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山山丹军马场场距肇东多远

四方山军马场距肇东多远_百度知道
四方山军马场距肇东多远
我有更好的答案
驾车路线:全程约35.1公里起点:黑龙江省四方山农场1.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10米,调头2.行驶110米,右转3.行驶11.0公里,左前方转弯4.行驶2.8公里,右转5.行驶4.5公里,调头进入肇宣公路6.沿肇宣公路行驶9.5公里,直行进入八仙北路7.沿八仙北路行驶1.2公里,右后方转弯8.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北环路9.沿北环路行驶3.4公里,左转进入正阳大街10.沿正阳大街行驶820米,右转进入人民西路11.沿人民西路行驶280米,左转进入人民大街12.沿人民大街行驶190米,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终点:肇东市
采纳率:94%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企业名称:
肇东市四方山军马场招待所&
公司类型:
国有经营单位(非法人)&
成立日期:
经营状态:
登记机关:
黑龙江省肇东市工商行政管理局&
肇东市四方山军马场招待所
简介:主要经营住宿,
我们始终坚持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于客户,坚持用自己的服务去打动客户,公司秉承“保证一流质量,保持一级信誉”的经营理念,坚持“客户第一”的原则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欢迎来电洽谈业务!
公司地址:
黑龙江省绥化市肇东市西郊51号&
商铺网址:四方山农场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四方山农场
四方山农场,地处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和兰西县之间,行政区划归肇东市。场部在肇东市区西北30公里,滨洲线铁路以东15公里处。属于军转民的农牧场。
四方山农场简介
四方山农场地理位置
四方山农场,地处省西南部,松嫩平原腹地。位于黑龙江省肇东市和兰西县之间,行政区划归肇东市。场部在肇东市区西北30公里,滨洲线铁路以东15公里处。南、北、西分别与肇东市尚家镇、宣化乡接壤,东与兰西县毗邻。地理坐标为东经125°45′—126°30′,北纬46°12′—46°22′。
四方山农场拥有土地总面积18.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7.13万亩,林地2.31万亩,草原7.8万亩,村屯及其它面积0.96万亩。
四方山农场牧业资源
四方山农场草原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草种繁多,尤以羊草为主,草质优良,营养丰富,牲畜适口性强。20世纪80年代,军马生产逐步缩减并退出历史舞台后,四方山军马场充分利用广阔的草原资源,大力发展牧草产业。1986年至1992年,7年间累计收获牧草56000吨,其中,出口日本18000吨,创汇162万美元,内销38000吨,实现销售利润197.8万元。
四方山农场水患难题
四方山农场属黑龙江省松嫩平原地带,地势平坦,海拔高程在139米—148米之间,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东西高差最大为9.5米,地形坡度在2/1000以下,地貌类型为松嫩冲击平原。建场53年来,四方山农场曾多次遭受水患,农田水利建设已成为该场的主要任务。经近10年来的努力,全场的水利建设初具规模,2005年,水利投资634万元,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基本完成,但仍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目前,彻底根治水患,变水患为水利,仍是四方山农场亟待解决的主要课题。
四方山农场的土壤类型主要有:碳酸盐草甸土、碳酸盐黑钙土和草甸碱土。其中,碳酸盐草甸土占99.2%,碳酸盐黑钙土占0.6%,草甸碱土占0.2%。区域内土壤中黑土类比重较大,黑土层厚度一般为20—30厘米之间,PH值在7.5—8.2之间,有机质含量在3%左右,略呈碱性,适合农作物生长和碱草生长。
四方山农场自然气候属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多风,易干旱;夏季炎热,多雨多涝;秋季冷凉,偶遇早霜;冬季多西北风,寒冷漫长。年均气温2.4°C,最高气温39°C,最低气温﹣37.5°C,全年有效积温在2500°C—2700°C之间,无霜期125—140天,年日照2738小时。常年平均降雨量为396mm,且多集中在7—8月份,占年降雨量的60%以上,年蒸发量为1662mm,是正常年份降雨的4倍。风向多为西南、西北,年风速≧4m/s的天数有145天,由于春季风大少雨,因此本地区素有“十年九春旱”之称。
四方山农场历史沿革
四方山农场初创军史
四方山农场于1952年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肇东军用种马场(马政局改隶总后勤部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第二军马场)负责筹建,日正式成立,场名为“东北军区肇东农场”,1954年2月又命名为肇东军用种马场农事分场,隶属于肇东军用种马场领导。1955年3月,东北军区马政局撤销,日,农事分场从肇东军用种马场独立出来,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方山军马场”,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马政局领导。
