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天气为什么打坐会出现胎息现象吗春无三日晴的现象呢?

春无三日晴,四会天气竟如此调皮!|阴天|气温|天气_新浪网
春无三日晴,四会天气竟如此调皮!
春无三日晴,四会天气竟如此调皮!
都说春无三日晴,这几天的天气是不是就验证了这句话。单说今天,早上下雨,中午阴天,下午阳光露出脸。未来两天是降水暂歇期,间中可见阳光,早晚清凉,中午和暖。具体预报:26日,多云间阴天,气温14到21℃;27日,多云到阴天,气温15到22℃;28日,阴天,有小雨局部中雨,气温16到22℃;3月1日,多云,气温16到24℃;3月2日,多云到阴天,有分散小雨,气温17到24℃;3月3日,阴天,有分散小雨,气温18到24℃;3月4日,阴天,有小雨,气温18到23℃。提示:未来几天天气节奏变化快,需密切关注变化,做好相应措施。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气候发布日期:访问次数:
信息来源:市国土局字号:[
]卷2第四章&&气候?
&&&&市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季风显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多雨。但由于地处中纬度,地形较复杂,小气候差异明显,灾害性天气频繁。?
  春季,冬、夏季风交替,太阳辐射增强,气温渐升,冷暖空气活动频繁,春雨连绵,雨水增多,风向多变,天气变化大,常有倒春寒、大风冰雹出现。梅雨季常年在6月中旬入梅,7月上旬出梅,雨量相对集中,常伴有暴雨,引起洪涝灾害。此时,温、湿同步增长。梅雨结束后就进入盛夏高温季节,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全市天气晴热、温度高、日照强、蒸发大,常会引起干旱(伏旱)。秋季,北方冷空气逐渐影响,气温开始下降,常常是&一阵秋雨一阵凉&。暑热渐消,多数年份秋高气爽,&十月小阳春&,但常受台风影响,狂风暴雨,有些年也会出现&秋拉撒&天气,因此,秋季也是第二雨季。冬季受冬季风控制,盛吹偏北风,寒冷、干燥,天气稳定,是一年中温度最低、降水最少的季节。?
  本章所有数值,均为多年平均数,上限各地有所不同,绍兴为1960年,诸暨为1966年,嵊县为1952年,上虞、新昌为1971年,下限统一为1990年,全市则为各县(市)的平均数。?&
第一节&&气温?
&&&&平均气温?
  全市年平均气温16.2~16.5℃,其中上虞16.5℃、诸暨16.2℃、新昌16.3℃,绍兴、嵊县为16.4℃。四季气温(以1、4、7、10月的气温代表冬、春、夏、秋四季的气温分布):1月份(冬季)全市平均气温3.9~4.4℃?;7月(夏季)全市平均气温28.2~28.7℃?;4月(春季)平均气温15.7~15.9℃;10月(秋季)平均气温17.7~18.3℃。
  年日较差?
  全市气温年较差(一年内最热月平均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值,用以衡量温度变化状况)24.0~24.6℃,大于沿海地区,反映了全市夏季炎热与冬季寒冷比较明显。全市气温日较差(指一天内最高气温与最低气温的差值,反映气温在一天内的变化幅度)为17.0℃以下,夏季较小为12.0℃;春季较大为17.0℃,秋、冬为16.0℃。?&
  极端气温?
  年极端最高气温主要出现在7~8月,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日数,全市平均21天,其中出现在7~8月的天数,占89%。1977年为最多的一年,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有35~60天,嵊县达60天;1980年为最少,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只有2~3天。日最高气温在40℃以上的天数,1950年以来仅出现过8次,其中嵊县6次(1966年、1988年各1次;1967年1978年各2次);新昌2次(1978年2次)。1
  967年8月23日嵊县的日最高气温达40.7℃,为全市最高值。?
  年极端最低气温主要出现在1~2月,全市年最低气温介于-5.7~-13.4℃之间,其中低于零下10.0℃的1950以来共出现10次,其中诸暨有6次(1967、1969、1970年各1次,1977年3次)、嵊县(1969年)、绍兴县(1969年)、新昌(1977年)各1次,1977年1月5日诸暨日最低气温为-13.4℃,为全市最低值。?
  四季分配?
