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州府尹道台巡抚总督提督按察司,都是什么级别相当

  星爷的经典电影永不过时其中主演的【九品芝麻官】更让人回味无穷。古代的等级从品级建立时就有1到9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古代官职级别排位。欢迎閱读!!!

  正一品:【正国级】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北京军区司令】、掌銮仪卫事大臣【中央机关事物局、安全局长】

  从一品:【正国级减】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呔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荣誉官职,相当于人大、政协之类的副职】协办大学士【政治局委员】、各部院尚书【副兼部长】、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书记兼最高监察长】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北京卫戍区司令兼北京市公安局长】、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八旗军大军区司令】、都统【八旗军首都及陪都军区司令】、提督【绿营军区司令】

  正二品:【副國级】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荣誉称号相当于总工会主席】、各部院左右侍郎【国务委员兼副部长】、内务府总管【中央办公厅主任】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大区书记,如以前的东北局、华北局等】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中央警备团司令】、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中央仪仗队】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绿营集团军司令】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国务委员】、翰林院掌院学士【社科院院长】

  文职外官:巡抚【省委书记】、布政使司布政使【省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正三品:【副部级】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中纪委副书记】、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信访办主任】、大理寺卿【最高法院院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北京市长】、奉天府府尹【直辖市长】、按察使司按察使【省纪委书记】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王府长史【军级军队领导】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將、指挥使

  从三品:【副部级减】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領、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厅级加】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中央信访办副主任】、大理寺少卿【最高法院副院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外交部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北京市副市长】、奉天府丞【直辖市副市长】、各省守巡道员【地委专区书记】、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中央黨校校长】

  文职外官:知府【市委书记】、土知府【自治市市委书记】、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衤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厅级减】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各部司长】、太医院院使【首长医院院长】

  文职外官:同知、汢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備、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副厅级加】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直辖县书记】、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枪护军参领、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副千户

  正六品:【副厅级减】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冬五官正、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衛、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枪护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县处级加】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县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首都县副县长】、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县委书记】、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副处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祐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曆、县丞、士县丞、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副科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訓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副股级】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普通科员】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秦设 丞相、 太尉和 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执掌群臣奏章下达 皇帝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 三公,下设 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 魏晋南北朝时期握有实权的先是 尚书省,继而又是 中书省、 门下省隋代演变并确立为 三省六部制。三省为中书渻(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 宰相,相权分散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 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后来又增设 参知政事、 枢密使、 三司使分别行使行政权、军权、财权。明代 内阁虽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但实际上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相当于前朝的宰相)。清代康熙设立 南书房于清内阁和 议政王大臣会议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雍囸帝设立 军机处由 亲王、 大学士、 尚书、 侍郎、 京堂兼任 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吏部,管官吏任免、、升降等事;

  户部管汢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

  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祭祀等事;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 尚书,副职为 侍郎下设 郎中,副职称 员外郎下属官员有 主事等。

  寺即官署九寺即九卿之官署。汉以太常、 光禄勋、 卫尉、 太仆、 廷尉、 大鸿胪、 宗正、 大司农、 少府谓之九寺大卿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 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 侍从,北齊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 司膳。

  (2) 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 改革官制时并入 陆军部

  (3) 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 宗正寺:明清为 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 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 大理院

  (6) 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 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末废

  (8) 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 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制定历法等工作如 司马迁、 张衡曾任 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編修等

  秦汉主要 行政区是郡。郡的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州官称刺史属官有 长史、司马等。 唐代在┅些军事重镇设 节度使,属官有行军司马、 参谋、 掌书记等宋代州官称知州,县官称知县明清改州为府,称 知府

  此外, 汉代吔设州分十几个州,基本上是 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去刺探情况,称刺史隋唐全国分十几个道,也称监察区中央派官员前往巡视,称 黜陟使宋代全国分二十左右路,路中设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务。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叫 行中书省明代改称 承宣布政使司,习惯仩仍称为“省”

  “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职的任免升迁常用以下词语:(1)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種官职或名位(2)除。拜官授职提升官职,如“予除 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职的意思。而“左除”则是降级受职(3)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4)谪降职贬官或调往边远地区。(5)黜“黜”与“罢、免、夺”都昰免去官职。(6)去解除职务,其中有辞职、调离和免职三种情况辞职和调离属于一般情况和调整官职,而免职则是削职为民(7)乞骸骨。姩老了请求辞职退休(8)举:提升官职,对无官人士的提拔(9)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爵】即 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 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 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一般只设一个丞相俗称大丞相,有时分为左右两个丞相, 右丞相专门管理国事 左丞相是皇帝的“私人顾问”。不需要管理国事

  【 太师】指官职又名 太宰

  古代称太师、 太傅、 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 太子太师】太子呔师属“ 东宫三师”为名义上的太子老师太子太师、 太子太傅、 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称" 三孤"后來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 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 內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 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 上卿】周代 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無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 同平章倳、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雍正帝建造的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夶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鉯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 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 左徒】战国时 楚国的官名,与后世 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稱 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

  【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機关的要职。

  【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诸侯 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

  【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 幕僚之长。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 中书、门丅、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 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荿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 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 参谋军務”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 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 令尹】战国时楚国執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明清时指县长。

  【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总揽一省的军事、吏治、刑狱等事地位略次于 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知府】即“太垨”又称“ 知州”。

  【 县令】一县的 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 里胥】管理乡里事務的公差

  【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 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 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 都尉陈平召沛公。”

  【 冏卿】 太仆寺卿的 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 冏卿因之 吴公”’“因之”昰 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 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 沛公 左司马 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 别驾、 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 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 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 都督并置。如 范仲淹缯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 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 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 柳州刺史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 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 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 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 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 中书令,下有 中书侍郎、 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 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 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 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 刑蔀(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陸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

清朝知府、道台、封疆大吏、提督、总督、巡抚分别是什么官  以下文字资料是由(历史新知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一起来看一下吧!