日,原总后勤部军马场管理局改编为农垦部国营牧场管理局,四方山军马场划归农垦部国营牧场管理局领导(1958年1月改为农垦部种畜场管理局,同年10月撤销),场名改为“国营四方山牧场”。1958年底至1960年间,国营四方山牧场先后由农垦部下放划归黑龙江省畜牧厅,后又划归黑龙江省绥化地区畜牧局,后又划归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农业局领导。日,国务院以国垦杨字第98号文件批复,将过去已下放各省(区)的军马场全部收回,连同农垦部直接领导的5个军马场,均交由解放军总后勤部和农垦部共同经营管理。1961年10月,国营四方山牧场恢复“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方山军马场”场名,先后隶属总后勤部企业部、总后军马管理局和总后白城办事处军马管理局管理。日,按总后勤部军马场整编方案要求,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撤销。1976年2月,四方山军马场移交沈阳军区后勤部生产管理部、沈后工厂管理局,随着军马场机关的整编,隶属关系先后改属沈后军需生产部,沈后工厂管理局,沈后生产管理部,沈阳军区联勤部军需部管理。
四方山农场移交地方
根据中央军委[2000]军字第50号《关于部分农场移交地方问题的批复》,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方山军马场移交黑龙江省总局哈尔滨分局,改称“四方山农场”。
四方山农场人口由复转军人、支边青年、移民、城市知识青年、大中专毕业生等构成。建场之初,全场只有30人。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到1958年,职工人数达988人;到1961年,全场人口达2900人。到1977年,人口总数达3273人,到1988年,职工总数达1317人。由于1996年、1998年两年遭受洪涝灾害和历史原因,人口锐减。
四方山农场兴衰变迁
四方山农场改制结构
2000年1月,大批职工与企业解除劳动关系,并迁居异地寻找生活出路。到2001年,军马场移交农垦哈尔滨分局时,总人口为2203人,职工为536人。移交垦区后,农场有了发展,人口也随之有所增长。截止2005年末,现有总人口2344人,其中,少数民族55人,主要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壮族、苗族,职工为534人。
四方山农场建场53年来,随着国防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和需要,经济体制、经营结构、经营管理不断改革和调整。
四方山农场军马民用
四方山农场1952年建场之初的主要任务是:开荒、种地、打草,保证肇东军用种马场的精粗饲料供应,同时供应牡丹江第一军马场和扎兰屯第三军马场部分饲草。为发展军马满足部队装备需求,1954年春,场首批调进蒙古马300匹,开始了军马的初期养殖生产。1961年10月归部队后,按“以军马为主,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发展方针,军马生产迅速发展,1971年全场马骡存栏达到2120匹,基础母马641匹。1976年划归沈阳军区后,1981年军马骡存栏达2234匹。据统计,自1967年到1990年,四方山军马场为部队补充军马骡2274匹,出场民马6364匹,为保障部队装备和支援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军马需要量逐年减少,四方山军马场存栏马骡和基础母马也逐年调整压缩。到1990年,存栏马骡仅为63匹,基础母马28匹,不再承担出场军马的任务,结束了30多年的军马生产历史。
四方山农场发展畜牧
四方山农场其它畜牧业主要有养、养牛、养羊、养兔、养鸡、养鹿、养貉等。1957年3月,四方山军马场划归中央农垦部后,遵照农垦部姜副部长:四方山场要以养猪为主的指示,养猪业迅速发展起来。1959年,养猪2698头,出栏1780头,存栏918头,仔猪成活率达91.5%。在此期间,除养马、养猪外,1960年,发展奶牛330头,黄牛296头,羊354只,兔2597只,鸡7447只,615只,蜂57箱。1961年10月被部队收回后,从1962年起,为给军马养殖让路,其它畜牧养殖有的被砍掉,有的减少了饲养数量。1973年在三队建立养鹿场,1992年鹿存栏达439只,到1992年19年累计产茸1502.9公斤,累计出口创汇7700美元。1982年在一队发展养貉,1984年繁殖成活214只,当年出售141只,存栏种貉93只。由于市场和管理等因素,鹿、貉这两个养殖项目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下马。1983年随着军马生产的逐年减少,养牛、养羊开始发展,1984年牛存栏366头,1985年羊存栏529只,到1990年,牛、羊分别存栏272头、646只,肉类总产量达43.5吨。到2001年企业移交后,农场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畜牧业有了一定的发展。截止2005年末,大牲畜存栏1216头,猪存栏1163头,羊存栏17793只,禽存栏9500只,鹿存栏127头;5年累计出栏肥猪2681头,出栏肉牛589头,出栏肉羊38750只,出栏肉禽107100只,肉类总产量985吨,牛奶产量11560吨,羊毛产量132547公斤,禽蛋产量205吨,鹿茸产量135公斤。
四方山农场的种植业是从1952年春开始的。1952年春,为保证军马的饲料供给,东北军区炮司肇东第二军马场在四方山草原垦荒2250亩,当年播种1245亩燕麦。1953年,建立农事分场,并成立了机耕队,当年播种6975亩,开秋荒2250亩。从1969年到1981年耕地面积一直保持在40000亩,到1990年增加到42000亩。1990年粮豆油总产量4382吨,粮食总产量3865吨,小麦总产量3409吨,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队5个,以及一个良种实验站,大中型拖拉机36台,联合收割机13台,两机驾驶员达134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职工家庭农场不断壮大。1990年开始实行“三田两费”制,即“规模田、生活田、市场田,生产费、生活费自理”,职工家庭农场如雨后春笋,快速成长,农场收益快速增加,经济效益稳中有升。