  春、夏、秋、冬四季如按5天(一候)平均气温划分,候平均气温低于10.0℃为冬季;大于22.0℃为夏季;介于10.0&与22.0&?之间者为春、秋季。全市夏季始于6月13日至14日,终于9月16日至17日,长达94~96天;秋季始于9月17日至18日,终于11月18日至25日,长达65日~69天;冬季始于11月19日至24日,终于3月27日至28日,长达125~130天;春季始于3月28日至29日,终于6月12日至14日,长达76~78天。?
  无霜期?
  全市无霜日(系一年中春季终霜日与秋季初霜日之间的持续天数)年均234~246天。无霜期长短主要取决于地形。在河谷、洼地、盆地冷空气易沉积滞留,与相邻的平原比较,初霜早,终霜迟,无霜期要相对短些,年均230~237天;山区随海拔高度增加,无霜期也相应减少。据计算海拔每升高100米,无霜期就会减少5~7天。在海拔500米的山区,无霜期为200天,地处海拔700米的新昌县罗坑山,无霜期年均190天左右;半山区无霜期为213~229天;平原地区为年均238~246天。无霜期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多的年份与少的年份相差50天以上,如诸暨1982年为265天,而1970年仅196天。1984年是全市无霜期最长的一年,为264~272天。?
  稳定通过10℃积温,系水稻和棉花全生育期所需的热量条件。全市Z10℃积温年均5136.5~5247.7℃,大部分地区年均5000℃以上,其中水网地带及绍兴平水、王坛,上虞章镇,嵊县黄泽、晋溪、崇仁,诸暨安华、陈蔡一带Z10℃积温年均5200~5400℃,嵊县甘霖是全市Z10℃积温的高值区,年均5412℃以上;海拔300米以上山区的Z10℃积温不足5000℃,如绍兴龙峰、上虞旭峰,嵊县和诸暨交界的太白山,新昌回山、儒岙、雪溪等地,嵊县大昆和新昌罗坑山是全市Z10℃积温的低值区,年均分别为3950~3733℃。?
  稳定通过10℃积温的初日在3月28日至31日,最早初日为3月16日~17日(1963年);终日在11月18日~22日,最晚终日在12月2日(1980年)。Z10℃积温的持续天数,全市年均235~240天,其中嵊县甘霖为244天,新昌罗坑山为199天。
第二节&&降水?
&&&&年月分布及极值?
  全市年降水量为1301~1465毫米,绍兴和上虞在1400毫米以上,新昌和诸暨为1300~1400毫米,嵊县在1300毫米左右。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龙门山的迎风坡是年降水量较多的地带,在1500毫米以上;新昌罗坑山和嵊县诸暨交界的太白山是年降水量高值区,为1600~1800毫米;绍兴和上虞海涂及滨海地带以及诸暨安华一带是年降水量的低值区,在1300毫米以下。?
  全年有2个多雨季和2个相对少雨季,3~6月为第一多雨季,其中3~4月为春雨,降水量为240~277毫米,诸暨略多于其他县;5~6月为梅雨季,降水量达348~377毫米,占全年降水总量的28%。9月为第二多雨季,降水量为130~190毫米,多系台风带来雨水,山地迎风坡大于平原,新昌罗坑山高达247.4毫米,而绍兴三江一带,仅为171.2毫米。7~8月为第一相对少雨季,此时,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晴热少雨,月降水量为109.8~176.4毫米;10月至次年2月为第二少雨季,降水量仅38.9~98.8毫米。
  年、月降水量的年际变化较大,丰水年和枯水年可相差100毫米以上,上虞1988年为2046.7毫米(此值为全市最多的年降水量),1978年仅为976.3毫米。全市最少的年降水量出现在1967年(嵊县),为850.6毫米。最多的月降水量在1989年8月(上虞),为587.8毫米;1987年12月绍兴滴雨未降。降水量的年、月变化明显差异是导致全市旱涝的主要原因之一。?
  日数&&强度?
  雨日&&&&(日降水量达0.1毫米以上)年均154~163天,新昌最多,年均163天,1975年多达185天;嵊县最少,年均154天,其他县(市)在158~159天,上虞1971年仅为118天。一年中以3月份雨日最多,年均16.8天,1980年3月,上虞达27天。?
