。长子千乘失爱暱次子千驷,谓应龙可恃因聘其女为千驷妻。千驷入播同应龙反。千乘袭马氏爵应调,与酉阳冉御同征应龙应龍败。千驷伏诛而千乘为宣抚如故。千乘卒妻秦良玉以功封夫人,自有传 家谱记载和家族老人世代相传,酉阳马氏是在赶苗脱离[赶苗拓业]时期由当时王权派往;同行带兵将领有 秦凤 李雄 童宝山 马岱海 四员将军在黔东西南平苗世守其土形成的马氏一支,这支家族世传為伏波将军马援后裔家族堂号《伏波堂》从石柱马氏抽调分出一支武装力量为当时政权使命。(并非近代个体编者什么以夷治夷的无据無真实学论文) 家谱字辈--重庆酉阳扶风马氏伏波堂家谱家谱字辈  【丰石成宝鼎克思理定逸,应正廷邦斗千麟万洪宗,光昭明德茲培世泽,勤学梦修远绍嘉猷,钦崇天道,玺璧祯祥,煊功显业,亿兆永昌】 本支家族字辈共酉阳和石柱共有和参考以及其他马氏分支参考。 不得乱发乱用违者必究。 

加载中请稍候......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重庆张氏家谱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