1997年,规模田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农场耕地除职工生活田外,其余全部变为市场田。到2001年企业移交时,农业机械装备总动力5101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24台,小型拖拉机127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1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99台,联合收割机3台。到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5481千瓦,其中,耕作机械动力为3689千瓦。大中型拖拉机27台,小型拖拉机189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4台,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95台,联合收割机4台,机动脱粒机10台,农业生产初具机械化和收获自动化。
四方山农场历届场领导十分重视农业这个全场的基础产业,每年投入人力、物力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修水利,注重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狠抓标准化作业,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选用良种,合理密植,测土施肥,使用微量元素,实行科学种田。2001年至2005年,累计播种面积23901公顷,累计实现粮食总产64946吨,累计实现油料作物总产11435吨。2005年,四方山农场实施资源扩张战略,在吉林省洮南市原沈阳军区洮南军马场(现驻军某部训练场)租了1万亩耕地,虽受干旱影响,当年仍收益10万元。
四方山农场从建场初期就重视植树造林工作,主要是“四旁”造林。1966年开始栽植防护林,到1988年,人工林面积达4856亩,到2005年,全场累计林地面积达17400亩。不仅美化绿化了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还改善了生态环境。
四方山农场按照总后勤部确立的“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办场方针,从1958年到1961年间,相继开办了制酒厂、粮米加工厂、制糖厂、蘑菇厂、金霉素厂、奶油厂、酱油厂、奶粉厂和皮毛加工厂等,但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原因,到1962年只剩下了制酒厂和粮米加工厂。此后,又先后兴办了能够大修农业机械和汽车的修配厂;年产2000万块红砖的制砖厂;年加工军品、民品服装30万套的服装加工厂;经改造,年产白酒100吨的制酒厂、年产26.4万公斤面粉和年产豆油35吨的粮油加工厂。工副业总产值从1976年的68.7万元,上升到1989年的299.5万元,自1976年到1990年归沈阳军区的14年间,累计创工副业产值2373.4万元。
四方山农场第三产业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四方山农场在军马场时期,积极开展商业活动,发展第三产业。1984年成立了物资经销公司,进行各种农副产品的销售,年销售量可达500万吨,经营利润在100万元以上。为扩大商业渠道,1993年开始在区四方山军马场肇东分场所在地邻街处开发房地产,到2000年7年间共开发了集商服、居住于一体的综合商品楼5栋。肇东分场成为当时四方山军马场对外的窗口。然而,这些依靠“军”字号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由于羽翼未丰,难以参与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如昙花一现,纷纷被市场淘汰下来。到2001年,非国有经济恢复了发展。截止2005年,农场非国有经济5年累计实现产值970万元,其中,交通运输累计554万元,贸易累计343万元,住宿餐饮业累计73万元。
固定资产(净值)从1969年的164万元,提高到1990年的453万元。到2001年移交时,固定资产为1008万元,2002年为982万元,2003年为2356万元,2004年为2913万元,2005年为3662万元。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为69万
元,2003年为1573万元,2004年为964万元,2005年为677万元。
工农业总产值从1969年的72.3万元(70年不变价格),提高到1990年的464.3万元(80年不变价格)。2001年移交哈尔滨分局时,工农业总产值为1008万元,2002年为1617万元,2003年为3251万元,2004年为2600万元,2005年为3635万元。
国内生产总值、利润分别从1969年的72.3万元、40.8万元,提高到1990年的520万元和85.3万元。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209万元,利润387万元;2002年,实现1882万元,利润210万元;2003年,实现2871万元,利润813万元;2004年,实现3696万元,利润821万元;2005年,实现4111万元,利润421万元。