  暴雨日&&&&(日降雨量50.0~99.9毫米)年均2.0~2.9天,上虞年均2.9天,绍兴年均2.0天,其他县(市)为2.4~2.5天。暴雨主要出现在5~9月间,占全年暴雨日的90%以上,年均1.8~2.5天,嵊县、新昌、诸暨6月多暴雨,年均0.6~0.7天;绍兴和上虞8~9月多暴雨,年均1.4天,6月次之,年均0.4~0.5天。?
  大暴雨日&&&&(日降雨量100~149.9毫米)年均0.1~0.5天,主要出现在9月,年均0.09天,8月次之,年均0.06天。绍兴出现的大暴雨明显多于其他县,年均0.5天。?
  特大暴雨日&&&&(日降雨量在150毫米或以上)1950年以来全市共出现3天,分别出现在绍兴1962年9月5日;嵊县1988年7月30日;上虞1989年8月21日。?
  一日最大降水量&&&&绍兴,1962年9月5日,215.3毫米;上 虞,1989年8月21日,180.0毫米;嵊县,1988年7月30日,154.7毫米;新昌,1988年7月30日,142.7毫米;诸暨,1990年8月31日,195.7毫米。?
  雪日&&积雪日&&雪深?
  雪日&&&&(日降雪量在0.1毫米以上)主要出现 在12月至次年4月间。全市雪日年均9~13天,南部略多于北部。新昌和嵊县雪日年均13天和11天,绍兴和上虞雪日年均9天,诸暨为11天。1985年是1950年以来雪日最多一年,各地都在30天以上,嵊县达35天;1975年是雪日最少的一年,各地都在2天以下。初雪日出现在12月中旬,最早初雪日在11月14日(嵊县);终雪日出现在3月中旬,最晚终雪日在4月20日(嵊县)。?
  积雪主要出现在1~2月间。全市积雪日年均7~9天,1977年是积雪日最多一年,各地积雪日28~32天,绍兴县达32天;1975年全市无积雪日出现。积雪深度山区大于平原,嵊县、新昌、诸暨的最大雪深在32厘米以上,绍兴和上虞的最大雪深在24厘米以下。
第三节&&蒸发&&&&日照?
&&&&蒸发量?
  全市年蒸发量1132.8~1464.3毫米,上虞为1464.3毫米,绍兴为1132.8毫米。蒸发量与温度同步变化,因此,7~8月也是全年蒸发量的高值期,月蒸发量为176.3~215.0毫米;1月份最少,为38.0~52.0毫米;春季为281.7~381.6毫米;秋季为241.6~324.7毫米。?
  日照时数?
  全市年日照时数(太阳实际照射到地面的时数)1899.5~1969.4小时,南部多于北部,新昌和嵊县为1969.4和1943.4小时;绍兴和上虞为1907.0和1899.5小时。一年中以7~8月日照时数为最
  长,达237.7~254.7小时,占全年日照总量的13%;1~2月日照时数最短,为101.4~125.8小时,占全年日照总量的6%。日照时数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同为12月,1973年达221.9~232.5小时,而1974年仅为56.7~64.5小时,两者相差160多小时。
第四节&&湿度&&&&云量?
&&&&相对湿度?
  全市年相对湿度(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距离饱和的程度)77~82%,其季节变化与降水量同步,以9月为最大,达81~86%,12月最小,为73~78%。年最小相对湿度常出现在3月,介于3~8%,以嵊县为最小
  ,3%。其月变化较大,从3%到33%。?
  总云量?
  全市年平均总云量(天空被云遮蔽的总成数)在6.6~7.0成之间,诸暨在7成以上,其他县均在7成以下。总云量的季节变化,夏半年略多于冬半年,夏半年(1~6月)年均7.2~7.5成;冬半年(7~12月)年均6.1~6.4成。全年以梅雨季(5~6月)为最多,年均7.7~8.5成;绍兴和嵊县以8~10月为最少,年均5.6~5.7成;其他县(市)以11~12月为最少,年均5.4~5.9成。
  晴阴日数?