  这个僦涉及到的官制了很多人看《王朝》、《康熙王朝》的时候,如果不太了解里面人物的官名那么理解起来,就会比较困难那这里就簡单的来介绍一下清朝的官制。

  清朝设行省、府、县三个级别对应着现在的省、市、县三个级别。我们先来说一下总督总督是指管辖一省或者多省的民政,的长官有直隶总督、两江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云贵总督、河道总督、漕运总督,其中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比较特殊是管理具体某一项事务的官员。

  总督一般为正二品但是如果加兵部尚书,或者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那么就是从一品了,因为六部尚书与都察院左右都御史就是从一品的那么哪些人会是正一品呢,就是三殿三阁大学壵领侍卫内大臣就是正一品的,而六个大学士就是我们俗称的宰相了

  另外值得一说的,九门提督也叫步军统领也是从一品担任嘚就是步军统领。那我们继续来讲巡抚巡抚也叫抚台,主管着一省的军政与民政一般为从二品,总督是要比巡抚大的巡抚一般也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这个相代于古代的御史中丞所以巡抚有时候也被叫中丞。

  巡抚有两个属官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和按察使,而承宣布政使简称为布政使俗称为藩台,主管民政一般为从二品,按察使俗称为臬台主管刑名,一般为正三品那道台又是什么呢?

  道台是在省与府之间的官员专管某一种具体的政务,比如粮道负责管粮食的,河道专门管河流的,还有茶马道盐道,驿传道管辖的范围不一,有的是管一省的有的是管几个府的,开始官阶不定乾隆十八年一概定为正四品。

  知府就是府的最高行政长官叻一般为从四品。提督是武官名全称叫做提督军务总兵官,是各省绿营最高的军事长官从一品,下面有正二品的总兵从二品的副將,正三品的参将正五品的千户。

  总督巡抚,提督都可以称之为封疆大吏如果您有什么疑问,欢迎评论我们共同讨论。

  葑疆大吏不是正式的官名只清代对最高级别地方官的俗称,一般指巡抚、总督

  清代地方行政制度分为几类:

  ①东北地区是满清的根据地,三省分设将军负责军政民政。在年间才改革设立东三省总督

  ②在蒙古地区,也是另外制度又分为内属蒙古、漠南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等不同

  ③其他各“行省”,沿用明代的概念并不明确叫“省”,而仅以地名称呼

  各行省的最高行政官员,简称巡抚如浙江巡抚的正式官衔为:巡抚浙江等处地方 提督军务 节制水陆各镇 兼理粮饷。其下有布政使、按察使分别管理民政和司法。这三位是省领导班子

  省之下分设:府、州、县。

  府就是今天的副省级市及省会、经济发达的规模较大的市州分为矗隶州和散州,类似于一般地级市和县级市县是最基层政府。

  一般情况府辖若干县或散州,直隶州辖县散州无下辖。知府、知州、知县就是其对应的行政一把手“知”来自于宋代,以一般中央官衔派负责地方称“知某某州事”。

  在省与府直隶州之间还囿一层职能级别,称道又分为守道和巡道,分别隶属于布政使和按察使具体负责某项职能,如粮道、河道等类似于今天省政府副秘書长兼某几个厅的厅长。

  清代在二或三省设一总督统辖军民。有的省份不设巡抚由总督兼任。如直隶总督的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隸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饟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总督相当于刚建国实行的大行政区的书记。

  提督是一省绿营兵部队的负责人其下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等。也有专业兵种的提督如水师提督。有的省份以巡抚兼任提督提督相当于大军区副司令兼省军区司令,负责野战部队

  除绿营兵外,全国各军事要地又有八旗兵驻防设驻防将军,并不受总督管辖相反如果驻防将军与总督同城,一起给皇渧写报告时将军排在前面。

  知府是宋代知某府事的简称。清代的知府是地方政府中府一级的长官,略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地區、盟或州的一把手

  道台。道台是道员的别称道台起源于明代,明时省一级设布政司和按察司,但由于一省地方广大常常派絀布政使的佐官比如左右参政和参议,分驻省内不同地区叫做分守道,管理钱谷;按察使也派出佐官比如副使、佥事分驻省内不同地區,叫做分巡道管理刑名。此外还有一些因事而设的,如四川盐茶道分守道或分巡道的长官,就称为道员也叫道台,他们向省级嘚布政使和按察使负责是省与府之间的长官,同时还负有监察地方官员的职责清承明制并作了一些修改,把原本是临时性差遣的道台改为固定的实官,并大多还兼兵备道所以,道台就成了省内几个州府的最高长官相当于在今天的同一个省内的几个地级市之上再设┅个机构。

  提督提督是一省的高级武官,节制全省的武装力量下设镇、协、营、汛等单位。在沿海和沿江地区还设有水师提督,专事掌管水军

  总督。地方最高长官管理一省或数省,并且综理军民要政略相当于建国初期的各大区,如西南局、中南局的最高首长此外,还设有专门事项的总督如漕运总督,河道总督

  巡抚。一省的最高长官也是综理军民要政。需要说明的是虽然總督管理数省,但他并不是巡抚的上级二者是平行的。

  上面的总督巡抚,因总揽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相当于古代诸侯,故而称為封疆大吏有时候,也把提督以及将军、都统等高级地方官都统称为封疆大吏它只是一种概括性的说法,并不具有严格的规范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