四方山农场在积极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认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1985年和1986年,以突出的经营业绩和良好的精神风貌,连续2年分别被沈阳军区后勤部、沈后工厂管理局评为“双文明”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于1987年和1988年两年的洪涝灾害,致使农场经济跌入低谷。但是,马场人遭灾不减志,硬是靠着“艰苦创业、以场为家、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马场精神”,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创造了经济的辉煌,连年组织开展文艺汇演、篮球、乒乓球等职工喜闻乐见、不同主题的文化体育活动。然而,1996年和1998年两年的洪涝灾害,再一次将农场经济推入低谷,人民生活陷入困境。2001年移交后,2002年到2005年,连续4年喜获丰收,农场经济得以快速发展,职工生活、精神面貌大为改观。场区内实现了路面硬化、亮化、美化,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老年秧歌队里,老年人们翩翩起舞,其乐融融;球场上,年轻人身手矫健,掌声不断。人们在细细品味文明创建结出的硕果。
建场53年来,农场居民生活水平及得到明显改善。职工年人均收入从1978年的631.80元,提高到1990年的1492元。到2001年移交时,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283万元,职工工资总额为175.5万元,年末储蓄总额为85万元,人均纯收入1705元,电话机拥有量333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60万元。2002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444.5万元,职工工资总额为295.9万元,年末储蓄总额为284万元,人均纯收入4201元,电话机拥有量309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000万元。2003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592.2万元,职工工资总额为444.9万元,年末储蓄总额为842万元,人均纯收入4854元,电话机拥有量387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510万元。2004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168万元,职工工资总额为607万元,年末储蓄总额为3401万元,人均纯收入5933元,固定电话526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50万元。2005年从业人员劳动报酬为1261.3万元,职工工资总额为678.4万元,年末储蓄总额为5294万元,人均纯收入6663元,固定电话409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1万元。居民的餐桌上,营养丰富的鸡鱼肉蛋奶已成为家常菜;18.2公里通乡公路的修通,解决了居民出行难的问题;有线电视实现了全面覆盖,丰富了业余文化生活。
四方山农场党委。1952年11月建场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肇东军用种马场党总支下属的党支部;1954年10月隶属肇东县组织部领导;1955年7月,命名为四方山军马场时,成立了由中共肇东县委领导下的党总支;1962年4月经肇东县委批准,召开了第一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党委;1963年5月,党组织收归军队领导,党委隶属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军马局党委领导,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四方山军马场委员会。这期间,按照上级要求,开展了“肃反”、“整风”运动,加强了思想政治工作;开展了学习和好八连的宣传教育活动;开展了增产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和“五反”运动;开展了“扎根草原,热爱军马,以场为家,养马光荣”的思想教育活动。确立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养马为主体,农牧结合,多种经营”的办场方针。党员从1952年的19人发展到1963年的118人,党支部8个。
1966年中共中央5月16日通知(5.16通知)后,四方山军马场按照上级党委指示开展“四大”(即: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运动。马场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思想上造成了混乱,出现了“踢开党委闹革命”的群众组织,致使党委一度终止工作。日,中央军委批复总后勤部党委并告各军区:同意文化大革命中,军马场不开展“四大”,一律进行正面教育。1967年4月,全场停止“四大”,党委工作恢复正常。随着生产的不断发展,党支部由8个增加到11个,党员也由1963年的118人发展到1974年的205人。1976年10月,党中央粉碎了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场党委学习《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地纠正和平反冤假错案21件。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教育。日,四方山军马场召开了中共第五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党委领导机构。党委明确了把今后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生产建设上来的指导思想,要求党员克己奉公,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起模范作用。