  全市年均晴天(日平均总云量小于2成)日数,49.3~58.9天,诸暨和嵊县分别为49.3和49.6天,上虞和绍兴年均58.3和58.9天,新昌52.3天。一年中晴天日数以12月最多,为7.0~9.5天,6月最少,为0.5~1.2天。晴天日数的年际变化也较大,嵊县1963年为71天,而1957和1970年仅为33天。?
  全市阴天(日平均总云量大于8成)日数年均164.0~187.8天,新昌和诸暨为185.0和187.8天,绍兴和上虞为173.6和173.9天,嵊县最少,为164.0天。阴天日数的年月变化也较大,嵊县196
  6年阴天日数达208天,而1954年为103天。一年中以6月份多阴天,年均18.9~21.6天;8月最少,年均8.7~11.6天。
第五节&&风?
&&&&平均风速?
  全市年平均风速为2.0~2.9米每秒,上虞为2.9米每秒;嵊县为2.0米每秒。由于地理环境和季节性的差异,绍兴和上虞夏季平均风速略大于冬季的平均风速,夏季为2.1~3.1米每秒,冬季为 2.1~2.7米每秒。嵊县和新昌冬季平均风速略大于夏季平均风速;冬季为2.6~2.7米每秒,夏季为2.2~2.6米每秒。诸暨冬、夏平均风速基本相同,为2.2~2.3米每秒;月平均风速以3月最大,为2.4~3.1米每秒;10月最小,为1.8~2.5米每秒;平均风速的年际变化较小,最大年与最小年仅相差0.1~0.2米每秒。?
  市境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风向的季节性比较明显,冬季,在蒙古冷高压控制下,全市以偏北风为主;夏季,全市受副热带高压影响,上虞、新昌、诸暨以偏南风为主;绍兴和嵊县因地形影响以偏东风为主。年最多风向,绍兴
  为偏东风,嵊县和诸暨为偏北风,上虞和新昌为偏南风。?
  大风日数?
  全市年均大风日(一天中出现瞬时风速大于或等于17米每秒)为7.7天。大风受地理环境影响,各地差异较大,新昌和嵊县大风日年均12.2~12.6天,且一年中有2个多大风季节,即3~4月,年均大风日1.2~2.0天;7~8月,年均大风日1.6~2.6天。新昌年大风日在10天以上的年份占67%,1978年达28天,最少的1973年也有大风日4天。绍兴和诸暨大风日明显偏少,年均3.2~3.5天,尤其是诸暨更偏少,最多的1982年也仅有7天。秋末冬初是大风最少的季节,全市年均不足0.5天,诸暨从10月至次年2月基本无大风日出现,只有在1972年12月和1983年10月各出现过一次大风日。
  绍兴县
气温(℃)
&10℃积温
  持续天数
  (mm)
相对少雨季
  10~2月
年蒸发量(mm)
年相对湿度(%)
年日照时数(小时)
  百分率
年平均风速(米每秒)
  年最多风向
  东北东
  北北东
  东南东
第六节&&气象灾害?&
  洪涝、干旱、台风、冰雹、低温、连阴雨、霜冻、高温是全市的主要气象灾害,给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带来危害和损失。?
  暴雨主要出现在5至9月间,据1950以来气象资料统计(以下同),全市暴雨年均2.6次,为两年五遇,其中5至6月的梅雨季暴雨,年均1.2次,为四年五遇;7至9月的台风季暴雨,年均1.5次,为两年三遇。小暴雨(日雨量50.0~99.9毫米),年均2.4次,为两年五遇;大暴雨(日雨量100.0~149.9毫米),年均0.3次,为五年一遇;特大暴雨(日雨量在150毫米以上),年均0.02次,为二十五年一遇。绍兴富盛、漓渚,嵊县董家彦,新昌县回山、儒岙、小将,上虞下管,诸暨大岭山等地都出现过日降雨量大于300毫米以上的特大暴雨。1962年9月15日,新昌回山下宅日降雨量达368毫米。春夏季节强烈的雷阵雨往往会引起短时暴雨(1小时降雨量大于20毫米),年均3.1次,以7~8月居多,占63%。?