1984年,四方山军马场党委认真贯彻中共中央1号文件精神,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落实承包责任制,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1月9日,沈后工厂管理局企业整顿验收时,一次验收合格。1986年2月,按照中央关于整党的决定及沈后工厂管理局党委的部署,四方山军马场开始进行整党。重点是端正经营思想,彻底否定“文革”,进一步加强党性问题,贯彻局党委“关于端正党风的决定”,历时10个月,完成了组织处理、党员登记等全部整党工作。1991年,组织开展了庆祝建党70周年的系列活动。1999年,组织开展了“三讲”教育活动,全场党员、干部受到一次深刻的马克思主义教育,经受了一次党内民主生活的严格锻炼,在坚持群众路线和党的民主集中制等方面得到明显提高。2001年,组织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
日,四方山军马场移交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分后,组建了中共黑龙江省四方山农场委员会。到2005年,共有党员238名,党支部6个。2005年,组织开展了全场党员参加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且一次验收合格。
四方山农场党委,认真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和带领全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发扬“艰苦创业、以场为家、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马场精神”,以及“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为四方山农场的振兴与发展努力奋斗,保证了四方山农场在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四方山农场领导重视
四方山农场领导关怀
四方山农场自建场以来,在建设和发展中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怀,先后有总后勤部军马场管理局局长杨虎臣,黑龙江省省长李范五,总后勤部政委李聚奎、副部长张令彬,沈阳军区司令员李德生等分别到场视察,指导工作。日,沈阳军区军马场工作会议在四方山军马场召开。沈阳军区后勤部部长、副部长唐作厚,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张菊泽,总后勤部军需生产管理部军马处副处长王福禄等到会讲话,沈后工厂管理局副局长王铁军作了报告,沈阳军区后勤部司令部副参谋长刘兰新,军需部部长,财务部副部长王绍信,军区生产经营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总后企业财务监察组组长安荣久等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四方山军马场自然资源的优势以及今后的生产经营的重大问题提出发展的方向。
四方山农场莅临视察
2002年11月,党委书记王玉林来场视察,要求四方山场发挥资源和地源优势,尽快赶上垦区发展步伐。黑龙江省农垦总局哈尔滨分局党委书记蔡柱良、局长多次到场考察、研究农场发展问题,为四方山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四方山农场屡获荣誉
四方山农场建场以来,涌现了许多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其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优异的劳动业绩,1958年10月,作为农垦系统代表,参加全国群英会,并接受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的全国劳动模范;20世纪70年代初,三队女子放牧班11名女同志,精心饲养、放牧军,爱马胜过爱自己,连续多年被总后勤部白城办事处军马局评为先进集体;日,以忘我的劳动热情,突出的劳动业绩,被总后勤部评为全军劳动模范的段接得;1989年,以突出的经营业绩被评为沈阳军区劳动模范的裴传亮;还有不顾生命危险,勇拦惊马,被总后白城办事处党委授予二等功臣的;连年被沈后工厂管理局评为“红管家”的董长荣;技术革新能手;用知识和汗水为农场农业发展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优秀共产党员,大学生夫妇关文志、毛冬青;立于时代潮头,勇于改革创新,连年创造经营佳绩的总局劳动模范范连龙,等等这些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四方山农场的建设、发展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贡献。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四方台农场-
&&& 在美丽的大草原深处,花草树木掩映间,一座草原风情小城镇悄然崛起,这就是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管理局四方山农场。
&&& 四方山农场地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腹地的肇东市以北30公里处,南与肇东市尚家镇接壤,西、北与肇东市宣化乡相望,东与兰西县平山镇毗邻。农场始建于1952年11月,前身为四方山军马场,原为沈阳军区后勤部管理。日移交给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管理局,更名为黑龙江省四方山农场。农场现有土地18.2万亩,其中耕地7.1万亩,草原7.2万亩,林地2.53万亩,其他面积1.37万亩。农场居民总户数903户,总人口2376人,职工 504 人,离退休人员358人。场部机关设置&三部一办&,即社会事务部、经营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党政综合办公室。基层行业管理设置五个部门,即农业经济发展合作社、畜牧科技推广服务合作社、北大荒八里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农垦肇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农垦洮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基层社区管理设置四个部门,即物业公司、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委员会。