  洪涝多发生在降水量集中的梅雨季和台风季,故称&梅涝&和&台涝&。短时暴雨时间虽短,但雨量集中,有时也会引起局部地区的洪涝。全市洪涝灾害,年均1.5次,为两年三遇,其中梅涝年均1次,为一年一遇,以诸暨浦阳江两岸较重,年均1.3次,其他县(市)都在1次以下;台涝年均0.6次,为两年一遇,以绍兴和上虞曹娥江两岸较重,年均0.9次。全市小涝(日雨量50.0~69.9毫米或过程雨量100.0~149.9毫米),年均1次,为一年一遇;中涝(日雨量70.0~99.9毫米或过程雨量150.0~249.9毫米),年均0.5次,为四年两遇;大涝(日雨量在100.0毫米或过程雨量在250.0毫米以上),年均0.08次,为十二至十三年一遇。洪涝与地形也有密切关系,绍兴双江溪,上虞大勤、汤浦、章镇,嵊县董家彦、横山,新昌长征、安山,诸暨杨佳山等地都极易出现内涝和洪灾。?
  暴雨和洪涝有很大破坏性。1988年7月29日傍晚起,全市除诸暨外普降暴雨和大暴雨,过程雨量100~160毫米,暴雨中心的黄泽江上游10小时雨量达350~400毫米以上,其中新昌三坑和雪头分别达478和412毫米,7月30日黄泽江钦村水文站测得洪峰流量达2050立方米每秒,黄泽江多处决口,两岸一片汪洋,多数地区积水2~3米。据嵊县、新昌、上虞三县统计,有49个乡镇被洪水围困,冲毁房屋1.5万间,1.2万人无家可归,45人死亡,1703人致伤,18.63万亩农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达4.07亿元。?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干旱,以7~8月居多,在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晴热少雨,易出现旱情。全市干旱年均1.5次,为两年三遇。干旱与地理环境和抗涝能力有关,故各地干旱出现的概率差异较大,山区重于平原,嵊县、新昌、诸暨干旱年均1.8次,为三年五遇,其中小旱(15至30天连续无雨)年均0.8次,为五年四遇;中旱(31至49天连续无雨)年均0.6次,为五年三遇;大旱(50~69天连续无雨)年均0.3次,为十年三遇;特大旱(70天以上连续无雨)年均0.1次,为十年一遇。绍兴和上虞干旱,年均1次,为一年一遇,其中小旱年均0.6次,为五年三遇;中旱年均0.3次,为十年三遇;大旱年均0.1次,为十年一遇;特大旱年均0.04次,为二十五年一遇。?
  干旱的季节分配,以伏旱(6~8月)和秋旱(9~11月)较多,年均0.5次,为两年一遇,诸暨和新昌略多于其他县,年均0.6次,为五年三遇,上虞较少,年均0.3次,为十年三遇,秋冬旱(11~12月)次之,年均0.3次,为十年三遇,以新昌较多,年均0.5次,为两年一遇,绍兴较少,年均0.2次,为五年一遇。伏秋旱(8~9月)和冬旱(12月~次年2月)最少,年均0.1次,为十年一遇。伏秋旱以嵊县较多,年均0.3次,为十年三遇,上虞较少,年均不足0.1次。冬旱以新昌和诸暨较多,年均0.2次,为五年一遇,上虞较少,年均0.05次,为二十年一遇。综上所述,全市夏秋多干旱、大旱和特大旱机遇也较多,占71%。特别是特大旱均
  出现在夏秋季节,1967年6月下旬至11月,全市各地连续无雨,旱情长达100多天,嵊县和新昌山区在140天以上,江河断流,曹娥江和浦阳江也多处可行人,山塘水库干涸,山区人畜饮水困难,绍兴和上虞水网地带的内河停航2月之久。?
  台风(热带风暴)?
  7~9月是台风(热带风暴,以下同)影响的主要季节。1954~1989年,对全市有影响的台风(在台风环流影响下,过程雨量达10毫米以上),共计123次,年均3.3次,其中7~9月出现的台风有90次,占影
  响台风的73%。出现最早的台风是1961年5月18日第三号台风;最晚的是1957年10月15日第二十三号台风;最多的是1960年和1962年,各有7次;1967年全市无台风影响。对全市有影响的台风,其移动路径主要有3条:一是从闽粤登陆后经过浙江,有50次;二是台风移至浙江沿海转向北上,有31次;三是在浙江沿海登陆,有34次,其中在浙北登陆有3次,浙南登陆有22次,正面(北纬29&~30&之间)登陆有9次。在这三条路径中以第三条路径的台风对全市影响最大,特别是从正面登陆的台风移经境内,往往是狂风暴雨,造成重大损失,1956年8月1日第十二号和1988年8月7日第七号台风,在象山登陆移经市境时,嵊县和上虞气象站测得当时风力超过12级,狂风暴雨为患,两次台风分别有44、42万亩农田被淹,318、17人死亡,仅1988年第七号台风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全市就达2.2亿元。?
  台风从海洋带来充沛水汽,从1954~1989年,过程雨量50.0~99.9毫米的台风,有36次;100.0~199.9毫米的台风,有19次;大于200毫米以上的台风,有3次,1962年9月3日受第十四号台风影响,全市大部分地区的过程雨量达300~400毫米。台风雨有利于夏秋干旱的缓解。?
  冰雹出现在3~8月间。全市年均冰雹日0.4天,为五年两遇,以新昌较多,年均0.7天,为十年七遇,1971和1976年达3天以上。最早冰雹是1973年2月27日(嵊县),最晚是1986年10月4日(诸暨)。1986年是冰雹最多的一年,4~5月,各县均下了冰雹。冰雹的大小多似黄豆,1977、1986、1988年也下过似鸡蛋大的冰雹。据史料记载,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清明夜,诸暨下的冰雹,巨者如斗,春作尽伤。?
  冰雹常出现在冷空气过境前哨,呈线状移动,故有&雹打一条线&的说法。对境内有影响的冰雹路径有5条:一是由杭州湾经萧山和绍兴的交界处移入诸暨,沿龙门山南下,主要影响绍兴钱清、夏履和诸暨大西区;二是沿杭州湾
  经萧山、绍兴、上虞海涂至虞北平原,主要影响绍兴、上虞的北部;三是由义乌经诸暨向东北沿绍兴县中部丘陵向东进入上虞,主要影响诸暨、绍兴、上虞大部分地区;四是从东阳、诸暨和嵊县交界的太白山分两支进入嵊县和上虞,
  主要影响嵊县长乐、甘霖、黄泽、上东和新昌北部,以及嵊县崇仁、三界、里东和上虞青坛、陈溪;五是由东阳移入新昌回山、儒岙,主要影响新昌。五条路径以第三和第四条路径的冰雹影响较大。此外,地形的热对流作用也会形成
  冰雹,如新昌小将区莒根乡细心坑,常出现此类冰雹。?
  冰雹范围虽小,时间虽短,但天气变化剧烈,常伴有大风和雷阵雨,因此,也会造成灾害。1986年4月10日傍晚6时,新昌澄潭、小将等地出现冰雹和雷阵雨大风天气,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591万元。绍兴海涂、富盛、坡塘、南池、龙峰,上虞丰惠、长塘、蒿坝、朱港、通明、虞东,嵊县南山区、北山区、城关、三界、四明,新昌雪溪、蔡峰、岱石、回山,诸暨应店街、上峰、冠山、石壁、陈蔡、璜山、红桥为冰雹多发地区。?
  低温&&连阴雨&&霜冻?
  在冷空气影响下,春(3~4月)秋(9~10月)季节,24小时内平均气温下降3℃、5℃、8℃或以上,分别为一次弱、中、强的低温过程。全市春季低温,年均6.5次,为一年六至七遇,其中弱低温,年均3.2次;中等低温,年均2.2次;强低温,年均1次。春季低温对嵊县和新昌影响较大,年均7.3和7.6次。全市秋季低温,年均3?9次,为一年四遇,其中弱低温,年均2.9次;中等低温,年均0.9次;强低温,年均0.2次。
  低温连阴雨(在冷空气影响下,日降水量在0.1毫米以上持续3天以上,或冷空气影响后第二天起连续3天以上日降水量在0.1毫米以上的连阴雨天气)。天气主要出现在春秋两季,全市春季低温连阴雨,年均2.4次,一年中出现3~5次的低温连阴雨,占48%,6次以上占9%。全市秋季低温连阴雨,年均1.4次,一年中出现1~2次占83%,3次以上占17%。综上所述,春季低温连阴雨影响要大于秋季低温连阴雨。?