&&& 农场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是碳酸盐草甸土,种植业以玉米、大豆、向日葵、甜菜为主。畜牧业主要发展奶牛养殖和大鹅养殖。
&&& 2009年,农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06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60万元;粮食总产量4.5万吨,牧草产量7000吨;实现企业利润455万元,全口径利润3760万元,职工家庭人均收入14450元。
&&& 2010年,农场按照&确定一个目标,壮大两个主业,打造三个基地,突出四项重点工作&的发展思路,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 今后,四方山农场将本着&拓展资源强动力,循环经济促和谐&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链的循环利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高速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北大荒粮油信息网
黑龙江省最大的粮油集散地
黑龙江省最大的粮油集散地
北大荒粮油批发市场以加工、销售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为主,是集粮油、农副产品、土特产品的交易……
黑龙江省最大的粮食物流公司
黑龙江省最大的粮食物流公司
北大荒粮食物流公司公司依托黑龙江农垦得天独厚的粮源优势,以对大宗原粮及农副产品……
黑龙江省龙头米业
黑龙江省龙头米业
北大荒米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年稻谷综合加工能力700余万吨。集团下辖32个制米厂……
国家级龙头企业
国家级龙头企业
黑龙江北大荒丰缘集团北大荒丰缘集团隶属黑龙江农垦总局北大荒集团,是集面粉加工、食品生产……
放心油值得龙江百姓信赖的油
放心油值得龙江百姓信赖的油
黑龙江省北大荒九三油脂地处松嫩平原东北部九三垦区,是首批151家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之一……
中国绿色大豆之都
中国绿色大豆之都
黑龙江农垦九三管理局九三管理局始建于1949年9月,位于嫩江县和讷河、五大连池市境内……
脸国内最大的马铃薯制品企业
国内最大的马铃薯制品企业
黑龙江省北大荒马铃薯集团主要从事马铃薯的精深加工及产品研发。现有二龙山、九三、克山、尾山四个精……
诚信铸就民族乳业脊梁
诚信铸就民族乳业脊梁
北大荒集团完达山乳业完达山乳业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2年承担“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
&&& 在美丽的大草原深处,花草树木掩映间,一座草原风情小城镇悄然崛起,这就是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管理局四方山农场。
&&& 四方山农场地处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腹地的肇东市以北30公里处,南与肇东市尚家镇接壤,西、北与肇东市宣化乡相望,东与兰西县平山镇毗邻。农场始建于1952年11月,前身为四方山军马场,原为沈阳军区后勤部管理。日移交给黑龙江省农垦哈尔滨管理局,更名为黑龙江省四方山农场。农场现有土地18.2万亩,其中耕地7.1万亩,草原7.2万亩,林地2.53万亩,其他面积1.37万亩。农场居民总户数903户,总人口2376人,职工 504 人,离退休人员358人。场部机关设置&三部一办&,即社会事务部、经营管理部、计划财务部、党政综合办公室。基层行业管理设置五个部门,即农业经济发展合作社、畜牧科技推广服务合作社、北大荒八里城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农垦肇东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农垦洮南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基层社区管理设置四个部门,即物业公司、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委员会。
&&& 农场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是碳酸盐草甸土,种植业以玉米、大豆、向日葵、甜菜为主。畜牧业主要发展奶牛养殖和大鹅养殖。
&&& 2009年,农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06万元,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60万元;粮食总产量4.5万吨,牧草产量7000吨;实现企业利润455万元,全口径利润3760万元,职工家庭人均收入14450元。
&&& 2010年,农场按照&确定一个目标,壮大两个主业,打造三个基地,突出四项重点工作&的发展思路,各项事业稳步发展。
&&& 今后,四方山农场将本着&拓展资源强动力,循环经济促和谐&的发展理念,通过产业链的循环利用,走出一条具有自身鲜明特色,高速发展的生态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山丹军马场网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