  低温和低温连阴雨对早稻育秧和晚稻抽穗扬花极为不利,1980年3月25日至4月26日持续低温阴雨,使全市早稻大面积烂秧,仅上虞就补种稻谷种子16.71万公斤。?
  霜冻,亦称&暗霜&或&黑霜&,与常见的白霜是两回事。霜冻(日平均气温或最低气温仍处在0度以上,在冷空气影响下,地表空气温度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到危害农作物的冻害现象)主要出现在春季3~4月间,大地回春,日平均气温已达10℃左右,如遇到冷空气影响,气温迅速下降5~6℃,使已经萌发的农作物经受不住激烈的气温变化而受到危害。全市霜冻,3月份年均4.1次,嵊县年均5.3次;4月份年均1次,新昌年均1.4次。最晚霜
  冻出现在1983年4月17日。霜冻的危害,以4月份出现的较大,时间越迟危害越大,1987年4月15日,全市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冻害,致使春茶采摘推迟4~5天,大小麦结实率下降,早稻中熟品种烂秧严重,造成春播期推迟。
  高温(日最高气温在35℃以上)主要出现在7~8月,全市高温日,年均21天。新昌和嵊县高温日,年均24天,其他县在20天以下。7~8月出现的高温日,占全年高温日的89%。最早高温初日出现在1988年5月21日(嵊县),最晚高温终日出现在1962年9月22日(绍兴)。1967、1971年高温日在30天以上,1988年是高温日最多的一年,全市达43~60天,嵊县达60天。持续高温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农业部门把持续3天超过35℃高温日,作为&高温危害&的指标。全市持续3天以上的高温日,年均2.4次,其中持续3~6天,年均1.6次;7~14天,年均0.6次;15天以上,年均0.2次。1967年全市持续高温日30天 以上;1982年全市无持续3天以上的高温日出现。持续3天以上高温初日,最早在1981年5月8日至5月10日(绍兴);最晚持续高温日在1964年和1975年9月14日至9月16日(嵊县)。
  高温主要危害农业,1977年盛夏,绍兴县因高温引起早稻&高温逼熟&,每亩减产一至一成半。?
  附录&&&&&&&&天气谚语
  一日赤膊(热),三日头缩(冷)。?
  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
  冬冷勿算冷,春冷冻煞(ǎng,小牛)。?
  一日春寒,十日寒。?
  头伏如火烧,二伏如油煎,三伏凉风起(三伏往往出现在立秋以后,因此,天气渐凉)。?
  冷在三九(冬至以后第19天至27天这段时期),热在三伏(夏至以后,阳历7~8月的期间,为三伏天)。?
  落雪勿冷融雪冷。?
  冬至月初,石头冰酥(农历十一、十二月均为寒冷天气,使人感到特别寒冷)。?
  冬至月中,赤膊过冬(寒冷时间相对地要短些,使人感到冬天并不很冷)。?
  冬至月尾,买牛卖被(寒冷时间只有一个月,使人感到寒冷时间很短,不需要更多的防寒物品)。?
  一阵春风一阵暖。?
  一阵秋风一阵凉。?
  十月动雷,棉絮床里堆(暖空气势力比常年偏强,气温也相应偏高,天气暖和)。?
  早夜风凉,晴到重阳。?
  重阳无雨一冬晴。?
  立冬晴,一冬干。?
  春无三日晴,夏无三日雨。?
  早上浮云走,下午晒煞狗(浮云是零星的云块)。?
  天上鲤雨斑,晒谷勿用翻(鲤雨斑的云常出现在高气压天气下,天气都是晴好)。?
  雨中知了叫,晴天马上到(说明空气湿度变小了,知了的发声器就可以发出声音)。?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云有脚,大雨来;云无脚,日头猛。?
  春东风,雨祖宗。?
  夏东风,燥松松。?
  东虹日头西虹雨(市境地处中纬度,高空盛吹由西往东的西风气流,天气系统多数也是自西向东移动,如果东边有虹,说明西边是晴天,未来将是晴天控制境内;如果西边有虹,表明西边在下雨,未来将有阴雨天影响)。?
  云往东,燥松松(说明风从大陆吹向海洋,水汽少)。?
  云往南,雨打潭(北方有冷空气下来,就会下雨)。?
  云往西,雨凄凄(风从海洋吹来,带来充足的水汽,形成阴雨天)。?
  云往北,好晒谷(南方暖空气吹来,天气要晴)。?
  泥鳅跳,风雨到(说明低气压即将来临,风雨天也随之而来)。?
  烟勿出洞,滴滴笃笃(空气中水汽多,烟就会与水汽凝结而增加重量,不易上升)。?
  初三日头初六雪(冬季较强冷空气来临前,温度比较高)。?
  日月生毛,雨天即到。?
  日落胭脂红,非雨也是风。?
  乌云接落日,不落今日落明日。?
  日落云里走,落雨半夜后。?
  人怕肚胀,天怕黄亮(当空气湿度大时,经过水汽反射或折射的太阳光是黄色的,预兆着天要下雨)。?
  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钩钩云常出现在冷暖空气交界处,因此常有阴雨天气出现)。?
  天上棉花云,午后雨绵绵(是发展旺盛的对流云,午后就会落阵头雨)。?
  春寒多雨水,夏寒燥松松。?
  莳(sh&)里寒,井底干(梅雨季结束,称为&莳里&,亦即进盛夏之际)。?
  冷在春里,雨在秋里。?
  星星照湿地,明朝还有雨(短暂的晴天)。?
  久雨见星光,明朝雨更狂。?
  月亮穿蓑衣,落雨落勿歇。?
  蚂蚁搬窝,天井成河。?
  云交云,雨淋淋。?
  月昏黄,雨茫茫。?
  清明落雨,落到茧头白(清明是冬、春交替节气,清明落雨,说明冷暖空气交替频繁,以后随着暖空气的增强,便会有较长的阴雨天气)。?
  发尽桃花水,必是旱黄梅(阳历4月与6月天气有某些相关,若4月多雨,6月便会出现梅雨偏少)。?
  夏至落雨做重梅(夏至落雨,说明冷空气还有一定的势力,阴雨天气便会增多)。?
  南风转北暴,有雨马上到(北方冷空气南下,坏天气就会马上出现)。?
  东风急溜溜,难过五更头(东风增大,海洋上飘来的水汽增多,阴雨天马上到)。?
  四季南风四季晴,只怕南风搡(sǎng)大门。?
  早西夜东风,日日好天公(天气)。?
  电闪西南,赤日炎炎。?
  正月动雷雷赶雪(暖空气特别强,冷暖空气交替机会就会增多,雨雪天气便常会出现)。?
  二月动雷雨勿歇。?
  小暑一声雷,倒转做黄梅(小暑已进入盛夏,若打雷表明北方冷空气势力较强,易与当地的暖空气交替,出现阴雨天气)。?
  未到惊蛰先响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春雷动得早,说明暖空气特别强,此后与冷空气交替的机会也较多,阴雨天气也就比较多)。?
  早雷不过午,夜雷三日雨。?
  南闪火门开,北闪有雨来。?
  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勿大。?
  晴冬至,烂年边。?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
  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日晕和月晕是大范围天气系统前锋云系日、月周围的光圈)。?
  早南(风)晏北(风)夜东风(这是正常风向变化)。?
  西风不过午,过午便是虎(上午西风,下午东风是正常风向日变化,如果西风吹过午,日变化被破坏,天气就会变坏)。?
  六月西风毒如砒(六月吹西风是副热带高压增强的预兆,易出现高温干旱天气)。?
  三月南风没大路(下大雨),六月南风飘飘晴。?
  浓雾猛日头(太阳)。?
  雾里日头,晒破石头(雾后更觉太阳猛)。?
  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
  春雾雨,夏雾热,秋雾凉,冬雾雪。?
春雾百花开(水汽充足有利于花草生长),夏雾白洋洋(夏天雾多系&平流雾&,面积较广,故有白洋洋之说),秋雾凉风起,冬雾山头雪。?
  小满山头雾,大麦要烂糊。?
  五月雾露,水没大路。?
  晨雾即收,旭日可求。?
  春霜不露白,露白要赤脚。?
  冬至见霜,年边见雪。?
  小满勿满,芒种勿管(小满雨水偏少,到了芒种也不会多)。?
  大旱勿过七月半(即使大旱之年,过了农历七月半,雨水也会逐渐增多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春期会出现的现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